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例无效甘草酸二胺降酶复治

93例无效甘草酸二胺降酶复治

一、93例甘草酸二胺降酶无效患者的再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靳晓利[1](2016)在《贞芪益肝方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认为,HBV诱导的机体适应性免疫是造成肝脏炎症的罪魁祸首,而非HBV本身。免疫机制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主要机制。目前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但核苷(酸)类似物易导致病毒变异;干扰素适应面窄,副作用大,价格昂贵,远期疗效欠佳。且这些药物对作为病毒RNA复制模板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均无作用,难以彻底清除病毒,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导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是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侵袭而致。病变由气入血,肝脾不调,故见腹胀、纳呆及乏力;血脉受病,肝络瘀阻,发为胁痛,胆汁内淤,溢为黄疸。治疗上应扶正祛邪并举。经多年临床实践,创制出贞芪益肝方。全方由黄芪、女贞子、灵芝、田基黄、首乌藤、板蓝根等12味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扶正的功效。对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总结推广该方,我们开展了该方治疗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方面,通过和西药恩替卡韦片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价该方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方面,以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制备免疫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分别从对肝细胞坏死、凋亡及再生作用方面评价该方疗效,探讨其抗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共观察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组40例,用贞芪益肝方治疗,每日一剂,每次煎服300ml,每天2次;对照组31例,用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片治疗,每次0.5mg,每日一次。两组均治疗6个月,分析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肝功能及病毒学指标变化情况。2.实验研究将120只雌性KM小鼠随机分为6组:贞芪益肝方高、中、低剂量组、联苯双酯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予刀豆蛋白A(15mg/kg)尾静脉注射制备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共治疗7天。每天分别从各组中取3只小鼠,取血及肝脏标本,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干扰素-γ (IFN-γ)、中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Fas、FasL、Bax、Bcl-2、 PCNA含量。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疗效,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成果:1.临床研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情分级、症状体征积分、肝功能、血清HBV-DNA水平等基线资料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的临床观察统计结果显示:①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胃部满闷、腹部胀满、寐艰多梦、大便粘滞和小便黄赤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促进血清HBeAg阴转,降低血清HBV-DNA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5%,对照组为51.6%,但两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④在证候疗效比较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7.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研究(1)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血清ALT、AST水平的影响经刀豆蛋白处理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血清ALT及AST升高幅度减少,在血清AST降低幅度上,高剂量组优于联苯双酯组(P<0.05)。(2)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血清MDA、SOD水平的影响经刀豆蛋白处理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血清MDA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SOD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血清MDA升高幅度及SOD降低幅度减少。在血清SOD降低幅度上,高剂量组优于联苯双酯组(P<0.05)。(3)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血清TNF-α、IFN-γ、IL-4、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经刀豆蛋白处理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IL-4、IL-10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升高及降低幅度均减少。除血清IFN-y外,高剂量组优于联苯双酯组(P<0.05)。(4)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肝组织Fas、FasL、Bax、Bcl-2、PCNA含量的影响经刀豆蛋白处理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Fas、 FasL、Bax、PCNA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BCL-2表达水平不同程度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贞芪益肝方各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Fas、FasL、Bax、PCNA表达水平升高,BCL-2表达水平下降;在PCNA表达水平方面,贞芪益肝方高剂量组优于联苯双酯组。(5)肝脏病理学观察:正常对照组肝小叶中央可见中央静脉,小叶中可见肝细胞组成的肝板结构,肝板之间为肝血窦;模型组肝小叶中可见大片状坏死区域,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小叶结构破坏;贞芪益肝方高剂量组和联苯双酯组肝小叶中肝细胞肿胀明显呈气球样改变;贞芪益肝方中剂量组肝小叶中可见点状坏死区域,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贞芪益肝方低剂量组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可见点状坏死区域,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结论:1.临床研究贞芪益肝方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降低病毒载量;有较高的血清转换率;能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实验研究:(1)小鼠经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后,8小时后血清ALT及AST水平明显升高,造模成功。(2)应用贞芪益肝方后,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血清ALT及AST水平明显降低,说明贞芪益肝方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具有显着的保肝降酶作用。(3)应用贞芪益肝方后,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血清MDA水平升高及SOD降低幅度减少,说明贞芪益肝方具有抗氧化、减轻肝损伤的作用。(4)应用贞芪益肝方后,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NF-α、IFN-γ及IL-6水平升高幅度及IL-4和IL-10降低幅度均减少,病理损害减轻。说明贞芪益肝方可能通过下调促炎因子,上调抑炎因子,调节Thl/Th2因子平衡来减轻肝损伤。(5)应用贞芪益肝方后,与模型组相比,肝组织中Fas、FasL、Bax、PCNA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Bcl-2表达水平下降,推测贞芪益肝方具有促进受损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细胞再生而发挥保肝作用。

蔡潘松善(THAI PHAN TUNG THIEN)[2](2014)在《犀角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犀角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通过与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或保肝西药治疗相比较,讨论犀角地黄汤的四君子汤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对于病毒应答、肝功能的变化及症状改善的影响,评价该法对于难治性丙肝治疗优势。方法:采用阳性药物队列研究的方法,按标准入选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50例,其中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犀角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加减组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或保肝药物治疗,疗程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8周时的综合疗效、抗病毒疗效、症候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及安全性指标,比较两药的治疗效果。结果:共有47例病人完成48周疗程,其中治疗组为24例,对照组为23例。治疗组有1例因失访而脱落,对照组有2例因不良反应脱落,无剔除病例。治疗48周后临床综合疗效比较,经48周治疗后综合疗效方面如下,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2%、83.3%、87.5%。对照组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0.4%、34.8%、65.2%,治疗组及对照组综合疗效比较明显着差异(P<0.05)。整个研究过程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发现犀角地黄汤合四君子汤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时在改善病患的临床症候及体征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医治疗及西医治疗在降低ALT和AST水平无明显差异,但可在短时间内有显着疗效,减轻肝脏损害程度减缓肝纤维化进程。中医治疗虽然有抗病毒作用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相较西医抗病毒效果差,存在一定差距。长疗效也是不可获缺的治疗条件。犀角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过的获得较好的疗效,主要体现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方面,是一种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的方法。

潘文超[3](2013)在《复方甘草酸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干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免疫性肝损伤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健康清洁级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高剂量组(400mg·kg-1·d-1)、复方甘草酸苷中剂量组(200mg·kg-1·d-1)、复方甘草酸苷低剂量组(100mg·kg-1·d-1)。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复方甘草酸苷高剂量组400mg·kg-1·d-1腹腔注射,复方甘草酸苷中剂量组200mg·kg-1·d-1腹腔注射,复方甘草酸苷低剂量组100mg·kg-1·d-1腹腔注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用药7天。除正常对照组,其余各组尾静脉注射刀豆蛋A(ConA)20mg· kg-1,12h后摘取小鼠眼球取血,离心血清,测定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TNF–α水平。取肝脏和脾脏,计算肝脏、脾脏指数,并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ALT、AST活性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甘草酸苷高、中、低剂量组均明显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指数与脾指数均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甘草酸苷高、中、低剂量组均明显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脾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组织,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脏出现明显的肝损伤病理学改变。与模型组比较,复方甘草酸苷高、中、低剂量组均能减轻模型组的肝病理学损伤。3.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甘草酸苷高、中剂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血清中TNF–α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甘草酸苷低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可降低血清中TNF–α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组织匀浆中MDA含量升高,SOD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甘草酸苷高、中、低剂量组均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方甘草酸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有保护作用。2.复方甘草酸苷可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肝脾指数,并减轻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3.复方甘草酸苷可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4.复方甘草酸苷可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肝组织中MDA的含量,升高SOD含量。

于晓雯[4](2013)在《凉血解毒,化瘀补益法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化瘀补益法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通过与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或保肝西药治疗相比较,讨论凉血解毒,化瘀补益法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对于病毒应答、肝功能的变化及症状改善的影响,评价该法对于难治性丙肝治疗优势。方法:采用阳性药物队列研究的方法,按标准入选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47例,其中治疗组22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凉血解毒,化瘀补益法组方的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和或保肝药物治疗。疗程为48周。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2周及治疗48周时的综合疗效、抗病毒疗效、症候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肝功能及安全性指标,比较两药的治疗效果。结果:1.共有42例病人完成48周疗程,其中治疗组为20例,对照组为22例。治疗组有2例因失访而脱落,对照组有3例因不良反应脱落,无剔除病例。2.治疗48周后临床综合疗效比较,经48周治疗后综合疗效方面如下,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5%、35%、80%。对照组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6.4%、18.2%、59.1%,治疗组及对照组综合疗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48周后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10%、70%、80.0%,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0.0%、36.4%、36.4%。其中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有效率(P<0.05),有统计学差异,总有效率(P<0.01),有显着差异。显效率(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胸胁疼痛、乏力、纳差、脘闷腹胀、口干苦有改善(P<0.05),其中胸胁疼痛、乏力、纳差改善有显着差异(P<0.01)。4.经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病毒学早期应答率达45%,完全应答占其中25%,部分应答占20.0%。对照组的病毒学早期应答率72.7%,完全应答占50.0%,部分应答占22.7%。两组的应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48周治疗后,治疗组的病毒学结束应答率达60.0%,完全应答占其中20.0%,部分应答占40.0%。对照组的病毒学结束应答率86.4%,完全应答占59.1%,部分应答占27.3%。两组的完全应答P<0.01,有显着性差异。西医抗病毒效果更佳。5.治疗48周后两组肝功能较治疗前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12周后ALT改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48周后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12周后AST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8周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肝功能见效快。6.在两组治疗12周和48周的疗效的关系比较中,HCV-RNA对数、中医症候积分均体现长期疗程疗效显效于短期疗程(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凉血解毒,化瘀补益法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时在改善病患的临床症候及体征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医治疗及西医治疗在降低ALT和AST水平无明显差异,但可在短时间内有显着疗效,减轻肝脏损害程度减缓肝纤维化进程。中医治疗虽然有抗病毒作用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相较西医抗病毒效果差,存在一定差距。长疗效也是不可获缺的治疗条件。研究表明在中医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明显的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西医治疗组多数患者出现骨髓抑制,中医药治疗安全性高。

刘丽云[5](2012)在《健脾消风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疗效观察,评价中药方剂健脾消风汤治疗慢性湿疹(血虚风燥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7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口服健脾消风汤加减。对照组37例,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两组均外擦丹皮酚软膏,有渗液者以蓝科肤宁外敷。连续治疗四周后,观察疗效,通过对比治疗前后EASI评分及瘙痒程度评分,作出疗效判定。所有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观察显示,患者皮损治疗组EASI评分总有效率94.29%,瘙痒评分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EASI评分总有效率为88.89%,瘙痒评分总有效率86.11%。两组治疗前后EASI及瘙痒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两组有明显的差异性。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导致患者退出试验。结论:健脾消风汤是治疗慢性湿疹的有效验方,可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不良反应。其疗效明显优于盐酸西替利嗪片。

张传涛[6](2010)在《HH胶囊体内外抗乙肝病毒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约有1.2亿病毒携带者,3000万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年死于肝炎及其并发症的患者达数十万人,我国HBV感染的直接医疗费用每年约数百亿元。可见HBV感染不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医学问题,而且也已经成为加重社会经济负担的社会问题,积极开展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积极开发理想的抗HBV的药物是病毒性肝炎研究领域的热点。目的:研究HH胶囊体内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1.将HepG2.2.15随机分组为空白对照组、DMSO组(0.1%)、不同浓度拉米夫定组(300、200、100μg/ml)、不同浓度HH胶囊组(5mg/ml、2.5mg/ml、1.25mg/ml、625μg/ml、312μg/ml、156μg/ml、78μg/ml、39μg/ml、20μg/ml、10μg/ml),分别给予相应的培养液,2天换液一次,分别在第2、4、6天时,用CCK-8检测药物细胞毒性,以找到最大无毒浓度,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Q-PCR)检测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2.采用鸭HBV血清制备鸭乙肝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拉米夫定组(100mg/kg·d)和高(10g/kg·d)、中(5g/kg·d)、低(2.5g/kg·d)剂量HH胶囊组,分别给与相应治疗后,分别在第10、13天时,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鸭HBV表面抗原(DHBsAg),FQ-PCR检测血清中鸭HBV脱氧核糖核酸(DHBVDNA).3.将HepG2.2.15随机分组为DMSO组和高(312μg/ml)、低(78μg/m)剂量HH胶囊组,分别给予相应的培养液,2天换液一次,第6天时,FQ-PCR法检测细胞内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1)、STAT2、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ISGF3)、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OAS)、RAN依赖蛋白激酶(PKR) mRNA水平,Western Bloting方法检测细胞内OAS、PKR蛋白水平。结果:体外实验表明HH胶囊可以不同程度降低细胞外HBsAg、HBeAg、HBV DNA及细胞内HBV DNA,此作用具有时间和药物浓度依赖性。HH胶囊可以增加细胞内STAT1、STAT2、ISGF3、OAS、PKR的mRNA水平,增强OAS、PKR蛋白水平。体内实验表明HH胶囊可以不同程度降低血清DHBsAg、DHBVDNA,停药后未见病毒复发。结论:HH胶囊体内外均具有抗HBV作用,推测可能与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

葛迎利[7](2009)在《酒肝清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酒精性脂肪肝(AFL)是由于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肝脏受损,肝细胞内脂质过度堆积的病变过程,属于酒精性肝病(ALD)的一种。随着饮酒人数及人均酒精消费量的增多,酒精对人体肝脏的损害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酒精性脂肪肝是最早、最常见的慢性肝损害之一,因其可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而危害极大。目前,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国内外亦无防治的理想药物,因此,探讨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寻找安全有效的中药防治AFL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课题通过对酒肝清颗粒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实验研究,旨在探索其新的药理效应,扩大其临床用途,增加其适应症,寻找治疗AFL的新的中药复方制剂。实验研究表明:酒肝清颗粒对长期饮酒引起的大鼠体重、肝组织中的SOD的降低有对抗作用;对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中的MDA、TG、TC升高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明,酒肝清颗粒高、中、低三个剂量组损伤程度均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故认为酒肝清颗粒具有一定防止酒精引起的肝损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酒肝清颗粒有不同程度降低血清及肝组织中的MDA、TG、TC含量,增加其SOD活力,清除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从而起到保护肝细胞及机体内组织器官的作用。表明酒肝清颗粒有一定的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王玉忠,于培龙[8](200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王兮,桂静,梁丽珍[9](2002)在《93例甘草酸二胺降酶无效患者的再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甘草酸二胺 (甘利欣 )降酶无效的原因及寻找再治疗方法。方法 对常规剂量甘利欣静滴 1个月降酶无效者 ,测定HBVDNA(野生株和变异株 )、血脂、血糖 ,并做血胰岛素释放试验和肝脏B超检查。对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复制者给予以贺普丁为主的抗病毒治疗 ,对非酒精性脂肪肝 (NASH)给予熊去氧胆酸和联苯双酯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 93例甘利欣无效者者中 ,65例为乙肝病毒复制者 ,2 8例为NASH ;3 5例抗病毒治疗组ALT、AST同步复常率明显高于继用甘利欣组 (P <0 .0 5 ) ,NASH患者治疗后 1个月 ,2个月ALT、AST同步复常率为 92 .9%和96.4%。结论 对甘利欣降酶无效者应积极寻找原因 ,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荣延平[10](2002)在《复方六月雪对急慢性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 观察复方六月雪(LYXC)在体外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2) 研究LYXC对四氯化碳 (CCl4)、对乙酰氨基酚 (AP)、D-半乳糖胺 (D-Gal) 所致的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和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 LYXC体外抑制HBsAg和HBeAg作用:测定LYXC在不同浓度、不同的时间分别与HBsAg或HBeAg阳性血清孵育,用ELISA法测定HBsAg或HBeAg的滴度,观察其对HBsAg或HBeAg的抑制作用。(2) LYXC对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分别以CCl4、AP和D-Gal等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为模型,及以CCl4诱导的大鼠慢性肝损伤为模型,观察低、中、高剂量的LYXC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机制。(3) 观察LYXC对正常小鼠肝脏的肝药酶、谷胱甘肽 (GSH)、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GSH-PX) 和Ca2+-ATP酶的影响。结果:(1) LYXC体外对HBsAg和HBeAg抑制作用: 12mg/ml以上浓度的LYXC均对HBsAg或HBeAg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P<0.01); 6mg/ml以上浓度分别在8h、16h后对HBsAg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P<0.01),在4h、8h、16h对HBeAg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2) 对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低、中、高三种剂量的LYXC对CCl4、AP、D-Gal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和CCl4诱导的大鼠慢性肝损伤均有显着的保护作用,能明显地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和天冬氨酸转移酶 (AST) 活性(P<0.01),升高肝脏细胞色素P450 (Cyt.P450)及细胞色素b5 (Cyt.b5) 的含量 (P<0.01),减轻肝脏急性病理性损伤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对CCl4诱导的大鼠慢性肝损伤,能增强肝匀浆苯胺羟化酶、氨基比林-N-去甲基酶和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 (P<0.01),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肝匀浆丙二醇(MDA)含量 (P<0.01),显着降低血浆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 (PCⅢ) 和Ⅳ型胶原 (ⅣC) 含量(P<0.01),降低大鼠肝脏羟脯氨酸 (HYP)含量 (P<0.01),提高其血清中总蛋白 (TP) 和白蛋白 (ALB) 的含量 (P<0.01)。实验结果还显示LYXC低、中、高三种剂量与药理效应之间有着一定的量效关系。(3) LYXC 对正常小鼠肝脏的肝药酶、GSH、GSH-PX和Ca2+-ATP酶的影响:低、中剂量组LYXC能显着性地提高肝组织Cyt.P450、Cyt.b5、苯胺羟化酶、氨基比林-N-去甲基酶、GSH、GSH-PX和Ca2+-ATP酶含量或活性 (P<0.01或P<0.05);结论:(1) LYXC在体外较强的抗HBsAg和HBeAg作用。(2) LYXC对CCl4、AP、D-Gal 引起的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及CCl4引起的大鼠肝纤维化均有显着的保护作用。(3) 诱导肝药酶,提高肝脏GSH含量及GSH-PX和Ca2+-ATP酶的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可能与其保肝作用有关。

二、93例甘草酸二胺降酶无效患者的再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3例甘草酸二胺降酶无效患者的再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贞芪益肝方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1.1.1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1.2 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第二章 贞芪益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2.1 研究概况
    2.2 研究方案
        2.2.1 诊断标准
        2.2.2 治疗方法
        2.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4 疗效评定标准
        2.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2.6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2.2.7 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
    2.3 试验结果
        2.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3.2 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2.3.3 治疗前后血清HBeAg、HBV-DNA的变化
        2.3.4 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2.3.5 总有效率比较
        2.3.6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3.7 安全性评价
    2.4 讨论
第三章 贞芪益肝方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药物和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分组
        3.3.2 动物造模及处理
        3.3.3 标本采集
        3.3.4 指标观察与检测
        3.3.5 统计分析
    3.4 结果
        3.4.1 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血清ALT、AST的影响
        3.4.2 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血清MDA、SOD的影响
        3.4.3 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血清TNF-α、IFN-γ、IL-4、IL-6、IL-10的影响
        3.4.4 贞芪益肝方对小鼠肝组织Fas、FasL、Bax、BCL-2、PCNA含量的影响
        3.4.5 肝脏病理学观察
    3.5 讨论
        3.5.1 免疫性肝损伤模型特点
        3.5.2 肝损伤时的酶学表现
        3.5.3 氧自由基在肝损伤中的作用
        3.5.4 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对肝损伤的影响
        3.5.5 Fas/FasL系统及Bcl-2家族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3.5.6 PCNA表达在肝损伤中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犀角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难治性丙肝的认识
        1.1 古代中医学认识
        1.2 现代中医学认识
        1.3 中医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1.4 中医对难治性丙肝的治疗原则
        1.5 中医对难治性丙肝的药物治疗研究
        1.6 中西医对难治性丙肝的治疗研究
    2. 西医对难治性丙肝的认识
        2.1 难治性丙肝的定义
        2.2 西医对难治性丙肝的因素
        2.3 西医对难治性丙治疗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概况
    2. 研究方案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病历脱落与处理
        2.7 干扰素及利巴韦林禁忌证
        2.8 治疗方案
        2.9 观察指标
        2.10 疗效判定
        2.11 安全性评价标准
        2.12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2.1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治疗组、对照组基线比较
        3.2 治疗组、对照组具体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比较
    4. 讨论
        4.1 结果疗效评价
        4.2 中药方对难治性丙肝的治法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简介

(3)复方甘草酸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1章 复方甘草酸酐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 ALT、AST 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复方甘草酸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肝、脾指数及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复方甘草酸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 TNF–α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复方甘草酸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模型肝组织中 MDA、SOD 含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凉血解毒,化瘀补益法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难治性丙肝的现代医学研究
        1.1 难治性丙肝的定义
        1.2 难治性丙肝的难治因素
        1.3 针对难治性因素提出治疗方式、方法及药物研究
    2. 难治性丙肝的中医药研究
        2.1 难治性丙肝的病因病机研究
        2.2 难治性丙肝的中药治疗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案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2.3 疗程
        2.4 合并用药
    3. 观察指标
        3.1 观察项目
        3.2 疗效评定标准
        3.3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4.3 总体症候疗效比较
        4.4 抗病毒疗效分病程比较
        4.5 中医症侯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4.6 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
        4.7 治疗过程中不同疗程疗效的关系
        4.8 治疗过程中对于骨髓抑制的影响的比较
    5. 讨论
        5.1 难治性丙肝的治法立据
        5.2 本研究的组方及药物分析
        5.3 中医方药对症之长,抗病毒之短
        5.4 不同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5.5 对骨髓抑制的安全可靠性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健脾消风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健脾消风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来源与选择
    3. 临床资料
        3.1 入选标准
        3.1.1 西医诊断标准
        3.1.1.1 急性湿疹
        3.1.1.2 亚急性湿疹
        3.1.1.3 慢性湿疹
        3.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统计方法
        3.2 一般资料
        3.2.1 病例来源
        3.2.2 病例分组
        3.2.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3.2.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3.2.2.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2.2.4 治疗前两组皮损评分比较
        3.2.2.5 治疗前两组瘙痒程度比较。见表4
    4. 治疗方法
        4.1 内服
        4.1.1 治疗组
        4.1.2 对照组
        4.2 外用
        4.3 调护
    5. 观察指标
        5.1 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
        5.1.1 临床症状的评分
        5.1.2 临床表现(皮损)面积大小评分
        5.1.3 人体各部位占全身的比例(见表7)
        5.1.4 各部位EASI法评分
        5.2 瘙痒评分
        5.3 次证的观察
    6. 疗效判定标准
    7 结果对比
        7.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7.1.1 两组治疗前后EASI法评分比较
        7.1.2 两组治疗后瘙痒评分比较
        7.2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7.3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评估
    8. 讨论
        8.1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8.1.1 古代中医对湿疹的认识
        8.1.2 现代中医对湿疹的认识
        8.2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8.2.1 饮食因素
        8.2.2 环境因素
        8.2.3 感染因素
        8.2.4 遗传因素
        8.2.5 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8.2.6 药物因素
        8.2.7 神经精神因素
        8.2.8 其他因素
        8.3 方药分析
        8.3.1 湿疹与脏腑的关系
        8.3.2 湿疹与六淫邪气之间的关系
        8.3.3 综合分析
        8.4 结果分析和机理探讨
        8.4.1 结果分析
        8.4.2 机理探讨
        8.4.2.1 免疫调节系统方面
        8.4.2.2 抗炎作用
        8.4.2.3 降低血管通透性作用
        8.4.2.4 抗过敏
        8.4.2.5 其他作用
    9 讨论
    10 问题与展望
        10.1 对照组的设置
        10.2 样本和剂型
        10.3 随访
        10.4 实验研究
        10.5 心理学干预
第二部分 综述 湿疹的治疗研究近况
    1. 中医药治疗研究
        1.1 内治
        1.1.1 辨证论治
        1.1.2 专方治疗
        1.1.3 中成药治疗
        1.2 外治
        1.3 中西药联合治疗
    2. 现代医学治疗
        2.1 口服药物
        2.2 静脉用药
        2.3 局部封闭
        2.4 外用药物治疗
        2.5 物理疗法
        2.5.1 光疗
        2.5.1.1 紫外线疗法
        2.5.1.2 红光治疗
        2.5.1.3 红外线治疗
        2.5.1.4 冷光治疗
        2.5.1.5 激光治疗
        2.5.1.6 90锶—90钇照射治疗
        2.5.1.7 X线治疗
        2.5.2 冷冻
        2.5.3 BICOM生物共振
        2.5.4 针灸治疗
        2.5.5 自血疗法
        2.5.6 民族疗法
        2.5.7 民间疗法
    3 实验研究
    4.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患者观查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HH胶囊体内外抗乙肝病毒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研究
    1. 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2. 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西医研究概况
    3. 中西医抗HBV感染机制研究进展
    4. JAK-STAT通路的研究现状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HH胶囊体外抗HBV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第二部分:HH胶囊体内抗HBV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第三部分:HH胶囊抗HBV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第四部分:讨论
        1 有关实验模型的讨论
        2 有关试验方法的讨论
        3 有关实验结果的讨论
        4 创新性和先进性分析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实验图像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7)酒肝清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祖国医学对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
        1.古代文献资料综述
        2.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3 治疗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治疗进展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研究结果
讨论
    一、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探讨与建立思路
    二、立法依据与组方分析
    三、酒肝清颗粒的作用机理探讨
    四、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复方六月雪对急慢性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主要缩略词及重要词的中英对照
    前 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致 谢
综述
    药物治疗乙型和丙型肝炎的现状和未来

四、93例甘草酸二胺降酶无效患者的再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贞芪益肝方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靳晓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2]犀角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D]. 蔡潘松善(THAI PHAN TUNG THIE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3]复方甘草酸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干预作用研究[D]. 潘文超. 河北大学, 2013(S2)
  • [4]凉血解毒,化瘀补益法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于晓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5]健脾消风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丽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4)
  • [6]HH胶囊体内外抗乙肝病毒作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研究[D]. 张传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8)
  • [7]酒肝清颗粒治疗肝郁脾虚型酒精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D]. 葛迎利.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2009(S2)
  • [8]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顽固性黄疸临床观察[J]. 王玉忠,于培龙. 临床荟萃, 2005(10)
  • [9]93例甘草酸二胺降酶无效患者的再治疗[J]. 王兮,桂静,梁丽珍. 临床内科杂志, 2002(S1)
  • [10]复方六月雪对急慢性化学性肝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荣延平. 广西医科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93例无效甘草酸二胺降酶复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