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 SIM卡介绍

3G SIM卡介绍

一、3G的SIM卡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王俊,田永春[1](2021)在《移动通信安全技术发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国家"新基建"的首选,5G承担着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重任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万物互联的基础。在国家工信部的指导下,我国通信技术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国移动公众网经历了1G引进、2G跟随、3G突破、4G并跑后,在5G发展上进入了"第一梯队"。移动通信系统从1G到5G的发展演进过程中,网络和应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机制也从最初不成体系逐渐发展演进到日趋完善。因此,系统梳理1G到5G移动通信的信任模型、安全架构以及安全机制,分析5G面向垂直行业应用时的安全需求,并对6G安全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赵盛烨[2](2021)在《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的超融合技术,解决了无线通信技术中按身份分配不同通信权限的问题。其中,“云计算技术”是基于实时数据通信的控制方法,“区域”描述了精准限定的物理覆盖范围,“安全通信技术”是特定区域的受控通信控制技术。前人在通信速率和便捷程度的需求下,研发出的通信系统往往只是解决了通信的效率、可靠性、便捷性问题,较少考虑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保密机构的破坏和这些机构的特殊需要,在各类通信协议的标准当中也不存在这样的信令集供特殊功能的通信设备研发。同时,当前在网的2G-3G通信系统出于通信效率考虑较少地使用了计算机辅助单元,因此作者在研究提升云计算算法效率的基础上,将2G-3G通信系统进行上云改良,再结合4G和5G通信协议,研究通信系统对移动台终端鉴权和定位的原理,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特定终端用户群体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该固定区域之外的移动台用户不受该技术体系的影响。文章以区域安全通信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新兴技术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针对云计算中异构数据跨源调度传输耗时问题,现有的调度方法很多都是通过启发式算法实现的,通常会引起负载不均衡、吞吐量和加速比较低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在真正进行调度之前进行了数据预取,大大减小了调度时的计算量,从而减小了调度资源开销。然后,更新全部变量,对将要调度的异构数据跨源子数据流质量进行排列,并将其看做子流数据的权重,每次在调度窗口中选择异构多源子流数据中最佳质量的子流数据进行调度传输,直到全部数据子流处理完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方法能够在云环境下对异构数据进行跨源调度,同时具有较高的负载均衡性、吞吐量和加速比。2.提出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算法。云计算中,云平台的资源分配,不仅面对单节点的资源请求,还有面对更复杂的多节点的资源请求,尤其对于需要并行运行或分布式任务的用户,对云集群中节点间的通信都有非常严格的时延和带宽要求。现有的云平台往往是逐个虚拟机进行资源分配,忽略或者难以保障节点间的链路资源,也就是存在云集群多资源分配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云资源描述方法,并且对粒子群云资源分配方法进行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对云资源进行分配,提高了云资源的平均收益和资源利用率,在资源开销方面相比于传统方法减少了至少10%,而且有更短的任务执行时间(30ms以内)。3.提出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无线网络影响因素较多,总是无法避免地产生定位误差,为取得更好的可靠性与精准度,针对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提出一种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构建基于到达时延差的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获取到达时延差信息,根据移动台对应服务基站获取的移动台到达时延差与到达角度数据,利用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多次更新定位估计,结合小波变换,架构到达时延差/到达角度混合定位算法,依据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环境的到达时延差数据采集情况,将估算出的移动台大致位置设定为不同种类定位结果,通过多次估算实现移动台动态定位。选取不同无线网络环境展开移动台动态定位仿真,分别从到达时延测量偏差、区域半径以及移动台与其服务基站间距等角度验证算法定位效果,由实验结果可知,所提算法具有理想的干扰因素抑制能力,且定位精准度较高。4.构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系统。系统包括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整个系统是完整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通过SDR软件定义的射频通信架构,实现系统间的通信超融合。对于非授权手机与非授权的SIM卡要进行通信阻塞,同时要对手机与SIM卡分别进行授权,当有非授权手机或者授权手机插入非授权SIM卡进入监管区域中后,要可实现对其通讯的完全屏蔽和定位,软件系统应对非法用户进行控制,所有非法用户的电话、短信、上网都应被记录和拦截。硬件系统主要对顶层模块、时钟模块、CPU接口模块、ALC模块、DAC控制模块进行了设计。同时,本文使用改进的卷积定理算法提高了信号的保真度。5.智能化区域安全体系研究。未来的区域安全管理员还需要对多个进入的移动台终端进行鉴别,解决谁是终端机主、是否有安全威胁、真实身份是什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立智能化区域安全通信体系,并将其保存在存储设备中,该体系可以实现自我学习。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满足了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下的区域安全通信需求。

石蕾[3](2020)在《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国内经济受到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电信业传统业务日趋饱和,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行业收入水平也受到流量快速释放、量收增长不匹配等因素影响。又正值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新时期,这也为运营商扭转当前局势,利用外部机会打造竞争新格局提供了有利条件。运营商应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行业内竞争者带来的压力,谋求适合自身移动通信业务发展的竞争战略,以实现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持续发展。本文以中国联通W分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企业战略管理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其移动通信业务的竞争战略进行了研究。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进行外部环境分析,确定公司移动通信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通过对公司资源、能力分析以及价值链分析,确定公司发展移动通信业务具有的内部优势与劣势。运用SWOT矩阵分析其战略的发展方向,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公司实施三种竞争战略的可行性,随后借助QSPM矩阵,确定公司移动通信业务可行的战略为差异化竞争战略。公司通过产品差异化、营销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来实现差异化战略。在战略实施的保障上,通过优化人力资源、完善运营组织体系、网络优化部署、加强内部控制等措施,保障其竞争战略的实施。本文的研究,对中国联通W分公司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有效的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具有一定意义,也为其在新的发展机遇期实现同行业的“弯道超车”提供了参考。

胡月华[4](2020)在《多参数无线测量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从最开始的1G技术直到现在的4G、5G技术,无线通信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在控制、航天等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线通信技术克服了传统的有线通信其传输距离短、传输速率低、传输设备复杂等一些问题。基于以上无线通信的优点,将其应用到测量领域的数据传输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可以克服传统的测量设备存在的数据传输速率慢、易受监测区域的环境状况影响等弊端。目前微控制器应用较为广泛,STM32系列的微控制器以其独特的优势广泛的应用在测量领域。LabVIEW也因具备强大的数据库以及硬件资源成为了测量测试领域重要的虚拟仪器被广泛使用。本文使用4G无线通信技术和STM32系列微控制器以及上位机LabVIEW相结合完成了多参数无线测量系统的设计,该系统既可以实现将监测数据利用4G网络高效稳定的发送,还能够实现对多个参数点同时进行测量。克服了传统测量系统的传输速率低、数据代表性差的弊端,能够适用在各种测量领域。多参数无线测量系统由下位机和上位机的软硬件设计共同完成。其中下位机包括数据采集模块以及数据传输模块,上位机包括数据接收模块。以STM32F103微控制器和SIM7600CE无线通信模块为核心组成下位机的硬件电路,使用Keil软件进行下位机的代码设计,使用LabVIEW软件作为上位机接收系统,这三部分共同实现一个多参数无线测量系统。其中以STM32F103微控制器为核心的数据采集模块实现数据采集;以SIM7600CE为核心的数据传输模块实现通过4G网络的TCP通信协议远程传输监测数据;图形化的G语言LabVIEW软件作为上位机实现数据接收和处理并且在其前面板上显示测量结果。该系统能够实现远距离、多采集点的数据监测并快速可靠的传输监测数据,而且在上位机上能够实时的查看监测数据。可以广泛的用于各种工业领域进行信息的采集,对无线测量系统的改进起到推动作用。通过系统的测量测试结果可以得出该多参数无线测量系统能够实现设计要求。可以通过STM32F103主控模块实现对多个采集点的数据监测并通过4G网络实现监测信息的可靠传输而且能够在上位机的前面板上显示出测量结果。整个系统运行稳定能够达到设计要求。

马壮[5](2020)在《车载终端监控协议的安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车载终端得到广泛应用。车载终端通过网络进行车辆现代化管理,极大丰富车辆的功能。车载终端的监控服务正常工作离不开与远程监控平台间的通信。在通信过程中监控协议负责对车辆信息进行及时上传和远程平台的命令下发,对车辆的监管与安全行驶提供保障。若监控服务存在网络漏洞与缺陷时,将会严重影响用户的行车安全和监管服务的正常运行。如何对其进行安全测试,以挖掘出潜在的安全漏洞显得非常重要。模糊测试作为一种重要的安全检测技术,通过向测试目标发送大量构造的非预期数据,并监控目标的异常与错误,能有效发现潜在的漏洞。目前对于车辆网络模糊测试的研究多集中于车内总线协议,对于车载终端监控类协议的研究较少,对众多监控协议也缺少统一的测试方案。同时传统的模糊测试技术还存在不足之处,直接应用于监控协议的测试中,会因协议存在认证的特性,导致测试效率低下;会缺少对监控协议状态的考虑,导致测试覆盖率较低。此外,在众多对车辆网络的安全研究中,研究人员对目标对象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攻击测试,从而发现安全漏洞。然而目前对于监控协议的安全攻击测试研究比较缺乏,而且也缺少系统化、流程化的安全攻击测试方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监控协议通信安全进行了研究并设计实现了车载终端监控协议的安全测试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为了对监控协议提供统一的测试方案,本文在模糊测试中结合了协议规则库的设计,支持对多种监控协议进行测试,其中能够对私有类协议进行分析测试。为了解决现有模糊测试存在效率低下,测试覆盖率低的问题,本文针对监控协议的特点,在模糊测试设计中,提出一种通过鉴权信息替换的用例构造方式,同时结合了有限状态机思想,基于协议状态对监控类协议进行模糊测试。2)为了对监控协议进行专项的安全测试,弥补单独使用模糊测试存在测试随机性和盲目性的不足之处。本文总结了现有网络协议通信的安全攻击方式,并依据监控协议的特点,设计了针对监控协议的安全攻击测试,提出了系统化的测试方案。3)对于安全测试所需的流量进行采集获取。模糊测试中所需的鉴权信息存在于实际的通信流量中,此外系统中为了支持对私有类监控协议的测试,也需要获取相关的通信流量进行分析。为此,本文结合车载终端通信架构特点,设计了针对多通信方式的流量捕获技术。针对移动网络下流量获取的技术难题,对现有的流量提取方式进行了优化。本文实现的系统对多种监控协议进行了安全测试,成功发现了相应监控服务存在的多处漏洞,并与已有的Boofuzz测试工具进行实验对比,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颜丙波[6](2020)在《卫星定位导航终端模块的开发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对出行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实时、准确的知道自己与交通工具的位置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需求,需要将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卫星导航定位终端采集载体的位置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定位点的信息发送到后台服务器的功能。用户通过移动客户端或者PC网页端访问后台服务器完成对目标物体(交通工具)位置的查询,管理员用户同时也可也通过客户端向终端发送控制命令,控制终端的定位行为。本文利用卫星定位模块与惯性导航模块组成的组合导航模块实现了对定位点的连续更新计算,同时使用成熟稳定的GSM/GPRS无线通信技术将定位点的信息及时发送到服务器,满足了用户实时查询目标物体位置的需求。首先,本文对卫星定位的原理、惯性导航的原理进行了探讨与研究,选用集成了本课题组自研射频芯片的卫星定位模组作为主定位模块与MEMS惯性模块组成组合导航模块,围绕这一主要功能模块,本文设计了其他外围硬件电路,并使用Cadence OrCAD软件设计了硬件电路原理图,Cadence Allegro软件绘制了 PCB。PCB的层叠结构为Top-GND-Power-Bottom四层结构核心控制MCU选用了意法半导体公司的STM32F103C8T6,惯性器件选用TDK公司的MPU9250,GSM/GPRS无线通信模块选用芯讯通(SIMCOM)公司的SIM800C模块,为了电源电路的可靠工作,电源输入保护部分的硬件电路使用Multisim硬件仿真软件进行了功能性仿真。然后,根据硬件电路的器件型号进行了驱动的开发,完成了卫星数据解析、定位数据在FLASH中的存储、惯性器件数据滤波、姿态融合解算、组合导航、数据的无线发送等应用软件的开发与调试。终端在发送定位数据至服务器的过程中由于无线通信的信号不佳等原因可能导致数据不能及时发送成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先发送后存储的软件算法,有效地解决了定位数据在服务器缺失不连续的问题。最后,通过系统的联合调试成功地实现了卫星定位导航NMEA-0183协议数据的接收、解析、存储,惯性导航的数据更新与基于GSM/GPRS无线通信技术将定位数据及时发送到服务器等功能。实地场景测试表明,本系统在卫星信号丢失的短暂时间内通过惯性导航模块的协助可以实现定位点的连续更新。

王子豪[7](2020)在《自动拨打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移动通信的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日趋完善,移动用户对网络通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日常的拨打测试是网络维护工作中监测网络运行质量的重要方式和重要手段。传统的拨打测试方式主要通过人工拨打测试、判断为主,效率低,无法完全满足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测试需求。为提高故障发现的及时性、广域性,减轻值勤人员日常拨打测试的工作量,亟需研发并建设一套能检测CDMA移动通信网络业务质量的自动测试系统。在此次论文中,详细介绍本人设计的一种高效、精确的自动拨打测试系统代替传统的人工拨打测试方式,可改变工作繁琐的、低效的传统人工测试现状,使得以往运维工作中的“被动维护”向“主动维护”跨越式发展,大大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与运维效率。本文首先结合实际工作使用需求,全面分析了自动拨打测试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然后提出了采用自动拨打测试系统总体架构,完成了自动拨打测试系统的详细设计,实现了自动拨打测试系统相关功能,最后,经过模拟测试,证明拨打测试系统具有记录测试结果并进行分析以验证系统的工作能力,并能够自动、稳定、快速的完成测试任务,达到了系统设计要求。测试用例中包含语音业务测试、短信业务测试、网络质量指标,满足了移动用户的网络应用需求。本文设计的自动拨打测试系统是一种运维辅助支撑系统,在实习过程中已经通过测试,初样,正样等环节,已成功运用在了我国某些专网运营商中,目前可实时监测重要的办公区域、特殊的任务场合等环境下的网络质量,及时通知维护人员进行排查抢修,从而实现无盲区的通话,对人员在办公、执行任务、协同指挥等工作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并可以结合网络运行维护和任务保障实际,模拟各种用户通信行为并进行各项业务功能和性能测试,同时,该系统也可用于重点部队日常办公、野外训练、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伴随通信质量采集,为移动通信质量故障预警提供实时保障。

王道魁[8](2020)在《面向野外监测的移动自组网信息回传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及嵌入式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野外监测领域也成为当前热门应用领域之一。基于物联网的野外监测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的人工野外巡检方式存在的人工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巡检范围有限及自然条件受限区域巡检困难的缺点,还可以克服遥感卫星进行监测时信息获取周期长、实时性差的缺点。基于物联网的野外监测系统虽然可以高效的获取监测对象的监测信息,但是由于野外环境多变及信号覆盖的问题,也面临采集数据实时回传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野外监测数据实时回传困难问题,采用短距通信技术与远距离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实现移动自组网信息回传系统。本文设计的面向野外监测的移动自组网信息回传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根据系统设计需求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套面向野外监测的移动自组网信息回传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在本系统设计方案中采用专用短距通信技术(DSRC)实现设备与设备间组网通信,GPRS通信技术实现移动终端与Internet的互联互通,采用MQTT协议作为消息遥测传输协议,采用阿里云MQTT服务器作为云服务器实现消息接收、缓存、转发。二、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本系统硬件设计是完成数据传输板设计。根据系统设计需求,本系统数据传输板采用短距通信和远距离通信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分别采用A1011芯片与A8900芯片实现系统短距离组网通信及远距离通信功能。数据传输板的研发设计包括器件选型、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制板和调试与功能测试。三、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本系统软件设计包括数据传输模块软件设计、本地服务器端软件设计及可视化平台软件设计。数据传输模块软件设计包括终端自组网通信和远距离传输设计,其中自组网通信是基于A1011芯片采用DSRC通信技术通过先握手后传输数据的机制完成设备间组网通信,远距离传输设计是基于A8900模块的GPRS通信技术采用内嵌MQTT协议实现终端与云端的双向通信。本地服务器端软件设计实现对阿里云MQTT服务器消息的订阅、接收、分析、处理、响应及存储功能,本地数据储存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8数据库。可视化平台设计采用B/S架构实现系统回传消息的展示功能。四、阿里云MQTT服务器搭建。阿里云MQTT服务器采用微消息队列MQTT和消息队列Rocket MQ相结合方案。其中,微消息队列MQTT负责移动设备与MQTT云服务器的消息传输和双向通信;消息队列Rocket MQ负责对消息进行持久化存储。MQTT服务器的搭建包括申请MQTT服务、创建消息实例、创建消息Topic、创建消息Group ID和等待启动MQTT服务。五、对本文设计的面向野外监测的移动自组网信息回传系统进行测试及分析,验证系统功能满足设计要求。

崔建军[9](2020)在《基于窄带物联网的渔业水质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渔业养殖大国,养殖的规模和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而渔业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渔业养殖效益的高低。在现代万物互联的大背景下,将窄带物联网新技术引入到渔业养殖当中,并实现养殖水质预测预警,改善渔业养殖水质条件,可以很好地促进渔业养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本文基于窄带物联网技术(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设计了渔业水质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渔业养殖过程中的水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动态预测预警并能够对养殖水质自动调节,同时系统可以根据动态预测预警信息提前调节养殖水质,确保渔业养殖水质安全和稳定。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设计了渔业水质监控终端,提出并采用NB-IoT搭建分布式渔业水质监控网络,完成了系统硬件设计。现场终端设备有水质采集终端和控制终端,利用NB-IoT的广覆盖、低功耗和海量连接等特点,实现了现场终端与远程服务器的信息交互。系统硬件电路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NB-IoT无线通信模块、基于STM32的核心控制器模块以及相关的外围接口电路等,方便后期升级和维护,保障系统稳定运行。(2)基于应用需求完成了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有嵌入式软件设计、云服务器设计和手机客户端软件设计等部分。嵌入式软件设计是基于STM32实现了现场终端与云服务器的信息交互以及现场设备控制;在云服务器部分,搭建通信服务器实现了底层设备与上层应用的即时交互,基于关系型数据库MySQL完成了系统数据库设计,数据接口程序设计实现了对水质数据的查询、分析等功能;同时设计了手机客户端,实现了对水质数据查询、预测预警信息查询以及现场终端的控制管理等功能。(3)构建了渔业水质预测预警模型。针对支持向量回归机(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在对渔业水质参数预测中存在精度低的问题,提出并采用了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nsemble Empirical Model Decomposition,EEMD)、灰狼优化算法(Grey Wolf Optimizer,GWO)、支持向量回归机(SVR)的EEMD-GWOSVR组合模型预测方法,建立了渔业水质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能够满足渔业养殖水质在线预测的实际需求,为渔业水质预警提供了数据支持。在渔业水质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了渔业水质预警模型。(4)完成系统的部署和测试。根据系统整体设计要求,对系统进行了安装部署和整体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现场NB-IoT信号质量良好且信号稳定,系统通信稳定可靠,数据监控准确及时,同时通过手机客户端测试验证,系统功能实现完整且运行稳定,现场水质安全、稳定,满足渔业养殖水质监控的需求。

李齐星[10](2019)在《列车旅客网络服务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在运营的铁路长度超过12.4万公里,高速铁路突破2.2万公里。铁路逐渐成为我国人民中长距离出行的首要选择,但是旅客在列车上的娱乐方式存在方式固定,内容单一等缺点,能否有一种方式为列车上旅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必需品。如何能让列车上的旅客享受更好的互联网服务。由于高速列车车体密封性能好,运行速度快,使得车内无线网络质量较差。本文致力于列车通信网中的列车旅客网络服务系统的研究,通过系统的研究实现旅客在列车上提供稳定的网络服务。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列车通信的发展现状、特点及相关技术。结合铁路总公司的具体需求分析,对列车旅客网络服务系统进行了架构总体设计,系统架构共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车内局域网层”;第二层为“车地互联网层”;第三层为“地面运维管理中心”,然后对三层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对车内局域网层中的核心服务器和车厢服务器进行了指标的设计,并根据物理、电气、性能、功能和可靠性指标,对核心服务器和车厢服务器进行了硬件和软件设计。对地面运维管理中心中的运维管理平台进行了平台界面的设计。针对开发的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方面的测试与分析,根据测试和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在当前的服务器软硬件、网络环境下系统功能、性能、均符合系统设计预期要求。

二、3G的SIM卡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G的SIM卡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通信安全技术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移动通信安全技术的演变
    1.1 1G系统的安全技术
        1.1.1概述
        1.1.2信任模型
        1.1.3安全架构
        1.1.4安全机制
    1.2 2G系统的安全技术
        1.2.1概述
        1.2.2信任模型
        1.2.3安全架构
        1.2.4安全机制
    1.3 3G系统的安全技术
        1.3.1概述
        1.3.2信任模型
        1.3.3安全架构
        1.3.4安全机制
    1.4 4G系统的安全技术
        1.4.1概述
        1.4.2信任模型
        1.4.3安全架构
        1.4.4安全机制
2 5G系统的安全技术
    2.1 概述
    2.2 信任模型
    2.3 安全架构
    2.4 安全机制
3 5G面向垂直行业应用的安全不足
    3.1 接入认证
    3.2 隐私保护
    3.3 签约信息
    3.4 业务防护
4 6G安全技术发展探讨
    4.1 面向接入认证高效性需求
    4.2 面向业务加密高效性需求
    4.3面向行业应用开放性需求
5结语

(2)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移动通信系统
        1.2.2 通信系统与通信终端
        1.2.3 区域安全通信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安全通信理论基础
    2.1 移动通信研究对象
        2.1.1 2G移动通信技术
        2.1.2 3G移动通信技术
        2.1.3 4G移动通信技术
        2.1.4 5G移动通信技术
    2.2 SDR设备原理
    2.3 云计算技术
        2.3.1 虚拟化
        2.3.2 云计算安全
        2.3.3 云计算与通信的超融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云环境下异构数据跨源调度方法
    3.1 相关研究
    3.2 算法模型
        3.2.1 异构多源数据的预取
        3.2.2 异构数据跨源调度算法
    3.3 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种云环境下改进粒子群资源分配方法
    4.1 相关研究
    4.2 算法模型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环境与实验过程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一种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算法
    5.1 相关研究
    5.2 基于智能化区域无线网络的移动台动态定位
        5.2.1 TDOA下约束加权最小二乘算法
        5.2.2 融合及平滑过渡
        5.2.3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
        5.2.4 TDOA/AOA混合定位算法流程
    5.3 实验仿真分析
        5.3.1 实验环境与评估指标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通信系统设计
    6.1 软件系统设计
        6.1.1 功能设计
        6.1.2 界面设计
        6.1.3 信令模组设计
    6.2 硬件系统重要模块设计
        6.2.1 时钟模块设计
        6.2.2 CPU接口模块设计
        6.2.3 ALC模块设计
        6.2.4 DAC控制模块设计
    6.3 实验部署与验证
        6.3.1 实时控制过程和验证
        6.3.2 传输验证实验设计
        6.3.3 实验设备部署
        6.3.4 天馈系统实验方案
        6.3.5 实验安全事项
        6.3.6 实验环境要求
        6.3.7 实验验证测试及调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相关概念
    2.2 竞争战略理论
        2.2.1 总成本领先竞争战略理论
        2.2.2 差异化竞争战略理论
        2.2.3 集中化竞争战略理论
    2.3 战略管理方法
        2.3.1 PEST分析法
        2.3.2 五力模型
        2.3.3 价值链分析
        2.3.4 SWOT分析法
    2.4 相关研究综述
第3章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3.1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简介
        3.1.1 公司情况简介
        3.1.2 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简介
    3.2 PEST分析
        3.2.1 政治法律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行业环境分析
        3.3.1 行业内竞争者分析
        3.3.2 潜在竞争者分析
        3.3.3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3.4 购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3.5 替代品替代能力分析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第4章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4.1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资源分析
        4.1.1 人力资源
        4.1.2 营销资源
        4.1.3 客户资源
        4.1.4 品牌资源
        4.1.5 企业文化
    4.2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能力分析
        4.2.1 组织管理能力
        4.2.2 技术研发能力
        4.2.3 网络建设和运维能力
    4.3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价值链分析
        4.3.1 产品开发
        4.3.2 市场营销
        4.3.3 客户服务
        4.3.4 风险控制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第5章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制定
    5.1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SWOT分析
        5.1.1 优势
        5.1.2 劣势
        5.1.3 机会
        5.1.4 威胁
        5.1.5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SWOT综合分析
    5.2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5.2.1 战略可行性分析
        5.2.2 竞争战略的选择
    5.3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
        5.3.1 产品差异化
        5.3.2 渠道建设差异化
        5.3.3 客户服务差异化
第6章 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持续优化人力资源,提升员工素质
    6.2 完善运营组织体系,增强内生动力
    6.3 进行网络规划部署,提升网络效能
    6.4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促进降本增效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多参数无线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下位机硬件电路设计
    2.1 主控芯片的选型
    2.2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2.2.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2.2.2 时钟模块电路设计
        2.2.3 串口模块电路设计
    2.3 无线通信技术和通信协议简介
        2.3.1 无线通信技术简介
        2.3.2 LTE网络架构
        2.3.3 TCP/IP通信协议
    2.4 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2.4.1 通信模块供电设计
        2.4.2 通信模块SIM卡设计
        2.4.3 通信模块指示灯设计
        2.4.4 电平转换模块设计
    2.5 PCB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下位机软件代码设计
    3.1 Keil简介及使用
    3.2 主控模块程序设计
        3.2.1 系统文件介绍
        3.2.2 ADC采集代码设计
        3.2.3 DMA传输代码设计
        3.2.4 串口UART代码设计
    3.3 无线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上位机程序框图设计
    4.1 上位机软件简介
        4.1.1 虚拟仪器简介
        4.1.2 LabVIEW简介
    4.2 LabVIEW程序框图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调试和结果分析
    5.1 下位机整体调试
    5.2 上位机程序框图调试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车载终端监控协议的安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糊测试相关研究
        1.2.2 安全攻击测试相关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2.1 车载终端及监控协议通信概述
        2.1.1 车载终端综述
        2.1.2 车载终端通信类型
        2.1.3 车载终端监控类通信整体架构
        2.1.4 车载终端监控类协议
        2.1.5 车载终端通信流量捕获研究
    2.2 模糊测试技术
        2.2.1 模糊测试技术概述
        2.2.2 模糊测试工作流程
        2.2.3 模糊测试数据生成策略形式
        2.2.4 模糊测试现有框架研究
        2.2.5 基于状态的模糊测试
    2.3 协议通信安全攻击测试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载终端监控协议安全测试系统设计
    3.1 针对多通信方式的车载终端流量捕获技术
        3.1.1 WIFI环境下的流量捕获方法
        3.1.2 基于伪基站的移动网络流量捕获方法
    3.2 监控类协议流量识别分析技术
        3.2.1 协议格式特征与识别规则库建立
        3.2.2 专有监控类协议的识别分析
        3.2.3 已知监控类协议识别与鉴权信息提取
    3.3 基于鉴权替换和基于状态的模糊测试技术
        3.3.1 基于鉴权信息替换的模糊测试
        3.3.2 基于状态的模糊测试
    3.4 结合鉴权信息的通信安全攻击测试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载终端监控协议安全测试系统实现
    4.1 整体架构
    4.2 系统主要模块实现
        4.2.1 通信流量捕获模块
        4.2.2 协议鉴权分析模块
        4.2.3 模糊测试模块
        4.2.4 协议通信安全攻击测试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验证与结果分析
    5.1 实验环境
    5.2 实验测试对象
    5.3 实验步骤
    5.4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5.4.1 流量捕获结果
        5.4.2 协议鉴权分析结果
        5.4.3 协议模糊测试结果
        5.4.4 协议通信安全攻击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卫星定位导航终端模块的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1.2.1 卫星定位技术
        1.2.2 惯性导航技术
        1.2.3 无线通信技术
    1.3 论文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 卫星定位原理
    2.3 惯性导航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模块电路设计
    3.1 卫星定位模块电路设计
        3.1.1 卫星定位模块简介
        3.1.2 硬件接口兼容性设计
        3.1.3 卫星信号输入电路设计
    3.2 惯性模块电路设计
        3.2.1 加速度传感器原理
        3.2.2 陀螺仪传感器原理
        3.2.3 地球磁场传感器原理
        3.2.4 MEMS惯性传感器模块设计
    3.3 供电与保护电路设计
        3.3.1 供电可靠性设计
        3.3.2 电源输入保护电路设计
    3.4 MCU主控电路设计
        3.4.1 STM32主控芯片简介
        3.4.2 STM32核心外围电路设计
    3.5 存储电路设计
        3.5.1 EEPROM存储电路设计
        3.5.2 SPI FLASH存储电路设计
    3.6 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6.1 SIM800C模块简介
        3.6.2 通信模块供电电路设计
        3.6.3 SIM卡接口电路设计
        3.6.4 通信硬件接口电路设计
        3.6.5 天线接口电路设计
    3.7 串口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4.1 卫星定位模块软件设计
        4.1.1 NMEA-0183协议简介
        4.1.2 协议的接收与处理
    4.2 惯性模块软件设计
        4.2.1 惯性数据的读取
        4.2.2 惯性数据的滤波与换算
        4.2.3 坐标系的转换
        4.2.4 惯性导航算法
    4.3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4.3.1 本终端做主机时的通信
        4.3.2 本终端做从机时的通信
    4.4 存储模块软件设计
        4.4.1 定位数据存储
        4.4.2 系统掉电存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集成、测试与应用
    5.1 整机系统集成
    5.2 整机系统测试
    5.3 整机系统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自动拨打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拨打测试技术发展历程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需求分析
    2.1 功能需求
    2.2 性能需求
3 关键技术介绍
    3.1 信令适配层技术
    3.2 SIM卡鉴权/密钥协商模拟技术
    3.3 测试执行分析技术
    3.4 核心交换技术
        3.4.1 电路交换技术
        3.4.2 分组交换与融合通信技术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架构设计
    4.1 系统结构
    4.2 系统架构可行性分析
    4.3 技术先进性分析
    4.4 工作原理
        4.4.1 业务流程
        4.4.2 业务发起
        4.4.3 业务接收
        4.4.4 统计数据处理
    4.5 主要技术指标
        4.5.1 功能指标
        4.5.2 性能指标
    4.6 接口设计
        4.6.1 AT指令集接口
        4.6.2 用户管理接口
        4.6.3 语音数据接口
        4.6.4 核心网接口
    4.7 本章小结
5 硬件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架构
    5.2 板卡设计
    5.3 硬件实物图
    5.4 本章小结
6 软件设计与实现
    6.1 网关结构设计
        6.1.1 网络管理单元
        6.1.2 协议解析单元
        6.1.3 数据处理单元
        6.1.4 会话管理单元
        6.1.5 媒体通道管理单元
        6.1.6 日志单元
        6.1.7 结果统计分析单元
        6.1.8 拨打测试配置管理单元
    6.2 网关逻辑设计
        6.2.1 网关的启动
        6.2.2 接收数据
        6.2.3 业务处理
    6.3 软件的编译
    6.4 本章小结
7 系统测试
    7.1 测试环境
    7.2 功能测试
        7.2.1 终端启动测试
        7.2.2 链路状态测试设计
        7.2.3 配置任务测试设计
        7.2.4 呼叫任务测试设计
        7.2.5 短信任务测试设计
    7.3 性能测试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总结
    8.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面向野外监测的移动自组网信息回传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内发展现状
        1.3.2 国外发展现状
    1.4 文章内容及组织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文章组织结构
第2章 多跳自组织网络关键技术
    2.1 移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
        2.1.1 GPRS技术介绍
        2.1.2 DSRC技术介绍
    2.2 消息队列遥测传输
        2.2.1 MQTT协议简介
        2.2.2 MQTT通信架构
    2.3 物联网多跳传输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设计需求及分析
        3.1.1 系统设计需求
        3.1.2 系统需求分析
    3.2 通信技术与协议选择
        3.2.1 远距离数据传输技术选择
        3.2.2 近距离数据传输技术选择
        3.2.3 远距离消息传输协议选择
    3.3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3.1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3.3.2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3.4 系统部署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硬件设计
        4.1.1 电源电路设计
        4.1.2 A8900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4.1.3 A1011短距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4.1.4 OEL接口电路设计
        4.1.5 PCB板设计
    4.2 系统软件设计
        4.2.1 数据传输模块软件设计
        4.2.2 本地服务器端程序设计
        4.2.3 可视化平台设计与实现
    4.3 阿里云MQTT服务器搭建
    4.4 移动终端与本地服务器端交互流程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功能测试
        5.1.1 数据传输板卡测试
        5.1.2 阿里云MQTT服务器数据接收测试
        5.1.3 UI界面信息展示测试
    5.2 系统性能测试
        5.2.1 A1011丢包率测试
        5.2.2 系统多跳回传丢包率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窄带物联网的渔业水质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联网国外研究现状
        1.2.2 NB-IoT国内研究现状
        1.2.3 水质预测预警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渔业水质智能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1 系统总体结构
        2.2.2 系统工作过程
    2.3 NB-IoT的关键技术
        2.3.1 常用通信技术
        2.3.2 NB-IoT技术优势
        2.3.3 NB-IoT网络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渔业水质智能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结构
    3.2 系统硬件选型
        3.2.1 继电器选型
        3.2.2 传感器选型
        3.2.3 NB-IoT芯片选型
    3.3 硬件电路设计
        3.3.1 硬件电路模块化分析
        3.3.2 开发环境简介
        3.3.3 核心控制器模块
        3.3.4 NB-IoT无线通信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渔业水质智能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嵌入式软件设计
        4.1.1 需求分析
        4.1.2 开发环境简介
        4.1.3 远程通信模块
        4.1.4 数据采集模块
        4.1.5 设备控制模块
    4.2 云服务器设计
        4.2.1 需求分析
        4.2.2 开发环境简介
        4.2.3 数据库设计
        4.2.4 数据接口设计
        4.2.5 通信服务器设计
    4.3 手机客户端软件设计
        4.3.1 需求分析
        4.3.2 开发环境简介
        4.3.3 手机客户端功能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渔业水质预测预警模型构建
    5.1 总体设计
    5.2 建模方法
        5.2.1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
        5.2.2 支持向量回归机(SVR)
        5.2.3 灰狼优化算法(GWO)
        5.2.4 灰狼优化算法优化SVR预测原理
    5.3 预测模型建立
        5.3.1 基于EEMD的渔业水质降噪预处理
        5.3.2 SVR回归预测模型建立
    5.4 预警模型建立
        5.4.1 警级划分
        5.4.2 渔业水环境参数标准分析
        5.4.3 警级判别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NB-IoT信号质量测试
    6.2 通信稳定性测试
    6.3 监测准确性验证
    6.4 手机客户端测试
        6.4.1 用户注册和登录界面
        6.4.2 在线终端管理界面
        6.4.3 水质监控界面
        6.4.4 水质预测预警查询界面
        6.4.5 历史数据查询界面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10)列车旅客网络服务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列车网络服务系统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系统技术要求
    2.3 旅客网络服务系统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心服务器设计
    3.1 引言
    3.2 核心服务器技术指标
    3.3 核心服务器总体设计
    3.4 各子模块硬件设计
        3.4.1 电源模块设计
        3.4.2 控制模块设计
        3.4.3 LTE上联模块设计
        3.4.4 合路模块设计
        3.4.5 Wi-Fi上联模块
        3.4.6 总线模块
    3.5 核心服务器软件设计
        3.5.1 管理功能软件设计
        3.5.2 上联认证软件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厢服务器功能设计
    4.1 引言
    4.2 车厢服务器技术指标
    4.3 车厢服务器总体设计
    4.4 车厢服务器硬件设计
        4.4.1 电源模块设计
        4.4.2 控制模块设计
        4.4.3 AP模块设计
        4.4.4 总线模块
    4.5 车厢服务器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运营维护管理平台设计
    5.1 引言
    5.2 运维管理平台总体设计
    5.3 网络管理设计
        5.3.1 信息上报设计
        5.3.2 拓扑管理设计
        5.3.3 信息管理设计
        5.3.4 轨迹管理设计
        5.3.5 配置管理设计
        5.3.6 分组配置管理
        5.3.7 无线管理设计
        5.3.8 流量管理设计
        5.3.9 安全管理设计
        5.3.10 告警管理设计
        5.3.11 日志管理设计
        5.3.12 设置管理设计
    5.4 运营管理设计
        5.4.1 用户管理设计
        5.4.2 Protal管理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引言
    6.2 静态测试
        6.2.1 Wi-Fi吞吐量测试
        6.2.2 高清视频并发测试
        6.2.3 LTE上网性能测试
        6.2.4 静态测试分析
    6.3 动态测试
        6.3.1 测试组网环境
        6.3.2 高速运行3G/LTE无线下载速度测试
        6.3.3 高速运行单终端WiFi上网速度测试
        6.3.4 动态测试分析
    6.4 服务器性能测试
        6.4.1 测试组网环境
        6.4.2 高低温下核心服务器性能测试
        6.4.3 高低温下车厢服务器性能测试
        6.4.4 服务器性能测试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专利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附件9

四、3G的SIM卡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通信安全技术发展综述[J]. 王俊,田永春. 通信技术, 2021(10)
  • [2]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安全通信技术研究[D]. 赵盛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9)
  • [3]中国联通W分公司移动通信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石蕾. 山东大学, 2020(05)
  • [4]多参数无线测量系统研究[D]. 胡月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车载终端监控协议的安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马壮.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6]卫星定位导航终端模块的开发与实现[D]. 颜丙波. 山东大学, 2020(02)
  • [7]自动拨打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子豪.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面向野外监测的移动自组网信息回传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道魁.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9]基于窄带物联网的渔业水质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崔建军. 江苏大学, 2020(02)
  • [10]列车旅客网络服务系统的研制[D]. 李齐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3G SIM卡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