构筑山水秀美的九环线

构筑山水秀美的九环线

一、造一个山川秀美的九环线(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中铁团委[1](2021)在《中国中铁“青春该有的样子”系列谈之一 隧道内,在炸药巨响中紧盯屏幕波速曲线》文中研究表明青春,是什么样子?会有人说青春就是手无寸铁、一腔热血。有人说青春应该是鲜衣怒马、快意江湖。还有人说青春是少年意气、挥斥方遒。那么青春到底是什么样子?中国中铁的优秀青年用"忠诚担当"描绘出他们心中青春最美好的样子。青春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词汇,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年华美好,是乳虎啸谷、鹰隼试翼的初露锋芒,更是少年负壮气,

龙婷婷,何胜山,曹铁,薛康[2](2021)在《大熊猫国家公园 大熊猫伞护的秘境》文中研究说明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是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保护了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最重要的是,它将原来分属不同部门、不同行政区域的69个自然保护地连为一体,使相对独立的大熊猫局域种群连成一片。

张茂莎[3](2021)在《西南喀斯特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 ——以长顺县杜鹃湖风景名胜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风景名胜区有着五千余年的中华历史渊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保护地类型,它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喀斯特地貌拥有分布范围广、区域面积大的特点,主要以西南地区为主,其中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占据最大面积,就贵州省而言,喀斯特地貌所占面积高达73%。贵州喀斯特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植被与自然景观资源,具有独树一帜的地区特色和先天具备的发展优势。但是,风景名胜区存在管理体制不畅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同时阻碍着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贵州省长顺县杜鹃湖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在管理和开发利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规划待更新,保护趋于被动;(2)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3)生态环境脆弱;(4)资源保护与居民经济发展相矛盾;(5)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景源利用方式单一。本文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访谈、SWOT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可持续发展利用,生态旅游,生态文明,全域旅游,环城游憩带等为理论基础,总结归纳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探讨了:(1)我国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的区别与联系;(2)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和考艾国家公园的发展方式。最后,在资源保护管理方面提出以下策略:(1)协调各级各类规划,促进城景和谐发展;(2)完善杜鹃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设置;(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利用方面提出以下策略:(1)倡导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和旅游发展,协调景区与居民的发展;(2)完善杜鹃湖景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3)形成景源优势,完善全域旅游的策略。结合当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建设保护等国家战略,形成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局面。为贵州喀斯特风景名胜区以及全国风景名胜区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基础。

张江峰[4](2020)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引领驱动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城镇战略实施,给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政策动能,为该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特殊性、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资料可得性、类型代表性等标准选择了松潘县川主寺镇、汶川县水磨镇、理县古尔沟镇三个田野调查点,通过对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比较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异同及所面临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制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期望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问题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相关研究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对本文相关指导理论做了梳理和述评。第二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第三章主要梳理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及旅游城镇化历程,并具体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国家区划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体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依靠旅游业驱动旅游小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特殊意义。第四章分别对三个田野调查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比较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各自发展特点、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发现异同之处,最后给出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操作性建议。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选择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研究了该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推拉动力以及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的互补性,提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结语部分陈述了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地与大城市群实现产品互补互通,实现二者相互动态优化。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与时俱进及不断完善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产业保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环境支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持续创新发展的持续文化源动力,也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所在,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彰显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源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社会治理成效是该地区旅游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

杨小龙[5](2019)在《“城市修补”理念下平武老城区城市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城镇体系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是传承地方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的重要窗口。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谋求产业转型,历史文化名城以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受到了广泛的青睐。但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过程中,建设性破坏、城市功能紊乱、景观风貌趋同、城市特色丧失等问题层出不穷,城市的更新开发缺乏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如何有效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殊资源,合理的更新改造,让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助力城市经济转型,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城市修补”理念的提出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改造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城市修补”理念为核心,对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平武县老城区物质空间环境进行评价和梳理,运用城市设计手法改善城市问题,探索城市修补理念下平武老城区改造设计的新方法。论文主体内容主要包括背景研究、基础研究、现状评价、设计论证、结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背景研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阐述了本文研究的实际意义和主要目的,并对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进行了说明,提出了研究课题的思路框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背景研究对本文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总结了国内外历史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和城市修补理念的研究动态,对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实践案例做了阐述和总结第三部分现状评价,首先介绍了平武老城区的历史沿革、文物遗迹、生态环境等内容并结合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平武老城区现状评价体系,分析总结了老城区现状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在前文分析得出的现状问题基础上,对平武老城区城市风貌、道路交通、公共空间、绿地系统进行修补设计,之后通过改造特色片区、景观界面、夜景灯光、活力场所等内容对城市修补设计进行深化。第五部分是对全文研究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概括,并指出不足之处。本文是以城市修补理念推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一次新的尝试。通过评价体系构建和实践论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改造更新的新模式,丰富了“城市修补”的理论内涵,拓展了“城市修补”的实践范围,并为平武老城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也为今后其他历史城镇的改造更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梁凤英[6](2018)在《天堂坍落的一角——白马王朗》文中指出四川白马王朗国家级自然风景区,位于"天下大熊猫第一县"的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境内,它由十二个独立景区组成,与黄龙、九寨沟山水相依,呈三足鼎立之势,是一个原始、自然、幽静、清新的神秘天地,九环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景区有着最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林壑深幽、松涛阵阵、清泉飞瀑、奇花异树,在四季变幻中感受如诗的情调,如画的美景使人终身难忘。世外桃源——白马王朗白马王朗是动植物的王国和天

王琳琳[7](2018)在《平武县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国内乡村旅游业从萌芽到全面发展已经过30余年。乡村旅游由传统的农家乐模式,逐步转变为在农家乐的基础上,增加体验性活动,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逃离压力、呼吸新鲜空气的需求,而且能够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我国乡村旅游业虽然已经走向了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乡村旅游规划体系不够成熟、乡村未经规划盲目发展旅游业等原因,我国乡村旅游存在“千村一面”、“千村一景”、乡村文化内涵缺失、文化符号随意移植借用等问题。虽然乡村旅游业发展前景光明,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业整体品质不高。本文运用文献查询、实地考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和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乡村旅游、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吸引物、乡村旅游类型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论述,并对乡村旅游规划原则、乡村旅游规划步骤进行了分析总结。平武县清漪江流域虽然经济不够发达,工业落后,但是该地区拥有优美的自然风景、独特的羌文化内涵,适合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方式提升经济水平。平武县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产业处于萌芽阶段。本文对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为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方向。依据乡村旅游规划理论基础及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方向,笔者对清漪江流域的3个重点村落进行了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用实践证明乡村旅游规划理论知识的合理性。同时,从实践中归纳总结乡村旅游规划设计要点,期望为清漪江流域其他村落的乡村旅游规划及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梁凤英[8](2018)在《王朗白马 天堂坍落的一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晨,在王朗的梦中醒来,推开门,清冽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个空气颗粒物含量无限接近于零的地方,我不能把心交给你,因我不是流浪的歌者与诗人,但当我身处千里之外的繁华与喧嚣,我的眼睛、肺叶与想念,仍然执着向往着你的绝色与纯净。王朗白马,这个被誉为天堂坍落的一角,位于"天下大熊猫第一县"的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境内,十二个独立景区与黄龙、九寨沟山水相依,呈三足鼎立之势。这片原始、自然、幽静、清新的神秘天地里,林壑深幽、松涛阵阵、清泉

许贤棠[9](2016)在《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的空间格局演化、机理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发展在扩内需、稳增长、增就业、减贫困、惠民生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全社会对旅游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对旅游业发展正在不断提出新要求,寄予新期盼。在实际当中,通过旅游业的关联整合作用发挥,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发展日益显现出极大的功能价值,旅游正成为区域耦合协同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对旅游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发展更富有和谐性、包容性、多样性和承受力等绩效问题并未引起政界、学界和业界足够的重视。因此,厘清旅游发展绩效的概念体系,总结其综合特征属性,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深入分析其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形成机理,探究提升优化的路径,对于促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理论与及现实意义。本文按照“围绕一个主题,序分三大板块,递进六个步骤,贯以五种理论”的“1365”的研究思路展开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研究,全文共分九章。“围绕一个主题”:以2004年、2007年、2010年和2013年为时间节点,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围绕“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这一研究主题,统领全局、纲举目张,分别探析其概念内涵、评价体系、综合测度、空间格局、演化机理及优化路径,为本文的九个研究章节赋予中心主旨。“序分三大板块”:紧扣本文的研究主题,以“旅游发展绩效是什么?”“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为何存在空间分异格局?”“如何优化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空间格局?”等问题为导向,因循“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主线,将研究的整体内容依序分为认知研究板块(一至四章)、分析研究板块(五至七章)和优化研究板块(第八章)。“递进六个步骤”:一是明确研究起点:明晰旅游发展绩效的相关概念及其特征,进而明确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立足点,以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构建分析框架:围绕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的“是什么”“为什么”及“怎样做”,构建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研究的分析框架,做出研究设计与方法选择;三是研判要素特征:探索制定区域旅游发展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综合的面板数据,量化评价分析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进程中的绩效要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四是呈现演化态势: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对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的空间关联性、耦合协调度展开研究,进一步识别、解释和分析其时空演化态势;五是研究形成机理:应用结构方程SEM模型检定关于观察旅游发展绩效变量和潜变量之间假设关系,以反映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影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最后提出优化路径:结合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旅游发展绩效水平的优化思路,为未来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梳理总结出一系列富有实践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和政策主张。“贯以五种理论”:即以空间结构理论探索区域旅游发展绩效的空间格局,以价值链条理论分析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以社会互动理论思考区域旅游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文化涵化理论审视区域旅游发展的文化功能价值,以生态文明理论认知区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通过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旅游发展绩效是区域旅游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社会进步的促进、文化实力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全方位影响过程和多层次决定能力。旅游发展绩效具有多因性、多维性、动态性以及可衡量性等特征。旅游发展绩效的优劣是不是取决于单一的因素,而是由影响绩效的主、客观以及内外部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对其评价应立足于不同维度、层次,运用评估发展绩效的多维数据,拓展绩效评价多维路径,综合考评分析其绩效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优劣问题,尽可能反映旅游发展实绩的全景和纵深。(2)旅游发展绩效是一个全要素的复杂系统,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紧扣“绩效”,全面反映被评价区域旅游发展绩效的各个侧面特征。旅游发展绩效评价所选取的指标应当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地域面积、经济规模及人口数量的差异,重点体现业绩、效果理念,且各项指标之间应保证有机有序,自总目标层至要素指标层,逐步递进,可以全面、客观、有效地反映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在构建评价体系时,不仅要关注现实性的旅游发展绩效指标,还应选择一些未来对提升区域旅游发展绩效可能性的指标,有利于各区域对照各项指标针对性的“固优培弱”,使评价结果更富前瞻性。(3)不同时空尺度下,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大致呈现东强、西柔、中弱的格局,整体渐变和个体突变并存。一是2004、2007、2010、2013年这四个时间截面上的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区域旅游发展的各项绩效水平整体上不断向好,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发展效能最为突出,西部的云南、四川、重庆等省市次之,而湖北、湖南、江西等中部省市则相对较低,旅游发展绩效的“中部塌陷”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二是从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水平从中部省区向南北、东西方向均为明显的U型趋势线,呈现出很强的渐次上升的演化态势。三是Getis-Ord Gi*统计量值分布固化现象较为显着,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周围区域的值相对较高,始终是旅游发展综合绩效水平的热点区;冷点区则始终集中在湖北、湖南两省。四是长江经济带省域旅游发展绩效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显着的区域整体性和地区差异性,多数省区仍处于勉强协调阶段或初级协调阶段。(4)旅游发展绩效空间分异格局的演化是区域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构建了空间分异格局演化形成机理模型,选择若干权重值相对较大的指标分别作为经济绩效因子、社会绩效因子、文化绩效因子和生态绩效因子的观测指标;另从资源禀赋、经济状况、市场需求、产业链、社会文化、政府、区位因素,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分别确定影响旅游发展绩效水平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各项观测指标,由此共同完成旅游发展绩效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机理SEM模型变量设定。进而应用结构方程SEM模型检定了关于观察旅游发展绩效变量和潜变量之间假设关系,检验假设因子是否成立并做出了解释,表征了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资源禀赋条件、经济产业状况、社会文化基础、市场消费需求、生态环境支撑、政府制度环境等各类绩效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及强度,为发现、引入某种平衡、协调和提升区域旅游发展绩效水平创设了基本依据。最后,本文依据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的内在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提出各省市在发展策略上,要把握旅游发展绩效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顺应其空间演化趋势,优化其空间关联格局,提升其空间协调程度,重点在资源、交通、市场、消费、生态及体制方面着力。

陈云萍,李辉[10](2015)在《北川羌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羌族文化是北川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对北川来说是极其珍贵和重要的资源,推进羌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北川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当前北川在推进羌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羌族文化资源优势对北川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推进羌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二、造一个山川秀美的九环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一个山川秀美的九环线(论文提纲范文)

(2)大熊猫国家公园 大熊猫伞护的秘境(论文提纲范文)

大熊猫国家公园
频繁邂逅,大熊猫种群欣欣向荣
邛崃山系,豹、雪豹、狼、豺正在回归复苏
岷山山系,大熊猫开始利用生态廊道迁移
大小相岭:大熊猫小种群复壮传喜讯

(3)西南喀斯特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 ——以长顺县杜鹃湖风景名胜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喀斯特地貌
        1.2.1 喀斯特地貌的定义与分布
        1.2.2 喀斯特地貌特征
    1.3 相关理论介绍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环城游憩带
    1.4 相关概念介绍
        1.4.1 生态旅游
        1.4.2 生态文明
        1.4.3 全域旅游
        1.4.4 国土空间规划
        1.4.5 中国风景名胜区与国外国家公园的渊源
        1.4.6 我国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的区别与联系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风景名胜区研究现状
        1.5.2 国外典型国家公园现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对象
        1.6.2 研究目标
        1.6.3 研究内容
        1.6.4 拟解决关键问题
        1.6.5 研究方法
        1.6.6 技术路线
        1.6.7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2.1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2.1.1 九寨沟概况
        2.1.2 资源保护管理的策略
        2.1.3 开发利用策略
    2.2 泰国考艾国家公园
        2.2.1 泰国考艾国家公园概况
        2.2.2 资源保护管理策略
        2.2.3 开发利用策略
    2.3 总结分析
3 长顺杜鹃湖风景名胜区现状分析
    3.1 长顺杜鹃湖风景名胜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长顺杜鹃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与利用现状
        3.1.3 长顺杜鹃湖风景名胜区SWOT分析
4 长顺杜鹃湖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策略
    4.1 加强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管理
        4.1.1 协调各级各类规划,促进城景和谐发展
        4.1.2 完善杜鹃湖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
        4.1.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4.2 景区的可持续利用
        4.2.1 倡导社区居民参与管理和旅游发展,协调景区与居民的发展
        4.2.2 完善杜鹃湖景区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策略
        4.2.3 形成景源优势,推动全域旅游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景区的资源保护管理策略
        5.1.2 景区的可持续利用策略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4)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现实背景
        (二)选题理论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
        (二)旅游小城镇研究
        (三)旅游城镇(市)可持续发展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一、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二、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社区参与理论
        四、差异化理论
        五、体验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
    第一节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阶段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研究
        一、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城镇化相关性机理分析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城镇建设的助推效应
        三、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提升效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机遇和动力机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特殊意义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划沿革和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当代城镇主要类型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四、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旅游业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专业经营人才匮乏
        三、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彰显
        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能力相对落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第二节 重建转型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
        一、水磨镇概况
        二、水磨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水磨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水磨镇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第三节 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松潘县川主寺镇为例
        一、川主寺镇概况
        二、川主寺镇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川主寺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主寺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四节 自然资源依托型度假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理县古尔沟镇为例
        一、古尔沟镇概况
        二、古尔沟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古尔沟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古尔沟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五节 三种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子比较研究
        一、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异同比较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三个旅游小城镇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品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概述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夯实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保护修复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四、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双赢
        五、构建共享式社会治理机制,为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中各章节图表目录
    附录2 :旅游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纪要
    附录4 :田野访谈照片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5)“城市修补”理念下平武老城区城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增量发展”到“存量发展”
        1.1.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
        1.1.3 “城市修补”设计方法匮乏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案例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修补”
        2.1.2 历史文化名城
        2.1.3 城市设计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历史遗产保护发展历程
        2.2.2 国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历程
        2.2.3 国内城市修补理论研究动态
    2.3 “城市修补”的相关理论
        2.3.1 城市触媒
        2.3.2 拼贴城市
        2.3.3 城市针灸
        2.3.4 “城市修补”理念与相关理论的关系
    2.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2.4.1 英国斯特拉特福小镇
        2.4.2 德国海德堡旧城
        2.4.3 嘉兴西塘古镇
        2.4.4 平遥古城
        2.4.5 案例借鉴总结
    2.5 本章小结
3 平武老城区现状评价分析
    3.1 平武老城区现状概况
        3.1.1 基本信息
        3.1.2 历史沿革
        3.1.3 文化环境
        3.1.4 历史遗迹
        3.1.5 生态条件
    3.2 平武老城区现状评价内容及方法
        3.2.1 评价方法
        3.2.2 评价内容
    3.3 平武老城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选取
        3.3.2 评价因子的权重赋值
        3.3.3 一致性检验
        3.3.4 评价结果判断
    3.4 平武老城区现状评价分析
        3.4.1 现状调研数据分析
        3.4.2 现状指标估值
        3.4.3 结果分析
    3.5 平武老城区现状问题总结
        3.5.1 城市风貌问题
        3.5.2 道路交通问题
        3.5.3 公共空间问题
        3.5.4 绿地系统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修补”理念下平武老城区宏观城市设计
    4.1 设计目标
    4.2 设计原则
        4.2.1 原真性原则
        4.2.2 整体性原则
        4.2.3 多层次原则
        4.2.4 小尺度原则
        4.2.5 多样性原则
    4.3 城市风貌的修补
        4.3.1 分区协调城市风貌
        4.3.2 消除遗迹“孤岛”
        4.3.3 整治街道环境
        4.3.4 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
    4.4 道路交通的修补
        4.4.1 优化道路布局
        4.4.2 完善慢行网络
        4.4.3 增加停车场地
    4.5 公共空间的修补
        4.5.1 强化空间轴线
        4.5.2 创造宜人空间环境
        4.5.3 展示城市历史文化
    4.6 绿地系统的修补
        4.6.1 打通山水廊道
        4.6.2 增补城市绿化场地
        4.6.3 完善绿地等级体系
    4.7 总平面图
    4.8 本章小结
5 “城市修补”理念下平武老城区中微观城市设计
    5.1 特色片区
        5.1.1 明确功能定位
        5.1.2 提升片区业态
        5.1.3 丰富景观绿化
    5.2 景观界面
        5.2.1 连续性
        5.2.2 层次感
        5.2.3 天际线
    5.3 历史建筑夜景灯光
        5.3.1 照明主题
        5.3.2 照明方式
        5.3.3 灯光色彩
    5.4 场所
        5.4.1 重塑场所精神
        5.4.2 塑造场所边界
        5.4.3 保持传统空间尺度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平武老城区现状评价影响因子专家咨询表
附录B-平武老城区现状评价指标调研表

(7)平武县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业迅速发展
        1.1.2 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
        1.1.3 乡村旅游规划亟待完善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1.3.2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1.3.3 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案例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旅游
        2.1.2 乡村旅游资源
        2.1.3 乡村旅游规划
        2.1.4 旅游形象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4“原乡规划”理论
    2.3 乡村旅游吸引物
        2.3.1 乡村风俗民情
        2.3.2 乡村自然风光
        2.3.3 乡土文化艺术
        2.3.4 乡村民居建筑
        2.3.5 乡村传统劳作
    2.4 乡村旅游特点
        2.4.1 乡土性
        2.4.2 参与性
        2.4.3 季节性
        2.4.4 客源指向性
3 乡村旅游规划
    3.1 乡村旅游规划原则
        3.1.1 科学规划原则
        3.1.2 突出本土特色原则
        3.1.3 以农为本原则
        3.1.4 市场导向原则
    3.2 乡村旅游规划步骤
        3.2.1 规划准备与启动
        3.2.2 调查分析阶段
        3.2.3 确定总体规划思路
        3.2.4 制定规划方案
        3.2.5 规划实施与综合评价阶段
    3.3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3.3.1 严格遵守规划原则,编制乡村旅游规划
        3.3.2 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凸显差异化
        3.3.3 注重基础与公共设施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新村
        3.3.4 坚持乡村旅游与农业结合,延长产业链
        3.3.5 多方突破,破解同质竞争困局
    3.4 乡村旅游客源分析
        3.4.1 客源市场分析
        3.4.2 客源需求分析
    3.5 乡村旅游线路规划
4 平武县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4.1 清漪江流域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4.1.3 乡村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4.2 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发展综合分析
        4.2.1 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优势
        4.2.2 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的劣势
        4.2.3 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的机遇
        4.2.4 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面临的挑战
    4.3 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市场分析
    4.4 上位规划衔接及开发建议
        4.4.1 《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4.4.2 《平武县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4.4.3 平武县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开发建议
    4.5 各村镇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
5 平武县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规划实例
    5.1 清漪江流域三村区位分析
    5.2 清漪江流域三村综合分析
        5.2.1 三村资源分析
        5.2.2 道路分析
        5.2.3 产业分析
    5.3 桅杆村乡村旅游规划
        5.3.1 道路交通规划
        5.3.2 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规划
        5.3.3 乡村旅游产业规划
        5.3.4 旅游项目策划
        5.3.5 旅游路线规划
    5.4 华丰村乡村旅游规划
        5.4.1 道路交通规划
        5.4.2 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规划
        5.4.3 乡村旅游产业规划
        5.4.4 旅游项目策划
        5.4.5 旅游路线规划
    5.5 五星村乡村旅游规划
        5.5.1 道路交通规划
        5.5.2 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规划
        5.5.3 乡村旅游产业规划
        5.5.4 旅游项目策划
        5.5.5 旅游路线规划
    5.6 聚居体系规划
    5.7 建筑风貌整治
        5.7.1 建筑风貌存在问题
        5.7.2 建筑风貌整治原则
        5.7.3 清漪江流域三村建筑风貌整治
    5.8 清漪江流域三村乡村旅游规划综合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9)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的空间格局演化、机理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1.1 选题的内在动因
        1.1.1 旅游绩效的迷思: 对现实与理想维度的平衡与博弈
        1.1.2 旅游发展的反思: 区域旅游发展视角的转换与追问
        1.1.3 区域发展的深思: 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思辨与探讨
    1.2 研究的外在背景
        1.2.1 经济价值释放,旅游发展成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引擎
        1.2.2 社会价值重构,旅游发展成为以人为本、惠民生的重要抓手
        1.2.3 文化价值引领,旅游发展成为繁荣文化的重要载体
        1.2.4 生态价值凸显,旅游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1.3 研究价值
        1.3.1 探索新的旅游发展绩效观
        1.3.2 丰富旅游发展绩效新内涵
        1.3.3 拓展旅游全面发展新思路
2. 文献述评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述评
        2.1.1 外文文献研究进展
        2.1.2 中文文献研究进展
        2.1.3 国内外文献综合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2.2 产业价值链理论
        2.2.3 社会互动理论
        2.2.4 文化涵化理论
        2.2.5 生态文明理论
3. 研究设计与方法选择
    3.1 研究时段确定
        3.1.1 研究的时间范围
        3.1.2 研究的时间节点
    3.2 研究区域选择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研究区的代表性与典型性
    3.3 数据来源说明
        3.3.1 地理矢量图数据
        3.3.2 旅游发展绩效相关数据
    3.4 研究思路
        3.4.1 围绕一个主题
        3.4.2 序分三大板块
        3.4.3 递进六个步骤
        3.4.4 贯以五种理论
    3.5 研究内容
        3.5.1 旅游发展绩效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3.5.2 旅游发展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3.5.3 旅游发展绩效水平的时空演化机理
        3.5.4 旅游发展绩效水平的优化路径
    3.6 技术路线
    3.7 研究方法
        3.7.1 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法
        3.7.2 概念比较分析法
        3.7.3 指标因子熵值赋权法
        3.7.4 ArcGIS空间关联分析法
        3.7.5 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
        3.7.6 结构方程SEM模型
4. 概念阐释与特征分析
    4.1 旅游发展绩效的内涵
        4.1.1 相关概念辨析
        4.1.2 基本概念界定
    4.2 旅游发展绩效的构成
        4.2.1 旅游经济绩效
        4.2.2 旅游社会绩效
        4.2.3 旅游文化绩效
        4.2.4 旅游生态绩效
    4.3 旅游发展绩效的特征
        4.3.1 多因性
        4.3.2 多维性
        4.3.3 动态性
        4.3.4 可衡量性
    4.4 本章小结
5. 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与综合测度
    5.1 评价体系构建
        5.1.1 目标与功能
        5.1.2 构建原则
        5.1.3 构建思路
        5.1.4 指标筛选及说明
    5.2 综合评价测度
        5.2.1 测度方法的选择
        5.2.2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5.2.3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5.2.4 综合评价值的确定
        5.2.5 综合评价测度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空间格局的演化分析
    6.1 绩效水平的空间分异性
        6.1.1 综合绩效水平的空间化呈现
        6.1.2 经济绩效水平的空间化呈现
        6.1.3 社会绩效水平的空间化呈现
        6.1.4 文化绩效水平的空间化呈现
        6.1.5 生态绩效水平的空间化呈现
    6.2 绩效水平的趋势面分析
    6.3 绩效水平的空间相关性
    6.4 绩效水平的空间协调度
    6.5 本章小结
7. 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空间格局的形成机理
    7.1 形成机理模型构建
        7.1.1 研究方法
        7.1.2 研究样本
    7.2 模型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7.2.1 模型变量选择
        7.2.2 数据的来源和标准化处理
        7.2.3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7.3 SEM模型建模及验证解释
        7.3.1 初始模型构建与拟合
        7.3.2 整体模型构建与初步拟合
        7.3.3 整体模型修正与基本确定
        7.3.4 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空间格局的优化路径
    8.1 优化策略
        8.1.1 把握空间分异规律,加快区域旅游多元发展
        8.1.2 顺应空间演化趋势,推动区域旅游跨越发展
        8.1.3 优化空间关联格局,推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8.1.4 提升空间协调程度,促进区域旅游均衡发展
    8.2 提升路径
        8.2.1 增强资源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8.2.2 提升交通驱动力,促进旅游要素流动
        8.2.3 加强市场竞争力,协调旅游发展格局
        8.2.4 缓减社会压力,保障旅游惠民便民
        8.2.5 释放消费潜力,实现旅游提质增效
        8.2.6 存续生态协力,构筑旅游生态屏障
        8.2.7 彰显体制张力,创新旅游管理机制
    8.3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可能的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之处
    9.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10)北川羌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二、北川羌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文化资源
    (一) 旅游资源丰富
    (二) 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三) 独特的“禹羌文化资源”
    (四) 科技文化资源
三、北川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
    (一) 生态环境良好
    (二) 区位优势明显
    (三) 交通便利
四、当前北川羌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问题及策略分析
    (一) 羌族文化品牌知名度低
    (二) 羌族演艺产业水平有待提升
    (三) 羌绣品牌需要进一步打造
    (四) 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五、结语

四、造一个山川秀美的九环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中铁“青春该有的样子”系列谈之一 隧道内,在炸药巨响中紧盯屏幕波速曲线[J]. 中国中铁团委. 中华儿女, 2021(ZB)
  • [2]大熊猫国家公园 大熊猫伞护的秘境[J]. 龙婷婷,何胜山,曹铁,薛康. 森林与人类, 2021(11)
  • [3]西南喀斯特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 ——以长顺县杜鹃湖风景名胜区为例[D]. 张茂莎.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4]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 张江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5]“城市修补”理念下平武老城区城市设计[D]. 杨小龙.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1)
  • [6]天堂坍落的一角——白马王朗[J]. 梁凤英. 中国西藏, 2018(06)
  • [7]平武县清漪江流域乡村旅游规划研究[D]. 王琳琳. 绵阳师范学院, 2018(06)
  • [8]王朗白马 天堂坍落的一角[J]. 梁凤英. 风景名胜, 2018(03)
  • [9]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绩效的空间格局演化、机理与优化[D]. 许贤棠.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 [10]北川羌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 陈云萍,李辉. 经济研究导刊, 2015(18)

标签:;  ;  ;  ;  ;  

构筑山水秀美的九环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