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人喜爱石说心峪山水的缘由

魏晋文人喜爱石说心峪山水的缘由

一、论《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钟情山水的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邹广胜[1](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王亚坤[2](2021)在《《世说新语》“任真”的审美范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魏晋风度”、“麈尾清谈”、“放达任诞”均为学者们在探究魏晋名士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热点名词。对于这些热点名词产生背后的、关于深层审美范畴与思想价值的关系,学者们却很少有呈系统、体系的概括归纳。《世说新语》全书以零散化、凝练化、趣味性的小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展现出当时名士们清谈放诞的士风以及士大夫倾轧相斗的现实,进而来表达士人内在的审美观与思想观,故其书中并不具备典型、成熟的理论形态。笔者尝试对《世说新语》中士人的审美、思想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之具有确定的理论形态。这一工作既能丰富并完善对于《世说新语》及魏晋士人阶层的研究,又能为后世美学、文论等相关方面提供理论的文本。具体而言,“任真”是整个魏晋时期士人们追求的生活准则,这种准则也贯彻在《世说新语》全书的基本内容中,可谓《世说新语》的立书之本;后世研究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魏晋士人“任真”的审美思想,但诸如“本色”、“文如其人”等命题却和“任真”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此,笔者将《世说新语》对于“去伪”、“求真”两者之间关系的主张概括为“任真”。要分析魏晋士人“任真”的思想追求,就绕不开魏晋士人生活中的言行轶事,需要及必要对魏晋士人的生活背景进行合理阐释。故此文章以魏晋社会背景为基础,以《世说新语》中士人的“任真”审美观及其表现为重点,通过对《世说新语》中士人表现出的“任真”的轶事进行整合、分类,来分析魏晋士人任真观念,进一步探讨出魏晋士人“任真”审美思想产生的内核,扩展挖掘出士人“任真”的审美品格对后世文人及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郝桐[3](2020)在《《世说新语》多元化文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世说新语》为研究对象,着眼于魏晋时期“新”“旧”文学思想观念的矛盾对立,运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对《世说新语》所反映出的文学思想进行研究,力求发掘其在文学思想史上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绪论主要通过分析《世说新语》文学思想研究的现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第一章主要论述《世说新语》多元化文学思想的内涵。魏晋时期学术思想走向了多元发展,《世说新语》文学思想也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是古典的审美理想中社会与个人的统一走向分裂,人们将目光转向主体自我和个人情感,表现出“张大自我”的特点,人性中“酷恶”的一面被看作是一种强烈的个性,这就形成了全书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的特点。二是情与理的统一走向了分化,表现出重情性和理性化两种倾向。全书写情以哀情为主,对待感情的态度常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状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哲思和玄思一直是作为一种“底色”在全书最深的层次存在着,大量故事讲述的都是关于“四部之理”的内容,清谈论辩中“辨名析理”方法的运用、对逻辑思维的重视,让全书体现出浓厚的思辨色彩。第二章主要论述《世说新语》多元化文学思想的特性。《世说新语》不同文学思想之间不仅是一种矛盾的关系,更是一种相互兼容的关系,既互相冲突,又兼容并蓄的特性,表现出对立统一的基本特点。情与理的对立造成了魏晋士人普遍的人格分裂,社会与个人的矛盾让《世说新语》所展现出的伦理观念具有相对主义的特点,全书出现了较多的报恩、报仇故事,“交互报偿”的道德原则对原有的君臣观念是一种修正。《世说新语》的文学思想还表现为“钟情”与“无情”的纠结与周旋,以“排调”促进社会与个人矛盾的缓和等兼容性特点。第三章论述《世说新语》多元化文学思想的形成原因。由于《世说新语》集体创作编撰成书,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思想进行编选;以世家大族为核心的政治结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辨析名理”“物各有性”等玄学观念对《世说新语》多元化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余论部分论述了《世说新语》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世说新语》文学思想的影响是隐而不显的,但是每当社会思想文化进入崩溃和重建的阶段,《世说新语》中张大自我、重视情感的文学思想就会被人们重新发掘出来,而文学思想中理性化的一面则随着清谈习俗的衰微变得相对弱化了,没有发展为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周品洁[4](2019)在《“魏晋风度”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魏晋风度”这一中国古典士人生活态度的界定包含着丰富的生态审美意蕴,本文力图从生态美学的学术视野出发,以生态审美观来对“魏晋风度”进行新的阐发,发掘魏晋六朝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态审美意蕴,同时也从士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来探讨“魏晋风度”的美学精神。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视角的转变,即采用一种生态美学立场的“关系性视角”。前人对于“魏晋风度”的研究多强调主体主义,多关注魏晋士人的人格境界、精神风采、文艺生活,以及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风貌等围绕“人”而展开的对象,即使说到自然美,也将其多作为“人”的衬托与背景来谈,而这种传统的研究思路值得再探讨。本文认为,士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平等、亲近的审美关系是解读“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魏晋风度”之美并不局限于士人的个体人格,更流溢到人与自然、宇宙相谐的感性关系,这是一种与天地合德的美学境界,这从历史背景、玄学思潮、审美实践等层面都可得到论证,因而有必要对“魏晋风度”从生态审美的“关系性视角”来展开系统的讨论。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个:其一,本文从历史材料出发,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以具体文献去论证“魏晋风度”中的生态审美意蕴,注重论据的严密性、丰富性。其二,重视美学研究的历史语境和哲学语境。将“魏晋风度”放入当时特定的历史阶段与哲学氛围中讨论,结合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玄佛思想等因素来讨论“魏晋风度”的生态审美意蕴。其三,尊重历史语境的同时,灵活运用解释学的方法。魏晋六朝士人生活在当时的历史阶段中有其本身的美学含义,而对于今人而言,又能被阐发出多种意义,其中“魏晋风度”生态美学意义的揭示是本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目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对“魏晋风度”的生态审美意蕴进行探讨:(一)对“魏晋风度”的前人研究进行概览、评价,总结其关注重心(多强调“人”的中心主体性,对士人与社会、时代、政治、自我精神关系的讨论多)以及论及较少之处(对士人与自然山水、天地万物、宇宙众生关系的讨论少),并从生态审美观上对其进行新的阐发,说明可以用“魏晋风度”来概括魏晋六朝士人的生态审美生活。(二)从历史语境出发,即从魏晋六朝时期的政治经济面貌、自然环境条件、思想文化氛围三方面来探寻士人与自然之所以能够形成生态审美关系的成因,为“魏晋风度”中的生态审美意蕴做出历史的、逻辑的确证。(三)讨论“魏晋风度”即魏晋六朝士人生态审美生活的具体体现,以玄学清谈与人物品藻、游心艺文与流连园林、服食养生与嗜酒任诞、纵情山水与隐逸生活这四类活动为代表,对其中生态审美意蕴进行详细分析与论证。(四)提炼前一部分中的审美现象,概括出魏晋六朝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总体特征,以及士人在山水活动中直接生发的生态审美感悟,结合当代生态美学理论对士人的生态审美活动进行整合,发掘其中具有普遍性的美学规律。(五)在结语中揭示魏晋六朝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包括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典型意义和对当代美学问题的启示意义。总之,本文力图从历史材料中对魏晋六朝士人生态审美生活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梳理出“魏晋风度”的生态审美意蕴,同时将此时期士人的审美生活放于当代生态美学的理论视野中进行观照,以期待对“魏晋风度”的美学研究和生态美学研究提供新的借鉴意义。

王倩[5](2019)在《《世说新语·言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朝宋代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真实而丰富地记录了魏晋时期名士的生活状态。而《言语》一篇则最能代表魏晋时期士人的言语观和人生态度。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外,中间四章为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言语》中的人生智慧。《言语》所记为魏晋时期语言环境中,君主、大臣、名士、慧童等人物形象的名言佳句,多简洁而深刻。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年龄的人物在处事及言谈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人生智慧。第二章《言语》的语言艺术。《世说新语》的语言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点,《言语》可以说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之一。为了精准的体现魏晋名士不羁的风度,《言语》中的文学语言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标准。其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刻画语言的简练性、富于修辞的文采、真实的情感表达、精妙的论辩技巧以及典故的丰富使用等几方面。第三章由《言语》看魏晋时期的“言语观”。自“孔门四科”以来,言语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和自身要求方面的重要一点,各个时代文人推崇的言语方式和摒弃的言语方式都不尽相同。《世说新语·言语》展现出了魏晋时期的“言语观”:通俗的方言口语的雅致化趋向、义理深刻和辞章华美的双重标准、含蓄洗练的审美认同以及注重话语韵律和音乐感的四个主要方面。第四章《言语》的文化反思。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林立,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解放思想、重视审美、风流不羁的“魏晋风度”。重视华美的人物品藻、崇尚智者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识的自我觉醒以及魏晋清谈的时代风尚几方面几个方面反映了《言语》所代表的魏晋风度和因此引出的文化反思。

单晓芳[6](2019)在《魏晋重情风尚及其文学显现》文中研究说明魏晋时期,士人在思想上宣扬人的自然本性,解放情感,释放真性情;在生活中标榜“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饮酒服食,放达任性;加之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局势,使他们对情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重情的时代风尚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在文学作品中异常显着。本文以魏晋重情风尚及其在文学中的显现为研究重点,分别探讨亲情、友情、爱情三种情感在魏晋诗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全面表现。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梳理了学术界关于魏晋重情风尚以及魏晋时期亲情、友情、爱情三种情感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重点难点以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主要由五章构成:第一章,魏晋重情风尚概述。重情是魏晋时期突出的社会风尚之一,但魏晋之前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情感的流露,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都有浓郁的情感内涵。从诗歌理论的发展来看,汉代主张“诗缘事”说,注重诗歌的政治教化功能,魏晋提倡“诗缘情”,强调诗歌的抒情功用。魏晋人之所以重情,与经学的衰微与汉末新士风的出现、玄学发展的影响、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门阀制度为士人纵情提供保障等因素密切相关。当然,魏晋重情风尚所展现出的时代内涵也不容忽视。第二章,亲情的文学显现。亲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魏晋时期的亲情主要表现在颂祖诗、诫子书、哀诔文当中,小说以记载孝亲故事为主,长辈与晚辈在相互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形成了亲情主题的艺术展现,即对父母爱子心理的刻画以及子女孝亲形象的塑造,亲情是魏晋重情风尚在文学显现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第三章,友情的文学显现。政局的不稳定与社会的不安定,使士人对友情格外重视,友人之间或赠答以表情意,或劝诫以示关怀,或绝交以明志向,这些充满友情的作品善用比兴手法抒发情感,多用“鸟”意象来暗喻自己与友人的关系,进而表现出不同的友谊观念。第四章,爱情的文学显现。爱情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它在浪漫中夹杂着哀愁,在快乐中包含着思念。魏晋时期的爱情主要通过情诗、悼亡诗、思妇诗以及少量的小说记载展现在世人眼前,在这样一个社会情境下,爱情作品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展现出的是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关注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第五章,魏晋重情风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重情作为魏晋时期持续时间长久、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时代风尚,它不仅影响着魏晋文学的发展,对后世诗词、小说的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形成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总体来说,魏晋重情风尚对魏晋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风气影响文学创作,文学也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重情风尚在文学中有所显现实属必然。

余开亮[7](2018)在《钟情与无情的周旋:论魏晋风度的内在矛盾性》文中指出重情作为魏晋风度的一大特色,历来受到魏晋思想研究者重视。然而在一些研究者那里,经常将性情与感情的用法进行混同,而得出一些片面的看法。魏晋风度当受到传统的气感类应哲学观与汉末以来玄学新义的双重影响,前者形成了魏晋士人"钟情"的日常情态,后者则引导了一种"无情"的理想追求。"钟情"与"无情"的周旋反复构筑了魏晋风度的内在矛盾性,呈现了魏晋士人冲突的人生美学。在谈论魏晋美学"情的自觉"时,实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分疏。

祁银凤[8](2017)在《《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志人小说”,它虽长期被归至“丛残小语”类的小说范畴,但绝对不是当下众多纯属虚构的小说类型,书中记载了大量汉末至东晋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其事件,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不仅如此,它还以相对可信的文字,生动地构建了一批个性独特的魏晋士人形象,对后代文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以《世说新语》为研究资料,从人物“形象”入手,深入分析魏晋士人的形象特点及其成因。本文共分绪论、正文(三章)、结语三大部分。绪论,主要对《世说新语》中所提及的魏晋士人进行了界定,界定之时首先排除了女性,其次排除了非知识分子。明确指出文中所论魏晋士人包括曹操、司马炎等皇族;王敦、王导等门阀士族;嵇康和阮籍等典型名士。第一章试图从魏晋士人的自我述评为切入点,具体探究过程以解析文本故事为主,从“常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三个层面来探究魏晋士人的自我认识。第二章本章以文本故事为主,详细论述了《世说新语》中士人形象的四种特征:“高颜值”、“高智能”、“殉道尚义”、“奸猾贪鄙”。论述中大量引用了美学、史学等相关文献,鲜活地再现了魏晋士人形象。第三章本章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梳理魏晋士人的外在行为及其心理活动,试着说明士人形象的生成原因有:一、外部环境的刺激与引导(社会现实、文化思潮)。二、内部人性的展现与变化(魏晋士人的孤独感、自由感)皆是促成士人形象的具体原因。结语部分,总结了魏晋士人形象生成的具体原因,对《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形象特点进行了概括式的总结。

涂盛雪[9](2017)在《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之间的交往》文中研究说明历史的长河永远是一路向前。魏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后人称他们为"魏晋名士"。南朝宋刘义庆所编撰的《世说新语》就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涉及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对魏晋时期几代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等进行了描绘。本文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主要文本,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世说新语》中涉及到的魏晋名士的社会交往生活进行研究,借鉴同时期及后代关于魏晋名士的记录,并结合已有的历史史料和魏晋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之间的交往状况做了详细和深入的分析和归纳,主要从魏晋名士的交往背景、交往目的、交往准则、交往内容、交往方式和交往媒介等方面展开,并做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尤其《世说新语》本身就是由名士日常生活的一个个小故事构成,刘义庆把这些故事汇总在一起,笔者从中选取关于名士交往的事迹,由此解读魏晋名士交往的心态,进而分析魏晋名士交往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思考他们之间的交往和一般传播学意义上的交往有哪些区别,对当今世俗的交往又有何影响,通过对人际交往关系的探讨,反思现代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来实现社会化,同时交往是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必要元素和手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论是独立个体的存在与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通过交往来展开。而人类社会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的交往形态是不同的,尤其是本文的研究对象——魏晋名士,作为存在于特殊时代下的特殊群体,可以说在历史上没有完全和他们性质类似的第二群体。他们之间的交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同时受到历史局限性,存在的问题也自然非常明显。魏晋名士作为当时那个时代所推崇的一种精神偶像,他们的言行举止和行事方式都代表着魏晋时期包括后代延续下来的某种知识分子情结,但也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通过对魏晋名士社会交往的研究,一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当今世俗交往重新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对名士交往实践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合理辩证地看待不同社会历史时代下交往的变化发展,从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通过分析魏晋名士交往对当今世俗交往的影响,探究现代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对当下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第一章为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魏晋社会动荡的社会背景做了介绍,并对本文所研究的名士群体的范围做了一个界定,对魏晋名士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二章至第四章为论文主体的第二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二章首先对魏晋名士交往的前提和社交网络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从各方面展现了魏晋风流,并从血缘、地缘、业缘、趣缘四个维度解读了名士社交圈的构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名士社交网络圈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三章分析了魏晋名士间交往的主要方式,包括清谈、宴饮、雅集、上门拜访、写信等等。第四章则阐述了魏晋名士间交往的内容,通过清谈的方式,名士们在一起谈玄析理、品藻人物;又或是在游宴雅集上纵情饮酒、吟诗作赋,观舞听曲、作画成文,游春修禊;在日常的交往中赠物资助、礼尚往来等等。第三部分为本文第五章,笔者思考了魏晋名士交往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性,辩证客观地看待魏晋名士的交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特殊到一般,由此延伸至名士交往关系对当今世俗社会交往的影响,并对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发展趋势和其现实意义做了深入思考,探析名士交往对当下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韩扬文[10](2016)在《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文中认为玄思作为一种极为精微幽深的思维形态,其道说方式与本体论所倚重的概念建树、逻辑推演及抽象思维有很大差异。尽管玄思微妙深湛,但它亦非恒久静默,不可道说,玄思能够通过一些灵动的语言形式开显出来。追问玄思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及古典诗歌中的表诠,将之主要收摄于玄学蔚兴、玄言诗风靡天下的魏晋时期无疑是一个上佳之选。本文所论玄思的开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玄”之本义与玄思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源头,及其在先秦时期的玄典中所建立起的抒义范式。“玄”义项纷纭,其中既包含着抒义性的思维,也渐渐演化出本体论的倾向。由于其义项的复杂性,后世衍生出种种对于“玄”的不同解会。但具有抒义性的玄思是更为本源性的。《老子》中具有抒义性的对消,具有运作性的动词及连续展开的让度式追问;《庄子》在卮言、寓言、重言中所展现的种种开境方式,皆对于玄思之抒义做出了基调性的示范。第二,“玄”之义项的分流与魏晋玄学之间的关系。本体论意义的“玄”进入玄学以后发展为辨名析理的思想方法,发展为崇有或贵无的单一倾向,发展为树立层层名相的《言尽意论》;而抒义形态的“玄”进入玄学以后发展为清谈中的当机性道说,发展为向秀、郭象《庄子注》中“迹冥”、“独化”的有无双遣之论,发展为荀粲、王弼的言不尽意论等。何晏、王弼等魏晋玄学家的思想中,同时含有以上两种相互冲突的论断,他们笔下的“无”或“玄”,有时是本体化的,有时则是境域化的。第三,“玄”之义项的分流进入魏晋诗歌以后所形成的诗歌形态之分际。本体论意义的“玄”与本体论形态的哲理发展为此期以孙绰、许询、支遁等为代表的玄言诗;而抒义论形态的“玄”与缘化的玄理不仅影响着嵇康、阮籍、陶渊明等思想家极其玄化的人生;且显示为呈现本真之境域的玄态诗。但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东晋玄言诗人们除了写作直陈哲理的作品以外,同时也创作了一些趋于玄态的诗歌作品。魏晋玄学的驳杂最大程度地体现在东晋诗人的身上,他们既接受了本体论思想,同时也部分接受了玄化的抒义方式。玄言诗的两种形态——概念的玄言诗和域发的玄态诗在东晋时期实际乃是并行于世的,它们在出现顺序上没有绝对的分际和次第性的关联。魏晋玄态诗的顶峰出现在陶渊明手中,他在诗中巧妙示例了种种合于玄思的抒义方式,如显示本真之象的方式,层层遣荡的方式,往复反顾进而寻求中道的方式等,这使他的诗得以在缘化的境域中即现象即本体地开显微妙的玄思。而作为后世对于玄言诗或玄态诗的应和,王维对于玄态诗作出了玄化的回应,而苏轼诗则多半对于玄言诗做出了知性的应和。则对于“玄”的不同解会,其实一直在幽暗中影响或护持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以“玄”命名的学术和诗歌中,有的取用了“玄”趋于本体的义项,而其中的另一部分则对于“玄”缘化的本义做出了微妙的呼应。至于此中何种形态是更“玄”的,更本源的,这一问题应当引起玄学研究者及玄言诗研究者的深思。

二、论《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钟情山水的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钟情山水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第一节:魏晋风度
    第二节:魏晋书韵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第一节:文如其人
    第二节:书如其人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世说新语》“任真”的审美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向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向
第一章 “任真”审美范畴综述
    一、“任真”的概念界定
        (一)魏晋士人“任真”意识的萌发
    二、“任真”的思想渊源
        (一)老庄对“自然”的提出
        (二)陶渊明对“任真”的提出与践行
    三、“任真”的审美内涵
        (一)尚真情
        (二)尚自然
第二章 《世说新语》“任真”的审美显现
    一、容止与任真
        (一)容貌别致
        (二)装扮独特
    二、言语与任真
        (一)机辩扬己
        (二)借典喻今
    三、处事与任真
        (一)对待他人的处事方式
        (二)面对自身的处事方式
    四、志趣与任真
        (一)寄情山水、追求自由
        (二)志趣玄远、不滞于物
第三章 《世说新语》“任真”的精神取向
    一、儒经式微,玄学兴起
        (一)玄儒并重、同庭抗礼
        (二)玄儒互渗、时尚清谈
    二、僭越名教,凭任自然
        (一)崇尚玄虚、蔑视礼法
        (二)清玄正性、玄对山水
    三、发乎行止,超于生死
        (一)弃仕求隐、生活超脱
        (二)心之所向、精神超脱
第四章 《世说新语》“任真”对后世文人及文学的影响
    一、“任我”的审美意识
        (一)个人意识的觉醒——“宁做我”
        (二)更侧重于精神层面上的真情实感
    二、“尚真情”、“尚自然”的审美方式
        (一)“尚真情”的审美方式
        (二)“尚自然”的审美方式
    三、颇具“世风”的文学作品
        (一)魏晋的玄学理论为后世文学的爆发奠定基础
        (二)为“笔记体”小说的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世说新语》多元化文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厘定
    二、《世说新语》文学思想研究综述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世说新语》文学思想的内涵
    第一节 “新”“旧”含义并存的文学观念
        一、清谈与文学的互动
        二、清谈内容向诗文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从统一走向疏离
        一、张大自我
        二、人物形象的“不入格”
    第三节 “情”与“理”的关系从统一走向分化
        一、侈陈哀乐:对情的重视
        二、渐藻玄思:哲思的深层次存在
第二章 《世说新语》多元化文学思想的特性
    第一节 不同文学思想之间的相互冲突
        一、“情”与“理”的对立与冲突
        二、社会与个人的冲突——道德观念的多元主义
    第二节 不同文学思想之间的相互兼容
        一、“钟情”与“无情”的纠结与周旋
        二、以“排调”缓和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矛盾
第三章 《世说新语》多元化文学思想的成因
    第一节 成书来源的多样化对文学思想的影响
        一、前源文献的时代性
        二、前源文献的驳杂性
    第二节 政治结构对文学思想的影响
        一、以世家大族为根柢的政治结构
        二、士权与皇权的离合
    第三节 玄学思潮与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一、物各有性
        二、辨析名理
        三、理胜之辩
        四、处世而不离
余论 所谓无用之谈: 《世说新语》文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魏晋风度”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魏晋风度”与生态审美
    第一节 “魏晋风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1. “魏晋风度”的文化研究
        2. “魏晋风度”的美学研究
        3. “魏晋风度”研究的关注重心与忽略遗漏
    第二节 “魏晋风度”与“渐近自然”
        1. 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意趣
        2. 文艺才情中的自然意趣
    第三节 “魏晋风度”与自然审美观念
        1. “自然观”释义
        2. 两汉时期的自然观
        3. 魏晋时期的自然观
        4. 魏晋时期亲和自然的审美追求
    第四节 “魏晋风度”的生态审美阐释
        1. 关系性视角
        2. 生态审美观
        3. “魏晋风度”与生态审美
第二章 魏晋六朝时期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成因
    第一节 门阀士族的形成与庄园经济的发展
        1. 门阀世族的形成与自然审美
        2. 庄园经济的发展与自然审美
    第二节 永嘉南渡与南方开发
        1. 永嘉南渡
        2. 南方开发
    第三节 玄学的兴盛与佛教、道教的影响
        1. 玄学的兴盛
        2. 佛教的影响
        3. 道教的影响
第三章 “魏晋风度”与士人的生态审美生活
    第一节 玄学清谈与人物品藻
        1. 玄学清谈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2. 人物品藻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第二节 游心艺文与流连园林
        1. 游心艺文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2. 流连园林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第三节 服食养生与嗜酒任诞
        1. 服食养生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2. 嗜酒任诞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第四节 纵情山水与隐逸生活
        1. 纵情山水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2. 隐逸生活中的生态审美意蕴
第四章 魏晋六朝士人生态审美生活的特征与生态美学感悟
    第一节 魏晋六朝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特征
        1. 关于生态审美活动中士人主体的态度特征
        2. 关于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情境特征
        3. 关于士人生态审美方式的特征
        4. 关于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理论指引与价值取向
    第二节 魏晋六朝士人的生态审美感悟
        1. 对“生生”之德的生态审美感悟
        2. 对物我相通的生态审美感悟
        3. 对自然时空的生态审美感悟
        4. 对自然之真的生态审美感悟
第五章 六朝士人生态审美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魏晋风度”:生态审美生活的一个典型
        1. 生态审美生活
        2. “魏晋风度”与生态审美生活
        3. “魏晋风度”生态审美意蕴的价值评价
    第二节 “魏晋风度”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与争论
        2. “魏晋风度”:反思审美化生活的非生态性
    第三节 “魏晋风度”与生活美学
        1. 生活美学
        2. “魏晋风度”:生态美学与生活美学的对话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世说新语·言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世说新语》及《言语》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言语》中的人生智慧
    第一节 君臣之术
    第二节 慧童之智
    第三节 士人之风
第二章 《言语》的语言艺术
    第一节 语言简练刻画精准
    第二节 讲究修辞富于文采
    第三节 任诞之情真挚流露
    第四节 言辞机巧诡谲论辩
    第五节 征引历史化用典故
第三章 由《言语》看魏晋时期的“言语观”
    第一节 方言和口语的雅致化趋向
    第二节 义理丰富和言辞雅致的双重标准
    第三节 含蓄与洗练的语言审美
    第四节 注重话语的音韵加工
第四章 《言语》的文化反思
    第一节 重视华美的人物品藻
    第二节 崇尚智者的文化心理
    第三节 审美意识的自我觉醒
    第四节 魏晋清谈的时代风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魏晋重情风尚及其文学显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三、研究重点、难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魏晋重情风尚概述
    第一节 情感在魏晋之前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诗经》中真实情感的抒发
        二、楚辞对生命情感的自由书写
        三、汉乐府诗独特的情感表达
        四、《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的特质
    第二节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
        一、周代“诗言志”说
        二、汉代“诗缘事”说
        三、魏晋“诗缘情”说
    第三节 魏晋士人重情的原因
        一、经学的衰微和汉末新士风的出现
        二、玄学的影响
        三、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
        四、门阀制度为士人纵情提供保障
    第四节 魏晋重情风尚的时代内涵
        一、生命意识的体现
        二、自我意识的显现
        三、女性意识的凸显
第二章 亲情的文学显现
    第一节 亲情在魏晋诗文中的显现
        一、颂祖诗
        二、诫子书
        三、哀诔文
    第二节 亲情在魏晋小说中的显现
        一、魏晋小说中的父母爱子故事
        二、子女孝亲故事与善因善报
    第三节 亲情主题的艺术展现
        一、对父母爱子心理的刻画
        二、对子女孝亲形象的塑造
第三章 友情的文学显现
    第一节 友情在魏晋诗文中的显现
        一、赠答诗
        二、劝诫诗
        三、绝交书
    第二节 友情在魏晋小说中的显现
        一、魏晋小说中的友情故事
        二、魏晋小说中表现出的不同交友观
    第三节 友情主题的艺术展现
        一、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鸟”意象的频繁出现
第四章 爱情的文学显现
    第一节 爱情在魏晋诗中的显现
        一、情诗
        二、悼亡诗
        三、思妇诗
    第二节 爱情在魏晋小说中的显现
        一、魏晋小说中的爱情故事
        二、殉情故事的涌现
        三、从男女双方的称谓看女性地位的变化
    第三节 爱情主题的艺术展现
        一、比翼成双意象的大量出现
        二、情志合一的情感内蕴
第五章 魏晋重情风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诗词创作对魏晋重情风尚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至情论”创作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第三节 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相关定义
    二、现状综述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自我述评
    第一节 自我述评之“常无事”
    第二节 自我述评之“痛饮酒”
    第三节 自我述评之“熟读离骚”
第二章 《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形象特征
    第一节 超然绝俗的气质与才识
        一、“高颜值”的士人形象
        二、“高智能”的士人形象
    第二节 源远流长的道德观念
        一、殉道尚义的士人形象
        二、奸猾贪鄙的士人形象
第三章《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形象归因
    第一节 外部环境的刺激与引导
        一、社会现实对魏晋士人的影响
        二、文化思潮对魏晋士人的影响
    第二节 内部人性的展现与变化
        一、魏晋士人的孤独感
        二、魏晋士人的自由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之间的交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选题来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概况
    第一章 魏晋社会与名士群体
        第一节 变动中的魏晋社会:躁动与舒张
        第二节 时代符号:翩翩浊世之名士
第二部分 交往
    第二章 魏晋名士间交往的前提与社交网络的构建
        第一节 魏晋名士间交往的前提
        第二节 魏晋名士群体社交网络的构建
    第三章 魏晋名士间交往的主要方式
        第一节 清谈:主流的社交媒介
        第二节 宴饮:燕乐嘉宾之心
        第三节 雅集:诗歌唱和,以文会友
        第四节 上门拜访
        第五节 写信、举荐人才
    第四章 魏晋名士间交往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玄学玄理,人物品藻
        第二节 纵情饮酒,吟诗作赋
        第三节 琴棋书画,游春修禊
        第四节 迎来送往,赠物资助
第三部分 评价
    第五章 问题与思考
        第一节 特殊:魏晋名士交往的时代特色
        第二节 一般:魏晋名士交往关系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展望:构建和谐人际交往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思路与方法
    五、结构安排
第一章 先秦玄思——“玄”的本义与玄典抒义方法论
    第一节 “玄”义考释
        一、“玄”之初义蠡测——敛藏之“玄”与互构之“玄”
        二、“玄”之变义——定相之“玄”与本体之“玄”
    第二节 《老子》抒义方法论:“玄之又玄”的源泉之态
        一、论作为《老子》核心抒义字的“玄”
        二、对消、动态与追问——《老子》解“玄”的抒义方法
        三、从“生于有,生于无”到“有生于无”——解《老》的两种理路
    第三节 《庄子》抒义方法论:开权显实的域化之言
        一、历物十意——惠施的名相论
        二、三言、追问与域状词——《庄子》的语言游戏
第二章 魏晋玄学缘构与本体之博弈
    第一节 汉末魏初的智思谐响——魏晋玄学之初兴
        一、两汉经学的疲敝之态
        二、诸子之学重光与释教东来
    第二节 建树理念或遣荡计执——魏晋玄学之异途
        一、魏晋玄学之史评与学术谱系略论
        二、概念之玄的拓展——建树理念一路的魏晋玄学
        三、域发之玄的开显——遣荡计执一路的魏晋玄学
        四、两种理路的杂糅与汇合——略述何、王玄学中的冲突
    第三节 言意之辨——魏晋玄学的语言论
        一、欧阳建《言尽意论》
        二、荀粲所谓言意之微固蕴不出
        三、张韩《不用舌论》
        四、王弼《明象》篇
    第四节 有无本末——魏晋玄学的本体论
        一、以无为本——王弼解《老》之创见
        二、生而体有——裴頠《崇有论》新解
    第五节 “迹冥”与“独化”——向、郭之抒义论
        一、“迹冥”与“一心三观”
        二、“独化”与“遣之又遣”
        三、“迹冥”、“独化”与诗性语言之关联
        四、概论魏晋玄言诗的定义与流向
第三章 竹林名士的玄态人生及其玄言诗
    第一节 论竹林七贤境域化的生命形态
        一、变化气质与动心忍性——七贤的渊默形态
        二、清峻通脱与宁为玉碎——七贤的狂狷形态
        三、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七贤之无情与有情
    第二节 嵇志清峻——论嵇康诗之开路性
        一、处于域发状态的玄言诗兼及嵇叔夜诗概说
        二、清——烟霞逸气与清远之象
        三、峻——崖岸高峻与轻肆直言
    第三节 寻找失落的时间———论阮籍《咏怀诗》之物哀
        一、追光蹑景之笔——时间中的伤心之物
        二、通天尽人之怀——存在者的苍茫哀感
第四章 异趣的玄言诗——本体性追求与域发之态的博弈
    第一节 尚理好议的廊庙之音——论东晋前哲理诗之流变
    第二节 楚骚遗风与异方山水——论郭璞游仙诗
        一、游仙诗源流考略
        二、郭璞《游仙诗》之创变及其意义
    第三节 空性与色法——以本体界为务的狭义玄言诗
        一、形上义理与兴寄都绝——玄言诗对诗言志说之因革
        二、情的淡化与辞的寡味——玄言诗对诗缘情说之冲决
    第四节 故国之思与见机之作——兰亭雅集与兰亭诗
        一、两晋山水-玄言诗之因革——从金谷清赏到兰亭雅集
        二、触机辄发——论兰亭诗的时机化运作
第五章 陶渊明诗复归大地之玄音
    第一节 不如去归隐——《归园田居》解兼论渊明嘉遁之要义
        一、靖节先生的返回之路
        二、以《归园田居》释渊明之嘉遁
        三、陶公君子固穷之志辨
    第二节 《饮酒》诗解——陶渊明的任道及其玄态语言之建构
        一、《饮酒》创作时间与缘起考略
        二、论《饮酒》破相归空之玄态运作
    第三节 《形影神》释——纵浪大化与陶诗之理趣
        一、纵浪大化——《形影神》所示解脱之法
        二、论《形影神》的导路性
    第四节 空谷回响——从王维、苏轼诗略观陶诗之化迹
        一、略论陶诗的接受与王、苏学陶之机缘
        二、摹仿与心会——王、苏学陶的两重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钟情山水的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世说新语》“任真”的审美范畴研究[D]. 王亚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世说新语》多元化文学思想研究[D]. 郝桐.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3)
  • [4]“魏晋风度”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D]. 周品洁. 山东大学, 2019(09)
  • [5]《世说新语·言语》研究[D]. 王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6]魏晋重情风尚及其文学显现[D]. 单晓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钟情与无情的周旋:论魏晋风度的内在矛盾性[J]. 余开亮. 中国文学批评, 2018(04)
  • [8]《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形象研究[D]. 祁银凤. 西南大学, 2017(01)
  • [9]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之间的交往[D]. 涂盛雪. 安徽大学, 2017(08)
  • [10]玄思的开显与魏晋玄言诗[D]. 韩扬文. 云南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魏晋文人喜爱石说心峪山水的缘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