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燕山带:构造、埃达克质岩浆作用与地壳演化

华北燕山带:构造、埃达克质岩浆作用与地壳演化

一、华北燕山带:构造、埃达克质岩浆活动与地壳演化(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波,张艳,仝亚博[1](2021)在《燕辽东段侏罗、白垩纪构造转变期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初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中、晚侏罗世之交至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格局和古地理环境的巨大转变。对这一时期燕辽东段古地理和古环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分析,初步认识如下:中侏罗世开始增强的板块汇聚造成中、晚侏罗世亚洲东部地壳增厚和地势升高,古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持续俯冲引起深部岩浆上涌、地壳减薄和多期伸展裂陷,同时东亚洋陆过渡带形成一系列逃逸构造,上述构造演化导致燕辽地区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期形成高山和盆岭地貌。早白垩世137~131 Ma,嫩江—八里罕断裂至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延伸线两侧出现东高西低的地貌差异,相对下降的冀北—大兴安岭火山-地堑带地层中赋存热河生物群早期化石组合,而辽西—松辽地区为相对隆升的构造高地。130~110 Ma时期裂陷作用扩展,热河生物群中、晚期组合向周围扩散。热河生物群生存时期总体为以干冷为主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与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的潜在环境效应并不矛盾。全球气候演化和区域构造古地理条件共同导致燕辽地区自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干旱化和寒冷化,并影响到中、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和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之间的生态群进化演替。

任小武,张继林,缪广[2](2020)在《冀东七拨子金银多金属矿区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文中认为七拨子金银多金属矿床为冀东矿集区新发现的岩浆热液型矿床,矿区共发现10条矿体,矿体赋存于层间破碎带及断裂中,具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特征,均为破碎蚀变岩型。高于庄组地层,北东向(北东东向)、东西向断裂,燕山期岩浆岩对矿区成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为矿区重要的控矿因素。高于庄组三、四段,北东向、东西向断裂及断裂转折部位,燕山期侵入岩,硅化、绢云母化、矽卡岩化、黄铁矿化等为矿区重要的地质找矿标志; Ag、Au、As、Mo、Mn等元素异常,低阻高极化异常等为矿区重要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段超,毛景文,谢桂青,陈志宽,马国玺,王志敏,陈焘,李伟[3](2016)在《太行山北段木吉村髫髻山组安山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区域成岩成矿规律的指示》文中认为太行山北段是中国东部中生代重要的成矿区带,髫髻山组火山岩记录了该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事件发生的时代和有关岩浆作用源区的信息。髫髻山组安山岩中锆石大多具有明显的核幔结构,LA-MCICP-MS测试得出,锆石幔部年龄为144145Ma左右,核部年龄为2.082.65Ga。两组锆石年龄中,前者代表了髫髻山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两件样品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45.28±0.44Ma和144.61±0.76Ma;后者年龄与华北克拉通在前寒武纪增生变质等演化时代一致,揭示出火山岩形成过程中华北克拉通古老地壳的参与。对应两组年龄,锆石Hf同位素特征也明显的分为两组,中生代εHfl值集中于-25-10之间,表现为壳幔混合源区特征;新太古代—古元古代εHf1值集中于010之间,表现为地壳增生的特征,与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的演化时代相一致。结合已有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髫髻山组火山岩的形成源于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在岩浆上侵过程中同化混染(或混合)了华北克拉通的古老地壳,在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后侵位产出。髫髻山组火山岩是晚中生代华北克拉通构造背景转换的代表,在其形成后发育有大量与之相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床,通过总结对比中生代中国东部成岩成矿规律,我们推测太行山地区在中生代可能形成有两期重要的成矿事件,一期以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形成为特征,另一期由金矿床的产出为代表。

叶浩,张拴宏,赵越,吴飞[4](2014)在《燕山褶断带晚三叠世都山复式岩基成因及侵位变形:华北北缘中生代早期构造背景的制约》文中提出对燕山褶断带内三叠纪都山花岗质岩基进行了详细野外观察,测量了岩体变形的构造要素,获得了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数据,用以揭示都山复式岩基的成因及构造背景。都山复式岩基包括南部变形较强的都山岩体和北部弱变形的大石柱岩体,锆石LA-ICP-MS分析表明都山岩体和大石柱岩体侵位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大石柱岩体并非晚二叠世岩体,而是与都山岩体近于同期侵位。都山复式岩基主要由花岗岩、石英二长岩及少量闪长岩组成,岩石具有高SiO2含量,低MgO含量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Ba、Sr)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i、Nb、Ta)和重稀土元素,并表现出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锆石εHf(t)值介于-13.693.94。主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表明,都山复式岩基岩浆源区包括古老下地壳以及少量富集岩石圈地幔和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母岩浆可能经历了岩浆混合。都山复式岩基南部岩体内片麻理具有环状分布特征,并且从岩体中心到边缘逐渐增强,岩体边部包裹大量片麻岩围岩团块。这些特征表明,岩体可能是在区域挤压构造应力场之下通过顶蚀-膨胀的方式主动侵位的。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都山花岗质复式岩基可能是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晚三叠世岩石圈拆沉和减薄之后的板内伸展构造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引起岩石圈地幔熔融底侵古老下地壳后形成的。中—晚三叠世之交,华北北缘进入板内伸展构造体制,岩石学证据表明,岩石圈经历了破坏和减薄,而上地壳岩石仍然记录了挤压构造变形。因此华北北缘中生代早期构造体制在时间和深度层次上存在解耦,岩石圈伸展的浅部响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

李伍平[5](2011)在《辽西义县晚白垩世大兴庄组流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文中指出辽西义县晚白垩世大兴庄组流纹岩具有埃达克质火山岩的特征.这些流纹岩SiO2≥68.62%、Al2O3≥14.40%、MgO<1.2%(Mg#<0.45)、Sr>360μg/g、Yb<1.1μg/g、Y<12μg/g、La/Yb>40、Sr/Y≥39和Nb/Ta>17.5;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Ti)明显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馏,具有弱的负铕异常;Nd、Sr同位素具有较低的143Nd/144Nd(0.511 3760.511 441,εNd(t)=-23.45-22.16)和适中的87Sr/86Sr(0.707 30.707 4,εSr(t)=32.3832.8)比值,具有富集地幔端员(EMI)特点.这些特征表明,大兴庄组流纹质岩浆起源于较厚下地壳榴辉岩部分融熔,也说明中生代晚期局部仍残留较厚的下地壳,这为进一步理解燕山造山带中生代到新生代岩石圈减薄提供了重要信息.

邢印锁,周文戈,姜能,谢鸿森[6](2010)在《埃达克质岩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可有效地验证埃达克质岩浆的成因,是研究埃达克质岩成因的一项重要手段。实验研究表明,在水不饱和条件下,微量元素含量合适的中基性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的脱水部分熔融都有可能得到类似于埃达克质成分的熔体,其残留相为含有石榴子石、缺失斜长石的岩石组合。侧重于实验产物微量元素的研究将是今后实验岩石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谢成龙[7](2008)在《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对岩石圈减薄的指示》文中指出本论文对发育于郯庐断裂带南段上的一些晚中生代岩浆岩,包括滁州火山岩、巢湖侵入岩和庐江火山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Pb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研究和LA-ICPMS法单颗粒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通过这些研究,首先确定了这些岩浆岩的具体形成时间,认识了它们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随后讨论了岩浆形成的深部过程和岩浆源区组成,并结合年代学结果讨论了岩浆演化特征;最后在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郯庐断裂带内岩石圈减薄的方式和特点,并讨论了该断裂带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中的作用。滁州火山岩位于张八岭隆起北段的东侧边界上,该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具体喷发时期在132~116Ma之间,经历了约16Ma的喷发历史。132Ma的喷发年龄是目前已知的郯庐断裂带内最早的钙碱性岩浆岩形成年龄,该年龄应最接近郯庐断裂带下岩石圈伸展活动的开始时间。该火山岩是一套中—酸性的、粗安岩/粗面岩/英安岩为主的岩浆岩,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硅过饱和类型的岩石。火山岩富集LILE和LREE、相对亏损HFSE和HREE,具有富集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早期(~132Ma)和晚期火山岩(123~116Ma)具有一般钙碱性火山岩的特征,中期火山岩(129~125Ma)则具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特征。该火山岩的岩浆来源于华北克拉通,早期火山岩是EM l型富集地幔和古老华北下地壳源区混合的结果,中期火山岩是底侵的幔源物质与古老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混合形成的,晚期火山岩的岩浆源区则主要以古老的下地壳端元为主。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滁州火山岩的岩浆起源于壳—幔过渡带的深度范围,随喷发时代的变新岩浆中壳源比例逐渐增加,岩浆源区逐渐变浅。滁州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及岩浆演化特征不支持岩石圈整体拆沉作用模型,岩浆应形成于岩石圈由下至上逐渐减薄的背景下。区域对比发现,滁州火山岩比华北克拉通内部岩浆活动具有更早的开始时间和较长期的活动历史,暗示郯庐断裂带内具有更强烈的岩石圈减薄程度和更长期的减薄历史。与华北克拉通内部相比,滁州火山岩具有源区熔融程度更高、熔融规模更大、壳—幔相互作用更为强烈、源区深度更浅等特征,一致证明了郯庐断裂带是岩石圈内的强减薄带。巢湖侵入岩位于张八岭隆起南段的郯庐断裂带内,五个样品给出的岩体侵位时间在127~103Ma之间,总体经历了约24Ma的侵位历史。该套岩石是一套铝和硅均过饱和的、准铝质向过铝质过渡的岩浆岩,岩石富钾且全碱含量较高。早期和中早期侵入岩富集LILE、LREE,亏损HREE,无Eu异常或具有正的Eu异常,是一套埃达克质的二长花岗岩;晚期和中晚期侵入岩富集LILE但亏损Ba、Sr,REE总量较低且轻、重稀土分馏较弱,具有负的Eu异常,是一套A型花岗岩。先期的埃达克岩代表了该处岩石圈伸展活动的开始阶段,而后期的A型花岗岩则代表了岩石圈强烈伸展的时间。巢湖侵入岩的岩浆也来源于古老的华北克拉通,且主要为古老的华北克拉通下地壳,早期岩浆包含少量的富集地幔端元,而晚期岩浆则为更浅的地壳源区。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套侵入岩在岩浆侵位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中、上地壳混染,岩浆源区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不同造岩矿物和锆石、磷灰石、褐帘石等副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随岩浆侵位时代的不同,岩浆源区的残留相明显不同,由早到晚源区残留从石榴子石到斜长石再向角闪石过渡,且由早到晚岩浆源区是逐渐变浅的。岩浆演化规律暗示岩浆活动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为: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底部的逐渐拆沉减薄造成了软流圈顶面抬升,导致岩石圈内热流升高,化学作用逐渐加强,从而出现了不同深度下的下地壳源区部分熔融。与远离断裂带的克拉通内部相比,郯庐断裂带具有更强烈的岩石圈伸展程度、侵入岩具有更浅的岩浆源区、岩浆源区具有更强烈的演化程度和更大程度的部分熔融、岩浆活动具有更长期和复杂的历史,这一系列的证据也均证明郯庐断裂带是岩石圈减薄中的强减薄带。庐江火山岩位于华北克拉通最东南缘的郯庐断裂带内,岩浆喷发时间在125Ma~93Ma之间,经历了约32Ma的喷发历史。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火山岩和玄粗岩岩系的特征,岩石富碱、富钾,相对贫MgO、TiO2,具有富集的Sr-Nd-Pb同位素组成。玄武岩和粗面岩样品富集LILE、LREE并相对亏损HFSE、HREE,无明显Eu异常;流纹岩样品则相对亏损Ba、Sr、P、Ti,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火山岩具有四类不同的源区背景:早期基性岩(125Ma)的源区主要为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兼有地壳源区的贡献;流纹岩(120Ma)源区主要为华北中、下地壳源区;粗面岩(100Ma)为华北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混合源区;晚期基性岩(93Ma)主要为华北岩石圈地幔源区,兼有下地壳和软流圈物质的贡献。庐江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也不支持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的整体拆沉作用模型,岩浆活动应是在岩石圈底部的持续减薄作用下,岩石圈内热流逐渐升高、岩浆源区的热—化学状态的变化所造成的。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其地球化学特征差异较大,反映了岩浆源区随岩石圈热—化学状态的改变而不断演化和迁移的规律。岩石组合、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等—系列的证据表明,位于郯庐断裂带上的庐江火山岩,形成于强烈的伸展构造背景下,是岩石圈强烈减薄的产物。表明郯庐断裂带是岩石圈内的强减薄带,这与滁州火山岩和巢湖侵入岩揭示的信息是一致的。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南段的晚中生代岩浆岩虽然具有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球化学特征,但岩浆源区均属于华北克拉通,且岩浆往往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综合目前已有的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浆岩资料来看,郯庐断裂带内各部位的岩浆活动持续时间最长、结束时间最晚,且岩浆活动指示的往往是更为强烈的伸展构造背景。这些岩浆岩具有清晰的岩浆演化与源区迁移规律,显示岩浆源区组成和温压条件的不断改变,源区的迁移规律和一系列的地球化学证据均不支持岩石圈的整体拆沉作用观点,岩石圈应是以由下至上逐渐拆沉进入软流圈的方式发生减薄的。一系列的地球化学及地质学证据均表明,郯庐断裂带是岩石圈内的强减薄带,这与现今地球物理资料揭示的现象是一致的。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的整体性具有破坏作用,断裂带的存在和活动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不仅具有增强和促进作用,还可能具有控制意义。

张岳桥,董树文,赵越,张田[8](2007)在《华北侏罗纪大地构造:综评与新认识》文中研究表明论述了华北地区侏罗纪构造变形样式与岩浆活动序列,目的是试图提出一个侏罗纪构造阶段性演化历史的框架。将华北地区侏罗纪的沉积作用、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划分为3个阶段。早侏罗世早期大地构造显着特征是没有岩浆活动(205191Ma的岩浆活动空隙),华北地区处于区域性隆升,这个时期应当是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和陆内俯冲作用(印支运动)的延续。早中侏罗世(190175Ma)华北岩石圈处于弱伸展状态,表现为沿燕-辽构造带和郯庐断裂带两侧源于地幔的深成岩浆侵入、火山作用以及沿阴山—燕山构造带发育的正断层和裂谷作用,华北地块内部发生大面积整体沉降和含煤盆地的形成。这个时期大地构造仍可视作是印支运动的后效。中晚侏罗世(165±5Ma136Ma)构造体制发生重大变革,以多向挤压引起的强烈陆内造山和板内变形为特征。这个阶段区分出了两幕主要挤压变形事件:早幕以上侏罗统巨厚磨拉石沉积之下的角度不整合面为标志,主要沿着鄂尔多斯西缘褶皱冲断带和阴山—燕山构造带发育,时代早于160Ma;晚幕以下白垩统底部的角度不整合面为标志,时代早于135Ma。在中晚侏罗世构造变革时期,两个纬向构造带:北缘的阴山—燕山构造带和南缘的秦岭—大别构造带,以及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均发生强烈的冲断褶皱变形;华北地块本身遭受NE、NNE向逆冲断层、断层相关褶皱和左旋走滑断层等构造体系的改造,并在空间分布上出现变形分解。郯庐断裂带东侧胶辽地区一系列片麻状地壳重熔型花岗岩的侵入(时代160150Ma)指示了中晚侏罗世重要的地壳增厚作用。华北侏罗纪变形样式、不同方向的构造体系和多向挤压是东亚周邻板块(北部西伯利亚板块、西部拉萨地块和东部古太平洋板块)从3个不同方向向亚洲大陆同时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的结果。正是中晚侏罗世强烈的板内挤压变形和地壳增厚作用才诱发了早白垩世(最早始于135Ma)时期岩石圈的巨量减薄和转型。

王强,许继峰,赵振华,资锋,唐功建,贾小辉,姜子琦[9](2007)在《中国埃达克岩或埃达克质岩及相关金属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概述了近年(20032006)来中国埃达克岩或埃达克质岩及相关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的一些主要进展,主要包括岩石的分布、分类、构造背景、成因,以及一些相关的岩石组合、成矿、实验岩石学和动力学意义等。

邓晋福,苏尚国,刘翠,赵国春,赵兴国,周肃,吴宗絮[10](2006)在《关于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机制与过程的讨论:是拆沉,还是热侵蚀和化学交代?》文中研究指明关于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石圈减薄作用,主要有两种模型:(1)岩石圈拆沉;(2)热侵蚀和/或化学交代。文中主要从岩浆活动与构造变形两个途径,通过(1)燕山带造山幕和结构要素组合以及造山过程的p-T-t轨迹;(2)收缩构造变形、火成岩构造组合和下地壳岩石捕虏体3个独立证据提出陆壳的构造加厚;(3)火成岩成因的壳幔相互作用模型和热模拟等,试图讨论华北地区克拉通有浮力的岩石圈如何转变为密度大的岩石圈,随之发生拆沉作用,而不是热侵蚀或化学交代机制使岩石圈地幔改造为EMI印记实现的减薄作用。大量对流的软流圈物质注入克拉通是诱发陆壳发生局部熔融所必需的条件。底侵玄武质岩浆的加热并弱化先前的冷和强的克拉通地壳,创造一个流变学条件,以使收缩构造变形和陆壳加厚成为可能。陆壳最下部和岩石圈地幔中形成的大量玄武质岩石,在构造加厚作用下,相转变为榴辉岩,致使原先有浮力的岩石圈转变为密度大的岩石圈,随之发生拆沉作用。

二、华北燕山带:构造、埃达克质岩浆活动与地壳演化(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北燕山带:构造、埃达克质岩浆活动与地壳演化(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燕辽东段侏罗、白垩纪构造转变期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和地层概况
    1.1 构造单元和地层简介
    1.2 侏罗/白垩系界线
    1.3 土城子组的特征、时代和研究现状
    1.4 燕辽地区与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白垩系的对比
2 区域构造环境和主要争议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燕辽地区晚侏罗世处于挤压还是伸展背景?
    2.3 嫩江—八里罕断裂演化对中国东北早白垩世古地理的影响
3 侏罗、白垩纪构造体制转变及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
    3.1 构造体制转变的过程和成因机制
    3.2“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
4 生物群演化的古气候背景
    4.1 气候变化中的陆地环境演化
    4.2 中国东部高原对古气候和古生态的潜在影响
5 结论

(2)冀东七拨子金银多金属矿区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区域成矿背景
2 矿区地质特征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2 矿石特征
4 控矿因素
    4.1 地层控矿
    4.2 构造控矿
    4.3 岩浆岩控矿
5 找矿标志
6 结论

(3)太行山北段木吉村髫髻山组安山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区域成岩成矿规律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与测试
    2.1 样品采集及锆石特征
    2.2 测试方法
    2.3 测试结果
        2.3.1 年代学数据
        2.3.2 Hf同位素特征
3 讨论
    3.1 髫髻山组火山岩年龄
    3.2 髫髻山组火山岩源区
    3.3 区域成岩成矿规律指示
4 结论

(4)燕山褶断带晚三叠世都山复式岩基成因及侵位变形:华北北缘中生代早期构造背景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及岩体地质特征
2 锆石U-Pb、Lu-Hf同位素及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2.1 分析方法
    2.2 分析结果
        2.2.1 锆石U-Pb年代学
        2.2.2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2.3 锆石Hf同位素组成
3 岩体变形特征
4 讨论
    4.1 都山复式岩基侵位时代的重新厘定
    4.2 都山岩基岩浆起源
    4.3都山复式岩基侵位、变形机制及区域构造意义
5 结论

(5)辽西义县晚白垩世大兴庄组流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和火山岩地质
2 样品采集与分析
3 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岩石成因
    4.2 深部作用过程

(7)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对岩石圈减薄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前人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1.2.1 岩石圈减薄研究现状
        1.2.2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研究现状
        1.2.3 郯庐断裂带内岩石圈减薄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主要成果
        1.3.1 技术路线
        1.3.2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范围及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
        2.1.2 区内总体地质概况
        2.1.3 合肥盆地概况
    2.2 郯庐断裂带概况
        2.2.1 张八岭隆起特征
        2.2.2 研究区岩浆岩
        2.2.3 走滑构造
        2.2.4 伸展构造
        2.2.5 挤压构造
        2.2.6 岩石圈结构
        2.2.7 断裂带的演化
第三章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3.1 样品的处理
        3.1.1 全岩粉末样品制备
        3.1.2 单颗粒错石分选及制靶
    3.2 样品分析方法
        3.2.1 主量元素
        3.2.2 微量元素
        3.2.3 同位素分析
        3.2.4 锆石LA-ICP MS定年
第四章 滁州火山岩对断裂带内岩石圈减薄的指示
    4.1 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4.1.1 地质背景
        4.1.2 样品特征
    4.2 分析结果
        4.2.1 锆石U-Pb年代学
        4.2.2 主量元素
        4.2.3 微量元素
        4.2.4 Sr-Nd-Pb同位素
    4.3 锆石年代学意义
        4.3.1 喷发时代
        4.3.2 源区特征
        4.3.3 对伸展活动时间的指示
        4.3.4 火山活动时间区域对比
    4.4 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4.4.1 岩浆混染
        4.4.2 岩浆过程
        4.4.3 岩浆源区构造属性
        4.4.4 岩浆源区组成
        4.4.5 岩浆源区演化
        4.4.6 对岩石圈减薄的指示
        4.4.7 区域对比
    4.5 小结
第五章 巢湖侵入岩对断裂带内岩石圈减薄的指示
    5.1 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5.1.1 地质背景
        5.1.2 样品特征
    5.2 分析结果
        5.2.1 锆石U-Pb年代学
        5.2.2 主量元素
        5.2.3 微量元素
        5.2.4 Sr-Nd-Pb同位素
    5.3 锆石年代学意义
        5.3.1 岩浆活动时代
        5.3.2 源区特征
        5.3.3 对伸展活动的制约
    5.4 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5.4.1 岩浆混染
        5.4.2 岩浆过程
        5.4.3 岩浆源区
        5.4.4 源区演化
        5.4.5 对岩石圈减薄的指示
        5.4.6 区域对比
    5.5 小结
第六章 庐江火山岩对断裂带内岩石圈减薄的指示
    6.1 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6.1.1 地质背景
        6.1.2 样品特征
    6.2 分析结果
        6.2.1 锆石U-Pb年代学
        6.2.2 主量元素
        6.2.3 微量元素
        6.2.4 Sr-Nd-Pb同位素
    6.3 锆石年代学意义
        6.3.1 喷发时代
        6.3.2 源区特征
        6.3.3 岩浆活动时间对比
    6.4 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
        6.4.1 岩浆混染
        6.4.2 岩浆过程
        6.4.3 岩浆来源
        6.4.4 对岩石圈减薄的指示
        6.4.5 区域对比
    6.5 小结
第七章 郯庐断裂带与岩石圈减薄
    7.1 断裂带内岩浆活动的一般规律
    7.2 岩浆活动对岩石圈减薄方式的制约
    7.3 郯庐断裂带在岩石圈减薄中的特点
    7.4 郯庐断裂带在岩石圈减薄中的作用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经历和已发表论文

(8)华北侏罗纪大地构造:综评与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侏罗纪地层概述
    1.1 下侏罗统
    1.2 中侏罗统
    1.3 上侏罗统
2 侏罗纪变形样式和构造体系
    2.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褶皱冲断带 (WOTFB)
    2.2 山西台褶带 (STFS)
    2.3 郯庐走滑断裂系
    2.4 阴山—燕山构造带
    2.5 秦岭—大别构造带
3 侏罗纪岩浆作用
4 华北侏罗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
5 讨论
    5.1 中晚侏罗世地壳增厚作用、构造样式和应变分 解
    5.2 华北地区中晚侏罗世多向挤压变形的板块动 力学背景
6 结论

(9)中国埃达克岩或埃达克质岩及相关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术语及分类
    1.1 术语
    1.2 其它分类
2 中国埃达克 (质) 岩的时空分布
3 中国埃达克 (质) 岩的成因
    3.1 构造环境和岩石组合
        3.1.1 岛弧环境
        3.1.2 陆内伸展/挤压环境
        3.1.3 同碰撞环境
        3.1.4 后碰撞环境
    3.2 岩石成因
        3.2.1 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
        3.2.2 滞留洋壳的部分熔融
        3.2.4 拆沉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3.2.5 岩浆混合
        3.2.6 富集岩石圈地幔的熔融
        3.2.7 地壳的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 (AFC) 或分离结晶作用 (FC)
    3.3 实验岩石学对岩石成因的制约
4 成矿作用
    4.1 相关的金属矿化点的空间分布
    4.2 埃达克 (质) 岩成矿制约因素
5 一些地球动力学推论

四、华北燕山带:构造、埃达克质岩浆活动与地壳演化(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燕辽东段侏罗、白垩纪构造转变期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初步分析[J]. 李晓波,张艳,仝亚博. 地学前缘, 2021(02)
  • [2]冀东七拨子金银多金属矿区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J]. 任小武,张继林,缪广. 黄金, 2020(05)
  • [3]太行山北段木吉村髫髻山组安山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区域成岩成矿规律的指示[J]. 段超,毛景文,谢桂青,陈志宽,马国玺,王志敏,陈焘,李伟. 地质学报, 2016(02)
  • [4]燕山褶断带晚三叠世都山复式岩基成因及侵位变形:华北北缘中生代早期构造背景的制约[J]. 叶浩,张拴宏,赵越,吴飞. 地学前缘, 2014(04)
  • [5]辽西义县晚白垩世大兴庄组流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 李伍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1(03)
  • [6]埃达克质岩的实验研究进展[J]. 邢印锁,周文戈,姜能,谢鸿森.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0(03)
  • [7]郯庐断裂带南段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对岩石圈减薄的指示[D]. 谢成龙. 合肥工业大学, 2008(05)
  • [8]华北侏罗纪大地构造:综评与新认识[J]. 张岳桥,董树文,赵越,张田. 地质学报, 2007(11)
  • [9]中国埃达克岩或埃达克质岩及相关金属成矿作用[J]. 王强,许继峰,赵振华,资锋,唐功建,贾小辉,姜子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7(04)
  • [10]关于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石圈减薄的机制与过程的讨论:是拆沉,还是热侵蚀和化学交代?[J]. 邓晋福,苏尚国,刘翠,赵国春,赵兴国,周肃,吴宗絮. 地学前缘, 2006(02)

标签:;  ;  ;  ;  ;  

华北燕山带:构造、埃达克质岩浆作用与地壳演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