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沙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概况

我国沙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概况

一、我国沙区范围及土地利用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洁[1](2021)在《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在对于学习国内外的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基础知识之上,通过Arcgis将阿拉善左旗的相关指标进行叠加分析进一步的探索沙区生态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周边环境的改变。详细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1)对阿拉善左旗从2009年起到2018年的土地资源利用研究现状调查数据信息进行动态变化分析,主要分析其十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及其结构演变,发现在研究期中变化最大的是交通运输用地变化幅度为112.6%,其次是城镇及工矿用地变化幅度为25.79%;研究发现阿拉善左旗在2009-2018年期间土地利用整体结构越来越均衡化。以种植梭梭为主的企业更愿意选择开发性大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对企业对外快速扩展产业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研究为目的的企业则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以林、草为主要分布的地区发展。(2)在研究期间内,阿拉善左旗重度沙漠化所占面积较大,随着时间的变化,沙漠化情况在逐渐的好转,严重沙漠化由2009年的38.21%到2017年降为22.51%,中度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的面积比有所增加。根据企业发展类型的不同类似蒙草等企业选择沙漠化程度较轻的地区发展,苁蓉集团等企业则选取开发性强的地区。(3)通过构建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指标评价体系具体分析相对应的指标层对企业发展适宜性的影响,并且发现随着年份的推移非适宜性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逐步的被改良,非适宜性土地的面积在十年间减少了535124.17hm2,向中度适宜性和高度适宜性逐步转化;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图中通过产业的分布点发现各类企业发展的区域周边适宜性有所改善由此可见企业选择发展地点并不决定了该企业的发展趋势,没有纯粹的不适宜发展地区,各类企业都有各自的发展模式及在贫瘠地区发展的相应应对措施。在本论文中主要是通过沙区典型产业在阿拉善左旗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空间异质性及其主要经营产业并分析其资源可利用性与限制性,也为今后沙区产业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水平方向提供了分析理论基础。

张晓琴[2](2021)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 ——以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基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沙产业(Deserticulture)被称之为“第六次产业革命”,指在沙区充分利用有利资源条件、具有高知识密集程度的现代化农业产业。2017年,中共十九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在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重视经济发展,促进绿色、高效、共享的经济发展方式,沙产业通过改变可控因素可以高效利用沙区的资源,具有推动沙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的双重贡献,既是沙区经济发展有力推手,也肩负着举足轻重的生态屏障功能。沙产业是沙区开展的以高知识密集程度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以生产农产品和发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农产品可以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从而体现其价值,但是其提供的防风固沙、土壤肥力、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和环境污染、水资源消耗等生态服务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功能难以直接用经济学方式进行价值核算,是一项复杂和难以统一的评价体系,因而在进行管理和规划时常被忽略。但也有少部分的学者对沙区产业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计算。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因气候和人类活动地表多沙物质,而马铃薯多种植于沙性土壤中,具有耐旱适应性强的生长特性,相比于传统的玉米种植需水量少,生长期短,单位亩产价值更高,故广泛种植于榆林的毛乌素沙地、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因此对沙地马铃薯沙产业进行生态效益评估,通过筛选适合纳入核算的指标建立同类地区、同类生态系统的评估体系,从而使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可重复、可比较、可应用的业务化核算目标,对于沙区产业规模扩大和成为防沙治沙研究示范基地也具有重要意义。沙地马铃薯的大规模种植除了产品提供效益外还具有巨大的容易被忽略的生态服务价值,故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参照荒漠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评估体系,建立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体系。评估指标包括产品提供、防风固沙、土壤肥力、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在内的正效应和环境污染、水资源消耗的负效应。以科尔沁沙地翁牛特旗的凌志马铃薯愚公岭项目为沙产业生态服务价值的实证案例进行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对生态系统各服务功能物质量进行测量和计算,采用市场价值法对其进行服务价值量估算。樟子松是科尔沁沙地乃至整个北方沙区防风固沙物种,经过大面积种植现在已形成具有退化、老龄化和过量水分利用的缺点,所以不能继续栽种,故通过对比沙产业和樟子松的生态效益,得到沙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的最优路径。经过本文的计算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1)马铃薯种植区单位面积每年产品提供价值为73500元/hm2,植被的防风固沙价值为1380元/hm2,保持土壤肥力的价值量为173547.444元/hm2,固定二氧化碳价值为3826.20元/hm2,释放氧气价值为3833.93元/hm2,水源涵养价值为712.88元/hm2,环境污染价值为3176.35元/hm2,水资源消耗价值为1775.5元/hm2。据统计去除负效应后马铃薯种植区每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737594.217元,折合成单位面积马铃薯种植区每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51848.594元/hm2,马铃薯种植基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小依次是:土壤肥力效益>产品供给效益>固碳释氧效益>防风固沙效益>水源涵养效益>水资源消耗>环境污染。(2)在评估以马铃薯种植区为例的沙产业生态效益时,包括产品提供、防风固沙、土壤肥力、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在内的正效应生态价值高达256800.444元/hm2,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负效应价值为4951.85元/hm2,正效应远高于负效应。(3)沙地樟子松林的产品提供效益为26217.0元/hm2,占樟子松林生态服务总价值的11.35%,阻滞降尘效益为5644元/hm2,占2.44%,土壤肥力效益为278919.9元/hm2,占85.32%,固碳释氧效益为1066.436元/hm2,占0.46%,水源涵养效益为962.321元/hm2,占0.42%,据此每年单位面积沙地樟子松林的综合生态效益为230910.857元/hm2,其中各项生态系统功能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肥力效益>产品提供效益>阻滞降尘效益>固碳释氧效益>水源涵养效益。(4)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区单位面积每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51848.594元/hm2,樟子松林地230910.857元/hm2,则马铃薯种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樟子松林地高20937.737元/hm2,因此在选择沙区生态恢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时,在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应优先选择马铃薯等为代表的沙产业。沙产业作为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人工调控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沙区经济开发方式,在维护粮食生产和改善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伴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紧缺,沙产业作为扩大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未来应该更加注重沙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型沙产业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要对沙区的土地、阳光、水分等资源高效利用,做好沙区资源的量化评估,为沙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依据,也要积极探索不同沙产业的发展模式,形成沙区高效可持续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刘峰[3](2021)在《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以奈曼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奈曼旗2000、2006、2012和2018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ENVI5.3和Arc GIS10.2的支持下,运用监督分类法对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模型、空间变化率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空间结构变化和利用程度变化特征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演替规律;并基于4期遥感数据计算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SI)和热度(LST)4个生态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RSEI生态指数模型,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与评价;最后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变化等级下的土地利用转移规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生态环境变化的作用强度进行研究,系统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生态响应。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2000-2018年奈曼旗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中沙漠化土地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耕地、林草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和林草地空间变化呈扩展型,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均呈衰退型;耕地和林草地与同期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幅度逐年增长,空间变化率指数逐年增加,沙漠化土地空间变化率指数均逐年下降;土地利用程度呈高度空间自相关,在空间上的聚集区域固定,高-高值聚集在南部黄土区,面积逐年减少,低-低值聚集在中部沙区,面积减少幅度较小。(2)绿度和湿度对奈曼旗生态环境质量起正面作用,干度和热度起负面作用;2000-2018年间RSEI均值增长0.2326,涨幅76.49%;生态环境质量差和较差的区域面积共减少了1654.06km2,优等级的区域面积增长高达1048.17km2,其中差和较差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沙区;研究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域面积均大于退化区域,改善面积在2000-2006年间达到峰值,面积高达5327.60km2,占总面积的65.77%,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沙区;奈曼旗生态环境整体呈改善趋势,并趋于稳定,但局部仍会出现退化现象。(3)沙漠化土地、林草地和耕地变化对奈曼旗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为显着,其中当沙漠化土地向林草地和耕地大量转移时,改善最为显着;当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向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大量转移时,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在今后想要继续改善奈曼旗生态环境状态,需继续加大沙漠化治理,以及对林草地和耕地进行保护。

唐国栋[4](2021)在《沙区光伏阵列地表形变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文中指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恰好是光热资源丰富区,且土地占用成本低,成为建设规模化地面式光伏电站的理想场所。随着大规模太阳能光伏阵列在沙漠地区兴建,施工对地表扰动导致沙丘活化为风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地表风蚀和堆积过程引起的微地貌变化不仅威胁着光伏组件固定结构的稳定性,而且加速地表沙尘释放速率损耗光伏电板发电效率。本研究利用野外观测和风洞试验方法,研究光伏电板扰动下气流场分布规律、风沙输移特征和地表形态变化之间的动力关联,揭示沙区建设光伏阵列后微地貌发育和演变过程,为科学规划沙区光伏电站地表防沙治沙技术方案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沙区光伏阵列整体对近地层风沙运动的影响与光伏阵列与风向之间的夹角(以下简称“夹角”)显着相关。夹角为±90°时阵列内风速和输沙率降低幅度最大,阵列内200cm高度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64.25%(夹角范围为85°~90°),输沙率平均降幅达到84.7%(夹角范围为56°~83°);夹角在±22.5°附近时风速和输沙率降低幅度最小,地表20cm高度处风速降低范围为0~20%,在板间50cm和100cm高度处甚至存在微弱的风速放大效应,输沙率平均降低30%以上。具体光伏阵列近地表层风速和输沙率降幅随夹角变化规律为:夹角0°→22.5°变化时下降,夹角22.5°→45°变化时迅速增强,夹角45°→90°变化时缓慢增强至峰值;夹角0→-90°变化时规律基本一致,但夹角为负值比同样夹角为正值时光伏阵列内近地层风速和输沙率降幅更大。(2)光伏阵列局部风速流场分布规律:夹角接近+90°时,整体呈现出板前区域风速最高、两侧逐渐降低的扁“倒V”型;夹角接近0°时,风速剖面特征整体呈“W”型。板间、板前和板后区域风速相对较高,板下区域风速较低,且中部高于两侧;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夹角为正值时,相较于0°夹角时,随着夹角增大板前和板下区域风速升高,板间和板后区域风速降低;夹角为负值时,处于迎风侧的板间和板前区域风速较高,板下区域风速呈下降趋势,板后区域风速回升至接近均值水平。光伏阵列局部风沙输移特征:随着夹角增大,板前位置风沙输移高度更加贴近地表,而板间和板后位置风沙输移高度则表现出较强的向上层移动趋势。双参数指数模可以很好的模拟光伏阵列内3个典型部位近地层30cm高度范围内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规律。(3)沙区建设光伏阵列后微地貌演变过程:边缘区南北侧表现为板下和板前区域地表土壤被吹蚀,板间形成堆积沙垄,东西侧表现为土壤流失和基柱出露;腹地区当夹角为正值时,在电板汇流加速作用下同样使下沿地表土壤被吹蚀,在板前和板间区域形成堆积;夹角为0°,在光伏电板斜向下的导流作用下使下沿地表土壤被吹蚀,在板前附近区域堆积;夹角为负值时,在“狭管效应”作用下电板下沿处风速增大导致地表土壤被吹蚀,在板下和板后区域堆积。最终在不同风况条件下腹地区形成以电板下沿为轴线的扁“V”型风蚀沟槽。(4)本研究光伏阵列次生风沙危害防治建议:“边缘固沙、两侧防风、内设风沟”。具体针对沙漠地区建设光伏阵列后边缘区域地表土壤流失严重现象,疏导气流基础上做好地表固沙措施;两侧是气流进入光伏阵列腹地的主要“通道”,不仅要做好固沙措施,还需要设置具有防风功能的机械沙障或防护林,以达到削弱气流进入光伏阵列时的初始动能,从而降低光伏阵列内风沙活动强度;针对光伏电站腹地区域,建设时应提前在光伏电板下沿位置设置“导风沟槽”,使得过境风沙流在近地表传输时接近平衡态,以削弱近地表风蚀和堆积活动强度。此外,根据研究区域风能环境应强化光伏阵列北侧和西侧的防护。

洪光宇[5](2021)在《毛乌素沙地杨柴和沙柳的蒸腾耗水特征及人工林地植被承载力》文中研究表明水分是限制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与稳定的主要因素。准确获取典型造林树种的蒸腾耗水特征和土壤水资源变化是评估人工林群落稳定性、指导林分结构优化调控以及植被合理配置的核心问题。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典型的造林树种杨柴(Hedysarum leave)和沙柳(Salix psammophi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分结构特征基础上,采用热扩散式包裹茎流仪、HOBO-U30小型气象站型自计气象站、Watch Dog2800型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等设备进行定位动态监测,利用降水入渗过程模型(Hydrus-1D)估算林地的土壤有效贮水量,基于水量平衡原理,估算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地承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杨柴人工灌木林、沙柳人工灌木林和裸沙样地的土壤水分在降雨时间格局的影响下均呈明显的季节和垂直变化。8月份土壤水分含量最大,沙柳人工林和裸沙样地土壤水分剖面呈“s”形,杨柴人工林土壤水分剖面呈“3”形。0-110cm深度土壤水分含量沙柳人工林>杨柴人工林>裸沙,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地在同一降雨事件土壤水分入渗量与深度存在差异,小雨事件水分对杨柴人工林的补给量大于沙柳人工林,中雨以上降雨事件水分更容易入渗到沙柳人工林深层土层。>8.8 mm的降水水分能够入渗到30 cm以内土层(毛乌素沙地灌草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土层)为有效降水事件。2.通过考斯加柯夫(Kostiakov)、菲利浦(Philip)、霍顿(Horton)和通用经验模型(f=at-n+b)模拟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率的比较分析,经检验考斯加柯夫模型适用于描述杨柴人工林土壤降雨入渗过程,回归系数范围为0.9021-0.9518;通用经验模型适用于描述沙柳人工林土壤降雨入渗过程,回归系数在0.7415-0.9923之间。Hydrus-1D模型通过参数优化后,可以较准确地描述杨柴人工林、沙柳人工林及裸沙的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并能够估算出30 cm土层处的向下渗漏量和土壤整体蒸发量。植被生长旺季的7-9月,裸沙、杨柴人工林和沙柳人工林30cm及以下土层渗流量分别占同期降雨78.08%、43.24%和47.39%,人工灌木林地土壤渗漏量要远低于裸沙。3.2017-2018年7-9月间,毛乌素沙地杨柴平均日液流速率为15.18g/d,平均日液流量为364.42 g/d。沙柳枝条平均日液流速率为17.01 g/d,平均丛日液流量为12245.73g/d。沙柳整丛的蒸腾量显着高于杨柴。杨柴和沙柳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因气象因子的变化而变化,呈现显着的白昼、日间、月际的进程变化。供试灌木种间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在小时和日尺度上,杨柴和沙柳液流变化同时受气温、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共同影响;在月尺度上,杨柴和沙柳液流速率及量变化同时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但不同的是,饱和水汽压差是影响杨柴的主要因子,气温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沙柳的主要影响。种内因径级不同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小径级杨柴植株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程度最低。4.基于水量平衡理论,通过Hydrus-1D模型估算土壤水分的补给量及植被耗水量模型估算单株(丛)耗水量,测算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土壤水分承载植被能力。杨柴适宜造林密度为4701株/hm2,沙柳适宜造林密度在1013丛/hm2左右。

王涛[6](2020)在《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沙漠化是现今人类面临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以我国浑善达克沙区为研究区,基于土壤、气象、植被、高程、土地利用、净初级生产力等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量化了2000-2015年浑善达克沙区的土地沙漠化时空格局,揭示了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并对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管理进行了区划,针对不同区域提出差异化的管理对策。研究能够为区域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总体呈逆转趋势。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来看,有林地、灌木林面积分别增加1937.24 km2和675.78 km2,沙地面积减少1141.32 km2;约21.46%的沙地转换为低覆盖度和中覆盖度草地。从沙漠化程度来看,中度和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6202.19 km2和4820.58 km2。区域土地沙漠化逆转过程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2)土地沙漠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指标也呈现出空间异质性和显着的变化趋势。区域土壤保持服务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2000-2015年,区域平均土壤保持服务呈上升趋势,增加了近3倍,其中多伦县增加比例最大。净初级生产力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15年间随时间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格局。多伦县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增加最多,克什克腾旗净初级生产力增加最多。2000年以来,区域沙尘天气总日数显着下降。(3)基于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环境指标的时空格局,将区域划分为沙地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田生态区3个类型区和6个亚区。建议浑善达克沙区采用差异化的管理对策,沙地和草地应根据退化程度采用重点治理、平衡利用或轻度利用措施;同时,应注重“双评价”,科学量化土地承载力,确定合理开发利用程度,以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余鸿[7](2020)在《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景观设计研究 ——以广州市南沙区为例》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景观规划设计更多注重美学、形态和功能分区等要素,忽略了同一时期内区域生态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只有保障了生态安全才能为区域稳定提供土壤。生态安全格局作为景观设计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对区域景观关键过程的识别分析,提高传统景观设计的科学性,有效促进景观生态学与城乡物质空间相连接。南沙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和珠江出海口,是广州市唯一的出海航道,也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性节点。自1993年5月设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至2019年2月被定位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其一直被视为珠三角地区与世界接轨的窗口。由于卓越的区位条件和坚实的第二产业基础,南沙区经济建设增速连年增长,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区域生态安全平衡即将被打破。因此,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的南沙区景观设计研究不仅具有设计研究价值,更能促进南沙区城市精明增长和生态空间精明保护。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结合实例论证进行,运用实地调查、文献分析和Arc GIS空间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对生态安全格局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所需数据进行收集和预处理。然后对南沙区现状单因子和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识别南沙区不同敏感分区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态特征。再次,根据南沙区资源分布情况和景观过程,构建水安全格局、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水土保持安全格局和乡土文化生态安全格局,在以上单一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进行垂直叠加,综合形成南沙区生态安全格局。最后,将生态安全格局与环境设计手法相结合,选取南沙区局部地块进行景观设计,通过理论结合设计实践促进南沙区长期可持续发展。

黎羽龙[8](2020)在《博弈视角下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困境研究 ——以广州市南沙区的两个村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珠江三角洲自下而上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通过留用地解决农民安置补偿问题。因为单纯的留用地的开发能带来极大的利润,而旧村改造利益博弈复杂,因此村集体和村民往往先对留用地进行开发,最后留下被城市包围的旧村居,使得旧村改造更加困难。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留用地和旧村改造结合,以期克服旧村改造容积率过高、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的难题。然而,现实中广州市南沙区的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却呈现出改造困难的现象,导致留用地开发与旧村改造陷入困境。在城中村和留用地的大量研究成果中,主要关注政府、村集体、开发商三方的外部博弈关系,缺乏从博弈内部的角度研究,并且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研究较少。因此,选取了博弈论作为研究视角,对南沙区的两个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村庄展开研究,同时关注改造过程中的外部主体与主体内部,并分析其中的博弈过程与博弈关系,剖析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困境背后的原因。第一章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并且界定了“城中村”、“留用地”等基本概念,对城中村、城中村改造、留用地以及博弈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与评述。根据文献综述提出研究问题,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阐释研究意义。第二章为研究设计,提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框架和内容、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并对案例地进行介绍,确定以博弈论的分析视角开展广州市南沙区的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案例研究。第三章对广州市南沙区的现状格局、发展变迁以及旧村改造情况进行解析。南沙地区经历了农业水乡、工业园、产业区以及城市中心区四个发展时期,村庄逐渐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成为城中村,开启了城市更新序幕,其留用地也被纳入与旧村改造一并统筹。第四、第五章分别对通过对两个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案例地进行分析,首先对案例地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接着剖析其改造的博弈过程,最后解释各主体进行博弈的过程与结果。第六章对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博弈关系进行总结,解释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困境。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博弈存在着政府、村民、开发商以及其他权属人四种外部博弈主体,各主体运用各自的权力追求支出成本最小化、自身利益最大化,围绕土地开发与再开发增值分配所展开利益博弈,进一步导致了村民内部围绕留用地展开的零和博弈。而这些外部与内部的博弈行为,致使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难度加大。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归纳出主要的研究结论、创新点和不足。

杨超[9](2020)在《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业态及地区承载力研究》文中认为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的良好发展,推动着地区的社会经济稳定,本文主要采用SWOT分析法、熵权法、因子分析法、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法,对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业态和地区承载力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遇到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研究、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磴口县的生态足迹和地区的承载力分析,为磴口县今后发展荒漠化治理产业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将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分为保护式治理模式、保护式开发治理模式、开发式治理模式。根据产业现状分析得到,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适度选择调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优势,规模风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培育荒漠化治理产业业态,推动沙区可持续发展。(2)建立了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综合效益分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个一级指标,经济效益分为人均GDP、林业产值等四个二级指标,社会效益分为恩格尔系数、公共地方财政收入等四个二级指标,生态效益分为沙生药材面积、生态治理系数等10个二级指标,并确定了各层指标的权重和得分。通过对磴口县2012年-2018年荒漠化治理产业效益评价可知,磴口县在2012年荒漠化治理产业效益水平最低,仅有0.2分,土地荒漠化严重,区域经济落后;2013-2016年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效益属于中等水平,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治理,区域经济稳步提升;2017-2018年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综合效益值已经达到0.75,治理效益属于优良等级,土地荒漠化大部分得到治理,区域经济达到较高水平。(3)通过对磴口县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分析,可知,在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为4.454 hm2/cap,人均可利用的生态承载力为2.813 hm2/cap,人均生态赤字为 1.641 hm2/cap;在 2018 年,以上数据分别为 7.74、3.128、4.611 hm2/cap。在2009-2018年期间,虽然人均生态承载力提高了 0.316 hm2/cap,但人均生态足迹却提高了 3.286 hm2/cap,所以最终使得人均生态赤字增加了 2.97 hm2/cap,主要原因就是磴口县土地利用方式不当,经营不合理,盲目开垦资源。说明虽然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综合效益值不断升高,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显着升高现象,但存在着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跟不上地区承载能力的现象,造成地区的不可持续发展。

常林[10](2020)在《基于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广州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全面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加快落实《广州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相关战略规定,各级政府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抓手,构建能够覆盖广泛区域、分布合理、功能明确的公共服务体系,使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成果由全民共享。本文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分析广州基础教育建设及空间布局现状及问题,提出用地布局与选址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优化选址策略路径,促进教育用地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期实现基础教育等相关资源更高效、均等、科学地惠及全体人民。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基础教育发展与建设现状,探究均等化视角下的教育用地优化布局。首先,对广州基础教育设施空间与数量分布现状,土地利用与布局现状进行调查;第二,分析了广州市人口分布结构和教育服务设施需求者的出行特征;第三,基于广州教育用地建设现状和需求特征,分析了教育设施建设及空间布局存在问题;第四,基于广州市未来常住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学位数状况,预测和分析未来教育设施用地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公共设施均等化思维提出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目标与路径;最后,以南沙区为例进行新建小学用地供给优化选址的微观分析,为优化教育服务设施土地供应选址提供参考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市基础教育高度聚集在中心城区,质量分布等级高,服务覆盖区域广;非中心城区的教育相关资源供应不足,质量分布等级一般,部分区域居民没有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在教育用地方面,中心城区教育用地开发强度高于非中心区,生均占地面积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外围城区的学校数量与土地面积总量供应占全市的主体部分,各区教育用地供给差异较大。(2)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学生通勤与出行方式选择机会不均等,跨区域通勤会给城市造成更多交通压力,学生对公共交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各区学校布局数量和规模均等化程度较低,偏远区域的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较低;(3)基础教育在建设上存在学校数量与空间服务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同区的学生在上学交通、教学质量、周边配套方面差异大,教育用地区域供给比例失衡;部分学校用地达标率偏低,用地资源与适龄人数不匹配,且土地储备与未来需求不匹配;(4)基于均等化的教育用地需求预测,广州市在2023年、2028年、2033年、2038年供给总量需要达到4195.98公顷、4641.74公顷、4943.6公顷、5095.37公顷,其中南沙区、增城区、白云区为教育用地重点新增区域。教育用地优化布局要遵循公平性、全面性、便利性、精准供给、现实需求的原则,制定教育用地各区整体供给目标,设定优化布局路径,建立教育用地供给与评价体系,提出教育用地优化布局建议:根据城市规划合理增加教育用地供给,统筹兼顾教育用地周边设施布局,科学增加教育用地预留与储备,提高各区域教育用地使用效益等政策。(5)南沙区需重点新增横沥镇、大岗镇教育用地,根据规划调整位于核心发展区、人均学位数不足的南沙街道、黄阁镇、大岗镇教育用地;对于现状学校布局少、人口稀少的万顷沙镇、龙穴街道要根据规划适当调整学校供应面积。同时,得出南沙区四个组团18个地块未来需要新增教育用地面积,为南沙新区土地优化与选址提出建议。

二、我国沙区范围及土地利用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沙区范围及土地利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貌特征及其气候条件
    2.3 区位资源
        2.3.1 自然资源
        2.3.2 种植及养殖
        2.3.3 沙漠旅游
    2.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方法
    2.5 技术路线图
3 植被覆盖与沙区产业发展现状
    3.1 沙生植物开发与利用
    3.2 阿拉善左旗沙生植被资源
    3.3 阿拉善左旗生态产业
    3.4 植被覆盖率与沙区产业发展
4 土地利用变化与沙区产业动态分析
    4.1 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
    4.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
    4.3 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
    4.4 土地利用与沙区产业发展
5 土地沙漠化与沙区产业动态分析
    5.1 沙漠化现状及空间分布
    5.2 沙漠化土地转移矩阵
    5.3 土地沙漠化重心迁移
    5.4 沙漠化与沙区产业发展
6 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适宜性研究
    6.1 构建目标函数指标模型
    6.2 准则层指标分析
        6.2.1 水资源现状
        6.2.2 阿拉善左旗人口现状分析
    6.3 指标评价综合分析
7 讨论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 ——以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沙产业
        1.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2.3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
    2.1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建立的原则
        2.1.1 科学性和可行性
        2.1.2 系统性和独立性
        2.1.3 稳定性和动态性
    2.2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
        2.2.1 产品提供效益评估
        2.2.2 防风固沙效益评估
        2.2.3 土壤肥力效益评估
        2.2.4 固碳释氧效益评估
        2.2.5 水源涵养效益评估
        2.2.6 环境污染评估
        2.2.7 水资源消耗评估
第三章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3.2 产品提供效益
        3.2.1 产品提供物质量
        3.2.2 产品提供价值量
    3.3 防风固沙效益
        3.3.1 防风固沙物质量
        3.3.2 防风固沙价值量
    3.4 土壤肥力效益
        3.4.1 土壤肥力物质量
        3.4.2 土壤肥力价值量
    3.5 固碳释氧效益
        3.5.1 固碳释氧物质量
        3.5.2 固碳释氧价值量
    3.6 水源涵养效益
        3.6.1 水源涵养物质量
        3.6.2 水源涵养价值量
    3.7 环境污染
        3.7.1 环境污染物质量
        3.7.2 环境污染价值量
    3.8 水资源消耗
        3.8.1 水资源消耗物质量
        3.8.2 水资源消耗价值量
第四章 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区的生态效益评估
    4.1 科尔沁沙地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质与地貌
        4.1.3 气候与水文
        4.1.4 土壤与植被
        4.1.5 企业概况
    4.2 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区的生态效益评估
        4.2.1 实验设计
        4.2.2 产品提供效益
        4.2.3 防风固沙效益
        4.2.4 土壤肥力效益
        4.2.5 固碳释氧效益
        4.2.6 水源涵养效益
        4.2.7 环境污染评估
        4.2.8 水资源消耗评估
        4.2.9 马铃薯种植区综合生态效益
第五章 樟子松林与马铃薯种植区沙地生态效益对比研究
    5.1 樟子松林的沙地生态效益估算
        5.1.1 产品提供效益
        5.1.2 阻滞降尘效益
        5.1.3 土壤肥力效益
        5.1.4 固碳释氧效益
        5.1.5 水源涵养效益
        5.1.6 樟子松林的沙地综合生态效益
    5.2 樟子松林与马铃薯种植区的沙地生态效益对比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初步结论
    6.2 问题和展望
        6.2.1 问题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以奈曼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地利用分类方法
        1.2.2 沙漠化土地利用
        1.2.3 生态环境质量
        1.2.4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质量关系
        1.2.5 空间自相关
        1.2.6 科尔沁沙地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与水文
        2.1.4 土壤与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3.1 遥感数据来源
    3.2 数据预处理
        3.2.1 辐射定标
        3.2.2 几何校正
        3.2.3 图像镶嵌与裁剪
        3.2.4 大气校正
        3.2.5 波段融合
    3.3 土地利用演替规律研究
        3.3.1 土地利用分类
        3.3.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3.3.3 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模型
        3.3.4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
        3.3.5 土地利用程度空间自相关
    3.4 RSEI遥感生态指数构建
        3.4.1 绿度指标构建
        3.4.2 湿度指标
        3.4.3 干度指标
        3.4.4 热度指标
        3.4.5 构建RSEI生态指数模型
    3.5 技术路线图
4 土地利用演替规律分析
    4.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4.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4.2.1 转移矩阵分析
        4.2.2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速率分析
        4.2.3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分析
    4.3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特征
        4.3.1 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变化
        4.3.2 土地利用程度全局空间自相关
        4.3.3 土地利用程度局部空间自相关
    4.4 本章小结
5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5.1 生态因子主成分分析
    5.2 评价指标分析
        5.2.1 绿度(NDVI)指标分析
        5.2.2 湿度(WET)指标分析
        5.2.3 干度(NDSI)指标分析
        5.2.4 热度(LST)指标分析
    5.3 遥感生态指数分析
        5.3.1 RSEI变化分析
        5.3.2 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5.3.3 生态环境质量差值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
    6.1 生态环境变化类型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6.2 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对生态环境变化的作用强度
    6.3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奈曼旗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驱动因素
        7.1.2 奈曼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7.1.3 研究不足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沙区光伏阵列地表形变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展现状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光伏阵列风致干扰效应
        1.3.2 光伏阵列地表风沙输移规律
        1.3.3 光伏电站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
        1.3.4 光伏板面降尘对发电效率的影响
        1.3.5 研究现状的评述
    1.4 科学问题
    1.5 研究目标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
    2.7 光热资源
    2.8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试验光伏电站概况
        3.2.2 沙区光伏电站稳定运营期地表形态测量
        3.2.3 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近地表风沙运动规律野外观测
        3.2.4 不同夹角条件光伏阵列地表形态变化规律风洞模拟试验
    3.3 技术路线
4 沙区光伏电站安全稳定运营面临的环境挑战
    4.1 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地表形态特征
    4.2 稳定运营期光伏阵列地表形貌特征
        4.2.1 光伏阵列迎风侧边缘区地表形态特征
        4.2.2 光伏阵列中部腹地区地表形态特征
        4.2.3 光伏阵列背风侧边缘区地表形态特征
    4.3 微地貌变化对光伏电站安全稳定运营的影响
    4.4 小结
5 沙区光伏阵列近地层风速流场的干扰效应
    5.1 光伏阵列整体的风致干扰效应
        5.1.1 不同风速风向条件光伏阵列队近地层风速变化率的影响
        5.1.2 光伏阵列近地层风速变化规律
        5.1.3 光伏阵列近地层风向变化规律
    5.2 光伏阵列局部近地表水平风速剖面特征
    5.3 光伏阵列局部垂直风速剖面特征
        5.3.1 光伏电板典型部位风速变化特征
        5.3.2 光伏电板典型部位风速廓线特征
    5.4 小结
6 沙区光伏阵列干扰下近地表风沙输移特征
    6.1 光伏阵列干扰下近地层输沙率变化特征
    6.2 光伏阵列局部典型部位风沙流结构
    6.3 光伏阵列局部典型部位输沙通量模型
    6.4 小结
7 沙区建设光伏阵列后地表形态演化过程
    7.1 光伏阵列地表蚀积关键动力区间提取
    7.2 不同夹角条件光伏阵列地表蚀积变化规律
    7.3 不同夹角条件对光伏阵列地表形态变化的贡献
        7.3.1 0°夹角地表侵蚀和堆积特征
        7.3.2 夹角为正值时地表侵蚀和堆积特征
        7.3.3 夹角为负值时地表侵蚀和堆积特征
    7.4 光伏阵列地表形貌演变过程
        7.4.1 光伏阵列边缘区地表形态演变过程
        7.4.2 光伏阵列腹地区地表形态演变过程
    7.5 小结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沙区光伏阵列对过境气流的影响
        8.1.2 沙区光伏阵列地表风沙输移特征
        8.1.3 沙区光伏阵列内地表风蚀和堆积过程
        8.1.4 沙区光伏阵列内次生风沙危害防治建议
    8.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毛乌素沙地杨柴和沙柳的蒸腾耗水特征及人工林地植被承载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沙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研究进展
        1.3.1 国外沙地土壤水分研究概况
        1.3.2 国内沙地土壤水分研究现状
        1.3.3 沙地土壤水分时间变化特征
        1.3.4 沙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
        1.3.5 沙地人工植被区降雨入渗变化规律
        1.3.6 沙地土壤水分平衡研究
    1.4 国内外树干液流研究进展
        1.4.1 树干液流的测定方法
        1.4.2 树干液流时间变化特征
        1.4.3 树干液流空间变化特征
        1.4.4 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关系
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1.1 降雨变化特征分析
        2.1.2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对降雨响应
        2.1.3 杨柴和沙柳蒸腾耗水特征研究
        2.1.4 通过尺度转化计算杨柴和沙柳蒸腾耗水量
        2.1.5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2.2 实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实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2.2.3 数据整理
    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3 降水变化特征
    3.1 实验期内降水特征分析
    3.2 乌审旗近30年降水特征及趋势研究
    3.3 小结
4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对降雨响应
    4.1 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4.1.1 土壤水分动态及变异特征
        4.1.2 土壤水分季节动态特征
        4.1.3 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4.2 土壤水分对不同降雨格局的响应
        4.2.1 选取降水事件分析
        4.2.2 土壤含水量对小雨事件的响应
        4.2.3 土壤含水量对中雨事件的响应
        4.2.4 土壤含水量对大雨及暴雨事件的响应
    4.3 土壤入渗特征模拟
        4.3.1 入渗模型的选取
        4.3.2 入渗模拟结果
    4.4 基于hydurus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变化
        4.4.1 模型原理
        4.4.2 土壤水分变化过程模拟
    4.5 讨论
    4.6 小结
5 杨柴和沙柳人工林液流特征
    5.1 杨柴和沙柳液流速率变化特征
        5.1.1 日液流速率变化规律
        5.1.2 日液流速率变化比较
        5.1.3 月际液流速率变化比较
    5.2 杨柴和沙柳液流量变化特征
        5.2.1 杨柴植株日液流量动态变化
        5.2.2 沙柳枝条日液流量动态变化
        5.2.3 杨柴植株月液流量变化特征
        5.2.4 沙柳枝条月液流量变化特征
    5.3 讨论
    5.4 小结
6 杨柴和沙柳液流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 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1 日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2 月际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1.3 杨柴植株和沙柳枝条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2 杨柴和沙柳液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2.1 日液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2.2 杨柴植株和沙柳枝条日液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6.3 讨论
    6.4 小结
7 通过Hydrus-1D模型估算杨柴和沙柳人工林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7.1 利用Hydrus-1D模型估算储水量
        7.1.1 杨柴和沙柳人工林蒸发量变化特征
        7.1.2 30cm及以下深度土壤水分渗漏量变化特征
    7.2 植被耗水量估算
    7.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7.4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7.4.1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及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7.4.2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的建立
    7.5 讨论
    7.6 小结
8 结论
9 创新点
10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沙漠化过程研究进展
        1.2.2 沙漠化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2.3 浑善达克沙地相关研究进展
        1.2.4 当前研究不足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植被
        2.1.5 水文
    2.2 社会经济特征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数据来源
        3.3.2 土地沙漠化过程的评价
        3.3.3 沙漠化土地生态环境效应的评估
        3.3.4 生态系统修复区划分区方法
4 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
    4.1 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
        4.1.1 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
        4.1.2 2000-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
        4.1.3 土地利用转换关系
    4.2 区域土地沙漠化过程
    4.3 区域土地沙漠化主要驱动力
        4.3.1 气候变化
        4.3.2 人类活动
5 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5.1 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
    5.2 土壤保持服务时空变化
    5.3 沙尘天气变化趋势
6 浑善达克沙区生态修复区划
    6.1 生态修复区划
    6.2 差异化的管理对策
        6.2.1 沙地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6.2.2 草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6.2.3 农田生态保护技术措施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与建议
        7.2.1 开展“双评价”基础上的科学规划
        7.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浑善达克沙区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
附录B 土壤可蚀性因子与坡长坡度因子空间分布
附录C 植被因子空间分布
附录D 土壤保持因子空间分布
附录E 专家打分表及层次分析结构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7)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景观设计研究 ——以广州市南沙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建设给生态安全格局带来的挑战
        1.1.2 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变化给生态安全格局带来的挑战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研究
    2.1 “反规划”核心理念
        2.1.1 反思中国城市状态
        2.1.2 反思规划方法
        2.1.3 “逆”向的规划程序
        2.1.4 “负”的规划设计成果
    2.2 生态安全格局概述
        2.2.1 景观生态学在城乡物质空间的实践途径——生态安全格局
        2.2.2 景观生态规划
        2.2.3 生态安全格局与景观生态规划
        2.2.4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步骤
    2.3 案例分析——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战略研究
        2.3.1 基本概况
        2.3.2 规划途径
        2.3.3 规划设计策略
        2.3.4 案例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沙区概况与数据准备
    3.1 南沙区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地形地貌
        3.1.3 水文气候
        3.1.4 土壤植被
        3.1.5 社会经济情况
    3.2 数据准备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预处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沙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1 南沙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4.1.1 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选择
        4.1.2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4.1.3 评价因子及等级指标体系的确定
        4.1.4 单因子生态敏感性分析
        4.1.5 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
    4.2 南沙区综合水安全格局
        4.2.1 水文现状特征
        4.2.2 基础水文分析
        4.2.3 雨洪淹没分析
        4.2.4 水源保护分析
        4.2.5 综合水安全格局
    4.3 南沙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4.3.1 生物资源现状
        4.3.2 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
        4.3.3 大白鹭保护安全格局分析
        4.3.4 豹猫保护安全格局分析
        4.3.5 蟾蜍保护安全格局分析
        4.3.6 南沙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4.4 南沙区水土保持安全格局
        4.4.1 水土流失现状
        4.4.2 水土流失敏感性分析
        4.4.3 水土保持安全格局
    4.5 南沙区乡土文化生态安全格局
        4.5.1 乡土文化景观资源现状
        4.5.2 乡土文化景观分析
        4.5.3 乡土文化景观格局
    4.6 南沙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4.6.1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4.6.2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下视角下景观设计
    5.1 区位条件
    5.2 基地特征
        5.2.1 水上门户
        5.2.2 景观生态联动轴
        5.2.3 滨水生态节点
    5.3 现状分析
    5.4 地形地貌分析
        5.4.1 现状高程分析
        5.4.2 现状坡度分析
        5.4.3 现状坡向分析
    5.5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指引
        5.5.1 水安全格局
        5.5.2 生物多样性保护安全格局
        5.5.3 水土保持安全格局
        5.5.4 乡土文化景观安全格局
        5.5.5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5.6 景观设计
        5.6.1 设计原则与定位
        5.6.2 设计成果
        5.6.3 设计说明
        5.6.4 局部景观节点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博弈视角下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困境研究 ——以广州市南沙区的两个村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中村和留用地是珠江三角洲低成本城镇化的重要表征
        1.1.2 广州市的城中村往往先开发留用地后进行旧村改造
        1.1.3 珠三角各地方政府发布政策鼓励留用地纳入城中村改造
        1.1.4 南沙区实行的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呈现出改造困境
    1.2 概念辨析
        1.2.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1.2.2 股民与非股民
        1.2.3 城中村
        1.2.4 留用地
        1.2.5 博弈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关于城中村的研究
        1.3.2 关于城中村改造的研究
        1.3.3 关于留用地的研究
        1.3.4 关于博弈论的研究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现实意义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1.1 博弈论
        2.1.2 产权理论
    2.2 研究框架与内容
        2.2.1 研究框架
        2.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规范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
        2.3.2 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
        2.3.3 总体研究法与个体研究法
    2.4 案例地选择
    2.5 数据来源
        2.5.1 图形数据
        2.5.2 会议记录与项目资料
        2.5.3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第3章 广州市南沙区的发展演变
    3.1 广州市南沙区的现状格局
        3.1.1 南沙区基本情况
        3.1.2 城市发展特征
        3.1.3 村庄发展特征
        3.1.4 留用地发展特征
    3.2 广州市南沙地区的发展变迁
        3.2.1 自然农业水乡(1993年前)
        3.2.2 西部工业园(1993-2001年)
        3.2.3 南北产业聚集区(2001-2008年)
        3.2.4 中部城市中心区(2008年至今)
    3.3 广州市南沙区的旧村改造
        3.3.1 旧村改造政策探索
        3.3.2 旧村改造报批流程
        3.3.3 旧村改造基本情况
第4章 案例一:亭角村的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
    4.1 改造背景
        4.1.1 村庄现状概况
        4.1.2 村庄历史沿革
        4.1.3 村居物业情况
        4.1.4 村留用地情况
    4.2 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博弈过程
        4.2.1 统筹方案阶段
        4.2.2 片区策划阶段
        4.2.3 实施方案阶段
    4.3 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博弈关系分析
        4.3.1 统筹方案阶段的博弈关系分析
        4.3.2 片区策划阶段的博弈关系分析
        4.3.3 实施方案阶段的博弈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二:坦尾村的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
    5.1 改造背景
        5.1.1 村庄现状概况
        5.1.2 村庄历史沿革
        5.1.3 村居物业情况
        5.1.4 村留用地情况
    5.2 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博弈过程
        5.2.1 统筹方案阶段
        5.2.2 片区策划阶段
        5.2.3 实施方案阶段
    5.3 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博弈关系分析
        5.3.1 统筹方案阶段的博弈关系分析
        5.3.2 片区策划阶段的博弈关系分析
        5.3.3 实施方案阶段的博弈关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困境解析
    6.1 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外部博弈
        6.1.1 外部博弈主体
        6.1.2 外部博弈关系
        6.1.3 外部博弈机制
    6.2 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的内部博弈
        6.2.1 内部博弈主体
        6.2.2 内部博弈关系
        6.2.3 内部博弈机制
    6.3 本章小结
        6.3.1 外部主体围绕土地增值分配展开激烈博弈
        6.3.2 内部主体围绕留用地使用权展开零和博弈
        6.3.3 外部与内部的多元主体博弈增加改造难度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参与会议记录
    二、项目调研访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业态及地区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势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和植被
        2.1.5 水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生态环境状况
    2.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方法
        2.4.3 技术路线图
    2.5 数据来源与处理
3 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发展现状
    3.1 保护式治理模式
        3.1.1 沙区绿色能源产业
        3.1.2 沙区防风固沙林产业
    3.2 保护式开发治理模式
        3.2.1 沙区中草药产业
        3.2.2 沙区畜牧养殖产业
        3.2.3 沙区经济林产业
    3.3 开发式治理模式
4 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SWOT分析
    4.1 优势
    4.2 劣势
    4.3 机遇
    4.4 挑战
    4.5 构建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SWOT矩阵
5 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效益评价研究
    5.1 荒漠化治理产业效益内涵
        5.1.1 生态效益
        5.1.2 经济效益
        5.1.3 社会效益
        5.1.4 综合效益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5.2.1 代表性原则
        5.2.2 科学性原则
        5.2.3 区域性原则
        5.2.4 可比性原则
    5.3 指标体系的建立
        5.3.1 经济效益指标
        5.3.2 社会效益指标
        5.3.3 生态效益指标
        5.3.4 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5.4 二级指标的权重
    5.5 一级指标的权重
6 磴口县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变化
    6.1 2009年磴口县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6.2 2018年磴口县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6.3 不同时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变化动态分析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基于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广州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4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数据来源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广州市教育设施建设与土地利用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教育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2.2.1 学校数量空间分布
        2.2.2 学校质量等级空间分布
        2.2.3 学校空间服务半径分析
        2.2.4 学校地铁站点覆盖范围
    2.3 教育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2.3.1 中小学用地总体现状分析
        2.3.2 不同区域中小学用地现状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教育需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广州市儿童与青少年时空分布特征
    3.2 广州市中小学在读学生出行特征分析
        3.2.1 教育出行调查设计
        3.2.2 教育出行特征分析
    3.3 广州市青少年教育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教育设施建设与用地布局存在的问题
    4.1 广州教育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学校数量与区位布局不均衡
        4.1.2 学校质量与周边配套设施差异大
    4.2 广州教育设施土地利用与布局存在的问题
        4.2.1 教育用地供给区域差异大
        4.2.2 生均占地面积不均衡
        4.2.3 教育用地与教育需求不匹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广州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研究
    5.1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教育用地布局原则
        5.1.1 公平性原则
        5.1.2 全面性原则
        5.1.3 便利性原则
        5.1.4 精准供给原则
        5.1.5 需求性原则
    5.2 公共服务均等化下的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目标
        5.2.1 广州教育学位需求预测
        5.2.2 广州教育用地需求预测
        5.2.3 广州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目标
    5.3 教育用地优化布局与选址路径
        5.3.1 建立教育用地选址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5.3.2 广州教育用地供给布局调整
    5.4 教育用地布局的政策建议
        5.4.1 根据城市规划合理增加教育用地供给
        5.4.2 统筹兼顾教育用地周边设施布局
        5.4.3 科学增加教育用地预留与储备
        5.4.4 提高各区域教育用地使用效益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育用地供给优化布局选址分析—以南沙区小学为例
    6.1 南沙新区及其学校概况
    6.2 南沙区小学需求现状分析
    6.3 南沙区教育需求特征分析
        6.3.1 政府和相关职能局对南沙新区居民点需求分析
        6.3.2 基于两步移动模型对南沙区学校需求侧分析
        6.3.3 两步移动搜索法在南沙区的应用
    6.4 空间区位优化分析
    6.5 南沙新区教育用地优化与选址建议
    6.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附录1 基础教育出行特征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教育用地土地优化供应指标解释
    附录3 广州市基础教育用地布局评价指标权重打分表及运算过程

四、我国沙区范围及土地利用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拉善左旗沙区生态产业化发展适宜性研究[D]. 张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 ——以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基地为例[D]. 张晓琴. 山西大学, 2021(12)
  • [3]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以奈曼旗为例[D]. 刘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沙区光伏阵列地表形变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D]. 唐国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毛乌素沙地杨柴和沙柳的蒸腾耗水特征及人工林地植被承载力[D]. 洪光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6]浑善达克沙区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 王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7]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景观设计研究 ——以广州市南沙区为例[D]. 余鸿.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博弈视角下留用地捆绑旧村改造困境研究 ——以广州市南沙区的两个村庄为例[D]. 黎羽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磴口县荒漠化治理产业业态及地区承载力研究[D]. 杨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广州教育用地优化布局研究[D]. 常林.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我国沙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