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低产田改良利用综合管理技术措施

灌区低产田改良利用综合管理技术措施

一、灌区低产田改良利用综合治理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套地区的乌梁素海、乌兰布和沙漠、黄河、乌拉山、狼山和阿拉奔草原等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使河套地区成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和黄河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于国家的生态安全、地区稳定、社会繁荣、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以农业发展为核心推动地区现代化建设,成为灌溉面积达1100万亩的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但重开发、轻保护的发展方式使原本就脆弱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河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日益凸显的生态问题,河套地区进行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生态面貌不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提出具体要求,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不断完善,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迈进。本文以河套地区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交叉研究法等方法,详细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是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快速增长的人口因素、缺乏“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意识、不完善的政策制度是生态问题的人为原因。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得出了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对于其他地区的一般启示,认为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核心,政策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关键,制度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保障,科技进步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驱动力,综合治理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主要方法。这对深化区域生态史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也对当前我国进行生态治理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李晓爽[2](2020)在《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水盐运移和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渤海低平原地区是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低的地区之一,土壤盐碱化严重,中低产盐碱田和盐碱荒地面积分别达到了2.66×106 hm2和6.67×105 hm2,是制约该区农业发展和作物产量提高的两个主要限制因子。为探讨盐碱地改良和开发利用途径,缓解该区人地紧张局面,促进盐碱麦区冬小麦增产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本文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模式下,以冬小麦为研究作物,试验设置配施生物有机肥、掺黄河泥沙(简称掺沙)、配施生物有机肥+掺黄河泥沙(简称掺沙配肥)和常规耕作栽培管理(设为对照)共四个处理(分别用FF、SS、SF和CK表示),在河北省南皮县连续开展了3 a的大田定位试验研究,探讨了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条件下盐碱土壤在冬小麦生育期及周年的水盐动态变化,阐明了冬小麦库源动态变化特征,解析了春限一水条件下盐碱地改良措施对小麦耗水和产量的调控作用,明确了盐碱地冬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揭示了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土壤水盐运移、冬小麦生长发育、耗水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机制,取得了如下的主要研究结果:(1)掺沙处理和掺沙配肥处理促进0~30 cm土层中<0.25 mm团聚体形成。掺沙或配施生物有机肥均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耕层的总孔隙度,提高土壤有效孔隙率,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综合来说,以掺沙配肥处理效果最佳。(2)掺沙处理不利于0~10 cm土层的水分存贮,致使2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低,但有利于60~80 cm土层水分的存贮,30~60 cm土层对灌水和降水的敏感度最高。SS、FF和SF在灌后均可以不同程度的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其中以60~80 cm土层脱盐最大,配施生物有机肥、掺沙和掺沙配肥处理脱盐依次降低0.03%、0.07%和0.06%以上,掺沙处理更有利于促进土壤盐分淋洗,使盐分聚集到深层土壤之中;脱盐最少的土层是20~30 cm,掺沙和掺沙配肥处理分别脱盐0.042%和0.022%,但配施生物有机肥的处理不仅没有脱盐反而增加了0.002%。(3)基于冬季麦田冻融前后的水分及盐分离子分布特征,揭示了冻融对水盐运移的影响机制。冻融前,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以30~40 cm土层中的土壤含水率最小;0~30 cm土层的EC显着高于其他土层;pH值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冻融后,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是0~60 cm土层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至60~80 cm土层中水分含量陡然降低,80 cm以下土层含水率快速回升;EC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pH值在10~30 cm土层大于其他土层,30 cm以下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春季返盐期,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显着低于20 cm以下土层,而EC显着高于20 cm以下土层,各种离子主要在0~20 cm土层累积。各离子迁移过程受自身溶解度、温度、通道畅通性以及连续性的制约,其迁移规律并不同。冻融前后土壤水分和盐分离子的再分布特征,可作为盐渍化土壤防治和改良的理论依据。(4)揭示了掺黄河泥沙和配施生物有机肥提高小麦光合性能、促进源库转化的生理机制。各处理小麦旗叶花后净光合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开花—花后20 d的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SF、FF、SS、CK,SF、FF和SS分别比CK高12%、10%和4%以上。尤其在花后20 d,SF、FF和SS仍能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分别比CK高26%、9%和2%以上。光合势随生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孕穗—开花期达到最大,开花30 d后群体光合势快速下降,处理间比较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SF、FF、SS、CK,其中SF、FF和SS的光合势在孕穗—开花期分别比CK提高25%、9%和7%以上。在花后分别比CK高41%、24%和13%以上。表征源库关系的指标,SF处理全生育期、开花前和开花后源生产能力均为最高,分别比CK高34.06%、40.52%和28.15%,并且SF的穗数、总粒数、最大潜在库容和有效库容量也均为最高,分别比CK高22%、22%、27%和24%以上,同时SF的产量、开花后源生产能力的转化率、粒叶比和经济系数也是最高,比CK提高26%、5%、2%和2%以上。本研究条件下,小麦的有效库容量与总穗数和穗粒数呈极显着正相关。总穗数和总粒数是影响盐碱地冬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掺黄河泥沙或配施生物有机肥均能够提高小麦光合性能,提高源生产能力,促进源库转化。掺黄河泥沙同时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综合了掺黄河泥沙和配施生物有机肥的优点,效果最佳,更有利于滨海盐碱土壤的改良和可持续开发利用。(5)掺沙或配施生物有机肥均有利于改善小麦籽粒品质。掺沙处理可以提高小麦湿面筋、小麦蛋白质含量、沉淀指数和降落指数,降低小麦籽粒的淀粉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最低粘度,改善小麦加工品质。配施生物有机肥可以提高冬小麦籽粒的淀粉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和最低粘度。掺沙或配施生物有机肥均可以降低冬小麦的峰值粘度、衰减值、最终粘度、回生值和峰值时间,其中尤以掺沙配肥处理降低最大。(6)掺沙或配肥处理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贮水量,提高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促进冬小麦对土壤贮水和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从而提高冬小麦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各处理连续3年的产量水平介于3317.8~5449.5 kg·hm-2之间,以掺黄河泥沙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提高35%~51%;农田蒸散量变幅为352.9~394.9 mm,均以对照处理最低(352.9~386.1 mm);各处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在9.01~13.96kg·m-3之间,以掺黄河泥沙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12.0~13.9 kg·m-3)最高,较对照提高33%~48%,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和掺黄河泥沙处理次之,比对照分别提高9%~32%和9%~18%。冬小麦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总穗粒数呈显着正相关,WUE与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本研究条件下,各处理随着籽粒产量提高,WUE快速增加;而随耗水量增加,处理间WUE增减表现不同。综合考虑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掺黄河泥沙又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是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处理。

曲晓玲[3](2020)在《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盐分及离子吸附与淋洗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受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盐碱化的面积正在不断增加,土壤盐碱化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治理成为许多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粘质盐土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粘重,土壤盐分(Na+)大量积累,是粘质盐土改良利用的难点。黄河三角洲地区泥沙淤积、治理和利用困难,泥沙治理始终是影响引黄灌区长期安全、经济运行的首要问题。研究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吸附和淋洗性能的影响,对提高粘质盐土产量,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引黄泥沙对滨海粘质盐土盐分及离子吸附与淋洗的影响机理,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粘质盐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黄河三角洲引黄灌区亟需处理的大量淤积泥沙,对滨海粘质盐土进行室内和田间配沙改良试验。室内试验采用土柱模拟的方法,进行了土壤水盐吸附试验,主要研究配沙对土壤水分吸附、盐分及离子吸附淋洗的影响,确定适宜的配沙量范围进行田间试验。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引黄泥沙与粘质盐土在颗粒组成上存在显着差异,引黄泥沙中沙粒1-0.05mm含量为95%,粒径<0.005mm的粘粒含量为0%,而粘质盐土中1-0.05mm的沙粒含量仅占3.8%,粘粒含量高达39.8%。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混合土壤中沙粒和粉粒的含量呈线性递增趋势,而粘粒含量呈线性递减趋势。(2)引黄泥沙与粘质盐土在盐分含量及离子组成上差异明显,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土壤盐分含量从全粘质盐土不加引黄泥沙到全引黄泥沙不加粘质盐土,共降低了70.1%,土壤中Na+、Mg2+、Ca2+、SO42-占阳(阴)离子的比例均显着降低,土壤中Na+占阳离子总量的比值降低了19%,Mg2+、Ca2+、SO42-占阳(阴)离子的比例分别降低了2%、10%、3.3%。土壤主要盐分离子占阴(阳)离子总量的比例均呈逐渐降低趋势,特别是Na+、Cl-分别降低了26.3%、8.5%。(3)配沙改良可以降低粘质盐土对水分、盐分及离子的吸附能力,土壤饱和含水量均与配沙量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土壤沙粒含量与盐分及离子含量存在极显着相关关系,其中土壤中Na+、Ca2+、SO42-随土壤沙粒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建立土壤沙粒含量与盐分离子Na+、Cl-含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当土壤配沙量低于32.0kg/m2时,土壤中Na+、Cl-含量均逐渐降低。(4)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咸水淋洗后和去离子水淋洗后,土壤的盐分离子比例和组成的变化差异性显着(p<0.05),研究表明,配沙改良能有效抑制土壤对盐分离子的吸附作用,改善土壤孔隙结构,促进盐分淋洗,降低土壤中Na+和Cl-的相对含量,提高土壤中Ca2+、Mg2+、K+等的相对含量。(5)田间配沙改良后,随配沙量的增加,土壤持水能力逐渐降低。与CK处理相比,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0-20cm表层土壤盐分及Na+、Cl-的含量均逐渐降低,差异性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表层土壤总盐分中(Na++Cl-)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2016年和2017年S7处理分别比CK处理降低了14%、11%。(6)配沙改良后,田间小麦产量显着提高(P<0.05),2016年S5处理小麦产量比CK处理提高了64.4%;2017年产量在S2处理小麦产量比CK处理提高了29.3%;2018年S5处理小麦产量比CK处理提高了33.9%。

范琳,邓晶[4](2018)在《宁夏退化土地生态修复工程规划》文中认为经调查,宁夏退化土地类型主要有5类,水土流失面积1 960.0×103 hm2,主要分布在南部黄土丘陵区;土地沙化1 450.5×103 hm2,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干旱地区;土地盐碱化108.5×103 hm2,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灌区;草原退化2 124.0×103 hm2,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风沙草原区;农田退化101.0×103hm2,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区。宁夏退化土地治理工程规划主要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公益林管护、矿区土地修复、移民迁出区生态建设等林业修复工程,南部山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固沙治沙、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沙化土地治理工程,建设现代化排水系统、科学种植耐盐碱树种等盐碱地治理工程,封山禁牧、草地恢复等草原修复工程,耕地质量提升、恢复改善耕地质量、中低产田改造等退化农田修复工程。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5](2018)在《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关于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七个篇章:一是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二是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三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综合的方略规程;四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五是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六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七是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6](2017)在《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文中认为19582017年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组织推动各地区逐步深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拓展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保护节约集约使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征途上,拓展十二条途径:一是农村土地所有制、使用权益和征购、占用法制途径;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长久和使用权流转畅通保障途径;三是农村耕地永久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及占补平衡途径;四是农村土地全面整理和深入整治途径;五是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六是农村土地依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七是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八是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九是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实施途径;十是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十一是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十二是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7](201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文中指出桂政办发[2014]11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划(2013-2020年)》已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审核同意。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4年12月15日

包长征,马广福,李广成,邢建国,杨银林,梁朴[8](2014)在《贺兰县耕地中低产田分布状况、类型与改造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贺兰县中低产田分布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和质量评价,基本摸清了中低产田在全县的分布状况和类型,并对相关类型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为贺兰县中低产田改造提供决策依据。

王海江[9](2014)在《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渍化过程和格局特征及盐渍土改良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地处西北边睡,是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大部分地域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尤其是内陆河流域的原生盐渍化较为普遍。玛纳斯河流域位于新疆天山北麓,是新疆最发达的经济区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工农业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与日俱增,水资源的配置、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节水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该地区水盐平衡及驱动机制产生了新的特点。本文以玛纳斯河流域农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多年的背景数据资料收集整理,结合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分析了研究区近40年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和格局特征;采用多点位长期监测数据,明确了土壤盐渍化的主控因素和作用机制,结合EM38电磁感应技术和遥感技术反演了区域土壤剖面盐分的分布,综合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实现了农灌区水盐运动类型单元的划分,并对典型单元的盐分动态做了预测和改良模式探讨。具体结论如下:(1)玛纳斯河流域水土资源的演变过程和格局特征。通过大量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结合1976、1989、1998和2010年四期遥感影像,灌区耕地面积由1976年的3477.99km2增加到2010年的4868.56km2,70年代-90年代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90年代后耕地面积趋于稳定,林地、草地面积则不同程度的减少,林地由1976年的674.19km2减少到2010年的489.34km2,草地近40年减少了近70%,变化最为剧烈,建设用地也呈现出较大趋势的增加,在时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是流域土壤盐渍化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地表水为主,80年代后各级灌溉渠系和防渗工程进行了积极建设,2000年后形成了渠系、水库和竖井结合的灌溉新技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人为灌溉措施的发展对农灌区水盐平衡及盐渍土格局特征产生较大影响,目前,整个农灌区的盐渍土主要分布在山前冲洪积扇缘带、北部的冲积平原区域和地势低洼的沙漠边缘地带。(2)地貌类型是影响农灌区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因素,冲积洪积扇缘部土壤盐分含量最高,其垂直剖面上表现出表层和底层盐分含量均较高中间层较低的特征;不合理灌溉方式造成地下水埋深变浅,对灌区土壤盐渍化发生的驱动作用明显,土壤盐分含量和地下水埋深的决定系数达到0.61。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土壤盐分含量最低,荒地土壤盐分含量最高,林地土壤盐分含量高于草地,荒地土壤剖面表现出明显的表、底层盐分含量高,中间较低的分布特征;1年、3年、5年、8年和10年的农田呈现出种植年限越长土壤盐分含量越低的趋势,8年和10年的各土层盐分含量差异不显着;地下水埋深在临界水位以下时,灌溉定额越大对土壤剖面盐分的淋洗作用越明显,农田生育期的灌水和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的趋势相反,灌水后耕层土壤盐分含量明显降低;灌区内大多是防渗渠,渠系对局部地区土壤盐分也有影响,但作用区域不大。(3)利用EM38测定表观电导率与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盐分含量均存在较高的拟合精度,其R2均大于0.8,利用EM38对典型盐渍化样区土壤剖面盐分进行测定,半变异特征参数块金值C0/基台值(Co+C)范围在2.13%-35.07%,表层0-20cm土壤大多为中度空间自相关性,底层属于强空间自相关。通过高光谱技术获取盐渍化土样特征,经连续统去除变换提取与盐分含量相关性较大的波段分别为483nm、597nm、694nm、815nm、969nm、1373nm、1694nm和1849nm,构建的光谱指数S12与0-80cm土层盐分含量相关性显着,R2为0.71;典型样区试验中盐分光谱指数与EM38测定盐分含量(0-80cm均值)的拟合效果较好,最优拟合方程为Y=0.1082X-6.3946,其决定系数R2为0.83,由实测光谱指数与区域遥感影像结合反演土壤剖面盐分含量,反演盐分值与EM38拟合值的R2为0.49,达到极显着相关。(4)依据玛纳斯河流域影响水盐运动的地学综合条件和人为因素,对区域水盐运动类型单元进行了划分,划分为强上行类型、弱上行类型、上下行相对均衡类型、弱下行类型、稳定下行类型和风沙土弱下行类型。(5)针对区域水盐运动类型单元中强上行和弱上行类型建立了典型单元土壤水盐动态的BP-ANN预测模型,并评价了模型的预测精度。利用相关性分析对影响土壤盐渍化的各因子进行了筛选,确定地下水埋深、月蒸发量、地下水矿化度、人为灌溉和种植年限五个因子为BP人工神经网络输入因子,土壤盐分含量为输出因子,建立了水盐动态的非线性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值与误差值在允许范围内,预测精度较好。(6)对研究区盐分强上行运动类型单元农田进行各改良模式对比试验,第1年不同改良措施脱盐率均不大,最高的根区隔盐处理脱盐率为17.25%,第2年各处理脱盐效果明显提升,其农业改良措施、根区隔盐、暗管排盐和化学改良措施的脱盐率分别为31.24%、64.14%、53.62%和37.61%;根区隔盐和暗管排盐措施能够显着的降低整个耕层土壤盐分,各土层土壤脱盐率均大于50%,农业措施在各土层间脱盐率差异不大,表层脱盐率为45.42%,盐分减少量略高于底层;化学改良表现出表层脱盐效果显着优于底层,0-40cm土层平均脱盐率达55.32%。

程钢[10](2013)在《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河子垦区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过去60年的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是天山北麓乃至整个新疆绿洲发展的缩影。60年间,垦区在一片荒漠和天然绿洲中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农业区,发展成为一个南接天山、北达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大型绿洲经济带,成为建国后新疆后开垦建设的最大的新绿洲之一。期间,玛纳斯河流域水土资源得到全面开发,垦荒者们从内陆地区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引进了优良生物物种,较显着地改变了流域的生物结构,与开发前相比,总生物量大大增加,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伴随着农业开发的进行,石河子绿洲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片荒漠和荒漠草原被开发成为耕地,人工绿洲替代了广袤的荒漠和天然绿洲,过去分散的古老绿洲斑块联结成片,绿洲面积大幅扩张;与此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方式,绿洲外缘也出现了荒漠化的趋势,并带来了盐渍化、尾闾湖干涸、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污染、湿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开发改变了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耕地、园地、水域、建设用地不同程度地增加,林地先减少后增加,总体保持平衡,牧草地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结构改变引起系统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958-2010年间,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明显改善,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由14.64亿元增加到26.18亿元,52年间增加了78.81%,各项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也呈不同程度的增加,总趋势持续上升。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但总体上却呈下降趋势,目前已接近临界,绿洲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迫在眉睫。研究发现,过去60年来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主要是基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是绿洲存在和演变的关键因素,其利用方式和水平决定了绿洲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但就绿洲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几近极限,今后该区绿洲农业开发的方向应该是:在进一步完善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绿洲农业生产结构与产业布局,增粮减棉,扩草兴牧,扩园植林,促进农牧结合,优化绿洲土地利用,实现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农业开发顺利进行,提出以下措施:创新农地制度,保障生态用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协调兵地关系,实现垦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绿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灌区低产田改良利用综合治理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灌区低产田改良利用综合治理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概念界定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
    (一)河套地区的生态概况
        1.地形地貌
        2.气候
        3.水资源
    (二)主要生态问题
        1.土地沙漠化
        2.土壤盐碱化
        3.环境污染加剧
        4.水土流失加剧
    (三)生态问题的成因
        1.脆弱的生态环境
        2.快速增长的人口因素
        3.“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意识的缺失
        4.不完善的政策制度因素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过程及其成就
    (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起步阶段(1949—1978)
        1.多措并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发展林业,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3.兴修水利,治理土地盐碱化
        4.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发展阶段(1978—2012)
        1.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2.推进生态林业建设
        3.完善水利配套工程
        4.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生态示范工程
    (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完善阶段(2012—2021)
        1.完善地方生态文明体制建设
        2.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工程
        3.绿色发展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相结合
    (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成就
        1.土地沙漠化趋势被遏制
        2.土地盐碱化程度减轻
        3.环境状况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
        4.探索形成产业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模式
四、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启示
    (一)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核心
        1.人是生态问题出现的核心原因
        2.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主体
        3.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最终受益者
    (二)政策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关键
        1.不合理的政策是生态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2.政策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决定性因素
        3.政策是弥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
    (三)制度建设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保障
        1.制度建设不完善是生态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2.制度建设是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效率的保障
        3.制度建设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四)科技进步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驱动力
        1.科技进步提高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2.科技进步缓解了人类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3.科技进步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综合治理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主要方法
        1.生态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
        2.“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需要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3.“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需要多主体共同推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2)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水盐运移和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2.1 表层掺沙改良盐碱地
        1.2.2 生物有机肥配施改良盐碱地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概况
        2.1.4 水资源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2.3.1 土壤数据
        2.3.2 冬小麦形态和生理指标
        2.3.3 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指标
        2.3.4 冬小麦品质指标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1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1.1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粒级分布的影响
        3.1.2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1.3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3.1.4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有效孔隙度的影响
    3.2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
        3.2.1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3.2.2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3.2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4.1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土壤剖面周年水盐迁移规律的影响
        4.1.1 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周年迁移规律
        4.1.2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对土壤全盐含量周年变化的影响
        4.1.3 各处理土壤盐分离子周年迁移规律
    4.2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条件下灌溉水分再分布与盐分离子迁移特征
        4.2.1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灌后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的影响
        4.2.2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灌后盐分迁移的影响
        4.2.3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灌后盐分离子迁移的影响
        4.2.4 不同处理灌后土壤全盐含量与离子的相关性
        4.2.5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降盐效果评价
    4.3 冻融条件下盐碱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
        4.3.1 冻融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4.3.2 冻融条件下土壤电导率(EC)分布特征
        4.3.3 冻融条件下0~100cm土层中pH值变化
        4.3.4 冻融条件下土壤阴离子分布特征
        4.3.5 冻融条件下土壤阳离子分布特征
    4.4 讨论
        4.4.1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盐分离子周年迁移规律的影响
        4.4.2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灌后土壤水、盐分离子分布的影响
        4.4.3 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盐分离子的分布
    4.5 小结
        4.5.1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盐分离子周年迁移规律的影响
        4.5.2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灌后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4.5.3 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盐分布特征
第五章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5.1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冬小麦生育动态的影响
        5.1.1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冬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5.1.2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冬小麦的群体动态
    5.2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冬小麦群体库源关系的影响
        5.2.1 不同处理盐碱地冬小麦的源特征
        5.2.2 不同处理盐碱地冬小麦的库特征
        5.2.3 不同处理盐碱地冬小麦群体的库源关系
    5.3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冬小麦品质的影响
        5.3.1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冬小麦营养成分组成的影响
        5.3.2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冬小麦粉质参数的影响
        5.3.3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冬小麦糊化特性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冬小麦生育动态的影响
        5.4.2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冬小麦群体库源关系的影响
        5.4.3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冬小麦品质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冬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
    6.1 不同处理对盐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
        6.1.1 不同处理对0~200cm各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的影响
        6.1.2 不同处理对麦田耗水量的影响
        6.1.3 不同处理对不同生育阶段麦田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及日耗水量的影响
    6.2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6.3 不同处理对物质生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3.1 耗水量与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关系
        6.3.2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4 讨论
        6.4.1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对盐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6.4.2 栽培环境对耗水量特征与小麦产量的影响
        6.4.3 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条件下耗水量与作物生长的互作效应
    6.5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盐分及离子吸附与淋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盐碱土改良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1.3.2 利用泥沙改良盐碱土研究进展
        1.3.3 粘质盐土改良研究进展
        1.3.4 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盐分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水文地质
        2.1.4 土壤条件
    2.2 试验材料
    2.3 土壤水盐吸附试验
        2.3.1 试验设计
        2.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粘质盐土配沙改良田间试验
        2.4.1 试验设计
        2.4.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配沙改良后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
        3.1.1 引黄泥沙和滨海粘质盐土在颗粒组成上的差异
        3.1.2 配沙改良后粘质盐土颗粒组成的变化规律
    3.2 配沙改良对土壤盐分离子的影响
        3.2.1 粘质盐土和引黄泥沙主要盐分离子组成特点
        3.2.2 配沙改良后土壤主要盐分离子组成与数量的变化规律
    3.3 配沙改良对土壤水分及盐分离子吸附的影响
        3.3.1 配沙改良对土壤水分和盐分吸附的影响
        3.3.2 配沙改良后土壤主要盐分离子吸附的特点
        3.3.3 土壤沙粒含量与土壤Na~+、Cl~-吸附性能的关系
        3.3.4 咸水淋洗后不同离子间比例的变化规律
    3.4 配沙改良对土壤盐分及离子淋洗的影响
        3.4.1 配沙改良对土壤盐分淋洗的影响
        3.4.2 配沙改良后土壤主要盐分离子淋洗的特点
        3.4.3 土壤沙粒含量与土壤Na~+、Cl~-淋洗性能的关系
        3.4.4 去离子水淋洗后不同离子间比例的变化规律
    3.5 配沙改良粘质盐土田间优化配比试验
        3.5.1 蒸发条件下田间土壤含盐和含水量的变化
        3.5.2 配沙改良后田间土壤主要盐分离子组成和数量的变化
        3.5.3 配沙改良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黄河三角洲粘质盐土的适宜配沙范围
    4.2 土壤沙粒含量对Na~+和Cl~-吸附性能的影响
    4.3 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排盐降Na~+的影响
5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宁夏退化土地生态修复工程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 宁夏土地资源概况
2 宁夏土地退化类型及建设内容
    2.1 水土流失
    2.2 土地沙化
    2.3 土壤盐渍化
    2.4 草原退化
    2.5 农田退化
3 宁夏土地退化治理工程规划
    3.1 林业修复工程
        3.1.1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3.1.2 公益林管护工程
        3.1.3“三北”防护林工程
        3.1.4 退耕还林工程
        3.1.5 矿区土地修复工程
        3.1.6 移民迁出区生态建设工程
    3.2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
        3.2.1 南部山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
        3.2.2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3.2.3 淤地坝建设工程
    3.3 沙化土地治理工程
        3.3.1 固沙治沙工程
        3.3.2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3.3.3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工程
        3.3.4 丝绸之路经济带防沙治沙项目
    3.4 盐碱地治理工程
        3.4.1 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
        3.4.2 化学改良, 增施有机肥
        3.4.3 科学种植耐盐碱的树种
    3.5 草原修复工程
        3.5.1 封山禁牧工程
        3.5.2 草地恢复工程
        3.5.3 草原生态补偿工程
    3.6 退化农田修复工程
        3.6.1 耕地质量提升工程
        3.6.2 恢复改善耕地质量工程
        3.6.3 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5)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奠定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
    (二)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改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生态环境
    (三)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创造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科技条件
    (四)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完善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服务体系
    (五)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调整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产品结构
    (六)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 起到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作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方略
    (一)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宗旨
        1. 旱涝保收。
        2. 高产稳产。
        3. 高质高效。
        4. 增收致富。
        5. 有效供给。
        6. 富民强国。
        7. 持续发展。
    (二)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标准
        1. 农田标准化的标准。
        2. 作业机械化的标准。
        3. 技术规范化的标准。
        4. 经营集约化的标准。
        5. 服务社会化的标准。
    (三)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要求
        1. 要直接组织领导。
        2. 要加强队伍建设。
        3. 要密切配合协作。
        4. 要坚持项目管理。
        5. 要广开资金渠道。
        6. 要科学规划设计。
        7. 要搞好合理布局。
        8. 要健全服务组织。
        9. 要提高农民素质。
        1 0. 要开展宣传教育。
    (四)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措施
        1. 水利化措施。
        2. 机械化措施。
        3. 科学化措施。
        4. 生态化措施。
        5. 产业化措施。
        6. 机制化措施。
        7. 规模化措施。
        8. 高效化措施。
三、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方略规程
    (一) 更新农业综合开发的思想观念
        1.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形势。
        2.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任务。
        3.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使命。
        4. 要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发展。
    (二) 深化农业综合开发的体制改革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
        2. 农业综合开发的区域范围。
        3.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重点。
        4.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整合。
        5. 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企业。
        6. 农业综合开发的农民组织。
        7. 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投入。
    (三)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的科学管理
        1. 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管理科学化。这是指在农业综合开发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工作作风等方面管理科学化。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科学化。
        3.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科学化。
四、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效益的目标和策略
    (一)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必要性
        1. 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
        2. 各级政府职责的需要。
        3. 综合开发宗旨的需要。
    (二)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目标
        1. 经济效益的目标。
        2. 社会效益的目标。
        3. 生态效益的目标。
    (三) 农业综合开发, 坚持“综合效益”的策略
        1. 坚持经济效益的策略。要使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提高经济效益, 必须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2. 坚持社会效益的策略。
五、传承发扬农业综合开发的成功经验
    (一)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成效
        1. 全国扩展了开发区域, 逐年加大了投资规模。
        2. 提高了农田利用率, 增加了耕地面积。
        3.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4. 加强了生态农业建设, 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5. 推广了农业科学技术, 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
        6. 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7. 扩大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促进了“两个根本性转变”。
        8. 完善了农村统分结合经营体制, 健全了社会化服务组织。
        9.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1 0. 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促进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
        1 1. 实现了农业综合效益, 发挥了示范导向作用。
    (二) 农业综合开发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经验
        1.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宗旨, 突出重点, 提高效益。
        2.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手段, 择优立项, 连片开发。
        3.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机制, 多方筹集, 集中使用。
        4. 坚持完善农业综合开发的协作体系, 同心同德, 形成合力。
        5. 坚持发挥农民群众主力军作用, 宣传教育, 发动群众。
        6. 坚持科学利用农业资源, 综合治理, 科学布局。
        7.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 健全机制, 开拓经营。
        8. 坚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 形成网络, 提高含量。
六、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发展、变化历程
    (一) 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背景原因
        1. 全国人口逐年增加,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2. 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较差,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
        3. 农业生产建设投入缺乏, 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4. 社会农业产品需求总量逐年增长, 农村提供农业产品的总量连年徘徊不前。
    (二) 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要求
        1. 为社会提供农业产品的需要。
        2. 保护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3.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需要。
    (三) 农业综合开发的前进路程
    (四)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方法
        1.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式。
        2. 农业综合开发的方法。
    (五) 农业综合开发的显着成效
        1.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推广了各种先进适用科学技术。
        3.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提高了农民群众收入水平。
        5.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保障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6. 各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 发挥了农业示范导向作用。
七、拓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途径的建议
    (一)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要求。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责任。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范围。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内容。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目的。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意义。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作用。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任务。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要求。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原则。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凭据。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层次。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程序。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考察评估的方法。
    (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设计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自然地理状况。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确立的指导思想。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的综合治理任务。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投资规模。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通力合作。
        6.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域项目管理。
    (四)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查批准
        1.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程序。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报批内容。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批界限。
    (五)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实施
        1. 综合治理工程标准。
        2. 灌溉工程标准。
        3. 排涝工程标准。
        4. 土壤改良标准。
        5. 渍害田、盐碱地、瘠薄地改良标准。
        6. 田间工程标准。
        7.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标准。
        8. 农田防护林工程标准。
        9. 农业综合开发成片造林工程建设标准。
        1 0. 农业综合开发草场工程建设标准。
        1 1.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工程建设标准。
    (六)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内容。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标准。
        3.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权限。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依据。
        5.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条件。
        6. 农业综合开发检查验收的资料。
        7.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层次。
        8.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程序。
        9.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报告。
        1 0.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要求。
        1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问题。
        1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检查验收的评比。
    (七)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维护管理
        1. 要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2. 要依法保护开发治理项目。
        3. 要创造以工程养工程的条件。

(6)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论文提纲范文)

五、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途径
    (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范围。
    (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内容。
    (三)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性质。
    (四) 农业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特点。
    (五)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针。
    (六)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政策。
    (七)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制度。
    (八)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规则。
    (九)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任务。
    (十)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要求。
    (十一)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的方法。
    (十二)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和科学复垦由来与发展的历程。
六、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购、储供、利用途径
    (一) 农村土地依法开拓征收、收回、购买途径。
    (二) 农村土地依法疏通收购、储备、供应途径。
    (三) 农村土地依法拓展征收占用和购买使用途径。
七、农村土地定级估价和建设占用审批调控途径
    (一) 农村土地建设占用调控的目标和任务。
    (二) 农村土地定级估价的原则和标准。
    (三) 农村土地建设使用权转移的两种方式。
    (四) 农村两种所有制土地建设占用审批程序。
    (五) 农村土地临时使用补助标准。
八、农村村民住宅基地建设维护和治理途径
    (一) 农村村民新建宅基地面积限额。
    (二) 农村村民宅基地使用建设申请审批项目。
    (三) 农村居民宅基地维护和治理途径。
九、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实施途径
    (一)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
    (二)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
    (三)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任务。
    (四)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审批程序。
    (五)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准则。
    (六)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落实要求。
十、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监督检查途径
    (一) 农村土地及相关系统经营管理途径。
    (二) 农村土地全方位监督检查途径。
十一、农村村民失地后社会保障途径
    (一) 农村村民失地变化趋势。
    (二)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
    (三) 农村村民失地利益受限原因。
    (四) 农村村民失地后就业创业、生存生活途径。
    (五) 农村村民失地后拓宽构建社会保障途径。
十二、农村土地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途径
    (一) 农村土地财政的含义和范围。
    (二) 农村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和成果。
    (三)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作用。
    (四)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的失误。
    (五) 农村土地财政调控管制。
    (六) 农村土地财政监督检查。
    (七) 农村土地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完善途径。

(8)贺兰县耕地中低产田分布状况、类型与改造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1.1 调查范围
    1.2 调查方法及步骤
        1.2.1 土壤样品采集
        1.2.1. 1 样点布设
        1.2.1. 2 土样采集
        1.2.1. 3 土样分析
        1.2.2 田间调查
        1.2.3 采样田块基本情况调查
        1.2.3. 1 调查内容
        1.2.3. 2 调查方法
        1.2.3. 3 调查数量
        1.2.4 产量水平调查
        1.2.4. 1 调查内容
        1.2.4. 2 调查方法
        1.2.4. 3 调查数量
        1.2.5 土壤盐渍化调查
        1.2.5. 1 土壤盐渍化调查内容
        1.2.5. 2 盐渍化土壤采样方法
2 调查结果
    2.1 中低产田面积分布
    2.2 中低产田划分
        2.2.1 中低产田类型
        2.2.1. 1 盐碱耕地型
        2.2.1. 2 沙化耕地型
        2.2.1. 3 障碍层次型
        2.2.1. 4 瘠薄培肥型
        2.2.2 中低产田分布规律
        2.2.2. 1 盐碱耕地型
        2.2.2. 2 沙化耕地型
        2.2.2. 3 障碍层次型
        2.2.2. 4 瘠薄培肥型
    2.3 中低产田各类型的养分特征
        2.3.1盐碱耕地型
        2.3.2 沙化耕地型
        2.3.3 障碍层次型
        2.3.4 瘠薄培肥型
3 结果分析
    3.1 中低产田成因分析
        3.1.1 地势低洼, 排水条件差, 地下水位高
        3.1.2排水工程标准低, 管理工作薄弱
        3.1.3 渗漏严重, 灌溉用水不合理, 水量浪费严重
        3.1.4障碍土层
        3.1.5 气候条件
        3.1.6 成土母质
        3.1.7耕作管理
        3.1.8 有机肥用量少, 质量不高
    3.2 中低产田改造措施
        3.2.1 指导思想
        3.2.2 基本原则
        3.2.3发展目标
        3.2.4 改良措施
        3.2.4. 1 增加有机肥投入, 培肥地力
        3.2.4. 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合理分区, 综合治理
        3.2.4. 3 针对不同类型中低产田采取适宜改造措施
        3.2.5 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
        3.2.6 加强科技培训, 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9)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渍化过程和格局特征及盐渍土改良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目录
附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试验方案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第三章 玛纳斯河流域水土资源演变过程
    3.1 土地利用变化
    3.2 水资源变化
    3.3 土壤盐渍化
    3.4 小结
第四章 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渍化的影响因素
    4.1 地形地貌
    4.2 地下水因素与土壤盐分含量
    4.3 人为因素
    4.4 小结
第五章 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与水盐运动类型单元划分
    5.1 典型区域土壤盐渍化监测
    5.2 典型研究区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特征
    5.3 典型研究区盐渍化土壤EM38值与光谱特征拟合
    5.4 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土壤区域监测
    5.5 水盐运动类型单元的划分
    5.6 小结
第六章 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分动态的预测研究
    6.1 土壤盐分含量相关因子分析
    6.2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土壤盐分动态预测
    6.3 小结
第七章 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土壤改良与治理
    7.1 盐渍化土壤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
    7.2 不同改良措施土壤盐分含量变化分析
    7.3 各措施改良效果比较
    7.4 建议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绿洲与绿洲农业研究
        1.3.2 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
        1.3.3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系统论
    2.2 农业生态学
    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2.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3.2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
        2.3.3 生态系统服务的特性
        2.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构成
        2.3.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
    2.4 公共物品、外部性和市场失灵
        2.4.1 公共物品
        2.4.2 外部性
        2.4.3 市场失灵
第三章 石河子垦区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特征
    3.1 石河子垦区地形地貌特征
    3.2 石河子垦区水资源特征
    3.3 石河子垦区气候条件及特征
    3.4 石河子垦区生物资源概况
第四章 石河子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4.1 历史时期新疆屯垦及石河子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概况
        4.1.1 汉代—新疆屯垦的肇始
        4.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屯垦的持续
        4.1.3 隋代—新疆屯垦的维持
        4.1.4 唐代—新疆屯垦的兴盛和古石河子地区屯垦的开启
        4.1.5 五代和两宋时期玛纳斯河流域的社会生产形态
        4.1.6 元代屯垦与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生产
        4.1.7 明代—新疆屯垦活动的消寂
        4.1.8 清代石河子地区的农业开发
        4.1.9 民国时期石河子地区的农业开发
    4.2 建国后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
        4.2.1 创办军垦农场(1950—1954)
        4.2.2 国营农场发展壮大(1955—1966)
        4.2.3 停滞徘徊阶段(1967—1975 年):“文化大革命”中的农业开发
        4.2.4 兵团撤销(1975 年 4 月—1981 年 12 月)
        4.2.5 稳步发展时期(1982 年至今)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5.1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演变
        5.1.1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耕地的发展演变
        5.1.2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与水资源利用演变
    5.2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演变
        5.2.1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垦区绿洲产业结构演变
        5.2.2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产业结构演变
        5.2.3 石河子垦区绿洲种植业生产结构与作物种群结构演变
        5.2.4 石河子垦区畜牧业生产结构与畜群结构演变
        5.2.5 石河子垦区林业生产结构演变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6.1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规律
        6.1.1 人工绿洲替代天然绿洲
        6.1.2 人工绿洲替代荒漠、戈壁
        6.1.3 沙漠替代人工绿洲
    6.2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6.2.1 土壤次生盐渍化
        6.2.2 水源过度利用,河流断流,尾闾湖干涸
        6.2.3 野生动植物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
        6.2.4 土地污染
        6.2.5 湿地减少
        6.2.6 水土流失加剧
        6.2.7 草场退化
        6.2.8 森林面积缩小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开发与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演变
    7.1 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
    7.2 石河子垦区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7.2.1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分析
        7.2.2 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分析
        7.2.3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
        7.2.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7.3 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
    7.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7.4.1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
        7.4.2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7.4.3 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
        7.4.4 敏感性分析
    7.5 石河子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石河子垦区绿洲农业开发布局及保障措施
    8.1 石河子绿洲生态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农业开发方向
    8.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布局
        8.2.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利用的基本原则
        8.2.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布局
    8.3 石河子绿洲农业开发保障措施
        8.3.1 创新农地制度,改善生态环境
        8.3.2 保障生态用水,维护绿洲生态平衡
        8.3.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8.3.4 创新绿洲农业技术体系,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8.3.5 构建绿色 GDP 核算体系,推进资源合理利用
        8.3.6 建立环境税收制度,保护资源合理利用
        8.3.7 协调兵地关系,优化资源配置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今后研究的展望
    9.1 本文研究结论
    9.2 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四、灌区低产田改良利用综合治理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史研究[D]. 王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掺沙及施用生物有机肥对盐碱地水盐运移和冬小麦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D]. 李晓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盐分及离子吸附与淋洗的影响[D]. 曲晓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4]宁夏退化土地生态修复工程规划[J]. 范琳,邓晶. 陕西林业科技, 2018(06)
  • [5]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方略与可行性研究[J]. 韩连贵,王岩,王其文,王清,李方旭,张小康,赵建生,董齐,韩铁峰,李九辉,陈贵锋,孙鹏. 经济研究参考, 2018(40)
  • [6]关于探讨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利用、征购储备、供应占用和财政筹融资监管体系完善的途径(下)[J]. 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治理投资课题组,韩连贵. 经济研究参考, 2017(20)
  • [7]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5(11)
  • [8]贺兰县耕地中低产田分布状况、类型与改造措施[J]. 包长征,马广福,李广成,邢建国,杨银林,梁朴. 宁夏农林科技, 2014(12)
  • [9]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渍化过程和格局特征及盐渍土改良模式探讨[D]. 王海江.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
  • [10]石河子垦区农业开发与绿洲生态演变研究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析[D]. 程钢. 石河子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灌区低产田改良利用综合管理技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