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校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新时代校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一、新时期校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徐彦贝[1](2019)在《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发展定位和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从融媒体时代背景出发,通过比较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分析影响高校校报发展的内容、形式、出版周期、从业人员结构、承载媒介等方面问题。从办报方向、合理创新、人员素质、队伍建设、开放融合等方面提出新时代高校校报内容定位以及面对融媒体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校报实现媒体融合、促进师生沟通、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实现育人功能提供参考。

纪玉洪[2](2019)在《媒体大变革语境下校报编辑创新素养谈》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高校内部的新闻媒体亦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态势,传统上一家独大的高校校报受到前所未有的围堵和挤压。在这样一个媒体大裂变的语境下,高校校报编辑该何去何从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通过创新奋力冲破旧的藩篱,闯出一片新天地。要想实现报纸的创新,首先应注重编辑人员个人创新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从而进一步实现校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校报才能走出困境,在高校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青[3](2016)在《新媒体时代基于受众需求的校报发展与创新 ——以山东省高校校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始自清朝末年的高校校报发展历经了民国时期、抗战时期直至新中国的成立,它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近现代新闻事业的进步。在发展过程中,校报的职能和组织机构也得以完善。高校校报成为高校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思想引导、办报育人、传播沟通等方面具有其它校内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受众获取校内新闻的渠道增多,原有的校报运作模式又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高校校报面临内忧外患。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高校报的阅读率,符合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成为校报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校报需要不断进行符合受众需要的发展和创新。本研究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及文献法的支持下,以山东省高校校报为例,对受众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受众的需求开展调查,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国内外案例,总结研究符合高校校报发展的策略。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按照:背景——现状——问题——对策的模式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阐释了高校校报的重要作用及现代校报受众的特点和心理需求。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无论教职工群体还是大学生群体,都拥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思维活跃,知识结构日益完善,更加关注校园动态,因而对校报受众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章以山东高校校报为例,通过对高校校报的受众满意度情况和校报内容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校报编辑的访谈了解校报运营管理机制和出版推广情况。第三章结合第二章的现状调查和需求分析以及内外部环境变化归纳总结高校校报现存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外部环境冲击,校报自身固有问题,校报推广问题。第四章针对第三章归纳的校报问题提出新媒体时代的校报发展和创新策略,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内容和采编方式创新,网络版推广,校报App尝试,从业者新媒体素养提升,校报间的交流和社会报刊的联动,微信平台的更新。高校校报伴随了一届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并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高校校报现存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对新媒体形势下的校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愿校报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迎合受众的需求,成为受众获取校园新闻的首要选择。

杨远远[4](2015)在《受众本位的校本实践与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发展研究(1999-2013)》文中指出高校校报作为一种在大学校园内广泛传播的特有的报纸类型,其内容主要以反映校园生活和传递学校校园新闻信息为主,同时以学生和教职工为主体的受众也可以进行反馈,是校园内部信息传播和“上通下达”的有效信息平台。因此,校报自身具有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功能:它以校园为大的传播环境和主要内容为来源,以本校学生和教职工为主体受众,具有社会媒体的一般特征,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一般报纸不同的是,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公益性质,校报经费基本来自学校财政拨款,并在校园内部免费发放,其内容自然免去了一些“铜臭”之气,其办报育人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就强于一般社会媒体;也因为如此,它的出版发行排除了市场的因素,编辑部成员构成简单、报道内容相对单一、行政色彩较为浓厚,虽不像一般社会媒体自主经营、以报养报,不需要巨大的生存、发展和竞争压力,但其信息来源、受众构成和相对封闭的发行渠道,不可避免导致校报内容相对单一,难以实现办报思维、选题策划、采写编评、版面语言以及传播效果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因而,也就丧失了与社会媒体在专业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作为我国“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统筹改革的重要试验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报,一直秉持着以农为本、产学研结合、教育为重、文化传承的理念,不仅肩负着校内外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而且对于推进本校教学和科教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从1999年创刊之日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便积极组织专家讨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合并之后该如何适应全新的办学体制,同时其也一直在探索如何为这一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统筹改革的重要试验而服务,如何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服务。2014年,适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80周年,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也随着学校在1999年合并后走过16载风雨历程。本文的关注重点是1999年由7家农林院校和科研院所合并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宣告成立之后诞生的新校报。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地持续深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开始,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也遭遇许多新的挑战,而往往被研究者忽视的校报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地关注。本文将运用内容分析法,参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从四个层次逐一揭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发展历程,并着重对其1999年至2013年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一层次,本文第二章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梳理,第二章一开始先梳理了该校报合并前身的发展历程,接着将合并后的校报分为发轫期、提升期和转型期三个发展阶段,从而构建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发展全貌。第二章第三节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该报的传播类型、媒介功能和受众特点,并为接下来的几章提供理论支撑;第二层次,论文第三章以1999-2013年15年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呈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新闻内容在15年中的变迁,无论是报道内容还是报道主体以及新闻体裁、版面语言等形式上都不断贴近主体受众,满足他们的信息需要;第三层次,本文第四章以具体的新闻报道实例,从新闻编辑方面着重分析该校校报在报道体裁、报道方式以及新闻策划等方面的发展特点。毋庸置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般校报的不足,比如行政色彩仍旧突出、报道手段单一、信息渠道不畅、版面语言贫乏等问题,由此是其与互联网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第四层次即第五章在总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15年发展之后,也对其提出了一些建议:继续在编辑策划方面突出“农林”特色、受众本位和校本特色之外,还应该与时俱进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加速媒介融合、提高传受互动频率,与社交媒体与学校网站一起,建立多平台、多渠道的新闻报道方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加速媒介融合、提高传受互动效率,与社交媒体与学校网站一起,建立多平台、多渠道的新闻报道方式。

张天明[5](2016)在《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教学思想是中国教学论的文化根基。对这一文化根基的研究,是基于文化传承进行的与时俱进的诠释和探索,是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基础研究。而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是指从学术史角度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进行的梳理与审视,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教学改革立足“本土根基”的实践需要,是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构建与形成的应然选择,是中华民族教学自信培育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百年中的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只是进行了较为零星地探讨。为此,有必要从学术史视角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百年研究的变化沉浮展开系统梳理,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以便为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未来研究和现代转换提供基础与参考。百年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三大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12-1949年的“沉寂与兴起”时期。该时期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在“全盘西化”、“文化本位”、残酷战争等因素影响下先后经历了沉寂、兴起、微弱延续三个阶段。该时期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于三个维度:一是专题研究初步兴起。传统教学目的研究阐释了“闻道”和“育人”,但较为零散;传统教学原则方法研究整体相对繁荣,学法研究初步显现;有关传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时机、考试等其他思想研究有所涉及,但论述不多。二是比较类研究处于“表层对比”层次。虽出现了许多比较类的研究,但主要是追求民族教学自信下思想本身的对比。三是研究视角上史观多样。研究开始运用了实证史观、进化史观、实用史观、唯物史观等史学观点,不过,史观之外的其他视角非常缺乏。虽然该时期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如下问题不得不让人思考: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基本藏匿于教育思想研究之中;研究主要在教育史领域中展开,而极少进入教学论的学科视域;研究多为解读性研究,缺乏真正的实践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与外国教学理论研究呈现出难以融合样态。第二个时期为1949-1976年的“缓行与异变”时期。该时期的研究在“全盘苏化”、“中国化”、“革命化”等因素影响下先后经历了冷落、缓行、异变三个阶段。整个研究时期,相关论着不多,进展缓慢。该时期出现了学而不厌、启发教学、师生关系、闻道与行道、教学活动史等方面的研究专文,首部传统学习思想研究专着问世,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初步独立。但是,该时期传统教学思想批判性“研究”铺天盖地,比较类研究集中于儒家教学思想与法家教学思想之间的对比。经过对这段时期的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该时期的研究在发展态势上处于踟蹰状态,研究总体“下沉”,但以潜隐的方式继续前行;研究性质逐步走向了异变,在文革时期达到高峰;研究主体的整体学术心态呈现出鲜明的“纠结”特征。第三个时期为1977-2014年的“恢复与发展”时期。该时期研究在“拨乱反正”、“国学热”、“本土化”等因素影响下逐步从恢复走向发展,进而达到相对兴盛。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研究总体上走向独立化与体系化,出版了多部传统教学思想的相关学术着作;二是专题研究“百花齐放”。传统教学目的研究兼有整体与细微,开始延伸到“自然”层面;传统教学过程研究出现多种阶段论,其本质观也渐受重视;传统教学内容研究深入细化,出现总体概述和纵向梳理,阴阳学教学内容受到重视;传统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研究全面繁荣,古代读书法备受关注;教学艺术日渐受到重视,出现了禅宗教学艺术的专门研究;教学主体研究上,教师研究集中于社会地位和德能素质,师生关系研究主题和视角有所拓展。此外,其他方面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三是比较类研究涉及更多主题与人物,开始深入到文化内层。该时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看上去非常繁荣,但这种“繁荣”却令人担忧:其研究论着数量的飙升只是相对于以往研究绝对性的数字增长,这些论着在研究内容上内含大量重复,其所谓内容之丰富并非完全真实,而是具有一定的虚假性,且其研究话语的表达西方化,缺少中国自身话语的运用。纵观百年,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呈现出“高-低-高”的起伏态势,研究从“教育藏匿”走向“教学独立”,研究从重于“教学”走向偏重学习,研究从重于事实叙述转向重视问题评论,研究从思想本身走向文化内层。百年里,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重复性研究较多,许多主题未能拓展细化;研究地位边缘化,传统教学思想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研究材料挖掘不够,原始材料与外延材料忽缺;研究视角与方法依然狭窄,难以对传统教学思想做到客观审视;研究话语他者化和政治化,非科学性显着。鉴于此,我国传统教学思想未来研究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注重已有成果的学术梳理,挖掘原始典籍之教学本意,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加强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多维运用,强调中外教学思想的融合创生。

黄三平[6](2015)在《高职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析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高职校报作为高职院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引导舆论传承文明,是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校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六大优势。本文总结了充分发挥高职校报的育人优势,以及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五种途径。

王淑莲,赵辉[7](2014)在《全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编辑的职业素养》文中研究指明编辑是报纸出版的核心,编辑的职业素养决定着报纸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程度。高校校报要在众多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着力提高编辑的职业素养。本文提出了全媒体时代校报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及提高其职业素养的对策。

杨明[8](2013)在《高校校报编辑职业素质的时代诉求》文中提出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多元化媒体时代悄然而至。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高校校报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当今信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校报工作对校报编辑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广大高校校报编辑必须不断注重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立足于岗位实践,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代背景的挑战,进一步做好高校校报编辑工作。

吴珊[9](2013)在《高校校报编辑工作中的“走”、“转”、“改”》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高校编辑要将新闻"走转改"融入到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加强编辑工作的政治素质、作风素质和业务素质,以体现高校校报"服务师生"的基本理念,实现校报育人的根本目的。

张伟文[10](2012)在《高校校报传播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在新媒体时代,其传播效果直接影响高校育人功能及新闻宣传工作。本文旨在提出提高其传播效果的对策,为其生存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以新闻传播学理论为指导,通过问卷调查、人物访谈、SPSS数据统计、内容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阐述了其传播效果现状,论证了形成现状的原因,得出要提高高校校报传播效果须进行一系列创新尝试:一是变校领导办报为师生办报,切合受众需求,有效调整办报思路;二是拓展刊登内容的类别及传播地域,以便改变校报内容配置,办具有“社区”影响力的校报;三是改变高校校报单一版式,借助有影响力的社会媒体深化“报网互动”模式,走社会化的发展之路。

二、新时期校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校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发展定位和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校报发展制约因素
    (一)报道内容限制
    (二)版面容量限制
    (三)出版周期限制
    (四)从业人员限制
    (五)承载媒介限制
二、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校报内容定位
    (一)权威性
    (二)思想性
    (三)展示性
    (四)资料性
三、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校报发展策略
    (一)在坚持办报方向基础上合理创新
        1. 运用多种报道体裁。
        2. 增强报道的系统性。
        3. 与读者增强互动交流。
    (二)通过策划产生品牌效应,形成办报风格
    (三)加强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培养
        1. 政治理论与高等教育理论。
        2. 新闻写作方法与技巧。
        3. 版式设计。
    (四)加强学生记者队伍建设
    (五)崇尚开放融合的办报理念

(2)媒体大变革语境下校报编辑创新素养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学习中打好创新的底子
二、在传承中厚植创新的素养
三、在实战中提升创新的技能
四、在变革中蹚出创新的大道
    (一) 校报内容的创新
    (二) 校报形式的创新

(3)新媒体时代基于受众需求的校报发展与创新 ——以山东省高校校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预期
第一章 中国高校校报简析及新媒体时代受众分析
    第一节 高校校报是校园内占据主导地位的主流媒体
        一、简析高校校报的历史沿革
        二、高校校报职能探析
        三、高校校报的组织、印刷出版及管理
    第二节 高校校报受众的特点
        一、大学生读者的特点
        二、教师读者的特点
    第三节 高校校报的受众心理需求
        一、宏观层面的需求分析
        二、微观层面的需求分析
第二章 中国高校校报的受众满意度情况及内容调查
    第一节 对山东省高校校报受众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二、样本选择
        三、问卷的发放及回收和数据统计
        四、调查数据描述
        五、问卷总结
    第二节 对山东省高校校报的报纸内容调查分析
        一、版面分布
        二、出版周期
        三、山东高校校报展示平台网络版更新情况
        四、内容方面
    第三节 校报编辑人员调查
        一、调查目的及题目
        二、调查结果描述
        三、调查总结
第三章 中国高校校报问题探析
    第一节 外部环境冲击
        一、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冲击
        二、多样的校园媒体冲击
    第二节 校报自身固有问题
        一、内容缺乏贴近度,受众需求满足率低
        二、时效性较差
        三、互动性弱
    第三节 校报推广力度小
        一、纸质版的推广问题
        二、网络版的推广问题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吸引受众的高校校报发展与创新策略
    第一节 丰富内容,提高采编能力
        一、新闻内容的多样性探索
        二、新型采访编辑能力探索
    第二节 大力推广校报网络版
        一、校报网络版优势及现状
        二、校报网络版的推广方式探讨
        三、在线广告尝试
    第三节 校报APP尝试
        一、校报APP可行性分析
        二、借鉴社会媒体APP成功经验
        三、校报APP就业信息板块探讨
    第四节 加强校报从业者新媒体素养
        一、从业者媒介素养内容
        二、如何提升编辑媒介素养
    第五节 加强校报间交流,学习借鉴社会报刊
        一、加强校报间交流
        二、与社会报刊联动
    第六节 高校校报微信公众平台运营
        一、校报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要求
        二、校报微信公众平台运营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受众本位的校本实践与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发展研究(1999-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我国高校校报的发展概况
        1.2.1 我国高校校报发展简史
        1.2.2 高校校报的优势与不足
    1.3 高校校报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发展概况
    2.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前身(1936-1999)
    2.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创办与发展(1999至今)
        2.2.1 发轫期:为本校发展集思广益(1999-2003)
        2.2.2 提升期:不断提高专业水准(2004-2009)
        2.2.3 转型期:在媒介融合中迎接挑战(2010至今)
    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传播特征
        2.3.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传播类型
        2.3.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媒介功能
        2.3.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受众构成
第3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内涵建设
    3.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内容分析
        3.1.1 抽样情况
        3.1.2 报道内容分析
        3.1.3 报道对象分析
    3.2 回归受众本位:从行政化转向主体受众
        3.2.1 报道内容变迁:更加贴近校园生活
        3.2.2 报道对象变迁:更加贴近在校师生
第4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新闻编辑流变
    4.1 通讯报道增多,新闻体裁日趋多元
    4.2 满足受众需要,编辑方式更加灵活
    4.3 提高读者参与感,新闻策划水平逐步提高
    4.4 编辑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5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问题与建议
    5.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存在问题
        5.1.1 行政色彩仍然存在
        5.1.2 内容编排有待提高
    5.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改进建议
        5.2.1 淡化行政色彩增强校报可读性
        5.2.2 运用互联网思维加速校报媒介融合
        5.2.3 提高编辑策划水平突出“农林”特色
第6章 结论
    6.1 向“受众本位”的办报思维转变
    6.2 向专业化新闻生产迈进
    6.3 向贴近性新闻报道转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一) 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我国教学改革立足“本土根基”的实践需要
        (三) 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构建与形成的应然选择
        (四) 中华民族教学自信培育与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的发展概况
        (二)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的内容梳理
        (三)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沉寂与兴起:1912-1949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沉寂--兴起--微弱延续
        (一) 清朝晚期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开端
        (二) 1912-1927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沉寂
        (三) 1928-1942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兴起
        (四) 1943-1949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微弱延续
    二、研究的主要进展:专题研究初兴·表层对比·史观多样
        (一) 传统教学目的研究:零散性地阐释“闻道”和“育人”
        (二) 传统教学原则方法研究:整体相对繁荣与学法研究初步显现
        (三) “边缘化”教学专题研究:简要探讨中潜含着较大发展空间
        (四) 比较类研究:追求民族教学自信下的“表层对比”
        (五) 研究视角:史观解读的多样与其他视角的缺乏
    三、研究初步兴起之反思
        (一)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基本藏匿于教育思想研究之中
        (二)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主要在教育史领域中展开
        (三)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大多为解读性研究
        (四) 传统教学思想与外国教学理论研究难以融合
第三章 缓行与异变:1949-1976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 1949-1955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冷落
        (二) 1956-1965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缓行
        (三) 1966-1976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异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专题研究细化·首着问世·儒法比较
        (一) “元素性”研究状况:从“整体观照”走向“专题细化”
        (二) 研究初步独立的标志:首部传统学习思想研究专着问世
        (三) 研究异变集中表现:传统教学思想批判性“研究”铺天盖地
        (四) 比较类研究之转向:儒与法教学思想比较“研究”最受关注
    三、研究缓行异变之省思
        (一) 研究发展之基本态势:踟蹰
        (二) 研究性质之变化状况:异变
        (三) 研究主体之学术心态:纠结
第四章 恢复与发展:1977-2014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恢复--发展--兴盛
        (一) 1977-1983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恢复
        (二) 1984-1996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发展
        (三) 1997-2014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兴盛
    二、研究的主要进展:独立化·百花齐放·文化内层
        (一) 研究走向独立化与体系化,多部研究着作诞生
        (二) 教学目的研究兼顾整体与细微,延伸到“自然”层面
        (三) 教学过程研究出现多种阶段论,教学本质观引起注意
        (四) 教学内容研究深入细化,出现纵向梳理和阴阳学研究
        (五) 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全面繁荣,读书法备受关注
        (六) 教学艺术日渐受到重视,出现禅宗教学艺术专门研究
        (七) 教学主体关系研究视角拓展,教师地位和德能颇受重视
        (八) 比较类研究涉及更多主题与人物,开始深入文化内层
    三、研究兴盛繁荣之忧思
        (一) 总体繁荣景象之简要描绘
        (二) 数量飙升之思:绝对与相对
        (三) 内容丰富之思:真实与虚假
        (四) 研究话语之思:西方与中国
第五章 特点与趋势: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总体论析
    一、纵向观照: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嬗变的主要特点
        (一) 研究呈现出“高-低-高”的起伏态势
        (二) 研究从“教育藏匿”走向“教学独立”
        (三) 研究从重于事实叙述转向重视问题评论
        (四) 研究从重于“教学”走向偏重学习
        (五) 研究从“思想本身”走向“文化内层”
    二、横向反思: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重复性研究普遍,许多主题未能深入细化
        (二) 研究地位边缘化,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
        (三) 研究材料挖掘不够,原始和外延材料忽缺
        (四) 研究视角与方法依然狭窄,难以客观审视
        (五) 研究话语他者化与政治化,非科学性显着
    三、未来展望: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发展的应然趋势
        (一) 清思待进------注重已有成果的学术梳理
        (二) 返璞归真------努力挖掘材料的教学本意
        (三) 话语重构------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
        (四) 立体透视------加强视角方法的多维运用
        (五) 融合创生------强调中外思想的有机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高职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析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目标和任务
二、高职校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优势
三、高职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7)全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编辑的职业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媒体时代报纸编辑的作用
    ( 一) 编辑是报纸形象的设计师
    ( 二) 编辑是报纸最后的把关人
    ( 三) 编辑是报纸新闻的策划者
    ( 四) 编辑是报纸新闻的代言人
二、全媒体时代校报编辑应具备的职 业素养
    ( 一) 较强的政治理论修养
    ( 二) 敏锐的新闻发现力
    ( 三) 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美学修养
    ( 四) 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新闻文风
    ( 五) 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勇于创新精神
三、全媒体时代提高校报编辑职业素 养的对策
    ( 一) 以人为本,在新闻实践中提高新闻采写 能力
    ( 二) 博采众长、广泛涉猎,不断完善自身的 知识结构
    ( 三) 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增强获取信息的能力
    ( 四) 重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自律意识

(8)高校校报编辑职业素质的时代诉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元化背景下校报编辑知识框架的构建
    1. 较高的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
    2. 较强的新闻意识及采编能力
    3. 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文学修养
    4. 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树立校报精品意识
    1. 精心组稿
    2. 精美编排
    3. 精细策划
三、在工作实践中坚持创新理念、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1. 坚持创新理念、实事求是
    2. 坚持与时俱进

(9)高校校报编辑工作中的“走”、“转”、“改”(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入走基层, 提高校报编辑的政治素质
2 扎实转作风, 改进校报编辑的作风素质
3 切实改文风, 完善校报编辑的业务素质

(10)高校校报传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重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校报的历史沿革
    2.1 清朝末期高校校报
    2.2 民国与抗战时期
    2.3 解放战争时期
    2.4 新中国成立以后
第三章 高校校报传播效果现状
    3.1 高校校报传播效果总体欠佳
    3.2 高校校报办报质量不高
    3.3 高校大学生对校报缺乏兴趣
第四章 影响高校校报传播效果的因素剖析
    4.1 高校校报的属性因素影响其总体的传播效果
        4.1.1 机构设置的从属性
        4.1.2 人员编制偏离专业化方向
        4.1.3 编辑思想非独立性
        4.1.4 办公条件有待改进
    4.2 高校校报的自身因素影响其办报质量
        4.2.1 刊载内容范围狭隘,未能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4.2.2 版面编排形式单一,未能凸显高校新闻宣传特色
        4.2.3 发行量小及出版周期长,未能高频率抢占受众的阅读空间
    4.3 高校大学生的自身因素影响其对校报的兴趣
        4.3.1 具有边际人格心理特征需要正确的思想引领
        4.3.2 具有鲜明的媒介消费及素养特点调控媒介选取
    4.4 高校校报传播环境因素影响其生存发展
        4.4.1 新媒体对校报形态的冲击
        4.4.2 传统主流媒体对校报受众的抢占
第五章 提高高校校报传播效果的对策
    5.1 激活高校校报的属性思维,调整办报思路
    5.2 改变内容配置及版面编排,办有影响力的校报
        5.2.1 拓宽校报刊登内容范畴
        5.2.2 以“三贴近”为原则深化校报内容
        5.2.3 遵循版面编排原则,做好校报编辑工作
        5.2.4 以深度报道及联合办报来规避校报的长周期
    5.3 强化“受者本位”意识,变校领导办报为师生办报
    5.4 顺应媒介生存环境,走校报社会化的发展之路
        5.4.1 以“草根播报”为例探寻校报与社会媒体实现“报网互动”的路径
        5.4.2 建立完善的校报网,为“报网互动”打好基础
        5.4.3 开放及整合高校涉媒体资源,为校报所用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新时期校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发展定位和应对策略[J]. 徐彦贝.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媒体大变革语境下校报编辑创新素养谈[J]. 纪玉洪. 新闻知识, 2019(06)
  • [3]新媒体时代基于受众需求的校报发展与创新 ——以山东省高校校报为例[D]. 王青.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4]受众本位的校本实践与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发展研究(1999-2013)[D]. 杨远远.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2)
  • [5]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D]. 张天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6]高职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析与实践[J]. 黄三平. 新闻知识, 2015(01)
  • [7]全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编辑的职业素养[J]. 王淑莲,赵辉.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4(02)
  • [8]高校校报编辑职业素质的时代诉求[J]. 杨明. 学理论, 2013(14)
  • [9]高校校报编辑工作中的“走”、“转”、“改”[J]. 吴珊.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3(01)
  • [10]高校校报传播效果研究[D]. 张伟文. 广州大学, 2012(03)

标签:;  ;  ;  

新时代校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