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县稻田节水灌溉工程分析

华南县稻田节水灌溉工程分析

一、桦南县水田节水灌溉工程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士军,王柏,黄彦,孙雪梅,孙艳玲[1](2021)在《黑龙江省水田灌溉分区方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水田灌溉用水量为各业用水量中最大,占全省总用水量的86.2%,水资源缺乏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农业灌溉用水量受水文、气象、土壤类型等因素影响差异较大,灌溉分区过于单一不便于灌溉管理应用,缺少精细化分区等问题,本研究依据黑龙江省各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种植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条件等制约条件来划分不同类型的灌溉分区,进而根据各类分区的特点进行逐级精细化分区,为全省农业用水定额管理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提供重要依据。

王倩[2](2020)在《三江平原地区粮食生产与水土资源配置的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关系着国计民生,是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量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水土资源短缺、配置不合理等现象日益凸显,将直接影响到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成为限制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之一,在2003-2015年间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2016年,受玉米调减等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粮食产量出现下滑。鉴于三江平原地区近些年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地表水的利用效率极低、地下水超采严重,出现了水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粮食增产视角,开展县域尺度的粮食生产和水土资源配置的耦合效应研究,并给出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粮食高产稳产的建议,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粮食生产与水土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并介绍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等。(2)基于粮食增产视角,运用LMDI模型对三江平原地区2003-2015年粮食增产格局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是以播种面积扩大为主的外延式增产。从增产格局看,三江平原东部、北部地区增产效果优于西部、南部,且水稻增产最显着,玉米次之,大豆产量呈下降趋势;从增产总效应看,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均呈现正向效应,但单产效应累积贡献量不足播种面积效应累积贡献量的三分之一;从分作物分效应看,播种面积效应与单产效应的累积贡献量均为水稻>玉米>大豆,大豆播种面积累积效应为负值。(3)采用DEA模型计算三江平原地区各县域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并分析评价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出现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三江平原地区的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综合效率整体处于较好等级,配置效果东部优于西部、北部优于南部、边缘优于腹地。研究区东北部县域的纯技术效率普遍较高但规模效率较低,存在投入冗余现象,而中部及西南部县域由于靠近经济发展较好且交通便捷的城市而表现为非农就业多、传统农业投入少,因此,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纯技术效率较低但规模效率较高。从不同作物看,水田的水土资源利用效果明显优于旱田,而大豆的水土资源利用效果最差,水土资源冗余比例最高,具体表现为水稻>玉米>大豆。(4)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维度分析增产视角下的各县域粮食生产与水土资源配置的关系。由耦合协调关系的时间序列看,三江平原地区整体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数值皆呈波动上升趋势,且由中等协调的磨合阶段向高度协调的耦合阶段过渡;从空间格局来看,虽然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产量与水土资源配置综合效率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皆有所改善,但仍有县域耦合结果欠佳且地区间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出东北部县域的耦合协调水平高于西南部,边缘优于腹地县域的分布规律。(5)最后,针对上述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政府要完善水利配套设施并加强科学引导和管理;稳定作物播种面积,发展精准农业,实现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实施保障粮食安全的城镇化策略。

冯建平[3](2020)在《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测度及其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区域洪水灾害系统恢复力评价方法薄弱、恢复力驱动机制研究匮乏、不合理农业种植结构促使区域洪涝灾害的抵抗力逐渐降低,农业生产饱受洪水灾害威胁等问题,在解析恢复力概念的基础上,探索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内涵、构建适宜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相关系数,将洪水灾害恢复力作为种植约束条件,建立区域农业种植结构模型,引入风驱动优化算法(Wind Driven Optimization,WDO),提出一种改进的洪水灾害恢复力投影寻踪(Projection Pursuit,PP)评价模型、熵权结合灰色关联综合模型及最小二乘与多项式拟合种植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以黑龙江省红兴隆管理局管辖的各个农场为主要研究范围,经分析基础资料,查找红兴隆管理局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基于探讨洪水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明确洪水灾害恢复力概念,解析恢复力发展历史,因洪水灾害产生特点,提出指标层次框架图,海选包含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发展和防洪技术四个准则层共43个初选指标,参照目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存在不足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主、客观评价因素,采用R聚类—因子分析筛选方法,最终确定15个优选指标,为后续洪水灾害恢复力评价及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提供有效前提保障。(2)通过Rastrigin和Schaffer两种函数测试风驱动优化、改进粒子群(APSO)、改进遗传(AGA)三种算法性能,WDO算法展现出的寻优成功率明显高于APSO、AGA两种算法。同时在收敛曲线图中,WDO算法展现出收敛速度快,拟合效果最好的效果。进而采用WDO优化PP模型,并结合区域现状,对12个农场进行洪水灾害恢复力时空变异特征分析,结果符合当地实际情况:2002-2009年间洪水灾害恢复力等级处于较差的IV级农场数量由整体的25%下降至8.3%;2009-2016年,除八五二与曙光两农场洪水灾害恢复力指数降低,其余农场洪水灾害恢复力均有提升。2002-2016年,红兴隆管理局中部地区的五九七、双鸭山、曙光及红旗岭农场洪水灾害恢复力较差,其余洪水灾害恢复力较好农场主要分布在红兴隆管理局东西两侧临江区域。红兴隆管理局各农场整体洪水灾害恢复力分布特征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由沿江两侧向中心内陆逐渐降低”趋势。(3)采用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综合模型对红兴隆管理局下辖12农场分别进行洪水灾害恢复力驱动因子识别,确定森林覆盖率、水田覆盖率、防护林占森林面积比、第一产业比重、农业用水利用率、排灌能力为红兴隆管理局各农场洪水灾害恢复力关键驱动因子,同时关注其余指标变化情况,解析12农场各自洪水灾害恢复力演变趋势。此外,继续采用风驱动优化投影寻踪模型(WDO-PP)评估红兴隆管理局整体驱动力情况,发现“森林覆盖率”、“农业用水利用率”及“防护林占森林面积比”为整体研究区域的主要驱动力,并进一步分析红兴隆管理局洪水灾害恢复力指数变化趋势,印证WDO-PP模型及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综合模型可同时识别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演化特征。为红兴隆管理局洪水灾害恢复力稳定性与维持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有力支撑。(4)解析目前种植结构优化模型研究,以红兴隆管理局及下辖12个农场为例,基于最小二乘与多项式拟合模型的多目标优化方法,明确种植结构研究中各项决策变量间关系的对立统一性,在常见约束条件中添加洪水灾害恢复力系数及其他辅助模型,计算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等效益情况,预测该农场2020、2025及2030年作物需求量,作物种植面积等信息,并采用均方误差方法,讨论该农场加入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前后结果稳定性及合理性。预测结果表明,未来红兴隆管理局整体效益呈现向好状态,未来作物种植总面积逐步扩大,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占比明显提升,作物需求继续扩大,添加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系数后,预测结果均方误差平均缩小3倍以上。类比于其他以玉米、大豆、水稻及其它经济作物为主进行种植的区域,在生产过程中保证各区域经济提升的同时,需要继续丰富种植区域植物多样性,提升区域环境抵御灾害能力。未来可凭借种植结构优化研究,达到提升区域农场范围内抵抗洪水灾害能力、提供合理的水旱作物种植比例、降低洪水灾害危险风险的目标,为未来农场区域农业种植结构研究提供新思路。

李玉琢[4](2019)在《桦南县土地整治项目监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进行土地整治是对不合理使用、未使用、低效、生产建设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土地进行补救,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帮助人们提高生产生活质量。开展土地整治项目是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和建设的一种手段,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土地整治项目内容的逐渐丰富,项目工程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导致土地整治的目的得以实现,因此,为了更好的保证土地整治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土地整治项目监理工作势在必行,让监理为土地整治项目的质量保驾护航。但目前的土地整治项目监理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将影响对项目质量的监控。本研究选取佳木斯市桦南县为研究区,结合桦南县典型的土地整治项目案例,基于监理组织理论、控制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和项目质量管理理论,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全面探究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监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进行成因分析,针对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监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有助于土地整治的提升,为今后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如下:桦南县土地整治项目监理质量控制方面普遍出现土地整治项目旁站监理不到位的问题,在土地整治项目监理进度方面普遍出现监理对施工过程组织召开监理例会不足的问题,在土地整治项目监理投资方面普遍出现对施工材料见证取样数量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源于:运行制度和技术规范不健全、土地整治项目监理市场不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监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施工材料设备等监控不到位等等,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明确各方职责分工、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监理市场行为、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监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实行对施工材料及进场设备全程监理管理机制等对策建议。

刘旭[5](2018)在《宁安市马兰灌区工程取用水及退水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水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必要的物质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用水都不断增加。十八大以来,水利部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对水资源进行评价,提出水资源合理性开发利用方案,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对宁安市马兰灌区工程区水文、气象、水文地质等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对区域水资源进行了量、质综合评价,分析项目开发对所在区域水资源的影响,为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现实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马兰灌区工程设计保证率地表水取水量19557×104m3,利用牡丹江干流提水量10115×104m3,桦树川水库和卧龙河水库取水量6553×104m3,利用区间径流2909×104m3。设计引水流量为7.99m3/s,其中,东胜渠首4.71 m3/s,轱辘滚1.75 m3/s,先锋1.34 m3/s,平兴0.1 m3/s,折铁河0.09 m3/s。增加取水流量6.19 m3/s;最大引水流量为10.4m3/s。与现状相比,设计保证率情况下减少取水量8364×104m3。马兰灌区工程取水后,对区域水资源量的影响较小。工程建成后,能够满足河道内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环境流量要求,能够满足航运流量的要求,基本不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马兰灌区工程的实施,对牡丹江干流水资源量产生较小的影响,但不影响其他用水户用水需求。马兰灌区工程施工期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含油废水经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后对牡丹江水环境影响不大。马兰灌区工程投入使用后,根据供需平衡结果,对水功能区水质和第三者取用水户的取水没有大的影响。

刘宇舒[6](2018)在《生态服务测度下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城镇化正经历一个严峻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城市扩张与建设的突飞猛进,在获得巨大经济成效的同时,环境与社会问题凸显,引发多个层面的思考与反省,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发展政策与战略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以及发展观与城镇发展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乡村(村镇)作为城镇化的另外一极,同样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发展的抉择,“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美丽乡村”“乡愁”“农民工”等无不反映出“三农”问题不仅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首要难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根基的核心问题。论文立足于村镇空间发展的政策背景及国际经验,以生态服务测度为切入点,侧重于空间视角,建立生态服务视角下村镇空间解析框架,讨论村镇自然生态空间、农林牧生产空间、人居生活空间的生态服务属性及其构成,进而从“宏观认知-价值审视-系统优化-实现途径”的研究范式展开黑龙省村镇地域的空间研究。“宏观认知”——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状、生态基础及绿色发展诉求,为村镇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的方向与目标提供战略指引。以国家宏观背景与政策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口与资源、产业发展、空间体系、生态格局等层面形成黑龙江省村镇发展与建设现状的宏观认识与基本理解,并指出当前村镇发展建设的困境与矛盾症结所在,进而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区域规划与建设要求、地方居民诉求提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村镇空间发展的多层次目标体系。“价值审视”——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模型及其解析,为村镇空间分析与比较提供量化方法及标准平台。立足于“生态服务”视角,从人类福祉与需求角度解析村镇空间,构建村镇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和“单位服务功能价值法”进行基础模型的构建及检验,从标准当量价值、当量因子、功能异质性系数、经济社会系数、资源稀缺系数多个维度进行修订,形成适应黑龙江省村镇空间地域特征的测度模型,并进行多指标、多层次的空间格局测度。据此,建立应用生态服务测度结果解析村镇空间的框架,包括面向区际平衡的村镇空间均衡性评析、面向区内协调的村镇空间耦合度评析、面向效率提升的村镇空间利用效率评析,以及面向功能优化的村镇空间主导功能判别4个层次。“系统优化”——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实格局测度及优化格局建构,形成村镇空间结构与布局的解析与优化格局。一是,从“区际平衡”视角,针对黑龙江省村镇空间均衡性进行测度,分析各县(市)单元生态、生产、生活及其综合空间价值的差异强度、类型,主要来源(区际或区内)及其贡献率。并从省域、片区二个层次分别提出了村镇空间均衡发展的优化格局;二是,从“区内协调”视角,针对黑龙江省村镇空间协调度进行测度,结合村镇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分析各县(市)单元村镇空间(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耦合协调度水平,解析其发展滞后的关键影响所在,进而提出村镇空间协调发展的优化格局;三是,从“效率提升”的视角,针对黑龙江省村镇空间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各县(市)单元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以及综合空间利用效率水平的梯度变化,结合地理分区解释村镇空间价值的数量结构与空间结构。继而从空间发展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安全格局3个层面,构建村镇空间利用效率的优化格局;四是,从“功能优化”视角,构建村镇空间功能的评价模型,结合空间效率水平、差异水平、协调度水平在省域及片区范畴的位序及优势度,确定各县(市)单元的主导功能类型及其特征,并进行功能区划,以优化村镇空间功能格局。“实现途径”——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的目标、途径及其保障体系构建。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引申讨论,着眼于评价结果所凸显的核心矛盾问题的应对,确立与之匹配的价值提升战略目标,总体策略、空间体系规划策略。进而,从数据库构建与应用、绿色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绿色专项研究的技术应用、规划编制与表达方面构建价值提升的规划技术体系,并从统筹公共政策、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评价体系、完善公众参与方面提出支撑其实施的保障体系。论文面向特殊发展时期的村镇空间发展与转型问题,明确其绿色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要求,其内涵包括多层次的战略意义、美好愿景、政策与技术、空间环境与形态,而广域尺度的村镇地域研究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基于此认识,论文开展黑龙江省域范畴的村镇空间研究,以期在理论层面,完成支撑绿色村镇空间体系构建及其技术方法的拓展,提升村镇规划编制的质量与水平,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实践方面,增强村镇规划建设的科学性与时效性,推动黑龙江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试点工作的开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栾福超[7](2018)在《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解决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从农业资源利用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量较为贫乏,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压力很大。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始终居于国家前列;但多年来,存在着农田水利设施配置不健全、农业水土资源粗放利用甚至浪费严重的现象。与此同时,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出现了水稻种植界限北移、旱地种植面积减少的种植结构变化,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状况也随之出现了较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对近30年来三江平原地区的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研究,可为其农业水土资源进一步高效利用,乃至未来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的研究成果及基础理论,并就三江平原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人文经济条件和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现状作了简要介绍。第二,应用水足迹的研究方法,基于广义农业水资源视角,采用CROPWAT软件,计算了三江平原地区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结果表明:不同时段里,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均高于东北地区均值(4341m3/hm2)且低于全国均值(6213m3/hm2)。受降水量空间分布、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在三江平原地区内部,其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差异较大:鹤岗市辖区、萝北县、汤原县、桦川县、友谊县和鸡东县的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比较合理且相对稳定,鸡西市辖区和宝清县多处于一般等级,依兰县多处于较差等级,其它地区如虎林市、饶河县的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时好时差,波动较大。第三,采用投入导向型DEA方法,依据五期数据(1985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对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划分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等级,得到如下结论: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良好的有集贤县、鸡东县、虎林市、宝清县和密山市,粮食种植面积约占三江平原总体的28.71%;抚远县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水平最差,粮食种植面积约占总体的7.5%;饶河县和绥滨县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水平相对较差,粮食种植面积约占总体的10%;佳木斯市辖区、萝北县、同江市和穆棱市等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波动较大,粮食种植面积约占总体的13.65%;友谊县、桦南县、七台河市辖区、双鸭山市辖区和鹤岗市辖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相对不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约占总体的12.26%;其它地区近30年来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水平一般,粮食种植面积约占总体的27.88%。第四,基于三江平原各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和水土资源配置效率的结果,综合考虑未来三江连通工程的实施以及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的态势,以粮食生产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线性规划模型,对2015年现状和未来三江平原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田为主,且多集中在抚远县、同江市、富锦市、虎林市、密山市、绥滨县、宝清县、友谊县和桦川县等地区。

陈藜藜[8](2018)在《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文中认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是科学把握区域耕地安全状态的有效途径,既可掌握耕地系统安全运行存在的优势条件,为保障耕地系统安全可持续提供支撑,又可以预先发现耕地系统未来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成因,为提前实施预防耕地系统安全风险和化解警情的措施提供依据,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丰富,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7%,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和粮食总量丰富,但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污染、耕地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以及农药和化肥施用过量等问题凸显,且2015年黑龙江省中、低等产田面积高达1580.49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99.69%,耕地质量令人堪忧。因此,准确识别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状况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警,既保持区域的优势条件,保障耕地系统安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又准确识别出耕地系统安全问题区域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耕地系统安全调控途径和措施,对于保障全省耕地系统安全运行,实现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共同可持续至关重要。已有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方面的相关研究,多从单一空间尺度,针对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简单组合进行预警研究,缺乏系统性的多尺度预警研究;对于预警现状评定和预警预测结果精度都较低,无法准确把握区域耕地系统安全警情状况,更缺少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机理的探究,且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多为宏观对策建议,缺乏定量的、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调控方案。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其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以及耕地利用相关数据,引入生物免疫机理,从系统角度构建省、市和县域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体系,并运用主客观赋权法和数值转化方法构建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评定模型,同时引入Elman神经网络模型,科学识别研究区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系统性把握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状态;分析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分析权重大小,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确定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阐明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的作用机理;分别通过调控预警直接影响因素和预警根本驱动因素,以定量的分区情景模拟和耕地格局优化的方式分别对市和县域(与斑块相结合)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进行调控,并结合省级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定性的宏观调控对策,构成研究区不同尺度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方案。研究结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从系统的角度尝试性地提出了耕地系统和耕地系统安全的概念,构建了基于生物免疫机理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理论分析框架,并分别从政策推动调控、分区情景模拟调控以及耕地格局优化调控方式构建了省域、市域和县域不同尺度下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调控理论分析框架。(2)改进突变级数模型和Elman神经网络模型可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评定和预警预测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改进突变级数模型揭示了不同尺度下近20年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结果,更能凸显评价对象之“优、劣”特征,更符合客观实际,且该方法是针对传统突变级数模型本身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具有普适性;Elman神经网络模型揭示了未来20年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结果,测试拟合精度高,误差小,预测结果可靠。(3)不同尺度下黑龙江省整体耕地系统安全警情较高,耕地系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亟待合理有效调控。①省域尺度下1995~2014年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警度由“无警(安全或较安全状态)”上升至“轻警”,再至“中警”,且在当前警情发展态势下,2015~2034年预警警度处于“轻警”与“中警”之间;②市域尺度下1995~2014仅有2个市域处于较安全状态,3个处于重警状态,其他7个处于轻警和中警状态;且在当前警情发展态势下,2015~2034年12个地市中都有出现预警值降低的阶段,但整体上最终都呈现预警值升高的趋势,即各地市耕地系统安全警情还将有所增加;③县域尺度下2014年全省72个县域中,有69个县域处于预警状态,约为县域总数94%,处于轻警、中警和重警状态的县域分别为28、32和9个,仅有3个县域处于较安全状态。(4)不同尺度下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分异特征显着。①省域尺度下 1995~2014年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历史变化呈现较剧烈的波动特征,且在当前发展趋势下,2015~2034年将呈现与历史研究时段相一致的变化特征;②市域尺度下1995~2014年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值呈现一定的波动特征,且在当前发展趋势下,12个地级市中,除伊春市和绥化市外,其他10个地级市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都具有时间序列上的持续性,在未来将主要延续各自在近20年内的历史变化,大体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最终略有升高的趋势;重警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的鸡西市和双鸭山市,以及西部的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轻警区(安全和较安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黑河市、伊春市和牡丹江市等中北部和南部地区;③县域尺度下2014年西部县域预警水平最高,东部次之,南北轴带地区(包括中部)最低。预警值高-高型和低-低型以“组团”形式凸显,聚集性较强;预警值低-高型和高-低型县域较少,且零星分散。(5)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科学有效实现了市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的识别。①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灾害指数、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数、单位耕地面积废水负荷量和森林覆盖率是1995~2014年市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除森林覆盖率与预警值呈显着负相关外,其他4个驱动因素呈显着正相关;②科学有效的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应逐步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模型选择、工具变量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否则将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6)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现了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的关键性驱动因素作用大小的空间化。①高程、坡度和年均气温3个自然因素和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地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土协调度、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数和路网密度6个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有着显着的影响,且影响的空间差异较为显着:高程和坡度对预警的作用呈现西北向东南递减规律;年均气温则是对西部和南部作用高,东部和北部作用低;水土协调度对预警作用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和路网密度对预警作用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②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空间可视化,回归系数随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充分考虑了各县域空间异质特征,能够精准地刻画各因素的空间变化特征,可为研究区耕地系统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7)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数是省域、市域和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的共同关键驱动因素,亟待改变以增加农业三废的施用量提高粮食产量的恶性增长方式;在自然变化、区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效益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发展—耕地经营方式—耕地效益—耕地系统安全”循环互动过程,是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动态变化的内在驱动机理,为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及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提供了更丰富的有效信息。(8)在省域尺度,从减少耕地系统“隐患”、增强耕地系统“免疫”、缓解耕地系统“压力”和提高耕地系统“响应”四个方面提出了整体性、宏观政策性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措施;在市域尺度,分别设定3区(松嫩平原经济发展区、三江平原综合发展区和山地丘陵生态功能区)最优分析情景,通过调控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直接影响因素,未来20年(2015~2035年)市域耕地系统安全状态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县域(与斑块相结合)尺度,通过调控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根本驱动因素,从优化耕地格局的角度,引入FLUS模型,设定不同模拟情景,确定了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调控情景下耕地格局最利于缓解耕地系统安全警情。

朱海滨,朱丹,周光涛,吴明官[9](2011)在《三江平原桦南县城周围水资源合理配置方略》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满足桦南县城居民生活供水需求和进一步发展农田灌溉的需要,通过建设寒虫沟水库、"引八济向"调水工程和灌排渠道,连接七虎力河、八虎力河、倭肯河等河流和向阳山水库,将形成河湖连通水网体系,简称一引("引八济向"调水工程)、两库(向阳山水库、寒虫沟水库)、三河(七虎力河、八虎力河、倭肯河)水网体系———"123"水网体系。

赵秀霞[10](2011)在《向阳山水库灌区灌溉制度设计分析实例》文中研究指明向阳山水库灌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松花江流域中下游右岸支流倭肯河流域桦南县境内。该灌区已列入三江平原水利综合规划的大型灌区,也是黑龙江粮食产能建设规划东部三江平原的其它7个大型灌区之一。大型灌区作物灌溉制度应按灌区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象、水资源状况、水利工程现状、农业种植结构等条件进行灌溉分区,然后分别分区设计。文章内容针对向阳山水库灌区实际情况,对水、旱田灌溉制度分别进行设计。

二、桦南县水田节水灌溉工程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桦南县水田节水灌溉工程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水田灌溉分区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灌溉分区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WSR定量分析
    2.2 定性与定量耦合
    2.3 参数率定
        2.3.1 内插方法和栅格尺度初选
        2.3.2 栅格尺度及插值方法的确定
        2.3.3 差异性检验
3 水田灌溉分区
    3.1 数据标准化
    3.2 水田主因子
    3.3 水田灌溉分区结果
4 结论

(2)三江平原地区粮食生产与水土资源配置的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粮食生产格局的相关研究
        1.2.2 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粮食生产格局
        2.1.2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及其效率
    2.2 理论方法
        2.2.1 农业系统耦合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概况
        3.1.4 粮食生产概况
    3.2 数据来源
4 基于LMDI的三江平原地区粮食增产影响因素分析
    4.1 LMDI模型及原理
    4.2 粮食增产结构的时空分异
        4.2.1 粮食增产结构的时序特征
        4.2.2 粮食增产结构的空间特征
    4.3 三江平原地区粮食增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粮食增产总效应的比较
        4.3.2 粮食增产分解效应的比较
5 基于DEA的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5.1 DEA模型
    5.2 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测算及评价
        5.2.1 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测算
        5.2.2 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空间格局变化及评价
    5.3 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的改进方向及建议
6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粮食生产与水土资源配置关系评价
    6.1 耦合协调模型及原理
    6.2 粮食生产与水土资源配置的耦合协调关系时序特征
    6.3 粮食生产与水土资源配置的耦合协调关系空间特征
        6.3.1 耦合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6.3.2 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变化特征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测度及其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恢复力概念辨析
        1.3.2 洪水灾害恢复力研究
        1.3.3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 研究区域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分区
        2.1.2 气候及地形地貌特征
        2.1.3 水资源特征
        2.1.4 经济及土地利用特征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2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布
        2.3.3 评价指标内涵解析
        2.3.4 指标筛选数据处理
        2.3.5 指标层信息筛选—R聚类
        2.3.6 聚类数目合理性验证—K-W检验
        2.3.7 指标信息含量最大化
        2.3.8 指标体系合理性判定
        2.3.9 指标筛选流程
    2.4 结果与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投影寻踪模型
        3.1.2 改进遗传算法
        3.1.3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3.1.4 风驱动优化算法
        3.1.5 风驱动优化投影寻踪模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洪水灾害恢复力评价标准
        3.2.2 洪水灾害恢复力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3.3 讨论
        3.3.1 模型参数设置
        3.3.2 模型性能测试
        3.3.3 模型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下区域农业种植结构驱动机制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熵权法
        4.1.2 灰色关联法
        4.1.3 综合测度模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洪水灾害恢复力关键驱动因子识别
        4.2.2 洪水灾害恢复力驱动力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下区域种植结构优化模型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多目标优化
        5.1.2 相关参数预测模型
        5.1.3 模型求解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相关参数预测分析
        5.2.2 种植结构优化结果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桦南县土地整治项目监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土地整治项目监理的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及分类
        2.1.1 土地整治概念及分类
        2.1.2 项目监理概念及分类
        2.1.3 土地整治项目监理概念及分类
        2.1.4 工程项目质量概念及分类
    2.2 理论基础
        2.2.1 组织理论
        2.2.2 控制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2.5 项目质量管理理论
    2.3 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
3 研究区及研究区项目概况
    3.1 桦南县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资源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1.4 土地利用概况
    3.2 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概况
4 基于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监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监理的现状
        4.1.1 土地整治项目监理质量控制方面
        4.1.2 土地整治项目监理进度控制方面
        4.1.3 土地整治项目监理投资控制方面
    4.2 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监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土地整治项目旁站监理不到位
        4.2.2 监理对施工过程组织召开监理例会不足
        4.2.3 对施工材料见证取样数量不够
5 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监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5.1 运行制度和技术规范不健全
    5.2 土地整治项目监理市场不规范
    5.3 土地整治项目监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5.4 施工材料和设备监管机制不完善
6 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监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6.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明确各方职责分工
    6.2 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监理市场行为
    6.3 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监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
    6.4 实行施工材料及进场设备全程监理管理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宁安市马兰灌区工程取用水及退水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1 国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2 国内研究动态和趋势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区域水资源概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2.1 基本情况
        2.1.1 占地面积与土地利用情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水文气象
        2.1.4 水利工程现状
    2.2 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2.2.1 水资源量
        2.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2.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2.2.4 用水水平分析
        2.2.5 水功能区水质评价
    2.3 小结
3 建设项目取用水合理性分析
    3.1 取水合理性分析
    3.2 用水合理性分析
        3.2.1 需水量
        3.2.2 用水量
        3.2.3 耗水量
        3.2.4 排水量
        3.2.5 用水合理性分析
    3.3 节水潜力分析及节水措施
        3.3.1 节水潜力分析
        3.3.2 节水措施
    3.4 小结
4 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
    4.1 依据资料
        4.1.1 基本资料
        4.1.2 可供水量计算
    4.2 取水口位置分析
    4.3 取水可靠性分析
        4.3.1 取水水量
        4.3.2 取水水位
        4.3.3 小结
5 取水的影响分析
    5.1 工程调度运用方式
    5.2 最小下泄流量及其合理性分析
    5.3 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
    5.4 对第三者的影响
    5.5 小结
6 退水的影响分析
    6.1 退水系统及组成
        6.1.1 退水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规律
        6.1.2 运行期产生的废污水
    6.2 退水方案分析
        6.2.1 施工废水处理方案
        6.2.2 农田灌溉回归水
    6.3 对水功能区和第三者的影响
        6.3.1 退水对水功能区的影响
        6.3.2 退水对第三者的影响
    6.4 小结
7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取用水的合理性
        7.1.2 取用水源的合理性
        7.1.3 退水的合理性
    7.2
        7.2.1 退水的补偿措施
        7.2.2 水资源保护措施
致谢
参考文献

(6)生态服务测度下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村镇与村镇空间
        1.3.2 村镇生态系统
        1.3.3 生态系统服务
        1.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理论方法与研究基础
    2.1 村镇空间研究理论支撑
        2.1.1 乡村振兴等相关理论
        2.1.2 空间均衡网络理论
        2.1.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1.4 空间格局优化理论
        2.1.5 三生空间优组理论
        2.1.6 空间信息系统理论
    2.2 生态服务理论及方法
        2.2.1 生态服务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2.2.2 生态服务的资源禀赋与价值属性
        2.2.3 生态服务价值分类方案与测度方法
    2.3 村镇空间生态服务属性与关联影响
        2.3.1 村镇空间生态服务属性与构成
        2.3.2 村镇空间及制衡机制
        2.3.3 村镇空间整合及优化
    2.4 理论思辨与技术工具选择
        2.4.1 理论思辨与视角选取
        2.4.2 技术工具比较与选用
        2.4.3 生态服务视角下村镇空间优化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状调查
    3.1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状概况
        3.1.1 省域村镇建设基本概况
        3.1.2 省域村镇绿色发展基础
    3.2 黑龙江省村镇绿色发展诉求
        3.2.1 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定位
        3.2.2 区域层面规划与建设要求
        3.2.3 地方层面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
    3.3 基于发展诉求的村镇空间调研设计
        3.3.1 调查目标与思路
        3.3.2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3.4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特征及问题
        3.4.1 区域发展失衡
        3.4.2 空间发展无序
        3.4.3 资源利用低效
        3.4.4 生态环境恶化
        3.4.5 绿色技术缺失
        3.4.6 规划管理滞后
    3.5 村镇空间优化的目标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模型及解析
    4.1 县域尺度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模型构建
        4.1.1 面向空间优化的生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
        4.1.2 基于当量因子法的指标项测度
        4.1.3 基于功能价值法的指标项测度
        4.1.4 生态服务测度模型构建及检验
    4.2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
        4.2.1 对接测度的村镇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划定
        4.2.2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测度模型修订
        4.2.3 黑龙江省村镇生态服务测度及空间格局
    4.3 基于生态服务测度的村镇空间解析框架设计
        4.3.1 面向区际平衡的村镇空间均衡性评析
        4.3.2 面向区内协调的村镇空间耦合度评析
        4.3.3 面向效率提升的村镇空间利用效率评析
        4.3.4 面向功能优化的村镇空间主导功能判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生态服务测度的黑龙江省村镇空间格局
    5.1 村镇空间格局的目标方向
        5.1.1 空间功能协调共生发展
        5.1.2 空间利用效率整体提升
        5.1.3 空间主导功能强化发展
    5.2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
        5.2.1 基于基尼系数的优化思路
        5.2.2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测度
        5.2.3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优化
    5.3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
        5.3.1 基于耦合度模型的优化思路
        5.3.2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测度
        5.3.3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优化
    5.4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
        5.4.1 基于价值指数的优化思路
        5.4.2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测度
        5.4.3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优化
    5.5 村镇空间功能格局
        5.5.1 基于多维分析的优化思路
        5.5.2 村镇空间主导功能判别及区划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路径及策略
    6.1 村镇空间优化的战略指引
        6.1.1 以村镇空间为支撑的区域协调与城乡一体化格局
        6.1.2 以生态服务价值提升为导向的三产融合发展体系
        6.1.3 以生态服务底线为保障的区域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6.1.4 对接城镇经济网络的村镇三生空间特色功能提升
    6.2 村镇空间优化的总体策略
        6.2.1 省域四大地域片区功能的协调发展
        6.2.2 重要空间节点职能结构调整与优化
        6.2.3 区域村镇空间联系通道网络的完善
        6.2.4 各生态分区城镇化发展的有序推进
        6.2.5 核心片区空间协调与组织模式优化
    6.3 村镇空间优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6.3.1 村镇数据库构建与应用
        6.3.2 绿色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6.3.3 绿色专项研究的技术应用
        6.3.4 村镇规划编制与表达
    6.4 村镇空间优化的规划设计体系
        6.4.1 省-县(市)双层村镇空间规划体系建立
        6.4.2 城乡空间规划整合与协调指引
        6.4.3 绿色导向下的村镇空间重构
    6.5 村镇空间优化的实施保障体系
        6.5.1 统筹公共政策
        6.5.2 创新管理机制
        6.5.3 优化评价体系
        6.5.4 完善公众参与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
        1.2.2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
        1.2.3 农业水土资源优化
        1.2.4 DEA模型在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评价领域的应用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水土资源配置
        2.1.2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
        2.1.3 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
    2.2 基础理论
        2.2.1 系统科学论
        2.2.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2.3 生产前沿面理论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三江平原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水资源利用现状
        3.1.4 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3.2 数据来源
4 基于水足迹的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
    4.1 水足迹方法
    4.2 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
    4.3 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空间配置格局的变化
    4.4 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空间配置格局的影响因素
    4.5 小结
5 基于DEA的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5.1 DEA模型
    5.2 效率评价
    5.3 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方向及建议
    5.4 小结
6 基于水土资源配置的三江平原地区作物种植结构优化
    6.1 优化模型
    6.2 现状优化及结果分析
        6.2.1 现状优化
        6.2.2 结果分析
    6.3 目标优化及结果分析
        6.3.1 三江连通工程
        6.3.2 目标优化
        6.3.3 优化结果分析
        6.3.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多学科相结合方法
        1.5.2 典型调查法
        1.5.3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1.5.4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1.7.1 构建了基于生物免疫机理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识别体系
        1.7.2 实现了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关键驱动因素的识别
        1.7.3 构建了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框架
        1.7.4 探索了省-市-县多尺度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方案
第2章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理论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耕地系统安全
        2.1.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2.1.3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控制论
        2.2.3 地域分异理论
    2.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理论分析框架
        2.3.1 生物免疫机理应用于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的可行性分析
        2.3.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内容
        2.3.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目标
        2.3.4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结构流程
        2.3.5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功能模块
    2.4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理论分析框架
        2.4.1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思想
        2.4.2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主体
        2.4.3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原则
        2.4.4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目标
        2.4.5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内容框架
    2.5 总体理论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耕地资源安全现状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第4章 基于生物免疫机理的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抗原(Ag) -抗体(Ab)框架模型
    4.2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模型构建
        4.2.1 改进的突变级数模型
        4.2.2 现状评定模型的构建
        4.2.3 预警评判标准
    4.3 基于Elman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预测模型构建
        4.3.1 Elman神经网络原理及学习算法
        4.3.2 预测模型的构建
    4.4 省域尺度下研究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4.1 省域尺度下基于Ag-Ab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4.4.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结果及分析
        4.4.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预测结果及分析
    4.5 市域尺度下研究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5.1 市域尺度下基于Ag-Ab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4.5.2 耕地系统安全警情现状结果及分析
        4.5.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预测结果及分析
    4.6 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6.1 县域尺度下基于Ag-Ab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4.6.2 耕地系统安全警情现状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分异特征
    5.1 省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5.1.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历史变化特征
        5.1.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发展趋势特征
    5.2 市域尺度下研究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分异特征
        5.2.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历史变化特征
        5.2.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发展趋势特征
        5.2.3 不同时段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格局特征
    5.3 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特征
        5.3.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及原理
        5.3.2 县域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特征
        5.3.3 县域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自相关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
    6.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6.1.1 驱动因素的选取及分析
        6.1.2 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6.1.3 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
    6.2 省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
        6.2.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作用大小
        6.2.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作用比较分析
    6.3 市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
        6.3.1 单位根检验
        6.3.2 协整检验
        6.3.3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6.3.4 组间异方差、序列相关和横截面相关检验
        6.3.5 内生性检验
        6.3.6 不同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比较及驱动因素作用分析
    6.4 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
        6.4.1 OLS模型估算结果
        6.4.2 GWR模型估算结果
        6.4.3 驱动因素的空间差异分析
    6.5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分析
        6.5.1 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关键性驱动因素比较
        6.5.2 自然生态因素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分析
        6.5.3 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分析
        6.5.4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框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调控
    7.1 省域尺度下基于政策推动的耕地系统安全总体调控
        7.1.1 总体调控体系构建
        7.1.2 基于政策推动的调控内容
    7.2 市域尺度下基于情景分析的耕地系统安全分区调控
        7.2.1 分区调控原则
        7.2.2 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7.2.3 分区结果
        7.2.4 分区调控情景设定
        7.2.5 基于情景分析的各分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趋势分析
    7.3 县域尺度下基于耕地格局优化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
        7.3.1 耕地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7.3.2 基于耕地格局优化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原理及模型
        7.3.3 基于耕地格局优化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技术框架
        7.3.4 基于FLUS模型的耕地格局情景模拟
        7.3.5 不同调控情景下耕地在不同地形上分布的耕地系统安全警情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10)向阳山水库灌区灌溉制度设计分析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灌溉设计保证率
2 水稻灌溉制度设计
    2.1 设计依据及计算方法
    2.2 基本资料及有关数据的选用
        2.2.1 气象资料
        2.2.2 土壤资料
        2.2.3 水稻生育期及耗水量
        2.2.4 灌水方式及淹灌水层深度
    2.3 水田灌溉定额计算
        2.3.1 泡田定额计算
        2.3.2 生育期灌水定额
        2.3.3 水稻灌溉定额
3 旱田灌溉制度设计
    3.1 计算方法
        3.1.1 需水量
        3.1.2 旱作物计划湿润层深度
        3.1.3 生育期有效降雨量计算
        3.1.4 各种旱作物灌溉制度
4 设计灌水率及灌溉定额
    4.1 水田

四、桦南县水田节水灌溉工程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水田灌溉分区方法及其应用[J]. 高士军,王柏,黄彦,孙雪梅,孙艳玲.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1(06)
  • [2]三江平原地区粮食生产与水土资源配置的耦合关系研究[D]. 王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测度及其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效应研究[D]. 冯建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4]桦南县土地整治项目监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玉琢.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5]宁安市马兰灌区工程取用水及退水评价研究[D]. 刘旭.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6]生态服务测度下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研究[D]. 刘宇舒.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7]三江平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与优化研究[D]. 栾福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8]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D]. 陈藜藜. 东北大学, 2018(12)
  • [9]三江平原桦南县城周围水资源合理配置方略[J]. 朱海滨,朱丹,周光涛,吴明官.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11)
  • [10]向阳山水库灌区灌溉制度设计分析实例[J]. 赵秀霞.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1(03)

标签:;  ;  ;  ;  ;  

华南县稻田节水灌溉工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