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杜甫草堂诗书画院成立五首诗

祝杜甫草堂诗书画院成立五首诗

一、祝杜甫草堂诗书画院成立五首(论文文献综述)

戴自中[1](2021)在《沈尹默先生年表》文中提出

王悦笛[2](2021)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文中认为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栽培技艺更加成熟,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唐宋文人对园林植物的栽培与观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独特的园林植物审美体验,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表现。唐宋诗歌的意象表现和艺术意境的营构,都与园林植物审美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审美内涵,做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论文主体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考察唐宋时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王维和杜甫园林植物书写有着迥异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辋川别业诗倾向于在无人与无我之境中,摒除人工因素的介入,呈露园林植物自然本真的面目;杜甫的园林诗则大量描写园林植物的配置、栽种和修剪活动,着重表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通常呈现出并不融怡和洽的园景。——两人几乎分别处于“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两端。白居易对园林植物的观照方式,有如王维、杜甫二人一正一反的合题,介于物我混融与物我对峙之间。白居易在长期的造园和园居的实践中,对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审美的各方面意义有深刻领会,并在诗歌中予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形成了卧赏、移床等富有个性的审美方式,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窗竹”等园林植物意象,并表现出驯化、吸纳式的园林审美空间格局。就园林植物书写而言,白居易是一位承上启下、涵盖深广的“集大成者”。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诗中,值得关注的是园林植物的两种形象——作为隐逸符号的花木与作为博物和收藏对象的奇花异木。后世园林中模仿山林的富有野趣的空间,与相对世俗趣味的私人玩好空间的并立,在李德裕对平泉草木的吟咏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反映。苏轼诗中的园林植物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化特色,常将花木置于历史性文本或画境的联想及道德比附中进行审美,突出园林植物的德性美,并明确提出了“种木”即“种德”的思想。他相对忽略花木自然物态的书写及其与其他园林景素的配合,表现出了与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书写有所不同的审美侧重。晁补之是汇聚诗、画、园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枢纽人物,处于文人造园到画士造园的过渡阶段。其东皋归来园的园林植物的分区式空间布局和种植方式,表现出了较有法度、相对成熟的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他的东皋诗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相关典故中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宋代园林文人化、文学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杨万里对园林植物的书写,既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又代表了宋人观物的典型状态。他对园林植物的物态、环境因素等特性的细致捕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都是宋人对植物投以知识化、趣味化和审美性观照的典型体现,与宋代植物谱录和植物题材的绘画相通。下编是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选取了“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唐宋诗歌和绘画中的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结合图画与画论文献,挖掘其美学意蕴。窗竹意象以白居易对窗外之竹的吟赏最为典型,白居易对这一园林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开拓,其由内而外吸纳式的观物视角与宋人“窗景如画”的观念和绘画中“无窗之窗”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艺术思维的联系。出墙花木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其中“墙头花”、“出墙红杏”等意象,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这一意象在颜色的明艳与素净、线条的横斜与竖直之对比,以及半藏半露的状态等方面所具有“互妙”因素,蕴含着丰富的画趣,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题材的绘画存在相通的画理。总的来说,唐宋许多文人能够自觉地在造园活动中,运用花木配合其他园林景素来构建园景。新型园林植物的引入和新观赏风尚的形成、对花木品种日趋精细的观赏和鉴别、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以主题分区的方式栽植园林植物等等,都是唐宋园林,尤其是唐宋文人园林植物审美发展的重要表现。唐宋诗人对园林植物的吟咏,有着复杂的历史联想、精神投射,艺术表现多姿多彩,极大地深化了园林植物审美的内涵,与绘画审美也形成丰富的联系。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丰富审美内涵,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吴钇辰[3](2019)在《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数十年来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的盛大繁荣局面,与潘絜兹先生以及他所带领的一大批工笔重彩画家的大力提倡和辛勤工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研究潘絜兹先生在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奠基人作用为主要论题,以发掘和论证潘絜兹先生在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为主要论述内容。潘絜兹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工笔重彩画家、美术理论家、敦煌学专家和编辑家,被公认为学者型画家和工笔重彩画界的领袖,他为发展中国工笔重彩艺术而投入毕生精力,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现当代中国工笔重彩事业的活跃与发展。潘絜兹先生对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的开拓和引领作用,体现在他的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主要是艺术编辑工作)三个方面:他在创作上能融合传统卷轴绘画和壁画的技巧,并吸收西画之长,有绚丽多彩、刚柔相济、明丽典雅的个人风格;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提出“大中国”观念,提倡在以工笔重彩为中心词,从宫廷和文人向民间扩展,从卷轴画向壁画扩展,坚持工写并举、彩墨同辉和汉唐风范,其提倡大俗大雅,曲高和众的审美理想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他在以艺术家和编辑家身份参与的众多社会活动中,不辞劳苦,事事躬亲,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开辟专题讨论,不但对中国绘画史有着深入探索与思考,更以审时度势、洞彻古今的智者胸怀,栽培与提携了众多后辈艺术家。由此我们认识到,在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潘絜兹先生身上体现出先驱者和领袖级人物的巨大能量;他凭借自己的精湛艺术功力、深厚学术素养以及社会工作能力,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由衰败不堪转为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中,引领时潮,带动群体,让中华传统绘画在新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他提出的变革一个传统画种的艺术革新理念,不但有效地引发了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历史转型过程,也为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社会事业提供了先期表率,更为中国各门类古老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革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是从陈述潘絜兹先生的艺术生平入手,在考察史实的同时探讨潘絜兹艺术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客观动因;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是从三个方面分析潘絜兹艺术成就尤其是对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事业的引领作用:(1)从艺术创作实践层面总结潘絜兹先生的艺术创作经验。(2)从艺术理论研究层面分析潘絜兹先生的艺术思想。(3)从参与社会活动方面探讨潘絜兹艺术理论和编辑活动对现代中国工笔重彩艺术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重要意义;第三个部分(第五章)是依据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画史高度发展的现实进行反思,阐明潘絜兹先生在这样宏大壮阔的历史场景中的个人作用和对未来的启示。

张宏,李霞锋[4](2019)在《杜诗千首留后世 文墨同辉铸根魂——“杜甫千诗碑”项目杜诗书法作品征集巡礼》文中研究指明总体概况"杜甫千诗碑"项目是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文化建设工程,要把"杜甫千诗碑"项目做成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化艺术工程,书法征集和评选工作至关重要。为此,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一方面向国内公藏机构征集历代杜诗书法作品高精度数字图像,另一方面邀请当代书法名

肖露[5](2019)在《方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方旭(1852-1940),字鹤斋,晚号鹤叟,又号鹤侪,安徽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人,出身桐城方氏家族。他为官清正,重视文教,官至四川提学使。辛亥革命后,隐居成都,成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考述方旭家世和生平。本文经过考证,得知方旭属于桐城方氏家族七房,通过梳理方旭的直系先祖和三代人的谱系,可知清代方氏有五贡出身者有31人,举人45人,进士或贡士出身者21人。其中,方旭父兄都是进士,方旭是拔贡。本文梳理方旭的各类字号,如字鹤斋、和斋,号鹤叟、鹤侪、鹤老,早年自号华胥黎。本文考证他的生卒年和生平经历。他生于1852年,卒于1940年。本文将他89年的人生分为入蜀之前(1852-1893)、入川为官(1894-1911)、民国之后(1912—1940)三段,并且考证了每个时期方旭的主要活动。第二部分考证方旭交游情况。方旭一生行迹广布,交游广泛。其中重点梳理方旭和倪文蔚、杨葆生、锡良、林思进、邢锦生、辜云若、蒋叔岩等人的交往情况,这些人影响了方旭的人生轨迹和诗歌创作。第三部分考证方旭的着述情况。经过考证可知方旭着述丰富,现存二个版本《鹤斋诗存》,三个版本《蓬州志》,一个版本《州县学校谋始》,最后分析它们的特点和影响。第四部分研究方旭的诗歌。将方旭诗歌按内容分为纪游、咏怀、交游、时事四类,归纳出方旭诗歌题材广泛、诗题魏晋古风、善于用典、清新浅白与豪迈雄壮并存、情感丰沛、仿学杜诗、遗民心态的艺术特点。

陈宁[6](2018)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杜诗书画述要》文中认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致力于搜集与杜甫相关的书画、古籍、资料等,是搜集海内外杜甫相关资料最全、最多的地方。馆藏书画5000余件/套,其中杜诗书画、杜甫画像及其他与杜甫相关的书画藏品有1500余件/套,大多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馆后搜集,艺术价值高,影响巨大。2015年,杜甫草堂博物馆承接的"杜甫千诗碑"工程,征集到近1500件当代杜诗书法作品,又极大地扩充了馆藏,提高了杜甫草堂在杜诗书法艺术方面的影响。

王潇蒙[7](2018)在《陆俨少的杜甫情结 ——从《杜甫诗意图百开册》读陆俨少山水画诗境美》文中提出陆俨少是二十世纪杰出的山水画大师,善于发挥用笔效能,线条疏秀流畅,刚柔相济。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作为支撑,加之抗战期间,国破家亡、流寓西南的经历与杜甫相同,便是《杜甫诗意图百开册》得以完成的先决条件。但在看似巧合的经历之下,陆俨少内心有着更为深刻的“杜甫情结”作为其艺术生命的支撑。本文通过对陆俨少与杜甫内在主观性情,与外在客观经历的两方面对比研究,探查陆俨少“杜甫情结”形成的个人、社会及历史原因,在此基础上以《杜甫诗意图百开册》为典型,梳理陆俨少“杜甫情结”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其作品的整体把握与对个别册页的具体分析,解读陆俨少绘画风格的转变历程,探讨陆俨少在作品中对杜甫诗意的发挥,及高超的诗画转换能力。以“诗境”说为契合点,品读陆俨少山水画中“景”、“情”、“意”的生动展现,在百幅作品营造的诗境美中,致敬陆俨少对艺术的坚持与执着。“杜甫情结”贯穿着陆俨少艺术生涯的始末,渗透进陆俨少生活的点点滴滴,无论是诗歌创作的韵律,还是山水画创作题材,无不沾染着浓郁的杜甫情愫。因此研究陆俨少的“杜甫情结”不仅是对其艺术风格成因的探究,更是对陆俨少一生经历的全局把控。以对陆俨少“杜甫情结”的研究,发散出一代艺术巨匠的艺术风采与人生图景。

李润霞,薛媛元[8](2017)在《2015年新诗纪事》文中指出[说明]1.《2015年新诗纪事》(以下简称《纪事》)是关于诗歌史实的年度编年大事记,所记为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内发生的有关诗歌活动、诗歌现象、诗歌创作、诗歌会议、诗歌评奖、诗刊发布等与诗歌有关的史事,地域主要以中国大陆为主,也涵盖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部分诗歌史实。2.《纪事》力求客观叙述,不做主观评价。对于特殊事件,保留

邹青宸[9](2017)在《钱松喦山水画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钱松喦是20世纪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中国画家之一。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代表画家,钱松喦在绘画艺术修养方面有着极为深厚的学识,山水、花鸟、人物、诗文无不擅长,其中山水画取得的成就最大。钱松喦的个人艺术风格显着,堪称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家。本文在学习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钱松喦的山水画风格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钱松喦艺术发展历程的梳理和代表作的分析,探究钱松喦山水画风格形成的渊源、契机和特征。钱松喦对于革命圣地题材的图绘,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画改造与转型的成果,影响了 20世纪中后期中国山水画的面貌。他独创的“黄土皴”为山水画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钱松喦山水画的章法布局稳实巧变,他擅长运用“特写式”和“全景式”构图表现祖国大好河山,其山水画作品水墨与重彩结合使用,笔墨浑厚沉着,彰显崇高的意境和鲜明的时代精神。本文通过钱松喦与同时代其他画家的比较以便透析在特殊时期一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精神,有助于我们对钱松喦山水画风格进行清晰准确的定位,从而更加全面的理解钱松喦沉着稳健、浑厚朴拙的山水画风格。

蒙建军[10](2016)在《沈尹默承传书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书法传播的视角看,当代书法文化已经发生了显着变化。书法传播的本体——书法艺术的实用性减弱,艺术性更加彰显。书法传播的媒介、方式改变了书法传播形态。书法传播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为显着。书法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改变了书法生存及传播格局。在加强文化建设的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书法文化,成为时代的必要课题。在这样的探寻中,沈尹默作为20世纪帖学书法的代表书家,书法实践与理论双修互证,自然成为了关键人物。研究沈尹默承传书法的目的,就是要借鉴他在书法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在书法发展中的贡献与意义。考察沈尹然承传书法活动,基本研究内容:沈尹然承传书法的内容。他通过创作体悟建立了一套以书写为基调的书学体系。其中,笔法、笔势和笔意构成了书法技法的主体内容,三者依次为基础的逻辑关系,形成沈尹然书法基础理论。笔法是书法艺术本体传播的基础,笔势是书法艺术创作的生发点,笔意是实现书法家审美理想和美育思想的理论根基。科学的执笔五字法、正确的运腕、合理的行笔在实现笔笔中锋的根本法则中,一统为笔法理论。笔势通过对书法点画的书写,创造出新的书法艺术形势。笔意从书法家实现个人美学追求的角度,引申出以帖学审美为基调的美学理想,蕴含着“活”的生命美学思想;从大众对书法艺术学习的实用角度,衍生出基于书法普及教育层面的具有实证精神的美育思想。沈尹然承传书法的变易。他的碑帖观念有两次重要的转变。一次是听到刺耳批评后,从喜欢帖学到学习碑派的自我转变。另一次是看到米芾书法照片触发而回归帖学,是科技发展传播的外部影响。建国后,沈尹然从事书法教育由人际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为主,书法创作由职业变为从事书法普及,书法展览活动由小厅堂的展出改变为大展厅的集中综合方式。书法承传的受众变化,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北大书法研究会、中国书学会和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为代表,发生了教授学生——交游授徒——培训普及的转变。在书法承传的表达上,沈尹然文体上多用白话文,书体多写楷书、行书,追求明白、通畅的文风和端正、生动的书风。并且,他主要选择报纸等大众媒介来普及书法知识。沈尹然从书法艺术的求索者,转变为书法知识的传播者。沈尹默承传书法的不易。沈尹然始终不变的精神层面的坚守,时代精神起着总揽笼络的关键作用,也是沈尹默能始终处于时代前列的缘由。时代精神成为书法性质的要素之一,成为书法家融入时代,倡导时代书风的精神支撑。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士,科学观念深深嵌入到沈尹默的思想之中,体现在他对书法所涉物理、生理、法理和道理等方面的探寻,也反映出他通过“合”的思维来进行实证的方式。书法启蒙思想发轫于北大书法研究会的书法传授,成为他建国后积极进行书法普及教育的思想渊源。书法普及教育活动是沈尹然启蒙思想在书法艺术的具体应用,书写了民国书法发展与新时期书法复兴之间的过渡历史。“沈尹然意义”是沈尹默承传书法活动的概括与总结。书法家自我建构、书法发展模式建构和书法文化建构是沈尹默意义三个主要部分。法度、个性和时代精神是书法家自我完善的三个方面,更是建构成功书法家的三大要素。沈尹默倡导成立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建构了书法事业发展中理论研究、创作展览和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基本工作格局,对书法社团的成长和书法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新模式。沈尹然肯定书法艺术的文化身份,不仅使书法艺术拥有了与美术、音乐同等的艺术地位,甚至把书法艺术提升到代表传统文化的高级艺术。沈尹然建构了从书家自我成才到书法事业格局,从书法学科独立到书法文化生成的一条通途。以沈尹默传承书法为选题,考察其书法实践和理论,具有梳理书法艺术发展脉络、引导当代书法艺术研究与创作的现实意义。沈尹默追寻帖学书风的笔墨实践,是学习书法的重要借鉴。书法理论是钻研传统和自身笔墨体悟的经验凝结,有助于深入学习晋唐书风。回顾沈尹默一辈书法家对书法社团职能建设的开拓创新,可以深入了解书法组织成立的初衷,明确当代书法家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沈尹默重视书法的时代精神,书法文化的建构意义。在国内外文化传播活动中,中国书法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二、祝杜甫草堂诗书画院成立五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祝杜甫草堂诗书画院成立五首(论文提纲范文)

(2)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二)园林文学研究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上编唐宋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章 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王维和杜甫的园林植物书写比较
        第一节 “无人”与“无我”:辋川别业里的植物世界
        一、辋川别业概况
        二、“无人之境”与花木的静观寂照
        三、“无我之境”与花木的自然本色
        第二节 物我对峙的冲突与无力:杜甫笔下难遂人愿的园林植物
        一、成都浣花草堂
        二、夔州之园
        三、植物与寄兴
        第三节 王维、杜甫对初盛唐园林游宴诗的超越:摆脱园林植物书写的“程式化”束缚
        本章结语
    第二章 驯化与吸纳: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与审美空间
        第一节 绪论: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
        第二节 刚柔共济:园林植物的“崇高”与“优美”
        第三节 变化的审美空间:园林植物中的时间因素
        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线性变化
        第四节 作为想象媒介的园林植物
        第五节 官能中的山林想象
        第六节 从园林植物看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第七节 空间边界的区隔
        第八节 空间内部的个性化布置
        第九节 身体感知与日常活动中的园林植物
        第十节 “窗竹”意象与审美空间格局
        一、窗竹意象简史
        二、白居易的窗竹意象与室内视角
        三、逐层向内“驯化”的审美空间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玩好与隐逸之间:李德裕笔下的平泉草木
        第一节 李德裕平泉山居诗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不同身份:珍奇玩好与故园意象的错位
        第三节 从园林组诗看各类植物的构景特征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文本·道德·生活:苏轼笔下园林植物的人文化审美
        第一节 园林植物审美的人文化
        一、园林情调的淡化
        二、花木物态的虚化
        三、文本化与人格化:花木中的历史记忆与道德寄寓
        四、生活化:与文人生活的多重关联
        第二节 “种德”观念与园林植物的德性美
        一、“种木”即“种德”
        二、松柏与“久而后成”
        第三节 苏轼与白居易园林观及园林植物审美之异同
        一、苏白之同
        二、苏白之异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共性·法度·因袭:晁补之笔下的东皋草木
        第一节 金乡东皋归来园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从两类植物看隐逸空间的划分及园林审美性的凸显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对成熟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历史场景的再现
        本章结语
    第六章 知识化·场景化·拟人化:杨万里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节 杨万里园林植物书写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自然特性的细致捕捉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与场景化、动态化书写
        第四节 园林植物的拟人化、戏剧化书写
        本章结语
下编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
    第一章 园林诗画中的“窗竹”意象
        第一节 窗与园林植物的结合
        第二节 内外之别:窗竹的视角问题
        第三节 白居易的窗竹诗
        第四节 “摄入”与“射出”:诗画视角的异同
        第五节 窗中竹与画中竹
        一、“窗景如画”观念的形成
        二、“窗景如画”观念与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
        三、窗竹与竹画对比的多重审美快感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出墙花木”的诗意与画趣
        第一节 墙与花木的“互妙”
        第二节 对园内的暗示:“出墙花木”的藏中之露
        第三节 出墙花的热闹多情与女性化书写
        一、春日出墙花的热闹与多情
        二、出墙花的女性化书写
        第四节 出墙花木与绘画
        一、“出墙”的画趣
        二、寓意的尴尬与画理的变通
        本章结语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一、基本典籍与资料类
    二、学术专着类
    三、论文类
附录一 唐宋绘画文献有关园林植物的记载
附录二 唐宋现存植物谱录叙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问题与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潘絜兹的艺术生平
    第一节 :早期学习经历(1946 年之前)
        一、小学:安稳与动荡
        二、中学:结缘中国画
        三、北平:对艺术家身份的选择
        四、战场与敦煌的选择
    第二节 :潘絜兹的职业生涯(1946-2002)
        一、职业画家的最初三年
        二、潘絜兹与建国后美术发展
第二章 潘絜兹的工笔重彩艺术创作
    第一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分期
        一、前期——学习和临摹为主
        二、中期——书写敦煌艺术
        三、后期——思想开放与艺术自觉
    第二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分类
        一、敦煌题材
        二、现实生活
        三、诗意绘画
    第三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的美学特征
        一、骨法用笔——线条美
        二、雅俗共赏——色彩美
第三章 潘絜兹的中国工笔重彩艺术理论
    第一节 :反思传统——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史观
        一、认识传统
        二、创新传统
    第二节 :兼并包容——潘絜兹工笔重彩理论的“大中国画观”
        一、古今相融
        二、“大中国画”观
    第三节 :中国精神——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的美学内核
        一、传统美学概念及内涵
        二、现代工笔重彩艺术美学
第四章 潘絜兹推进工笔重彩复兴的艺术活动
    第一节 :举办个人展览与联展
        一、个人展览
        二、筹备艺术展
    第二节 :参与刊物编辑、出版
        一、潘絜兹与《国画通讯》杂志
        二、潘絜兹与《中国画》杂志
    第三节 :组织成立工笔重彩社团
        一、中国工笔重彩画会的成立
        二、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的艺术活动
        三、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与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
第五章 潘絜兹与中国当代工笔重彩之发展
    第一节 :带动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发展
        一、当代工笔重彩绘画与社会同步成长
        二、坚守传统与突出文化自信
    第二节 :潘絜兹对中国当代工笔重彩事业的影响
        一、打造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艺术新高度
        二、创立艺术团体与培养艺术人才
        三、潘絜兹的艺术思想遗产及可商榷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潘絜兹年表
附件二 潘絜兹——绘画作品年表
附件三 潘絜兹——着作与文章年表
附件四 潘絜兹——纪念活动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杜诗千首留后世 文墨同辉铸根魂——“杜甫千诗碑”项目杜诗书法作品征集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总体概况
前期准备工作
历代杜诗书法作品征集

(5)方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方旭生平与家世
    第一节 桐城方氏家族
        一、方氏家族谱系
        二、方氏家族科举传统
    第二节 方旭的父兄
        一、父亲方奎炯
        二、兄长方铸
    第三节 方旭生平考述
        一、生年
        二、卒年
        三、功名
        四、方旭人生的三个阶段
第二章 方旭交游考证
    一、倪文蔚
    二、姚莹
    三、彭玉麟
    四、杨葆生
    五、杨湘丞
    六、龚道耕
    七、锡良
    八、山川早水
    九、长冈护美
    十、林思进
    十一、赵熙
    十二、刘咸荥
    十三、胡峻
    十四、吴玉章
    十五、吴虞
    十六、骆成骧
    十七、蒲殿俊
    十八、邢锦生
    十九、陈是正
    二十、邓耔雪
    二十一、齐白石
    二十二、昌尔大
    二十三、辜云若
    二十四、陈戎生
    二十五、刘倓云
    二十六、蒋叔岩
    二十七、陈碧秀
    小结
第三章 方旭着述考
    第一节 《鹤斋诗存》
    第一节 《蓬州志》
    第二节 《州县学校谋始》
    第四节 其他创作
第四章 方旭诗歌研究
    第一节 方旭诗歌内容
        一、纪游
        二、咏怀
        三、交游
        四、时事
    第二节 方旭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题材广泛
        二、魏晋古风
        三、善用典故
        四、清新浅白与豪迈雄壮并存
        五、情感丰沛
        六、仿学杜诗
        七、遗民心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杜诗书画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馆藏杜诗书画的来源和影响
二、杜诗书画分类与藏品举隅
三、“杜甫千诗碑”书法作品

(7)陆俨少的杜甫情结 ——从《杜甫诗意图百开册》读陆俨少山水画诗境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陆俨少杜甫情结形成原因考释
    第一节 陆俨少“杜甫情结”形成的内在条件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
        二、困厄一生的疾病
        三、仁爱之心
        四、疏狂的性格
        五、自然情怀
    第二节 陆俨少“杜甫情结”形成的外在推动力
第二章 陆俨少杜甫情结表现方式探究
    第一节 杜甫诗意图的创作成因
    第二节 《杜甫诗意图百开册》的独特价值
        一、《杜甫诗意图百开册》曲折的历史
        二、从《杜甫诗意图百开册》看陆俨少绘画风格转变
        三、《杜甫诗意图百开册》丰富的面貌
    第三节 《杜甫诗意图百开册》中诗意的转换
第三章 陆俨少山水画中的诗境美
    第一节 诗境美的展现
    第二节 诗境美的创造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钱松喦山水画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钱松喦生平与山水画艺术
    1.1 钱氏家学传承
    1.2 无锡求学屐痕
    1.3 教学生涯中的艺术探索
        1.3.1 民国时期的钱松喦
        1.3.2 文艺政策指导下钱松喦山水画的转变
    1.4 江苏省画院的机遇
        1.4.1 两万三千里旅行写生
        1.4.2 钱松喦壮游时期的山水画
    1.5 “文革”中的坚守
第二章 钱松喦山水画风格分析
    2.1 中锋用笔,皴法创新
    2.2 多元化的章法布局
    2.3 墨与色的协调统一
    2.4 题画诗的意境美
    2.5 山水画技法理论《砚边点滴》
    2.6 指画艺术与钱氏山水画风格
第三章 钱松喦与“傅、宋、亚、魏”山水画风格比较
    3.1 钱松喦与傅抱石的山水画风格比较
        3.1.1 神凝气静与潇洒隽逸
    3.2 钱松喦与宋文治的山水画风格比较
        3.2.1 浑厚沉稳与清新秀润
    3.3 钱松喦与魏紫熙的山水画风格比较
        3.3.1 厚重雄强与苍秀齐出
    3.4 钱松喦与亚明的山水画风格比较
        3.4.1 古拙含蓄与空灵巧拔的风格比较
1925年-1985年钱松喦山水画风格形成图例
钱松函艺术年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钱松喦常用印章
    2. 论文图表图注
    3. 钱松喦部分诗文目录以及诗文稿

(10)沈尹默承传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创新思考
        一、论文思路框架
        二、问题及创新的思考
第一章 沈尹然承传书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法”的根本:笔法寻绎
        一、笔法:笔笔中锋的原则
        二、执笔:执笔五字法
        三、运腕:腕随己左右
        四、行笔:正如行路
    第二节 “势”的创造:书写点画形势
        一、书写点画
        二、创造形势
        三、书写的意义
    第三节 “意”的拓展:审美理想与美育思想
        一、帖学的审美基调
        二、审美理想中“活”的生命美学
        三、美育的理论基点和目标
        四、美育思想的实证精神
第二章 沈尹默承传书法的变易
    第一节 碑帖理路之变
        一、转变的机缘
        二、转变的内容
        三、转变的原因
    第二节 承传书法途径之变
        一、书法教育:个人到大众传播
        二、书法创作:职业到普及
        三、书法展览:厅堂到展厅
    第三节 传授书法受众之变
        一、北大书法研究会:教授学生
        二、中国书学会:交游授徒
        三、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普及培训
    第四节 承传书法表达之变
        一、改变文体和书体
        二、改变文风和书风
        三、改变传播媒介
第三章 沈尹默承传书法的不易
    第一节 时代精神
        一、书法时代精神的提出
        二、书法时代精神的内容
        三、书法怎样反映时代精神
    第二节 科学观念
        一、科学观念来源
        二、书法之“理”的探寻
        三、书法之“合”的思维
    第三节 启蒙思想
        一、启蒙思想的来源
        二、书法启蒙的表现
        三、书法启蒙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沈尹默意义:尺度、模式与身份
    第一节 自我建构:树立书家尺度
        一、目标:成为书法家而非善书者
        二、途径:法则、个性和时代精神
        三、尺度:继承传统的书家榜样
    第二节 书法建构:实现发展模式
        一、成立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
        二、开创书法事业新格局
        三、工作模式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文化建构:确立文化身份
        一、“书法是不是艺术”?
        二、书法的文化身份
        三、发挥书法的文化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沈尹默先生骨灰安放仪式悼词
附录二 沈尹默年表简稿
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
后记

四、祝杜甫草堂诗书画院成立五首(论文参考文献)

  • [1]沈尹默先生年表[J]. 戴自中. 西泠艺丛, 2021(11)
  • [2]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D]. 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3]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D]. 吴钇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4]杜诗千首留后世 文墨同辉铸根魂——“杜甫千诗碑”项目杜诗书法作品征集巡礼[J]. 张宏,李霞锋. 中国书法, 2019(17)
  • [5]方旭研究[D]. 肖露.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藏杜诗书画述要[J]. 陈宁. 杜甫研究学刊, 2018(03)
  • [7]陆俨少的杜甫情结 ——从《杜甫诗意图百开册》读陆俨少山水画诗境美[D]. 王潇蒙. 西北民族大学, 2018(04)
  • [8]2015年新诗纪事[J]. 李润霞,薛媛元.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7(01)
  • [9]钱松喦山水画风格研究[D]. 邹青宸. 东南大学, 2017(04)
  • [10]沈尹默承传书法研究[D]. 蒙建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祝杜甫草堂诗书画院成立五首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