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庄子的思想和意识

只有庄子的思想和意识

一、庄子思想与唯识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福[1](2021)在《“以庄济佛”与“以易济佛”——章太炎与熊十力两种“新唯识学”比较初论》文中研究说明章太炎与熊十力都通过改铸佛学唯识学而构建起"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分别以庄学和易学对佛学注入相异的内涵。章太炎以庄学对唯识学进行世间法的还原,熊十力则以易学对唯识学进行哲学改造。章太炎承认一切存在皆自心现影,承认唯识学对主体之消解,却否认唯识学对出世间的追求,转识则成智,顺识则成俗,真妄一元,俗真同体,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将佛学的出世涅盘改造为庄学式的在世逍遥。熊十力否认唯识学之唯识无境、体用相分学说,承认体用不二、性相一如,重建传统儒家主体论哲学,重建世间真实性。章太炎与熊十力都用内圣外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哲学:章太炎按照唯识学和庄学对主体的消解性原则,以依他起自性而否定国家-政府之实在性,从而凸显公民个体性,构建起一个突显个体正义之齐物世界;熊十力则以儒学"人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改造唯识学,以儒家的恕道、推恩等原则构建起一个突显社会正义之大同社会。

李智福[2](2021)在《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经典解释学-释义学初探》文中认为章太炎《齐物论释》是一部以解经为形式而进行哲学创构的经典解释典范,他通过佛学与庄学的合参互济而构建起一套"内圣外王"哲学体系。如何在经典解释与哲学创构之间维持一种自洽和融贯,必然会有一套与之相辅相成的经典解释学-释义学(方法论解释学、解释技艺)。章太炎《齐物论释》之解释学-释义学主要有:其一,庄学与佛学的深度格义,以法相学之概念与《齐物论》之概念一一相印证,字字皆有来历;其二,名相分析,章太炎深谙"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这种唯识学方法论,而庄子的"道-言悖论""齐-言悖论"正与之类似,故他以此方法来解释《齐物论》,其中包括以语义学分析重要名相和以近代自然科学分析庄学相关概念,分析是为排遣,以排遣而遮拨实相,显发本体;其三,以意逆志,与古人神交,对经典进行素心体贴,从而理解古人着述的苦心孤诣。正是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些解释方式使得这部"注"能将"经"的本意向纵深推进,以达到钩深致远、返本开新的诠释效果。《齐物论释》是一种深度诠释,将经典之隐题转化为显题,以古代经典来观照现代社会。精湛的释义学使得解释者在进行哲学"创构"的同时,既能保证"解释"与"经典"之间的融贯,也能保证"解释"与"解释"的自洽。

李智福[3](2020)在《“顺时利见 示现白衣”——章太炎关於“逍遥”与“涅盘”之辨证》文中研究说明章太炎虽然推重庄子之"齐物"义,但丝毫不意味着他忽略庄子之"逍遥"义,"齐物"之最终目的必然会诉诸每个存在个体之"逍遥"。章太炎对庄子之"逍遥"与释迦之"涅盘"之同异关系进行思辨,一方面指出,庄子之"逍遥"即佛学之"涅盘";另一方面认爲,庄子虽然已达"涅盘"之佛乘,但他毕竟不入"涅盘",而是企慕在世间之"逍遥"。就庄佛理论会通而言,他通过缜密之"名相分析"和"庄佛互证",将"吾丧我"解释爲"阿赖耶识转染成净",从而证明庄子"逍遥"之境即佛学"常乐我净"之境。佛学出世,庄学入世,太炎在人类学的意义上给出中印两种文化的地缘原因。具体而言,庄子入於佛而又出於佛,庄子能证佛果却不入寂灭,是因爲他不能忘怀衆生之苦难,他爲世间衆生之"逍遥"而放弃"涅盘",这是白衣示相,现身説法。面对佛学"(轮回爲苦"之责难,太炎认爲庄子实知(轮回存在却不以(6回爲苦,随顺生死而自甘於世间之乐。因爲,与通向彼岸之"涅盘"相比,立足当下之此岸"逍遥"更具现实意义。本来涅盘而毕竟不入,世间出世间法两不相坏,乃是庄子"逍遥"义之真谛。

秦洁[4](2020)在《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对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成果的整体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余论三部分,从不同角度阐释民国易学。绪论部分,以时间为线索,概述民国近四十年间的易学史变迁。民国初年,时代鼎革之强力冲击、康有为式支持者之迷途、陈独秀式反对者之激进,最终形成合力,造成传统学术边缘化之局面,易学于数千年来第一次沦为“无人过而问津”之境地。值此之际,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新见,重新激发起时人读《易》、研《易》之兴趣;而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亦使新学视野落在传统典籍之上。受二氏影响,二十年代之易学,研究类型不断丰富,成果数量不断增加,摆脱了边缘化之窘况,呈现出近代学术的新气象。二十年代末至抗战初的“黄金十年”中,得益于政治、经济、教育、出版之推动,易学之成果数量、方法类型、研究质量,胥臻近代高峰,《周易》在后经学时代再次成为一时之显学。四十年代,受持续战争的影响,易学研究在困顿中坚持,成果数量锐减,且未形成新的特色。正文四章,系本文主体,旨在阐释民国易学的范式类型,揭示民国易学的逻辑演变。通过比较诸易家在“新学(西学)”与“经学(中学)”间的取用,民国易学可分为“固守朴学易传统”“以旧识涵摄新知”“据新学重估经书”“返经学以开新见”四种范式类型。第一章“固守朴学易传统:汉学余声中的家法赓续”,以沈瓞民、尚秉和、徐昂为代表,他们承继清代朴学易辑佚文本、梳理易例、涵化新创等方法,以孟氏、焦氏、虞氏等汉易为研究对象,而在易学研究中不关切新时代、新思想、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沈瓞民的孟氏易研究。沈瓞民在马国翰辑佚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考辨《说文》资料与虞氏异文逸象等,虽仍有未尽、乃至错误处,但整体上对孟氏易作了更为准确、全面的辑佚;辑佚之外,沈氏还比较孟氏易文与虞氏易注之出入,以考辨纯粹的孟氏家法。第二节考尚秉和的焦氏易研究。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核心理路是据本卦、旁通卦、遇卦、遇卦之旁通卦四种视域,观各视域的上下卦象、互卦象、对卦象、覆卦象、大象、半象,实现别卦与八卦之象的对应;再据八卦所取《说卦》之象、历代逸象与尚氏所发明之逸象,最终实现《易林》卦象与文辞之对应。尚氏此种理路,仍是传统象数之方法,是将“观象系辞”理解为象与辞的严密对应,而试图“执象释辞”以还原成书的过程;反思来看,更为合适的诠释路径应为“假辞明象”,活看文辞以揣摩符号。第三节考徐昂对虞翻、张惠言之研究。虞翻以消息、卦变、旁通、之正成既济、月体纳甲等为其核心易例。张惠言创造消息系统,试图贯通虞氏核心易例,但与虞氏易注多有不符。徐昂虽屡屡质疑张氏背离虞氏,然据“同归殊途”之易学观,终服膺张氏而融虞、张为一炉。徐昂梳理虞氏易,所长在于细致的易注揆集与图示,所短在于系统欠缺与易例杂糅。第二章“以旧识涵摄新知:象数基础上的创新尝试”,以刘师培、杭辛斋为代表,他们整合传统象数资源,在同时肯定经学与新学的前提下,以经学为学术根基,而尝试融会新思想、涵摄新知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刘师培之易学研究。刘师培之易学,有传承与创新两个面向。一方面,刘氏承继经学的知识与方法,以明了汉代象数易例为治《易》前提,以经学家名世;另一方面,刘氏引入分科视野,践行平实、平等、客观、逻辑之研究理念,发掘攘夷革命与民主建国之致用思想,开近代新易学之先声,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第二、三节考杭辛斋之易学。由“不立门户,不分派别,不论古今,不限中西”之理路,杭辛斋统括平议一切传统易学资源,涵摄融通一切古今中外学术,建构起“包罗万有”之易学体系,展现出“大象数”与“大易学”的恢弘学术气象。杭辛斋研《易》,以“明道立教”为其易学的根本精神。“易道”,是杭氏“大象数”与“大易学”的终极根据;“易教”,是杭氏易学的致用关切与价值落实。杭辛斋以其“精博”的易学研究成果,激发起时人读《易》、治《易》之兴趣,在治《易》所得与影响上,俨然成为近代易学第一家。作为民国易学之高峰,杭辛斋合会古今、因革传统之最大意义,是点化了象数的活力,创造了“活的”易学、“活的”经典。第三章“据新学重估经书:分科视域下的全新研究”,以胡适、古史辨派等为代表,他们彻底否定经学范式,在割裂传统的基础上,完全依归现代分科之学,重新估定作为典籍的《周易》,而进行哲学、史学、文字学、科学等维度的全新研究,成为现代学术主流。具体而言,第一节考哲学进路之研究。20世纪初,早期的“《周易》哲学”研究,多是零星地尝试,系统与深度都很有限。胡适本“求真”之理念,分离卦爻辞、《易传》与历代易学,而单纯研究《易传》哲学。在胡适的基础上,冯友兰更加贴近西方哲学问题,而阐释《易传》中之宇宙论与人生论。自胡适分观经传后,否定经文之哲学价值,一度成为主流意见;但随着“唯物辩证法”的传入,《周易》古经在“中国哲学史”中不再缺席。第二节考史学进路之新研究。史学对易学之影响,在近代经历了由“以史治《易》”向“以《易》为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以《易》为史”,包括“以《易》为史料”与“以《易》为史书”两种类型,前者以古史辨派、唯物史观为代表,后者以胡朴安为代表。古史辨派易学以打破经学范式为目的,割裂孔子与《易》的关系,重新认定《周易》经传的年代与性质,影响很大,但其研究结论、方法、理念都有重要缺陷。汪震、郭沫若、曾松友、王伯平、荆三麟、李星可等都对《周易》的时代背景有所探讨,但诸氏之观点相互冲突、混乱不堪。胡朴安极端地将所有卦爻辞都看作历史之记录,释《周易》为一部从草昧时代到周初的史书,其说很难成立。第三节考文字学与科学进路之研究。随着古文字学发展,一批学者抛开易学旧注,取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解《周易》文辞;然而对比当前出土易类文献,这些新说大部分不能得到新资料之支持。随着科学声誉日隆,一批学者抛开《周易》文本与历代易学,专治易卦符号,比附科学知识,而定性《周易》为科学着作;科学易诸说影响很大,但需反思其得失与定位。第四章“返经学以开新见:重立常道后的义理新诠”,以熊十力、马一浮为代表,他们不满分科之研究,在反思西学的基础上,重新回归经学、确立常道本体,进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阐释易学之新义理。具体而言,第一节考熊十力之易学思想。熊十力之易学是不断变迁的,《新唯识论(语体文本)》与《读经示要》时期,熊氏引《周易》以证同、扩充其体用哲学,再由体用哲学反观《周易》与经学,已经展现出“归本《大易》”之学术气象;相较晚年着作,更能显明熊十力的易学与经学成就。熊十力引“太极”“乾元”“太易”“不易、变易”申说本体内涵与体用关系,引“乾坤阴阳”等申说本体发用之翕辟运转,引“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等申说本体落实与彰显,又引《周易》申说民主、科学之经世义。由体用哲学之视域,熊十力提出经学是常道之学,涵摄一切学术,是性命之根本、人生之所由;由此经学观,熊十力评骘了历代易学研究。反思熊氏易学,其“以意逆志”的诠释方法,值得注意。第二节考马一浮之易学思想。易学,是马一浮整体学术之根基;研究马一浮之易学,不能脱离其六艺与性理之学的宏观视野。马一浮称经学为六艺之学,为圣人之教,统摄一切学术,出于吾人自性本心,而拥有时代性、世界性价值;经书之中,《易》为六艺之终始,明文辞与修德行是易教两途。马一浮由三易讲性理哲学:不易而变易是由体显用,体用重重无尽;摄用归体,不易变易合一,即是易简境界;易简之关键,在于变易中识得不易,复性而以理为自身之主;易简需性修工夫,要破除习气、敬守正心。就易学本身而言,马一浮举观象之方法,包括观卦爻文辞、观宇宙人生之广象、观万物至理之不易、观内在一心之性理等四重涵义;此外,马一浮还重视十翼,评骘、合会历代易说,而又引佛道证《易》。以上是民国易学的四种范式类型。各范式间,内蕴逻辑演变之顺序。变革之际,有固守传统,脱离时代之范式;进一步,有不满固守,而试图融新入旧、以经学涵摄新学之范式;再进一步,有不满新旧掺杂,而试图完全抛弃旧识、归依新学之范式;再进一步,有不满割裂传统,而试图返归经学、申说新义之范式。余论部分,以问题为线索,丰富补充对民国易学之认识。第一节考民国易学的面貌与特点。从“新学”与“经学”的维度,可管窥民国易学之主要面向;但民国易学是“立体”而不是“平面”的,象数义理之维度、易道存废之维度、经学知识承继之维度、学术致用之维度,胥是认识民国易学的重要面向。五重维度之视角,交织出民国易学的个性差异与斑斓色彩。而个性之背后,民国易学又同时寓有共性潮流:对家法门户之融会,对学术创新之自觉。第二节考《周易》现代价值之重估。近代以来,易学与经学的价值受到质疑。先进知识分子主张弱化经学以发展科学;激进反传统者,则彻底否定易学之价值;分科之学虽研究作为古籍的《周易》,但研究者并不承认易学的现实意义。与质疑的声音相对,有学者发掘易学中的新知识,藉比附西学以肯定易学之作用;亦有学者回归传统,通过与新学之比较,申说易学的独特价值。这些肯定的阐释,为易学文化之赓续筑就了基石。第三节考易学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正文四章所揭示的民国易学范式类型与逻辑演变,内中隐含着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其一是经学易范式由价值系统而知识体系的渐次瓦解,其一是新易学范式在为学与为道间的争论。

安汝杰[5](2020)在《《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论》文中研究指明《西游记》的空观亦具有审美意义。西天取经本质上就是取经者通过禅修的本真体验而获得身心的解脱。修行就是从虚妄中发现真心、自性,若能悟此真心,依之而修,即可当体即空、即幻悟真,其次第是因见道而修道,因修道而证道。《西游记》中的取经者因十四余年的苦修而成正果,表明禅修就是于瞬间的顿悟契入空境,彻见真性当下即是、不假言说的本来面目。但顿悟不废渐修,禅修本身也是空性渐显的过程,而顿悟是空义显现的契机,其中内蕴着美的意象、意境的形成。论文以般若类与中国禅宗经典《坛经》的观空法门为中心,从“空”义的历史流变进行寻绎,以《西游记》中“空”的语义解析为基础,得出“空”“有”圆融是《西游记》的空观的本质的结论。《西游记》遵循的是“空”“有”不住、“空”“有”圆融的中道审美观,具体到审美实践即修行上就是“无住”的工夫,成就的是“无相”的审美境界,并通过顿悟瞬间之美的生成与“无念”本体相通约。“心”在取经僧徒的禅修实践中占据关键位置。“空”由心“悟”,“空”是禅修者于自心、本性上悟得的意境,“自心”、“本性”就是“心性修持”的具体内涵,《西游记》的“心性”指的是禅宗“识心见性”的修行总纲。修行在《西游记》中就是禅宗心性思想由理论到实践的感性显现,这种显现本身由于修行者本真生命的参与而是“空”的审美体验及“相”的审美意象的生成过程。空、有在取经僧徒的心性实践中是平等的,禅诗作为空有圆融之相在《西游记》中形成“幻有”之诗境,“境”由“心”生,诗境是修禅者当下之“念”妄动的产物,是需要否定的心之对境,否定“幻有”,以肯定真空、妙有。“幻有”指的是《西游记》中禅诗意境的当下生成。“当下即住”的“诗境”也念念不住,“诗境”幻有,“诗境”与“空”发生关联的关键在于其与禅者“念”的时间性体验密切相关。承载禅诗和佛经的语言文字也是性空的。《西游记》中文字性空的审美意境的内容是“无字真经”与“有字真经”的空有圆融。既以“无字真经”明“性空”之理,又不碍依此理修行以契入“妙有”而悟“自性”的审美意境。进一步言之,取经僧徒与如来佛祖之间的“有字”、“无字”之争是空有圆融的审美观在经卷文本上的显现,而“美”就在这非言非默的有无之间。

卢颖[6](2019)在《庄子生死观与唯识学生死观的对比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死观念是哲学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分别对庄子和唯识学的分别研究,希望得出与传统中国思想不同的对待生死的路径。首先,文章分析了庄子对于生死问题及其缘由的看法,庄子认为人之生死不过是气之聚散,最终是由天命决定。其次,唯识学认为人类的出生或死亡都是假象,或者说人类的生死只是永恒轮回的生命的其中一段,生死相续的最终缘由是识的作用。最后,将庄子与唯识学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二者的相通与不同之处。

张斗[7](2019)在《章太炎对唯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章太炎借助唯识思想中的三性问题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三性即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章太炎先借助三性讨论了世界上究竟有无本体的问题,阐明了世界上应有本体。这一本体并非是耶稣、上帝一样的人格神,而是一个无形无相的非人格神本体。接着,章太炎将这一本体与圆成实自性也就是真如结合一处,确立了他的真如本体论。在对真如的认知问题上,依他起自性的作用十分特殊和重要,同时依他起自性与阿赖耶识密不可分,所以章太炎以依他起自性和阿赖耶识的基本内涵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论。最后,章太炎将唯识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深化运用,最终确立了自己的齐物观,并由此演绎出章太炎的政治观和历史观。

蔡家和[8](2018)在《心学家牟宗三的佛学判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牟宗三先生的佛学论述做一简单介绍,主要以其着作《佛性与般若》上、下两册为讨论依据。牟先生的佛学体系论述极为完整。若作为一个佛教徒,以其一辈子时间,要对印度佛学发展到中国佛学之历程,做一佛学史的介绍实属不易,更何况牟先生并非佛教徒,亦非所有精神都用在佛学上。牟先生共花了七年的时间以完成《佛性与般若》上、下两册之大着,此书中亦收纳了以往发表的佛学论文。而七年的时间要收摄进全部之《大藏经》岂是容易,牟先生亦做不到,因此牟先生的佛学思想是有所本,其所本者,系以天台宗的义理为标准,即借由天台宗的判教理论,评断佛学各派系的发展之圆不圆、完整不完整。此书之作,系面对于内学院的欧阳竟无与吕澂而发。牟先生乃熊十力先生之弟子,而熊先生跟着欧阳竟无学佛,而由佛转儒,转为当代新儒家的开创者。牟先生想站在其师熊先生立场,为中国佛学伸张,认为发展到中国佛学才圆熟;盖因内学院一派之视中国佛学,甚至如来藏体系非正统佛学,进而放弃之。本文欲在此二派——牟先生与欧阳一系之间,做一分判,以视谁人的讲法较为合理。

何艳珊[9](2018)在《从“审美幻象”到“审美实相”——马克思的晚年思考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之回应》文中研究说明"审美幻象"是王杰教授从马克思晚年思想中提炼的一个美学命题,指的是表现为审美形式的、无法如实反映社会现实关系的意识形态。"审美幻象"的出现乃是由于人类的意识无法全面、准确地认识现实世界所导致的,因此克服"幻象"的出路有两个:其一是透过"审美幻象",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现实关系以纠正人们的既有认识偏差;其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完善人类的认知结构,从源头上杜绝"幻象"的出现。其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前者,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则侧重于后者。原则上的一致性和内容上的互补性使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存在许多可以广泛交流的空间。以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唯识学派为例,其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双层结构、"审美幻象"产生的原因、"审美实相"的物质基础、基于"实相"的审美理论和认知结构的优化方法等一系列学说,都和马克思晚年对"审美幻象"的思考遥相呼应且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因此,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蔡家和[10](2018)在《熊十力易学体系之建构》文中研究表明熊先生从早期的《新唯识论》开始即已归本易学,并以易学建构体系,透过易的乾、坤两大原则,用以比配心与物(精神与物质),而其功用为一种辟、翕的动能。熊先生之如此比配,是否为易学原意尚待讨论,但就时代精神而言,熊先生身为当代新儒家,是以六经为主轴,而六经又以易学为要,因此藉由易学而来摄受各家思想;方法上,先以乾坤比配心物,藉此摄受佛学的心法与色法;并在西学东渐之际,同时摄受西学的唯心与唯物之说。即以易学体系涵摄中、西,融摄儒家与佛家唯识学思想,建构一大体系。熊先生更以易之变易、不易精神,收摄佛学的无常变易之法,并以易学为宗,平章儒家的汉学与宋学。面对经、史、子、集,则以经学收摄子学,包括道家的观变之学,以及名家等说。其学问论述可谓包括极广、思蕴极深,对于儒学与当代思潮的接轨有着重大贡献,后学牟宗三即接续之,影响甚巨。熊先生对于易学的现代化,可谓化腐朽为神奇,重新开展古学的新生命,贡献不凡。

二、庄子思想与唯识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庄子思想与唯识学(论文提纲范文)

(1)“以庄济佛”与“以易济佛”——章太炎与熊十力两种“新唯识学”比较初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章太炎与熊十力对佛学之接受与扬弃
    (一)章太炎对唯识学之接受与扬弃
    (二)熊十力对唯识学之接受与扬弃
二、章太炎之“逍遥之境”与熊十力之“生生之境”
    (一)逍遥之境:章太炎以庄学对佛学之改造
    (二)生生之境:熊十力以易学对佛学之改造
三、章太炎之“平等社会”与熊十力之“平均社会”
    (一)章太炎:“能证无我,而世间始有平等之大慈”
    (二)熊十力:“内圣之学只是一个仁字为根本,外王之学只是一个均字为根本”
四、两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共同限度

(2)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经典解释学-释义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一“义有相征,非附会而然(佛学与庄学)”
    (一)以“阿赖耶识(藏识、持识)”释庄子之“灵府”和“灵台”
    (二)以佛学“无尽缘起”释庄学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三)以“三世轮回”释庄子之“梦”与“化”
二“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
    (一)“真如-名言之悖论”与“道(齐物)-名言之悖论”
    (二)让庄学变成科学,以科学为庄学和佛学去魅
三、“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一)乱世庄学:以庄子之世道论庄子之用心
    (二)以古典思想观照时代:庄子哲学的周延性在于庄子之心
    (三)从佛陀的“以佛陀心为心”到庄子的“以百姓心为心”
结语

(3)“顺时利见 示现白衣”——章太炎关於“逍遥”与“涅盘”之辨证(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 阿赖耶识“转染成净”与“逍遥”
    (一) 庄子之“灵府”即佛学之“阿赖耶识”
    (二) 以唯识学认识论对“逍遥”义进行遮拨
    (三) “转此成心则成智,顺此成心则解纷”
二、 “体自消摇,斯即常乐我净之谓”
三、 “逍遥”与“涅盘”之辨证
    (一) 庄子不入涅盘是不能忘怀苦难中之衆生
    (二) 庄子任运轮回而随顺生死是基於现实之考量
    (三) 庄学不以涅盘爲归趣是因爲中国地缘风俗使然
四、 每个人之自我拯救是拯救天下之本
余 论

(4)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近代思潮与民国易学历程
        一、晚清易学: 合会中西之新探索
        二、民国初年: 易学边缘化
        三、二十年代: 研究新气象
        四、三十年代: 一时之显学
        五、四十年代: 困顿中坚持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不足
        一、民国易学的通论研究
        二、民国易学的专人研究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理路与方法
第一章 固守朴学易传统: 汉学余声中的家法赓续
    第一节 沈瓞民的孟氏易研究
        一、家学传承与生平着述
        二、孟氏易辑佚考证
        三、孟氏易家法评说
    第二节 尚秉和的焦氏易研究
        一、研《易》历程与易学观
        二、易说与易象: 治焦氏易之理路
        三、尚氏易学之评价与反思
    第三节 徐昂对虞翻、张惠言之研究
        一、虞氏易例概述
        二、张惠言虞氏消息系统
        三、质疑与服膺: 徐昂对张惠言之态度
        四、反思徐昂对虞氏易之梳理
第二章 以旧识涵摄新知:象数基础上的创新尝试
    第一节 刘师培与新易学的先声
        一、生平与易着
        二、新尝试: 分科视野与新学学风
        三、旧传统: 经学的知识与方法
        四、致用关切与性格缺陷
    第二节 杭辛斋包罗万有的易学面貌
        一、生平与易着、版本
        二、统括平议传统易学
        三、涵摄融通古今学术
        四、平议涵摄之标准
        五、“大象数”与“大易学”
    第三节 杭辛斋易学的精神、影响与得失
        一、易道: 杭氏易的终极根据
        二、易教: 杭氏易的致用关切
        三、近代易学第一家: 杭氏易的影响与成就
        四、因革之间: 杭氏易的性质与反思
第三章 据新学重估经书: 分科视域下的全新研究
    第一节 哲学的研究进路
        一、早期的《周易》哲学研究
        二、胡适的范式开创——“求道”转向“求真”
        三、贴近“普遍(欧洲)的哲学”
        四、《周易》古经有无哲学?
    第二节 史学研究的新进路
        一、“以史治《易》”传统的两个层次
        二、近代“以《易》为史”新论的两种类型——兼论“六经皆史”说的嬗变
        三、古史辨派易学研究述评
        四、反思《周易》时代背景研究之混乱
        五、驳胡朴安《易》为古史说
    第三节 文字学与科学的研究进路
第四章 返经学以开新见: 重立常道后的义理新诠
    第一节 熊十力易学思想研究
        一、熊十力易学思想之变迁
        二、《周易》所证之体用哲学
        三、体用视域下的经学观
        四、体用视域下的历代易学评论
        五、熊十力易学的方法与特色
    第二节 马一浮易学思想研究
        一、生平歧说与治学、讲学
        二、六艺与易教
        三、研《易》方法与易学观点
        四、“三易”与性理哲学
        五、试论马一浮的学术特色
余论
    第一节 民国易学的面貌与特点
        一、由《易学讨论集》谈起
        二、五重维度观个性差异
        三、融合创新之共性潮流
    第二节 《周易》现代价值之重估
        一、经学时代的易学价值
        二、对经学现代价值之质疑
        三、对易学现代价值之申说
    第三节 易学范式变革的两条线索
        一、经学易范式的瓦解
        二、新易学范式的争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晚明小说审美阅读的兴起
        (二)中国小说所受佛学之影响
        (三)佛教为《西游记》提供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
        (四) 《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研究的学术价值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西游记》与《心经》之关系研究
        (二) 《西游记》的佛学主题研究
        (三) “空”的审美范畴研究
        (四)现有研究反思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西游记》中“空”的审美内涵
    第一节 审美范畴“空”的形成逻辑
        一、老庄之“道”的美学范畴
        二、玄学之“无”的美学本体
        三、禅宗空观的审美建构
    第二节 《西游记》的空观
        一、 “空”的语义解析
        二、空有圆融:《西游记》的空观
        三、悟“空”的禅修体验
    第三节 “空”的审美原理
        一、 “自性含万法”的“无念”本体
        二、 “万法自在无碍”的“无住”工夫
        三、 “万法尽通般若”的“无相”境界
第二章 《西游记》中的相:禅修以悟“空”
    第一节 《西游记》中“识心见性”的禅宗思想考释
        一、 “即心即佛”的文本依据
        二、 “顿悟成佛”的学理基础
        三、“无念”的禅修法门
    第二节 禅宗从“本性论”到“泛性论”的心性思想
        一、空有相即:慧能南禅的“识心见性”
        二、以有摄空:菏泽宗的“空寂之知”与石头宗的“灵源皎洁”
        三、空有不住: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与“无情有性”
    第三节 《西游记》中“相”的审美意象
        一、任心为修:“相”的生成契机
        二、心之虚空:“相”的禅修指向
        三、顿悟瞬间:“相”的审美生成
第三章 《西游记》中的禅诗:即幻悟真的瞬间美
    第一节 诗境“幻有”的时间之相
        一、 “即幻悟真”的文本基础
        二、悟在瞬间的时间之“相”
        (一)“相”为幻有:时间之“相”的哲学内涵
        (二)时间之“相”的文学表现
        三、即幻悟真:《西游记》中的“诗境”
    第二节 时间之“空”:诗禅一体的哲学显现
        一、时间之“空”
        二、藉诗悟禅
        三、藉禅言诗
        四、诗禅一体
    第三节 意象生成:禅诗“美在瞬间”的本真体悟
        一、时空之“点”
        二、禅诗的瞬间性体悟
        三、念念相续的生灭瞬间
        四、瞬间:禅诗意象在时间中的生成
第四章 “无字真经”之妙:文字性空的审美意境
    第一节 禅宗“不立文字”言意观的思想根基
        一、 “立象尽意”的言说传统
        二、禅宗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言意观的转变
        三、禅宗“不立文字”言意观的佛经依据
    第二节 从意境的哲学基础看其美学内涵
        一、 “境生于象外”:意境的道家哲学基础
        二、 “象外”的佛学基础
        三、象外之象:意境的美学内涵
    第三节 以“文”悟空的审美意境
        一、无字真经:“不立文字”的言意观
        二、本性显现的“无言之美”
        三、有字真经:“真空妙有”的审美意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6)庄子生死观与唯识学生死观的对比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庄子的生死观
    (一)关于生死的看法
    (二)生死现象的缘由
二、唯识学中的生死观
    (一)关于生死的看法
    (二)生死现象的缘由
三、庄子与唯识学生死观的对比
四、结语

(7)章太炎对唯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近代佛学的二次复兴
    二、章太炎热衷佛学的缘起
第一章 对三性有无问题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对三性概念的继承与阐发
    第二节 对三性有无问题的继承
    第三节 对三性有无问题的发展
第二章 对真如问题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对真如问题的继承
    第二节 对真如的发展
第三章 对依他起自性和阿赖耶识问题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对依他起自性问题的继承
    第二节 对依他起自性问题的发展
    第三节 对阿赖耶识问题的继承
    第四节 对阿赖耶识问题的发展
第四章 对唯识思想的运用
    第一节 由唯识思想确立的齐物观
    第二节 由唯识思想转变的消极历史观
    第三节 由唯识思想形成的五无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心学家牟宗三的佛学判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牟先生与内学院之不同
三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是否有不同
四天台宗可否作为判准
五结语与反思

四、庄子思想与唯识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庄济佛”与“以易济佛”——章太炎与熊十力两种“新唯识学”比较初论[J]. 李智福. 现代哲学, 2021(04)
  • [2]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经典解释学-释义学初探[J]. 李智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顺时利见 示现白衣”——章太炎关於“逍遥”与“涅盘”之辨证[J]. 李智福. 诸子学刊, 2020(02)
  • [4]民国时期(1912-1949)易学研究[D]. 秦洁. 山东大学, 2020(09)
  • [5]《西游记》“空”的审美范畴论[D]. 安汝杰. 东南大学, 2020(01)
  • [6]庄子生死观与唯识学生死观的对比探究[J]. 卢颖. 长江丛刊, 2019(22)
  • [7]章太炎对唯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 张斗.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心学家牟宗三的佛学判准研究[J]. 蔡家和. 王学研究, 2018(01)
  • [9]从“审美幻象”到“审美实相”——马克思的晚年思考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之回应[J]. 何艳珊.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8(01)
  • [10]熊十力易学体系之建构[J]. 蔡家和. 周易研究, 2018(02)

标签:;  ;  ;  ;  ;  

只有庄子的思想和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