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站整改初见成效

本报记者站整改初见成效

一、本报记者站整顿初见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崔琳[1](2021)在《批评报道的“专业性媒介批评”研究(1949-2019) ——基于“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文中研究表明

李响[2](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文中研究说明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沈阳具有“东方鲁尔”之称号和“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之美誉。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这一时段内,妥善接收城市并迅速恢复各项功能之后,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沈阳城市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不仅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对此后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历史学为基础,兼用城市社会学、城市形态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沈阳城建档案和当时报刊为主要资料,研究了这一时期沈阳城市的发展背景、历程、建设成果及其影响,并对这一时段的城市发展做出评价,以期为当今城市建设和深入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启示。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探讨解放后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沈阳城市的恢复建设,为沈阳城市大规模建设奠定了基础。沈阳解放后,沈阳军管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的完成了接收和管理工作,成为全国大城市接收的典范。在国家的支持和城市人民的努力下,沈阳恢复和新建了市内工厂,使其在规模上和技术上达到或超过建国前水平。在工业恢复的同时,残破的城市得以修复,社会重新运转并进一步走向安宁有序,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的恢复建设,不仅壮大了沈阳工业经济实力,更为此后大工业发展计划的确立、规划和实施创造了条件。第二章论述了沈阳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的方针和计划是围绕工业化制定和实施的。基于国内外现实条件和沈阳自身基础,国家在此布置了较多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配套项目。为与工业化建设相适应,沈阳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化也有了新的规划,将城市发展计划与工业建设协调起来。因此沈阳不仅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立了城市现代工业体系,而且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现代城市骨架结构,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的城市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历程。沈阳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市范围内形成了4个完整的工业区,完成建设项目近1500项,其中重点项目50多项,形成了以机床、电机电器制造工业和航空工业为核心的国家重工业基地。作为工业建设的载体,城市道路、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交通、供水、供电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公园、广场、文体场馆等公共空间丰富多样,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的呈现成为沈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沈阳被苏联专家誉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中国独一无二的大工业城市。”第四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的重构。随着工业建设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城市空间也获得了超常规发展,形成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沈阳模式。从城市整体布局的调整出发,扩建成铁西和大东两个工业体系较为完整、生产规模宏大的工业区,新建陵北工业区和沈海工业区;配合工业发展,形成了南北两个文教区,教育科研机构规模和数量较为庞大;按照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布置调整了行政中心位置;逐渐形成了市、区、住宅区3层商业中心。城市以市政府为新的城市中心,构建了南北和东西轴线,沿轴线、铁路和陆路交通线向外拓展趋势明显。城市内部结构得到重构,外部形态得以扩展,重塑了沈阳作为东北工业化首位城市的空间形貌。第五章论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的更新。“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使中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一大步,也促进沈阳城市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出现了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工业城市水平相吻合的城市社会基层管理机制——单位制,城市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动,科学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符合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特征。在此基础上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丰富,这一过程不仅深刻反映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也映射在今天的生活范式中。第六章阐述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业绩成就了沈阳中国重工业第一城和东北首位城市的地位,也决定了城市发展方向;以工业建设为依托,沈阳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形貌得到重塑,也奠定此后城市发展格局结构;城市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也造就了辉煌的工业历史和独具魅力的工业精神。同时,这一时期沈阳城市发展也具有局限性,体现在城市建设落后于工业化,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设备与技术更新缓慢,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动力等,这些问题对当今城市发展也产生了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沈阳乃至东北城市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时期,是巨大的更新也是辉煌的起点。在铭记昔日成就的同时,经验与教训均值得汲取,更需要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深思,寻求解决之道。要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沈阳,如何发挥辽宁精神,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研究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历程可获得借鉴和启示。

张宇[3](2018)在《纸媒深度报道的现实困境与转型策略 ——以《中国青年报》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以《中国青年报》为例研究纸媒的深度报道。通过梳理《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发展轨迹,总结其特点和优势,分析其困境与挑战。结合时代发展机遇,为《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转型提出合理化建议。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兴起,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中国青年报》被视为深度报道在中国的诞生地,推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20世纪90年代,广播、电视进入大众生活,深度报道走向跨媒介繁荣。《中国青年报》不断创新,改进深度报道的操作方法和呈现方式,创办《冰点》等特色版面。世纪之交,深度报道遍地开花,表现出多元复杂的特征。《中国青年报》推出“特别报道”版,以调查性报道为主要内容,取得了辉煌成就。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传媒生态被重塑,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格局被颠覆,纸媒断崖式下跌。深度报道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被很多纸媒视为“包袱”,陷入发展困境。《中国青年报》的深度报道也不例外,面临政治和市场的双重夹击。一方面,政治对新闻的管制愈加严苛,报道空间大幅收缩;另一方面,资本巨头通过投资、收购等形式抢占传媒版图,加大对新闻媒体的控制。此外,广告收入下滑、选题同质化、媒介技术落后、人才储备“断层”等内部问题也限制了《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发展,转型迫在眉睫。在转型的过程中,《中国青年报》曾走过弯路,解散了拥有十年历史的特别报道部。经过一年的实践,报社意识到深度报道部门的重要性,重建了深度调查部,并与商业机构展开深入合作。通过研究,笔者认为《中国青年报》的深度报道在未来发展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拓展选题边界,关注青年话题;巩固内容优势,加强对外合作;提升媒介技术,丰富表现形式;再造生产流程,提升报道效率;重视人才培养,改善薪酬体系。为了使本研究更贴近现实,笔者访谈了近30位深度报道的从业者和媒体高管,试图全面呈现纸媒深度报道的整体现状,总结纸媒深度报道当下的困境及机遇,探索深度报道的未来趋势。

上官诗媛[4](2017)在《新时期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文中认为理论传播是党报必不可少的职能。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党报的理论宣传都曾发挥了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新时期社会环境和媒体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何提升党报的理论传播效果,科学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模式,需要在对以往党报理论传播情况进行梳理和深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探讨。论文简要回顾了党报理论传播的历程和变革,对新时期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新时期党报理论传播注重解读理论,引导社会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显着。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党报理论传播体系不健全,对受众信息需求把握不足等原因,造成了党报理论版面不足,理论文章信息量不大,理论文章内容原创度低和可读性不强,缺乏感染力等问题。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挑战,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新媒体技术融合不足,使党报理论传播效果受到影响。为了提升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增强党报的理论传播功能,论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一是继续发挥党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功能,坚持理论传播的政治性、人民性、权威性,坚守理论传播阵地,并适当扩展版面。二是要创新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模式,健全党报理论传播体系,打造党报新媒体矩阵,加强与读者的连接沟通。三是丰富扩展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内容,直面现实民生话题,突出学术水准,融合民族文化,促进主流价值观的践行。四是培养造就高素质理论人才,创新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培养一流理论工作者。五是提高党报理论版质量,注重可读性和理论版的指导功能,打造理论传播品牌。

刘盾[5](2017)在《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报刊类对话体新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话体新闻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历经了三十多年时间,它在发展初期就引发新闻学界及业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含着“金钥匙”诞生的新闻体裁,它不仅带来了新闻写作形式的革新,还引领了报纸传播方式的变革。虽然受到政策变化的影响,其发展之路历经曲折,但也并未就此衰落,在度过低谷时期后又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沿袭传统发展的同时还衍生出了新的写作形式,故而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印刷媒体中的对话体新闻为研究对象,以《人民日报》为主要数据样本,将1987-2016年三十年来的对话体新闻做系统的梳理。对话体新闻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体裁,信息的双向传播、语言的平实亲切、内容的引人深思,都使其在报刊中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写作上的不加修饰、报道中的全面真实、话语衍生的思维传递,也让新闻从业者对它十分青睐。随着政策的颁布,对话体新闻的主客体角色为了适应受众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新闻事业属性的变革,又使对话主客体为迎合市场环境逐渐形成精英化的趋势。在发展过程中,对话体新闻不断向其他新闻体裁渗透,融合众多体裁优势演变出全新对话形式,不仅完善了自身,还补足了其他体裁,在新闻业务操作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在近年来,“对话新闻”又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被提出,促使其从业务层面上升到了理念层面,担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然而金无足赤,对话体新闻的美中不足也严重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天生的缺陷使记者无法对其精雕细琢,如实的记录使其在叙事层面难以突破,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使报刊类对话体新闻举步维艰。面临着重重困境,对话体新闻亟待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尹丽君[6](2016)在《新媒体环境下J报的转型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报纸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媒介之一,具有相当悠久的发展历史,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在21世纪以前,报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作用,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认可。但是随着现代新媒体的广泛兴起和大量传播,报纸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威胁,报业的发展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果消极地认为纸媒体行将消失并没有完全可信的依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对媒体变化,新媒体时代的报纸必须探讨自身的发展战略。在充分发挥纸质媒体的竞争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作为新的传播渠道,延伸触角、取长补短,突破困境找到新的经营发展渠道。新媒体时代报业发展的研究大多是从新闻学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但报纸不仅仅是新闻载体,消息渠道,交流平台,报纸实际上是一个产品;而报社作为一个媒体的存在其实是作为一个企业的存在,从企业战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报纸的发展和转型似乎更有实际意义。本文以J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一张在南京报业市场上叱咤风云十余年的报纸在宏观经济下行,新媒体攻势越发强劲的环境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通过解决问题来转型发展优化。报纸的危机表面看是新媒体蚕食了市场蛋糕,其实,背后折射的是大众传播风光不在,报业生存的根基受到冲击。数字传播技术不仅催生了新兴媒体,也孕育了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规则。本文从以上背景出发,以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首先介绍J报在新媒体攻势下的基本情况和运营现状。然后运用PEST、SWOT、五力模型、波士顿矩阵等工具客观分析了J报转型发展的宏观外部环境,竞争对手基本信息,行业发展态势和自身内部环境等等,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得出了 J报在该市场的转型发展、营销策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含人员危机、内容危机、体制危机等。然后对J报发展的相关策略给出了优化建议,必须要明确市场定位,报纸的市场操作要集中化、专业化,主攻老年市场,走社区发行的“下沉”式道路;从战略发展角度来看,J报要转型发展,吸引读者要走差异化,经营要多元化,新产品开发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最后结合具体实际工作,在发行渠道、广告经营、报纸内容、新媒体尝试、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有效实施措施,寄希望于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相关工作。

马新明[7](2010)在《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本作为民主制度下的传媒大国,其媒体资源的占有率、普及率和影响力,在亚洲乃至世界各国位列前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由于受到美国等西方新闻观的影响,日本媒体标榜新闻自由和客观公正的报道理念。经过大量的事实和案例研究发现,日本媒体在国内报道中能够相对保持客观性和多元性,但是在国际传播特别是涉华报道中,呈现出惊人的同质现象。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现象表现在报道的题材、内容、形式、观点和意图等方面,其关注点的聚焦性、内容的相似性、形式的划一性、观点的趋同性、目的的一致性极其明显。日本媒体善于利用中日两国民众关注的参拜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育、东海划界、钓鱼岛领土争端、中国食品安全、中国人在日犯罪和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有关历史和现实的敏感事件和突发事件,娴熟地运用国际传播的技巧和手段,美化侵略战争和歪曲侵华历史事实,对中国进行信息轰炸式的负面报道,夸大中国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渲染“中国威胁论”,制造舆论妖魔化中国,煽动日本民众的反华情绪。这种对华持续的同质化负面报道,直接影响了社会舆论和民间相互认同,损毁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动摇了经贸领域合作的基础,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健康发展,最终影响了两国长远的根本利益。日本媒体热衷于对华进行同质化负面报道,是由其生存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如人文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的传统、两国历史的恩怨、政治体制和运作机制、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需要、媒体的发展变迁和特点、新闻传播理念和模式以及媒体生存发展的需求等,共同作用并形成了日本媒体对华报道的同质现象。特别是天皇一统思想的影响、由来已久的相互误读、政府严格规制和管控、国益论的普遍奉行、集团主义文化传统、政治环境日益保守化、白热化竞争下的利益驱动、媒体垄断格局的形成与保持、独特的记者俱乐部制度,这些都深刻地影响和导致了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负面同质化。中日两国作为具有近千年交往历史的邻邦,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所以我们应理性看待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倾向性,从中反观自身对日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从传播的各要素和影响环境的因素着手,加强全方位的交流和互信,尽量避免和改变刻板成见,达成共识和理解,促进日本媒体和舆论生态环境的再造;同时,站在国际政治和国际传播的高度,加强和改善我国对日传播的效果,抢占重大国际议题话语权的制高点,树立文明友好开放的中国形象,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丛琳娜,宋亮[8](2010)在《2009,报媒责任凸显》文中指出2009年,是威海日报社发展史上熠熠生辉的一年。在传统报业受新媒体冲击日益明显的不利形势下,威海日报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创新理念,自我加压,积极做负责任媒体,办报、经营、发行等各项事业全面提升,昂首迈进全国一流报社行列。 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我们勇?

米燕[9](2008)在《1978-2008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发展概况》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纵观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中国改革开放中报业经营管理发展历程,分别从报业发行、广告、资本运营、科学技术、管理体制方面概述报业经营管理发展的历史状况,并从中总结报业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和教训。从报业发行来看,经历了邮政发行、自办发行和多渠道发行,发行是报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经营经历了从有到无、从从属地位到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插版到专版的发展过程,广告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报纸的生存。资本运营与数字技术的运用越来越被传统媒体所重视,谁走在前列,谁就找到了传媒媒体的突破口。“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体制虽从建国初就已提出,但经历30年的改革开放,依然存在制度上的束缚。这些内容都是报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描述各组成部分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历年报业发行量与广告经营额,从数据中分析其发展情况和趋势。从报业经营管理30年间的发展历程来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报业资本运营,利用数字技术手段突破传统媒体单一形式,是报业新时期改革的必行之举。本文以《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描述两报发展过程与新闻改革中的实践操作过程。

符万年[10](2008)在《新疆经济报系创新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除中共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地(市、自治州)委三级党委机关报外,中央、省(区、市)委宣传部还直接领导若干报纸,如《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羊城晚报》、《文汇报》、《今晚报》、《新疆经济报》等。这些报纸也是我国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位论文把以《新疆经济报》为核心的新疆经济报系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探究梳理挖掘新疆经济报系在新闻理念、新闻形式、新闻空间、报道方式、新闻体裁、办报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之处,以期对其它党报,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省(区、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的党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通过对新疆经济报系的诸多改革创新举措加以揭示,以期对整个党报的改革创新、做大做强有所启迪。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有四章正文。其主要内容为:绪论部分交代选题背景、梳理相关研究概况、介绍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等。第一章主要交代为什么要研究新疆经济报系、研究的依据和条件,梳理概括新疆经济报系的发展历程和规模概况,介绍该报系主要子报子刊的情况和经营管理情况,为后面的研究论述、布局谋篇进行必要的铺垫。第二章主要研究紧密层党报应该如何走出自己的路,一条既不同于党委机关报也有别于都市类报纸的道路,主要结合新疆经济报的改革创新实践来回答这一问题。作为一家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管主办的党报,新疆经济报颇多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特色。其办报上的创新之处有:一个创新是对报纸的性质认识与众不同,他们因地制宜地将报纸定性为综合性大报。第二个创新是新闻理念上的创新,《新疆经济报》大胆地提出实际工作中有新闻,但实际工作不全是新闻,记者不是写实际工作的文秘,要到实际工作中去找新闻,调整报道的诉求点。第三个创新是新疆经济报系重新认识报纸的功能,他们认为从本质上说报纸属于第三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服务。第四个创新是新闻报道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第五个创新是不断地创造出多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从而开拓出新的新闻空间。第三章主要结合新疆经济报的实践研究回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报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我国有许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方地域偏僻经济相对落后,民族构成复杂多样,但是当地党报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引导舆论的任务又十分重大。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占全国总面积的63.7%。这些地方的党报应该怎么办,这既是学界应该研究回答的问题,也是报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新疆经济报》的做法主要有:一、开掘和突显地域民族特色。二、培养少数民族记者为汉文报写稿。三、版面设计栏目设置因地制宜。四、发挥地缘优势报刊办到中西亚国家。第四章主要结合新疆经济报的实践研究回答经济欠发达地区党报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新疆经济报系的做法主要是:实施“一系双轨两分离”体制,即一个报系,办报与经营两个轨道运行,实现采编与经营的彻底分离;创造性地设立新闻督察制度,以提高报纸的公信度和执行力;推行企业化管理,在报系全员实现聘任制;进入地州成功联办两家地州党委机关报。

二、本报记者站整顿初见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报记者站整顿初见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2)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解放后沈阳城市的接收和恢复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沈阳城市接收
        一、城市接收前的准备工作
        二、城市接收的过程与实施
    第二节 城市管理和建设工作次第开展
        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
        二、市政建设恢复
        三、教育、卫生事业进步
    第三节 城市工业的恢复和改造
        一、解放前沈阳工业状况
        二、国营工业的恢复和新建
        三、私营工商业的恢复和改造
    第四节 配合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城市社会生产运动
        一、全市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支援
        二、配合战争动员进行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
    第五节 新政权的巩固与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收缴武器弹药,确保城市安全
        二、进行城市救济、收容散兵、乞丐和无业游民
        三、封闭妓院,教育改造妓女和暗娼
        四、严禁贩毒吸毒,肃清烟毒流害
        五、镇压反革命运动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规划
    第一节 “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过程和原因
        一、国家工业发展策略中沈阳地位的确立
        二、“重点工业城市”落户沈阳的原因
    第二节 新的城市规划设计
        一、《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制定基础
        二、《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形成过程
        三、《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的具体内容和评价
第三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一节 城市工业飞速发展
        一、铁西区工业的扩充
        二、大东区工业的调整
        三、新工业区的工业建设
    第二节 城市建设逐步完善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
        二、城市公共事业建设大幅度改善
        三、城市公共空间丰富多样化
        四、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居住社区呈现
第四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空间形态重构
    第一节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一、原有工业区的充实和调整
        二、新工业区和工业居民点的规划和兴建
        三、文教区的新建
        四、行政区域迁移和构建
        五、等级化商业区的出现
    第二节 城市空间总体形态及特点
        一、更新与拓展——总体城市形态
        二、扩张与重构——城市形态特征
    第三节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演变逻辑
        一、城市发展动力综合分析
        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逻辑
第五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沈阳城市社会变迁
    第一节 单位制在城市社会基层管理中占主导
        一、单位制的形成
        二、沈阳地区单位制的特征
    第二节 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变化
        一、城市人口数量增长
        二、城乡人口结构变动
        三、人口经济结构的变化
        四、女性劳动人口增加及意义
    第三节 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突出
        一、科学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二、医疗卫生条件有质的飞跃
    第四节 城市居民生活变迁
        一、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变迁
        二、城市居民文体娱乐活动丰富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评述
    第一节 沈阳城市发展成就与历史影响
        一、谱写辉煌时代,建成新中国重点工业城市
        二、形成以沈阳为核心的辽宁中部城市产业集群
        三、重构工业城市形态,奠定城市发展格局
        四、城市精神初步形成
    第二节 沈阳城市发展的局限性
        一、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水平落后于工业化
        二、单位制度和企业办社会存在弊端
        三、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改善
        四、三大改造后城市发展缺乏自下而上的动力
结论
    一、革新与辉煌:建国初期城市整体风貌变革
    二、辐射与担当:城市职能的转变
    三、反思与梦想: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与当代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纸媒深度报道的现实困境与转型策略 ——以《中国青年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2 深度报道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2.1 生长期:20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
    2.2 成长期:20世纪90年代横跨媒介
    2.3 繁荣期:世纪之交类型多元
    2.4 现状:内忧外患,危机重重
3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轨迹与特征
    3.1 兴起:满足社会的思想启蒙需要
    3.2 创新:改进操作方法,变革专题版面
    3.3 成熟:打造以调查性报道为主的深度报道专版
    3.4 转型:解散与重设深度报道部门
    3.5 探索:与商业机构深度合作
4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机遇与优势
    4.1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外部机遇
    4.2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内在优势
5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5.1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外部挑战
    5.2 《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的内部困境
6 对《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未来发展的建议
    6.1 拓展选题边界,关注青年话题
    6.2 巩固内容优势,加强对外合作
    6.3 提升媒介技术,丰富表现形式
    6.4 再造生产流程,提高报道效率
    6.5 重视人才培养,改善薪酬体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4)新时期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成果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及其发展历程
    一、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概述
        (一)主要概念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报传播理论
    二、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三、新时期党报理论传播变革
        (一)传统党报的改革——以《光明日报》理论版系列为例
        (二)“互联网+”时代党报的新媒体创新
        (三)党报理论传播特色
第三章 新时期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现状
    一、新时期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功能和作用
        (一)以理论引导社会主流舆论
        (二)以坚定政治立场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三)通过宣传理论路线推进改革开放实践
        (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
    二、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版面不足导致信息量较少
        (二)理论文章原创度低
        (三)理论文章可读性不强缺少感染力
        (四)理论传播与新媒体技术融合不足
    三、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对理论传播工作重视不够
        (二)理论传播人才结构欠缺
        (三)传统党报理论传播模式呆板
        (四)市场化现状对理论传播的挤压
        (五)对受众把握不足
第四章 提高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果的对策
    一、继续发挥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功能
        (一)坚持党报理论传播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二)坚持党报理论传播的权威性
        (三)坚守党报的理论传播阵地
    二、创新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模式
        (一)健全党报理论传播体系
        (二)拓展理论传播空间
        (三)密切联接沟通受众
    三、丰富扩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内容
        (一)理论传播要直面现实热点问题
        (二)理论传播要突出学术水准
        (三)理论传播要融合民族文化
        (四)理论传播要促进主流价值观的践行
    四、培养造就高素质理论人才
        (一)培养一流理论工作者
        (二)创新培养机制
        (三)完善激励制度
    五、注重提高党报理论版质量
        (一)注重指导功能
        (二)注重打造品牌
        (三)注重可读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报刊类对话体新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对话体新闻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第一节 对话体新闻的理论基础
        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二、戴维·伯姆的“论对话”
    第二节 对话体新闻的基本概念
        一、对话体新闻的界定
        二、“对话新闻学”与对话体新闻
第二章 我国对话体新闻的发展时期
    第一节“对话热”时期(1987 年-1989 年前期)
        一、反思意识为对话体新闻奠定思想基础
        二、政策对话热掀起新闻对话热
    第二节 发展滞缓时期(1989 年后期-1994 年)
    第三节 平稳发展时期(1995 年-2008 年)
        一、地方性报纸“与市场对话”
        二、“对话体裁”的多边延伸
    第四节 对话“理念热”时期(2009 年-2016 年)
        一、新闻对话理念的兴起
        二、实际操作的发展
第三章 对话体新闻的主客体变迁
    第一节 从“独白”到“对话”
        一、对话主体由“转述者”向“呈现者”转变
        二、客体角色平民化、群体化
    第二节 主客体精英化的趋向
        一、对话主体由“万金油”向“专家”转变
        二、客体角色精英化趋向明显
第四章 对话体新闻的写作形式发展
    第一节 从问答式报道到访谈式人物报道
        一、问答式报道
        二、访谈式人物报道
    第二节 从讨论式报道到对话体评论
        一、讨论式报道
        二、对话体评论
    第三节 从实录式报道到深度对话报道
        一、实录式报道
        二、深度对话报道
第五章 对话体新闻发展的总体评价
    第一节 对话体新闻的魅力所在
        一、诞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二、发展带来强烈的思辨性
        三、独特的阅读体验
    第二节 对话体新闻在发展中的困难
        一、天生缺陷限制文体发展
        二、叙事形式难以突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新媒体环境下J报的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行业介绍
        1.1.2 公司介绍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结构
        1.3.1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3.2 理论工具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2 市场目标定位(STP)理论
    2.3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第3章 J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现状和评价
    3.1 J报的发展现状评价
        3.1.1 J报所处的新媒体环境
        3.1.2 J的市场表现分析
    3.2 J报的问题和矛盾
        3.2.1 内容危机
        3.2.2 体制危机
        3.2.3 人员危机
第4章 J报战略转型的内外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文化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J报在行业竞争中五力模型分析
        4.2.1 潜在进入者
        4.2.2 行业中的竞争者
        4.2.3 替代产品
        4.2.4 购买者
        4.2.5 供应者
    4.3 J报的SWOT分析
        4.3.1 Strength
        4.3.2 Weakness
        4.3.3 Opportunity
        4.3.4 Threat
    4.4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分析
        4.4.1 招聘配置
        4.4.2 培训开发
        4.4.3 薪酬福利
        4.4.4 绩效管理
第5章 J报转型发展的策略优化设计
    5.1 目标市场定位
        5.1.1 市场细分
        5.1.2 确定目标市场
        5.1.3 市场定位
    5.2 战略发展策略制定
        5.2.1 差异化策略
        5.2.2 多元化策略
        5.2.3 新产品开发策略
第6章 J报在新媒体环境下转型发展策略的执行
    6.1 发行渠道建设
        6.1.1 “走社区”的下沉式发行
        6.1.2 走“老龄化”的专业式发行
    6.2 经营模式组建
        6.2.1 盈利模式多样化
        6.2.2 经营模式多样化
    6.3 报纸内容建设
        6.3.1 重新定义产品
        6.3.2 新媒体尝试
    6.4 人员团队建设
        6.4.1 专业人才引进
        6.4.2 团队组织结构调整
        6.4.3 设计合理薪酬福利体系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问题界定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创新
第一章 日本媒体发展特征及其同质化
    第一节 高度发达的日本媒体
        一、日本报业:备受青睐的信息之源
        二、杂志书籍: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
        三、广播电视:受控于报业集团强势发展
        四、动漫媒体:潜移默化传播日本文化
        五、网络媒体:引领新媒体高歌猛进
    第二节 日本媒体的发展变迁
        一、行走在商业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
        二、战争与灾难助推形成媒体垄断格局
        三、战时追随和服务法西斯战争的武器
        四、美国占领时期对日本媒体的强行改造
        五、现代日本媒体基本制度和格局的确立
    第三节 日本媒体传播特征分析
        一、日本媒体三极传播模式特点
        二、日本媒体关注负面新闻的特点
        三、日本媒体屈从利益集团的特点
    第四节 日本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一、日本民众具有高度的媒体依赖性
        二、日本民众保持极高的媒体接触率
        三、日本媒体拥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
第二章 日本政府的新闻政策与同质化
    第一节 日本政府媒体政策的变迁
        一、明治政府对媒体的扶持与管控
        二、战时日本政府对媒体的严密管制
        三、美国占领时期带来新闻自由的契机
        四、日本政府对媒体软约束机制的形成
    第二节 日本媒体对政治的反制作用
        一、媒体蜕变为国家主义的吹鼓手
        二、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影响政府决策
        三、媒体扮演政府权力的监督者角色
    第三节 日本媒体与政治的相互依存共生
        一、媒体与政府在国家利益旗帜下集合
        二、记者俱乐部是媒体与政治合作的典范
        三、媒体与政府的相互依存与博弈较量
第三章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同质性
    第一节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同质性
        一、中国题材报道备受日本媒体关注
        二、中日关系决定涉华报道跌宕起伏
        三、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特点明显
    第二节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负面居多
        一、渲染中国发展问题及“中国威胁论”
        二、模糊中国历史教育和“反日教育”
        三、回避背景刻意夸张报道对日示威
        四、美化侵略战争并煽动反华情绪
        五、大肆炒作中国人在日犯罪问题
        六、制造“毒饺子”事件引发对中国食品的不安
    第三节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手法
        一、遵循舆论一律的报道原则
        二、运用煽情加疾风暴雨式报道
        三、利用“意见领袖”导航社会舆论
        四、强化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报道
        五、善用平衡报道对新闻做负面处理
        六、假借美国之口压制和攻击中国
    第四节 日本媒体涉华同质报道趋向好转
        一、江泽民访日遭遇日本媒体“标准照”
        二、朱镕基的“微笑外交”及“感谢外交”
        三、温家宝“融冰之旅”改变日本媒体偏见
        四、胡锦涛“暖春之旅”展现日本媒体善意
        五、积极客观报道汶川大地震及救援行动
        六、日本媒体对北京奥运会报道态度逆转
        七、日本媒体近来涉华报道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性影响
    第一节 影响社会舆论及相互印象
        一、媒体建构了日本人“中国观”的舆论场
        二、媒体报道影响两国民众的相互好感
        三、日本媒体负面报道影响两国睦邻友好
    第二节 影响两国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一、媒体歪曲历史事实致使历史问题误入歧途
        二、媒体推波助澜致使东海和钓鱼岛问题陷入僵局
        三、日本媒体导演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
    第三节 影响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的导向
        一、日本媒体利用议程设置引导外交舆论
        二、日本媒体参与并影响对华外交政策制定
        三、日本媒体将持续影响对华外交价值取向
    第四节 影响中日两国经贸合作关系
        一、负面报道导致中日两国经贸关系降温
        二、日本媒体持续批评导致ODA 提前终止
        三、日本媒体报道影响两国战略互惠关系
    第五节 影响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稳定
        一、民间冲突有升级为军事对抗的危险
        二、媒体的倾向性报道助推两国军事对立
        三、日本媒体为军事突破摇旗呐喊
第五章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性原因
    第一节 独特的文化塑造媒体报道的同质性
        一、岛国心态催生排他和危机意识
        二、民族的单一性孕育文化的同质性
        三、集团主义塑造媒体观点一致性
        四、耻感文化导致缺乏自省意识
        五、神道教与理性精神的缺失
        六、人种优秀意识孕育了民族差别意识
        七、文化矛盾性与涉华报道的无常性
    第二节 国益论是主宰涉华报道的风向标
        一、日本媒体遵循国家利益优先的报道原则
        二、通过涉华负面报道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三、日本媒体通过争取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地位
    第三节 政治保守化影响涉华报道同质性
        一、日本政治保守化影响媒体涉华报道
        二、沉默的螺旋催生日本媒体的质变
        三、民族主义情绪左右媒体报道的公正性
    第四节 日本人“中国观”影响涉华报道同质性
        一、日本民众对华感情认知的变动轨迹
        二、日本人观察中国问题的细节迷思
        三、扭曲的中国观影响报道基调
    第五节 媒体自身利益影响对华报道同质性
        一、媒体垄断为舆论操控提供便利
        二、经济利益驱动媒体报道的倾向
        三、强化负面报道提升受众愉悦指数
        四、新闻伦理与社会责任的缺失
        五、对西方新闻理念的教条式追捧
第六章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性应对策略
    第一节 理性看待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倾向性
        一、树立中国人正确客观的日本观
        二、国家利益决定媒体的报道倾向
        三、客观报道只是媒体永远追求的方向
        四、日本媒体积极正面的力量不容忽视
        五、从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反观自身不足
    第二节 促进日本媒体和舆论生态环境的再造
        一、塑造具有独立意识的新型现代公民
        二、重构媒体负责任的新闻伦理价值体系
        三、发挥政治营造媒体生态环境的主导作用
        四、构建有利涉华报道的媒体公共关系
    第三节 加大全方位中日民间交流和互信
        一、广泛深入交流有利改变刻板成见
        二、人际文化交流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
        三、媒体在交流中尽量避免“旧本意象”
    第四节 加强和改善中国对日传播的效果
        一、精心甄选对日传播内容
        二、精确瞄准主要传播对象
        三、适当选择有效传播媒介
    第五节 抢占全球话语权制高点
        一、加强对日本主流社会受众的研究定位
        二、针对日本主流群体加强对中国正面形象报道
        三、扩大中国主流新闻媒体在日本社会的影响力
        四、构建具有独立视角及用语的国际传播体系
        五、积极主动抢占重大国际议题的话语权
        六、善于多方位多层次借用日本媒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1978-2008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与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1978 年-2008 年报业发行经营管理政策演变概况
3 1978 年-2008 年报业发行经营管理概况
    3.1 报纸发行的基本概念
    3.2 报纸发行工作地位的转变
    3.3 发行渠道变革史
4 1978 年-2008 年报业广告经营管理概况
    4.1 1978-2008 报业广告经营管理发展概况
    4.2 报业广告经营与管理
5 1978 年-2008 年报业资本运营概况
    5.1 我国资本运营的基本发展情况
    5.2 资本运营的四种形式
    5.3 资本运营的好处
    5.4 目前资本运营存在的难点
6 1978 年-2008 年报业技术改造概况
    6.1 印刷出版技术在报业中的运用
    6.2 网络技术在报业中的运用
    6.3 数字技术在报业中的运用
7 1978 年-2008 年报业经营管理体制发展概况
    7.1 报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建立
    7.2 报业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与改革必然性
    7.3 报业集团的法人地位发展概况
8 个案
    8.1 媒体个案
    8.2 媒介人物
9 1978 年-2008 年中国报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9.1 关于现代企业制度
    9.2 关于资本运营
    9.3 关于报网互动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大事年表

(10)新疆经济报系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本论文运用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
    六、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疆经济报系概况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党报发展的需要
        二、《新疆经济报》创新业绩卓着
        三、具备研究条件
    第二节 报系的历史和现状
        一、报系的发展历程
        二、报系的现有规模
    第三节 报系主要子报子刊概况
        一、《都市消费晨报》
        二、《青年快报》
        三、《晨报北疆新闻》
        四、联办的两张地州党报
        五、《航空旅游报》
        六、《法治人生》
        七、两份内部杂志
第二章 紧密层党报要走出自己的路
    第一节 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大胆改革
        一、当前党委机关报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找准市场定位,寻求发展空间
        三、 准确认识党报的功能,提出自己的新闻观念
    第二节 把政治宣传转化为新闻
        一、当前党委机关报的政治宣传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政治宣传和新闻的区别
        三、探索把政治宣传转化为新闻
        四、创新政治宣传方式
        五、改变新闻视角
    第三节 新闻报道践行以人为本思想
        一、把群众、个体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二、把新闻的宏大叙事转移到微观叙事上来
        三、不仅要表现人,还要启迪人引导人,弘扬真善美
        四、报道要关心人的命运
    第四节 努力提高报道的可读性
        一、重新认识稿件的可读性
        二、提高可读性的做法
        三、彻底改变谁写谁看和写谁谁看的局面,寻找与受众的共鸣点
        四、强化舆论监督
    第五节 创新新闻形式开拓新的空间
        一、不断提出新的新闻形式
        二、通过新形式开辟新的新闻空间
第三章 立足边疆因地制宜办出特色
    第一节 开掘和突显地域民族特色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党报的现状和问题
        二、开掘和突显地域民族特色
        三、嫁接党委机关报与晚报、都市报的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
        四、采写为各民族喜闻乐见的本地民族新闻
        五、培养少数民族记者为汉文报写稿
    第二节 版面设计栏目设置因地制宜
        一、版面设计与众不同
        二、版面设置因地制宜
        三、经营好有特色的栏目
        四、抓短、平、快、新的头版头题
    第三节 发挥地缘优势走出国门办报
        一、放眼周边报刊办出国门
        二、举办媒体论坛寻求交流合作
第四章 勇闯市场革新管理谋求发展
    第一节 市场化经营产业化运作
        一、坚定地走市场化道路
        二、积极进行产业化运作
    第二节 改革管理体制设立新闻督察
        一、采编与经营分离
        二、推行企业化管理
        三、注重建设人才队伍
        四、创立新闻督察制度
    第三节 走进地州联办两家地州党委机关报
        一、成功联办两家地州党委机关报
        二、联办措施得力结果良好
结语
参考文献

四、本报记者站整顿初见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批评报道的“专业性媒介批评”研究(1949-2019) ——基于“中华数字书苑”数据库[D]. 崔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D]. 李响.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3]纸媒深度报道的现实困境与转型策略 ——以《中国青年报》为例[D]. 张宇.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4]新时期党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D]. 上官诗媛.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7(08)
  • [5]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报刊类对话体新闻研究[D]. 刘盾.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6]新媒体环境下J报的转型发展研究[D]. 尹丽君. 南京大学, 2016(04)
  • [7]日本媒体涉华报道同质现象研究[D]. 马新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10)
  • [8]2009,报媒责任凸显[N]. 丛琳娜,宋亮. 威海日报, 2010
  • [9]1978-2008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发展概况[D]. 米燕.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10]新疆经济报系创新发展研究[D]. 符万年. 中国传媒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本报记者站整改初见成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