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对滑石粉的改性及其在废纸脱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对滑石粉的改性及其在废纸脱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一、表面活性剂对滑石粉的改性及在废纸脱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文志,曹双封,李晓凤,王润平,王芳,吴启银,龙柱[1](2021)在《酶在废纸回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国家对洋垃圾进口限令的颁布实施,导致废纸价格节节攀升,废纸的高效集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各种生物酶在废纸回用生产中的相关应用研究及进展,重点对其在废纸脱墨、胶黏物控制、浆料漂白、打浆及废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了阐述,并就其在废纸回用领域应用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刘辉[2](2021)在《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延缓AnGS钙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电商行业迅速发展,大众消费的趋势越来越趋向于网络购物,从而带动了瓦楞纸箱需求量上升。瓦楞原纸和箱板纸的生产原料几乎都是来自回收的废旧箱板纸(Old Corrugated Container,OCC)。但由于纸张在抄造过程中为了提高质量,添加大量的碳酸钙填料以及胶黏剂。废纸造纸废水同时面临微细胶粘物沉积和Ca2+浓度高造成厌氧颗粒污泥钙化两大难题。废水在进入厌氧处理系统前,高浓度Ca2+通过预处理手段使其浓度降低,适当的Ca2+浓度可以提高厌氧消化效率,从而解决颗粒污泥钙化。本文在改变环境条件微细胶黏物中溶解与胶体物质(Dissolved and Colloidal Substance,DCS)与Ca2+生成难溶性物质的基础上,研究电絮凝预处理同时去除OCC废水中DCS和Ca2+的效果,最佳处理条件下不同污染物对厌氧反应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在OCC制浆过程中,大量的DCS聚集并附着在纤维表面。DCS成分复杂,主要来源是树脂、木质素、粘合剂、涂料固定剂和填料。Ca2+和Na+均会影响CS的稳定性。当Ca2+和Na+同时加入时,体系的失稳程度介于Ca2+加入和Na+单独加入之间。Ca2+在影响CS稳定性方面起主导作用,Na+在吸附位点上相互竞争。(2)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可以同时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而物理法、化学法、生物酶法难以实现同时去除。采用Al作为阳极材料优于Fe和Mg电极,最优处理条件为电流密度为115 A/m2,电絮凝时间60 min,电极板间距5 cm,COD和Ca2+去除率分别为75.33%、64.53%,浊度和DCS含量降低了97.1%、43.68%,絮凝体粒径由1.68μm增大到31.97μm,絮凝体含量由0.18 g/L增大到0.78g/L。分析得到絮体中Al和Ca2+的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3)微细胶黏物和Ca2+协同危害显着高于单独添加微细胶黏物和高浓度钙离子,废水经过电絮凝处理会降低对厌氧颗粒污泥(anaerobic granular sludge,An GS)的危害。电絮凝预处理后废水的COD去除率最高,为92.4%,出水COD浓度为192 mg/L,活/死细胞比例最高,钙离子截留率明显降低,未出现钙沉积,污泥表面平滑,抑制颗粒污泥钙化。同时厌氧颗粒污泥功能微生物Firmicutes、Chloroflexi、Bacteroidota和Methanosaeta优势菌属得以富集,改善了厌氧颗粒污泥的性能,延缓颗粒污泥钙化。

陈春霞[3](2020)在《生活用纸绿色制造及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从生活用纸所用纤维原料和辅料、生产工艺与产品主要质量指标的关系出发,借鉴欧盟先进法规对生活用纸生产过程包括从原料、抄造过程控制、终端成品的用途及化学品辅料残留量等全要素进行合规评价。针对原料以次充好、非法添加废纸浆料的问题进行生活用纸纤维原料原生态分析;针对化学助剂有害残留的问题重点监控生活用纸生产过程中化学助剂的迁移路径,如湿强剂的特性及其可迁移性研究;研制新型生物基高效化学品,促进生活用纸化学助剂无害化发展;针对生产用水、白水封闭循环利用污染累积问题监测白水封闭循环系统中累积性过程物质对生活用纸质量的影响。最后对生活用纸绿色制造过程进行工艺绿色指数综合评价。围绕上述问题,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研究。1、生活用纸纤维浆料原生状态分析研究进行生活用纸抄造所用原料是否属于原生浆料的鉴定。分析原生浆料生产线及废纸浆料生产线不同工段浆料以及抄造的生活用纸成品,明确原生浆料与废纸浆料的形态特征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废纸浆抄造的卫生原纸的浆料及成品虽经脱墨工艺处理,但依然存在油墨残余脏迹,纤维种类组成复杂,存在染色为黄色的机械浆纤维,及其未分散纤维束。纤维较短细,D65荧光亮度高,有效残余油墨浓度高,帚化率较高。结合回收纤维的典型特征以及因回用加工过程造成的纤维老化特性,选择生活用纸的特征参量进行检测,应用多指标复合分析技术鉴别生活用纸是否掺有回收纤维。选择荧光性物质、D65亮度、D65荧光亮度、残余油墨含量、帚化率以及是否含有黄色机械浆纤维等作为特征参量,对废纸浆纤维的鉴别分析进行系统研究。进行纸巾纸纤维原料产品标签标注鉴别,分析实际使用的产品原料与其标识标注的相符状况,分析产品主要原料标识不一致的情况,有助于解决纸巾纸产品原料标识标注混乱的问题。2、生活用纸典型化学助剂残留及危害控制研究对生活用纸化学助剂残留进行危害分析,重点选取湿强剂为研究对象,建立经皮肤摄入的风险评估模型及风险指数。研究检测生活用纸中PAE湿强剂的有害有机氯代物残留的简便高效方法,使用SPME-GC-MS/MS MRM通过离子对分析测试生活用纸中PAE湿强剂的有害有机氯代物DCP残留量以及高残余风险的DCP的可迁移量。实验结果表明最优检测条件为应用固相微萃取进行平衡吸附,平衡温度45℃、平衡时间30 min,吸附45 min。MRM多反应离子监控模式高级程序测定标准工作溶液和待测生活用纸样品及滤液的响应值,在此条件下获得了分析物较低的检测限(LOD),良好的线性(r2≥0.9901)。生活用纸样品加标回收率是97.11%-108.03%,萃取液加标回收率是102.75%-113.00%;RSD分别为6.1%和5.0%。研究不同孔径修饰的石墨烯膜对去除湿强剂有机氯代物同步浓缩的方法技术,研制新型生物基高效化学品CMX/PAE二元体系,从源头上推进生活用纸化学助剂无害化。研究成功制备了分子量较高的羧甲基半纤维素,明晰了其与PAE湿强剂联用时的效果及机制,有效提高了PAE湿强剂的作用效果。3、生产用水系统研究,对现有生产进行工艺绿色指数评价在生活用纸制造过程中,原料、化学助剂等带来的污染风险,随着白水封闭循环利用,存在污染累积的隐患。通过系统监测分析,有效监控水质状况,科学地指导造纸系统水的回用及白水封闭循环。研究建立白水系统有机氯代物DCP累积变化规律及运算模型,探究风险走势及预警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累积周期的推进,系统状况逐渐变化,PAE中DCP含量随着PAE储存时间的变化含量上升,依据DCP含量随存放时间的变化规律拟合方程进行计算。再考虑系统中的DCP进入白水中的比例,其随白水循环程度变化的规律,不同白水回用次数下DCP的分布规律,其在纸张、白水、周围环境中的含量变化规律。建立多因素多变量白水系统有机氯代物DCP累积运算模型。由全过程包括纤维原料、湿部化学助剂、白水循环系统、风险过程控制加权拟合推导出绿色制造过程工艺绿色指数,为指导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冯杰[4](2020)在《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纤维上的吸附性能评价及富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性油墨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印刷材料在纸制品印刷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但在含水性油墨印刷的废纸回用过程中,水性油墨颗粒由于粒径小、亲水性好等特点很容易被纤维重新吸附。不同种类废纸纤维的自身吸附能力受孔隙结构、自身性能等方面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利用动力学、热力学模型探究不同种类和不同级分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历程,以诠释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纤维上吸附量不同的原因,进而分析混合纤维体系中不同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的竞争吸附现象,以期提高水性油墨印刷废纸在回用过程中纤维分级利用的效率,同时也为废纸浆分级回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应用基础。最后,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造纸助剂作用于水性油墨颗粒,比较助剂作用效果,调控水性油墨颗粒粒径和疏水性能,进而降低其在纤维上的吸附和沉积。首先,模拟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纤维上再吸附的过程,探究不同条件下不同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吸附量的影响,并使用动力学、热力学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过程;对于不同级分SBKP纤维,水性油墨颗粒在P50/R100级分上具有最大吸附量,比R30级分多1mg/g,其吸附速率在初始阶段比R30级分的快两倍;对于相同级分的纤维,水性油墨颗粒在TMP纤维上的吸附量比在SBKP纤维上明显减少,最大吸附量的降幅为0.8 mg/g;水性油墨颗粒在纸浆纤维上的吸附过程遵循Freundlich等温吸附,该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水性油墨在R30级分纤维上有最大吸附焓变,P50/R100级分纤维上有最大的吸附熵变。其次,模拟混合纤维体系中不同纸浆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竞争吸附过程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种类不同级分的纤维之间,P50/R100级分纤维较R30级分纤维具有更强的吸附作用力;不同种类相同级分的纤维之间,SBKP纤维较TMP纤维具有更强的吸附作用;不同种类不同级分纤维之间的竞争吸附作用主要取决于不同纤维之间吸附能力的差异,水性油墨颗粒在吸附能力强的纤维上具有更大地吸附选择性。最后,采用无机、有机类助剂及表面活性剂对水性油墨颗粒进行富集研究。结果表明:PAC和CPAM对水性油墨颗粒的富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PAC浓度为30 mg/L时,水性油墨颗粒粒径可达35μm,并具有一定的疏水性,纸张白度可达到83.3%ISO;CPAM浓度为12 mg/L时,水性油墨颗粒粒径可达37.2μm,且有一定的疏水性,纸张白度可达到80.6%ISO;两种助剂复配使用时具有较好的富集效果。将CaCl2和CTAB应用于水性油墨颗粒,当CaCl2浓度为0.2 mol/L时,水性油墨颗粒粒径可达到3.8μm,具有一定疏水性,纸张白度可达84.2%ISO;当CTAB浓度为0.1 mmol/L时,水性油墨颗粒粒径可达1μm,不能改变其疏水性能,纸张白度下降,两种助剂复配使用时,表现一定的协同关系。

高琦[5](2020)在《新型生物质填料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零售业、包装业以及快递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纸和纸板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随着新增产能的不断投放,造纸工业带来纤维的短缺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在废纸回用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造纸填料,减少纤维使用率,成为造纸行业关注并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一种新型生物质填料——锯末,作为造纸工业的新型填料。锯末,是指在进行木材加工时因为切割而从树木上散落下来的树木本身的沫状木屑。其拥有来源广泛,价格便宜,环境友好的优点,且属于可再生资源。本文首先对锯末进行分级筛分处理,通过考察得率以及加填后纸页的物理性能,综合选择出最佳的适宜级分范围,并确定研究对象;并通过一系列正交实验,探究出锯末的最佳应用工艺条件;随后对锯末进行改性,提高其在纸页中的留着率,并对其进行表征;最后探究了锯末留着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在纸和纸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如下:经筛分,得到+35-60 目、+60-80 目、+80-100 目、+100-120 目、+120-150 目以及+150-200目等六种不同级分的生物质填料。通过成本对比以及对加填后纸张的性能和筛分得率进行分析比较,选取+35-60目级分的生物质填料为研究对象。生物质填料的最佳应用工艺条件为:打浆度30°SR(选用废旧瓦楞纸浆),加填量为10%(对绝干浆)为佳。为达到最佳增干强效果,选用阳离子淀粉且使用量为2%(对绝干浆)。在中碱性环境下,生物质填料的加填效果更佳。本文采用捏合机将生物质填料与阳离子淀粉混合后在高固含量下进行半干捏合法改性。改性后,生物质填料的平均粒径从561μm降低到352 μm;生物质填料悬浮液的Zeta电位从-12.6 mV降低到-10.0 mV。生物质填料的白度在改性前后分别为34.35%、32.43%,变化不大。经SEM扫描电镜观察后能观察到阳离子淀粉包覆在生物质填料表面,与纤维形成紧密结合。通过测定废水悬浮物以及纸页平均定量的变化,对改性前后生物质填料留着率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生物质填料较改性前留着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加填+35-60目级分生物质填料时,在加填量为30%时,测定白水中未改性生物质填料悬浮物含量为1539mg/L,改性后生物质填料悬浮物含量为1220mg/L,改性后悬浮物含量降低了 20.73%;且同样条件下使用改性锯末加填后,成纸平均定量要提高1.50g/m2,较加填未改性锯末提高了 2.62%。可以证明生物质填料经阳离子淀粉包覆改性后可使留着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将改性生物质填料初步应用于纸张加填。实验结果表明,以抄造定量为60 g/m2的纸页为例(加填量10%):较原纸相比,耐破指数由0.974 kPa·m2/g下降到0.962 kPa·m2/g;抗张指数由18.40N·m/g下降到17.70N·m/g;撕裂指数由7.16 mN·m2/g下降到6.86 mN·m2/g;环压指数由4.381 N·m/g下降到3.200N·m/g;只有纸页挺度的下降幅度较大,由142.5 mN下降到103.75 mN,下降了 27.19%。抄造三层均为60g/m2的三层纸板(各层加填量均为10%),与原纸进行比较,松厚度由1.78 cm3/g提升至2.54cm3/g,提升了 42.70%;而各项物理性能有一定的下降。同时,纸板的Z向结合强度随着加填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在加填量为20%时由135kPa下降到了 103kPa,下降了 23.7%。且白水循环10次以后成纸质量问题下降较大。与传统的碳酸钙等填料相比,加填生物质填料可降低生产成本,且保护环境。若能在选择合理加填量的同时,并保证纸张质量,造纸工业大规模使用生物质填料指日可待。

程芸[6](2019)在《废纸回用过程中水性油墨在纤维上吸附与富集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废纸回用过程中,水性油墨印刷废纸的比例在不断升高。但这类废纸在碎浆回用过程中,从纤维上剥离下来的水性油墨颗粒由于其亲水性较好、粒径小的特点,很难被常规的浮选法去除,这些水性油墨颗粒容易再次沉积吸附在纤维上造成纸浆光学性能的降低。本文围绕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的吸附与富集机制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温度、时间以及水性油墨颗粒浓度对其在纤维上吸附量的影响;利用传统的不同类型造纸助剂作用于水性油墨颗粒以增加其粒径或疏水性,进而降低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的吸附,并探究助剂使用效果以及作用机理。首先,实验室模拟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二次吸附的过程,探究不同水性油墨颗粒浓度、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条件下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吸附量的影响。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的吸附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水性油墨颗粒浓度为0.4 g/L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其吸附过程可以分成快速吸附阶段和慢速平衡阶段。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10、20、30℃下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的吸附量分别为1.63、1.43、1.26 mg/g。温度低时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的吸附占主导作用;温度高时,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的解吸占主导作用。其次,对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的吸附进行了热力学、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的吸附热力学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热力学参数ΔH(-7.0 kJ.mol-1)为负值,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的吸附能够自发进行。AS(32.0 J·mol-1·K-1)为正值表明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的吸附趋向于无序自发。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吸附模型,Ea值为10.1 kJ·mol-1,其吸附过程伴随着粒子内扩散。最后,采用无机、有机类助剂以及表面活性剂对易于造成纸浆白度降低的小于2.5μm的水性油墨颗粒进行富集。实验结果表明:0.20 mol/L的CaCl2能够使得小颗粒油墨增加到3.8 μm;在纤维存在的情况下CaCl2的作用效果降低,但0.30mol/L的CaCl2仍能使纸浆的白度从76.23%ISO增加到84.23%ISO。常用于水性油墨废水处理的PAC也能够增加水性油墨颗粒的絮聚效果,使得水性油墨颗粒的粒径增加至0.8 μn,PAC浓度为20 mg/L时纸浆的白度最高,达到82.67%ISO。CPAM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和阳电荷,可以在油墨粒子之间起到架桥的作用,增加水性油墨颗粒的粒径,当CPAM浓度为7 mg/L,水性油墨颗粒粒径为0.6μm,纸张白度为80.61%ISO;表面活性剂CTAB浓度为0.12 mmol/L时,水性油墨颗粒的粒径为1.0 μm,但纤维存在时由于CTAB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可在纤维与水性油墨颗粒之间起到架桥作用,反而对纸浆的光学性能起到反作用。

李涛[7](2018)在《填料絮聚体特性及PCC/CNF共絮聚增强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纸和纸板产量与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但纤维原料短缺已成为限制我国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纸张生产过程中添加矿物填料,不仅可有效改善纸张光学性能和印刷适性,还可节约纤维原料,降低干燥能耗和生产成本。因此,提高纸张中的填料含量已成为国内外造纸工业的研究热点和重要发展趋势。然而,提高纸张填料含量存在强度劣化、留着率低等问题,影响纸机的运行性能和纸张的使用性能,从而限制了纸张填料含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开发新型加填技术,解决填料对纸张生产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是实现高加填技术的关键所在。填料预絮聚作为目前较为有效且经济可行的加填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造纸企业的广泛关注。填料预絮聚过程中,絮聚体的尺寸及絮聚体在流送系统中的稳定控制可显着影响成纸性能。因此,论文以目前造纸工业中广泛使用的轻质碳酸钙(Precipitated calcium carbonate,PCC)作为造纸填料,针对目前填料预絮聚过程中絮聚体抗剪切能力较弱,尺寸不易控制等问题,从絮聚体形态表征与絮聚机理、尺寸调控与Z向分布、絮聚体增强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填料絮聚体的表征及絮聚体稳定控制机制采用阳离子淀粉(Cationic starch,CS)、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ationic polyacrylamide,CPAM)以及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nionic polyacrylamide,APAM)复配对PCC进行预絮聚,研究了泵循环、搅拌及超声等条件下PCC絮聚体的抗剪切性能与再絮聚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填料初始粒径(6.09μm)相比,加入絮凝剂后,填料絮聚体尺寸可提高69倍。其中,剪切条件、絮凝剂的种类与用量对填料絮聚体尺寸和稳定性有显着影响。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以架桥机理为主,而阳离子淀粉以电中和机理为主形成填料絮聚体。与阳离子淀粉形成的絮聚体相比,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作为絮凝剂可获得较大尺寸的絮聚体。当聚丙烯酰胺(PAM)絮凝剂用量大于1mg/g时,与采用单一CPAM预絮聚填料相比,CPAM与APAM复配所得絮聚体尺寸更大。当CPAM/APAM=2:3时,絮聚体尺寸可高达63μm。在絮聚体抗剪切能力方面,随着剪切时间的延长,填料絮聚体尺寸降低趋势明显。超声处理可破坏絮聚体结构,其尺寸恢复至填料初始粒径。综合比较,采用聚丙烯酰胺预絮聚所得絮聚体抗剪切性能较佳,在较低用量下采用CPAM形成的PCC絮聚体抗剪切与再絮聚能力优于CPAM与APAM复配,而阳离子淀粉预絮聚形成的絮聚体再絮聚速率较快。采用分形维数、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分别表征了填料絮聚体形态特征、抗剪切能力与再絮聚能力。结果表明,三种絮凝剂预絮聚对絮聚体分形维数的影响较为显着,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所形成的絮聚体相对规整紧致,随着用量升高,分形维数亦有所升高。随着剪切时间的延长,絮聚体外层松散粒子被打散,絮聚体尺寸减小但密度增大,分形维数升高。絮聚体强度因子随絮凝剂用量变化趋势与絮聚体尺寸变化基本一致,在一定用量范围内,随着絮凝剂用量增加,强度因子升高,填料粒子在CPAM大分子桥连作用下,结构紧密,絮聚体稳定性提高。相比较而言,阳离子淀粉预絮聚所得絮聚体恢复因子较高。2.填料絮聚体尺寸分布及填料Z向分布对纸张性能的影响以CPAM为絮凝剂,采用搅拌剪切的方式对填料絮聚体粒径进行调控,研究了不同搅拌速度对絮聚体的尺寸、分形维数与强度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搅拌速度由200rpm增加至500rpm,填料絮聚体的最终稳定尺寸由23.2μm减小至9.6μm,分形维数增大,絮聚体稳定性逐渐增强。此外,还研究了预絮聚填料对湿部留着与纸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絮聚填料相比,填料预絮聚后可明显改善填料留着,在加填量为55%时,填料经预絮聚后可使填料留着率提高5个百分点。在成纸性能方面,填料预絮聚可显着提高加填纸的强度性能,但并非絮聚体尺寸越大成纸强度越好。当PCC絮聚体尺寸在1518μm时,填料含量为30%,纸张的抗张指数、耐破指数、撕裂指数较未预絮聚加填纸张分别提高18%、15%和16%。同时,纸张的白度和不透明度随着填料絮聚体的尺寸降低而提高。然而,填料预絮聚后成纸松厚度和透气度却略微下降。当絮聚体尺寸为9.6μm时,成纸松厚度较未絮聚加填纸下降2.9%(成纸填料含量30%)。因此,在应用填料预絮聚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填料絮聚体对纸张强度性能、光学性能及结构性能的影响,满足纸张使用性能要求。此外,采用纸张分层抄造的方法研究了轻质碳酸钙聚集体的Z向分布对纸张性能的影响。采用弧度因子表征填料在纸页Z向分布的集中程度,通过图像分析探究了填料分布的弧度因子与纸张性能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填料分布的弧度因子通过影响孔隙率进而影响其他性能。总体而言,弧度因子Fh提高,纸张孔隙率降低。当填料集中分布在中间层时(Fh=1),纸张抗张指数较填料均匀分布的纸张(Fh=0)相比可提高10.7%。当填料分布向中间层集中时会降低成纸纸张松厚度与白度。3.纤维素纳米纤维(Cellulose nanofiber,CNF)协同增强CPAM/PCC絮聚体稳定性及对纸张性能的影响以CPAM作为絮凝剂,CNF作为絮聚体增强剂协同预絮聚PCC填料,研究了CNF添加量对填料絮聚体的稳定性与再絮聚能力。结果表明,CPAM通过架桥机理将PCC与CNF复合形成絮聚体,CNF在絮聚体中起到类似于钢筋混凝土中钢筋作用,增强了CPAM与PCC粒子间的接触点,进而提高了絮聚体的抗剪切能力;在相同搅拌速度下,随着CNF用量增加,絮聚体稳定时的尺寸由30μm(0%CNF)增加到41μm(7%CNF)。此外,超声处理1min后,添加CNF絮聚体的再絮聚能力显着提高。随着CNF用量提高,分形维数上升,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增加,絮聚体稳定性提高,添加5%CNF得到的絮聚体性能较优,强度因子达90.64%,恢复因子达53.7%。对CNF与CPAM共絮聚PCC加填纸的留着及成纸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入CNF后絮聚体稳定性提升,絮聚体尺寸增加,有利于提高填料留着率。当加填量为43%时,与单独采用CPAM预絮聚相比,采用CNF/CPAM共絮聚方法可使填料留着率提高4个百分点,达93.6%。CNF的添加除了改善絮聚体稳定性,提高填料留着率外,还可促进纤维与填料絮聚体之间的结合,增加了纤维键接面积进而提升纸张强度性能。随着CNF用量的增加,纤维键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导致纸张松厚度下降。当CNF添加量为5%左右,填料含量为27%时,与未添加CNF预絮聚加填纸相比,加填纸的抗张指数与撕裂指数分别提升16.5%和17%。因此,CNF作为填料预絮聚增强剂在调控和稳定絮聚体尺寸,改善成纸性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唐亚男[8](2018)在《生物酶作用下的白水微细胶黏物失稳特性及其净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废纸已成为当前造纸行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但是废纸中的胶黏物问题对纸机运行和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生物酶技术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受限于微细胶黏物检测技术的滞后,生物酶的作用结果缺乏精确的数据支持,桎梏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选用纤维素酶、酯酶、漆酶和脂肪酶等四种作用机理不同的生物酶,分别以单一和复配的方式作用于白水微细胶黏物,利用激光流式技术结合荧光示踪剂示踪的方法,分析生物酶作用后的微细胶黏物在系统条件影响下的特性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生物酶作用后的净化方法及其可能的机理,还就此方法对工厂网下白水中富集的微细胶黏物的净化进行了验证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单一酶作用后,白水微细胶黏物被降解为尺寸更小的粒子,由于酶作用机理和用量影响,分散后的微粒尺寸分布特点各不相同,与聚集行为往往同时发生,分散或者聚集程度强弱又受系统条件的影响各有不同:(1)纤维素酶间接作用后的胶黏物,其微粒的分散/聚集同时存在,酶用量不同微粒尺寸分布特点不同。当低酶用量作用后,小尺寸范围内的胶黏物微粒数量较多,受到剪切力较弱时,随着时间的持续,发生聚集;当较高酶用量作用后,小尺寸范围的胶黏物微粒数量减少,变化相对复杂,在小粒径范围内的微粒受升温影响会出现分散,而大粒径范围内的微粒则出现明显的聚集。(2)酯酶直接作用于胶黏物后同样出现分散/聚集同时发生的现象,但是酶作用后的微粒尺寸分布受酶用量的影响不大,但是分散/聚集状态较为敏感,受时间持续、温度升高和剪切作用加强等因素的影响,不稳定现象加剧;同时,剪切力较小时,随着白水温度的升高,被切断分散的微细胶黏物粘性增大易于聚集。(3)脂肪酶直接作用于含有甘油三酸酯成分的微细胶黏物微粒促使其分散,同样出现分散/聚集同时发生的现象,酶用量对胶黏物微粒尺寸分布特点影响不大。当酶用量较低,作用后的胶黏物微粒受到的剪切作用增强,分散趋势较强;当酶用量稍高,作用后,胶黏物微粒在低剪切作用下分散,在高剪切作用下聚集。(4)漆酶间接作用于胶黏物微粒,促使其分散,并同样分散/聚集同时发生,受酶用量影响胶黏物微粒尺寸分布特点不同。当酶用量较低,作用后的微细胶黏物随时间的持续出现明显的聚集,剪切作用对其分散/聚集影响不大;当酶用量较高,剪切作用促使漆酶作用后胶黏物微粒趋于聚集。纤维素酶和酯酶复配作用后,当两种酶分别占据优势的用量作用后,随着时间的延续,小粒径范围内的粒子聚集比其他尺寸范围内的更为明显;当两者用量相等条件下作用后,随时间延续,大粒径范围内的微粒分散加剧,同时小粒径范围内分散同时的聚集趋势也更为明显。此两种酶复配作用后的胶黏物微粒分散/聚集受温度和剪切作用影响较小。经过纤维素酶、酯酶、脂肪酶、漆酶作用后的样品以及空白样的微细胶黏物平均净化效率,分别为35.99%,27.20%,18.87%,18.55%和11.45%,酶作用后的微细胶黏物净化效率有明显提高。可能的机理为:生物酶作用后新生成的小粒径微粒的新截面表面能相比原有的颗粒表面更高,该面更容易黏附在疏水性材料表面,因此净化效率提高。但生物酶作用后的胶黏物粘性降低,随着时间持续,黏附在疏水性材料表面的部分颗粒会在外力作用下脱落,从而引起净化效率出现较小程度的波动和降低。酯酶、脂肪酶、漆酶作用后的工厂网下白水样,用同样疏水性材料黏附净化的效率分别为2.46%、19.50%和1.14%,比空白样的黏附效率0.91%提高许多,符合上述机理分析结果。

高庆春[9](2018)在《凹凸棒土对废纸浆中胶粘物的控制与去除》文中研究表明造纸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废纸的回收利用在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但随之而来的胶粘物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凹凸棒土在我国储量丰富,是成本相对低廉的一种无机矿物填料,化学稳定性好、吸附能力强。本文以滑石粉和碳酸钙填料为参照,研究了凹凸棒土对纸浆中热熔胶、压敏胶、阳离子淀粉等胶粘物的吸附与控制效果。同时探讨了凹凸棒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对纸张性能的影响,为凹凸棒土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废纸造纸中胶粘物的控制与去除提供了新的方法。实验结果如下:实验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热熔胶,当热熔胶的含量为2%时,加入5%凹凸棒土的纸样比空白样的胶粘物粘附量分别减少了57.4%和46.7%,当热熔胶含量为5%时,加入5%凹凸棒土的纸样比空白样的粘附量分别减少了25.8%和25.9%。在废纸浆中加入5%的1#热熔胶后,测得的胶粘物含量比针叶浆手抄片高出5.5倍,添加5%凹凸棒土后,铝箔上的胶粘物粘附量比空白样减少了32.3%。研究表明,凹凸棒土对压敏胶模型物吸附效果很好,在纸浆中添加平均粒径较小的2#凹凸棒土处理后,压敏胶留着率几近100%。凹凸棒土的较佳用量为10%(对绝干浆)。阳离子聚合物有助于凹凸棒土对压敏胶的吸附。添加压敏胶后的纸张的强度大幅增加,再添加填料进行吸附后,手抄片的强度性能有所降低,凹凸棒土对压敏胶的吸附效果好,留着率高,成纸强度较滑石粉和碳酸钙低。凹凸棒土填料对阳离子淀粉的最大吸附量可达1763mg/g,而滑石粉对阳离子淀粉的最大吸附量仅为461mg/g,碳酸钙为574mg/g。纸浆中添加凹凸棒土后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量明显高于添加滑石粉和碳酸钙的。在0.1%的淀粉浓度时,1#凹凸棒土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量比碳酸钙的多6.84mg/g,比滑石粉的多19.32mg/g。实验所采用的凹凸棒土的平均粒径与滑石粉和碳酸钙差别不大,都在1.23μm之间,但三种填料的比表面积相差很大,凹凸棒土的比表面积为143.023m2/g,滑石粉是3.467m2/g,碳酸钙是7.790m2/g。凹凸棒土的SEM照片发现,凹凸棒土颗粒是由很多细长且形状均一的棒晶聚集而成。热重分析表明,粒径较小的凹凸棒土失重明显,颗粒内部具有更多的孔道,对吸附有利。总之,凹凸棒土对胶粘物的去除与吸附跟其比表面积和独特的晶体形态关系密切。凹凸棒土的磨耗值相对较高,用量高时要考虑对成形网的磨损,但凹凸棒土粒度较小时磨耗值低。综上所述,添加凹凸棒土是废纸造纸中胶粘物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对热熔胶、压敏胶和淀粉胶粘物等都有很好的吸附效果,较其它填料而言,留着率高,成纸强度好。

王市委[10](2018)在《低阶煤—油泡浮选矿化行为及油泡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低阶煤资源丰富,产量巨大,已成为我国煤炭生产和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低阶煤可浮性差、浮选矿化困难、易形成细泥夹带以及浮选过程中烃类油捕收剂的消耗量大等问题,故其浮选工艺仍停留在实验室试验阶段。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选取神东矿区大柳塔及煤制油选煤厂的低阶煤煤泥为研究对象,在其相关煤质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其表面特性和润湿热力学行为,设计了气/油泡在低阶煤表面铺展行为研究的摄像分析系统。通过高速摄像和原子力显微镜技术(AFM),分析了气/油泡在不同粗糙度低阶煤表面的三相接触周边(TPC)形成过程;采用流体动力学及分子-动力学模型拟合了气/油泡在不同粗糙度低阶煤表面铺展过程。在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诱导时间测试的基础上,通过扩展DLVO理论及Stefan-Reynolds液膜薄化方程,拟合计算了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的疏水力常数(K132)。通过低阶煤颗粒-气/油泡的浮选速率试验,并利用Sutherland理论中关于固体颗粒进入泡沫产品的总概率(E)和浮选速率常数(k)之间关系,计算得到了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的诱导时间。此外,利用高速摄像技术,测试了低阶煤颗粒在气泡及油泡表面滑动的角速度和滑动时间,以及单个气泡及油泡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上升速度、消泡时间。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低阶煤油泡浮选理论,对于低阶煤浮选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利用了XRD、SEM、BET、FT-IR、XPS及IT(诱导时间仪),全面分析了低阶煤煤样矿物质组成、表面形貌、比表面孔隙和比表面积、表面含氧官能团及其表面亲疏水性,并研究了低阶煤表面润湿性及其可浮性。结果表明:煤样的干燥无灰基氧(Odaf)含量(27.24%)显着,表明其煤基质中含氧官能团较为丰富。低阶煤煤样中含有较多的亲水性-OH、>C=O和C-O等含氧官能团,以及Si-O-Si、Si-O-Al和Fe S2等成灰矿物。全粒级煤样的含氧官能团主要以羰基(C=O)和羧基(O=C-O)形式存在。-1.3 g/cm3低阶煤表面的碳和氧的含量分别为82.56%和15.86%,而铝和硅的总量仅为1.58%,并且-1.3 g/cm3低阶煤煤样的灰分仅为1.91%。因此,-1.3 g/cm3密度级的煤样表面含有很少的亲水性矿物质,降低了低阶煤的异质组分对后续气/油泡在低阶煤表面的铺展试验以及颗粒-气/油泡间的粘附作用试验的影响。通过高速摄像及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比较了气/油泡在不同粗糙度低阶煤表面上铺展过程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油泡在低阶煤光滑表面上的铺展速率明显高于气泡的铺展速率,并且油泡及气泡在前20 ms分别完成了整个铺展过程的97.58%和70.73%。疏水力常数(K132)拟合结果表明,当十二烷胺盐酸盐(DAH)溶液的浓度为5×10-5 mol/L时,低阶煤颗粒-油泡间的疏水力常数(K132)约为低阶煤颗粒-气泡间的疏水力常数(K132)的3倍;当DAH溶液的浓度为10-6 mol/L时,前者是后者的15倍。因此,油泡表面较气泡具有更强的疏水性质。除了DAH溶液浓度为10-3 mol/L外,低阶煤颗粒-油泡间的静电作用力与疏水作用力的比值(Eedl/Ehyd)均低于低阶煤颗粒-气泡泡间的比值(Eedl/Ehyd)。这表明低阶煤颗粒-油泡间的疏水作用能(Ehyd)高于低阶煤颗粒-气泡泡间的疏水作用能(Ehyd),同时也证实油泡表面的疏水性强于气泡表面的疏水性。在相同的捕收剂消耗量下,低阶煤在气泡浮选和油泡浮选中的最大产率分别为25.99%和95.69%;低阶煤颗粒-气泡/油泡间的浮选速率常数分别为1.35 min-1和2.30 min-1。这表明油泡表面的疏水性要强于气泡表面的疏水性,从而,低阶煤颗粒-油泡间的浮选效果要远好于低阶煤颗粒-气泡间的浮选效果。油泡在去离子水溶液及DAH溶液中上升速度要明显低于气泡在其两种溶液中的上升速度,并且其在去离子水溶液及DAH溶液中的寿命周期也明显低于气泡的寿命周期。低阶煤颗粒在固定油泡表面的滑动角速度明显高于低阶煤颗粒在固定气泡表面的滑动角速度。同时,由诱导时间分析结果也可看出,低阶煤颗粒-油泡间的诱导时间明显低于低阶煤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因此,在浮选过程中油泡表面的疏水性要优于气泡表面的疏水性。低阶煤颗粒在上升气/油泡表面滑动时间的测试结果表明,当颗粒-气/油泡间的碰撞接触角从约3°增加到61°时,低阶煤颗粒在油泡表面上的滑动时间总是低于在气泡表面上的滑动时间。当碰撞接触角大于61°时,未观察到低阶煤颗粒与气泡的粘附现象,但能观察到低阶煤颗粒与油泡产生碰撞粘附。低阶煤颗粒从碰撞接触角为0°时滑动到油泡底部的时间的一半比颗粒从碰撞接触角为90°时滑动到油泡底部的时间高出约7 ms。这主要是由于油泡在上升过程中,其顶部的煤油捕收剂的浓度分布要低于其尾部煤油捕收剂的浓度。

二、表面活性剂对滑石粉的改性及在废纸脱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面活性剂对滑石粉的改性及在废纸脱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酶在废纸回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废纸回用中主要用酶种类及基本特性
2 酶在废纸回用生产中的应用
    2.1 脱墨
        2.1.1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
        2.1.2 漆酶
        2.1.3 脂肪酶、角质酶
        2.1.4 复合酶
    2.2 胶黏物控制
    2.3 浆料漂白
    2.4 打浆改善纸张强度
    2.5 废水处理
3 结语

(2)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延缓AnGS钙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废纸造纸废水的处理现状及钙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1.2.1 废纸造纸废水的处理现状
        1.2.2 厌氧颗粒污泥钙化的研究进展
    1.3 DCS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技术
        1.3.1 DCS的来源、危害
        1.3.2 DCS的控制技术
    1.4 电絮凝技术
        1.4.1 电絮凝技术的发展
        1.4.2 电絮凝技术的原理
        1.4.3 电絮凝技术的特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6.1 技术路线图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废旧箱板纸DCS特性分析及无机盐对其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模拟废水的基本性质
        2.3.2 OCC成浆SEM分析
        2.3.3 形态分析
        2.3.4 Py-GC-MS分析
        2.3.5 热重分析
        2.3.6 电荷特性
        2.3.7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8 Ca~(2+)、Na~+单独作用和协同作用对CS稳定性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絮凝预处理同时去除OCC废水中DCS和 Ca~(2+)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
        3.3.2 电极材料的影响
        3.3.3 电流密度的影响
        3.3.4 时间和电极距离的影响
        3.3.5 絮体分析
        3.3.6 经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CS和 Ca~(2+)协同作用对厌氧颗粒污泥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反应装置及启动运行
        4.2.2 实验材料
        4.2.3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UASB厌氧反应器启动
        4.3.2 厌氧颗粒污泥性能分析
        4.3.3 颗粒污泥EPS组成分析
        4.3.4 厌氧颗粒污泥对钙离子截留的影响
        4.3.5 颗粒污泥表面微观结构分析
        4.3.6 颗粒污泥表面死/活细胞分析
        4.3.7 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生活用纸绿色制造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活用纸的原料规定
    1.2 生活用纸的质量标准规定
    1.3 生活用纸生产主要的化学品及危害
        1.3.1 化学品的应用
        1.3.2 湿强剂残留的危害
        1.3.3 湿强剂残留的检测
        1.3.4 湿强剂残留的控制方法
    1.4 生活用纸生产过程白水系统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生活用纸纤维浆料原生状态分析研究
    2.1 实验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实验步骤
    2.2 结果讨论
        2.2.1 废纸浆系列
        2.2.2 原生浆系列
        2.2.3 混合浆系列
    2.3 结论分析
        2.3.1 不同浆料纤维分析结果
        2.3.2 纤维鉴别特征指标与方法
        2.3.3 纤维鉴别判定规则
        2.3.4 纤维标注状况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活用纸典型化学助剂残留分析及风险评估
    3.1 实验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色谱条件
        3.1.3 实验步骤
        3.1.4 方法确认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生活用纸湿强剂PAE的残留状况分析
        3.2.2 生活用纸湿强剂PAE的残留风险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活用纸典型化学助剂残留控制及去除途径探索
    4.1 去除湿强剂氯代有机物同步浓缩的方法研究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2 实验步骤
        4.1.3 实验结果
    4.2 开发源于天然绿色产物的新一代生物助剂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活用纸绿色制造良好生产规范GMP合规评价
    5.1 欧盟法规的概况
    5.2 欧盟法规的技术内容
        5.2.1 原材料方面的规定
        5.2.2 良好生产规范
        5.2.3 GMP危害清单和建议的预防措施
        5.2.4 质量要求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活用纸绿色制造生产白水系统污染累积研究
    6.1 DCP累积变化规律及运算模型
    6.2 风险走势及预警趋势分析
    6.3 风险控制
        6.3.1 白水封闭循环程度的控制
        6.3.2 绿色助剂有效净化累积污染物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活用纸绿色制造过程工艺绿色指数评价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纤维上的吸附性能评价及富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水性油墨
        1.2.1 水性油墨的发展
        1.2.2 水性油墨定义及特点
    1.3 水性油墨在纤维上吸附沉积及脱除
        1.3.1 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吸附沉积的现象及原因
        1.3.2 水性油墨脱除的过程及难点
        1.3.3 水性油墨脱除的常用方法及研究现状
    1.4 吸附模型理论
        1.4.1 吸附动力学
        1.4.2 吸附热力学
    1.5 水性油墨的胶体稳定性
        1.5.1 胶体理论
        1.5.2 抑制水性油墨颗粒再吸附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纤维原料的准备
        2.2.2 水性油墨颗粒的制备
        2.2.3 水性油墨颗粒浓度与吸光度标准曲线的建立
        2.2.4 实验原料的性能分析与检测
        2.2.5 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实验
        2.2.6 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纤维上的竞争吸附
        2.2.7 不同化学试剂对水性油墨颗粒性质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3.1 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纸浆纤维上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3.1.1 吸附动力学曲线及模型分析
        3.1.2 不同级分纸浆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
        3.1.3 不同种类纸浆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
    3.2 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纸浆纤维上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3.2.1 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级分纸浆纤维上的等温吸附
        3.2.2 水性油墨颗粒吸附的热力学性质分析
    3.3 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纸浆纤维上的竞争吸附
        3.3.1 同种纸浆纤维不同级分对水性油墨颗粒的竞争吸附
        3.3.2 不同纸浆纤维相同级分对水性油墨颗粒的竞争吸附
        3.3.3 不同纸浆纤维不同级分对水性油墨颗粒的竞争吸附
    3.4 水性油墨颗粒的富集
        3.4.1 PAC和CPAM对水性油墨颗粒富集的影响
        3.4.2 CaCl_2和CTAB对水性油墨颗粒富集的影响
4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5)新型生物质填料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造纸发展概述
    1.2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
        1.2.1 植物纤维原料
        1.2.2 非植物纤维原料
        1.2.3 我国造纸纤维原料现状
    1.3 造纸填料
        1.3.1 碳酸钙
        1.3.2 高岭土
        1.3.3 滑石粉
        1.3.4 二氧化钛
        1.3.5 其它填料
    1.4 填料的主要物理化学特性
        1.4.1 填料的粒径与粒径分布
        1.4.2 填料的白度
        1.4.3 填料的折射率
    1.5 新型生物质填料
    1.6 填料改性技术
        1.6.1 表面改性
        1.6.2 纤维化改性
        1.6.3 核壳中空改性
    1.7 造纸助留剂
        1.7.1 无机助留剂
        1.7.2 天然有机聚合物助留剂
        1.7.3 合成有机聚合物助留剂
        1.7.4 助留剂助留机理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8.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8.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药品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生物质填料的水分测定
        2.3.2 生物质填料白度的测定
        2.3.3 生物质填料Zeta电位的测定
        2.3.4 生物质填料红外光谱分析
        2.3.5 生物质填料显微形态观察
        2.3.6 白水中悬浮物(SS)的测定
        2.3.7 扫描电镜观察
        2.3.8 淀粉的糊化
        2.3.9 疏解和打浆
        2.3.10 抄片和纸张性能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3.1 生物质填料的分级处理与选用
        3.1.1 生物质填料的分级处理
        3.1.2 生物质填料的形态观察
        3.1.3 不同级分生物质填料对纸页物理性能的影响
        3.1.4 生物质填料最适级分的选择
        3.1.5 小结
    3.2 生物质填料最佳加填工艺条件探究
        3.2.1 打浆度对生物质填料加填效果的影响
        3.2.2 不同增干强剂对生物质填料加填效果的影响
        3.2.3 干强剂用量对生物质填料加填效果的影响
        3.2.4 加填量对生物质填料加填效果的影响
        3.2.5 系统pH值对生物质填料加填效果的影响
        3.2.6 小结
    3.3 生物质填料的改性与性质分析
        3.3.1 生物质填料的改性
        3.3.2 改性前后生物质填料的白度和粒径
        3.3.3 改性前后生物质填料Zeta电位分析
        3.3.4 改性前后生物质填料扫描电镜分析
        3.3.5 改性前后生物质填料红外光谱分析
        3.3.6 小结
    3.4 生物质填料留着率的初步探讨
        3.4.1 通过白水悬浮物(SS)的变化对留着率的研究
        3.4.2 通过纸页定量变化对留着率的研究
        3.4.3 小结
    3.5 生物质填料在纸页间的分布状态
        3.5.1 加填前后纸页匀度变化
        3.5.2 生物质填料在纸页表面的分布
        3.5.3 生物质填料在纸页截面中的分布
        3.5.4 小结
    3.6 改性生物质填料的应用初探
        3.6.1 不同加填量下添加生物质填料的纸页物理性能变化
        3.6.2 改性生物质填料在纸板中的加填效果
        3.6.3 纸板的层合强度
        3.6.4 白水循环次数对填料加填纸页物理性能的影响
        3.6.5 小结
    3.7 生物质填料复配磷石膏晶须的加填应用
        3.7.1 磷石膏晶须的改性应用
        3.7.2 生物质填料复配磷石膏晶须最佳干强剂用量的确定
        3.7.3 生物质填料复配磷石膏晶须最佳pH值的确定
        3.7.4 生物质填料复配磷石膏晶须最佳打浆度的确定
        3.7.5 生物质填料复配磷石膏晶须对纸页性能的影响
        3.7.6 小结
    3.8 成本核算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6)废纸回用过程中水性油墨在纤维上吸附与富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废纸的回用
        1.1.1 废纸回用的意义
        1.1.2 废纸回用的问题
    1.2 水性油墨
        1.2.1 水性油墨成分
        1.2.2 水性油墨胶体稳定性
        1.2.3 水性油墨印刷品
    1.3 水性油墨印刷废纸回用的问题
    1.4 水性油墨印刷废纸脱墨研究现状
        1.4.1 储存条件
        1.4.2 脱墨工艺
        1.4.3 碎浆条件
        1.4.4 pH值
        1.4.5 无机盐
        1.4.6 表面活性剂及高分子化合物
    1.5 吸附理论与吸附模型
        1.5.1 吸附热力学
        1.5.2 吸附动力学
    1.6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纤维原料的准备
        2.2.2 水性油墨颗粒的制备
        2.2.3 水性油墨颗粒溶液的配制及浓度的测定
        2.2.4 纤维对水性油墨颗粒的吸附实验
        2.2.5 水性油墨颗粒从纤维上的解吸
        2.2.6 不同化学试剂对水性油墨颗粒性质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3.1 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吸附量的影响因素
        3.1.1 水性油墨颗粒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3.1.2 吸附温度、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
        3.1.3 水性油墨颗粒从纤维上的解吸
    3.2 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的吸附热力学
    3.3 水性油墨颗粒在纤维上的吸附动力学
    3.4 水性油墨颗粒的富集
        3.4.1 pH对水性油墨颗粒富集的影响
        3.4.2 CaCl_2对水性油墨颗粒富集的影响
        3.4.3 PAC对水性油墨颗粒富集的影响
        3.4.4 CTAB对水性油墨颗粒富集的影响
        3.4.5 CPAM对水性油墨颗粒富集的影响
4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7)填料絮聚体特性及PCC/CNF共絮聚增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造纸行业概况及填料应用现状
        1.1.1 近几年造纸行业概况
        1.1.2 造纸填料的应用情况
        1.1.3 填料的选择
    1.2 填料特性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1.2.1 填料特性对成纸过程的影响
        1.2.2 填料特性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1.2.3 填料分布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1.3 加填对填料留着和滤水性能的影响
        1.3.1 填料特性对留着性能的影响
        1.3.2 填料对纸料滤水性能的影响
    1.4 改善加填纸性能的方法
        1.4.1 填料改性
        1.4.2 填料预絮聚
        1.4.3 纤维细胞内加填
    1.5 絮聚体成型机理及絮凝剂的选择
        1.5.1 絮聚机理
        1.5.2 絮凝体系
        1.5.3 絮凝剂的选择
    1.6 课题的来源、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1.6.1 课题的来源
        1.6.2 课题的研究内容
        1.6.3 课题的目的意义
2.填料絮聚体絮聚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2.1 实验
        2.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2 填料预絮聚方法
        2.1.3 形貌观察
        2.1.4 填料絮聚体的抗剪切能力测试
        2.1.5 填料絮聚体的再絮聚能力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PCC填料理化特性
        2.2.2 阳离子淀粉/PCC絮聚体稳定性及再絮聚特性
        2.2.3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CC絮聚体的稳定性及再絮聚特性
        2.2.4 CPAM/APAM复配对PCC絮聚体稳定性与再絮聚能力的影响
        2.2.5 PCC絮聚机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3.填料絮聚体特性表征与评价
    3.1 实验
        3.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2 填料预絮聚方法
        3.1.3 填料粒径测定
        3.1.4 分形维数
        3.1.5 絮聚体强度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絮凝剂用量对絮聚体尺寸的影响
        3.2.2 絮聚体的分形维数
        3.2.3 絮聚体强度因子与恢复因子
    3.3 本章小结
4.絮聚体粒径分布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
        4.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2 PCC絮聚体的制备
        4.1.3 手抄片的制备与物理性能检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CPAM/PCC絮聚体特性
        4.2.2 CPAM/PCC絮聚体尺寸对填料留着的影响
        4.2.3 CPAM/PCC絮聚体尺寸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4.2.4 不同尺寸CPAM/PCC絮聚体加填纸的表面形貌
    4.3 本章小结
5.填料聚集体Z向分布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
        5.1.1 实验原料与设备
        5.1.2 填料Z向分布曲线设计
        5.1.3 纸张的抄造
        5.1.4 层合纸张物理性能分析
        5.1.5 填料Z向分布的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填料聚集体在纸张中的Z向分布
        5.2.2 填料Z向分布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纤维素纳米纤维对絮聚体稳定性及加填纸性能的影响
    6.1 实验
        6.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6.1.2 PCC絮聚体的制备
        6.1.3 加填纸手抄片的制备
        6.1.4 加填纸性能检测
    6.2 结果与讨论
        6.2.1 CPAM/CNF/PCC絮聚体的稳定性
        6.2.2 CNF共絮聚对填料留着的影响
        6.2.3 CPAM/CNF/PCC共絮聚对成纸物理性能的影响
        6.2.4 CNF共絮聚对成纸光学性能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之处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8)生物酶作用下的白水微细胶黏物失稳特性及其净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胶黏物的来源
        1.1.2 胶黏物的分类
        1.1.3 胶黏物的危害
    1.2 胶黏物的失稳原因
        1.2.1 布朗运动
        1.2.2 热力学不稳定性
        1.2.3 重力引起的失稳
        1.2.4 阳离子助剂使用不当
    1.3 胶黏物的检测方法
        1.3.1 大胶黏物的检测方法
        1.3.2 微细胶黏物的检测方法
    1.4 胶黏物的控制方法
        1.4.1 机械法
        1.4.2 化学法
        1.4.3 生物控制法
    1.5 生物酶在废纸胶黏物中的应用
        1.5.1 酯酶
        1.5.2 脂肪酶
        1.5.3 漆酶
        1.5.4 纤维素酶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目的
        1.6.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物酶单一作用后的白水微细胶黏物失稳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2.2.1 实验原料与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步骤
        2.3.1 浆料及白水制备
        2.3.2 生物酶处理
        2.3.3 微细胶黏物粒径分析
        2.3.4 白水体系基本物化特性检测
    2.4 实验方法
        2.4.1 微细胶黏物分析系统
        2.4.2 微细胶黏物尺寸分布分析方法
        2.4.3 白水固形物TGA分析
        2.4.4 白水固形物红外分析
        2.4.5 白水固形物电镜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白水固形物TGA分析
        2.5.2 白水固形物红外分析
        2.5.3 纤维素酶作用后白水微细胶黏物稳定性的影响
        2.5.4 酯酶作用后白水微细胶黏物稳定性的影响
        2.5.5 脂肪酶作用后白水微细胶黏物稳定性的影响
        2.5.6 漆酶作用后白水微细胶黏物稳定性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酶复配作用后的白水微细胶黏物失稳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3.2.1 实验原料与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步骤
        3.3.1 浆料及白水制备
        3.3.2 生物酶处理
        3.3.3 微细胶黏物粒径分析
        3.3.4 白水体系基本物化特性检测
    3.4 实验方法
        3.4.1 微细胶黏物分析系统
        3.4.2 微细胶黏物尺寸分布分析方法
        3.4.3 白水固形物电镜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时间对复配酶作用后白水微细胶黏物稳定性的影响
        3.5.2 温度对复配酶作用后白水微细胶黏物稳定性的影响
        3.5.3 搅拌速度对复配酶作用后白水微细胶黏物稳定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酶作用后的白水微细胶黏物净化方法及其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4.2.1 实验原料与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步骤
        4.3.1 浆料及白水制备
        4.3.2 生物酶处理
        4.3.3 微细胶黏物粒径分析
        4.3.4 白水体系基本物化特性检测
        4.3.5 黏附处理
        4.3.6 胶粘剂粘度检测
        4.3.7 胶粘剂剥离力检测
        4.3.8 表面能检测
    4.4 实验方法
        4.4.1 微细胶黏物分析系统
        4.4.2 微细胶黏物尺寸分布分析方法
        4.4.3 白水固形物电镜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生物酶对白水中的微细胶黏物的作用机理及其电镜分析
        4.5.2 纤维素酶作用后的白水微细胶黏物净化研究
        4.5.3 酯酶作用后的白水微细胶黏物净化研究
        4.5.4 脂肪酶作用后的白水微细胶黏物净化研究
        4.5.5 漆酶作用后的白水微细胶黏物净化研究
        4.5.6 胶黏物黏附机理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酶作用后的工厂白水微细胶黏物净化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5.2.1 实验原料与药品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步骤
        5.3.1 工厂白水预处理
        5.3.2 生物酶处理
        5.3.3 微细胶黏物粒径分析
        5.3.4 白水体系基本物化特性检测
        5.3.5 黏附过程
    5.4 实验方法
        5.4.1 微细胶黏物分析系统
        5.4.2 微细胶黏物尺寸分布分析方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漆酶作用后的白水微细胶黏物净化研究
        5.5.2 脂肪酶作用后的白水微细胶黏物净
        5.5.3 酯酶作用后的白水微细胶黏物净化研究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三、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9)凹凸棒土对废纸浆中胶粘物的控制与去除(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废纸胶粘物
        2.1.1 胶粘物的定义
        2.1.2 胶粘物的特性
        2.1.3 胶粘物的分类
        2.1.4 胶粘物的危害
    2.2 造纸中常见的胶粘物
        2.2.1 热熔胶
        2.2.2 压敏胶
        2.2.3 淀粉
    2.3 胶粘物的分析与检测
        2.3.1 定性分析方法
        2.3.2 定量检测方法
    2.4 胶粘物的处理及控制方法
        2.4.1 机械物理方法
        2.4.2 化学方法
        2.4.3 生物方法
        2.4.4 新型处理方法
    2.5 造纸填料概论
        2.5.1 滑石粉
        2.5.2 碳酸钙
        2.5.3 凹凸棒土
第三章 实验原料及方法
    3.1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步骤
        3.3.1 填料粒径的检测
        3.3.2 填料磨耗值的检测
        3.3.3 凹凸棒土的热重分析
        3.3.4 凹凸棒土的电镜分析
        3.3.5 填料比表面积的检测
        3.3.6 浆料准备
        3.3.7 铝箔称重法标签纸含量测定
        3.3.8 铝箔称重法胶粘物含量测定
        3.3.9 压敏胶乳液Zeta电位的测定
        3.3.10 压敏胶留着率的测定
        3.3.11 抄纸
        3.3.12 纸张物理性能检测
        3.3.13 阳离子淀粉糊化
        3.3.14 阳离子淀粉浓度-吸光度标准曲线
        3.3.15 填料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
        3.3.16 纤维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
        3.3.17 加填浆料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凹凸棒土性质分析
        4.1.1 凹凸棒土的粒径分析
        4.1.2 凹凸棒土的磨耗值分析
        4.1.3 凹凸棒土的扫描电镜分析
        4.1.4 凹凸棒土的热重分析
        4.1.5 凹凸棒土的比表面积分析
    4.2 凹凸棒土对纸浆中热熔胶的控制
        4.2.1 凹凸棒土对针叶浆手抄片热熔胶粘附量的影响
        4.2.2 凹凸棒土对OCC浆手抄片热熔胶粘附量的影响
        4.2.3 凹凸棒土与滑石粉对OCC浆手抄片热熔胶粘附的对比
    4.3 凹凸棒土对纸浆中压敏胶的控制
        4.3.1 压敏胶乳液的性质
        4.3.2 凹凸棒土对针叶浆手抄片压敏胶粘附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填料对压敏胶留着率的影响
        4.3.4 不同用量凹凸棒土对压敏胶留着率的影响
        4.3.5 不同用量阳离子助留剂对压敏胶留着率的影响
        4.3.6 不同填料对含压敏胶针叶浆手抄片纸张性能的影响
        4.3.7 凹凸棒土对含压敏胶针叶浆手抄片纸张性能的影响
        4.3.8 凹凸棒土对含压敏胶OCC浆手抄片纸张性能的影响
    4.4 凹凸棒土对纸浆中阳离子淀粉的控制
        4.4.1 填料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
        4.4.2 纤维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
        4.4.3 加填浆料对阳离子淀粉的吸附
        4.4.4 凹凸棒土对含阳离子淀粉手抄片纸张性能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10)低阶煤—油泡浮选矿化行为及油泡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低阶煤表面特性研究进展
    2.2 浮选气泡表面特性研究进展
    2.3 颗粒-气/油泡矿化行为研究进展
    2.4 颗粒-油泡浮选研究进展
3 神东低阶煤表面性质及亲疏水性研究
    3.1 低阶煤采集及基本性质分析
    3.2 低阶煤表面形貌分析
    3.3 低阶煤矿物组成分析
    3.4 低阶煤表面孔隙及比表面积分析
    3.5 神东低阶煤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分析
    3.6 低阶煤表面亲疏水性研究
    3.7 低阶煤的可浮性研究
    3.8 本章小结
4 低阶煤-气/油泡矿化过程研究
    4.1 低阶煤表面粗糙度处理及分析
    4.2 气/油泡在低阶煤表面铺展过程研究
    4.3 气/油泡在低阶煤表面的铺展过程模型
    4.4 气/油泡在低阶煤表面的铺展拟合
    4.5 低阶煤颗粒-气/油泡间的矿化过程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低阶煤颗粒与气/油泡间的粘附作用研究
    5.1 低阶煤煤样的浮选速率试验
    5.2 低阶煤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计算参数分析
    5.3 低阶煤颗粒-气泡间的诱导时间研究
    5.4 低阶煤颗粒-油泡间的诱导时间研究
    5.5 低阶煤颗粒在气/油泡表面的滑动过程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低阶煤浮选过程油泡特性研究
    6.1 气/油泡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上升速度研究
    6.2 单个气/油泡消泡时间研究
    6.3 低阶煤颗粒在运动气/油泡表面滑动时间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A.1.流体动力学模型拟合代码
    A.2.分子-动力学模型群智能算法代码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表面活性剂对滑石粉的改性及在废纸脱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酶在废纸回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J]. 吕文志,曹双封,李晓凤,王润平,王芳,吴启银,龙柱. 中国造纸学报, 2021(03)
  • [2]电絮凝法预处理OCC废水协同去除微细胶黏物和Ca2+延缓AnGS钙化的研究[D]. 刘辉. 广西大学, 2021(12)
  • [3]生活用纸绿色制造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 陈春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水性油墨颗粒在不同纤维上的吸附性能评价及富集效果研究[D]. 冯杰.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5]新型生物质填料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D]. 高琦.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废纸回用过程中水性油墨在纤维上吸附与富集机制的研究[D]. 程芸.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7]填料絮聚体特性及PCC/CNF共絮聚增强性能研究[D]. 李涛. 陕西科技大学, 2018(03)
  • [8]生物酶作用下的白水微细胶黏物失稳特性及其净化研究[D]. 唐亚男.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9]凹凸棒土对废纸浆中胶粘物的控制与去除[D]. 高庆春.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10]低阶煤—油泡浮选矿化行为及油泡特性研究[D]. 王市委. 中国矿业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表面活性剂对滑石粉的改性及其在废纸脱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