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超细颗粒

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超细颗粒

一、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超细微粒(论文文献综述)

郝明洁[1](2020)在《超临界流体药物微细颗粒制备装置研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量研究表明超临界流体技术是制备药物微细颗粒的一种有效的技术,但受现有设备,尤其受设备中喷嘴不能满足大量化生产的限制,该技术目前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无法实现工业化,开发能够满足工业化大量生产需求的喷嘴及超临界流体装置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在综述及分析超临界流体制备药物微细颗粒工艺及设备的特点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自主设计了一种能够满足药物颗粒大量制备的入口管径可调的撞击流环隙可调喷嘴,并以该喷嘴为核心部件研制了一套超临界流体药物微细颗粒制备装置。并进一步开展了该装置分别用于依折麦布和阿司匹林微细颗粒制备的实验研究。首先,开展了基于Box-Behnken design(BBD)及曲面响应法(RSM)的超临界CO2抗溶剂法制备依折麦布超细颗粒实验研究,在不同依折麦布浓度(40,60,80 g/L)、反应温度(50,60,70℃)和反应压力(8,11,14 MPa)制备依折麦布超细颗粒,其次采用粒度测定仪对所制备的依折麦布超细颗粒的尺寸进行表征。最后,采用RSM模型分析了各参数对所制备依折麦布超细颗粒的影响显着性、规律及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依折麦布浓度影响最显着,其次是反应温度,最后是反应压力;依折麦布颗粒尺寸随反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反应温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随反应压力的增加而减小。模型优化后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物浓度40 g/L,反应温度60.4℃,反应压力13.8 MPa,通过实验验证预测值的准确性,得到实际的粒径大小为10.1μm,实验误差100 nm之内,说明实验模型确实有一定的真实性,能够为实验研究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开展了基于单因素法的超临界CO2快速膨胀法制备阿司匹林超细颗粒的实验研究。首先,开展了不同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条件下阿司匹林超细颗粒制备实验,其次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对所制备的阿司匹林超细颗粒尺寸进行表征,并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进行了晶型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粒径先减小后增加,随着反应压力的增加粒径减小,颗粒晶型没有发生改变,但结晶度有所降低。以上结果证明了撞击流环隙可调喷嘴用于药物微细颗粒大量制备制备的可行性,对实现超临界流体药物微细颗粒制备技术的工业化提供了设备基础。

刘梦然[2](2020)在《白木香叶资源中芒果苷的时空动态、提取纯化与水溶性超微粉研究》文中指出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Spreng.)是我国“国药”沉香的药源植物,我国野生白木香资源破坏严重,已近濒危。白木香叶作为可持续性利用资源,叶片中的多种药用成分已被成功鉴别与提取。根据相关文献报道,白木香叶中含有丰富的芒果苷,而且芒果苷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降低血糖血脂等作用。由于芒果苷在水中溶解度较差、生物利用度不高,致使芒果苷在应用上受到限制。目前,芒果苷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活性上,关于芒果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和改善水溶性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分析了白木香叶中芒果苷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对白木香叶中的芒果苷进行了高效的提取、分离、纯化,并利用超临界反溶剂(SAS)技术改善其水溶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对三亚地区和茂名地区的不同树龄、不同月份、不同成熟度以及不同储存时间的白木香叶中总黄酮、芒果苷的变化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总黄酮含量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8.02%),最高值出现在7月(10.83%);芒果苷含量最高值出现在5月份(3.30%),最低值出现在1月(2.24%),芒果苷产量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11.68 mg-单片叶),全年最高值是5月份(18.85 mg-单片叶)。新生嫩叶中的芒果苷含量(3.69%)明显高于成熟叶(2.44%)、过熟叶(1.60%)和黄落叶(0.53%);一年生白木香叶片中的芒果苷在两地所有树龄级中含量最高,其他树龄的白木香叶中芒果苷含量差异不明显;从两地种植情况来看,三亚地区的芒果苷全年平均含量(2.92%)要高于茂名地区(2.68%);两地白木香叶片中芒果苷含量随月份变化呈双峰分布,在三亚地区的最高峰出现5月(3.30%),茂名地区为3月(3.16%)全年的第二个芒果苷含量高峰在十一月(三亚市)、九月(茂名市),分别为3.04%和2.88%;从储存时间来看,在避光、干燥、低温的条件下,一年储存期的白木香叶中芒果苷含量变化均≤0.02%。(2)本文采用胶束法,通过微波超声提取了白木香叶中的芒果苷,并用大孔树脂进行了初步纯化,然后又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对芒果苷进行了进一步的纯化。实验结果如下:利用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法进行了提取工艺优化,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最佳条件为:烷基糖苷的质量分数0.9%、提取时间7 min,微波超声功率408 W,料液比1:44,芒果苷提取率最大可达到3.229%(32.229 mg/g),与模型预测值误差为0.9%;大孔树脂纯化条件为:选择2.5 BV的AB-8大孔树脂柱,进液速率为1 ml/min,上样完全后静置120 min,待吸附平衡后,用40%的乙醇溶液洗脱13 BV,并通过实验验证测得芒果苷的纯度为73%,得率为57.31%。通过单因素考察了沉积时间、沉积温度、芒果苷粗品溶液浓度、溶剂与反溶剂体积比等4个因素对反溶剂沉淀法纯化后的芒果苷纯度和得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纯化工艺:沉积时间为3 min、沉积温度为35℃、芒果苷粗品溶液浓度为35 mg/mL、溶剂与反溶剂体积比为1:15,通过实验验证,得到的芒果苷纯度为98.13%,得率为 81.34%。(3)本文利用超临界反溶剂(SAS)技术成功制备了芒果苷超微粉,并通过正交设计(OAD)进行了工艺优化。实验结果如下:各个因素为对芒果苷的溶解度的影响按顺序为:结晶压力>芒果苷溶液浓度>结晶温度>进液流速;当结晶压力、结晶温度、芒果苷溶液浓度、进液流速分别为20 MPa、51℃、23 mg/mL和10 mL/min时,获得的芒果苷超微粉的溶解度最大,通过验证试验,得到芒果苷超微粉最大的溶解度为0.6413 mg/mL,粒径为 532.8 nm。(4)本文分别对芒果苷原药和芒果苷超微粉进行了理化性质表征。结果表明,芒果苷原药和芒果苷超微粉的化学结构相同,没有发生变化,芒果苷超微粉82.43%属于无定形态结构,结晶度为12.57%;芒果苷超微粉的溶解度也高于原药,在水中的饱和溶解度为641 μg/mL(芒果苷原药为146 μg/mL),约为原药的4.39倍;人工胃液中的饱和溶解度为206μg/mL(芒果苷原药为98 μg/mL),约为原药的2.1倍;在人工肠液中的饱和溶解度为119 μg/mL(芒果苷原药为53 μg/mL),约是原药的2.25倍。体外释放研究表明,芒果苷超微粉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约是原药的1.19倍,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约为原药的1.30倍。(5)通过芒果苷原药和芒果苷超微粉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对Fe2+的还原能力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芒果苷超微粉的抗氧化能力高于芒果苷原药。DPPH自由基清除力是原药的1.66倍,是维生素C的1.45倍;当浓度达到0.4 mg/mL时,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是原药的1.33倍,接近维生素C的清除率;对Fe2+还原能力是原药的2.77倍。(6)本文考察了大鼠进行芒果苷超微粉和芒果苷原药的灌药后,芒果苷在大鼠体内的各组织中含量的分布情况和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从各组织的吸收率看,芒果苷超微粉的吸收率优于芒果苷原药;从组织中药物含量看,芒果苷超微粉的大鼠在心脏中的药物含量最大值是原药的1.61倍、在肝脏中的药物含量的最大值是原药的1.63倍、在脾中的药物含量的最大值是原药的2.27倍、在肺中的药物含量的最大值是原药的1.99倍、在肾中的药物含量的最大值是原药的1.69倍。此外,体内药动学研究表明,芒果苷超微粉体内生物利用度与原药相比提高了 2.07倍。

董超[3](2019)在《超临界乳液萃取法制备载药微囊工艺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物混悬剂在传统及新型给药系统中都具有广泛应用,但传统药物混悬剂制备方法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一般存在液相中残存的有机溶剂无法彻底去除等问题。超临界乳液萃取法(SFEE)将超临界微粒制备技术与乳液法微粒制备技术相结合,是可应用于超细微粒制备的新型绿色技术。SFEE过程微粒直接在水体系中生成,且具有粒径分布均匀、球形度高、分散性好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药物混悬剂的制备,弥补了其他超临界微粒化技术的不足。但因SFEE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其相关研究多以针对性较强的实验研究为主,对萃取过程的工艺研究尚不充分,对萃取过程机理研究不够深入。此外,SFEE法萃取对象多选择O/W型模板乳液,而对W1/O/W2型模板乳液萃取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论文首先对构成SFEE法的溶剂/scCO2混合过程和scCO2溶除溶剂过程进行机理研究,为合理选取SFEE萃取工艺条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SFEE工艺分别对O/W和W1/O/W2型模板乳液进行处理,在水体系中制备药物纳米混悬剂,并制备结构不同、功能不同的药物/聚合物复合微粒制剂,研究在复杂体系中制备不同微粒的一般规律。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主要结论如下:对SFEE萃取过程涉及高压条件下溶剂/CO2气液相平衡及混合密度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预测SFEE法反应釜中溶剂/CO2二元体系在水相中混合过程的相行为。采用可视化实验研究手段,对反应釜内溶剂/CO2混合过程进行直接监测,对SFEE法复杂体系相行为的预测结果进行检验的同时,也对不同操作条件下SFEE法的溶剂去除效率进行考察,进而判断混合过程中溶剂和CO2的主要传质路径,深化对SFEE法中混合传质过程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临界混合压力以上只有在溶剂/CO2界面处湍动程度较强时二者才可实现混溶,否则相界面严重抑制混合效果。萃取过程中,溶剂/CO2在水相中接触并在气液界面发生对流扩散,是二者进行混合的主要传质途径,而不是单纯的水相中的分子扩散问题。此外,溶剂/CO2混合密度的变化可导致乳液失稳分层,对溶剂/CO2在水体系中的混合过程造成复杂影响。对SFEE法溶剂溶除过程中釜内流场及溶剂浓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高压条件下采用PIV流场测试仪对反应釜内溶剂/scCO2混合流场进行测试,测得超临界流体的速度矢量分布图,验证分析模型的可靠性。PIV检测结果表明:SFEE过程中,反应釜内溶剂/scCO2混合物呈现环向流动,且流动方向与进气温度有关。对釜内溶剂浓度分布随萃取时间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被scCO2萃取至气相的溶剂无法有效从反应釜中溶除,是限制SFEE工艺溶剂去除效率的关键限制因素。通过引入SFEE分步萃取法和强磁力搅拌,极大提高了 SFEE法的溶剂去除效率,而不同溶剂对应的残留量与溶剂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关系。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表明:分步萃取法各萃取条件中,一次萃取压力P1对溶剂残留量影响最显着,因而一次萃取中溶剂与scCO2的混合与分离效果是决定分步萃取工艺效率的关键因素。采用SFEE法对O/W型模板乳液进行萃取,首先制备以吐温80为稳定剂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聚己内酯(PCL)为聚合物载体,采用SFEE法制备槲皮素/PCL复合混悬剂,研究过程操作参数对不同混悬剂中微粒形貌和粒径的影响。采用FT-IR和XRD研究SFEE处理前后槲皮素及PCL化学结构及结晶行为的变化,验证复合微囊的药物包埋效果同时考察过程操作参数对复合微囊药物包埋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调节槲皮素浓度cquer和聚合物浓度CPCL分别是改变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和槲皮素/PCL复合混悬剂中微粒粒径的有效手段。对于复合微囊而言,表面活性剂浓度CTween对包埋率的影响最为显着,但出于对乳液稳定性考虑,增大聚合物浓度CPCL是提高药物包埋率的最有效手段。本文研究复合微囊在模拟肠液环境下的释放规律,采用释放动力学方程拟合数据,确定微囊缓释特性。将SFEE法与多重乳状液技术相结合,制备具有多重载药功能、内部具有闭孔结构的复合空心微囊。W1/O/W2型模板多重乳状液内外水相间存在化学势差和水传递现象,水的跨膜扩散模型分析表明,水在有机相中的溶解度C(∞)和扩散系数D是决定液膜透过性的关键因素。通过调节影响液膜透过性的乳液配制参数,如溶剂类型、疏水性表面活性剂浓度Cspan和液膜中聚合物浓度CPCL,可实现控制闭孔微囊内部结构的目的。此外,高压下PCL/溶剂/CO2三元体系发生相分离可引起有机相液膜中聚合物贫相的产生导致微囊结构破坏。因此,采用SFFE萃取前需先将模板乳液预固化处理。本文还分别研究多重模板乳液配制参数和SFEE萃取温度和压力参数对微囊形貌及内部结构的影响,考察双重载药微囊对亲水性药物和疏水性药物包埋率以及释放特性。综上所述,本文采用SFEE技术,以O/W和W1/O/W2模型多重乳液作为处理对象,制备纳米药物混悬剂、药物/聚合物复合混悬剂和多重载药闭孔微囊结构,同时具备乳液法制备微粒分散性好和粒径、结构方便控制的特点,以及超临界流体微粒制备技术绿色环保、有机溶剂去除彻底的优势,为新型给药体系的设计和制备奠定研究基础。

张玉欣[4](2017)在《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制备及溶解性和吸收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并对其溶解性和吸收性进行评价,以达到提高阿苯达唑生物利用度的目的,从而为其纳米微粒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的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阿苯达唑纳米微粉水化后的平均粒径和粒度分布、混悬液离心后上清液阿苯达唑浓度及阿苯达唑纳米微粉水溶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制备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分散剂种类和浓度。首先采用高速剪切技术制备阿苯达唑初混悬液,以阿苯达唑初混悬液的平均粒径与混悬液离心后上清液阿苯达唑浓度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最佳的高速剪切工艺参数;其次采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以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的平均粒径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最佳的高速均质工艺参数,并对所制备的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进行质量评价;然后分别采用常压干燥、减压干燥、喷雾干燥及冷冻干燥4种干燥工艺制备阿苯达唑纳米微粉,以干燥后的微粉收率、微粉休止角、阿苯达唑回收率、微粉水化后的阿苯达唑平均粒径和阿苯达唑纳米微粉水溶解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最佳的干燥工艺及对应的工艺参数与干燥保护剂种类和浓度,并对所制备的阿苯达唑纳米微粉进行质量评价;最后测定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平衡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体外溶出速率和体外Ussing Chamber试验,通过与阿苯达唑原料对比,评价其溶解性和吸收性。结果:确定了制备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2种分散剂为泊洛沙姆407和吐温80,其与阿苯达唑的质量比分别为1:1和1:2。高速剪切技术制备阿苯达唑初混悬液的优选工艺:剪切转速为24000 r/min,剪切时间为10min,剪切温度为20℃;高压均质技术制备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的优选工艺:阿苯达唑进样浓度为2%,均质压力和次数为15000Psi15次与20000Psi15次组合,均质温度为20℃,2种分散剂制备出的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平均粒径分别为336.52nm±8.36nm和272.36±7.56nm,且72h内稳定性良好;干燥技术确定为喷雾干燥,干燥保护剂为羟丙基-β-环糊精,浓度为10%,其制备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优选工艺:进风口温度180℃,进料速度20mL/min,喷雾气流速度5000ml·h-1,所制备出的阿苯达唑纳米微粉外观呈白色均匀粉末,休止角小于30°,水化后30秒内均匀分散,透射电镜下观察微粒小且高度分散,2种分散剂制备的阿苯达唑纳米微粉水化后平均粒径分别为362.43nm±3.98nm和359.92±0.94nm。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平衡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体外溶出速率及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渗透系数均比阿苯达唑原料均有所提高或改善。结论:采用高速剪切和高压均质联合喷雾干燥技术制备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好。所制备的阿苯达唑纳米微粉外观、流动性和水化后再分散性良好,水化后阿苯达唑平均粒径符合《中国药典》“微粒制剂指导原则”所规定的纳米药物尺寸,且粒度分布均匀。阿苯达唑原料经纳米化后,溶解性和吸收性显着提高,为阿苯达唑纳米微粒制剂的后期研究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刘杨[5](2016)在《混合溶剂体系超细高氯酸铵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氯酸铵(AP)是固体推进剂中的常用氧化剂,占固体推进剂质量分数的700%o-80%。因此,AP的形貌与粒径与固体推进剂的性能密切相关。反溶剂重结晶法是制备AP的一种重要方法,溶剂对AP的形貌和粒径影响很大。目前,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AP时多采用单一溶剂,采用混合溶剂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丙酮与醇类(包括甲醇、乙醇、异丙醇、乙二醇)、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与醇类、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与醇类作为混合溶剂,乙酸乙酯做反溶剂,制备出了具有不同形貌和粒径的超细AP。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混合溶剂种类进行研究。采用丙酮/醇、DMF/醇和DMAC/醇制备了不同形貌和粒径的超细AP。结果发现,溶剂种类对AP形貌和粒径影响明显,在添加醇类之后,丙酮/醇、DMF/醇、DMAC/醇混合体系下产物AP粒径与单一丙酮、DMF、DMAC溶剂相比显着降低。丙酮/醇体系产物AP的结构与醇类做单一溶剂时AP的结构类似。DMF/醇和DMAC/醇混合体系制备的AP结构则受DMF和DMAC影响更多。(2)对混合溶剂中两种溶剂体积比的研究。选用丙酮/异丙醇、DM F/异丙醇以及DMAC/异丙醇分别调节两者体积比制备了不同形貌和粒径的超细AP。结果表明,丙酮/醇、DMF/醇和DMAC/醇混合体系中,其中一种溶剂所占比例上升,则相应的该溶剂对产物AP的粒径和形貌影响作用增加。(3)对混合溶剂与反溶剂体积比进行研究。选用丙酮屏丙醇、DMF/异丙醇和DMAC/异丙醇,探究混合溶剂体积比对AP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丙酮/醇、DMF/醇和DMAC/醇混合体系中,随着混合溶剂与反溶剂比的降低,AP的粒径逐渐减小,混合溶剂与反溶剂比达到一定比例后粒径减小趋于缓和。(4)超声搅拌的研究。选用丙酮/醇、DMF/醇和DMAC/醇体系探究了超声搅拌对混合溶剂下AP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丙酮/醇、DMF/醇、DMAC/醇三种混合体系在超声条件下,由于超声搅拌所产生的声空化能和超声波影响了晶体的成核和生长,使晶体表面张力减小,产物AP的形貌均趋于球形化。

董倩倩[6](2015)在《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超细高氯酸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氯酸铵(AP)是目前固体推进剂中最常用的氧化剂之一,在固体推进剂中所占的比重高达60%-80%,因此,AP性能(粒径和形貌等)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推进剂的性能。反溶剂重结晶法是制备AP的一种主要方法,其中溶剂的选择对AP粒径和形貌影响较大。现有研究中大多选用单一溶剂,采用两种溶剂的混合作为溶剂或非溶剂的研究不多。选用混合溶剂可以通过改变混合溶剂体积比进而改变混合溶剂性质,进而调控晶体的粒径和形貌。本论文选用DMF/丙酮为混合溶剂,乙酸乙酯为非溶剂,选用常规反溶剂重结晶法和陶瓷膜-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不同粒径和形貌的超细AP。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常规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超细AP的研究。使用DMF/丙酮为混合溶剂,乙酸乙酯为非溶剂制备得到枝状、多层嵌套立方体状以及完整立方体状的超细AP,主要考察混合溶剂体积比、溶剂-非溶剂体积比以及加料速度对AP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溶剂体积比对AP的粒径和形貌影响明显,最终AP的粒径和形貌受混合溶剂中所占体积较大的溶剂影响较大;溶剂-非溶剂体积比越小,AP粒径越小;当AP饱和溶液全部以快速加入时,得到枝状晶体;随着以慢速加料体积数的增加,AP形貌经历了棱边生长不完全的立方体框架、棱边刚刚生长完全的立方体框架到内嵌套层数分别为8/4/2/1层的多层嵌套立方体;当AP饱和溶液全部以慢速加入时,得到完整立方体晶体。结合实验结果与分析提出可能的生长机制,即溶质分子在顶点、棱边和面发生竞争生长,最终导致AP形貌的变化。2)陶瓷膜-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超细AP的研究。使用体积比为1:1的DMF/丙酮为混合溶剂,乙酸乙酯为非溶剂,制备得到枝状、多层嵌套立方体状以及完整立方体状的超细AP,主要考察膜参数、溶剂-非溶剂体积比以及加料压力、加料方式对AP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论文中选择的膜参数的变化对AP粒径和形貌影响不大;溶剂-非溶剂体积比越小,AP粒径越小;加料压力越大,AP粒径越小;与未使用膜管相比,使用膜管加料制备的AP粒径和形貌较规整。

王崑仑[7](2015)在《白藜芦醇超微粉颗粒的超临界(SAS)制备、表征与体内体外活性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是有多酚结构的化合物,又名芪三酚,广泛分布与自然界中,具有良好的去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的能力,防止基因突变,抗菌消炎,调节人体神经,保护肝脏,防治心血管疾病,甚至能够预防和治疗癌症。经研究表明,白藜芦醇能在癌细胞生长的起始、增殖、发展,这3个主要阶段起到抑制乃至逆转肿瘤细胞的作用。这使白黎芦醇成为一种天然绿色低毒的抗肿瘤物质。白藜芦醇成为联合国少数推荐的保健品之一。但由于白藜芦醇难溶于水,大大降低了其生物利用度,限制了其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本实验主要研究了一种利用超临界流体重结晶技术SAS法来制备白藜芦醇超微粉的工艺。该方法使难溶于水的白藜芦醇,在超临界的环境下重结晶,通过调节超临界过程中的各个因素,来控制白藜芦醇晶核的成长,从而减小白藜芦醇粉末的粒径,降低其结晶度,增加比表面积,提高白藜芦醇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达到提高人体生物利用度的目的。本研究先对制备工艺进行了正交优化。而后,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白藜芦醇超微粉样品,并对其形貌、理化性质、纯度、溶出行为、体外抗氧化、果蝇体内抗氧化和药代动力学进行分析。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正交实验对超临界SAS法制备白藜芦醇超微粉工艺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50°C,反应压力为20Mpa,白藜芦醇乙醇溶液的浓度为9mg/mL,进样速度为1 mL/min。在最佳条件下制备白藜芦醇超微粉的平均粒径为0.68μm±0.03μm。2、超微粉的形貌特征:通过肉眼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白藜芦醇原粉为无色的晶体粉末,晶针粗大,粉末密度大。而白藜芦醇超微粉则是无色的絮状粉末,粉末蓬松,轻飘,密度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白藜芦醇超微粉粒径减小,晶体程度降低。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白藜芦醇原粉的显微结构呈长条型晶体柱状结构,晶型完整巨大,粒径大小一·般在几百微米左右,而白藜芦醇超微粉的显微结构为微小的薄片状,没有明显的晶体结构,大小分布均匀,粒径大小一般在几微米左右,甚至更小。因此白藜芦醇超微粉比白藜芦醇原粉拥有更低的晶型结构和更小的颗粒粒径。3、从化学结构和物理结构两方面,对超临界SAS法制备的白藜芦醇超微粉和原粉进行了表征研究。从化学结构研究:经红外光谱检测表明,白黎芦醉在超临界制备过程中,官能团没有发生变化。经质谱检测表明,白藜芦醇的分子量没有发生变化。从物理结构研究:经X衍射检测表明,白藜芦醇超微粉较原粉,结晶度大大降低了。经差式扫描量热法(DSC)检测也表明,白藜芦醇超微粉的结晶程度弱于原粉。经热解重量分析(TGA)检测表明,随着检测温度的上升,白藜芦醇超微粉比原粉失重快,损失重量更多,说明其晶型差,能量大,不稳定。4、纯度: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白藜芦醇超微粉的纯度为99.2%±0.5(mean±SD),而白藜芦醇原粉纯度为98.5%±0.5(mean±SD)。这说明白藜芦醇在超临界SAS制备过程中,重结晶,并进一步纯化。5、溶出行为: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白藜芦醇原粉和超微粉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31.8μg/mL和75.1 μg/mL。在模拟血液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分别为66.2 μg/mL和29.6μg/mL。白藜芦醇超微粉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原粉的2.4倍,在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是原粉的2.3倍。在白藜芦醇溶出速度实验中,藜芦醇超微粉放入水中不到5min就溶解了89.5%,15min左右就几乎完全溶解了。而白藜芦醇原粉放入水中5min时,仅溶解了 72.6%,在15min时,仅溶解了 77.3%,并趋于平缓,已达上限。这说明白藜芦醇超微粉比原粉有更快的溶出速度。6、体外抗氧化:白藜芦醇体外去除自由基DPPH实验显示,白藜芦醇超微粉的IC50值为7.75 μg/mL,而白藜芦醇原粉的IC50值为14.55 μg/mL。因此白藜芦醇超微粉的去除自由基的能力是原粉的1.9倍。这说明,随着白藜芦醇颗粒粒径的减小,其去除自由的能力大大增加。这是山于随着白藜芦醇颗粒粒径的减小,白藜芦醇的溶解度和溶出速度增加,从而导致了白藜芦醇超微粉的去除自由基的能力高于原粉。7、果蝇体内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给果蝇喂食维生素E、白藜芦醇超微粉和原粉的溶液浓度为5mg/mL时,这些物质的抗氧化效果最佳。其中,维生素E的果蝇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最大寿命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14、1.25和1.16倍。白藜芦醇原粉的果蝇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最大寿命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19、1.33和1.19倍。白藜芦醇超微粉的果蝇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最大寿命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21、1.35和1.21倍。白藜芦醇超微粉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最大寿命分别是分别是维生素E和原粉的1.06、1.08、1.05倍和1.02、1.02、1.02倍。这说明白藜芦醇可以延缓果蝇的衰老,延长果蝇的寿命,具有抗氧化活性。并且白藜芦醇的抗氧化效果优于维生素E。而由超临界SAS制备的白藜芦醇超微粉在抗氧化效果最好。8、药代动力学分析:通过高效液相研究白藜芦醇超微粉和原粉在大白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情况。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超微粉的血药浓度在15min时达到了最大峰值2.35 μg/mL,在30min时就达到了 1.8 μg/mL,然后在8小时内慢慢降到了 0.01 μg/mL。白藜芦醇原粉的血药浓度,在15min时也达到了最大峰值1.95 μg/mL,然后在8小时内慢慢降到了 0.01 μg/mL。分别计算二者的谱图面积AUC值,结果白藜芦醉超微粉是白藜芦醇原粉的1.9倍。这说明,白藜芦醇超微粉的生物利用度是原粉的1.9倍。再经过药代动力学软件3P87计算,白藜芦醇超微粉的Ka值更大,表明其在生物体内作用的时间更长,半衰期值更大,具有缓释作用。终上所述,利用超临界流体重结晶技术SAS法来制备白藜芦醇超微粉的工艺,成熟,可靠,制备出的白藜芦醇超微粉,粒径小,溶解度大,溶出速度快,抗氧化效果好,生物利用度高。本工艺在不引入其他助溶物质的情况下,大大的改善了白藜芦醇的水溶性,且使其纯度提高,为白藜芦醇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许元刚,李冬雪[8](2014)在《超细炸药的制备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综述了国内外超细炸药制备新技术的概况。对细化炸药的几种制备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其结果对炸药颗粒粒度的超细化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尚菲菲[9](2014)在《超细含能材料结晶品质的超临界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战场环境变化的日新月异,对含能材料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提高含能材料的结晶品质变得至关重要。目前提高含能材料结晶品质的控制与研究有很多不足之处,而新兴的超临界流体技术发展方兴未艾,展现出了优异的特性和广阔的空间。因此,将超临界流体技术应用于控制含能材料结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挖掘超临界条件下控制晶体成核和生长以及晶体形态的机理,以及研究多种溶剂在超临界CO2(SC-CO2)中的溶解特性和变化规律,利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对含能材料的结晶品质进行了控制,并对影响含能材料结晶品质的各因素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以实现得到理想晶型为基本目标,对理想晶型的样品做了较为系统的表征和性能测试,为其进一步工程化研究打好基础。主要工作如下:1.测定常用有机溶剂在SC-CO2中的溶解度。过饱和度是晶体成核和生长的推动力,通过调节过饱和度可以控制晶体粒度和粒度分布,需要对有机溶剂在SC-CO2中的溶解特性进行研究。在温度308.15K、318.15K、328.15K,压力8-15MPa的范围内,测定了丙酮、乙酸乙酯、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环己酮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共7种有机溶剂在SC-CO2中的溶解度,表现出如下规律:温度相同时,溶解度随压力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相同压力下,高于转变压力时,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低于转变压力时,温度越低,溶解度越大。这为进一步地确定和研究溶剂及不同工艺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对含能材料结晶品质的控制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及理论支持。2. SEDS法(超临界流体增强溶液扩散技术)对RDX超细结晶品质的控制和扩试研究。溶剂是影响晶体形貌重要的因素,溶剂的性质不同得到了RDX的形貌不同。通过选用多种不同的有机溶剂一一进行试验对比,最终确定DMF是制备出粒状RDX的理想溶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影响SEDS法制备超细RDX结晶品质的主要因素,如压力、CO2流速、溶液流速和温度等,结果表明:RDX颗粒状所占的比例随着压力升高而降低,粒度也相应减小和粒度分布变窄;温度的升高不利于得到粒度小且分布窄的RDX结晶。为制得超细结晶品质良好的RDX,做了扩试实验,扩试工艺条件为:RDX/DMF浓度26.7%、温度35℃、压力9.0MPa、溶液流速2ml/min和CO2流速6kg/h,萃取时间为15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RDX晶体边缘光滑、形貌规则趋于球形,且粒度减小到1μm左右、粒度分布均匀,流散性良好,1h内可处理32g。SEDS法制备出的超细RDX与原料RDX相比,表现出较低的表观热分解活化能,机械感度有显着地降低。其中,特性落高值、摩擦爆炸概率和冲击波感度分别下降了67.3%、56.7%和45.6%,静电安全性合格。3. SEDS法和GAS法(超临界反溶剂法)对HMX结晶品质的控制。HMX是多晶型化合物,其中以β-HMX的综合性能最好、为理想晶型,因此,成功制备出对β-HMX是控制HMX结晶品质的关键。综合考虑到溶剂和工艺对HNIW晶型的作用,研究了SEDS法和GAS法工艺中多种溶剂对HMX晶型的影响,结果表明:SEDS法不能成功制得β-HMX,大都为γ-HMX结晶;当以丙酮或DMSO为有机溶剂时,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GAS可得到β-HMX;环己酮或乙腈为溶剂时GAS工艺制得的HMX为γ-型,NMP作溶剂时为δ-型。同时,研究了溶剂和工艺对HMX形貌、粒度及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SEDS法制得的HMX粒度小且粒度分布窄,部分可达到亚微米级,但其形貌复杂,压力升高、温度降低和浓度增大均有助于得到粒度小而形貌趋于粒状的HMX粒子;GAS法制得的HMX结晶几乎全为粒状,但粒度分布宽,有的粒度达到了30μm及以上,压力是影响HMX粒度的最主要因素。对GAS法丙酮制得的β-HMX做了性能测试,其热分析、机械感度和冲击波感度与原料相差不大。4. SEDS法、GAS法及“优化”SAS法对HNIW结晶品质的控制。结晶条件决定着含能材料的结晶品质,研究了不同工艺和有机溶剂对HNIW结晶品质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SEDS法和“优化”SAS法制备出的HNIW样品颗粒表面光滑、粒度小且分布均匀、形状规整、球形度高、纯度高;但是不能成功制得理想的ε-HNIW;分别以丙酮、乙酸乙酯为溶剂,采用GAS法可制得ε-HNIW。性能测试结果表明,GAS法以乙酸乙酯和丙酮制备出的HNIW的分解峰温较原料HNIW提前了4.29和2.93℃,放热量分别提高了647.7和357.7J/g;机械感度和冲击波感度降低,其以乙酸乙酯为有机溶剂的特性落高、爆炸概率和隔板厚度分别约降低了50.0%、30.0%和47.7%;以丙酮为有机溶剂的分别降低了约47.6%、21.7%和41.6%,静电安全性符合要求。

程诚[10](2010)在《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药物超微粉体制备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特性,阐述超临界流体沉降技术的种类和特点,着重介绍了超临界流体沉降技术在药物颗粒制备方面的应用,并对该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二、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超细微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超细微粒(论文提纲范文)

(1)超临界流体药物微细颗粒制备装置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超临界流体药物颗粒制备技术及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临界流体技术
        1.2.2 超临界流体药物颗粒制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超临界流体药物微细颗粒制备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喷嘴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实验装置研制
    2.1 喷嘴设计
        2.1.1 一种入口管径尺寸可调的撞击流环隙可调喷嘴结构设计
        2.1.2 工艺尺寸计算
        2.1.3 强度校核
    2.2 其他部件选型
    2.3 装置的加工及组装
3.实验部分
    3.1 试剂原料及实验装置
        3.1.1 试剂与原料
        3.1.2 超临界流体药物微细颗粒制备实验装置
    3.2 实验
        3.2.1 超临界CO_2抗溶剂法制备依折麦布超细颗粒实验方案
        3.2.2 超临界抗溶剂实验步骤
        3.2.3 RESS制备阿司匹林超细颗粒实验方案
        3.2.4 RESS实验步骤
        3.2.5 表征方法
4.SAS实验结果及RSM优化
    4.1 实验结果
    4.2 RSM模型优化
        4.2.1 RSM模型拟合
        4.2.2 RSM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
        4.2.3 最佳条件确定及验证试验
5.RESS制备阿司匹林超细颗粒实验结果及分析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位成果

(2)白木香叶资源中芒果苷的时空动态、提取纯化与水溶性超微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白木香与沉香
    1.2 白木香叶中活性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苯甲酮类化合物
        1.2.3 挥发油成分
    1.3 芒果苷研究进展
        1.3.1 天然植物中芒果苷含量
        1.3.2 芒果苷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1.3.3 芒果苷药物的抗炎作用
        1.3.4 芒果苷药物的抗氧化作用
        1.3.5 芒果苷药物的降血糖作用
        1.3.6 芒果苷药物的其他作用
    1.4 难溶药物增溶技术研究进展
        1.4.1 环糊精包合物技术
        1.4.2 微纳米化技术
        1.4.3 固体分散体技术
        1.4.4 脂质体技术
        1.4.5 微乳技术
    1.5 芒果苷药物增溶技术研究进展
        1.5.1 结构修饰
        1.5.2 制剂技术
    1.6 超临界反溶剂技术制备药物超微粉
        1.6.1 超临界流体技术介绍
        1.6.2 超临界CO_2流体制备微粒的方法
        1.6.3 超临界反溶剂(SAS)技术制备微粒
    1.7 主要研究内容
    1.8 创新点
2 白木香叶中芒果苷含量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地概况
        2.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芦丁标准曲线
        2.2.2 芒果苷标准曲线
        2.2.3 精密度测定结果
        2.2.4 重复性试验
        2.2.5 加样回收试验
        2.2.6 白木香叶中芒果苷含量的方差分析
        2.2.7 白木香叶中总黄酮、芒果苷含量、芒果苷产量的月份变化研究
        2.2.8 叶片成熟度对白木香叶中芒果苷含量的影响
        2.2.9 两个地点的不同树龄白木香叶中芒果苷含量变化研究
        2.2.10 两个地点不同树龄的白木香叶片中芒果苷含量月份变化研究
        2.2.11 两个地点中所有树龄的白木香叶中芒果苷含量均值的月份变化研究
        2.2.12 储存时间对白木香叶中芒果苷含量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白木香叶中芒果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响应面法优化白木香叶中芒果苷的胶束提取工艺
        3.2.2 大孔树脂纯化芒果苷粗提液
        3.2.3 反溶剂沉淀法纯化工艺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芒果苷提取单因素试验分析
        3.3.2 响应面的分析与优化
        3.3.3 大孔树脂纯化芒果苷工艺研究结果
        3.3.4 反溶剂沉淀法纯化工艺
    3.4 本章小结
4 超临界反溶剂(SAS)技术制备芒果苷超微粉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芒果苷超微粉制备
        4.2.2 芒果苷超微粉SAS制备工艺优化
        4.2.3 芒果苷在水中的饱和溶解度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正交试验优化研究
    4.4 操作条件对芒果苷超微粉饱和溶解度的影响
        4.4.1 结晶压力对芒果苷超微粉的饱和溶解度的影响
        4.4.2 结晶温度对芒果苷超微粉的溶解度的影响
        4.4.3 芒果苷溶液浓度对芒果苷超微粉的溶解度的影响
        4.4.4 进液流速对芒果苷超微粉的溶解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芒果苷超微粉的理化表征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粒径检测
        5.2.2 扫描电镜检测(SEM)
        5.2.3 红外光谱检测(FTIR)
        5.2.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量分析(TG)
        5.2.5 X射线衍射(XRD)
        5.2.6 芒果苷超微粉的体外释放
        5.2.7 芒果苷超微粉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粒径检测结果
        5.3.2 扫描电镜检测(SEM)结果
        5.3.3 红外光谱检测(FTIR)结果
        5.3.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量分析(TG)结果
        5.3.5 X射线衍射(XRD)结果
        5.3.6 芒果苷超微粉的体外释放结果
        5.3.7 芒果苷超微粉体外抗氧化检测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芒果苷超微粉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评价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芒果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6.2.2 芒果苷超微粉生物利用度
        6.2.3 芒果苷超微粉组织分布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芒果苷超微粉生物利用度结果
        6.3.2 芒果苷超微粉组织分布结果
        6.3.3 芒果苷超微粉在心脏中的药动学研究
        6.3.4 芒果苷超微粉在肝中的药动学研究
        6.3.5 芒果苷超微粉在脾中的药动学研究
        6.3.6 芒果苷超微粉在肺中的药动学研究
        6.3.7 芒果苷超微粉在肾中的药动学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超临界乳液萃取法制备载药微囊工艺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药物微粒
    1.2 药物微粒混悬剂
    1.3 给药系统中药物混悬剂的应用
        1.3.1 口服给药系统
        1.3.2 静脉注射给药系统
        1.3.3 眼部给药系统
        1.3.4 肺部给药系统
        1.3.5 经皮给药系统
    1.4 药物混悬剂复合设计
        1.4.1 表面活性剂类药物载体
        1.4.2 生物降解聚合物类药物载体
    1.5 药物微粒制备的传统方法
    1.6 超临界流体微粒制备技术
        1.6.1 scCO_2作为溶剂的工艺
        1.6.2 scCO_2作为反溶剂的工艺
        1.6.3 scCO_2作为辅助介质(溶质、共溶质、共溶剂)的工艺
    1.7 SFEE法制备药物混悬剂
    1.8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9 技术路线
    1.10 本章小结
2 SFEE法溶剂/反溶剂混合过程
    2.1 引言
    2.2 高压下溶剂/反溶剂气液相平衡
        2.2.1 相平衡模型
        2.2.2 状态方程模型求解
        2.2.3 高压下溶剂/CO_2二元相平衡
        2.2.4 高压下溶剂/CO_2二元体系混合密度
        2.2.5 高压下溶剂/CO_2扩散系数
    2.3 SFEE法溶剂/CO_2在水体系中混合过程可视化测量
        2.3.1 SFEE乳液萃取原理
        2.3.2 实验设备和流程
        2.3.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SFEE法溶剂溶除过程的研究
    3.1 引言
    3.2 PIV测试系统
        3.2.1 PIV测试基本原理
        3.2.2 测试实验装置
        3.2.3 示踪粒子加入方法
        3.2.4 测试实验条件
        3.2.5 测试操作步骤
        3.2.6 测试结果与讨论
    3.3 SFEE法反应釜内溶剂溶除过程的数值模拟
        3.3.1 物理模型
        3.3.2 数学模型
        3.3.3 反应釜网格划分
        3.3.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3.5 求解方法和参数设置
        3.3.6 模拟结果与分析
    3.4 SFEE分步萃取法
        3.4.1 实验材料
        3.4.2 实验仪器
        3.4.3 模板乳液制备
        3.4.4 改进后的SFEE萃取过程
        3.4.5 有机溶剂残留率测定
        3.4.6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SFEE法萃取O/W型乳液制备槲皮素及复合微粒混悬剂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模板O/W乳液制备
        4.2.4 SFEE过程条件参数选择
        4.2.5 分析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FEE法制备槲皮素纳米混悬剂
        4.3.2 SFEE法制备槲皮素/PCL复合微粒混悬剂
    4.4 本章小结
5 SFEE法萃取W_1/O/W_2型乳液制备双重载药空心微囊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W_1/O/W_2模板多重乳液配制及空心微囊制备流程
        5.2.4 检测与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内外水相间水传递与水的跨膜扩散模型建立
        5.3.2 聚合物对W_1/O乳珠结构的影响
        5.3.3 疏水性表面活性剂对W_1/O乳珠结构的影响
        5.3.4 不同实验条件参数对微囊形貌和内部结构影响
        5.3.5 疏/亲水双重载药微囊的包埋效果与释放特性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制备及溶解性和吸收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纳米阿苯达唑混悬液的制备与评价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
    2.ABZ纳米微粉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2.1 仪器与试药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3.ABZ纳米微粉的溶解性和吸收性评价
        3.1 仪器与试药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3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混合溶剂体系超细高氯酸铵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细高氯酸铵(AP)的制备方法研究
        1.2.1 固相法
        1.2.1.1 机械球磨法
        1.2.1.2 气流粉碎法
        1.2.2 液相法
        1.2.2.1 反溶剂重结晶法
        1.2.2.2 喷雾干燥法
        1.2.3 气相法
        1.2.3.1 化学气相反应法
        1.2.3.2 冷冻干燥法
        1.2.3.3 超临界流体法
    1.3 反溶剂重结晶晶体生长机制与影响因素
        1.3.1 反溶剂重结晶晶体生长机制
        1.3.2 影响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出的AP形貌和粒径的因素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 混合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超细AP
        2.2.1 丙酮/醇体系的AP制备
        2.2.2 DMF/醇体系的AP制备
        2.2.3 DMAC/醇体系的AP制备
    2.3 表征方法
第三章 丙酮/醇混合体系制备超细AP研究
    3.1 引言
    3.2 醇的种类的影响
    3.3 丙酮与醇体积比的影响
    3.4 丙酮/醇与反溶剂体积比的影响
    3.5 超声搅拌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MF/醇混合体系制备超细AP研究
    4.1 引言
    4.2 醇的种类的影响
    4.3 醇与DMF的体积比的影响
    4.4 DMF/醇与反溶剂体积比的影响
    4.5 超声搅拌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MAC/醇混合体系制备超细AP研究
    5.1 引言
    5.2 醇的种类的影响
    5.3 醇与DMAC的体积比的影响
    5.4 DMAC/醇与反溶剂体积比的影响
    5.5 超声搅拌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6)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超细高氯酸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细高氯酸铵(AP)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1.2.1 化学反应法
        1.2.2 粉碎法
        1.2.3 喷雾干燥法
        1.2.4 冷冻干燥法
        1.2.5 超临界流体法
        1.2.6 反溶剂重结晶法
    1.3 反溶剂重结晶晶体生长机制与影响因素
    1.4 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 常规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超细AP
    2.3 陶瓷膜-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超细AP
    2.4 表征方法
第3章 常规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超细AP研究
    3.1 引言
    3.2 混合溶剂体积比对AP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3.3 溶剂-非溶剂体积比对AP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3.4 加料速度对AP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3.4.1 匀速加料
        3.4.2 变速加料
        3.4.3 机理分析
    3.5 不同粒径和形貌的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陶瓷膜-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超细AP研究
    4.1 引言
    4.2 膜参数对AP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4.3 溶剂-非溶剂体积比对AP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4.4 加料压力对AP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4.5 加料方式对AP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4.6 不同粒径和形貌的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7)白藜芦醇超微粉颗粒的超临界(SAS)制备、表征与体内体外活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白藜芦醇的简介
    1.3 白藜芦醇的理化性质
    1.4 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
    1.5 白藜芦醇的资源利用
    1.6 白藜芦醇的提取方法
    1.7 白藜芦醇制剂研究
    1.8 超微粉
        1.8.1 超微粉技术简介
        1.8.2 超微粉材料的特点
        1.8.3 超微粉化药物
        1.8.4 超微粉化药物的制备方法
    1.9 超临界技术
        1.9.1 超临界技术简介
        1.9.2 超临界技术分类
    1.10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11.1 课题研究内容
        1.11.2 课题技术路线图
2 白藜芦醇超微粉的制备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白藜芦醇超微粉的制备
        2.3.2 正交实验设计
        2.3.3 粒径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正交实验优化
        2.4.2 粒径分析
        2.4.3 形貌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白藜芦醇超微粉的理化性质解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化学结构检测
        3.3.2 物理结构检测
        3.3.3 纯度检测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化学结构分析
        3.4.2 物理结构分析
        3.4.3 纯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白藜芦醇超微粉的溶出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溶解度测定
        4.3.2 溶出速度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溶解度
        4.4.2 溶出速度
    4.5 本章小结
5 白藜芦醇超微粉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DPPH体外抗氧化检测
        5.3.2 IC_(50)值的计算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DPPH体外抗氧
        5.4.2 IC_(50)值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白藜芦醇超微粉的体内抗氧化活性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果蝇体内抗氧化
        6.3.2 数据统计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白藜芦醇超微粉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和动物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生物利用度检测
        7.3.2 药代动力学计算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生物利用度分析
        7.4.2 药代动力学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超细含能材料结晶品质的超临界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含能材料结晶品质的定义
    1.3 影响含能材料结晶品质的因素及理论分析
        1.3.1 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3.2 与晶型和内部缺陷的关系
        1.3.3 与晶体形貌和粒度的关系
    1.4 含能材料结晶品质的表征和测试
        1.4.1 内部品质表征
        1.4.2 外部品质表征
        1.4.3 产品性能表征
    1.5 含能材料结晶品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1 物理法
        1.5.2 化学法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超临界流体与微粒制备技术
    2.1 超临界流体
        2.1.1 超临界流体的概念
        2.1.2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2.2 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在含能材料方面的应用
        2.2.1 RESS 过程
        2.2.2 SAS 过程
    2.3 超临界流体重结晶细化机理
        2.3.1 晶体成核及生长
        2.3.2 晶体的生长形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溶剂在 SC-CO2中溶解度测定
    3.1 溶解度的测定原理
    3.2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3.2.1 压力
        3.2.2 温度
        3.2.3 溶质的性质
    3.3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
        3.3.1 循环法
        3.3.2 流动法
        3.3.3 静态法
        3.3.4 溶解度的计算
    3.4 有机溶剂在 SC-CO2的测定
        3.4.1 有机溶剂的选择
        3.4.2 试剂与实验设备
        3.4.3 实验流程与步骤
        3.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细 RDX 结晶品质的超临界流体控制
    4.1 RDX 简介
    4.2 实验原理及方法设计
        4.2.1 实验原理
        4.2.2 试剂及仪器
        4.2.3 实验流程及步骤
        4.2.4 有机溶剂的选择
        4.2.5 实验因素的确定及实验设计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正交实验结果
        4.3.2 讨论
        4.3.3 扩试试验的工艺条件
    4.4 RDX 结晶品质的表征
        4.4.1 纯度分析
        4.4.2 晶体结构
        4.4.3 球形度
    4.5 性能测试
        4.5.1 热分析
        4.5.2 机械感度
        4.5.3 冲击波感度
        4.5.4 静电火花感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细 HMX 结晶品质的超临界流体控制
    5.1 HMX 简介
    5.2 实验原理及方法设计
        5.2.1 实验原理
        5.2.2 原料
        5.2.3 实验流程及步骤
        5.2.4 有机溶剂的选择
        5.2.5 实验因素的确定及实验设计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5.3.1 实验结果
        5.3.2 分析及讨论
    5.4 HMX 结晶品质的表征
        5.4.1 晶体形貌
        5.4.2 晶体结构
        5.4.3 纯度
        5.4.4 球形度
    5.5 性能测试
        5.5.1 热分析
        5.5.2 机械感度和冲击波感度
        5.5.3 静电火花感度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细 HNIW 结晶品质的超临界流体控制
    6.1 HNIW 简介
    6.2 实验方案设计
        6.2.1 溶剂的选择
        6.2.2 实验因素确定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SAS 法
        6.3.2 GAS 法
    6.4 HNIW 结晶品质的表征
        6.4.1 晶体结构
        6.4.2 晶体纯度
        6.4.3 粒度及晶体形貌
        6.4.4 粒度分布
        6.4.5 球形度
    6.5 性能测试
        6.5.1 热分析
        6.5.2 机械感度和冲击波感度
        6.5.3 静电火花感度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药物超微粉体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临界流体及其性质
2 S CF技术制备超微粉体原理及特点
3 超临界溶液的快速膨胀微粒制备技术 (RES S)
    3.1 原理及特点
    3.2 RES S过程的影响因素
        3.2.1 喷嘴结构
        3.2.2 溶质浓度
        3.2.3 SCF压力
        3.2.4 温度
        3.2.5 夹带剂
    3.3 应用
4 超临界反溶剂微粒制备技术 (S AS)
    4.1 原理及特点
    4.2 S AS法简易流程及实验装置
    4.3 S AS过程的影响因素
        4.3.1 喷嘴结构
        4.3.2 温度
        4.3.3 压力
        4.3.4 溶质浓度
    4.4 应用
5 结语

四、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超细微粒(论文参考文献)

  • [1]超临界流体药物微细颗粒制备装置研制及应用[D]. 郝明洁.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2]白木香叶资源中芒果苷的时空动态、提取纯化与水溶性超微粉研究[D]. 刘梦然.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3]超临界乳液萃取法制备载药微囊工艺基础研究[D]. 董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4]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的制备及溶解性和吸收性评价[D]. 张玉欣.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
  • [5]混合溶剂体系超细高氯酸铵的制备研究[D]. 刘杨.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2)
  • [6]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超细高氯酸铵研究[D]. 董倩倩.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1)
  • [7]白藜芦醇超微粉颗粒的超临界(SAS)制备、表征与体内体外活性评估[D]. 王崑仑.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5)
  • [8]超细炸药的制备新技术研究[J]. 许元刚,李冬雪. 化工中间体, 2014(09)
  • [9]超细含能材料结晶品质的超临界控制技术研究[D]. 尚菲菲. 中北大学, 2014(08)
  • [10]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药物超微粉体制备中的应用[J]. 程诚. 机电信息, 2010(29)

标签:;  ;  ;  ;  ;  

超临界反溶剂法制备超细颗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