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初步研究

慢性疼痛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初步研究

一、对慢性痛病人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翠[1](2021)在《皮内针调肝理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研究皮内针调肝理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兼有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皮内针调肝理肺法联合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痰热壅肺兼肝郁气滞证)的住院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予西药治疗(给予吸氧2-3 L/min;应用抗生素选取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对其过敏者选取左氧氟沙星;氨溴索注射液30 mg静点2/日、氨溴索片30 mg 口服3/日化痰;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2.5 ml+氯化钠注射液2 ml+布地奈德悬浊液1 mg雾化3/日雾化吸入3/日、多索茶碱注射液0.3 g静点1/日、茶碱缓释片0.1 g 口服2/日平喘),试验组予皮内针治疗联合西医治疗(选穴:肝俞、肺俞、太冲、太渊)治疗。操作方法:确定好选穴的部位,在既定穴位的体表位置应用酒精进行消毒后,将皮内针针体对准穴位,垂直进针插入穴位,使原本附着于消毒胶布内的针柄部分能够平整地停留在并能够牢牢地将其固定于局部皮肤上。留针时间:24-48小时。以入院第一天为第一次针刺时间,2次针刺间隔时间为1天。以10天为疗程,观察疗程中对两组病例进行临床各症状、CAT评分、血常规、C-反应蛋白、焦虑抑郁的情况等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1.治疗前基线比较:对照组及试验组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疗效比较:试验组29例,临床控制4例(13.79%),显效16例(55.17%),有效9例(31.03%),无效0例(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29例,控制3例(10.34%),显效 10 例(34.48%),有效 14 例(48.28%),无效 2 例(6.90%),总有效率为93.1%,两组疗效判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积分降低,且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各中医证候积分中,治疗前两组各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在咳嗽、咯痰、喘息、溲赤方面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在善太息、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大便干方面,两组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焦虑抑郁比较:治疗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试验组在焦虑及抑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焦虑、抑郁评分改善上优于同期对照组。5.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RP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mMRC评分、CAT评分:治疗前两组mMRC评分、CA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mMRC评分、CA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临床效果治疗分析来看,在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证候各项积分中,试验组在善太息、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大便干方面,症状改善效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焦虑抑郁改善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皮内针调肝理肺法联合西药治疗对于慢性阻塞性急性加重期可改善患者善太息、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大便干等症状,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且无副作用、操作方便,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病人提供了一定的治疗依据。

叶霁霁[2](2021)在《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在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了解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现状;观察积极情感表露对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较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在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应用的结果有无差异。研究方法:本研究属于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州市某医院及社区医院就诊的92例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按照入组顺序随机分为书写表露积极情感组与个体面对面表露积极情感组各46例,干预过程中共脱落10例,最终有效样本8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病情稳定后书写表露组给予积极情感表露手册进行干预,个体面对面表露组给予面对面式积极情感表露干预,两者干预时间均为30min/次,首周内每天1次,后每周1次,前后共8周。干预前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COPD生活质量测试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水平进行比较。前6周每周干预后收集患者对本周干预主题的接受度评分,并于干预8周后再次测评两组的焦虑抑郁、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及通过访谈收集其对参与本次干预的评价。比较干预前后组内、组间的差异。干预结束后双人核对资料录入,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配对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所有统计学分析均为双侧检验,当P<0.05时表明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干预过程中书写表露组脱落4例,面对面表露组脱落6例,最终有效样本82例,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前书写表露组研究对象焦虑水平总分为(57.82±4.02)分,抑郁水平总分为(59.26±3.193)分,生活质量评分(21.45±4.778)分,总体主观幸福感评分为(61.92±8.90)分;面对面表露组研究对象焦虑水平总分为(57.92±3.735)分,抑郁水平总分为(59.80±3.99)分,生活质量评分(22.08±4.968)分,总体主观幸福感评分为(63.50±9.568)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焦虑抑郁水平、生活质量及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得分进行均衡性比较,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3.组内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及主观幸福感水平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生活质量的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干预8周后面对面表露组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书写表露组,两组间的S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面对面表露组GWB评分明显高于书写表露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SDS评分、CAT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两种不同的积极情感表露方式都能缓解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其主观幸福感,但是两者对生活质量的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2.面对面积极情感表露在改善焦虑水平,提高主观幸福感评分水平上优于书写表露积极情感,但两者在改善抑郁水平与生活质量上的干预效果相同。3.从成本效益上来看,书写表露积极情感更经济,简便易行,减免了护理人力成本的消耗,建议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择优使用。

王盼金[3](2021)在《基底外侧杏仁核到伏隔核的投射在慢性痛导致的动机障碍中的作用》文中提出慢性痛是一种世界性的健康难题,除了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病痛折磨外,通常还会造成情绪以及认知障碍,然而相关的神经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文选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通过功能性多神经元钙成像技术,对慢性痛造成的动机行为障碍的神经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发现,SNI手术7天后动物表现出痛觉异常现象,对0.4g以及1.0g纤毛反应频次显着增加,且该现象持续到术后28天。SNI手术后两周,疼痛动物表现出了动机下降,其在Progressive Ratio(PR)任务中完成试次数量显着低于假手术组。慢性痛手术四周后,疼痛动物并未产生焦虑及抑郁样行为。光纤记录结果发现,动物完成PR任务过程中,从基底外侧杏仁核(BLA)投射到伏隔核(NAc)的神经元在进食阶段兴奋性显着增加,并且任务后半阶段,这些神经元兴奋性活动的增加程度更高。SNI手术后两周,疼痛组动物在PR任务的进食阶段,该类群神经元兴奋性活动增加的幅度显着低于术前,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有降低趋势但统计上并不显着。除此之外,该类神经元钙信号变化在动物鼻触屏幕、完成试次后、以及开始试次时都没有明显改变。从BLA投射到m PFC的神经元钙信号在动物进食阶段也没有明显变化。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从基底外侧杏仁核投射到伏隔核的神经元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与慢性痛状态下的动机下调相关,这两者之间的具体因果关系还需要后续实验进一步探究。

朱悦尔[4](2021)在《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用药特点数据挖掘》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临床中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许多研究表明,CG和焦虑、抑郁状态相互影响。而中医药在治疗CG方面疗效确切。张声生教授是中医脾胃病专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其治疗CG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经验值得深入挖掘。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张声生教授治疗CG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辨证思路及用药特点,发扬专家学术思想,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张声生教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诊治的CG病历,并完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将符合条件的病历数据进行整理和标准化处理,并应用SPSS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MATLAB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及关联分析,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处方进行复杂熵聚类、无监督熵聚类分析,由此得出张声生教授治疗CG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用药特点。结果:1、基本信息分析:本研究共纳入202例病历,其中男性85例,女性117例;年龄范围在18~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7岁。肯定焦虑状态12例,可疑焦虑状态29例,无焦虑状态161例;肯定抑郁状态49例,可疑抑郁状态34例,无抑郁状态119例。2、症状分析:CG最常见的症状依序为胃胀满、嗳气、怕冷、疲乏、健忘等。CG伴焦虑状态最常见的症状依序为健忘、胃胀、易醒、烦躁、口臭等;CG伴抑郁状态最常见的症状依序为疲乏、胃胀、怕冷、健忘、咽中有痰等。3、中医证候分析:202例CG患者的中医证候,按频次排名依序为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气虚证>胃络瘀阻证。CG伴焦虑状态的中医证型分布依序为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气虚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CG伴抑郁状态的中医证型分布依序为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虚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4、慢性胃炎用药分析:①频次分析:张声生教授治疗CG最常用的药物依序为党参、炒白术、延胡索、半夏曲、三七粉等;药性功效方面:功效以补虚药最为多见,其次为理气、消食、祛湿、化痰、活血等;药味偏甘、辛、苦味;药性以温性为主,搭配寒、平性;归经多入脾、胃经,兼见肝经、肺经和心经。②关联分析:张声生教授治疗CG的核心药物组成为党参、炒白术、白芍、延胡索、三七粉、木香、半夏曲、煅瓦楞子及黄连。③聚类分析:黄连和吴茱萸,炒薏苡仁和白花蛇舌草,炒莱菔子、生白术和当归,生龙骨和百合,为张声生教授治疗CG的常用药对及药串。④熵聚类分析:总结张声生教授治疗CG时,较有价值的新处方为“砂仁、厚朴、三七粉、丹参”,以及“炙黄芪、炒酸枣仁、黄连、吴茱萸”。5、慢性胃炎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用药分析:①CG伴焦虑状态的用药分析:与无焦虑状态相比,张声生教授治疗CG伴焦虑状态时,更常用柴胡、合欢花、木香、砂仁、厚朴、苏梗、枳实、生龙骨、白芍、竹茹、白花蛇舌草、三七粉、延胡索和煅瓦楞子。②CG伴抑郁状态的用药分析:与无抑郁状态相比,张声生教授治疗CG伴抑郁状态时,更常用木香、乌药、藿香、炒薏苡仁、半夏曲、竹茹和煅瓦楞子。结论:1、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多从“虚”、“滞”、“瘀”着手,注重虚实、寒热、气血同调,治法以健脾益气、理气活血为主要治法,选药多寒温并用,甘补辛开苦降,归经多入脾、胃经,并兼顾肝、肺、心,临证以党参、炒白术、白芍、延胡索、三七粉、木香等药物应用最为多见,因而形成治疗本病的核心处方;此外,善用药对、药串组合配合治疗,如黄连、吴茱萸;炒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炒莱菔子、生白术、当归;生龙骨、百合,分别体现寒热并调、清热解毒、通腑除胀、潜阳安神的功效。2、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或抑郁状态时,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还注重“调节气机”及“祛除病邪”。其认为治疗慢性胃炎伴焦虑状态,当收敛、沉降气机,配合清热、化瘀之法,善用柴胡、合欢花疏肝解郁,木香、砂仁、厚朴、苏梗、枳实和胃降气,生龙骨平肝潜阳,白芍酸收敛肝,竹茹、白花蛇舌草清热,三七粉、延胡索活血化瘀,煅瓦楞子软坚散结;伴抑郁状态时,当升提、发散气机,配合祛湿、化痰之法,善用木香、乌药辛窜行气,藿香芳香化湿,薏苡仁利水祛湿,半夏曲、竹茹化痰,煅瓦楞子消痰散结。总体关键在于恢复气机运行。

张文动[5](2020)在《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对慢性痛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疼痛影响着中国超过30%的人群,但其治疗至今仍然是个难题,因此新型镇痛药的发现也越来越迫切。吴茱萸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被用来治疗疼痛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和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Rut)是吴茱萸的两个主要活性成分,它们对慢性痛的作用一直无人研究。本实验首先通过分子模拟的方式,发现与辣椒素的作用方式类似,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也可以与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V成员1(TRPV1)结合。电生理实验证实Evo(10μM)和Rut(50μM)可以激活在HEK293细胞上表达的TRPV1。通过行为学实验发现,Evo和Rut可以降低机械痛敏的程度,这种效果可以被TRPV1的选择性抑制剂辣椒平阻断。在高架十字迷宫测试中,腹腔注射两种成分可以增加外周神经损伤小鼠在开放臂的探索时间。综上,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可能通过介导TRPV1的作用缓解神经损伤和炎症性小鼠模型的外周超敏反应和焦虑情绪。

郑凌[6](2019)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居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抑郁状态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居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抑郁状态患者的睡眠质量、自我效能、总体幸福感、运动能力与抑郁的相关性及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对居家COPD伴抑郁状态患者抑郁和睡眠质量、自我效能、总体幸福感、运动能力的应用效果,为居家COPD伴抑郁状态患者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改善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出院后的居家COPD伴抑郁状态患者7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除去流失病例,实际干预实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其中实验组应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干预方案,对照组进行常规电话随访,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COPD自我效能量表(CSE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6min步行实验(6MWT)评价干预效果。其中对干预前居家COPD伴抑郁状态患者的抑郁、睡眠质量、自我效能、总体幸福感、6min步行距离(6MWD)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睡眠质量、自我效能、总体幸福感和6MWD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干预前,在72例居家COPD伴抑郁状态患者中,其抑郁评分和睡眠质量总分及除催眠药物外的各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抑郁评分和自我效能总分及各因子分、总体幸福感总分及各因子分、6MWD呈负相关(P<0.01);其睡眠质量总分和自我效能总分、总体幸福感总分、6MWD呈负相关(P<0.05),其自我效能总分和总体幸福感总分、6MWD呈正相关(P<0.05),其总体幸福感总分与6MWD呈正相关(P<0.01)。(2)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睡眠质量总分和各因子分、自我效能总分和各因子分、总体幸福感总分和各因子分、6MW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抑郁评分、睡眠质量总分和各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自我效能总分和各因子分、总体幸福感总分和各因子分、6MWD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抑郁评分、睡眠质量总分和各因子分、自我效能总分和各因子分、总体幸福感总分和各因子分、6MW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的抑郁评分、睡眠质量总分和除药物催眠外的各因子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干预后的自我效能总分和各因子分、总体幸福感总分和各因子分、6MWD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居家COPD伴抑郁状态患者的抑郁与睡眠质量、自我效能、总体幸福感、运动能力呈负相关;其睡眠质量和自我效能、总体幸福感、运动能力两两呈正相关。(2)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对居家COPD伴抑郁状态患者进行干预,可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认知模式,缓解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自我效能、总体幸福感和运动能力,为居家COPD伴抑郁状态患者心理干预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沈军[7](2019)在《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的脑微观结构及代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臂丛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其中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损伤程度最重的一种类型,伤后不仅患肢遗留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还有较高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率。据报道,约30%-80%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被疼痛困扰,严重影响工作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一个疼痛的患肢,往往比一个无功能的患肢更令患者痛苦,处理也更为棘手。中国传统医学的针刺疗法有两千多年历史,能够治疗各种痛症,国内有学者报道电针能缓解臂丛根性撕脱伤造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之一可能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但确切的作用方式尚不清楚。本实验中,我们建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的大鼠模型,采用电针干预,并与假电针、模型、正常大鼠对比,通过行为学评估电针治疗的有效性,进一步联合运用小动物PET/CT技术和组织形态学,动态研究电针疗法对大脑功能代谢和微观结构的长时程影响,阐明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中枢可塑性机制,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寻求最佳方案奠定理论基础。第一部分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的大鼠行为学研究目的:通过对臂丛根性撕脱伤大鼠健侧前爪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检测,评估电针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方法:清洁级雌性SD大鼠32只,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分别经后路半椎板切除制备右侧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电针组予电针刺激左侧“颈5-颈7夹脊穴”;假电针组浅刺左侧“颈5-颈7夹脊穴”穴位旁开3mm处,不输出电流刺激;模型组和正常组无特殊干预。分别在造模前和造模后不同时间点(3天、1周、2周、3周、1月、2月、3月、4月)检测左前爪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评估疼痛造模情况及电针干预的效果。结果:(1)左前爪MWT:基线水平4组间比较未发现显着差异(P>0.05)。造模后3天和1周,模型组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与假电针组比较,左前爪MWT无显着差异(P>0.05)。造模后2周、3周、1月、2月、3月(即开始电针或假电针干预1周、2周、3周、7周、11周),模型组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比假电针组升高(P<0.05)。造模后4月(即停止电针或假电针4周),模型组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显着高于假电针组(P<0.05)。(2)左前爪TWL:基线水平4组间比较未发现显着差异(P>0.05)。造模后3天、1周和2周,模型组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与假电针组无显着差异(P>0.05)。造模后3周、1月、2月、3月(即开始电针或假电针2周、3周、7周、11周),模型组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显着高于假电针组(P<0.05)。造模后4月(即停止电针或假电针4周),模型组显着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显着高于假电针组(P<0.05)。结论:右侧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大鼠左前爪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较基线水平显着下降,电针刺激颈5-颈7夹脊穴与假电针相比,可改善中枢痛觉敏化,显着提高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大鼠的健侧前爪的痛觉阈值,从而缓解疼痛,并能维持到电针治疗停止后至少1月。第二部分电针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的大鼠脑代谢影像学研究目的:通过小动物PET/CT检测,研究电针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大脑功能代谢的长时程变化,探索电针改善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的中枢机制。方法:清洁级雌性SD大鼠32只,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假电针组、电针组,每组8只。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经颈后路半椎板切除建立右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电针组予电针刺激左侧“颈5-颈7夹脊穴”;假电针组浅刺左侧“颈5-颈7夹脊穴”穴位旁开3mm处,不输出电流刺激;模型组和正常组无特殊干预。分别行尾静脉注射18F-FDG后进行大鼠大脑PET/CT扫描,观察相关脑区葡萄糖代谢改变,评估其中枢效应机制。检测时间点:(1)基线水平;(2)造模后1月(开始电针或假电针3周);(3)造模后3月(开始电针或假电针11周);(4)造模后4月(停止电针或假电针1月)。结果:(1)疼痛的神经环路激活:在大脑运动感觉系统中,模型组的右侧梨形皮质、左侧中脑区域、右侧尾壳核代谢较正常组升高。模型组的左侧苍白球、左侧梨状皮质、左侧体感皮质代谢较正常组降低。在疼痛系统相关脑区中,模型组的中缝核群、左侧导水管周围灰质代谢较正常组升高。模型组的右侧脑岛代谢较正常组降低。情绪和认知相关脑区左侧隔部、右侧海马内侧部、右侧海马后外侧部、左侧被盖腹侧区域代谢模型组较正常组增高。右侧海马后外侧部、左侧海马前外侧部、左侧伏核外壳部、右侧下丘脑外侧部、左侧隔部代谢模型组较正常组降低。(2)电针穴位特异性的神经调控:在大脑的运动感觉系统中,右侧体感、右侧运动代谢电针组较假电针组升高。双侧尾壳核、右侧丘脑外侧部代谢电针组较假电针组降低。在大脑疼痛系统相关脑区中,电针组左侧中缝核代谢较模型组降低;电针组的双侧导水管周围灰质代谢较假电针组降低。在大脑情绪和认知相关脑区中,电针组的右侧内侧前额叶皮质、左侧压后皮质、右侧眶额叶代谢较假电针组增高。电针组的左侧海马腹侧、右侧杏仁核、左侧海马前外侧部、左侧海马内侧部代谢较假电针组降低。(3)电针镇痛即时效应的中枢机制:在运动感觉大脑网络中,右侧运动、右侧体感、右侧苍白球、右侧背外侧丘脑、左侧运动、右侧脑岛代谢电针组较模型组增高。左侧丘脑外侧部、左侧丘脑腹内侧部、右侧丘脑外侧部、右侧丘脑中线外侧部代谢电针组较模型组降低。在情绪和认知相关脑区中,右侧杏仁核、双侧内侧前额叶右侧海马腹侧部代谢电针组较模型组增高。右侧隔核、左侧海马腹侧部、右侧压后皮质代谢电针组较模型组降低。(4)电针镇痛后效应的中枢机制:在大鼠的感觉运动网络中,右侧尾壳核、左侧体感、左侧丘脑背外侧、右侧运动、左侧内侧膝状体代谢体电针组较模型组增高;左侧体感、左侧运动、右侧苍白球腹侧部、左侧梨形皮质、右侧体感、左侧丘脑中线外侧部代谢电针组较模型组降低。在情绪和认知相关脑区中,左侧下丘脑内侧部、右侧眶额叶皮质电针组较模型组代谢升高;左侧内侧前额叶皮质、左侧内嗅皮质、左侧杏仁核电针组较模型组代谢降低。(5)电针镇痛的双向调节机制:与假电针组相比,电针组在臂丛神经损伤后1月明显提升了双侧感觉-运动皮质的代谢链接,但是在损伤后3月特别是健侧肢体的感觉运动皮质功能区的代谢连接出现了下降,而在治疗结束后1月(损伤后4月),电针治疗的后效应又表现为患肢的感觉运动皮质相关的代谢连接的增强。假电针组在大鼠代谢连接方面的改变比较有限,仅在损伤后3月时出现非特异性的健侧的背外侧丘脑脑区为中心的代谢连接的增强,其余时间都与模型组的模式相类似。结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大脑感觉运动功能区出现明显功能下降,中缝核群、左侧导水管周围灰质等镇痛脑区的兴奋性下降,情绪认知相关脑区的代谢降低。假电针的中枢效应较为弥散和不典型,电针治疗能诱导感觉运动皮质重塑,促进疼痛大鼠认知功能恢复。第三部分电针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研究目的:通过对疼痛相关脑区初级躯体感觉皮质和丘脑的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及树突/树突棘的观察,研究电针治疗对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大脑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雌性SD大鼠75只,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其中正常组15只,其余各组20只。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均建立右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电针组予电针刺激左侧“颈5-颈7夹脊穴”;假电针组浅刺左侧“颈5-颈7夹脊穴”旁开3mm处,不输出电流刺激;模型组和正常组无特殊干预。免疫荧光和高尔基染色的检测分为4时间点:(1)基线;(2)造模后3天;(3)造模后1月(即开始电针或假电针后3周);(4)造模后4月(即停止电针或假电针后1月)。每组每个时间点取2只大鼠行免疫荧光检测、3只大鼠行高尔基染色(其中正常组第2个时间点沿用基线数据)。观察电针/假电针干预的即时效应和后效应。在各时间点分别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和高尔基染色观察,通过对比评估电针治疗对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效应脑区微观结构的作用。结果:(1)免疫荧光检测:(1)S1区:基线水平4组大鼠双侧S1区GFAP、IBA-1表达无显着差异;造模后3天,模型组双侧S1区GFAP、IBA-1表达较正常组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月(即开始电针或假电针后3周),模型组双侧S1区GFAP、IBA-1表达较正常组增加(P<0.05),电针组双侧S1区GFAP、IBA-1表达量较假电针组显着降低(P<0.05);造模后4月(即停止电针或假电针后1月),模型组左侧S1区GFAP、IBA-1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右侧S1区IBA-1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右侧S1区GFAP、IBA-1表达低于电针组(P<0.05),左侧S1区IBA-1表达低于电针组(P<0.05)。(2)丘脑区:基线水平4组大鼠双侧丘脑区GFAP、IBA-1表达无显着差异;造模后3天,模型组双侧丘脑区GFAP、IBA-1表达较正常组显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月(即开始电针或假电针后3周),模型组双侧丘脑区GFAP、IBA-1表达较正常组升高(P<0.05),电针组双侧丘脑区GFAP、IBA-1表达量较假电针组显着降低(P<0.05);造模后4月(即停止电针或假电针后1月),模型组双侧丘脑区GFAP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双侧丘脑区GFAP、IBA-1表达量较假电针组显着降低(P<0.05)。(2)高尔基染色:(1)S1区:基线水平4组大鼠双侧S1区树突交点总数、树突棘密度无显着差异;造模后3天,模型组双侧S1区树突交点总数、树突棘密度较正常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月(即开始电针或假电针后3周),模型组双侧S1区树突交点总数较、树突棘密度正常组减少(P<0.05),电针组双侧S1区树突交点总数、树突棘密度较假电针组增加(P<0.05);造模后4月(即停止电针或假电针后1月),模型组双侧S1区树突交点总数、树突棘密度较正常组减少(P<0.05),电针组双侧S1区树突交点总数、树突棘密度表达高于假电针组(P<0.05)。(2)丘脑区:基线水平4组大鼠双侧丘脑区树突交点总数、树突棘密度无显着差异;造模后3天,模型组双侧丘脑区树突交点总数、树突棘密度较正常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月(即开始电针或假电针后3周),模型组双侧丘脑区树突交点总数、树突棘密度较正常组减少(P<0.05),电针组双侧丘脑区树突交点总数、树突棘密度较假电针组增加(P<0.05);造模后4月(即停止电针或假电针后1月),模型组双侧丘脑区树突交点总数、树突棘密度较正常组减少(P<0.05),电针组双侧丘脑区树突交点总数、树突棘密度表达高于假电针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机制,可能是抑制大鼠双侧初级躯体感觉皮质和丘脑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激活,并促进双侧初级躯体感觉皮质和丘脑区神经元发生可塑性变化。

赵锁[8](2019)在《mGluR5参与小鼠睡眠剥夺快速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临床精神科或心理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以持续情绪低落为其主要特征。抑郁症在中国大陆人群中属于高发疾病之一,然而人们对其病理机制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一般认为抑郁症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情绪障碍。目前的治疗方法也不理想,且都需要花费至少两周以上时间才可能产生效果,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负担,因此开发作用更加突出、效果更加迅速的治疗方法一直都是抑郁症研究的重点方向。其实早在1966年就有学者发现抑郁患者在一夜不眠后抑郁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2017年有人整理了66篇睡眠剥夺缓解抑郁症状的相关研究,对其有效率进行定量Meta分析,结果表明睡眠剥夺能有效减轻大约一半患者的抑郁症状,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越来越多的抗抑郁药物研究提示谷氨酸系统在调节抑郁症的发生和治疗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5,mGluR5)的作用更值得关注,因为已有研究指出mGluR5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睡眠剥夺的抗抑郁效果密切相关。慢性痛也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发病率超过33%。大量的临床调查发现,长期的慢性痛患者经常会并发恶性的负性情绪,比如焦虑、抑郁等,因此解决慢性疼痛并发的负性情绪也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拟利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术(spared nerve injury model,SNI)建立小鼠慢性痛伴发负性情绪的动物模型,综合运用多种行为学研究方法,并以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为靶区,探讨mGluR5参与睡眠剥夺快速抗抑郁效果的作用机制。具体实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睡眠剥夺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动物模型并发的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目的:探讨慢性神经病理性痛不同时程小鼠行为学的改变,以及睡眠剥夺对慢性痛并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SNI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痛小鼠模型,利用旷场、高架十字实验评价SNI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利用悬尾、糖水偏好实验评估SNI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利用Von-Frey方法和热痛仪检测SNI小鼠的机械及热痛反应;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和温和处理法对不同时间段的抑郁样小鼠进行睡眠剥夺,评价睡眠剥夺对小鼠焦虑和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结果:SNI模型组小鼠手术侧下肢机械和热痛阈值持续低于对照组,40 d后出现稳定的焦虑样行为,60 d左右出现显着的抑郁样行为,睡眠剥夺6 h、12 h、24 h均可明显缓解SNI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但是对焦虑样行为和机械痛敏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手术后的小鼠慢性痛持续存在,并引发了小鼠的情绪调节障碍,且疼痛时程越长越严重,可作为理想的继发性抑郁动物模型;6h睡眠剥夺在不影响慢性疼痛的前提下可明显缓解抑郁症状,但不影响焦虑样行为。第二部分mGluR5参与小鼠睡眠剥夺快速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mGluR5在小鼠睡眠剥夺快速抗抑郁效果中的作用机制。方法:SNI方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小鼠伴发负性情绪的动物模型,利用悬尾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评估小鼠的抑郁样行为;采用温和处理的方法对有抑郁样行为小鼠进行6 h睡眠剥夺,并评估睡眠剥夺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通过micro-PET/CT显像显示SNI模型与假手术组小鼠全脑mGluR5标记信号强弱对比;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SNI模型及睡眠剥夺后小鼠mPFC内mGluR5总蛋白和质膜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进一步对全脑神经元、GABA能神经元和PV+神经元mGluR5敲除小鼠进行睡眠剥夺前后的行为学检测。结果:抑郁情绪及睡眠剥夺对mPFC内mGluR5总蛋白表达水平无影响,但micro-PET显像显示SNI模型全脑mGluR5标记信号升高;SNI伴发抑郁样行为小鼠mPFC内mGluR5质膜蛋白上调,而睡眠剥夺可下调其表达量;全脑神经元mGluR5敲除小鼠应激刺激后表现出抑郁样行为,GABA能神经元mGluR5敲除(Gad2-mGluR5-/-)小鼠表现出抗抑郁样行为,而PV+神经元mGluR5敲除(PV-mG5R-/-)小鼠则表现出抑郁样行为,且睡眠剥夺对其抑郁样行为无缓解作用。结论:小鼠mPFC内mGluR5质膜蛋白表达量的改变可能参与小鼠抑郁调控;不同类型神经元mGluR5在抑郁症调控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PV+神经元的mGluR5在抑郁样行为的发生和睡眠剥夺的抗抑郁效果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张力[9](2019)在《慢性痛诱发背根节神经元新生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疼痛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如炎症痛、神经病理性痛和癌痛。常常引起焦虑与抑郁,从而加重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关于慢性痛的机制,研究最多的是神经元的可塑性改变。其中初级感觉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和敏化(外周敏化),以及由转录、翻译和翻译后调节引起的脊髓、脑干和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增强(中枢敏化)是目前认为最主要的两种机制。其它的神经元机制包括去抑制(减少抑制性突触传递),下行途径易化(如从脑干到脊髓),以及皮层和脊髓的长时程增强。这些神经元的改变参与持续疼痛的发展,与维持密切相关。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背根节的胶质细胞—卫星细胞也参与慢性痛的发生发展。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胶质细胞常常发生一定程度的去分化,甚至具备神经元发生的潜能。在外周神经系统,颈动脉体和肠神经节的胶质细胞在慢性缺氧和肠炎的情况下,会产生新的神经元,以适应疾病情况下机体功能的需求。考虑到背根节的卫星细胞在发育上与颈动脉体和肠神经节的胶质细胞都来自神经嵴,慢性痛情况下受累的背根节接收持续性的外周刺激,我们猜想:慢性痛情况下,背根节的卫星细胞是否也具有神经元发生的潜能?如果具有,卫星细胞可能以一种前所未料的方式参与慢性痛的病理改变。因此,本课题着重研究慢性痛条件下背根节的神经元发生及卫星细胞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由如下四部分实验组成:第一部分:慢性痛后背根节卫星细胞的活化目的:观察慢性痛后不同亚群卫星细胞的激活;方法:利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BrdU掺入实验观察慢性痛后7天、14天不同亚群卫星细胞的增殖及去分化;结果:SNI和CFA处理都会诱导痛损伤侧背根节中Sox阳性、GFAP阳性和PDGFRα阳性卫星细胞增殖,并且诱导Sox阳性、GFAP阳性卫星细胞上调Nestin,PDGFRα阳性卫星细胞上调Sox10与Nestin。结论:慢性痛可诱导背根节卫星细胞的活化。第二部分:慢性痛条件下背根节的神经元发生目的:观察慢性痛条件下神经元的发生及新生神经元的类型;方法:采用BrdU掺入和DNA损伤/修复标记蛋白检测;结果:在痛诱导后14天和28天,我们分别观察到神经元标记蛋白DCX和NeuN与BrdU的双标,提示慢性痛可能诱导背根节神经元新生。神经元类型分析发现,BrdU主要存在于IB4和CGRP阳性的伤害性神经元中,而未与触觉感觉神经元(NF200阳性的神经元)共标。DNA损伤修复标记蛋白(γ-H2A.X)主要表达于损伤同侧背根节NF200阳性神经元;结论:慢性痛可诱导背根节中神经元新生,新生神经元主要为IB4阳性和CGRP阳性的伤害性感觉神经元。第三部分:慢性痛条件下新生神经元的来源目的:追踪慢性痛条件下神经元发生的起源;方法:采用基于Cre的细胞谱系追踪方法,用三种基因修饰小鼠对慢性痛下新形成的神经元进行细胞命运追踪;结果:基于PDGFRα-CreER:ROSA/YFP小鼠的细胞命运追踪未发现YFP标记的神经元。而采用GFAP-CreER:ROSA/YFP小鼠的细胞命运追踪结果显示,GFAP阳性细胞仅能产生IB4阳性的神经元;进而基于Sox2-CreER:ROSA/YFP小鼠,发现慢性痛模型下,Sox2阳性细胞可以产生IB4阳性和CGRP阳性神经元,且慢性痛时阻断外周钠通道活动可减少Sox2阳性卫星细胞来源的DRG神经元新生。结论:慢性痛条件下,PDGFRα阳性的卫星细胞不能产生新的神经元;GFAP阳性的卫星细胞仅能产生IB4阳性神经元;Sox2阳性的卫星细胞能够产生IB4阳性和CGRP阳性的神经元,且实验提示慢性痛诱导的DRG神经元新生依赖于外周传入。第四部分:胶质源性新生神经元功能特性的初步探索目的:检测新生的胶质源性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及其对capsicin的反应和TRPV1的表达;方法:实验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生物胞素细胞内标记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结果:Sox2-CreER:ROSA/YFP小鼠或GFAP-CreER:ROSA/YFP小鼠背根节内YFP阳性神经元能够发放动作电位。与YFP阴性小细胞神经元相比,在同等刺激条件下,YFP阳性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次数较少,阈电位较低,基强度较高。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值无显着性差异。约44%的YFP阳性神经元可对辣椒素(capsicin)发生反应。SNI或CFA处理后1个月,约18%的YFP阳性神经元表达TRPV1;结论:慢性痛情况下背根节的新生神经元具备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张瑶,高云涛,郭建英,田欣鹭,黄鹏[10](2019)在《慢性骨性疼痛患者焦虑与抑郁情况及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慢性骨性疼痛人群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治疗过程中提高慢性疼痛患者心理治疗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6—2017年西北地区4所三甲医院751名慢性骨性疼痛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并使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在751例慢性骨性疼痛患者中,焦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7.68%,抑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1.42%。慢性骨性疼痛患者焦虑状况与抑郁水平、病程时长、体重指数(BMI)、家庭关系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有关(均P<0.05);患者抑郁情况与焦虑水平、社交能力、疼痛强度、情绪控制能力有关(均P<0.05)。结论慢性骨性疼痛人群的焦虑和抑郁状况较为常见,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引起疼痛临床的广泛关注,并根据影响因素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服务。

二、对慢性痛病人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慢性痛病人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皮内针调肝理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诱因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焦虑抑郁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名
        2 肺胀的病因病机
        3 证候分类
        4 肺胀的论治
        5 外治法
        6 中医对焦虑抑郁的认识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随机分组
        1.5 干预措施
        1.6 观察疗效及指标
        1.7 统计方法
    2 技术路线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及治疗前疗效指标分析
        3.2 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4.1 调肝理肺法
        4.2 选证依据
        4.3 选穴依据
        4.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在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焦虑抑郁治疗的研究现状
        2.1.1 药物治疗
        2.1.2 非药物治疗
    2.2 国内外情感表露的研究现状
        2.2.1 书面情感表露的提出与应用
        2.2.2 面对面情感表露的形式与应用
    2.3 积极心理学相关概述
        2.3.1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及主要内容
        2.3.2 积极心理干预的应用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
        3.1.1 研究对象来源
        3.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1.3 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方法
    3.2 样本量的计算
    3.3 伦理原则
    3.4 技术路线
    3.5 干预内容及研究方法
        3.5.1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
        3.5.2 干预方案的构建
        3.5.3 积极情感表露干预方案的实施
    3.6 评估工具和观察指标
        3.6.1 一般资料调查表
        3.6.2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3.6.3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3.6.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测评(COPD Assessment Test,CAT)
        3.6.5 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
        3.6.6 患者对两种不同方式积极情感表露干预的评价
    3.7 质量控制
    3.8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脱落情况
    4.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4.3 两组各自干预前后的评分比较——组内比较
        4.3.1 书写表露组
        4.3.2 个体面对面表露组
    4.4 两组结局指标之间的组间比较
        4.4.1 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及总体幸福感评分比较
        4.4.2 干预后两组焦虑抑郁、生活质量及总体幸福感评分比较
    4.5 两组患者对积极情感表露方案中各主题的接受度评分
    4.6 两组干预所需材料及护理人力成本消耗对比
5 讨论
    5.1 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对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5.2 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对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5.3 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对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5.4 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对积极情感表露干预的评价
    5.5 两组干预所需材料和护理人力成本消耗对比分析
6 小结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
    6.4 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COPD 合并焦虑抑郁非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基底外侧杏仁核到伏隔核的投射在慢性痛导致的动机障碍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慢性痛简介
        1.1.1 急性痛与慢性痛的区别
        1.1.2 慢性痛研究模型概述
    1.2 慢性痛对情绪与认知的影响
    1.3 慢性痛对情绪相关脑区的影响
    1.4 慢性痛对奖赏动机行为的影响
        1.4.1 动机行为范式概述
        1.4.2 慢性痛对动机相关脑区的影响
    1.5 基底外侧杏仁核到伏隔核投射神经元在奖赏动机行为中的作用
    1.6 慢性痛状态下,基底外侧杏仁核到伏隔核投射发生可塑性
    1.7 问题的提出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3 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手术过程
    2.4 机械痛阈的测量
        2.4.1 实验原理
        2.4.2 实验过程
    2.5 焦虑以及抑郁样行为测试
        2.5.1 十字高架测试
        2.5.2 旷场测试
        2.5.3 黑白箱测试
        2.5.4 糖水偏好测试
    2.6 动机行为范式PR(Progressive ratio)任务
    2.7 光纤记录实验流程
        2.7.1 光纤记录原理简介
        2.7.2 钙信号病毒AAV-hysn-GCa MP6s颅内注射。
        2.7.3 陶瓷插芯埋植。
        2.7.4 增长比率Progressive ratio(PR)训练以及测试
        2.7.5 动物脑组织采集以及切片定位
        2.7.6 数据处理
3.实验结果
    3.1 慢性痛小鼠机械痛阈结果
    3.2 慢性痛手术四周后焦虑以及抑郁行为测试结果
        3.2.1 十字高架测试结果
        3.2.2 旷场测试结果
        3.2.3 黑白箱测试结果
        3.2.4 糖水偏好测试结果
    3.3 慢性痛手术两周后动机行为PR任务测试结果
    3.4 慢性痛手术两周后光纤记录实验结果
    3.5 实验结果总结
4.实验结果讨论
    4.1 动机相关任务(PR任务)测试结果讨论
    4.2 焦虑以及抑郁样行为测试结果讨论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用药特点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慢性胃炎与焦虑、抑郁状态的关系研究
    第二节 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认识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数据挖掘研究 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用药特点数据挖掘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资料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六节 结论
    第七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问卷封面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基本资料表
    附录4 诊断表
    附录5 自拟症状/体征表
    附录6 医院焦虑与抑郁量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对慢性痛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词表
1.引言
2.实验材料与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RPV1 与慢性痛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居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抑郁状态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试验程序
    3 测量工具
    4 资料收集及统计分析
    5 质量控制
    6 技术路线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 居家COPD伴抑郁状态患者干预前抑郁和睡眠质量、自我效能、总体幸福感、6 MWD的相关性
    3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对居家COPD伴抑郁状态患者的影响
讨论
    1 居家COPD伴抑郁状态患者的纳入情况分析
    2 居家COPD伴抑郁状态患者抑郁和睡眠质量、自我效能、总体幸福感、运动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3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对居家COPD伴抑郁状态患者的影响
结论
创新性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7)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的脑微观结构及代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的大鼠行为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设备、材料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电针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大鼠左侧前爪机械痛阈的影响
        2.2 电针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大鼠左侧前爪热痛阈的影响
    3.分析与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后疼痛的大鼠脑代谢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设备、材料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点大鼠全脑代谢组间差异
        2.2 不同时间点各组间全脑代谢连接比较
    3.分析与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电针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设备、材料与试剂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双侧S1区和丘脑的GFAP表达变化
        2.2 双侧S1区和丘脑的IBA-1表达变化
        2.3 双侧S1区和丘脑的树突交点总数变化
        2.4 双侧S1区和丘脑的树突棘密度变化
    3.分析与讨论
        3.1 电针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大鼠大脑胶质细胞的影响
        3.2 电针对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大鼠大脑神经元形态和结构的影响
    4.小结
创新点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脑重塑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学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一篇
附录三 其余发表论文摘要

(8)mGluR5参与小鼠睡眠剥夺快速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睡眠剥夺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动物模型并发的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1 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和仪器
    2 方法
        2.1 小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制备
        2.2 机械痛阈的测定
        2.3 热痛阈的测定
        2.4 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
        2.5 高架十字实验(Elevated Plus Maze,EPM)
        2.6 糖水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
        2.7 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
        2.8 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
        2.9 盐酸氯胺酮注射液的腹腔注射
        2.10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SNI建模后小鼠的机械痛、热痛阈值检测
        3.2 SNI40 d后小鼠表现出焦虑样行为
        3.3 SNI60 d后小鼠表现出抑郁样行为
        3.4 睡眠剥夺对慢性疼痛并发负性情绪的影响
    4 讨论
第二部分 mGluR5 参与小鼠睡眠剥夺快速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和仪器
    2 方法
        2.1 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
        2.2 18F-FPEB micro-PET显像
        2.3 Western-Blot检测mGluR5 蛋白的表达水平
        2.4 无创脑电监测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抑郁情绪及睡眠剥夺对小鼠mPFC中 mGluR5 总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18F-FPEB micro-PET显像结果
        3.3 抑郁情绪对小鼠mPFC内 mGluR5 质膜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4 全脑神经元mGluR5 的敲除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3.5 GABA能神经元mGluR5 的敲除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3.6 PV~+神经元mGluR5 的敲除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3.7 小鼠清醒/睡眠状态下无创脑电检测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慢性痛诱发背根节神经元新生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慢性痛后背根节卫星细胞的活化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
        1.3 试剂
        1.4 缓冲液的配制
    2 方法
        2.1 小鼠SNI及 CFA慢性痛模型的建立
        2.2 BrdU注射
        2.3 冰冻组织切片的制备
        2.4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
        2.5 BrdU染色
        2.6 图像采集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正常背根节中卫星细胞的分群
        3.2 慢性疼痛后卫星细胞的增殖
        3.3 在慢性痛后卫星细胞中前体细胞标记蛋白的上调
    4 讨论
第二部分 慢性痛条件下背根节的神经元发生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
        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染色
    3 结果
        3.1 慢性痛模型下背根节的神经元发生
        3.2 慢性痛模型下背根节中的DNA损伤/修复
        3.3 慢性痛模型下背根节新生神经元的类型
    4 讨论
第三部分 慢性痛条件下新生神经元的来源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
        1.3 试剂
    2 方法
        2.1 小鼠CFA及 SNI慢性痛模型的建立
        2.2 Tamoxifen注射
        2.3 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染色
    3 结果
        3.1 慢性痛条件下背根节基于PDGFRα-Cre的细胞命运追踪
        3.2 慢性痛条件下背根节基于GFAP-Cre的细胞命运追踪
        3.3 慢性痛条件下背根节基于Sox2-Cre的细胞命运追踪
    4 讨论
第四部分 胶质源性新生神经元功能特性的初步探索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仪器
        1.3 试剂
        1.4 实验药品与材料
        1.5 实验溶液
    2 方法
        2.1 实验细胞准备
        2.2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2.3 Biocytin标记
        2.4 TRPV1 染色
        2.5 数据采集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胶质源性新生神经元样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3.2 胶质源性新生神经元对辣椒素的反应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慢性骨性疼痛患者焦虑与抑郁情况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慢性骨性疼痛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的病因差异
    2.2 慢性骨性疼痛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的性别差异
    2.3 慢性骨性疼痛患者焦虑与抑郁影响因素情况
        2.3.1 慢性骨性疼痛患者伴发焦虑的影响因素及作用
        2.3.2 慢性骨性疼痛患者伴发抑郁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四、对慢性痛病人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皮内针调肝理肺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D]. 周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两种不同积极情感表露方式在COPD合并焦虑抑郁患者中的对比研究[D]. 叶霁霁.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基底外侧杏仁核到伏隔核的投射在慢性痛导致的动机障碍中的作用[D]. 王盼金.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4]张声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及其伴焦虑或抑郁状态的用药特点数据挖掘[D]. 朱悦尔.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对慢性痛模型小鼠的镇痛作用研究[D]. 张文动. 浙江大学, 2020(02)
  • [6]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在居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抑郁状态患者中的应用[D]. 郑凌. 青岛大学, 2019(02)
  • [7]电针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疼痛的脑微观结构及代谢机制研究[D]. 沈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mGluR5参与小鼠睡眠剥夺快速抗抑郁作用的机制研究[D]. 赵锁.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9]慢性痛诱发背根节神经元新生的初步研究[D]. 张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10]慢性骨性疼痛患者焦虑与抑郁情况及影响因素[J]. 张瑶,高云涛,郭建英,田欣鹭,黄鹏. 职业与健康, 2019(09)

标签:;  ;  ;  ;  ;  

慢性疼痛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