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外洗治疗流行性结膜炎

青蒿外洗治疗流行性结膜炎

一、青蒿外洗治疗流行性结膜炎(论文文献综述)

郑文洁[1](2019)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献方具有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特色,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整理挖掘运用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贯彻中医药法的举措。笔者通过走访本校图书馆,利用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和读秀系统检索,对馆藏献方专着及中医期刊内广东省献方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目的:重整医学家底,填补当代医学史里献方运动广东板块的空缺,完善岭南医学史。同时对医学宝库进行挖掘,为现今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献方运动中不少名老中医首次将秘方验方公开,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的追本溯源也有一定帮助。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普查法、数据库检索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九本广东省中医药献方与八种中医药杂志所载广东省献方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以下成果。成果:1.发现了九本献方专着:《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工作展览会资料汇编·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和八种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献方。2.整理了九本献方专着献方3254首,八种中医期刊中广东省献方7首。3.辑录体例6万余字(61957)。4.绘制献方统计图61幅,统计表70张。5.完成了九本献方专着的分类统计,其中内科分为11大类,包含疾病113种。内科献方总数1510方,所包含传染病514方,消化系统疾病348方,泌尿系统疾病200方,呼吸系统疾病143方,肢体经络病72方,其他内科疾病68方,神经系统疾病64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8方,血液系统疾病24方,循环系统疾病22方,泌尿男性疾病17方。外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34种。外科献方总数453方,所包含外科感染212方,其他外科疾病151方,腹外疝31方,肛门直肠疾病27方,肿瘤21方,泌尿男性疾病9方,骨关节结核2方。妇产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29种。妇产科献方总数317方,月经病96方,产后病77方,妇科杂病76方,妊娠病31方,带下病18方,前阴病10方,乳汁喂养类9方。儿科分为16大类,包含疾病39种。儿科献方总数292方,所包含消化系统疾病88方,传染病62方,神经系统疾病44方,皮肤病26方,发热24方,咽喉口腔病方12方,新生儿病9方,呼吸系统疾病6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4方,泌尿系统疾病4方,其他儿科疾病3方,腹外疝3方,耳疾2方,眼疾2方,鼻病1方。骨伤科分为6大类,包含疾病8种。骨伤科献方总数189方,所包含跌打伤96方,骨折38方,枪弹伤23方,外伤20方,刀伤10方,内伤2方。皮肤科分为8大类,包含疾病21种。皮肤科献方总数134方,所包含细菌性皮肤病40方,真菌性皮肤病36方,皮炎31方,其他皮肤病8方,荨麻疹类皮肤病7方,动物性皮肤病5方,病毒性皮肤病4方,性病3方。五官科分为4大类,包含疾病25种。五官科献方总数359方,所包含咽喉口腔病182方,眼疾95方,鼻病47方,耳疾35方。6.发现献方十则以上23人,共献方526方,占比16.16%。献方最多前十位者为关济民106、何中和34、赵思竞33、邬碧泉32、赵裕才30、邓鹤芝27、李庭芬25、覃振安20、赵芳伯20、陶葆荪18。十人献方达345方,占比10.6%。7.总结出献方人两大特点:(1)不乏着名医家、生草药家以单人献方为主(2)单位献方(不记名,以单位名义献方)其次,联合献方(多人献方或多单位献方联合)最少。8.发现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9.中医献方运动产生的背景与领导人的号召,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不足有关。10.统计发现传染病献方占比15.8%,是所有病种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痢疾、肺结核、麻疹最多。痢疾献方129则,占所有献方的3.96%。结论:献方以传染病方最多,原因有三:首先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分布不均;其次岭南地区向来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温病疫症横生。献方人以临床名家为多,其中有41位广东省名老中医献方共计355则,关济民献方最多,达106方,涉及24个病种。广东省献方具有疗效好,善用岭南草药等特点。

黄安[2](2019)在《壮医“毒论”的渊薮与特色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壮医毒论是壮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医药工作者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它贯穿于壮医对疾病认识的全过程,体现在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因此,壮医毒论理论对壮医临床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壮医药的不断发展,关于壮医毒论理论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壮医理论奠基人黄汉儒教授等先后对壮医“毒”的病因、病机、治则以及“毒”的概念等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释。然而,有关壮医毒论的形成原因、理论特色、临床应用规律的挖掘整理尚未开展,诸多具有指导价值的规律未能被揭示,由此限制了壮医毒论的临床应用。为了更好的发挥壮医毒论的临床指导作用,本研究从渊薮、特色、应用三个方面对壮医毒论进行挖掘整理,梳理出了壮医毒论的渊薮,归纳出了壮医毒论的理论特色,挖掘出了壮医毒论在临床应用的规律,通过临床研究部分验证了壮医毒论的指导作用,并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形成了如下主要结论:一、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等方法得出,壮医毒论的形成与壮族地区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壮族哲学文化、壮族宗教信仰、壮族习俗文化、壮族饮食文化等对壮医毒论的形成影响深刻。二、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出壮医毒论的5大特色:以毒命名疾病;用毒解释病因病机;解毒是壮医治病的主要方法;解毒药种类繁多;解毒方药组方精炼,善于使用鲜药解毒。三、通过临床数据挖掘,发现了壮医“毒”病研究的地理分布和趋势,壮医“毒”病的主要疾病谱、病因分类、病机特点,挖掘出壮医“毒”病的治法分类及联用规律、用药特点与组方规律、治疗选穴特点及组穴规律。四、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壮医“解毒方”——壮药龙钻通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肯定,DAS28评分、ESR值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初步验证了壮医毒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五、通过应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揭示了壮药龙钻通痹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归属于壮医毒病范畴)的作用机制,进一步证明了该方主要通过has05323 Rheumatoid arthritis等信号通路实现“解毒”效果。

秦丽[3](2018)在《广西上思县中药资源调查分析及拳卷地钱的生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广西上思县是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县之一,本文对该县中药资源的植物种类、分布、蕴藏量及传统医药知识等情况进行调查,对该县域中药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该县民间用药拳卷地钱进行生药学研究,为推进中药资源开发与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基础。方法:文献调查法,野外调查(包括样线调查和样地样方调查)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精准定位、拍摄照片、采集标本,访问调查,内业整理(标本制作及鉴定、数据整理、数据库填报、整理上思县药用植物名录);对民族药(壮、瑶药)进行区系分析,比较同种药用植物在中医、壮、瑶医的用药异同点;以民间用药拳卷地钱为例对其进行显微观察,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通过UHPLC-MS法确定其黄酮类成分。结果:1.进行野外37个样地、185个样方的调查,采集到有花果中药资源植物812种,隶属147科507属,多种科(含种数>20)共4科(豆科、大戟科、茜草科、菊科),种属仅1属(紫金牛属);中药资源主要为全草类、根及根茎类。药用部位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全草类(338次);其次为根及根茎类(239次);清热类和活血化瘀类药用植物最为常见,种数分别占上思县药用植物种类数的61.95%、42.36%。上思县的药用植物普遍存在一药多效的现象,其总功效种类数与药用植物种类总数比达到1.9594;上思县药用植物分布类型大多为热带分布,植物具有热带性质。2.上思县栽培药材有牛大力、肉桂、八角、栀子等;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种,自治区级保护植物8种。样方调查中共出现15种重点物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枫香树(0.1568),侧面反映其蕴藏量较大;其次为楝(0.1405)、菝葜(0.0919)、白茅(0.0635)、千里光(0.0365)等,一定程度上表明其蕴藏量一般。3.上思县壮、瑶两个少数民族,其医药各具特色,如壮族的刮痧、挑痧,瑶族的药浴。调查到该县常用壮药共142种,瑶药共48种,多为清热解毒、跌打损伤、祛风湿类药。同个物种的功效及药用部位在中医、壮医、瑶医的使用存在异同。4.苔藓植物是近年发现具有保肝护肝作用的植物,其中的地钱属植物作为民间草药,在上思县当地使用较多,具有较大的药用潜力及开发价值。采集上思县域内外12个产地拳卷地钱样品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其植物形态特征、显微特征可作为拳卷地钱鉴定参考依据。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拳卷地钱样品总黄酮含量在4.6882~48.8298mg/g之间,各产地样品含量差异较大,产于贺州昭平县拳卷地钱总黄酮含量最高。UHPLC-MS法测定广西产拳卷地钱可能含有黄酮类成分5个,分别是Apigenin7,4’-diglucuronide、Apigenin7-glucuronide、芹菜素、木犀草素、金圣草黄素。结论:本文进行了上思县中药资源调查分析及民间用药拳卷地钱生药学研究,采集并鉴定了812种中药标本,提供了上思县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及标本库,对其植被类型、地理特性、科属、药用部位、功效等多样性包括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重点药材蕴藏量、特色民族医药等进行了调查分析,提供了拳卷地钱原植物形态特征、显微特征及上思县域内外12个产地黄酮成分含量数据,测定广西产拳卷地钱可能含有黄酮类成分5个,分别是Apigenin7,4’-diglucuronide、Apigenin7-glucuronide、芹菜素、木犀草素、金圣草黄素。进行了中医、壮医、瑶医对同个基源物种药用部位及功效比较,结果表明各具特色。本文为解决该县药用植物多样性、栽培及中药资源问题和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广西产拳卷地钱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了实验依据。创新点:1.对上思县中药资源植物种类进行对比分析,对其植被类型、分布、科属、药用部位、功效等多样性进行分析,包括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重点药材蕴藏量、特色民族医药的调查与分析。2.创新上思县资源普查方法,提供了含GPS普查定位及计算机数据库等资源普查新技术。3.UHPLC-MS法测定广西产(12个产地)拳卷地钱黄酮类成分(见附件科技查新报告,编号CX2018060)。

张稚鲲[4](2017)在《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及意义]中医文献是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许多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经验与总结。在与疫病的长期抗争中,中医已认识到疫病可以通过食物、呼吸、接触等途径传染,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措施,其中药物治疗经验尤其丰富,但中医诊疗信息多具有模糊性、非线性、非定量等复杂特征,利用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在古今用药及配伍规律的对比中发现疫病处方用药特点,了解医家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为当代临床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在了解古今疫病(急性传染性病)治疗概况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临床文献,归纳、分析历代疫病方用药及配伍特点,比较古今异同,筛选常用中药,了解方剂组成中各药的适用范围,筛选常用的配伍结构,发现临床文献中的隐性信息,为现代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①文献调研。古代文献使用书目检索工具,现代文献主要运用布尔逻辑、截词、字段限定以及嵌套检索等检索技术从数据库中获取原始文献(既包括个案、医案,也包括大样本临床报道)。从每篇文献中摘取来源、年代、病名、症状、治则治法、方名、剂型、用药组成、用法及给药途径等数据项。古今数据以1911年为分界点。②数据清理。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基础数据表格,根据需求对基础数据进行清理及规范。③数据挖掘。根据齐夫定律确定分析样本,通过启用Excel高级功能、VBA编程、调用相关函数等进行频次统计,筛选高频药,使用SPSSClementine12.0、Python正则表达式匹配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了解疫病常用药对、药组及其配伍结构。[结论]①疫病用药的频次分析及古今用药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方药的实际使用情况,从用药的频次及比例了解疫病的主要治则治法,发现药味使用的变化,为筛选古今常用药及特色药,发现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中药提供线索与参考。②古今疫病总体用药有许多相似之处,祛湿药、补气药、理气药、化痰药、补血药、泻下药、消食药、补阴药的使用无太大差别,而在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等的使用方面差异较大。清热药现代方使用较古代方明显增多,而解表药古代方使用较现代方多,提示古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散”治疫,现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清”治疫。③疫病方配伍总体现代清、散、行、和的特点。“清”指清热泻火,疫病的最普遍病理特征为发热,清热为疫病治疗之要则。清热药甘寒之品常多味并用,苦寒之品常与甘寒同用。“散”“行”指药组中常配具有宣散、行滞特点的药味,提示疫毒壅滞为疫病的另一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和”指配伍中体现攻邪不伤正,补益不留邪的特点,比如,使用苦寒药时,常配以甘草等益脾缓中,使用补血药时常配以当归补血、行血并散血中之瘀毒,寓攻于补,寓补于攻。总体来看,古今在配伍原则上无太大差异,现代方配伍多以仲景方为基础。④对古今疫病用药的比较分析建立在疫病总体用药、病系用药、疾病用药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为筛选具有不同普适作用的疫病用药提供了思路与参考。⑤为临床提供了疫病组方选药的结构式思路,即疫病方=疫病共性药+病系共性药+疾病个性药,以辅助提高辨证与辨病、辨症相结合的处方用药质量,同时方便计算机分类处理,为建立疫病临床荐药系统提供思路与参考。

冯彩霞,张静慧,卢丙辰[5](2017)在《玉红汤联合药液洗眼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疗效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玉红汤联合药液洗眼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疗效,探讨其机制。方法:将149例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37例,滴传统滴眼液;洗眼组36例,中药液洗眼;玉红组38例,自拟玉红汤内服;联合组38例,玉红汤内服加洗眼;自用药第二天起每日观察患眼情况并记录;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用药前和用药3天、7天后检测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浆IL-1β、IL-6、IL-8、TNF-α水平。结果:1患眼各项表现平均消失时间和平均疗程各中药治疗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联合组又明显短于洗眼组和玉红组,但洗眼组和玉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7d时,联合组疗效优于其它用药组,但其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患者血浆IL-1β、IL-6、IL-8、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治疗3天时,各用药组患者血浆IL-1β、IL-6、IL-8、TNF-α水平虽有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治疗7天时,联合组血浆IL-1β、IL-6、IL-8、TNF-α基本降至正常组水平,而另外3组血浆IL-1β、IL-6、IL-8、TNF-α水平虽有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患者血浆IL-1β、IL-6、IL-8、TNF-α下降最为明显。结论:玉红汤联合药液洗眼能明显改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眼部表现,缩短患眼不适时间和病程;患者血浆IL-1β、IL-6、IL-8、TNF-α水平明显升高,而自拟玉红汤联合药液洗眼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浆IL-1β、IL-6、IL-8、TNF-α水平。

王卫[6](2015)在《青蒿花粉特性及育种亲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蒿(Artemisia annua L.)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草药,其叶片及花蕾中提取青蒿素为青蒿素类药物原料的主要来源,虽然可以通过化学合成法得到青蒿素,但合成步骤较为复杂,不利于工业化生产,故现阶段药用青蒿素的原料依然来源于青蒿的直接提取。本文对西南大学后山试验基地引种后外观差异较明显的绿秆、黄绿秆和紫红秆青蒿进行了开花生物学及亲和性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品系的开花物候、花粉的离体培养特性、花粉的储藏特性、柱头的可授性及不同品系间的亲和性等,以期找到有关青蒿的高效定向杂交途径,为获取更高青蒿素含量的品系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青蒿以花序为单位,是由外层的雌花包裹着中间的两性花组成的头状花序,三个品系的开花物候存在差异,开花时间主要集中于9月下旬至10月之间,绿秆和黄绿秆品系比紫红秆品系先开花,绿秆和黄绿秆品系的开花持续天数为20d左右,紫红秆品系的可达30d。通过碘-碘化钾染色法、TTC染色法、联苯胺-甲萘酚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对三个品系的青蒿花粉进行染色和离体培养得到,碘-碘化钾和TTC染色法不适宜青蒿花粉的活力检测,联苯胺-甲萘酚染色法可以用于快速测定青蒿花粉活力,但测定值偏高,离体萌发法能相对准确地反应出花粉活力。选取ME3液体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青蒿花粉在离体条件下的培养时间、培养温度,适宜培养基成分(蔗糖、PEG、硼酸、Ca2+)和影响花粉萌发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青蒿花粉较适宜的离体培养时间为120min;20~25℃是青蒿花粉萌发的适宜温度,低温和高温都不利于花粉的离体萌发;适宜的培养基为ME3+蔗糖(100 g/L)+PEG4000(100g/L);外源硼酸和Ca2+对萌发没有显着影响;上午10点采集的花粉萌发率较高,且光照条件好的花序散出的花粉萌发率较高。试验中选取联苯胺-甲萘酚染色法快速测定出三个品系的花粉在不同储藏处理条件下花粉活力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随时间的延长三个品系花粉的活力急剧下降,干燥处理显着加快了花粉活力的丧失,温度对储藏的影响作用最明显,新鲜花粉在室温条件下只能储藏2d,4℃、-19℃条件下可以储藏3d,经过筛选综合比较得,温度为4℃左右时较适合青蒿花粉的储藏。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得绿秆和紫红秆青蒿柱头可授期可以持续8-10d,一天中上午10:00至下午16:00间柱头的可授性比其它时段强,边缘雌花可授性比中央两性花的强,且其可授期比中央两性花长1-2d;亲和性试验研究表明单株内自交不亲和,无性系群体间自交不亲和,异质群体间可实现人工杂交。

郑宇翔[7](2015)在《青蒿渣综合利用—活性成分及功能性产品开发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化学及药理等研究手段,以青蒿工业药渣为研究对象,对药渣中的挥发油、黄酮及多糖类活性物质进行初步研究,并着重在功能性产品方面进行成品开发,实现对青蒿工业残渣的充分利用,为青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1青蒿渣总黄酮的初步研究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综合利用紫外一分光光度法、大孔树脂纯化等方法与技术,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筛选出青蒿渣中总黄酮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并以最佳工艺提取出青蒿渣总黄酮进行还原力测定、清除DPPH、清除羟自由基及油脂抗氧化的能力的测定,与抗坏血酸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评价其抗氧化能力;以及进行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试验,观察青蒿渣总黄酮的抗菌效果。2青蒿渣总糖的初步研究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综合利用紫外一分光光度法、大孔树脂纯化等方法与技术,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筛选出青蒿渣中总糖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并以最佳工艺提取出青蒿渣总糖进行还原力测定、清除DPPH、清除羟自由基及油脂抗氧化的能力的测定,与抗坏血酸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评价其抗氧化能力;以及用不同浓度青蒿渣总糖溶液对小鼠进行灌胃,1周后,利用二甲苯涂于小鼠耳廓造成急性炎症模型,观察不同浓度青蒿渣多糖对急性炎症的抗炎作用影响。3青蒿渣挥发油GC-MS分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青蒿原药材和青蒿渣中的挥发油,对比其含量变化,进行GC-MS分析,观察青蒿渣挥发油成分含量的变化,探讨青蒿渣挥发油是否仍具备药用成分。4青蒿香皂制备及其品质评价从青蒿渣中提取出挥发油、总黄酮、总糖3种活性成分,按照不同比例配方制备出青蒿香皂。并根据其产品外观,气味,以及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进行品质评价。结果:1青蒿渣总黄酮的初步研究1.1响应面法优化青蒿渣中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利用响应面法得到青蒿渣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31.86:1(mL/g),乙醇浓度42.55%,超声温度80 ℃,总黄酮得率预测值为3.0740%。考虑实际操作,将实验条件修改为液料比32:1(mL/g),乙醇浓度42.5%,超声温度80 ℃,在此条件下进行3组平行试验,测得实际得率平均值为3.1768%,与预测值3.0740%相近,偏差较小。说明建立的方法有较好的预测性能,且工艺稳定可靠。并利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所得的青蒿渣总黄酮进行纯化,纯化后总黄酮纯度可达63.01%。1.2青蒿渣中总黄酮的初步药效学研究1.2.1抗氧化能力测定:青蒿渣总黄酮浓度越高,其还原力越高,两者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在清除DPPH能力测定中,青蒿渣总黄酮和抗坏血酸的IC50分别为12.79±0.03 mg ·L-1和6.36±0.12 mg ·L-1;在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测定中,及油脂抗氧化能力IC50分别为1090.50±3.61 mg·L-1和214.89±0.18mg·L-1;青蒿渣总黄酮对猪油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且该作用随总黄酮用量增加而增强,尤其在实验第5天,猪油氧化速率明显降低。说明青蒿渣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但其能比抗坏血酸弱。1.2.2抗菌能力测定:青蒿渣总黄酮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效果,且随着浓度增大,抑菌效果越强。2青蒿渣总糖的初步研究2.1响应面法优化青蒿渣中总糖的超声提取工艺利用响应面法得到青蒿渣总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30.56:1(mL·g-1),超声时间28.94 min,超声温度70 ℃,总糖得率预测值为1.7538%。考虑实际操作,将实验条件修改为液料比30:1(mL.g-1),超声时间30 min,超声温度70 ℃,在此条件下进行3组平行试验,测得实际得率平均值为1.7733%,与预测值1.7538%相近,偏差较小。说明建立的方法有较好的预测性能,且工艺稳定可靠。并利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所得的青蒿渣总糖进行纯化,纯化后总糖纯度可达51.93%。2.2青蒿渣中总糖的初步药效学研究2.2.1抗氧化能力测定:青蒿渣总糖浓度越高,其还原力越高,两者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在清除DPPH能力测定中,青蒿渣总糖和抗坏血酸的IC50分别为30.69±0.04 mg ·L-1及6.39±0.12 mg ·L-1;在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测定中,及油脂抗氧化能力IC50分别为164.26±0.84 mg·L-1和214.89±0.18 mg·L-1;青蒿渣总糖对猪油具有较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明显降低猪油氧化速率。说明青蒿渣总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随其浓度增大,抗氧化能力越强,其中对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比抗坏血酸更强。2.2.2急性抗炎能力测定:与空白(生理盐水)对照组对比,阳性(阿司匹林)对照组及青蒿渣总糖高剂量组对小鼠耳廓肿胀度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两者均有较强的抑制炎症作用;且随青蒿渣总糖给药浓度增加,对小鼠耳廓肿胀抑制率也随之升高。3青蒿渣挥发油GC-MS分析结果表明,青蒿渣中挥发油是原药材的21.90%。通过GC-MS分析,青蒿挥发油共鉴定出74个成分,而青蒿渣挥发油则为70个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73.57%,与青蒿挥发油相比,其相对质量分数总和减少7.68%,相同的成分共有48个,有13个成分丢失,有9个新的成分出现,其中主要药用成分烯类、樟脑等成分都大多保留下来。4青蒿香皂制备及其品质评价制备出的含有各种不同成分的香皂,pH都介于7~9之间,硬度适中,加入青蒿挥发油的产品均有较浓烈的青蒿香气。并通过打洞法,对不同成分青蒿香皂对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抗菌实验测定,结果表明,所有青蒿香皂对大肠埃希氏菌均无抑菌效果,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菌效果,从抑菌圈大小上可知,添加活性物质成分对抑菌效果影响大小为:挥发油>总黄酮>总糖,且随着活性物质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越为明显,尤其是挥发油成分。结论:1青蒿渣总黄酮的初步研究通过响应面法得到提取青蒿渣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建立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工艺稳定可靠。并通过药效实验,证明青蒿渣总黄酮具有抗氧化能力,以及抗菌作用,具有再开发利用价值。2青蒿渣总糖的初步研究通过响应面法得到提取青蒿渣中总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建立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工艺稳定可靠。并通过药效实验,证明青蒿渣总糖具有抗氧化能力,以及明显的抗炎作用,具有再开发利用价值。3青蒿渣挥发油GC-MS分析通过GC-MS进行青蒿渣挥发油和青蒿挥发油成分的分析,证明青蒿渣挥发油的抑菌活性成分并未破坏,具有再开发利用价值。4青蒿香皂制备及其品质评价青蒿功能性香皂pH适中,外观品质较佳,对大肠埃希氏菌无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明显的抑菌作用,为普通抑菌香皂,且添加活性成分抑菌效果为:挥发油>总黄酮>总糖。

章志虔[8](2015)在《台湾青草药的研究概要及其在妇科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台湾本土的青草药部分是随大陆先民进入台湾,在本地种植和使用;部分是原产于台湾的独特品种。经过长期的使用,形成属于台湾独俱一格的中草药用药特色,这些“台湾经验”极有临床价值。本研究的目的是系统研究台湾青草药的种类和功效,搜集、保存及传承一些珍贵的经验,并建立正确青草药使用观念,希望为台湾中医临床寻找更多实用、经济、有效的中医药源。方法:1.文献研究:本研究全面收集台湾历年出版的青草药专书、相关论文等文献、加以研究及整理。2.田野调查:搜集目前青草铺仍在贩卖的青草药,与文献图谱进行对照,确定其植物名、药名以及药用部分;主要采用访谈法。通过访谈青草药店家、草药师和中医师,应用青草药治病的患者等,收集草药验方,尤其是妇科疾病的常用青草药和配方,了解其适应病症和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结果:1.台湾青草药文献:现存的台湾草药文献有50多种,包括《原色台湾药用植物图鉴》6册,《常见的台湾青草药》4册,《台湾青草茶植物图鉴》,《台湾原住民药用植物汇编》,《台湾西北海岸药用植物资源之调查研究》和《台湾东北海岸药用植物资源之调查研究》,20多个县市的药用植物资源之调查研究,以及《台湾青草药店现状之调查研究》等。2.台湾常用青草药调查:台湾各地现存204个青草药店。店售的常用青草药共计279种,基本是本地采集而来。其中,台湾特有的药用植物39种。如高氏柴胡、金线莲、牛樟芝、长柄千层塔(金不换)、台湾黄连等。有64种台湾草药可以鲜药绞汁直接饮用。有40种草药目前已有科学中药(浓缩免煎颗粒)。研究发现,部分草药有同名异物的情况,即2-3种不同的植物有同一药名,容易引起混淆。青草药有鲜品和干品。晒(烘)干的主要目的有三:贮藏、运输方便,汤液较香郁。但是有些青草药鲜品比干品药效显着,尤其是清热化湿类、清热消炎类及解表类,是值得临床用药时注意及考虑的。因青草药并未炮制,所以其偏性更甚于传统中药之熟药。善用之,则对沉屙之疾可见奇效,但若有差池,可能造成更大伤害,毕竟「是药三分毒J。3.青草药的应用情况:基本的用药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在民间使用的纯青草药方中,因为受限于药源,通常不太讲究配伍之「君、臣、佐、使」,以汤剂、药膳为主。即以青草茶、凉茶、煲汤等方式,特点是口感较好、不伤肠胃。有些青草药以半酒水煎煮,药效比较显着,尤其是止痛的青草药。4.台湾青草药治疗妇科疾病的方药:对于月经失调、崩漏、闭经、经间期出血、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妊娠恶阻、产后腹痛、产后身痛、妇科肿瘤,均有以台湾青草药为主的单味或复方,或以青草药配合中药使用。结论:1.台湾现存地方青草药文献50余种。市售青草药种类有279种,基本是本地采集而来。其中,台湾特有的药用植物39种。如高氏柴胡、金线莲、牛樟芝、长柄千层塔(金不换)、台湾黄连等。2.青草药在台湾的应用主要以汤剂、药膳为主。即以青草茶、凉茶、煲汤等方式,亦有新鲜绞汁使用。在妇科方面,主要用于调经、止带、产后调养和症瘕的辅助治疗。3.台湾青草药部分存在同名异物的情况,容易导致误用。另外,对于青草药的毒副作用已引起注意,但研究尚不深入。应该对青草药进行系统的资源调查,编制台湾草药本草,规范其使用适应症和禁忌症,提高疗效与安全性。

李士臣[9](2014)在《民间简易治疗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俗话说"偏方治大病"。这句话我体会最深。小的时候常常因胃寒,疼得死去活来;在东北把这种病叫"起外病",一般都找年纪大有经验的妇女用做针线活的针刺在胸口放血。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但同时也让我患上了"恐针症",一看到针刺来就要晕针,以至于后来针灸都没学好。高中去外地上学常常犯这种病,有一次在回家的客车上实在痛得够呛,于是司机在一个站点停下来要了一头蒜,让我吃了两瓣,没想到立刻就好了,以后再也没犯过。学了中医才知道,这是胃中寒冷,任何热性的食材都能生效,如生姜、花椒、大料等等。

张平[10](2014)在《湖南常德太阳山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太阳山地区位于洞庭湖西岸,离湖南省常德市城北11公里。太阳山地区山体呈竖起的鱼翅形状,其主峰海拔560.56米,是武陵山脉向东延伸的最后一座高峰。该地区总面积具有15.33平方千米,生态公益林面积为12.00平方千米,森林蓄积为7.4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通过对太阳山地区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的调查研究与分析,为湖南常德医药开发与利用提供丰富的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有:1.本次资源调查共发现太阳山地区药用植物种类为449种,分属122科,335属。其中药用蕨类植物有15科15属18种,药用裸子植物有8科13属15种,药用被子植物有99科307属416种。2.全草类的药用植物总数最多,占44.10%,根及根茎类次之,占31.40%,其次依次为叶类占22.05%,果实类占17.15%,皮类占10.24%,茎类占9.35%,花类占8.69%,种子类占7.80%。除此之外,以茎髓用药的药用植物有灯心草;以树脂用药的药用植物有马尾松、黑松、槐树及油茶;以鳞茎用药的药用植物有石蒜、野蒜和野百合。3.用药部位药性为寒性的植物有68科111属129种,用药部位药性为凉性的植物有40科78属89种,用药部位药性为温性的植物有49科80属91种,用药部位药性为平性的植物有57科114属131种,用药部位药性为热性的植物有3科4属4种,其中由于不同的用药部位具有不同的药性的植物有7科8属8种。4.用药部位为甘的植物有38科66属73种,用药部位为苦的植物有52科78属88种,用药部位为辛的植物有28科39属47种,用药部位为酸的植物有9科9属9种,用药部位淡的植物有6科8属8种,用药部位咸的植物有2科2属2种,用药部位具有三种滋味的植物有12科15属15种。5.太阳山地区有毒药用植物种64种。有大毒的植物1科1属1种;有毒植物21科27属31种;有小毒植物22科31属34种。其中全草有毒的植物有19种。根及根状茎有毒的植物有31种。茎有毒的植物有4种。叶有毒的植物15种。花有毒的植物6种。果实及种子有毒的植物13种。6.太阳山野生药用植物种类繁多、药用植物质地多样、群落结构复杂,对其多样性研究对开发当地药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对常德市太阳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创建太阳山地区药用植物数据标本库、药用植物图片库,有利于对太阳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深挖该地区有价值的药用资源具有重意义。

二、青蒿外洗治疗流行性结膜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蒿外洗治疗流行性结膜炎(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献方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现状
        1.1.1 岭南地区单方、验方研究
        1.1.2 献方运动及献方研究
        1.1.3 民族医学的验方、单方、秘方研究
        1.1.4 名医经验方收集整理
        1.1.5 验方、单方、秘方的应用价值与现阶段问题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献方收集与整理
    2.1 研究方法
    2.2 献方收集
        2.2.1 广东省中医献方专辑
        2.2.2 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中医献方收集
    2.3 献方整理
        2.3.1 献方纳入标准
        2.3.2 献方排除标准
        2.3.3 数据校订校勘
第三章 献方体例
    3.1 《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编撰体例
    3.2 《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编撰体例
    3.3 《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编撰体例
    3.4 《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5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编撰体例
    3.6 《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编撰体例
    3.7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8 《常用草药验方集解》编撰体例
    3.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编撰体例
第四章 献方统计
    4.1 九种献方专辑统计
        4.1.1 《上编》统计
        4.1.2 《下编》统计
        4.1.3 《广东省献方集》统计
        4.1.4 《各县市献方集》统计
        4.1.5 《广州市献方集》统计
        4.1.6 《兴宁县献方集》统计
        4.1.7 《高要县献方集》统计
        4.1.8 《荔湾区献方集》统计
        4.1.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统计
    4.2 九种献方分类统计
        4.2.1 内科
        4.2.2 外科
        4.2.3 妇产科
        4.2.4 儿科
        4.2.5 骨伤科
        4.2.6 皮肤科
        4.2.7 五官科
    4.3 九本着述献方人统计
        4.3.1 献方人特点
        4.3.2 献方人介绍(献方数最多前十位)
        关济民
        何中和
        赵思兢
        邬碧泉
        赵裕才
        邓鹤芝
        李庭芬
        赵芳伯
        覃振安
        陶葆荪
第五章 中医献方专题讨论
    5.1 献方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5.1.1 献方运动的产生
        5.1.2 广东省献方运动启动与发展
        5.1.3 广东省献方在全国献方运动中的地位
        5.1.4 为什么要献方
        5.1.5 存在问题
    5.2 传染病献方数量居首
    5.3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
        5.3.1 名医所献,疗效当佳
        5.3.2 经验传承,实属宝贵
        5.3.3 用方心得,佐证佳效
        5.3.4 疫病献方,应时之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壮医“毒论”的渊薮与特色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壮医毒论的渊薮与特色梳理
    第一节 壮医毒论的渊薮
        一、壮族地区地理环境对壮医毒论形成的影响
        二、壮族哲学对壮医毒论形成的影响
        三、壮族宗教信仰对壮医毒论形成的影响
        四、壮族习俗文化对壮医毒论形成的影响
        五、壮族饮食文化对壮医毒论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 壮医毒论的理论特色
        一、以毒为名命名疾病
        二、用毒解释疾病病因病机
        三、解毒法是壮医治疗疾病的主要大法
        四、壮药分类中解毒药品种繁多
        五、壮医解毒方药特色鲜明
第二章 壮医毒论临床应用规律的分析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壮医毒病临床观察文献的筛选
        二、《壮医毒论临床应用现代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三、统计分析
    第二节 结果与小结
        一、文献检索结果
        二、文献基本信息
        三、文献主要信息
        四、小结
第三章 壮医解毒方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探讨
    第一节 壮医解毒方壮药龙钻通痹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一、研究对象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壮药龙钻通痹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广西上思县中药资源调查分析及拳卷地钱的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上思县中药资源概况
    第一章 上思县概况及调查方法
        1.1 上思县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质地貌
        1.1.3 气候
        1.1.4 植被概况
        1.1.5 中药资源概况
        1.1.6 传统医药民俗风貌
        1.2 调查方法
        1.2.1 样线调查
        1.2.2 样地样方调查
        1.3 栽培情况调查
    第二章 中药资源特点分析
        2.1 科的组成特点分析
        2.2 属的组成特点分析
        2.3 性状分析
        2.4 药用部位分析
        2.5 药用功效分析
        2.6 重点调查品种分析
        2.6.1 重点调查品种统计
        2.6.2 部分中药材蕴藏量分析
        2.7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分析与对策
        2.8 上思县中药材栽培现状分析
        2.8.1 栽培的中药材种类调查及分析
        2.8.2 中药材栽培适宜性调查
        2.8.3 栽培技术要点
        2.9 药用植物地理特性分析
        2.9.1 属的区系分析
        2.9.2 优势科及表征科分析
    第三章 常用中药、壮药、瑶药的比较
        3.1 调查方法
        3.2 结果
        3.2.1 同个物种在中医、壮医、瑶医的药用部位的比较
        3.2.2 同个物种的功效在中医、壮医、瑶医中的比较
        3.3.3 壮、瑶族民间验方调查
        3.3 小结
第二部分 民间药拳卷地钱的生药学研究
    第四章 地钱属植物的生态分布调查
    第五章 拳卷地钱生药学研究
        5.1 拳卷地钱显微鉴别
        5.1.1 仪器与试剂、药材
        5.1.2 方法与结果
        5.2 拳卷地钱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5.2.1 样品制备
        5.2.2 仪器与试剂
        5.2.3 实验方法与结果
        5.2.4 讨论
        5.3 拳卷地钱黄酮类化学成分分析
        5.3.1 仪器与试剂、药材
        5.3.2 供试品制备
        5.3.3 色谱条件与测定
        5.3.4 结果
        5.3.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件 查新报告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古代中医疫病探赜
    1. 疫病释义
    2. 疫病病因
    3. 疫病防治
        3.1 宋以前
        3.2 宋金元
        3.3 明清
第二部分 疫病的现代中医药治疗
    1. 建国以来我国法定急性传染性疾病回顾
    2. 常见疫病的中医药治疗
        2.1 病毒性肝炎
        2.2 细菌性痢疾
        2.3 流行性感冒
        2.4 流行性腮腺炎
        2.5 手足口病
第三部分 古今疫病方药数据挖掘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研究方法
    3. 数据挖掘结果
        3.1 疫病高频药挖掘
        3.1.1 疫病总体用药
        3.1.2 疫病病系用药
        3.1.3 疫病病种用药
        3.2 疫病用药古今对比数据挖掘
        3.2.1 古今总体用药
        3.2.2 古今病系用药
        3.2.3 古今病种用药
        3.3. 疫病方配伍规律挖掘结果
        3.3.1 疫病方总体配伍规律
        3.3.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
        3.3.3 疫病病种配伍规律
第四部分 讨论
    1. 疫病用药特点分析
        1.1 总述
        1.2 古今用药比较分析
        1.2.1 疫病总体用药
        1.2.2 古今病系用药
        1.2.3 古今病种用药
        1.3 疫病用药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分析
        1.3.1 细菌性痢疾
        1.3.1.1 古代方
        1.3.1.2 现代方
        1.3.1.3 小结
        1.3.2 病毒性肝炎
        1.3.2.1 古代方
        1.3.2.2 现代方
        1.3.2.3 小结
        1.3.3 流行性腮腺炎
        1.3.3.1 古代方
        1.3.3.2 现代方
        1.3.3.3 小结
        1.4 古今疫病用药特点总结
    2. 疫病方配伍特点分析
        2.1 古今疫病方总体配伍特点分析
        2.1.1 古代方
        2.1.2 现代方
        2.1.3 小结
        2.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特点分析
        2.2.1 Ⅰ类疫病
        2.2.1.1 古代方
        2.2.1.2 现代方
        2.2.1.3 小结
        2.2.2 Ⅱ类疫病
        2.2.2.1 古代方
        2.2.2.2 现代方
        2.2.2.3 小结
        2.2.3 Ⅲ类疫病
        2.2.3.1 古代方
        2.2.3.2 现代方
        2.2.3.3 小结
        2.3 疫病病种配伍特点分析
        2.3.1 细菌性痢疾
        2.3.1.1 古代方
        2.3.1.2 现代方
        2.3.1.3 小结
        2.3.2 病毒性肝炎
        2.3.2.1 古代方
        2.3.2.2 现代方
        2.3.2.3 小结
        2.3.3 流行性腮腺炎
        2.3.3.1 古代方
        2.3.3.2 现代方
        2.3.3.3 小结
        2.4 疫病方配伍特点总结
第五部分 结语
    1. 问题与思考
    2. 主要创新点
    3.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玉红汤联合药液洗眼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疗效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退出标准
    1.6 治疗方法
        1.6.1 对照组
        1.6.2 洗眼组
        1.6.3 玉红组
        1.6.4 联合组
    1.7 观察指标
    1.8 疗效判定
    1.9 实验室检查
    1.1 0 毒副作用观察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用药4组眼部表现平均消失时间和平均疗程比较
    2.3 治疗7d时用药四组疗效比较
    2.4 治疗前、治疗3d、7d时五组血浆IL-1β、IL-6、IL-8、TNF-α情况比较
    2.5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讨论

(6)青蒿花粉特性及育种亲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青蒿概述
        1.1.1 青蒿简介
        1.1.2 青蒿的栽培及育种
        1.1.3 青蒿的药理作用
    1.2 开花生物学特性
    1.3 花粉活力
    1.4 花粉储藏特性
    1.5 授粉特性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2.4 研究技术路线
第3章 青蒿开花动态观测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花器官形态观察
        3.2.2 开花物候
        3.2.3 开花过程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青蒿花粉活力的检测方法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测定指标及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碘-碘化钾法
        4.2.2 TTC染色法(2,3,5-氯代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
        4.2.3 联苯胺-甲萘酚染色法
        4.2.4 离体萌发法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青蒿花粉的离体萌发特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及花粉采集
        5.1.2 试验方法
        5.1.3 测定指标及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花粉离体培养时间的确定
        5.2.2 花粉离体培养温度的确定
        5.2.3 蔗糖浓度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5.2.4 不同PEG种类和不同质量浓度的PEG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5.2.5 硼酸和Ca~(2+)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5.2.6 采集时间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5.2.7 植株不同采集部位花粉萌发力的差异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青蒿花粉的储藏特性研究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6.1.3 测定指标及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室温(25℃)条件下花粉活力的变化
        6.2.2 4℃条件下花粉活力的变化
        6.2.3 -19℃条件下花粉活力的变化
    6.3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青蒿柱头的可授性及育种亲和性研究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1.3 测定指标及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花期柱头的可授性
        7.2.2 柱头可授性的日变化
        7.2.3 育种亲和性
    7.3 小结与讨论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开花生物学结论
        8.1.2 花粉活力检测方法结论
        8.1.3 花粉离体萌发结论
        8.1.4 花粉储藏结论
        8.1.5 可授性及亲和性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7)青蒿渣综合利用—活性成分及功能性产品开发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青蒿研究综述
        1 药用来源考证
        2 资源分布
        3 化学成分研究
        4 药理研究
    第二节 青蒿化学分成及其提取工艺研究现状
        1 挥发性成分
        2 非挥发性成分
    第三节 青蒿渣的研究及其综合开发利用
        1 青蒿渣的研究
        2 青蒿渣的综合开发利用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 研究思路
        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蒿渣中总黄酮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响应面法优化青蒿渣中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青蒿渣中总黄酮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1 青蒿渣黄酮的抗氧化能力测定
        2 青蒿渣总黄酮的抑菌能力测定
        3 小结
第三章 青蒿渣中总糖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响应面法优化青蒿渣中总糖的超声提取工艺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青蒿渣中总糖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1 青蒿渣总糖的抗氧化能力测定
        2 青蒿渣总糖急性抗炎实验
        3 小结
第四章 青蒿渣挥发油GC-MS分析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五章 青蒿香皂制备及其品质评价
    第一节 青蒿香皂的制备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青蒿香皂抗菌能力测定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 讨论
        1 青蒿渣总黄酮的初步研究
        2 青蒿渣总糖的初步研究
        3 青蒿渣挥发油GC-MS分析
        4 青蒿香皂制备及其品质评价
    第二节 结论
        1 青蒿渣总黄酮的初步研究
        2 青蒿渣总糖的初步研究
        3 青蒿渣挥发油GC-MS分析
        4 青蒿香皂制备及其品质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青蒿药材图
    附录二 青蒿香皂
    附录三 青蒿香皂抗菌试验
    附录四 英文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8)台湾青草药的研究概要及其在妇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台湾青草药史
        一、原住民时期
        二、清领时期
        三、日治时代
    第二节 台湾药用植物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台湾的青草药店现状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台湾青草药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动机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
第三章 台湾常用药用植物的种类及使用概述
    第一节 解表类
    第二节 清热利湿类
    第三节 解毒消炎类
    第四节 祛风湿类
    第五节 活血止血类
    第六节 润肺化痰止咳类
    第七节 行气止痛类
    第八节 镇静催眠类
    第九节 利水通淋类
    第十节 滋养补益类
    第十一节 散瘀化结类
    第十二节 清肝明目类
    第十三节 拔毒止痒类
    第十四节 外伤类
    第十五节 台湾特殊本草介绍
        一、高式柴胡
        二、金线莲
        三、牛樟芝
        四、长柄千层塔(金不换)
        五、台湾黄连
        六、灵芝
        七、小结
第四章 台湾青草药在妇科领域的运用
    第一节 台湾青草药治疗妇科病的方药
        一、月经病
        二、带下病
        三、妊娠病
        四、产后病
        五、妇科杂病
    第二节 讨论
        一、月经病
        二、带下病
        三、妊娠病
        四、产后病
        五、妇科杂病
    第三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湖南常德太阳山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前期准备
        2.2.2 实地调查
        2.2.3 调查线路安排
        2.2.4 采集与鉴定药用植物标本
        2.2.5 有关参考资料
3 结果与分析
    3.1 太阳山地区药用植物种类分布情况
    3.2 太阳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分析
        3.2.1 药用植物用药部位分析
        3.2.2 药用植物的药性分析
        3.2.3 药用植物药用疗效分析
        3.2.4 有毒药用植物分析
    3.3 太阳山地区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分析
        3.3.1 太阳山地区野生药用植物类别分析
        3.3.2 太阳山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质地分析
        3.3.3 太阳山地区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4 讨论
    4.1 保护太阳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意义
    4.2 保护太阳山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建议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太阳山地区野生药用植物物种名录
附录二 太阳山地区野生药用植物彩色图谱(部分)
致谢
个人简介

四、青蒿外洗治疗流行性结膜炎(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D]. 郑文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2]壮医“毒论”的渊薮与特色及应用研究[D]. 黄安.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 [3]广西上思县中药资源调查分析及拳卷地钱的生药学研究[D]. 秦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
  • [4]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D]. 张稚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
  • [5]玉红汤联合药液洗眼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疗效和机制研究[J]. 冯彩霞,张静慧,卢丙辰.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7(01)
  • [6]青蒿花粉特性及育种亲和性研究[D]. 王卫. 西南大学, 2015(08)
  • [7]青蒿渣综合利用—活性成分及功能性产品开发初步研究[D]. 郑宇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5)
  • [8]台湾青草药的研究概要及其在妇科的应用[D]. 章志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2)
  • [9]民间简易治疗的临床应用[A]. 李士臣.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次民间医药学术交流会暨安徽省民间医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 2014
  • [10]湖南常德太阳山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D]. 张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青蒿外洗治疗流行性结膜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