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犬类疾病的诊治

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犬类疾病的诊治

一、以腹泻为主症的犬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李艺垚[1](2021)在《久泻宁调节UC模型大鼠水通道蛋白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脾虚湿盛肝郁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大鼠模型,研究久泻宁对脾虚湿盛肝郁证之UC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并揭示其治疗UC的可能机理。方法:1、将7周龄SPF级SD大鼠分为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组、中医证候组、病证结合组,分别以定量灌胃10%DSS溶液,情绪、饮食、环境干预,定量灌胃10%DSS溶液+情绪、饮食、环境干预方法造模,另设正常对照组。造模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精神状态、动作行为、毛发光泽度、粪便性状等),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造模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肉眼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并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olon Mucosal Damage I-ndex,CMDI)评分,镜下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切片,对模型进行评价,确定最佳造模方法。2、复制模型,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久泻宁组,另设正常对照组。造模后行药物干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予等效柳氮磺吡啶溶液灌胃;久泻宁组根据前期相关药效学实验研究,选择最佳药效剂量组,每日予相应剂量久泻宁水煎液灌胃;连续14 d。在给药结束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内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 AMP/PKA)信号通路、水通道蛋白4(AQP4)和水通道蛋白8(AQP8)的分布、表达及相对含量,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AQP4和AQP8 m RNA的表达含量。结果:1、病证结合组造模后体质量显着下降,表现为精神萎靡,蜷缩扎堆,嗜睡懒动,抓取时叫声细弱,毛发稀疏易脱落,大便稀,偶可见血便,肛周污秽,粪便隐血(+),DAI、CMDI评分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血清IL-2、TNF-α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光镜下观察病理切片显示结肠黏膜明显充血、水肿,肉眼可见溃疡点,黏膜层溃烂严重,腺体结构完全破坏,杯状细胞消失,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充血明显且有炎症细胞浸润。造模完成后14 d病证结合组大鼠结肠组织,肉眼观察结肠黏膜表面仍存在充血、水肿,可见针尖样散在溃疡点,黏膜层仍有缺损,腺体排列不规整,部分结构破坏,杯状细胞减少,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充血,少量炎症细胞浸润。2、久泻宁干预后,SD大鼠体质量明显上升,精神尚可,饮食量好转,粪便呈椭圆形,偏软,隐血(-),毛色枯槁。结肠组织结肠黏膜表面偶可见充血、水肿,肉眼未见溃疡点,与模型组比较,久泻宁组CMDI评分显着下降(P<0.01),可见部分结肠黏膜组织呈修复状态,腺体排列较整齐,杯状细胞增多,间质水肿、充血明显减轻。大鼠血清IL-2、TNF-α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免疫组化检测,SD大鼠结肠组织AQP4、AQP8、c AMP、PKA的平均光密度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久泻宁组显着升高(P<0.01)。蛋白质印迹检测,SD大鼠结肠组织AQP4、AQP8、c AMP、PKA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久泻宁组显着升高(P<0.01)。RT-PCR检测,SD大鼠结肠组织AQP4、AQP8 m 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久泻宁组显着升高(P<0.01)。结论:1、以定量灌胃10%DSS溶液结合情绪、饮食、环境干预方法模拟病证结合的脾虚湿盛肝郁证之UC大鼠模型,成功率高,具备UC病理特征的同时具有中医证型特点,且模型较稳定。2、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肝郁证之UC有效,能修复破损的结肠黏膜组织并恢复其生理功能,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结肠组织c AMP/PKA信号通路进而调控水通道蛋白4、8表达含量有关。

蒋亚军[2](2021)在《清化通络方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清化通络方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临床观察,评价清化通络方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大肠湿热型U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诊于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及脾胃病科经诊断符合纳入标准的大肠湿热型UC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1.0g,口服,3次/日;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化通络方200ml,口服,2次/日。两组患者的疗程均定为4周。分析试验前后采集的中医证候积分、肠镜粘膜评分、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Cr)、尿素氮(Bun)等指标,评价清化通络方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大肠湿热型U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治疗过程中出现肠梗阻、肠穿孔或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分析其原因并及时对症处理,将不能继续试验者退出。完整详细地记录临床试验过程中的数据和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式。对临床观察中获取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患者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年龄、病变范围、病程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经过4周的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中医证候的总效率分别为93.75%和73.53%,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相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中医主要症状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三个方面及中医次要症证肛门湿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腹胀上试验组患者症状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主症腹泻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黏膜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肠黏膜积分方面都有疗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内镜应答比较:治疗后试验组32例患者中获得内镜应答有29例,对照组34例患者中获得内镜应答的有24例,两组患者内镜应答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内镜下黏膜愈合情况比较:治疗后试验组32例患者中内镜下黏膜愈合的有20例,对照组34例患者中内镜下黏膜愈合的11例,两组患者内镜下黏膜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复发率上:在4周临床观察治疗结束后的两个月随访中,试验组30例治疗有效患者中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10%,对照组25例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血清炎症指标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ESR值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指标:两组治疗后ALT、AST、Cr、Bun、血常规、心电图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清化通络方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可以改善大肠湿热型UC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对患者的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三项主症及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腹胀四项次症的治疗作用优于单独应用美沙拉嗪肠溶片。2清化通络方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在促进肠镜下黏膜修复以及降低复发率两方面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3清化通络方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UC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图 0 幅;表 24 个;参 162 篇。

刘宗臻[3](2021)在《胡珂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胡珂教授从事治疗消化病多年,对于应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丰富经验,为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通过对导师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案进行整理分析,以总结胡珂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思路、治疗特色、选方用药规律,促进中医特色治疗的传承及发展。方法:收集胡珂教授门诊及住院病人中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病案,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50例,总计诊次241次。通过运用Office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对医案中中药灌肠、辨证分型、证候要素、用药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并参阅导师相关的论着及文献,分析、归纳导师对运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认识、临证思路与治疗特点。结果:1.中药灌肠的频数统计分析:50例医案中,应用中药口服加灌肠治疗的患者39例,共计诊次177次,平均诊次4.54次。单用中药汤剂治疗的患者11例,共计诊次64次,平均诊次5.82次。二者相比,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比单纯口服中药平均少1.28诊次。2.证型频数统计分析:统计共分得5个证型,分别为脾虚湿热型,脾虚肝旺型,脾虚肝旺、寒热错杂型,大肠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脾虚湿热型及脾虚肝旺型病例最多,总占比为66%,涉及脾虚的证型累计频数共为45例,总占比为90%;与肝脾相关的证型频数累计23例,占比46%。3.证候要素频数统计分析:所得证候要素总计13个。占比大于50%的证候要素先后为气虚、湿热、气滞、气郁,其中气虚居首位,频数为225次,占比93.36%,其次为湿热,频数为192次,占比79.67%。4.用药规律统计分析:分析常用中药总计68味。其中党参的使用率最高,占92.53%。使用频率>50%的中药分别为党参、白术、黄连、茯苓、地榆、槐花、黄芪、白芍、乳香、枳实、槟榔。补气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清热燥湿药、利水渗湿药。结论:1.导师概括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脾气亏虚为本,肠腑湿热为标,并且贯穿疾病始终,饮食、情志、六淫等因素皆可诱发;发病病位在大肠,根本病位在脾,与肝胆、肾、肺、三焦相关,其中与肝的关系最密切。2.导师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脾虚肝旺的病机多见,脾气亏虚、湿热留恋致使UC反复发作、经久不愈,除湿热病邪外,病程中还易夹瘀、夹痰、夹滞,故导师自拟溃结方、灌肠方,以疏肝健脾、清肠化湿、行气导滞、活血散瘀、敛疮生肌,临床疗效显着。中药汤剂口服配合外用灌肠,内外同治,起效快,并可以缩短病程。3.导师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注重辨病辨证相结合,整体辨病分型论治,谨查病机转变,分寒热虚实多少,明确治疗的主次先后顺序,灵活运用消通补涩诸法,使气血调和、病邪得祛。

周伟康[4](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丹参已在临床广泛用于结肠炎的治疗,但其药物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暂不清楚。本研究将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技术探究中药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潜在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络,并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验证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通路的准确性,系统全面地阐释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提供事实依据。方法:(1)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ed Database(TCMID)、化学专业数据库-中药与有效成分数据库、ETCM数据库等及文献获取丹参化学成分,通过药代动力学ADME筛选丹参活性成分,再使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丹参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2)利用GeneCards、DRUGBANK、OMIM、DisGeNET、TTD、MalaCards等数据库获取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运用Venny 2.1.0在线绘图软件获取丹参潜在作用靶点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再利用STRING蛋白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挖掘核心功能模块。(3)通过Metascape对交集靶点分别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KEGG富集分析,并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使“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可视化,初步揭示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潜在的作用机制。(4)通过结肠炎动物模型验证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具体方法如下:选取雄性C57BL/6J小鼠(20±2g)30只,随机分为三组(10只/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4%DSS)、给药组(4%DSS+455mg/kg/d丹参颗粒)。边造模边灌胃给药7天,每天称量记录不同组小鼠体重变化,观察小鼠精神状态、大便性状(稀便、腹泻、鲜血便)并进行粪便隐血检测,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于造模第8天采血并处死小鼠,分离结肠,观察结肠大体形态并测量其长度。通过病理学检测,评估药物对小鼠结肠结构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lbeta,IL-1β)、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检测药物对结肠炎小鼠炎症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分析共预测出丹参有效活性成分42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木犀草素、γ-谷甾醇、咖啡酸等;(2)丹参的潜在作用靶点152个,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788个,交集靶点43个,主要作用于核心靶点PTGS2、STAT3、AKT1、SRC、EGFR、ESR1、MMP9、PPARG、MMP2、AHR、KDR、CYP19A1、MMP1、MPO、MET、ABCG2、IGF1R、MMP3等;(3)丹参调节信号通路通过富集共有KEGG通路122条,其中花生四烯酸代谢、白介素-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炎症信号通路,可能在丹参对抗溃疡性结肠炎过程发挥重要作用。(4)结肠炎动物模型验证丹参药效的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4天小鼠出现体重明显减轻、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丹参颗粒水溶液(455mg/kg)能够显着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症状,改善小鼠结肠短缩情况,降低结肠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增生活跃。炎症指标的检测表明:丹参能显着抑制DSS引起的TNF-α、IL-6的升高,上调血清中的IL-10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显着。结论:丹参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对溃疡性结肠炎起调节作用。推测主要通过介导花生四烯酸代谢、松弛素信号通路、白介素-17信号通路、局灶性粘连、血小板活化、Th17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进而调节炎症、免疫、细胞凋亡、组织重塑、局灶性粘连、凝血级联、活性氧代谢等生物过程,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修复肠黏膜屏障、抗凝、抗纤维化、抗氧化等作用。进一步通过结肠炎动物模型验证,丹参可以通过抑制TNF-α、IL-6等促炎介质、提升抗炎介质IL-10的水平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高僮[5](2021)在《白竭散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栓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白竭散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栓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安徽省中医院肛肠科住院就诊的溃疡性直肠炎患者60例,按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美沙拉嗪栓治疗,早晚各1粒纳肛),治疗组30例(白竭散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栓治疗,早用美沙拉嗪栓1粒纳肛、晚用白竭散保留灌肠)。两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两个疗程,通过对两组治疗后的综合疗效评定,及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疾病活动指数、肠道黏膜评分、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炎症水平相关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药物安全性的观察,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方式综合疗效相当;(2)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总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后,治疗组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疾病活动指数,采用改良Mayo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Mayo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可有效缓解病情;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相较对照组能够更好的缓解病情;(4)肠道黏膜评分,采用Baron内镜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aron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可有效改善肠道黏膜病变情况;治疗后治疗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在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方面,两组治疗后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可有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治疗后治疗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炎症水平相关指标:在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两组治疗后的炎症水平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可有效降低炎症水平;但治疗后,两组相关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作用效果相当。(7)在安全性方面:对照组中出现2例头晕不适,2例腹胀;治疗组中出现1例腹胀,1例灌肠后肛门坠胀,经临床指导,嘱患者放松心情与休息后症状消失,未影响后续治疗。结论:白竭散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栓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直肠炎具有显着疗效,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肠道黏膜的受损情况、减轻炎症反应及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并且不良反应较少。白竭散保留灌肠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李月月[6](2020)在《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次研究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六经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为临床使用六经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根据溃疡性结肠炎西医诊断标准、《伤寒论》六经辨证要素,制定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信息采集表,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玉林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并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的14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病历资料采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四诊资料、肠镜表现、肠粘膜病理表现、用药情况等,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得出每位患者的六经分型。运用Excel、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六经分布情况。结果:1.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中,男女发病比率为:1.04:1,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年龄段31-40岁男性发病最多,而年龄段51-60岁女性发病最多。年龄中位数为46岁。BMI平均为21.37±2.98 kg/㎡。2.本研究对象,发病人群城市患者多于农村患者,脑力劳动者发病高于体力劳动者(P<0.05)。3.本研究病例,病程1-5年者多见,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为主,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直肠为主,严重程度以中、轻度为主,活动期明显多于缓解期。4.本研究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以解粘液便(64.43%)、血便(59.06%)、腹痛(53.02%)、腹泻(48.32%)、大便溏烂(32.21%)等为主;肠镜下以充血(50.43%)、糜烂(40.94%)、溃疡(37.58%)、肠道脓性分泌物增加(37.58%)为主。肠镜活组织病理检查多见隐窝脓肿(29.53%)、隐窝炎(26.85%)。5.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六经分型发病最多的是阳明病,有50例,占33.56%;其次是太阴病有47例,占31.54%;发病最少的是太阳病,有2例,占1.34%。六经各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病。6.本研究病例六经证型与年龄、性别存在差异(P<0.05)。青年人以阳明病多见,中年人以太阴病多见,老年人以少阴病多见。男性患者以阳明病多见,女性患者以太阴病多见。7.本研究六经证型与病程长短、临床分期存在差异(P<0.05),而病变范围、临床类型、病情程度与六经分型未见相关性(P>0.05)。活动期以阳明病多见,缓解期患者以太阴病常见。六经各证型病程<1年者以阳明病多见;病程1年以上多见太阴病。8.本研究六经分型与肠镜表现及病理表现具有相关性(P<0.05)。结肠镜下充血、水肿、息肉多见于太阴病,糜烂、溃疡、脓性分泌物增多多见于阳明病。病理表现为隐窝炎、隐窝脓肿及隐窝结构改变在阳明病所占比例最大,肉芽组织增生在太阴病患者中所占比最大。9.本研究病例内服中药方中补益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化瘀止血药、祛湿药、理气药,单味中药中使用频率前3位的依次是甘草、白术、茯苓。灌肠外用方中清热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止血药,单味中药中使用频率前3位的依次是黄连、地榆、白头翁/白术。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男性以阳明病多见,女性以太阴病多见,青年以阳明病多见,中年人以太阴病多见,老年人以少阴病多见。2.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分型以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多见。3.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与病程长短及临床分期存在相关性。4.溃疡性结肠炎六经分型与肠镜象及其病理表现相关,可为六经辨证分型提供参考依据。5.溃疡性结肠炎内服治疗缓解期以健运太阴脾土为主,活动期以清阳明经湿热为主,外用灌肠以清热为主,重在局部,六经辨证可从阳明、太阴论治。

顾楠[7](2020)在《芩连秦皮汤治疗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芩连秦皮汤联合抗生素为干预手段,评价中医药治疗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证明中药能够减少抗生素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临床研究病例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住院符合儿童细菌腹泻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共60例患儿,将入组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治疗组芩连秦皮汤组,将筛选合格的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2组中的任意一组。两组实验都给予基础治疗,抗生素选用头孢美唑,补锌,调整饮食、常规药物(思密达、金双歧、布拉氏、酪酸梭菌、妈咪爱,消旋卡多曲等)。试验组给予基础治疗+芩连秦皮汤,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疗程均为5天,依靠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腹泻患儿病情严重情况和患儿表现例如患儿发热,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及体重给予不同剂量中药,选择不同时间点(1天,3天,5天)记录患儿的症状积分情况,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其他伴随症状,退热时间,大便恢复正常时间等数据,收集便常规,便培养+药敏试验,血常规,CRP及中医证候具体评分见附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疾病疗效方面进行了比较,经过本次实验治疗组较疗前总积分下降13.03±3.079,对照组较疗前总积分下降8.83±2.406,结果表明:两组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均明显下降,且P<0.05,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症候总积分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症候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本课题在两组对照研究的基础上,证明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明显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在中药汤剂及其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儿童细菌性腹泻临床疗效评价的基础上,为中药减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提供支持。

张若宣[8](2020)在《姚乃礼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总结及健脾和肝汤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研究总结姚乃礼教授诊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同时将理论与临证相结合,评价健脾和肝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挖掘中医药治疗IBS-D的特色优势,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收集姚乃礼教授治疗IBS-D的临床病历,通过临床跟诊学习及姚乃礼教授亲自指导等方式,整理总结姚乃礼教授论治IBS-D的临床经验。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3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科姚乃礼教授门诊的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基本方健脾和肝汤加减治疗,每2周调方1次,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随访1个月后记录患者中医证候各项积分;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记录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安全性指标。运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评价疗效。研究结果:首次对姚乃礼教授治疗IBS-D进行经验总结。病因方面,姚乃礼教授认为IBS-D之外因责于外邪侵袭,内因责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在病机方面,以“脾胃虚弱,肝脾不和,湿浊内蕴,传导失宜”为IBS-D的基本病机;在诊治中,强调健脾和胃以固其本,调和肝脾,调畅气机,兼顾饮食及情志因素,并确立基本治则“健脾化湿,调气和肝”。姚乃礼教授强调临床诊治要把握疾病的基本病机,病证结合,全局治疗。处方精准力专,兼顾多证,灵活化裁。本临床研究以健脾和肝汤加减治疗IBS-D患者60例,其中因未按要求服药或失访致4人脱落,共有56例患者完成本临床观察;其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男女比例为5:3;年龄分布以30-39岁最多,计有20例(35.71%),其次为18-29岁,计有13例(23.22%),再者为40-49岁,计有9例(16.07%):病程以1-5年患者最多,计有35例(62.5%),其次为病程6-10年,计有11例(19.64%),再者病程<1年,计有8例(14.28%)。在治疗4周后,根据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评价疗效指数,其中显效37例(66.07%),有效14例(25.00%),无效5例(8.93%),总有效例数为51例,总有效率为91.07%;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健脾和肝汤加减可以明显改善IBS-D患者的总体症状及体征。以IBS-QOL量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治疗后各维度积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健脾和肝汤加减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4周后,停药1个月随访,严重复发1例(1.79%),一般复发2例(3.57%),轻度复发2例(3.57%),未复发51例(91.07%),共有5例复发,总复发率为8.93%。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未出现异常。研究结论:姚乃礼教授对IBS-D的病名、病因病机、辨治用药等方面有其独到的研究及见解,运用健脾和肝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值得临床运用及推广。

于潇[9](2020)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胃食管反流病(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重叠胃食管反流病(GERD)(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IBS-D重叠GERD(寒热错杂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IBS-SSS评分、Gerd Q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1.IBS-SSS量表评分:组内比较,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BS-SSS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IBS-SSS量表等级改善情况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IBS-D症状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2.Gerd Q问卷评分:组内比较,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两组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且疗效无显着差异。3.中医症状评分: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7例,有效2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总积分:组内比较,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主症评分:两组治疗后中医主症各单项分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在改善大便时溏时泻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改善腹痛和反酸烧心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中医次症评分: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次症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口苦或口臭、腹胀或肠鸣评分较前下降(P<0.05),畏寒评分未见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间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口苦或口臭、腹胀或肠鸣、畏寒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次症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方联合雷贝拉唑与曲美布汀联合雷贝拉唑对于治疗IBS-D重叠GERD均有效,且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方联合雷贝拉唑疗效优于曲美布汀联合雷贝拉唑。

王琦[10](2020)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中医证候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样症状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中医舌脉信息,从中医角度探讨其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揭示其证治规律,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和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科就诊的缓解期UC患者121例及IBS患者63例,根据罗马ⅣV IBS诊断标准将UC患者分为重叠组及不重叠组,其中重叠组59例,不重叠组62例。采取调查问卷方式,对患者进行信息采集,观察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中医四诊信息、中医症状量化评分,UC患者还需调查病程、缓解前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目前的治疗、用药情况、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对UC患者进行Mayo评分评估。根据患者提供的中医四诊信息,参照2017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来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偏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字和百分比呈现,分别运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重叠组共收集59例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36例,男女比例为1:1.565,年龄最大72岁,最小19岁,中位数为39岁,高峰为35~54岁。出生地、居住地为城镇地区的患者比例远大于农村地区,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51%,月收入3001~5000元、5001~7000元之间的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1%、24%。重叠组与IBS组在以上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重叠组中男性更多见,男女比例为1.385:1,两组在性别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年龄、出生地、常住地、学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心理测评方面,焦虑评分平均3.53±1.356,抑郁评分平均2.68±1.491,女性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检验,重叠组焦虑、抑郁评分显着高于不重叠组,而与IB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疗资源利用情况方面,重叠组患者缓解期平均住院次数为1.22次/年,因肠道问题就诊平均1.76次/月。目前仍使用足量(4g/d)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缓解的患者占25%,减量维持的患者占71%,口服联合塞肛维持缓解的患者占27%。重叠组以上医疗就诊次数、mayo评分、药物未减量的患者例数均高于不重叠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叠组患者病程中最长的有13年,最短2年,平均5.5±2.88年,病程在4~6年的人数最多。缓解前病变范围为左半结肠(E2)者19例(32%),直肠型(E1)、广泛结肠型(E3)各20例(34%)。缓解前病情严重程度为轻度或中度的最多,分别占51%和42%,重度患者仅占7%。缓解期粪便钙卫蛋白(FC)检测结果最小值为2.6,最大值86.2,均值为36.8。重叠组Mayo评分为1分者38例,2分者14例,0分者7例,平均1.18分,显着高于不重叠组。经检验,重叠组病程、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FC水平与不重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症状与舌脉信息:重叠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100%)、腹泻(88%)、腹胀(86%)、肠鸣(83%),仅12%的患者表现为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常见的伴随症状有神疲乏力(71%)、畏寒怕冷(64%)、嗳气(61%)、失眠(47%)、食欲欠振(34%)。舌脉中淡红舌、齿痕舌、胖大舌、薄白苔、薄黄苔、细弦脉、细滑脉最常见。对症状进行量化评分,重叠组平均16±4.631,明显高于不重叠组。症状的常见诱发或加重因素有饮食不节(59%)、气候变化(51%)、劳累过度(49%)、情绪因素(37%),由情绪、劳累诱发加重病情的患者人数多于不重叠组。(3)中医证型分布:重叠组中医证型构成如下:肝郁脾虚证(32%)、脾肾阳虚证(19%),脾虚湿蕴证(17%)、寒热错杂证(14%)、大肠湿热证(10%),阴虚肠燥证(8%)。不重叠组证型依次是: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21%)、肝郁脾虚型(13%)、大肠湿热证(18%)、寒热错杂证(10%)、肺脾气虚证(3%)。重叠组肝郁脾虚型多于不重叠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IBS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4)重叠组各证型比较:重叠组肝郁脾虚型的女性患者例数是男性的3倍,其余证型的性别构成差异不大。35-54岁段肝郁脾虚型患者最多,35岁以下青年人群中脾虚湿蕴型最多见,而55岁以上老年人多属脾肾阳虚型,各证型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各证型的中医症状量化评分、焦虑、抑郁评分进行对比,发现肝郁脾虚证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5)重叠组常用方剂为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黄芩汤,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有17味,其中核心药物为白术、白芍、陈皮、炒薏仁、甘草、木香、黄芩、山药、六神曲、茯苓、防风、炮姜,主要分属于补益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与主要证型的用药原则、用药规律基本符合。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以女性居多,发病高峰35-54岁,与地域、学历、收入、病程长短、缓解前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关系不大。此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和躯体症状较不存在IBS的患者严重,且耗费了更多医疗资源。中医方面,重叠症状的发病基础是是脾虚,肝郁是发病关键环节,病位在大肠,发病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多见于中年女性。治疗当重健脾化湿、疏肝理气,同时根据不同证候分类,辅以补肾、化湿、清热、养阴等药物。

二、以腹泻为主症的犬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腹泻为主症的犬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久泻宁调节UC模型大鼠水通道蛋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脾虚湿盛肝郁证之UC大鼠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观察指标
        2.3 模型评定标准
        2.4 数据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大鼠结肠黏膜改变及病理观察比较
        3.3 大鼠血清IL-2及TNF-α含量比较
    4 讨论
        4.1 UC的发病机制
        4.2 UC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
        4.3 动物模型的验证
        4.4 小结
    5 不足与展望
第二章 久泻宁对脾虚湿盛肝郁证之UC模型大鼠的干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试剂
        1.3 受试药物及给药剂量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干预给药
        2.3 大鼠一般情况
        2.4 大鼠血清IL-2及TNF-α含量测定
        2.5 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AQP4、AQP8、c AMP和 PKA蛋白的表达
        2.7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AQP4、AQP8、cAMP和 PKA蛋白的表达
        2.8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AQP4、AQP8 m RNA的表达
        2.9 数据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对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的影响
        3.3 对大鼠血清中IL-2及TNF-α含量的影响
        3.4 对大鼠结肠组织中AQP4、AQP8、c AMP、PKA蛋白表达分布的影响
        3.5 对大鼠结肠组织中AQP4、AQP8、c AMP、PKA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6 对大鼠结肠组织中AQP4、AQP8 m RNA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UC的中医认识
        4.2 UC的中西医治疗认识
        4.3 久泻宁临床等效剂量和药效剂量的来源
        4.4 久泻宁治疗UC的相关性分析
        4.5 检测指标相关性的分析
        4.6 小结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UC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清化通络方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临床资料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标准
        1.1.6 中止标准
        1.1.7 脱落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疗程及注意事项
        1.2.3 观察指标
        1.2.4 疗效判定指标
        1.2.5 统计学方法
    1.3 研究结果
        1.3.1 一般资料分析
        1.3.2 治疗后疗效分析
        1.3.3 安全性判定
    1.4 讨论
        1.4.1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1.4.2 对照组用药依据
        1.4.3 组方的理论依据
        1.4.4 清化通络方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1.5 小结
        1.5.1 结论
        1.5.2 问题
结论
第2章 综述 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及诊疗进展
    2.1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研究概况
        2.1.1 UC的流行病学调查
        2.1.2 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1.3 UC诊断内容的研究进展
        2.1.4 UC的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2.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概况
        2.2.1 中医对UC病名的认识
        2.2.2 中医对UC病因病机的认识
        2.2.3 中医对UC辨证分型
        2.2.4 中医对UC治疗方法
    2.3 前景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附录 B 病例资料统计表
附录 C 两组病例分组情况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胡珂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文献研究
    1.西医研究现状
        1.1 概述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
        1.5 病情评估
        1.6 治疗
    2 中医研究现状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施治
第一部分 基于病案分析胡珂教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排除标准
    3 研究步骤
        3.1 整理病历资料
        3.2 规范中药名称
        3.3 病案录入
    4 统计结果
        4.1 诊次分布频数分析
        4.2 内治+灌肠频数分析
        4.3 证型频数分析
        4.4 证候要素频数分析
        4.5 药物频数分析
第二部分 胡珂教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认识
    1 UC与饮食的关系
    2 UC与情志的关系
    3 UC与六淫的关系
    4 UC与脏腑的关系
        4.1 UC与脾胃的关系
        4.2 UC与肝胆的关系
        4.3 UC与肺和大肠的关系
        4.4 UC与肾的关系
        4.5 UC与三焦的关系
    5 基本病机
第三部分 胡珂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经验
    1 辨证分型
        1.1 脾虚湿热型
        1.2 脾虚肝旺型
        1.3 脾虚肝旺,寒热错杂型
        1.4 大肠湿热型
        1.5 脾肾阳虚型
    2 合辨病证病性,分型分期论治
        2.1 辨病辨证结合
        2.2 辨明寒热虚实
        2.3 分型分期论治
    3 脾气亏虚为本,侧重疏肝健脾
    4 活用消通补涩,重在调气和血
    5 谨守病机,拟溃结方
    6 直达病所,拟灌肠方
    7 验案举隅
        7.1 脾虚湿热案
        7.2 脾虚肝旺案
        7.3 脾肾阳虚案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综述
    1. 丹参概况
        1.1 丹参的本草考证
        1.2 丹参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1.3 丹参治疗UC的相关机制研究
    2. 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2.1 中医对UC的认识
        2.2 西医对UC的认识
    3. 网络药理学
        3.1 网络药理学概述
        3.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实验方法
        1.1 丹参活性成分的筛选和靶点预测
        1.2 丹参“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1.3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点检索
        1.4 丹参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Venn分析
        1.5 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
        1.6 基因本体论(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1.7 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疾病网络
    2. 实验结果
        2.1 丹参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结果
        2.2 丹参“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2.3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点检索
        2.4 丹参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Venn分析
        2.5 基于STRING数据库PPI网络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2.6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通路富集分析可视化
        2.7 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疾病网络
    3. 小结
        3.1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成分分析
        3.2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靶点分析
        3.3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通路分析
        3.4 小结
第三部分 体内实验验证丹参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1. 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仪器
        1.4 常用溶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动物模型建立与药物干预
        2.3 小鼠整体情况评分
        2.4 动物处死与标本采集
        2.5 结肠组织H&E染色及结肠组织病理评分
        2.6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L-10、IL-6、IL-1β、TNF-α的浓度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4.2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整体状况的影响
        4.3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4.4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4.5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血浆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的影响
    5.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分析
    2.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实验结果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白竭散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栓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2 诊断资料
    2.3 病例选择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资料收集及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改良Mayo评分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内镜 Baron 评分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水平相关指标比较
    3.7 两组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溃疡性直肠炎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直肠炎的认识
    4.3 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与溃疡性直肠炎的研究
    4.4 “瘀”与溃疡性直肠炎的理论研究
    4.5 白竭散的功效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4.6 中药保留灌肠的优势
    4.7 结果分析
5 结论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UC诊断标准,参自《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治意见(2018年·北京)》
综述 瘀血与溃疡性直肠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溃疡性结肠炎的当代研究概况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
        1.3.1 遗传因素
        1.3.2 感染因素
        1.3.3 精神因素
        1.3.4 环境因素
        1.4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1.4.1 免疫功能紊乱
        1.4.2 肠粘膜屏障破坏
        1.4.3 神经-内分泌紊乱
        1.5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手段
        1.5.1 诊断依据
        1.5.2 病情评估方式
        1.6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1.6.1 氨基水杨酸制剂
        1.6.2 糖皮质激素
        1.6.3 免疫抑制剂
        1.6.4 生物制剂
        1.6.5 调节肠道菌群
        1.6.6 选择性白细胞吸附治疗
        1.6.7 干细胞移植
        1.6.8 手术治疗
    2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2.1 中医古籍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病名的记载
        2.2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因认识
        2.2.1 感受外邪
        2.2.2 饮食不节
        2.2.3 情志失调
        2.2.4 脏腑亏虚
        2.3 中医对本病病机认识
        2.4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
        2.5 中医论治
    3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
        3.1 《黄帝内经》之六经
        3.2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3.3 六经辨证治疗内科疾病
    4 六经辨证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研究
        4.1 太阳病证
        4.2 阳明病证
        4.3 少阳病证
        4.4 太阴病证
        4.5 少阴病证
        4.6 厥阴病证
    5 经方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六经辨证标准
        2.3 病历纳入标准
        2.4 病历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历资料采集表制定方法和原始资料收集整理
        3.2 观察内容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5.1.1 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
        5.1.2 BMI分布情况
        5.1.3 病程分布情况
        5.1.4 居住地和职业性质分布情况
        5.1.5 既往史分布情况
        5.2 临床表现分布情况
        5.2.1 主症分布情况
        5.2.2 兼症分布情况
        5.2.3 舌脉象分布
        5.3 临床类型、分期及疾病严重程度情况分布
        5.4 病变范围分布情况
        5.5 肠镜象及病理检查分布情况
        5.6 六经分型
        5.6.1 六经总体分型情况
        5.6.2 六经拆分后分布情况
        5.7 中药使用情况
        5.7.1 中药内服使用情况
        5.7.2 中药灌肠使用情况
        5.8 相关性分析
        5.8.1 六经分型与年龄段的关系
        5.8.2 六经分型与性别的关系
        5.8.3 六经分型与病程的关系
        5.8.4 六经分型与临床类型的关系
        5.8.5 六经分型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5.8.6 六经分型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5.8.7 六经各证型与病变范围的关系
        5.8.8 六经分型与肠镜象的关系
        5.8.9 六经分与肠镜病理组织活检的关系
    6 讨论
        6.1 六经辨证与溃疡性结肠炎
        6.2 研究结果的分析
        6.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6.2.2 六经分型与各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6.2.3 六经分型与用药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溃疡性结肠炎信息采集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芩连秦皮汤治疗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小儿泄泻的研究
        1.1 病名的描述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证型及方药
        1.4 古代文献资料基础
        1.5.现代医家观点与研究
    2 西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2.1 定义
        2.2 发病病因
        2.3 诊断
        2.4 根据病程分类
        2.5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具体治疗进展
        2.6.腹泻患儿的药物治疗
        2.7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试验研究
    1.试验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诊断标准
        1.1.2 纳入病例标准
        1.1.3 排除病例标准
        1.1.4 剔除病例标准
    2.试验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注意事项
        2.3 安全性评价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2011 年全国腹泻病防治研讨会制订的标准)
        2.6 统计学分析
    3.试验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试验结果分析
        3.3 临床结果分析
        3.4 不良反应
讨论
    4.1 国内外对小儿腹泻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4.1.1 国内医家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4.1.2 现代医学对小儿泄泻的研究概况
    4.2 方药分析
        4.2.1 方剂组成
        4.2.2 立方依据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表

(8)姚乃礼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总结及健脾和肝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及沿革
    2 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认识
        2.2 现代医家认识
    3 治疗
        3.1 辨证论治
        3.2 传统方化裁
        3.3 医家经验治疗
        3.4 其他治疗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2.1 胃肠动力障碍
        2.2 内脏高敏感性
        2.3 精神心理因素
        2.4 饮食因素
        2.5 遗传因素
        2.6 肠道感染
        2.7 脑-肠轴
        2.8 其他因素
    3 临床诊断
    4 治疗进展
        4.1 药物治疗
        4.2 饮食疗法
        4.3 心理治疗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姚乃礼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总结
    1 基本认识
        1.1 病名研究
        1.2 病位认识
        1.3 病因认识
        1.4 病机研究
    2 诊疗思路
        2.1 健脾和胃,以固其本
        2.2 调和肝脾,调畅气机
        2.3 疏达情志,兼顾饮食
    3 辨治体会
        3.1 贯穿全局,紧扣病机
        3.2 病证结合,整体治疗
        3.3 审证选方,用方灵活
        3.4 用药严谨,善用对药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基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及计算依据
        2.2 治疗方法
        2.3 药物来源及煎服方法
        2.4 疗程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价标准
        2.7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疗效评价
        3.3 安全性评价
    4 典型医案
    5 讨论
        5.1 肝郁脾虚是IBS-D的基本病机
        5.2 健脾和肝汤方解
        5.3 一般情况分析
        5.4 健脾和肝汤的疗效评价
    6 存在问题及展望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胃食管反流病(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胃食管反流病(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标准
    4 研究内容
        4.1 诊疗方案
        4.2 观察指标
        4.3 疗效评价标准
        4.4 数据处理
    5 临床资料分析
        5.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5.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5.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IBS-SSS评分比较
        5.5 两组患者治疗前GerdQ评分比较
        5.6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6 治疗结果分析
        6.1 治疗前后IBS-SSS评分比较
        6.2 治疗后GerdQ评分疗效比较
        6.3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6.4 结果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重叠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1.1 影响因素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治疗
    2 中医对IBS-D重叠GERD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治法治则
    3 导师对于IBS-D重叠GERD的认识
    4 选方依据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功能性胃肠病重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中医证候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研究概况
        1.1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概念
        1.2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流行病学研究
        1.3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发生机制
        1.4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治疗
    2 溃疡性结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2.1 中医病名探讨
        2.2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2.3 中医辨证分型及论治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信息采集表的制定
        5.2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分析
        6.2 中医证候研究
        6.3 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研究
        6.4 重叠组方药使用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年龄、出生地、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收入情况
        1.2 病程、缓解前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
        1.3 粪便钙卫蛋白水平、Mayo评分
        1.4 医疗资源利用情况、焦虑抑郁状态
    2 中医证候分析
        2.1 病因病机探讨
        2.2 中医证候特征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语表
附录二: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信息采集表
附录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信息采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以腹泻为主症的犬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久泻宁调节UC模型大鼠水通道蛋白的机制研究[D]. 李艺垚.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清化通络方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亚军.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胡珂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经验总结[D]. 刘宗臻.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D]. 周伟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白竭散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栓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僮.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溃疡性结肠炎六经辨证规律探讨[D]. 李月月.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芩连秦皮汤治疗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临床研究[D]. 顾楠.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姚乃礼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总结及健脾和肝汤临床观察[D]. 张若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方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胃食管反流病(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D]. 于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中医证候探讨[D]. 王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犬类疾病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