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眼中的“猫”

“老鼠”眼中的“猫”

一、“老鼠”眼中的“猫”(论文文献综述)

朱玥玥[1](2021)在《儿童影视剧中卡通鼠的角色形象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动画1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关于鼠的形象层出不穷,充满了特色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尤其是西方,卡通鼠被赋予了温暖、快乐、勇敢等优秀的品质,一度成为西方动画形象的代表。而纵观学界对卡通鼠形象的研究成果却少之又少。本论文聚焦中西方儿童影视剧中卡通鼠的形象,围绕其形象特征、艺术手法、蕴涵精神、影响作用等进行多方面阐释。阐释形象概述,包括卡通鼠的发源、隐含精神、角色演绎;阐释儿童精神内涵,包括儿童精神和卡通鼠隐含的时代精神的互渗、“鼠性”和“人性”的结合;阐释卡通鼠形象的塑造,包括表演张力、造型与情节、场景与音乐的互相成就,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与互相渗透、塑造方式的突破、个体与群像主体的对比、接轨国际等各个方面。最后对卡通鼠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总结,探究共性规律和存在的矛盾。本文还认为:要避免卡通鼠在银幕上的形象大同和衰落,必须通过艺术创作者对时间的“慢”沉淀,减少技术创新的依赖,增加社会生活客观性对思想创新的冲击,善于发现,善于提炼,才能使“卡通鼠”形象塑造实现质的飞跃。

丁明秀[2](2020)在《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在全面搜集散落于东北各大报纸副刊与杂志中的有关沦陷区儿童文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解读,力图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类型、主题、艺术表现及儿童文学作家、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对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纵向上,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放置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横向上,与同时期其他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进行对比。以期可以在宏观层面了解、把握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揭示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创作者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选择,归纳概括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二是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殖民语境是沦陷时期东北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统治机构、文化政策、教育措施和文学阵地的分析,明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存语境。第三部分划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类型。以报纸《泰东日报》的儿童副刊《儿童专刊》《儿童周刊》《少年》等(1931—1945)、《大同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儿童与学生》等(1933—1942)、《盛京时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周刊》等(1933—1942)、《国际协报》的儿童副刊《儿童》等(1934—1936)及杂志《满洲学童》(1936.10—1945.3)、《新满洲》(1939.1—1945.4)、《新青年》(1935.10—1942.6)、《麒麟》(1941.6—1945.1)等作为切入口,梳理、评析东北沦陷时期的童谣、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剧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面貌。第四部分考察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通过对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杨慈灯,郑毓钧、未名等有影响的作家及站在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创作情况的考察,致力于展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同时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由此引起的作品主题转型,并阐释其中的文化意义。第五部分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多样主题与艺术特色。在殖民统治之下,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出反抗、潜隐反抗与迎合三种倾向,每种主题倾向中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三种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互相渗透和流变的特征。第六部分是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通过对东北沦陷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呈现的特征分析,勾勒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东北沦陷区这个特殊时空使得儿童文学既遭到殖民统治的束缚,也使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文化殖民主义的二律悖反性使得东北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洪妍娜[3](2020)在《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从幼儿视角出发,同时以满足幼儿需求为创作宗旨的文学。随着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媒体文化和视觉技术的进步,视觉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形态。从幼儿的日常认知、学习和交流方式来看,视觉文化环境构成了当代幼儿的一个基本生活和文化语境,幼儿以视觉文本作为其观看世界、认识生活的主要媒介,电视、电脑、手机以及各类具备视觉传播功能的电子产品进一步构成了对幼儿文化生活的覆盖和建构。对于以幼儿读者为接受对象的幼儿文学来说,视觉文化正以极强的影响力改变乃至重塑其艺术面貌。幼儿视知觉理论、幼儿视觉素养与幼儿文学理论是理解和思考视觉文化视域中幼儿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走向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前提。顺应视觉文化的潮流,幼儿文学文本的形态呈现出视觉化趋势。例如,幼儿文学文本插图的图像叙事意识逐渐增强;图画书的自觉和兴盛,与视觉文化时代创作、出版和阅读密切相关;在幼儿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符号来呈现刊物特色以及打造图画书板块,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向;当下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更是将幼儿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生产和传播空间;根据网络游戏改编和转化而来的网络游戏书正逐渐成为幼儿文学出版的重要品种。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并不是孤立、静止的文本,它始终处在幼儿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中,并由此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意义。面对幼儿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新变,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思考幼儿文学的概念、美学特质与文学功能。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与思考,是我们对视觉文化语境中幼儿文学进行艺术考察时,应持有的一个基本立场。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有关幼儿文学创作的童年经验与文化责任的深入思考,对于进一步实现幼儿文学的艺术突破和提升有着根本性的意义。面对新的文化语境,幼儿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以及幼儿文学独有的感性深度,构成了当代幼儿文学理论研究课题。顺应视觉文化的时代背景,坚持文字与图像的互文阅读与提升幼儿的视觉素养是幼儿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思考当代幼儿文学发展的核心意义在于,视觉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开阔、综合的理论视角把握当代幼儿文学的发展思潮及其特征,进而催生出一种更具当代性的对于幼儿文学的理解,同时对于整个儿童文学研究也是大有助益的。

潘唯[4](2020)在《东北伪满洲国时期幻想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后殖民理论在全球的兴起,以及《逆写帝国》的出版,“逆写”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殖民地文学的研究中,它旨在说明殖民地文学存在由边缘向中心进发,进而取消甚至取代中心的能动性。这一适用于英语文学的理论在东亚殖民主义的背景下能否成立成为了根本性的疑问。以东北伪满洲国时期为例,以往对东北伪满洲国时期各类文学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理论缺乏在东亚成立的基础。那么如果离开现实,当东北伪满洲国时期文学在与现实相悖的想象的文本世界中生存时,能否实现“逆写”,成为本文探究的问题。论文分为五部分,绪论、主体三章和结语。绪论部分,解释“幻想文学”的含义,梳理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和内容构架。主体部分由三章组成,以文类对现实的脱逸程度为经,以文类内部“逆写”的可能和遭遇的难题为纬,从多角度去验证“逆写”能否在幻想文学中成立。第一章以山林秘话为研究对象,运用风景理论,探究作品在“国中秘境”的幻想空间营造出的人的主体失落,以及它遭遇的被官方宰制的“无人化”策略,在这里,山林秘话“无人化”的“逆写”方式实际被利用成为殖民链条的一环,被用于培养所谓的国民意识。针对这一利用,山林秘话通过放弃与官方处于同一视角的方式做出的有限斗争,但这种消极的退守面临的危险是作家本人迷失其中,成为风景的一部分。第二章以史材小说为研究对象,展现伪满洲国作家在历史时间中安放的现代灵魂。作者避开与殖民意识形态有关的“大历史”,转而关注被统一的历史叙述所遗忘的颗粒的人,并把一种基于现实和现代的力量注入文本,形成文本内外的共振。但史材小说在创作实践中面临的来自外部现实、创作要求、文本内部的难以逾越的障碍。作者只能在“言与不言”的尺度间游走,并被难以化解的忧郁吞噬。本章以爵青和古丁的史材小说创作为例,具体分析作家在时间之外无处排解的现实忧郁。第三章以童话为研究对象,以伪满洲国童话的受众差异为切入点,发现儿童作为童话的受众,其本身被殖民秩序规制的事实,论述他们在以《满洲学童》为代表的官方话语中被规训为殖民统治的工具,而又在以杨慈灯为代表的另一部分童话中成为作品隐藏含义无法传导的对象。因而在这一错位间,童话在任何层面都无法达成它们最初的目的。结语部分,以两个相对独立于伪满洲国的特殊文本,分析东北伪满洲国时期幻想文学“逆写”必然失败的命运,揭示伪满洲国超越时空扩张的外延,及其背后根植的殖民地文学固有的“厌世”与“残忍”。

刘迪迪[5](2020)在《日记画中的幼儿园生活 ——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文中认为儿童作为能动的个体,有其自身对幼儿园生活的体验。本研究试图通过幼儿的“天真之眼”,最大限度的还原幼儿在园生活的感受,探寻幼儿在园真实的情绪体验,为创设符合幼儿需要和促进幼儿发展的幼儿园生活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选取了长沙市Z幼儿园大三班37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共开展日记画活动34次,收集幼儿日记画957张,聆听幼儿对日记画的阐释,观察幼儿在园的实际表现,通过Nvivo11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提取出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美术教学活动三个核心节点。游戏活动中幼儿有喜有忧,既有笑逐颜开的嬉戏,又有一筹莫展的游戏;生活活动中幼儿喜忧参半,既有轻松自在的日子,又有闷闷不乐的插曲;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又爱又怵,既有全情投入的艺术,又有无可奈何的束缚。研究首先总结了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生活:游戏活动占比大,正向情绪体验多;生活活动占比次之,正负情绪体验持平;美术教学活动占比最低,负向情绪体验多。其次概括了幼儿喜欢的幼儿园生活:立足生活、积极参与、向往自然、满足需要、期待自主、渴望同伴与追求审美。而后立足儿童视角对幼儿园生活进行反思:缺少自主与自由、缺少尊重与信任、缺少灵活与变通、缺少个性与包容。最后提出了怎样让幼儿在幼儿园快乐生活的思考:相信幼儿是积极的体验者、肯定儿童视角对幼儿园生活的价值、寻求成人权威与儿童视角的契合点。

李岩[6](2020)在《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文中认为1987年以来,东亚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剧烈的转型,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创作形式和认同体验,进而使电影创作中的性别观念、性别形象、性别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关键的文化政治的转向。本文紧抓性别政治研究的三大脉络,即男性、女性和性少数,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各阶段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生产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受到文化研究、演化心理学、后人类和赛博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启发,并综合借鉴性别文化研究如男性研究、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性别身份、性别表演等最新成果,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中的性别气质、性别心理、性别隐喻、性别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认识论层面,性别政治不应简单地被视为一种女性主义运动的文化建构,而是以种族、阶级、地域、年龄等多元文化分析范畴共同形成的、交织性的多元文化视角,这使性别成为一种主体性身份建构的力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在解构和颠覆传统观念对性别乃至人本身之概念的理解,由后人类理论而发展出对传统性别政治观念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时,将把性别政治现象作为一种生物本能与文化行为的综合性产物,并结合影视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东亚新电影相关视听表征进行解码。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依据与背景,概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切入点;第一章通过对人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分析,厘清人类社会身份政治内生性矛盾的发生原理;并以赛博女性主义和后人类理论为基础,为性别政治问题的终结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并对后冷战以来,东亚社会中,政治、经济和电影政策历史转型背景和后浪潮下与性别政治相关的东亚新电影作品进行梳理,归纳出东亚新电影的大致格局。第二章以东亚新电影中的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权力结构的消解,对其从弑父到无父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探索男性主体形象建构和变迁以及主体性危机的原因,阐释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和父权关系转化的原理;再从从寻父到崇父,讨论新父权结构再确立的路径。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及其话语转向,探索东亚男性权力主体的建构方式,以及男权衰落和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的发生机制。第三章从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电影中的权力置换进行分析,阐释被客体化的和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分析东亚和女性双重他者视域下的女性主体叙事;并通过换装与换体电影中的主体身份置换建构,分析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关系从诞生到崩解过程;并以女性作为导演的电影生产与主妇权力战场下的突围相结合,分析东亚新电影中女性受难、荡妇羞辱和女性复仇的镜语表达,突出女性权力话语转换下对主体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第四章从政治正确的话语建构范式出发,以“去他者化”的性别语境,回应性少数题材东亚新电影的诞生与崛起的历史原因。并从生物学角度,区分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差异,建构起性少数平权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相关社会环境与具体文本的分析,探索“LGBTQIA+”群体中真性少数的平权;由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探索百合、耽美等伪性少数的禁忌趣味,并以其禁忌文本的消解与建构模型,探索性少数文化群体符号学游击战的运行机制,最后,从文本出发,探索不同性别、性向与性认同主体间欲望的共通之处。结论部分分别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层面对本文进行总结,提炼研究创新点,指出性别政治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张春雪[7](2020)在《托尔斯泰娅创作中的神话元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塔吉雅娜·尼基季奇娜·托尔斯泰娅是俄罗斯着名作家。读者和文学评论家们对她的作品褒贬不一,她独特的写作风格让人耳目一新。托尔斯泰娅的作品中融合了许多神话元素。作家塑造了许多具有神话意蕴的形象,这些形象有的具有其特定的神话原型,有的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让人联想到一些神话中的内容。作家善于运用隐喻,用独特的神话思维建构小说的时间,作家许多小说中的时间都是非线性的、不断循环的。作品中还包含了许多神话类型,图腾神话、世界末日神话和文化英雄神话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变形母题和灾难母题是神话母题中的经典母题。作家运用变形母题意在表明变形之人内心的变形。灾难母题的运用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如反思灾难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够避免一次次的灾难。

揭晓昀[8](2020)在《迟子建小说中的动物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学形象是分析作家作品时重要的研究对象,文学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作家思想的广度与深度。迟子建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丰富的动物形象,本文以迟子建小说中的动物形象作为研究的中心点,从动物形象出发分析迟子建小说中动物形象形成的原因、动物形象的发展阶段、动物形象的内涵与思想,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探究迟子建小说中动物形象的写作缘起,从作者的童年生活、自然环境、地域生活、民间文化等方面探究动物形象生成的外部环境,童年经历启发了迟子建对动物的情感,自然环境提供了动物形象生成的客观条件。地域生活、民间文化中的故事传说,是影响小说中动物形象形成的重要因素。第二部分:梳理迟子建笔下动物形象的发展,动物形象在小说中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聚焦的发展过程。动物形象的变化蕴含着作者对现实关注的转变,这一章节也将重点阐述迟子建小说中的几类典型形象,分析形象背后承载的独特品质和文化印记。第三部分:分析动物形象在小说中的深刻内涵,小说中动物与儿童的书写模式突出展现了儿童天真纯净的美好品质,动物与女性的书写中,女性美与动物美形成和谐的旋律。这一章节还将突出展现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并以小说中人与动物的关系变化揭示动物艰难的生存处境。第四部分:挖掘动物形象背后蕴藏的人文思想,主要是从文学观念,生态秩序、文明反思等角度入手。动物形象的塑造蕴含了迟子建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生态恶化的忧虑、对文明发展的思考,这一章节从思想层面去思考动物形象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独特意义。

薛立永[9](2020)在《薛立永小说专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祭郝二、李五,四十年了!还记得咱们一起吹死的那头牛吗?1这是一起让人哭笑不得的震惊事件:一头比我十个老爹还强壮的大黑牛被吹死了。案件发生时间:一九八〇年夏季的一天,喝醉了酒的校长竟然拿了一个蔫巴的茄子,

吕铮[10](2019)在《无所遁形》文中研究表明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尼采1.瞎猫冬至之前,海城迎来了几场雨,稠稠密密的夹着冰碴,和经久不散的雾霾裹在一起,像个巨大的罩子一样笼罩在城市上空。天气很冷,街上几乎看不到人,反倒显得医院检查室里格外温暖。黎勇躺在检查床上,大睁着眼睛盯着手电筒,耳畔响起雨打玻璃的声音。"这里模糊吗?这里。"女医生戴着口罩,眉

二、“老鼠”眼中的“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鼠”眼中的“猫”(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影视剧中卡通鼠的角色形象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一章 儿童影视剧中卡通鼠形象的概述
    第一节 卡通鼠的发源
    第二节 卡通鼠隐含的精神含义
    第三节 卡通鼠的类别综述
第二章 动画影视剧中卡通鼠形象的儿童精神内涵
    第一节 儿童精神的概念
    第二节 儿童精神在塑造卡通鼠形象中的意义
    第三节 儿童精神和卡通鼠隐含的时代精神的互渗
        一 儿童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互渗,是卡通鼠形象塑造中“童趣性”的根本
        二 儿童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互渗,影响卡通鼠“鼠性”的展现
        三 儿童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互渗,赋予卡通鼠“人性”的升华
第三章 儿童影视剧中卡通鼠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卡通鼠形象的关键元素
        一 角色性格是卡通鼠表演张力的基础
        二 造型与情节是卡通鼠形象的载体
        三 音乐与场景对卡通鼠形象塑造的推动
    第二节 塑造卡通鼠形象的背景影响与突破发展
        一 东西文化差异对卡通鼠形象的影响
        二 卡通鼠形象塑造方式的突破与发展
        三 深化卡通鼠个体与淡化群像主体
    第三节 西方儿童影视剧中卡通鼠角色塑造对中国卡通鼠的启示
        一 运用典型中国元素加大卡通鼠形象和国际的接轨
        二 创新民族符号加速卡通鼠形象和时代的接轨
        三 精准卡通鼠形象定位加强角色造型和道具造型的运用
第四章 浅析剧本《莱德斯与鸦先生》中卡通鼠角色的塑造
    第一节 儿童本位下的“个人英雄主义”体现
    第二节 儿童精神为卡通鼠个、群体角色塑造注入了原力
        一 儿童精神为底蕴的叙事视角多元化
        二 儿童精神和民族性的深度融合起到支撑作用
        三 基于儿童精神的“鼠性和人性”的表达
    第三节 影片的价值观通过卡通鼠角色表现的策略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剧本《莱德斯与鸦先生》
致谢

(2)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理由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理由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文学史研究
        (二)关于东北儿童文学研究
        (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四)关于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溯源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倡导
        (二)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二、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
        (一)东北新文学运动
        (二)20年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态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
    一、严苛的统治机构
    二、极端的文化政策
    三、奴化的教育措施
    四、飘摇的文学阵地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类型
    一、童谣、儿歌与儿童诗
        (一)童谣
        (二)儿歌
        (三)儿童诗
    二、童话
        (一)童话与教育
        (二)“纯童心文学”与讽刺控诉
        (三)借鉴中改写
        (四)翻译童话的殖民想象
    三、儿童小说
        (一)现实主义的儿童短篇小说
        (二)描画“世界”的长篇儿童小说
    四、儿童剧
        (一)报刊中的儿童剧
        (二)广播中的儿童剧
第四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作家研究
    一、突出的作家——杨慈灯
        (一)异化形象书写现实人生
        (二)利用幻想增强作品趣味
        (三)揭露儿童精神受到摧残
    二、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三、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
        (一)殖民地生存境遇的书写
        (二)失去家园者的无限悲凉
        (三)麻木到觉醒的转变历程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一、深重的苦难
        (一)生活的困苦
        (二)精神的创伤
        (三)生命的消亡
    二、激烈的抗争
        (一)反抗者的旗帜
        (二)抗争中的和声
        (三)黑暗里的低吟
    三、满洲的颂歌
        (一)悬赏征文
        (二)献纳文体
    四、艺术特色
        (一)东北方言俗语的运用
        (二)隐喻反讽的运用
第六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批评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成果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内容
        (一)关注读者与呼唤作品
        (二)童话创作的理论建树
        (三)童话的整体、个案批评
    三、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
结语
    一、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
    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3)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视觉文化视角的确立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视觉文化
        二、图像转向
        三、幼儿与幼儿文学
    第三节 中国幼儿文学的历史发展
        一、19世纪末之前的幼儿文学
        二、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幼儿文学
        三、1949年之后的幼儿文学
第一章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幼儿视知觉理论
        一、幼儿视知觉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
        二、幼儿视知觉的心理特点
        三、视觉文化环境中幼儿视知觉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视觉素养理论
        一、视觉素养与幼儿的视觉学习
        二、幼儿视觉素养与语言素养的整合
    第三节 视觉文化视域中的幼儿文学理论
        一、立体的幼儿文学文本观
        二、幼儿文学的召唤结构
第二章 当代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形态
    第一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插图语言——以《365夜故事》图画本为例
        一、《365夜故事》:从文字版到图画本
        二、《365夜故事》图画本的艺术特性
        三、从听赏到观赏
    第二节 幼儿文学出版的图画书化趋势
        一、图画书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发展
        二、图画书的定义
        三、图文互动:幼儿文学叙事空间的拓展
        四、视觉艺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重写——以童谣图画书为例
    第三节 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呈现
        一、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传达
        二、幼儿期刊文本的图画书化
    第四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延伸
        一、幼儿文学的影视改编
        二、影像文本反哺幼儿文学
    第五节 幼儿文学新型视觉文本——“网络游戏书”
        一、“网络游戏书”的兴起和发展
        二、网络游戏书的文学化复制——以《植物大战僵尸》为例
        三、反思与展望:从游戏走向游戏精神
第三章 幼儿文学活动的视觉化表现
    第一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一、视觉媒介与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二、幼儿文学视觉生产的产业化运营
    第二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传播
        一、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形式与内容
        二、关于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思考——以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第三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消费
        一、视觉消费下的幼儿生存状况
        二、视觉消费对幼儿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视觉文化与中国幼儿文学重构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观念重塑
        一、幼儿文学的复杂性
        二、视觉文化时代中的幼儿文学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形态重塑——以电子图画书为例
        一、电子图画书的定义与分类
        二、电子图画书的艺术特质
        三、电子图画书的未来发展
    第三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功能重塑
        一、幼儿文学传统功能的坚守
        二、幼儿文学功能的再认识:视觉艺术欣赏功能
        三、幼儿文学视觉艺术欣赏功能呈现
第五章 对视觉文化时代幼儿文学的思考
    第一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创作
        一、童年经验的回归
        二、文化责任的坚守
    第二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研究
        一、幼儿文学文字与图像之关系的再思考
        二、幼儿文学感性深度的再理解
    第三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阅读
        一、图画书阅读与幼儿视觉素养
        二、图画书阅读对幼儿视觉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图画书阅读在幼儿视觉素养能力培养实践中的应用
结语
征引文献
    一、中文着述
    二、中文报刊论文
    三、外文着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东北伪满洲国时期幻想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何为幻想文学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山林秘话:“有人”与“无人”
    第一节 制造“无人”风景
    第二节 被利用的“无人”风景
    第三节 重回“有人”风景
第二章 史材小说:历史时间与现代忧郁
    第一节 纠缠历史的忧郁困境
    第二节 爵青:历史文本中的自我挣扎
    第三节 古丁:知识分子的悲鸣
第三章 童话:殖民想象与“逆写”困境
    第一节 成人化书写的尝试和被定义的儿童
    第二节 《满洲学童》:被规训的儿童身份
    第三节 杨慈灯:“纯童心”的接受倒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日记画中的幼儿园生活 ——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好奇:儿童眼中的幼儿园生活是怎样的?
        二、追问:幼儿园生活真的是儿童喜欢的吗?
        三、思考:该如何探寻幼儿对在园生活的体验?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儿童视角
        二、日记画
        三、幼儿园生活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生活相关研究
        二、日记画的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
    第五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信效度及伦理问题
        一、研究的信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二章 有笑有忧的游戏活动
    第一节 笑逐颜开的嬉戏
        一、对游戏同伴的喜爱
        二、低结构新颖材料的探索
        三、贴近生活情境的体验
        四、参与游戏安排的期待
    第二节 一筹莫展的游戏
        一、注重结果的游戏评价
        二、失去自主的游戏权利
        三、无法自洽的游戏名称
        四、未被尊重的游戏精神
第三章 喜忧参半的生活活动
    第一节 轻松自在的日子
        一、积极参与的过渡
        二、向往自然的天性
        三、主动自由的选择
        四、满足需要的意愿
    第二节 闷闷不乐的限制
        一、不尽相同的惩罚
        二、被动听从的规定
        三、习以为常的催促
        四、无处不在的监控
第四章 又爱又怵的美术教学活动
    第一节 全情投入的艺术
        一、感受美的欢乐
        二、表达美的畅快
        三、创造美的欣喜
    第二节 无可奈何的束缚
        一、条条框框的限定
        二、脱离生活的绘画
        三、小心翼翼的背面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生活
        一、游戏活动占比大,正向情绪体验多
        二、生活活动占比次之,正负情绪体验持平
        三、美术教学活动占比最低,负向情绪体验多
    第二节 幼儿喜欢的幼儿园生活
        一、立足生活
        二、积极参与
        三、向往自然
        四、满足需要
        五、期待自主
        六、渴望同伴
        七、追求审美
    第三节 儿童视角下幼儿园生活的反思
        一、缺少自主与自由
        二、缺少尊重与信任
        三、缺少灵活与变通
        四、缺少个性与包容
    第四节 何以让幼儿在幼儿园快乐生活
        一、相信幼儿是积极的体验者
        二、肯定儿童视角对幼儿园生活的价值
        三、寻求成人权威与儿童视角的契合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6)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范围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性别政治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一节 性别政治的后人类终结
        一、人本主义身份政治的终结
        二、后人类对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二节 东亚新电影的历史图景
        一、东亚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二、后浪潮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二章 父权危机下性别政治影像建构
    第一节 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结构的消解
        一、从弑父到无父: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
        二、从寻父到崇父:新父权结构的再确立
    第二节 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到男性弱化转向
        一、东亚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
        二、东亚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
第三章 女权崛起下的性别政治身份转型
    第一节 双重他者化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一、他者之他者视域下的女性呈现
        二、换装与换体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第二节 对父权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
        一、东亚女性导演的崛起
        二、女性受难与女性复仇
第四章 性少数平权下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一节 从误读到日常:可讲述性的获得
        一、从政治正确到去他者
        二、性别取向与性别认同
    第二节 性别想象: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
        一、真性少数的平权
        二、伪性少数的趣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工作
致谢
附录:与本文相关的主要影片
附表: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东亚电影剧情长片

(7)托尔斯泰娅创作中的神话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托尔斯泰娅的艺术世界
    第一节 托尔斯泰娅的生平创作
    第二节 托尔斯泰娅作品中的人物类型
    第三节 托尔斯泰娅的作品主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托尔斯泰娅作品中具有神话意蕴的形象
    第一节 具有神话意蕴的人物形象
        一、来自天上的塔米拉
        二、伊凡内奇——普罗米修斯
    第二节 具有神话意蕴的动物形象
        一、蛇和鬼怪
        二、西林鸟
        三、看家狗
    第三节 童年的花园——伊甸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托尔斯泰娅作品中的神话类型
    第一节 图腾神话
    第二节 世界末日神话
    第三节 文化英雄神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托尔斯泰娅作品中的神话母题
    第一节 托尔斯泰娅作品中的变形母题
        一、外在的变形
        二、内心的变形
    第二节 托尔斯泰娅作品中的灾难母题
        一、爆炸与毁灭
        二、灾难母题的作用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迟子建小说中的动物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迟子建小说动物形象的写作缘起
    第一节 童年经历与自然环境
    第二节 地域生活与民间文化
第二章 “北极村”的动物交响曲
    第一节 动物形象的发展
    第二节 小说中的典型动物形象
第三章 迟子建小说动物形象的内涵探究
    第一节 动物形象的书写模式
    第二节 动物与人物的对照
第四章 迟子建小说动物形象的思想意蕴
    第一节 “万物共生”的文学理念
    第二节 重塑生态秩序的愿景
    第三节 文明发展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薛立永小说专辑(论文提纲范文)

乡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龙袍
    1. 天降凶兆
    2. 驴语成谜
    3. 龙袍出土
    4. 皇帝之死
    5. 黑蝶狂舞
    6. 大师失踪
    7. 失语者至
    8. 龙袍来源
    9. 魂断残剑
    1 0. 血染龙袍

(10)无所遁形(论文提纲范文)

1. 瞎猫
2. 疯魔
3. 城市博览会
4. 银行抢劫案
5. 老炮儿
6. 组队
7. 地下停车库
8. 谈判
9. 时间空间逻辑
1 0. 识别眼镜
1 1. 外援
1 2. 设局
1 3. 鹰眼
1 4. 动作识别
1 5. 名捕
16.九转十八弯
17.合作
18.师徒
19.别墅盗窃案
20.人皮面具
21.线索
22.暗影人
23.捕影者
24.小A
25.移交
26.专家
27.事故
28.猫与老鼠
29.飞鸟
30.收网
31.完败
32.旧案
33.重装上阵
34.指纹
35.点线面
36.后门
37.视频忽略
38.诱饵
39.天网
40.陷阱
41.直播
42.无所遁形

四、“老鼠”眼中的“猫”(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影视剧中卡通鼠的角色形象之研究[D]. 朱玥玥.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D]. 丁明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D]. 洪妍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4]东北伪满洲国时期幻想文学研究[D]. 潘唯.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日记画中的幼儿园生活 ——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D]. 刘迪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D]. 李岩. 南京大学, 2020(09)
  • [7]托尔斯泰娅创作中的神话元素研究[D]. 张春雪.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8]迟子建小说中的动物形象研究[D]. 揭晓昀.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9]薛立永小说专辑[J]. 薛立永. 参花(中), 2020(01)
  • [10]无所遁形[J]. 吕铮.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4)

标签:;  ;  ;  ;  ;  

“老鼠”眼中的“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