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坝硒矿床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鱼塘坝硒矿床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一、渔塘坝硒矿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贤[1](2020)在《陕西紫阳下寒武统富硒黑色岩系成因和沉积环境-有机质特征和地球化学证据》文中提出陕西省紫阳县属于南秦岭地区,位于大巴山北麓,区内出露典型的黑色岩系沉积,曾发生过硒中毒事件。前人研究发现下寒武统鲁家坪组中不仅有大量黑色岩系型矿床并且地层普遍富硒。前人在地层学、地球化学、矿床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对研究区内黑色岩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可以肯定不同层位的元素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有明显区别,但这种差异形成于什么背景?它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如何?本文在野外考察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通过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及有机质形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探讨黑色岩系的物质来源、富集规律、赋存状态和沉积环境,建立黑色岩系形成机制。区内出露的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主要由硅质岩、碳酸盐岩、碳(硅)质(页/板)岩、石煤等组成,主要矿物有重晶石、毒重石、石英、绿泥石、黄铁矿、方解石等,并有火山凝灰岩和基性岩体分布于黑色岩系层位附近,野外、镜下均多见方解石脉体和石英脉体,均暗示了热液活动;野外多见岩石表面分布大量黑色有机质,镜下可见有机质主要为腐泥质体和沥青质体,在矿物缝隙中可见团块状沥青质体,矿物表面可见弥散分布的无定形腐泥质体。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指示黑色岩系富集Ba、As、Sb、P、V等元素,且元素Se含量与元素Ba、P、V含量正相关,推测元素富集与同沉积断裂带来的深部热液上涌有关;稀土总量低、轻稀土富集等指示热液活动,Si O2/Al2O3>3.6指示热水和生物混合成因,Mn O/Ti O2均值接近或小于0.5指示水体较浅。有机碳含量测试结果指示黑色岩系中有机质含量丰度高(均值2.95%),暗示成岩成矿过程中生物作用影响较大;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指示有机质形态主要为腐泥组的沥青质体和腐泥质体,暗示有机质来源为低等海洋藻类生物;再通过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相关指标(双峰型、奇偶优势不明显、偏低的值、Pr/Ph<1),表明有机质来源以低等海洋藻类为主并有细菌和陆源物质加入,后期同时受热降解和微生物降解,沉积环境为缺氧还原环境。推测黑色岩系成矿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为海侵作用和同生断裂。研究区内黑色岩系型矿床分布于区内NW-SE向的深大断裂带附近且与地层产状一致,同生断裂为富含成矿元素的深部热液提供上升通道并改变区域构造,形成缺氧盆地和碳酸盐台地。海侵导致的上升洋流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浅部水体生物繁盛,生物体大量死亡后造成底部水体缺氧还原环境,利于元素富集,并且断裂带来的大量成矿元素富集于盆地底部沉积物中,因此富有机质岩石中同时富集这些特定元素;而台地上形成的沉积物中有机质保存较差并且没有大量的热液元素补充,最终形成黑色岩系不同岩性中元素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差异。黑色岩系为热水和生物混合成因,整体沉积于缺氧还原的大陆边缘浅海-半深海水体,不同岩性的岩石沉积环境有一定区别但又密切相关。

孙腾,周豹,石先滨,岳永强,李明龙[2](2019)在《鄂西新塘—红土地区孤峰组岩石硒的富集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鄂西新塘—红土地区广泛分布有中二叠世孤峰组富硒炭质页岩—含碳硅质岩建造,是重要的硒富集区。分析孤峰组探槽和地质剖面资料,探讨孤峰组岩石中硒的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孤峰组厚度为7.46~37.69 m,由上到下可分为炭质页岩层、含碳硅质岩夹炭质页岩层、含碳硅质岩夹灰岩层3个岩性层;孤峰组岩石Se含量为0.8~789.8μg/g,以含碳硅质岩夹炭质页岩层含矿性最好,Se主要富集于该岩性层的中—上部;以Se≥100μg/g为指标在含碳硅质岩夹炭质页岩层中圈定7个富硒矿化体,指出新塘、山花嘴、红土溪一带具有良好的硒资源潜力。

邵亚[3](2019)在《桂林富硒长寿区小流域地理环境中硒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其生态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或硒过量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硒在环境中的分布极不均衡,国内外较多关注于缺硒或硒毒害地区。对富硒地区土壤硒分布的研究多采用行政区域作为研究范围,没有体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广西小流域众多,富硒土壤分布广泛,并具有大面积连续分布特点,因此在该区开展硒在流域内分布规律的研究、揭示土壤富硒成因,对于涉硒产业宏观布局、富硒土壤资源开发规划,以及人类健康长寿的地理环境要素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流域为尺度在桂林富硒长寿地区,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通径分析和地统计分析等方法和手段,系统研究岩石-土壤(沉积物)-水体-作物-人类毛发等各生物地球要素中硒的含量、分布特征、控制因素;从流域角度阐明了地理环境不同介质中硒分布及相互关系、土壤富硒成因、土壤有效硒含量和形态的影响因素;揭示了地理环境介质中硒分布对农作物硒含量、居民膳食硒暴露水平和长寿区分布等生态效应的影响规律。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比桂林百寿河流域内不同地理环境介质中硒含量,发现了流域内土壤和沉积物以及上覆水从上游到下游硒含量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硒含量不仅与高程极显着相关(r=0.41,p<0.01),且富硒土壤的发育受岩石岩性和成土母质控制,表现为碎屑岩区(0.84 mg/kg)>碳酸盐岩区(0.66 mg/kg)>第四系沉积物分布区(0.49mg/kg),并在不同岩性区存在极显着差异。流域内岩石硒含量较低(0.064 mg/kg)且分布较为均匀,是土壤中硒含量与岩石中硒含量无显着相关性的主要原因。沉积物中的硒含量与土壤中的硒含量以及沉积物的粒度有关。上覆水中的硒含量受沉积物中硒含量直接控制,受土壤硒含量间接控制。(2)与湖北恩施、陕西紫阳等高硒地区有关研究报道结果不同,流域内土壤大面积土壤富硒则是由气候因素以及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导致。从地表向下,硅铝率Sa和硅铁铝率Saf值呈下降趋势,土壤具有明显的淋溶淀积特征,导致砂岩、泥岩、第四系沉积物母质发育的土壤在淀积层富集以及灰岩母质发育的土壤在表层富集的规律。通过R型聚类分析得出,与铁铝氧化物的吸附保留以及盐基离子的淋失有关。(3)基于流域内土壤硒呈现的结构性变异特征,提出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开展土壤硒空间插值并对流域内的硒分布进行预测。交叉验证结果显示,通过引入地形指数(高程H、复合地形指数CTI)作为协变量,使用多变量协同克里金方法显着提高了流域内土壤硒预测精度,为土壤硒的空间分布研究提供依据。(4)通过采用NaHCO3和NaH2PO4对流域内碎屑岩区、碳酸盐岩区以及第四系沉积物分布区的土壤有效硒的提取,发现土壤有效硒分布与总硒分布趋势相一致,但有效硒比例在不同岩性区差异较小,土壤总硒和pH是影响土壤有效硒含量的重要因素。流域内各种土壤硒形态比例中,残渣态、有机结合态和酸溶态硒比例较高(分别为63.65%、16.40%、11.95%),可交换态、水溶态比例较低(分别为6.67%、1.33%)。通径分析表明,对土壤中水溶态硒、可交换态硒、酸溶态硒、有机态硒、残渣态硒有重要影响的分别为OM和Na2O、pH和TiO2、pH、MnO和Al2O3、OM和TiO2。通过比较两种方法提取的有效硒和硒形态的关系,发现NaH2PO4更适合作为酸性土壤地区土壤有效硒的提取剂,其提取的有效硒可用来判断土壤硒供给的潜力大小。(5)通过对流域内不同岩性区硒生态效应的对比研究,发现了农作物在各个岩性区呈现出不同的硒生物富集特征。碳酸盐岩区水稻土中较高的可交换态硒含量导致碳酸盐岩区稻谷硒含量(97.23±39.59μg/kg)显着高于第四系沉积物分布区稻谷硒含量(51.08±15.05μg/kg);土壤硒的活化程度不高是造成蔬菜在不同岩性区中硒含量不高以及差异较小的原因。受稻谷中的硒含量影响,碳酸盐岩区居民硒膳食摄入量最高51.60μg/d,较为接近国内外推荐值55μg/d。发硒含量与居民硒膳食摄入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但在不同岩性区关系并不一致。高龄老人(>90岁)较多分布在碳酸盐岩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该区居民较适宜的硒膳食摄入量以及土壤中较高含量的钙、锰等人体必需元素所致。硒在流域不同介质上的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以及长寿人口分布规律等研究成果将为从流域尺度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和探讨居民长寿机理研究提供依据,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李明龙,徐辉,许克元,陈发俊,唐成,杨登银[4](2018)在《恩施地区富硒地层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世界硒都"恩施地区出露广泛的31个岩石地层单位(组)岩石采样检测发现,最富硒地层为二叠系孤峰组—大隆组,主要出露于恩施中东部和北部,其次为寒武系牛蹄塘组和奥陶—志留系龙马溪组,主要出露于恩施中南部;岩石硒元素与有机碳含量呈明显正相关,不同岩性岩石中硒元素富集规律为黑色岩系(碳硅质页岩)>煤层>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泥岩>砂岩。探讨了富硒地层分布的控制因素,认为拉张性的大地构造背景下,深部硒元素易沿深大断裂或火山活动来到地表,并被同期浅海滞留盆地或深水陆棚等还原环境下沉积的大量有机碳吸附,完成主要富硒地层中硒元素沉积—同生阶段的源与汇。

李卫东,万海英,朱云芬,明佳佳,向极钎,殷红清,杨永康[5](2017)在《恩施州天然硒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硒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也是恩施的优势特色资源。从恩施州的硒资源特征、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对硒研究的问题和建议两方面,探讨了恩施硒资源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对硒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的硒相关研究以及富硒产品的产业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田欢[6](2017)在《典型富硒区岩石-土壤-植物中硒的赋存状态及环境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硒摄入不足或过量均会危害健康,而且我国近72%的地区处于缺硒水平,硒的地球化学低背景值严重影响着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另外,湖北恩施和陕西紫阳曾爆发过人畜硒中毒事件,公认为中国两大富硒区。在如此现状下,如何提高缺硒人群的硒摄入量来改善国人亚健康状况是目前十分急迫的问题。众所周知,膳食补硒是最安全、最有效的补硒途径,因此作物硒含量高低是影响人体补硒的直接因素。岩石-土壤中硒的含量、赋存形式、土壤性质等因素共同控制硒的生物有效性,进而控制作物硒含量,而且植物硒的赋存形态也可能影响人体吸收效果,因此研究岩石-土壤-植物体系中硒的赋存状态、释放、迁移转化规律不仅对认识、理解硒生态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为科学开发富硒矿产资源、推动富硒产业健康发展、服务国家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作为巨大贡献。本文以中国两大典型富硒区陕西紫阳和湖北恩施为研究对象,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通过调查岩石(含黄铁矿)-土壤-植物硒的分布、赋存状态及迁移转化规律,对富硒区进行了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并结合岩石(黄铁矿)硒的赋存状态和形态特征,开展了富硒板岩硒的焙烧活化研究和植物栽培实验,探讨岩石焙烧活化过程中硒形态的转化机理和植物吸收硒的规律,为富硒资源的开发利用、富硒矿物肥研发、富硒农产品开发与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取得的主要认识和结论以下:(1)提供了中国两大富硒区(紫阳、恩施)环境中硒含量背景值陕西紫阳富硒岩石(25.74μg/g)、土壤硒含量(21.49μg/g)平均值均低于湖北恩施地区(420.0μg/g、30.81μg/g);两地岩石的微量元素富集特征相似,富集伴生元素Mo、Cd、Sb、V、Cr、As、Ni、Cu、Bi,而相对亏损Pb;植物硒含量随种类而异,并受土壤总硒、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其中恩施遏蓝菜硒含量(275μg/g)最高,其次为辣椒、玉米、红薯、茄子、茶叶、土豆、黄瓜。(2)探讨了富硒岩石、富硒土壤硒的主要控制因素富硒岩石硒含量受SiO2、Al2O3、MgO、Fe2O3+MnO、P2O5含量的影响,与S、C含量具有一定正相关性,这主要与硫化物、有机质有关;Se还与多种伴生的微量元素呈正相关,体现了黑色岩系共有的特征。同时,紫阳岩石硒含量与石英、钠长石含量表现为负相关,与黄铁矿、伊利石含量为正相关。此外,土壤硒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的控制,还受到有机质含量的影响。(3)分析了两大富硒区岩石、土壤硒形态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紫阳富硒岩石(碳质板岩、碳质硅质岩)中硒的主要赋存形态为硫/硒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其有效硒分别为5.12±3.60%和6.54±0.86%;湖北恩施富硒碳质页岩中硒的主要赋存形态为有机结合态、硫/硒化物结合态和可交换态,其次为残渣态和水溶态,有效硒比例(17.81±6.80%)较高。两大富硒区土壤硒的赋存形态在很大程度继承了成土母岩的硒形态特征,且紫阳富硒土壤有效硒含量(4.17±3.35%)明显低于恩施富硒土壤(14.14±8.43%)。(4)研究了富硒黄铁矿中硒的分布、迁移和可能成因紫阳下寒武富含黄铁矿的岩石中普遍富硒,最高为73.1μg/g。EMPA数据显示,黄铁矿中Se和As的含量分别为281±337μg/g(n=280)和666±533μg/g(n=154),与LA-ICPMS结果相近;同时,黄铁矿具有2种不同的Se、As分布特征:第一类核心富Se贫As;第二类不具有该富Se贫As核心。紫阳下寒武富硒岩层表现为热水沉积成因,黄铁矿形成于缺氧的半深海沉积环境,硒的主要来源可能为热液流体,还可能有岩浆活动或变质热液的参与。黄铁矿中Se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还可能存在极少量的元素态硒;当黄铁矿发生蚀变后,Se主要以Se(IV)和Se(VI)形式被吸附在蚀变产物(铁的氧/氢氧化物)表面,因此蚀变产物对硒的表生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As/Se<2.25(含量比)的黄铁矿比As/Se>2.25的黄铁矿更容易发生蚀变,可能暗示As/Se比值可评价黄铁矿对表生环境污染的难易程度。(5)开发、讨论了富硒板岩硒的活化技术与活化机理通过加碱焙烧方法可以显着提高富硒板岩中有效硒的含量,确定了最佳吸附剂CaO和最优焙烧温度600℃,在此参数下,活化产物中生物有效性最强的Se(VI)含量达到最高。机理分析认为,候选富硒岩石中Se应主要赋存于有机质和硫化矿物中,且吸附剂与硒的作用机理可能涉及了物理吸附和化学反应/吸附等多种反应。综上,本活化方法为富硒矿物肥的研发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基础。(6)开展了活化富硒矿粉肥与常规硒肥的对比栽培试验,验证了活化矿粉和活化技术的有效性通过向土壤中施加亚硒酸钠或活化矿粉,均能显着提高马铃薯和大蒜作物的富硒水平,但植物对不同硒肥的吸收效果存在差异。马铃薯对活化矿粉中硒的吸收效率优于亚硒酸钠,优于原始矿粉;而大蒜仅在较低硒肥水平(<70mg/m2)时,对活化矿粉的吸收效率优于亚硒酸钠。尽管活化矿粉的适用作物和施用方式尚需深入研究,但本文活化方法的实际效果已得到充分的证实,这对加快实现富硒肥料开发和富硒产品硒含量稳定、可控、达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植物有机硒形态定量分析方法的开发与应用建立了植物中Se(VI)、Se(IV)、SeMet、SeCys2和MeSeCys 5种硒形态的HPLC-ICPMS快速分析方法,将单次测试时间缩短到10min以内,获得了流动相最佳浓度、甲醇含量和pH值等参数:色谱柱为Hamilton PRP X-100,流动相为5mmol/L柠檬酸和2%甲醇混合溶液,pH=5.5,流速为1.0 ml/min,定量环为50μL。分析表明,施加亚硒酸钠后,一般富硒农产品中硒主要为有机硒SeMet,而大蒜中主要为Se(VI),遏蓝菜叶中以MeSeCys含量最高,遏蓝菜根和茎中则为SeCys2含量最高。本方法不仅可用于了解作物中硒形态分布及其迁移转化路径,还能够推进高端富硒农产品的研发和安全规范生产。

林治家,王珍英,胡航,朱泽球,宋江涛[7](2016)在《涟源富硒土壤研究与湖南省富硒土壤分布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在部省合作"湖南省娄邵盆地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的资助下,系统地采集测试了涟源市耕地和园地的表层土壤样品。调查发现该地区发育了大量的富硒土壤,富硒土壤的来源主要与震旦系上统—寒武系下统和二叠系中上统的黑色岩系有关。上述黑色岩系分布区域的表层土壤具有全区最高的硒含量,均大于1 mg/kg,部分甚至达到硒过量的水平。经文献研究和综合评价,推断黑色岩系风化物质扩散堆积形成的山间盆地是湖南省快速高效的寻找富硒土壤的理想靶区。

石先滨,翁茂芝,罗红,许露露,龚志愚,赵雪松,段先锋[8](2016)在《湖北恩施硒富集区中二叠世孤峰组露头层序地层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实测地层剖面的精细研究,结合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恩施地区富硒地层中二叠世孤峰组层序界面识别、层序划分与对比及其对硒元素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区中二叠世孤峰组可总结为4种基本层序类型,分别为炭硅质页岩-炭硅质岩、炭硅质页岩-炭硅质岩夹灰岩透镜体、炭硅质岩-含炭泥晶灰岩和炭硅质岩-含炭细晶白云岩;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其中孤峰组与茅口组接触界线处为Ⅲ型层序界面,孤峰组中部的岩性结构转换面为Ⅱ型层序界面,龙潭组与孤峰组接触界线处为Ⅰ型层序界面;划分了2个三级层序(SQ1、SQ2)。通过层序对比分析,随着海侵作用的持续发展,区域上层序内部结构及基本层序类型分异明显,沉积古地理格局表现为南浅北深的特征;通过层序地层与硒异常耦合关系分析,发现了孤峰组内部Ⅱ型层序界面附近具高硒异常特征,确立了新的找矿标志。

贺华明,彭为学[9](2015)在《恩施州双河地区二叠系孤峰组微量元素特征》文中认为二叠系孤峰组在恩施双河地区广泛出露,为一套黑色炭质硅质岩建造,富含Se、V、Mo等元素。通过对双河地区白街、渔塘坝、白岩溪三地样品采集,分析孤峰组微量元素含量。本区稀土总量含量较低,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还原环境。孤峰组重金属Cd、Sb含量较高,硒矿层重金属As、Cr含量较高,Cd则含量低。Se与As关系最为密切,As、Sb、Hg、Mo、V地化异常找Se具指示意义。

李静贤[10](2014)在《湖北渔塘坝硒矿床硒的赋存状态与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北渔塘坝硒矿床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的独立硒矿床。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坪的北东段。硒矿体赋存于二叠系茅口组的炭质硅质岩段中,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少数呈扁豆状产出,产状基本与围岩一致。渔塘坝硒矿床中主要矿物有石英、玉髓以及炭质,次要矿物有黄铁矿、褐铁矿以及黄铜矿等。扫描电镜下见重晶石、方铅矿、闪锌矿、白硒铁矿以及未知硒矿物。矿石中的硒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其次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可见的三种硒矿物:(1)白硒铁矿,颗粒较小,粒径约1-4μm,呈长条状主要分布于未知的Fe-Se矿物中;(2)自然硒,主要呈板状、柱状和他形粒状,主要赋存于含炭质硅质岩和含硅质炭质页岩中的石英颗粒之间;(3)未知Fe-Se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硅质的边缘或者呈他形分散于硅质中,颗粒大小不一,粒径从2μm到200μm不等。通过对前人的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矿区内硒的主要来源是热液活动,也有可能与生物作用有关。早二叠世晚期,本区浅海滞留盆地的沉积环境为赋硒层的原始沉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成岩阶段,强还原环境溶解了其中的硒并迁移、渗透至合适的部位沉淀下来,从而形成原始丰度较高的赋硒层位。后期的区域构造运动,使得原有的较高赋硒层位中的硒更加富集,最终达到工业利用的品位,从而形成硒矿床。

二、渔塘坝硒矿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渔塘坝硒矿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紫阳下寒武统富硒黑色岩系成因和沉积环境-有机质特征和地球化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现状
        1.1.1 黑色岩系定义
        1.1.2 黑色岩系的成矿性和含矿性
        1.1.3 黑色岩系与硒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 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前寒武纪地层
        2.2.2 古生代地层
        2.2.3 中生代地层
    2.3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岩相学分析
    3.1 样品采集
    3.2 镜下照片
第四章 元素地球化学
    4.1 实验方法
    4.2 主量元素
        4.2.1 测试结果
        4.2.2 讨论
    4.3 微量元素
        4.3.1 测试结果
        4.3.2 讨论
    4.4 稀土元素
        4.4.1 测试结果
        4.4.2 讨论
    4.5 Se与其他微量元素的富集
    4.6 沉积背景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地球化学
    5.1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5.2 有机碳含量
        5.2.1 测试结果
        5.2.2 讨论
    5.3 有机质形态
        5.3.1 测试结果
        5.3.2 讨论
    5.4 生物标志化合物
        5.4.1 正构烷烃
        5.4.1.1 测试结果
        5.4.1.2 讨论
        5.4.2 类异戊二烯烃
        5.4.2.1 测试结果
        5.4.2.2 讨论
        5.4.3 萜类化合物
        5.4.3.1 测试结果
        5.4.3.2 讨论
        5.4.4 甾类化合物
        5.4.4.1 测试结果
        5.4.4.2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黑色岩系的元素富集机制与沉积环境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鄂西新塘—红土地区孤峰组岩石硒的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 孤峰组岩性特征
3 孤峰组空间分布特征
4 孤峰组岩石硒的富集规律
    4.1 硒的含矿性
    4.2 富硒矿化体特征
    4.3 硒的富集机制
5 总结

(3)桂林富硒长寿区小流域地理环境中硒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其生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前言
    1.1 研究问题由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理环境中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2.2 土壤有效硒及硒形态
        1.2.3 硒的生态效应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小流域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水文
        2.1.6 地质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3.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1 采样方法
        3.1.1 采样区域确定
        3.1.2 样品采集
    3.2 样品预处理
    3.3 样品分析与测定
        3.3.1 样品分析
        3.3.2 样品中硒的测定
    3.4 样品质量控制
    3.5 数据处理与制图方法
    3.6 相关参数计算
4.流域内地理环境中硒的含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4.1 引言
    4.2 流域内岩石硒含量、分布特征
    4.3 流域内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
        4.3.1 土壤理化性质与主量元素特征
        4.3.2 表层土壤硒含量、水平分布特征
        4.3.3 剖面土壤硒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4.4 流域内沉积物及上覆水样硒含量、分布特征
        4.4.1 沉积物、上覆水样理化性质以及沉积物主量元素特征
        4.4.2 沉积物及上覆水样硒含量、分布特征
    4.5 讨论
        4.5.1 流域内岩石硒含量、分布控制因素
        4.5.2 流域内土壤硒含量、分布控制因素
        4.5.3 流域内沉积物及上覆水样硒含量、分布控制因素
        4.5.4 硒在流域内不同地理环境介质中的关系
    4.6 小结
5.基于协同克里金的土壤硒空间分布预测
    5.1 前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地形指数提取
        5.2.2 采样点的正态分布检验
        5.2.3 预测结果验证
    5.3 土壤硒空间变异特征
    5.4 土壤硒克里金插值
        5.4.1 土壤硒克里金插值方法选择
        5.4.2 克里金插值
        5.4.3 插值精度评价
    5.5 讨论
        5.5.1 流域内土壤硒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5.5.2 流域内土壤硒空间插值方法分析
    5.6 小结
6.流域内不同岩性区土壤有效硒与硒形态
    6.1 前言
    6.2 流域内不同岩性区土壤有效硒含量
    6.3 流域内典型类型土壤硒形态特征与理化性质
        6.3.1 不同类型土壤硒形态特征
        6.3.2 土壤中各形态硒含量相互关系
        6.3.3 土壤硒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
    6.4 讨论
        6.4.1 土壤有效硒含量影响因素
        6.4.2 土壤硒形态与理化性质关系
        6.4.3 土壤有效硒与土壤硒形态关系
    6.5 小结
7.流域内硒元素的生态效应
    7.1 前言
    7.2 流域内不同岩性区农作物硒含量与生物富集系数
        7.2.1 流域内不同岩性区农作物中硒含量
        7.2.2 流域内不同岩性区农作物硒生物富集系数
    7.3 居民硒膳食摄入量
    7.4 居民发样硒含量
    7.5 讨论
        7.5.1 流域内不同岩性区水稻硒含量影响因素
        7.5.2 流域内不同岩性区蔬菜硒含量影响因素
        7.5.3 流域内不同岩性区居民硒膳食摄入量水平及来源
        7.5.4 人体硒蓄积水平与硒膳食摄入量关系
        7.5.5 流域内长寿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7.6 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9.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恩施地区富硒地层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基本情况
    1.2 区域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 富硒地层分布规律
    3.1 时代分布规律
    3.2 空间分布规律
4 富硒地层分布控制因素探讨
    4.1 构造背景与沉积环境
        4.1.1 牛蹄塘期
        4.1.2 龙马溪期
        4.1.3 孤峰期
    4.2 有机碳的吸附
5 结论

(5)恩施州天然硒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恩施州硒资源特征
    1.1 恩施州硒矿、水资源特征
        1.1.1 恩施州硒矿资源
        1.1.2 恩施州富硒水资源
    1.2 恩施州硒农业资源
        1.2.1 恩施州富硒土壤资源
        1.2.2 恩施州富硒植物资源
        1.2.3 恩施州富硒动物资源
        1.2.4 恩施州富硒微生物资源
2 恩施州硒资源开发利用
    2.1 恩施州硒资源应用研究
    2.2 恩施州富硒产品开发
        2.2.1 富硒农产品开发
        2.2.2 富硒食品开发
        2.2.3 富硒生物营养强化剂开发
3 展望

(6)典型富硒区岩石-土壤-植物中硒的赋存状态及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表生环境中硒的分布
        1.2.2 硒的生态环境效应
        1.2.3 硒的生物增强技术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陕西紫阳富硒区
    2.2 湖北恩施富硒区
    2.3 样品采集
    2.4 样品粉碎
    2.5 前处理与分析
        2.5.1 仪器与试剂
        2.5.2 溶液的配制
        2.5.3 富硒样品的消解
        2.5.4 硒形态顺序提取
        2.5.5 分析测试
    2.6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典型富硒区硒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3.1 典型富硒区岩石硒的地球化学
        3.1.1 岩石硒含量
        3.1.2 岩石主、微量与矿物含量
        3.1.3 岩石硒形态特征
        3.1.4 岩石硒与主、微量及矿物的相关性
    3.2 富硒区土壤-植物中的硒特征
        3.2.1 土壤-植物中硒的含量
        3.2.2 土壤硒形态特征
        3.2.3 土壤硒与p H、有机质的关系
    3.3 岩石-土壤-植物中硒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硒黄铁矿中硒分布规律及成因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1.1 黄铁矿化岩石的采集
        4.1.2 样品前处理
        4.1.3 全岩分析
        4.1.4 矿物显微镜观察
        4.1.5 电子探针(EMPA)分析
        4.1.6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
        4.1.7 黄铁矿中S同位素的测定
    4.2 测试结果
        4.2.1 全岩分析及矿物组成
        4.2.2 EMPA分析数据
        4.2.3 黄铁矿的LA-ICPMS数据
        4.2.4 黄铁矿内Se、As“脉体”的EMPA分析
        4.2.5 黄铁矿中绿泥石定温和S同位素
    4.3 分析与讨论
        4.3.1 黄铁矿中硒砷分布
        4.3.2 黄铁矿中Se的来源与赋存状态
        4.3.3 黄铁矿蚀变与元素释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富硒板岩硒的活化与机理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与吸附剂
        5.2.2 有效硒提取剂浓度选择实验
        5.2.3 热重实验和焙烧活化实验
        5.2.4 活化产物硒及形态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有效硒提取剂浓度的优化
        5.3.2 富硒板岩的热稳定性
        5.3.3 活化产物中硒形态及微观形貌
        5.3.4 富硒板岩焙烧活化的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活化矿粉的栽培应用实验
    6.1 前言
    6.2 实验设计及方法
        6.2.1 马铃薯栽培设计方案
        6.2.2 大蒜栽培设计方案
        6.2.3 栽培作物硒的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硒肥对马铃薯富硒的影响
        6.3.2 不同硒肥对大蒜富硒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有机硒形态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试剂材料
        7.2.2 仪器与设备
        7.2.3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硒形态保留时间与p H值的关系
        7.3.2 硒形态保留时间与甲醇含量的关系
        7.3.3 硒形态标准曲线的绘制
        7.3.4 各类富硒作物中有机硒形态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表

(7)涟源富硒土壤研究与湖南省富硒土壤分布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数据来源
2 结果与讨论
    2.1 涟源市表层土壤富硒性评价
    2.2 硒地球化学图与地质背景
    2.3 不同土壤类型的硒含量
    2.4 硒的来源探讨
3 湖南省富硒地质单元与富硒土壤分布
4 结论

(8)湖北恩施硒富集区中二叠世孤峰组露头层序地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 露头层序地层特征
    2.1 层序界面识别
    2.2 基本层序特征
    2.3 层序划分
3 层序地层对比分析
4 层序地层与硒异常的耦合关系
5 结论

(9)恩施州双河地区二叠系孤峰组微量元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孤峰组黑色岩系[1]
3 稀土元素特征
    3.1 样品采集、分析方法及结果
    3.2 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2]
    3.3 REE标准化配分模式
4 金属元素特征
    4.1 Se、V、Mo、Ni元素特征[3]
    4.2 重金属元素特征
5 元素聚类分析
6 结论

(10)湖北渔塘坝硒矿床硒的赋存状态与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认识
第二章 硒的地球化学性质
    2.1 物理化学性质
    2.2 硒在自然界的分布
    2.3 硒的地球化学循环
    2.4 含硒的矿床种类
        2.4.1 金矿床
        2.4.2 银矿床
        2.4.3 铜矿床
        2.4.4 汞矿床
        2.4.5 碲矿床
        2.4.6 铀矿床
        2.4.7 多金属矿床
        2.4.8 独立硒矿床
    2.5 硒的开发利用
第三章 区域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区地层
    4.2 矿区构造
    4.3 赋硒层位
    4.4 矿体特征
    4.5 矿石特征
        4.5.1 矿石类型
        4.5.2 矿物组成
        4.5.3 结构与构造
第五章 硒的赋存状态
    5.1 独立矿物
        5.1.1 白硒铁矿(FeSe_2)
        5.1.2 自然硒(Se)
        5.1.3 未知硒矿物
        5.1.4 其他硒矿物
    5.2 类质同象
第六章 硒的来源及矿床成因的初步探讨
    6.1 硒的来源
    6.2 矿床成因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渔塘坝硒矿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紫阳下寒武统富硒黑色岩系成因和沉积环境-有机质特征和地球化学证据[D]. 王思贤. 西北大学, 2020(02)
  • [2]鄂西新塘—红土地区孤峰组岩石硒的富集规律研究[J]. 孙腾,周豹,石先滨,岳永强,李明龙.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9(04)
  • [3]桂林富硒长寿区小流域地理环境中硒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其生态效应[D]. 邵亚.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4]恩施地区富硒地层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探讨[J]. 李明龙,徐辉,许克元,陈发俊,唐成,杨登银.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8(04)
  • [5]恩施州天然硒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李卫东,万海英,朱云芬,明佳佳,向极钎,殷红清,杨永康. 生物技术进展, 2017(05)
  • [6]典型富硒区岩石-土壤-植物中硒的赋存状态及环境行为研究[D]. 田欢.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7]涟源富硒土壤研究与湖南省富硒土壤分布初探[J]. 林治家,王珍英,胡航,朱泽球,宋江涛. 国土资源导刊, 2016(04)
  • [8]湖北恩施硒富集区中二叠世孤峰组露头层序地层研究[J]. 石先滨,翁茂芝,罗红,许露露,龚志愚,赵雪松,段先锋. 华南地质与矿产, 2016(01)
  • [9]恩施州双河地区二叠系孤峰组微量元素特征[J]. 贺华明,彭为学.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5(02)
  • [10]湖北渔塘坝硒矿床硒的赋存状态与矿床成因研究[D]. 李静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标签:;  ;  ;  ;  ;  

鱼塘坝硒矿床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