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型国家的增长型技术飞跃——以浙大中控科技飞跃为例

追赶型国家的增长型技术飞跃——以浙大中控科技飞跃为例

一、赶超型国家的成长型技术跨越——浙大中控的技术跨越案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年顺[1](2019)在《工业体系和民营企业兴起?——基于252家中国最大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文中认为主流经济学家把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的大规模兴起,主要归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企业家精神和遵循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但是这无法解释为什么民营企业在兴起之初就广泛和快速地进入到各个工业,尤其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工业。基于中国工业史和252家中国最大民营制造业企业创业发展史的历史证据,文章找回"工业体系"这一被主流所忽略的重大历史现象和学术概念,从而首次提出一种理解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独特性的结构性解释。文章发现:从计划经济时期继承而来的门类齐全和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解释民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独特性的关键变量;已有的由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工业体系,从市场机会、技术能力和组织资源等方面塑造了民营企业的创业选择和发展路径。所以,中国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是仅凭自由市场就会自动出现的普遍现象,而是在市场条件下充分利用工业体系提供的技术和市场条件才得以出现的特殊现象。

陈虹,杨雅程,雷家骕[2](2019)在《基于科学的企业演化的理论模型》文中指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对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起到了战略性作用,相关创新成果的商业转化是实现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的保障,其中"基于科学的企业"是大学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首次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通过对"基于科学的企业"的多案例研究,发现该类企业演化的理论模型,由10项核心范畴构成,覆盖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原型研发阶段、工程化阶段、商业化初始阶段和商业化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理论研究丰富了"基于科学的企业"的知识体系;揭示了科学家团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为政府、院所及大学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供了新的依据。

李亚格[3](2018)在《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的关键因素组态关系研究:企业家新技术注意力、外部创新资源与技术环境》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随着中国比较优势的减弱,如何平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此情形下,技术创新必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为此,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鼓励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实中,我国仍有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处在对国外领先企业的技术路径依赖中。传统研究中,学者们多强调通过顺轨式创新即技术引进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追赶。但长久来看,顺轨式创新往往令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创新追赶陷阱。近年来,部分企业如金风科技、华为、长城钻探等通过技术路径转换的方式展现出了独特的技术优势。显然,它们的成功路径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本文将通过典型案例,重点分析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的关键因素及其关系,为我国企业的创新追赶提供借鉴。在文献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首先选取了金风科技的风力发电机、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海康威视的数字视频监控设备以及大连光洋高档数控系统和机床作为典型的企业技术路径转换案例进行了扎根分析,并得到了三个关键因素和企业的三种技术路径选择倾向。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41个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以考察各个因素的组合关系以及对技术路径转换的影响。最终得到了企业技术路径依赖的两项因素组合和企业实现技术路径转换的两项因素组合。本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发现:(1)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的影响因素间存在“组态”特征。(2)影响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的关键因素由企业家新技术注意力(新技术关注的警觉性、新技术关注的持久性)、外部创新资源(创新资源易用性、创新资源有用性)和技术环境(技术环境动态性、技术环境包容性)构成。(3)企业从路径依赖到完成路径转换是关键因素影响作用不断趋强的过程。(4)关键因素对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存在“刺激-反馈”影响机制。本研究在丰富路径依赖、路径转换研究的同时也为后发企业的创新追赶策略制定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杨娟[4](2012)在《企业集成创新的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逐步提升,集成创新已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集成创新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已有的技术和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融合,以开发出新产品的过程。其基本过程包括概念建构、技术选择和整合开发等三个核心环节。

徐东进[5](2011)在《中兴通讯的技术跨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回顾了技术跨越的相关理论,如技术演化的A-U模型、S曲线、技术范式、技术轨道、破坏性技术、TRIZ理论、技术单元、技术转移与溢出等。其次分析了中兴通讯公司的技术跨越状况,从关键技术指标、专利数据、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基于生产函数的计量分析等方面说明了中兴通讯公司成功地实施了技术跨越。接下来论文还讨论了通信行业的技术演化、电子产业技术单元的变化、政府作用和市场以及研发的人力优势等要素对中兴通讯技术跨越的影响。论文最后总结了中兴通讯的技术跨越模式:在技术整体趋势向上但又有代际差别的行业内,首先采取跟进的策略,干中学,结合增长的中国市场和研发人力优势两个动力,缩短与领先者的差距,进行技术追赶,利用政府政策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有利时机,抓住机会实现技术跨越。

朱建忠[6](2009)在《我国制造企业面向产品的技术集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全球化意味着没有哪一个单个公司或行业能拥有技术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面对飞速发展的技术和日益动荡的竞争环境,如何选择合适技术并进行有效集成,以快速响应市场,已成为企业能否掌握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但为何仍有不少企业未能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Iansiti对技术集成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随后国外许多学者从技术集成的重要性、有效实施和模式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我国的社会制度、工业发展基础、人员素质、文化背景等与西方国家不同,直接将其研究结果进行应用可能存在局限性。国内现有关于技术集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技术集成理论的讨论和概念描述,更多地讨论技术集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关于技术集成在企业层面的系统性研究尚需深入,尤其是关于企业如何持续有效技术集成问题等尚需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便为我国制造企业的技术集成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已有技术集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创新管理理论、集成理论、系统理论、知识管理理论、学习理论和能力理论等,在界定企业技术集成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剖析企业技术集成的动态模式、关键和环境支撑要素,并应用实证分析,验证环境支撑要素和技术集成能力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技术集成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将已有的技术和知识进行选择、精炼,创造性地加以融合,以开发出新产品的过程。可划分为产品建构、技术选择和融合开发等三个主要环节。本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拓展和推进了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1、通过对海尔洗衣机、中控技术、朗科科技等企业的持续技术集成案例的深度剖析,提出了企业持续技术集成的“平台——产品——平台”的多重动态循环过程模型,每一次循环,平台都将跃迁到一个新的层面。并根据技术集成的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展开的先后和互动,提出了有效技术集成的三模式:P模式、T模式和并列模式。该研究结论延伸了Iansiti基于单个产品开发项目的技术集成研究结果。2、构建了产品建构能力、技术监测能力、技术融合能力等构成的技术集成能力的三维度框架,深化了Iansiti关于技术集成能力的研究。3、基于对企业持续有效技术集成的深层次分析,本研究发现市场导向、创新文化、集成团队、技术学习等四要素构成了技术集成的环境支撑。四要素的环境支撑促进技术集成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技术集成能力保证了技术集成的顺利实现,提高了创新绩效。接着在研究假设设计、研究变量定义和小样本测试等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制造企业发放大规模调查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接着运用SPSS15.0、AMOS7.0对取得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技术集成环境支撑要素的作用强度和机理进行了研究探讨。研究发现:市场导向、创新文化、集成团队、技术学习和技术集成能力对创新绩效均存在着显着的正效应。其中,技术融合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最大,集成团队对创新绩效的间接效应最大。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制造企业有效推进技术集成,提升技术集成能力,摆脱技术追赶陷阱,实现技术跨越,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研究总体学术贡献是,提出了基于企业层面的动态技术集成(Enterprise-based Dynamic Technology Integration,简称EDTI)的概念,并构建了企业动态技术集成的螺旋模型,揭示了企业动态技术集成的动态过程与互动机理。具体来说:1、构建了企业动态技术集成(EDTI)螺旋模型。本研究基于案例研究和跨案例比较,提出了企业动态技术集成的概念,并构建了企业动态技术集成(EDTI)螺旋模型。以往研究以单个项目或产品技术集成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则将技术集成拓展到企业层面,并探索了技术集成的动态性,深化、推进了技术集成研究。2、提出了产品建构、技术选择和融合开发三环节企业动态技术集成模型。通过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本研究发现技术集成的基本过程可划分为产品建构、技术选择和融合开发等三个核心环节。产品建构是新产品概念导入的过程。具体内容为评估客观的客户需求与公司的开发能力,进而判别产品开发之可行性,最后形成新产品公司概念与客户需求相结合的产品初步雏形。技术选择是指企业在监视外部技术和评估自身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对可供选择的技术进行适用性、成本和效益分析,明确新产品开发所需技术的过程。融合开发是指企业获取所选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并应用于新产品开发的过程。技术集成的三个核心环节不是顺序展开的,而是相互耦合的,相互之间存在着互动,对不同的产业和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展开先后顺序会有所差异。3、揭示了企业动态技术集成的动态机理和作用机制,包括技术集成过程中的产品建构、技术选择和融合开发三个耦合互动的动态环节,以及市场导向、创新文化、集成团队、技术学习对技术集成能力的形成的作用机制,并基于实证研究就企业动态技术集成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技术融合能力相对于产品建构能力、技术监测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最大,从而在Iansiti(1998)基础上把技术集成研究推向深入。

姚志坚,姚婕[7](2003)在《赶超型国家的成长型技术跨越——浙大中控的技术跨越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术跨越的过程就是一个技术能力跨越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成长型技术跨越和技术能力发展轨迹,并进行了综合案例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着以引进模仿吸收为核心和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两种技术能力积累模式。技术能力的积累体现出一个成长型的轨迹,这实际上是成长型技术跨越的机理所在。而在对浙大中控的案例研究剖析中进一步发现,协调的技术能力积累、技术融合和自主核心技术对技术跨越的重要性。

姚志坚[8](2002)在《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先进国家的技术经济赶超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但发展中国家和企业面临着比较优势陷阱和后发优势向后发劣势的转换危机。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技术跨越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基础,提出技术跨越将是发展中国家和企业经济技术赶超的必由之路和战略选择。 以此为基点,展开研究: 第一,构筑技术跨越的立论基础和概念体系。在理论述评的基础上,研究总结了技术跨越完整的概念体系,提出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技术代和技术跨越进行测度的方法,并依托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的,按照不同参照系对技术跨越进行分类,从而明晰和丰富了技术跨越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第二,从技术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研究了技术跨越存在的机会,指出:从技术轨道角度讲,技术的越轨型演变为技术跨越带来发展的技术机会窗口,而在顺轨型演变中,除可利用子技术轨道的跃迁进行技术跨越外,当技术极限临近时应主动寻找关键技术的跨越机会。从技术单元角度讲,随着分工细化技术单元变小,进入壁垒降低,存在着利用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成长型技术跨越机会;随着技术发展技术单元变大,后发国家可以较强的国家意志,大投入实施技术跨越;随着相关技术群体的不匹配使技术单元增大,可以国家行为与市场行为相结合,通过设立技术园区等形成较好的配套环境,实施技术跨越。从技术群体结构角度讲,技术群体在时间上的三种不同演变路径,为不同类型的技术跨越突破提供了时间上的规律。同时,技术群体结构演变理论为企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提示了着眼点和侧重点,存在着先发展基础技术和中间技术,再进行特殊技术突破的成长型技术跨越机会。另外,启示我们要充分利用不同国家、不同产业技术群体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而带来的技术跨越的机遇。 第三,系统地研究了技术跨越的一般过程和规律。研究提出了技术跨越的整体观模型,指出技术跨越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基于知识流的过程和收敛的过程。研究了技术扫描,总结了技术扫描的意义和重要方法。研究了技术跨越的突破点选择问题,明确了突破点选择的内涵,提出了技术跨越点选择的九大原则,并应用现实期权方法对技术跨越中的互斥跨越点选择进行了数理分析。研究了临界点问题,在对临界点进行明确的定义和数理描述基础上,分析临界点出现的机理,并利用临界距概念对临界点进行了定量化的判别研究。研究了技术跨越后的后续工作重点,指出技术扩散和标准之争是技术跨越后续工作的主要内容,并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第四,系统的研究了技术跨越中的技术能力。研究指出,技术跨越过程就是一个技术能力跨越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明确定义了技术跨越中的技术能力概念,研究构建了基于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体系,并对其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技术跨越需要注意核心能力刚性和动态核心能力,要区分不同的知识特征采取不同的知识学习模式,技术跨越要注意技术能力体系的开放性,技术能力不应该只注重内在能力,而应该从考虑技术能力空间。在此基础上,对技术跨越技术能力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重点研究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跨越中技术能力的不同特征,技术跨越中各技术能力成分的协调性和技术跨越能力的积累模式。在进一步研究总结技术能力积累模式和途径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赶超型国家的技术能力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发展模式和与之对应的成长型技术跨越,研究认为,赶超型国家的技术能力发展过程在实践中呈现出从引进到模仿再到顺轨型衍生自主跨越和在新技术上自主跨越的顺序,可称之为成长型技术跨越的四个阶段和四种类型,并利用浙大中控的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五,系统地研究了技术跨越的组织。首先研究技术跨越组织的机理及选择。从企业资源观出发,研究提出了技术跨越组织需要解决五大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基于资源-目标的四种一般组织模式及选择模型,并研究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组织陷阶。其次,研究提出了基于资源主体的技术跨越组织模式总体框架,并综合考虑技术单元和外部性角度、转换成本、共生经济性等方面影响因素提出了模式选择的一般模型。再次,研究企业技术跨越组织的模式创新,综合运用数理分析、案例分析和理论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总结了其中的新型创业小组、创新事业部和战略联盟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建议。最后,研究国家层面国家关键技术跨越的组织模式,在研究总结世界各国实施国家关键计划和我国的863高技术计划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并提出了我国关键技术跨越的政策建议。 第六,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技术跨越的条件。首先通过理论述评等方法研究了技术跨越条件的理论框架。其次利用问卷调查、基本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得出了技术跨越条件的结构体系,认为其是一个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资源、资金实力在内的内部资源条件,包括经济机制、政策支持和外部创新网络在内的外部环境条件以及技术跨越组织能力条件的这样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系统化的综合?

二、赶超型国家的成长型技术跨越——浙大中控的技术跨越案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赶超型国家的成长型技术跨越——浙大中控的技术跨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体系和民营企业兴起?——基于252家中国最大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和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和分析框架
    (一) 解释需求和能力的来源
        1. 市场需求从哪里来?
        2. 能力从哪里来?
    (二) 找回历史:民营企业兴起的结构性解释
        1. 被忽略的工业体系
        2. 需求和能力的结构性来源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二) 样本企业初步分析
四、研究结果:252家最大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历史证据
    (一) 组织起源:改制型企业和创业型企业
    (二) 核心团队:职业经历和工业资源网络
    (三) 市场需求:工业体系中的大规模“商机”
    (四) 技术来源:“史前”能力基础和低成本知识扩散
    (五) 并购国有企业:能力继承和组织扩张
五、结论与讨论
    (一) 基本结论
    (二) 讨论和贡献
    (三) 政策启示
    (四) 研究不足

(2)基于科学的企业演化的理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案例的选择
    2.2 资料收集
    2.3 资料分析方法
        (1) 成立编码小组
        (2) 构建编码数据库
        (3) 持续比较分析
3 案例分析
    3.1 单案例分析
        (1) 开放性编码
        (2) 主轴编码
        (3) 选择性编码
    3.2 多案例比较
4 模型解释
    4.1原型研发阶段
        (1) 市场化意识
        (2) 跨专业团队合作
        (3) 创业意愿
        (4) 国家科研计划资金
    4.2 工程化阶段
        (1) 科学家主导创新
        (2) 激励机制
        (3) 国产化推动
    4.3 商业化初始阶段
        (1) 需求驱动创新
        (2) 科研合作
    4.4 商业化发展阶段
5 结论与讨论

(3)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的关键因素组态关系研究:企业家新技术注意力、外部创新资源与技术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方法选择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路径依赖相关理论研究
        2.1.1 路径依赖的理论溯源
        2.1.2 对路径依赖理论的补充:路径创造理论
    2.2 技术路径转换相关理论研究
        2.2.1 技术轨道转变相关研究
        2.2.2 技术路径变迁影响因素研究
    2.3 现有文献总结
3 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的关键因素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方法
        3.1.2 案例选取
        3.1.3 数据来源
    3.2 典型案例素描
        3.2.1 金风科技:从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到直驱永磁发电机
        3.2.2 比亚迪:从传统汽车到电动汽车
        3.2.3 海康威视:从模拟监控到数字视频
        3.2.4 大连光洋:从机床配套到高档数控系统与机床研发
    3.3 扎根分析
        3.3.1 开放性译码
        3.3.2 主轴译码
        3.3.3 选择性译码
        3.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3.4 关键因素分析
        3.4.1 企业家新技术注意力
        3.4.2 外部创新资源
        3.4.3 技术环境
        3.4.4 技术路径选择倾向
4 关键因素的组态关系分析
    4.1 基于架构理论的研究假设
    4.2 基于定性比较分析的研究设计
        4.2.1 研究方法
        4.2.2 样本选择
        4.2.3 各因素赋值标准
        4.2.4 数据收集与处理
    4.3 统计分析结果
        4.3.1 企业陷入技术路径依赖的因素组合
        4.3.2 企业实现技术路径转换的因素组合
    4.4 研究发现与讨论
        4.4.1 发现技术路径转换的影响因素间“组态”特征
        4.4.2 新技术关注的持久性、创新资源有用性和技术环境包容性是核心因素
        4.4.3 从路径依赖到路径转换是关键因素影响作用不断趋强的过程
        4.4.4 发现关键因素对技术路径转换的“刺激-反馈”影响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企业集成创新的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建构
二、技术选择
三、整合开发

(5)中兴通讯的技术跨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说明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研究成果
    1.6 论文的主要结构
第2章 技术赶超与跨越的基本理论分析
    2.1 技术与技术进步的概念
    2.2 技术演化的模型
    2.3 技术转移与技术溢出的理论
    2.4 技术跨越的理论
第3章 中兴通讯的技术跨越状况
    3.1 通信技术的特点和演化
    3.2 中兴通讯的发展历史
    3.3 中兴通讯的技术跨越状况分析
    3.4 中兴通讯的技术跨越状况总结
第4章 中兴通讯的技术跨越要素
    4.1 中兴通讯技术跨越中的技术演化
    4.2 中兴通讯技术跨越中的的技术单元变化
    4.3 中兴通讯技术跨越中的政府作用
    4.4 中兴通讯技术跨越中的市场影响
    4.5 中兴通讯技术跨越中的研发人力优势
第5章 中兴通讯的技术跨越模式
    5.1 中兴通讯的技术跨越模式分析
    5.2 中兴通讯与华为的技术跨越模式比较
    5.3 中兴通讯的技术跨越模式总结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6.3 论文的局限之处
    6.4 技术跨越的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我国制造企业面向产品的技术集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集成—技术与市场发展共同推动的结果
        1.1.2 技术集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实选择
    1.2 研究问题提出
        1.2.1 现实问题
        1.2.2 理论的简要回顾
        1.2.3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4 研究范围与对象
    1.3 研究意义
    1.4 关键概念的界定
        1.4.1 技术集成
        1.4.2 技术集成能力
        1.4.3 技术集成的环境支撑
    1.5 研究方法与流程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流程
    1.6 论文框架与内容安排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技术创新研究概述
    2.2 "技术集成"概念的解析
        2.2.1 集成的内涵
        2.2.2 技术集成
    2.3 国外对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2.3.1 技术融合(technology fusion)
        2.3.2 技术集成(technology integration)
        2.3.3 系统集成(system integration)
        2.3.4 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2.3.5 国外其他相关研究
        2.3.6 国外理论研究评述
    2.4 国内对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2.4.1 技术集成
        2.4.2 技术整合
        2.4.3 国内理论研究评述
    2.5 创新管理研究对技术集成研究的借鉴与启示
        2.5.1 全面创新管理理论
        2.5.2 开放式创新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方法
    3.2 海尔洗衣机的技术集成案例研究
        3.2.1 海尔洗衣机的发展
        3.2.2 海尔小小神童洗衣机的开发
        3.2.3 海尔双动力洗衣机的开发
        3.2.4 海尔洗衣机持续技术集成的支撑要素
    3.3 中控技术的技术集成案例研究
        3.3.1 中控技术概况
        3.3.2 中控技术的技术集成过程
        3.3.3 中控技术持续技术集成的支撑要素
    3.4 朗科科技的技术集成案例研究
        3.4.1 朗科优盘闪存盘的技术集成
        3.4.2 朗科持续技术集成的支撑要素
    3.5 跨案例对比研究
        3.5.1 持续技术集成的动态过程模式
        3.5.2 技术集成核心三环节的互动
        3.5.3 技术集成有效实现的三模式
    3.6 本章小结
4 技术集成过程及其支撑
    4.1 技术集成的过程
        4.1.1 产品建构
        4.1.2 技术选择
        4.1.3 融合开发
    4.2 技术集成的能力支撑
        4.2.1 产品建构能力
        4.2.2 技术监测能力
        4.2.3 技术融合能力
    4.3 技术集成的环境支撑
        4.3.1 市场导向
        4.3.2 创新文化
        4.3.3 集成团队
        4.3.4 技术学习
    4.4 本章小结
5 研究框架、假设与研究变量测量
    5.1 研究框架
    5.2 研究假设
        5.2.1 市场导向与技术集成能力
        5.2.2 创新文化与技术集成能力
        5.2.3 集成团队与技术集成能力
        5.2.4 技术学习与技术集成能力
        5.2.5 技术集成能力与创新绩效
        5.2.6 研究假设的归纳
    5.3 研究变量的测量
        5.3.1 自变量的测量
        5.3.2 中介变量的测量
        5.3.3 因变量的测量
        5.3.4 控制变量的测量
        5.3.5 变量测量的修订与完善
    5.4 变量测量的信度与效度评价
        5.4.1 测量评价方法与标准
        5.4.2 前测样本数据评价
        5.4.3 信度评价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数据收集与假设检验
    6.1 研究数据的收集过程
        6.1.1 样本容量的确定
        6.1.2 研究数据的收集
    6.2 数据描述性统计
        6.2.1 企业行业类别
        6.2.2 企业规模
        6.2.3 企业研发投入比例
    6.3 样本数据的质量评估
        6.3.1 样本数据的效度评估
        6.3.2 样木数据的信度评估
        6.3.3 样本数据质量的验证性评估
    6.4 研究假设的控制效应检验
        6.4.1 方差分析及其结果
        6.4.2 回归分析及其结果
    6.5 研究假设的相关性检验结果
    6.6 研究假设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6.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6.6.2 研究假设的初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7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持续技术集成的动态过程
        7.1.2 技术集成过程的核心环节
        7.1.3 技术集成的能力支撑
        7.1.4 技术集成的环境支撑创新绩效
    7.2 研究结论的理论进展与实际意义
        7.2.1 理论进展
        7.2.2 实际意义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对象范围选择的局限性
        7.3.2 研究议题的局限性
        7.3.3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技术经济赶超的困境
    第二节 技术跨越的提出及高技术产业技术跨越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本章小节
第二章 技术跨越的概念、测度和类型
    第一节 几个相关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技术跨越概念及其测度
    第三节 技术跨越的类型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技术跨越的机会研究
    第一节 技术轨道和技术跨越机会研究
    第二节 技术单元与技术跨越机会研究
    第三节 技术群体结构与技术跨越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技术跨越的过程研究
    第一节 技术跨越的整体观模型
    第二节 技术扫描研究
    第三节 技术跨越点选择研究
    第四节 技术跨越临界点研究
    第五节 技术跨越的后续工作研究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技术跨越中的技术能力研究
    第一节 技术跨越和技术能力
    第二节 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体系构建
    第三节 基于技术跨越技术能力体系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赶超型国家的技术能力发展和成长型技术跨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跨越的组织研究
    第一节 技术跨越组织模式的机理及其选择
    第二节 技术跨越组织主体的选择
    第三节 技术跨越的企业组织模式
    第四节 国家关键技术计划与政府主导型技术跨越组织模式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技术跨越的条件研究
    第一节 技术跨越条件的研究综述及理论框架
    第二节 技术跨越条件的实证调研和因子分析
    第三节 技术跨越条件的重要问题政策建议
    本章小节
第八章 技术跨越战略的经济评估研究
    第一节 技术跨越和市场需求
    第二节 移动通信技术跨越战略概述及其整体商务模型构建
    第三节 整体商务模型的方法、假设和输入数据
    第四节 商务模型结论和技术跨越战略经济评估
    第五节 灵敏度分析和情景分析
    本章小节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本文的特点和创新
    第三节 进一步研究展望
附件:
    附件一: 关于技术跨越条件的问卷调查
    附件二: 技术跨越中的技术能力问题测量问卷
    附件三: 移动服务调查表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
致谢

四、赶超型国家的成长型技术跨越——浙大中控的技术跨越案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体系和民营企业兴起?——基于252家中国最大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J]. 郭年顺. 南方经济, 2019(12)
  • [2]基于科学的企业演化的理论模型[J]. 陈虹,杨雅程,雷家骕. 科学学研究, 2019(07)
  • [3]后发企业技术路径转换的关键因素组态关系研究:企业家新技术注意力、外部创新资源与技术环境[D]. 李亚格.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4]企业集成创新的过程研究[J]. 杨娟. 商场现代化, 2012(19)
  • [5]中兴通讯的技术跨越研究[D]. 徐东进.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4)
  • [6]我国制造企业面向产品的技术集成机理研究[D]. 朱建忠. 浙江大学, 2009(10)
  • [7]赶超型国家的成长型技术跨越——浙大中控的技术跨越案例研究[J]. 姚志坚,姚婕. 科学学研究, 2003(S1)
  • [8]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姚志坚. 浙江大学, 2002(01)

标签:;  ;  ;  ;  ;  

追赶型国家的增长型技术飞跃——以浙大中控科技飞跃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