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西方人的盛大节日

“圣诞节”——西方人的盛大节日

一、“圣诞”——西方人的盛大节日(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子[1](2022)在《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文化品格培养的策略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通常会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考虑不同方面的教学目标,例如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训练、文化情感的培养等等。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师更为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习得,对文化知识的渗透和文化情感的教育往往抛之脑后。正因为教师对文化意识忽视,造成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出现一知半解或浅薄偏差,非常不利于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从单元整体出发,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朱倩仪[2](2020)在《从生成性角度论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异同》文中提出节日是文化的一种体现。中西节日既因地域、历史、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的特性,又有一定的共性。首先阐释节日文化的含义,探讨中西节日文化的共同点,包括全民参与、追求娱乐狂欢、刺激全民消费、缅怀历史人物、培养人们对美的创造力和欣赏力五个方面,然后从起源、价值取向、人文延伸意义三个角度分析中西节日文化的不同之处,希望能为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参考。

颜瑜[3](2020)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研究——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了更加广阔的舞台,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高职院校作为培育优质技能人才的摇篮,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中西文化差异,带领学生领略西方各国风土人情,在文化碰撞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跨文化差异对于英汉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跳板,例如"一带一路"战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新贸易政策等,为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提供了全新的契机。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最杰出的符号象征,涵盖了民俗习惯、语言、服饰、饮食文化等。笔者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分析了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异同,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借鉴。

连洁[4](2020)在《齐鲁大学与济南城市文化变迁》文中研究指明一所大学,特别是水平较高的大学,会受所处城市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必然会对其产生影响。齐鲁大学是基督教差会在山东创办的唯一一所综合性的教会大学,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意义上的大学之一,各学院分散三地发展一段时间后,1917年齐聚于济南。济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自主开埠的省会城市,是传统与现代都比较明显的城市。以齐鲁大学与济南文化变迁的关系为例,观察中国近代化进程,对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中国近现代城市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与山东地方史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齐鲁大学作为一所教会大学出现在济南,以积极的态度与济南城市文化开始彼此影响。齐鲁大学带着西方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带着与现代科学、现代社会有所隔膜的宗教。齐鲁大学一方面要保持自己基督教大学的纯粹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屈服于中国的现实,满足学生和中国社会的需要,变成纯粹传播科学的场所,逐渐放松宗教控制。齐鲁大学师生对济南城市物质文化有所记录,调查主体是西方人,他们有在现代化比较完善的城市的生活经验,对济南这座嬗变中的城市有所评议,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到现代的距离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也有助于保存当时济南的城市样貌。齐鲁大学将先进的西方文化和教育方式带入济南,从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到社会教育,惠及面相当广。在学校教育方面,齐鲁大学的课程设置比较完善,偏向职业教育,学生的校园生活劳逸结合,重视健康和运动,在多种社会服务中树立起了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为中国社会整体的进步埋下种子。尽管受到政治干涉,齐鲁大学的毕业生都具备了应有的知识和能力。社会教育方面,以社会教育科为首,开拓了市民的眼界、传播了先进文化与科学知识、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扩大了济南的知名度,吸引外来游客,对济南城市文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齐鲁大学对济南人的生活有所记录,保留下济南城市文化的断面的同时,也为济南的生活带去一点新风。更重要的是齐鲁大学对学生在生活方式方面的教育足以使学生从原理上理解现代的生活方式,这种影响会进一步扩散,传播现代的、科学的生活方式。齐鲁大学的教职工、学生以及附设的共合医院都尽力为济南提供服务,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压力,保护了整个城市。齐鲁大学也从实践中不断获得信心,汲取经验,发展出与当地的良好关系,推动了齐鲁大学本身的发展,使得齐鲁大学愈加与城市融合。深受教育的学生将使社会更大范围地受益。价值观念方面,面对中国近代复杂的思潮,齐鲁大学作为教会大学,肯定其中的启蒙思想,拒绝过激的行动,对政治敬而远之,同时试图推销基督教精神引导人们的行为。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母国的政治经济活动剥离,也尽力理解中国的排外情绪,但是本质上仍然缺乏对自身的反思,改变不了高高在上的态度。齐鲁大学发生的学工运动可以说是济南城市文化对齐鲁大学的影响。齐鲁大学在男女合校方面走在了极度保守的山东省的前列。学校对女性多有关怀,这种特殊保护实质上是对当时女性弱势身份的承认。齐鲁大学与济南城市的影响力相互映衬,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扩散。

王海蓝[5](2020)在《《申报》百乐门音乐史料研究》文中认为自1843年上海开埠,租借兴起,大批外侨涌入经商,经济逐渐发展,一些外国人不仅带来了欧洲的生活方式,也为上海普及了西方文学艺术,“百乐门”就在这当中孕育而生了。尽管它不是沪上第一家,但是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历程上,找不到比它更有地位、殊荣和机缘的了。百乐门的历史记录多集中在《申报》中,查找近代报纸史料有多种途径,可以从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大成老旧刊、晚清和民国报刊、学苑汲古、中国近代报刊资源全库等,其中《申报》大量存在于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中《申报》百乐门史料一共显示有2987条,与音乐相及的有596条。除了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申报》,民国时期还有许多其他报纸刊物也记录了百乐门的音乐活动:《玲珑》、《妇女月报》、《舞影》、《新华日报》、《大公报》、《进步日报》,但是史料数量远远少于《申报》。最初上海本土人都是在戏园、茶馆打发闲暇时光,外国人不习惯传统的中国文化及娱乐方式,便会在周末和节假日举办舞会作为社交活动。于是上海大大小小的舞场接连开业,许多戏馆茶园甚至也都改成了舞场。随之而来的老上海不同阶层人士的生活方式都转向了舞场,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在百乐门诞生。百乐门开业初期想走的路线是西洋化音乐的方向,但这些音乐活动使得音乐风格逐步“中国化”,百乐门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场地。

原婕菲[6](2019)在《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中国国家形象问题,任何国家的国家形象构建和呈现都受到国际局势大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本论文对20世纪中德关系进行了历史学的回顾,主要针对中德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和两国形象问题进行了叙述和分析,找到了新时期中德两国互视的历史根源。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利用中文报刊和德文报刊资料、中德关系历史资料,以及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详细分析了中德两国国家形象,特别是对中国眼中的德国形象和德国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打开了“两国互视”研究的全新视角。首先,本文提出了“互视”这一新概念。互视,即不同主体通过不同媒介、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得到基于各自所获信息的稳定的认知。除了一国国家形象自身的发展演变,国家间互视不平衡是制约一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中国与德国的两国互视情况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反应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是中西方国家形象互视的典型案例。但因为语言、文化等原因的制约,有关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数量较少,较缺乏深度,本论文以“两国互视”的新视角研究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和中德关系,并对中国形象的构建和提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其次,本文回溯了中德两国互视的历史和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通过历史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德两国互视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贯穿整个历史过程的基调是西方反华、反共势力强大,西方媒体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声进行包围和封堵,国际话语权始终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国际舆论形势始终处于西强中弱的态势,新中国的发展长期被外界扭曲和误解。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许多国家发生政变,顷刻间,世界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事件的爆发使得80年代“理想化”的互视认知遭受冲击而不复存在。90年代,以美国媒体为主的西方对华报道均以负面为主,西方主流媒体构建了一个威胁西方安全的负面中国形象。中国成为了西方媒体视角下践踏人权的“警察国家”,未来挑起核战争的极端民族主义国家。并且,西方媒体制造了一系列有关计划生育、不同政见、民族自决等问题的负面舆论,强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宣扬“中国威胁论”。总的来说,中西方互视不平衡的特点是在各大西方主流媒体中,中国形象都多多少少的遭遇了妖魔化,西方站在极其防备和不公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再次,在概念界定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详细的研究了中国视角下的德国形象和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特别着重研究了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互视认知问题。主流媒体包含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等,是一个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利用了《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作为研究中国的德国形象的材料,《南德意志报》、《焦点》作为研究德国的中国形象的材料,并结合作者在德国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对两国互视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分专题描绘出了两国互视认知的景象,为接下来进行两国互视比较研究作好了铺垫,打好了基础。最后,本文的第四章对中德两国互视进行了比较,对互视不平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改变不平衡现状的对策和建议。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用他们的意识形态框架来衡量中国的问题,并得出他们心目中合理的结论。中国国家形象虽然起着变化,逐渐向好发展,但近30年来未有明显转变,总体呈负面的不平衡的状态,即中国对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认识较为正面,德国对中国的认识较为负面,这两种认识之间的差距很大。这种不平衡状态导致中国产生崇洋媚外、丧失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升缓慢。中国国家形象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而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对中国国情缺乏真正的了解。21世纪以来,国际环境和中国自身都处于重要的变化时期,并且这个时期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是中国国家形象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塑造和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的绝佳时机。2008年,奥运会成功在北京举行;2010年,世博会成功在上海举行,诸如此类突出的外交事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更新。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中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性质和原则立场并未改变,同时,中国的形象在2008年之后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充分地展示在了国际社会面前。中国应把握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夺回塑造中国形象的国际话语权。近年来,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越来越重视,以一种开放的、自信的、现代化的姿态构建出了许多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并对陈旧的、单一的、神秘的敌对形象进行改造和反击,一个具有时代感和新气象的中国形象正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

王一惠[7](2019)在《从文本到文化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现代社会的现实,英语作为一种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已被纳入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当中,文化意识也被明确列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之一。当前在“分数为本”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大多数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偏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却忽视外语文化的重要性,这极大地降低了外语教育的内在价值,导致文化意识的地位与作用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基于上述研究背景,笔者认为很有必要研究小学生文化意识的现状以及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路径。本文从基本概念入手,界定了文化、文化意识的定义,归纳总结了文化意识的要素及小学生文化意识的特点,阐述了新课标对小学生文化意识的要求,分别对国内外的文化意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阐明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内容以及文化教学的培养方法。从增强文化理解,加强文化反思,促进文化传承等几个方面阐明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并从英语的文化内涵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体验这两个方面明确了小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可能性。本文对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介绍调查设计入手,在对问卷和访谈调查数据统计整理的基础上,从四个维度来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以了解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现状,并从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态度、小学生对文化意识教学的兴趣、以及英语教师对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方式等三个方面来分析访谈调查结果,发现在英语教学中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出调查结论。针对上述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依次为:引导小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加深学生的文化体验;引导学生加强开展主题活动,深化学生的文化理解;补充文化背景知识,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并在策略部分给出了相应的案例分析。

梁家琳[8](2019)在《西方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究》文中提出节日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签,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与文化功能,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意义重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节日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深受青年大学生的青睐,过西方节日甚至一度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时尚。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同度如何,部分大学生热衷过西方节日的原因何在,西方节日文化的传播蔓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哪些影响,高校应如何加强教育引导,以有效应对其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节日及节日文化的基本功能进行理论考察,对西方节日的文化内涵、特点进行分析梳理,并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编印自制问卷,对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现状、原因和影响等开展调研分析。认为,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频次依然比较高、对西方节日文化的认识比较肤浅、态度比较包容,而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商家的大肆炒作以及大学生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等则构成了大学生青睐过西方节日的主要原因。西方节日文化的传播蔓延,一方面为拓展大学生国际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供了渠道与载体,但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的确立。加强教育引导的关键是要形成政府、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合力,推动中华节日文化繁荣,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浓郁校园节日文化氛围,完善中华节日文化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强。

张艾萱[9](2016)在《美国圣诞节文化的传播研究 ——以近30年的《VOGUE》为例》文中指出“过节”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假期,不仅可以放松大家的心情,更能丰富百姓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从洋节到传统节庆,各种节日都在逐渐被关注和追捧,节日习俗和庆祝活动也越发多样化。在众多的节日中,圣诞节业已发展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泛的国际性节日。圣诞节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在改变着当前的经济环境和消费模式。其中,圣诞节的商业价值对传统圣诞节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经济型社会中,圣诞节的商业价值与传统文化互相融合和帮助,将圣诞节共同推向了文化和经济领域的顶峰。本文将借助具有“时尚圣经”之称的美国《VOGUE》杂志的内容及广告,详细分析圣诞节在美国的传播,其中以近30年(1985年—2014年)的《VOGUE》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理论框架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探索出圣诞节文化的商业价值在圣诞节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积极作用,以及对圣诞节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圣诞节的文化起源、象征符号、传播方式等,在商业文化的大环境中,不断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节日仪式的普世化和节日文化的消费性,借助商业价值将传统的圣诞节文化传承下去。美国圣诞节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可以让我们看出,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并非格格不入。当前我国大众对传统节庆文化的无意识,以及生产者对传统文化符号运用的创新性缺乏,导致了我国很多学者误以为:消费文化导致了传统节庆文化没落,甚至毁灭。其实不然,我国传统节庆的发展可以在美国圣诞节文化的传播中,汲取适合国情和社会大环境的传播方式。从外在因素来说,要以广告创意突出传统节庆的商业价值,扩大节日符号在品牌层面的创新,以大众媒介力量来坚守节庆中的传统精神价值;从内在因素来说,要增强大众的文化自觉性,主动担负起传播传统节庆文化的责任。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在如今的商业社会中,以传统节庆文化的精神价值为根源,借助传统节庆文化的商业价值,共同助推我国传统节庆的发展和传承。

刘芳[10](2014)在《制造圣诞 ——论民国时期耶稣圣诞节在上海的流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清末到民国,上海一直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前沿阵地。作为欧美国家最为流行的节日,耶稣圣诞节被开埠后定居上海的外国侨民带入上海,从此掀开了它进入上海华人世界的序幕。笔者通过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传媒文本发现,耶稣圣诞节民国时期在上海的流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从清末上海开埠到20世纪早期,此时大多数上海华人处于对耶稣圣诞节的观察阶段。通过观察租界里洋人放假、装饰及弥撒等节日习俗,华人对耶稣圣诞节有所了解。但是这种了解中夹杂了偏差谬误,例如将耶稣圣诞节误称为“外国冬至”;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商业消费及中国大革命的双重刺激下,耶稣圣诞节成功俘获上海华人,成为民国上海最热闹的狂欢节日,同时也是爱国人士宣扬“和平”、“博爱”和“牺牲”等革命精神的良好契机。在此期间耶稣圣诞节成功地嵌入上海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并且愈演愈烈;20世纪30年代以后,耶稣圣诞节俨然成为上海地区一个常规的节日,形成了以逛百货、通宵跳舞、吃大菜为主的娱乐狂欢活动,但它也因给本土节日造成危机和让年轻人只顾狂欢行乐罔顾国难,不断受到相关人士的批判。本文通过重绘西方耶稣圣诞节在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的演变流行之路,展示在民国时期上海这个被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城市里,百姓节庆、商业消费和政治运作三者相互成全的同时又彼此博弈的复杂关系,还原国人最初直面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直观反应。以此来想象构建民国时期上海的都市生活。

二、“圣诞”——西方人的盛大节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圣诞”——西方人的盛大节日(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文化品格培养的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整体设计单元目标,分层呈现文化内涵
    1. 整体设定单元文化目标
    2. 分层设计课时文化目标
二、整体渗透单元主题,加强文化知识积累
    1. 调动主题词汇,增加文化积累
    2. 输入主题背景,增强文化感受
三、整体创设单元情境,增强文化差异感受
    1. 对比文化异同,激活情境感受
    2. 捕捉积极文化,开展情境教育
四、整合单元相关资源,拓展补充文化元素
    1. 整合相关元素,建立文化链接
    2. 整合生活资源,开阔文化视野

(2)从生成性角度论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节日的文化含义
二、中西节日文化的共同点
    1. 全民参与
    2. 追求娱乐狂欢
    3. 刺激全民消费
    4. 缅怀历史人物
    5. 培养人们美的创造力和欣赏力
三、中西节日文化的不同点
    1. 起源不同
    2. 价值取向不同
    3. 人文延伸意义不同
四、现代社会中西节日文化交融相通的趋势
五、结语

(3)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研究——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跨文化交际时代大背景解读
2 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
    2.1 春节和圣诞节在起源上的不同
    2.2 春节和圣诞节在风俗习惯上的不同
3 圣诞节和春节在节日文化上的相同点
    3.1 二者在节日文化地位上相同
    3.2 二者都注重庆祝活动
4 结语

(4)齐鲁大学与济南城市文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与选题简介
    二、意义、价值和作用
    三、学术史综述
        (一)相关材料
        (二)研究现状
    四、学术要点
第一章 齐鲁大学落户济南
    第一节 各差会联合办学的需求
        一、山东各新教差会合作的意向
        二、义和团加速各差会合作
        三、差会重新选择学校位置的需要
        四、教会联合大学分散办学的不便
        五、国立大学对基督教的排斥
    第二节 齐鲁大学在济南的成型
        一、济南城市本身的优势
        二、齐鲁大学的定位与目标
        三、齐鲁大学与本地的互动
第二章 齐鲁大学对济南城市文化的记录
    第一节 历史与地理
    第二节 交通
    第三节 城市管理
        一、政府机构情况
        二、市政服务
        三、财务来源
        四、新式监狱
        五、人口情况
        六、慈善事业
    第四节 经济状况
        一、银行与钱庄
        二、商业情况
        三、农业情况
        四、工业情况
    第五节 生活状况
        一、生活水平
        二、医疗状况
        三、教育机构
        四、宗教机构
        五、日常休闲场所
        六、卖淫业
    第六节 建筑
第三章 教育
    第一节 齐鲁大学教育的定位
        一、基督教教育
        二、与政府的互动
    第二节 齐鲁大学的课程设置
        一、西方学科的引入
        二、中国文化的发扬
        三、政治影响下的课程设置
    第三节 齐鲁大学学生的基本情况
        一、学生入学情况
        二、学生的在校生活
        三、毕业生情况与校友会
    第四节 齐鲁大学的社会教育科
        一、广智院举办的活动
        二、广智院产生的影响
    第五节 齐鲁大学附属中学的情况
        一、齐鲁大学建中学的理由
        二、中学的发展和影响
第四章 生活方式
    第一节 齐鲁大学在健康与运动方面的努力
        一、济南的公共健康状况与齐鲁大学的努力
        二、齐鲁大学提倡各类体育运动
        三、齐鲁大学参与的各级运动会
    第二节 济南城的节日与纪念日
        一、中国传统节日
        二、政治性纪念日
        三、西方节日
    第三节 战争中的济南与齐鲁大学
        一、鲁豫战争中的济南与齐鲁大学
        二、二次北伐期间的济南与齐鲁大学
        三、中原大战中的济南与齐鲁大学
        四、日本入侵阴影下的济南与齐鲁大学
第五章 公共服务
    第一节 齐鲁大学附设的共合医院
        一、医院简介
        二、医院的作用
        三、医院的扩张
    第二节 齐鲁大学参与的社会服务与慈善工作
        一、齐鲁大学相关的社会服务
        二、齐鲁大学参与的慈善事业
第六章 价值观念
    第一节 对中国各式思潮的观察和反应
        一、各式启蒙思潮
        二、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与加强
        三、排外风潮与反基督教运动
    第二节 齐鲁大学的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
        一、齐鲁大学的学生运动
        二、齐鲁大学的工人运动
    第三节 齐鲁大学对女性的态度
        一、男女合校
        二、女性的专门通道
        三、齐鲁大学重视女性所产生的影响
第七章 齐鲁大学扩散的影响力
    第一节 齐鲁大学在济南本地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 齐鲁大学在济南以外的影响
        一、其他省份对齐鲁大学的重视
        二、齐鲁大学与其他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三、毕业生在外省的成绩
    第三节 齐鲁大学向外国的推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5)《申报》百乐门音乐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价值、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申报》百乐门音乐史料存在研究
    第一节 各年百乐门音乐史料比较
        一、《申报》内各年百乐门音乐史料比较
        二、近代报纸中百乐门音乐史料比较
    第二节 《申报》百乐门音乐史料内容分析
        一、广告节目单
        二、新闻评述
        三、无线电播音
第二章 纪念日音乐活动演出
    第一节 开幕式演出
    第二节 周年纪念演出
        一、一周年纪念活动
        二、两周年纪念活动
        三、三周年、五周年纪念活动
    第三节 圣诞演出
第三章 募捐舞会音乐活动演出
    第一节 中华慈幼协会之慈幼舞会
        一、才艺双绝之唐瑛
        二、粤剧花旦李雪芳
    第二节 上海中国妇女会之慈善宴舞会
    第三节 其他类慈善舞会
        一、上海筹募各省旱灾义赈会举行慈善宴舞大会
        二、中波文化协会及波侨慈善协会
第四章 日常舞会音乐活动演出
    第一节 日常茶舞与餐舞
    第二节 欧美爵士风格的乐队表演
        一、从西洋爵士乐队至华人乐队
        二、欧美爵士风格的演奏
    第三节 百乐门书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一、有关中德关系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二、有关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三、媒体视域下的国家形象研究现状
        四、国家形象比较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路径
        一、研究思路和框架
        二、新概念引入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难点
第一章 中德关系与两国互视溯源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中德关系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德关系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德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德关系
        四、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德经济关系
        五、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德文化交流
        六、中德国家形象的民间互视历史
    第二节 1949年至1990年的中德关系与两国互视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方针
        二、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回溯
        三、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回溯
第二章 中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德国形象
    第一节 中国主流媒体涉德报道的量化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涉德报道的数量变化
        三、涉德报道的议题分布
        四、涉德报道的态度倾向性
    第二节 中国主流媒体中涉德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德国的政治形象
        二、德国的经济形象
        三、德国的社会形象
        四、德国的文化形象
    第三节 中国主流媒体镜像中的德国国家形象
        一、中国的德国形象构建方式
        二、中国主流媒体构建德国形象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德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第一节 《南德意志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数据分析
        一、材料选择
        二、《南德意志报》中国报道总量分析
        三、《南德意志报》中国报道的倾向性分析
    第二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的中国政治形象
        一、德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二、德国的中国大国关系形象
        三、德国眼中的台湾问题
    第三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中国经济形象
        一、德国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二、德国眼中的“一带一路”
        三、德国眼中的中国海外投资
        四、德国眼中的中国环境问题
    第四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的中国人权形象
        一、德国眼中的中国新闻及言论自由
        二、德国眼中的西藏问题
        三、令德国不解的其他中国人权问题
第四章 中德两国国家形象的互视比较
    第一节 德国民众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一、德国民众的中国形象调查
        二、基于调查结果的中国形象分析
    第二节 中德形象的比较
        一、跨文化沉默的螺旋
        二、中德两国互视应有的变化
    第三节 中德国家形象认知的不平衡
        一、德国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
        二、德国对中国产生负面认知的原因
        三、构建平衡国家互视形象的必要性
        四、塑造与构建平衡国家互视形象的法则与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从文本到文化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1.基于对语言、文化及其关系的思考
        2.形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3.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达成需要
    (二) 文献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三) 研究目的
    (四)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五)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访谈调查法
        3.问卷调查法
        4.案例分析法
一、小学生的文化意识及其内涵解读
    (一) 文化与文化意识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意识的界定
    (二) 文化意识的要素
        1.文化理解
        2.文化反思
        3.文化认同
        4.文化传承
    (三) 小学生文化意识发展的特点
        1.具体性
        2.单一性
        3.相对稳定性
    (四) 小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目标—基于《课程标准》的分析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文化意识的界定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生文化意识发展目标
二、英语学习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阐述
    (一) 提高小学生的文化认知,促进英语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 增强小学生的文化体验,提高小学生文化理解能力
    (三) 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反思能力,促进文化辨识能力
    (四) 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基础与形成特征
    (一) 英语知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英语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2.英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3.英语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观
    (二) 英语学习过程即学生文化体验过程
        1.学生英语知识学习即文化理解
        2.学生英语实践活动即文化参与
    (三) 小学生文化意识生成的过程特征
        1.小学生文化意识的生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2.小学生文化意识的生成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3.小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文化意识发展的现实反思
    (一) 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工具
        4.调查实施
    (二) 小学生文化意识发展的现状
        1.小学生文化理解的发展现状
        2.小学生文化认同的发展现状
        3.小学生文化反思的发展现状
        4.小学生文化传承的发展现状
    (三) 小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反思
        1.重语言轻文化,教师对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2.跨文化理解流于形式,教师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方式单一
        3.学生对文化意识教学的兴趣不浓厚
五、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一)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二) 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活动,加强学生的文化认知
    (三) 补充文化背景知识,鼓励学生亲身参与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小学生文化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8)西方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西方节日文化及其相关概念分析
    (一)节日及节日文化的功能解读
    (二)西方节日文化的内涵
    (三)西方节日文化的特点
二、当代大学生西方节日生活状况、成因及影响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西方节日生活状况分析
    (二)部分大学生青睐过西方节日的原因探究
    (三)西方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三、应对西方节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策略研究
    (一)推动中华节日繁荣,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
    (二)浓厚校园节日氛围,构建高校节日文化教育体系
    (三)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增强教育者文化引领能力
    (四)增强学生文化素质,坚定学生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美国圣诞节文化的传播研究 ——以近30年的《VOGUE》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3 对于研究现状的反思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美国圣诞节与《VOGUE》杂志
    2.1 美国的圣诞节文化
        2.1.1 传统的美国圣诞节文化
        2.1.2 美国圣诞节文化的转变
    2.2 《VOGUE》的创刊与历史追溯
        2.2.1 《VOGUE》的创办与发展
        2.2.2 《VOGUE》的影响与社会地位
        2.2.3 对圣诞节文化的关注使传播变得更有力
第3章《VOGUE》对美国圣诞节文化的传播
    3.1 近30年《VOGUE》中圣诞节文化的表现分析
        3.1.1《VOGUE》杂志中的圣诞节文化表现
        3.1.2 圣诞节符号的表现方式分析
        3.1.3 符号对圣诞节商业文化的价值
    3.2 《VOGUE》对美国圣诞节文化的商业价值影响
        3.2.1 加快圣诞节商品化的进程
        3.2.2 丰富了圣诞节的消费模式
        3.2.3 改变人们的圣诞节消费观念
    3.3 对研究的小结与反思
        3.3.1 研究小结:商业价值对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
        3.3.2 研究反思:传统文化与商业价值的互助
第4章 美国圣诞节文化传播对中国节庆文化传播的启示
    4.1 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传播的困境
        4.1.1 中国人对传统节庆的文化无意识
        4.1.2 传统节庆文化元素运用的局限
    4.2 值得借鉴的传统节庆文化传播方式
        4.2.1 对传统节庆文化符号传播的借鉴
        4.2.2 传统节庆习俗的多样化传播
    4.3 未来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传播的传播途径
        4.3.1 以广告创意突出传统节庆的商业价值
        4.3.2 符号的商业化扩大传统节庆的表现方式
        4.3.3 坚持传统精神内涵巩固文化传播基础
        4.3.4 大众自主传播打破传统节庆的文化无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制造圣诞 ——论民国时期耶稣圣诞节在上海的流行(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学术回顾
        (一) 节庆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多样性
        (二) 民国时期节假日的研究状况
    三、史料来源
    四、章节安排
第一章 陌生的外来客?狂欢的节日?——民国时期耶稣圣诞节在上海的流行
    第一节 陌生的外来客——早期耶稣圣诞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粘着与分离
        一、“停办公事”
        二、“冬青柏枝”与“悬旗”
        三、教堂弥撒
        四、“西国冬至”、“洋冬”、“外国冬至”
    第二节 20世纪早期耶稣圣诞节在上海的常态化
        一、逛百货
        二、通宵跳舞
        三、吃大菜
第二章 商业化的耶稣圣诞节?作为政治动员工具的耶稣圣诞节?——民国时期耶稣圣诞节的上海特色
    第一节 商业化的耶稣圣诞节
        一、五花八门的圣诞消费
        二、挖空心思的商业促销
    第二节 作为政治动员工具的耶稣圣诞节
        一、云南起义纪念日与耶稣圣诞节的巧遇
        二、政治动员与耶稣圣诞节
第三章 商业消费、政治运作与百姓节庆之间的角逐
    第一节 消费挑战革命——云南起义纪念日对耶稣圣诞节的成全与推动
    第二节 商业化节日与传统节日的较量
        一、从“土圣诞”、“洋圣诞”、“耶稣圣诞”到圣诞
        二、狂欢与国难、崇洋与忘本、风化问题——商业化带来的节日危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17年北京、天津等主要城市庆祝云南起义纪念日活动
附录(二)《申报》历年对云南起义纪念日活动报道整理
附录(三)民国时期以耶稣圣诞节为题材创作的小说情节概述
致谢

四、“圣诞”——西方人的盛大节日(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中文化品格培养的策略探析[J]. 李春子. 小学教学设计, 2022(Z3)
  • [2]从生成性角度论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异同[J]. 朱倩仪. 现代交际, 2020(14)
  • [3]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节日对比研究——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J]. 颜瑜. 科技资讯, 2020(17)
  • [4]齐鲁大学与济南城市文化变迁[D]. 连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申报》百乐门音乐史料研究[D]. 王海蓝.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D]. 原婕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7]从文本到文化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王一惠.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8]西方节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究[D]. 梁家琳. 温州大学, 2019(01)
  • [9]美国圣诞节文化的传播研究 ——以近30年的《VOGUE》为例[D]. 张艾萱.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10]制造圣诞 ——论民国时期耶稣圣诞节在上海的流行[D]. 刘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圣诞节”——西方人的盛大节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