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

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浅议创新精神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董文静[1](2020)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无可替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价值观念,追求“君子”的优秀人格,一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这些文化精髓对当今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具有极大地修正与指导借鉴意义。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高校教育往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再次突出强调“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目标与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落实包含高校体育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建设。师德的建设更应扎根于传统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因此,将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精华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当中去,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应,更是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发展的重要一步。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师德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入手分析,通过阐述儒家人文精神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修正指导作用,旨在探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敬业意识薄弱、自我提升意识不强、育人意识不强等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这不仅损害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群体形象,更阻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表明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亟待加强。2.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继承与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建设,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3.儒家以人为本、仁爱、博学、笃志、终身学习、尊师重教、诚信、忧患责任意识、义利观等人文精神可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文化元素支持。4.以“君子”人格为指导,依据义利关系、安贫乐道、仁礼并重、自省自克、经世致用等原则,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以及66个二级指标构成,该体系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5.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既包含“德性”又包含“德行”在内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45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评价提供参考。6.基于儒家人文精神提出的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等举措,可为提升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7.可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增大师资培训资金投入、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依法实施社会舆论管控等方式保障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落实。

孙园媛[2](2020)在《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红色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具体的红色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又具有区域性优势,将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目标,培养教师的家国情怀以及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效性等。从红旗渠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情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弱化、教学内容上缺乏对红旗渠精神的充分开发利用、融入红旗渠精神的方法单一、部分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缺乏了解以及学校对红旗渠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够。通过分析,其原因为教师的教学理念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师研究红旗渠精神的意识不足、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动力不足、学生的思想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以及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上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为了使红旗渠精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认为应该做到:教师树立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教师提高对红旗渠精神的情怀、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红旗渠精神,以此来提高教师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将红旗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开展红旗渠精神实践教学、开设研究红旗渠精神的兴趣课程,以此来拓宽学生学习红旗渠精神的渠道。学校加强文化建设,拓宽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渠道;学校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宣传红旗渠精神的物质保障;学校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开发利用红旗渠精神的能力。以此为红旗渠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有效支持。最后,本文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具体讲述如何有效地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到课程中。

杨欢[3](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发现问题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积极主动的创新型人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生的上课理念也在逐渐革新,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在核心素养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高中政治课的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面对当前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挑战,要求学生学会用长远的眼光分析问题,要把问题意识贯穿整个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精神。本文首先论述了问题及问题意识的概念、理论依据及其重要性;其次分析学生问题意识不足的现状与原因;最后根据学生的现状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教师、学生、教育评价体制三个方面提出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以期对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刘静[4](2020)在《当代基础美术教育“兼容并蓄”思想及实践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蔡元培提出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后来林风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美术教育思想,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下早已进入多元文化时代,新一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因此面临着重要挑战,而美术教育中所存在的“泛西化”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再一次成为了我们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兼容并蓄”思想赋予我们新的时代意义。当代基础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文化以及培养学生全面的美术核心素养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兼容并蓄”的教育思想。同时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美术教育实践者,他们在美术课程开发与教学中十分重视“兼容并蓄”,形成了大量的优秀案例。由此,本文对当代基础美术教育“兼容并蓄”思想及实践案例展开了研究。本文将“兼容并蓄”思想与当代的美术课程理念相联系,不断挖掘其思想在当代基础美术教育中的内涵,并通过优秀的实践案例,对实践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对实践效果进行反思和归纳。文章第一部分结合多元文化时代的背景,从不同主体出发,提出了当代基础美术教育中所存在的“泛西化”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联系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结合蔡元培和林风眠的生平经历,从创作观念、观众阶级、教学方法等角度阐述了“兼容并蓄”美术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内涵;第三部分将“兼容并蓄”思想和当代基础教育中的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核心素养等教育理念进行联系,系统地探讨其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内涵;第四部分对优秀的实践案例进行探究,以深圳布心中学的《特色刻纸艺术》为主例,并辅以其他优秀案例,从创作技法、审美观念、文化精神、教学群体等层面出发,结合“兼容并蓄”思想内涵对实践内容和实践目标进行具体分析;最后一部分,针对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实践后的效果进行反思,并归纳和总结当代基础美术教育“兼容并蓄”思想带给我们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罗紫榆[5](2020)在《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旋律电视剧的主题内涵在不断丰富。现实题材以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状态为主体,不断融合新的社会动态加以创作,令观众时刻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时刻体会到时代气息的变更,成为主旋律电视剧的有力枝干。类型叙事作为一个特定叙事体系,在遵循故事一般性成规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调整、融合、变化,培养相对成熟的观众群体,并顺应观众的期待不断对类型电视剧叙事模式进行革新。类型叙事强化了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大众化表达,并显现出一些文本内容上的规律。本文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作为研究对象,对近年来的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影像文本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此类电视剧类型叙事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建议。第一章厘清了“主旋律电视剧”、“现实题材电视剧”、“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三个概念以及对“类型电视剧”与“类型叙事”、“电视剧类型”与“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进行辨析,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确定,并整理了“主旋律电视剧”的内涵变化,对“现实题材”被囊括进“主旋律电视剧”作出了阐述。第二章梳理了“主旋律”时代内涵的变迁,从类型叙事的特征和现实题材的优势分析了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特点,并列举了现实题材下,军旅剧、家庭剧、都市剧和行业剧是怎样与主旋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的。第三章采取个案分析法,先从总体概述军旅剧、家庭剧、都市剧和行业剧的创作内涵,再选择四部能分别代表近年来这四类电视剧创作倾向的剧集,从人物形象、情节设置、视觉图谱和主题观念四个方面阐述这些剧是如何进行类型叙事的。第四章,类型融合是电视剧艺术与电视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本章重点论述了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里,类型融合的元素调动与表现特征,并从切实表达的时代主题、多线铺展的情节节奏、多面性格的人物塑造和多元融合的风格拓展四个方面,剖析了近年来此类电视剧受到大量关注与良好口碑的缘由。第五章,对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进行了反思和展望。从三个方面反思了创作意图与市场接受上的得失,一是通俗审美与抽象形态的隔阂,二是人物深度与支线庞杂的矛盾,三是类型期待与叙事套路上的落差;从两个方面展望了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如何走向“讲好中国故事”,一是关注现实和扎根生活的类型开发,二是展现艺术与市场运作的价值平衡。

王江波[6](2020)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本选题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而产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指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带来的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效果及能力。该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和理论视野,对于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以下简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改进的需要、立德树人的高校之本守正创新的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来说,本研究聚焦于从研究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迫切需要到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挖掘古今中外相关思想资源;再研究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而剖析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发挥机制,再结合现实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优化作用发挥的策略。归结起来,本研究集中于以下几大问题的探讨。第一,挖掘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从国家核心竞争力、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立德树人发挥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为切入点,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中外思想资源。“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础”“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文化价值因素、心理与精神因素、态度因素、民族性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性影响是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第二,厘清了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在对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要素、地位的分析基础上,进而把握“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实践主体。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则表现为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筑于形成国家开放战略中相互渗透,共建于互为对方营造环境中相互协调,共构于实现人全面发展目标中相互支撑。第三,剖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及其作用发挥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等则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发挥机制。第四,分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根据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排名和总结立德树人的表现,构建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指标体系。用显示性指标概括分析了两者常年的整体状况,用解释性指标详细分析了两者近年的具体状况,得出需要继续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论。最后从加深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认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等维度探讨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优化路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弥补了立德树人促进国家发展缺少实证研究的短板,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统计(共计21年),并与国际数据进行结合,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余蕾[7](2020)在《中学生奋斗精神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中生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青少年的受教育情况也朝着一个良好的态势发展。但是绝大部分青少年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因素,这对于青少年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阻碍,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且应当进行及时的纠正。青少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奋斗精神,怎样践行奋斗精神,至今尚无定论。在当今学术界,关于中学生奋斗精神相关的论文也较为鲜见,说明当下中学生的奋斗精神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探讨。同时,研究中学生奋斗精神,既可对中学生的成长之路起到适当的引领作用,也能为研究中学生奋斗精神的后来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基于对以上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本研究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第一章以成都市石室中学为例,采取了调查法、实践法和访谈法来进行深入探讨,在探讨的同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并且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措施,探寻近年来关于中学生奋斗精神的研究现状以及不足之处,不断优化对策和建议。在指出当前中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之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第二章根据计划制定相关的研究设计,针对当前中学生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在了解他们当下的学习和精神状态的前提下,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作出具体的说明。同时,文章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在了解中学生当前学习和生活状态的前提下,剖析他们对奋斗精神的看法,以及引领他们如何养成奋斗精神。在研究方法上,问卷调查法和个人访谈法运用得最多,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中学生奋斗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总体来看,该研究实用性较强,广泛性较强,时代性和综合性较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选题范围较广,导致研究的均衡性存在不足;方法论意识不强,导致研究的表述性不够规范;应用的研究较多,偏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等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与当前的教育制度、教育体系以及学校的教育方法密切相关,也和选题能力以及自身专业素质密切相关。最后,文章从当前的教育现状以及可以采用的一些改进性建议出发,多个角度阐述了中学生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学生的奋斗精神教育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思政学科发展的优势紧密结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中学生对奋斗精神的领悟力,同时,从课堂的教学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深化中学生对奋斗精神的认识,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好准备。

郝亚梅[8](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演变历程及其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从未中断。尤其是近年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更加明确了社会发展对于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高度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知识经济时代向前高质化发展的最关键资源。国家的创新发展要通过创新人才去推动,创新人才的培育与高质量产出离不开教育工作的重点实施。在创新因子充满社会每一个角落的创新时代,作为经济社会“知识中心”、“人才中心”、“科技中心”主力军的高校,实施并高度重视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目标的创新教育的开展,承担起培育创新人才、提升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责任,已毫无疑问也义不容辞。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是对高等教育内涵式深化发展迫切需要的回应,其对于人才的创新综合素养、科学研究的创新水平、社会服务的创新能力提升都有着重要且明显的意义,目前更是成为驱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双动力驱动机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从多方面、多视角出发,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工作开展研究,并屡创佳绩。但是从政策支持、理论研究、具体活动三个关键维度出发,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演变历程及其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次研究正是基于此,以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的方法观作为指导,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研究理念,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为纵向研究区间,以与高校创新教育相关的政策支持、理论研究、具体活动为研究的横向基础内容,并以此三个关键维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为梳理、划分其演变历程的依据,较为客观、全面、系统化的展现探索与萌芽、上升与发展、多元化发展、全面深化发展四段演变历程下我国本科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状况,力求通过对此类感性材料的掌握,上升到理性层面,探究其宏观层面的演变特征,展望未来发展新趋势。本次研究主要由以下几个重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在理析国内外高校创新教育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创新教育、高校创新教育等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并力求明确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与思路,为后续演变历程的分析做好铺垫。第二部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演变历程。该部分包括文章的一至四章节,主要划分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与萌芽、上升与发展、多元化发展、全面深化发展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将高校创新教育置于政策支持、理论研究、具体活动三个研究维度之下,力求客观、系统化的探究不同阶段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情况与特点。第三部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演变特征。与民族振兴紧密结合、由模仿西方到本土化探索、从校内探索走向社会整体联动、创新人才培养范畴不断丰富、国家层面制度设计全方位持续保障、由精英化培养向大众化、普及教育过渡。第四部分:总结。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在演变历程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展望高校创新教育未来发展新方向。

李孟强[9](2019)在《中职财经商贸类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调查研究 ——基于创业教育和校园文化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业结构性矛盾有所上升,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一定的压力。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双创战略的实施,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国家相关政策强调推进双创战略,加强学校创业教育,营造有助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在此背景下,从创业教育和校园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职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梳理需求层次理论、内隐学习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关于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创业精神以及校园文化的调查问卷,将创业教育划分为基础性教育、实践性教育、模拟性教育和观察性教育四个维度,将创业精神划分为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和主动精神三个维度,将校园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维度,在L市5所中职学校对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开展个案访谈与问卷调查。通过对收集的322份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第一,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在基础性教育、实践性教育和模拟性教育开展方面表现较好,而在观察性教育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第二,中职学生对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感知较强,而对制度文化的感知较弱;第三,中职学生在创业精神的创新性与主动性维度上表现较好,但缺乏冒险精神。进一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级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创业教育对中职财经商贸类学生创业精神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实践性教育、观察性教育和模拟性教育对创新精神和主动精神均有显着正向影响,实践性教育和观察性教育对学生冒险精神均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二,创业教育对校园文化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实践性教育、模拟性教育对校园精神文化有显着正向影响,实践性教育对校园物质文化有显着正向影响,基础性教育、实践性教育、模拟性教育分别对校园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三,校园文化在创业教育影响中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创业精神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校园精神文化在实践性教育和模拟性教育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主动精神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校园制度文化在基础性教育、实践性教育、模拟性教育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校园行为文化在基础性教育、实践性教育、模拟性教育影响学生冒险精神和主动精神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为了进一步培育中职财经商贸类学生的创业精神,本文从政府和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政府和社会层面要完善和优化创业政策,引导和激发创业精神,并树立典型,弘扬创业精神;学校层面要创新校园文化表现形式,营造创业精神氛围,并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学生自身要积极学习创业榜样,并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感悟创业精神。

薛军丽[10](2019)在《基于创造过程哲学视角的创造教育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要求实施创造教育。创造教育的形成基于这样一种逻辑: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可以通过教育激发并不断提升。创造学理论为创造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主要基于创造过程哲学视角,研究我国创造教育实践,重点是剖析问题,并提出对策。论文的研究对于阐发创造学理论在创造教育中的价值,加强创造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以逐步展开对“创造教育”这一研究对象的研究。首先,研究对创造教育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加以阐释,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结构和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其次,借助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创造过程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创造过程研究的基本研究趋势,从中筛取具有高代表性的论文研究以供本研究借鉴参考,同时揭示创造过程研究与创造学的相互关系。再次,在创造过程哲学的视角下,对创造教育的基本内涵、创造教育研究现状、创造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中学创造教育模式等加以研究,明晰实施创造教育的现实意义。然后,研究论文的第四部分,则对我国创造教育现状加以分析,以安徽中学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把握我国中学创造教育的现状,分析我国创造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创造主体成己不足,创造成果成物有余,创造环境不够宽容等,进而提出中学创造教育问题归因。其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创造教育过程系统理论模型。即基于创造过程哲学有关理论,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创造教育的策略和对策:一是促进创造主体成己;二是营造适宜的创造环境,构建创造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三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努力形成合力。最后,基于本研究的主要论点及不足,对未来研究加以展望。

二、浅议创新精神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创新精神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儒家人文精神
        1.3.2 高校体育教师
        1.3.3 高校体育教师师德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国内对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对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2.1.3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2.1.4 国内对儒家文化融入体育道德的研究现状
        2.1.5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融入体育的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2.2.2 国外关于体育道德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归纳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4.1.1 儒家思想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4.1.2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整体现状
        4.1.3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4.1.3.1 原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乏力
        4.1.3.2 高校体育教师相关法律法规较少
        4.1.3.3 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4.1.3.4 政治思想觉悟有提升空间
        4.1.3.5 爱岗敬业意识薄弱
        4.1.3.6 教师自身提升意识淡薄
        4.1.3.7 部分教师责任心缺少
        4.1.3.8 功利主义倾向
        4.1.3.9 育人意识淡薄,忽视德育工作
        4.1.3.10 学术风气不正
        4.1.3.11 部分教师精业博学程度不高
        4.1.3.12 部分教师以身作则意识淡薄
    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4.2.1 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目标
        4.2.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任务
        4.2.2.1 体现儒家“人文”精神
        4.2.2.2 突出高校体育教师特点
        4.2.2.3 强化“立德树人”思想
    4.3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原则
        4.3.1 坚持“安贫乐道”原则,实现师德与自身职业特征相统一
        4.3.2 坚持“仁礼并重”原则,实现师德与社会关系相制约
        4.3.3 坚持“自省自克”原则,实现师德与个人道德品质相统一
        4.3.4 坚持“经世致用”原则,实现师德标准的系统性、可操作性
    4.4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与方式
        4.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
        4.4.1.1 以人为本
        4.4.1.2 忧患、责任、奉献精神
        4.4.1.3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4.4.1.4 自省自克
        4.4.1.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4.1.6 尊师而惮,耆艾而信,知微而论
        4.4.1.7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4.4.1.8 君子义以为上
        4.4.1.9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4.1.10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4.4.1.11 有教无类
        4.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方式
        4.4.2.1 以“君子”人格为指导,构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
        4.4.2.2 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4.5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4.5.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4.5.1.1 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
        4.5.1.2 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
        4.5.1.3 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
        4.5.1.4 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
        4.5.1.5 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
        4.5.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保障
        4.5.2.1 政府发挥作用,加强政策保障
        4.5.2.2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制保障
        4.5.2.3 加大培训投入,保障师资质量
        4.5.2.4 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学校保障
        4.5.2.5 依法管理舆论,加强社会保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红旗渠精神及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自力更生的精神内涵
        二、艰苦创业的精神内涵
        三、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涵
        四、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
    第二节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发展
        一、党民一心、求真务实的精神
        二、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精神
        三、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精神
        四、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精神
    第三节 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二、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资源
        三、为激励全社会创新创业提供动力支持
    第四节 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 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目标
        二、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家国情怀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节 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可行性
        一、国家对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视
        二、红旗渠精神内涵和课程内容的契合
        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第三章 红旗渠精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红旗渠精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入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弱化
        二、教学内容上缺乏对红旗渠精神的充分开发利用
        三、融入红旗渠精神的方法单一
        四、部分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缺乏了解
        五、学校对红旗渠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够
    第二节 红旗渠精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薄弱的原因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
        二、教师研究红旗渠精神的意识不强
        三、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动力不足
        四、学生思想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五、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上的问题
第四章 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对策
    第一节 教师提高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一、教师树立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
        二、教师提高对红旗渠精神的情怀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入红旗渠精神
    第二节 拓宽学生学习红旗渠精神的渠道
        一、将红旗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二、开展红旗渠精神实践教学
        三、开设研究红旗渠精神的兴趣课程
    第三节 学校为红旗渠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有效支持
        一、加强文化建设,拓宽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渠道
        二、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宣传红旗渠精神的物质保障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开发利用红旗渠精神的能力
第五章 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案例——以《增强生命的韧性》为例
    第一节 红旗渠精神融入《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及创新点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第二节 红旗渠精神融入《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的效果
        一、结合红旗渠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融入红旗渠精神,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三、融入红旗渠精神,提高学生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问题和问题意识的内涵
        一、问题的内涵
        二、问题意识的内涵
    第二节 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发现学习理论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素质教育实施的客观需要
        二、落实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不足的表现及其原因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设计
        二、问卷数据分析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问题意识不足的表现
        一、不敢提出问题
        二、不想提出问题
        三、不必提出问题
        四、不会提出问题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问题意识不足的原因
        一、教师因素的影响
        二、学生因素的影响
        三、教育评价制度因素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策
    第一节 打造积极高效的政治课堂,使学生敢问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三、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
    第二节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学生想问
        一、运用发现学习法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形成问题意识
        三、实施问题教学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第三节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善问
        一、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大胆质疑
        二、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注重兴趣养成
        三、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第四节 优化评价体制,使学生乐问
        一、倡导评价标准多元化
        二、评价体制实施要与课程相结合
        三、注重评价过程的反思性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当代基础美术教育“兼容并蓄”思想及实践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
        1 研究方法
        2. 研究创新
一、多元文化时代中的基础美术教育
    (一) 多元文化时代基础美术教育的特点
        1. 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加强
        2. 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动增强
    (二) 多元文化时代基础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美术学习上泛西化现象依然严重
        2. 中国传统美术学习依然不够重视
        3. 兼容并蓄的创新精神还存在不足
二、“兼容并蓄”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内涵
    (一) “兼容并蓄”思想的形成
        1. 从“拿来主义”到“兼容并蓄”
        2. 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思想
        3. 林风眠“兼容并蓄”美术教育思想
    (二) “兼容并蓄”美术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1. 打破创作观念的对立
        2. 打破艺术阶级的壁垒
        3. 打破美术派别的纷争
        4. 打破专业领域的界限
三、当代基础美术教育“兼容并蓄”思想
    (一) 美术学习面向全体同学
        1. 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美术学习潜能
        2. 尊重个体差异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 综合探究学习的教育理念
        1. 打破界限的综合探索领域的出现
        2. 突出全面的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 文化包容与理解的精神
        1. 珍视优秀民族和民间美术文化
        2. 尊重和理解世界多元美术文化
        3. 培养兼容并蓄的美术创新精神
    (四) 多样化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
        1. 民族与民间美术内容的增加
        2. 突出地方自然与文化的特色
四、当代基础美术教育“兼容并蓄”思想的教学实践案例
    (一) 深圳布心中学刻纸课程
        1. 古今剪纸技法传承与创新
        2. 现代刻纸工具材料的改良
        3. 中西古今剪纸文化的融合
        4. 东西方审美观念的结合
        5. 刻纸课程从学校走向社区
    (二) 其他优秀教学实践案例
        1. 佛山市铁军小学狮头艺术
        2. 清远市回澜初级中学烟熏画艺术
五、当代基础美术教育“兼容并蓄”思想实践展望
    (一) 符合多元文化时代的要求
    (二) 有利于消除社会泛西化现象
    (三) 有助于正确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四) 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一)主旋律电视剧研究相关
        (二)现实题材电视剧研究相关
        (三)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研究相关
        (四)类型研究相关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分析法
        (三)文本分析法
    四、研究意义
        (一)创新点
        (二)理论价值
        (三)现实价值
第一章 主旋律电视剧与类型叙事概述
    一、主旋律电视剧的定义与其题材
        (一)主旋律电视剧的界定与嬗变
        (二)主旋律电视剧的核心价值与意义
        (三)主旋律电视剧涉及的题材
    二、类型叙事与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
        (一)类型叙事
        (二)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主要类型
第二章 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总体特征呈现
    一、“主旋律”时代内涵的变迁
    二、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特点
        (一)作为类型叙事的特征
        (二)作为现实题材的优势
    三、类型电视剧与主旋律内容的结合
        (一)军旅剧与“爱国主义”精神
        (二)家庭剧与“家文化”特征
        (三)都市剧与“改革创新”精神
        (四)行业剧与“自我奉献”精神
第三章 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分析
    一、军旅剧——展现家国鸿鹄之志
        (一)军营青年群体的人物形象
        (二)“英雄成长型”情节设置
        (三)呼应主旨的视觉图谱
        (四)保家卫国的主题观念
    二、家庭剧——树立和谐家庭风尚
        (一)亲子家庭的人物形象
        (二)“网状交汇型”情节设置
        (三)相互作用的视觉图谱
        (四)和谐家风的主题观念
    三、都市剧——聚焦当代都市文化
        (一)当代都市职场的人物形象
        (二)“冲突并行型”情节设置
        (三)强化立意的视觉图谱
        (四)奋斗成长的主题观念
    四、行业剧——歌颂岗位奉献精神
        (一)单一行业群体的人物形象
        (二)“以零串整型”情节设置
        (三)精准呈现的视觉图谱
        (四)敬业奉献的主题观念
第四章 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融合策略
    一、类型融合的元素调动
        (一)类型元素的多元调动
        (二)类型元素的集成创新
    二、类型融合的表现特征
        (一)切实表达的时代主题
        (二)多线铺展的情节节奏
        (三)多面性格的人物塑造
        (四)多元融合的风格拓展
第五章 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创作意图与市场接受的得失
        (一)通俗审美与抽象形态的隔阂
        (二)人物深度与支线庞杂的矛盾
        (三)类型期待与叙事套路的落差
    二、展望:走向“讲好中国故事”
        (一)关注现实与扎根生活的类型开发
        (二)展现艺术与市场运作的价值平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文涉及的中国电视剧年度选集部分作品
    附录2 :论文第三章涉及的个案剧集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溯源
    2.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
        2.1.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论断
        2.1.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论断
        2.1.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重要论断
    2.2 守正传承:中国传统社会的相关论述
        2.2.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2.2.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思想
        2.2.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思想
    2.3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的相关论述
        2.3.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2.3.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观点
        2.3.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观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1 立德树人的解析
        3.1.1 立德树人的内容、特征、原则、任务
        3.1.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3.1.3 立德贯穿于树人全过程
    3.2 科学认识国家核心竞争力
        3.2.1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科技、创新是构成要素
        3.2.3 四个要素形成合力
    3.3 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3.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时代新人”
        3.3.2 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
        3.3.3 共筑在形成国家开放的战略中相互渗透
        3.3.4 共建在互为对方营造的环境中相互协调
        3.3.5 共构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中相互支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4.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引领作用
        4.1.2 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
        4.1.3 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
    4.2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4.2.1 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
        4.2.2 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
        4.2.3 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
        4.2.4 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方法
    5.1 指标体系构成与框架
        5.1.1 指标选取依据、原则与框架
        5.1.2 数据来源及其发布单位
        5.1.3 分析方法为单变量频数分析、双变量相关系数、分类与制表
    5.2 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状况及特征
        5.2.1 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
        5.2.2 高校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保持健康向上并逐步提升
        5.2.3 教师尊重与关爱学生表现突出,学术道德等稳定上升
        5.2.4 积极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肯定学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
        5.2.5 党和政府工作表现突出,综合国力趋势乐观
    5.3 显示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3.1 立德树人对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性表现
        5.3.2 立德树人对人才的相关性表现
        5.3.3 立德树人对科技的相关性表现
        5.3.4 立德树人对创新的相关性表现
    5.4 解释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5.4.1 国家核心竞争力随着对党的领导的不断坚定等而提升
        5.4.2 不断加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趋势保持同步
        5.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状态互相契合
    5.5 对策与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作用的路径思考
    6.1 形成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透视视角
        6.1.1 全方位地把握国家核心竞争力
        6.1.2 充分肯定我国制度优势
        6.1.3 自主设计国家核心竞争力指标
        6.1.4 以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6.2 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6.2.1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
        6.2.2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
        6.2.3 立德树人要注重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方面上下功夫
        6.2.4 建设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
    6.3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6.3.1 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6.3.2 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6.3.3 要扩大高等教育开放水平
    6.4 加强党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全面领导
        6.4.1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6.4.2 培养和组织精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队伍
        6.4.3 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领导责任
    6.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中学生奋斗精神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中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学生奋斗精神培养的理论解读及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奋斗精神培养的理论诠释
        (一)中学生奋斗精神的内涵
        (二)中学生奋斗精神的类型
        (三)中学生奋斗精神的主要特征
        (四)中学生奋斗精神培养的目标
    二、中学生奋斗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中学生向上拼搏的积极性
        (二)助益中学生找到奋斗的正确打开方式
        (三)引发中学生的持续思考
        (四)丰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二章 中学生奋斗精神培养的现状分析——以成都石室中学为例
    一、中学生奋斗精神培养的现状调查
        (一)关于石室中学学生的问卷调查
        (二)关于石室中学家长的问卷调查
        (三)关于石室中学教师的问卷调查
        (四)关于石室中学校长的个人访谈
    二、中学生奋斗精神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奋斗精神的意识
        (二)学校教育导向以应试教育为主
        (三)社会宣扬树立奋斗精神的力度不够
        (四)中学生缺乏树立奋斗精神的自觉意识
    三、中学生奋斗精神培养的现状归因
        (一)教师对奋斗精神培养认识不到位
        (二)素质教育理念的缺乏
        (三)新时代的奋斗标杆宣扬不足
        (四)学生参与相关教育相对较少
第三章 中学生奋斗精神培养的对策
    一、家长榜样示范
        (一)以身作则
        (二)自我反省
        (三)及时沟通
        (四)耐心指导
    二、教师强化引导
        (一)推动学科建设,实现教学目标
        (二)注重培养方法,实现知识进步
        (三)突出学习效果,实现能力提升
        (四)注重奋斗过程,实现精神升华
    三、学校高度重视
        (一)通过英雄事迹来鼓励中学生树立奋斗精神
        (二)把奋斗精神纳入评选三好学生标准当中
        (三)建立班级奋斗精神奖惩制度
        (四)各科教师定期参与奋斗精神教育培训
    四、社会树立标杆
        (一)开展奋斗精神讨论活动
        (二)开展奋斗精神评选活动
        (三)开展奋斗精神演讲活动
        (四)开展奋斗精神榜样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演变历程及其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概念界定
        1.创新
        2.创新教育
        3.高校创新教育
    (四)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
        2.国外相关研究
        3.综合评价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的难点
        2.研究的创新点
    (七)研究内容与思路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一、1978-1994 年: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与萌芽
    (一)高校创新教育政策支持的前期探索
    (二)高校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期奠基
    (三)高校创新教育具体活动的前期萌芽
        1.国家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2.高校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四)阶段小结
二、1995-2001 年: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上升与发展
    (一)高校创新教育政策支持的提出与发展
    (二)高校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提出与发展
    (三)高校创新教育具体活动的开展与发展
        1.国家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2.高校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四)阶段小结
三、2002-2011 年: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一)高校创新教育政策支持的多元化、多层面构建
    (二)高校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呈现
    (三)高校创新教育具体活动的多元化发展
        1.国家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2.高校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四)阶段小结
四、2012 年-至今: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全面深化发展
    (一)高校创新教育政策支持的全面推进与深化
    (二)高校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高校创新教育具体活动的本土化深化发展
        1.国家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2.高校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四)阶段小结
五、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演变特征
    (一)与民族振兴紧密结合
    (二)由模仿西方到本土化探索
    (三)从校内探索走向社会整体联动
    (四)创新人才培养范畴不断丰富
    (五)国家层面制度设计全方位持续保障
    (六)由精英化培养向大众化、普及教育过渡
六、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9)中职财经商贸类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调查研究 ——基于创业教育和校园文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
        2.创业精神
        3.创业教育
        4.校园文化
    (二)理论基础
        1.需求层次理论
        2.内隐学习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
    (三)调查设计
        1.问卷设计
        2.样本选取
    (四)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本章小结
三、中职财经商贸类学生创业精神及其培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调查样本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创业精神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三)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四)校园文化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本章小结
四、中职财经商贸类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质量分析
        1.信效度分析
        2.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2.模型分析及估计结果
    (三)层级回归分析
        1.以创业精神为因变量的层级回归分析
        2.以校园文化为因变量的层级回归分析
        3.校园文化的中介作用
    本章小结
五、中职财经商贸类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和社会层面
        1.完善和优化创业政策,引导和激发创业精神
        2.树立创业典型,弘扬创业精神
    (二)学校层面
        1.创新校园文化表现形式,为创业精神培育营造氛围
        2.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培育中职学生创业意识
    (三)学生层面
        1.向商界领袖学习,感悟创业精神
        2.积极参与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增强创业主动精神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部分数据截图
    附录4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成果
致谢

(10)基于创造过程哲学视角的创造教育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创造过程研究概况
        1.2.1 创造概念界定
        1.2.2 创造学研究概况
        1.2.3 创造过程哲学研究概况
    1.3 研究结构、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结构和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创造过程研究可视化分析
    2.1 创造学研究趋势可视化分析
    2.2 创造学研究的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2.2.1 创造过程总体研究趋势可视化分析
        2.2.2 创造过程高质量文章的可视化分析
        2.2.3 创造过程研究的基金和机构分布
    2.3 创造过程与创造学关系可视化分析
        2.3.1 创造学视阈下的创造过程研究
        2.3.2 创造过程视阈下的创造学研究
第3章 创造教育研究可视化分析与意义阐释
    3.1 创造教育研究概述
        3.1.1 中国传统文化中创造因子
        3.1.2 国内外创造教育比较
        3.1.3 创造教育内涵界定
        3.1.4 义务教育阶段创造教育实证研究进展
    3.2 创造教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3.2.1 创造教育研究总体趋势和主题分析
        3.2.2 高被引频次论文趋势和来源分析
        3.2.3 高被引频次论文作者和机构分布
        3.2.4 高被引频次论文共引文献分析
    3.3 创造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视化分析
        3.3.1 教育与高质量发展的可视化分析
        3.3.2 创造教育与高质量发展的可视化分析
        3.3.3 创造教育与绿色发展的可视化分析
    3.4 创造教育实施的意义阐释
        3.4.1 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4.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
        3.4.3 开拓素质教育新视野
        3.4.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4章 我国创造教育现状分析与实证研究
    4.1 问卷调查
        4.1.1 调查概况
        4.1.2 问卷调查对象
    4.2 中学创造教育存在的问题
        4.2.1 创造主体成已不足
        4.2.2 创造成果成物有余
        4.2.3 创造环境不够宽容
    4.3 中学创造教育问题归因
        4.3.1 对创造教育重视不够
        4.3.2 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4.3.3 开展创造教育的条件不充分
第5章 创造过程哲学视角下加强创造教育的策略
    5.1 促进创造主体成己
        5.1.1 教师是创造教育的主体
        5.1.2 教师需要提高创造教育能力
        5.1.3 牢固树立创新理念
    5.2 营造适宜的创造环境
        5.2.1 营造宽容的创造环境
        5.2.2 强化条件保障
    5.3 努力形成合力
        5.3.1 家庭教育是最好的催化剂
        5.3.2 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主阵地
        5.3.3 社会教育是助推器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创造教育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浅议创新精神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D]. 董文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红旗渠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研究[D]. 孙园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D]. 杨欢.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4]当代基础美术教育“兼容并蓄”思想及实践案例研究[D]. 刘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近年来现实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类型叙事研究[D]. 罗紫榆. 西南大学, 2020(01)
  • [6]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 王江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 [7]中学生奋斗精神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中生为例[D]. 余蕾. 西南大学, 2020(01)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演变历程及其特征分析[D]. 郝亚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中职财经商贸类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调查研究 ——基于创业教育和校园文化的视角[D]. 李孟强.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2)
  • [10]基于创造过程哲学视角的创造教育实证研究[D]. 薛军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