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提前完成年度出口目标

上海提前完成年度出口目标

一、上海提前实现全年出口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杨旭杰[1](2021)在《黑臭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 ——以南昌市桐溪河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系统,承担了城市的生态、经济和文化等众多价值,是城市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污水管网不完善,水系不通等多种原因导致城市河道水体自净能力低下,水体缺氧,散发着恶臭,形成黑臭水体。黑臭水体俨然①经成为一种城市病,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极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因此开展黑臭水体的生态治理对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南昌市桐溪河为例,开展黑臭水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的研究和总结,针对桐溪河劣V类水质状况,开展生态修复和治理,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质状况。本研究基于河道污染源与水质调查分析、生物量监测、水动力监测、河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等,分析水体污染源,提出了河道治理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开展的主要工程措施包括污染源的点源截污、面源清污、内源整治、生态河道、生态护坡、生态浮床、生态堤坝、曝气复氧、人工湿地、生态塘和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等。通过2019年连续的水质监测发现,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在总结和分析各生态工程的治理效果的基础上,计算河道的纳污能力和各生态工程的去污效率,提出了人工湿地的生态水位调节,污水处理厂升级工艺等,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监测断面在工程实施前的各水质指标的年均值分别为化学需氧量(COD)的 44.96mg/L、总氮(TN)的 2.95mg/L、氨氮(NH3-N)的 2.18mg/L、总磷(TP)的0.45mg/L、透明度(SD)为45cm,整体水质为劣V类。通过截污和生态治理修复,治理后的水质指标分别为COD的16.51mg/L、TN的1.57mg/L、NH3-N的0.83mg/L、TP的0.16mg/L、SD为74cm,整体水质基本稳定为Ⅳ类水,摆脱黑臭水体的困扰,表明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治理黑臭水体,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2)利用ArcGIS的空间插值工具对河道水质进行克里金插值分析,在项目治理的前期,因为排污管网建设不完善,截污工程不彻底,沿途接纳了众多点源污染排水,导致中下游河段的水质较差,因此在河道生态修复过程中,前期应当重点开展污染源治理工作,避免二次污染。同时,污水处理厂在提标升级改造前,执行标准低,出水口水质未能达标,通过升级粗细格栅池、沉砂池、水解酸化池、生态植物膜(EBR)池、二沉池、消毒池等工艺流程,延长水力停留时间,解决突发极端进水情况,水质得到有效提升。(3)根据水域纳污能力的一维水质模型,计算河道的全年纳污能力,COD为605.33t/a、TP 为 152.34t/a、TN 为 164.35t/a、NH3-N 为 97.36t/a,其中,氧化塘对COD的纳污能力最强,人工湿地对TP、TN、NH3-N纳污能力最好。具体分析整个生态系统和人工湿地的污染通量发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对COD、TN、NH3-N和 TP 的年去除量分别为 624.04g/(m2.a)、152.3g/(m2.a)、105.7g/(m2.a)和 28.31g/(m2.a),其中,人工湿地的单位面积的污染指标去除量较高,根据水质目标的要求,可以调节每月的人工湿地的水位以确保取得最佳效果。(4)在7km的河道和支渠设立共29个采样点,对比各生态工程的出入水口的水质指标的浓度,计算各工程对污染物的去除率,整个生态系统对COD、TN、NH3-N和TP的整体去除率分别为52±28%、47±32%、57±18%和60±25%,对磷的去除率最高,其中,人工湿地的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高,其次是氧化塘。整个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率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为植物的生长旺季,效果较好,随着冬季水生植物的凋谢和收割移除,净化效率逐渐降低。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城市黑臭河道,要开展污染源分析调查,建设完善的污水管网,经由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同时针对各河段特征进行工程方案设计,在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注意水位的调节和各工程的运行效果分析,进行动态调节。该项目的成果可以为我国的黑臭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提供了一定的案例参考。

于超[2](2021)在《一汽红旗电动汽车欧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营销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研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标分析法等方法,采用行业信息研究、用户研究、竞品对标、法规研究等方式,以红旗纯电汽车出口欧洲项目为例,深挖红旗电动车出口欧洲业务存在的营销策略问题,在市场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服务策略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的方式方法,为后续其他车企纯电动汽车出口欧洲提供了参照及经验,助力我国电动车企业出口欧洲,对汽车出口行业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作者结合自主品牌电动车及红旗出口业务现状,指出红旗出口欧洲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结合营销管理相关理论,为中国电动车企业出口欧洲补充了更贴切、更具体、更完善的策略方案、实现路径及保障措施,旨在为国产自主品牌出口欧洲提供借鉴。本文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三个主要方向,对红旗出口欧洲项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主要研究思路如下:首先从我国自主品牌出口欧洲及红旗出口业务背景入手,阐述了自主品牌电动车出口欧洲业务的重要性,运用访谈法、定量分析法等方法概括性的总结红旗出口业务面临的问题。其次,深入对红旗出口欧洲业务在市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反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提出关键性的改进方案。再次,通过对营销策略补充优化、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实施保障等措施,使各类方案能够真正的可执行、可参考、可复制。最后,通过红旗E-HS9车型出口欧洲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并根据实际执行效果不断优化改进,为其他自主品牌车企进入欧洲市场提供案例实践参考。

庞国豪[3](2021)在《日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日本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目前,日本80%以上的农产品是从中国进口,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二大进口国,连续十年位居前三,2018年统计数据表明,全年日本农产品进口金额为746.8亿美元,对日本出口农产品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名第二,中日农产品贸易已成为两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的影响因素,再以日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豆粕、蜂蜜、鸡肉制品、烤鳗、水煮笋、中药材六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农产品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文章的开篇表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按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测度衡量、对象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东道国农产品的出口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三个板块梳理、归纳并总结了文献和理论,帮助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分别对六种农产品受日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实证部分首先搭建了模型,选择具有时变特征的TVP-VAR模型,在原有的VAR模型上进行优化,描述性统计、平稳性检验相结合,运用MCMC进行模拟抽样,利用检验结果判断模型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再利用等间隔脉冲响应分析及时点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论证。文章最后表述了结论以及建设性意见。本文以2003-202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的数量为研究样本,对样本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和一般收益性处理。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结果表明,第一,日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的贸易短期内有显着影响,长期影响趋于平稳,并且日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不同种类农产品的影响存在差异性。第二,中国农产品贸易受日本政府的经济制度政策影响明显,受日本农产品市场经济形势影响。最后主要从宏观治理和市场调节两个角度分别对政府以及农产品市场参与者提出了一定的建议。首先,对文章涉及的六种农产品分别提出建议,强化中日双方合作,并主动开拓新市场,健全农产品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与国际间信息公开共享,扩大与贸易伙伴国家的信息沟通,在积极开展贸易谈判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日本以外的贸易市场;此外,稳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增强劣势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加大科技投入。

史晓玲[4](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提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李智强[5](2020)在《间冷式冰箱温度精确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间冷式冰箱相较于直冷式冰箱具有自动除霜、多温区、大容积等优势,能为食品保存提供更多温区、更大容积的箱室和更便捷的操作,受到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青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冰箱食品保鲜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追求更高品质的对食品营养的优质保鲜,因此需要冰箱具备更精确的温度控制性能。然而,传统间冷式冰箱在自动除霜过程中用于融化霜层的热量会进入箱室,造成箱室温度的剧烈波动;多箱室间冷式冰箱在制冷过程中因无法独立地向各个箱室输送冷量而导致各个箱室的温度控制互相影响,难以实现各个箱室的精确控温;大容积间冷式箱室内冷气下沉、热气上升的效应和箱体漏热等因素导致空间上存在巨大的温差,难以保证箱室内温度场的高度均匀性。这些技术瓶颈使间冷式冰箱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对食品优质保鲜的需求。为此,本文针对间冷式冰箱温度的精确控制展开了以下四项技术研究:(1)提出了霜层质量分布与除霜热量分布匹配的除霜效率提升方法,提高了间冷式冰箱的除霜效率,减小了除霜过程箱室温度波动的幅度。基于将霜层质量分布与除霜热量分布相匹配实现除霜时间缩短的高效除霜思路,建立了除霜热量分布的计算方法、与除霜热量匹配的霜层质量分布计算方法、获得该霜层质量分布所需风量分布的计算方法以及实现该风量分布的回风风道结构设计方法。实验验证的结果表明,将该项高效除霜新技术应用于某典型间冷式冰箱产品后,蒸发器上霜层的质量分布与除霜加热器释放的除霜热量分布相匹配,在本文实验工况下冰箱的除霜效率提高了29.8%。(2)提出了送风与回风热交换的结霜减量方法,减少了间冷式冰箱除霜的次数,降低了除霜导致的箱室温度波动的频率。通过理论分析热交换器在间冷式冰箱冷藏风道中应用后对空气循环过程和空气湿度变化过程的影响,论证应用热交换器能够实现蒸发器结霜减量;建立了适用于间冷式冰箱的热交换器设计方法。实验验证的结果显示,在本文实验工况下应用热交换器后蒸发器上的结霜量减少了18.8%。分析了热交换器的应用对蒸发温度、风量、耗电量的影响,综合评估了在间冷式冰箱中应用热交换器实现结霜减量的可行性。(3)提出了多箱室独立供冷的温度控制方法,实现了多箱室间冷式冰箱各个箱室的独立供冷。该方法在多箱室间冷式冰箱的空气循环回路中设计安装了一个新型风道分配器,通过分配器中各个箱室送风挡板开闭状态的“0-1”控制,实现向各个箱室的独立供冷。论述了新型风道分配器结构参数设计方法,包括各个箱室送风挡板结构的设计方法和风道结构的设计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常见的多箱室间冷式冰箱中,并通过实验测量获得各个箱室的温度变化曲线,验证该方法对各个箱室温度控制的应用效果。实验结果证明新型风道分配器的应用实现了多箱室间冷式冰箱各个箱室的独立供冷,可将各个箱室的温度精确地控制在预设的温度区间内。(4)提出了大容积间冷式箱室的均温方法,大幅提升了大容积间冷式箱室内温度场的均匀性。该均温性能提升方法包括四项措施:采用不透风的搁架将大容积的箱室分隔成若干层小容积的箱室,并为每一层小箱室单独送风;在箱室顶部的前端布置冷风风口,从而在箱室前部形成冷风风幕;设计每一层冷风风口的送风方向,在每一层小箱室中形成环绕型流场;在箱室下部设置多层回风出口,将回风中携带的热量分散。将综合应用了以上四项措施的方案应用于某品牌389 L间冷酒柜产品中,验证该最优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实验验证结果显示,在本文的高温工况下应用该方案使酒柜稳定运行时箱室内的最大温差由12.1 o C降低至1.9 o C,远低于现有文献中获得的最大温差,满足了红酒保存对温度的要求,同时证明本文提出的大容积间冷式箱室的均匀控温技术可有效提升大容积间冷式箱室的均温性能。

朱贤强[6](2020)在《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国内不利贸易条件的影响下,国际上发达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缓慢导致需求萎缩,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的贸易优势凸显,国内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加大,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明显下滑。与此同时,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却快速上升,被业界称为“外贸新引擎”。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新生事物,目前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深入分析跨境电子商务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理论基础、实践中跨境电子商务与进出口贸易的具体关系,总结分析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综合比较学术界、有关政策制度和业界实践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提出跨境电子商务的内涵是一个生态体系,具体是指分属不同关境企业或个人,利用互联网平台完成贸易的撮合,继而完成资金结算、货物和服务的交割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论文基于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总结归纳出跨境电子商务与进出口贸易的内在关系,即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拓展进出口贸易的深度和广度、改变进出口贸易的格局、提升进出口贸易效率,从而提出跨境电子商务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假设。论文分别整理有关国家层面、城市(地区)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有关数据,采用引力模型、双重差分等模型和方法,实证分析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和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得出进出口贸易双方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刺激两国双边贸易的增长、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扩大本地区(城市)的进出口贸易、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提高进出口绩效等结论。论文全面总结分析了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发展的特征和趋势,认为跨境电子商务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将对进出口贸易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论文基于我国企业应用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障碍性因素,及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着力完善满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电子商务增长动力。(2)稳步推进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改革,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3)积极推动形成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国际贸易规则,构建电子商务国际框架。

车悦驰[7](2020)在《中国钢铁企业出口贸易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以反倾销风险为例》文中指出钢铁行业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同时钢铁下游行业的发展也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同时,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钢铁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国内钢铁企业与国际钢铁市场发展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在进行钢铁出口贸易中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涌现而来。其中,钢铁出口贸易风险,尤其是钢铁企业遭遇国际发起反倾销调查的风险问题在近些年来尤为严重。众多钢铁企业由于遭遇反倾销风险以及相关因素的制约,都先后面临着许多发展上的瓶颈,中国钢铁产业整体的出口也因此受到了一定负面影响。以上,针对钢铁企业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相关研究,并给予能够防范或解决风险问题的相关对策便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钢铁企业现存的出口贸易共性风险问题以及相关诱因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出为钢铁企业建立反倾销风险预警机制具有的重要意义。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反倾销风险影响因素权重的测度;采用了相关统计方法对机制的警兆区间作出了划分。因而研究出了符合中国钢铁企业反倾销风险实情以及易于应用的风险预警机制。并根据研究成果为中国钢铁企业给出了以下建议:第一,企业应根据本文所分析的重点风险诱因给予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应对整个钢铁产业的升级、企业间合作重组予以重视;第二,企业应普及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应用,根据本文预警机制的设计日益丰富自身风险监控系统,并加强与同业之间的合作应用;第三,在预警到重度贸易风险后,企业应尽早采取应对措施,针对国际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提高自身应诉能力。

唐叶[8](2020)在《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使中国制造业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逐步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束缚中国经济转型和实体经济增长的主要桎梏,而产能过剩便是其中之一。为了抑制产能过剩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对过剩产能进行消化、整合或淘汰,并且更加重视推动过剩产能的国际转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两种路径将过剩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产能转移到其他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然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体制背景下,我国是否可以照搬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转移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能否真正有效地化解我国的产能过剩?如果能够化解产能过剩,那么为什么多年来的外向型经济并未缓解我国的产能过剩程度呢?首先,论述了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演变历程与发展现状。第一,按照时间轴总结90年代以来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发展历程,文章认为自90年代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三轮规模较大的产能过剩,分别是1995—2001年的第一轮产能过剩、2003—2006年的第二轮产能过剩以及2007年至今的第三轮产能过剩;第二,采用比较分析法总结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表现特征的变化,文章指出当前的第三轮产能过剩不同于以往的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过剩,更多地呈现出持续性、全面性、体制性特征,并且渐由内需型产能过剩向外需型产能过剩拓展;第三,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外部需求、技术水平、外资比重、市场集中度等因素对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均有影响;第四,以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为基础,采用动态松弛变量模型(DSBM)对我国2007—2016年间的制造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进行估计,结果显示:2007—2016年间我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呈现“W”型变化轨迹,整体保持波浪式上升趋势,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9.9%。分行业看,不少重工业仍然面临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去产能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分规模看,相较于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更为严重;分地区看,除东部地区外,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均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分所有制看,民营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最高,而国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最低,产能过剩最为严重。其次,从三个方面概述了我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现实基础与可能风险:一是从宏观视角分析我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时代背景,文章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亟待解决,结构转型迫在眉睫,这一方面使产能国际转移成为中国拓展国际市场,打破经济增长困局,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的的适时选择,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过剩产能的国际转移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二是采用现实数据和案例,从政治环境、工业经济实力、产业技术水平、金融支持力度、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企业竞争力这六个方面分析我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基础优势;三是从宏观层面、行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分析我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所面临的风险。再次,在系统梳理经典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产能国际转移思想以及对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可行路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两个方面展开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实证分析:第一,分析了出口贸易发展现状,并以2008-2016年的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为基础,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倍差法(PSM-DID)研究了出口贸易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时间持续性,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我国企业的出口行为有利于提高其产能利用率,但持续性有限。进一步的分样本考察表明,出口贸易的“产能利用率效应”在不同行业间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与非产能过剩行业相比,产能过剩行业的出口贸易对产能过剩的缓解作用更为突出。在改变样本匹配方法的情形下,这一结论仍然是稳健的。第二,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OFDI)发展现状,并采用2008-2015年的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和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对外直接投资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基于PSM-DID估计方法所得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对外直接投资对产能利用率具有正向影响,并且在经历一年的时滞后,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程度有递增的趋势,这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具有持续性和递增性。进一步的分样本考察表明,与非产能过剩行业相比,产能过剩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化解产能过剩的作用更为明显,但产能过剩程度越深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意愿可能更低。然后,总结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转移化解产能过剩的经验,着重突出对我国转移过剩产能的有益启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能过剩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曾通过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两种路径促进产能国际转移,并借此主导全球价值链分工,推动技术创新,从而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产能过剩。最后基于上述理论基础与实证检验,并综合考虑我国的体制机制与产能转移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苏梦颖[9](2020)在《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尽管中国的煤炭储量总量很大,但随着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已经导致煤炭资源供给压力增大,资源枯竭趋势正在快速显现。目前中国煤炭的储产比仅为38年,远低于世界132年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非化石能源还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煤炭能源的消耗仍将维持较高的比例,煤炭作为中国的长期主要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能源的加速消耗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导致中国从2009年开始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现象,无论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还是出口国,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始终均缺乏国际定价影响力,常常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长期被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边缘化,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在未来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未雨绸缪,积极争取煤炭国际定价权,避免中国陷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当中。因此探讨如何取得中国煤炭能源的国际定价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取得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分析核心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定价权的形成机理以及作用机制,因此核心问题分为三个子问题,子问题1,从影响因素视角分析定价权形成机理。子问题2,中国煤炭的国际地位和定价权现状。子问题3,从现货和期货市场视角研究影响定价权的传导机制。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前,我们考虑到中国在未来是否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和进口是争取定价权的逻辑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煤炭需求和进口趋势进行讨论。遵循问题导向,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对煤炭定价权的产生、煤炭定价权与市场势力的关系、煤定价权与煤炭期货市场的关系,煤炭现货市场与煤炭期货市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其影响机制;其次,对中国煤炭未来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本文对于中国煤炭定价权研究的必要性;再次,采用面板数据,从市场势力视角研究中国煤炭在全球煤炭贸易市场的定价权现状;然后,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探究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时间序列实证研究角度,分析中国煤炭在全球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以综合考察中国是否同时具有期货市场上的定价权;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结论,为加强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有9章内容,首先进行理论基础的梳理,然后按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思路撰写实证章节。第一,从供求定价理论开始,从理论上对定价权、市场势力、期货市场产生的脉络及研究必要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接下来是四章主体实证,中国争取煤炭定价权的必要性的实证分析、中国在全球煤炭现货市场上的定价权研究、中国煤炭市场和期货市场动态关系研究、中国在全球煤炭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研究。最后为结论总结和政策建议。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到第4章的内容。第1章是绪论,主要内容为背景、章节安排和创新点等,第2章是理论梳理和文献综述,对本文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找出优点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展开研究。第3章是对全球及中国煤炭市场现状的研究。第4章根据前述章节的研究论述了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对中国煤炭定价权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做了分析,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主体部分。包含第5章至第8章内容。第5章,首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并将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纳入进来,重新预测煤炭需求峰值,考察中国树立和争取煤炭能源定价权的现实需要。本章运用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煤炭需求拐点测算。同时,构建了ARMA模型,对中国煤炭进口总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对未来中国煤炭进口量的走势做出合理预测。本章对中国未来煤炭需求趋势做出了两个判断:第一,2013年并非煤炭需求下降拐点,若按6.5%的年均GDP增长率,在2037年才会达到煤炭需求拐点。第二,未来几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会处于上升状态。既然中国未来一定时期内处于煤炭需求上升期、煤炭进口增长期,煤炭价格的巨幅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能源供给,因此,积极研究中国煤炭市场的国际定价权现状已刻不容缓。第6章,从市场势力的视角,分析全球主要煤炭进出口国贸易情况以及中国主要煤炭进出口国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以煤炭价格为例采用面板数据,利用PTM模型估算了全球主要进出口大国的市场势力,并基于PTM的结果选择进一步对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市场势力建立了基于剩余需求弹性模型的SMR模型。结果表明,在PTM模型框架下,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中国均在煤炭出口市场中市场势力显着,具有煤炭出口定价权。煤炭进口市场中,仅中国拥有较弱的煤炭定价权,印度、韩国、日本均没有煤炭定价权。煤炭国际贸易在主要煤炭出口市场均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属于卖方市场。煤炭出口贸易中,优势出口国可以通过汇率的传导在目标市场进行差别化定价,进而表现为在目标出口国拥有市场势力。煤炭进口贸易中,日本和韩国不存在市场势力与其煤炭完全依赖进口有密切关系。印度不存在市场势力,印度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涨,进而使得印度进口商的收益减少。以上结论反映了进口国在煤炭贸易上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反应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炭能源产业落后的事实。由于本文主要侧重研究中国的市场定价权,第6章在通过进口商的PTM模型测度得到中国具有国际煤炭影响力后,选择了进一步构建基于Lerner指数理论的修正后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SMR,通过纳入更多变量对中国的进口定价权进行补充实证。结合PTM模型及SMR模型的实证结果,对中国煤炭的国际定价权的整体评估如下:第一,中国对印尼煤炭进口有市场势力,对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没有绝对市场势力。第二,在市场势力PTM及SMR模型下,影响煤炭进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美元汇率、煤炭替代品如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双方国家的GDP增长率、运输距离和进口国的需求弹性因素等。第三,在整个煤炭国际贸易市场中,中国具有一定的卖方市场势力,但中国煤炭出口量很少,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在中国煤炭出口的十一个主要目标市场上,除印尼外,均存在市场势力,由于目标出口国仅是亚洲国家,且出口量较小,可以认为,中国拥有亚洲范围内的煤炭出口定价权。可以成为全球煤炭能源定价的重要力量。第7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影响机制,通过建立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动态关系,考察煤炭期货市场的价格是否能够引导现货市场价格。本章运用2013-2019年的1521组日度时间序列数据,将中国郑州动力煤市场价格对秦皇岛动力煤现货价格先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回归、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等,发现中国动力煤期货和中国动力煤现货的变动具有联动效应,他们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稳定的动态联系。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有引导作用。说明中国动力煤现货价格和动力煤期货价格互为影响,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基础。第8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期货市场与定价权之间的互动机制,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金融市场视角下的价格传递理论模型,并对期货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定价影响力与欧洲ICE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及ICE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本章选取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三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谱分析方法对2013年-2019年间共1940组期货价格日度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显示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对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的影响更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但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对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的影响非常微小。研究表明,中国缺乏与第一大进口国地位相匹配的定价权优势。最后一部分为第9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前面每章的研究进行了总体总结,针对总结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四点政策建议。第一,整合与完善中国煤炭产业链,规范煤炭现货市场;第二,实施企业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第三,提高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信息有效性;第四,健全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参与国际煤炭定价,形成权威的国际煤炭基准价,积极打造国际煤炭定价中心。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后,笔者认为本文存在如下三个创新点:1.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较合理地将包含三次项的EKC曲线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并以此预测煤炭需求峰值(拐点)。使用逻辑及高斯曲线的研究中,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经济增长对煤炭需求的影响同样缺乏细致讨论,本文试图引入EKC这一经验假说并对其验证。结合EKC与空间计量的研究中,或不直接涉及煤炭消费需求,或将EKC中经济增长对因变量的倒N型关系以简单的倒U型关系取代,本文将三次项纳入模型可以得到更为稳健的估计与预测。2.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现货及期货市场两个视角测度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相关研究通常只关注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中单个市场的定价权,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市场势力相关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不仅对中国在煤炭现货市场是否具有市场势力进行了检验,还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对全球其它主要期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煤炭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间的动态关系,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测度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3.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替代品,或者拥有交易中心左右煤炭相关金融产品价格,对于煤炭定价权研究相对较少。中国学者则多侧重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本文展开对中国煤炭定价权的直接研究,是对能源定价权相关文献的有益补充,也能为解决中国能源结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李俊勇[10](2019)在《炭矿博物馆景区游客应急疏散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务院文件《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了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坊子煤矿在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背景下升级改造成为炭矿博物馆景区。由于其具有高度的工业矿区原貌,因此作为景区游览,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文结合炭矿博物馆景区建筑结构特点、设施分布、环境特点及人员分布特征,运用AnyLogic软件构建景区游客应急疏散仿真模型,分析人员疏散过程,寻找疏散瓶颈,并提出改进方案,最后为炭矿博物馆景区的游客疏散方案提出参考建议。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人员安全疏散理论、人员疏散行为特征、景区环境特点,计算炭矿博物馆、矿井体验馆和工业展览区的必需安全疏散时间,计算结果不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对于整个景区,游客疏散存在安全隐患。(2)构建炭矿博物馆景区游客应急疏散仿真模型,运用AnyLogic完成景区的环境建模和游客行为建模,对构建完成的景区游客疏散模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为:炭矿博物馆内全部游客疏散时间为248.744s,矿井体验馆内全部游客疏散时间为278.392s,工业展览区全部游客疏散时间为332.478s,仿真结果与RSET计算时间接近,疏散模型构建准确。(3)从疏散时间、通道流量、疏散密度等方面分析景区疏散过程,寻找疏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疏散瓶颈制定对应的疏散方案,对疏散方案进行优化仿真,得出最优疏散方案,三个游览区域优化后的游客疏散时间为:115s,158s和278s。(4)针对炭矿博物馆景区疏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景区游客疏散方案的制定和今后的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建议。本文利用AnyLogic对工业生产企业转型的景区进行游客疏散模拟仿真,为景区安全疏散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上海提前实现全年出口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提前实现全年出口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黑臭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 ——以南昌市桐溪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情况
    2.2 调查对象与内容
    2.3 采样与分析
        2.3.1 水化学指标分析
        2.3.2 水生植物调查
        2.3.3 水动力监测
3 研究区水环境状况
    3.1 污染源调查
        3.1.1 点源污染
        3.1.2 面源污染
        3.1.3 内源污染
    3.2 河道生境调查
    3.3 前期水质调查
4 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
    4.1 综合治理布局
        4.1.1 综合治理方针与原则
        4.1.2 综合治理实施
    4.2 生态堤坝
    4.3 生态河床
    4.4 生态护坡
    4.5 河道复氧曝气
    4.6 水生动植物群落构建
    4.7 生态塘
    4.8 生态浮床
    4.9 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
        4.9.1 污水处理厂设施原状及问题
        4.9.2 桑海产业园污水量预测
        4.9.3 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目标
        4.9.4 污水处理厂运行方案
    4.10 人工湿地
5 水质提升效果与纳污能力
    5.1 水质GIS空间插值分析
    5.2 生物量监测
    5.3 水动力纳污能力
        5.3.1 河段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5.3.2 河段各指标纳污能力
        5.3.3 人工湿地水位调节
6 水体治理净化效果分析
    6.1 COD治理效果和去除率
        6.1.1 生态系统对COD去除效果分析
        6.1.2 源头和监测断面对COD去除效果分析
        6.1.3 生态河道对COD的去除效果分析
        6.1.4 人工湿地对COD的去除效果分析
        6.1.5 生态氧化塘对COD的去除效果分析
    6.2 TN治理效果和去除率
        6.2.1 生态系统对TN去除效果分析
        6.2.2 源头和监测断面对TN去除效果分析
        6.2.3 生态河道对TN去除效果分析
        6.2.4 人工湿地对TN去除效果分析
        6.2.5 生态塘对TN去除效果分析
    6.3 NH_3-N治理效果和去除率
        6.3.1 生态系统对NH_3-N去除效果分析
        6.3.2 源头和监测断面对NH_3-N去除效果分析
        6.3.3 生态河道对NH_3-N去除效果分析
        6.3.4 人工湿地对NH_3-N的去除效果分析
        6.3.5 生态塘对NH_3-N的去除效果分析
    6.4 TP治理效果和去除率
        6.4.1 生态系统对TP去除效果分析
        6.4.2 源头和监测断面对TP去除效果分析
        6.4.3 生态河道对TP去除效果分析
        6.4.4 人工湿地对TP去除效果分析
        6.4.5 生态塘对TP去除效果分析
    6.5 国家监测断面的水质变化效果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一汽红旗电动汽车欧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2.1.1 市场细分的标准化
        2.1.2 目标的市场选择
        2.1.3 确定国际目标市场的策略
    2.2 4P、7P营销策略理论
        2.2.1 4P营销理论
        2.2.2 7P营销理论
        2.2.3 4P与7P营销理论的差异
第3章 红旗电动汽车欧洲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2 微观环境分析
    3.3 营销环境分析小结
第4章 红旗电动汽车欧洲市场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
    4.1 红旗欧洲战略分析
    4.2 红旗电动汽车欧洲市场营销策略现状
        4.2.1 产品策略现状
        4.2.2 价格策略现状
        4.2.3 渠道策略现状
        4.2.4 促销策略现状
    4.3 红旗电动汽车欧洲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4.3.1 产品不够丰富
        4.3.2 价格定位不合理
        4.3.3 销售渠道单一
        4.3.4 促销方式局限化
        4.3.5 其他问题
第5章 红旗电动汽车欧洲市场营销策略改进方案
    5.1 进行市场聚焦
        5.1.1 市场细分分析
        5.1.2 目标市场分析
    5.2 产品策略改进方案
        5.2.1 先进的产品技术
        5.2.2 丰富的产品组合
        5.2.3 产品差异化与标准化的组合策略
    5.3 价格策略改进方案
        5.3.1 统一欧洲区域销售价格
        5.3.2 市场定价目标
        5.3.3 市场定价方法
    5.4 渠道策略改进方案
        5.4.1 选择合适的渠道模式
        5.4.2 分销渠道的管理和控制
        5.4.3 全力支持渠道发展
        5.4.4 渠道模式创新
    5.5 促销策略改进方案
        5.5.1 欧洲市场促销策略制定的原则
        5.5.2 采取多元化的促销方式
    5.6 人员策略改进方案
    5.7 有形展示策略改进方案
        5.7.1 建立强大统一的品牌文化。
        5.7.2 在欧盟内推行无国界营销策略
        5.7.3 在一汽内部建立红旗海外品牌中心
        5.7.4 让消费者成为品牌的共同创造者
    5.8 过程管理策略改进方案
        5.8.1 统一的厂家和代理商目标
        5.8.2 统一的销售过程
        5.8.3 统一的商务政策
        5.8.4 统一的区域营销活动
        5.8.5 统一的广告行动
第6章 保障措施
    6.1 健全欧洲法规标准管理体系
    6.2 加大欧洲业务政策支持力度
    6.3 推进纯电动汽车技术进步
        6.3.1 轻量化技术
        6.3.2 智能化技术
        6.3.3 动力电池技术
        6.3.4 先进的电驱动控制系统技术
    6.4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
        6.4.1 建立市场化的国际人才管理机制
        6.4.2 为国内人才提供国际化培训机会
    6.5 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日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技术路线、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存在的不足
第2 章 文献综述
    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概念和测度
    2.2 对象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东道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3 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3.1 供给与需求因素
        2.3.2 投机因素
        2.3.3 汇率因素
        2.3.4 其他因素
    2.4 文献总结
第3 章 传导机制分析
    3.1 价格机制
    3.2 预期机制
第4 章 日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模型
    4.2 数据来源
    4.3 数据检验
        4.3.1 平稳性检验
        4.3.2 滞后期数选择
    4.4 模型估计结果与诊断
    4.5 脉冲响应分析
        4.5.1 等间隔脉冲响应分析
        4.5.2 时点脉冲响应分析
    4.6 实证结果阐述
第5 章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4)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间冷式冰箱温度精确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冰箱技术的发展
        1.1.1 冰箱发展历程简介
        1.1.2 间冷式冰箱的优势
        1.1.3 间冷式冰箱的发展方向
    1.2 间冷式冰箱温度控制的研究现状
        1.2.1 除霜过程中箱室温度控制的研究现状
        1.2.2 制冷过程中箱室温度控制的研究现状
        1.2.3 停机保冷过程中箱室温度控制的研究现状
    1.3 间冷式冰箱温度精确控制需满足的要求
        1.3.1 箱室温度波动性的控制
        1.3.2 箱室温度均匀性的控制
        1.3.3 箱室降温速度的控制
    1.4 间冷式冰箱温度精确控制需要发展的关键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加热量与霜层分布匹配的除霜方法
    2.1 传统间冷式冰箱除霜存在的问题
    2.2 间冷式冰箱高效除霜的新技术的基本思路
    2.3 与除霜热量分布匹配的霜层质量分布设计方法
        2.3.1 除霜热量分布的计算方法
        2.3.2 霜层质量分布的计算方法
        2.3.3 风量分布的计算方法
        2.3.4 回风风道结构的设计方法
    2.4 霜层分布设计方法除霜效率提升效果的实验验证
        2.4.1 原型样机介绍
        2.4.2 回风风道的优化设计
        2.4.3 霜层质量分布的实验验证
        2.4.4 除霜效率的验证
        2.4.5 耗电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送风与回风热交换的结霜减量方法研究
    3.1 热交换器实现送风与回风热交换的结霜减量思路
    3.2 适用于间冷式冰箱的热交换器设计方法
    3.3 热交换器结霜减量效果的实验验证
    3.4 热交换器的应用对冰箱耗电量的影响
        3.4.1 对风道系统风量的影响
        3.4.2 对蒸发温度的影响
        3.4.3 对冰箱耗电量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箱室独立供冷的温度控制方法
    4.1 传统多箱室间冷式冰箱中冷量输送控制存在的问题
    4.2 新型风道分配器实现独立供冷的设计思路
        4.2.1 分配器中送风挡板装置的结构设计思路
        4.2.2 分配器送风风道结构的设计思路
    4.3 新型风道分配器结构参数的计算方法
        4.3.1 需要计算的结构参数
        4.3.2 第一类结构参数的计算方法
        4.3.3 第二类结构参数的计算方法
    4.4 新型风道分配器的设计案例
    4.5 新型风道分配器独立供冷对箱室温度控制效果的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容积间冷式箱室的均温方法
    5.1 大容积间冷式箱室的均温问题分析
    5.2 均温性能提升的基本思路
    5.3 大容积间冷式箱室中可行的均温性能提升方案
    5.4 均温性能提升方案应用效果的定量分析
    5.5 均温性能提升方案应用效果的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的科研项目

(6)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界定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经典贸易理论关于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解释
        2.1.1 比较优势理论关于跨境电商的解释
        2.1.2 规模经济理论关于跨境电商的解释
        2.1.3 其他相关经济理论关于跨境电商的解释
    2.2 关于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机制的研究综述
        2.2.1 跨境电商的发展降低了国际贸易交易成本
        2.2.2 跨境电商的发展缩短了国家间的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
    2.3 关于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综述
        2.3.1 关于跨境电商对于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3.2 关于跨境电商对于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3.3 关于跨境电商对于微观企业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理论基础与机制分析
    3.1 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理论基础
        3.1.1 基于传统贸易理论分析跨境电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2 基于新贸易理论分析跨境电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3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分析跨境电商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2 跨境电商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机制分析
        3.2.1 跨境电商拓展进出口贸易的深度和广度
        3.2.2 跨境电商改变进出口贸易的格局
        3.2.3 跨境电商提升进出口贸易效率
    3.3 跨境电商对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3.3.1 跨境电商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效益
        3.3.2 跨境电商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削弱服务贸易壁垒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境电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4.1 全球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商发展特点
        4.1.1 全球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4.1.2 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的发展与信息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4.2 主要国家的跨境电商发展特点
        4.2.1 美国电子商务市场较为成熟,集聚了跨境电商龙头企业
        4.2.2 欧洲跨境电商市场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
        4.2.3 日本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发展前景广阔
        4.2.4 俄罗斯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发展逐步加快
        4.2.5 东南亚国家跨境电商发展潜力较大
    4.3 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快速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4.3.1 我国电子商务呈现爆发式增长
        4.3.2 我国跨境电商近年来集中发展
    4.4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特点
        4.4.1 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增速远高于传统进出口贸易
        4.4.2 跨境电商出口为主,进口增速更快
        4.4.3 跨境电商B2B模式为主,B2C占比不断提高
        4.4.4 我国跨境电商主要贸易伙伴的新特征
        4.4.5 我国跨境电商主要贸易品类的新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境电商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5.1 电子商务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5.1.1 相关文献梳理
        5.1.2 模型构建
        5.1.3 实证分析
    5.2 跨境电商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5.2.1 模型构建
        5.2.2 样本选择与数据说明
        5.2.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2.4 稳健型检验
    5.3 跨境电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机制
        5.3.1 理论分析
        5.3.2 模型和数据
        5.3.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3.4 稳健型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跨境电商对中国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6.1 我国实施跨境电商政策措施概况
        6.1.1 “4.8新政”前的政策以支持激励为主
        6.1.2 “4.8新政”后政策以规范监管为主
    6.2 跨境电商政策对我国有关试点城市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6.2.1 基本统计描述与平行性检验
        6.2.2 计量方程与实证分析结果
        6.2.3 稳健性检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跨境电商对中国企业进出口绩效的影响
    7.1 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的障碍性因素
        7.1.1 概述
        7.1.2 发达国家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面临的障碍因素
        7.1.3 新兴经济体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面临的障碍性因素
        7.1.4 我国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面临的障碍性因素
    7.2 我国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现状
        7.2.1 我国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商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应用前景看好
        7.2.2 我国应用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
        7.2.3 应用跨境电商的企业出口目标市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
        7.2.4 应用跨境电商的企业出口产品类型多元
        7.2.5 以借助国内非自营平台为主
    7.3 我国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的影响因素
        7.3.1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7.3.2 企业规模(职工人数)
        7.3.3 目标市场
    7.4 跨境电商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
        7.4.1 理论模型分析
        7.4.2 实证分析—跨境电商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政策建议
        8.2.1 完善适应跨境电商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增长新动力
        8.2.2 推进适应跨境电商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改革,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8.2.3 推动形成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国际贸易规则,构建电子商务国际框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中国钢铁企业出口贸易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以反倾销风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贸易风险的相关研究
        1.2.2 预警机制的相关研究
        1.2.3 贸易风险预警机制的相关研究
        1.2.4 钢铁反倾销风险预警机制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出口贸易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
    2.1 出口贸易风险的含义
    2.2 出口贸易风险的分类
    2.3 风险管理理论与预警机制
        2.3.1 风险管理理论的内涵
        2.3.2 风险管理的流程
        2.3.3 出口贸易风险预警机制及流程结构
第3章 中国钢铁企业出口贸易风险分析
    3.1 钢铁企业面临出口贸易风险现状
        3.1.1 产能过剩,企业出口竞争压价
        3.1.2 出口退税等国内政策变动风险
        3.1.3 双边政治关系与国际经济形势影响
    3.2 钢铁企业遭遇反倾销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关联
        3.2.1 遭遇反倾销风险的界定
        3.2.2 钢铁企业遭受反倾销风险的原因
        3.2.3 反倾销风险与其他风险的关联与比较分析
    3.3 建立反倾销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意义
        3.3.1 中国钢铁企业遭遇反倾销风险现状
        3.3.2 遭遇反倾销风险给钢铁企业带来的影响
第4章 中国钢铁企业反倾销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4.1 反倾销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反倾销风险预警指标权重的计算
    4.3 反倾销风险预警警限区间的确定
第5章 反倾销风险预警机制的应用分析
    5.1 反倾销风险预警机制的运行流程
    5.2 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实践应用(以美国对华发起反倾销预警为例)
    5.3 美国对华发起反倾销风险近况及预警作用分析
第6章 中国钢铁企业贸易风险对策分析
    6.1 对标风险诱发因素的企业对策建议
        6.1.1 推进优化重组,加快产业升级
        6.1.2 跟进关注下游经济发展趋势
        6.1.3 提高反倾销应诉能力
    6.2 积极应用贸易风险预警机制
        6.2.1 根据预警机制建立风险监控系统
        6.2.2 加强风险管理与风险预警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产能过剩问题: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产能过剩内涵的研究
    第二节 关于产能过剩成因的研究
        一、从市场角度对产能过剩形成原因的研究
        二、从非市场角度对产能过剩形成原因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产能过剩测度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我国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研究
        一、出口贸易与产能过剩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产能过剩
    第五节 研究综述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演变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演变历程
        一、第一轮产能过剩
        二、第二轮产能过剩
        三、第三轮产能过剩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变化特征
        一、由阶段性向持续性发展
        二、由结构性向全面性蔓延
        三、由周期性向体制性转变
        四、由内需型向外需型拓展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下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需求
        二、外资比重
        三、技术水平
        四、市场集中度
    第四节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
        一、产能利用率的测算方法
        二、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
        三、产能利用率测算结果分析
        四、绝对σ收敛性检验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背景、基础与风险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时代背景
        一、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产业格局加速调整
        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现实基础
        一、政治环境持续稳定
        二、工业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三、产业技术水平有效提高
        四、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深化
        五、金融支持体系逐渐完善
        六、企业竞争力日渐提升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的可能风险
        一、宏观环境层面
        二、行业环境层面
        三、企业内部层面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理论基础与可行路径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三、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第二节 可行路径
        一、出口贸易影响产能利用率的理论分析
        二、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产能利用率的理论分析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实证研究
    第一节 出口贸易与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波动
        一、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二、模型设定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四、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波动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二、模型设定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四、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主要发达国家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产能国际转移经验
        一、美国产能国际转移经验
        二、日本产能转移经验
        三、德国产能转移经验
    第二节 对中国的启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国际定价权与国际定价影响力
        1.5.2 国际定价中心与期货交易所
        1.5.3 价格发现
    1.6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供求规律与价格理论
        2.1.2 市场势力相关理论
        2.1.3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定价权的形成
        2.2.2 能源需求相关研究
        2.2.3 关于国际市场势力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期货市场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2.2.5 简要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全球及中国煤炭能源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3.1 煤炭能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3.1.1 全球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3.1.2 中国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3.2 煤炭能源市场贸易现状研究
        3.2.1 全球煤炭贸易形势
        3.2.2 中国煤炭贸易形势
    3.3 煤炭定价方式分析
        3.3.1 全球煤炭能源主要定价方式
        3.3.2 中国煤炭能源定价历史变迁
    3.4 中外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4.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4.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
    4.1 煤炭定价权的形成
        4.1.1 煤炭能源定价权的形成
        4.1.2 煤炭期货市场在定价中的作用
    4.2 影响煤炭定价权的主要因素
        4.2.1 现货市场因素
        4.2.2 期货市场因素
    4.3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
        4.3.1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
        4.3.2 煤炭定价权缺失对中国现货及期货市场的传导路径
    4.4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4.4.1 中国构建国际定价中心的意义
        4.4.2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可行性分析
    4.5 实现煤炭定价权的路径规划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及进口量研究
    5.1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
        5.1.1 煤炭需求拐点理论假设
        5.1.2 煤炭需求拐点模型
        5.1.3 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实证研究
    5.2 基于ARMA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量预测
        5.2.1 变量与数据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实证过程
        5.2.4 实证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市场势力视角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6.1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互动机理
        6.1.1 定价权的经济学机理
        6.1.2 市场势力的测度方法
        6.1.3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关系
    6.2 基于PTM模型的全球主要煤炭贸易国市场势力研究
        6.2.1 模型的选择与推导
        6.2.2 变量与数据来源
        6.2.3 全球主要煤炭出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6.2.4 全球主要煤炭进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6.3 中国煤炭能源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6.3.1 基于PTM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6.3.2 基于SMR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市场势力研究
        6.3.3 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炭能源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研究
    7.1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7.1.1 大宗商品期货定价机制的产生
        7.1.2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7.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作用机理
        7.2.1 煤炭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7.2.2 煤炭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7.3 煤炭期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分析方法与理论模型
        7.3.1 分析方法
        7.3.2 理论模型
        7.3.3 变量与数据来源
    7.4 煤炭期货与煤炭现货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期货市场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8.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8.1.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8.1.2 中国与ICE期货市场联动现实基础
    8.2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8.2.1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8.2.2 不同期货市场联动过程中的表现
    8.3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8.3.1 研究方法
        8.3.2 数据选取
    8.4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 理查德湾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8.5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鹿特丹港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8.6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10)炭矿博物馆景区游客应急疏散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人员疏散理论及景区特征分析
    2.1 行人移动特性
    2.2 人员安全疏散理论及安全疏散准则
    2.3 炭矿博物馆景区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炭矿博物馆景区风险因素分析
    3.1 炭矿博物馆景区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3.2 危急环境下人员安全疏散评估
    3.3 炭矿博物馆景区急疏散过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AnyLogic的景区应急疏散模型构建
    4.1 行人仿真软件的选择
    4.2 炭矿博物馆景区游客疏散仿真模型构建
    4.3 模型仿真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炭矿博物馆景区疏散方案及安全疏散建议
    5.1 疏散方案制定
    5.2 疏散方案仿真优化
    5.3 安全疏散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上海提前实现全年出口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黑臭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研究 ——以南昌市桐溪河为例[D]. 杨旭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一汽红旗电动汽车欧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于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3]日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的影响研究[D]. 庞国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5]间冷式冰箱温度精确控制技术研究[D]. 李智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跨境电子商务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朱贤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7]中国钢铁企业出口贸易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以反倾销风险为例[D]. 车悦驰. 吉林大学, 2020(08)
  • [8]中国制造业过剩产能国际转移研究 ——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 唐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D]. 苏梦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10]炭矿博物馆景区游客应急疏散仿真研究[D]. 李俊勇.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上海提前完成年度出口目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