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舌象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舌象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一、35例慢性乙肝患者舌象与预后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君,蒋燕君,任朦,吴辉坤[1](2021)在《舌诊在病毒性传染病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舌诊是中医诊断的方法之一,在中医诊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判断病邪性质、病情轻重、疾病的预后和转归。舌诊在病毒性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艾滋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总结中医舌诊在病毒性传染病中的运用经验具有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

金金[2](2021)在《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采用陈氏评分法[1]对舌下络脉进行量化,分析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中医证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凝血指标、肿瘤标记物的关系。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分析肺癌患者血清VEGF与中医证型、舌下络脉的关系,探讨VEGF是否可作为肺癌血瘀证辨证的微观指标,并从新生血管的角度,初步分析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是否为肺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方法通过已建立的舌诊数据采集平台,采集我院120例肺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舌下络脉图片,采用自行设计的病例调查表,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中医辨证分型、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远处转移等临床信息及凝血、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指标数值,根据陈氏舌下络脉评分法将舌下络脉的形态、长度、充盈度、色泽、宽径等项目进行量化,分析舌下络脉评分与中医证型及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等的关系。采用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VEGF水平,分析血清VEGF与肺癌患者中医证型及舌下络脉评分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探索肺癌患者舌下络脉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20例肺癌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46例,男女比例为1.61:1;患者年龄在36~90岁之间,其中<60岁患者19例;≥60岁101例;病理类型中腺癌54例,鳞癌24例,小细胞癌16例;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者89例,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1例;临床分期属Ⅰ、Ⅱ期者27例,Ⅲ、Ⅳ期者93例;肺癌远处转移者74例,无远处转移者46例。120例肺癌患者中,舌色为淡红舌者21例,淡白舌16例,红绛舌21例,青紫舌62例;舌苔中薄苔者19例,白腻苔63例,黄腻苔22例,少苔者16例;中医证型中,肺癌患者中属气血瘀滞证者53例,气阴两虚证者35例,痰湿蕴肺证者19例,阳虚水泛型者13例。肺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正常组舌下络脉评分(P<0.05);肺癌组患者主干形态、长度、充盈度、色泽、宽径及其外带各项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各项评分(P<0.05);不同舌色患者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显着(P<0.0001),青紫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淡红舌(P<0.05)及红绛舌(P<0.0001);不同舌苔患者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中气血瘀滞证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痰湿蕴肺证、气阴两虚证及阳虚水泛患者(P<0.0001),气阴两虚证舌下络脉评分高于痰湿蕴肺型及阳虚水泛证(P<0.05),痰湿蕴肺型与阳虚水泛证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非血瘀证组(P<0.0001)。舌下络脉评分在肺癌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患者的舌下络脉评分(P<0.05);APTT、TT、D-二聚体含量在舌下络脉不同分级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下络脉分级为4级的患者PT含量低于分级为3级的患者(P<0.05),FIB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舌下络脉2级>3级>4级(P<0.05);肿瘤标志物CYFRA21-1、NSE、SCC值在各舌下络脉分级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在舌下络脉4级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分级为2级(P<0.05)和3级的患者(P<0.001)。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中位数为172.5(pg/mL);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中位数为59.86(pg/mL),肺癌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001)。肺癌中属气血瘀滞证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痰湿蕴肺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血清VEGF水平(P<0.05),痰湿蕴肺证、气阴两虚证及阳虚水泛证患者血清VEG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血瘀证血清VEGF水平高于非血瘀证VEGF水平;不同舌下络脉分级中患者血清VEGF水平差异显着(P<0.0001),4级患者血清VEGF水平分别高于3级(P<0.0001)和2级患者(P<0.001),而2级和3级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舌下络脉评分与血清VEGF水平结果显示,rs=0.661(P<0.05),表明舌下络脉评分与VEGF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1.肺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显着高于正常组,且在主干形态、主干长度、主干充盈度、色泽、宽径及舌下络脉外带方面评分均较正常人高,表明肺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舌下络脉异常。2.瘀血证与非瘀血证患者的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显着,进一步证实舌下络脉为辨证瘀血证候的重要参考依据。3.肺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学类型无关,与淋巴结是否转移、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凝血指标PT及FIB含量、肿瘤标志物CEA有关。转移越多、临床分期越晚,则舌下络脉评分越高,舌下络脉诊察有助于判断肺癌患者的病情。4.肺癌患者血清VEGF高于正常人,且与中医血瘀证候明显相关,血清VEGF的异常可作为肺癌血瘀证的微观辨证指标。5.血清VEGF表达量与舌下络脉评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积分越高,血清VEGF表达量越高,推断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可能是参与肺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形成的重要过程。

李青伟[3](2021)在《基于Lab色彩模型探讨健康人不同舌象微生物特征及与T2DM的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舌诊作为望诊的重点内容,是获取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所需客观指标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代科技背景下,中医微观化、客观化领域的现代化研究方兴未艾,并把舌诊作为一个重要突破口。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并以司外揣内、见微知着等基本原则指导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而微生态学作为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生态学,二者在基本理论观点上具有相似性,这也是二者得以合作的切入点。随着舌苔微生态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更新更好的微生物技术的使用,将能更好的发现理解疾病与中医舌象变化、舌苔微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不断深入挖掘中医舌诊的科学内涵,使中医舌诊更好地在临床实践乃至现代医学诊疗中发挥优势与作用。然而目前舌苔微生态研究多集中于特定疾病的特定舌苔类型,受疾病特异性因素干扰,研究结果可重复性差。本研究以健康人群的八种舌苔类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宏基因组测序的方式探寻不同舌象的微生物学特征及与疾病的关系。研究目的从舌苔微生物的角度,研究中医舌象的科学规律与形成机制,揭示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舌象可能的生物学基础。描绘健康人舌象的微生物学特征,寻找不同舌象各自的标志性微生物,与糖尿病相同舌象相对照,寻找“异病同证”背景下的疾病特异性相关的特征微生物。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中医舌象诊断标准化,建立可靠的舌象辅助辨证方法,为进一步相关研究奠定方法学基础。研究方法在舌象辅助辨证的基础上,我们将健康人群的舌苔按颜色、厚度和湿润度分为八种类型,包括薄白、薄白腻、白厚腻、白厚燥、薄黄、薄黄腻、黄厚腻、黄厚燥。首先使用中国上海DAOSH公司研制的DS01-G舌象采集仪,对健康志愿者和糖尿病患者的舌苔进行标准化拍照。其次在口腔清洁后使用无菌植绒棉拭子按标准化操作流程在舌中部位采集微生物群,并保存在微基微生物标本冻存管,-80度冰箱内保存。使用蛋白酶K裂解结合苯酚氯仿提取法从样品中提取总DNA。在1.2%琼脂糖凝胶上运行样品检测。测序文库由 NEBNext(?)UltraTM DNA Library Prep Kit for Illumina(?)(New England Biolabs公司,美国)构建。利用微基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的Illumina Novaseq 6000、150-bp配对末端技术对基因组文库进行了测序。将预测的基因进行聚类,并使用CD-HIT包构建非冗余基因目录(参数:一致性identity=95%,覆盖率coverage=90%)。利用BEDtools中的基因组计算覆盖度功能快速估算了基因的丰度。使用DIAMOND软件对非冗余数据库(Non-Redundant Database,NR)进行分类。使用R语言函数中的cor.test进行相关性系数的计算和检验,使用R的igraph软件(版本1.2.5)进行共生网络构建。使用R中的prcomp和分类学丰度信息执行主成分分析,并通过R中的ggplot2将其绘制。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对微生物群结果进行分析,使用 LEfSe v1.0 进行 LEfSe 分析。统计学使用 SPSS(版本 24)及 Microsoft Excel 2020软件,P值<0.05被认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研究一:1.舌象辅助辨证我们分析了 72例入组舌象中间部位的L值、A值与B值。结果显示,LAB色彩量化体系与人工舌象诊断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反应色彩亮度的L值在各组中无显着差异。B值与苔色正相关,白苔整体B值低,黄苔整体B值高。在利用道生手持舌象仪拍摄条件下,b值低于8.5可判定为白苔,高于8.5可判定为黄苔;A值与舌苔厚薄呈负相关,薄苔整体A值高,厚苔整体A值底。白苔中低于21为厚苔,高于21为薄苔,黄苔中低于17为厚苔,高于17为薄苔。研究二:1.基线特征通过病例筛查入组的180人中,最终有94人的舌苔样本被用于舌苔微生物群分析。队列中女性占74.47%,男性占25.53%。每组的年龄一般在45岁至55岁之间,组间无显着性差异。最常见的舌苔是薄白、薄黄腻和薄白腻,每种舌苔人数超过20例。72.24%的舌苔可以定义为薄苔,而27.76%属于厚苔,白色舌苔的百分比为57.45%,高于黄色舌苔的42.55%,腻苔受试者比例69.15%。2.舌苔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人群中最丰富的属是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平均丰度为15.7%,奈瑟菌(Neiseria)为13.1%。其次依次为链球菌(Strptococcus)为10.8%,放线菌(Actinomyces)为8.8%,韦永氏菌(Veillonella)为8.4%等。最常见的门系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达到最高丰度27.9%,其次是拟杆菌门(Bacterio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其丰度分别为21.9%、19.9%、18.9%、5.7%。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相对于不同的舌苔类型,它们的微生物β多样性并没有存在显着差异。3.不同舌苔类型特征微生物选取LDA高于3的细菌作为特征微生物。其中薄白苔为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 order);白厚腻舌苔为微小球菌(Megasphaera micronuciformis),韦永氏菌(Vellonella)及婴儿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fantis);薄黄苔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黄厚腻舌苔为产黑素普雷沃菌(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及殊异韦荣菌(Veillonella dispar)。4.不同舌苔微生物的临床疾病对应关系白厚腻苔的韦永氏菌是一种特定的“寒态”胃炎的致病菌,微小球菌在胃癌患者的舌苔中富集,而婴儿链球菌则表明了癌前级联反应;薄黄苔中莫拉菌属(Moraxella genus)和细长肾形奈瑟氏菌(Neisseria elongate)是口咽部常见的细菌菌群。莫拉菌属可以增加引起机会性感染的风险,而细长肾形奈瑟氏菌有机会引起心内膜炎、骨髓炎和胰腺癌;黄厚腻舌苔的产黑素普雷沃菌(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和殊异韦荣菌(Veillonella dispar)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状细胞癌相关,短小奇异菌(Pobium parvulum)能够引起脓毒症,等。5.舌苔微生物群的共生网络白厚腻舌苔中高度富集的婴儿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fantis)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eroris)呈正相关;薄黄苔特征菌细长肾形奈瑟氏菌(Neisseria elongate)与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apnocytophagas sputigena)呈正相关;黄厚腻舌苔中,产黑素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 melaninogenic)、殊异韦荣菌(Veillonella dispar)和短小奇异菌(Atopobium parvulum)呈显着正相关性,表明这些细菌在黄厚腻舌苔中的共存和共生关系。6.糖尿病疾病特异性细菌标志物在糖尿病患者的黄厚腻舌苔中,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genus)高度富集,这种具有潜在致病能力的细菌与牙周炎和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与糖尿病患者相比,产黑素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melaninogenic)在健康人群中更显着地富集。7.糖尿病黄厚腻苔与健康人黄厚腻苔的功能差异T2DM患者相较于健康人具有更高水平的抗药性基因表达,主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T2DM患者相较于健康人具有更高水平的碳水化合物酶表达,主要为糖苷水解酶;T2DM患者具有更高水平的ABC转运蛋白、AMPK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催乳素信号通路等聚类基因表达,健康人具有更高水平的细胞凋亡聚类基因表达,提示胆固醇的转运调节、催乳素水平、氧化还原反应及细胞凋亡可能是二者生理病理功能方面的主要差异。结论基于Lab色彩体系辅助中医舌象辨证研究结果显示了中医舌象辨证的主观性,发现A、B色彩量化能够规范、辅助中医辨证,总结出A、B值辅助辨证的具体参考数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研究结果经更多舌象图片辨证与数字化的验证之后,能够实现色彩量化辅助、规范舌象辨证的广泛应用。随后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对微生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具有健康人群不同类型舌苔的独特细菌特征,构建了舌苔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这为破译舌苔形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今后的中医现代化诊断提供了方便。此外,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健康个体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差异标记细菌,证明了疾病对舌苔微生物的特异性影响,并强调了在健康人群中识别不同舌苔类型标记细菌的必要性。

詹若愚[4](2021)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整理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资料并汇总分析,观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病程进展对中医体质的影响,探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寻找不同体质可能代表的病情进展和预后,为临床辨证论治慢性HBV感染提供体质病理学依据。方法:以国家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标准,收集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江西省南昌第九医院住院治疗并诊断为慢性HBV感染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0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慢性HBV感染的不同病程分为HBV携带组(96例)、慢乙肝组(106例)、乙肝肝硬化组(58例)、乙肝肝癌组(41例),比较首诊时四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乙肝病毒载量(HBV-DNA)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和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因素。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研究的男性患者234例,女性患者67例,男女比例为3.49:1。(2)纳入研究的患者年龄区间为15~75岁,平均年龄为(39.71±13.92)岁。≤40岁有159例,占52.82%;41~59岁有115例,占38.21%;≥60岁有27例,占8.97%。(3)HBV携带组的平均年龄为(31.06±10.83)岁,慢乙肝组的平均年龄为(35.58±10.11)岁,乙肝肝硬化组的平均年龄为(51.07±10.67)岁,乙肝肝癌组的平均年龄为(54.39±10.37)岁。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4)HBV携带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平和质(73.96%)、气虚质(8.33%)、气郁质(6.25%),慢乙肝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湿热质(27.36%)、平和质(16.98%)、阳虚质(16.04%)、气郁质(13.21%),乙肝肝硬化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29.31%)、湿热质(15.52%)、平和质(15.52%),乙肝肝癌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34.15%)、气虚质(12.20%)、湿热质(12.20%)。不同病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平和质、痰湿质多见,男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6)不同性别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阳虚质、平和质多见,女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乙肝肝癌组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其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明显差异,青中年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多见,中老年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湿热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HBV感染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HBV。(2)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进展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其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3)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辨识体质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刘正平[5](2021)在《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人体成分、中医证型、舌象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运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CKD3-5期非透析患者的人体成分,探讨不同分期患者体液及营养状况,为CKD中晚期容量管理及营养治疗提供一些参考依据。2.研究CKD3-5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此探索CKD中后期病机演变规律,将分期与辨证相结合,为后续用药遣方提供新思路,以期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3.研究CKD3-5期患者中医舌象分布规律,为舌诊客观化、标准化提供依据,为中医辨证论治及预测疾病预后提供帮助。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且符合本研究制定的CKD3-CKD5期纳入标准的患者95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参考2002年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辨证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采用人体分析仪测量人体成分,记录人体成分指标。使用ZMT-1A中医舌象数字化分析系统相机拍摄并保存舌象照片,记录患者的舌色、舌形、苔色、苔质特征。将获得的全部数录入数据库保存,并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探索不同分期CKD患者的中医证型、舌象分布规律及人体成分的变化特点。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5例CKD3-5期患者,纳入男性54例,女性41例,其中最大年龄为88岁,最小年龄24岁。本次研究的CKD患者,原发病构成前三名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逐渐加重,肾性贫血、肾性骨病、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且在CKD5期有超过95%患者存在肾性贫血。2.CKD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型分布不同,本虚证:CKD3期以脾肾气虚证(27.6%)、肝肾阴虚证(27.6%)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脾肾阳虚证(20.7%)、气阴两虚证(13.8%)、阴阳两虚证(10.3%);CKD4期以脾肾阳虚证(38.9%)最多见,其次排序为阴阳两虚证(27.8%)、气阴两虚证(16.7%)、肝肾阴虚证(11.0%)、脾肾气虚证(5.6%);CKD5期以脾肾阳虚证(41.7%)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脾肾气虚证(25.0%)、阴阳两虚证(20.9%)、气阴两虚证(6.2%)、肝肾阴虚证(6.2%)。标实证:CKD3期以湿热证(38.0%)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湿浊证(20.7%)、血瘀证(20.7%)、水汽证(10.3%)、风动证(10.3%);CKD4期以血瘀证(44.4%)最为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湿热证(22.2%)、湿浊证(16.7%)、水汽证(16.7%)、风动证(0.0%);CKD5期以湿热证(31.2%)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血瘀证(27.1%)、湿浊证(18.8%)、水汽证(14.6%)、风动证(8.3%)。3.不同CKD分期患者的部分人体成分存在差异:①体液指标:CKD4期的ECV%、ECV/TBW、ECV/ICV%明显高于 CKD3 期和 CKD5 期(P<0.05),且 CKD4 期和 CKD5期患者的平均浮肿指数(ECV/TBW)大于0.390,提示CKD4期、CKD5期患者体内普遍存在液体超负荷的情况。②营养指标:不同CKD分期患者的体重指数、蛋白质%、无机盐%、肌肉量%、体脂肪%、去脂体重%,身体细胞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不同分期患者的相位角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与CKD3期相比,CKD4期与CKD5期均显着降低(P<0.05)。提示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患者体内细胞数量及细胞膜功能受损加重,患者的营养状态也越来越差。4.人体成分与部分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身体总水分与ALB呈负相关;体脂肪与Hb呈正相关,与BUN呈负相关。BMI与Hb成呈正相关,与BUN呈负相关;细胞外水分与ALB呈负相关;细胞外水比率与ALB成负相关;相位角与Hb、ALB呈正相关;内脏脂肪面积与Hb呈正相关;腹围与Hb呈正相关。5.不同分期的CKD患者舌象分布不同:①舌色:CKD3-CKD5期患者均以青紫舌最为多见,且随着疾病进展,淡白色比例增加。②苔色:CKD3-5期均以黄苔最多见,白苔逐渐增加,焦黄苔减少。③舌形:95例CKD患者以胖舌最为多见,但随着疾病进展,瘦舌比例有所增加。不同分期的CKD患者齿痕舌、点刺舌、裂纹舌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④苔质:95例CKD患者以厚苔为主,且随着疾病进展,厚苔比例逐渐增加。纳入的CKD患者中超过一半为腻苔,且由CKD3至CKD5期,正常苔比例减少,腻苔和腐苔的比例增加。纳入的CKD患者剥苔较少见,仅有4例为剥苔。结论:1.CKD3期发展至CKD5期,本虚证由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逐渐发展为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CKD3-5期标实证均以湿热证、血瘀证为主。2.CKD4期、CKD5期患者体内普遍存在液体超负荷的情况。随着肾功能损害加重,相位角降低,提示患者营养状态越来越差。3.人体成分与部分实验室指标具有相关性,当CKD患者ALB降低时,CKD患者身体总水分、细胞外水、细胞外水比率升高,而全身相位角降低。当患者Hb降低时,体脂肪、相位角、内脏脂肪面积、腹围均降低。但本研究未发现血肌酐水平与人体成分有相关关系。4.CKD3-5期患者舌色均以青紫舌为主,苔色以黄苔为主;CKD3期舌形以胖舌多见,CKD4、5期以舌适中多见,CKD3、4、5期患者齿痕舌、点刺舌、裂纹舌分布无显着差异;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厚苔、腻苔、腐苔比例增加。

孙莹莹[6](2021)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不同中医体质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抗-HBc)的定量水平,初步探讨HBeAg阳性CHB患者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为更好地结合中医体质学防治慢性乙型肝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纳入的130例HBeAg阳性CHB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理化指标结果,用双抗原夹心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抗-HBc定量水平,分析HBeAg阳性CHB患者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理化指标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HBeAg阳性CHB患者130例,其中单一体质122例,兼夹体质8例,在单一体质中,气郁质>湿热质>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特禀质、瘀血质。在所有患者中,气郁质37例(28.46%)、湿热质35例(26.92%)、平和质20例(15.38%)、阴虚质16例(12.31%),为HBeAg阳性CHB患者中的常见中医体质,共占总样本量的83.07%。2.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ALT水平、HBV DNA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血清抗-HBc定量水平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ALT水平与血清抗-HBc定量水平成正相关(r=0.444,P<0.001)。6.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不同ALT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血清抗-HBc定量水平的分布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 DNA水平、肝组织纤维化分期,血清抗-HBc定量水平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不同ALT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血清抗-HBc定量水平存在差异,抗-HBc定量水平可能是评估CHB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2.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不同中医体质,ALT水平、HBV DNA水平、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及抗-HBc定量水平的分布均存在差异,提示CHB中医体质与机体免疫状态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结合CHB患者中医体质类型、血清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结果,中西医结合综合评估病情,更有助于CHB的防治。

齐城成[7](2020)在《腻苔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用药及泄泻腻苔菌群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究腻苔中常见的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成因及诊治经验,为疾病出现黄腻苔或白腻苔的诊治提供有益的借鉴。2、探究中成药治疗的病证中出现黄腻苔的药物配伍规律。3、探究方剂治疗的病证中出现白腻苔的药物配伍规律。4、探究泄泻病腻苔中常见的黄腻苔和白腻苔舌面菌群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法,在中医古籍、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筛选与黄腻苔、白腻苔相关的文献资料,归纳并总结腻苔中常见的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成因及诊治经验。2、在第五版《中华医典》正文中检索“黄腻”,在检索结果中筛选中成药。对中成药进行方名和组成等数据的提取,然后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将整理后的数据插入到Access中进行交叉表查询。再把查询的结果导入Weka中进行关联数据分析,将得到的数据导入到Cyto Scape中进行可视化处理。3、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检索“白腻”,在检索结果中筛选治疗的病证中出现白腻苔的方剂,进行方名和组成等数据的提取,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后,将数据插入到Access中进行交叉表查询。将查询的结果导入Weka中进行关联数据分析,将得到的关联数据导入到Cyto Scape中进行可视化处理。4、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于江西省中医院消化科由2位有经验的中医师采用盲法观察泄泻患者的舌象,填写舌象信息判读量表;抽选诊断一致性程度较高的60名黄腻苔患者,进行舌苔样本采集,归为黄腻苔组(H组);抽选诊断一致性程度较高的60名白腻苔患者,进行舌苔样本采集,归为白腻苔组(B组);同期对江西中医药大学60名健康的在校学生进行舌苔样本采集,归为正常舌苔组(Z组)。用DNA提取试剂盒对舌苔样本进行DNA提取后,用Illumina Miseq 600测序仪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除选中的中医古籍外,最终选取有关黄腻苔的论文19篇,发现黄腻苔除可由湿热引起外,还可由饮热并重、痰热、食滞、阳虚、表邪入里、伤暑和湿温等导致;黄腻苔可出现于干咳、中风病急性期、脾胃病、肝病、肾病和郁证等疾病过程中;治法涉及清热、温补、通腑、表里双解、消食导滞、健脾祛湿和分清泌浊等。除部分中医古籍外,最终选取有关白腻苔的论文11篇,发现白腻苔可由痰湿、湿重于热、饮重于热、表证、肺寒、邪居中焦和湿温等导致;白腻苔可出现于心脑疾病、肾病、脾胃病、湿疹和青春痘等疾病过程中;治法涉及健脾燥湿、运湿化痰、涤痰开窍、健脾益气、化浊解毒和针刺等。2、在《中华医典》中共查询到54个中成药,用Excel共整理出362条数据。中成药治疗的病证中出现黄腻苔应用最多的药物是黄芩、黄连、大黄等清热药,用药类型最多的是清热药,其次是利水渗湿药。3、在“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共查询到59个方剂,用Excel共整理出502条数据。方剂治疗的病证中出现白腻苔应用最多的是半夏、茯苓、陈皮、厚朴等药,用药类型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清热药。4、经过质检和筛选黄腻苔组得到40份优质序列,白腻苔组得到40份优质序列,正常舌苔组也得到40份优质序列,共计120份。全部样本的平均序列读长为423.49bp,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后菌群确定分属于19个门,37个纲,97个目,166个科,326个属,613个种,903个OTUs。三组样本在门水平上有6种类似的优势菌群,即: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Fusobacteria(梭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Patescibacteria。虽然三组样本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类似,但每种菌群的所占比例有所不同,H组占比前四的是:Bacteroidetes(31.90%)、Firmicutes(26.19%)、Proteobacteria(22.71%)、Actinobacteria(9.01%);B组占比前四的是:Firmicutes(27.84%)、Proteobacteria(27.08%)、Bacteroidetes(26.49%)、Fusobacteria(9.40%);Z组占比前四的是:Bacteroidetes(33.57%)、Firmicutes(26.18%)、Proteobacteria(24.27%)、Fusobacteria(8.17%)。并且在门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Fusobacteria、Tenericutes、Acidobacteria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Actinobacteria、Cyanobacteria、Acidobacteria、Chloroflexi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Bacteroidetes上存在差异。在纲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Fusobacteriia、Gracilibacteria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Actinobacteria、Oxyphot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Bacteroidia上存在差异。在目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Fusobacteriales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Pasteurellales、Chloroplast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Bacteroidales、Pasteurellales、Flavobacteriales、Bacillales上存在差异。在科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Prevotellaceae、Fusobacteriaceae、Porphyromonadaceae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Pasteurellaceae、Porphyromonadaceae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Prevotellaceae、Pasteurellaceae上存在差异。在属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Prevotella_7、Fusobacterium、Porphyromonas、Alloprevotella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Haemophilus、Porphyromonas、Prevotella_6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Prevotella_7、Haemophilus、Alloprevotella上存在差异。在种水平上,H组和B组主要在uncultured_bacterium_g_Porphyromonas上存在差异;H组和Z组主要在Haemophilus_parainfluenzae_T3T1、uncultured_bacterium_g_Porphyromonas、Prevotella_pallens上存在差异;B组和Z组主要在Prevotella_melaninogenica_ATCC_25845、Haemophilus_parainfluenzae_T3T1、uncultured_Bacteroidetes_bacterium_g_Alloprevotella上存在差异。结论:1、腻苔中的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成因都很复杂,涉及病种繁多,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临床当悉心辨析,合理施治。2、中成药治疗的病证中出现黄腻苔最多的药物配伍大致分为四类,即清热药中的黄芩、黄连、大黄;行气药中的木香、陈皮、槟榔;祛痰药中的半夏和补血药中的当归之间的组合。3、方剂治疗的病证中出现白腻苔最多的药物配伍大致分为六类,即补虚药中的人参、白术、甘草、当归;行气药中的木香、陈皮;祛痰药中的半夏;活血化瘀药中的川芎;利水渗湿药中的茯苓和化湿药中的厚朴之间的组合。4、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可能是导致黄腻苔形成的关键菌种;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可能是导致白腻苔形成的关键菌种;Fusobacteria(梭杆菌门)可能是区别黄腻苔和白腻苔的关键菌种。

罗丹[8](2020)在《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并且分析CHB患者产生自身抗体的生物学基础,进一步探讨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体质分布特征及相关生物学基础之间的关联性,旨在为自身抗体阳性CHB“辨体论治”及预防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更好地实现“治未病”的目的。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住院病例,伴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216例,同期纳入单纯CHB患者216例,对432例CHB患者进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收集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216例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组中医体质分布频数为:湿热质78例(36.1%)占比最高,两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不同体质与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湿热质的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偏颇体质患者年龄段以31-65岁为主。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的比较:在性别、病程分布情况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年龄分布情况上,伴自身抗体阳性CHB组年龄较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4.两组患者肝功能、AFP、PT、肝LSM值、血清学及病毒学指标的比较:(1)伴自身抗体阳性CHB组患者ALT、AST、GGT、ALP、GLB水平明显高于单纯CHB组,两组患者上述肝功能指标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TBIL、DBIL、ALB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肝LS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但两组间PT、AFP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HBsAg滴度、及HBeAg状态分布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两组患者肝组织病变特征的比较:伴自身抗体阳性组的CHB患者G>2组、S>1组较单纯CHB组所占比均更高,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血清ALP、GLB是影响CHB患者产生自身抗体的危险因素。结论:1.伴或不伴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之间的中医体质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差异性。2.伴自身抗体阳性CHB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中湿热质占比较高,且男性发病率较高;在年龄分布上偏颇体质以31-65岁为主。3.两组患者年龄及各项理化指标存在差异性,且伴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血清ALT、AST、GGT、ALP、GLB水平明显高于单纯CHB患者,说明自身抗体的存在可能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4.自身抗体阳性CHB组肝组织的炎症坏死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更高。5.血清GLB、ALP是CHB患者产生自身抗体的独立影响因素。

陈佳良[9](2020)在《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全球慢性肝病最主要的病因,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至今尚无公认有效的药物被批准用于NAFLD治疗,早期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显着改善不良预后。中医舌诊在疾病筛查方面有巨大潜力,然而目前缺乏基于中医舌诊筛查NAFLD的研究。同时,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含量分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MRI-PDFF)已成为目前定量测定肝脏脂肪含量最准确的无创手段,但基于MRI-PDFF测定的肝脏脂肪含量与舌象特征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1、在寻找NAFLD患者与对照组差异性舌象特征基础上建立NAFLD预测模型;2、基于磁共振肝脂肪定量技术探索肝脏脂肪变程度和舌象特征的相关性;3、研究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对NAFLD的影响,以发现影响NAFLD发病的潜在高危因素。方法1、从一家三甲医院体检中心连续纳入708例受试者进行观察性研究,按照统一制定的信息采集表收集人口学特征、人体测量学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同时利用智能健康镜配合标准24色卡采集每位受试者舌象照片,经自动颜色校正后导入舌象标注平台进行舌象特征提取,主要特征包括舌色、苔色、舌体胖瘦、舌苔厚薄、舌苔腐腻、舌苔润燥、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瘀点舌、瘀斑舌和剥脱苔。结合病史和超声诊断将受试者分为NAFLD组和对照组,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NAFLD组与对照组舌象特征有无差异。2、将舌象特征和临床参数(年龄、性别、腹型肥胖和BMI)进行赋值后作为协变量,NAFLD诊断作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根据协变量回归系数(β值)来构建NAFLD预测评分模型,包括仅含舌象特征参数的简易评分模型(simple score model,SSM)和舌象特征与临床参数结合组成的复合评分模型(complex score model,CSM)。使用Hosmer-Lem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依次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和区分度,并根据Youden指数求出模型的最佳临界值(cut-off值)。此外,对建立的NAFLD预测评分模型进行亚组分析和内部验证,并和FLI、HSI等已有的8个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诊断模型预测NAFLD的AUC进行Delong检验比较有无差异。3、总体纳入研究对象中131例受试者在舌象采集后行MRI-PDFF测定以评估肝脏脂肪含量,依据MRI-PDFF将受试者分为非NAFLD对照组(MRI-PDFF<5%),轻度脂肪肝组(5%≤MRI-PDFF<11%)和中-重度脂肪肝组(MRI-PDFF≥11%)。通过Mantel-Haenszel卡方线性趋势检验比较各组舌象特征有无差异。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MRI-PDFF与临床指标及已有8个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诊断模型之间的相关性。4、对总体纳入研究对象中完成饮食调查问卷的327例受试者进行生活方式评价。通过饮食调查问卷获知受试者过去1年内17种常见食物种类平均摄入频次和平均每次摄入份量(serving),将其转换为每种食物平均每周摄入频次(times/week)和平均累积摄入量(serv./day)。然后将饮食、睡眠、运动、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作为协变量,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混杂因素筛选出NAFLD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进一步将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累积摄入量按各自四分位数分成Q1、Q2、Q3、Q4四组和G1、G2、G3、G4四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摄入量不同层次人群患 NAFLD 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对相应OR值进行线性趋势检验以探索辛辣食物摄入频次、摄入量与NAFLD发病风险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本研究总体中位年龄为37(IQR:31-46)岁,范围20~65岁,男女比例为2.4:1,其中NAFLD组430例(60.7%),对照组278例(39.3%)。基线特征方面,NAFLD组年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ALT、AST、GGT、血压、血脂水平及男性、吸烟史和代谢综合征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舌象特征方面,相比于对照组,NAFLD 组暗红舌(72.6%vs 45.7%)、红舌(15.6%vs 4.05)、黄苔(72.1%vs 30.2%)、厚苔(81.6%vs 49.3%)、腻苔(80.2%vs 21.9%)、胖大舌(36.7%vs 8.3%)、齿痕舌(52.1%vs 31.7%)、裂纹舌(44.7%vs 24.5%)、点刺舌(39.3%vs 29.1%)、瘀点舌(10.9%vs 2.9%)出现率更高(P值均<0.05)。2、对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舌象特征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舌色、苔色、舌苔腐腻、舌体胖瘦、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瘀点舌为NAFLD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回归系数(β值)取整数后确定相应舌象特征评分,各个评分之和即为简易评分模型(SSM),范围在0~24之间。由这些舌象特征结合年龄、BMI和腹型肥胖三个临床参数相应评分之和构成复合评分模型(CSM),范围在0~28之间。3、SSM 预测 NAFLD 的 AUC 为 0.907(95%CI:0.884-0.929,P<0.001),cut-off 值为≥12分,相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准确度分别为79.1%、87.8%、90.9%、73.1%、6.47、0.24和82.5%。在整体和不同亚群中,SSM≥12组NAFLD构成比均显着高于SSM<12组(P值均<0.001)。CSM预测 NAFLD 的 AUC 为 0.937(95%CI:0.919-0.955,P<0.001),cut-off 值为≥11 分,相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准确度分别为90.2%、83.5%、89.4%、84.7%、5.47、0.12 和 87.6%。在整体和不同亚群中,CSM≥11组NAFLD构成比均显着高于CSM<11组(P值均<0.001)。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SSM和CSM均有较好的校准能力(P均>0.05)。在总体及女性、年龄<45岁、无吸烟三个亚组中,CSM预测NAFLD的AUC均显着大于SSM(P值均<0.05),而其他亚组中比较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此外,SSM预测NAFLD的AUC均显着高于FLI等已有肝脏脂肪变无创模型(AUC范围:0.783~0.837)和BMI(0.784)、腰围(0.790)、ALT(0.752)、AST(0.695)、TG(0.775)、代谢综合征(0.687)及单个差异性舌象特征(AUC范围:0.511~0.791),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131例行MRI-PDFF检测受试者中,对照组35例(26.7%),轻度脂肪肝组48例(36.6%),中-重度脂肪肝组48例(36.6%)。随着肝脏脂肪含量增加,暗红舌出现率逐渐增加(45.7%vs 68.8%vs 70.8%,Ptrend=0.007),白苔出现率逐渐下降(57.1%vs 39.6%vs 31.3%,Ptrend=0.048),舌苔厚度逐渐增加,尤其较厚苔出现逐渐增高(8.6%vs 20.8%vs 31.3%,Ptrend=0.001),腻苔出现率逐渐增高(31.4%vs 66.7%vs 77.1%,Ptrend<0.001),胖大舌出现率逐渐增加(14.3%vs 37.5%vs56.3%,Ptrend=0.005),齿痕舌出现出现率逐渐增高(37.1%vs 58.3%vs 68.8%,Ptrend=0.005),点刺舌出现率也逐渐增加(31.4%vs 70.8%vs 62.5%,Ptrend=0.010),而舌苔润燥、裂纹舌、瘀点舌、癖斑舌及剥脱苔出现率无显着差异(Ptrend均>0.05)。同时,MRI-PDFF与BMI、WC、WHR、WHtR、SBP、DBP、ALT、AST、UA、FBG、TG、TC、LDL-C 及已有肝脏脂肪变血清无创模型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01)。5、327例完成饮食调查问卷的受试者中对照组128例(39.1%),NAFLD组199例(60.9%)。在调节多种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烤食物摄入量(OR=3.66,95%CI:1.40-9.55)、坚果摄入频次(OR=1.18,95%CI:1.04-1.34)、辛辣食物摄入频次(OR=1.10,95%CI:1.01-1.21)和足量运动(OR=0.32,95%CI:0.15-0.71)与NAFLD独立相关(P值均<0.05)。相比于辛辣食物摄入频次Q1组人群,Q2、Q3、Q4 组人群患 NAFLD 的 OR 值依次为 1.60(95%CI:0.88-2.89,P=0.122)、1.95(95%CI:1.01-3.75,P=0.047)、2.61(95%CI:1.40-4.86,P=0.003),且呈显着递增趋势(Ptrend=0.002)。相比于辛辣食物摄入量G1组人群,G2、G3、G4组人群患NAFLD的OR值依次为 2.09(95%CI:1.11-3.93,P=0.022)、2.09(95%CI:1.11-3.93,P=0.022)、2.74(95%CI:1.46-5.18,P=0.002),也呈显着递增趋势(Ptrend=0.003)。在进一步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这种递增趋势依然存在。结论1、通过舌色、舌形、苔色、苔厚、苔腻、齿痕、点刺、裂纹、瘀点要素可以找到NAFLD患者与对照组的差异性舌象特征,且与基于MRI-PDFF测定的肝脏脂肪变程度相关。2、基于舌象特征的NAFLD预测模型准确性高,可作为NAFLD筛查的一种新方法。3、运动量少及坚果、辛辣食物和烧烤食物摄入过多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辛辣食物摄入频次和摄入量与NAFLD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

罗辉[10](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二、35例慢性乙肝患者舌象与预后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5例慢性乙肝患者舌象与预后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舌诊在病毒性传染病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舌诊的概述
    1.1 对正气盛衰进行判断?
    1.2 对病因性质进行判断
    1.3 对病位深浅进行判断
    1.4 对疾病转归进行判断
2 ?舌诊在病毒性传染病中的应用
    2.1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2.2 病毒性肝炎?
    2.3 流行性感冒?
    2.4 艾滋病?
3 舌诊现代化研究
4 小结

(2)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进展
    综述二 VEGF与肺癌及舌象的关系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一 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五、研究方法
    六、结果
    七、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材料与方法
    四、统计分析
    五、结果
    六、讨论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基于Lab色彩模型探讨健康人不同舌象微生物特征及与T2DM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舌苔微生物在现代医学诊疗中的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舌苔菌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基于Lab色彩模型辅助中医舌象辨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舌象图片中部位置的设定及中医医生舌象辨证流程
        2.2 L值与舌象分类不相关
        2.3 利用B值进行白苔与黄苔的区分
        2.4 利用A值进行薄苔与厚苔的区分
        2.5 a值,b值与舌象判定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研究二 基于宏基因组学探讨健康人不同舌苔微生态特征及与T2DM的对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信息
        3.2 舌苔微生物群落特征
        3.3 与不同舌苔类型的特征细菌有关的疾病
        3.4 舌苔微生物群的相关网络分析
        3.5 疾病特异性舌苔细菌标志物
    4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4)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学对肝脏病变的认识
    2 古代中医学对体质的论述和研究
    3 中医体质学的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分组
        1.5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和中医体质类型的总体分布
        2.2 HBV携带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3 慢乙肝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4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5 乙肝肝硬化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6 乙肝肝癌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7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体质量表
附图1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正面)
附图2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背面)
文献综述
    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2 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的相关性研究
    3 慢性HBV感染人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人体成分、中医证型、舌象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学认识
        1 慢性肾脏病中医病名的认识
        2 慢性肾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证型分布
        4 慢性肾脏病舌象特征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生物电阻抗法在慢性肾脏病的运用
        1 生物电阻抗法的原理
        2 生物电阻抗法在慢性肾脏病的运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资料
        2.2 患者的CKD分期情况
        2.3 CKD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4 CKD不同分期人体成分的变化情况
        2.5 CKD不同分期舌象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2 CKD不同分期人体成分情况
        3.3 CKD不同分期中医证型分布
        3.4 CKD不同分期的舌象特征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性质及对象
    2 诊断标准及检测指标
        2.1 入组患者西医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相关检测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2.5 肝穿活检术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
    3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方法
        3.1 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评分
        3.2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
    4 观察项目及检验指标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130例HBeAg阳性CHB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
    2 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3 血清ALT、HBV DNA在不同中医体质HBeAg阳性CHB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4 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在不同中医体质HBeAg阳性CHB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5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在不同中医体质HBeAg阳性CHB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6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ALT水平的关系
    7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8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的关系
    9 血清抗-HBc定量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讨论
    1 中医体质学说的认识
        1.1 体质可分
        1.2 体质决定发病
        1.3 体质影响病机与症候表现
        1.4 体质影响疾病的预后转归
        1.5 体质指导遣方用药
    2 CHB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3 CHB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4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4.1 中医体质与ALT水平的关系
        4.2 中医体质与HBV DNA水平的关系
        4.3 中医体质与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
    5 CHB与抗-HBc定量的关系
        5.1 抗-HBc的来源
        5.2 抗-HBc定量与血清ALT、HBV DNA的关系
        5.3 抗-HBc定量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5.4 抗-HBc定量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6 CHB患者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的关系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腻苔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用药及泄泻腻苔菌群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1 黄腻苔病因病机及诊治经验
    1.1 黄腻苔的病因病机
        1.1.1 湿热和饮热并重
        1.1.2 痰热和食滞
        1.1.3 阳虚、湿温和伤暑
        1.1.4 表邪入里和湿热瘟疫
    1.2 黄腻苔的诊治经验
        1.2.1 肺系疾病
        1.2.2 脑系疾病
        1.2.3 脾胃疾病
        1.2.4 肝系疾病
        1.2.5 肾系疾病
    1.3 小结
2 白腻苔病因病机与诊治经验
    2.1 白腻苔的病因病机
        2.1.1 湿蕴和痰滞
        2.1.2 湿重于热和饮重于热
        2.1.3 表证、肺寒和邪居中焦
        2.1.4 湿温、暑温和疫疬
    2.2 白腻苔的诊治经验
        2.2.1 心脑疾病
        2.2.2 肾系疾病
        2.2.3 肺系疾病
        2.2.4 脾胃疾病
        2.2.5 湿疹与青春痘
    2.3 白腻苔的案例举隅
    2.4 小结
3 中成药治疗病证出现黄腻苔的药物配伍规律
    3.1 舌苔文献检索
        3.1.1 舌苔文献的来源
        3.1.2 检索方法与结果
    3.2 交叉表的查询
        3.2.1 数据的整理
        3.2.2 Access查询
    3.3 关联数据挖掘
        3.3.1 数据挖掘的方法
        3.3.2 数据挖掘的步骤
    3.4 可视化的分析
        3.4.1 数据可视化的方法
        3.4.2 数据可视化的步骤
    3.5 小结
4 方剂治疗病证出现白腻苔的药物配伍规律
    4.1 舌苔文献检索
        4.1.1 舌苔文献的来源
        4.1.2 检索方法与结果
    4.2 交叉表的查询
        4.2.1 数据的整理
        4.2.2 Access查询
    4.3 关联数据挖掘
        4.3.1 数据挖掘的方法
        4.3.2 数据挖掘的步骤
    4.4 可视化的分析
        4.4.1 数据可视化的方法
        4.4.2 数据可视化的步骤
    4.5 小结
5 黄腻苔和白腻苔舌面菌群结构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的材料
        5.1.2 实验的方法
    5.2 结果和分析
        5.2.1 菌群物种的组成分析
        5.2.2 菌群物种多样性分析
        5.2.3 菌群物种差异性分析
    5.3 小结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病因病机
        6.1.2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治则治法
        6.1.3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诊治经验
        6.1.4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治疗用药
        6.1.5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菌群差异
        6.1.6 黄腻苔和白腻苔的形成分析
    6.2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一:黄腻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口腔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知情通知书
个人简介

(8)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CHB的西医诊断标准
    3 中医体质辨识
        3.1 中医体质量表评分
        3.2 中医体质类型判定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观察项目及检验指标
    7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连续型变量的统计描述方法
    2 两组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的比较
    3 自身抗体阳性CHB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在中医体质中的分布差异
    4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的比较
    5 两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水平的比较
    6 两组患者血清GLB、AFP、PT及 LSM值的比较
    7 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HBsAg滴度、及HBeAg状态分布的比较
    8 两组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比较
    9 CHB患者是否伴有自身抗体阳性独立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与分析
    1 祖国医学方面
        1.1 祖国医学对CHB的认识与阐述
        1.2 祖国医学对CHB合并自身抗体阳性的认识
        1.3 CHB中医体质的认识
        1.4 伴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1.5 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体质分布特点与性别、年龄有关
    2 现代医学方面
        2.1 CHB发病机制的阐述
        2.2 自身免疫抗体的产生提示CHB患者机体免疫紊乱
        2.3 自身抗体的产生对CHB预后的影响
        2.4 伴或不伴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差异
        2.5 伴或不伴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血清肝功能差异
        2.6 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HBsAg滴度、及HBeAg状态分布的比较
        2.7 伴或不伴自身抗体阳性CHB患者肝组织学及LSM值水平的差异
        2.8 CHB患者是否伴有自身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
    3 创新、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3.1 创新之处
        3.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知情同意书
    附录B:肝活检知情同意书
    附录C: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附录D: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
    附录E:肝组织炎症坏死、纤维化分期标准
    附录F: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关指标记录表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舌象数字化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舌象采集
        2 颜色校正
        3 舌象分割
        4 舌象特征提取
        5 数字化舌诊在疾病筛查诊断中的应用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无创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 影像学诊断方法
        2 血清学诊断方法
        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差异性舌象特征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基于舌象特征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预测模型建立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基于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含量测定的肝脏脂肪变程度与舌象特征相关性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四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35例慢性乙肝患者舌象与预后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舌诊在病毒性传染病中的应用与研究[J]. 李君,蒋燕君,任朦,吴辉坤. 吉林中医药, 2021
  • [2]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D]. 金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基于Lab色彩模型探讨健康人不同舌象微生物特征及与T2DM的对照研究[D]. 李青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詹若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人体成分、中医证型、舌象的初步研究[D]. 刘正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体质与抗-HBc定量水平的关系研究[D]. 孙莹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腻苔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用药及泄泻腻苔菌群结构研究[D]. 齐城成.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自身抗体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研究[D]. 罗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基于舌诊的NAFLD预测模型建立及磁共振肝脂肪含量相关性研究[D]. 陈佳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舌象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