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建设我国高能电池生产基地

天津建设我国高能电池生产基地

一、天津建成我国高能电池生产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1](2011)在《罗布泊盐湖卤水硫酸钾矿床特征及其化学工艺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国新疆罗布泊盐湖卤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盐湖卤水矿床成矿机理、矿床特征研究,掌握了地下晶间卤水分布规律及其水文地质特征;通过对卤水化学组成及化学工艺特点分析、研究,并经过卤水蒸发试验和蒸发产物合理分级得到钾混盐和光卤石,同时对两种原料采取转化—浮选和分解—浮选—洗涤的加工工艺得到软钾镁矾和氯化钾半成品,再经加水转化制取硫酸钾产品,为开发罗布泊盐湖卤水资源制取硫酸钾提供了一条崭新途径。并通过2万吨/年硫酸钾工业试验装置为“新疆罗布泊钾肥基地年产120万吨钾肥项目”提供了理论依据及设计参数,并实施产业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我国钾肥自给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经济效益。

河南省人民政府[2](2011)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暂行)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豫政[2010]86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暂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王海东[3](2010)在《青鸟华光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工业早已进入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层出不穷,高科技公司不断涌现。然而,并非所有的公司都这么幸运,尤其是在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大量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限制,无法全部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也没有财力使用先进的管理系统来规划项目。同时,企业的很多管理人员是从生产第一线提拔上来的,这些人一旦从事管理工作,其主要精力都花在技术问题的解决上,往往忽略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找出一个简易、实用、操作性强的方法来提高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水平,是当务之急。本文运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找出项目中的瓶颈问题,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和产品、工艺特性,进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给出了比较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在分析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作者使用图、表等可视性强、简单易懂的工具,并结合实例来说明如何进行可行性研究,给出了社会效益评价方法和经济效益评价方案。该方案通过技术经济学原理和财务评价理论,对项目进行了多个方面的研究,可以为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基础。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绪论,主要说明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进行文献综述及介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章,项目介绍,介绍了青鸟华光电池公司、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等有关内容;第3章,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分析,应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项目论证中的主要问题;第4章,项目社会效益分析,在讨论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从环保角度出发,提出了项目实施中的环保建设思路;第5章,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对项目做了深入的财务评价,提出了防范投资风险的保障措施。最后对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徐境[4](2010)在《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起点上,实际上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进入“十一五”之后,我国各城市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追求空间结构优化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新的价值取向。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本研究试图依据世界城市的空间结构变革规律,结合呼包鄂城镇群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究区域一体化趋势下的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生态空间、设施空间等要素之间的优化整合;从产业空间优化、产业价值链与区域空间再造、城市空间复兴与结构优化、规划发展模式等热点难点问题,并紧紧围绕区域一体化空间优化的核心命题,来探寻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与路径,为呼包鄂城镇群的新一轮协调发展、优化发展以及和谐发展提出了一些战略性的对策研究。本文的框架体系设计为: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框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架构论文的框架内容体系及所遵循的技术路线。第二章:为相关理论解读与比较经验借鉴。本章为基础理论梳理与解读部分,是全文内容体系的灵魂,结合文献搜集,力图客观准确把握当今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理念及发展趋势,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前沿性思潮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理论梳理再到最新发展理论审视,力图客观找寻区域一体化发展诉求下的城市空间发展及区域规划布局研究的指导性理念,从而为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实现寻求了理论依据。第三章: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呼包鄂城市群区域性差异分析和区域竞争力分析,对呼包鄂城市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评价及研判,从而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奠定基础。第四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非合意性的评估体系构建。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问题诊断作为找寻的基点,以最终目标导向作为区域发展预测的合意性/非合意性的后评价理念,从而创造性地提出并构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绩效的评估体系,该体系遵循由“现状问题诊断——预测性指标体系——预期性目标实现与非实现(合意性与非合意性)”的技术操作理念。第五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框架。通过横向与纵向体系的战略比较分析借鉴,找寻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适宜模式;根据第三章的现状问题解读与第四章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绩效非合意性的评估,建构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发展定位以及针对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体系。第六章:为呼包鄂区域产业聚集优化分析。本章是在前几章研究背景下,以产业发展现状为基本切入点,对呼包鄂区域产业进行结构性分析、产业比较发展研究、产业可行性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结构性调整分析、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集群培育与产业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呼包鄂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及规划布局建议提供指导性依据。第七章:为核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根据绪论章节里的城市群(圈)的空间范围界定原理,界定呼包鄂城市群空间分层的结构体系,划定核心区域网络圈层与中心城市区圈层。本章重在对核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模式进行系统构建,分析核心区域的城市空间结构现状、找寻聚集与扩散机制下的城市群成长的模型,分析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为区域一体化空间布局发展提供思路。第八章:为中心城市圈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本章主要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中心城市外围的卫星城镇作为辐射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重点分析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三个中心城市周边辐射影响区域内的一体化空间组织模式研究。第九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措施与建议。重点分析建构四大关键性的措施体系,分别为生态区划与空间管治策略、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空间融合引导策略与政策保障机制策略。

天津市人民政府[5](2006)在《关于印发天津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现将《天津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胡安生[6](2005)在《汽车新动力的发展趋势研究(下)》文中研究说明汽车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和地球的温室效应,已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公害。这就使人类社会和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威胁。发展汽车新能源、开发汽车新动力,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我国汽车行业必须高度重视能源战略,关注世界未来汽车新动力的发展趋向,加快汽车新动力的研究和开发。当代融合多种高新技术而兴起的纯电动汽车、混合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尤其是立足于氢能基础上的燃料电池汽车正在引发世界汽车工业的一场革命,展现了汽车工业新能源、新动力发展的光明前景。

尹海林[7](2004)在《当代区域规划理论与天津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当前,在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构筑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重要举措。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搞好区域发展的综合协调,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和有关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必须处理好与所在区域和周边地区的关系,促进城乡之间和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个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都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和土地利用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区域研究与规划的有关理论,探讨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机制和空间结构特征,并通过相关的调控措施,提高城市的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京津冀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圈内最大的城市积聚区和经济核心地带之一,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高科技水平和技术后备力量。环渤海地区面临新的发展契机,天津市如何在这一发展机遇期借势起飞,首要的任务就是确定天津在更大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和作用,协调与北京及周边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而才能对天津市域内部各地区的分工合作进行调控。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展开了对天津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以天津市域的空间组织着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了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主要线索按如下思路展开: 第一章为国内外区域规划和研究相关研究综述。该部分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区域规划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内容。第二章为本论文的理论依据,首先是对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明了建立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概念的意义; 接着对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空间结构重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同第一章综述提到的相关理论一起共同构成实证部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至第五章以天津市域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探讨了天津市所在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天津的发展如何与京冀地区协调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津市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域内各主要城镇的协调分工策略,对天津市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重组,以适应新的宏观背景与发展态势。第六章借鉴国外战略规划与空间规划的管理经验,构建了天津市域空间发展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①构建与区域空间结构一致的交通系统支撑体系。②统

陈柳钦[8](2004)在《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支持》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多年努力,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为进一步推进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天津市应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区域政策以及人才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陈立泉[9](2004)在《能源新材料》文中指出 4.1 概述新能源材料是指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中所要用到的关键材料,它是发展新能源的核心和基础。主要包括储氢合金材料为代表的镍氢电池材料、嵌锂碳负极和LiCoO2正极为代表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Si半导体材料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和发展风能、生物质能以及核能所需的关键材料等。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包括高容量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相关材料、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等。

陈柳钦[10](2004)在《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津市政府就把"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确定为新形势下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努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天津工业总量中已经三分有一,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目前,天津市超亿元产值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5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2家,一批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能力、较高知名度的产品,已经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如移动电话、彩色显象管、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器、光盘驱动器、电子元器件、自动客梯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高能电池、皮质激素、自动售货机及防伪识别产品、IC 卡及读写机具、变性淀粉及生物降解塑料等。

二、天津建成我国高能电池生产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建成我国高能电池生产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1)罗布泊盐湖卤水硫酸钾矿床特征及其化学工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1 绪论
    1.1 钾盐及其用途
    1.2 罗布泊盐湖调查史
    1.3 国内外盐湖研究历史及发展趋势
    1.4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4.1 我国钾肥的需求和生产状况
        1.4.2 我国钾资源的分布状况
        1.4.3 世界钾资源的分布状况
        1.4.4 世界钾肥的生产和销售状况
        1.4.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及内容
        1.5.1 技术路线分析
        1.5.2 课题研究内容
    1.6 课题完成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2 罗布泊钾盐矿床的成矿特征
    2.1 罗布泊区域地质特征
        2.1.1 罗布泊干盐湖区域构造位置
        2.1.2 地层
        2.1.3 构造
        2.1.4 新构造运动
        2.1.5 侵入岩
    2.2 罗布泊钾盐矿床的成矿特征
        2.2.1 卤水矿层的划分
        2.2.2 储卤层特征
        2.2.3 底板特征
        2.2.4 卤水矿体的赋存和形态特征
        2.2.5 晶间卤水组成
    2.3 罗布泊钾盐矿床的资源分布特征
    2.4 罗布泊钾盐矿床的成矿机理
        2.4.1 罗布泊盐湖沉积演化
        2.4.2 钾盐矿床的物质来源
        2.4.3 地质构造条件
        2.4.4 气候条件
    2.5 罗布泊资源概况
3 罗中凹地浅层裂隙成因
    3.1 盐湖浅层裂隙的形态特征与空间分布
    3.2 盐湖浅层裂隙与干裂构造的特性和对比
    3.3 盐湖浅层裂隙的成因分析
    3.4 盐湖浅层裂隙发现的地质意义
    3.5 盐湖浅层裂隙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4 罗布泊钾盐矿床卤水的化学特性及制取硫酸钾应用研究
    4.1 罗布泊钾盐矿床的化学组成
    4.2 卤水蒸发结晶路线分析
    4.3 制取氯化钾分析
    4.4 制取硫酸钾分析
    4.5 制取硫酸钾试验
        4.5.1 试验设备及分析方法
        4.5.2 卤水蒸发试验
        4.5.3 软钾镁矾转化、浮选试验
        4.5.4 光卤石分解、浮选试验
        4.5.5 制取硫酸钾转化试验
        4.5.6 制取硫酸钾中间试验流程的确定
    4.6 上推下扬式混合型结晶器研制
    4.7 试验结果
5 罗布泊盐湖卤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分析
    5.1 钾盐分析
        5.1.1 硫酸钾分析
        5.1.2 钾镁肥产品分析
        5.1.3 其他钾盐分析
    5.2 氯化钠分析
        5.2.1 制碱行业现状
        5.2.2 开发烧碱、纯碱联产PVC产品分析
        5.2.3 烧碱及PVC产品开发
    5.3 镁盐分析
        5.3.1 镁行业现状
        5.3.2 镁产品开发分析
    5.4 锂等稀有元素
        5.4.1 锂产品分析
        5.4.2 锂行业的现状
        5.4.3 锂产品开发
    5.5 罗布泊盐湖综合开发目标及规划
        5.5.1 加快120万吨钾肥项目建设,打造国内无氯钾肥生产基地
        5.5.2 加大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力度,确保罗布泊盐湖资源可持续发展
        5.5.3 完成锂、铯等稀有金属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建设,实现资源型企业向高科技性企业的转变
    5.6 罗布泊盐湖综合开发难题及建议
        5.6.1 加快水资源勘探工作
        5.6.2 做好罗布泊盐湖开发的统一规划
        5.6.3 加强技术联合,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和人才
    5.7 结论
6 罗布泊钾肥基地工程建设
    6.1 产品方案及规模
    6.2 产业化实施方案
    6.3 项目组织与实施
    6.4 经济评价
7 项目建设管理体会
    7.1 做好统筹规划、保障120万吨钾肥项目实施
    7.2 科学的管理与决策是120万吨钾肥项目建设成功的关键
    7.3 总体开发评价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3)青鸟华光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写作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写作背景
        1.1.2 论文写作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总体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青鸟华光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分析
    2.1 青鸟华光电池公司简介
    2.2 项目产品的类型和特点
    2.3 项目产品的生产原料及其加工工艺
        2.3.1 生产原料
        2.3.2 加工工艺
    2.4 生产线主要设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分析
    3.1 五力模型
    3.2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3.3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3.4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3.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6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3.7 五力模型与企业战略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4.1 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迅猛提升
        4.1.1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现状
        4.1.2 项目产品技术进步
        4.1.3 项目产品技术优势
    4.2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环保价值
        4.2.1 环保价值标准
        4.2.2 环保价值评估
    4.3 社会效益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5.1 项目财务评价
        5.1.1 财务预算依据
        5.1.2 项目总投资估算
        5.1.3 成本预测
        5.1.4 项目销售收入及税金估算
        5.1.5 利润估算
        5.1.6 财务评价指标
        5.1.7 销售能力分析
        5.1.8 财务评价结论
    5.2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5.2.1 项目盈亏平衡分析
        5.2.2 项目敏感性分析
        5.2.3 风险规避和控制措施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城市空间发展演变规律与趋势
        1.1.2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1.1.3 呼包鄂城镇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诉求
    1.2 研究目的
    1.3 概念界定
        1.3.1 城市群基本概念的界定
        1.3.2 区域一体化概念的界定
        1.3.3 呼包鄂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地域范围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
        1.5.2 系统架构和比较分析
        1.5.3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5.4 理论解析和实证结合
    1.6 论文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思路
    1.7 可能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借鉴
    2.1 区域城市发展态势及启示
        2.1.1 新经济全球化思潮
        2.1.2 新城市区域化思潮
        2.1.3 新区域主义理念
        2.1.4 新城市主义理念
        2.1.5 第三条道路理念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经典理论研究梳理
        2.3.1 传统经典理论
        2.3.2 现代经典理论
    2.4 国内外实践经验比较借鉴
        2.4.1 国外空间(区域一体化)规划实践
        2.4.2 中国空间(区域一体化)规划实践
        2.4.3 发展启示
    2.5 小结
3 呼包鄂区域发展现状及比较分析
    3.1 发展历程回顾
        3.1.1 呼包鄂"金三角"的形成
        3.1.2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的提出
    3.2 区域现状解析
        3.2.1 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3.2.2 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3.2.3 核心区域极化,圈层结构明显
        3.2.4 城镇群尚在雏形,哑铃型结构显着
        3.2.5 中心城市辐射强度迥异,两类中心并存
        3.2.6 交通网络日臻完善,运量需求日益扩大
    3.3 呼包鄂与国内城市群的比较
    3.4 发展存在问题
        3.4.1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3.4.2 土地利用粗放,地均产值低下
        3.4.3 核心区域内聚强于膨胀,辐射扩散不足
        3.4.4 城镇体系不健全,缺乏中等城市
        3.4.5 中心城市压力较大,中心功能疏解低效
        3.4.6 交通设施滞后,限制区域连通
    3.5 小结
4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合意性评价
    4.1 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相关指标体系评述
        4.1.3 一体化指标体系构建
    4.2 评价方法及步骤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步骤
    4.3 子系统合意性评价
        4.3.1 权重计算及评语集构建
        4.3.2 支持系统评价
        4.3.3 动力系统评价
        4.3.4 实力水平评价
        4.3.5 发展绩效评价
        4.3.6 生态安全评价
    4.4 综合性评价
    4.5 不合意的根源
        4.5.1 生态本底——水资源短缺制约
        4.5.2 能源格局——资源型发展模式
        4.5.3 空间失衡——城镇均衡点缺失
        4.5.4 通道瓶颈——区域联通滞后
        4.5.5 文化基因——传统游牧文化影响
    4.6 小结
5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及目标
    5.1 区域SWOT组合分析
        5.1.1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
        5.1.2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劣势
        5.1.3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机遇
        5.1.4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挑战
    5.2 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
        5.2.1 京包兰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
        5.2.2 国家能源战略重要保障基地
        5.2.3 国家原材料及重化工产业基地
        5.2.4 节约利用能源和生态示范基地
    5.3 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5.3.1 城镇化(郊区化)——社会因素推动
        5.3.2 交通条件进步一一技术因素影响
        5.3.3 工业化的加速——能源需求拉动
        5.3.4 空间规划引导——国家政策推动
    5.4 发展的适宜模式构建
        5.4.1 模式选择
        5.4.2 模式设计
    5.5 发展思路及战略重点
        5.5.1 发展构思
        5.5.2 战略重点
    5.6 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
        5.6.1 总体定位
        5.6.2 发展目标
    5.7 小结
6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的产业发展策略
    6.1 发展阶段认知
        6.1.1 发展历程简述
        6.1.2 发展阶段判读
    6.2 发展前期分析
        6.2.1 发展模式分析
        6.2.2 发展动力分析
        6.2.3 发展路径分析
    6.3 产业现实基础
        6.3.1 现状分析
        6.3.2 发展优势
        6.3.3 存在问题
        6.3.4 面临机遇
    6.4 产业战略导向
        6.4.1 战略思路
        6.4.2 定位目标
    6.5 产业发展策略
        6.5.1 产业组织框架
        6.5.2 产业布局指引
        6.5.3 产业发展重点
        6.5.4 产业推进时序
    6.6 小结
7 呼包鄂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规划策略
    7.1 核心区域的空间构成
        7.1.1 核心区域的空间范围
        7.1.2 核心区域的发展现状
    7.2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分析
        7.2.1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演变过程分析
        7.2.2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机制分析
        7.2.3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
        7.2.4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障碍分析
    7.3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战略导向
        7.3.1 发展思路
        7.3.2 战略目标
        7.3.3 发展导向
    7.4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结构组织
        7.4.1 城镇职能分工
        7.4.2 城镇空间结构
        7.4.3 产业空间结构
        7.4.4 城市发展引导
    7.5 小结
8 呼包鄂区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8.1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8.1.1 空间一体化的演变机制
        8.1.2 中心城市空间现状特征
        8.1.3 中心城市用地布局评价
        8.1.4 城市空间结构问题诊断
    8.2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思路
        8.2.1 城市品牌产品思路
        8.2.2 空间动力组织模式
        8.2.3 城市功能发展定位
        8.2.4 空间发展目标导向
    8.3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的优化方案与对策
        8.3.1 城市功能结构优化
        8.3.2 产业聚集效益优化
        8.3.3 区域协调发展优化
    8.4 小结
9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措施及政策建议
    9.1 生态区划及空间管制
        9.1.1 生态功能区划
        9.1.2 区域空间管制
    9.2 产业发展政策与措施
        9.2.1 产业政策指引
        9.2.2 产业推进措施
    9.3 空间融合及引导策略
        9.3.1 发展政策引导
        9.3.2 空间融合措施
    9.4 交通一体化策略
        9.4.1 完善公路运输网络
        9.4.2 提升铁路枢纽地位
        9.4.3 大力发展航空运输
        9.4.4 有序推进城际交通
        9.4.5 加快交通枢纽建设
    9.5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展望
    10.2 研究结论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汇总

(6)汽车新动力的发展趋势研究(下)(论文提纲范文)

四、汽车新动力的发展趋势
    1. 替代燃料进入实用阶段
    2. 混合动力车是现实的解决方案
    3. 纯电动汽车研究的不同策略
    4. 氢燃料动力车是终极解决方案
五、我国汽车新动力的发展战略
    1. 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汽车新动力
    2. 国家“863计划”新动力汽车重大项目
    3. 承接研究项目单位研发情况
    4. 我国汽车新动力的发展战略

(7)当代区域规划理论与天津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国内外区域规划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1.1 国外区域规划发展历程
        1.1.1 区域规划的萌芽与兴起
        1.1.2 区域规划的繁荣与发展
        1.1.3 区域规划的衰落和复兴
    1.2 国外区域规划理论的新进展
        1.2.1 区域规划新背景
        1.2.2 区域规划新理念
        1.2.3 区域规划新理论
        1.2.4 区域规划新目标
        1.2.5 区域规划新内容
        1.2.6 区域规划新方法
        1.2.7 区域规划新手段
    1.3 我国区域规划发展态势
        1.3.1 国土规划的衰变
        1.3.2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升
        1.3.3 都市区规划的兴起
    1.4 我国区域规划发展面临的问题
        1.4.1 规划与立法
        1.4.2 比较与竞争
        1.4.3 集聚与扩散
        1.4.4 刚性与弹性
        1.4.5 协调与整合
        1.4.6 沟通与整治
第二章 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辨析
        2.1.1 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概念的建立
        2.1.2 开展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
    2.2 区域整体协调规划理论
        2.2.1 区域整体协调规划的渊源及主要内容
        2.2.2 区域整体协调规划的意义
    2.3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2.3.1 地域分工是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2.3.2 产业结构演替的规律及其解释
    2.4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
        2.4.1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两个经典理论
        2.4.2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动力机制
        2.4.3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要素及其实现
    2.5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5.1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区域发展的要求
        2.5.2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空间
第三章 京津冀区域的协调发展
    3.1 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历史积淀
    3.2 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3.2.1 有效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3.2.2 解决共同发展的问题的需要
        3.2.3 建立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的需要
    3.3 京津冀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缺乏区域协作的观念
        3.3.2 城镇体系欠发达和环境退化
        3.3.3 区域交通体系不完善
        3.3.4 现行城市政策不完善
    3.4 协调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4.1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3.4.2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3.4.3 生产要素具有聚集的可能
        3.4.4 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借鉴
        3.4.5 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合作发展的机会
    3.5 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战略措施
        3.5.1 疏解北京市区部分功能
        3.5.2 促进京津都市带发展
        3.5.3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3.5.4 合理发展沿海港口和工业
    3.6 关于京津冀地区空间发展战略思考
        3.6.1 发展的总体思路
        3.6.2 发展的指导思想
    3.7 京津冀地区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
        3.7.1 构造环渤海地区城市网络布局
        3.7.2 构筑京津冀地区城市的有机网络
        3.7.3 关于区域空间发展目标与重点的思考
    3.8 关于京津城市联合途径的思考
        3.8.1 京津的联合发展与跨地区企业重组
        3.8.2 京津联合建设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
        3.8.3 关于天津的发展重点及其措施思考
    3.9 加速实现区域联合的一体化进程
        3.9.1 加速区域空间一体化进程
        3.9.2 加速区域空间交通一体化进程
        3.9.3 加速区域空间市场一体化进程
        3.9.4 加快区域空间工业一体化进程
        3.9.5 加快区域空间科技创新一体化进程
        3.9.6 加速区域空间服务业一体化进程
        3.9.7 加快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一体化进程
第四章 区域协调下的天津市域产业结构重组
    4.1 天津市域产业空间布局战略定位
    4.2 天津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的目标
        4.2.1 能够有效参与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竞争
        4.2.2 能够全面发挥天津的地理、区位优势
        4.2.3 能够有利于京、津、冀共同协调发展
    4.3 天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构想
        4.3.1 发展服务业,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
        4.3.2 有机整合现代物流业
        4.3.3 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业
        4.3.4 发展功能各异的金融业
        4.3.5 积极培育商贸流通业
    4.4 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
    4.5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现代化进程
    4.6 产业空间布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7 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网络体系
    4.8 东移与扩散相结合的产业布局
        4.8.1 天津开发区的产业布局
        4.8.2 保税区的产业布局
        4.8.3 临港工业区的产业布局
        4.8.4 大港城区的产业布局
        4.8.5 汉沽城区的产业布局
        4.8.6 海河下游工业区的产业布局
    4.9 新型城乡协调发展机制上的乡镇企业
    4.10 产业结构调整、区域间协调及政府行为
第五章 区域协调下的天津市域城镇空间发展布局
    5.1 天津市域城镇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5.1.1 天津市域城镇的发展现状
        5.1.2 目前所存在问题
    5.2 影响天津市域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
        5.2.1 自然生态环境状况
        5.2.2 经济及其增长状况
        5.2.3 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空间分布
        5.2.4 交通网络的影响
        5.2.5 国家政策的指导
        5.2.6 区域与城乡空间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5.2.7 其他因素
    5.3 对天津市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的思考
        5.3.1 关于城镇体系中的级配问题
        5.3.2 关于中心城市
        5.3.3 关于“二级市”
        5.3.4 关于城镇的数量与布局
    5.4 天津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目标与规划布局
        5.4.1 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则
        5.4.2 区域与城乡空间发展战略目标与设想
        5.4.3 区域与城乡空间发展战略出现新形态
        5.4.4 天津市区域重要城镇的发展方向
    5.5 对策与措施
第六章 区域协调下的天津市域空间结构重组支撑体系构建
    6.1 区域交通运输支撑体系
        6.1.1 京津冀地区及天津市对外交通运输现状及问题
        6.1.2 区域交通发展战略
        6.1.3 区域交通圈发展规划研究的几个重点问题
        6.1.4 区域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6.2 天津市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其地域划分
        6.2.1 区域生态环境区划
        6.2.2 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
        6.2.3 自然保护区间生态联系廊道的建立
        6.2.4 生态保护中的“越境责任原则”
        6.2.5 关于天津市生态景观规划的思考
    6.3 天津市域市政公共基础设施体系
        6.3.1 水资源支撑体系
        6.3.2 能源体系的有机建构
        6.3.3 污水处理和水系治理
    6.4 软环境支撑体系
        6.4.1 大胆进行观念创新
        6.4.2 切实加快体制创新
        6.4.3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6.4.4 广聚人才,构筑面向21世纪的人才高地
后记
主要科研简历和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主要参考书目
致谢

(8)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1.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2.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3.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发展势头强劲
二、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提供市场支持不足
    2.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3.高技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比较弱
    4.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环境不佳
    5.支持产业发展的专业孵化平台不足
    6.产业关联度不高, 配套能力较弱
三、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支持
    1.实行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府采购制度
    2.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和方式, 使之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
    3.采取多样化的科技税收优惠方式,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1) 要逐步由直接优惠为主向间接优惠为主转变。
        (2) 税收优惠环节要由结果环节向中间环节侧重。
        (3) 税收优惠的“受益人”应向具体的科研项目、开发环节转变。
        (4) 税收优惠应从地域优惠为主转向以产业优惠为主。
    4.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1)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投资机制。
        (2) 依托资本市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 充分发挥银行的支持作用。
    5.建立和完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关的国际贸易政策
    6.合理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政策
    7.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8.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
        (1) 制定适应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战略和规划。
        (2) 建立适应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机制。
        (3)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 推动科技人才资源向智力资本的转变。

(10)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存在的问题
政策支持的十大方面

四、天津建成我国高能电池生产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罗布泊盐湖卤水硫酸钾矿床特征及其化学工艺应用研究[D]. 李浩.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 [2]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暂行)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1(01)
  • [3]青鸟华光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可行性研究[D]. 王海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5)
  • [4]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徐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 [5]关于印发天津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J]. 天津市人民政府. 天津政报, 2006(17)
  • [6]汽车新动力的发展趋势研究(下)[J]. 胡安生. 汽车工业研究, 2005(09)
  • [7]当代区域规划理论与天津市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 尹海林. 天津大学, 2004(11)
  • [8]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支持[J]. 陈柳钦.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 [9]能源新材料[A]. 陈立泉. 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04), 2004
  • [10]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J]. 陈柳钦. 中国高新区, 2004(04)

标签:;  ;  ;  ;  ;  

天津建设我国高能电池生产基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