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蔬菜生产应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无公害蔬菜生产应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一、无公害蔬菜生产应抓好的几个关键环节(论文文献综述)

赵璐[1](2016)在《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太谷县作为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县,蔬菜的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蔬菜产业是促进县城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支柱产业。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变化多端的市场需求,太谷县蔬菜产业该如何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以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为研究课题,在对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条件分析基础上,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问题,从争取政策扶持、借鉴国内经验、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资监管、调整品种结构、拓宽市场、推进产业化发展等角度,提出了促进太谷县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策略建议,以期促进太谷蔬菜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余坚[2](2016)在《岳阳市蔬菜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蔬菜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发展蔬菜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富裕、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改善,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农业产品特别是蔬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扩大,促进了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其生产规模和年产量持续增加,蔬菜市场供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蔬菜作为生产强劲、加工增值收益大的产业,逐渐形成一个集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的产业链,这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岳阳市蔬菜产业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但在全球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岳阳市蔬菜产业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蔬菜产业生产基地建设整体标准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安全质量隐患依然存在、储藏和深加工环节薄弱、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论文根据农业产业化理论、规模报酬理论、产业竞争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岳阳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着手,通过对岳阳市蔬菜产业的产量、基地建设、科技支撑激励、蔬菜流通监控体系和标准化生产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学习国外美国、德国、日本和国内寿光、兰州、昆山的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基础上结合岳阳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不断地重视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对蔬菜产业支撑力,提高蔬菜产业安全质量检测水平,提高蔬菜产业深加工能力和增强蔬菜产业竞争力五个方面提出促进岳阳市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于洁[3](2014)在《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蔬菜作为拉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产业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河北省是蔬菜生产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蔬菜生产能力增长迅速,2012年河北省蔬菜播种面积120.3万公顷,产量7695万吨,分别占据全国第七位和第二位。自2001年起,河北省蔬菜产值就已超过粮食作物产值,蔬菜产业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当前,河北省蔬菜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问题,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蔬菜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国内外蔬菜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党中央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技术先进、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研究制约河北省蔬菜生产的深层次因素,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发展,带动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国内外蔬菜业研究现状入手,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的特征,基于要素投入的角度,从产业组织、农户行为、技术进步、政策等四大因素角度研究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而提出促进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河北省蔬菜生产的资源现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依据资源禀赋理论,探讨了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优势和面临的资源约束。认为河北省及周边人口密集,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一方面使得蔬菜生产发展的资源禀赋稀缺性更突出;另一方面蔬菜产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具有更大潜力,资源禀赋的有效性更丰富。(2)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蔬菜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特征,依据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产业组织在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博弈分析法,基于交易费用的角度,对“农超对接难”现象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在当前技术条件约束下,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组织衔接模式是适合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需要的。但是每一种组织形式应分工明确,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若要打破超市与中间商的均衡,需要壮大自身实力,或通过网络销售平台“抱团取暖”。(3)三是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对冀北、冀中、冀南的蔬菜种植农户生产、销售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农户蔬菜经营行为的特征和经营效率。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运用Logit二元模型对影响农户安全生产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基于规模经济理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农户蔬菜规模经营效率进行了分析比较。结论认为农户进行蔬菜安全生产的意愿比较强烈,但安全生产技术掌握不到位。在蔬菜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认为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制约下,农户家庭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适宜规模在5-6亩之间。(4)研究了技术因素对蔬菜生产的影响。首先分析了近年来河北省在蔬菜生产技术推广中取得的成绩,进而分析了蔬菜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人力资本、技术应用等角度,分析了制约河北省蔬菜生产技术发展的因素。(5)基于产权与制度理论,梳理了我国蔬菜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进而以河北省“蔬菜示范县”政策为例,分析了政策的效果,挖掘了河北省政策支持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论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促进蔬菜生产为基础,以改善蔬菜流通为重点,以提升蔬菜质量安全为目标的产业政策体系。但是依然存在着公共性目标欠缺、政策体系不完整等问题。主要创新之处:(1)采用博弈分析法,对“农超对接难”的现象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超市与合作社或与中间商的合作均是纳什均衡的策略,如果合作社想实现“农超对接”的均衡,需打破原有路径依赖,进行组织创新;(2)运用logit二元模型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农户安全生产意愿的主要因素,得出蔬菜种植年限、产品通过“无公害蔬菜”及以上级别认证等11个变量影响显着的结论;(3)运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DEA)计量方法,得出农户家庭从事设施茄果类蔬菜生产相对最佳规模为5-6亩的结论。

刘佳[4](2014)在《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蔬菜产业是青州农业中的传统产业,在青州市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力的促进了青州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近年来,随着蔬菜市场的激烈竞争,青州市蔬菜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青州市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对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剖析,提出了青州市蔬菜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发展对策。首先,本文分析了青州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自然条件,进一步认清当前青州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形势。其次,分析了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产业基础薄弱;品种结构不合理,缺少特色品种;蔬菜加工品出口市场单一;市场信息不灵,流通不畅;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对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分析了青州市蔬菜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对青州市蔬菜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概况。最后提出了青州市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具体的推进措施:包括建立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积极培育和扶持蔬菜龙头企业;加快蔬菜产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蔬菜产业布局;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蔬菜产业科技水平;加强蔬菜产业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

尤晓林[5](2009)在《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WTO后过渡期”,一些经过三年适度保护的产业领域将陆续结束过渡期,开始到达“入世”承诺的终极目标。在农业领域,我国步入“WTO后过渡期”以后,WTO规则下的农产品贸易要求各国只能通过有限关税措施对农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不能或尽量减少非关税使用。而随着各国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各个区域农业政策不同而导致农产品国际贸易不能完全按照自由贸易原则进行,随着加入WTO农产品贸易和市场更加开放,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降低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着各种压力和风险。本文以“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为题对黑龙江省在“WTO后过渡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即从WTO规则解读和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研究出发,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区域农产品出口与WTO规则应用,根据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及政策体系现状,建立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农业政策干预模型,并以设置不同参数组的方式,对黑龙江省粮食、畜牧产品和果蔬产品出口政策的评价实现良好的适应性和拟合优度,并根据模型预测和评价,针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和措施调整,提出建议。通过对WTO相关规则阐述与解释,国内外应对措施和相应效果与政策调整,结合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际状况,分析黑龙江省运用这些规则和措施的效果,并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型实证考查政策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贸易的影响,并在实证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分别从理论基础、宏观政策分析、黑龙江省省情、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模型实证与政策建议等几个层次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主要讨论贸易政策与格局演变下,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和效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参考,提出本文的逻辑框架,并着重谈论农业协议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其次,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在入市后的调整与适应,应用规则前提下国内农业的支持内容与作用,与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不同与对比在内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历史分析和国内外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完善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相应对策措施。再次,在前几部分中的理论阐述和中国应对农业开放对策措施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实际进行实证,并且通过建立出口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量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效率,通过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考查了建立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和对策建议,主要对以上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出利用规则前提下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对策措施。本文系统地对WTO规则、WTO后过渡期的特征、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区域政策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国内支持、财政补贴、市场准入和动植物卫生为重点,分析了我国在WTO后过渡期政策层面调整应对复杂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其中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提出应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打好品牌战略。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和水资源优势及气候条件,发展本省的支柱产品出口,如黑龙江的大豆产业可以利用我国特殊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贸易加工产品的出口。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是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增强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是一项既扩大出口又解决过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好方法。继续加强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进一步开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及非洲国家的市场。中俄有着超过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地缘优势突出。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日趋活跃,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对俄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并有利于进一步开发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质量监管体制。现行的出口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仍存在多头管理、分而治之的现象。如畜禽产品,出口过程中国内的商检部门要检测检疫,畜牧部门也要检测检疫,而且部门之间宽严不同,标准不一。这种多头检、重复检、矛盾检的做法,不仅令出口企业左右为难,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而且使出口产品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扩大农产品贸易强化硬件和改善软件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可在俄境内选择适宜地点建立仓储基地或批发中心,同时发展果蔬产品的加工业务,开发果汁、罐头及各类深加工产品,提高对俄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指导企业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规避出口风险,改进企业管理和积极参加应诉工作,以确保黑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从区域农业品出口政策调整的角度来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不仅局限于对作为外因的WTO规则的解读,还进一步对显着影响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区域政策制度的演变和调整进行分析。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由于政策及其效应研究问题的性质,大量引入定性变量,以点带面,构建出完整并且真实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干预的影响,建立干预分析模型,研究农产品出口问题,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预测。

卢中华[6](2008)在《蔬菜生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经济效益理论,运用现代经济研究方法,结合具体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论文提出了我国蔬菜生产效益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期为蔬菜生产效益的提高和现代蔬菜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第一章提出研究问题、综述相关文献和构建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第二章首先总结了经济效益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分工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产业区位理论、资源配置效率理论,形成了蔬菜生产效益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根据上述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提出了包含主要影响因素的蔬菜生产效益的一个分析框架,即“环境—技术—组织—生产效益”理论模型。最后,根据山东省苍山县的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苍山县蔬菜经济发展的初期,影响该县蔬菜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是蔬菜价格指数、劳动力、露地蔬菜播种面积、蔬菜运输人员、有机肥、成灾面积、政府公共投资;在其发展阶段,主要影响因素为蔬菜价格指数、加工企业数量、集中度、大棚蔬菜播种面积、批发市场数量、运输总动力和公共投资。第三章先描述了我国蔬菜生产区域化发展的基本过程,然后为解决蔬菜生产布局中存在的各省区比较优势存在显着差异以及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不明显这两个问题,构建了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三个指标;接着运用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1997-2004年间的数据,系统分析了三个指数的变化规律并做出了解释;结果表明有13省或直辖市具有蔬菜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有7省级区域具有弱比较优势。再通过聚类分析发现20个优势省区的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的排序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浙江、福建、上海;河南、广东、江苏、湖北、辽宁;山西、陕西、青海、甘肃、重庆、四川、湖南和江西。以此为基础,提出构建和发展环渤海地区蔬菜产业带、黄淮地区蔬菜产业带、东南沿海地区蔬菜产业带和中南地区蔬菜产业带是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第四章首先分析蔬菜加工对生产效益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前者通过直接增加蔬菜需求提高生产效益,后者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菜农收益、增强蔬菜质量安全、提高菜农素质、促进蔬菜产业集群产生而增加生产效益。然后系统归纳了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根源,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加工程度低、国际竞争激烈、蔬菜加工专用品种缺乏、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乏力、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行业法规及标准建设滞后、蔬菜加工技术整体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企业间恶性竞争严重、品牌意识差,指出蔬菜产业管理体制不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组织体系建设落后以及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是问题的根源。最后从加强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的建设;发展龙头企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出口蔬菜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促进区域化布局;建立现代营销体系;建立蔬菜产业信息网络,发展现代服务经济六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建议.第五章在以法律制度为典型分析了我国蔬菜产业相关制度的变迁过程之后,论文提出我国蔬菜产业制度是内因和外因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身份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始,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终,相辅相成的演化过程。接着,系统分析我国蔬菜产业制度在市场制度、合作组织制度、产业管理体制、保险制度、补贴制度、土地制度、科技创新制度、产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七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问题根源于我国微观主体的制度供给和需求主体地位的缺失。然后,根据群众思想和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经济群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我国蔬菜产业制度优化的一个系统框架。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经济群的发展对蔬菜产业和蔬菜生产效益的促进作用。第六章通过纵向比较1994-2005年间中国大中城市露地西红柿和大棚西红柿的成本收益,发现后者比前者的净收益普遍的高;通过横向比较山东省寿光、苍山和莒南三市县2006年大棚蔬菜生产成本收益,发现同类型大棚蔬菜的肥料成本差别不大,但是产量、种子、农药成本的区域差异明显,因此生产效益的区域差别较大;原因在于蔬菜品种选择、区域分工、田间管理技术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对2004年荷兰和中国河西走廊两地区温室蔬菜成本收益的比较,发现荷兰温室蔬菜的生产成本和效益明显高于河西走廊地区,技术比较优势明显。为提高我国蔬菜生产效益,不断优化蔬菜产业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形成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企业、创新与推广以及不同创新系统间的动态适应性的分工协同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必然的选择。第七章首先分析了蔬菜产业组织对其生产效益的影响,以及在我国传统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蔬菜生产模式面临的困境,提出蔬菜产业组织的转型和升级是农民摆脱困境、持续提高生产效益的基本途径,具有必然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两种有效的蔬菜产业组织。其次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和企业自生能力概念可知,蔬菜产业链的构建的实质在于在蔬菜产业链不同生命阶段培育相应的产业链发展能力。最后,通过分别对1993年、1996年、2004年和2006年山东省寿光市蔬菜生产农户、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和比较分析,发现:①价格因素是影响蔬菜生产农户、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②政府对科技、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加工、新品种引进、标准化、会展经济的适时有力的推动,是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产生发展的基础性因素;③农户和企业在示范效应和政府的影响下,形成了正确的经济理念、良好预期以及扩大生产规模的愿望,这促进了区域产业资源配置的良性累积循环,使集群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④蔬菜生产、流通、加工三个领域相互促进,产生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优势,是促使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第八章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蔬菜生产效益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建议。宏观对策主要包括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推进宏观产业制度创新,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积极开展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中观对策集中在区域蔬菜质量安全制度与管理创新、区域蔬菜产业组织创新、蔬菜产业系统整合、区域教育培训和科学技术创新与推广的发展四个方面。在微观层面提出乡镇村政府积极进行制度宣传与制度的微观创新,探索与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蔬菜产业化运营机制,激励本地蔬菜生产专家、技术人员,发挥其带动效应;蔬菜生产农户应当逐渐认识到家庭生产模式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黄波[7](2008)在《武汉市6种优势蔬菜的产业化示范与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蔬菜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作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国蔬菜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的价格比较优势。本文对我国蔬菜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在蔬菜生产上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蔬菜生产的产业布局呈现差异化发展特点;高效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在蔬菜生产上得到普遍应用;加工出口形成新的增长点。提出了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结构不合理;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产业化程度低,利益协调机制还未形成;农业人才不足;流通体系不完善;蔬菜生产发展存在着盲目性。蔬菜产业是武汉市的农业支柱产业,本文根据对武汉市农业局推进的六种优势蔬菜品种:菜豆、藠头、豇豆、莲藕、洪山菜薹、箭杆白(雪里蕻)产业化进行实际调查,就武汉市蔬菜实施产业化的背景及现状进行了分析。从2005年到2007年,六大蔬菜优势品种产业化达标,即:播种面积由55万亩扩大到65万亩,年总产量由85万吨增至117万吨,年总产值由7.9亿元增至11.1亿元,投入产出比由1:2.57提高到1:3.54,在整个蔬菜产业中的比重提高7个百分点。在实施产业化后,六种优势蔬菜经济效益得到了显着提升。菜豆投入产出比由2004年的1:2.5提高到了1:3.38,亩产值由1500元提高到了2 360元;藠头投入产出比提高幅度最大,由1:3.03提高到了1:8.32,亩产值由2 175元提高到了2 948.4元;红山菜薹的投入产出比由1:4.17提高到了1:6.32,亩产值由2004年的2 500元增加到了3 338元;豇豆的投入产出比由1:2.7提高到了1:4.22,亩产值由1 350元提高到了1 900元;箭杆白的投入产出比由1:2.33提高到了1:3.75,亩产值由700元提高到了1 500元;雪里蕻的投入产出比由1:2.25提高到了1:3.2,亩产值由900元提高到1 600元。在总结成功经验后,本文也指出了武汉蔬菜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产品结构不合理;(2)基础设施差,种植生产技术落后;(3)蔬菜产品安全问题普遍存在;(4)蔬菜产品贮藏技术落后,加工能力差;(5)蔬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出口量少;(6)龙头企业太小太少,农户组织化程度低。论文针对武汉市的蔬菜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1)调整产品结构;(2)发展规模基地,用科技指导蔬菜生产;(3)加快食品安全体系建设;(4)大力扶植加工企业,发展贮藏技术;(5)增强竞争力,促进出口;(6)发挥区位优势,搞活蔬菜流通;(7)培植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8)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9)建立信息支撑体系,拓宽投资渠道。这些措施的提出为进一步推进武汉市的蔬菜产业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慎好[8](2007)在《燕山山前平原精准蔬菜生产及产业化配套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蔬菜生产实践表明:区域化生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蔬菜生产及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即充分利用区域自然环境条件,以最低的成本生产高质量的蔬菜产品。蔬菜产业化、规模化及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求蔬菜生产专业化。我国“十一五”期间要求蔬菜生产达到无公害的目标,而国际市场要求有机蔬菜,即在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的条件下生产蔬菜。这就要求蔬菜生产必须改变传统的经验管理方式,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精准蔬菜就是指在良好的栽培环境条件下,采用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生产出质量符合标准的产品。为此,优良品种是先导,标准化栽培设施及环境是关键,标准化栽培技术是保证,无公害的精品菜是宗旨,产品增值增效是目的。本研究基于上述原则,在调查燕山山前平原—唐山遵化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蔬菜生产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生产、市场需求,通过优化设施结构、引进新品种、优化栽培模式、配套栽培技术,达到精准蔬菜产业化,实现蔬菜高产高效,农民增效增收。该研究的技术关键与创新点:1、设计出适宜燕山山前平原区自然条件的高效节能日光温室TQ-1。一月份室内极端低温8.5℃,平均最低温度9.7℃,实现了喜温果菜类蔬菜越冬及越夏栽培,使每667m2产值提高10000元左右。2、提出了以“越冬果菜---越夏菜”设施精准蔬菜高产高效生产模式。3、课题组选育的保护地专用早熟、优质、丰产旱黄瓜“绿岛1号”比当地主栽的密刺类品种效益高1倍。而“苹果型”黄瓜从总体指标来看虽不是最为突出的一个品种,但有些指标的特性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这在栽培育种上也有一定研究意义。4、形成了“设施结构优化—品种优良—模式合理—技术规范配套”的设施精准蔬菜产业化综合配套技术体系,使每667m2纯收入由原来的6000-7000元提高到1.6-1.7万元。5、制作完成了适合农村市场的蔬菜病虫害辅助诊断与无公害防治专家系统。通过新建、改造日光温室,研究精准蔬菜生产模式,采用精准蔬菜生产配套技术,与当地蔬菜深加工企业配合,使遵化市蔬菜生产基本形成了专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为遵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区域优势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本项目设计的TQ-1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也适应周边各县市应用,建立的精准蔬菜产业化配套技术体系可以向国内其他适宜地区推广应用,其潜在经济效益更加巨大。研制的蔬菜主要病虫害诊断及无公害防治专家系统可以供全国参考。精准蔬菜配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民蔬菜栽培科技水平,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次数,减少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取得了显着生态效益。

郭聪娟[9](2007)在《咸阳市无公害蔬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产品的大量使用,对蔬菜的产量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严重污染了蔬菜产品。此外,蔬菜在贮运加工过程中也常发生二次污染,严重的影响着蔬菜的质量。如何让城乡居民长期吃上“放心菜”,是新阶段生产者追求的目标,是消费者消费的热点,也是蔬菜发展的方向。论文通过走访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咸阳市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发展情况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对蔬菜产业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咸阳市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大量滥用化学农药;(2)过量施用氮肥;(3)有毒气体与“三废”危害严重,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对蔬菜作物的不同危害;“三废”包括有毒有机化合物、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危害;(4)病虫危害严重;(5)无公害蔬菜的农药残毒检测开展难度大;(6)无公害蔬菜产地主体申报不积极;(7)蔬菜生产处于盲目生产。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分析、归纳,结合咸阳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咸阳市蔬菜业发展对策和技术对策,主要包括:(1)加强安全使用农药的指导和监控力度;(2)健全蔬菜质量检测体系,确保蔬菜质量;(3)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4)建立高效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蔬菜生产水平;(5)建立品牌化无公害蔬菜;(6)建立规模化生产,降低无公害蔬菜价格;(7)推行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实现转化增效;(8)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蔬菜产业结构;(9)充分利用“三沼”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应用。

李锁平[10](2006)在《中国蔬菜产业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取向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与此同时,市场需求对农业增长的制约作用凸显,农产品质量也成为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蔬菜供需平衡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取向的研究对于我国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论文试图对我国蔬菜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借助产业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立足于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实证分析中注重统计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图形分析、以及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方法的运用,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供给、需求及蔬菜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等进行定量描述;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加入WTO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挑战,以及我国蔬菜出口所面临的技术壁垒等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上述分析提出新时期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与竞争力提升的若干对策建议和政策取向。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新的探索:(1)运用产业积聚理论对中国蔬菜生产“空间转移”的规律与动因进行探讨。本研究在深入探讨我国蔬菜生产的区域布局演变历程及地区蔬菜生产集中度的基础上,运用产业积聚理论,以山东为例,探讨我国蔬菜产业积聚的动因。目前国内外对产业积聚的研究集中在制造业,对农业积聚的研究几乎没有涉足,本文以蔬菜产业积聚为例进行的理论分析以期在该领域有所突破。(2)借助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价格因素对蔬菜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期价格是决定本期蔬菜产量的重要因素,蔬菜作为生活必需品,缺乏价格弹性,存在着“时滞”的价格在引导生产时,很容易远离市场均衡,呈现“发散的蛛网”。(3)利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理论对蔬菜市场中的“柠檬”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政策建议。(4)利用多种计量经济方法对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和消费总量进行预测和分析。本论文立足于中国蔬菜市场供过于求的现状,综合考虑影响蔬菜消费的各种因素,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别对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量和蔬菜消费总量进行预测,并对不同预测模型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力求为我国蔬菜产业实现供求大体平衡提供科学依据。有关蔬菜产业积聚的理论分析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二、无公害蔬菜生产应抓好的几个关键环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公害蔬菜生产应抓好的几个关键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1)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概念的界定
    1.4 预期的目的
    1.5 国内研究综述
        1.5.1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的研究
        1.5.2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的研究
2. 太谷县发展蔬菜产业的条件分析
    2.1 太谷县基本情况
    2.2 太谷县发展蔬菜产业的条件分析
        2.2.1 自然条件良好,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2.2.2 农业生态条件良好,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2.2.3 人文环境优越,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条件
        2.2.4 县各级领导重视,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2.5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3. 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概况
    3.2. 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措施
        3.2.1 认真规划,合理布局
        3.2.2 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3.2.3 强化培训,搞好服务
        3.2.4 培育典型,效益驱动
        3.2.5 切块发展,整体推进
        3.2.6 科技创新,鼓足后劲
        3.2.7 加强考核,明确责任
    3.3 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
        3.3.1 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基地化建设初具规模
        3.3.2 设施蔬菜效益显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3.3.3 标准化生产起步快,推进速度明显加快
        3.3.4 科技推广步伐加快,试验示范效果明显
        3.3.5 营销市场充满活力,蔬菜产销实现两旺
        3.3.6 加工企业有所发展,增值转化初见成效
        3.3.7 蔬菜生产具有比较优势,较好地带动农民增收
        3.3.8 创新拱棚技术,推进拱棚蔬菜规模化生产
4 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4.1 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制约了蔬菜产业的规模化
    4.2 流通环节不畅,制约了蔬菜产业的销售
    4.3 龙头企业建设滞后,制约了蔬菜产业链的延伸
    4.4 “人少、地贵、资金缺”的问题,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做强
5 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5.1 蔬菜种植者文化素质不高
    5.2 蔬菜品种结构单一,设施菜田发展不够强劲
    5.3 农资监管力度不够,纠纷问题层出不穷
    5.4 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蔬菜加工附加值不高
    5.5 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
        5.5.1 偏重数量,忽视质量
        5.5.2 设施种类齐全,内部功能差
    5.6 蔬菜生产中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5.7 尚未形成完善的蔬菜销售渠道
6 促进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6.1 争取政策扶持,加快设施蔬菜的发展
        6.1.1 科学规划,加大对设施蔬菜的政策扶持力度
        6.1.2 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快产业发展进程
    6.2 借鉴国内经验,加快产业发展
        6.2.1 借鉴经验,发展太谷县蔬菜产业
        6.2.2 从思想上重视,采取措施加快蔬菜产业发展
    6.3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6.4 调整蔬菜种植的品种结构,推进蔬菜的产业化进程
    6.5 加强农资监管,解决农资纠纷的对策
    6.6 培育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
    6.7 控制面源污染,确保产品安全
    6.8 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增强蔬菜竞争力
        6.8.1 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监管,提高生产安全水平
        6.8.2 推行市场准入制
        6.8.3 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工程顺利实施
    6.9 建设特色蔬菜市场,提高蔬菜销售效益
        6.9.1 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蔬菜交易市场
        6.9.2 实行产销联合,提高蔬菜效益
7、结束语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2)岳阳市蔬菜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蔬菜产业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蔬菜产业发展的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2.2 蔬菜产业化的概念
    2.3 相关基础理论
        2.3.1 规模报酬理论
        2.3.2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岳阳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岳阳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蔬菜产量稳步增长
        3.1.2 蔬菜基地建设逐步完善
        3.1.3 蔬菜科技支撑力量加强
        3.1.4 蔬菜流通监控体系不断健全
        3.1.5 蔬菜标准化水平逐步提高
    3.2 岳阳市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蔬菜产业生产基地建设整体标准不高
        3.2.2 蔬菜产业生产科技支撑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强
        3.2.3 蔬菜产业全安质量隐患依然存在
        3.2.4 蔬菜产业储藏和深加工环节薄弱
        3.2.5 蔬菜产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4.1 国外发达国家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4.1.1 美国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4.1.2 以色列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4.1.3 日本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4.2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4.2.1 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4.2.2 湘潭市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4.2.3 昆山市蔬菜产业发展经验
    4.3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启示
5 岳阳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5.1 建立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
    5.2 加强科技对蔬菜产业支撑力
    5.3 提高蔬菜产业安全质量监测水平
    5.4 提高蔬菜产业深加工能力
    5.5 增强蔬菜产业竞争能力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
        2.1.1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2.1.2 河北省蔬菜产业的组织结构
    2.2 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理论
        2.2.1 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2.2.2 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的资源禀赋
    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3.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2.3.2 我国的蔬菜产业政策
    2.4 社会交换理论
        2.4.1 社会交换理论的发展
        2.4.2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农户行为分析
3 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概况
    3.1 世界和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趋势
        3.1.1 世界蔬菜生产趋势
        3.1.2 世界蔬菜消费趋势
        3.1.3 我国蔬菜生产、消费发展概况
    3.2 河北省农业生产条件及蔬菜播种面积变化
        3.2.1 河北省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
        3.2.2 河北省农业生产条件变化情况
        3.2.3 河北省蔬菜播种面积变化情况
    3.3 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取得的成就
        3.3.1 蔬菜生产能力强
        3.3.2 蔬菜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3.3.3 蔬菜产值效益好
    3.4 蔬菜生产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4.1 种植业中的主导产业
        3.4.2 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4.3 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多的产业
    3.5 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3.5.1 河北省蔬菜生产发面临的挑战
        3.5.2 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趋势
    3.6 小结
4 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的产业组织因素分析
    4.1 蔬菜产业链与产业组织
        4.1.1 蔬菜产业链的构成
        4.1.2 河北省蔬菜生产环节的主要产业组织模式
    4.2 河北省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分析
        4.2.1 河北省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基本经营模式
        4.2.2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蔬菜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4.2.3 河北省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 河北省现代蔬菜农业企业发展现状
        4.3.1 现代蔬菜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分析
        4.3.2 工商资本进入蔬菜产业的动机分析
        4.3.3 蔬菜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4.4 河北省其他蔬菜产业组织发展现状
    4.5“农超对接难”现象的博弈分析
    4.6 河北省蔬菜产业组织衔接的特征分析
    4.7 小结
5 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的农户行为因素分析
    5.1 农户生产行为分析
        5.1.1 蔬菜种植品种选择行为分析
        5.1.2 农户采用技术行为的现状
    5.2 农户市场行为分析
        5.2.1 生产风险认知行为特点
        5.2.2 农户销售方式特点
        5.2.3 农户与合作社关系的特点
    5.3 农户安全生产意愿分析
        5.3.1 数据来源及蔬菜种植农户的基本情况
        5.3.2 农户对蔬菜安全生产的认知情况调查
        5.3.3 农户安全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5.3.4 实证结果分析
    5.4 农户规模经营效率分析
        5.4.1 模型选择及变量设计
        5.4.2 实证结果分析
    5.5 小结
6 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的技术因素分析
    6.1 蔬菜产业发展与技术因素的关系
        6.1.1 技术对蔬菜产业发展的作用
        6.1.2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
    6.2 河北省蔬菜生产技术发展的现状
        6.2.1 政府主导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和新技术标准
        6.2.2 政府主导推广了一大批新技术
        6.2.3 产业组织自主创新和学习技术的能力增强
    6.3 河北省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6.3.1 设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
        6.3.2 生产机械化水平低
        6.3.3 技术标准化水平低
    6.4 制约河北省蔬菜产业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因素分析
        6.4.1 政策因素
        6.4.2 劳动力因素
        6.4.3 技术本身的因素
    6.5 小结
7 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的政策因素分析
    7.1 我国蔬菜产业政策的历史沿革
        7.1.1 蔬菜产业初步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1988 年——1993 年底)
        7.1.2 蔬菜产业扩张阶段的产业政策(1994 年——1999 年底)
        7.1.3 蔬菜快速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2000 年——2009 年)
        7.1.4 蔬菜产业提升阶段的产业政策(2010 年初——)
        7.1.5 结论
    7.2 河北省现行蔬菜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7.2.1 与国家政策相配套的河北省政策
        7.2.2 河北省地方特色蔬菜产业政策
    7.3 河北省蔬菜示范县政策效果分析
        7.3.1 政策目标及手段
        7.3.2 蔬菜示范县项目效果分析——以永清县为例
    7.4 蔬菜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7.4.1 公共性目标欠缺
        7.4.2 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
        7.4.3 质量安全任务艰巨
        7.4.4 蔬菜消费政策缺乏
    7.5 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4)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2 蔬菜产业化相关理论概述
    2.1 农业区位论
    2.2 禀赋差异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产业化经营理论
        2.3.1 规模经济理论
        2.3.2 集聚经济理论
3 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3.1 青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1 青州市概况
        3.1.2 自然资源条件
        3.1.3 青州市农村经济分析
    3.2 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3.2.1 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历程
        3.2.2 青州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3.3 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模式
        3.3.1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3.3.2 合作组织带动模式
        3.3.3 市场带动模式
4 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青州市蔬菜产业具有的优势
        4.1.1 自然资源环境优势
        4.1.2 符合蔬菜产业振兴计划
        4.1.3 产业基础优势
        4.1.4 区位优势明显
        4.1.5 市场网络优势
        4.1.6 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优势
        4.1.7 产业经营模式优势
    4.2 青州市蔬菜产业面临的劣势
        4.2.1 蔬菜品种结构不合理
        4.2.2 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后
        4.2.3 生产社会化服务薄弱
        4.2.4 蔬菜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
        4.2.5 市场信息流通不畅
        4.2.6 蔬菜产品科技含量低
    4.3 青州市蔬菜产业面临的机遇
        4.3.1 国家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4.3.2 加入WTO拓宽了蔬菜业的发展空间
        4.3.3 青州市跻身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市)行列
    4.4 青州市蔬菜产业面临的威胁
        4.4.1 国内各地区间竞争激烈
        4.4.2 人民群众对蔬菜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4.4.3 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
5 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5.1 加快蔬菜产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蔬菜产业布局
    5.2 加强蔬菜产业市场体系建设
    5.3 建立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
    5.4 积极培育和扶持蔬菜龙头企业
    5.5 提高蔬菜产业科技水平
    5.6 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5.7 不断提高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 WTO 农业框架评述
    2.1 经济全球化与WTO 的概述
        2.1.1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发展沿革
        2.1.2 关贸总协定有关农产品贸易的缺陷
        2.1.3 乌拉圭回合中的农产品贸易谈判
    2.2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框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内涵
        2.2.1 WTO《农业协定》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2.2.2 WTO《农业协定》三大支柱的内容
        2.2.3 WTO《农业协定》的规则、义务和实施时间
    2.3 中国加入WTO 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
3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3.1 中国现行农产品贸易体制、政策及目标
    3.2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3.3 加入WTO 与中国农业及贸易政策调整
4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4.1 农业与国内支持政策
        4.1.1 农业政策的一般理论
        4.1.2 农业是一个需要政策扶持的特殊产业
    4.2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国内外比较
        4.2.1 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现状
        4.2.2 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比较
    4.3 WTO 规则下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改革与调整
        4.3.1 加大力度,增加国家对农业的预算
        4.3.2 以WTO 规则为导向,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结构
        4.3.3 对“绿箱政策”支持的项目应择优重点扶持
5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5.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及分析
        5.1.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
        5.1.2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实证分析
    5.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5.2.1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
        5.2.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5.3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5.3.1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
        5.3.2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5.4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5 小结
6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效率评价
    6.1 “WTO 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6.1.1 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 农业政策干预模型的机理分析
        6.1.2 模型的相关假设与参数设定
        6.1.3 预测及模型质量评价
        6.1.4 小结
    6.2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6.2.2 评价目的
        6.2.3 指标筛选
        6.2.4 畜牧业产业链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3.1 层次分析法对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结果的评价
        6.3.3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7 基于WTO 规则的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对策
    7.1 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积极扶持优势农产品出口
    7.2 发展“三高”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7.3 进一步增加“绿箱”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7.3.1 增加“绿箱”投入
        7.3.2 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领域
    7.4 积极利用WTO 贸易规则,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7.5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7.6 加快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
    7.7 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7.7.1 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
        7.7.2 加强磋商和谈判,合理运用规则
        7.7.3 建立一批外向型农业生态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7.7.4 提高产品质量,走发展品牌的道路
    7.8 健全黑龙江省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
    7.9 黑龙江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具体对策
        7.9.1 玉米
        7.9.2 大豆
        7.9.3 水稻
        7.9.4 畜产品
        7.9.5 蔬菜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蔬菜生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经济效益文献综述
        1.2.2 生产经济效益文献综述
        1.2.3 蔬菜生产效益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目标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蔬菜生产效益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实证研究
    2.1 论文的理论基础
        2.1.1 经济效益理论
        2.1.2 经济效益理论的相关理论
    2.2 蔬菜生产效益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2.2.1 蔬菜生产效益的概念
        2.2.2 蔬菜生产效益分类
        2.2.3 蔬菜生产效益影响因素的一个理论模型
        2.2.4 蔬菜生产效益影响因素
        2.2.5 蔬菜生产效益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
    2.3 蔬菜生产效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3 区域布局与蔬菜生产效益
    3.1 我国蔬菜生产布局的演化
    3.2 蔬菜生产区域化布局存在的问题
    3.3 蔬菜区域化布局文献综述
    3.4 我国蔬菜生产区域化的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3.5 我国蔬菜生产区域化的内在机制
    3.6 优化我国蔬菜区域布局的思路与建议
    3.7 本章小结
4 蔬菜加工与蔬菜生产效益
    4.1 蔬菜加工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4.2 我国蔬菜加工产业的主要成就
    4.3 蔬菜加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4.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3.2 问题的根源
    4.4 我国蔬菜加工产业的对策分析
5 蔬菜生产效益的制度分析
    5.1 我国蔬菜产业制度的演进
        5.1.1 我国蔬菜产业制度的演进过程
        5.1.2 中国蔬菜产业制度的演进的内在逻辑
    5.2 我国蔬菜产业制度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5.2.1 我国蔬菜产业制度的主要问题
        5.2.2 我国蔬菜产业制度问题的根源
    5.3 蔬菜产业制度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5.4 我国蔬菜产业制度优化的一个分析框架
        5.4.1 经济群
        5.4.2 基于经济群的区域蔬菜产业制度优化的理论框架
    5.5 经济群与区域农业制度优化-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
        5.5.1 寿光市农业制度存在的问题
        5.5.2 寿光市经济群对农业制度创新的促进作用
    5.6 本章小结
6 科学技术创新与蔬菜生产效益
    6.1 蔬菜生产技术及其效益的比较分析
    6.2 我国蔬菜科学技术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6.3 我国蔬菜科学技术创新系统的优化
        6.3.1 我国蔬菜科学技术创新系统的优化
        6.3.2 我国蔬菜科学技术创新与推广微观系统的优化
    6.4 本章小结
7 产业组织与蔬菜生产效益
    7.1 蔬菜产业组织及其生产效益
        7.1.1 蔬菜产业系统和生产系统对生产效益影响的机理
        7.1.2 蔬菜生产系统优化的困境与突破
    7.2 蔬菜产业链的构建与发展
        7.2.1 蔬菜产业链文献综述
        7.2.2 东部蔬菜生产基地构建产业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7.2.3 产业链生命周期与产业链发展能力
        7.2.4 蔬菜生产基地构建产业链的思路和建议
    7.3 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产生与发展
        7.3.1 农业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7.3.2 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7.3.3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产生发展机制的实证分析
        7.3.3.1 蔬菜生产农户生产效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3.3.2 寿光市蔬菜加工企业效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3.3.3 寿光蔬菜营销企业效益的实证分析
        7.3.3.4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产生发展的微观机制
    7.4 小结与政策启示
8 基本结论与对策研究
    8.1 基本结论
    8.2 提高蔬菜生产效益的思路与对策
        8.2.1 宏观对策
        8.2.2 中观对策
        8.2.3 微观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武汉市6种优势蔬菜的产业化示范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人研究进展
    1.1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1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1.1 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在蔬菜生产上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
        1.1.1.2 蔬菜生产的产业布局呈现差异化发展特点
        1.1.1.3 高效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在蔬菜生产上得到普遍应用
        1.1.1.4 加工出口形成新的增长点
        1.1.2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有关问题
        1.1.2.1 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
        1.1.2.2 产品质量不稳定
        1.1.2.3 产品结构不合理
        1.1.2.4 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不完善
        1.1.2.5 产业化程度低,利益协调机制还未形成
        1.1.2.6 农业人才不足
        1.1.2.7 流通体系不完善
        1.1.2.8 蔬菜生产发展存在着盲目性
    1.2 武汉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2.1 武汉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2.2 武汉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有关突出问题
        1.2.2.1 产销矛盾突出
        1.2.2.2 品牌竞争力不强
        1.2.2.3 蔬菜加工业发展缓慢
        1.2.2.4 生产和经营模式陈旧
    1.3 武汉市实施6种蔬菜产业化的目的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武汉市6种蔬菜产业化实施前的状况分析
        3.1.1 菜豆
        3.1.2 藠头
        3.1.3 莲藕
        3.1.4 洪山菜薹
        3.1.5 豇豆
        3.1.6 箭杆白(雪里蕻)
    3.2 武汉市6种蔬菜产业化实施后的状况分析
        3.2.1 菜豆
        3.2.2 藠头
        3.2.3 莲藕
        3.2.4 洪山菜薹
        3.2.5 豇豆
        3.2.6 箭杆白(雪里蕻)
    3.3 武汉市6种蔬菜产业化实施后的成功经验
        3.3.1 注重品牌效应
        3.3.2 以市场为导向指导生产
        3.3.3 大力推广科学技术
4 讨论
    4.1 武汉市6种蔬菜产业化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启示
        4.1.1 用产业化的方式抓结构调整
        4.1.2 应该用主导的优势品种支撑优势蔬菜基地
        4.1.3 集中整合有限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4.2 武汉市6种蔬菜产业化的实施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及应对措施
        4.2.1 六大蔬菜优势品种在推广示范中存在的个性问题
        4.2.1.1 菜豆
        4.2.1.2 藠头
        4.2.1.3 莲藕
        4.2.1.4 洪山菜薹
        4.2.1.5 豇豆
        4.2.1.6 箭杆白(雪里蕻)
        4.2.2 六大蔬菜优势品种在推广示范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4.2.2.1 蔬菜产品结构不合理
        4.2.2.2 基础设施差,种植生产技术落后
        4.2.2.3 蔬菜产品安全问题普遍存在
        4.2.2.4 蔬菜产品储藏技术落后,加工能力差
        4.2.2.5 蔬菜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出口量少
        4.2.2.6 龙头企业太小太少,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4.3 有关建议
        4.3.1 调整产品结构
        4.3.2 发展规模基地,用科技指导蔬菜生产
        4.3.3 加快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4.3.4 大力扶植加工企业,发展储藏技术
        4.3.5 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出口
        4.3.6 发挥区位优势,搞活蔬菜流通
        4.3.7 培植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4.3.8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
        4.3.9 建立信息支撑体系,拓宽投资渠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8)燕山山前平原精准蔬菜生产及产业化配套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精准化技术的概念
    1.2 建立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的必要性
        1.2.1 是农业从粗放耕作向精细耕作发展的必要手段
        1.2.2 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必然选择
        1.2.3 是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
    1.3 发展精准化农业体制要求
    1.4 以精准化技术体系为依托,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业生产
        1.4.1 保证食用安全
        1.4.2 提高经济效益
        1.4.3 扩大对外销售
    1.5 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5.1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丞待建立和完善
        1.5.2 加强农药市场管理
        1.5.3 环紧污染丞待治理
    1.6 无公害蔬菜生产对策
        1.6.1 制定和规范《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
        1.6.2 做好技术培训
        1.6.3 做好技物配套
        1.6.4 加快监测监控网络建设
        1.6.5 实行无公害包装上市、专柜、销售
        1.6.6 做好无公害蔬菜工作相关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工作
        1.6.7 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带动蔬菜标准化生产全面发展
        1.6.8 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新技术,不断提高蔬菜品质和档次
        1.6.9 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全程监控,切实保证蔬菜产品质量
        1.6.10 推广无公害标识蔬菜,规范无公害蔬菜的市场体系
        1.6.11 研究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全程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
        1.6.12 研究无公害蔬菜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经营模式
        1.6.13 建立无公害蔬菜质量控制与监管体系
        1.6.14 建立无公害蔬菜市场
        1.6.15 抓好无公害蔬菜保障体系的建设
        1.6.16 无公害蔬菜向有机蔬菜发展
        1.6.17 辅助式设施
        1.6.18 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
第二章 立题依据与总体设计思路
    2.1 该区域自然环境条件
    2.2 蔬菜生产存在问题
    2.3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三章 技术方案与结果
    3.1 日光温室改造
        3.1.1 该区域日光温室类型及存在问题
        3.1.2 日光温室应用情况调查
        3.1.3 日光温室的改造
        3.1.4 新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的设计、建造及应用效果
        3.1.5 日光温室的配套设施
    3.2 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与示范
        3.2.1 蔬菜新品种引进
        3.2.2 新品种观察试验
        3.2.3 品种比较试验
        3.2.4 生产试验
    3.3 蔬菜周年生产的茬口安排
        3.3.1 露地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调查分析
        3.3.2 设施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调查研究
        3.3.3 设施蔬菜高产高效新模式研究
    3.4 精准蔬菜生产配套技术
        3.4.1 黄瓜壮苗指标及应用
        3.4.2 生长调节剂应用
        3.4.3 土壤连作重茬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4.4 特菜栽培技术研究
    3.5 蔬菜病虫害辅助诊断与无公害防治专家系统的研制
        3.5.1 专家系统简介
        3.5.2 专家系统的特色
    3.6 精准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的编制
第四章 结论
    4.1 技术关键
    4.2 创新点
    4.3 主要技术要点
    4.4 适用范围
第五章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咸阳市无公害蔬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2 无公害蔬菜的概念
    1.3 国外无公害蔬菜生产概况
    1.4 国内无公害蔬菜生产概况
        1.4.1 初步研究了各种有毒物质在蔬菜中残留限值或参考指标
        1.4.2 研制开发了一批高效无毒生物农药
        1.4.3 初步探索出治理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办法
        1.4.4 对蔬菜中的硝酸盐污染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第二章 蔬菜生产概况与发展无公害蔬菜重要性
    2.1 咸阳市蔬菜概况
    2.2 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性
        2.2.1 维护消费者权益
        2.2.2 提高蔬菜质量和竞争力
第三章 无公害蔬菜生产目前存在问题及原因
    3.1 大量滥用化学农药
    3.2 过量施用氮肥
    3.3 其它公害的危害
    3.4 病虫危害
        3.4.1 病害危害损失
        3.4.2 虫害损失调查
    3.5 无公害蔬菜的农药残留检测开展难度大
    3.6 无公害蔬菜产地主体申报不积极
        3.6.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3.6.2 申报主体材料写作能力差
        3.6.3 龙头企业经济能人未成气候
        3.6.4 缺乏产品认证知名品牌与创汇产品
        3.6.5 价格影响了消费
        3.6.6 工作机构检测体系不健全
    3.7 生产盲目性
        3.7.1 产地分散
        3.7.2 缺乏规划
第四章 无公害蔬菜的发展对策
    4.1 加强安全使用农药的指导和监控力度
    4.2 健全蔬菜质量检测体系
    4.3 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
    4.4 建立高效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蔬菜生产水平
    4.5 建立品牌化无公害蔬菜
    4.6 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
    4.7 推行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
    4.8 调整蔬菜产业结构
    4.9 充分利用“三沼”
        4.9.1 沼气为大棚内升温补气增光
        4.9.2 沼液沼渣在无公害蔬菜中的利用技术
        4.9.3 沼淮防治蔬菜病虫害技术
第五章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技术对策
    5.1 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
    5.2 农业防治
        5.2.1 农业生态措施
        5.2.2 农业栽培措施
    5.3 生物防治
    5.4 物理防治
        5.4.1 黄牌诱杀效果试验
        5.4.2 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效果试验
    5.5 化学防治
    5.6 施肥技术
        5.6.1 肥料的选择
        5.6.2 肥料的合理施用
        5.6.3 提倡施用的肥料
        5.6.4 施肥原则
        5.6.5 不同蔬菜施肥技术
        5.6.6 施肥中应注意的问题
        5.6.7 禁止使用的肥料种类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2.1 加强安全使用农药的指导和监控力度
        6.2.2 健全蔬菜质量检测体系确保蔬菜质量
        6.2.3 加大无公害蔬菜的农药残毒检测力度
        6.2.4 建立规模化品牌化无公害蔬菜
        6.2.5 推行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中国蔬菜产业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有关蔬菜生产与消费研究
        1.3.2 有关蔬菜流通问题的研究
        1.3.3 有关蔬菜加工问题的研究
        1.3.4 有关蔬菜贸易与国际竞争力研究
        1.3.5 目前该研究领域欠缺
    1.4 论文研究框架及内容
    1.5 研究思路、方法、流程和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流程
        1.5.4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5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世界蔬菜生产、消费与贸易前景展望
    2.1 世界蔬菜生产状况
        2.1.1 世界情况
        2.1.2 中国蔬菜生产及在世界的地位
    2.2 世界蔬菜消费状况
        2.2.1 世界人均蔬菜消费量缓慢增加,发展中国家持续上升
        2.2.2 蔬菜消费量存在区域差异
        2.2.3 蔬菜消费品种亦存在区域差异
    2.3 世界蔬菜贸易特征分析
        2.3.1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种类和品种趋向多样化
        2.3.2 蔬菜出口主要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2.3.3 欧盟、北美自贸区和亚洲的作用日趋突出
    2.4 世界蔬菜生产、需求与贸易前景展望
第三章 我国城乡居民蔬菜消费行为分析
    3.1 城乡居民蔬菜消费现状、特征和趋势
        3.1.1 城乡居民蔬菜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3.1.2 中国蔬菜消费趋势
    3.2 中国蔬菜市场中的"柠檬现象"——对绿色蔬菜消费规模难以扩张的经济学分析
        3.2.1 "绿色蔬菜"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及产生的根源
        3.2.2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绿色蔬菜"市场规模难以扩张的经济学分析
        3.2.3 政府在"绿色"蔬菜市场中的角色定位与管制模式
    3.3 城乡居民蔬菜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收入
        3.3.2 价格
        3.3.3 教育
        3.3.4 年龄
        3.3.5 性别
        3.3.6 地域
第四章 中国城乡居民蔬菜消费预测
    4.1 对蔬菜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人口因素
        4.1.2 收入因素
        4.1.3 价格因素
        4.1.4 蔬菜种植面积
        4.1.5 替代品的价格和消费量
        4.1.6 其他因素
    4.2 我国城乡居民蔬菜消费总量预测
        4.2.1 资料收集收集与整理
        4.2.2 主成分预测
        4.2.3 灰色系统预测
        4.2.4 线性回归预测
        4.2.5 比较
    4.3 蔬菜消费人均量预测
        4.3.1 城镇居民消费量的主成分预测
        4.3.2 农村居民消费量的预测
        4.3.3 指数预测法
        4.3.4 结论
第五章 中国蔬菜生产"空间转移"与动因分析
    5.1 中国蔬菜生产的区域布局及演变
    5.2 中国蔬菜生产省际间区域布局变化与集中度分析
        5.2.1 蔬菜生产省际间区域布局变化
        5.2.2 蔬菜生产集中度分析
    5.3 蔬菜生产"空间"转移与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
        5.3.1 理论基础
        5.3.2 中国蔬菜生产"空间"转移与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以山东为例
    5.4 中国蔬菜生产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对"蛛网模型"的一个检验
        5.4.1 理论基础
        5.4.2 数据来源
        5.4.3 蔬菜供给对价格反应程度的实证分析
        5.4.4 政策含义与建议
第六章 中国蔬菜加工业发展现状
    6.1 中国蔬菜加工业现状分析
        6.1.1 加工产品
        6.1.2 加工企业和技术水平
    6.2 中国蔬菜加工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6.2.1 蔬菜加工规模小
        6.2.2 蔬菜加工技术水平落后,附加值低
        6.2.3 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6.2.4 基地建设落后,缺乏蔬菜加工专用品种。
        6.2.5 蔬菜加工业资金不足,影响产业升级。
        6.2.6 蔬菜产业链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贸工农一体化程度低
    6.3 国外蔬菜产业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6.3.1 美国
        6.3.2 荷兰
        6.3.3 日本和韩国
第七章 中国蔬菜流通体系分析
    7.1 中国蔬菜流通政策的演变
        7.1.1 统购统销:完全计划经济阶段(1949—1978年)
        7.1.2 "大管小活":计划经济主导阶段(1979~1984)
        7.1.3 "订购包销":市场经济主导阶段(1985—1991年)
        7.1.4 自由流通:全面市场化阶段(1992年—至今)
    7.2 中国蔬菜流通体系的现状分析
        7.2.1 中国蔬菜市场体系分析
        7.2.2 中国蔬菜流通主体与流通环节分析
    7.3 中国蔬菜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7.3.1 蔬菜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不健全
        7.3.2 蔬菜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效率差
        7.3.3 政府存在着"缺位"和"越位"现象
    7.4 中国蔬菜流通体系的发展方向
        7.4.1 流通手段现代化
        7.4.2 供应链拓展一体化
        7.4.3 流通主体规模化、规范化、集团化
        7.4.4 流通客体——蔬菜的品牌化、标准化
        7.4.5 流通空间全球化
第八章 中国蔬菜进出口贸易研究
    8.1 中国蔬菜进出口及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
    8.2 中国蔬菜出口贸易结构与流向
        8.2.1 中国蔬菜进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8.2.2 中国蔬菜进出口流向分析
    8.3 中国蔬菜出口贸易中存在的危机分析
        8.3.1 出口企业竞相压价,蔬菜出口频遭遇反倾销或配额限制
        8.3.2 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蔬菜生产的低成本优势难以发挥
        8.3.3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蔬菜产业比较优势下降
        8.3.4 蔬菜出口市场过度集中,贸易风险较高
    8.4 中国蔬菜出口贸易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8.4.1 实施市场多元化化战略
        8.4.2 实施出口产品多元化战略
        8.4.3 实施"绿色"蔬菜生产和营销战略
        8.4.4 加强质量安全和卫生标准体系建设,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
        8.4.5 精心培育市场主体,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九章 后WTO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取向
    9.1 后WTO中国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9.1.1 后WTO中国蔬菜产业面临的机遇
        9.1.2 后WTO中国蔬菜产业面临的挑战
    9.2 后WTO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9.2.1 产业化经营战略
        9.2.2 "科技兴菜"战略
        9.2.3 质量安全战略
        9.2.4 产业、产品布局战略
        9.2.5 产品、市场多元化战略
        9.2.6 制度创新战略
    9.3 后WTO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9.3.1 建立健全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9.3.2 促进生产要素积聚,提升蔬菜加工水平
        9.3.3 深化蔬菜流通体制改革,提高流通效率
        9.3.4 探索、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9.3.5 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我国蔬菜出口
        9.3.6 推进相关立法,从总体上为蔬菜产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无公害蔬菜生产应抓好的几个关键环节(论文参考文献)

  • [1]太谷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赵璐.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4)
  • [2]岳阳市蔬菜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余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4)
  • [3]河北省蔬菜生产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 于洁.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2)
  • [4]青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研究[D]. 刘佳.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4)
  • [5]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 尤晓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2)
  • [6]蔬菜生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卢中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7]武汉市6种优势蔬菜的产业化示范与推广[D]. 黄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8]燕山山前平原精准蔬菜生产及产业化配套技术体系研究[D]. 张慎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9]咸阳市无公害蔬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 郭聪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10]中国蔬菜产业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取向研究[D]. 李锁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05)

标签:;  ;  ;  ;  ;  

无公害蔬菜生产应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