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中的DLL编程技术及其在数据采集与控制中的应用

VC++中的DLL编程技术及其在数据采集与控制中的应用

一、VC++中DLL的编程技术及其在数据采集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巴宏伟[1](2021)在《基于激光测微仪的非接触式在位测量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质量、精度等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尤为明显。复杂曲面结构相比于传统简单面型能更好的满足功能需求,简化系统结构,有利于减小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复杂曲面的加工制造的相关问题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复杂曲面多用于精密制造领域,例如航空航天、模具制造、天文望远镜等领域,因此对其精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精度的复杂曲面制造离不开高精度的测量系统,传统的离线测量技术虽然较为成熟,但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引入无法测量的定位误差。这种误差具有较强的随机性,难以进行后续误差补偿。并且离线测量需要对工件进行多次装夹,不利于提高加工效率。在位测量能有效避免多次装夹带来的定位误差。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发了基于激光测微仪的非接触式在位测量系统来避免二次定位误差。本文所开发的在位测量系统以三维运动平台为载体,在其基础上结合LKH020型激光测微仪进行面型数据采集。基于三坐标测量原理,分析了软件系统的功能要求。利用VC6.0的MFC模块设计并开发出了非接触式在位测量软件系统,通过各模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三维运动平台的三轴运动控制和LK-H020型激光测微仪的数据采集。并对在位测量系统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进行连接和调试。本文研究了面型测量中存在的几种测量误差,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原点定位误差和测头的转动误差进行了误差补偿研究。研究了曲面的面型评价方法,为后续的测量分析奠定基础。介绍了轨迹规划的布点原则,基于轨迹规划的布点原则介绍了几种轨迹规划方法,并利用MATLAB编程进行相应算法的仿真实验。本文介绍了采样点规划的基本原则,针对几种重要的曲面曲线参数,对测量点的轨迹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对曲面曲线拟合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本文所开发的非接触式在位测量系统能够实现各种面型曲面的自动测量。其测量精度达到了微米级别,并且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以满足高精度的曲面测量需求。

王溢鸿[2](2021)在《汽轮机叶片现场激光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轮机是火力发电、舰船动力的主要设备,而且在冶金工业、海洋探索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我国工业的发展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关键零件叶片三维形貌的测量结果直接影响着汽轮机的整体性能。汽轮机叶片的检测问题一直限制我国制造类企业的发展,一是目前对于汽轮机叶片尤其是大型汽轮机叶片所采用三坐标测量机占用空间大,一定程度上不仅不经济,还会造成厂房空间的浪费。二是检测效率低,已经无法满足目前企业大批量产品检测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出于市场对于占用空间小,测量速度快的测量机的诉求,开发设计一种现场型汽轮机叶片激光测量机,采用立式三坐标结构,搭载激光传感器,这样既能够对物件进行非接触测量,测量对象范围也能增大,比如可以对柔性物体、自由曲面进行扫描。不仅占地面积小,可操作性好,而且测量效率高。在某叶片厂横向课题支持下,自主设计并搭建了汽轮机叶片激光测量机实验平台,开展了汽轮机叶片现场激光测量关键技术的研究,本文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测量机总体机构设计,包括机械机构设计和系统结构设计。并且对于激光测量系统进行硬件设计与软件开发,从测量对象出发,并结合测量原理,采用LK-G150点激光位移传感器。并且利用Solid Works软件设计一种用来将激光位移传感器固定的装置。针对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数据采集问题,采用KEYENCE提供的动态链接库,基于C#进行二次开发,得到的激光测量数据采集系统可以迅速高效地采集、测量和保存测量数据。(2)汽轮机叶片测量系统平台搭建及运动测试实验。分析并确定了三维测量机系统的硬件组成,硬件系统包括精密定位平台、激光位移传感器、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卡和光栅位移传感器。最后,搭建汽轮机叶片测量系统平台,进行运动测试实验,分别对Y轴、Z轴进行运动精度及平稳性实验。经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与计算,得出测量系统的运动精度满足预先设定的要求,并且有着很好的测量重复性。(3)利用有限元软件对Y轴、Z轴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首先分析了在Y轴测量长度达到最大时,Y轴、Z轴及其它零部件的应力应变情况。从仿真结果来看,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Y轴的自身变形。为了更好的了解Y轴的刚性,在不考虑重力的作用的情况下,仿真分析Y轴运动到不同位置时,给予其末端施加不同的载荷,分析其应力应变情况。为了验证仿真的真实性,进行了实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仿真数据和实验数据基本贴合,仿真的数据真实可靠。(4)对测量机进行了误差分析并建立误差补偿模型。分析得知测量机的机构误差来源主要是Y轴自身变形,尤其是末端的变形。针对这一点,对Y轴进行受力变形分析,以此推导出误差附带函数。进行了误差补偿效果验证实验,验证了误差补偿模型的正确性及可靠性。

沈铖武[3](2021)在《车载光电瞄准平台主动隔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保证车载导弹打击精度,在发射前,需要通过定向准直测量设备对弹上棱镜的方位角进行测量,从而确定导弹的初始发射方位角度。目前国产车载导弹配套的定向准直测量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测量设备必须放置在具有独立基座的光学测量平台上。独立基座与载车分离,以防止载车振动对定向准直测量设备的测量精度产生影响。设备的展开作业操作难度大、作业时间长,因此严重影响了装备的机动性能。随着装备现代化水平的发展,对定向准直测量设备进行隔振处理,从而使其能够摆脱对独立平台的依赖,实现与载车固连状态下的稳定测量,将极大地提高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针对载车振动主要集中在低频段的特点,本文选择主动隔振方案,进行对载车振动的隔离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理论分析了振动对陀螺仪测量稳定性和自准直测量的影响,建立了单级主动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确定了车载测量平台主动隔振系统的总体方案。2.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法对载车振动的频谱特性进行分析。对经验模态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模态混叠现象进行聚合经验模态分解,分解后模态混叠并未得到有效抑制。针对复杂信号的模态混叠现象,本文提出噪声延展聚合经验模态分解法,并应用该方法对载车振动进行分解,使分解过程中的模态混叠得到了有效抑制。3.通过运动方程建立了单级主动隔振系统的力传递率模型,通过理论建模和实验建模两种方式对VT-300电磁作动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建立该电磁作动器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频率、幅值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根据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模糊PID控制下的主动隔振效果仿真。4.设计了嵌入式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采用TMS320VC33作为处理芯片,将A/D、D/A、I2C等数字接口电路都集成在一个高密度FPGA芯片内。通过直接存储器存取数据,使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同时进行,简化了电路,提高了系统集成度。5.完成主动隔振样机的制作,在实验室搭建模拟实验平台,开展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主动隔振后,传递到作动器输出端面的振动衰减了21.3d B,寻北仪的定向误差为138″,自准直仪的测量不受振动影响。本文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隔振控制,为实现定向准直测量设备与载车固连状态下的稳定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光电测量设备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同时,摆脱了对独立支撑平台的依赖,提高了装备的机动性,对装备整体性能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志勇[4](2021)在《基于BIM和SPC的建筑装修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建筑装修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而装修行业的不成熟致使装修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不仅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还经常出现质量不合格而返工的情况,因此如何有效的保证建筑装修质量是建筑装修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以建筑装修过程为对象,装修质量控制为目的,引入信息化技术提升质量控制能力,利用统计过程控制方法改善质量控制效果。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建筑装修质量信息模型,实现装修过程中质量信息的集成。在分析建筑装修质量问题基础上,结合装修工程的特点,考虑实际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情况,明确质量信息模型系统框架。根据质量控制的基本环节,结合质量控制内容,设计了与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阶段相匹配的质量要求信息模型、质量监控信息模型以及质量验收信息模型三大基础信息模型,并以Autodesk Revit作为研究平台分析了三大基础信息模型的功能实现算法。(2)设计建筑装修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完成质量信息的管理与储存。在分析质量信息模型不足的基础上,明确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完成系统框架设计。利用Revit二次开发技术和MySQL数据库交互技术,在质量数据集成的同时通过MySQL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提高质量信息模型的批量数据处理能力,实现施工过程质量数据的直接管理。(3)引入多元统计过程控制方法,进行建筑装修质量诊断。以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中所存储的大量信息为基础,提出将统计过程控制应用于建筑装修质量控制中的新思路。引入Hotelling T2分布的多元质量控制方法,利用T2控制图和过程能力指数进行质量诊断,并分析质量诊断方法的优化需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指标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质量诊断效率,完善质量控制模式。(4)构建PDCA质量信息循环网络,实现信息化的建筑装修质量持续改进。通过PDCA循环框架建立施工过程质量信息循环网络,结合某工程实例,进一步验证基于BIM技术和SPC法的质量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唐守义[5](2021)在《电网谐波测量与谐波源状态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4.0、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高速铁路的发展,电网的谐波污染问题变得愈发严重,对于电网谐波的综合治理、责任划分和成因分析已经迫在眉睫。电网谐波测量与谐波源状态识别的研究,是解决电网谐波的综合治理、责任划分和成因分析问题的前提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本文以此为主线,分别对电网谐波测量,电网谐波源位置识别和电网谐波源类型识别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利用虚拟仪器技术进行实现,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的基本原理及其用于测量稳态谐波的局限性,依据不同窗函数主瓣性能及旁瓣性能去抑制频谱泄露的效果,构建了以Rife-Vicent窗和Blackman窗为基窗的三阶RVB混合自卷积窗,其旁瓣性能优于基窗函数,同时推导了三阶RVB混合自卷积窗的相位差幅相频校正公式,在削弱栅栏效应上效果显着,引入改进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 Huang Transform,HHT)测量暂态谐波,进行时频分析和暂态谐波起止时刻参数测量。仿真结果表明,三阶RVB混合自卷积窗相位差校正FFT相较于传统窗函数相位差校正FFT在测量稳态谐波参数上具备更低的相对误差,更优良的抗干扰性和鲁棒性,改进HHT可以较好地对暂态谐波进行时频分析,测量起止时刻参数相对误差较低且对噪声不敏感。(2)基于在公共点测量得到的谐波电压电流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建立方程,分别推导了考虑用户侧阻抗和不考虑用户侧阻抗的回归方程,通过求取截矩系数和回归系数,识别谐波源位置,但其易受电网异常扰动和谐波波动干扰,从而导致估计值偏离原始值。于是本文首先利用马氏距离法对异常扰动数据进行筛选,其次利用箱线图法对谐波波动数据进行筛选,再利用筛选后的数据进行PLSR,可以将异常扰动和谐波波动的影响降到较低水平。仿真结果表明,无论是否考虑用户侧阻抗,筛选后的效果均优于未筛选的效果,可以准确识别谐波源位置。(3)在对谐波源进行测量和位置识别之后,综合得到的相关数据,再进一步提取幅频统计特征包括重心频率和频率标准差等,利用兼具可解释性和准确率的随机森林方法,对谐波源的类别包括六脉波整流型谐波源等进行识别。重点分析了决策树及其集成方法的相关知识,综合精确率和召回率等对分类模型进行评价,进行了特征提取及处理和随机森林模型生成。仿真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方法识别电弧炉型谐波源类型的F1值最高为94.37%,识别十二脉波整流型谐波源类型的F1值最低为92.09%,总的识别准确率可达到92.68%,对于谐波源类型的识别效果表现良好。最后,基于本文方法与虚拟仪器技术开发电网谐波测量与谐波源状态识别仪器,介绍了仪器硬件平台的构成,在已有的仪器硬件平台基础上进行了软件模块设计,其中核心运算部分利用混合编程实现。

刘天颖[6](2021)在《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激光水平仪是一种为建筑行业和机电设备安装行业提供水平度和垂直度基准标定的设备。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激光水平仪校准精度低、调校工序复杂、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由于缺乏激光水平仪的自动化生产设备的研发,国内各激光水平仪生产企业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产量无法提高,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激光水平仪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升级是当前各大生产厂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激光水平仪的装配过程中激光组模的调校工艺进行了研究,设计出了一种以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为控制核心的自动调校系统。该系统采用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阵列为核心的激光检测光靶对激光水平度、垂直度偏移量进行采集并输入至PLC,由PLC计算出步进电机的调节量,进而调整激光组模调节螺丝的旋转角度和圈数。通过三维坐标定位系统对激光组模调节螺丝进行位置寻位和换位。经PID控制系统的不断修正,直至激光组模的水平精度以及铅垂精度均控制在±0.2mm误差范围之内,正交精度则控制在±2°的误差范围之内,从而达到修正激光水平度和垂直度的目的。系统整体工作流程由CCD检测、组模分步初调、正交统调、PID微调四个阶段组成。系统原型机采用了国产三菱FX3U可编程控制器、57系列两相步进电机、TCD1206SUP线阵CCD传感器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的精确度和鲁棒性符合激光组模的调校工艺要求。本研究通过智能化检测和自动化调校工艺初步解决了激光水平仪人工调校工艺误差大、出错率高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吴鹏[7](2021)在《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以软件代码为载体的网络安全问题频频发生,软件代码同源判定作为解决网络攻击溯源等安全问题的共性关键技术变得尤为重要,准确定位软件代码来源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由于当前软件代码具备运行平台多样、变形手段繁多、表现形式复杂等多形态特点,导致其同源判定极为困难。如何有效的发现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对增强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的防护力、威慑力至关重要。面向多形态软件代码的同源判定,首先需厘清软件代码同源的概念及边界,实现其定性定量描述;其次需关注软件代码同源特征表示及其处理效率,研究新方法解决其时空开销大的问题;再次需考虑软件代码同源特征损失的应对措施,探索新思路解决其表征困难的问题;最后需针对新形态软件易变形的特点,设计新算法解决其同源判定方法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本文围绕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问题,深入分析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重点研究了多种形态软件代码的同源判定方法,并基于此构建了原型系统。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大规模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时空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Motif结构的软件代码同源快速判定方法,通过对大规模软件语义结构图的有效表征,实现了大规模软件代码同源的快速判定。提出了基于函数调用图Motif结构的特征表示方法以及Motif结构提取算法,实现了Motif结构对软件代码函数调用图的表征,并设计了Motif结构及其频率分布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实现了软件代码同源快速判定。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准确率、鲁棒性及耗时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使其可应用于大规模软件代码同源的快速判定。(2)针对软件代码变形导致同源特征难以表征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混合语义的二进制代码同源判定方法,通过对多形态二进制代码潜在同源特征挖掘,实现了多形态二进制代码同源的准确判定。提出了文本语义及结构语义混合的特征表示方法,实现了文本嵌入与图嵌入相结合的混合语义表达,设计了混合语义模型嵌入孪生神经网络框架的方法,实现了二进制代码同源判定模型构建。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效提升了二进制代码同源判别效果,该算法在多种测试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支持多种形态二进制软件代码同源的准确判定。(3)针对新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方法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多维度的移动应用同源判定方法,通过对移动应用分区域的特征表示与计算,实现同源移动应用的准确识别。提出了移动应用整体、资源及代码等多维度的特征表示及针对性的处理算法,实现了不同侧面的同源判定,设计了多种相似度算法的联合及优化策略,实现了移动应用同源的准确判定。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同源判定准确率和速度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并在真实环境中表现良好,且不依赖有监督数据,可作为移动应用市场安全策略的有效补充。

宋绍坤[8](2021)在《基于虚拟仪器的高温炉管检测系统设计与集成》文中提出由HK40、HK40Nb、HP40、HP50等材料离心铸造的高温炉管是炼油厂、化肥厂制氢转化炉的关键部件,服役条件较为恶劣,要在长周期内不间断承受高温、高压以及腐蚀介质的冲刷,服役过程中会发生蠕变损伤、组织劣化、热疲劳、氧化、蠕胀、腐蚀等各种损伤,导致炉管使用寿命缩短甚至是提前失效,这不仅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有可能发生介质泄漏、火灾等事故。因此,结合高温炉管的具体服役环境,了解炉管的损伤形式和特点,在企业装置检修期间,对炉管的运行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对保障生产装置的安全有序运行具有关键性作用。大连理工大学在高温炉管安全评价领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先后开发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高温炉管超声无损检测系统,具有波形的自动存储、检测距离的自动记录、焊缝的自动识别等功能。本文所设计的基于虚拟仪器的高温炉管检测系统为第三代超声无损检测系统,由下位机和上位机组成,其中下位机包括爬管机、51单片机及其搭载的外设、无线传输模块,上位机包括USB-UT350超声数据采集卡、探头、无线收发器、上位机操作系统软件。本文借助Lab VIEW开发平台完成了操作系统各模块设计,设计了基于专家规则的高温炉管损伤级别智能评定算法,从而使整个系统可以完成对炉管的超声检测、管径变化值的连续测量、数据的采集与处理、采样过程的位置标定、检测数据的保存与回放、炉管损伤级别的智能评定和检测报告的生成等功能。第三代超声无损检测检测系统具有界面交互性好、运行稳定、操作简单、后期开发难度低、体积小和重量轻等特点。

索贝贝[9](2021)在《相位噪声测试仪的控制与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相位噪声在工程和物理的许多领域都是一个关键问题,如振荡器、雷达、新兴的微波光子学以及更奇异的领域,如射电天文学、粒子加速器等。随着众多领域对高稳定度信号源需求的快速增长,高稳定度频率标准源的相位噪声的量值越来越小,并且测量难度进一步增加。近年来,相位噪声测量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位噪声测试仪实现对偏离载波1Hz-2MHz的相位噪声信号的测量,通过“模拟+数字”的设计将测得的相位噪声信息传送给上位机,上位机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绘制波形并显示。本文从图形化界面显示、通道及环路的状态控制和数据传输处理这几方面进行软件需求分析,并根据需求分析确定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本文主要研究以下方面:1.图形化界面显示功能。图形化界面是人机交互的主要渠道,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菜单选择、波形绘制、坐标轴放大/缩小、标记信息管理、文件管理等功能。2.通道及环路的状态控制功能。通过串口接收状态帧数据,将正确解析的数据再次通过串口发送到硬件完成通道环路的状态控制。3.数据传输处理功能。通道环路的状态配置好后,数据接收线程采用在C#中加载动态链接库的方式实现数据接收功能。软件系统仍需对数据做互相关处理、低频缺损补偿等。4.低频缺损算法。本系统由于采用了锁相环技术,导致波形在低频段产生缺损现象。通过分析锁相环特性建立补偿模型,通过Matlab仿真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并最终应用在相位噪声测试仪中,实现低频缺损补偿。5.软件系统关键技术。该仪器软件系统还使用了多种关键技术,使用事件和自定义技术使得系统设计更加简单、人性化,使用多线程技术开发软件系统,使得程序的执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张硕[10](2021)在《示波记录仪程控及底层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电力电子、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电子测试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工业生产和科研工作中。但是传统的测量仪器面对现代社会越来越高的测量需求,已经难以应对。因此开发出一款能够实现多通道、多物理量测量并且具有程控功能的示波记录仪尤为重要。本文研制的示波记录仪是一款基于采集板卡+信号处理板+工控机架构的多功能电子测量仪器,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为其设计实现底层软件及程控功能,底层软件包括可供应用层调用的仪器驱动以及工控机与FPGA之间的数据传输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实现符合IVI规范的仪器驱动程序。为不同的采集板卡设计专用驱动器,再注册类驱动器的方式,实现了采集板卡驱动的可互换性,为仪器内部工控机和仪器外的远程上位机的应用层代码提供可供调用的IVI驱动函数接口。2、设计实现了FPGA与工控机之间的PCIe总线数据传输功能,并对其效率提高的方案进行了研究。设计PIO模式和连续内存的DMA,实现单个指令和普通场景下的波形数据传输。对数据传输功能进行优化。针对示波记录仪多通道指令使用PIO模式发送效率低下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命令处理系统,实现由该系统对指令进行传输、解析和分发,大大提高了指令的传输速率。针对示波记录仪数据量巨大的特点,设计一种基于命令缓存机制的分散/聚合内存DMA数据传输功能,解决了连续内存DMA无法开辟大容量的内存的问题,实现高效的DMA描述符处理,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3、设计实现示波记录仪的程控功能。为满足用户的多种远程控制方式进行程控的需求,设计了一种程控主程序,为多总线驱动统一了通信接口,实现了远程本地状态的切换和锁定控制。针对本课题研制的示波记录仪具有测量电压、电流、应变、频率、温度和加速度等多种物理量和记录测量数据的功能特点,根据程控命令兼容功率分析功能的需求,结合SCPI规范构建了特定的命令集,并设计了SCPI命令处理器,实现对命令的解析和响应。通过测试,本文中设计与实现的仪器驱动软件能够实现用户界面对13种硬件采集板卡进行控制,PCIe总线数据传输速度最高达到344MB/s,远程上位机能够通过多种总线实现对示波记录仪的程控,支持217条SCPI指令。

二、VC++中DLL的编程技术及其在数据采集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C++中DLL的编程技术及其在数据采集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激光测微仪的非接触式在位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复杂曲面测量技术发展综述
        1.3.1 复杂曲面测量技术发展状况
        1.3.2 复杂曲面在位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非接触式在位测量原理及误差
    2.1 非接触式在位测量原理
    2.2 激光测距原理
        2.2.1 直射式激光三角法
        2.2.2 斜射式激光三角法
        2.2.3 激光脉冲法测距
    2.3 在位测量系统硬件组成
        2.3.1 三轴运动平台
        2.3.2 Clipper运动控制卡
        2.3.3 激光测微仪
        2.3.4 控制器
        2.3.5 测量系统的硬件连接
    2.4 测量系统误差
        2.4.1 测量系统误差分析
        2.4.2 原点定位误差
        2.4.3 转动误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测量控制系统软件研究
    3.1 测量系统控制方案
    3.2 在位测量系统数据采集软件总体框架
    3.3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3.4 软件的开发工具及结构
        3.4.1 软件的开发工具
        3.4.2 数据采集软件的开发流程
    3.5 非接触式在位测量运动控制与数据采集软件
        3.5.1 控制系统初始化模块
        3.5.2 电机运动控制模块
        3.5.3 在线命令模块
        3.5.4 测头数据采集模块
        3.5.5 自适应测量模块
        3.5.6 加工模块
        3.5.7 自动对心模块
        3.5.8 电机状态显示模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在位测量轨迹规划及布点策略研究
    4.1 采样点优化原则
    4.2 采样方法
        4.2.1 等间距测量法
        4.2.2 控制曲率和法
        4.2.3 等弧长法
        4.2.4 控制弦弧比法
        4.2.5 曲率自适应法
        4.2.6 控制弦高法
    4.3 空间曲面轨迹规划
        4.3.1 空间曲面控制曲率和法
        4.3.2 空间曲面面积比法
        4.3.3 工件布点仿真
    4.4 实验验证
        4.4.1 控制曲率和法验证实验
        4.4.2 等弧长法验证实验
        4.4.3 控制弧弧比法验证实验
        4.4.4 曲率自适应法验证实验
        4.4.5 控制弦高法验证实验
        4.4.6 空间轨迹规划验证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在位测量实验研究
    5.1 测量系统误差标定实验
        5.1.1 测头单点误差实验
    5.2 平面测量
    5.3 曲面测量
    5.4 不同材料物体的测量实验
    5.5 测量原点定位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汽轮机叶片现场激光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汽轮机叶片三维测量方法
        1.2.1 三坐标测量法
        1.2.2 激光三角法
    1.3 基于激光传感器的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3.1 汽轮机叶片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3.2 叶片激光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测量机总体结构设计和激光测量系统设计与分析
    2.1 测量机的机械结构设计
    2.2 测量系统结构设计
    2.3 系统的测控原理与操作过程
    2.4 激光测量系统设计与分析
        2.4.1 激光传感器测量原理
        2.4.2 激光位移传感器选型
        2.4.3 激光位移传感器夹具的设计
        2.4.4 激光测量数据采集系统软件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量机的搭建和运动测试实验
    3.1 精密定位系统
    3.2 位移检测系统
    3.3 运动控制系统
        3.3.1 运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3.2 控制系统的软件
        3.3.3 汽轮机叶片现场型激光测量实验平台搭建
    3.4 运动系统实验
        3.4.1 运动精度和平稳性实验
        3.4.2 测量重复性实验
    3.5 误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NSYS的测量机有限元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1 三维模型的简化与建立
        4.1.2 零件材料属性的设定
        4.1.3 网格划分
        4.1.4 施加约束、接触
    4.2 仿真结果分析
        4.2.1 重力作用下仿真分析
        4.2.2 Y轴刚性仿真分析
    4.3 实验验证
        4.3.1 实验原理分析
        4.3.2 实验步骤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量机误差分析和误差补偿模型建立
    5.1 机构误差的分析
    5.2 误差补偿模型的意义
    5.3 误差补偿模型的建立
        5.3.1 坐标系的平移和旋转
        5.3.2 刚体模型的推导
    5.4 附带函数的推导
    5.5 误差测量
        5.5.1 误差测量分析
        5.5.2 附带函数的计算
        5.5.3 含附带函数误差的计算
    5.6 误差补偿效果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工作总结
    6.2 课题主要创新点
    6.3 课题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车载光电瞄准平台主动隔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定向准直技术
        1.1.2 隔振技术
    1.2 国内外主动隔振技术研究与应用
        1.2.1 主动隔振技术的研究
        1.2.2 主动隔振技术的应用
    1.3 论文研究工作的意义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车载平台主动隔振系统总体方案
    2.1 车载平台振动影响分析
        2.1.1 振动对陀螺仪的影响
        2.1.2 振动对自准直测量的影响
    2.2 车载平台主动隔振系统总体方案
        2.2.1 单通道前馈控制
        2.2.2 单通道反馈控制
        2.2.3 基于前馈反馈的主动隔振系统方案
    2.3 车载平台主动隔振关键技术
        2.3.1 载车振动的频谱特性分析
        2.3.2 作动器的特性分析及建模
        2.3.3 控制器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载平台振动频谱特性分析
    3.1 常用的时频分析方法
    3.2 经验模态分解的基本理论
    3.3 模态混叠与聚合经验模态分解
    3.4 噪声延展聚合经验模态分解的提出
    3.5 载车振动频谱特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载平台主动隔振系统建模
    4.1 车载平台主动隔振系统动力学建模
    4.2 VT-300 电磁作动器
    4.3 VT-300 电磁作动器理论建模
    4.4 VT-300 电磁作动器实验建模
        4.4.1 滞回特性
        4.4.2 动态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动隔振控制器设计与控制仿真
    5.1 控制器功能需求
    5.2 控制器设计
        5.2.1 总体功能实现
        5.2.2 加速度计信号调理
        5.2.3 振动信号采样
        5.2.4 驱动信号转换
        5.2.5 驱动信号调理
        5.2.6 数据处理
    5.3 模糊PID控制方法研究
        5.3.1 模糊PID控制
        5.3.2 模糊PID控制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车载平台主动隔振系统实验
    6.1 隔振效果评价方法
    6.2 主动隔振系统实验平台构建
    6.3 实验结果
        6.3.1 主动隔振效果测试
        6.3.2 定向准直测量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完成的研究工作
    7.2 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BIM和SPC的建筑装修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装修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1.2.2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研究现状
        1.2.3 SPC法在质量控制中应用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建筑装修质量控制相关理论
    2.1 建筑装修质量控制理论
        2.1.1 建筑装饰装修
        2.1.2 建筑装修质量控制
        2.1.3 建筑装修质量控制过程划分
    2.2 建筑装修信息化质量控制
        2.2.1 质量控制的信息化需求
        2.2.2 基于BIM的信息化质量控制方法
    2.3 建筑装修质量持续改进研究
        2.3.1 基于SPC的装修质量持续改进
        2.3.2 控制图
        2.3.3 过程能力指数
    2.4 本章小节
3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装修质量控制
    3.1 总体分析与设计
        3.1.1 需求分析
        3.1.2 技术分析
        3.1.3 软件分析
    3.2 D-QIM定义及构建
        3.2.1 设计思想
        3.2.2 系统架构
        3.2.3 应用分析
    3.3 D-QIM基础信息模型构建
        3.3.1 质量要求信息模型
        3.3.2 质量监控信息模型
        3.3.3 质量验收信息模型
    3.4 装修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3.4.1 功能设计
        3.4.2 数据库设计
    3.5 关键技术
        3.5.1 Revit二次开发技术
        3.5.2 Revit与数据库交互技术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SPC法的建筑装修过程质量诊断
    4.1 D-QIM与质量诊断
    4.2 多元质量诊断方法
        4.2.1 多元质量诊断需求
        4.2.2 Hotelling T~2控制图
        4.2.3 多元过程能力指数
    4.3 多元质量诊断方法优化
        4.3.1 多元质量诊断问题提出
        4.3.2 主元分析方法(PCA)质量诊断
    4.4 质量持续改进
        4.4.1 PDCA循环
        4.4.2 质量控制信息循环网络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简介
    5.2 骨架隔墙施工工艺
    5.3 D-QIM功能应用
    5.4 基于D-QIM的质量诊断
        5.4.1 骨架隔墙安装工序质量特性指标选取
        5.4.2 数据提取
        5.4.3 建立T~2控制图
        5.4.4 过程能力分析
        5.4.5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质量诊断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攻读硕士阶段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二 部分代码
附录三 质量指标相较于规范的偏差值

(5)电网谐波测量与谐波源状态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电网谐波测量方法研究发展现状
        1.2.2 电网谐波源位置识别方法研究发展现状
        1.2.3 电网谐波源类型识别方法研究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混合自卷积窗PDC-FFT和改进HHT的电网谐波测量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FFT及其加窗校正理论
        2.2.1 FFT的基本理论及其局限性
        2.2.2 常见窗函数及其选取依据
        2.2.3 相位差校正原理及流程
    2.3 混合自卷积窗PDC-FFT
        2.3.1 RVB混合卷积窗PDC-FFT
        2.3.2 三阶RVB混合自卷积窗PDC-FFT
        2.3.3 基于混合自卷积窗PDC-FFT的谐波测量算法流程
    2.4 改进的HHT方法
        2.4.1 基于自适应白噪声的经验模态分解
        2.4.2 希尔伯特谱分析
        2.4.3 基于改进HHT的谐波测量算法流程
    2.5 仿真实验及分析
        2.5.1 稳态谐波参数测量仿真
        2.5.2 暂态谐波参数测量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双重筛选PLSR的电网谐波源状态(位置)识别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PLSR的谐波源位置识别及干扰因素
        3.2.1 基于PLSR的谐波源位置识别
        3.2.2 异常扰动和谐波波动的影响
    3.3 基于双重筛选PLSR的谐波源位置识别
        3.3.1 基于滑动组分的数据处理
        3.3.2 基于马氏距离的数据筛选
        3.3.3 基于箱图法的数据筛选
        3.3.4 基于双重筛选PLSR的谐波源位置识别算法流程
    3.4 仿真实验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随机森林的电网谐波源状态(类型)识别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集成学习及评价指标
        4.2.1 基于树模型的集成学习
        4.2.2 识别效果评价指标
    4.3 基于随机森林的谐波源类型识别
        4.3.1 PCC点两侧情况分析
        4.3.2 频域特征提取及处理
        4.3.3 随机森林模型生成
        4.3.4 基于随机森林的谐波源类型识别算法流程
    4.4 仿真实验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网谐波测量与谐波源状态识别的仪器设计
    5.1 引言
    5.2 仪器硬件平台介绍
    5.3 仪器软件模块设计
        5.3.1 软件模块总体设计
        5.3.2 控制管理模块设计
        5.3.3 谐波源分析模块设计
        5.3.4 辅助支撑模块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国内外研发现状
    1.3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研发目标
    1.4 章节安排
第2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研发的理论基础
    2.1 线阵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检测技术
    2.2 运动控制理论基础
    2.3 模糊PID控制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总体设计方案
    3.1 总体设计方案
    3.2 调校装备总体结构
    3.3 自动调校工艺流程分析
    3.4 激光水平仪组模检测系统组成模块
        3.4.1 激光组模水平度、垂直度、正交度检测模块
        3.4.2 检测数据采集与编码模块
    3.5 调校平台三轴调校控制系统组成模块
        3.5.1 三轴运动控制系统
        3.5.2 调节平台三轴驱动模块
        3.5.3 激光组模夹装旋转平台模块
        3.5.4 激光组模限位螺丝微调进给模块
    3.6 激光水平仪组模调校控制算法分析
        3.6.1 直角坐标平台轨迹跟踪
        3.6.2 CCD激光角度偏差的测算方法
        3.6.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CCD检测系统
    4.1 激光水平仪组模检测CCD系统分析
    4.2 检测数据采集与编码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调校平台三轴运动调校控制系统
    5.1 三轴运动控制伺服系统及编码器
    5.2 三轴运动控制多轴运动控制器功能模块
        5.2.1 DSP模块
        5.2.2 PCI模块
        5.2.3 DAC模块
        5.2.4 I/O接口板
        5.2.5 Power模块
    5.3 激光组模三轴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寄存器配置及控制要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算法分析及程序设计
    6.1 运动机构算法
        6.1.1 加减速规划
        6.1.2 关节空间轨迹规划
    6.2 CCD检测阵列激光角度偏差的测量运算
    6.3 模糊PID控制算法
    6.4 控制系统软件整体架构
    6.5 PLC输入输出寄存器地址分配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系统功能验证
    7.1 观测二值化处理过程中CCD的输出信号
    7.2 激光组模激光水平度、垂直度检测测试
    7.3 激光水平仪组模水平度、垂直度调节测试
    7.4 测试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研究模型实物图
    附录二.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代码
    附录三. verilog HDL语言描述,程序代码
    附录四. 模糊规则库
    附录五. 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梯形图设计
致谢

(7)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软件代码同源判定研究
        1.2.2 软件代码相似度研究
        1.2.3 软件代码抄袭及克隆研究
    1.3 研究面临的挑战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主要创新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软件代码同源理论模型
    2.1 软件代码同源定义
    2.2 软件代码同源模型
    2.3 软件代码同源特征模型
    2.4 软件代码相似度度量模型
    2.5 软件代码同源判别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otif结构的大规模软件代码同源快速判定方法
    3.1 引言
    3.2 方法框架描述
        3.2.1 总体框架
        3.2.2 软件Motif结构及频率分布
    3.3 基于软件Motif结构的同源判定算法
        3.3.1 函数调用图构建
        3.3.2 Motif结构构建
        3.3.3 软件代码同源判定
    3.4 实验评估
        3.4.1 实验数据集
        3.4.2 源代码同源实验
        3.4.3 可执行代码同源实验
        3.4.4 混淆代码同源判定实验
        3.4.5 方法对比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混合语义的二进制代码同源判定方法
    4.1 引言
    4.2 方法框架描述
        4.2.1 总体框架
        4.2.2 语义结构图表征
    4.3 混合语义的同源判定算法
        4.3.1 文本语义表征
        4.3.2 结构语义表征
        4.3.3 端到端孪生网络模型
    4.4 实验评估
        4.4.1 实验数据集
        4.4.2 同源二进制代码实验
        4.4.3 不同源二进制代码实验
        4.4.4 恶意软件家族实验
        4.4.5 方法对比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维相似度的移动应用同源判定方法
    5.1 引言
    5.2 方法框架描述
        5.2.1 总体框架
        5.2.2 联合策略原理
    5.3 多维相似度判定算法
        5.3.1 基于LSH头部索引相似度
        5.3.2 基于Minhash相似度
        5.3.3 基于Motif结构相似度
        5.3.4 多维度算法联合规则
    5.4 实验评估
        5.4.1 实验数据集
        5.4.2 多维度算法有效性实验
        5.4.3 多维度算法时间开销实验
        5.4.4 方法对比实验
        5.4.5 恶意软件家族及应用市场环境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软件代码同源判定原型系统
    6.1 引言
    6.2 原型系统架构
        6.2.1 需求分析
        6.2.2 系统架构选型
    6.3 原型系统功能
        6.3.1 原型系统框架
        6.3.2 基于Motif结构的同源判定模块
        6.3.3 基于混合语义的同源判定模块
        6.3.4 基于多维相似度的同源判定模块
    6.4 原型系统实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7.2 下一步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虚拟仪器的高温炉管检测系统设计与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高温炉管服役环境
        1.1.2 高温炉管失效形式
        1.1.3 高温炉管损伤评价手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声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1.2.2 超声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1.2.3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超声检测系统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工作
    1.4 本论文章节安排
2 虚拟仪器和LabVIEW开发平台
    2.1 虚拟仪器介绍
        2.1.1 虚拟仪器的概念
        2.1.2 虚拟仪器的特点
        2.1.3 虚拟仪器的构成
    2.2 LabVIEW开发平台
        2.2.1 LabVIEW介绍
        2.2.2 LabVIEW的特点
        2.2.3 LabVIEW的组成
    2.3 本章小结
3 高温炉管超声检测系统设计
    3.1 下位机组成
        3.1.1 焊缝和蠕胀测量模块
        3.1.2 行程计量及位置标定模块
        3.1.3 控制单元模块
        3.1.4 无线传输模块
    3.2 上位机组成
        3.2.1 超声数据采集卡
        3.2.2 无线收发器
        3.2.3 上位机操作系统软件
    3.3 本章小结
4 蠕变损伤级别的智能评定
    4.1 超声数据特征分析
    4.2 基于专家规则的炉管损伤级别智能评定算法
        4.2.1 初步评级
        4.2.2 优化评级
        4.2.3 焊缝识别
        4.2.4 确定评级
    4.3 本章小结
5 上位机操作系统软件方案设计与实现
    5.1 操作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5.1.1 数据采集模块
        5.1.2 数据传输模块
        5.1.3 数据显示模块
        5.1.4 数据处理模块
        5.1.5 数据保存与回放模块
    5.2 操作系统界面设计
        5.2.1 参数配置界面
        5.2.2 实时检测界面
        5.2.3 数据处理界面
    5.3 操作系统整体方案实现
        5.3.1 数据采集模块
        5.3.2 数据传输模块
        5.3.3 数据显示模块
        5.3.4 数据处理模块
        5.3.5 数据保存与回放模块
    5.4 智能评级程序实现
        5.4.1 初步评级
        5.4.2 优化评级
        5.4.3 焊缝识别
        5.4.4 确认评级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位论文情况
致谢

(9)相位噪声测试仪的控制与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仪器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2.1 相位噪声的定义及其表征
        2.1.1 相位噪声的定义
        2.1.2 相位噪声的表征
    2.2 硬件平台简介
    2.3 软件需求分析
        2.3.1 通道及环路的状态控制
        2.3.2 数据传输、处理
        2.3.3 图形化界面显示
    2.4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2.4.1 软件功能划分
        2.4.2 软件多线程设计
        2.4.3 软件开发工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仪器软件关键技术实现
    3.1 C#编程语言
    3.2 事件机制
        3.2.1 委托
        3.2.2 事件
    3.3 自定义控件的设计
        3.3.1 常用控件
        3.3.2 相位噪声测试仪中的自定义控件应用
    3.4 多线程的设计
        3.4.1 Thread类
        3.4.2 多线程应用
        3.4.3 跨线程访问控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通道及环路的状态控制模块
        4.1.1 Serial Port类
        4.1.2 功能实现
    4.2 数据接收与处理模块
        4.2.1 数据接收
        4.2.2 数据处理
    4.3 界面显示模块
        4.3.1 坐标轴管理
        4.3.2 波形绘制
        4.3.3 标记管理
        4.3.4 动态显示
    4.4 菜单控制模块
        4.4.1 文件管理
        4.4.2 其他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频缺损补偿算法及系统测试
    5.1 低频缺损算法
        5.1.1 低频缺损现象产生的原因
        5.1.2 低频缺损补偿的软件实现
    5.2 系统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示波记录仪程控及底层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示波记录仪系统方案研究
    2.1 示波记录仪硬件方案设计
    2.2 示波记录仪底层软件及程控方案分析
        2.2.1 底层驱动软件方案分析
        2.2.2 数据传输软件方案分析
        2.2.3 程控软件方案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底层驱动软件设计与实现
    3.1 示波记录仪IVI驱动设计
    3.2 示波记录仪功能函数设计
        3.2.1 通道控制模块设计
        3.2.2 触发控制模块设计
        3.2.3 采集控制模块设计
    3.3 远程上位机仪器驱动器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传输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传输软件方案设计
        4.1.1 PCIe总线FPGA实现方案
        4.1.2 PCIe总线驱动开发方案设计
    4.2 数据传输系统基础功能设计与实现
        4.2.1 PIO模式设计与实现
        4.2.2 连续内存DMA设计与实现
    4.3 数据传输系统效率提高方法研究与实现
        4.3.1 中断模式DMA设计与实现
        4.3.2 命令自动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3.3 分散/聚合内存DMA设计与实现
        4.3.4 命令缓存DMA设计与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程控功能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程控功能软件方案设计
        5.1.1 程控通信主程序方案
        5.1.2 SCPI命令与处理机方案设计
    5.2 程控通信主程序软件设计
        5.2.1 多总线程控接口函数设计
        5.2.2 进程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5.2.3 远程本地控制锁定设计
    5.3 示波记录仪SCPI命令系统设计
        5.3.1 通道命令系统设计
        5.3.2 数据记录命令系统设计
        5.3.3 功率分析命令系统设计
    5.4 SCPI命令处理机设计与实现
        5.4.1 SCPI命令解析器设计与实现
        5.4.2 SCPI命令响应函数设计与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功能测试与验证
    6.1 测试平台搭建
    6.2 系统功能测试
        6.2.1 底层软件功能测试
        6.2.2 数据传输功能测试
        6.2.3 程控功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VC++中DLL的编程技术及其在数据采集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激光测微仪的非接触式在位测量系统研究[D]. 巴宏伟. 吉林大学, 2021
  • [2]汽轮机叶片现场激光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王溢鸿. 江南大学, 2021(01)
  • [3]车载光电瞄准平台主动隔振关键技术研究[D]. 沈铖武.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8)
  • [4]基于BIM和SPC的建筑装修质量控制研究[D]. 张志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电网谐波测量与谐波源状态识别方法研究[D]. 唐守义. 吉林大学, 2021(01)
  • [6]激光水平仪组模自动调校装备的研究与开发[D]. 刘天颖. 扬州大学, 2021(08)
  • [7]多形态软件代码同源判定技术研究[D]. 吴鹏. 四川大学, 2021(01)
  • [8]基于虚拟仪器的高温炉管检测系统设计与集成[D]. 宋绍坤.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相位噪声测试仪的控制与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D]. 索贝贝.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示波记录仪程控及底层软件设计与实现[D]. 张硕.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VC++中的DLL编程技术及其在数据采集与控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