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应对——德国“先进飞机结构”计划介绍

灵活应对——德国“先进飞机结构”计划介绍

一、柔性响应──德国“先进飞机结构”计划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谢景宜[1](2021)在《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及经济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陆地面积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沿海地区不得不把空间发展的目光投向海洋。围填海作为现有的主要用海方式不仅造价高昂,而且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针对围填海存在的诸多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节约用海、最大程度降低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原则,本文提出了漂浮城市这一环保、经济的城市空间发展概念,采用浮箱结构来建造海洋平台城市,有效利用海洋空间来弥补土地资源紧缺问题的同时,又避免了传统围填海等工程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本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对基于浮箱结构的海洋漂浮城市进行了细致、多方面的概念设计,并从人居优越性、交通便利性、管廊经济性、雨洪管理有效性、绿色施工高效性、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基于浮箱结构的海洋漂浮城市概念包括浮箱上部人居活动层和浮箱内部交通与基础设施层。浮箱上部为人居空间,提供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等场所,搭配环绕的景观绿化最大限度地构建生态宜居环境。浮箱内部主要为城市交通系统与综合管廊系统,避免城市交通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解决现有噪音尾气污染和汽车拥堵问题,为海洋漂浮城市中的出行提供便利;同时将妨碍人类活动的基础设施下移,为浮箱上部地面提供更多优质人居活动空间。浮箱结构采用预制件装配式施工,城市采用单元化原则设计,以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原则。(2)本文对基于浮箱结构的海洋漂浮城市与传统填海工程进行了工程概算和经济性对比。以某临空产业园填海造地工程为例,该工程通过填海造地形成准矩形临空产业园人工岛,长6183m、宽3440m,总面积约20.29km2。仅考虑人工岛护岸和陆域形成,不包括陆域形成后的地基处理、场区地下管线、场区面层结构及以上设施,采用清淤换填与直接回填组合方案的初步设计工程概算约为219.9亿元。而采用浮箱结构的海洋漂浮城市方案,建设相同大小的平台,采用C35F350混凝土建设大小为80m×80m×7m,厚度为0.6m的浮箱,工程概算约为198.42亿元。对比结果表明,海洋漂浮城市的建设概算低于填海造陆方案概算。与填海造陆相比,浮箱内部还可额外提供近一倍的面积,节省大量建设资金。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思路,海洋漂浮城市是中国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新模式,也是探索世界城市空间开发的“中国方案”。

李帅[2](2021)在《面向飞机装配生产的自动控制柔性工装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战略的部署,国产飞机的研制计划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国家航空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作为飞机制造的各个环节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飞机机身装配是飞机设计和飞机成型之间极其重要的衔接环节。目前,飞机装配领域的柔性装配技术尚未被广泛应用,更多的则是采用与之相对的刚性工装,很难适应多型号飞机的装配或者小批量的装配,从而严重制约了飞机装配技术的发展,影响国产飞机研制计划的进程。而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匹配机型变化带来的装配改变,数字化柔性装配技术的优势明显要强于与之相对的刚性装配技术,而且,柔性装配技术是基于PLC自动控制系统来控制工装上可动模块来适应机型状态变化,可以大幅降低工装准备时间和重新订制工装产生的制造成本。本文以某机型飞机前机身为实际研究对象,以柔性装配系统的工作与控制理论为基础,设计、研制应用于上述对象的柔性装配工装,从而实现了本文所述工装的设计与实践。用新型的柔性工装系统代替了传统的刚性工装,实现了某型机前机身的精确装配及更换机型时的工装的高机动性和稳定性。本文在充分调研柔性装配控制系统相关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对其机械结构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控制系统架构选择了上位机和PLC相结合的主控单元,PC上位机通过Ethercat总线的协议与PC机进行数据和指令的传输。上位机程序语言选择ST语言,主要实现用户登录设置、系统零点及参数设置、故障报警及实时显示、模型生成及数据存储、与下位机实时通信等功能,利用TwinCAT2软件开发下位机控制程序,主要实现伺服系统不同工作方式的切换、下位机输入输出模块的控制、与上位机的数据通信,并与上位机相配合实现故障的声光报警。运动单元所具备的定位功能由系统的动力供给部分——伺服控制系统来实现。目前,该柔性工装系统已经投入到了实际的装配生产工作中。通过实际生产发现,该柔性工装系统为航空企业切实发展机身部件的柔性装配创造了技术积累,为飞机数字化柔性装配技术的深层次研究、开发和实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杨洪磊[3](2020)在《大型风电叶片尾缘襟翼载荷智能控制系统仿真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风电机组大型化发展,叶片尾缘襟翼载荷智能控制技术,作为叶片流场主动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有效、快速、灵活地降低叶片载荷,提高风力机,特别是大型风电机组的可靠性、经济性,该控制技术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为深入了解叶片襟翼实际作用效果及降载机制,在整机性能测试仿真计算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带有襟翼控制的模型风力机风洞实验及流场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形成从方案设计到性能计算,最后进行实验验证的研究体系。首先基于自主搭建的带有柔性尾缘襟翼控制的大型风电机组气动伺服弹性耦合仿真计算平台,从整机性能上论证了尾缘襟翼载荷智能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得到不同风速下风力机叶片特性参数的方位角分布规律。确定了在不影响风力发电机组发电量输出的前提下,尾缘襟翼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有效抑制电机输出功率、推力、桨距角的波动。根据襟翼影响叶片所受气动载荷与叶片运动耦合关系,归纳总结了尾缘襟翼能够有效抑制叶片疲劳载荷的原因。为深化计算结果,完善研究体系,在完成整机性能计算基础上,开展了基于尾缘襟翼主动控制的模型风力机实验研究。搭建了开式风洞水平轴风力机实验测试系统,加装自主设计带有襟翼作动系统的风力机叶片,开展了不同工况及襟翼控制规律的风洞实验。实验用风力机叶片,根据风洞尺寸按1:105的比例对NREL5MW风力机叶片进行缩比设计,除满足相似定律要求外,为保证叶片气弹特性相似,引入叶片展向环量分布、Polar线等相似条件。采用伺服电机驱动襟翼的传动方案,并根据BEM理论优化模型叶片气动外形设计。搭建了水平轴模型风力机实验测试系统,开展襟翼载荷主动控制性能实验研究工作。该系统由开式风洞、带有尾缘襟翼作动系统的水平轴模型风力机、控制系统、测量系统四部分构成。首先在风力机停机状态下进行实验研究,目标是探究叶片周围流场随襟翼摆动的变化情况,获取襟翼摆动影响叶片周围流场特性变化规律。以停机状态风洞实验为蓝本,进行CFD流场计算,捕捉叶片流场变化细节,描述流场变化过程,研究不同来流风况及襟翼控制规律对应的叶片流场特征,定性提出在均匀来流条件下襟翼对叶片气动载荷的控制过程。结合对大型风电机组叶片气弹耦合特性分析、风洞实验及数值计算,系统地描述了尾缘襟翼载荷主动控制系统对抑制风力机叶片疲劳载荷的作用机制。最后,完成水平轴风力机旋转状态的尾缘襟翼载荷控制实验研究。在均匀来流条件下,制定三种襟翼控制策略:襟翼摆动到幅值位置处静止、襟翼正弦波信号控制、襟翼方波信号控制。比较实验结果及不同控制信号的效能成本,最终确定了叶根变形量控制效果最明显的开环控制方式。采用具有明显载荷抑制效果的开环控制策略,开展了在偏航状态与直吹状态下的风力机叶根载荷控制对比实验,以探究偏航状态下的襟翼作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偏航状态下,相较于直吹状态,使用相同的襟翼开环控制策略能够获得更好的载荷控制效果。说明对于真实复杂多变的来流风况,使用尾缘襟翼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大型风电机组的叶片疲劳载荷控制将具有更大的应用前景。借助NREL FAST气动伺服弹性仿真计算、CFD数值计算、模型风力机风洞实验等研究手段,探究了尾缘襟翼智能控制系统在抑制大型风力机叶片疲劳载荷方面的作用,全面揭示了襟翼对叶片载荷控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尾缘襟翼智能控制技术在叶片疲劳载荷控制、缩短机组下游风场恢复距离、减小变桨系统损耗、增加风电机组运行可靠性等方面均可获得较明显的收益,可为该控制系统在大尺寸风力机叶片中的工程应用提供有效参考。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赵刚[5](2020)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先后提出,世界各国纷纷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而高端装备制造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如何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各国发展制造业争先抢占的制高点。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众多因素都一定程度影响其智能化发展。这些因素单独或综合作用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且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影响路径往往决定着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成功与否。因此,本文选取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综合作用机理模型,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首先,本文界定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内涵和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框架。在梳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概念和特征,界定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内涵和形式。从创新理论、数字经济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出发,对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因素进行解析,分析创新、数字化和传统资源等三个层面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框架。其次,识别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以国家工信部颁布的2015年至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及项目”名单中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选择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开放式编码等具体流程,确定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各层次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故事线,识别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再次,分别研究了各类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一是研究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对创新层面各因素的内涵进行解析,分析提出了创新柔性、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创新因素。提出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相关假设,并引入和探讨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归纳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构建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模型,基于国内外相对成熟量表设计了调查问卷,收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据,验证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二是研究数字化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在解析数字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提出了数据采集分析能力、运营方式平台化能力、生产过程数字化能力等数字化因素,将不同数字化水平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纳入演化博弈框架中,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探析数字化因素影响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演化趋势与稳定条件,分析了数字化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方法明确并归纳了数字化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三是研究传统资源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在解析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和智能设备的基础上,提出了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智能设备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相关假设和作用机理。构建传统资源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计量模型,并利用统计数据验证传统资源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四是研究了关键影响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综合作用机理。将各类关键影响因素放入一个研究框架内进行研究,构建关键影响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综合作用机理模型,分析综合作用机理,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综合作用机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检验的结果进行讨论。最后,提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措施及政策建议。依据创新、数字化和传统资源等关键影响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结合国内外智能化转型的成功模式及经验,分别从创新、数字化和资源保障等角度提出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政策建议。以期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进而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发展。

李小飞,张梦杰,王文娟,钟敏,王志刚,周进,薛景锋[6](2020)在《变弯度机翼技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飞机变弯度机翼通过机翼前后缘变弯度机构和/或柔性结构变形驱动,根据飞行状态实时连续光滑调节机翼弯度,从而获得最优气动效率,进而实现飞机减阻、减重、降低燃油消耗等目的。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技术的发展,光滑连续变形结构已成为飞机未来发展方向。变弯度机翼涉及气动总体需求分析、轻质变形结构设计、柔性大变形可承载蒙皮、智能材料驱动器、分布式协同变形控制等关键技术,以关键技术为牵引进行变弯度技术研究,是未来变弯度机翼工程化应用的重要途径。

彭程[7](2020)在《飞机数字化装配现场数据集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都制定了本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如“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这些举措的目的都是借助信息技术,突破制造的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互联互通瓶颈。而CPS(Cyber-Physical System,信息物理系统)是将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融合的新型工业系统,该理念为突破上述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某型飞机的装配现场为例,设计并实现了基于CPS的飞机装配现场数据集成及应用系统。首先,对飞机装配现场的数据构成进行了调研,将车间资源按照人员、机器、物料、方法、测量、环境六种类型进行划分。梳理了某型飞机装配现场现有的数据集成系统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该型飞机数据集成的现状,在借鉴CPS的5C技术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飞机装配现场数据集成及应用系统,并对其功能架构、网络结构和软件架构进行了阐述,给出了该系统一个应用实例,指明了该实例的实现由数据采集平台、数据传输平台和数据应用平台共同组成。然后,设计并实现了数据采集平台。为飞机装配现场六种资源设计了资源标识的方案,并且根据资源分段式建模的结果设计了六种资源的属性、状态和历史表结构,最后对飞机装配车间数据采集平台的软件系统进行了架构设计和主要接口说明。接着,设计并实现了数据传输平台。提出中立区和数据安全交换区的概念以实现两网融合,在数据权限管理机制和数据跨网段传输机制的保障下了实现了企业网和工业网之间的数据安全交换。分别介绍了文件跨网段传输和数据库跨网段同步的设计与实现。最后,设计并实现了数据应用平台。设计了数据应用平台的技术架构,并基于此架构分别构建了面向工业级的制造信息(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MI)应用和企业级的商业信息(Business Information,BI)应用,且对典型案例进行了实现。

杭晓晨[8](2019)在《大柔性飞行器气弹系统建模及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空长航时大柔性飞行器可用于执行侦察、监测、预警和通信中继等任务,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及应用前景,是临近空间飞行器重要的结构形式之一。为了提高气动效率、任务载荷,此类飞行器通常采用轻质复合材料,具有大展弦比柔性机翼。大柔性飞行器结构与气动荷载耦合形成的气动弹性问题,与传统飞机有很大区别,体现在结构变形较大、系统中不确定性因素突出、弹性振动与刚体模态产生耦合等方面。这些特点决定了以往的非定常气动力理论、气弹稳定性建模和分析方法可能并不再适用。因此,有必要发展新的气弹系统动力学建模和稳定性求解方法,为此类新型大柔性飞行器的结构设计与气弹分析提供支撑。在上述需求的牵引下,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研究了大柔性飞行器气弹稳定性分析特征值问题的构造及求解方法。将控制理论中的结构奇异值理论应用到气弹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中,以来流动压为有界摄动量,构造状态空间域的系统矩阵和特征值问题,最终获得标称气弹稳定性边界。算例研究表明,相比于经典的频域颤振分析方法,该方法具有更好的精度,得到的稳定性边界与实验值更吻合。该方法作为本文后续气弹系统稳定性分析的理论基础。2、提出了一种具有统一形式的气弹系统状态空间建模方法。对几种常用的非定常气动力理论模型进行了推导,并结合有限元模型的状态空间方程,给出了建立于状态空间的气弹系统统一形式。在此统一形式的基础上,研究了气弹系统与控制系统的耦合、颤振模态追踪等问题。算例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形式统一、易于多学科耦合、能够兼顾时/频域分析的优点。采用文本提出的基于左-右特征向量正交检验的模态追踪算法,能够比传统的基于MAC值的模态追踪算法更为准确地分辨大柔性飞行器结构颤振模态变化趋势。后续章节针对大柔性飞行器气弹稳定性的研究都采用了本章提出的统一状态空间建模方法。3、建立了基于非定常涡格法气动力理论的柔性飞行器结构时间步长推进仿真框架。提出了一种基于瞬时变形信息的时变无限板样条插值方法,基于此插值方法给出了非定常涡格法与梁单元有限元结构、壳单元有限元模型的耦合分析框架。为了构造气弹系统的时域离散状态空间方程以便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了基于UVLM非定常气动力的解析气弹灵敏度分析方法。算例研究表明,时变无限板样条插值相对于传统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得到的气动荷载分布更为准确。基于链式法则的解析气弹灵敏度分析方法能够解决UVLM时间迭代仿真不易求解特征值的问题。采用了三种不同建模精度的大柔性飞行器结构模型,验证了基于UVLM气动力的气弹系统建模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基于结构奇异值理论的大柔性飞行器结构鲁棒颤振稳定性分析方法。推导了基于结构奇异值理论的气弹系统线性分式变换结构形式,并给出了考虑结构刚度/阻尼参数不确定性、模态参数不确定性、气动力参数不确定性的鲁棒气弹系统建模方法。算例研究表明,在构建标准P-Δ反馈系统时,将参数不确定性项提取为增广方程,可以显着降低代数推导工作量。在大展弦比长直机翼结构中,气弹稳定性对模态阻尼参数不确定性最为敏感,对于气动力参数不确定性较不敏感。由于计及了不确定性的不利取值影响,鲁棒颤振稳定边界总是小于标称颤振边界。将算例结果与文献值对比,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基于结构奇异值理论的鲁棒气弹稳定性分析方法准确有效。5、研究了大柔性飞行器结构考虑刚弹耦合效应后的建模和稳定性分析方法。将平均轴系法与前文所述的气弹系统统一状态空间方程结合,发展了一种模态坐标下的刚弹耦合建模方法。通过定义合适的平均轴系,并假设整机瞬时质心不变,在飞行器平衡状态附近将刚体运动方程线性化,进而得到与弹性运动无耦合项的整机刚体运动方程。联合气弹系统统一状态空间模型,叠加得到考虑刚弹耦合的气弹系统控制方程。通过混合机翼体模型的仿真算例验证了考虑刚弹耦合效应后系统建模与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算例研究表明,考虑刚弹耦合效应后的全机自由模态基频小于约束的悬臂机翼模型的基频。刚弹耦合效应使得结构的稳定性边界降低,在本文采用的混合机翼体模型中,降幅达到了29.6%。体自由度颤振表现为刚体短周期模态与机翼对称一弯模态耦合诱发的颤振。

袁莉群[9](2019)在《A公司柔性生产线成本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能制造的兴起,现代制造企业越来越多的推进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主的柔性生产方式,但柔性生产模式和传统制造模式的生产方式大相径庭,相应成本发生方式差异大,传统制造模式下的成本管理不能满足新制造模式需要。因此,探索研究面向智能制造的柔性生产线成本管理对于制造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大型军工集团的下属成员单位A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探索性研究、系统科学研究、实证研究等系列方法和手段,对智能制造模式下柔性线成本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大量阅读国内外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智能制造模式下柔性生产线的特点、成本管理的内涵和方法,对A公司面向智能制造的柔性生产线的成本管理模式进行了设计,主要是通过梳理柔性生产线的运行流程,分析新型生产线成本发生的特点;根据资源消耗及作业情况设立作业中心,选择关键成本动因,建立作业成本核算体系,精准核算生产线实际成本;以产品MBOM为依托,根据历史成本水平和工艺仿真,预测分项标准成本,建立内部标准成本体系;优化生产制造相关业务系统,植入标准成本主数据,搭建成本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动态、显性管理;根据成本分析、评价结果寻找成本管控重难点,并制定相应成本改善措施,持续改进优化成本管理模式;转变传统成本评价方式,利用柔性生产平台特点,建成涵盖过程、结果的多维度成本评价方案;最后对该种成本管理模式在企业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A企业目前柔性生产线成本管控模式缺失的问题,实现成本准确核算、有效控制、科学评价,强化了生产过程管控能力,提升了柔性生产线经营管理指标。并在企业中形成了可复制的适合柔性生产线的成本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企业资源利用率、价值创造能力,为企业后续柔性生产线的建立奠定成本管理基础,同时推动企业“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快速落地,也为行业柔性线生产成本管理提供参考。

翁洁[10](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互联网经济蔓延渗透至各行各业,制造业企业也在其中。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公司)目前的重点业务——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也不例外。其所在行业面对的市场呈现出产品客户定制化,全产业链在线化,操作运营的智能化以及技术运营生态化的特点,这对C公司的运营提出了各方面的挑战和要求。而目前C公司的组织架构、基础设备、信息系统、运营效率等无法满足市场提出的新要求,出现了业务增长放缓、客户满意度降低的状况。可见C公司基于十年前的传统业务制定的战略和组织定位,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市场变化的需要,成为制约新业务发展的瓶颈。本文利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思路,运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等工具,对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据此运用SWOT分析法建立了战略矩阵,并借助IFE,EFE矩阵进行定量分析,为C公司工程塑料业务做出了适当的战略选择。再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思维、新工具,为C公司的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确定适应目前发展状况的总体战略。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目前需要推行WO战略,鼓励创新,利用先进的设备与互联网技术,对商业模式、资源利用、供应链运营进行优化,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对自身运营效率、管理效率进行改善与提高,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公司持续高速的发展。本文还从改进商业模式、优化组织改革、引进先进信息系统、储备高技术人才、加强企业文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为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保驾护航。

二、柔性响应──德国“先进飞机结构”计划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柔性响应──德国“先进飞机结构”计划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及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围填海造地工程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围填海造地概况
        1.2.2 围填海造地工程的影响
        1.2.3 我国围填海造地的主要问题
    1.3 大型及超大型漂浮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大型漂浮结构(LFS)
        1.3.2 超大型漂浮结构(VLFS)
    1.4 漂浮城市研究现状
        1.4.1 半独立式海上漂浮城市
        1.4.2 独立式漂浮城市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方案
    2.1 引言
    2.2 通过浮箱结构建设构建上部人居空间
        2.2.1 现代城市人居问题
        2.2.2 人车分流设计蓝图
        2.2.3 绿色人居空间规划
    2.3 利用浮箱内部空间构建绿色高效交通系统
        2.3.1 现代城市绿色交通系统
        2.3.2 海洋漂浮城市浮箱内部智能交通系统
    2.4 借助浮箱顶部空间构建“综合管廊”系统
        2.4.1 全球“综合管廊”系统发展历程
        2.4.2 我国“综合管廊”系统建设现状
        2.4.3 海洋漂浮城市“综合管廊”系统设计方案
    2.5 利用浮箱结构天然优势达成“海绵城市”功能
        2.5.1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内容
        2.5.2 “海绵城市”当前发展状况
        2.5.3 利用浮箱结构天然优势建设“海绵城市”
    2.6 装配式模块化组装实现绿色建造
        2.6.1 装配式建筑设计特点
        2.6.2 装配式浮箱应用状况
        2.6.3 采用装配式结构搭建海洋城市平台
    2.7 单元化拓展城市空间规模
        2.7.1 城市单元化发展思路
        2.7.2 海洋漂浮城市单元化设计方案
    2.8 小结
3 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特点及优势
    3.1 引言
    3.2 人居优越性
        3.2.1 利用漂浮结构,营造良好海上生活环境
        3.2.2 避免人车冲突,提高出行舒适度
        3.2.3 规划绿色廊道,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3 交通便利性
        3.3.1 内部交通一体化
        3.3.2 慢行交通绿色化
        3.3.3 停车系统智能化
        3.3.4 交通运输保障化
    3.4 管廊经济性
        3.4.1 建设成本估算
        3.4.2 运维成本估算
        3.4.3 衍生成本估算
        3.4.4 经济效益对比
    3.5 雨洪管理有效性
        3.5.1 雨水疏排及时性
        3.5.2 雨水调蓄便捷性
    3.6 绿色施工高效性
        3.6.1 标准化生产,提高施工质量
        3.6.2 清洁生产,落实绿色建造战略
        3.6.3 提升产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3.7 可持续发展性
        3.7.1 资源可持续发展
        3.7.2 环境可持续发展
        3.7.3 经济可持续发展
        3.7.4 社会可持续发展
    3.8 小结
4 海洋漂浮城市工程概算及经济性分析
    4.1 海洋漂浮城市工程
        4.1.1 工程设计概况
        4.1.2 工可设计概算
    4.2 某填海造地工程
        4.2.1 建设项目概述
        4.2.2 初步设计概算
    4.3 海洋漂浮城市经济性优势
        4.3.1 城市建设成本优势
        4.3.2 城市运维成本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面向飞机装配生产的自动控制柔性工装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柔性工装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PLC控制技术
    2.2 柔性装配技术
    2.3 ETHERCAT现场总线技术
    2.4 伺服运动控制技术
    2.5 TWINCAT2软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柔性工装系统需求分析
    3.1 柔性工装系统功能需求
    3.2 柔性工装系统指标要求
        3.2.1 环境条件要求
        3.2.2 技术指标要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工装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硬件方案设计
    4.3 软件方案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工装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硬件方案详细设计
    5.2 上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
        5.2.1 账户管理模块设计
        5.2.2 系统初始化流程设计
        5.2.3 手动模块设计
        5.2.4 自动模块设计
        5.2.5 单轴手动模块设计
    5.3 下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
        5.3.1 PLC测控梯形图与功能块程序设计
        5.3.2 主模块程序设计与实现
        5.3.3 子模块程序设计与实现
    5.4 数据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4.1 数据通信协议设计
        5.4.2 通信协议封装和解析流程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装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准备
        6.1.1 达标要求
        6.1.2 调试方法
    6.2 功能测试
        6.2.1 测试背景
        6.2.2 用户管理模块测试
        6.2.3 运动控制模块测试
        6.2.4 系统报警模块测试
        6.2.5 定位器定位精度检测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大型风电叶片尾缘襟翼载荷智能控制系统仿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叶片载荷智能控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叶片载荷控制技术概述
        1.2.2 尾缘襟翼智能叶片载荷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型风电机组叶片载荷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平台介绍
    2.1 叶片载荷智能控制系统气动-伺服-弹性仿真计算平台
        2.1.1 NREL FAST开源计算程序介绍
        2.1.2 NREL5MW风力机介绍
        2.1.3 带有柔性尾缘襟翼控制的风力机仿真计算平台搭建
        2.1.4 平台计算时间无关性验证
    2.2 基于尾缘襟翼载荷控制的水平轴风力机实验系统
        2.2.1 集成尾缘襟翼作动装置的模型风力机叶片设计
        2.2.2 开式风洞模型风力机实验系统搭建
        2.2.3 实验系统测量不确定度
    2.3 尾缘襟翼控制对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仿真计算
        2.3.1 计算模型介绍
        2.3.2 网格独立性验证
        2.3.3 湍流计算模型选定
    2.4 小结
第3章 叶片不同方位角载荷智能控制效果分析与降载机理研究
    3.1 风力机不同参数的方位角分布特性
        3.1.1 智能叶片控制对时均疲劳载荷和整机性能影响
        3.1.2 不同方位角下叶片疲劳载荷控制效果分析
    3.2 尾缘襟翼的载荷控制过程分析与研究
    3.3 小结
第4章 风力机停机状态下尾缘襟翼控制流场特性研究
    4.1 停机状态下不同襟翼位置流场特性研究
        4.1.1 停机状态流场测量方案介绍
        4.1.2 不同襟翼位置定常状态流场特性研究
    4.2 停机状态下襟翼动态摆动流场特性研究
        4.2.1 不同襟翼控制信号的设定
        4.2.2 不同襟翼控制信号的流场特性
        4.2.3 不同攻角下带襟翼开环控制翼型流场特性研究
    4.3 关于襟翼摆动载荷控制机理的分析与总结
        4.3.1 停机状态下不同襟翼角对应的流场特性
        4.3.2 襟翼动态扰动的传递过程
        4.3.3 尾缘襟翼载荷控制机理总述
    4.4 小结
第5章 模型风力机旋转状态下尾缘襟翼载荷控制实验研究
    5.1 风力机旋转状态实验工况介绍
    5.2 不同尾缘襟翼控制方案降载效果分析
        5.2.1 风力机无偏航状态下尾缘襟翼控制效果
        5.2.2 不同控制信号功耗分析
        5.2.3 风力机偏航运行襟翼控制效果
        5.2.4 风力机运行状态下襟翼载荷控制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5)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2.1.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内涵
        2.1.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主要特征
    2.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内涵及过程分析
        2.2.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内涵
        2.2.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过程分析
    2.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及作用机理研究框架
        2.3.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3.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
        2.3.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3.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方法的选择
        3.1.1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对比分析
        3.1.2 扎根理论方法的确定
    3.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2.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的总体设计
        3.2.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象选择
        3.2.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资料收集与整理
    3.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过程
        3.3.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开放式编码
        3.3.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主轴式编码
        3.3.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选择式编码
        3.3.4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论饱和度检验
    3.4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结果
        3.4.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创新影响因素
        3.4.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数字化影响因素
        3.4.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传统资源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
    4.1 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理论假设
        4.1.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柔性、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关系假设
        4.1.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与智能化转型之间关系假设
        4.1.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智能化转型之间关系假设
        4.1.4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柔性与智能化转型之间关系假设
        4.1.5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关系假设
        4.1.6 环境动态性在创新因素与智能化转型之间的调节作用关系假设
    4.2 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作用机理模型的构建与问卷分析
        4.2.1 创新因素对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4.2.2 量表设计
        4.2.3 问卷调查数据的获取、处理和信度效度检验
    4.3 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作用机理的实证分析
        4.3.1 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作用机理的主效应检验
        4.3.2 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作用机理的中介作用检验
        4.3.3 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作用机理的调节作用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化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
    5.1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策略分析
        5.1.1 演化博弈相关理论
        5.1.2 不同数字化水平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采取的策略分析
    5.2 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数字化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影响分析
        5.2.1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和模型构建
        5.2.2 演化博弈的稳定性分析
        5.2.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数字化影响因素分析
    5.3 数字化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作用机理的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5.3.1 数据采集分析能力的变化对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5.3.2 运营方式平台化能力的变化对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5.3.3 生产过程数字化能力的变化对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5.3.4 转型成本的变化对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传统资源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
    6.1 传统资源因素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理论假设
        6.1.1 研发投入与智能化转型的关系假设
        6.1.2 人力资本与智能化转型的关系假设
        6.1.3 智能设备与智能化转型的关系假设
        6.1.4 环境动态性在传统资源因素与智能化转型之间的调节作用关系假设
    6.2 传统资源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6.2.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6.2.2 变量选取
        6.2.3 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6.2.4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6.3 传统资源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作用机理检验结果与分析
        6.3.1 基本分析结果
        6.3.2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关键影响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综合作用机理
    7.1 理论假设和综合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7.1.1 数字化因素与创新因素的相关性假设
        7.1.2 传统资源因素与创新因素的相关性假设
        7.1.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综合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7.2 研究方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7.2.1 实证研究方法的选择
        7.2.2 研究量表设计和数据收集
        7.2.3 数据收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7.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综合作用机理模型的实证分析
        7.3.1 综合作用机理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
        7.3.2 综合作用机理模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7.3.3 综合作用机理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8.1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创新层面对策
        8.1.1 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
        8.1.2 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8.1.3 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柔性
    8.2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数字化层面对策
        8.2.1 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数据采集分析能力
        8.2.2 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数字化能力
        8.2.3 努力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运营方式平台化
    8.3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资源保障层面对策
        8.3.1 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
        8.3.2 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人力资本实力
        8.3.3 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智能设备水平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6)变弯度机翼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2 关键技术及研究进展
    2.1 气动需求分析
    2.2 轻质变形结构
    2.3 可承载大变形蒙皮
    2.4 新型驱动器
    2.5 分布式协同控制
3 展望
4 结束语

(7)飞机数字化装配现场数据集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简介及发展现状
        1.2.1 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简介
        1.2.2 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发展现状
    1.3 物联网技术简介及发展现状
        1.3.1 物联网技术简介
        1.3.2 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1.4 CPS技术简介及发展现状
        1.4.1 CPS技术简介
        1.4.2 CPS技术发展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6 论文章节安排
2 飞机数字化装配现场数据集成及应用系统的架构设计
    2.1 问题分析
    2.2 需求分析
    2.3 功能架构设计
    2.4 网络结构设计
    2.5 软件架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数据采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3.1 飞机数字化装配现场数据构成
    3.2 资源标识技术
        3.2.1 资源标识技术的分类
        3.2.2 资源标识技术的选取
    3.3 飞机装配车间资源分段化建模
    3.4 数据采集平台表结构设计
        3.4.1 数据结构规范
        3.4.2 表结构设计
    3.5 数据采集平台实现
        3.5.1 体系结构
        3.5.2 技术框架
        3.5.3 系统实现
    3.6 本章小结
4 数据传输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的权限管理机制
        4.1.1 权限级别设计
        4.1.2 功能实现
        4.1.3 原型系统展示
    4.2 数据跨网段安全传输机制
        4.2.1 网闸系统
        4.2.2 两网融合策略
    4.3 文件跨网段传输
        4.3.1 集成接口设计
        4.3.2 通讯模式
        4.3.3 传输流程
    4.4 数据库跨网段同步
        4.4.1 数据库跨网段同步机制
        4.4.2 数据库同步权限设置
        4.4.3 数据库同步的关键步骤
    4.5 本章小结
5 数据应用平台设计与实现
    5.1 数据应用平台技术体系架构
        5.1.1 软件结构
        5.1.2 技术框架
    5.2 案例1:设备运行状态可视化
        5.2.1 功能实现
        5.2.2 原型系统展示
    5.3 案例2:飞机总装配进度可视化
        5.3.1 功能实现
        5.3.2 原型系统展示
    5.4 案例3:自动预警换刀功能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项目代码结构

(8)大柔性飞行器气弹系统建模及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大柔性飞行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1.2 大柔性飞行器的气弹稳定性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定常气动力模型
        1.2.2 大柔性飞行器的结构和气弹系统建模方法
        1.2.3 气弹系统鲁棒稳定性分析方法
        1.2.4 大柔性飞行器刚弹耦合效应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气弹颤振特征值问题构造及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典型气弹系统动力学方程
    2.3 经典频域颤振分析方法
        2.3.1 V-g法
        2.3.2 p-k法
    2.4 控制理论中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2.4.1 状态空间方程和根轨迹法
        2.4.2 基于结构奇异值的动压摄动稳定性分析方法
    2.5 二元机翼的颤振稳定性分析
    2.6 三维机翼的颤振稳定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弹系统的状态空间统一建模方法
    3.1 引言
    3.2 多种气动力理论的统一状态空间建模方法
        3.2.1 Wagner函数
        3.2.2 有限状态入射流理论
        3.2.3 基于有理函数拟合的气动力理论
    3.3 气弹状态空间模型的统一形式
    3.4 统一状态空间建模方法与控制系统的耦合
    3.5 基于左右特征向量正交检验的颤振模态追踪方法
    3.6 仿真算例与验证
        3.6.1 二元翼段模型
        3.6.2 线性翼盒模型
        3.6.3 大柔性悬臂机翼模型
        3.6.4 混合机翼体整机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非定常涡格法的柔性飞行器气弹稳定性分析
    4.1 引言
    4.2 非定常涡格法的基本理论
        4.2.1 不可穿透边界条件
        4.2.2 作用于气动面上的气动荷载
        4.2.3 自由尾涡演化模型
    4.3 时变结构-气动插值与耦合分析框架
    4.4 构建气弹系统离散状态空间方程
    4.5 基于UVLM非定常气动力的气弹灵敏度分析
    4.6 仿真算例验证
        4.6.1 梁单元大展弦比长直机翼
        4.6.2 壳单元大展弦比长直机翼
        4.6.3 后掠飞翼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结构奇异值理论的鲁棒颤振稳定性分析
    5.1 引言
    5.2 结构奇异值理论及鲁棒稳定性判据
        5.2.1 小增益定理及稳定性判据
        5.2.2 结构奇异值理论
        5.2.3 LFT与标准P-Δ模型
    5.3 基于结构奇异值理论的气弹系统鲁棒稳定性分析框架
    5.4 考虑结构刚度/阻尼不确定性的鲁棒颤振分析方法
    5.5 考虑结构模态参数不确定性的鲁棒颤振分析方法
    5.6 考虑气动力不确定性的鲁棒颤振分析方法
    5.7 算例验证
        5.7.1 存在阻尼和刚度不确定性的二自由度翼段模型
        5.7.2 存在模态和气动力不确定性的大展弦比长直机翼模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柔性飞行器考虑刚弹耦合的体自由度颤振分析
    6.1 引言
    6.2 坐标系定义与变量换算
    6.3 考虑刚弹耦合效应的整机动力学建模
    6.4 混合机翼体模型算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A公司柔性生产线成本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内容框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概述
    2.1 智能制造
    2.2 柔性生产
    2.3 成本管理
        2.3.1 定义
        2.3.2 内涵
        2.3.3 方法
        2.3.4 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公司成本管理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3.1 A公司背景
        3.1.1 公司简介
        3.1.2 柔性生产现状
    3.2 现有成本管理模式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3.2.1 现有成本管理模式
        3.2.2 A公司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3.3 成本管理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3.3.1 满足智能工厂建设的需要
        3.3.2 协同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3.3.3 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3.4 成本管理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3.4.1 管理可行性分析
        3.4.2 技术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生产线成本管理模式设计
    4.1 总体设计思路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1.3 设计思路
    4.2 柔性生产线运行流程梳理
        4.2.1 柔性线的运作特点
        4.2.2 柔性线的产品成本对象
        4.2.3 柔性线的生产价值流向
        4.2.4 柔性线的成本特点
    4.3 基于加工作业分解的精准成本核算
        4.3.1 资源动因分析
        4.3.2 作业动因分析
        4.3.3 基于作业消耗的产品实际成本精准核算
        4.3.4 产品成本数据测算
    4.4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标准成本体系
        4.4.1 基于产品M-BOM的专项标准成本库
        4.4.2 标准成本主数据植入
        4.4.3 成本管理显性化
    4.5 关键成本差异分析
        4.5.1 不同计算方式下关键成本差异分析
        4.5.2 制造全流程诊断
    4.6 成本管理优化设计
        4.6.1 柔性生产线的组织结构调整
        4.6.2 生产数据可视化监控
        4.6.3 非增值环节流程再造
        4.6.4 刀具磨损状态智能监控
        4.6.5 设备自主维修
        4.6.6 在制品预警管理
    4.7 多维度成本效益评价方案制定
        4.7.1 基于成本项目结构特点的综合评价方案制定
        4.7.2 基于作业活动特点的过程评价方案制定
        4.7.3 基于DEA评价分析法的成本效益最优产品组合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生产线成本管理模式的实施和效果分析
    5.1 实施方法
        5.1.1 成立专项成本管理小组,细化管理职责
        5.1.2 宣贯生产线成本管理理念,助推落地执行
        5.1.3 建立专项管理制度,规范成本管理模式
    5.2 实施效果
        5.2.1 创建了可复制的柔性生产线有效成本管理模式
        5.2.2 以作业为管理单元强化生产全过程控制能力
        5.2.3 多方位成本管控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指标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的研究框架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1.5.2 国外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1.6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互联网+的概念
        2.1.2 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概念
    2.2 战略管理的基础理论
        2.2.1 战略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2.2.2 战略管理理论的学派
        2.2.3 战略管理的层次
        2.2.4 战略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帮助
    2.3 战略管理的模型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2.3.1 PEST分析模型
        2.3.2 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
        2.3.3 SWOT分析模型
        2.3.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和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模型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的发展现状
    3.1 C公司的概况介绍
        3.1.1 C公司简介
        3.1.2 C公司业务结构及组织构架
        3.1.3 C公司重点业务从乙酰基化学品转向高性能工程塑料
    3.2 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工程塑料业务面临经营环境的巨大变革
        3.2.1 面向客户定制的柔性化
        3.2.2 全产业链在线化与数据化
        3.2.3 操作运营的智能化
        3.2.4 技术运营生态化
    3.3 互联网+时代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面临的经营困难
        3.3.1 来自需求的挑战
        3.3.2 来自自身的危机
        3.3.3 客户满意度亟待提升
        3.3.4 小结
第四章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内部资源分析
    4.1 人力资源分析
    4.2 生产能力分析
    4.3 服务能力分析
    4.4 技术和研发能力分析
    4.5 财务能力分析
第五章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5.1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5.1.1 政治环境的影响分析
        5.1.2 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5.1.3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5.1.4 技术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5.1.5 小结
    5.2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竞争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5.2.1 来自供应商的压力
        5.2.2 来自购买者的压力
        5.2.3 来自替代品的压力
        5.2.4 来自行业内竞争者的压力
        5.2.5 来自潜在进入者的压力
        5.2.6 小结
第六章 C公司工程塑料业务的总体发展战略
    6.1 C公司的愿景及战略目标
        6.1.1 C公司的愿景
        6.1.2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的战略目标
    6.2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
        6.2.1 SWOT因素分析
        6.2.2 SWOT矩阵的建立
        6.2.3 基于IFE和 EFE的战略选择
    6.3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战略的分解
        6.3.1 在产品方面,鼓励创新,走差异化路线
        6.3.2 在市场方面,把握时代机遇,挺进新兴市场
        6.3.3 在服务方面,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6.3.4 在运营方面,建立面向客户的灵活响应机制
        6.3.5 在系统支持方面,引进先进工具,提高管理效率。
第七章 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7.1 强化市场战略,优化商业模式
    7.2 优化组织改革,提供灵活服务
    7.3 引进先进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7.4 鼓励科技创新,储备高技术人才
    7.5 加强企业文化,增强质量意识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柔性响应──德国“先进飞机结构”计划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漂浮城市概念设计及经济性分析[D]. 谢景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面向飞机装配生产的自动控制柔性工装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大型风电叶片尾缘襟翼载荷智能控制系统仿真与实验研究[D]. 杨洪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1)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D]. 赵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6]变弯度机翼技术发展研究[J]. 李小飞,张梦杰,王文娟,钟敏,王志刚,周进,薛景锋. 航空科学技术, 2020(02)
  • [7]飞机数字化装配现场数据集成及应用研究[D]. 彭程. 浙江大学, 2020(06)
  • [8]大柔性飞行器气弹系统建模及稳定性分析[D]. 杭晓晨. 东南大学, 2019(01)
  • [9]A公司柔性生产线成本管理模式研究[D]. 袁莉群.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10]互联网背景下C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翁洁.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灵活应对——德国“先进飞机结构”计划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