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比实验室为中国消费电子制造商举办系列专题技术讲座和研讨会

杜比实验室为中国消费电子制造商举办系列专题技术讲座和研讨会

一、杜比实验室在中国为消费电子制造商举办系列专题技术讲座及研讨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岩[1](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提出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范定希[2](2017)在《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B2B品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B2B企业的品牌意识一直淡薄,中国制造带给全球的感觉只是一个加工基地,在研究B2B领域的学者、专家抑或是广告公司,也都寥寥无几,但与其对立的则是,世界前十大品牌,有近一半是B2B品牌,而B2B天生的与众不同性,要求我们不能再用B2C的研究方法去架构他们,但国内大部分企业都还未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而相关的研究理论也处于初期阶段。基于此,本文对B2B品牌化的形象构建传播进行了梳理。与B2C的以态度感知为主的形象构建传播方式不同的是,B2B企业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构建传播。为了能更好地找到B2B顾客所需要的价值标准,本文以定位理论为核心方法论,根据B2B市场特有的规律和品牌营销传播特征,总结形成了以实效为导向的“B2B品牌价值理论”的品牌形象建构方法。本文从B2B环境的改变及问题的提出开始,对B2B品牌形象的基本概念、价值、问题的理论阐述。针对与B2C品牌认知的不同,对B2B品牌化的认知误区、差异化及环境变化进行了相关描述。接下来则研究了品牌心智模式的基本运行规律及B2B品牌价值系统模式的提出。内容的核心是阐述B2B品牌建构传播的战略选择、品类聚焦、差异化定位、运营配称系统、价值传播、品牌管理的价值系统模式。案例分析则选取Intel和锦湖日丽两个典型的B2B品牌。最后则是本文研究结论的阐述,表述了本文的创新及理论贡献。本文对B2B品牌化建构的具体操作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工具、模型及举措,从而为B2B品牌如何有效创建、如何基业长青,保持长久活力提供了帮助与建议。本文认为B2B品牌的市场基础是小众化。与B2C感性观念的不同,B2B品牌则更偏理性的价值观念。在品牌传播方面,B2B品牌更全面化。B2B品牌更注重公司品牌而非产品品牌。此外,B2B品牌形象是价值系统的构建。这些都为B2B企业如何更好的创建强势品牌提供了战略指引与方向。

王旭[3](2015)在《从包豪斯到AA建筑联盟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建筑教育之前,建筑教育经历了中世纪师徒传授的行会制和巴黎美术学院的学院派建筑教育两个阶段。针对工业革命浪潮而涌现的机械化大生产所产生一系列关于艺术与工业化的问题,莫里斯和拉斯金发起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推动并影响了格罗皮乌斯成立包豪斯,从此开启西方现代建筑教育历程。从1919年包豪斯成立至今,西方现代建筑经历了以包豪斯为起源、以德州骑警为转折再到AA建筑联盟实现建筑教育逆袭三个阶段。论文以原始资料收集整理为基础,具体分析这三个阶段中以包豪斯、新包豪斯、乌尔姆、德州骑警、库柏联盟和AA建筑联盟这六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的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课程设置和教学特色。通过对这六所高校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整理分析,反思建筑教育的发展规律,总结出建筑教育先后经历了中世纪行会、包豪斯及AA建筑联盟的实践派教育模式和巴黎美术学院、德州骑警的学院派教育模式,总体上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建筑教育将呈现出以实践派为主兼顾学院派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现代建筑教育教学模式梳理的基础上,将现代建筑教育分为基本素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两个部分,提出我国当前建筑教育可依据学生就业方向和个人兴趣分为执业建筑师培养、前卫建筑师培养以及研究型人才培养等不同培养模式,并在本科阶段强调分层化和研究生阶段强调专业化的多元培养模式。此外,结合德、美、英三国的注册建筑师执业制度,将注册认证制度作为高校执业建筑师培养成果的检验,有效促进建筑教育的积极发展。从模型材料的真实性和实践制度的完善性两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实现“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总之,结合我国建筑教育现状,以史为鉴,总结西方现代建筑教育对我国当今建筑教育的启示。

谈臻臻[4](2008)在《体验营销在技术型企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已经步入了体验式经济的时代,在这个崭新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原先的生存法则都需要重新审视其适用性。本文所关注的技术型企业,是以技术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群体,在传统营销模式下受到很多的限制,例如技术只能介绍给作为技术载体的产品的制造商里面的技术人员,难以接触到技术的最终消费者,市场反馈滞后等等。然而,体验营销颠覆了传统营销中完全理性消费者的假设,不懂专业技术指标的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形式的体验留下记忆,从而产生品牌认知度、购买欲望、甚至是品牌忠诚度。因此,体验营销为技术型企业直接影响消费者市场提供了可能,其中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但是,消费者市场对于技术型企业而言是个新颖的领域,如何才能成功举办让消费者印象深刻的体验营销活动,成为摆在所有希望尝试体验营销的技术型企业面前的难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体验营销的理论与技术型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4阶段12过程环状应用模型。模型中某些过程是技术型企业所特有的,如选择载体;另外针对每个过程,论文都着重强调了技术型企业需注意的关键问题和特别之处。论文一共包含四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体验式经济这个时代背景,讲述了体验的定义及其类型,阐述体验营销的概念,并且着重分析了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之间的差异所在。第二章对文中所指技术型企业所涵盖的范围进行了界定,重点分析了技术型企业运用传统式营销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引申到运用体验营销的必要性分析上。第三章先简单介绍相关理论基础,如期望理论等,然后系统阐述了战略体验模块的各个构成,最后提出技术型企业运用体验营销的模型。第四章通过杜比公司的实际案例对应用模型的可操作性进行验证。

哈宏疆[5](2003)在《未来显示新境界——飞利浦来华推单片式LCOS背投新技术》文中指出

周兴华[6](2003)在《杜比实验室在中国为消费电子制造商举办系列专题技术讲座及研讨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在全球多声道音频技术领域居领先地位的杜比实验室(Dolby Laboratories)于2002年11月在中国举办免费的专题技术巡回讲座,旨在帮助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设计消费电子设备的工程师了解如何使用杜比第二代定向逻辑(Pro Logic Ⅱ、杜比耳机(Dolby Headphone)、以及MLP无损压缩(MLP LosslessTM)技术。会上,杜比向与会者展示了,怎样通过采纳第二代定向逻辑(Pro Logic Ⅱ、杜比耳机(Dolby Headphone)、以及MLP无损压缩(MLPLossless)这些正迅速在西方国家和日本普及的技术,来增添各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第二代定向逻辑技术是模拟解码器中最

本刊编辑部[7](2003)在《杜比实验室在中国为消费电子制造商举办系列专题技术讲座 Dolby》文中研究指明 在全球多声道音频技术领域居领先地位的杜比实验室 (DolbyLaboratories),2002年11月下旬在香港、深圳、广州和上海举办了一系列免费的专题技术讲座,旨在帮助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设计消费电子设备的工程师了解如何使用杜比第二代定向逻辑(Pro Logic Ⅱ)、杜比 耳机(Dolby Headphone)以及MLP无损压缩(MLPLosslessTM)技术。讲座的对象包括接到邀请的杜比(Dolby)许可厂商的员工以及感兴趣的新闻工作者。 在讲座期间,杜比(Dolby)向与会者展示了他们怎样通过采纳第二代定向逻辑、杜比耳机以及MLP无损压缩这些正迅速在西方国家和日本普及的接术,来增添各自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Dolby Laboratories负责中国业务的高级客户

孙屹[8](2010)在《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SINOCES)对青岛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实证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会展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日趋成熟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作为一种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都很强的综合经济,国际上通常认为会展经济对交通、餐饮、住宿、旅游、商业等相关产业的直接带动效应可达1:9。我国目前在会展业的直接经济拉动效应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人们只是习惯性地引用国外的数据,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之间会展业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且展会的性质、内容、影响力等因素都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数据不具有可比性。此外,会展对主办城市的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进而探索适合城市产业特色的展会发展模式,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本论文选取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SINOCES)为切入点,首先通过运用文献资料进行数据定量分析,得出对SIONCES评估的结论;其次是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SINOCES会刊、官方网站及大量关于展会的新闻报道等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为论文的研究打好基础;三是实地调研,通过亲临SINOCES现场实地观察展会过程,与展会的主办方及参展商进行沟通交流,感受展会的现场服务及运作模式。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方法,对SINOCES的发展轨迹及其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作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会展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对外开放程度的积极作用,总结SINOCES的成功经验,在对比国外知名展会的基础上提出SINOCES的未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论文通过借鉴SINOCES的发展之路及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积极作用,寻找适合中国中小型城市、特色产业城市发展会展业的有效渠道,希望籍此能够对中国会展业发展及新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王华晓[9](2010)在《美国工业设计卓越奖(IDEA)评选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主办的“工业设计卓越奖”(Industrial Design Excellence Awards,简称IDEA)是美国最重要的工业设计奖项,也是当下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工业设计奖项之一。它诞生于美国工业设计走出低谷、重新焕发活力的80年代。作为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主办的唯一工业设计大奖,IDEA设计奖在推行过程中不断完善评奖机制,并与美国媒体重镇《商业周刊》合作,在展现美国工业设计专业立场及设计实力方面产生举世瞩目的影响。本选题把IDEA设计奖评选机制置于美国工业设计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从美国工业设计职业化进程和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的成立开始,尽可能系统地梳理和考察IDEA设计奖的设置过程,以及奖项的设置模式、评选办法、评选程序、评委会主席和成员构成等多项内容,并通过分析IDEA设计奖与《商业周刊》的商业合作,进一步探讨现代传播媒介在推动设计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强劲发展、以多种方式推动工业设计规范化、制度化成长的社会需求日益明显的关键时期。本文认为,通过研究美国IDEA设计奖的评选机制,探讨IDEA设计奖在推动设计专业发展和扩大社会影响方面的多种尝试,对于规范工业设计评奖行为,形成我国工业设计评奖活动专业性、国际性、权威性的内涵会有所裨益;本研究将为国内工业设计评奖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李曼雪[10](2007)在《英特尔携国内外伙伴共奏“创新之歌”——2007年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文中提出4月17日,2007年春季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ntel Developer Forum,IDF)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正式拉开序幕。来自英特尔公司总部及中国区的高级管理人员、资深院士以及技术专家云聚北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产业界、学术界的IT技术决策者、开发人员、技术合作伙伴、用户代表,以及媒体记者和分析师数千人汇集一堂。

二、杜比实验室在中国为消费电子制造商举办系列专题技术讲座及研讨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杜比实验室在中国为消费电子制造商举办系列专题技术讲座及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的意义
    (一)B2B品牌形象的概念、研究目的和意义
        1.B2B品牌形象概念的含义
        2.B2B品牌研究的背景
        3.B2B品牌形象建构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B2B品牌形象建构的功能与原则
        1.B2B品牌形象建构的功能
        2.B2B品牌形象构建的原则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 B2B品牌形象现状
        2.B2B品牌形象建构的主要问题
    (四)B2B品牌形象建构的理论分析
        1.国外研究相关概况
        2.国内研究相关概况
二、B2B品牌形象构建的差异化特点
    (一)B2B品牌化认知误区
        1.品牌内涵更为丰富
        2.品牌是品牌价值化综合体现
        3.品牌比关系和利益重要
        4.品牌观念是系统性观念
    (二)B2B品牌与B2C品牌的显着差异化
        1.产品形态的多样性
        2.顾客受众的集中性
        3.购买过程的复杂性
        4.营销方式的差异性
    (三)商业环境的变化对品牌创建的影响
        1.从生产为王到生产过剩
        2.移动互联时代企业面临的挑战
三、B2B品牌价值系统的提出
    (一)选择过剩背景下B2B品牌的挑战
        1.品牌面临传播过度的社会
        2.媒体大爆炸下顾客的选择变化
    (二)心智模式对品牌创建的重大影响
        1.心智模式的概念及作用
        2.如何选择心智的阶梯
    (三)B2B品牌价值系统的提出
        1.B2B品牌价值系统是品牌化成功关键
        2.B2B价值系统的阐述
四、探寻价值机会——B2B品牌竞争战略选择
    (一)B2B品牌战略选择的原则
        1.战略选择的兵力原则
        2.战略选择的防御优势原则
    (二)四种B2B战略选择形式
        1.B2B品牌的防御战略
        3.B2B品牌的进攻战略
        4.B2B品牌的侧翼战略
        5.B2B品牌的游击战略
五、创建价值基础——B2B品类创新
    (一)品牌与品类的关系
        1.品类——隐藏在品牌背后的关键力量
        2.品类的定义与理解
        3.品牌的竞争实质是品类竞争
        4.创建品牌的本质:锁定品牌和品类
    (二)品类创新的分化理论
        1.创新的本质是分化而非融合
        2.分化是商业发展的原动力
        3.分化与市场细分的差异分析
    (三)新品类创建的问题
        1.现有市场空白是最佳机会
        2.避免品类的过度分化
        3.新品类需要新品牌名称
    (四)B2B创新品类的关键点
        1.界定原点人群和市场
        2.与竞争对手保持认知联系
        3.用公关启动新品类
        4.作为必要条件的耐心
六、如何确立价值——B2B品牌差异化定位
    (一)B2B品牌定位的方法
        1.抢占优势位置
        2.关联认知强势
        3.与领导者对立
        4.心智类别分化
        5.取舍与聚焦
        6.重新定位
    (二)提升B2B品牌信任状的途径
        1.领导地位是最有效的信任状
        2.与权威证明相联系
        3.独特的制造方法
        4.品牌背书带来强信任
        5.品牌开创者和经典历史
七、如何打造价值——B2B品牌的运营配称
    (一)运营增强定位优势
        1.战略化的运营配称
        2.战略配称的持续性优势
        3.B2B品牌的关键运营环节
    (二)B2B品牌命名
        1.命名是B2B品牌的第一决策
        2.B2B品牌命名原则
        3.B2B品牌命名的策略方法
    (三)B2B定位广告语
        1.B2B定位广告语的创意来源
        2.B2B品牌定位广告语的原则
    (四)B2B品牌话术
        1.品牌话术与战略定位
        2.品牌话术中要考虑的心理学原理
        3.创作B2B品牌话术
    (五)B2B品牌视觉锤
        1.视觉锤的力量
        2.B2B品牌视觉锤的表现分析
    (六)B2B品牌运营配称的5大聚焦
        1.聚焦代表品项
        2.聚焦重度用户
        3.聚焦专业渠道
        4.聚焦主流市场
        5.聚焦核心价格
    (七)B2B品牌的研发管理
        1.围绕定位的研发布局
        2.研发是提升品牌运营的关键动作
    (八)B2B品牌的精神价值系统
        1.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2.B2B品牌个性形象塑造
        3.建立品牌故事
八、如何传递价值——B2B品牌传播方式
    (一)关于品牌传播的理论
        1.品牌传播的理论研究
        2.B2B品牌传播的方法综述
    (二)口碑传播
        1.控制负面口碑
        2.口碑传播大使推荐
        3.顾客参与形成忠诚
    (三)社会化媒体传播
        1.表达性社会媒体
        2.合作性社会媒体
    (四)B2B内容营销传播
        1.直观简化的表现形式
        2.B2B品牌情感化运用
        3.多角度引发顾客兴趣传递
        4.通俗易懂展现亲和力
    (五)B2B公关传播
        1.新闻传播彰显公正性
        2.政府公关塑造品牌形象
        3.事件传播是B2B传播最重要手段之一
    (六)B2B品牌广告
        1.精准的专业出版物广告
        2.电视及户外广告是辅助补充
        3.直复营销是B2B重要广告手段
        4.更受B2B企业认可的网络广告
        5. B2B品牌广告联盟传播
    (七)B2B体验传播
        1.感观体验建立形象认知
        2.情感体验激发顾客感受
        3.文化体验形成独特内涵
    (八)关于B2B品牌赞助传播
        1.赞助社会慈善事业传播
        2.赞助公益活动传播
        3.赞助体育活动传播
    (九)B2B品牌利用展销展览传播
        1.展览营销战略传播
        2.品牌自身组织展览传播
九、如何管理价值——B2B品牌管理
    (一)品牌管理的理论研究
    (二)B2B品牌资产管理
        1.B2B品牌知名度管理
        2. B2B品牌认知质量管理
        3.B2B品牌联想管理
        4.B2B品牌忠诚度管理
    (三)B2B品牌组合管理
        1.B2B品牌组合管理的主要内容
        2.有效的利用B2B公司品牌
    (四)B2B品牌长期管理
        1.B2B品牌审计
        2.强化B2B品牌
        3.激活B2B品牌
        4.B2B品牌全球化
十、B2B品牌形象建构传播的案例分析
    (一)Intel的品牌案例
        1.Intel的发展与困境
        2.明确Intel的品类定位
        3.Intel品牌的全方位传播
        4.Intel品牌的组合管理
    (二)锦湖日丽的品牌案例
        1.锦湖日丽的竞争状况
        2.锦湖日丽的品牌定位
        3.锦湖日丽的运营配称
        4.锦湖日丽的品牌化成果
结论:B2B品牌形象构建的五个基点
    (一)B2B品牌市场基础是小众化
    (二)B2B品牌是偏理性的价值观念
    (三)B2B品牌传播更为全面化
    (四)B2B更注重公司品牌而非产品品牌
    (五)B2B品牌形象是价值系统的构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3)从包豪斯到AA建筑联盟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
    2.1 大学教育体系
        2.1.1 大学教育之前的教育体系
        2.1.2 中世纪大学教育体系
        2.1.3 现代大学教育体系
    2.2 建筑师及建筑教育体系
        2.2.1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
        2.2.2 从文艺复兴到学院派
        2.2.3 学院派建筑教育
        2.2.4 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Arts & Crafts Movemont)到包豪斯
        2.2.5 从包豪斯到AA建筑联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起源——包豪斯
    3.1 包豪斯的发展历程
        3.1.1 包豪斯草创期(19191921 年)
        3.1.2 包豪斯发展期(19211925 年)
        3.1.3 包豪斯高潮期(19251928 年)
        3.1.4 包豪斯建筑期(19281930 年)
        3.1.5 包豪斯衰落期(19301933 年)
    3.2 包豪斯的课程设置
        3.2.1 包豪斯的基础教育
        3.2.2 包豪斯的作坊教育
        3.2.3 包豪斯的建筑教育
    3.3 包豪斯的教学特色
        3.3.1 基础教育的促进作用
        3.3.2 生产实践的推动作用
        3.3.3 交流展览的激发作用
        3.3.4 商业售卖的经济支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延续——新包豪斯与乌尔姆
    4.1 新包豪斯的发展历程
    4.2 新包豪斯的课程设置
        4.2.1 基础教育
        4.2.2 摄影课
        4.2.3 视觉设计
        4.2.4 产品设计
        4.2.5 建筑系
    4.3 新包豪斯的教学特色
    4.4 乌尔姆的发展历程
        4.4.1 草创期——筹备与建立(19451955)
        4.4.2 发展期——设计与艺术(19551957)
        4.4.3 高潮期——设计与科学(19571963)
        4.4.4 衰落期——挣扎与失败(19631968)
    4.5 乌尔姆的课程设置
        4.5.1 乌尔姆的基础教育
        4.5.2 乌尔姆的专业教育
    4.6 乌尔姆的教学特色
        4.6.1 交流展览的激发作用
        4.6.2 企业合作的推动作用
        4.6.3 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转折——德州骑警
    5.1 德州骑警的发展历程
        5.1.1 前德州骑警(19511954)
        5.1.2 德州骑警(19541956)
        5.1.3 后德州骑警(19561958)
    5.2 德州骑警的课程设置
        5.2.1 前德州骑警的课程设置
        5.2.2 德州骑警的课程设置
        5.2.3 后德州骑警的课程设置
    5.3 德州骑警的教学特色
        5.3.1 构成练习的“建筑化”
        5.3.2 实现现代建筑是可教的
        5.3.3 艺术素养对设计的推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升华——库柏联盟
    6.1 库柏联盟的发展历程
    6.2 库柏联盟的课程设置
        6.2.1 基础课程
        6.2.2 设计课程
        6.2.3 专题课程
        6.2.4 独立命题
    6.3 库柏联盟的教学特色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代建筑教育的逆袭——AA建筑联盟
    7.1 AA建筑联盟的发展历程
    7.2 AA建筑联盟的本科教育
        7.2.1 预科教育
        7.2.2 一年级学习
        7.2.3 中级学院及资质学院
        7.2.4 建筑专业实践
        7.2.5 其他课程
    7.3 AA建筑联盟的研究生教育
        7.3.1 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型)
        7.3.2 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研究型)
        7.3.3 历史建筑保护
        7.3.4 设计与制作
        7.3.5 数字技术设计
        7.3.6 可持续环境设计
        7.3.7 建筑历史及评论
        7.3.8 住宅及城市设计
        7.3.9 景观设计
        7.3.10 跨领域设计
        7.3.11 博士课程
    7.4 AA建筑联盟的教学特色
        7.4.1 实践性
        7.4.2 批判性
        7.4.3 创新性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的反思与启示
    8.1 德、英、美的建筑教育体系及其注册认证制度
        8.1.1 德国建筑教育及注册认证制度
        8.1.2 英国建筑教育及注册认证制度
        8.1.3 美国建筑教育及注册认证制度
        8.1.4 我国建筑教育及注册认证制度
    8.2 对西方现代建筑教育课程内容的反思
        8.2.1 建筑教育中基本素养的培养
        8.2.2 建筑教育中个性化的培养
    8.3 对西方现代建筑教育教学理念的反思
        8.3.1 教学理念的演变规律
        8.3.2 乌托邦式的设计执念
        8.3.3 批判创新的教学精神
    8.4 对我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8.4.1 分层次多样化教学
        8.4.2 注册认证制度对部分建筑学教育的检验
        8.4.3 强调“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8.4.4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8.5 本章小结
总结
附录
    附录一 包豪斯教师名录
    附录二 新包豪斯教师名录
    附录三 乌尔姆课程、教师作品及学生作业
    附录四 乌尔姆教师名录
    附录五 库柏联盟教师名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体验营销在技术型企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体验营销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1.1 体验式经济的时代背景
    1.2 体验的定义及类型
    1.3 体验营销的涵义
    1.4 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差异
        1.4.1 基本假设不同
        1.4.2 关注点不同
        1.4.3 方法手段不同
第2章 技术型企业运用体验营销的原因分析
    2.1 技术型企业的基本概念
        2.1.1 技术的概念及特征
        2.1.2 专利制度的作用
        2.1.3 技术型企业的界定
    2.2 技术型企业运用传统式营销存在的问题
    2.3 技术型企业运用体验营销的必要性
第3章 技术型企业的体验营销应用模型
    3.1 相关理论基础
        3.1.1 系统理论
        3.1.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1.3 期望理论
        3.1.4 顾客满意理论
    3.2 战略体验模块(SEMS)
        3.2.1 五种体验形式
        3.2.2 体验营销策略
        3.2.3 体验之轮(Experiential Wheel)
        3.2.4 体验矩阵(Experiential Grid)
    3.3 体验营销在技术型企业中的应用
        3.3.1 体验调查阶段
        3.3.2 体验设计阶段
        3.3.3 体验实施阶段
        3.3.4 体验提升阶段
第4章 杜比公司实证研究
    4.1 杜比公司介绍
        4.1.1 杜比实验室全球概况
        4.1.2 杜比实验室在中国
    4.2 杜比公司体验营销的案例
        4.2.1 体验调查阶段
        4.2.2 体验设计阶段
        4.2.3 体验实施阶段
        4.2.4 体验提升阶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2001 年消费者座谈会访问纲要
附录2 2001 年杜比认证厂商调查问卷
附录3 2002 年杜比展会现场的消费者调查问卷
附录4 2005 年杜比认证厂商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SINOCES)对青岛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5 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点
2 会展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1 会展、会展业与会展经济
        2.1.1 会展的基本概念
        2.1.2 会展业的涵义
        2.1.3 会展经济
    2.2 会展经济与区域经济
        2.2.1 区域经济的涵义
        2.2.2 会展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衔接
        2.2.3 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 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SINOCES)发展历史与现状
    3.1 青岛电子家电产业背景
    3.2 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发展历程
        3.2.1 1982-2000年探索阶段(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青洽会)
        3.2.2 2001-2004年发展阶段(中国国际电子家电博览会-电博会)
        3.2.3 2005-2009年跨越阶段(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SINOCES)
4 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4.1 关于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的评估
        4.1.1 SINOCES拉动效应评估
        4.1.2 2009SINOCES参展企业分布
        4.1.3 观众结构分析
        4.1.4 观众及参展商对展会的满意度调查
    4.2 促进青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4.2.1 有利于发展地区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
        4.2.2 外贸推动作用,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4.3 对青岛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4.4 与物流业的互动发展
    4.5 对青岛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4.6 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推动
5 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SINOCES)的未来发展之路
    5.1 SIONCES发展存在的问题
        5.1.1 市场化进程有待加快
        5.1.2 市场影响力小
        5.1.3 国际知名度低
        5.1.4 缺乏专业的展会运作团队
    5.2 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办展主体专业化
        5.2.1 确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政策
        5.2.2 明确职能定位,处理好政企关系
    5.3 打造SINOCES的品牌会展形象
    5.4 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美国工业设计卓越奖(IDEA)评选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1.2 基本文献及资料的准备
    1.3 研究问题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IDEA设计奖的历史背景
    2.1 职业工业设计师的出现
    2.2 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
    2.3 工业设计价值的争论
第三章 IDEA设计奖的成立及其评选机制
    3.1 参赛资格和竞赛宗旨
    3.2 评委构成和评选程序
    3.3 评选标准
    3.4 奖项设置
    3.5 获奖名单的统计
    3.6 IDEA的衍生:设计与商业结合促进奖和十年设计奖
    3.7 IDEA设计奖与美国其他设计奖的比较
    3.8 设计奖评选模型
第四章 IDEA设计奖与商业媒介的合作
    4.1 IDEA设计奖与《商业周刊》的合作
    4.2 《商业周刊》对IDEA奖的报道特点
    4.3 IDEA设计奖与《商业周刊》合作的结束
    4.4 IDEA设计奖在传播中的转变
    4.5 IDEA设计奖的影响
第五章 结束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附录一 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历任主席简介
    附录二 1990-2009年IDEA设计奖历届的评委构成名单
    附录三 1990-2009年IDEA设计奖历届的评委会主席简介
    附录四 2005-2009年IDEA评选标准
    附录五 1980-2009年IDEA奖项设置
    附录六 企业、设计公司、组织中英文名称对照表
    附录七 英汉人名对照表
致谢

四、杜比实验室在中国为消费电子制造商举办系列专题技术讲座及研讨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2]B2B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D]. 范定希. 上海大学, 2017(02)
  • [3]从包豪斯到AA建筑联盟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研究[D]. 王旭. 天津大学, 2015(08)
  • [4]体验营销在技术型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 谈臻臻.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2)
  • [5]未来显示新境界——飞利浦来华推单片式LCOS背投新技术[J]. 哈宏疆. 电视技术, 2003(04)
  • [6]杜比实验室在中国为消费电子制造商举办系列专题技术讲座及研讨会[J]. 周兴华. 电子制作, 2003(01)
  • [7]杜比实验室在中国为消费电子制造商举办系列专题技术讲座 Dolby[J]. 本刊编辑部. 视听技术, 2003(01)
  • [8]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SINOCES)对青岛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实证分析[D]. 孙屹.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 [9]美国工业设计卓越奖(IDEA)评选机制研究[D]. 王华晓. 中央美术学院, 2010(11)
  • [10]英特尔携国内外伙伴共奏“创新之歌”——2007年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J]. 李曼雪. TWICE消费电子商讯, 2007(09)

标签:;  ;  ;  ;  ;  

杜比实验室为中国消费电子制造商举办系列专题技术讲座和研讨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