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m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技术

40m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技术

一、40m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毕志刚,王凯,王仪宇,梁斌[1](2021)在《闽南山区软弱围岩小净距隧道超前支护力学机理与施工技术》文中提出以福建三明莆炎高速公路布盂隧道工程为依托,建立了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的管棚力学模型,通过理论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软弱围岩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超前支护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掌子面处管棚受力较大,支护稳定后受力较小且较为均匀。采用管棚超前支护后,能够有效控制隧道拱顶沉降和改善衬砌结构受力状态。相较无超前支护,管棚支护后左、右洞拱顶沉降分别减少了32.64%和28.14%,拱腰处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别减少了15.66%和17.75%,拱脚处最大、最小主应力分别减少了12.18%和23.40%。采用管棚超前支护有利于增强围岩稳定性以及限制围岩塑性区发展,管棚支护后围岩最大塑性应变降低了32.78%。

李然[2](2021)在《深埋三孔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行为及其控制》文中研究指明相比于传统单孔或双孔隧道,深埋三孔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步序繁多,力学转换更为复杂,导致压力拱效应和群洞效应非常显着,造成中岩柱发生多次损伤、滑移和破坏,安全性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依托京张高铁八达岭三孔小净距隧道工程,综合采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的方法,重点研究深埋并行三孔小净距隧道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基于压力拱演化的围岩稳定性特点及控制原则、管棚与帷幕注浆联合超前控制机制、对拉锚杆岩柱控制机理、施工力学响应现场监测和稳定控制措施工程应用等内容,以期为深埋三孔小净距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深埋三孔小净距隧道扩展普氏拱荷载模型,提出了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基于普氏拱理论,综合考虑施工顺序和中岩柱作用,建立了深埋三孔小净距隧道的2类荷载结构模型,细分为3种承载拱位态工况,提出了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改进了无法合理考虑破裂面相交的既有方法;分析了围岩等级、洞室跨度、中岩柱强度及宽度对围岩荷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深埋三孔小净距隧道显着的偏压特性,具体表现为边洞内侧围岩压力显着大于外侧值,中洞围岩压力大幅高于边洞值;通过现场实测验证了理论方法,得出V级围岩段倾向形成一个极限承载大拱,而Ⅲ级围岩段则趋于形成三个独立平衡小拱,明确了初支二衬荷载承担比,阐明了初期支护的主承载作用,为支护设计提供了定量化指导。(2)阐明了深埋三孔小净距隧道压力拱的演化规律,提出了围岩稳定性的控制原则。提出了围岩变形、塑性区和压力拱边界等围岩稳定性表征参数,研究了深埋三孔小净距隧道压力拱的渐进性演变过程,阐明了独立压力小拱向联合压力大拱的转化规律,揭示了双重拱效应和超前拱效应的形成机制;明确了特定开挖顺序下三洞安全状态的差异性,后行中洞受力状态最差,先行左洞次之;分析了围岩等级、净距、侧压系数、埋深和支护厚度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进而提出了合理净距和深浅埋临界埋深的判据;针对超前变形破坏大和岩柱劣化易失稳,分别提出了纵向超前控制和横向岩柱控制的控制原则。(3)纵向上揭示了管棚与帷幕注浆超前控制机理,横向上揭示了对拉锚杆岩柱控制机理。纵向上,提出了管棚超前支护的3种作用模式,分别为环向微拱作用、纵向成梁作用和空间棚架作用,建立了相应的力学模型,提出了管棚支护效果的定量化评价方法;针对不良地质段的安全需求,提出了管棚与帷幕注浆的联合超前控制方案,分析了两者在时间、空间、刚度和强度上的协同效果,比选优化了设计参数,为工程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横向上,提出了中岩柱对拉锚杆的2种作用模式,分别为挤压加固作用和传力承载作用;综合考虑双端受拉和施工顺序,建立了对拉锚杆的荷载传递力学模型,推导出锚杆内力沿全长的分布曲线,进行了实测验证;开展了对拉锚杆支护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指出其更适用于软弱破碎围岩。(4)分析了三孔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响应,验证了稳定性控制的有效性。依托京张高铁八达岭三孔小净距隧道工程,开展了现场原位试验,系统监测了隧道支护的受力与变形,真实再现了隧道开挖力学响应,分析得出试验段隧道失稳风险较大;及时应用了管棚与帷幕注浆联合超前控制措施,并强化了对拉锚杆岩柱控制的设计参数,后续实测表明,控制措施显着改善了支护安全状态,大幅提高了围岩稳定性,有力保障了隧道顺利修建。

张亚博[3](2021)在《山谷地形回填土地层浅埋隧道超前支护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西部山区开发以及环保要求的提高,隧道工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这也增加了隧道设计难度。其中隧道穿越山谷地段时,由于地形条件限制和山谷内杂土回填,隧道设计将面临穿越或下穿山谷地形回填土地层等问题,回填土地层因土体种类较多且围岩强度低,导致隧道施工中围岩易发生变形破坏。围岩变形是评价隧道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隧道设计的基本准则之一,因此对隧道穿越或下穿回填土地层时围岩变形控制研究有重大的意义。国内外学者针对如何减小围岩变形提出了许多稳定措施,其中超前支护预加固措施对减小围岩变形效果较为显着。本文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际工程案例等手段针对浅埋隧道穿越或下穿山谷地形回填土地层如何选择合适的超前支护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调研收集隧道穿越或下穿山谷地形回填土地层实例工程资料,建立地质模型Ⅰ、地质模型Ⅱ和地质模型Ⅲ三种隧道穿越模型。分析了不同地质模型中围岩地质特征和强度特征;研究了回填土分类及其变形特点;分析了常见的超前支护措施作用机理;对山谷地形回填土地层中隧道超前支护优化方案选取进行了分析。(2)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地质模型Ⅰ、地质模型Ⅱ和地质模型Ⅲ分别进行数值模拟;对超前支护措施支护参数(钢管直径、钢管间距、钢管长度)共96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超前支护措施在有限元软件里的加固机理的实现进行了分析。基于拱顶沉降累计值、地表沉降累计值和围岩应力变化对比分析三种模型有无超前支护施作时围岩变形控制情况,得出有超前支护时隧道围岩变形趋于稳定时间较短、累计沉降量和围岩应力有效的减少;基于拱顶累计沉降值对比分析同一地层中不同支护参数下围岩变形控制情况,得出超前支护措施随支护参数的变化规律并给出最优支护参数;基于拱顶沉降变化规律、沉降累计值对比分析同一地层中不同超前支护措施支护效果,得出各地层最优超前支护方案。(3)结合金山隧道工程穿越Ⅴ级围岩区间对模型Ⅰ研究结论进行验证。依据模型Ⅰ研究得出的最优超前支护方案对该区间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围岩变形规律及沉降值并与原施工方案监控量测数据对比得出:本文研究提出的支护方案下累计沉降值较小;两种方案下隧道拱顶、地表沉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李奥[4](2020)在《大断面隧道塌方机理与安全性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隧道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性的日益突出,隧道塌方事故时有发生,给工程建设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隧道塌方的原因和防治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因此必须针对隧道塌方安全性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掌握隧道塌方发生原因和机理、制定科学有效的控制对策,从而实现为塌方的有效预防、评估和处治提供依据,从根本上改善隧道施工安全现状。本文针对大断面隧道的塌方安全性问题,以开挖面失稳诱发的塌方(开挖面失稳塌方)和开挖面后方一定距离处的拱顶塌方(后关门塌方)两类典型塌方事故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和现场实测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隧道塌方机理和演化机制,阐明了隧道塌方安全性控制原理,提出了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塌方安全性控制要点,并在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主要开展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深埋和洞口段隧道开挖面失稳塌方的典型模式,揭示了隧道开挖面失稳塌方演化机理。基于有限元极限分析方法,提出了深埋隧道开挖面的3种典型失稳塌方模式,分别为前倾冒落式失稳、后倾冒落式失稳和正面挤出式失稳,并各自揭示其失稳塌方演化机理;针对洞口段隧道开挖对边坡的扰动问题,揭示了洞口段隧道开挖面和边坡失稳塌方演化特性,提出了洞口段隧道开挖面滑移式失稳塌方模式;基于刚性体上限法,建立隧道开挖面临界失稳塌方力学模型,提出开挖面临界失稳状态下极限荷载和纵向破坏深度的确定方法。(2)揭示了隧道后关门塌方演化机理,提出了围岩损伤和隧道拱顶塌方的预测方法。从微观损伤和宏观破坏的角度,揭示了隧道围岩由损伤到塌方的演化过程;基于应变软化模型和损伤力学理论,提出了包括损伤深度和损伤程度的围岩损伤特性参数预测方法;基于上限变分法,建立深埋、浅埋偏压隧道拱顶塌方模型,提出了隧道拱顶塌方范围的预测方法;针对隧道拱顶渐进性塌方特性,建立渐进性塌方预测模型,得到了拱顶渐进性塌方范围全过程曲线;基于隧道纵向虚拟支护力分布特性,提出了隧道塌方位置的确定方法。(3)阐明了基于超前预支护和过程控制的隧道塌方安全性控制原理。针对隧道开挖面失稳塌方事故,提出了管棚超前预支护的3个作用模式,分别为纵向梁作用、环向”微拱”作用及注浆加固作用,建立管棚超前支护作用效果分析模型和评价指标,提出了管棚设计参数建议值;揭示了管棚-初支钢拱架“棚架”体系的安全性内涵,从围岩的基础承载力和锁脚锚管加固等角度,建立了初支钢拱架安全承载效果分析模型;针对隧道后关门塌方事故,基于隧道拱顶渐进性塌方特性,揭示了基于预控制、过程控制措施的拱顶塌方控制机理和承载特性,提出了预控制、过程控制措施下围岩荷载预测方法和支护设计参数要求。(4)提出了软弱破碎围岩大断面隧道塌方安全性控制要点。基于隧道两类典型塌方安全事故的诱发原因,明确了两类塌方事故的控制任务和控制措施,提出了软弱破碎围岩大断面隧道塌方安全性控制要点,该控制要点的核心是设计参数的确定;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京张高铁两个典型隧道工程中,基于监测数据的反馈分析,验证了隧道塌方安全性控制效果。

赵凯[5](2020)在《隧道洞口软岩段超前支护围岩变形控制及施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隧道洞口段多处于软岩地层,为施工安全和早进洞,常需采取超前支护和合理的施工方法,以控制洞口段围岩变形,保障围岩稳定。以四川某公路隧道洞口段为背景工程,通过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隧道洞口软岩段围岩变形控制措施和合理的施工方法,得出的主要结论:(1)围岩沉降主区域主要集中在洞内拱顶处,应力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拱顶加固围岩区、隧洞拱脚处和仰拱区;长管棚注浆加固圈有效地形成“承压拱”,使围岩塑性区集中在拱脚处;管棚轴力及弯矩分布受掌子面的影响范围主要为掌子面开挖前后约3个开挖进尺范围内。(2)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隧道洞口软岩段围岩变形分三个阶段:前期快速变形阶段、中期缓慢变形阶段和后期稳定变形阶段。将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位移所得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变形基本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真实可靠。(3)管棚增设小导管超前支护的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最好,长管棚措施控制效果明显,单设小导管超前支护围岩变形控制效果较差。在管棚加小导管超前支护条件下,对管棚的环间距、管径和管长三个主要参数不同取值的隧道围岩变形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管棚环间距合理取值为40cm,管径的合理取值为108mm和159mm,布设长度合理取值范围为30~40m。(4)在管棚加小导管超前支护作用下,对单侧壁导坑法与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这两种工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两种工法下的拱顶沉降、边墙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围岩应力及塑性区分布范围变化规律,由数值模拟计结果得出单侧壁导坑法的围岩变形控制效果优于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确定单侧壁导坑法为此类隧道进洞的首选开挖方法。

郑书笛[6](2020)在《断层破碎带隧道坍塌机理分析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隧道工程作为公路网的重要连接枢纽,在工程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深埋长大隧道在开挖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如断层破碎带等各种各样的复杂地质条件,隧道塌方等地质灾害现象也时有发生。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时的塌方机理研究以及如何避免隧道塌方的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穿越F18断层破碎带的营尔岭隧道为工程依托,以9.30塌方事件为工程背景,结合现场勘察、数值模拟等手段,对营尔岭隧道从地质构造、围岩变形机理等方面入手进行了隧道坍塌机理的分析研究。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对断层破碎带隧道进行超前加固方案的加固效果研究,并对超前加固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现场地质勘察、地质灾害专项探测等手段对营尔岭隧道坍塌机理展开理论分析,得出断层破碎带内的破碎围岩强度较低,隧道开挖导致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突然增大的应力超过围岩抗剪强度,从而使隧道发生冒顶坍塌。同时地下水的作用降低了围岩的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从而导致围岩抗剪强度τf大大降低,削弱了围岩的自稳能力,加剧了隧道的失稳坍塌。(2)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断层破碎带内的围岩位移量比其他区域要大。断层破碎带内的围岩塑性区可延伸到施工掌子面前方4m范围内,断层破碎带区域以外的围岩塑性区延伸到施工掌子面前方2m范围内。(3)通过对超前锚杆和超前注浆小导管两种超前加固方案的综合对比分析得出,超前注浆小导管对断层破碎带范围内的隧道拱顶以及左右拱腰处的围岩处理效果要优于超前锚杆,且超前注浆小导管对拱顶处的围岩处理效果又明显优于左右拱腰处。(4)对超前注浆小导管进行优化研究,得出1m3m厚的注浆加固区分别使断层破碎带隧道内的拱顶沉降量减小约43.35%、53.28%、57.41%。可以看出注浆加固区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其对拱顶围岩的加固效果也越来越有限。因此,综合考虑经济性与安全性,对断层破碎带内的隧道开挖采用超前注浆小导管、注浆加固区2m厚(即小导管长度4m,外插角30°)的超前加固方案。

郑滔[7](2020)在《软弱破碎地层中浅埋偏压隧道的管棚预支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弱破碎地层中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时,因围岩自稳能力非常差,极易发生坍塌、冒顶等事故;而管棚预支护是一种有效抑制围岩变形、确保施工安全的常用辅助措施。鉴于此,本文以渝怀铁路涪秀二线新桐子岭隧道为依托,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对浅埋偏压隧道中的管棚做了进一步研究,得到了管棚的受力特征及管棚环向布置范围、外插角、循环钢管长度、加固区渗透系数等对预支护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理论与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模拟计算了浅埋偏压隧道中由4组钢管搭接(每组长10m搭接3m)的管棚模型。结果表明:拱顶和深埋侧的钢管在掌子面后方主要承受轴向压力与正弯矩,而浅埋侧钢管在掌子面后方主要承受轴向拉力与负弯矩,且深埋侧管棚的内力比浅埋侧大。有管棚预支护时相比无管棚,隧道结构的竖向位移最大可降低32.0%,横向位移最大可降低61.6%;说明管棚对抑制隧道横向变形的作用比竖向更强。管棚搭接区内初支和加固区的变形值明显小于后方非搭接区域。(2)通过模拟分析管棚环向布置范围、外插角度对预支护效果的影响,得出:环向布置范围越大,加固效果越明显;且对于提高隧道整体稳定性而言,当管棚仅布置于拱顶及深埋侧时其支护效果比仅布置于拱顶及浅埋侧更强;管棚的布置范围对隧道横向变形的影响比竖向更大。随着管棚外插角的增加,支护效果逐渐降低,且横向变形的增幅比较大。在浅埋偏压隧道中布设管棚支护时,宜选取较小的外插角并控制在1?~10?范围内。(3)模拟计算了不同加固区渗透系和钢管长度在10m~40m之间的不同类型管棚的支护效用。分析得出:在浅埋偏压隧道中,选用短钢管并多组循环搭接的管棚,对隧道的加固效果更显着;且随着钢管长度的减小,钢管轴力值逐渐增大。管棚加固区渗透系数越小,掌子面围岩、初支、地表等沉降值越低,而掌子面位移的竖向压应力、初支净空收敛、钢管轴力、加固区位移、拱底回弹等值则越高;降低渗透系数对钢管拉力值的影响最大。

袁国栋[8](2019)在《青岛地铁1号线过海区间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交通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沿海城市开始修建海底隧道。相较于陆地隧道,海底隧道由于位于海底,所处的施工环境复杂,导致风险因素众多,施工难度大,投资风险高。因此有必要开展海底隧道施工风险的辨识、评价及控制研究。本文以青岛地铁1号线过海区间段断层破碎带为研究对象,选用故障树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数值分析法及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地铁1号线过海区间段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风险的累加效应,从勘察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突水涌泥物质条件四个方面构建以突水涌泥为顶事件的事故树,通过反分析完成了海底隧道施工风险的辨识及初步评价,确定了海底隧道施工最大的风险因素。(2)依据故障树辨识到风险因素,结合地铁1号线穿越4组18条断层破碎带这一特殊地质情况,构建了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评价体系,建立了地铁1号线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评价标准。(3)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地铁1号线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评价模型,并详细介绍了该评价模型的使用过程。依据所建立的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评价标准及评价模型对断层破碎带施工整体风险及二级风险因素进行评价,确定了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所处的风险等级为中度风险,属于可接受风险。(4)依据断层破碎带风险评价结果,开展断层破碎带施工控制技术研究。从加强超前地质预报措施、辅助措施、支护措施及其他控制措施四个方面提出了断层破碎带施工具体的控制措施。(5)开展了地铁1号线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方案研究。确定了断层破碎带施工的注浆方法、注浆参数、注浆工艺,提出了注浆过程中风险的控制措施。选取隧道穿越f3-3断层实际地质情况建立数值模型验证了该注浆加固方案的效果。(6)开展了针对地铁1号线断层破碎带断面优化的研究。依据提供的设计资料及f3-3断层的实际地质情况,设计三种断面形式并建立数值模型。分别从渗流场、应力场、塑性区、衬砌内力及经济效益展开对比分析,确定了断层破碎带施工最优的断面形式。并将模拟监测值与施工实际监测值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断面的合理性。本文针对地铁1号线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管理的研究,能够为海底隧道工程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陈自飞[9](2019)在《水压充填型串珠溶洞对隧道稳定性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修建了大量山岭隧道。这些隧道穿越不良地质的情况日益增多,其中以水压充填型溶洞对隧道的影响尤其明显,由于溶洞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压力,在隧道建设过程当中极易造成突水、突泥等安全事故,严重影响隧道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及生产成本。本文以新高坡隧道工程为依托,在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等研究手法对水压填充型串珠溶洞对隧道结构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大量岩溶隧道突水资料统计分析,从可溶性岩石特性及岩溶地质构造特征角度分析了岩溶发育特征,总结了溶洞发育特征机制及岩溶填充介质特征,通过岩溶突水机理及突水控制因素等方面对岩溶发育特征与隧道突水机理分析。(2)以新高坡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FLAC3D软件结合实际工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小导管注浆、管棚注浆和管棚+小导管注浆三种超前支护方案进行数值模拟,根据隧道周边位移和支护结构应力状态综合分析;对无溶洞、顶部溶洞、左侧溶洞及底部溶洞等不同位置的填充型串珠溶洞对隧道结构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串珠溶洞对隧道影响最不利的位置。(3)结合现场的工程地质概况和支护参数,通过数值模拟对隧道左侧存在不同直径、压强及不同间距的填充型串珠溶洞时,控制单一变量分析施工过程中围岩稳定性,总结隧道结构位移及受力变形规律。(4)结合前人工程实践中总结的岩溶隧道灾害防治成果,提出针对岩溶隧道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突水防治原则;总结不同类型的岩溶发育特征,确定相应的针对性强岩溶隧道突水治理对策。

曹家骐[10](2019)在《新意法在高家坪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郑(州)万(州)铁路湖北段高家坪隧道为工程依托,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隧道全断面开挖分析模型,对隧道不同工况进行数值分析,并结合施工现场的监测数据,论证了新意法在高家坪隧道全断面开挖工程中的可行性,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介绍了新意法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操作步骤,以及它与新奥法的不同之处,得到了新意法相比其他方法在施工难度较大情况下的优点。同时介绍了新意法施工中几种常见的变形控制方法;(2)根据软弱围岩变形特性,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高家坪隧道基于新意法施工理念的施工方法和支护措施;(3)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隧道全断面开挖分析模型,对没有超前支护、管棚超前支护、管棚超前支护+掌子面玻璃纤维锚杆三种施工工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施加管棚支护可使拱顶下沉量减少30%左右,管棚与掌子面锚杆共同使用可使拱顶下沉量减少40%左右,能有效保证开挖后围岩的稳定性;(4)对隧道施工进行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施作超前支护的软弱围岩隧道段进行全断面开挖并进行常规支护,其应力以及变形值都在容许值范围内,且与模拟结果接近。

二、40m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m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闽南山区软弱围岩小净距隧道超前支护力学机理与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隧道洞口管棚超前支护
    2.1 软弱围岩失稳机理
    2.2 管棚受力分析
        2.2.1 基本假定
        2.2.2 力学模型的建立
    2.3 管棚加固机理
3 数值模拟
    3.1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
    3.2 模型参数选取
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1 管棚受力分析
    4.2 围岩位移分析
    4.3 衬砌应力分析
    4.4 围岩塑性区分析
5 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控制技术
    5.1 管棚施工
    5.2 施工效果
6 结论

(2)深埋三孔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行为及其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1.2.2 小净距隧道力学行为
        1.2.3 小净距隧道稳定性控制方法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基于普氏拱理论的深埋三孔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2.1 常用深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2.1.1 普氏压力拱围岩压力理论
        2.1.2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围岩压力理论
        2.1.3 两种深埋围岩压力理论对比分析
    2.2 深埋三孔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
        2.2.1 基于普氏拱理论的围岩压力计算模型
        2.2.2 围岩压力计算公式推导
    2.3 围岩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2.3.1 隧道净距对围岩压力影响
        2.3.2 开挖跨度对围岩压力影响
        2.3.3 中岩柱强度对围岩压力影响
    2.4 八达岭三孔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实测与理论验证
        2.4.1 八达岭三孔小净距隧道工程概况
        2.4.2 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承担压力实测分析
        2.4.3 围岩压力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
    2.5 小结
3 深埋三孔小净距隧道压力拱效应与围岩稳定性研究
    3.1 压力拱力学特征与围岩稳定性表征参数
        3.1.1 压力拱力学特征
        3.1.2 围岩稳定性表征参数
    3.2 压力拱渐进性演化规律
        3.2.1 数值模型与参数选取
        3.2.2 沉降拱渐进性发展过程
        3.2.3 塑性拱渐进性变化过程
        3.2.4 应力拱渐进性演化过程
        3.2.5 三洞安全状态差异性
    3.3 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3.1 围岩等级对围岩稳定性影响
        3.3.2 净距对围岩稳定性影响
        3.3.3 侧压系数对围岩稳定性影响
        3.3.4 埋深对围岩稳定性影响
        3.3.5 初期支护厚度对围岩稳定性影响
    3.4 围岩稳定性特点与控制原则
        3.4.1 超前变形破坏大
        3.4.2 岩柱劣化易失稳
        3.4.3 围岩稳定控制原则
    3.5 结论
4 管棚与帷幕注浆纵向超前控制机理研究及效果分析
    4.1 管棚超前支护机理
        4.1.1 管棚横向微拱作用与荷载确定
        4.1.2 管棚纵向成梁作用与荷载传递
        4.1.3 管棚超前支护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4.2 管棚与帷幕注浆联合超前控制研究
        4.2.1 数值模型
        4.2.2 管棚空间棚架作用与参数优化
        4.2.3 帷幕注浆超前加固作用与参数优化
        4.2.4 管棚与帷幕注浆的协同效果分析
    4.3 .小结
5 对拉锚杆横向岩柱控制机理研究及受力分析
    5.1 对拉锚杆作用模式
    5.2 对拉锚杆挤压加固作用
        5.2.1 挤压加固作用力学模型
        5.2.2 挤压加固作用参数分析
    5.3 对拉锚杆传力承载作用
        5.3.1 对拉锚杆传力机制与承载特性
        5.3.2 对拉锚杆传力承载效果参数分析与控制建议
    5.4 结论
6 施工力学行为现场实测与控制措施工程应用
    6.1 八达岭三孔小净距隧道试验段监测与典型病害
        6.1.1 试验段选取与监测方案
        6.1.2 试验段施工力学行为实测分析
        6.1.3 试验段典型病害
    6.2 稳定性控制措施工程应用
        6.2.1 管棚及帷幕注浆纵向超前控制和对拉锚杆横向岩柱控制
        6.2.2 控制段施工力学行为实测与控制效果分析
        6.2.3 控制措施应用前后支护结构安全性对比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山谷地形回填土地层浅埋隧道超前支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浅埋隧道开挖地层变形规律及超前支护研究现状
        1.2.1 浅埋隧道开挖地层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1.2.2 浅埋隧道超前支护研究现状
        1.2.3 山谷地形超前支护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的预期目标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山谷地形回填土地层浅埋隧道穿越模型及超前支护机理研究
    2.1 山谷地形回填土地层浅埋隧道穿越模型研究
        2.1.1 山谷地形下隧道穿越不同地层围岩地质模型建立
        2.1.2 隧道穿越不同地层围岩地质特征研究
    2.2 山谷地形回填土地层围岩变形研究
        2.2.1 回填土分类及其变形特点研究
        2.2.2 山谷地形回填土地层围岩变形分析
    2.3 山谷地形回填土地层围岩变形控制研究
        2.3.1 常见超前支护作用机理研究
        2.3.2 山谷地形回填土地层下隧道超前支护作用优化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质模型Ⅰ超前支护方法研究
    3.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1.1 有限元软件简介
        3.1.2 整体模型的介绍
        3.1.3 本构模型
        3.1.4 材料参数选取
    3.2 不同超前支护方法在模型Ⅰ中的应用模拟研究
        3.2.1 超前管棚支护方法在模型Ⅰ中的建立
        3.2.2 超前小导管支护方法在模型Ⅰ中的建立
        3.2.3 水平旋喷法超前支护在模型Ⅰ中的建立
    3.3 不同超前支护措施下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分析
        3.3.1 超前管棚支护措施下围岩变形控制分析
        3.3.2 超前小导管支护措施下围岩变形控制分析
        3.3.3 水平旋喷法支护措施下围岩变形控制分析
    3.4 不同超前支护方法在模型Ⅰ中的支护效果对比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质模型Ⅱ超前支护方法研究
    4.1 概述
        4.1.1 整体模型的介绍
        4.1.2 材料参数选取
        4.1.3 模型Ⅱ中不同超前支护工况分析参数的选取
    4.2 不同超前支护措施下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分析
        4.2.1 超前管棚支护措施下围岩变形控制分析
        4.2.2 超前小导管支护措施下围岩变形控制分析
        4.2.3 水平旋喷法支护措施下围岩变形控制分析
    4.3 不同超前支护方法在模型Ⅱ中的支护效果对比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质模型Ⅲ超前支护方法研究
    5.1 概述
        5.1.1 整体模型的介绍
        5.1.2 材料参数选取
        5.1.3 模型Ⅲ中不同超前支护工况分析参数的选取
    5.2 不同超前支护措施下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分析
        5.2.1 管棚支护措施下围岩变形控制分析
        5.2.2 超前小导管支护措施下围岩变形控制分析
        5.2.3 水平旋喷法支护措施下围岩变形控制分析
    5.3 不同超前支护方法在模型Ⅲ中的支护效果对比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分析
    6.1 工程概况
        6.1.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6.1.2 区间工程概况
        6.1.3 现场超前支护方案实施
    6.2 监控量测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
        6.2.1 隧道监控量测目的与意义
        6.2.2 金山隧道监控量测主要项目
    6.3 金山隧道超前支护工程有限元分析
        6.3.1 超前支护方案施作介绍
        6.3.2 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4)大断面隧道塌方机理与安全性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塌方调查和分类研究
        1.2.2 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1.2.3 隧道拱顶塌方研究
        1.2.4 隧道塌方安全性控制研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隧道开挖面失稳塌方机理研究
    2.1 隧道塌方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2.1.1 隧道塌方安全事故特征
        2.1.2 隧道塌方安全事故类型
    2.2 有限元极限分析法
        2.2.1 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原理
        2.2.2 有限元极限分析法数值软件
        2.2.3 开挖面安全性分析
    2.3 深埋隧道开挖面典型失稳模式及其塌方演化机理
        2.3.1 开挖面前倾冒落式失稳
        2.3.2 开挖面后倾冒落式失稳
        2.3.3 开挖面正面挤出式失稳
        2.3.4 开挖面安全性影响因素分析
        2.3.5 开挖面失稳塌方极限状态参数确定方法
    2.4 洞口段隧道开挖面失稳模式及其塌方演化机理
        2.4.1 边坡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4.2 洞口段隧道开挖面滑移式失稳
    2.5 本章小结
3 隧道后关门塌方机理研究
    3.1 隧道围岩开挖损伤机理
        3.1.1 围岩开挖损伤特性
        3.1.2 围岩开挖损伤特性预测
        3.1.3 围岩损伤特性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3.2 深埋隧道拱顶塌方机理
        3.2.1 深埋隧道拱顶塌方机理
        3.2.2 深埋隧道拱顶渐进性塌方机理
    3.3 浅埋偏压隧道拱顶塌方机理
        3.3.1 浅埋偏压隧道拱顶塌方范围确定
        3.3.2 坡面平行型隧道拱顶塌方机理
    3.4 基于虚拟支护力的隧道塌方位置确定方法
        3.4.1 围岩特性曲线
        3.4.2 围岩纵向变形曲线
        3.4.3 虚拟支护力纵向分布曲线
        3.4.4 虚拟支护力纵向分布特性与塌方位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隧道塌方安全性控制原理研究
    4.1 隧道开挖面失稳塌方安全性控制
        4.1.1 隧道开挖面失稳塌方安全性控制措施
        4.1.2 超前支护和超前加固分析模型
        4.1.3 管棚超前预支护作用机理
        4.1.4 管棚-初支钢拱架“棚架”体系安全性
        4.1.5 钢拱架拱脚处围岩承载力
        4.1.6 钢拱架-锁脚锚管联合承载特性
    4.2 隧道后关门塌方安全性控制
        4.2.1 隧道拱顶塌方预控制
        4.2.2 隧道拱顶塌方过程控制
        4.2.3 隧道拱顶塌方协同控制
    4.3 本章小结
5 隧道塌方安全性控制工程应用
    5.1 隧道塌方安全性控制措施和控制要点
    5.2 洞口段隧道开挖面失稳塌方安全性控制工程应用
        5.2.1 工程概况
        5.2.2 隧道开挖面失稳塌方安全性控制措施
        5.2.3 监测方案和安全性控制效果分析
    5.3 超大断面隧道后关门塌方安全性控制工程应用
        5.3.1 工程概况
        5.3.2 隧道后关门塌方安全性控制措施
        5.3.3 安全性控制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隧道洞口软岩段超前支护围岩变形控制及施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弱围岩变形研究
        1.2.2 管棚超前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2.3 隧道洞口段施工工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隧道洞口段围岩变形特性与超前支护作用机理
    2.1 隧道洞口段围岩变形特性分析
        2.1.1 隧道洞口软岩段围岩变形影响因素
        2.1.2 隧道洞口软岩段围岩变形破坏形式
        2.1.3 隧道洞口软岩段围岩变形特征
    2.2 隧道洞口段超前支护技术
    2.3 管棚超前支护作用机理与参数研究
        2.3.1 管棚超前支护参数
        2.3.2 管棚超前支护作用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背景工程概况和围岩变形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地质条件
        3.1.2 水文地质条件
        3.1.3 地层岩性
        3.1.4 现场超前支护方案实施
    3.2 隧道计算模型的建立
        3.2.1 计算假定
        3.2.2 参数的选取
        3.2.3 模型的建立
    3.3 数值模拟结果
        3.3.1 围岩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3.3.2 围岩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3.3.3 围岩塑性区计算结果分析
        3.3.4 施工过程中管棚受力分析
    3.4 现场监测
        3.4.1 监测目的
        3.4.2 监测内容及方案
        3.4.3 监测结果分析
    3.5 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隧道洞口段管棚超前支护优化模拟研究
    4.1 管棚超前支护方案的对比研究
        4.1.1 围岩位移模拟计算结果
        4.1.2 围岩应力模拟计算结果
        4.1.3 围岩塑性区分布分析
    4.2 管棚支护影响参数数值模拟优化
        4.2.1 不同环向间距参数的影响
        4.2.2 不同管棚管径参数的影响
        4.2.3 不同管棚长度参数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隧道洞口段掘进施工工法比选
    5.1 数值计算模型
    5.2 开挖施工工法计算结果分析
        5.2.1 围岩位移分析
        5.2.2 围岩应力分析
        5.2.3 围岩塑性区分布分析
        5.2.4 两种施工工法围岩变形控制效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断层破碎带隧道坍塌机理分析与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断层破碎带隧道坍塌研究现状
        1.3.2 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2 营尔岭隧道工程概况及隧道塌方
    2.1 工程概况
        2.1.1 营尔岭隧道简介
        2.1.2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2.1.3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
    2.2 隧道设计
        2.2.1 隧道净空断面设计
        2.2.2 隧道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法
    2.3 营尔岭隧道塌方事件
        2.3.1 塌方概况
        2.3.2 事故现场裂缝监测
        2.3.3 塌方段处置方案
3 断层破碎带隧道坍塌机理分析
    3.1 隧道失稳判据
        3.1.1 力学判据
        3.1.2 衬砌结构的安全判据
    3.2 隧道坍塌机理分析
        3.2.1 地质灾害专项探测
        3.2.2 营尔岭隧道坍塌原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营尔岭隧道塌方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拟的实现
        4.1.1 软件简介
        4.1.2 本构模型的选取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2.2 材料参数的选取
        4.2.3 施工过程模拟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围岩总位移分析
        4.3.2 围岩竖向位移分析
        4.3.3 围岩水平位移分析
        4.3.4 围岩应力分析
        4.3.5 围岩塑性区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方案与参数优化研究
    5.1 工况模拟
        5.1.1 超前加固方案的选取
        5.1.2 超前加固方案的模拟
    5.2 超前加固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2.1 围岩位移分析
        5.2.2 初期支护位移分析
        5.2.3 初期支护应力分析
    5.3 超前加固参数优化研究
        5.3.1 围岩位移分析
        5.3.2 围岩塑性区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软弱破碎地层中浅埋偏压隧道的管棚预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埋偏压隧道的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管棚预支护的作用机理与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软弱破碎地层浅埋偏压隧道特征及管棚预支护机理
    2.1 软弱破碎地层中浅埋偏压隧道的特点
    2.2 浅埋偏压隧道的判别
    2.3 地形偏压下浅埋隧道的围岩压力计算
    2.4 管棚预支护技术特征
        2.4.1 管棚预支护概述
        2.4.2 管棚预支护的作用机理与适用范围
        2.4.3 管棚作用范围及其分布形式
    2.5 管棚超前预支护力学模型的建立
        2.5.1 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
        2.5.2 管棚力学模型的建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桐子岭隧道浅埋偏压段工程概况与监控量测分析
    3.1 新桐子岭隧道工程概况
        3.1.1 新桐子岭隧道浅埋偏压段工程地质概述
        3.1.2 新桐子岭隧道浅埋偏压段施工简介
    3.2 浅埋偏压段监控量测及结果分析
        3.2.1 监控量测的内容
        3.2.2 监控量测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棚预支护体系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数值模拟中本构关系及屈服准则简介
    4.2 管棚及隧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相关参数设置
        4.2.1 隧道及管棚计算模型的建立
    4.3 隧道施工模拟的结果分析
        4.3.1 管棚中钢管的弯矩分析
        4.3.2 管棚中钢管的轴力分析
        4.3.3 有管棚预支护下加固区与隧道初期支护的变形分析
        4.3.4 无管棚与有管棚条件下围岩及初支变形的对比分析
    4.4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4.4.1 洞内围岩变形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4.4.2 地表沉降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棚预支护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参数优化建议
    5.1 管棚环向布置范围对管棚预支护效果的影响分析
        5.1.1 环向布置范围对掌子面围岩的竖向位移与应力的影响
        5.1.2 环向布置范围对初期支护与地表位移的影响
    5.2 管棚外插角对管棚预支护效果的影响分析
        5.2.1 外插角对掌子面围岩的竖向位移与应力影响分析
        5.2.2 外插角对隧道初期支护与地表的影响分析
    5.3 管棚长度对预支护效果的影响分析
        5.3.1 长度对掌子面围岩的竖向位移与应力的影响
        5.3.2 长度对管棚加固区竖向位移与钢管轴力的影响
    5.4 加固区渗透系数对管棚预支护效果的影响分析
        5.4.1 加固区渗透系数对掌子面围岩的竖向沉降与压应力的影响
        5.4.2 加固区渗透系数对初支位移、钢管轴力的影响
        5.4.3 加固区渗透系数对管棚加固区、地表、拱底围岩位移的影响
    5.5 开挖进尺对管棚预支护效果的影响分析
        5.5.1 开挖进尺对掌子面围岩的竖向沉降与压应力的影响
        5.5.2 开挖进尺对初支位移、地表沉降、钢管轴力的影响
    5.6 管棚预支护的参数优化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8)青岛地铁1号线过海区间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海底隧道施工风险及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1 海底隧道施工风险的定义与特点
    2.2 海底隧道施工风险发生机理
    2.3 海底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程序与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地铁1号线过海区间施工风险辨识
    3.1 工程概况
    3.2 故障树法分析法
    3.3 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海底隧道施工风险因素辨识
    3.4 海底隧道施工风险辨识结果初步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地铁1号线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评价
    4.1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4.2 地铁1号线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FAHP评估
    4.3 地铁1号线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因素权重集
    4.4 风险发生概率及风险损失模糊估计
    4.5 风险因素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地铁1号线过海区间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控制技术研究
    5.1 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控制措施
    5.2 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设计
    5.3 断层破碎带施工隧道断面优化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水压充填型串珠溶洞对隧道稳定性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突水突泥灾变机理
        1.2.2 岩溶隧道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第二章 岩溶发育特征与隧道突水机理分析
    2.1 岩溶发育特征
        2.1.1 可溶性岩石特性
        2.1.2 岩溶地质构造特征
    2.2 岩溶型突涌水灾害源赋存特征
        2.2.1 溶洞发育特征机制
        2.2.2 岩溶充填介质特征
    2.3 突水机理及突水控制因素
        2.3.1 岩溶突水机理
        2.3.2 岩溶隧道突水控制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串珠型溶洞对隧道结构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基础地质概况
        3.1.3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3.1.4 工程地质概况
    3.2 计算模型建立分析
        3.2.1 计算假定
        3.2.2 计算模型建立
        3.2.3 材料参数选取
        3.2.4 隧道开挖支护模拟步骤及监测点布置
    3.3 岩溶隧道超前支护措施优化分析
        3.3.1 洞周位移分析
        3.3.2 初期支护拉应力变化分析
        3.3.3 初期支护压应力变化分析
    3.4 不同位置串珠型溶洞对隧道结构影响分析
        3.4.1 洞周位移分析
        3.4.2 初期支护拉应力变化分析
        3.4.3 初期支护压应力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侧部溶洞不同形态对隧道结构影响分析
    4.1 串珠型溶洞水压变化对隧道结构的影响分析
        4.1.1 隧道结构水平位移分析
        4.1.2 隧道结构竖向位移分析
        4.1.3 初期支护压应力变化分析
        4.1.4 初期支护拉应力变化分析
        4.1.5 小结
    4.2 串珠型溶洞距离变化对隧道结构的影响分析
        4.2.1 隧道结构水平位移分析
        4.2.2 隧道结构竖向位移分析
        4.2.3 初期支护压应力变化分析
        4.2.4 初期支护拉应力变化分析
        4.2.5 小结
    4.3 串珠型溶洞直径变化对隧道结构的影响分析
        4.3.1 隧道结构水平位移分析
        4.3.2 隧道结构竖向位移分析
        4.3.3 初期支护压应力变化分析
        4.3.4 初期支护拉应力变化分析
        4.3.5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溶隧道突水防治对策研究
    5.1 岩溶隧道突水防治原则
        5.1.1 超前地质预报
        5.1.2 深埋隧道岩溶突水预防原则
    5.2 岩溶隧道突水治理方案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新意法在高家坪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新意法研究现状及发展
        1.3.1 新意法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3.2 新意法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意法的基本概念和变形控制方法
    2.1 隧道岩土控制变形分析工法
        2.1.1 工法介绍
        2.1.2 新意法步骤
        2.1.3 新意法与新奥法的区别
    2.2 基于新意法的掌子面稳定性计算
        2.2.1 建立极限平衡方程
        2.2.2 分析计算
    2.3 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控制方法
        2.3.1 变形控制原则
        2.3.2 变形控制方法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高家坪隧道基于新意法的施工方法
    3.1 工程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工程地质条件
        3.1.3 工程重难点
    3.2 超前地质预报综合分析报告
        3.2.1 掌子面地质情况描述
        3.2.2 地质雷达探测情况
        3.2.3 超前水平钻探情况
        3.2.4 加深炮孔情况
        3.2.5 探测结论及建议
    3.3 软弱围岩的变形特征
    3.4 高家坪隧道开挖施工方案
        3.4.1 洞身开挖
        3.4.2 爆破设计
        3.4.3 初期支护
        3.4.4 超前支护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高家坪隧道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4.1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4.2 ANSYS建模
        4.2.1 模型尺寸
        4.2.2 岩土的本构关系选择
        4.2.3 单元类型
        4.2.4 材料类型
        4.2.5 计算基本假设
        4.2.6 计算工况和计算模型
    4.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3.1 开挖前的应力分布和位移
        4.3.2 工况1 结果分析
        4.3.3 工况2 结果分析
        4.3.4 工况3 结果分析
        4.3.5 地表与隧道变形结果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高家坪隧道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5.1 现场监测内容及原理
        5.1.1 现场监测目的
        5.1.2 量测项目、内容、方法及其量测频率
        5.1.3 测量原理
    5.2 监测数据与分析
        5.2.1 钢架内力监测
        5.2.2 喷混凝土内力监测
        5.2.3 锚杆轴力监测
        5.2.4 围岩应力监测
        5.2.5 掌子面变形监测
        5.2.6 监控结果分析
    5.3 试验段断面位移监测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40m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闽南山区软弱围岩小净距隧道超前支护力学机理与施工技术[J]. 毕志刚,王凯,王仪宇,梁斌.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2]深埋三孔小净距隧道施工力学行为及其控制[D]. 李然.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山谷地形回填土地层浅埋隧道超前支护方法研究[D]. 张亚博.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4]大断面隧道塌方机理与安全性控制研究[D]. 李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5]隧道洞口软岩段超前支护围岩变形控制及施工方法研究[D]. 赵凯.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断层破碎带隧道坍塌机理分析与施工技术研究[D]. 郑书笛. 烟台大学, 2020(02)
  • [7]软弱破碎地层中浅埋偏压隧道的管棚预支护研究[D]. 郑滔.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青岛地铁1号线过海区间断层破碎带施工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研究[D]. 袁国栋.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水压充填型串珠溶洞对隧道稳定性影响分析[D]. 陈自飞.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10]新意法在高家坪隧道施工中的应用研究[D]. 曹家骐.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40m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