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苏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一、苏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曹慧[1](2021)在《老河口市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及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方[2](2021)在《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性别歧视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性别平等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美好愿景。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十个国家之一,而且无论是在消除义务教育性别差距方面,或者女性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还是最近的互联网领域中女性创业者数量,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这跟两百年多前的封建社会相比,跟一百多前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跟七十多年前的旧中国相比,都是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事业的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及其早期实践是研究新中国妇女事业的逻辑起点。实现妇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接受教育,成为自身解放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特别注重妇女教育事业。党和国家有关妇女教育的方针、政策如何落地重要、发挥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考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为指导,以局部区域为代表,以当事人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口述史研究等多种方法,结合相关档案材料,既有利于挖掘、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教育的史料,也有利于发现、梳理妇女解放、妇女教育事业发展的特色、经验、历史贡献和当代启示。泰兴地处苏北,解放初期的广大农村有三种不同类型,即老解放区、恢复区和新解放区,由于战争频繁,男子人口比例长期低于妇女,而且还有不少缺乏劳动力或者劳动力不足的烈军工属。以泰兴为样本,研究这一时期妇女教育问题,具有典型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教育。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基本确立了“人人平等,教育人人”、教育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校、除了知识技能还要将革命思想融进教育并提高妇女政治参与能力的主要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妇女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败的重要力量,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苏区妇女教育模式,即妇女干部培养、妇女识字培训、女童学校教育、女工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民主根据地,妇女支前、妇女生产、妇女参政,无不体现出妇女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主要围绕服务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展开,重点是培养妇女干部和提高妇女觉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全国女性教育重新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大众化改革,使女性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可以设立四个“观测点”,即:女童入学教育,识字扫盲教育,妇女社会教育,妇女干部教育。女童教育既是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的起点,也是从源头上阻隔农村文盲、半文盲妇女产生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初期泰兴当地政府加强女童入学教育的政策措施,满足了农村妇女的内在要求,切合了当地社会的具体实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初期泰兴女童入学教育的基本经验就是提升学龄女童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把握好了四个关键点,即: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深入基层,有的放矢;创新教法,确保质量。泰兴的农村识字扫盲工作开展比较早,早在1941年冬,当时的泰兴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开展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泰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继续参加冬学运动,并成立了专门的妇女识字班,开展识字扫盲;农村妇女在区乡妇联干部、村妇女干部和妇女代表的动员下,参与积极性远高于男性,不仅参加人数多,而且持续时间长,至1956年渐成高潮。泰兴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识字运动,宏观上讲为开展救灾备荒、实行土地改革、推进互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具体而言,不仅使广大妇女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切实增加了家庭收入,从而也为妇女地位的提升营造了氛围。通过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是促进妇女自身解放的重要路径。基于不同阶段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基于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新中国初期泰兴农村妇女社会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2年,在苏北行署领导下,主要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生产救灾、贯彻婚姻法等中心工作开展;1953-1956年,在江苏省委和扬州专区的领导下,主要结合基层普选、增产节约、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运动等开展。但不管哪个阶段,形势政策、思想政治、生产劳动、卫生健康都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苏北妇女社会教育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村妇女自我意识越发觉醒和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社会地位显着提升。但也暴露出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过程的间歇性、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和教育形式的有限性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妇女干部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整体氛围都是显着的影响因素。培养妇女干部、重视妇女参政是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最具特色的重要举措。泰兴属于革命老区,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妇女积极分子脱颖而出成长为妇女干部,为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立妇女自己的组织动员机构,将妇女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构,推举妇女干群模范,是这一时期泰兴妇女解放事业的三条战线。围绕这三条战绩,泰兴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培养路径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而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通过学习时势政策,其业务水平也得到相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妇女干部队伍的稳步发展,切实引导了社会舆论导向——她们不仅以其成功形象吸引着同辈人的效仿,而且影响、教育了守旧的父母及周遭“他者”,从而既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认可,又反过来触动社会文化转型。但妇女干部教育同样也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现实社会环境甚至家庭方面的制约。新中国初期的泰兴农村妇女教育,不仅对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妇女解放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留下了可供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借鉴的历史经验。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其经验就在于,要以农村妇女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在推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促进妇女解放。新中国初期泰兴妇女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对于加强与改善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对于实现《北京宣言》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赵奇,郭运宏,杨玉珍,陈丽培,罗青[3](2021)在《蔗糖浸种缓解玉米幼苗铜胁迫及其生理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文中认为为探究蔗糖浸种缓解玉米幼苗铜胁迫的能力,采用浸种法研究了342.3 mg·L-1蔗糖浸种处理对0、100、200、400 mg·L-1硫酸铜处理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进行生理生化指标与玉米铜胁迫恢复指数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蔗糖浸种可显着提高一定程度铜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株高、根长、相对根长、相对株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生理生化指标与蔗糖处理对铜胁迫恢复指数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为:相对根长(0.799)>相对株高(0.775)>根长(0.767)>脯氨酸含量(0.749)>POD活性(0.740)>可溶性蛋白含量(0.699)>可溶性糖含量(0.673)>CAT活性(0.664)>叶绿素含量(0.647)>SOD活性(0.601)>株高(0.579)。综上可知,蔗糖浸种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玉米幼苗的铜胁迫,抗性鉴定时选择相对根长、相对株高、根长、脯氨酸含量、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CAT活性等强关联指标可以提高选择效率,这为玉米抗性育种提供了参考。

丁小燕,马喆,洪平,张蕴琨[4](2020)在《苏北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江苏省苏北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苏北农村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政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苏北农村3 597名中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仅有37.6%的中小学生每周上体育课≥3节,23.6%每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3次,14.3%每天参与体育锻炼时间≥1 h,77.9%掌握至少1项运动技能,72.0%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27.3%参与校外体育专业辅导;有35.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17.0%不喜欢体育教师或其授课方式,28.6%认为缺乏体育场地或器材,8.4%认为家长不支持,38.2%认为缺乏校外体育专业辅导,18.1%认为体育成绩好坏不影响在校评优和进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学段、不喜欢体育教师或其授课方式、缺乏校外体育专业辅导是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江苏省苏北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促进苏北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需特别关注女生锻炼行为的养成、提升农村体育教师的授课水平以及扶持发展农村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发展。

李晓霞[5](2020)在《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生存状态以及改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这都必须基于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的改善。中学体育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生存质量,也关系到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学校体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研究以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身心健康、工作的满意度、社会自我认同、专业发展以及职业幸福感等维度对X县初中体育教师生存状态进行研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研究发现: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的以下五个维度方面还有待完善。(1)身心健康方面:初中体育教师的工作强度较大,教学压力来源于方方面面,课堂结束后时常会有疲劳感;(2)工作满意度方面:初中体育教师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但学校的体育器材设施不富足,仍待改进,体育教师提高专业发展的机会较少,学校对于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度不透明,对体育教师评价制度不具体;(3)社会地位认同方面:由于政府对体育教师的不重视,社会对体育教师认知的不完整,家长对体育教师的不尊重,初中体育教师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不满意;(4)专业化发展方面: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外出学习进修的名额有限,尤其是乡镇的体育教师学习发展的机会更低,学校现有的资源并不能满足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职业幸福感方面:多数教师热爱体育教育事业,职业幸福感较高,但也有部分体育教师由于工作压力以及教学年限的增长职业幸福感在逐渐下降。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改善策略:(1)社会和学校转变对体育教师的固有观念,明白体育教师的重要性,加强学校体育的宣传和教育,理解学校体育的重要意义,以及体育教学的价值;(2)政府和学校提高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关注体育教师生活与工作中的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可以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3)完善初中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政府加大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器材设施,建立健全体育教师队伍的流动机制,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4)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师评价标准,有利于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5)初中体育教师自主提升综合素质,加强研修,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

王成霞[6](2020)在《苏南与苏北地区初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对苏南和苏北地区初中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了解了苏南和苏北地区初中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旨在为教育部门决策和促进学校教学提供依据,对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初中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最终达到了改善学生的身体健康的目的。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苏南(苏州、无锡、常州)和苏北(连云港、淮安、徐州)的初中生和初中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对1500名初中生和150名教师进行调查,了解苏南和苏北初中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主要问题,针对主要问题给予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调查的结论如下:1.苏南和苏北的初中教师的师资结构相对合理,学历水平符合初中体育教学要求,教师队伍在新老教师相互配合的基础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优势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缺乏教学经验,且具有高级职称上的教师人数稀少,苏北地区较苏南地区,高级职称人数较少,同时,初中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较多;2.初中教师主要针对中考体育加试的项目进行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教授;3.苏南和苏北的初中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缺乏制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4.不同学校在体育与健康的落实情况上存在差异,苏南地区相较苏北地区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更重视一些;5.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运动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参与意识不强;学生对运动技能、运动方法安全防范意识的学习、掌握并且应用的不是很全面;在身体健康领域,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与身体素质关系的认识以及应用不够深入;学生接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教育不能很好地应用到现实中。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和教育部门加大对高层次、高学历师资的引进和教师职称的评聘力度,多组织对教师的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2.学校投入体育方面的费用需要进一步加大,完善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3.学校合理分配初中学生的上课安排,合理安排体育教师的每周工作量;4.教育部门对各学校间的课标达成状况进行相互评比评价,作为学校的评定考核项目;5.学校和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加强学生的运动兴趣,可以采用合班分组教学,实行周期循环交换教学;6.平时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入技能和生活卫生保健的理论知识应用;多举行大型的体育赛事,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

段睿[7](2020)在《长治地区农村初中学生体育学习促进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关键阶段,不仅要面对生理、心理和环境的重大变化,而且还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青少年需具备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学习是确保初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工具,适当的体育运动对促进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逐步提高,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被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不但要获得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需提高对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认识,并养成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习惯。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对长治地区农村初中学生体育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学生体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从乡镇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一些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手段和建议,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地区初中生的体育学习现状,进而得到更多的良策,最终促进初中学生体育学习的提高乃至整个人的提高。通过分析整理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学生充分发挥肯吃苦的精神,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转变体育学习观念,提高体育学科素养。2、体育教师需提高教学能力,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教学,传授运动技能与科普体育理论知识相结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及个体差异。3、学校领导重视体育学科的建设,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4、教育部门需加大对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师生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体育考试评价方式。5、家庭应重视学生的体育发展,父母在经济上及精神上需给予孩子一定的支持。

朱磊[8](2020)在《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以金溪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石;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最根本力量。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我国教育的总体质量和水平。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乡村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而乡村教育这块短板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乡村教师队伍。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任务是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要使乡村教育能更好的助力乡村振兴,就必须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本研究以金溪县为例,通过对金溪县乡村小学教师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归纳该地区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改善金溪县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对策。调查发现,金溪县乡村小学教师队伍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流失问题严重、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乡村教师培训工作低质、乡村工作生活环境较差、乡村尊师重教氛围不浓。当前,金溪县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改善迎来了新契机,对此,应该实行开放有效人才政策,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完善乡村教师培训制度,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改善乡村学校环境条件,缓解乡村教师流失问题;营造乡村尊师重教氛围,增强乡村教师职业认同。

郭冠群[9](2019)在《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中“焦点问题”的质性研究 ——基于体育教师视角》文中指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与地位,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改善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建设体育强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坚持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以兴趣为引导,注重因材施教和快乐参与,重视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提高运动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本研究前期通过对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出目前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焦点问题”。针对筛选出的“焦点问题”对15名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将录音资料转录为文字后,使用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归纳出体育教师视角下“焦点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优化策略。研究结论如下:一、目前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为:(1)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2)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问题;(3)学校体育公平待遇问题;(4)学校体育课程考核问题。二、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中各焦点问题产生的根源。(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根源:(1)体育活动存在安全隐患(2)学校重视文化课学习(3)家长过度保护(4)学生体育意识薄弱(5)师资不足(6)电子产品占用体育锻炼时间(7)学生饮食不健康。(2)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问题包括教学内容随意和教学内容脱离课程标准两方面,其中教学内容随意问题的根源为:(1)场地器材不足(2)校领导不关注(3)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内容脱离课程标准问题的根源为:(1)学校无相应考核标准(2)教师专业能力欠缺(3)场地不足。(3)学校体育公平待遇问题包括学科不公平和教师不公平两方面,其中学科不公平问题的根源为:(1)应试教育的大背景(2)校领导不重视体育(3)班主任不重视体育;教师不公平问题的根源为:(1)应试教育的大背景(2)校领导不重视体育。(4)学校体育课程考核问题包括体育课程学而无考和体育课程考核分数所占权重较低两方面问题,其中体育课程学而无考的根源为:(1)校领导不重视体育成绩考核(2)家长不关心孩子体育成绩(3)体育教师安于懒散现状(4)师资不足;体育课程考核分数所占权重较低的根源为:(1)学校缺乏完善的体育课程考核制度(2)校领导不重视体育成绩考核(3)班主任体育重视力不足。三、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中焦点问题根源整合。通过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将焦点问题根源整合为以下五方面:(1)安全至上的限制;(2)传统观念及教育环境的约束;(3)师资与场地的硬缺口;(4)不公现象的使然;(5)教学内容与课程考核的形式化。四、针对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中焦点问题的优化策略:(1)加强体育风险管理,确保体育教学安全高效;(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监督机制,推动学校体育发展;(3)加大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力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4)充分利用班主任引导作用,把控体育教学质量;(5)革新学校体育考核制度,彰显体育新价值。

李怡洁[10](2019)在《“直过民族”聚居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研究 ——以云南省澜沧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直过民族”聚居区虽然经过了60多年,在国家相关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特困状况依然严重,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起步低,基础差,发展极不平衡。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云南省澜沧县的深入调查分析,了解“直过民族”聚居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生存状态,并通过剖析影响教师生存状态的深层次原因,探寻改善“直过民族”聚居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状态的途径,为促进“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做出有效尝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从教师的工资福利情况、住房交通情况、健康状况、婚姻家庭情况、工作压力情况、职业认同感、专业发展情况等七个方面对澜沧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直过民族”聚居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生存状态堪忧,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工资待遇与教育贡献不匹配;交通不便、缺乏周转房,教师生存环境较差;已婚教师难以在家庭和工作中找到平衡,工作与家庭冲突较突出;教师生病不能及时就医,身体状况堪忧,精神压力较大;教师在当地社会地位不高,职业认同感不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欠完善,科研能力薄弱。还有缺乏娱乐活动,精神生活单调;与学生沟通不畅,难以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和少数民族家庭不重视教育,阻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等问题。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直过民族”聚居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生存状态,而究其原因,与“直过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学校、家庭、社区、同伴群体和教师自身等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为解决他们目前所欠缺、急需的需求,笔者立足于国家、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提高教师的综合待遇,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引导学校和当地社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为“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改革学校管理模式,完善教师职称的评聘制度;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探索多元化的教师补充机制,减少教师额外的工作量;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教师的文化敏感度,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开展家校联合模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二、苏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的形成
        一、传统中国妇女教育及其近代嬗变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三、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问题的基本主张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学制改革与女童入学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根据地学制与女童入学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女童教育概述
        三、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与小学教育
        四、学校教育恢复中的女童入学教育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学校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二、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三、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入学的基本状况
        四、影响女童入学教育的多元因素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入学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女童入学率的提升
        二、苏北农村女童辍学率的降低
        三、苏北农村女童教育环境的改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识字扫盲教育政策与措施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概述
        二、全国农村识字扫盲的方针政策
        三、江苏农村识字扫盲的具体措施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识字扫盲运动中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状况
        一、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文盲率
        二、“三区”并存下的妇女参与社会变革
        三、政府主导的升级识字扫盲教育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的识字扫盲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妇女能力素质的提高
        二、苏北农村妇女家庭收入的增加
        三、苏北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
        四、苏北农村识字扫盲教育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概述
        二、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形势政策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
        三、生产劳动教育
        四、卫生健康教育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妇女主体作用的显现
        二、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
        四、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经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一、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成就
        一、苏北农村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
        二、苏北农村妇女干部培养路径多样
        三、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内容丰富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的意义
        一、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妇女解放
        二、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社会进步
        三、妇女干部教育与妇女自身解放
        四、妇女干部教育的制约因素探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
        一、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
        二、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三、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
        四、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当代启示
        一、为新时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二、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改革提供方法
        三、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口述材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蔗糖浸种缓解玉米幼苗铜胁迫及其生理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试指标与方法
        1.3.1 玉米生长状况指标测定
        1.3.2 生理指标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蔗糖浸种对铜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2.2 蔗糖浸种对铜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 蔗糖浸种对铜胁迫下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蔗糖浸种对铜胁迫下玉米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5 灰色关联度的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4)苏北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学段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比较
    2.2 不同性别、学段中小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原因比较
    2.3 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5)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生存状态以及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缘起
        1.1.1 中学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1.1.2 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1.1.3 初中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1 初中体育教师
        1.3.1.2 生存状态
        1.3.1.3 教师生存状态
        1.3.2 国内教师生存状态的相关研究
        1.3.2.1 关于教师生存状态现状的研究
        1.3.2.2 关于教师生存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
        1.3.2.3 关于教师生存状态现状改善策略的研究
        1.3.3 国外教师生存状态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访谈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3.2 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分析
    3.3 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分析
    3.4 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认同感分析
    3.5 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分析
    3.6 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分析
4 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生存状态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4.1 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生存状态存在的问题
        4.1.1 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的认知有待提高
        4.1.2 有关学校体育政策的落实有待加强
        4.1.3 初中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有待改善
        4.1.4 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制度有待完善
        4.1.5 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待强化
    4.2 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的影响因素
        4.2.1 政府部门因素
        4.2.2 社会环境因素
        4.2.3 学校因素
        4.2.4 初中体育教师自身因素
5 改善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生存状态的策略与建议
    5.1 社会和学校转变对初中体育教师的固有观念
    5.2 政府与学校提高对初中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
    5.3 完善初中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
    5.4 学校制定明确合理的初中体育教师评价标准
    5.5 初中体育教师自主提升综合素质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附录

(6)苏南与苏北地区初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政策文件综述
    2.2 国内学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综述
    2.3 国内学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的研究综述
    2.4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初中体育教师师资情况分析
    4.2 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情况分析
    4.3 体育教师对《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态度分析
    4.4 体育教师对学校设施需求分析
    4.5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四个领域目标实施现状
        4.5.1 对运动参与目标领域达成情况的分析
        4.5.2 对运动技能目标领域达成情况的分析
        4.5.3 对身体健康领域目标达成情况的分析
        4.5.4 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领域目标达成情况的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长治地区农村初中学生体育学习促进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选题依据
        (一)促进中学生健康的需求
        (二)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实现体育教育公平的举措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专家访谈法
        (四)实地调查法
        (五)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长治地区农村初中学生体育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分析
        (二)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分析
        (三)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分析
        (四)学生体育学习的途径分析
    二、长治地区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体育场地、器材情况分析
        (二)体育课开展情况分析
        (三)体育教学计划及课时教案的实施情况分析
        (四)体育教学内容分析
        (五)体育教学方法分析
        (六)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分析
    三、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一)“两操两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二)课余体育训练开展情况统计表
        (三)课余体育竞赛
    四、农村初中学生家庭体育教育情况分析
        (一)父母受教育程度分析
        (二)父母对孩子体育学习的重视情况分析
        (三)父母对孩子体育学习支出费用分析
        (四)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家庭因素分析
第四章 影响学生体育学习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学生体育学习能力较低
        (三)学生体育学习意志力不坚定
    二、体育教师层面原因分析
        (一)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体育教学中缺少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关注
        (三)单一的体育教学方法
    三、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父母对孩子的关心较少
        (二)父母淡化体育的价值
        (三)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较少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农村升学率较低
        (二)农村体育场地匮乏
第五章 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学生层面
        (一)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正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三)选择恰当的体育学习方法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体育教师层面
        (一)转变人生观念,践行自身价值
        (二)打造高效体育课堂
        (三)保证课外体育活动有效开展
        (四)加强与学生沟通,关注每一位学生
        (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教学需要
        (六)合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资源进行体育教学
    三、学校领导层面
        (一)规范管理
        (二)高度重视体育课程建设
        (三)积极联络上级部门
    四、家庭层面
        (一)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二)加强与教师交流
        (三)增加体育支出
        (四)陪同孩子参与体育运动
    五、教育部门
        (一)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体育考核内容及评价方式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三)加大教育投入,留住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体育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长治地区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三 :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四 :家长访谈实录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以金溪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理论基础
    1.7 概念界定
第2章 金溪县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
    2.1 金溪县教育概况
    2.2 调查设计与实施
        2.2.1 调查目的与内容
        2.2.2 调查对象与方法
        2.2.3 调查的实施
        2.2.4 问卷的回收与统计
    2.3 金溪县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分析
        2.3.1 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查分析
        2.3.2 乡村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调查分析
        2.3.3 乡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调查分析
        2.3.4 乡村小学教师队伍流动状况的调查分析
        2.3.5 乡村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分析
    2.4 金溪县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取得的成绩
        2.4.1 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得到有效保障
        2.4.2 乡村教师的素质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4.3 乡村教师的补充渠道逐渐得到拓宽
        2.4.4 城乡教师的交流状况取得良好成效
        2.4.5 乡村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明显强化
第3章 金溪县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金溪县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3.1.1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3.1.2 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
        3.1.3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3.1.4 教师流失问题严重
        3.1.5 教师职业认同感缺失
    3.2 金溪县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3.2.2 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偏低
        3.2.3 乡村教师培训工作低质
        3.2.4 乡村工作生活环境较差
        3.2.5 乡村尊师重教氛围不浓
第4章 改善金溪县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对策
    4.1 金溪县乡村小学教师队伍面临的新契机
        4.1.1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4.1.2 财政投入的优先保障
        4.1.3 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4.1.4 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
    4.2 改善金溪县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对策
        4.2.1 实行开放有效人才政策,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
        4.2.2 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4.2.3 完善乡村教师培训制度,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
        4.2.4 改善乡村学校环境条件,缓解乡村教师流失问题
        4.2.5 营造乡村尊师重教氛围,增强乡村教师职业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中“焦点问题”的质性研究 ——基于体育教师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焦点问题”的概念界定
        1.3.2 学校体育发展中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3.3 关于质性研究的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访谈对象的选取
        2.2.2 访谈的过程
        2.2.3 访谈资料的分析
        2.2.4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2.5 研究的伦理道德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中焦点问题的筛选
        3.1.1 筛选过程
        3.1.2 筛选结果
    3.2 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中各焦点问题产生的根源
        3.2.1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根源
        3.2.2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的根源
        3.2.3 学校体育仍存不公平现象的根源
        3.2.4 学校体育课程考核问题的根源
    3.3 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中焦点问题产生的根源整合
        3.3.1 安全至上的限制
        3.3.2 不公现象的使然
        3.3.3 教学内容与课程考核的形式化
        3.3.4 师资与场地的硬缺口
        3.3.5 传统观念及教育环境的约束
    3.4 针对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中焦点问题的优化策略
        3.4.1 加强体育风险管理,确保体育教学安全高效
        3.4.2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监督机制,推动学校体育发展
        3.4.3 加大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力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3.4.4 充分利用班主任引导作用,把控体育教学质量
        3.4.5 革新学校体育考核制度,彰显体育新价值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C 论文写作过程中图片资料(部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直过民族”聚居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研究 ——以云南省澜沧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发展落后
        二、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独特价值的关注
        三、教师的生存状态存在诸多问题
        四、个人研究的兴趣
    第二节 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一、直过民族
        二、“直过民族”聚居区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
        四、教师生存状态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六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多元文化理论
        三、关怀教育理论
        四、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二章 “直过民族”聚居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生存现状调查
    第一节 澜沧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调查
        一、教师的性别结构情况
        二、教师的民族结构情况
        三、教师年龄结构情况
        四、教师教龄结构情况
        五、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六、教师职称结构情况
    第二节 澜沧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现状情况调查
        一、工资待遇情况
        二、住房交通情况
        三、婚姻家庭情况
        四、身心健康情况
        五、工作压力情况
        六、职业认同情况
        七、专业发展情况
第三章 “直过民族”聚居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生存困境
    第一节 澜沧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工资待遇与教育贡献不匹配
        二、教师生存环境相对恶劣
        三、教师难以平衡家庭和工作
        四、教师身体状况堪忧
        五、教师工作压力较大
        六、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
        七、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且科研能力弱
    第二节 澜沧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困境的个案分析
        一、基础设施不完备,教师基本生活困难
        二、缺乏娱乐活动,教师精神生活单调
        三、师生语言不通,难以正常开展教学
        四、教育观念落后,教师开展工作受阻
第四章 影响“直过民族”聚居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状态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微系统中影响澜沧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状态的原因
        一、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佳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
        二、教师自我发展动力不足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
        三、领导管理机制不民主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
        四、教师缺乏文化敏感性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
    第二节 中系统中影响澜沧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状态的原因
        一、冷漠的师生关系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
        二、教师与家长沟通匮乏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
        三、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
    第三节 外系统中影响澜沧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状态的原因
        一、学生落后的家庭教育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
        二、配偶不稳定的工作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
        三、社区恶劣的环境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
    第四节 宏系统中影响澜沧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状态的因素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
        二、相关部门落实政策不严格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
        三、教师专业地位认可度低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
        四、少数民族滞后的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生存状态
第五章 改善“直过民族”聚居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状态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待遇
        二、落实相应的激励措施
        三、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第二节 学校层面的对策及建议
        一、改革学校的管理模式,完善教师职称的评聘制度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教师的文化敏感性
        三、探索多元化的教师补充机制,减少教师额外的工作量
        四、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节 教师自身层面的对策及建议
        一、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二、开展家校联合的模式,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苏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河口市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及发展研究[D]. 曹慧.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2]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D]. 杨方. 扬州大学, 2021(02)
  • [3]蔗糖浸种缓解玉米幼苗铜胁迫及其生理指标的灰色关联分析[J]. 赵奇,郭运宏,杨玉珍,陈丽培,罗青. 核农学报, 2021(03)
  • [4]苏北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丁小燕,马喆,洪平,张蕴琨. 中国学校卫生, 2020(12)
  • [5]苏北X县初中体育教师生存状态以及改善策略研究[D]. 李晓霞.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2)
  • [6]苏南与苏北地区初中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D]. 王成霞. 扬州大学, 2020(02)
  • [7]长治地区农村初中学生体育学习促进因素的研究[D]. 段睿.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 ——以金溪县为例[D]. 朱磊.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9]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中“焦点问题”的质性研究 ——基于体育教师视角[D]. 郭冠群. 河南大学, 2019(01)
  • [10]“直过民族”聚居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研究 ——以云南省澜沧县为例[D]. 李怡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苏北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