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忧虑——理解情态词“Fear”、“Watch”和“Bie”的语法化

汉语中的忧虑——理解情态词“Fear”、“Watch”和“Bie”的语法化

一、汉语担心-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园园[1](2021)在《基于语料库“X是”类情态词语义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语料库,以情态理论为基础,以语义功能语法为指导,结合主观性与主观化理论、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浮现语法理论等,深入细致地考察“X是”类情态词的语义功能及其差异。本文依据前人研究成果以及词典释义界定了现代汉语中的48个“X是”类情态词,并从音节数量、词语性质、情态语义、衔接功能、表达功用、粘合程度、焦点类型等角度将其分类,并分析“X”与“是”之间的互动关系,指出“X”的准入条件及“是”的语义积淀对“X是”的作用。接着有选择地对“X是”类情态词进行研究,既有个案研究也有对比研究,既有共性的研究也有个性的研究,具体选取多义情态词“还是、算是”和偏离预期义情态词“偏是、硬是、就是”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如下结论:第一,“还是”的语义功能有偏离预期义和选择义。偏离预期义由持续义引申而来,可分为反预期义和超预期义;选择义在选择问句中浮现,又引申出选择、意愿、祈命、建议、认识义,其中认识义包含五种语义模式。“还是”具有转折、让步、总结的衔接功能,能够传达强调和舒缓语气。第二,“硬是、偏是、就是”都是在重新分析机制作用下演变来的。三者强调主观意愿与预期不一致时,“硬是、就是”突显主语顽强或执拗,“偏是”突显言者或主语故意违反预期;强调客观事实与预期不一致时,预期包含期望,传达抱怨、责备的情感;预期不含期望,传达赞扬或意外的情感;三者都可位于主语后起转折衔接功能,“偏是”还可位于主语前,衔接功能最强。“硬是、偏是”可以作对比焦点和焦点标记,“就是”只能作对比焦点。这些差异都是因为受到语义积淀的影响。第三,“算是”的语义功能包括主观情态和传信功能。主观情态有弱强调义和低认可义。其中弱强调义传达赞扬语气、质疑责备、顿悟语气;低认可义传达委婉语气、不定语气、退让语气。传信功能有断言功能和总结功能。“就算是”和“可算是”有形式相同而内部构造不同的两种结构,这两种结构由于构造不同,表义功能和重音位置也存在差异。

盛蕾[2](2021)在《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中包含丰富的语言拷贝现象,有同语式(如“好是好,可是……”)、重动句(如“看书看傻了”)、紧缩复句(如“想去就去”)等,这些结构在汉语研究领域比较常见,但由于其涉及范围较广,且结构间区别性特征明显,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某一类具体结构的微观分析,对拷贝现象的整体性关注不足,因此研究缺乏对不同结构内部共性的发掘,难以打破汉语拷贝现象的研究壁垒。汉语拷贝现象的形式共性背后是否存在着实质共性?哪些结构可以被纳入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它们在形式和功能方面又有怎样的典型特征?这些问题都值得探究。本文以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认知和语用研究视角下,基于象似性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新标记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对自建语料库中的各类拷贝结构进行了类别划分、形式描写和功能分析,并深入发掘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层面的典型特征。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本文证明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范畴,该范畴由多种类型的拷贝结构组成。具体如下:(1)就结构性质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是句法层面的拷贝现象,话题与述题部分的语义相关度高,连续性强,且同形部分是语义表达的核心所在,有别于语用拷贝、修辞复用和话题复指等。(2)就结构成分和关系而言,话题部分在语法单位(包括词、短语及小句)、词类构成(包括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指称性(包括有定、无定及无指称性)、信息特征(包括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等方面具有多样性,由于述题对话题的拷贝程度存在差异(完全拷贝或不完全拷贝),使得述题与话题之间关系的紧密性亦有不同。(3)就结构位置而言,拷贝式话题结构单位大小不一(可处于单句之内或小句之间),且话题在表达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可居于“主话题”或“次话题”之位)。2.本文基于新标记理论,发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构成了以原型结构群为核心的连续统。从成员类别看,拷贝式话题结构分布在“X是Ⅹ”、“X就Ⅹ”、“说X就X”等34种格式中,可整合为三大结构群的八个类别,分别是:原型结构群(包括象似结构和紧缩结构)、变异结构群(包括延伸结构、松散结构和限制结构)和毗邻结构群(包括任指结构、固化结构和拷贝式右置句)。从成员关系看,本文根据组合、聚合、分布、频率、意义、历时等六个标准确定了范畴成员的位置,其中原型结构群居于范畴连续统的核心部分,变异结构群次之,毗邻结构群居于范畴边缘。3.本文探讨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表层形式和深层功能方面的典型特征。(1)在表层形式方面,本文依据话题、述题及其关系的7个特征束标准,对形式特征的分布频度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谓词性”“非指称性”“已知信息”“可加停顿或语气词”等是话题部分的高频特征,话题的“弱延续性”和述题中拷贝部分的“谓词性”是述题部分的高频特征,“紧密性”是述题与话题关系的高频特征。(2)在语用功能方面,本文探讨了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否定”功能,按照“否定量域的大小”将结构的功能特征分为8类,并根据“否定强弱差异”划分出结构功能强度的4个等级。结果表明,“肯定和否定协同表达”是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功能,其中“较强否定,较弱肯定”功能证明了原型结构群与变异结构群之间具有亲缘关系,而“较弱否定,较强肯定”功能则是拷贝式话题结构与一般话题结构之间的区别性特征。(3)在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方面,本文筛选出6个衡量指标作为自变量,运用多元逻辑回归的方法,探讨了结构类别、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因变量)的影响。结果证明:结构类别和形式特征能够共同预测“否定功能强度”,其中,原型结构群、变异结构群、话题为“谓词性成分”、话题后“不能加或不宜加停顿或语气词”、话题为“已知信息”等对“否定功能强度”具有显着影响。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在形式和功能上构成了无标记匹配。4.本文分析了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言语互动功能,对其口语性特征进一步作出了解释。从说话人视角看,主观性表达是结构的本质特征,结构的主观性主要受到语码形式(包括“话语单位大小”和“格式自由度”)和结构功能(包括“主观视角”“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一定差异。从互动关系看,该结构传递了“礼貌”的信息,本文阐述了拷贝式话题结构的11种礼貌策略,总结了结构的回应性、程式化和范畴化特征,并探讨了结构在言语互动中的社会和心理动因。综上所述,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中包含着多种拷贝现象,该范畴从形式层面到功能层面均存在一个连续统,表层拷贝现象对应着话语背后某种程度的“否定”功能,凸显了范畴内部的共性。本文从话题结构的角度对汉语拷贝现象进行认知语用分析,这可能是发掘汉语本质特征的一种新的尝试,该过程或许有助于开阔拷贝现象研究的视野,有助于反哺上位研究,解决话题层面的某些争议。

夏川越[3](2021)在《汉语“忧惧”范畴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汉语“忧惧”范畴中的情态词:“担心、恐怕、恐将、怕是、怕不是、生怕、只怕”,重点考察这些词在语义表现方面的虚化过程以及语法表现上的主观性特征。全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界定研究对象汉语“忧惧”范畴,提取出“忧惧”范畴的核心义征[担心]、[害怕],根据义征进行检索获得“忧惧”范畴词类聚合,在此基础上依据或然性、主观性、认识情态三条标准进行限定,筛选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从“忧惧”义到揣测表达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说明研究方法,包括主观化的依据和副词主观性程度的定量分析法,阐明选题意义和语料来源。第二章:考察汉语“忧惧”范畴核心词“担心”的语义演变和主观化过程,全面细致的描写“担心”的语法表现,总结归纳“担心”的四种主观性特征,即“消极预测、中性预测、商酌劝说、反感警告”。第三章:考察汉语“忧惧”范畴副词“恐怕、恐将、怕是、怕不是、生怕、只怕”的现代汉语释义、语义演变和主观化过程,对这些词的语法表现与主观性特征进行描写,计算汉语“忧惧”范畴副词主观性指数并进行主观性等级排序,得出这些词都属于主观性等级较高的主观副词,主观性强弱排序为:恐将>怕不是=生怕>恐怕=只怕>怕是。第四章:讨论汉语“忧惧”范畴主观化的条件和动因,主要有语义制约、句法位置限制、语音变化、语用动因等四个因素,对“忧惧”范畴义征在英语、日语中的表现进行考察,发现相较“忧惧”范畴在英语中的表现,其日语表现与汉语的相似程度更高。第五章:总结概括全文结论,并就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说明,包括调查范围较小、界定简单化等问题。

冯国娇[4](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预期义情态词的语义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语料库,以情态理论为基础,以语义功能语法为指导,结合主观性与主观化理论、认知语法理论和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深入细致地研究汉语预期义情态词的语义功能及其差异。本文首先根据语义框架界定了现代汉语中61个表预期义的情态词,按照音节数、形式、意义以及预期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第一章主要说明按照意义分类的结果,我们将现代汉语中预期义情态词分为七大类,分别是终归类、肯定确认类、断定或推断类、料定类、契合类、醒悟类和其他类,同时也简单的说明了各类预期义情态词的特点,接着将这七大类进一步按照预期的特点分为坚信预期义、确认预期义、料定预期义、契合预期义、超预期义情态词五大类。第二、三、四章选择了坚信预期义中的“终归”与“总归”,料定预期义中的“果然”与“果真”以及超预期义情态词“不愧”作为为研究对象。既有个案研究也有对比研究,既有共性研究也有个性研究,以求更细致的分析各类预期义情态词的语义功能。我们从语法化为副词的路径、成词的年代来探讨坚信预期义情态词“终归”与“总归”的来源,在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归纳出“终归”与“总归”的语义特征为[归结义][强调义][预期义],在共性中探寻二者的差异,在表达归结义时,“终归”多了一种强调最终、最后的时间概念,而“总归”表达对前面话题的总结,这与“终”和“总”的语义密不可分。二者可出现在表示转折、原因、结果、让步的语义环境中。语用方面,“终归”对否定句的选择要大于“总归”,“总归”与情态动词共现的总量要多与“终归”。料定预期义情态词“果然”“果真”在情态语义上的差异为:“果然”的合预期的程度大于“果真”;“果然”较“果真”更倾向于表达料定性;“果真”较“果然”更倾向于表达确定性。句法分布上,“果然”较“果真”呈现出较高的灵活性。语义及句法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二者语用上不同,“果然”的主观量比“果真”大,“果真”的传信度比“果然”高。“不愧”最显着的语义特征是超预期性,超预期性是由肯定的赞义发展而来的,其句法的特征表现在:“不愧”可以与“真、确实、的确、果然”这样的表示确信的副词共现;位置和辖域上,虽然“不愧”的句法辖域只是宾语部分,但是其语义辖域却是整个句子;人称的选择上,多选择第三人称。“不愧”的语义和句法特征也决定了它具有传信评价、正向强调功能、多选择赞赏的语境,表达信息增量,使语言具有使语言具有强烈的赞誉性评价情态。

李艳红[5](2020)在《现代汉语语气副词“该不是”的多维研究》文中认为“该不是”在现代汉语中高频出现,存在多种使用情况。本文首先对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该不是”的存在形式进行判定,然后选择高频使用的语气副词“该不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它的成词过程和机制,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进行考察,最后将其与相关结构词“莫不是”“别不是”“怕不是”放在同一平面进一步对比分析,以求客观掌握其个性特征。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价值以及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并且从语气副词的研究和“该不是”与相关结构词“X不是”的研究两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概况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为本文“该不是”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考察的方向。第二部分是对“该不是”的性质进行判定。该部分主要依据杨爱娇(2005)有关三音节词和三音节短语区分的标准对现代汉语中“该不是”的几种存在形式进行判定,并且对不同性质的“该不是”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确定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为普遍的表揣测义的语气副词“该不是”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第三部分是表揣测义的语气副词“该不是”的历时成词探究。该部分通过检索并分析“该不是”的相关语料,梳理了可能性的成词路径,并解释说明促使其形成的动因机制。第四部分是表揣测义语气副词“该不是”的共时分析。该部分利用三平面理论从共时的角度对“该不是”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进行论述,较全面分析了其使用情况。第五部分是表揣测义语气副词“该不是”与相关结构词“莫不是”“别不是”和“怕不是”的对比考察。该部分主要从语义特征、主语人称的搭配、时态选择、表达倾向、篇章衔接功能几方面分析了四个词的异同点,有利于完善我们对“该不是”个性特征的认知,同时也使我们对表揣测义的语气副词“X不是”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第六部分是结语。该部分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总结,并且反思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王伟民[6](2020)在《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较难辨别,一直存在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为情态动词意义亦实亦虚,有的意义较实在,接近动词;有的意义较虚,接近副词。二为分布位置单一,情态动词的显着分布位置为“VP之前”,这个位置是状语、述语,以及连谓结构中谓语的共同位置,从这个分布位置很难辨别它与VP的关系。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判断句法功能,多凭借意义与分布。“情态动词”意义的多义性和显着分布的单一性,让辨别依据失去了判断能力。因此,要解决“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问题,就得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意义方面,情态动词的分类应与情态类型结合起来,跨语言的研究表明,情态与句法功能存在一定关系,以情态为标准分类,有利于将内部小类与句法功能对应起来,从而明晰地理顺它与VP的结构关系。分布方面,除显着分布特征外,其他分布特征的发现与整理非常重要,结构关系最终确定还得依据形式证据。从分类上看,依据Palmer(2001)、彭利贞(2007)等人观点,汉语情态动词分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认识情态三类比较合理。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下一步工作就是寻找形式上的证据。以形式特征为依据,再辅以其他语用语义手段,“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可以得到准确判定。判定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从个案入手,个案证明整体性规律,整体性规律解释个案。论文第1章首先分析鉴别述宾结构和状中结构的标准,并尝试运用相关标准对“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进行鉴别,以初步了解该问题的基本情况。第2章到第5章以动力/道义情态动词的研究为主,力求加深对这部分情态动词的认识。第2章结合“肯VP”的句法语义特征,重点讨论动力情态动词的谓语核心地位,以及它对VP的支配控制问题。第3章通过“敢VP”句法功能在特殊语境下的变化,讨论构式化等因素对“情态动词+VP”结构关系的影响。第4章以“可以VP”表示不同情态时的句法语义情况,研究情态动词从动力情态发展为道义情态后,句法功能的发展变化。第5章以“要VP”为考察重点,讨论“情态动词VP”句法特征在普遍性的基础上,有什么个性化表现。第6章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对动力/道义情态动词VP的句法表现加以总结,重点关注表示两种不同情态时情态动词句法功能的差异。在动力/道义情态动词精细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其他章节重点关注从动力/道义情态发展为认识情态后,“情态动词+VP”的句法语义特征有哪些变化,并以这些表现鉴别认识“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第7章首先分析认识情态内部的差异与不同,并尝试对相应情态动词的特殊句法语义表现作出解释。之后关注动力/道义情态动词内部的句法语义区别,从频率、特殊句法表现等角度讨论“情态动词+VP”结构,以解决其句法功能典型性问题。第8章至第11章从具体个案的深入研究入手,在共时平面集中讨论“情态动词+VP”句法与情态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第8章全面考察“应该VP”表示认识情态时的句法语义特征,将其与表示道义时的特征作对比,以此讨论不同情态下句法功能的区别与对立。第9章剖析“得VP”句法表现的特殊性,并以此为突破口,分析方言因素对“情态动词+VP”结构关系的影响。第10章通过“能VP”表示不同情态时句法语义特征的变化,研究情态动词与VP之间的支配控制关系,并详细讨论“VP”句首话题化的特殊表现。第11章以争议较多的“会VP”为研究重点,关注认识“情态动词VP”句法表现的特殊与例外情况,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鉴别标准。第12章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情态动词的情态发展,主要考察在情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句法功能的变化,通过历时考察印证共时的研究。通过准确的分类和较完备的句法语义分析,“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可以逐步认清,理顺情态与句法功能的关系后,该结构的未来发展情况也可以合理地预测。

朱光鑫[7](2020)在《敦煌变文有标假设条件句研究》文中提出假设条件句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问题,而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在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以敦煌变文有标假设条件句作为研究对象,从句法特征、语义层次、标记语义来源与跨方言(语言)比较三个角度展开,以求能较为全面地呈现敦煌变文中有标假设条件复句的基本面貌与特点。全文共六章,约13万字。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研究现状、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确定研究方案,最后交代了语料选择的版本依据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二章,参照语言学类型学中考察状语从句句法特征的若干参数,本章确定了考察敦煌变文假设条件句句法特征的五大参数:时体、情态、句类、论元编码方式、否定。从这些句法特征入手对敦煌变文中36种532个有标假设条件句进行穷尽性地描写,并进行了详细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对各种假设条件句表现出的句法差异,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三章,本章引入国际上一种专门用于分析状语从句语义的分析方法——“小句连接的五个层次”,并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并命名,增加了主观性、客观性的分类。运用这套分析方法,本章对敦煌变文各种有标假设条件句的语义层次进行了穷尽描写。从五个层次出发,能将敦煌变文中各种标记引导的假设条件句区分开来。标记音节的增减,不同语义类标记组合,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因素,会对其语义层次分布、主观性程度产生影响。第四章,根据假设条件标记在句中的位置,可以分为前置、后置标记两类。本章考察敦煌变文中前置假设标记的来源,共分为:比拟、短时、情态、使令、或然等五类。参考学界已有成果,简述了其演变的过程。然后与现代汉语方言及中国境内民族语中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有同有异。第五章,本章考察敦煌变文后置假设条件“者”、“时”的来源,认为“者”来源于其名物化标记用法,泛指句与条件句密切联系;“时”则来源于时间。然后与现代汉语方言及中国境内民族语中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敦煌变文的情况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所继承。并发现前置标记与后置标记,在所属语义范畴相似的情况下,存在平行演变。语义相似性是演变的基础,但句法位置会对其句法表现产生影响。演变前在动词之前、之后,分别演变为前置连词、后置助词。第六章,结论。总结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王越[8](2020)在《沈阳方言语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除去绪论和结语共分上中下三编十二章。绪论共分三小节,第一节为沈阳概况,第二节为东北方言研究综述及沈阳方言研究综述,第三节为本文研究目的、语料来源和体例说明。上编为沈阳方言词类研究。从名词、动词、副词、介词和连词四个方面进行描写。第一章名词,描写沈阳方言名词的构词法重叠、儿化和附加,以及对沈阳方言名词的特殊小类时间词和方位词进行描写,其中主要论述方位词“里”的再附缀化过程。第二章动词,描写动词的重叠,泛义动词“整”,以及动词“属于”—从包含动词发展为一个话语标记。第三章副词,描写沈阳方言中频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第四章介词与连词,描写沈阳方言介词系统和连词中的并列连词、选择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以及转折连词。中编为沈阳方言范畴分析。从指示范畴、情态范畴和程度范畴三个范畴进行论述。第五章指示范畴,描写人称指示和行为回指。第六章情态范畴,从情态词、和情态构式两个个方面描写了沈阳方言情态系统,情态词包括“愿意、得意、喜欢、愿意、指定、稀的、兴、待、敢是”9个情态词,情态构式包括“VC了、V得了、X得过儿了”3个情态构式。第七章程度范畴,从程度副词,程度补语以及拟声词的程度性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程度副词包括“老、贼、精、黢、恶、瓦”9个程度副词,程度补语包括“去了、完了、老了、屁了、够呛”5给程度补语,具有程度性的拟声词包括“嗷嗷、哇哇、嘎嘎、呜呜”4个拟声词。下编为沈阳方言语法个案考查。第八章描写沈阳方言时间名词“前儿”和“头儿”的多功能性及其语法化过程。第九章对沈阳方言“咱们”的人称包括性进行研究,沈阳方言“咱们”可用于表达排除性的语义,也就是“咱们”可以表达不包括听者的人称指称模式,条件是说出“咱们”的说话者必须同时确信听话者能够清楚辨识这个“咱们”表达的集合中的每个个体,即“咱们”的所指必须具有个体指称上的“可辨识性”。第十章对沈阳方言中介词悬空现象进行研究。本章描写沈阳方言介词悬空的现象,结合其他方言介词悬空的现象列出介词悬空的等级序列,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来谈介词悬空的制约条件。第十一章对沈阳方言“俩”进行研究,沈阳方言中“俩”有主观性用法,没有客观真值语义,不表双数“两个”,“俩”是沈阳方言里一个意外情态标记,给句子带来主观意外色彩,“俩”的演化过程是经过介词后相邻句位,意外情态语境重新分析,最后类推扩展完成。第十二章对沈阳方言情态词“能”的多样性用法及其演变进行研究。沈阳方言“能”从实义动词发展来,先出现动力情态用法,再发展出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用法,沈阳方言“能”的用法在汉语方言中具有独特性,但其演变符合世界语言发展规律,通过对沈阳方言“能”的个案描写,补充并细化现代汉语方言情态语义地图。结语和余论,指出本文主要观点与创新,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张梦可[9](2020)在《语气副词“只怕”的多角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取汉语中新兴语气副词“只怕”为研究对象,以“三个平面”理论为指导,以大量事实语料为依据,在共时层面对语气副词“只怕”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进行分析。并借助语法化理论,追溯语气副词“只怕”的在历时层面上的演变过程,分析其语法化动因。文章还从英汉互译角度入手,考察了语气副词“只怕”的多义性与主观性。全文共分为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首先阐明本研究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接着对语气副词的概念与功能、共时与历时、共同语与方言、个案与对比、本体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进行了介绍,还梳理了语气副词“只怕”所属的推测类语气副词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本文所采用的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为句法表现的考察。主要描写了语气副词“只怕”的句法位置,考察了“只怕”与能愿动词、语气词以及其他副词的共现情况,并就语气副词“只怕”对不同句类的选择倾向进行了说明。第三章分析了语气副词“只怕”的语义特点。我们首先将语气副词“只怕”所表示的意义分为主观情感语义和认识情态语义。然后按照主观性的强弱把主观情感语义分为表担忧,表推测,表委婉三种情况;最后根据推测依据的不同将认识情态语义分为事实推测和假设推测两种情况进行说明。第四章对语气副词“只怕”的语用功能进行考察。研究表明,“只怕”具有主观评注、传信传疑、焦点突出、语气缓和和篇章连接五个基本功能。第五章从历时层面对语气副词“只怕”的历时演变进行了追溯。将其发展过程分为连用期、过渡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并总结出四种促使其发生语法化的动因:句法环境、语义演变、语境吸收和言者指向。第六章从英汉对译角度入手,借用Dyvik(2002)的“语义镜像法”理论,以语气副词“只怕”在英文中的对译形式为语义镜,考察了它的情态多义性,发现语气副词“只怕”所表达的情态语义涵盖了可能性、盖然性和必然性三个不同语义等级的认识情态,还涉及到个别道义情态的表达。文章还以Nida(1969)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为依据,分析不同译者对语气副词“只怕”的不同处理方式,探究其对译形式在译文中的隐现所引起的句子主观性表达上的变化。第七章是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总结,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

张秀松[10](2020)在《语言类型学视角的汉语情态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情态是跟时态、体态相并列的一种重要的语法范畴。语言类型学视角的汉语情态研究,主要包括汉语情态的范畴化研究、汉语情态系统的勾勒、汉语情态表达式(含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情态语气词)的多义性和语法化研究等方面。借助的理论模型主要有语义地图模型、力量-动态模型、语义的隐喻/转喻扩展模型。未来的汉语情态研究应该强化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的有机结合,强化理论检讨,基于对汉语情态表达的实证研究,检视国际语言学界提出的关于情态表达的形成和演变的解释模型的跨语言有效性。

二、汉语担心-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担心-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语料库“X是”类情态词语义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语料来源
第二章 “X是”类情态词的界定与分类
    一、“X是”类情态词的界定
    二、“X是”类情态词语义功能概述
    三、“X”与“是”的互动关系
    四、“X是”类情态词语义功能分类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还是”的语义功能分析
    一、语义功能分析
    二、衔接功能分析
    三、语气传达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偏离预期情态词“偏是、硬是、就是”语义功能对比
    一、“偏是、硬是、就是”的词汇化
    二、语义功能对比
    三、衔接功能对比
    四、凸显功能对比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算是”的语义功能分析
    一、主观情态分析
    二、传信功能分析
    三、同形异构的“X算是”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提出
        1.2.2 拷贝结构研究的基本现状
        1.2.3 拷贝结构的话题性研究
        1.2.4 拷贝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
        1.2.5 拷贝式话题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过程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概念与特征
    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话题”
        2.1.1“话题”与“主语”及“主位”的区别
        2.1.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题”特征
    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拷贝”
        2.2.1 “拷贝”的范围
        2.2.2 述题中“拷贝”的特征
    2.3 作为范畴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2.3.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界定
        2.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话语表现
        2.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成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宏观理论分析
    3.1 象似性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3.1.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数量象似
        3.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顺序象似
        3.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距离象似
    3.2 原型范畴理论与拷贝式话题结构
        3.2.1 将“拷贝式话题结构”作为范畴的依据
        3.2.2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内部的层级性
        3.2.3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核心的原型特征
    3.3 拷贝式话题结构在自建语料库中的类别分布及频率
        3.3.1 自建语料库中拷贝式话题结构数量的分布情况
        3.3.2 类别划分及整合
        3.3.3 基于类别划分依据的语料库结构数量观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标记理论视角下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特征的微观考察
    4.1 新标记理论为何适用于拷贝式话题结构的研究?
        4.1.1 “相对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内部成员的有机连续性
        4.1.2 “关联模式”框架下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典型特征
    4.2 如何判定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
    4.3 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典型范畴特征
        4.3.1 定义拷贝式话题结构连续统的特征束
        4.3.2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束的语料库表现
        4.3.3 拷贝式话题结构特征的连续统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否定”功能
    5.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特点
    5.2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语用功能——“否定”
        5.2.1 拷贝式话题结构功能的“否定”特征
        5.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实现否定功能的几种手段
        5.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非现实句与否定的关系
        5.2.4 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量域的差别
    5.3 拷贝式话题结构表层形式与“否定”功能的无标记匹配——基于逻辑回归的分析
        5.3.1 假设一: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2 假设二: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表层形式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3 假设三:拷贝式话题结构非形式特征对否定功能的影响
        5.3.4 假设四:拷贝式话题结构否定功能表达的综合影响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互动性功能
    6.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说话人“主观性”的凸显
        6.1.1 拷贝式话题结构的主观性本质
        6.1.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语码形式表现
        6.1.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主观性的结构功能表现
    6.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交际双方“礼貌”的传递
        6.2.1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的礼貌
        6.2.2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几种表现
        6.2.3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表达的特点
        6.2.4 拷贝式话题结构中礼貌的社会与心理动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及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2.1 拷贝式话题结构范畴的本质和特征
        7.2.2 拷贝式话题结构对汉语研究及其发展的推动意义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拷贝式话题结构类别的部分格式示例及语料库例句
参考文献
    中文着作期刊
    外文着作期刊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汉语“忧惧”范畴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从忧惧义到揣测
        1.2.2 “忧惧”范畴具体词研究的多个角度
        1.2.3 不足之处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3.1 主观化的依据
        1.3.2 副词主观性程度的定量分析法
        1.3.3 其他研究方法
    1.4 选题意义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语“忧惧”范畴核心词“担心”的表现
    2.1 “担心”的语义表现
        2.1.1 “担、心”的语义发展
        2.1.2 “担心”的演变过程和主观化
    2.2 “担心”的语法表现
        2.2.1 “担心”的句法功能
        2.2.2 “担心”的句法位置
        2.2.3 “担心”的共现成分
    2.3 “担心”的主观性
第三章 汉语“忧惧”范畴副词的形成与主观性指数
    3.1 “恐怕、恐将”的考察
        3.1.1 “恐、怕”的释义
        3.1.2 “恐怕”的演变过程和主观化
        3.1.3 “恐将”的演变过程和主观化
        3.1.4 “恐怕、恐将”的语法表现与主观性特征
    3.2 “怕是、怕不是”的考察
        3.2.1 “怕是、怕不是”的释义与语义演变
        3.2.2 “怕是、怕不是”的语法表现与主观性特征
    3.3 “生怕、只怕”的考察
        3.3.1 “生怕、只怕”的释义与语义演变
        3.3.2 “生怕、只怕”的语法表现与主观性特征
    3.4 小结:“忧惧”范畴副词的主观性指数
第四章 从“忧惧”到“认识”:语言主观化的一条路径
    4.1 “忧惧”范畴主观化的条件和动因
    4.2 “忧惧”到“认识”在其它语言中的表现
        4.2.1 英语中的表现
        4.2.2 日语中的表现
        4.2.3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附录——自建语料库文本来源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预期义情态词的语义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内容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情态研究
        (二)情态副词研究
        (三)预期情态研究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预期义情态词的界定与分类
    第一节 预期义情态词的界定
    第二节 预期义情态词的分类
        一、根据音节数分
        二、根据形式来分
        三、根据意义来分
        四、根据预期的特点来分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坚信预期义情态词“终归”与“总归”的语义功能分析
    第一节 坚信预期义情态词“终归”与“总归”的语义探析
        一、语义来源
        二、语义特征
        三、语义环境
    第二节 坚信预期义情态词“终归”与“总归”的语用功能
        一、对否定的选择
        二、同现情况
第三章 料定预期义情态词“果然”与“果真”的语义功能对比
    第一节 料定预期义情态词“果然”与“果真”的语义对比
        一、“果然”、“果真”的概念语义
        二、“果然”、“果真”的情态语义差异
    第二节 料定预期义情态词“果然”与“果真”的句法分布对比
        一、“果然”“果真”位于句首
        二、“果然”“果真”位于句中
        三、“果然”“果真”的独用
    第三节 料定预期义情态词“果然”与“果真”的语用对比
        一、“果然”的主观量大于“果真”
        二、“果真”的传信度高于“果然”
第四章 超预期义情态词“不愧”的语义功能分析
    第一节 超预期义情态词“不愧”的语义分析
        一、“不愧”超预期义的来源
        二、“不愧”的语义潜势
        三、“不愧”与“无愧”
    第二节 超预期义情态词“不愧”的句法特点
        一、多与表确信的副词共现
        二、位置和辖域
        三、对人称的选择
    第三节 超预期义情态词“不愧”的语用分析
        一、传信评价
        二、正向强调功能
        三、语境选择与信息增量
        四、赞誉性评价情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现代汉语语气副词“该不是”的多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应用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语气副词的研究
        (一)语气副词的归属
        (二)语气副词的次类划分
        (三)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与语用研究
        (四)语气副词的历时研究
        二、“该不是”及相关结构词“X不是”的研究
        (一)“该不是”的研究
        (二)相关结构词“X不是”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语料来源
第一章 “该不是”的性质及归类
    第一节 “该不是1”的判定
    第二节 “该不是2”的判定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该不是”的形成分析
    第一节 表揣测义的“该”与“不是”
        一、“该”的语法化及其揣测义的形成
        二、“不是”的语法化及其揣测义的形成
    第二节 “该不是”的固化路径及动因机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该不是”的共时考察
    第一节 “该不是”的句法分析
        一、句法位置
        (一)位于句首
        (二)位于句中
        (三)单独使用
        二、与其他词的共现情况
        (一)与能愿动词共现
        (二)与句末语气词共现
        (三)与叹词共现
        (四)与副词共现
        三、句类选择
        (一)用于陈述句
        (二)用于疑问句
        (三)用于感叹句
    第二节 “该不是”的语义分析
        一、语义特征
        (一)言者指向性
        (二)揣测性
        (三)不确定性
        二、语义背景
        (一)模式1:A+该不是B+C
        (二)模式2:A+该不是B
        (三)模式3:A+该不是+(C)
        (四)模式4:该不是B+C
        (五)模式5:该不是B
        三、语义辖域
    第三节 “该不是”的语用分析
        一、主观揣度功能
        二、突出焦点功能
        三、委婉表达功能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该不是”与相关结构词“X不是”的对比考察
    第一节 “该不是”与相关结构词“X不是”的历时对比
        一、形成过程
        (一)“莫不是”的成词过程
        (二)“别不是”的成词过程
        (三)“怕不是”的成词过程
        二、形成机制
        (一)“莫不是”的成词机制
        (二)“别不是”的成词机制
        (三)“怕不是”的成词机制
    第二节 “该不是”与相关结构词“X不是”的共时对比
        一、语义对比分析
        二、句法对比分析
        (一)主语人称搭配
        (二)时态选择
        三、语用对比分析
        (一)表达倾向
        (二)篇章衔接功能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对象与意义
    2 研究回顾与评议
    3 相关理论与方法
    4 章节安排与布局
    5 语料来源与体例
上编 动力/道义“情态动词+VP”的句法关系
    第一章 述宾/状中的鉴定标准与“情态动词+VP”结构
        1 句法表现与鉴定方式
        1.1 硬性标准与辨别能力
        1.2 次级证据与间接旁证
        2 情态类型与鉴定标准
        2.1 句首话题与承前省略
        2.2 问句回答与正反提问
        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肯”的谓语核心地位及其对VP的控制
        1 肯与意愿的差异
        1.1 诸家释义与对比研究
        1.2 语义特征与意愿表达
        2 结构关系与核心证明
        2.1 述谓性质与宾语特征
        2.2 相关表现与述语性质
        3 支配控制与间接旁证
        3.1 控制强度与自主行为
        3.2 句法转变与控制弱化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敢VP”的句法特征及其构式化看句法功能的转化
        1 情态类别与功能特征
        1.1 义项划分与词化性质
        1.2 指令功能与谦逊表达
        2 句法表现与相关旁证
        2.1 硬性标准与结构类型
        2.2 语义重点与句法地位
        2.3 对举共现与相似性质
        2.4 近义替换与关系类同
        3 语义演化与功能转变
        3.1 硬性标准与状中结构
        3.2 说明阐释与重点后移
        3.3 副词共现与相似性质
        3.4 状中替换与结构类同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动力情态到道义情态“可以VP”句法表现的平行性
        1 表达功用与性质类别
        1.1 核心语义与转喻机制
        1.2 情态特征与下位类别
        2 述宾关系与句法证据
        2.1 正反提问与近似表现
        2.2 “吗”字问句与回答方式
        2.3 前置话题与宾语性质
        2.4 承前省略与结构类型
        3 述语性质与平行表现
        3.1 提问格式与鉴定标准
        3.2 回答方式与结构性质
        3.3 句首分布与话题操作
        3.4 宾语省略与中心成分
        4 相关旁证与近似表现
        4.1 对举共现与性质类同
        4.2 近义替换与结构相似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要VP”句法特征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1 情态特征与性质类别
        1.1 词类归属与情态属性
        1.2 情态淡化与功能转变
        2 主语意愿与宾语关涉
        2.1 兼语隐含与个性特征
        2.2 鉴别标准与共性特征
        2.3 话题回答与典型差距
        3 道义来源与宾语性质
        3.1 平行表现与述语特征
        3.2 典型差距与个别例外
        3.3 主语提升与个性特征
        4 评价命题与状语功能
        4.1 不同表现与关系差异
        4.2 副词特征与状中关系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力/道义情态及相关性质对结构关系的影响与制约
        1 动力情态与述语功能
        1.1 谓语核心与相关证明
        1.2 功能遗留与残存表现
        2 情态转变与功能差异
        2.1 支配弱化与典型降低
        2.2 使用限制与可接受度
        3 谓词性质与音节差异
        3.1 判断构式与特殊动词
        3.2 句法表现与单双音节
        4 本章小结
下编 从动力/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句法功能的转变与证明
    第七章 情态动词的情态类型与内部功能差异
        1 认识分化与句法特征
        1.1 隐喻机制与认识情态
        1.2 条件可能与逻辑关系
        1.3 句法证据与认识属性
        2 功能差异与使用频率
        2.1 动力情态与内部差异
        2.2 道义情态与功能差异
        2.3 词类归属与句法证据
        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应该VP”句法特征的区别与对立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评价判断与语用指令
        1.2 估测推理与隐喻机制
        2 关涉对象与述语功能
        2.1 正反提问与成分简省
        2.2 回答方式与表义中心
        2.3 变换分布与句法同构
        2.4 承前省略与述谓性质
        3 说明阐释与状中关系
        3.1 提问格式与相关表现
        3.2 位置固化与变换限制
        3.3 组合回答与意义重点
        3.4 近义替换与对举共现
        4 判断性质与功能争议
        4.1 表义重点与状语功能
        4.2 提问方式与主要证据
        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得VP”的句法特征与方言特色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词类归属与情态特征
        1.2 体词成分与归属争议
        2 支配关系与述宾结构
        2.1 正反提问与方言旁证
        2.2 标准缺失与研究深度
        2.3 鉴定标准与结构差异
        2.4 比字句式与分布位置
        3 评价说明与状语性质
        3.1 吧字问句与评注功能
        3.2 位置游移与主观评注
        3.3 近义替换与结构相似
        3.4 表义重点与省略限制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能VP”的话题化表现及控制度变化
        1 语义讨论与情态分类
        1.1 细化类别与核心语义
        1.2 语义条件与情态类型
        2 情态类型与话题表现
        2.1 动力情态与话题结构
        2.2 道义情态与话题结构
        2.3 认识情态与话题结构
        3 情态转变与控制强度
        3.1 动力情态与支配控制
        3.2 道义情态与支配控制
        3.3 认识情态与去控制化
        4 其他标准与不同表现
        4.1 述谓性质与动词共现
        4.2 状语功能与近义替换
        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会VP”的情态特征与结构关系的特殊性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主体能力与动力情态
        1.2 核心语义与认识情态
        2 组合系联与述宾特征
        2.1 提问格式与对举共现
        2.2 变换分布与句首话题
        3 评价判断与状语功能
        3.1 相似特征与区别表现
        3.2 分布位置与副词特征
        4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情态的历时演化与句法功能转变
        1 情态来源与结构关系
        1.1 动源情态与述宾结构
        1.2 形源情态与述语功能
        2 情态发展与功能变化
        2.1 关系转变与动力影响
        2.2 特殊来源与功能发展
        3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敦煌变文有标假设条件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意义
    1.2 确定敦煌有标假设条件句的标准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语料
    1.6 章节安排
第2章 敦煌变文假设条件句概貌及句法特征
    2.1 句法特征概述
    2.2 前置标记假设条件句
    2.3 后置标记假设条件句
    2.4 前后搭配标记假设条件句
    2.5 小结
第3章 敦煌变文有标假设条件句语义的五个层次
    3.1 “小句连接的五个层次”概述
    3.2 五个层次理论的补充
    3.3 敦煌变文前置有标假设条件句语义的五个层次
    3.4 敦煌变文后置有标假设条件句语义的五个层次
    3.5 敦煌变文前后置搭配有标假设条件句语义的五个层次
    3.6 小结
第4章 敦煌变文前置假设条件标记来源及其类型学考察
    4.1 敦煌变文前置假设标记来源
    4.2 汉语方言中前置假设标记来源
    4.3 小结
第5章 敦煌变文后置假设条件标记及其类型学考察
    5.1 敦煌变文中的后置假设条件标记
    5.2 汉语方言中的后置假设条件标记类型考察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主要引用书目
附录1 敦煌变文各类假设条件句句法特征表
附录2 敦煌变文各种假设条件句语义层次分布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沈阳方言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沈阳概况
        1.1 地理人口
        1.2 沈阳城的建城史
        1.3 移民史
        1.4 沈阳方言的音系
    二、研究综述
        2.1 东北方言研究综述
        2.2 沈阳方言研究综述
    三、研究计划及相关说明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语料来源
        3.4 体例说明
上编 词类研究
    第一章 名词
        一、名词的构词法
        1.1 重叠
        1.2 儿化
        1.3 附加
        二、特殊名词
        2.1 时间词
        2.2 方位词
    第二章 动词
        一、动词重叠
        1.1 VV1
        1.2 VV2
        1.3 VV+语气词
        1.4 VV+的
        1.5 VP不 VP的
        1.6 V巴 V巴
        二、泛义动词“整”的分析
        2.1 “整”的语义
        2.2 “整”突显宾语、补语
        三、动词“属于”-从动词到话语标记
        3.1 沈阳方言“属于”的意义
        3.2 “属于”语义发展的句法环境
    第三章 副词
        一、频率副词
        1.1 盯价儿
        1.2 紧着
        1.3 直个劲儿/一个劲儿
        1.4 回回
        1.5 不离儿
        二、时间副词
        2.1 成天价/整天价/黑天白天价
        2.2 就手儿
        三、范围副词
        3.1 一抹儿
        3.2 整个楞儿
        四、语气副词
        4.1 坐地根儿
        4.2 到了
        4.3 亏了(的)
    第四章 介词和连词
        一、介词
        1.1 时间处所
        1.2 施事受事
        1.3 比较关涉
        1.4 工具方式
        1.5 原因目的
        二、连词
        2.1 并列连词
        2.2 顺承连词
        2.3 选择连词
        2.4 因果连词
        2.5 假设连词
        2.6 条件连词
        2.7 转折连词
中编 范畴分析
    第五章 指示范畴
        一、人称指示
        1.1 三身代词
        1.2 反身代词
        1.3 旁指代词
        1.4 统称代词
        1.5 非实指不定代词
        1.6 人称代词的数
        二、行为回指
        2.1 代动词“的”的性质
        2.2 代动词“的”的用法
    第六章 情态范畴
        一、情态词
        1.1 愿意
        1.2 喜欢
        1.3 稀的
        1.4 得意
        1.5 兴
        1.6 兴是、兴许
        1.7 待
        1.8 指定
        1.9 敢是
        二、情态构式
        2.1 (能)VC了
        2.2 V得了
        2.3 X得过儿了
    第七章 程度范畴
        一、程度副词
        1.1 老
        1.2 贼
        1.3 精、黢、恶、瓦
        二、程度补语
        2.1 去了
        2.2 完了
        2.3 屁了
        2.4 老了
        2.5 够呛
        三、拟声词的程度性质
        3.1 嗷嗷
        3.2 嘎嘎
        3.3 哇哇
        3.4 呜呜
        3.5 程度结构“拟声副词+的”
下编 个案考察
    第八章 沈阳方言时间词“前儿”和“头”的多功能性及其语法化过程
        一、引言
        二、“前儿”和“头”的意义和用法
        2.1 “前儿”的意义和用法
        2.2 “头”的意义和用法
        2.3 “前儿”和“头”的区别
        三、“前儿”和“头”的语法化机制
        3.1 “前儿”的语法化过程
        3.2 “头”的语法化过程
        四、“前”“头”的语法化途径
        4.1 由空间到时间
        4.2 由具体到抽象
        4.3 由时间到假设
        五、结语
    第九章 沈阳方言“咱们”的排除性指称模式——兼谈可辨识指标在人称范畴上的体现
        一、引言
        二、“咱们”的人称包括性
        2.1 “咱们”[1+2]型人称指称模式
        2.2 “咱们”[1+2→1/2]——人称偏转及其与同盟性的互动
        2.3 “咱们”[1+3]型人称指称模式
        三、可辨识限制条件与“咱们-我们”对立格局
        3.1 “咱们—我们”对立格局
        3.2 可辨识限制条件在人称代词中的表现
        四、早期材料反映的“咱们”的人称包括性
        4.1 《新编五代史平话》
        4.2 《老乞大》
        4.3 《中华正音(骑着一匹)》
        4.4 《你呢贵姓》
        4.5 《华音启蒙》
        4.6 县志材料
        五、从区域共性看“咱们”的排除性指称模式
        六、结语
    第十章 沈阳方言中的介词悬空现象及其制约条件
        一、引言
        二、沈阳方言中介词悬空的表现
        2.1 介词悬空的三种原因
        2.2 沈阳方言的介词悬空
        2.3 介词悬空蕴含共性
        三、介词悬空的制约因素
        3.1 句法制约
        3.2 语义制约
        3.3 语用制约
        四、结语
    第十一章 沈阳方言“NP俩”的主观性用法及其演化历程
        一、引言
        二、“俩”的意义与分布
        2.1 “俩”意义
        2.2 “俩”的句法分布
        2.3 “俩”的语境选择
        三、“俩”的演化过程
        3.1 相邻句位
        3.2 重新分析
        3.3 类推扩展
        四、“俩”的类型学意义
        五、结语
    第十二章 沈阳方言“能”的性质和用法的多样性
        一、引言
        二、沈阳方言“能”性质的多样性
        2.1 动词
        2.2 情态动词
        三、沈阳方言“能”用法的多样性
        3.1 “能”对其后成分X的选择
        3.2 “能”与体标记的互动情况
        四、“能”的来源与发展途径
        五、结语
结语和余论
    一、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语气副词“只怕”的多角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语气副词研究现状
        1.3.2 推测类语气副词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只怕”的句法表现
    2.1 句法位置
        2.1.1 位于句首
        2.1.2 位于句中
        2.1.3 位于句末
    2.2 共现成分
        2.2.1 能愿动词
        2.2.2 语气词
        2.2.3 其他副词
    2.3 句类分布
        2.3.1 陈述句
        2.3.2 感叹句
        2.3.3 疑问句
第三章 “只怕”的语义分析
    3.1 主观情感语义
        3.1.1 表担忧
        3.1.2 表推测
        3.1.3 表委婉
    3.2 认识情态语义
        3.2.1 事实推测
        3.2.2 假设推测
第四章 “只怕”的语用功能
    4.1 主观表达功能
    4.2 传信传疑功能
    4.3 焦点突出功能
    4.4 语气缓和功能
    4.5 篇章连接功能
        4.5.1 衔接因果类复句
        4.5.2 衔接转折类复句
        4.5.3 衔接并列类复句
第五章 “只怕”的历时考察
    5.1 “只怕”的语法化历程
        5.1.1 连用期
        5.1.2 过渡期
        5.1.3 成熟期
    5.2 “只怕”的语法化动因
        5.2.1 句法环境
        5.2.2 语义演变
        5.2.3 语境吸收
        5.2.4 言者指向
第六章 从英汉对译角度对“只怕”的考察
    6.1 从对译形式的丰富看“只怕”的多义性
        6.1.1 情态独用式
        6.1.2 情态隐喻式
        6.1.3 情态累用式
    6.2 从对译形式的缺失看“只怕”的主观性
        6.2.1 言者态度的失却
        6.2.2 言者态度的补齐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7.3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10)语言类型学视角的汉语情态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类型学视角下汉语情态的范畴化研究
    (一)汉语情态范畴的边界模糊性研究
    (二)汉语情态范畴的小类研究
    (三)汉语情态系统或其子系统的勾勒
二、类型学视角下汉语情态范畴的语法化研究
    (一)汉语情态意义的共时语法化研究
    (二)汉语情态表达的历时语法化研究
        1.汉语情态动词的语法化研究
        2.汉语情态副词的语法化研究
        3.汉语情态语气词的语法化研究
        4.汉语其他情态表达的语法化研究
三、类型学视角下汉语情态表达的认知研究
四、类型学视角下汉语情态范畴的语义地图模型研究
五、类型学视角下汉语情态研究的展望

四、汉语担心-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语料库“X是”类情态词语义功能研究[D]. 赵园园.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现代汉语拷贝式话题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 盛蕾. 山东大学, 2021(11)
  • [3]汉语“忧惧”范畴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D]. 夏川越. 山东大学, 2021(02)
  • [4]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预期义情态词的语义功能研究[D]. 冯国娇.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5]现代汉语语气副词“该不是”的多维研究[D]. 李艳红.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D]. 王伟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敦煌变文有标假设条件句研究[D]. 朱光鑫. 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沈阳方言语法研究[D]. 王越.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语气副词“只怕”的多角度研究[D]. 张梦可.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语言类型学视角的汉语情态研究现状与展望[J]. 张秀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0(01)

标签:;  ;  ;  ;  

汉语中的忧虑——理解情态词“Fear”、“Watch”和“Bie”的语法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