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原型虚拟现实设计的原理和架构

快速原型虚拟现实设计的原理和架构

一、快速原型虚拟逼真设计原理及体系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曹勇[2](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彭佃非[3](2021)在《STEAM理念下基于Unity3D虚拟物理实验室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仿真技术。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科学最形象、最直观的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方式。STEAM作为一种融合多个学科的全新教育理念,近年来在教育教学领域逐步应用。文中立足于电子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将STEAM教育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设计系列焊接电路实验使得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实验操作,以期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水平。本文的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STEAM理念下的虚拟物理实验室设计研究。以STEAM理念为原则,以项目式教学为基础,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物理实验,设计系列电路焊接实验(如温控声光报警器实验、秒表实验和流水灯实验)等代表性实验。突出STEAM教育的五大核心理念,让用户感受到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真实体验。(2)虚拟物理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具体研究包括四部分内容。建模,对虚拟实验室场景以及实验器材进行取景,如二极管、蜂鸣器等,并且通过3ds Max对虚拟物体进行静态建模。搭建,深入了解虚拟开发引擎Unity3D,进行虚拟实验室场景以及具体电路焊接实验场景的搭建与开发。编程,设计实验环节,通过VS脚本编译器及C#语言对虚拟器件模型进行独立开发完成,完成连接服务器、实验室场景漫游、界面跳转、碰撞检测等功能。测试,在Window平台发布实验系统并进行用户测试。(3)虚拟物理实验的实证研究。虚拟物理实验包括三大模块,分别为登陆实验平台和漫游实验室模块、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模块、其他功能模块。用户可通过实验前讲解,按照要求依次完成相关实验内容。最后依据学生的调查问卷来进行教学成果分析。依托STEAM教育为核心理念的虚拟物理实验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物理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李佳勉[4](2021)在《基于虚实融合的网络仿真规模扩展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通网络的大规模部署,新兴网络应用大量涌现。信通网络各层协议和应用在正式部署于实际系统之前须经过严格的测试。因而,构建逼真度高、成本可控且灵活可扩展的测试网络对于网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信通网络结构复杂、构建成本巨大,若所有测试网络均采用实际物理设备搭建,将耗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为降低构建大规模测试网络的成本,提升测试网络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采用虚拟节点构建测试网络。另一方面,若测试网络节点均采用虚拟节点复现,则无法保证仿真逼真度。因而,论文提出了基于虚实融合技术的网络仿真理念。在由实际物理节点构成的网络拓扑上,将大量虚拟节点接入物理网络,与物理节点共同构成大规模被测网络,从而实现在提升测试网络构建灵活性、敏捷性和可扩展性同时,有效降低其构建成本。论文基于课题组的网络仿真测试云相关研究,创新提出并实现了基于节点映射和基于虚拟交换机的两种单物理节点虚实融合方案,并进一步对其性能进行优化,在实现物理网络接入网络仿真测试云的同时,引入容器技术,以高效利用网络仿真云底层物理资源。此外,论文提出了基于节点映射实现的动态链路虚实融合仿真方法,实现了模拟任意被测节点和网口的随机失效事件。此外,针对物理网络种类复杂,数量繁多的特点,论文提出了两种可拓展的、易搭建的面向多个网段的物理网络虚实融合方案,即:基于多浮动IP与基于路由节点的多网段虚实融合方案。其中,基于路由节点的方案解决了基于多浮动IP方案的物理网卡瓶颈问题,可更好地满足网络仿真测试云多网段虚实融合仿真需求。论文通过网络测试工具对基于节点映射和基于虚拟交换机的两种单物理节点虚实融合方案进行了互通性验证,紧接着对基于路由节点的多网段虚实融合方案进行了三个不同网段的互通性验证。进一步,论文对上述虚实融合方案分别进行了时延、带宽等多维度的性能评估。此外,论文通过应用案例中的目标仿真场景,来验证仿真测试云在加入了虚实链路后,与普通的虚拟链路或物理链路相比,是否依然可以正常仿真。经过实验结果表明,论文研究的虚实融合仿真方案可以有效可靠地实现物理节点与虚拟实例节点共同仿真。

高帅[5](2020)在《实时动态真三维地形表达环境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对地形地貌进行模拟表达常采用传统实体沙盘和数字电子沙盘方式,然而,实体沙盘内容固定、制作成本高、无法交互;电子沙盘不具有真三维显示特性,观察视角受限,空间分析欠缺。新兴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往往不能同时兼容真三维显示、显示区域可切换及裸眼观看的优势,给各级指挥决策部门洞悉态势、制定计划、指挥行动带来了诸多不便。论文所提出的实时动态真三维地形表达方式能利用DEM数据快速构建任意区域三维立体场景,将符号化的矢量数据分别与卫星影像和分层设色图叠加制作纹理数据,利用多通道投影融合技术将纹理数据投影到三维立体场景上,解决了真三维显示、内容可切换、裸眼观看、可引接实时态势数据等关键技术问题。既能充分发挥传统沙盘的优势,又能快速切换作战区域,可满足常规及应急情况下战略研究、行动筹划、联合指挥等各类应用需求。本文依托实际项目,对机械制造领域的相关技术进行优化改进,将其应用到地理信息表达领域,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数控点阵与投影融合的实时动态真三维地形表达方式,并对相关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数字点阵替代实体沙盘作为三维地形表达的载体,并对多点成形技术优化改进,设计了四轴驱动方案,实现了在微小空间利用现有尺寸电机同时驱动四根单元体运动;设计了利用气阀控制单元体抱紧与放松的复位装置,实现单元体的快速回落;研究了系统构建过程中的精密单元体设计技术、精密驱动控制技术、重载机架承重技术及累积误差消除技术等核心技术。2、研究了实时动态真三维地形表达的软件系统,详细探讨了数据处理系统、数控点阵系统以及投影融合矫正系统构建的原理路径及方法步骤;重点研究了多通道影像融合矫正匹配算法的原理和思路,实现影像融合矫正算法。3、实现了实时动态真三维地形表达原型系统,提出了系统设计的技术指标,并提出了三种其他地形地貌表达系统所不具备的主流应用方式,充实了地理信息表达方式。

黄海涛[6](2020)在《基于MCD的空心杯线圈成型装置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心杯电机是一种具有节能、灵敏及稳定等性能的微特电机,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民用等领域。绕组线圈作为空心杯电机的关键元件,其制造水平直接影响空心杯电机质量性能。目前,国内电机公司在生产某类型空心杯线圈时,仍依赖手工作业来完成空心杯线圈的加工制造,但手工操作过程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并导致空心杯线圈制造质量较差。为解决空心杯线圈手工制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拟运用机电一体化设计平台MCD完成某类型空心杯电机线圈成型装置的设计研究。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解决方案(Mechatronics Concept Designer,MCD)是依托于UG NX软件系统的机电概念设计模块,是一款面向多学科协同设计与集成仿真的机电一体化设计平台。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基于MCD平台设计一种面向空心杯线圈成型的工作装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分析了传统机电一体化设计流程及不足,并分析了MCD机电一体化设计原理及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基于MCD平台的机电一体化设计系统框架,并对基于MCD的机电一体化设计中系统工程、协同设计及调试验证等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2)从研究空心杯线圈的成型工艺需求出发,创建装置的系统工程活动,对装置的需求、功能及逻辑进行分析,创建了装置设计需求、功能表达及逻辑流程。基于Teamcenter平台协同建立装置“需求-功能-逻辑”模型(RFL模型)。并根据功能及逻辑设计了装置组成及运行原理方案。(3)对装置中送线、排线、卷圆及输出等机构进行了结构组成设计,建立了各组成机构的几何模型。设计了装置运行的动作流程,并建立了机构部件之间的运动关系,分析了基于时序和事件的动作。为装置模型定义物理及运动属性,创建执行器及传感器属性,分别通过定义时序行为和事件行为建立仿真序列,完成了装置虚拟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装置动作运行的有效性。(4)在MCD虚拟环境中,通过虚拟调试技术对空心杯线圈成型装置模型进行调试验证。结合MCD、TIA Portal及PLC控制器等建立了装置虚拟调试系统,通过在MCD及TIA Portal中分别创建装置信号机制和PLC控制程序,实现了装置组成机构在调试设定下运行,验证了装置在结构组成及行为动作层面设计的可行性。

刘澍鑫[7](2020)在《基于液晶器件的增强现实显示》文中指出实现自然舒适的三维显示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近几年,随着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使三维显示技术可以应用于新的场景。而目前的大部分产品都存在调焦和辐辏冲突的问题,使得用户在长期使用后感到疲劳、恶心。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真三维技术被应用于增强现实显示中。相比于其他真三维显示,多平面显示通过离散的二维切片画面,来构建三维物体,具有方法简单、计算量小、画质高等特点。可切换器件是实现多平面显示的关键。若要应用到增强现实显示领域中,则对可切换器件的尺寸、重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液晶材料实现的器件具有电控可调、平板化设计、轻薄紧凑等优点。本文为实现多平面的增强现实显示,针对液晶器件,包括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几何相位液晶透镜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了基于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散射膜片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为实现基于时分复用方法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需要可切换器件具备快速的响应时间,而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在具备快速响应特性的同时,又可以作为承接屏幕应用在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系统中,实现紧凑的系统设计。(1)研究了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工作机理,实现了0.65 ms的动态响应时间。(2)设计了结构简单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系统,通过时序地切换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散射态和透明态,实现不同深度画面构建,从而实现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2.研究了基于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散射膜片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为了减小基于液晶散射膜系统的功耗,我们将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应用在多平面显示中,实现在驱动方法、阈值电压、光学透过率等性能上的优化。(1)研究了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工作机理,并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其光电特性的影响,实现了2 ms以内快速响应时间。(2)设计了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系统,实现具有正确调焦信息的多平面显示。3.研究了基于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彩色多平面显示。为了实现彩色多平面显示,提高画面的显示质量,实现更加舒适的增强现实显示。(1)研究了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光谱特性,并分析了数字微镜器件的衍射特性。(2)设计了准直彩色投影光路系统,利用三色LED照明、数字微镜器件作为微显示屏,实现具有正确调焦信息的62.5 Hz双目彩色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系统。4.研究了基于几何相位液晶透镜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为实现多平面的构建,并实现体积小、重量轻的显示系统,提出将几何相位液晶透镜应用于多平面显示系统中,通过改变透镜焦距,实现不同深度画面的构建。(1)研究了基于光配向方法制作的聚合物稳定几何相位液晶透镜,设计了多平面的显示系统,通过采用4f系统组成的双远心光路系统,实现相同视角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设计并展示了双平面系统。(2)设计了消色差几何相位液晶透镜,研究了其对R、G、B分立波长的聚焦效果,设计了基于消色差透镜的彩色多平面显示系统。

王冰清[8](2020)在《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文中研究指明插图,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再现性和说明性的绘画,它依附于文本而存在。本文针对插图艺术在不同功能作用下的表现方法与发展现状,一方面回归插图原本解释说明的性质,一方面又以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出现,运用于各个领域。分析了插图定义扩展的必然性,论述了插图艺术经过扩展后的功能性转换、手法衍生、内涵变化。分析了“信息时代”的视觉文化背景插图的现状,讨论了插图艺术的功能性转换及运用多样手法表现的客观原因。进而从图解演绎与信息的视觉化呈现入手,分析不同领域对插图艺术的需求,直观再现、分析能力、传播效果、接受度等。突出了“以图解为方法”这一当下信息视觉化的需求和表现特征,分析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插图的图解方法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及对视觉文化的影响,可以为插图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与参照。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贾春艳[10](2020)在《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中,数字互联网产品逐渐成为大众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载体。面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需求,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本文主要研究并设计一个基于Web的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系统,以促进瓦当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共享与服务。针对该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的设计,重点结合交互设计理论与方法,首先从视觉界面和交互方式角度,对数字博物馆构建进行研究,规划并设计了数字博物馆平台的整体架构及交互流程,旨在为浏览者、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娱乐和研究的互联网文化资源平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一、对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设计需求进行分析,揭示传统博物馆的现状,传统展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延伸出数字博物馆的性质与相关定义,接着阐述数字博物馆相比于传统博物馆的优越性与特殊性,进一步证明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二、按照交互设计流程,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对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进行用户调研、用户需求分析以及预期目标研究,从概念设计、结构设计、界面设计三方面系统性探析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策略,并论述数字博物馆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支持。三、合理构思数字博物馆的信息框架和交互流程,从视觉界面、空间场馆搭建、交互方式去设计实现数字博物馆,完成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四、借助问卷调查与可用性测试的方式,对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展示平台进行用户体验评估,将调查与测试结果以数据的形式进行量化处理,依据平台的有效性、易用性、趣味性进行评估分析,获得用户反馈数据,得出测试结论并进一步优化设计。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提高人们对瓦当这一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促进中国瓦当文化的发展,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有效的对瓦当这一不可再生的古文物进行保护和传承。

二、快速原型虚拟逼真设计原理及体系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速原型虚拟逼真设计原理及体系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STEAM理念下基于Unity3D虚拟物理实验室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STEAM教育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虚拟物理实验室的设计原则
    2.1 虚拟物理实验室的框架设计
    2.2 虚拟物理实验室的用户角色和功能
    2.3 虚拟物理实验室的关键技术
        2.3.1 计算机图形学技术
        2.3.2 Shader
    2.4 软件开发环境
        2.4.1 Unity
        2.4.2 3ds Max
        2.4.3 MySQL
    2.5 硬件开发环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物理实验室的开发流程
    3.1 素材、数据的收集
    3.2 3ds Max的模型建造
        3.2.1 模型的创建方法及原则
        3.2.2 模型的具体创建过程
        3.2.3 模型的转换与导出
    3.3 MySQL数据库数据存储
        3.3.1 MySQL数据库的特性及优点
        3.3.2 虚拟物理实验室登录信息的创建
    3.4 Unity特点及关键技术
        3.4.1 Unity常用视图及特点
        3.4.2 Unity流程图
    3.5 Unity交互实现研究
        3.5.1 创建登录信息
        3.5.2 材质贴图与光源
        3.5.3 虚拟3D漫游控制
        3.5.4 碰撞检测与实现
        3.5.5 界面跳转
        3.5.6 粒子系统
    3.6 虚拟物理实验的发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物理实验室的功能实现与教学实践研究
    4.1 登录实验平台及漫游实验室模块
    4.2 实验操作及现象模块
    4.3 其他功能模块
    4.4 STEAM与虚拟物理实验的结合
    4.5 教学实践研究
        4.5.1 教学设计实施
        4.5.2 教学成果分析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基于虚实融合的网络仿真规模扩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网络仿真测试云技术研究
    2.1 云计算技术基础
        2.1.1 虚拟化技术
        2.1.2 软件定义网络技术
        2.1.3 云计算资源管理技术
    2.2 网络仿真测试云架构及实现
        2.2.1 网络仿真测试云硬件架构
        2.2.2 网络仿真测试云逻辑架构
        2.2.3 网络仿真测试云软件模块
    2.3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网络仿真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物理节点虚实融合仿真设计与实现
    3.1 基于节点映射的单物理节点虚实融合方案
        3.1.1 设计原理
        3.1.2 实现流程
    3.2 基于虚拟交换机的单物理节点虚实融合方案
        3.2.1 设计原理
        3.2.2 实现流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理网络虚实融合仿真设计与实现
    4.1 基于节点映射的物理网络虚实融合方案
        4.1.1 基于随机事件设定的动态链路虚实融合
    4.2 基于虚拟交换机的物理网络虚实融合方案
    4.3 多网段物理节点网络虚实融合方案
        4.3.1 基于多浮动IP的多网段虚实融合
        4.3.2 基于路由节点的多网段虚实融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功能测试与性能评估
    5.1 实验环境
    5.2 参数设置与假设
    5.3 功能验证
        5.3.1 互通性验证
        5.3.2 链路性能测试
    5.4 性能评估
        5.4.1 虚实链路性能评估
        5.4.2 可重复性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应用案例分析
    6.1 场景设计与搭建
    6.2 实验设计及结果展示
    6.3 实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实时动态真三维地形表达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三维地形表达
    2.1 传统的三维地形表达方法
    2.2 基于虚拟现实的三维地形表达
        2.2.1 虚拟现实技术
        2.2.2 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技术构成
        2.2.3 虚拟现实基本特征
        2.2.4 基于虚拟现实的三维地形表达
    2.3 基于增强现实的三维地形表达
        2.3.1 增强现实技术
        2.3.2 增强现实系统关键技术
        2.3.3 基于增强现实的三维地形表达
    2.4 实时动态真三维表达
第三章 实时动态真三维地形表达硬件设计研究
    3.1 设计原则
    3.2 数控点阵
        3.2.1 应用情况
        3.2.2 技术瓶颈
    3.3 多点成形技术
        3.3.1 技术特点
        3.3.2 技术发展概况
        3.3.3 应用前景
    3.4 多点成形技术改进
        3.4.1 多点成形技术应用缺陷
        3.4.2 四轴驱动方案
    3.5 精密单元体设计
    3.6 精密驱动控制设计
    3.7 单元体复位设计
    3.8 重载机架设计
    3.9 累积误差消除技术
第四章 实时动态真三维地形表达软件系统设计
    4.1 研究内容
    4.2 技术路径
        4.2.1 方案流程
        4.2.2 路径实现
    4.3 数据处理系统
        4.3.1 数据准备
        4.3.2 地形构建
        4.3.3 纹理制作
    4.4 数控点阵系统
    4.5 投影融合矫正系统
        4.5.1 融合矫正
        4.5.2 原理及思路
        4.5.3 投影融合矫正算法
第五章 实时动态真三维地形表达原型系统
    5.1 系统技术指标
    5.2 系统运行效果
    5.3 地理信息多元表达方式研究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MCD的空心杯线圈成型装置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机电一体化设计发展现状及趋势
        1.2.2 国外空心杯线圈制造发展现状
        1.2.3 国内空心杯线圈制造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MCD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
    2.1 机电一体化设计概述
    2.2 MCD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分析
        2.2.1 MCD机电一体化设计原理
        2.2.2 MCD机电一体化虚拟仿真
    2.3 基于MCD的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案
    2.4 基于MCD的机电一体化设计组成
        2.4.1 系统工程活动
        2.4.2 协同设计过程
        2.4.3 调试验证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心杯线圈成型装置系统方案设计
    3.1 空心杯线圈成型装置需求分析
        3.1.1 空心杯线圈成型工艺需求
        3.1.2 装置设计需求规划
        3.1.3 装置组成及控制需求
        3.1.4 装置需求模型建立
    3.2 空心杯线圈成型装置功能设计
        3.2.1 装置功能分析
        3.2.2 装置功能模型建立
    3.3 空心杯线圈成型装置逻辑设计
        3.3.1 装置逻辑分析
        3.3.2 装置逻辑模型建立
    3.4 空心杯线圈成型装置原理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心杯线圈成型装置系统综合设计
    4.1 装置结构组成设计
        4.1.1 送线机构设计
        4.1.2 排线机构设计
        4.1.3 卷圆机构设计
        4.1.4 输出机构设计
    4.2 装置行为动作设计
        4.2.1 装置动作流程设计
        4.2.2 装置运动关系建立
        4.2.3 基于时序的动作分析
        4.2.4 基于事件的动作分析
    4.3 装置虚拟仿真设计
        4.3.1 模型物理/运动属性定义
        4.3.2 模型执行器/传感器定义
        4.3.3 模型仿真序列设计
        4.3.4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心杯线圈成型装置模型调试验证
    5.1 装置虚拟调试技术方案
        5.1.1 装置虚拟调试技术分析
        5.1.2 装置虚拟调试方案
    5.2 装置虚拟调试系统建立
    5.3 装置虚拟调试实现
        5.3.1 装置信号机制建立
        5.3.2 装置控制程序开发
        5.3.3 虚拟调试操作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液晶器件的增强现实显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增强现实显示技术
    1.3 三维显示深度要素
    1.4 真三维显示技术及在增强现实技术中的应用
        1.4.1 集成成像显示技术
        1.4.2 全息技术
        1.4.3 超多视角显示
        1.4.4 体三维显示
    1.5 多平面技术发展现状及瓶颈
        1.5.1 多平面显示原理概述
        1.5.2 基于固定目镜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
        1.5.3 基于可调焦器件的多平面显示
    1.6 本论文的的研究工作
        1.6.1 基于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散射膜片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研究
        1.6.2 基于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散射膜片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研究
        1.6.3 基于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彩色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研究
        1.6.4 基于几何相位液晶透镜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研究
    1.7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AR显示
    2.1 引言
    2.2 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材料
        2.2.1 液晶材料
        2.2.2 液晶参数
        2.2.3 聚合物稳定液晶散射和快速响应机理
    2.3 基于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
        2.3.1 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制备
        2.3.2 聚合物稳定液晶电光性质测量
        2.3.3 基于正型PSLC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系统设计
        2.3.4 基于正型PSLC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系统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增强现实显示
    3.1 引言
    3.2 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材料
        3.2.1 负性液晶材料
        3.2.2 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工作原理
    3.3 基于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
        3.3.1 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制备
        3.3.2 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光电性质测试
        3.3.3 基于反型PSLC的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系统设计和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SLC的彩色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
    4.1 引言
    4.2 彩色多平面系统设计
        4.2.1 DMD的衍射特性
        4.2.2 基于LED实现的彩色多平面设计
        4.2.3 聚合物稳定液晶光谱特性
        4.2.4 系统驱动设计
    4.3 彩色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几何相位液晶透镜的增强现实显示
    5.1 引言
    5.2 基于聚合物稳定PB液晶透镜的增强现实显示
        5.2.1 几何相位原理
        5.2.2 聚合物稳定PB液晶透镜制备
        5.2.3 基于PB液晶透镜的多平面系统设计和实现
    5.3 基于消色差几何相位透镜的增强现实显示
        5.3.1 消色差PB透镜设计与制备
        5.3.2 基于消色差PB透镜的彩色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1.1 正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散射膜片快速响应器件研究
        6.1.2 反型聚合物稳定液晶散射膜片快速响应器件研究
        6.1.3 彩色多平面增强现实显示研究
        6.1.4 几何相位液晶透镜器件研究及在增强现实中的应用
    6.2 未来工作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授权或公开的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8)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起源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插图相关性概念解读
        一、图画
        二、图像
        三、图解
        四、图式
        五、图示
        六、图谱
        七、图形
        八、图案
        九、图法
        十、图像化
        十一、视觉化
第一章 :概念与延伸:功能的系列解读
    第一节 关于插图概念的功能与表达方法
        一、插图的再现性与表现性
        二、插图的说明性
        三、插图的技术性
        四、插图的实用性
        五、插图的图解方法
    第二节 关于插图的分类与图解表达
        一、技术性的图示
        二、说明性的图解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二章 :图画与认知:信息的图解演绎
    第一节 视觉符号与启蒙教育
        一、看图识字
        二、看图说话
    第二节 板书图示与概念表达
        一、简笔画与知识表达
        二、视觉图示与原理推演
    第三节 手绘图示与信息交流
        一、现场草图与直观解读
        二、边说边画与信息传递
    第四节 手机信息与视觉的符号化
        一、基本功能与使用方式导视
        二、网络表情系列与情感语言交流
        三、衍生扩展与动态变化解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与引导:使用说明及过程操作
    第一节 原理结构与装配图示
        一、家用电器的结构与功能表达
        二、手工制品的工艺分析与制作流程
        三、拼装玩具的构件与步骤说明
    第二节 地域信息与图像引导
        一、出行路线规划与插图手法
        二、地形地貌的介绍与图像表示
        三、特殊地图的不同用途与插图形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科学与视觉:复杂原理的图示表达
    第一节 人体解剖与医疗功用
        一、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笔记
        二、安德烈·维萨里的解剖学绘画
        三、中医经络穴位的制图艺术
    第二节 博物与手绘:动植物标本图解
        一、《发现之美》与自然史考察的视觉笔记
        二、乔治·居维叶的生物学幻想图示
        三、标本图画与中国工笔绘画及郎世宁绘画的比较
    第三节 建筑·图示:建造的结构与演示
        一、彼得·埃森曼的《图解日志》
        二、梁思成营造学社考察札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动与图式:动态的三维分解
    第一节 体育运动的步骤图解
        一、广播体操的推广与图示呈现
        二、跳台跳水运动的姿势规范与得分说明
        三、太极拳分解动作的图示演绎
    第二节 舞蹈教学中的图示说明
        一、现代舞的技术训练图示
        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解说
        三、体育舞蹈的技术规范
    第三节 肢体语言与插图表现
        一、手旗旗语的信号传达与航运保障
        二、手语的学习与信息传递
        三、魔术表演的动作分解与图示揭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归纳与总结:作为插图表达方法的图解
    第一节 理性的图示
    第二节 感性的图解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瓦当文化的发展
        1.2.2 数字博物馆相关研究
        1.2.3 交互设计的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组织结构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设计需求分析
    2.1 传统博物馆的展示现状分析
    2.2 数字博物馆功能优势
        2.2.1 数字博物馆特性
        2.2.2 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优势分析
    2.3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3.1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
        2.3.2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可行性
    2.4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应用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
    3.1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用户研究战略
        3.1.1 用户需求分析和预期目标
        3.1.2 用户研究方法
    3.2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概念设计研究
        3.2.1 概念设计原理
        3.2.2 设计方法
    3.3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结构设计研究
        3.3.1 信息架构研究
        3.3.2 交互方式研究
    3.4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界面设计研究
        3.4.1 界面设计研究
        3.4.2 界面设计原则
    3.5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关键技术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实践
    4.1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用户研究
        4.1.1 数据收集
        4.1.2 实地调研
        4.1.3 问卷调查
        4.1.4 用户预期目标
    4.2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概念设计
        4.2.1 草稿
        4.2.2 情绪板
        4.2.3 场景剧本
        4.2.4 整体概念定位
    4.3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结构设计
        4.3.1 信息架构设计
        4.3.2 功能模块设计
        4.3.3 交互流程设计
    4.4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界面设计
        4.4.1 整体界面设计
        4.4.2 界面元素
        4.4.3 虚拟展厅界面设计与空间搭建
    4.5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
        4.5.1 数字博物馆网站交互设计
        4.5.2 虚拟展厅交互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用户体验评估
    5.1 问卷调查
    5.2 可用性测试
        5.2.1 设计任务
        5.2.2 招募用户并进行测试
        5.2.3 分析并解决问题
        5.2.4 测试总结
    5.3 评估结果反馈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四、快速原型虚拟逼真设计原理及体系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STEAM理念下基于Unity3D虚拟物理实验室的设计与研究[D]. 彭佃非.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虚实融合的网络仿真规模扩展技术研究[D]. 李佳勉.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实时动态真三维地形表达环境研究[D]. 高帅. 长安大学, 2020(06)
  • [6]基于MCD的空心杯线圈成型装置设计研究[D]. 黄海涛. 贵州大学, 2020(01)
  • [7]基于液晶器件的增强现实显示[D]. 刘澍鑫.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D]. 王冰清.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秦汉瓦当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D]. 贾春艳. 西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快速原型虚拟现实设计的原理和架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