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总·速度——点击三年级英语阅读能力训练

整体·总·速度——点击三年级英语阅读能力训练

一、整体·总量·速度——点击初三英语阅读能力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魏铭泽[1](2021)在《家长对子女校外体能训练认知、行为及态度研究 ——以M体育培训机构家长群体为例》文中提出

魏铭泽[2](2021)在《家长对子女校外体能训练认知、行为及态度研究 ——以M体育培训机构家长群体为例》文中指出青少年体能训练是影响青少年身体、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教育和体育都关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都肩负着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责任。体育中考制度改革的实施将体能训练各项成绩作为硬性指标占据着中考总成绩的重要环节,“双减政策”的正式推行,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使家长对子女体育教育的价值产生了“重新”的认识。在子女社会化的道路中,家长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角色,家长的体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子女参加校外体能训练的状态,家长自身对体育的认知水平、实践行为与应对态度等因素都会对子女参加校外体能训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家长认知、行为及态度与子女体育教育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在体育中考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教学等影响为主体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家长干预影响的社会角度,将参加校外体育培训机构的家长群体作为研究的新视角,通过从不同家长群体的特征、家长对子女体育焦虑与期望、家长认知程度、行为观念与应对态度等层面,揭露了通过子女参加校外体能训练对家长认知、行为及态度影响的现状、路径分析并反应出现实困境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以体育中考制度作为社会情境变量,探究不同类型的家长群体、家长认知水平、实践行为与应对态度对子女体能训练干预影响的主要因素,并以系统性的实证研究,丰富理论内涵与实践。首先,家长群体的认知因素研究,从家长对体育中考政策制度的认知、体育培训机构的认知、M体育培训机构的认知,以及对子女不同方面的关注程度体现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对子女的培养目标和教育重点的干预影响,反映了因子女参加校外体能训练“购买希望”中对家长认知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家长对体育中考制度的认知、对体育培训机构的认知并不是很了解,但在通过子女参加M体育培训机构后,家长认知发生转变,愈发关注子女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此种干预的认知诉求,日益占据家长教育理念中显着的位置。其次,家长群体的行为因素研究,研究发现,从家长“焦虑式”到“观念式”再到“投入式”行为的转变,多数家长因“体”生“情”,转变了当初“不重视”子女身体素质、健康等体育活动所带来的“好处”,单单“只在乎”体育中考分值的行为观念。主动接受让子女有更多的时间来参加体育活动、体能训练,也会认识与建立起“做什么都不如有个好身体”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认可”到“重视”的行为观念转变,使家长在更多的方面都感受到了体育教育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再次,家长群体的态度因素研究,研究发现,家长对子女体能训练的应对过程中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家长对自身角色认知不到位,在子女的体育活动方面是缺席的;二是家长对辅导子女体能训练项目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低,多数家长在参与子女体能训练方面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被动参与体育活动;三是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合作不足,家长只是学校管理中的“局外人”,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机械地执行学校的指示、命令等。因此,家长参与子女体能训练过程中作为能动主体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多数家长只是被动的“配合者”。当今家长对子女体育中考消费的核心目的是“购买希望”:父母把对子女的体育中考投资看作促进子女获得成功的手段,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获得社会阶层地位的提升,所关系的是家庭未来的希望。随着C市体育市场的不断扩大并刺激需求,家长焦虑不断被制造并升格,通过从为子女了解、选择、参加体育培训机构认知态度干预的转变,到子女参加M体育培训机构因“体”生“情”,家长自身的体育活动、生活惯习、认知水平、实践行为与应对态度也受到了影响,对子女的干预也会越来越“强烈”。但因不断升级的教育竞争和大量增加的教育消费,家长角色分工也因此不断被重塑并发生转变。家庭以育子为中心,教育母职化成为普遍现象,造成家长干预子女体能训练的应对过程中情况并不乐观,家长对自身角色认知不到位,在子女的体育活动方面是缺席的,对辅导子女体育项目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低,多数家长在参与子女体能训练方面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守门员”的母亲不应只是“关门”的角色,善于包容性地“开门”,并发挥父亲积极性的母亲,在育儿方面更容易取得成功并有利于家庭和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长认知、行为及态度也在变化,这都需要我们避免随波逐流和情绪化,而要去理性理解和研究当下的家庭教育与子女社会干预影响的关系。

陈磊[3](2020)在《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英语愈发成为国际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学习也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初中英语学习与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写作作为重要的学习方面之一,需要初中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重视。在写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象,其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是较为普遍的一方面。所谓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将自身母语的影响带入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的现象。母语迁移现象有正负两方面之分,当母语的语言规则与目标语一致时,母语语言规则会对目标语产生积极影响,即母语正迁移;反之,当母语语言规则与目标语不一致时,母语规则会对目标语产生消极影响,即母语负迁移(寮菲,1998)。母语负迁移会使学生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例如词汇使用问题(崔淑丽,温艳荣,2015;郭晓燕,2000)、句法构成问题(牛梦亚,2017;何琴,2004)、语篇结构问题(王文宇,王立非,2014;Amdt,1987)、写作思维与习惯问题(廖为应,2004;郎红琴,袁彩虹,2000)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被及时处理掉,不仅会影响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英语写作部分的发挥,也会逐步损耗掉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笔者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以Lado(1957)的对比分析理论、Corder(1971)的偏误分析理论、Selinker(1972)的中介语理论以及戴炜栋和束定芳(1994)的相关理论综述为指导,通过作文材料分析、问卷法、访谈法对吉林七中初三年级全体学生及在校英语教师展开调查,以期探讨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类别、原因和改善对策。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如下:(1)初中生英语写作中会出现哪些母语负迁移现象?(2)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原因有哪些?(3)针对改善母语负迁移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哪些建议?本论文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笔者将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论文结构三方面对本研究与论文进行整体介绍;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将从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现状三个角度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进一步阐述;第三部分为研究过程与方法,根据所提出的研究问题,笔者利用作文材料分析的方法对吉林七中全体初三年级学生的两次考试——第一次月考和期中考试中的作文试卷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该校全体初三学生和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采用访谈法对相关学生和英语教师进行访谈,进而了解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第四部分为研究结果与讨论部分,笔者将对学生的作文试卷、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并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原因及改善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论,笔者将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对本研究进行反思并总结研究的局限性,进而根据研究局限性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吉林七中初三年级学生的英语写作情况并不理想,写作中各种形式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如词汇负迁移、句法负迁移、语篇负迁移等现象频出,其原因也不尽相同。例如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写作练习量不足、英语教师对学生作文批改不认真等原因都会造成母语负迁移现象。尽管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类型多样、形成的原因复杂且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努力仍可以总结出改善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相关建议以促进英语写作学习。

潘静文[4](2020)在《英语阅读理解自适应测试题库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测评是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技术与相关测量理论相结合的科学化、标准化、个性化的测评将成为今后的重要发展趋势。另外,英语作为一门比较通用的国际语言,在推进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与掌握国际最新科学技术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培养具有较强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发一个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并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英语阅读能力水平的自适应测试系统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概念、基本假设和参数模型以及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概念、原理和优势等,并根据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系统的测试流程,确定了本系统在各个模块中将要选用的算法。为了构建适用于本研究且科学标准的试题库,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确定了试题库的内容标准,随后筛选出349道试题,并对其进行难度参数估计。在估计试题难度参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阅读理解难度的定义,本文综合考量并确定了八个难度影响因素,使用Coh-Metrix在线文本分析工具,结合层次分析法,最终计算出了试题的难度参数,并对题库中所有试题的难度值分布进行统计,大体上拟合正态分布。然后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了系统的使用流程、功能模块、概念模型、界面交互等,并对其功能进行开发与实现。最后对系统进行实际应用,通过被试的前后两次测试数据和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共同评估了系统的信度和效度水平,结果表明两次自适应测试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899,自适应测试成绩与英语期末成绩的相关系数是0.811,说明系统的信度和效度水平较好。此外,还对被试进行了自适应测试系统的满意度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都比较认可该自适应测试系统,且有较好的测试体验和感受。综合来看,该系统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也间接说明了英语阅读理解题库构建和其难度参数的估计方法都有较好的可行性,这为相关人员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刘微[5](2020)在《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文中提出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兴起是中国被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产物。从改变政治外交的被动局面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主动诉求,英语凭借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藉以近代新学制被正式确立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学科。本文以近代中国早期英语的传播为背景,从香港地区的英语教育着手,对近代中国本土英语学科的建立及教育发展进行全景式勾勒与历时性考察,研究内容既有对英语学科教育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也有对相应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梳理;既有对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整体描述,也有对个别地区、个别教学机构英语教育的深层剖析;既有以英语教育活动为对象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互动关系的探讨;既有对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范式的归纳,也有对其社会功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启示的总结。论文主要内容分述如下:文章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对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围进行界定,通过对本选题相关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总结了之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最后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了英语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情况。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西方列强对外扩张之间的矛盾催生了近代英语通事与中国洋泾浜英语。本章通过对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梳理,论述了两者在扫除语言障碍、沟通中西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后急需开展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第二章分析了近代中国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笔者对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等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教会学校进行考察,揭示其英语教学的具体情形及特点。此外,还分析了香港地区英语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该地区对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产生的影响。第三章探讨了处于起步阶段的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笔者除了对洋务运动时期外语学堂与军事技术学堂的英语教育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还对京沪粤三地的同文馆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通过回顾这一时期教会学校关于“英语教学”问题争论的整个过程,阐述了这次争论对本土英语教育产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论述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制度化的过程。笔者讨论了从清末到民国几次重要学制变革以及不同学制下初等、中等、高等三个不同阶段英语学科教育的情况;分别以南开中学与北京大学为个案,从历史沿革、教学师资、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对这两所学校的英语学科教育进行微观层面分析及历史评价,揭示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水准与运行实态;最后,从经费的筹措与使用探究了英语教育与财政经济的关系。第五章分晚清时期与民国初中期两个时间段对近代中国的英语教育政策进行了历时梳理,展现其演变进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从教育目标、教材使用、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总结了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第六章从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入手,揭示了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由改制传统书院再到创设新式学堂的发展路径,通过学制的更迭分析不同时期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全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格局归纳出近代武汉地区外语学科教育的特点。结语部分是对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包括英语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启示。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程,藉以重新审视当下英语学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以历史关照现实。笔者期望在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语境中,科学认识英语学科的地位,挖掘英语学科教育的内涵,通过深化英语学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以英语为通用语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杨捷[7](2019)在《中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必然经历的认知活动。当下以及未来的社会发展对人类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仅仅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对文字、符号、图表等信息进行综合阅读的能力。数学阅读能力水平对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也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研究通过对中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进行发展研究,以期为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供参考。项目组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完成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初三、高三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其中,初三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研究,已由同年入学的2016级专硕杨蓉蓉完成。因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对小学三年级、六年级、高三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2)对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初三、高三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结构进行发展研究;(3)根据中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构成因素,提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的主要思路:(1)通过文献研究,从理论上初步拟定“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维度,编制《数学阅读能力结构因素调查问卷》,对高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及一线数学教师进行调查,析取“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维度;(2)编制《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测试卷》、《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测试卷》、《高中三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测试卷》,分别对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学生、高三年级学生施测,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各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因素数量;(3)对经因子分析后心理意义不明确的因素采用活动分析法进行鉴别,鉴别其数学本质并进行重新命名;对心理意义明显的因子进行直接鉴别,确定各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构成因素;(4)对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初三和高三四个年级的数学阅读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对其特点进行发展研究;(5)根据中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构成因素,提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结论:(1)三年级和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都由概念理解能力、语言互译能力、阅读迁移能力、阅读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6个因素组成;(2)初三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包含概念理解能力、语言互译能力、阅读迁移能力、信息整合能力、阅读元认知、空间想象能力和阅读推理能力7个因素;(3)高三学生包含概念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阅读推理能力、语言互译能力、直观想象能力、阅读迁移能力、阅读元认知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8个因素;(4)数学阅读能力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结构的因素数量逐步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比较复杂、层次较高的因素在整个结构中的相对地位不断增强。

韩秋慧[8](2019)在《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的实证研究 ——以吉林省D中学为例》文中指出学会学习是人们对21世纪教育所达成的一个普遍共识,而教会学生学习则是新时代下所有教育工作中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随后,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习策略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更是直接强调,“一方面,教师要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由此可见,策略教学已然成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应然选择。然而,目前初中生“英语学习不得法”现象普遍存在,这里固然有学生个人学习能力有限的原因,但众多的研究均表明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学习策略指导则是主要原因。1998年至今的20余年来,我国学者就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国学者在该研究领域的焦点多集中于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现状、影响因素、与成绩的相关性以及培养措施等,而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培养模式及策略培养成效的历时研究等问题却亟待探讨并予以解决。鉴于此,基于上述时代、政策、现实以及学术等四大背景下,本研究以“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的实证研究”为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及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及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测查了吉林省D中学183名初一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策略选择与使用的成因,并对41名被试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训,以期通过该研究完成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培养模式的建构,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完成策略培养成效的历时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D中学初一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的总体水平一般;2.策略培训能够提高被试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水平及英语学习水平;3.专题讲座能够有效提高被试英语记忆策略的运用水平;4.主题活动能够有效提高被试英语元认知策略及社交策略的运用水平,但对补偿策略运用水平的提高效果一般;5.融入策略内容的课堂教学及校外培训能够有效提高被试英语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及元认知策略的运用水平;6.初中生对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内容的内化不能一蹴而就。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八点建议:1.积极强化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学习策略培训意识渗透;2.全面优化初中英语教师职前英语教育课程体系;3.深入推进初中英语教师职后学习策略培训能力提升;4.丰富融入策略知识的多元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内容;5.实践多路径相结合的个性化初中英语学习策略培训;6.构建基于智能化网络的初中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平台;7.建立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的专业化测评体系;8.开发并实施初中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特色化校本课程。

王岚[9](2019)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服务经济时代呼唤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能够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还不能胜任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相关工作,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因此,面对服务经济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问题。通过探寻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探索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什么?第二,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是什么?第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有哪些?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中,首先界定了服务、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概念,明确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点和分类,诠释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此,对服务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与指导意义进行阐释,构建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宏观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层面和微观的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层面,深入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参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构建出以服务知识为基础、以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服务情感为关键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三维目标体系。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中,从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在服务知识的分析中,确定了专业知识是服务知识的主要内容,课程是服务知识的重要载体,并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内容、组织方式、评价等要素进行了审视。在服务能力的分析中,通过构建3I型服务能力模型,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创新服务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剖析。在服务情感的分析中,根据现代服务业特点和情绪劳动内涵,确定了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对顾客的关怀品质是服务情感的关键内容,并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中,根据服务体验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确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服务业工作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和生产方式的标准化程度,以及基于现代学徒制进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以及现代学徒制对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此外,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深度嵌入工作岗位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两种现代学徒制实践形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包括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而培养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创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陈旭[10](2018)在《初中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以语文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世界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信息时代类似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在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中,批判性思维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放在显着重要位置。然而,由于受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及传统教育等影响,我国学生易于养成顺从尊长、依赖教师的定式,不善质疑,缺乏理性思辨与主动探究精神,思维呈现僵化与固化,这对全面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能借助语言文字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困难,思维达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此时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阶段,倘若错过将得不偿失。基于此,在当前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本文聚焦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以语文科为例,着力探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即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紧绕研究目标,本文采用逻辑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展开,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梳理自杜威以来知名学者的重要论断,澄清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等,指明其核心是做出好的论证,其形成过程整体上依次要经过聚焦问题观点、分析论证结构及澄清语词意义等阶段。而后,论述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的可教性,从形式思维到后形式思维,以及使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等。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将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进行融合式培养,无疑是在基础教育中更切实可行的方式,接着就探讨了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路径。第二部分,对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状开展实证调查,分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国内外的一些相关实证调查进行分析,从侧面了解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状况;而后,在遵循测量学理论基础上,研究者编制出用于测量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评工具,并通过此测评工具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状况进行直接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偏弱,各批判性思维分项技能发展也不均衡,但男女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显着差别。第三部分,分析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相关因素,主要从教育教学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考察。从外部因素看,我国传统思维模式及传统伦理道德的不足,封建专制制度的负面影响,以及一般公众的误读等导致批判性思维精神严重缺失。内部因素方面,通过对学科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状况的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及考试评价等的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关注到批判性思维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第四部分,系统探讨多维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认知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围绕“做出好的论证”,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解放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民主精神;情感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态度与倾向等。这些培养策略各有侧重,互相支撑,共同作用,对每种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的应用,本研究均用范例予以说明,为教学提供参考。第五部分,对语文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开展实践探索,由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合作,以教案重塑为基本实践策略,着重探索初中语文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并检验其成效。结果表明,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贯穿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品质得到明显发展。这也表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可行及有效的。总结而言,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本研究是将西方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理论运用于中国教学情境的探索,意图为建构本土化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理论打下基础,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理论;另一方面,本研究也是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的回应、深化和推进,能够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科教学改进和优化等提供实践性的参考与借鉴。

二、整体·总量·速度——点击初三英语阅读能力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整体·总量·速度——点击初三英语阅读能力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2)家长对子女校外体能训练认知、行为及态度研究 ——以M体育培训机构家长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
        1.2.1 体能训练
        1.2.2 认知
        1.2.3 行为
        1.2.4 体育态度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定性研究设计
        1.4.2 定量研究设计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文献综述
        2.1.2 国外文献综述
        2.1.3 既有研究贡献与不足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认知论
        2.2.2 理性行动理论
        2.2.3 社会支持论
第三章 M体育培训机构及家长群体概况
    3.1 M体育培训机构情况
    3.2 家长群体情况
    3.3 小结
第四章 家长群体的认知因素
    4.1 家长对体育中考制度的认知
        4.1.1 家长对体育中考信息的认知
        4.1.2 家长对体育中考意义的认知
    4.2 家长对体育培训机构的认知
        4.2.1 替子女了解体育培训机构的认知
        4.2.2 为子女选择体育培训机构的认知
        4.2.3 对子女参与体育培训机构的认知
    4.3 家长对M体育培训机构模式的认知
        4.3.1 培训目的的认知
        4.3.2 上课频次的认知
        4.3.3 师资力量的认知
    4.4 家长属性因素作用认知的特征
        4.4.1 家长认知影响的描述性统计
        4.4.2 家长认知影响的差异分析
        4.4.3 家长认知影响的回归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家长群体的行为因素
    5.1 家长“焦虑式”行为的影响
        5.1.1 家长对子女体能训练焦虑的根源成因
        5.1.2 家长对子女体能训练焦虑的生成模式
    5.2 家长“观念式”行为的改变
        5.2.1 家长不重视的行为特征
        5.2.2 从认可到重视的行为促进因素
        5.2.3 为子女加课与加练的行为因素转变
    5.3 家长“投入式”行为的选择
        5.3.1 对子女体育投入增加的主动性
        5.3.2 为子女参加体育培训多维度的目标培养
        5.3.3 对子女未来教育期望多向度的目标选择
    5.4 家长属性因素作用行为的特征
        5.4.1 家长行为影响的差异分析
        5.4.2 家长行为影响的回归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家长群体的态度因素
    6.1 家长对子女体能训练的应对态度
        6.1.1 共同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
        6.1.2 体能训练项目的指导
        6.1.3 疫情防控期间对体能训练的坚持
    6.2 家长对子女体能训练的差异态度
        6.2.1 家长共同陪同的态度支持
        6.2.2 单方家长陪同的差异态度支持
        6.2.3 子女独自参与的潜在态度支持
    6.3 家长对子女体能训练的联动态度
        6.3.1 家长关系:子女教育间的态度合力
        6.3.2 朋辈关系:互助成长间的态度调整
        6.3.3 师生关系:教育帮扶的态度疏导
        6.3.4 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的态度融通
        6.3.5 家教关系:家庭与社会合力的态度协同
    6.4 家长属性因素作用态度的特征
        6.4.1 家长态度影响的差异分析
        6.4.2 家长态度影响的回归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贡献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迁移
        2.1.2 母语迁移
        2.1.3 母语负迁移
    2.2 母语负迁移的种类
    2.3 母语负迁移的理论基础
        2.3.1 对比分析理论
        2.3.2 偏误分析理论
        2.3.3 中介语理论
    2.4 母语负迁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4.3 母语负迁移与国内英语写作情况的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作文收集与分析
        3.3.2 问卷调查
        3.3.3 访谈
    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
    4.1 学生英语写作结果分析
        4.1.1 词汇负迁移
        4.1.2 句法负迁移
        4.1.3 语篇负迁移
    4.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2.3 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成因
        4.2.3.1 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4.2.3.2 英语教师方面的因素
    4.3 访谈结果分析
        4.3.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4.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4 改善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相关建议
        4.4.1 学生学习建议
        4.4.2 教师教学建议
第5章 研究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5.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学生作文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C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D 学生访谈
    附录 E 教师访谈
作者简介
致谢

(4)英语阅读理解自适应测试题库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计算机自适应测试
第三章 英语阅读理解自适应题库构建
    3.1 题库构建的基本步骤
    3.2 试题初步开发
    3.3 参数估计
    3.4 试题分析与筛选
    3.5 构成正式题库
第四章 自适应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4.1 需求分析
    4.2 系统设计
    4.3 系统开发
第五章 自适应测试系统的应用与评价
    5.1 系统的应用方案
    5.2 系统的信效度验证
    5.3 系统应用满意度调查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研究
        (二)20世纪下半叶的相关研究
        (三)近二十年的相关研究
    三、相关界定
        (一)选题研究的语言
        (二)研究的时间跨度
        (三)英语学科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英语在华早期传播的回溯
    一、通事:早期英语的主要操持者
        (一)明清两朝政府机构中的通事
        (二)不同贸易体制下的通事:从澳门通事到广东通事
        (三)从通事到买办:条约时期核心“中介”角色的转移
    二、洋泾浜英语的发展:从“广州英语”到“上海洋泾浜英语”
        (一)中国别式英语:别琴(皮钦)英语、广州英语、上海洋泾浜英语
        (二)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三、洋泾浜英语的传播
        (一)洋泾浜英语的传播途径
        (二)洋泾浜英语的学习读物
    四、正规英语教育的诉求
        (一)清政府政治外交的被动局势
        (二)西学东渐、救国图存的外语需求
第二章 中国英语教育的先声:香港早期的英语教育
    一、以教会学校为中心的英语教育
        (一)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
        (二)香港政府对教会学校英语教育的政策
    二、香港英语教育世俗化的转向
        (一)政府对中文学校英语教育的资助
        (二)理雅各计划:突出英语教育
    三、香港早期英语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一)为内地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二)向内地输送外语人才
第三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正式起步
    一、近代中国英语教育之滥觞——京师同文馆
        (一)创办的社会背景
        (二)招生、办学及历史沿革
        (三)课程、师资与教学
        (四)办学成效及影响
    二、京沪粤同文三馆之比较
        (一)招生范围与条件
        (二)学年制度
        (三)课程设置
        (四)英语教学
        (五)实践教学
    三、“西艺”学堂的英语教学: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例
        (一)教习与学员
        (二)课程体系
        (三)教学特色
    四、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传教士关于英语教学的争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争论的全面爆发
        (三)结果及其影响:“英语”地位的确立
第四章 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发展
    一、清末英语学科教育的制度化
        (一)壬寅·癸卯学制的颁布
        (二)各类学校英语教学概览
    二、民国时期英语学科教育的调整与个案分析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的英语学科教育
        (二)壬戌学制及之后的英语学科教育
        (三)中学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南开中学
        (四)高校英语学科教学个案分析——北京大学
    三、英语学科教育经费
        (一)教育经费的筹措与来源
        (二)教育经费的使用与开支
第五章 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政策与范式
    一、英语学科教育政策的演变
        (一)晚清时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二)民国初中期英语教育政策的分析
    二、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范式
        (一)教育目标
        (二)教材使用
        (三)教育研究
        (四)教学评价
第六章 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考察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与武汉地区英语学习的萌发
        (一)张之洞的外语教育思想
        (二)传统书院改制以及英语学习的萌发
    二、新式学堂的创设及其英语学科教育
        (一)外语学堂——从湖北自强学堂到方言学堂
        (二)非外语类学堂
    三、学制的更迭与英语学科教育:从本土学校到教会学校
        (一)不同学制下本土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
        (二)教会学校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演变
    四、近代武汉地区英语学科教育的特点
        (一)地方决策者的引领作用突出
        (二)教会教育与官办教育相互渗透、各具优势
        (三)凸显本地“自强”文化特色
结语: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的历史评价
    一、社会功能和历史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中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的趋势
        1.1.2 课程改革的需要
        1.1.3 选拔考试的趋势
        1.1.4 数学教育界的关注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能力结构
        2.1.2 数学阅读能力结构
    2.2 数学能力的研究
    2.3 阅读能力的研究
        2.3.1 数学阅读能力的研究
        2.3.2 其他学科阅读能力的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思路
4 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维度的析取
    4.1 理论分析
    4.2 实践调查
5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
    5.1 问题提出
    5.2 研究目的
    5.3 研究方法
        5.3.1 被试
        5.3.2 测量工具
    5.4 研究结果
        5.4.1 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
        5.4.2 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
    5.5 研究结论
6 高三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因素分析
    6.1 问题提出
    6.2 研究目的
    6.3 研究方法
        6.3.1 被试
        6.3.2 测量工具
    6.4 研究结果
    6.5 研究结论
7 中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分析
    7.1 问题提出
    7.2 研究目的
    7.3 研究方法
    7.4 统计结果
    7.5 理论分析
    7.6 研究结论
8 中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8.1 概念理解能力的培养
    8.2 语言互译能力的培养
    8.3 阅读迁移能力的培养
    8.4 阅读推理能力的培养
    8.5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8.6 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
    8.7 阅读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8.8 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9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反思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附录 I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的实证研究 ——以吉林省D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
    2.2 人本主义理论
    2.3 信息加工理论
    2.4 二语习得理论
第三章 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设计
    3.2 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总体水平的调查结果
    3.3 记忆策略使用水平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
    3.4 认知策略使用水平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
    3.5 补偿策略使用水平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
    3.6 元认知策略使用水平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
    3.7 情感策略使用水平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
    3.8 社交策略使用水平的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计
    4.2 英语学习策略培训计划的制定
    4.3 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实验操作
    4.4 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结果与成效分析
    4.5 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历时研究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第六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6.1 研究局限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C 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现状的访谈提纲(学生用)
附录D 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现状的访谈提纲(教师用)
附录E 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现状的课堂观察表
附录F 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实验的相关材料

(9)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价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
        一、服务
        二、服务业
        三、现代服务业
        四、高技能人才
        五、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服务学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
第三章 需求导向下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宏观层面:现代服务业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二、微观层面: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第二节 基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三维目标构建
        一、服务知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基础
        二、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核心
        三、服务情感: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关键
第四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培养
        一、课程作为服务知识载体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困境审视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3I型服务能力模型构建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问题剖析
    第三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
        一、情绪劳动的内涵
        二、关怀品质是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的关键
        三、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关怀品质缺失的现实表征
第五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第一节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二、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及其对新方式的需求
        三、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第二节 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一、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
        二、现代学徒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第三节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方式的实践——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
        一、深度嵌入工作岗位的实践——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案例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践——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案例
第六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正确定位:追踪现代服务业特点和趋势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立维度:采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矩阵建立培养目标维度
        三、精准设置: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四、优化调整: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机制
    第二节 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
        一、提高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质量
        二、提升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核心服务能力
        三、加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培养
    第三节 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
        一、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度设计
        二、建立更加稳定和协调的师徒关系
        三、加快制定现代学徒制的学徒框架
        四、对现代学徒制效果实施评价反馈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初中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以语文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批判性思维的呼唤
        (二)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
        (三)当前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要求
        (四)我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状令人堪忧
        (五)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二)有关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三)有关批判性思维测评的研究
        (四)有关语文科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路线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
    一、批判性思维透视
        (一)批判性思维的涵义及特征
        (二)批判性思维的构成要素
        (三)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及标准
        (四)批判性思维的译名讨论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批判性思维的可教性:不同学者间的论争
        (二)超越皮亚杰:从形式思维到后形式思维
        (三)使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社会认知的视角
    三、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方式
        (一)设置专门课程的独立式培养
        (二)与学科课程结合的融合式培养
        (三)将专门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的混合式培养
        (四)对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启示
    四、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路径
        (一)目标聚焦: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基本教学目标
        (二)内容重构:保证有达成目标的有效教学内容
        (三)过程优化:采用有效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四)评价凸显:将批判性思维作为评价教学重要指标
第三章 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二、基于国内外相关的实证调查
    三、基于自编测试工具的实证调查
        (一)批判性思维测试工具编制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四、小结
第四章 影响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外部因素
        (一)传统思维模式中批判性思维的不足
        (二)传统伦理道德下批判性思维的失落
        (三)封建专制体制遗留的负面影响
        (四)一般公众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读
    二、影响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内部因素:以语文科为例
        (一)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
        (二)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
        (三)从作业布置的角度看
        (四)从考试测评的角度看
    三、小结
第五章 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一、认知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认知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二)认知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二、解放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一)解放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二)解放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三、情感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一)情感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二)情感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第六章 语文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探索的目的与对象
    二、实践探索的内容与基本策略
        (一)实践探索的内容
        (二)实践探索的基本策略:教案重塑
    三、实践探索的过程
        (一)对合作教师进行批判性思维培训
        (二)学习和借鉴批判性思维教学范例
        (三)合作教师教案重塑并开展教学实践
        (四)开展公开教学并对合作教师进行访谈
    四、实践探索的成效
        (一)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品质明显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果撮要
    二、研究的一些新意
    三、研究的限制
    四、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测试卷
    附录二 对参与实践探索教师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整体·总量·速度——点击初三英语阅读能力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家长对子女校外体能训练认知、行为及态度研究 ——以M体育培训机构家长群体为例[D]. 魏铭泽. 吉林大学, 2021
  • [2]家长对子女校外体能训练认知、行为及态度研究 ——以M体育培训机构家长群体为例[D]. 魏铭泽. 吉林大学, 2021
  • [3]初中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调查研究[D]. 陈磊. 北华大学, 2020(12)
  • [4]英语阅读理解自适应测试题库构建及应用研究[D]. 潘静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近代中国英语学科教育研究(1862-1937)[D]. 刘微. 武汉大学, 2020(07)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中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研究[D]. 杨捷.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8]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的实证研究 ——以吉林省D中学为例[D]. 韩秋慧. 延边大学, 2019(01)
  • [9]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D]. 王岚. 天津大学, 2019(06)
  • [10]初中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以语文科为例[D]. 陈旭.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整体·总·速度——点击三年级英语阅读能力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