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充填质量指标孔隙度初步分析

路基充填质量指标孔隙度初步分析

一、路基填土压实质量指标孔隙率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戴仕鹏[1](2021)在《山区高填方梁场稳定与变形控制技术及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预制梁场地具有临时性、占地面积大、沉降要求高的工程特征。公路工程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为了保护耕地,降低建设成本,梁场选址沟谷及山地等不平整的地形上;梁场高填方工程采用的填筑材料大多为弃渣,填筑材料物理力学性质较差,而使用过程中对场地的变形要求较高,同时施工中仅能采用现有的机械设备。本文依托于宜昭高速公路某梁场高填方工程,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一系列研究手段。通过对山区临时高填方中的分析与讨论,得到一系列的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室内试验,弃渣填筑材料属于粗粒土的范畴,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发现泥质粉砂岩为软化岩,砂岩为非软化岩。(2)通过分析讨论集中力作用于龙门吊轨道梁的基底反力分布情况,认为集中力的分布范围为集中力两侧3m,并提出反力分布有集中分布和分散分布区域。(3)针对高扶壁式挡墙顶是否作用大荷载情况,提出一种挡墙扶壁顶加宽的型式,对现场实际施工过程进行监测,发现监测变形结果与结算结果一致性较好。针对桩基临近高填方的侧移分析与控制措施,提出临近既有桩基的高填方低于8.0m采用反压能够较好的控制临近桩基的侧向位移,但当高填方高度大于8.0m且具有较大使用荷载情况下,结合注浆加固桩周土体使用能够较好的控制桩顶侧移。(4)通过分析与调查,选定压实设备为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压实指标为压实度或者孔隙率,通过理论分析,拟选择的型号为徐工XS183J,并推导得出其影响深度。

冯亚松[2](2021)在《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污染场地的绿色可持续修复及安全再利用不仅是当前环境岩土工程学科的难点,也是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的迫切需求。当前固化稳定化技术中广泛使用的水泥具有能耗高、污染重等环境友好性差的弊端。因此研发可持续固化剂并开展固化工业重金属污染土的效果测评研究,对丰富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内容,推进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9YFC1806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877248、41472258)、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2013AA06A206)和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No.2016031)为依托,以工业重金属污染土的高效修复和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目标,结合我国工业污染场地污染特征和绿色可持续修复需求,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对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发了针对镍锌污染土的钢渣基可持续固化剂,查明了固化土的环境土工特性。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钢渣基固化剂对污染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重金属浸出浓度、酸碱度、电导率和基本土性等环境土工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渣基固化剂能够提高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p H值,降低污染土浸出毒性与电导率;钢渣基固化剂加入后,污染土的液限、比表面积、有机质含量、黏粒组分含量降低,阳离子交换量、比重、最大干密度及砂粒组分含量增加。(2)揭示了污染土强度提升和重金属稳定的控制机理。通过对污染土的孔隙结构、酸缓冲能力、重金属化学形态、X射线衍射及对固化剂净浆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查明了固化土的微观特性和反应产物。结果表明:水合硅酸钙对土颗粒的胶结作用及钙矾石、氢氧化钙石和重金属沉淀的填充作用,减少污染土孔隙体积,促进固化土强度提升;氢氧化镍、镍铁双层状氢氧化物、锌酸钙和碱式氯化锌等产物、水合硅酸钙的物理包裹及钙矾石的离子交换作用促进重金属化学稳定性增加;碱性反应产物显着提升污染土的酸缓冲能力;污染土酸缓冲能力和重金属化学稳定性的增加共同导致重金属浸出浓度降低。(3)研究了不同拌和含水率和压实状态下固化土的重金属浸出特性。通过毒性浸出和半动态浸出试验,查明了拌和含水率和固化土压实度(干密度)对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和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拌和含水率(17%~26%)对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高达50%;重金属浸出浓度最低值对应的拌和含水率与击实试验获得的固化土最优含水率接近;固化土压实度(75%~100%)的增加促进重金属浸出浓度和重金属表观扩散系数降低。拌和含水率对固化土浸出特性的影响源于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固化土孔隙分布的差异。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固化土粒径分布造成不同压实度条件下固化土浸出特性的变化。(4)研究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的演化规律。通过改进ASTM D4843试验,分析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的质量损失、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响应过程,阐明了固化土的劣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24次内),固化土相对累积质量损失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转折点对应干湿循环次数均为18次;重金属浸出浓度变化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转折点对应干湿循环次数为6次。固化土劣化的主要原因是固化土的孔隙分布和重金属化学形态变化。(5)测评了扩散和渗透作用下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通过柱状扩散试验和柔性壁渗透试验,研究了一维扩散和渗透作用下重金属的运移特征,对比了污染土固化前后重金属的有效扩散系数、分配系数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扩散时间的增加,与土样接触溶液中重金属浓度增加;随着渗透时间的增加,渗透液中重金属浓度降低。固化剂改变污染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固化剂掺量8%的固化土的镍和锌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污染土的3.75%和3.60%;重金属镍和锌分配系数分别为污染土的169和175倍。固化剂掺量8%的固化土渗透系数较污染土降低约2个数量级。(6)评价了钢渣基固化剂固化土作为道路路基填土的工程、环境和经济性能。通过现场试验,建立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再利用的技术工艺,论证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安全再利用的可行性,并与传统的水泥和生石灰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钢渣基固化剂固化土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道路路基填土。固化土的回弹模量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快速路和主干路回弹模量设计值,重金属浸出浓度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IV类地下水标准限值。钢渣基固化剂工程性能指标与水泥接近,优于生石灰;钢渣基固化剂环境和经济性能指标均优于水泥和生石灰。(7)研究了自然暴露场景下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长期稳定性和污染物运移特征。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安全再利用的长期稳定性,预测了固化土中重金属向离场土的运移距离。结果表明:监测600天内,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持续降低、回弹模量持续增加。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距离小于5 cm;服役50年后,污染土中锌向离场土的扩散距离为18.9 cm,而固化土中锌向离场土的扩散距离为3.2 cm。

孙天洲[3](2020)在《含水率对路基压实检测指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含水率对路基的压实质量有重要影响,未处于最佳含水率的路基填料在压实过程中会引发各种压实不均的问题。路基压实质量主要通过压实检测指标来反映,因此,研究含水率对压实检测指标的影响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不同含水率对同一类型土体下沉量的影响;通过某高速铁路现场试验,针对A、B组路基填料,分别进行了常规压实指标检测及连续压实指标检测,检测指标包括:含水率w、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振动压实值VCV。通过采集的数据,分析了含水率与常规压实检测指标和连续压实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总结出部分规律,并提出含水率变化值作为压实检测指标的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室内试验得出:处于最佳含水率的土体随着压力的增加,其累计下沉量变小且更稳定,因此含水率对常规检测指标具有重要影响。(2)针对同一地点不同含水率的A、B组路基填料,进行了常规压实检测指标和连续压实检测指标现场同步检测试验,对不同含水率下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振动压实值VCV和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不同含水率下,常规压实检测指标和连续压实检测指标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3)以大量的路基连续压实检测数据为基础,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现场施工30℃~35℃时,A、B组路基填料在压实作业前,填料过5 mm筛后,含水率高于最佳含水率1%~1.5%,即6.3%~6.8%时,路基更易被压实。同时,含水率变化值及连续压实检测值受路基土颗粒的影响较小,有较强的适应性。因此,提出用含水率变化值和振动压实值VCV作为压实质量检测指标的初步理论。

洪昌伟[4](2020)在《广西花岗岩残积土强度与渗透性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花岗岩残积土由于其强度较高常用于高速公路路基填方,但由于该土颗粒粒径较大、黏粒含量少导致该土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填方完成后表面抗雨水冲刷的能力较差,影响填方工程质量。因此,通过掺加一定量粘土来改善其渗透特性,增加其表面抗雨水冲刷能力,可以获得较好的填方质量。通过对不同红粘土掺量下的花岗岩残积土进行筛分试验、渗透试验、强度试验以及相应条件下的SEM扫描电镜试验,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不同黏粒含量花岗岩残积土的强度与渗透性能。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针对花岗岩残积土填方后表面容易被雨水冲刷的现象,掺加一定量的红粘土改良其土体性质。对不同黏粒掺量的改良土进行了变水头渗透试验,获得不同黏粒含量下改良土的渗透系数,发现渗透系数的大小随着黏粒含量的增加而缓慢减小。(2)通过对不同黏粒含量的花岗岩残积土进行SEM电镜扫描以及土体的颗粒分析,对比其渗透系数的变化进行研究认为:改良土的不均匀系数Cu随着黏粒含量的增加在不断增大,其渗透系数随着不均匀系数的增大在不断减小;花岗岩残积土的曲率系数Cc随黏粒含量的增加不断减小,其渗透系数随曲率系数的减小而减小;SEM结果表明随着不均匀系数增大和曲率系数的减小,含黏粒花岗岩残积土颗粒的粒径范围在逐渐增大,粒径种类也在逐渐增多,使其骨架颗粒间的孔隙得到有效填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渗透性。(3)针对不同黏粒掺量花岗岩残积土,分别进行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渗透试验,研究不同黏粒含量对花岗岩残积土工程性质的影响。结果认为,花岗岩残积土中红粘土的最优掺量为40%,此时含黏粒花岗岩残积土的渗透系数为1.27×10-6m·s-1,无侧限抗压强度为0.489Mpa;含黏粒花岗岩残积土地基的最佳压实度为96%。(4)以广西贵港至隆安高速GLC-TJ4合同段花岗岩残积土填方工程为例,进行了掺加黏粒改良花岗岩残积土路基填方的现场对比试验,验证了改良花岗岩残积土的最佳红粘土掺量,并对现场填方施工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多雨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填方工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王朝相[5](2020)在《干湿循环条件下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水稳性及改良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量急速增长。建筑垃圾如何进行高效科学的资源化再利用,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成为了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关注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建筑垃圾具有水稳性好、透水性强、材料强度满足筑路需求等特点,通过破碎、筛分等处理后是一种良好的路基填料。本论文依托于《荆州市建筑垃圾路用性能及环保应用技术研究》项目,着手于建筑垃圾填筑路堤水稳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荆州市城北快速路建筑垃圾填筑路基现场运回的建筑垃圾再生材料,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指标试验研究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分析其是否满足作为路基、路床填料的要求。(2)干湿循环条件下,进行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水稳性变化的研究及水泥改良、防渗处理后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水稳性变化的研究,分析了防渗处理、水泥改良对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水稳性的改良效果,为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改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3)对水泥改良试样的微观结构观察和分析,对其宏观上表现出的力学特性、水稳性等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为水泥改良建筑垃圾提供科学依据。(4)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提出四种路基水稳性设计方案,通过对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改良和路基结构的优化设计,增强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水稳性和路基防、排水功能。修筑试验路段路基,验证工程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路基施工、工程验收质量评定标准和现场监测方法。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和现场施工、监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干湿循环条件下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水稳性及改良与应用研究,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王世立[6](2020)在《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土工格室加筋处治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引起的桥头跳车问题影响了行车的舒适性,阻碍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昂贵的养护和维修费用,随着我国公路等级和里程的增加,桥涵等构造物的数量也在增加,这一问题将更加严重。土工格室具有强大的侧向约束作用,能够直接限制网格内土体的侧向变形,在实际工程中增加土体强度和减小变形方面效果显着,鉴于此,提出用土工格室加筋桥头路基处治差异沉降。但是,与实践相比,土工格室加筋机理方面的研究明显滞后;而且,土工格室处治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效果如何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本文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工格室加筋土的强度特性、土工格室-土界面阻力特性以及土工格室处治差异沉降的效果进行研究。从材料属性、环境、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分析了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的成因,对产生差异沉降时的桥头跳车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粗粒土的压实度、含水率和加筋层数对土工格室加筋粗粒土抗压强度特性的影响。通过拉拔试验分析了粗粒土的压实度、土工格室埋入长度和法向压力对土工格室-粗粒土界面阻力特性的影响。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了土工格室在实际工程中处治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的效果,并给出了铺设方案。基于以上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桥台和台后道路之间的刚度性差异,台后填土的沉降包括路基的压缩沉降和地基的固结沉降,其中,固结沉降往往占据沉降的主要部分,而且,完成固结所需的时间较长。(2)土工格室铺设层数和粗粒土压实度的增加能提升加筋土的抗压强度,含水率对加筋粗粒土的抗压强度几乎没有影响,与土工格栅和土工布平面类型的土工合成材料相比,三维土工格室对粗粒土抗压强度的提升效果更好。(3)粗粒土压实度、土工格室埋入长度和法向压力的增加均能提高土工格室-粗粒土的界面阻力强度,这三种因素对界面阻力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小为:法向压力>粗粒土压实度>土工格室埋入长度。(4)有限元建模计算结果表明土工格室加筋桥头路基改变了桥头道路中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加筋后桥头道路顶面的沉降由桥台端的零逐渐增加到远离桥台端的最大值,避免了桥头道路整体式沉降导致的差异沉降问题。

刘晖,刘勇,蒲文明,冯仲宁,吴龙跃,胡立,孙士亮[7](2019)在《土石混填路基压实质量检测方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在控制路基压实质量中所起的作用,可将压实质量检测指标分为两类:物理性质指标和力学性质指标,分别对应的检测方法为密度检测法和抗力检测法。土石混合填料作为一种良好的填筑材料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若采用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其压实质量,则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这些检测方法的评价,分析其应用在土石混填路基中的不足之处,提出采用连续压实控制技术实现对土石混填路基压实质量的实时控制。

刘鑫[8](2019)在《粗粒料填筑高路堤稳定性分析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粗粒料填筑路基施工技术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国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粗粒料填筑路基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挖掘材料,为公路建设节约大量资金,保护了沿线环境。高填方路基粗粒料填料试验通过设计指标的确定,为施工控制提供了依据和指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结合鹤大高速公路的修建,开展了公路建设过程中粗粒料填筑路基的研究。主要包括粗粒料的力学特性、工程特性研究、高路堤变形与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粗粒料填筑室内试验、典型断面稳定性分析,以及粗粒料填筑高路堤施工技术。通过算例进行考虑施工过程的有限元和稳定性计算,对边坡不同位置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以及极值位移与相应的折减系数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根据极值位移和强度折减系数关系曲线的曲线特征,区分是否具有明显拐点,进而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安全系数确定方法。应用上述理论和方法,对高路堤填筑典型断面进行有限元折减稳定计算,并针对路堤边坡在运行过程中的监测,判断工程是否满足安全施工的要求,并做到有效防止工程破坏事故的发生及对工程周边环境的影响,保证路堤的行车安全。对于粗粒料高填土,明确了质量控制的关键是采用分层填土的施工方案,根据松散层的不同厚度进行摊铺试验,以确定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参数。还得出了一种夯实粗粒料填筑的技术,即冲击夯实,它可以大大降低高填方粗粒料的蠕变变形,这对于高填方粗粒料路堤工程的处理是非常有效的。

刘孟适[9](2019)在《粗粒土填料渗流孔隙特征与高铁无砟轨道级配碎石基床翻浆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级配碎石和A、B组填料为代表的粗粒土是高速铁路路基的主要填筑材料,其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保证了线路运营期间路基上部基床具有足够的承载和抗变形能力。鉴于粗粒土粒径组成广泛、粒间孔隙尺寸较大、土体透水性较强以及土中粗、细颗粒之间约束状态相对复杂等问题,开展渗流作用下填料的孔隙特征分析和无砟轨道级配碎石强化基床表层翻浆病害研究,对优化我国铁路路基结构设计、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降低运营维护成本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查阅和总结现有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路基粗粒土填料的渗流孔隙特征、渗透稳定性、渗透系数测试中的边壁渗漏,以及降雨入渗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级配碎石强化基床表层翻浆的形成条件和判定方法等问题,进行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针对土体结构为骨架密实但具体渗透破坏类型不明确的过渡型粗粒土填料,通过开展室内渗透变形试验,分析土中渗流路径特征,以建立准确判定土体渗透破坏类型的方法;基于渗透仪刚性边壁与土颗粒间孔隙组成特征,提出避免边壁效应影响的粗粒土渗透系数室内测试修正方法和试验处理手段;根据室内翻浆模拟试验和基床降雨入渗排水分析,阐明无砟轨道基床翻浆的形成条件和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基床翻浆的判别方法,对现行基床入渗排水设计进行优化。具体内容包括:(1)过渡型粗粒土填料渗透变形试验及破坏类型判别方法研究工程中细料含量介于25%~35%的骨架密实型粗粒土填料通常表现出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但渗流下呈现管涌或流土的过渡型破坏特征难以准确判别。通过开展室内渗透变形试验,研究了过渡型粗粒土填料渗透破坏类型随密实度的变化规律;针对现有毛细管模型未考虑或仅考虑定值弯曲率的不足,从建立渗透性等效的毛细管模型出发,基于Kozeny-Carman公式和实测渗透系数K,引入了同时反映土中颗粒比表面积S0和渗流弯曲率T影响的当量比表面积S’0,根据孔隙率n和S’0等价建立了孔隙直径为De的“等效渗透”均匀毛细管模型,通过对比De与特征粒径d3的大小提出了判别过渡型粗粒土填料渗透破坏类型的“等效渗透-平均孔径法”。研究表明,过渡型粗粒土填料渗透破坏类型由土体密实度决定,在密实度较小时为管涌破坏,密实度增大影响管涌颗粒流失的连续性,并最终发生流土破坏;密实度的提高不仅会减小土中孔隙体积,还会引起渗流弯曲率增大,受S’0影响的De能体现实际渗流弯曲率与土体渗透性的联系,也能反映弯曲率对土体渗透稳定性的作用,所提方法对过渡型粗粒土填料渗透破坏类型的判别结果与试验现象相符。(2)粗粒土填料渗透试验边壁效应机理及其处理方法研究室内常水头渗透试验是粗粒土填料渗透系数的常用测试方法,渗透仪的边壁效应是影响渗透系数测试精度的重要因素。基于边壁与土颗粒间孔隙Vb的组成特征,根据Vb与构成Vb的颗粒关联体积Vs之比所定义的试样边界孔隙比eb,研究了边壁效应的产生机理;基于等直径圆平面堆积原理,构建了边界孔隙比的平面几何计算模型,通过对比试样边界区eb和核心区土体孔隙比e,借助孔隙比与渗透系数的经验关系,建立了一种在不增加试验量的情况下就可合理修正粗粒土渗透系数测试值的“孔隙尺寸效应”法;同时,以eb和e相等为依据,提出了一种确定粗粒土渗透试验边壁处理层最优厚度的“等效孔隙比”法,并探讨了渗透仪直径与边壁效应的关系。研究表明,边壁多余孔隙引起eb的增大是导致边壁渗漏的根本原因;随着边壁替代颗粒堆积单元中颗粒数量和位置的不同,边壁颗粒呈现两颗粒、三颗粒锐角和三颗粒钝角3类典型的平面堆积模式,由此对应的eb计算结果依次增大;渗透系数修正值和边壁处理层最优厚度主要由试样级配、密实程度、颗粒密度、边壁颗粒堆积模式以及渗透仪直径等因素决定,当渗透仪直径超过8倍最大粒径后边壁效应对渗透试验测试结果影响不再显着。(3)无砟轨道级配碎石强化基床表层翻浆模拟试验及形成机理分析无砟轨道级配碎石强化基床表层翻浆是近年来多雨地区高速铁路出现的一种新的路基病害现象。通过开展“竖向足尺-平面单元”的室内填土动态模型试验,对无砟轨道基床翻浆进行了定量化的全过程模拟,确定了翻浆的形成过程以及基本条件,分析了影响翻浆病害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试验表明,轨道结构底座(或支承层)与路基面之间出现离缝、离缝长时间积水和列车动荷载作用是形成无砟轨道基床翻浆的3个基本要素;列车通过时离缝体积压缩、离缝内积水受压形成的瞬时动水压在消散过程中冲刷携出路基面颗粒是导致翻浆产生的根本原因;离缝高度和级配碎石细粒含量的增加会加剧翻浆严重程度,使发生翻浆所需荷载作用次数提前以及颗粒携出量增多。(4)单元板式无砟轨道路基翻浆判别准则及基床入渗排水措施控制分析针对由地表雨水入渗引发的单元板式无砟轨道基床翻浆病害,基于Mein-Larsson降雨入渗地表积水理论,推导了路基面积水临界雨强Ic的表达式;通过定义翻浆区域内底座裂隙渗水流量与翻浆面积之比为路基面等效降雨强度Ie,以Ie>Ic确定的路基面离缝积水持续时间td为条件,建立了适用于单元板式无砟轨道基床翻浆判别的“雨强-积水”法;针对现行无砟轨道基床排水措施,以满足线路当地降雨气候环境为原则,提出了防止路基翻浆的基床入渗排水优化设计建议措施。研究表明,无砟轨道路基面积水临界雨强Ic由级配碎石的渗透系数控制,td主要受线路所在地降雨强度、底座渗水裂隙尺寸和级配碎石渗透性影响,期间承受的列车荷载作用次数决定了翻浆的形成;离缝区雨水从进入到排出基床共经历入渗和排水两个过程,基床结构应满足路基面等效降雨量<入渗区入渗量<排水区排水量的控制要求,以达到减小td持续时间的目的。

张仰鹏[10](2019)在《季冻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变形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季节性冻土地区道路病害十分严重,直接影响了道路使用寿命,降低了运营效率。季冻区道路病害是路基填土自身性能衰变及外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病害地段的不良路基填土,进行改良从而获得性能出色稳定性好的路基填土是有效的道路病害预防措施。油页岩废渣是油页岩矿物燃烧或干馏后的固体废物,随着油页岩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量的油页岩废渣随之产生。堆积如山的油页岩废渣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其内部含有的可溶解固体、硫化物、元素化合物,还会对农田、水资源造成污染,严重威胁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将油页岩废渣应用在道路路基中具有利用率高、加工成本低、适用性强等显着优点。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季节冻土区道路设置冷阻层治理路基冻害机理研究”和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油页岩废渣、粉煤灰在季冻区公路路基中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选用吉林省汪清县所产的油页岩废渣和粉煤灰,对吉林地区常见的粉质黏土进行改良,旨在大量处理油页岩废渣、节约原状填土资源的同时,获得一种性能出色、适合季节性冻土区使用的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测定了油页岩废渣、粉煤灰和粉质黏土三种原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本着最大程度应用油页岩废渣、并针对季冻区道路病害提出一种稳定的路基填土的原则,通过击实试验、液塑限试验和CBR承载比试验确定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最佳配合比。在此基础上,从颗粒分析和化学组成的角度,分析了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在拌和过程中和多次冻融循环后的级配组成和化学组成稳定性。并根据试样土浸润液中阴阳离子和微量元素浓度测定结果,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环境影响做出评价。(2)基于《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中规定的路基设计标准,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路用性能研究。以CBR承载比和动回弹模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压实度、试验环境(是否浸水)和应力条件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以未改良粉质黏土为对比,评价了油页岩废渣改良填土的路用性能改良效果。为了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便利和准确的设计指标,提出了基于应力条件和CBR承载比的动回弹模量预测模型。最后,根据规范要求,给出油页岩废渣路基的设计方案。(3)为评价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在动荷载下的强度与变形特征,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力特性研究。通过动三轴试验,获得了不同应力条件和破坏次数下的动强度,引入破坏动应力比,揭示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强度破坏特征。应用摩尔-库伦定理,求得改良路基土的动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动荷载稳定性验算,提取稳定圈数的应力应变数据,求解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模量,并基于Hardin-Drnevich本构模型,获得其最大动模量、剪切应力,构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模量归一化模型和最大动模量预测模型。(4)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冻融循环下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及细观机理研究。以动回弹模量和动强度为研究对象,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和应力条件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的影响效果,掌握其动力性能损伤度。基于SEM扫描电子显微镜,从土样的细观结构出发,分析细观结构参数与宏观动力特性的联系,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动力特性与细观结构参数关系模型,实现冻融循环后改良土动力特性的定量化预测。(5)针对道路路基使用多年后的累积变形过大现象,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大次数循环荷载下的变形试验研究。进行了不同应力条件和冻融循环下的大次数循环三轴振动试验,应用安定性理论阐述了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的特征。提取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竖向总应变和塑性累积应变,分析围压、竖应力、加载频率、冻融循环等因素对变形特征的影响规律,提出适用于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塑性累积应变的归一化和对数化预测模型,并揭示了大次数循环荷载下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刚度和动回弹模量变化趋势,为改良填土实际道路使用中的长期变形评估提供帮助。

二、路基填土压实质量指标孔隙率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基填土压实质量指标孔隙率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山区高填方梁场稳定与变形控制技术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公路预制梁场地的基本选址概况
        1.2.1 预制梁选址的基本要求
        1.2.2 国内部分预制梁的选址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隧道及边坡开挖弃渣工程特性及碾压施工工艺现状
        1.3.2 粗粒土高填方的工后沉降分析现状
        1.3.3 梁场设施的分析现状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隧道及边坡开挖弃渣的工程特性
    2.1 依托工程的基本概况
        2.1.1 工程地质条件
        2.1.2 梁场工程概况
    2.2 填料的颗粒级配试验
    2.3 填料的力学性质评价
        2.3.1 单轴压缩设备
        2.3.2 泥质粉砂岩在水作用下的力学特性
        2.3.3 砂岩在水作用下的力学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对称加载对临近桩基作用与控制措施
    3.1 有限元模拟分析
    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制梁场支挡结构优化分析与设计
    4.1 龙门吊最不利工况计算
    4.2 轨道梁基底压力分布
    4.3 墙顶作用大荷载的扶壁式挡墙优化
    4.4 梁场挡墙的施工阶段模拟与现场监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填方填筑评价指标与施工方法
    5.1 压实度评价指标
    5.2 最大干密度试验
        5.2.1 最大干密度测试方法
        5.2.2 击实功计算
        5.2.3 最大干密度
    5.3 弃渣填料的振动压实工艺
        5.3.1 振动压实作用
        5.3.2 压实机械的选择
        5.3.3 压实应力与影响深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2)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我国污染场地现状及修复需求
        1.2.2 固化稳定化技术技术特征及应用现状
        1.2.3 固化剂应用现状
        1.2.4 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2.5 固化稳定化效果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钢渣在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钢渣的物理化学特性
        1.3.2 钢渣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3 钢渣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4 钢渣激发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渣基固化剂处理镍锌污染土的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可持续型固化剂研发
        2.2.1 研发思路
        2.2.2 激发剂筛选
        2.2.3 电石渣和磷石膏的化学属性
    2.3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案
        2.3.3 试样制备
        2.3.4 测试方法
    2.4 固化剂组分优化试验结果
        2.4.1 转炉钢渣、电石渣和磷石膏固化土的强度和重金属稳定率
        2.4.2 固化剂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5 BCP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
        2.5.1 固化土的基本土性参数
        2.5.2 固化土的酸碱度和电导率
    2.6 BCP固化土的强度特性
        2.6.1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2.6.2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酸碱度/电导率的关系
    2.7 BCP固化土的浸出毒性
        2.7.1 硫酸硝酸法重金属浸出浓度
        2.7.2 固化土浸出液的酸碱度和电导率
        2.7.3 重金属浸出浓度与浸出液酸碱度和电导率的关系
        2.7.4 浸提液p H对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2.7.5 液固比对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2.8 BCP固化土的环境土工特性变化机理
        2.8.1 固化土的酸缓冲能力
        2.8.2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
        2.8.3 固化土的孔隙特征
        2.8.4 BCP固化剂与重金属镍和锌反应机理
        2.8.5 BCP掺量和龄期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机理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拌和含水率和压实度对固化稳定化效果影响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样制备
        3.2.4 测试方法
    3.3 污染土拌和含水率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
        3.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3.2 重金属浸出浓度
        3.3.3 固化土酸碱度
        3.3.4 固化土含水率
        3.3.5 固化土干密度和比重
        3.3.6 固化土颗粒分布
        3.3.7 重金属化学形态
        3.3.8 固化土孔径分布
        3.3.9 固化土微观形态
        3.3.10 固化剂掺量和污染土拌和含水率进行优化
    3.4 压实度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
        3.4.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4.2 重金属浸出浓度
        3.4.3 固化土酸碱度
        3.4.4 固化土界限含水率
        3.4.5 固化土粒径分布
        3.4.6 重金属的化学形态
        3.4.7 固化土粒径减小后金属浸出浓度
        3.4.8 固化土半动态浸出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重金属浸出行为演化规律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样制备
        4.2.4 测试方法
    4.3 传统试验方法测试结果与讨论
        4.3.1 浸泡液p H值和重金属浓度
        4.3.2 试样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3.3 重金属浸出浓度和重金属全量空间分布
        4.3.4 试样破坏情况
        4.3.5 ASTM D4843 试验方法的局限性
    4.4 改进试验方法测试结果与讨论
        4.4.1 浸泡液p H值和重金属浓度
        4.4.2 试样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4.3 土样空间均质性
        4.4.4 试样破坏情况
        4.4.5 土样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和全量
        4.4.6 土样pH值
        4.4.7 土样干密度和粒径分布
        4.4.8 重金属化学形态
        4.4.9 土样孔隙分布
    4.5 土样环境土工参数变化对应的干湿循环次数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化土重金属扩散和渗流运移参数测评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样制备
        5.2.4 试验方法
    5.3 扩散试验结果与讨论
        5.3.1 试验前后土样土性指标
        5.3.2 试验前后土样孔隙水中金属浓度
        5.3.3 上层溶液金属浓度
        5.3.4 有效扩散系数和分配系数计算
        5.3.5 有效扩散系数的讨论
    5.4 渗透试验结果与讨论
        5.4.1 渗透系数
        5.4.2 渗出液pH值
        5.4.3 渗出液镍和锌浓度
        5.4.4 渗出液钙浓度
        5.4.5 USEPA 1314和USEPA 1316 试验结果比较
        5.4.6 基于柔性壁渗透试验结果求算重金属运移参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金属污染土固化稳定化现场试验研究
    6.1 概述
    6.2 试验场地
        6.2.1 污染场地概况
        6.2.2 污染土
        6.2.3 下卧土
        6.2.4 固化剂
    6.3 固化稳定化修复
        6.3.1 试验方案
        6.3.2 施工工艺
    6.4 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
        6.4.1 取样点位
        6.4.2 测试方法
    6.5 试验结果与讨论
        6.5.1 气温及固化土温度
        6.5.2 干密度和含水率
        6.5.3 贯入阻力
        6.5.4 回弹模量
        6.5.5 无侧限抗压强度
        6.5.6 固化土浸出毒性、酸碱度和电导率
        6.5.7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
        6.5.8 下卧层土重金属全量
        6.5.9 BCP与传统固化剂性能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固化污染土填筑路基的耐久性与重金属运移特征研究
    7.1 概述
    7.2 试验场地概况
        7.2.1 污染场地概况
        7.2.2 污染土
        7.2.3 离场土
        7.2.4 固化剂
    7.3 固化稳定化修复及监测
        7.3.1 试验方案
        7.3.2 固化稳定化施工工艺
        7.3.3 原位测试及取样点位
        7.3.4 测试方法
    7.4 试验结果与讨论
        7.4.1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7.4.2 干密度
        7.4.3 贯入阻力
        7.4.4 回弹模量
        7.4.5 重金属浸出浓度
        7.4.6 固化土p H值和EC值
        7.4.7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
        7.4.8 固化土重金属向离场土运移特征
        7.4.9 固化土重金属向离场土体扩散运移距离预测
        7.4.10 多场作用下固化土土性参数空间变异性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3)含水率对路基压实检测指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常规压实检测指标的发展
    1.3 连续压实检测指标的发展
        1.3.1 国外连续压实检测指标的发展
        1.3.2 国内连续压实检测指标的发展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含水率对压实检测指标规律的试验研究
    2.1 现场土的基本物理特性
        2.1.1 筛分实验
        2.1.2 颗粒密度实验
        2.1.3 击实实验
    2.2 压实试验研究
        2.2.1 压实原理、意义和目的
        2.2.2 试验仪器
        2.2.3 试验方案
        2.2.4 试验方法与过程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含水率对物理检测指标的影响
        2.3.2 含水率对力学检测指标的影响
        2.3.3 含水率对压实检测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场连续压实检测试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地质条件
        3.1.2 水文地质条件
        3.1.3 施工工艺
        3.1.4 路基质量检测指标及标准
    3.2 现场试验的检测方案
        3.2.1 现场检测内容及目的
        3.2.2 现场检测方案设计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不同含水率下连续压实检测指标VCV随压实遍数的变化规律
        3.3.2 不同含水率下地基系数K_(30)随压实遍数的变化规律
        3.3.3 不同含水率下动态变形模量E_(vd)随压实遍数的变化规律
        3.3.4 不同含水率下VCV与K_(30)的相关性分析
        3.3.5 不同含水率下VCV与 E_(vd)的相关性分析
        3.3.6 含水率与压实检测指标的稳定性分析
        3.3.7 现场路基压实主要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水率作为压实检测指标的研究
    4.1 现行压实质量检测指标存在的问题
    4.2 国内外关于含水率作为检测指标的规定研究
    4.3 含水率作为土体检测指标的可行性初步探索研究
    4.4 含水率作为土体检测指标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广西花岗岩残积土强度与渗透性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花岗岩残积土渗透性能宏细观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花岗岩残积土分类分布及主要组成部分
    2.3 花岗岩残积土渗透原理
    2.4 花岗岩残积土渗透特性试验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设备
        2.4.3 试验方案
    2.5 SEM扫描电镜试验
        2.5.1 试验设备
        2.5.2 试样制备与试验方法
    2.6 试验结果及分析
        2.6.1 不同黏粒含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2.6.2 含水率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2.6.3 矿物成分的影响
        2.6.4 不均匀系数Cu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2.6.5 曲率系数Cc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及分析
        2.6.6 颗粒粒径的影响
    2.7 微观分析
    2.8 小结
第3章 花岗岩残积土强度与渗透特性对比研究
    3.1 强度及渗透试验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黏粒含量对花岗岩残积土渗透性的影响
        3.2.2 黏粒含量对花岗岩残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3.2.3 最优掺量的优选
    3.3 小结
第4章 不同压实度对花岗岩残积土渗透性能的影响
    4.1 击实试验与渗透试验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相同压实度下不同红粘土掺量对含黏粒花岗岩残积土渗透系数的影响
        4.2.2 不同压实度对含黏粒花岗岩残积土渗透系数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5.1.1 压实度的选择
    5.2 工程应用及结果分析
        5.2.1 施工准备
        5.2.2 施工工艺流程
        5.2.3 施工方法
        5.2.4 试验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2.1 推广前景
        6.2.2 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

(5)干湿循环条件下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水稳性及改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技术指标的试验研究
    2.1 依托工程及建筑垃圾原材料来源
        2.1.1 工程概况
        2.1.2 建筑垃圾原材料
    2.2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路基填料的技术指标
    2.3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技术指标试验分析
        2.3.1 外观分析
        2.3.2 组分分析
        2.3.3 不均匀系数
        2.3.4 轻质杂物含量
        2.3.5 有机质含量
        2.3.6 易溶盐含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作为路基填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3.1 一般路基填料的性能要求
    3.2 用于室内试验的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再加工
    3.3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室内试验的级配设计
        3.3.1 级配设计的参考依据
        3.3.2 级配设计的方法
        3.3.3 级配设计方案
    3.4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室内振动压实试验
        3.4.1 试验目的
        3.4.2 试验设备
        3.4.3 试验方法
        3.4.4 试验结果及分析研究
    3.5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CBR试验
        3.5.1 试验目的
        3.5.2 试验方案
        3.5.3 试验步骤
        3.5.4 试验结果及分析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湿循环条件下不同最大粒径的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水稳性及改良研究
    4.1 试验准备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方案设计
        4.1.3 试验方法
    4.2 干湿循环条件下不同最大粒径级配的加卸载循环试验
        4.2.1 不同最大粒径级配的加卸载循环曲线
        4.2.2 干湿循环条件下累计塑性应变分析
    4.3 防渗处理后干湿循环条件下不同最大粒径的加卸载循环试验
        4.3.1 防渗处理后不同最大粒径级配的加卸载循环曲线
        4.3.2 防渗处理后干湿循环条件下累计塑性应变分析
    4.4 水泥改良后干湿循环条件下不同最大粒径的加卸载循环试验
        4.4.1 水泥改良后不同最大粒径级配的加卸载循环曲线
        4.4.2 水泥改良后干湿循环条件下累计塑性应变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改良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方案
        5.2.1 试样的制备
        5.2.2 试验方法
    5.3 微观结构分析
        5.3.1 整体性微观结构分析
        5.3.2 局部性微观结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填筑路堤的水稳性工艺研究
    6.1 工程地质概况
        6.1.1 地形地貌
        6.1.2 地质构造
        6.1.3 区域水文地质
        6.1.4 水对路基稳定性影响的评价
    6.2 多雨潮湿地区路基的病害
    6.3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填筑路堤的水稳性方案
        6.3.1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应用方案
        6.3.2 水泥改良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对路床的影响
        6.3.3 防止地下水、毛细水对路基影响的措施
        6.3.4 防止地表水、雨水对路基影响的措施
    6.4 现场试验段路基填筑方案
        6.4.1 路基填筑试验路段概况
        6.4.2 试验段修筑方案
    6.5 质量控制、验收与监测要求
        6.5.1 试验路段路基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
        6.5.2 试验路段路基监测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土工格室加筋处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成因分析
    2.1 差异沉降成因
        2.1.1 路基的压缩沉降
        2.1.2 地基的固结沉降
        2.1.3 环境因素
        2.1.4 设计和施工
    2.2 桥头过渡段路表沉降类型
        2.2.1 路表纵坡变化
        2.2.2 路表局部沉降
    2.3 桥头跳车机理
        2.3.1 设置桥头搭板
        2.3.2 未设置桥头搭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工格室处治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机理
    3.1 土工格室加筋理论
        3.1.1 侧向约束作用
        3.1.2 网兜作用
        3.1.3 柔性筏基作用
    3.2 地基模型理论
        3.2.1 Winkler地基模型
        3.2.2 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
    3.3 土工格室处治差异沉降力学机理
        3.3.1 水平集中力作用下地基附加应力和位移-Mindlin解
        3.3.2 界面阻力作用下地基中的附加应力和位移分布
        3.3.3 土工格室对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强土工格室加筋粗粒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用土
        4.1.2 高强土工格室
    4.2 高强土工格室加筋土试验方案
    4.3 试件的制备与试验
    4.4 土工格室加筋粗粒土无侧限抗压强度
        4.4.1 压实度对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4.4.2 加筋层数对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4.4.3 含水率对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4.4.4 加筋类别对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强土工格室-粗粒土界面阻力特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案
    5.4 试验步骤
    5.5 土工格室-土拉拔力产生机理分析
    5.6 拉拔试验结果分析
        5.6.1 填料压实度对界面阻力特性的影响
        5.6.2 土工格室埋入长度对界面阻力特性的影响
        5.6.3 法向压力对界面阻力特性的影响
    5.7 不同因素对土工格室-土界面阻力强度的影响程度分析
        5.7.1 正交试验设计
        5.7.2 试验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强土工格室处治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应用技术
    6.1 依托工程概况
        6.1.1 地层岩性
        6.1.2 水文地质条件
        6.1.3 桥位稳定性
        6.1.4 土工格室加筋处治方案
    6.2 土工格室加筋桥头路基有限元建模
        6.2.1 模型的基本尺寸
        6.2.2 材料本构模型的选取
        6.2.3 分析步
        6.2.4 接触与约束
        6.2.5 荷载与网格划分
    6.3 土工格室加筋桥头路基变形特性有限元计算
        6.3.1 土工格室加筋路基处治差异沉降效果分析
        6.3.2 土工格室铺设间距对沉降的影响
        6.3.3 土工格室铺设层数对沉降的影响
        6.3.4 土工格室铺设长度对沉降的影响
        6.3.5 路基材料性能对沉降的影响
        6.3.6 处治方案对比
    6.4 土工格室铺设方式设计
        6.4.1 铺设间距计算
        6.4.2 铺设间距计算公式中的参数求解
    6.5 依托工程桥头过渡段路基土工格室铺设方案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土石混填路基压实质量检测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土石混填路基压实质量的控制指标
2 不同控制指标下的压实质量检测方法
    2.1 物理指标下的压实质量检测方法
        2.1.1 压实度
        2.1.2 孔隙率
    2.2 力学指标下的压实质量检测方法
        2.2.1 地基系数K30及变形模量Ev1、Ev2
        2.2.2 动弹性模量Evd
        2.2.3 塑性变形增量
3 土石混填路基压实质量控制方法综合分析
    3.1 碾压过程动态控制指标体系
    3.2 碾压过程反馈控制原理
    3.3 碾压厚度的实时动态识别技术
    3.4 粒料路基碾压质量动态控制方法
    3.5 大粒径填料碾压控制的定量方法
4 结论与展望

(8)粗粒料填筑高路堤稳定性分析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粗粒料的物理力学特性
    2.1 岩质粗粒料的工程分类
    2.2 粗粒料的岩石特性
    2.3 粗粒料的结构特征
        2.3.1 粗粒料的颗粒特征
        2.3.2 粗粒料颗粒的孔隙特征
        2.3.3 粗粒料的颗粒级配特征
    2.4 粗粒料的强度特性
    2.5 粗粒料工程特性
        2.5.1 粗粒料的分类试验结果
        2.5.2 粗粒料的压实度和承载比试验结果及分析
        2.5.3 碎石填料破碎性试验结果分析
        2.5.4 大型三轴剪切试验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节
第3章 粗粒料填筑高路堤变形与稳定性研究
    3.1 稳定性分析思路
    3.2 以变形量为失稳判据的路堤边坡有限元强度折减稳定分析方法
        3.2.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原理
        3.2.2 失稳判据及其讨论
        3.2.3 失稳判据分析
        3.2.4 失稳判据标准
    3.3 有限元强度折减土坡稳定分析
        3.3.1 本构模型
        3.3.2 单元破坏后的应力修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粗粒料填筑室内试验研究
    4.1 大三轴试验
    4.2 压缩试验
    4.3 渗透试验及渗透变形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断面稳定性分析
    5.1 计算模型及参数
    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2.1 路堤稳定安全分析
        5.2.2 Fs=1.0 路堤边坡应力变形
        5.2.3 Fs=1.7 路堤边坡应力变形
    5.3 条分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粗粒料填筑高路堤施工技术
    6.1 粗粒料高路堤的填筑与压实
        6.1.1 填筑压实
        6.1.2 土的压实机理与压实技术的发展
        6.1.3 冲击压路机的特点与类型
    6.2 高填方路基施工工艺与方法
        6.2.1 工艺流程
        6.2.2 施工方法
        6.2.3 填料质量控制与检验
        6.2.4 路基排水
    6.3 高填方路基粗粒料填料试验
        6.3.1 填料的选择与试验
        6.3.2 机械设备选择及配套
        6.3.3 试验检测方法与压实质量控制标准
    6.4 高填方路基填料的摊铺与碾压试验
        6.4.1 试验方案一
        6.4.2 试验方案二
    6.5 高填方路基填筑试验分析
        6.5.1 试验段路基碾压过程及结果分析
        6.5.2 试验段填料试验数据结果分析
        6.5.3 现场大粒径填料路基填筑施工工艺总结
    6.6 本节小结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粗粒土填料渗流孔隙特征与高铁无砟轨道级配碎石基床翻浆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世界铁路发展历史
        1.1.2 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粗粒土渗透破坏类型判别研究现状
        1.2.2 粗粒土渗透系数测定的边壁效应研究现状
        1.2.3 铁路基床翻浆冒泥病害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研究框架
        1.3.1 论文主要工作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过渡型粗粒土填料渗透变形试验及破坏类型判别方法研究
    2.1 过渡型粗粒土渗透变形试验
        2.1.1 试验土料物理性质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现象及结果
    2.2 过渡型粗粒土填料渗透破坏类型判别方法
        2.2.1 Kozeny-Carman公式
        2.2.2 毛细管模型建立
        2.2.3 “等效渗透-平均孔径”法
        2.2.4 方法验证
    2.3 过渡型粗粒土孔隙率与渗流弯曲率关系讨论
    2.4 高速铁路级配碎石渗透稳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粗粒土填料渗透试验边壁效应机理及其处理方法研究
    3.1 粗粒土渗透仪边壁孔隙特征分析
    3.2 边界孔隙比计算方法
        3.2.1 等直径圆平面堆积形式
        3.2.2 边界孔隙比平面几何计算模型
    3.3 渗透仪边壁效应处理方法
        3.3.1 渗透系数修正的“孔隙尺寸效应”法
        3.3.2 边壁处理层最优厚度估算的“等效孔隙比”法
        3.3.3 计算实例
    3.4 径径比与边壁效应关系探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砟轨道级配碎石强化基床表层翻浆模拟试验及形成机理分析
    4.1 翻浆病害原因初步分析
    4.2 无砟轨道级配碎石基床翻浆模型试验
        4.2.1 试验土料
        4.2.2 试验装置
        4.2.3 试验操作
        4.2.4 试验现象及数据
        4.2.5 试验结论
    4.3 无砟轨道基床翻浆形成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元板式无砟轨道路基翻浆判别准则及基床入渗排水措施控制分析
    5.1 无砟轨道路基面积水临界降雨强度分析
        5.1.1 Green-Ampt积水入渗模型
        5.1.2 基于Mein-Larsson模型的路基面积水临界雨强
    5.2 单元板式无砟轨道基床翻浆判别方法
        5.2.1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
        5.2.2 路基面等效降雨强度分析
        5.2.3 基床翻浆判定的“雨强-积水”法
    5.3 级配碎石渗透系数与细粒含量关系试验
        5.3.1 试验设计
        5.3.2 试验结果
    5.4 无砟轨道基床入渗排水优化设计方法
        5.4.1 级配碎石入渗特性优化设计
        5.4.2 现行无砟轨道基床排水能力检算
        5.4.3 “透水式路肩”基床排水优化设计
    5.5 方法算例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季冻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变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油页岩废渣在道路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3.2 道路改良路基填土方法研究
        1.3.3 路基填土抗冻融特性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物理化学性能及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2.1 引言
    2.2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能
        2.2.1 原材料基本性能
        2.2.2 原材料的颗粒分析
        2.2.3 原材料的液塑限指标
        2.2.4 原材料的化学组成
        2.2.5 原材料的SEM电子扫描细观结构
    2.3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配合比确定
        2.3.1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配合比确定试验
        2.3.2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制备流程
    2.4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颗粒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
    2.5 油页岩废渣、粉煤灰改良填土的环境影响评价
    2.6 章节小节
第3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路用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压实度及浸水非浸水条件下CBR承载比测定试验
        3.2.1 试样准备及试验设定
        3.2.2 粉质黏土及油页岩废渣路基土CBR试验结果
        3.2.3 粉质黏土和油页岩废渣路基土CBR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3.3 不同应力条件下回弹模量的测定试验
        3.3.1 试样制备及试验设定
        3.3.2 粉质黏土及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回弹模量测试结果
        3.3.3 粉质黏土及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回弹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3.4 油页岩废渣改良土回弹模量的预估模型
        3.4.1 基于应力状况的动回弹模量预估模型
        3.4.2 改良土的静、动回弹模量关系研究
        3.4.3 基于CBR承载比的动回弹模量预测模型
    3.5 油页岩废渣路基的结构设计
    3.6 章节小节
第4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动力性能测定试验
        4.2.1 试验仪器及试验制备
        4.2.2 试验方案设计
    4.3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强度特性
    4.4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剪切强度参数特性
        4.4.1 动剪切参数的求解原理及方法
        4.4.2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剪切参数变化趋势分析
    4.5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模量特性
        4.5.1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荷载试验的稳定性验算
        4.5.2 基于Hardin-Drnevich本构模型的动模量分析
        4.5.3 动模量归一化模型及最大动模量模型
    4.6 与以往研究结果对比
    4.7 章节小节
第5章 冻融循环下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细观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冻融循环试验方法标准确定
    5.3 冻融循环试下油页岩废渣填土的动力性能研究
        5.3.1 冻融循环后动回弹模量研究
        5.3.2 冻融循环后的动强度研究
        5.3.3 冻融循环后油页岩废渣路基土动力特性显着性分析
        5.3.4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性能的冻融损伤度分析
        5.3.5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冻融损伤度预测
    5.4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冻融循环后细观分析
        5.4.1 样品制备和试验方案
        5.4.2 细观结构的定性分析
        5.4.3 土体细观定量分析方法
        5.4.4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孔隙细观量化分析结果
    5.5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宏观力学特性与细观结构参数关系分析
        5.5.1 关联度分析
        5.5.2 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模型
    5.6 章节小节
第6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多次循环荷载下变形特征研究
    6.1 引言
    6.2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循环荷载试验
        6.2.1 循环荷载试验的加载形式
        6.2.2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大次数循环荷载试验设计
        6.2.3 试验数据的提取及破坏准则
    6.3 油页岩废渣路填土总体变形安定性分析
        6.3.1 加载响应波形验证
        6.3.2 土样总体变形的安定性分析
        6.3.3 土样轴向总应变特征分析
    6.4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竖向塑性累积应变影响因素分析
        6.4.1 应力条件对试样土的塑性累积应变的影响
        6.4.2 冻融循环对试样土的塑性累积应变的影响
        6.4.3 循环荷载次数对试样土的塑性累积应变的影响
    6.5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竖向塑性累积应变预测模型
    6.6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多次环荷载下刚度及回弹模量变化
        6.6.1 多次数循环荷载下试样土刚度变化分析
        6.6.2 多次数循环荷载下试样土动回弹模量变化分析
    6.7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循环荷载试验结果与以往研究对比
    6.8 章节小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路基填土压实质量指标孔隙率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区高填方梁场稳定与变形控制技术及理论研究[D]. 戴仕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2]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D]. 冯亚松. 东南大学, 2021(02)
  • [3]含水率对路基压实检测指标的影响研究[D]. 孙天洲.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4]广西花岗岩残积土强度与渗透性及工程应用研究[D]. 洪昌伟.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5]干湿循环条件下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水稳性及改良与应用研究[D]. 王朝相. 长安大学, 2020(06)
  • [6]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土工格室加筋处治方法研究[D]. 王世立.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7]土石混填路基压实质量检测方法分析[J]. 刘晖,刘勇,蒲文明,冯仲宁,吴龙跃,胡立,孙士亮. 价值工程, 2019(30)
  • [8]粗粒料填筑高路堤稳定性分析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刘鑫. 吉林大学, 2019(03)
  • [9]粗粒土填料渗流孔隙特征与高铁无砟轨道级配碎石基床翻浆机理研究[D]. 刘孟适.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10]季冻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变形特征研究[D]. 张仰鹏. 吉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路基充填质量指标孔隙度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