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会宁会师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 答:的历史意义是:标志着红军战略退却的终结和战略转移的完成,开创陕甘宁新局面战略阶段的开始。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在四川懋功会隐蔽师,由于推行分裂路线,两军会合后旋即分开,红四方面军南下,然后中央红军单独北上。南下途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后来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再与一起北上。
1936年9月,命令胡宗南部兼程北上,企图在一带切断的道路。中央命令红四方面军阻止胡宗南部,但张搭段国焘心生胆怯,不执行北上命令,而要西渡黄河夺取宁夏。
扩展资料:
“十二五”将是会宁红色旅游提升层次、丰富内涵的加快发展时期。将紧扣红色主题,瞄准国内市场,大力实施“21235”红色旅游提升工程。全面完成“两大改造提升项目”。
完成会师旧址纪念馆布展设施改造提升项目,进一步充实、提升、完善会师旧址内涵;完成长征胜利景园改造提升项目,建设集红色旅游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长征胜利景园,力争把红军会宁会师旧址与长征胜利景园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红色景区;精心打造“一台灶枝州常规红色演出”。
问:红军陕北会师和会宁会师的详细资料
- 答:1、陕北会师
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翻越雪山、越过岷山草地,10月份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10月19日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到达吴起镇后,即于当天致电彭德怀:“吴起镇已是苏区边境,此地以东即有红色政权,保安城闻有红色部队,但吴起镇、金汤镇之间之金佛坪有地主武装百余守堡,拟派队消灭之。”
2、会宁会师
红军长征中先后举行过多态枯腔次会师,而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的会师,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意义最深远的一次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
三军会宁会师前后,在会宁地区,红军和国民党军共进行过6次大的战斗,其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是大墩梁阻击战。
扩展资料:
会宁是红军长征期间,三大主力红军唯一经过全境、战斗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有近7万名红军将士曾在会宁境内战斗生活过。
红军的宣传和教育,使觉醒了的会宁人民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怀着对红军的深败仿情厚谊,会宁人民从人力、物力各方面全力支援红军长征和会宁大会师。
会宁人民群众在同红军相处中,深感红军是人帆衫民的军队,许多青年人踊跃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40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
红军到青江驿以后,曾组织了一支游击队,红军撤离时大多数游击队员参加了红军。这些青年的参军,扩大了红军队伍。
红军长征和会师期间,6万会宁人民不但保证了在会宁境内战斗、生活的近7万名红军将士的日常所需,使他们得到了较好的休整补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吴起镇会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宁会师
问:参观会宁会师园有感250字
- 答:每当唱起“听爸爸说,听妈妈讲,这里是红军会师的地方。”这首歌,总忍不住想去会师园看看。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前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了会师园。
进入会师园,立刻被它陶醉了。两边绿树成荫,奇花异草,中间就是雄伟的会师门(会师门,原名西津门,后因红军在这里会师而改名会师门)。城楼上的柜子里陈列着几件红军用过的旧衣服。城墙上,轮败到处红旗飘飘,“会师门”三个大字镶在正中。红色大门巍峨立在之间,让我回忆甚久。
接着,我们走进了庄严神圣的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九位伟人的铜雕像,他们是红军会宁会师的英明决策者,从左到右分别是:任弼时、贺龙、彭德怀、朱德、毛□、周□、张闻天、刘伯承、徐向前。我看到他们时,便深情地献上一束花。走进去,里面珍藏着不少腊消颤红军用过的东西,如铜钱、地图、名册……一件件都破旧不堪,最好的也只有一个铜锅,两张皮褥。在一个玻璃柜中,我看到了几根野菜和一些榆树皮!呀,红军指战员在如此处境中顶风雨、冒寒冷、忍饥饿、不怕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们后人学习。
最后,我们去了会师塔。会师塔三塔环抱,象征红军一、二、四方面红军会师。塔高28。7米,共11层,象征红军走过了十一个省市。我们手牵手,一步步缓缓而行桥塌,好不容易才登上塔。登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