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行护理程序在指导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

试行护理程序在指导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

一、试用护理程序指导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吴丹[1](2021)在《“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了解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现状,通过探讨基于“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观察对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评价整体干预效果,以期实现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患者从院内到家庭的全程管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评价成本效益,探索出“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患者干预的具体途径与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湖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治疗出院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06例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类实验研究方法进行分组,在该院7家城市医共体服务范围内并选择该院“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技术平台的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列为干预组(n=53),未选择该院“互联网+护理服务”信息技术平台的患者列为对照组(n=53),对照组住院期间行无创通气治疗常规护理和出院指导,出院后进行临床现行以电话随访为主的延续性护理措施;干预组除给予常规护理宣教和出院指导外,出院后实施基于“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干预时长共6个月。患者可通过使用微脉应用程序中的医护上门选择本院的家庭无创通气项目板块,通过微信群管理、线上护理服务,线下上门服务的方式个性化针对性的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实施护理干预。干预前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别在干预前、干预6个月两个时间点,收集呼吸机使用时长>6h/d的实际天数、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测定、睡眠呼吸参数及Epworth嗜睡评分、护理相关成本指标及患者相关效益指标。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2检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失访情况:干预前两组分别纳入53例,共失访4例,最终总样本量102例,其中干预组51例,对照组51例。2.基线调查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主要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一般资料中,其中男性83例,女性19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67例,初中有23例,高中及以上有12例。干预组平均年龄为(47.20±5.5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6.84±7.00)岁。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年龄、BMI值之间的均衡性,采用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居住方式、结算方式及是否吸烟之间均衡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病程、肺功能分级之间的均衡性。经检验得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前6个月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干预组为(13.41±5.27),对照组为(14.22±5.24);肺部呼吸功能包括PH、Pa CO2、Pa O2、FEV1及FEV1/FVC值,睡眠呼吸功能包括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及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值与Epworth嗜睡评分数值,两组患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1)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天数(22.31±3.17)高于对照组天数(15.18±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差值(8.90±5.67)大于对照组差值(0.96±7.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部呼吸功能指标: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肺部呼吸功能各指标均有所改善。干预后两组肺部呼吸功能各指标进行比较,干预组PH、Pa O2、FEV1、FEV1/FVC值均高于对照组,Pa CO2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肺部呼吸功能各指标差值进行比较,干预组PH、Pa O2、FEV1、FEV1/FVC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值,干预组Pa CO2差值小于对照组差值,两组差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睡眠呼吸功能指标: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睡眠呼吸功能各指标除Epworth嗜睡评分外均有所改善。干预后两组睡眠呼吸功能各指标进行比较,干预组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值高于对照组,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Epworth嗜睡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睡眠呼吸功能各指标差值进行比较,干预组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差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值,干预组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值,两组差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Epworth嗜睡评分差值(-1.25±4.73)小于对照组差值(-0.22±5.39),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4)成本效益指标: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成本效益情况,干预组护理服务次数、总护理服务成本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ECOPD次数、住院次数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提高重叠综合征患者的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2.“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改善重叠综合征患者肺部呼吸功能,升高PH与Pa O2值至正常范围,降低Pa CO2、FEV1、FEV1/FVC值至正常水平。3.“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够改善重叠综合征患者睡眠呼吸功能,提高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降低AHI值、最长呼吸暂停时间、最长低通气时间,但对日间嗜睡程度的改善不显着。4.“互联网+护理服务”可以应用于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中;每位患者申请护理服务次数半年内平均为1.5次,即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普遍存在;护理服务成本处于中等水平,在本地区患者经济承受范围内,可为患者所接受;但“互联网+护理服务”对于患者效益指标中的AECOPD次数及住院次数的减少效果不显着。

朱晓萍[2](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张晨晨[3](2021)在《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对青光眼患者管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设计并研发为院外青光眼患者提供持续性医疗管理的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2.探讨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对院外青光眼患者的管理效果。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1.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设计与研发(1)文献研究法: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关于院外青光眼患者管理的相关文献资料,为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2)质性研究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7名青光眼患者,3名临床医生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以了解并收集青光眼患者、临床医生对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需求及研发建议。以前期需求调查的结果为框架,参考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医疗健康管理类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创建微信公众号并确定其内容大纲,利用微信小程序配套开发工具构建小程序的模块结构与功能。(3)预实验:选取201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青光眼科就诊的青光眼患者12名进行预实验,根据其入院顺序的奇偶数划分为试验组(n=6)与对照组(n=6),对照组采取常规电话随访的院外管理模式,试验组采取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离院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院外管理,并在患者离院后的第1、3个月提醒患者回院复诊。两组患者由同一位专家进行眼部检查和病情评价。根据预实验结果判断本研究方案可行,并通过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各模块内容及功能。2.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在院外青光眼患者管理中的应用选取2020年3月~2020年8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青光眼科就诊,诊断为原发性青光眼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其入院顺序的奇偶数划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出院后采取常规电话随访的院外管理模式,试验组采取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两组患者分别于出院后的第1、3、6个月进行复诊,研究者收集每次复诊结果,并请患者填写相关问卷。最后,对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按时复诊率、人均累计复诊次数、眼压、视力、视野、青光眼疾病认知、自我管理能力、生存质量和满意度结果进行评价。结果:1.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设计与研发(1)青光眼患者、临床医生对院外持续性管理的需求可总结归纳为3个主题:(1)功能需求;(2)性能需求;(3)安全需求。青光眼患者和临床医生对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使用意愿较高。(2)设计与研发的微信公众号包括“青友课堂”、“青友之家”和“问卷调查”三大模块。进入“青友课堂”可查阅历史推文记录,点击“青友之家”可直接跳转至微信小程序界面,点击“问卷调查”可跳转至问卷填写页面。设计与研发的微信小程序分为医生端和患者端两个登录端口:(1)医生端:包括“人员管理”、“查询症状图片”、“发送订阅消息”和“授权”四大模块。(2)患者端:包括“用药签到”、“专享服务”和“个人中心”三大模块,其中“专享服务”模块包括“青友课堂”和“聊天室”两大模块。“个人中心”模块包括“个人资料”、“我的用药”、“检查结果”、“问卷调查”四大模块。2.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在院外青光眼患者管理中的应用(1)用药依从性:出院后1个月时,两组用药依从性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6,P<0.01;Z=-5.94,P<0.01)。(2)按时复诊率:出院后1、3个月时,两组患者按时复诊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按时复诊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1,P=0.02)。(3)人均累计复诊次数:出院后3、6个月时,试验组人均累计复诊次数(1.059;1.043)低于对照组(1.214;1.286)。(4)眼压:出院后1、3、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眼压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0,P<0.01;t=-6.21,P<0.01;t=-8.67,P<0.01)。出院后1、3、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眼压显着低于出院当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1;t=3.62,P<0.01;Z=-3.07,P<0.01)。出院后1、3个月时,对照组患者眼压与出院当天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时,对照组患者眼压显着高于出院当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2)。(5)视力提高率:出院后1、3个月时,两组患者视力提高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视力提高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79,P=0.049)。(6)视野:出院后3、6个月时,两组患者视野平均缺损值的绝对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出现视野进展事件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青光眼疾病认知:出院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青光眼疾病认知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青光眼疾病认知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45,P<0.01;Z=-5.71,P<0.01)。(8)自我管理能力:出院后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在机能保健、疾病之医疗管理和总分这三个方面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6,P<0.01;t=4.15,P<0.01;t=5.83,P<0.01),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调试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生存质量:出院后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在症状与视功能和总分这两个方面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7,P<0.01;t=3.66,P<0.01)),试验组患者的身体机能、社会活动、精神心理这三个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患者满意度:出院后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5)。结论:1.青光眼患者、临床医生对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需求较高,同时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开发周期短、操作简单且功能多样,医务人员可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管理,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2.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不仅可提高院外青光眼患者遵医行为,还可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就诊次数。3.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可长期地维持院外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提高患者视力提高率,还可提升其对青光眼的认知与自我管理水平,提升其生存质量和满意度。

汪哲宇[4](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孔海燕[5](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病知识问卷的汉化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翻译、回译、校正、专家内容效度评价、信效度检验(即标准汉化程序)形成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知识问卷(Heart Disease Fact Questionnaire,HDFQ)。使用中文版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病知识问卷调查安徽省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病风险知识掌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第一阶段:心脏病知识问卷汉化,信效度测试。首先获取原作者的授权,随之进行问卷翻译(Brislin双人翻译法),问卷校正、问卷文化调适则参考自评量表跨文化调适指南展开,经过预调查后形成中文版HDFQ,并以问卷法为理论依据调查纳入本次研究的2型糖尿病患者(408例)。信度方面,问卷内部的稳定性与一致性采用重测信度与Cronbach’s?系数检验;效度方面,采用问卷内容效度指数(S-CVI)和项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因子分析测试结构效度,同时采用相关分析法和极端分组法分析区分度。第二阶段:安徽省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病风险知识掌握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安徽省合肥市某2所三甲医院、某三乙医院、某2所社区医院、淮南市某三乙医院、某2所社区医院的781名2型糖尿病患者为调查对象。运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第三版糖尿病态度量表、中文版HDFQ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描述本次调查统计数据,频数与构成比描述定性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不同特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风险知识得分情况;糖尿病态度与心脏病风险知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选择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心脏病风险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1.完成了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中文版HDFQ(HDFQ-C)。HDFQ-C包含2个维度:心脏病风险知识(16个条目),糖尿病与心脏病关系(10个条目)。总问卷Cronbach’s?=0.881,心脏病风险知识维度(条目数16个)Cronbach’s?=0.794,糖尿病与心脏病关系维度(条目数10个)Cronbach’s?=0.779,重测信度0.867。问卷S-CVI=0.904,I-CVI=0.750~1.000。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来看,相应公因子上所有条目荷载均>0.40。以原问卷结构为基础验证性因子分析HDFQ-C,验证结果证实:因子模型具有较理想的拟合度,并且因子载荷量均>0.40,拟合指数RMSEA=0.035,RMR=0.012,GFI=0.920,CFI=0.924,IFI=0.948,χ2/df=1.486。2.安徽省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病风险知识掌握现况及影响因素。HDFQ-C总得分(17.61±2.68)分,其中心脏病风险知识与糖尿病与心脏病关系维度分别为(11.01±2.33)分和(6.60±1.69)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职业、有无糖尿病家族史、是否患有高血压、是否患有心血管病变、是否患有高脂血症、是否接受过糖尿病健康教育、接受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形式、糖尿病态度是T2DM患者心脏病风险知识的主要影响因素,共解释总变异的73.5%。结论1.中文版HDFQ信效度良好,可以采用中文版HDFQ对国内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病风险知识掌握情况展开分析评估。2.本研究结果提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缺乏心脏病风险知识,医疗机构及社区应高度关注该类患者心脏病风险知识的健康宣教组织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其心脏病风险知识掌握水平,以此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心脏病发生率。

王文强[6](2020)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平台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GB)患者易出现泌尿系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预防UTI的发生对于改善疾病管理效果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尚缺乏NGB患者UTI风险预测工具和膀胱管理平台。研究目的1.构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NGB-UTI)预测模型,为NGB患者提供UTI风险筛查工具。2.构建NGB管理平台,为NGB患者提供在线管理平台。3.基于NGB管理平台,探讨NGB-UTI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1.分析2012年1月~2019年5月期间在3家三甲医院就诊的NGB患者数据资料。其中两家医院收集的数据为训练集,用于构建NGB-UTI预测模型;另一家医院收集的数据为验证集,用于验证该模型。训练集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UTI危险因素,并基于R软件构建NGB-UTI预测模型。C-index,Calibration,DCA决策曲线等指标用于评估NGB-UTI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根据Youden指数最大点确定NGB-UTI预测模型高风险人群的界限值。2.以膀胱管理为主题,基于患者需求分析,结合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初步拟定膀胱管理平台的模块和内容。再结合专家咨询建议进一步修改平台内容,最终形成NGB管理平台。并通过系统性可用性量表(System Usability Scale,SUS)对NGB管理平台进行可用性测试评价。3.线上招募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NGB患者进入NGB管理平台,由NGB-UTI预测模型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患者。通过为期16周的平台管理,观察2组患者并发UTI情况,探讨NGB-UTI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纳入的337例NGB患者UTI发生率为45.7%。由住院时间、排尿方式、血白细胞、尿白细胞、尿液pH值构成的NGB-UTI预测模型C-index为0.921(95%CI:0.87396~0.96804)。采用Bootstrap 1000抽样进行内部交叉验证,得到校准C-index为0.8905541。此外,DCA>0.02的范围内,该模型有很好的净受益率。验证集对NGB-UTI预测模型进行验证,C-index为0.817。2.我们构建的NGB管理平台包括风险评估、健康知识、膀胱管理、问卷调查、排尿日记、在线咨询、个人中心7个模块。19例NGB患者通过SUS对NGB管理平台进行可用性评价,结果显示SUS评分55~92.5分,平均80.39±10.00 分。3.纳入的55例NGB患者通过16周平台管理,UTI发生率为14.5%。高危组有6例患者发生UTI,低危组有2例患者发生UTI。NGB-UTI预测模型敏感度 75.0%、特异度 87.2%、准确度为 85.4%、Kappa 为 0.51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NGB-UTI预测模型借助低成本、易采集的指标就能估算UTI发生风险;构建的NGB管理平台有较好的可用性评分。本研究还基于NGB管理平台探讨NGB-UTI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该模型在临床应用中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王易欣,杨辉,张蒙,曹慧丽[7](2020)在《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太原市某所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6月—2019年10月入院的2型糖尿病病人177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护理结局分类相关结局指标对其进行自我管理知识掌握情况评估后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比较病人干预前后自我管理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结果]干预后,糖尿病病人用药知识、饮食与运动、疾病知识、监测和预防知识、治疗原则得分及自我管理知识总分均高于干预前,且不同特征的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知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将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应用于临床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评价中,有利于提升病人自我管理知识水平。

郭佳茹[8](2020)在《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横断面研究调查住院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的态度及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通过质性研究了解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的具体参与类型,根据患者主诉确认患者的参与需求,为构建患者参与健康照护方案提供理论依据。(3)以互动式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理论为主要框架,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访谈、专家会议法构建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方案。(4)通过类实验研究将照护方案进行初步试用并探讨其对冠心病患者知识、患者参与态度、患者参与行为及患者住院满意度的影响。方法:(1)通过便利抽样抽取太原市3所三甲综合医院心内科306名冠心病患者,对其参与健康照护的态度及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期方案构建提供相关依据。(2)对某三甲综合医院的12名冠心病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患者的具体参与行为,为后期方案构建提供理论依据。(3)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合前期的半结构访谈初步形成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草案。组织心内科及临床护理方向专家进行专家会议,对初步形成的参与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最终版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方案。(4)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甲综合医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70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宣教、干预组采用患者参与指导手册,最终对照组纳入34例,干预组纳入33例。将一般资料调查表、冠心病患者健康知识评价表、患者参与态度量表、患者参与行为量表、患者住院满意度调查表作为调查工具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干预前及干预后的调查。结果:(1)住院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态度尚可,行为有待提高。住院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的态度均分为(4.10±0.64)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行为均分为(3.74±0.57)分,尚有待提高。4个维度均分依次为:信息获取(3.63±0.64)分,患者需要(3.70±0.53)分,活动讨论(3.97±0.45)分,治疗计划(3.68±0.55)分。多元逐步回归结果分析显示影响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人均家庭月收入、是否有其它慢性病。(2)根据互动式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理论框架析出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共包括32条具体参与行为,照护参与包括参与适应环境、参与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参与手术管理、参与心脏康复知识了解、参与出院准备、参与二级预防等;决策参与包括对用药、手术方式、心脏康复等的决策;诉求参与包括参与医院管理促进和建议等。(3)通过文献分析及质性访谈结果初步形成患者参与方案,由7名包括心内科及临床护理方向的专家对初步形成的参与方案进行了讨论及修订,形成了最终版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方案。(4)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基线可比,组内前后及干预后组间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冠心病健康知识、患者参与态度、患者参与行为干预后得分均高于干预前,除对照组患者参与态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其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冠心病健康知识、患者参与态度、患者参与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的态度尚可,行为有待提高。影响患者参与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是否有其它慢性病等,后期需要参考影响因素进行干预,以提高患者参与的水平。(2)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行为类型多样,以照护性参与为主,其它还包括决策性参与和诉求性参与。(3)基于横断面调查、质性研究、文献分析、专家会议构建了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方案,该方案涵盖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参与照护的内容,能有效提高冠心病健康知识水平、患者参与态度、患者参与行为以及患者住院满意度。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及延长干预时间,进行验证研究。

王易欣[9](2020)在《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本研究通过对直译的中文版《护理结局分类》(Nursing Outcome Classification,NOC)一书中“知识:糖尿病管理”量表(Knowledge:Diabetes management)进行信度、效度检验,为我国临床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掌握程度提供一种简洁有效的评估工具。2.将“知识:糖尿病管理”量表应用于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糖尿病住院患者中,了解其自我管理知识掌握程度现状,探讨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管理、持续改进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完善科学化护理程序提供依据。方法:1.“知识:糖尿病管理”评估工具的信效度检验使用中文版“知识:糖尿病管理”量表(Knowledge:Diabetes management)在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的太原市某三甲医院2019年6月—2019年10月入院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7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价其信度、效度,采用克朗巴赫系数对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采用内容效度指数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效度进行检验。2.中文版“知识:糖尿病管理”评估工具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应用一般人口学调查问卷及“知识:糖尿病管理”量表相关结局指标在入院时对其进行自我管理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给与相应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后,出院时以相同量表评价。比较病人干预前和干预后的自我管理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糖尿病病人入院时自我管理知识掌握现状及影响因素,健康教育护理措施的效果,评价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信效度检验结果在信效度评价中:总Cronbach’sα系数为0.787,各部分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00.888;所有条目的CVI均高于80%。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条目在相应维度上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几乎都大于0.4。(仅有用药领域的两项指标未大于0.4,是因为对胰岛素治疗的了解受到治疗方式的限制。)五因素模型中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标准,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中文版“知识:糖尿病管理”评估工具共包含5个方面,25个条目。2.应用研究结果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入院时自我管理知识总分为49.85±6.25分,各部分均分中治疗原则最低为1.68分±0.57分,饮食与运动最高为2.21分±0.43分;实施相关护理措施后,糖尿病患者各个方面的得分及自我管理知识总分均高于干预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是否接受过糖尿病健康教育、入院次数、月收入、家族糖尿病史和文化程度是入院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经检验,中文版“知识:糖尿病管理”评估工具信效度较好,内容简洁易懂,为我国临床评价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掌握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适合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2.太原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糖尿病住院患者入院时自我管理知识掌握程度总体处于中、低水平。是否接受过糖尿病健康教育、入院次数和月收入、家族糖尿病史及文化程度是入院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将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应用于临床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评价中,有助于提升其自我管理知识水平,为管理者为糖尿病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患者进一步科学规范化的自我管理行为提供基础。

杨韵华[10](2020)在《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应用程式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探讨手机应用程式联合中医辨证体质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本研究设计和开发一款基于安卓系统的手机应用程序并进行可用性测试,构建以糖尿病应用程序为干预工具的中医饮食调护方案,评价方案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1.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应用程式的研发。采用以用户体验为主的方法进行界面设计,结合问卷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进行用户研究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应用程序的低保真原型,使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App inventor平台实现高保真原型的开发,最后使用启发式评估来测试应用程序的可用性,根据反馈结果完善功能开发。2.以手机应用程序为干预工具的糖尿病中医饮食调护方案的随机对照试点研究。结合中医体质辨证,构建糖尿病中医饮食调护方案,将方案的内容融入应用程序的内容设计当中。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中,经中医体质辨证属于阴虚质的病人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机对照试点实验,通过评估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自我照护能力评分、阴虚体质评分以及空腹血糖等结局指标来评价手机应用程式联合中医辨证体质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结果:1.基于用户体验设计理论,完成了糖尿病健康管理应用程式的页面设计、内容设计以及功能实现,并评估了其可用性。该应用程式包含6大页面,包括中医辨证体质与糖尿病管理措施等内容,具有记录和储存数据、分析数据、线上糖尿病健康教育等多种功能;共纳入15名志愿者对应用程序进行可用性测试,结果显示该应用程序的可用性评分为76.17分,应用程序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可以接受。2.共纳入19例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点研究,对比干预前后的结局指标差异,结果显示:①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实验组组内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自我照护能力评分均有所提高,但变化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具体饮食维度评分,组内干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实验组阴虚体质评分明显下降,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的空腹血糖水平均有所下降,但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成功设计和研发了一款糖尿病健康管理应用程序,并证实有良好的可用性。2.以手机App为干预工具的糖尿病中医饮食调护方案具有临床可行性,能够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提高饮食依从性和自我照护能力,有望给轻证、出院与社区的糖尿病患者提供延续护理,帮助医护人员进行远程的糖尿病管理。3.糖尿病中医饮食调护方案能够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阴虚体质患者的阴虚症状,调整体质偏颇。

二、试用护理程序指导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用护理程序指导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 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国内研究现状
        1.2.4 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及效果的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操作性定义
    1.5 理论依据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退出标准
        2.1.4 基线调查
        2.1.5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与分组
        2.2.2 干预方案
    2.3 技术路线图
    2.4 研究工具及量表
        2.4.1 研究工具
        2.4.2 研究量表
    2.5 评价指标
        2.5.1 主要评价指标
        2.5.2 次要评价指标
        2.5.3 资料收集步骤
        2.5.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2.6 研究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干预实施阶段
        2.6.3 数据整理阶段
    2.7 伦理学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失访情况
    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3.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3.2.2 干预前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指标的均衡性比较
        3.2.3 干预前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指标均衡性比较
    3.3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
6h/d天数比较'>3.3.1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平均每月呼吸机使用时长>6h/d天数比较
        3.3.2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肺部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3.3.3 干预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睡眠呼吸功能指标比较
        3.3.4 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成本效益指标比较
4 讨论
    4.1 患者基线资料分析
    4.2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4.3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肺部呼吸功能的影响分析
    4.4 “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睡眠呼吸功能的影响分析
    4.5 “互联网+护理服务”成本效益分析
5 结论
6 创新型及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6.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互联网在青年癌症患者康复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对青光眼患者管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综述
    2.1 青光眼流行病学
        2.1.1 患病率
        2.1.2 发病率
        2.1.3 致盲率
    2.2 青光眼患者管理
        2.2.1 青光眼治疗方法
        2.2.2 我国青光眼患者管理现况
        2.2.3 政策背景
        2.2.4 理论依据
    2.3 基于微信的移动医疗在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2.3.1 移动医疗概况
        2.3.2 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介绍
        2.3.3 微信在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2.4 总结
第三章 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设计与研发
    3.1 青光眼患者及临床医生对院外管理需求的探索——质性研究
        3.1.1 目的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青光眼患者和临床医生对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需求小结
    3.2 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模块及功能设计
        3.2.1 微信公众号
        3.2.2 微信小程序
    3.3 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研发过程及结果
        3.3.1 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研发过程
        3.3.2 预实验
        3.3.3 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试用结果及用户反馈
        3.3.4 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研发结果
第四章 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在院外青光眼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分组方法
        4.1.3 研究工具及客观指标
        4.1.4 干预方案
        4.1.5 资料收集
        4.1.6 统计分析
        4.1.7 伦理原则
    4.2 结果
        4.2.1 两组患者干预前一般资料比较
        4.2.2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
        4.2.3 两组患者按时复诊率比较
        4.2.4 两组患者人均累计复诊次数比较
        4.2.5 两组患者眼压比较
        4.2.6 两组患者视力减退率和视力提高率比较
        4.2.7 两组患者视野比较
        4.2.8 两组患者青光眼疾病认知比较
        4.2.9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4.2.10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4.2.11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4.3 讨论
        4.3.1 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不仅可提高院外青光眼患者遵医行为,还可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就诊次数
        4.3.2 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可较长期地维持院外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提高患者视力提高率
        4.3.3 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可提高院外青光眼患者疾病认知
        4.3.4 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可提升院外青光眼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4.3.5 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可提高院外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
        4.3.6 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可提高院外青光眼患者满意度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病知识问卷的汉化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1.3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1.4 糖尿病患者有关心血管疾病知识严重不足
        1.5 国内外糖尿病知识测评工具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操作性定义
    4 技术路线图
研究一 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病知识问卷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1 英文版HDFQ的汉化
        1.1 问卷的翻译
        1.2 问卷的回译
        1.3 问卷的文化调适
        1.4 目标人群预调查
    2 中文版HDFQ的信效度检验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的收集
        2.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问卷汉化和文化调适专家的一般资料
        3.2 专家咨询的可靠性
        3.3 问卷的汉化修订
        3.4 问卷信效度检验结果
    4 讨论
        4.1 中文版HDFQ的汉化
        4.2 中文版HDFQ具有良好的效度
        4.3 中文版HDFQ具有良好的信度
        4.4 中文版HDFQ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5 小结
研究二 安徽省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病风险知识掌握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设计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资料收集
        1.5 统计分析
        1.6 质量控制
        1.7 伦理原则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T2DM 患者心脏病风险知识掌握现况
        2.3 T2DM患者心脏病风险知识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T2DM患者心脏病风险知识处于中等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
        3.2 T2DM患者心脏病风险知识受多种因素影响
        3.3 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糖尿病患者知识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Ⅰ 汉化心脏病知识问卷专家函询表(第一轮)
    附件Ⅱ 汉化心脏病知识问卷专家函询表(第二轮)
    附件Ⅲ 心脏病知识问卷授权
    附件Ⅳ 英文版心脏病知识问卷
    附件Ⅴ 2 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病知识问卷(临床应用版)
    附件Ⅵ 第三版糖尿病态度量表
    附件Ⅶ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件Ⅷ 知情同意书
    附件Ⅸ 伦理审查批件

(6)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平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泌尿系感染概述
        1.2.2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发病率高,危害性大
        1.2.3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危险因素繁多,缺乏早期预测工具
        1.2.4 医疗应用程序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3 研究设想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样本量计算
        2.2.3 研究步骤
        2.2.4 统计学分析
    2.3 质量控制
    2.4 伦理批准
    2.5 研究结果
        2.5.1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2.5.2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人口学特征、膀胱管理方式分析
        2.5.3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5.4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影像学相关资料分析
        2.5.5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验室相关资料分析
        2.5.6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潜在预测因子
        2.5.7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多因素分析
        2.5.8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
        2.5.9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预测模型界限值的确定
        2.5.10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预测模型的评价及内部验证
        2.5.11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
    2.6 讨论
    2.7 小结
第3章 神经源性膀胱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可用性评价
    3.1 神经源性膀胱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1.3 质量控制
        3.1.4 研究结果
    3.2 文献回顾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质量控制
        3.2.4 研究结果
    3.3 构建神经源性膀胱管理平台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质量控制
        3.3.4 研究结果
    3.4 神经源性膀胱管理平台的可用性评价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质量控制
        3.4.4 伦理批准
        3.4.5 研究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预测模型在平台中的应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步骤
        4.2.3 统计学分析
    4.3 质量控制
    4.4 伦理批准
    4.5 研究结果
    4.6 讨论
    4.7 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主要内容总结
        5.1.1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
        5.1.2 神经源性膀胱管理平台的构建及可用性评价
        5.1.3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预测模型在平台中的应用
    5.2 本研究的特点与创新
        5.2.1 研究立题方面
        5.2.2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面
        5.2.3 研究意义方面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下一步研究规划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人员培训
        1.2.2 资料收集
        1.2.3 健康教育
        1.2.3. 1 健康教育内容
        1.2.3. 2 健康教育形式
    1.3 评价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见表1)
    2.2 不同特征糖尿病病人干预前后自我管理知识得分比较
3 讨论
    3.1 系统化、科学化的健康教育是促进糖尿病病人建立健康素养、形成主动健康理念的坚实基础
    3.2 NOC作为一种标准化护理语言可以为糖尿病健康管理提供科学、规范化的评价工具
    3.3 NOC在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可以为其他慢性病病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8)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患者参与健康照护的背景发展
        1.2 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的背景及意义
    2 国内外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的研究现状
    3 相关理论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住院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的现况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行为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第三部分 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及过程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第四部分 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方案的初步应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相关理论基础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6 质量控制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知识:糖尿病管理”量表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2.2 信效度检验结果
        2.3 糖尿病住院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掌握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4 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中文版“知识:糖尿病管理”评估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3.2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掌握现状分析
        3.3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3.5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3.1 研究结论
    3.2 研究创新与不足
    3.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应用程式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2型糖尿病的发展现状
        一、2型糖尿病的现状
        二、2型糖尿病的危害
        三、国家应对2型糖尿病形势的政策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与研究
        一、西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和病因病机探讨
        二、西医治疗和护理2型糖尿病的防治研究
    第三节 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与研究
        一、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及病因病机探讨
        二、中医治疗和护理2型糖尿病的防治研究
    第四节 手机应用程序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一、手机应用程序在2型糖尿病的应用背景
        二、糖尿病健康管理应用程序的研究现状
    第五节、技术路线
第二章 糖尿病健康管理应用程式的研发与可用性评价
    第一节 糖尿病健康管理应用程式的设计
        一、用户研究和需求分析
        二、低保真原型
    第二节 糖尿病健康管理应用程式的开发
        一、数据库的设计
        二、功能的实现
        三、高保真原型
    第三节 糖尿病健康管理应用程式的可用性评价
        一、用户测试法
        二、问卷调查法
第三章 以手机应用程序为干预工具的糖尿病中医饮食调护方案的临床试点研究
    第一节 中医饮食调护方案的构建
    第二节 临床试点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设计
        四、研究实施
        五、评价指标
        六、统计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结局指标比较
    第四节 讨论
        一、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资料分析
        二、2型糖尿病患者结局指标分析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试用护理程序指导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重叠综合征患者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干预效果评价[D]. 吴丹.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
  • [2]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3]基于微信平台+小程序的个案管理模式对青光眼患者管理的初步研究[D]. 张晨晨. 吉林大学, 2021(01)
  • [4]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5]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病知识问卷的汉化及临床应用[D]. 孔海燕.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平台应用[D]. 王文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7]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王易欣,杨辉,张蒙,曹慧丽. 护理研究, 2020(14)
  • [8]冠心病患者参与健康照护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D]. 郭佳茹.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9]护理结局分类系统在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王易欣.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10]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应用程式的设计与应用[D]. 杨韵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试行护理程序在指导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