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研究

灵芝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研究

一、灵芝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娇,孙国琴,郭九峰,王海燕,于传宗,庞杰[1](2021)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遗传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它能够克服种间、属间甚至科间的屏障,实现远缘融合,构建出新型菌株,对食用菌菌种改良、新品种选育、珍稀野生食用菌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食用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因素、融合方法、融合子鉴定方法及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食用菌的遗传育种提供思路和方法依据。

春霞[2](2021)在《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再生菌株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原黑蘑是近年从一种野生食用真菌驯化来的一个新型食用菌,其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及钙、磷、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是营养美味的菜品佳肴,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草原黑蘑对外界环境条件反应较敏感,在自然条件下生长速度慢。为了给人工栽培提供好的菌种,我们以草原黑蘑原生质体为起始材料进行紫外线诱变,以期提高草原黑蘑菌丝体的生长速度,为获得更高产量和营养价值的草原黑蘑提供依据。本实验主要结论如下:1.以hm8124-1和hm910两个菌株液体摇培8天的菌丝体为材料,溶壁酶浓度为1.4%,25℃酶解4 h,可以制备足够的草原黑蘑原生质体。2.对hm8124-1和hm910两个菌株草原黑蘑原生质体进行不同时间的紫外线照射,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延长致死率也会增大,随着距紫外灯的距离增大致死率会变小。致死率跟诱变时间成正比,跟诱变距离成反比。3.诱变后挑取长势快而强壮的单个菌落,进行菌丝体生长速度,胞外酶活性测定,从再生菌株中选到生长速度快于起始的材料,同时再生菌株的漆酶和蛋白酶活性发生了变化,得到的突变菌株酶活力升降趋势均不同于对照组。4.再生菌丝体经过ISSR分析,发现诱变后的菌株与对照菌株PCR产物电泳图有明显的差异,说明DNA序列发生了变化。

陈小红,林标声,傅明骏,张燎原[3](2020)在《茯苓与灵芝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条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以PEG为融合剂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为育种技术,研究茯苓与灵芝原生质体的融合育种条件,将灵芝的漆酶基因转入茯苓中,构建茯苓育种的漆酶转化体系。通过正交实验方法,对茯苓和灵芝菌种的原生质体制备、融合再生条件进行优化,筛选融合菌株并对其进行种属鉴定和漆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茯苓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为2.5%溶壁酶、2 h和32℃,原生质体融合的最佳条件为25%PEG4000、pH8.5、35℃和20 min;经筛选获得了可使RB-PDA平板稳定变色的融合菌株,分子鉴定表明其主要具有茯苓的遗传性状,与灵芝的亲缘关系较远,但具备部分灵芝的遗传性状;漆酶活力测定表明亲本灵芝的产漆酶性状转移到了融合菌株中。

徐哲文[4](2020)在《中国被毛孢高产核苷菌株的选育及关键酶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冬虫夏草是虫草真菌寄生于蝙蝠蛾幼虫而生成的子座与虫体的虫菌复合体,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是公认的冬虫夏草无性型真菌,其功能和成分与冬虫夏草高度相似,已成为野生冬虫夏草的替代品。核苷作为中国被毛孢产品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中国被毛孢首次研究其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建立了原生质体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与甲基磺酸乙酯(EMS)复合诱变技术,获得核苷高产菌株,并探究了核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基因表达差异。本文首先对中国被毛孢菌株Hirsutella sinensis ZJB18002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方法进行优化,考察了渗透压稳定剂种类及浓度、裂解酶种类及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获得了最适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将培养7 d的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悬浮于5 m L含0.6 mol/L KCl和3mg/m L破壁酶、4 mg/m L溶壁酶和3 mg/m L崩溃酶的0.1 mol/L磷酸钾缓冲液(p H=5.5)中,于18℃,120 rpm酶解0.5 h,原生质体产量达4.37×107/g湿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原生质体再生条件,包括再生培养基成分、酶解条件和涂布浓度,结果表明:将浓度为5×104/m L的原生质体涂布于再生培养基上,于16℃黑暗培养21 d,得到成熟的中国被毛孢单菌落,再生率为12.89%。其次,对原生质体诱变条件进行了筛选,建立了ARTP与EMS复合诱变中国被毛孢原生质体的条件:最佳ARTP处理时间为80 s,最佳EMS诱变剂量为40μL/m L,选取ARTP诱变的正突变菌株进行EMS诱变,最终筛选出突变菌株Hirsutella sinensis ZJB19050,其腺苷含量为3.36 mg/g、鸟苷含量为2.7 mg/g和尿苷含量为6.46 mg/g,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160.2%、67.4%和113.5%。论文最后对核苷代谢途径中涉及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进行定量检测。预测和构建了中国被毛孢腺苷、鸟苷和尿苷的生物代谢途径,对代谢途径中涉及的8个关键酶及其对应的功能基因序列进行验证,并成功克隆表达。根据2-ΔΔCt相对定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了核苷代谢途径中的4个表达上调和3个表达下调的关键酶基因;其中5’-核苷酸酶与转甲酰基酶的活性分别比原来提高了658.8%和222.5%,而腺苷脱氢酶的表达量仅为原始菌株的31.2%;鸟苷代谢途径中的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和GMP合成酶均为表达上调基因,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95.6%和179.6%;尿苷代谢途径中尿苷激酶和乳清酸核苷酸脱羧酶的表达量为原始菌株的36.1%和23.5%。

李塬[5](2020)在《利用诱变技术创制高多糖含量灵芝菌株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灵芝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其含有的活性成分主要是灵芝多糖与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现在市面上存在大量的灵芝类保健品,添加了灵芝成分的化妆品、护肤品等,随着社会压力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对健康都日益重视。随着对灵芝的药理功效等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透彻,以及人们对于药食同源等理念愈加广泛的接受,可以预见未来市场对于灵芝产品的需求也将会更加旺盛。因此科研与产业都急需要高品质的原材料原料用于产品的研发,然而由于近年来灵芝的育种技术缺乏创新,导致市场需要的高多糖含量的专用种质资源十分匮乏。所以本论文拟以高多糖的菌株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和ARTP诱变技术,对出发菌株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以获得高多糖的诱变菌株。本论文的取得生物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优化出优良出发菌株的筛选与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对于出发菌株进行了原生质体的优化与原生质体活力的鉴定,得到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为菌丝体第8天,酶解时间为3h,酶解温度为31℃,收集原生质体离心力为1811g,该条件下制备的原生质体浓度达到1.3×108,且经过染色鉴定原生质体活力证实活力良好,在普通再生平板上的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可达到4‰。(2)获得了紫外和ARTP的优化诱变处理条件对G157制备得到的原生质体分别进行紫外照射与ARTP诱变处理条件的优化,发现紫外照射原生质体达到70%左右的致死率的时长为4s。通过响应法,对ARTP诱变的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得到当处理条件为通气量=9.8slm,处理时长=12.88s,原生质体加样体积=30μL时,ARTP对于原生质体的致死率达到90%。通过对于ARTP诱变菌株的体细胞不亲和实验发现,通气量与处理的时长与突变率都成正比例关系,当处理时长超过35s时,通气量对突变率的影响开始降低。(3)获得了19株高多糖含量的诱变菌株对104株诱变菌株进行摇瓶发酵并筛选出多糖含量高于出发菌株的诱变菌株。共有19株菌株的多糖含量超过出发菌株G157,其中有12株菌株的多糖含量超过出发菌株的5%,其中A-434,A-194,A-197这3个菌株的多糖含量与出发菌株相比,多糖含量提高了20%,其中A-434菌株最高,提高了46%。经过对高多糖诱变菌株的生物量进行对比,发现生物量提高的比例达到58%,其中A-434,A-316,A-147,A-141,A-189,A-227,A-148,A-194,A-197,A-246,A-51共11株的生物量均超过了出发菌株,其中A-246的生物量超过出发菌株219%。对104株诱变菌株进行多糖产量的分析,共得到18株菌株的多糖产量超过出发菌株,其中A-246的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68%。通过改良液体培养基发现菌株的摇瓶生物量有大幅度的提高,提高生物量最多的是A-351菌株,比原生物量提高了15.4倍。(4)验证了高多糖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和多样性通过对高多糖菌株的第一代与第十代的生长速度以及其ITS序列的比较,发现第一代与第十代的生长速度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且其ITS基因也未发生改变,说明获得的诱变菌株在遗传上是稳定的。对高多糖诱变菌株进行RAPD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高多糖诱变菌株的属内遗传相似度在0.5-0.97之间,且通过对诱变菌株菌丝体形态的观察,发现本论文获得的高多糖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5)发现高多糖诱变菌株的具有抗氧化物和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生物活性通过测定高多糖菌株清除DPPH自由基的实验,发现诱变株A-482号菌株的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出发菌株与其他高多糖菌株。通过测定不同菌株水提物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作用,发现A-316号菌株的水提物可以诱导巨噬细胞释放更多的NO,说明该菌株调节免疫的能力优于出发菌株与其他高多糖菌株。

伍圆圆[6](2019)在《耐热毛栓菌中热激转录因子HSF2对胞外漆酶活性调节研究》文中认为真菌漆酶(EC 1.10.3.2)属于含铜多酚氧化酶家族,是重要的木质纤维素降解酶,能以分子氧作为末端电子受体氧化多种酚类化合物和芳香胺等木质素结构类似物,在生物制浆、食品工业、生物合成、生物能源、生物检测和生物修复等领域应用广泛。在前期的研究中筛选到一株耐热毛栓菌T.trogii S0301,该菌株生长速度快、漆酶产量高和漆酶性质突出等特点,较理想的符合了商业漆酶生产菌株应该具有的漆酶产量高、发酵周期短等特征,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和工业应用前景。然而,目前该菌株基因组信息未见报道、遗传转化方法尚未建立,对于该菌株为代表的白腐菌中漆酶同工酶基因表达调控的认识也相当有限。鉴于此,以该菌株为出发材料开展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耐热毛栓菌基因组测序及漆酶同工酶家族基因分析在分离获得耐热毛栓菌同核体菌株Trametes trogii homo-19的基础上,利用三代测序技术获得了该菌株的基因组大约220×的clean reads。基因组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组大约为39.88 Mb,contig N50大小为2.4 Mb;基因组contig length数为29,最长的contig length长度为4.82 Mb,最短的contig length长度为20,367bp。GC含量的百分比为55.47%;预测到14,508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有542个CAZymes相关基因和9个可能的漆酶基因。并对9个漆酶同工酶基因的基因结构和上游启动子区域的顺式作用元件进行了预测分析,为该菌株中漆酶同工酶基因家族的表达规律及基因资源的利用奠定了研究基础。2、耐热毛栓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参考丝状真菌遗传转化方法的报道,为了提高转化率,对转化用出发菌株、酶解液配方、渗透缓冲剂、酶解时间和转化用载体等多个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选择1.5%的溶壁酶,酶解4 h,0.75 M蔗糖浓度,PEG/CaCl2转化方法作为该菌株适宜的条件。基因过量表达的水平依赖于启动子的强度,对出发质粒中启动子进行了优化。在建立转化方法的基础上,克隆了该菌株中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启动子的不同区段,并构建它们驱动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化毛栓菌原生质体,通过检测转化子中GFP荧光强度,筛选得到Gpd-T2可以更好的驱动GFP基因的表达。使用Gpd-T2启动子成功对漆酶同工酶Lac13和Lac53进行了过表达,并使漆酶Lac13和Lac53的过表达转化子的胞外漆酶酶活的分泌时间提前,且比野生型菌株具有更高的漆酶活性。3、耐热毛栓菌中热激转录因子HSF2对胞外漆酶活性的调节分析研究发现,耐热毛栓菌T.trogii homo-19中的HSF2存在可变剪接突变体,根据对转录因子HSF2的基因结构域分析,选取了4个片段。通过遗传转化体系,在菌株T.trogii homo-19中分别过表达了这4个片段。利用潮霉素抗性和潮霉素基因筛选,总共得到了25个片段HSF2-1的过表达转化子;10个片段HSF2-2过表达转化子;40个片段HSF2-3过表达转化子;27个片段HSF2-4过表达转化子。并对片段HSF2-2过表达转化子进行了转录水平的检测,并发现HSF2-2的过表达转化子可以调节胞外总漆酶酶活水平,其中转化子OE-2-20的酶活水平在8天时,相对酶活水平是野生型酶活水平的3倍以上。且可以通过转录水平调节一半以上的漆酶同工酶Lac13(2.12和1.61倍)、Lac2-2(3.14和1.95倍)、Lac2-8(1.94和3.74倍)、Lac1(1.43和3.87倍)、Lac7(1.18和1.14倍)和Lac53(1.42和2.56倍)的漆酶基因转录水平,同时HSF2-2过表达转化子的漆酶在50?C,60?C和70?C的热稳定性也可以证明这一点。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得了耐热毛栓菌三代基因组信息并完成了初步的注释,建立了该菌株中功能基因过量表达的方法,完成了对该菌株中漆酶同工酶基因家族的分析,并对该菌株中热激转录因子HSF2参与胞外漆酶活性调节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证明HSF2的过量表达能影响不同漆酶同工酶的表达水平,从而调节胞外漆酶的总活性、漆酶性质和产酶进程,这些研究成果的获得,为在该菌株中开展漆酶等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提供了可能,为探索通过转录因子的遗传操作实现白腐菌中漆酶等次生代谢阶段受诱导表达酶类的过量表达和提前表达提供了研究基础,为提高白腐菌漆酶产量、加速产漆酶进程,推动漆酶的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王正娟,苏柳如,叶秀云,林娟,杨捷[7](2019)在《齿毛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究菌龄、稳渗剂种类、溶壁酶质量浓度、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再生培养基对齿毛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并利用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结果表明:以0.6 mol·L-1甘露醇为稳渗剂,20 mg·m L-1溶壁酶于30℃酶解48 h菌龄的菌丝3 h,所得原生质体形成数最多,为1×108个·m L-1;所得原生质体在0.8 mol·L-1蔗糖为稳渗剂的2号培养基中再生率最高,为0.1%; 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经潮霉素B抗性平板筛选获得2个转化子.实验建立的齿毛菌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体系,为其遗传操作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王金斌,李文,蒋玮,白蓝,刘华,李正鹏,吴文惠,唐雪明[8](2019)在《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再生条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产量和再生率,本研究以褐色双孢蘑菇棕秀一号为材料,利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进行二次回归分析对褐色双孢蘑菇制备原生质体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为溶壁酶1.35%、蜗牛酶7.01%、酶解温度30.4℃、褐色双孢蘑菇菌丝体菌龄8.36 d、酶解时间3.00 h,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产量高达4.39×107个·mL-1;当溶壁酶含量为1.32%、蜗牛酶含量为6.96%、褐色双孢蘑菇菌丝体菌龄9.00 d、酶解时间2.97 h、酶解温度31.0℃时,原生质体的再生率最高(15.1%)。利用紫外诱变和化学诱变技术对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进行生长特性诱变,筛选获得了18株生长速率提高的突变菌株。本研究为褐色双孢蘑菇在遗传转化、基因组重排、基因编辑技术等后续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正娟[9](2018)在《新型漆酶表达系统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漆酶是一种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多酚氧化酶,但其应用受产酶效率低的限制。实验室前期选育获得一株高产漆酶齿毛菌Cerrena sp.HYB07菌株,该菌株中的漆酶基因Lac7能够高效表达。为实现漆酶高效表达,本课题构建了含Lac7启动子的新型漆酶表达系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0.6 mol/L甘露醇做稳渗剂,以2%的溶壁酶30 ℃酶解48 h菌龄的菌丝3h,所得齿毛菌原生质体形成数最多,为1×108个/mL;所得原生质体在0.8 mol/L蔗糖做稳渗剂的2号培养基中的再生率最高,为1‰。2.从再生原生质体中筛选获得两株单核菌,分别为12-12-34和11-10-9。12-12-34的最高酶活力为355.26 U/mL;而11-10-9最高酶活力仅为11.60 U/mL。分析漆酶同工酶基因,表明两个单核菌株均具有13条漆酶同工酶基因。分析两个单核菌株中Lac7和Cuf1基因的表达量,发现12-12-34中Lac7和Cuf1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11-10-9中的54.684倍和0.49倍。为获得低漆酶背景,但具备高效表达系统的漆酶表达宿主,构建了以同源替换方式敲除Lac7基因的敲除载体pGK02-UP2000+Hyg+PD1500,并对单核菌株中的Lac7基因实施敲除。但由于转化效率低,时间有限未能筛选到基因敲除突变子。3.分别构建含Lac7启动子和35S启动子的漆酶表达载体,将Cerrena sp.HYB07菌株中的Lac7基因在Cerrena unicolor 5.1011菌株中进行异源表达。获得3株由重组载体pCAMBIA1302-Lac7(P-cDNA)转化而来的阳性转化子PC1、PC5和PC7;发酵22 d时酶活力分别为93.22 U/mL、98.15 U/mL 和 100.59 U/mL,是受体菌株 5.1011 的 2.68 倍、2.82 倍和 2.89 倍。获得4株由重组载体pCAMBIA1302-Lac7(35S-I+T)转化而来的阳性转化子IT2、IT3、IT4 和 IT5;发酵第 4d 时酶活力分别为 3.65 U/mL、2.84U/mL、1.22 U/mL 和 1.56 U/mL,是 5.1011 菌株的 17.09 倍、13.32 倍、5.70 倍和7.29 倍。本课题成功建立了含Lac7强启动子的新型漆酶丝状真菌表达系统。为实现漆酶高效表达提供理论依据,亦为齿毛菌的遗传操作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杨珊,张赫男,李巧珍,吴迪,陈明杰,杨焱[10](2018)在《猴头菌融合育种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猴头菌0605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酶系统、酶解时间、酶解温度、菌龄、恒温摇床转速单因素对其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为菌龄10 d的菌丝体,在酶系统2.0%溶壁酶+0.5%崩溃酶作用下,32℃酶解2.5 h,恒温摇床转速为120 r·min-1。该试验在最佳条件下获得的猴头菌原生质体数量与再生率均较高,为进一步开展猴头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奠定基础。

二、灵芝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灵芝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1.1 原生质体的制备
    1.2 原生质体的再生
2 原生质体融合
    2.1 生物融合法
    2.2 化学融合法
    2.3 物理融合法
3 融合子的鉴定
    3.1 生物法
        3.1.1 菌落形态法
        3.1.2 细胞学形态法
        3.1.3 拮抗实验法
        3.1.4 出菇试验法
    3.2 分子标记法
        3.2.1 ISSR标记技术
        3.2.2 RAPD标记技术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4.1 存在的问题
    4.2 展望

(2)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再生菌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草原黑蘑的简介
    1.2 物理诱变在食用真菌中的应用
        1.2.1 高压电场诱变
        1.2.2 微生物紫外线诱变
        1.2.3 ~(60)Coγ射线辐射诱变育种
        1.2.4 离子注入诱变育种
    1.3 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上的应用
        1.3.1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
        1.3.2 原生质体诱变
        1.3.3 原生质体融合
    1.4 ISSR分子标记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供试培养基
    2.3 主要仪器
    2.4 实验试剂及缓冲液配置
    2.5 草原黑蘑菌丝体培养
        2.5.1 草原黑蘑组织分离及培养
        2.5.2 菌丝体扩繁与活化
        2.5.3 液体培养草原黑蘑菌丝
    2.6 紫外诱变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的研究
        2.6.1 原生质体制备
        2.6.2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
        2.6.3 草原黑蘑原生质体再生
        2.6.4 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诱变
    2.7 紫外诱变草原黑蘑原生质体再生菌株生长分析
    2.8 紫外诱变再生菌丝体部分胞外酶活性分析
        2.8.1 菌丝体培养
        2.8.2 粗酶液制备
        2.8.3 胞外酶活性测定方法
    2.9 紫外诱变再生菌丝体DNA分子检测
        2.9.1 再生菌丝体DNA提取
        2.9.2 PCR反应体系
        2.9.3 ISSR引物序列
        2.9.4 PCR反应程序
        2.9.5 电泳条件
        2.9.6 目的基因片段回收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草原黑蘑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筛选结果
    3.2 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诱变结果
    3.3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再生菌丝体生长差异
        3.3.1 hm8124-1 不同天数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测量值
        3.3.2 hm910 不同天数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测量值
        3.3.3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再生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的单因素分析
    3.4 漆酶△OD_(420)值测定及漆酶活力测定值
    3.5 蛋白酶测定值及蛋白酶活力测定值
    3.6 紫外诱变再生菌丝体ISSR分子鉴定
        3.6.1 测序及序列软件比对结果
        3.6.2 测序及序列在线比对结果
        3.6.3 电泳检测图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目录

(4)中国被毛孢高产核苷菌株的选育及关键酶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冬虫夏草菌中国被毛孢研究进展
    1.3 原生质体技术研究进展
    1.4 菌株选育
        1.4.1 ARTP诱变
        1.4.2 EMS诱变
        1.4.3 复合诱变
    1.5 中国被毛孢代谢途径
        1.5.1 中国被毛孢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1.5.2 核苷代谢途径
    1.6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1.6.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6.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国被毛孢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2.2.4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中国被毛孢ZJB18002的培养
        2.3.2 中国被毛孢ZJB18002原生质体制备
        2.3.3 原生质体形成过程及活力检测
        2.3.4 原生质体再生
        2.3.5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中国被毛孢ZJB18002原生质体制备影响因素
        2.4.2 原生质体形成过程及活力的检测
        2.4.3 中国被毛孢ZJB18002原生质体再生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被毛孢Hirsrtella sinensis ZJB18002 原生质体的诱变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出发菌株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3.2.4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分析方法
        3.3.2 原生质体的制备
        3.3.3 ARTP诱变
        3.3.4 EMS诱变
        3.3.6 突变株的生理生化鉴定
        3.3.7 突变株的遗传学鉴定
        3.3.8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中国被毛孢 Hirsrtella sinensis ZJB18002 深层发酵曲线
        3.4.2 ARTP诱变
        3.4.3 EMS诱变
        3.4.4 复合诱变突变株稳定性实验
        3.4.5 突变株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学鉴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突变菌株核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差异表达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4.2.4 培养基与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总RNA提取
        4.3.2 RNA质量检测
        4.3.3 RNA反转录获得c DNA
        4.3.4 关键酶基因验证
        4.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6 实验数据分析
        4.3.7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结果
        4.4.2 关键酶基因的挖掘
        4.4.3 关键酶基因的异源表达
        4.4.4 核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利用诱变技术创制高多糖含量灵芝菌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灵芝产业简述
    1.2 灵芝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定向育种
        1.3.1 杂交育种
        1.3.2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1.4 经验育种
        1.4.1 自然选育
        1.4.2 诱变育种
    1.5 影响诱变育种的因素
        1.5.1 出发菌株的选择
        1.5.2 菌株诱变材料的选择
    1.6 诱变技术的应用
        1.6.1 物理诱变
        1.6.2 化学诱变
    1.7 灵芝主要活性成分
        1.7.1 灵芝多糖
        1.7.2 灵芝三萜
    1.8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8.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8.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灵芝优良出发菌株的筛选和原生质体制备技术的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设备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供试菌株多糖的含量测定
        2.2.2 原生质体制备方法的优化
        2.2.3 菌丝体生长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2.2.4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2.2.5 离心转速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
        2.2.6 影响再生率的正交试验
        2.2.7 原生质体死亡率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多糖出发菌株的筛选
        2.3.2 菌丝体培养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2.3.3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2.3.4 离心力对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2.3.5 正交试验的结果
        2.3.6 原生质体活力的鉴定
    2.4 小结
第三章 两种诱变方法的初步研究及诱变菌株的初筛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实验设备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紫外诱变参数的选择
        3.2.2 ARTP诱变参数的选择
        3.2.3 利用响应曲面优化法优化ARTP的诱变条件
        3.2.4 诱变菌株的筛选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紫外诱变的最优参数
        3.3.2 ARTP诱变条件的响应面优化分析
        3.3.3 不同处理条件对突变率影响的探究
        3.3.4 诱变菌株的初筛
    3.4 小结
第四章 高多糖含量诱变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实验设备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诱变菌株的生物量的测定
        4.2.2 诱变菌株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的测定
        4.2.3 诱变菌株的生长速度的测定
        4.2.4 平板中菌丝生长速度与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4.2.5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诱变菌株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4.3.2 突变株的生物量的测定
        4.3.3 诱变菌株的多糖产量分析
        4.3.4 不同培养基的诱变菌株生长速度与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4.3.5 多糖含量与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
        4.3.6 富氮培养基对高多糖含量诱变菌株在生物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高多糖菌株的稳定性、多态性与生物活性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实验设备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高多糖菌株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5.2.2 高多糖含量菌株水提物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作用
        5.2.3 多糖分子量HPLC分析
        5.2.4 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5.2.5 ITS序列分析
        5.2.6 RAPD多态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高多糖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5.3.2 诱变菌株的ITS序列测定
        5.3.3 RAPD多态性分析结果
        5.3.4 诱变菌株菌落形态的多态性
        5.3.5 诱变菌株水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5.3.6 诱变菌株水提物诱导巨噬细胞释放NO的作用
        5.3.7 菌丝体水提物多糖分子量分布的分析
    5.4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耐热毛栓菌中热激转录因子HSF2对胞外漆酶活性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1.1 真菌漆酶概述
        1.1.1 真菌漆酶
        1.1.2 漆酶的结构和催化机理
        1.1.3 真菌漆酶的应用
        1.1.4 自然界中真菌漆酶的主要生产者
        1.1.5 漆酶同工酶基因
        1.1.6 漆酶的获得
    1.2 漆酶基因表达调控
        1.2.1 影响漆酶同工酶表达的因素
        1.2.2 漆酶启动子序列中响应元件
        1.2.3 漆酶基因表达调控与转录因子
        1.2.4 热激转录因子
        1.2.5 热激转录因子可变剪接亚型
        1.2.6 不同剪接亚型的生理功能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耐热毛栓菌基因组测序及漆酶同工酶家族基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株
        2.1.2 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DNA提取用菌丝体的获得
        2.1.5 基因组DNA提取
        2.1.6 DNA制备、文库构建和基因组测序
        2.1.7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基因组的组装和注释
        2.1.8 漆酶同工酶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组数据
        2.2.2 漆酶同工酶的特征分析
        2.2.3 漆酶同工酶的结构分析
        2.2.4 漆酶启动子结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热毛栓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与质粒
        3.1.2 培养基
        3.1.3 试剂和溶液
        3.1.4 实验器具材料
        3.1.5 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和转化方法及优化
        3.1.6 耐热毛栓菌中启动子优化
        3.1.7 漆酶同工酶基因lac13和lac53 在耐热毛栓菌菌株中的过量表达
        3.1.8 敲除方法的探索
    3.2 结果
        3.2.1 原生质体优化结果
        3.2.2 启动子优化结果
        3.2.3 耐热毛栓菌中漆酶基因lac13和lac53 的过量表达
        3.2.4 敲除方法的探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热毛栓菌中热激转录因子HSF2 的对胞外漆酶活性的调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与质粒
        4.1.2 培养基
        4.1.3 试剂与器具
        4.1.4 菌株培养
        4.1.5 HSF2 中不同区段片段的表达情况
        4.1.6 HSF2 不同区段过量表达转化子的获得
        4.1.7 HSF2 过量表达转化子对胞外漆酶活性的影响
    4.2 结果
        4.2.1 HSF2 中不同区段片段的表达结果
        4.2.2 转录因子HSF2中4 个不同区段的片段获得
        4.2.3 转录因子HSF2中4 个不同区段转化子的获得
        4.2.4 过表达转化子潮霉素基因检测结果
        4.2.5 过表达转化子转录水平表达结果
        4.2.6 HSF2 过表达转化子对胞外漆酶活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撰写的论文与专利

(7)齿毛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
    1.3 原生质体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
        2.1.1 菌龄对齿毛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2.1.2 稳渗剂对齿毛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2.1.3 溶壁酶质量浓度对齿毛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2.1.4 酶解温度对齿毛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2.1.5 酶解时间对齿毛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2.1.6 再生培养基对齿毛菌再生的影响
    2.2 齿毛菌原生质体转化
        2.2.1 潮霉素B敏感性测试
        2.2.2 原生质体转化
        2.2.3 转化子PCR鉴定
        2.2.4 转化子遗传稳定性检测
3 结语

(8)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再生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培养基
    1.4 褐色双孢蘑菇菌丝的培养
    1.5 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的制备
    1.6 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的再生
    1.7 单因素试验设计
    1.8 响应面试验设计
    1.9 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诱变效应的初探
    1.10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2.1.1 菌龄对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2.1.2 溶壁酶浓度对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2.1.3 蜗牛酶浓度对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2.1.4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2.1.5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2.2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
        2.2.1 响应面试验结果
        2.2.2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与方差分析
        2.2.3 各因素交互作用的响应面分析
        2.2.4 试验结果的验证
    2.3 诱变后生长性能的筛选
3 讨论
4 结论

(9)新型漆酶表达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漆酶概述
        1.1.1 漆酶来源
        1.1.2 白腐真菌漆酶
        1.1.3 漆酶结构与催化机理
        1.1.4 漆酶的理化特性
        1.1.5 漆酶的应用
    1.2 真菌漆酶产量提升策略
        1.2.1 异源表达
        1.2.2 同源表达
        1.2.3 强启动子
        1.2.4 提高菌株稳定性
    1.3 原生质体技术
        1.3.1 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
        1.3.2 原生质体单核化
        1.3.3 原生质体转化技术
    1.4 农杆菌转化技术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选题依据
        1.5.3 主要研究内容
        1.5.3.1 齿毛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
        1.5.3.2 单核菌株筛选、产酶特性分析及基因敲除
        1.5.3.3 漆酶丝状真菌表达系统的构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菌株
        2.1.2 质粒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溶液
        2.1.5 培养基
        2.1.6 菌丝培养
        2.1.7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齿毛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
        2.2.1.1 齿毛菌原生质体的制备
        2.2.1.2 齿毛菌原生质体的再生
        2.2.1.3 不同因素对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2.2.2 单核菌株筛选及产酶特性分析
        2.2.2.1 齿毛菌单核菌株的筛选
        2.2.2.2 单核菌株产酶能力测定
        2.2.2.3 单核菌株漆酶同工酶基因分析
        2.2.2.4 单核菌株Lac7和Cuf1基因表达量分析
        2.2.3 载体构建
        2.2.3.1 漆酶基因敲除载体构建
        2.2.3.2 漆酶异源表达载体构建
        2.2.4 齿毛菌原生质体转化
        2.2.4.1 齿毛菌潮霉素B敏感性测试
        2.2.4.2 PEG介导的齿毛菌原生质体转化
        2.2.4.3 转化子的挑取及筛选
        2.2.5 农杆菌介导的齿毛菌遗传转化
        2.2.5.1 重组农杆菌菌株的构建
        2.2.5.2 重组农杆菌制备
        2.2.5.3 齿毛菌制备
        2.2.5.4 农杆菌转化齿毛菌
        2.2.6 转化子验证及鉴定
        2.2.6.1 转化子验证
        2.2.6.2 转化子遗传稳定性鉴定
        2.2.6.3 转化子产漆酶特性
        2.2.6.4 转化子漆酶基因表达验证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
        3.1.1 菌龄对齿毛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3.1.2 稳渗剂对齿毛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3.1.3 酶浓度对齿毛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3.1.4 酶解温度对齿毛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3.1.5 酶解时间对齿毛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影响
        3.1.6 再生培养基对齿毛菌再生的影响
    3.2 单核菌株筛选、产酶特性分析及漆酶基因敲除
        3.2.1 单核菌株筛选
        3.2.2 单核菌株产酶特性
        3.2.3 单核菌株漆酶同工酶基因分析
        3.2.4 单核菌株Lac7和Cuf1基因表达量分析
        3.2.5 单核菌株漆酶基因敲除
        3.2.5.1 Lac7基因上下游片段克隆
        3.2.5.2 Lac7基因敲除载体构建
        3.2.5.3 漆酶基因敲除载体的遗传转化
    3.3 漆酶基因异源表达
        3.3.1 异源表达载体构建
        3.3.1.1 漆酶基因克隆
        3.3.1.2 异源表达载体构建
        3.3.2 异源表达转化子筛选
        3.3.3 异源表达转化子验证
        3.3.4 异源表达转化子遗传稳定性鉴定
        3.3.4.1 表型鉴定
        3.3.4.2 基因水平鉴定
        3.3.5 异源表达转化子产漆酶特性
        3.3.6 转化子漆酶基因表达验证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猴头菌融合育种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猴头菌菌丝液体培养条件
        1.2.2 原生质体制备
        1.2.3 原生质体再生
        1.2.4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单因素优化试验
        1.2.5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正交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因素
        2.1.1 酶系统的影响
        2.1.2 菌龄的影响
        2.1.3 酶解时间的影响
        2.1.4 酶解温度的影响
        2.1.5 恒温摇床转速
        2.1.6 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正交实验
3 讨论与结论

四、灵芝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上应用研究进展[J]. 李亚娇,孙国琴,郭九峰,王海燕,于传宗,庞杰. 北方农业学报, 2021(06)
  • [2]草原黑蘑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再生菌株的研究[D]. 春霞.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茯苓与灵芝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条件优化研究[J]. 陈小红,林标声,傅明骏,张燎原. 食品科技, 2020(09)
  • [4]中国被毛孢高产核苷菌株的选育及关键酶表达分析[D]. 徐哲文.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5]利用诱变技术创制高多糖含量灵芝菌株的研究[D]. 李塬.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6]耐热毛栓菌中热激转录因子HSF2对胞外漆酶活性调节研究[D]. 伍圆圆. 昆明理工大学, 2019
  • [7]齿毛菌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转化[J]. 王正娟,苏柳如,叶秀云,林娟,杨捷.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8]褐色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再生条件的研究[J]. 王金斌,李文,蒋玮,白蓝,刘华,李正鹏,吴文惠,唐雪明. 核农学报, 2019(02)
  • [9]新型漆酶表达系统的构建[D]. 王正娟. 福州大学, 2018(03)
  • [10]猴头菌融合育种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优化[J]. 杨珊,张赫男,李巧珍,吴迪,陈明杰,杨焱. 北方园艺, 2018(09)

标签:;  ;  ;  ;  ;  

灵芝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