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文话语模式

浅谈公文话语模式

一、公文话语方式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古宏韬[1](2021)在《明清祭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祭文是礼仪活动中人与鬼神互动的告祝文本,在历史发展中逐渐以表达情感或思想主张见长,兼具礼仪功能和文学价值。论文以明清时期的祭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明清祭文的文本整理、分析,深入到礼仪文化与各社会阶层的历史和内涵之中。在传统文学研究基础之上,侧重发掘明清祭文所具备的社会、思想价值。根据祭文的功能与对应的社会领域,划分出国家礼仪祭文、儒家士人祭文、民间祭文等类型,主要探讨明清时期祭文所反映的社会思潮或历史趋势等问题。最后,对明清祭文的总体特征得出一些结论。明清祭文的体例和文风基本继承唐宋,而文学创作水平有所停滞。但与此同时,明清祭文比较突出地展现了一些人文主义关怀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反映出当时人对社会现实以及人类幸福的关注。全文内容如下:第一章对明清之前中国祭文历史作简要回顾。祭文产生于上古“祝”的传统,在先秦和秦汉时期是国家礼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在魏晋南北朝后,抒发情感的哀祭文兴起,并在唐宋发展成熟。祭文在礼仪功能和文学形式上的丰富,为此后时代的这类文本创作打下了基础。第二章梳理明清国家礼典中常见的祭文,包括对其功能、种类的分析。国家礼典、礼书保存了多种礼仪文本,其中就包含了各种礼仪场合中使用的祭文。在天地、社稷、宗庙、孔子以及各种神只的祭祀礼仪中,祭文反映了礼制或政治事件的变迁。明朝建国初期、嘉靖时期“大礼议”对祭文制度的建立和改造,乃至清代满人对祭文的利用方式等,均是加强国家祭文与政治联系的重要节点。第三章在国家礼典祭文的基础上,讨论明清皇权与祭文书写之间的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帝制时代一个高峰,专制权力对国家、臣民的生活产生重大作用。祭文作为权力叙事的工具,反映了多种历史事件的走向。清代满人祭文还与多民族事务的处理方式存在关系。通过一系列清代祭文的制度规定和实施手段,清人多民族视域下的政治权威得以展现。祭文在这些国家权力的层面体现出较强的实用、功利性。第四章关注对象为儒家士人阶层,涉及包括哀祭与祷神在内的多种祭文形式和体裁。士人祭文主要含有文学史、思想史等方面的信息。明清士人祭文的文学特征及其与唐宋以来文风的关系,是探索明清祭文之文学价值的核心。明清士人祭文还反映了一些思想史的现象,例如理学、阳明学、乾嘉汉学崛起、三教会通等风潮,以及政治上的“学统”和民族矛盾等问题。与此同时,明清中国文化与欧洲文明发生互动,“礼仪之争”里中国士人围绕祭文的往来争论,使中国文化重视人世、排斥鬼神迷信的价值观得到重新阐释。此外,明清士人的祭文中,具有较多的对个体生死的关怀,这些方面都是展现人文精神价值的重要内容。第五章谈明清祭文在民间社会的下移、传播。祭文在民间社会的传播和发展,是儒家主流的礼文化发生下移的过程。通过考察儒者在民间的礼文实践,以及日用书籍、大众文学等知识载体中的祭文信息等,将有效揭示民间文化在世俗化上的发展方向。民众在祭文中寄托的现世追求,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杨万姣[2](2020)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指示性通知以言行事的个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言语行为理论对公文文本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主要运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结合公文文本自身的特点,建立新的公文文本分析框架,将公文中的言语行为分为阐述类、评价类、预测类、宣告类和指令类五种。在新的公文文本分析框架下,对一篇指示性通知个案的语句进行分解归类和编码,详细分析该指示性通知在其文本语言中所蕴含的言外之力,总结每类言语行为在管理活动中的具体作用以及语言形式特征。通过个案研究,更详细、直观地探究公文文本以言行事的具体表现,更深入地理解公文的语言,更高效地写作公文。

吕爽[3](2020)在《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公文研究方法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公文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创新性地运用语篇分析方法,进行基于语料库的公文语篇个案研究、公文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分析、公文语篇的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分析和公文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运用这些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入解析公文语篇的结构与语意,不过研究方法的适应性还有待加强。

杨霞[4](2020)在《公文文本研究方法刍议》文中研究说明文本理论视角下的公文文本,是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书写固定下来的管理话语和表意实践。它不仅是静态的语言成品,也是动态的言语行为,具有内容实用性、语体规约性、结构多重性、处理程序性等特征。这也决定了公文文本的研究论域由动静结合、关系多维的系列问题域构成。因此,在选用研究方法时,应当充分考虑公文文本的特征和研究问题的需要,创新选择和运用系统科学研究、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质性文本研究等多种方法,对问题不断追问与探究,以此推动公文理论知识的生产、创新与发展。

姜家霖[5](2020)在《从灾害祈报文看宋朝自然灾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灾害祈报文是宋朝官方在进行灾害应对过程中结合祈报仪式使用的文本,其内容构成主要包括对信仰神的祈报、官员对自身的反省、对灾害情况的记录以及对灾害的看法。通过灾害祈报文,既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宋朝自然灾害的情况,又能够较为系统地了解宋朝对自然灾害的文化应对方式。宋朝自然灾害频发,其中尤其以水旱蝗螟等农业灾害对宋朝的影响最大,引起了官方与民间的重点关注。关于此,正史中不乏相关记载,而以消灾为主要诉求的灾害祈报文,其文本内容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灾害记录。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宋朝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灾害救济机制,涉及救灾、防灾、环境治理等方面,不过这些都属于对自然灾害的现实应对措施。实际上,除传统的现实应对措施外,以官方主导的祈报仪式为重点的文化应对也成为应对灾害危机的重要手段。祈报仪式在各地广泛举行,灾害祈报文作为祈报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宋朝自然灾害的重要证据。本文以灾害祈报文的文本为基础,考察祈报文所见宋朝旱灾、水灾、虫灾、地震、火灾五种自然灾害,分析其文本内容,梳理灾害祈报对象,并总结灾害祈报文所反映灾害的时空情况。从文本内容上看,灾害祈报文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宋朝自然灾害情况的忠实记录。文中对灾害成因、灾害后果、灾害时段与范围以及宋人对灾害看法等信息的记录,具有正史灾害记载所不具备的详细性,是独特并具有重要价值的灾害记录材料。从作者身份上看,灾害祈报文作者既是灾害的亲历者,又是救灾的领导者;既是现实应对的执行者,又是文化应对的实施者,因而使得灾害祈报文具有了超越文本的价值。另外,灾害祈报文所折射出的宋朝自然灾害记录特点值得关注。传统的灾害记录经过层层筛选、级级上报,最终留于史书者多为中央所知的大型灾害;而灾害祈报文除反映中央所知的大灾之外,还反映了一些地方中小型灾害。因此,灾害祈报文不仅是宋朝灾害的第一手记录材料,还可以在传统史料灾害记录的基础上对灾害情况进行有效补充。而从文化应对的角度看,灾害祈报文中所见的灾害信仰神,集中反映了灾害应对过程中官方对信仰神的态度,也有利于从信仰层面理解当时社会及民众对于灾害的态度。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总结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及学术意义,灾害史研究历来被视为历史研究的重点,本文希望在前辈学者有关宋朝灾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灾害祈报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梳理海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研究范式,进而阐述本文的三个主要主旨:第一,关注祈报文在宋朝自然灾害应对中的作用问题;第二,关注宋朝灾害祈报文的文本特点与话语体系问题;第三,宋朝灾害祈报文中所反映的灾害记录与自然灾害数据问题。同时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说明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确定全文结构。其中,明确本研究的基本思路遵从了灾害社会学的研究思路,重点辨析了祈报文的概念,该概念系首次使用,源于宋人对祈报仪式所用文体的界定,包括青词、祝文、祭文、疏文等祈报文体。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宋朝灾害祈报文概述,有三个方面:首先,指出了灾害祈报文在宋朝灾害应对中的重要作用,是宋朝文化应对成果的集中反映;其次,阐明了宋朝祈报文的文本特点与灾害记录特点,灾害祈报文具有详细性、补充性、复杂性三个特点;最后,统计灾害祈报文所见宋朝自然灾害的灾次与时空情况。祈报文所见宋朝五种自然灾害共计553次,其中旱灾360次,水灾171次,虫灾8次,地震4次,火灾10次。从时间情况上看,以宋朝每三个皇帝的在位时间进行分期,灾害祈报文的记录集中在北宋中期、后期,南宋前期、中期;从空间层级上看,以中央和地方进行分类,灾害祈报文的记录以中央政府祈报仪式数量较多,地方官府祈报仪式数量较少。第二章为旱灾祈报文的统计与分析,有三个方面:首先,对旱灾祈报文的收集整理,本文收集的旱灾祈报文主要包括祈雨文135篇、谢雨文90篇、祈雪文76篇、谢雪文51篇、祈雨雪文8篇,共计360篇;其次,结合作者生平分析祈报文的成文时间及使用地点,并与传统史料进行对比,除中央所知大型旱灾外,可以发现旱灾祈报文对地方中小型旱灾有着很好的补充作用;最后,旱灾祈报文的记录特点总结及灾害话语体系分析,集中在灾害信仰神描述、官员自我反省、受灾民众看法以及灾害描述四个方面,旱灾祈报文话语体系多围绕农业收成进行描述,对于灾害信仰神的描述有正面描述与负面描述,官员自我反省围绕自身德行、为官政绩以及信仰神供奉三个方面自我反省,对于受灾民众看法有较为清楚的了解与预判,且通过灾害描述可以对宋朝旱灾进行等级划分。第三章为水灾祈报文的统计与分析,有三个方面:首先,对水灾祈报文的收集整理,本文收集的水灾祈报文主要包括祈晴文113篇、谢晴文58篇,共计171篇;其次,结合作者生平分析其成文时间与使用地点,并与传统史料进行对比,同样可以发现水灾祈报文对地方中小型水灾有很好的记录补充作用;最后,水灾祈报文的记录特点总结及灾害话语体系分析,灾害描述围绕农业收成及蚕不产丝进行描述,灾害信仰神描述同旱灾祈报文所反映基本相同,官员反省的角度也基本一致,且通过灾害描述可以对宋朝水灾进行等级划分。第四章为其他灾害祈报文的统计与分析,有三个方面:首先,对其他灾害祈报文的收集整理,本文收集的虫灾祈报文8篇、地震祈报文4篇,火灾祈报文10篇;其次,结合作者生平分析其成文时间与使用地点,并与传统史料进行对比,此三类灾害祈报文远不如传统灾害史料记载数量多,但仍旧有着一些补充作用;最后,其他灾害祈报文的记录特点总结及灾害话语体系分析,虫灾祈报文多以禳、消蝗和祭酺神为主,地震祈报文对高频次、长时段的地震灾害更为关注,火灾多结合久旱进行描述。最后为总结部分。第一是灾害祈报文在宋朝自然灾害应对中的作用问题,集中体现了宋人在面对灾害时进行文化应对的成果,对当前应对灾害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二是宋朝灾害祈报文的文本特点与话语体系问题,相比于传统灾害记载更为详尽。第三是宋朝祈报文中所反映出的灾害记录问题与自然灾害数据问题,灾害祈报文所见的宋朝自然灾害,有着灾害种类多、时间跨度大、分布范围广的特点,既可以同传统灾害史料记载进行对照补充,也能够作为独立材料对宋朝自然灾害进行具体呈现。综上所述,从灾害祈报文看宋朝的自然灾害这一研究,既能从史料来源上拓宽传统灾害史研究的范围,又能从灾害记录与话语体系上更为全面的了解宋朝自然灾害,还能通过其灾害记录充实宋朝自然灾害的记录与灾害数据,是研究宋朝自然灾害的一个新视窗。

任柔翰[6](2020)在《公文语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立足于语用学对公文语用策略进行研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次研究的选题来源、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理论基础、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公文言语行为的实施方式及言语行为特点。我们认为公文言语行为实施方式有五种,分别是:通过逻辑语义实施、通过句法结构实施、通过语境信息实施、通过感情意义实施和通过隐喻实施。公文言语行为有六个特点,分别是:超语言机制的影响性、FTA调控的选择性、言语行为体现的层次性、言语行为性质的双重性和间接言语行为的规约性。第三部分是公文语用策略的影响因素与运用原则。我们在公文语用策略的影响因素中,讨论了影响公文语用策略的因素、公文语用策略形成的方法手段及需要达到的目的。影响因素分为非文本因素和文本因素。非文本因素有:政治环境因素,历史文化传统因素,民族心理因素,书面形态因素,传递方式因素,公文文种、质量要求因素和公文起草人员个人因素;文本因素则主要是: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因素和现代汉语文字形态因素。公文语用策略形成的方法手段有局部微观描写与整体宏观归纳。需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从内容上让公文更具策略性,更好地展示需传达的内容;二是从功能上让公文更好地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履行相应职能。接下来,我们结合钱冠连先生的一些观点,归纳总结了公文语用策略的运用原则——目的-意图原则、适应原则、直接原则、层级原则和效率原则。第四部分在前文讨论的基础上,我们以公文外部结构为界,将公文语用策略分为标题、称呼语、落款中的语用策略及正文中的语用策略,并做了举例说明。第五部分为结语,对本次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不足。

郝炜[7](2019)在《行政执法依据及其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行政执法依据选择及其路径演进,并非全部按照立法者为行政权设定的轨道运行,行政执法实践不仅存在着“无法律则无行政”,在本土行政法语境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同样存在着“无法律亦须行政”的治理诉求。政策对行政主体履行行政任务具有重要影响。聚焦行政执法依据选择及其路径基本命题,采取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田野调查等论证方式,廓清依法律执行路径与依政策执行路径及其相互之间的行政法关系,构成全文论证主旨。伴随社会法治国时代来临,自由法治国时代所形塑行政执法活动严格遵循“无法律则无行政”的形式法治底线,但却无法达成“无法律亦须行政”的实质法治目标。行政执法依据概念具有执政性(政治立场)与执法性(法律立场)的行政法理。传统行政法奉行依法律执行的唯一路径遮蔽甚至掩盖了公共行政的复杂性,试图以法律规范作为涵摄法律与政策、政府与政党等命题的进路,难以为行政法变迁提供具有阐释力和创新力的行政法理。透过行政执法违法屡禁不止、行政执法依据彼此冲突、行政执法实效不佳的表象,进而揭示行政执法依据研究囿于“法律——政府”分析框架而忽视了行政法在“政党——政府”分析框架下对民主政治的调控功能。因此,有必要重整行政执法依据的研究立场,并重置行政执法依据的理论分析框架。以行政法学基本立场为出发点,将行政执法依据置于不同立场予以考察,有益于精准认识行政执法依据概念。行政执法依据的法教义学立场注重行政法的规范内涵与逻辑涵摄,着力于将社会事实、非法律规范形态一并转化、凝练为一般化的行政法规范,并透过法律解释、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实践实现个案正义。与之相反,行政执法依据的社科法学立场则注重经验维度的事实描述,具有注重本土化行政法认知偏好与解读行政法实践的阐释力量。在研究行政执法依据时应当避免仅从行政法教义学或社科法学立场一端审视。经过对行政执法依据构成要素逐一辨析,即分别从“行政”“执法”“执行”的宪法属性、行政法属性分析,认为行政执法依据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选择主权意志、宪法、法律、政策等作为处理公共事务、履行行政任务的执法根据。然而,这种法教义学所宣称的行政执法依据,难以回应行政法治实践的短板,这分别体现在政策元素、经验元素、事实元素对行政执法所依据的民主政治结构的现实冲击。可见,行政执法依据及其选择研究存在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紧张关系。因此,有必要将这种冲突置于一个同时符合合法性与有效性的行政法分析框架即政府法治论命题内予以解决。其因在于,政府法治论既紧扣法教义立场的严格逻辑,又能够回应行政法学实践的经验理论从而包容社科法学立场的事实描述。立场既定,则路径趋向必然显现。针对行政执法依据的法教义学立场与社科法学立场分析,事实上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趋向,即为行政执法依据命题的规范研究与经验观察预设了不同的分析路径。一个必须交代的学术立场则是,依政策执行研究必须坚定宪法立场、必须符合行政法调控的规范要求。政府法治论为论证居于行政法教义学立场的依法律执行路径设定了合法性边界。首先,确定依法律执行概念。所谓依法律执行就是行政主体在履行既定行政决定、达成行政目标过程中,应当仅以法律为依据。“依”,是行政主体代表国家权力对公共行政初次判断权的源头所指,是行政法适用的具体体现。其次,申明依法律执行的必要性。政府依法律产生原理与政府由法律控制原理是行政主体依法律执行的行政法理依据。行政执法依据注重依法律执行已成为法治中国的常识,其必要性来自宪法规范、行政法教义学和民主政治因素的驱动。同规范主义层面原因相比,特别是行政法规范中的执政党要素,对于推动形成依法律执行路径具有更为现实的驱动作用。最后,注重依法律执行的路径内省。依法律执行的路径内省旨在从反证立场审视依法律执行路径的唯一性命题。从路径内省的“合法性”质疑审视,依法律执行路径并不是行政执法依据的唯一路径,事实上呈现的则是立法系统漏洞丛生、依法行政实效不彰、行政分层结构冲突、裁判扩张政策空间等现象,从而影响了依法律执行的调控质效。以政府法治论为分析框架探究依政策执行命题,其目的是将依政策执行纳入行政法教义学以求法规范与法裁判的形塑。政策对于国家治理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涉及改革开放的政策往往成为推动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主要动力。然而,行政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关注的是学科体系内部的规范化整理,缺乏与执政党治理系统对话的技术规则。关于依政策执行研究的公法动因分析表明,依政策执行应当同时满足谨守行政法规范、回应行政法变迁、符合“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治理机制的要求。关于依政策执行要素的分析表明,政策为行政法提供了法政策立场、合法律转化、全覆盖治理的行政法图式,并赋予行政法调控现实政治的规范理据与实践理性,由此行政法的调控疆域实现了从公共行政向现实政治的重大跨越。在对政策行政法理探究基础上,通过评介“合法性”质疑学说,借助依法律善治原理所提供的“法律—政府”分析框架、“执政党—政府”分析框架,进而提出依政策执行的概念,即当法律对行政没有明确规定甚至根本就没有作出规定,但基于公共利益目标、行政任务时限、行政裁量考量又必须执行时,此时行政主体在宪法原则和行政法原则之下以创制型政策与执行型政策为依据来执行公共行政事务。毋庸置疑,依政策执行路径本身充满矛盾性,它内蕴“合法”与“有效”的状态分离、法律与政策的规范分离以及法律与政策治理实效重叠的张力。从行政法实践观察,依政策执行的具体调控方式主要表现为“政策主导”“正当有效”“规范替代”等类型。在依政策执行朝向法治化以法规范规整的过程中,不应忽视党的政策与日常法制、党内规范与合宪合法、理想模型与日常法治等因素。为验证上述行政执法依据路径研究的确是一个“真问题”,本文选取日常行政执法实践中常见的“打请示”,以政府法治论为分析框架,由此观察依法律执行与依政策执行两种不同路径的实践理性。研究显示,请示可作为分析论证韦伯式国家权力形式化构建的微创切口;透过请示现象能够证明依法律执行并非政府法治化进程的唯一轨道。针对“打请示”的行政法理探究发现,行政执法依据路径中存在着事实与规范的话语转换、法律与政策的规范替代、法律缺席与政策出场的权力逻辑。可见,依法律执行路径与依政策执行路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离与重叠为特征的交互逻辑。因此,要对行政执法依据选择所面临的挑战保持清醒认识。一方面,要实现依政策执行的理性化、民主化,同时严格控制政策在法律体系内制造例外;另一方面,依政策执行具有政治命题向法律议题转向的治理风格,而行政法律制度则是其转向的制度归宿。在宪制框架下将政治问题导向社会主体习以为常的行政法命题,需要依赖预设的并可验证的法律逻辑和法律规则,并由法律配置相应民主政治资源。“打请示”例证还显示,法律事实和法律证据有时会被有意裁剪或筛选,并且法律事实极易被经验主义所代替。因此,依法律执行路径中极难消除“法治逃逸”隐患,而行政效率价值缺失、法律规则隐藏漏洞、地方自治行为偏向、回避承担行政责任等则是其主要原因。由此,行政执法依据路径呈现依法律执行与依政策执行为主的两种类型。展望未来,法治政府是行政执法依据路径的法规范取向、法治政党是行政执法依据路径的法实效保障。具体而言,行政执法依据路径具有一种结构性力量,对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法变迁具有阐释能力。行政执法依据路径命题成立的原因既包括行政执法依据所蕴含的执行主权与执行法律指向,也包括来自“共产党与行政法”互动关系所产生的路径依赖。关注法政策学并非是对超法政策、例外法治的鼓与呼,而是在坚持法治政府取向基础上对法政策功能的最大化运用。在执政党对行政法具有现实影响下,行政执法依据路径仍然会呈现依法律执行与依政策执行的实施现象。这不仅符合中国的“政府”概念一向就有“法律之下的政府”与“政党之下的政府”的界分,而且能够回应与阐释日常行政法的实践法理,同时也为行政法调控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法教义分析工具。

李进华[8](2019)在《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兴起,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开始转向语言学。官僚组织语言作为一种正规化的“书面语言”和严谨性的“权威话语”在保证行政合法性、高效传递信息、促进组织日常沟通和规范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关注官僚组织语言的积极功能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它存在的问题,以全面地把握官僚组织语言的积极和消极方面。官僚组织语言的消极方面往往是隐蔽的,很容易被忽视。正因为如此,官僚组织语言自身存在的语言伦理问题及其所带来的潜在危害也鲜为人知。为全面和客观分析官僚组织语言存在的语言伦理问题,将其潜在的危害展现给众人,有助于人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官僚组织语言,提高对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的关注和警惕。本文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对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语言伦理的角度揭示官僚组织语言存在的语言伦理问题具体表现,并对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产生根源、危害以及规避思路等进行了探讨。首先,在相关概念界定上,厘清了“官僚组织语言”的内涵与特征,对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伦理”内涵与公共行政领域的“语言伦理”的内涵及其原则分别进行了探讨。认为公共行政领域的语言伦理原则应包括“语言规则合乎可理解性”、“事实陈述合乎真实性”、“合乎伦理道德正当性”和“目的意图合乎公共性”四个方面的伦理原则,提出了公共行政领域的语言伦理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借助公共行政领域的语言伦理原则和理论分析框架反思了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及其产生根源,认为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违背“语言规则合乎可理解性”,体现为采用“模糊不清的话语”、“僵化的官僚语言”和“隐秘的秘密语言”;二是违背“事实陈述合乎真实性”,体现为“对公众说谎的‘行政谎言’”;三是违背“合乎伦理道德正当性”,体现为“文牍主义的‘空洞话语’”和“对公众贴标签”;四是违背“目的意图合乎公共性”,表现为“没有公共讨论的‘独白话语’”。其产生的根源包括“基本结构”因素以及官僚组织的组织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再次,分析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在官僚组织中得以存续的三个辩护理由,并对它们分别提出了质疑,这三个辩护理由分别是“高尚目标”、“科学理性”和“职业秘密”。最后,阐释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潜在的危害及其规避路径。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潜在危害包括:一是破坏“语言功能”,二是导致“问责困难”,三是掩盖“行政脏手”,四是侵蚀“政府合法性”,五是导致“道德错位”。规避路径包括两个方面:价值层面上,主要通过要求作为官僚组织的政府遵从语言伦理的伦理道德原则,实现“软”的约束中得以规避;客观层面上,主要关注构建合理正当的制度对官僚组织的言语行为进行规导,实现对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硬”的约束来规避。

黄兵[9](2019)在《论“主题互文性”及在语篇研究中的阐释力》文中指出美国语言学家Jay Lemke从社会和文化背景出发研究话语社团的语言使用,认为话语社团成员的语言使用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语言使用模式和语言使用惯例潜移默化的影响。Lemke发表了系列论文对话语社团的语言使用"模式"和"惯例"进行研究,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主题互文性"语篇研究流派。"主题互文性"研究,不再孤立地看待语篇互文现象,也不再局限在语篇视域内认识语篇,而是把语篇互文现象放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全局中来认识和考察。Lemke关于"话语社团""主题互文性""主题结构""前景化"等的论述深化了我们对语篇互文现象的认识。文章尝试将"主题互文性"研究理念运用于党政机关公文语篇的研究,探索党政机关公文语篇的生成机制以及"主题互文性"语篇研究的路径。研究发现,我国党政机关话语社团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性对党政机关公文语篇主题的生成具有强大的统摄力,"主题互文性"研究理念对于此类客观性、系统性比较强的语篇具有良好的阐释力。

孙峻华[10](2019)在《基于文本质量的公文写作要素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文是统治阶级展现其意志、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公文的工具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公文文本的质量,而公文文本的质量则与公文写作活动密切相关。公文写作是一项发文主体们为完成机关工作目标与任务,通过撰写公文来实现政令与意图的通达而进行的行为活动,这个活动表现为一定的行为过程,整个活动实质是大大小小的主体们围绕着社会实践而进行的思维活动,是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分析、结论,并最终在尊重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主体对社会实践的能动改造,使整个社会达到良性、有序、和谐、高效的国家与社会的治理目标。公文写作质量的高与低决定着最后的精神产品——公文文本的质量,公文文本质量的优劣则与社会管理者的目标能否实现、社会是否良性运行都密切相关,因此对公文写作活动本身的监控与评价,对其中涉及到的诸要素的分析及通过构建相关模式来体现对要素的要求是本文写作的动机,其最终的目的都是确保公文写作活动有一个高质量的文本的产生。公文写作质量控制问题的提出,即结合公文实践中出现的诸种不如人意的问题,针对公文写作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每一个因素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具体的写作角度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要求与措施,最后再予以整合,使公文文本的出世便具有高质量,以利于官方政令的下达与执行,以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本文分为九章,内容简要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其中论及本文选题的背景、国内外公文写作研究的状况、研究的内容、方法、思路、意义及目的。第二章对文本中所涉及相关概念,公文、公文写作、公文文本质量、公文写作涉及的相关要素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界定与论述。第三章为当前公文实践领域内的问题及与公文写作间的关系,首先对公文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政府公文网络式跟踪调查,从网上来了解公文的基本状况;二是走访式加问卷式调查,前后两次以机关单位中从事公文写作的文秘人员为对象进行公文相关内容的问卷调查,同时与之进行关于公文活动的交流,取得第一手数据;三是参考政府机关自己对公文的调查,如2013年国土资源部组织文秘从业人员、高校专家等对国土资源部下属单位的公文进行的评估。从正反两方面观察与分析公文在实践中的效果,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时重点分析公文在实践中的不足,归纳、总结诸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红头文件”问题、“朝令夕改”问题、公文过度解读问题、公文文风不良问题、“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等写作实践及运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从公文写作角度分析公文实践中诸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从公文写作的语境角度、公文写作的系统论角度、公文写作中矛盾论的角度、公文写作主客体统一论角度、公文写作相关规律角度等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第五章为原因分析与写作要素分析与控制的过渡章节,论及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原则及相关框架,为下文论证打好基础。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分析影响公文写作活动的诸要素,具体分析诸要素在公文写作中的作用及要求,并将诸要素与整个公文写作活动的质量高低联系起来,与公文在现实中诸种问题产生联系起来,目的即把好公文写作的关,使其活动产生的成果——文本是满足要求的成品,以避免其在实践中的问题的产生。这些要素包括了写作主体(三个主体)、收文主体、公文所揭示客体、以及文本客体(包括文种、格式、主旨、材料、结构、语言、文风),当然还包括了诸如语境这样对公文写作有重要影响的要素。重点放在分析构成公文写作诸要素的特点要求,如何协调与控制使整个公文写作高效,从而保证所产生公文文本的高质量。第九章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论文的基本观点、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公文写作问题的研究展望。

二、公文话语方式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文话语方式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祭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祭文的定义和范畴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选题思路、意义与展望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以前的中国祭文历史回顾
    第一节 先秦至秦汉的祭文概况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祭文概况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祭文概况
    第四节 明以前祭文史小结
第二章 明清祭文与国家礼典
    第一节 国家祀典的祭文书写与收录概况
    第二节 吉礼祭文
        一、祭天的祭文
        二、祭地与社稷的祭文
        三、祭祀宗庙先祖的祭文
        四、日月星辰的祭文
        五、内殿节日祭先的祭文
        六、劝农之礼的祭文
        七、岳镇海渎山川的祭文
        八、动物神的祭文
        九、城隍神与祭厉的祭文
        十、历代帝王与三皇的祭文
        十一、关羽神祀祭文
        十二、孔圣的祭文
        十三、祭祀功臣亲信的祭文
    第三节 凶礼祭文
        一、皇室的丧葬祭文
        二、品官士庶的祭文
    第四节 嘉礼祭文
    第五节 满族朝廷礼仪中的祭文
第三章 明清祭文与专制皇权
    第一节 谕祭文的频繁化和权威化
    第二节 宗教化的祭文:青词、道士与政治权力
    第三节 祭文与封神运动
    第四节 祭文与满人政权的威信
第四章 明清士人的祭文世界
    第一节 明清士人祭文的文学创作
        一、明清士人祭文的常见书写形式
        二、明清士人祭文的文学史特点
        (一)明代祭文的文学史流变
        (二)清代祭文的文学史流变
    第二节 思想史视野下的明清士人祭文
        一、明清祭文的学术共同体意识建构
        (一)祭文与理学的“学统”“道统”意识
        (二)以阳明学为中心的祭文与思想传承情况
        (三)清代乾嘉学术氛围中的士人祭文
        二、祭文与儒学面临的挑战:“学禁”和三教会通
        三、明清之际天主教与中国士人的祭文解读
    第三节 士人祭文中的政治生涯图景
        一、明清儒家祭文中的节义现象
        二、祭文中的士人从政生涯
        (一)军旅事务
        (二)荒政与灾患的祈祷
        (三)治河
        (四)左迁与流放
    第四节 士人祭文与生死观念
        一、自祭文与士人的生死观
        二、士人祭文与贞烈女性塑造
第五章 民间祭文与礼制下移
    第一节 士人阶层与民间祭文的关系
        一、民间祭文用典及其内在精神
        二、士人引导下的民间祭文
        三、祭文与士人的负面形象:以“错死人”笑话为例
    第二节 民间日用书籍所见祭文及其礼仪
        一、日用类书所见民间祭文的类型和特点
        二、民间日用祭文的礼仪损益
        (一)祭文中祭品称谓的统一简化
        (二)祭文与宗族祭祀
        (三)世俗趣味的墓祭文
    第三节 祭文与民间俗文化
        一、祭文的社会节庆风俗
        二、礼文学的雅俗分合
        三、祭文与地方社会的信仰
        四、通俗文学中的祭文:从“歌祭文”引发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2)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指示性通知以言行事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一、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公文文本分析框架
    1.言语行为理论与公文文本研究
    2.公文文本分析框架——公文的言语行为分类
        (1)阐述类言语行为
        (2)评价类言语行为
        (3)预测类言语行为
        (4)宣告类言语行为
        (5)指令类言语行为
二、个案准备
    1.指示性通知个案的选取
    2.指示性通知个案的语句分类
三、对指示性通知个案文本以言行事的分析
     1. 阐述语句——交代行事依据
    2.评价语句——加深收文机关的认知
    3.预测语句——强化收文机关的行动
    4.宣告语句——提示行事的重要信息
    5.指令语句——指引收文机关开展工作
结语

(3)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公文研究方法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篇分析理论与公文研究
二、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公文研究的既有实践路径
    1. 基于语料库的公文语篇个案研究
    2. 公文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分析
    3. 公文语篇的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分析
    4. 对公文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三、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公文研究建议
    1. 适当加强多种语篇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2. 适当加强对公文独特性的认识
    3. 适当丰富运用语篇分析的公文种类

(4)公文文本研究方法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本理论视角下的公文文本
三、公文文本特征与公文文本研究方法
    1. 公文文本的特征
        (1)内容实用性
        (2)语体规约性
        (3)结构多重性
        (4)处理程序性
    2. 公文文本研究方法新选择
四、公文文本研究问题与公文文本研究方法
    1. 公文主体研究问题域
    2. 公文话题研究问题域
    3. 公文本体研究问题域
    4. 公文运行研究问题域
    5. 公文情境研究问题域
    6. 公文价值效力研究问题域
五、结语

(5)从灾害祈报文看宋朝自然灾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意义
    二、相关问题的研究回顾与本文主旨
        (一)相关问题的研究回顾
        (二)本文主旨
    三、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朝灾害祈报文概述
    第一节 祈报文在宋朝灾害应对中的作用
    第二节 宋朝史料中祈报文的分布与灾害记录特点
    第三节 祈报文所见宋朝自然灾害记录的统计
第二章 宋朝祈报文中的旱灾
    第一节 有关旱灾的祈报文
    第二节 灾害祈报文所反映旱灾的时空情况
    第三节 旱灾祈报文中灾害记录的特点
第三章 宋朝祈报文中的水灾
    第一节 有关水灾的祈报文
    第二节 祈报文所反映水灾的时空情况
    第三节 水灾祈报文的灾害记录特点
第四章 宋朝祈报文中的其他灾害
    第一节 有关其他灾害的祈报文
    第二节 祈报文所见其他灾害的时空情况
    第三节 其他灾害祈报文的灾害记录特点
总结
    一、灾害祈报文在宋朝自然灾害应对中的重要作用
    二、宋朝灾害祈报文的文本特点与话语体系问题
    三、宋朝灾害祈报文中所反映出的灾害记录与灾害数据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6)公文语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语用策略研究现状
    1.3 国内公文语言研究现状
    1.4 主要理论基础
    1.5 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 公文言语行为分析
    2.1 公文言语行为实施方式
    2.2 公文言语行为特点
3 公文语用策略的影响因素与运用原则
    3.1 公文语用策略的影响因素
    3.2 公文语用策略的运用原则
4 公文语用策略举隅
    4.1 标题、称呼语及落款中的语用策略
    4.2 正文中的语用策略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行政执法依据及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主题、方法、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行政执法依据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行政执法依据的内涵变迁
        一、从“行政”到“执法”
        二、从“执法”到“执行”
        三、行政执法依据的概念分析
    第二节 行政执法依据的本土实践
        一、行政执法依据与政策
        二、行政执法依据与经验
        三、行政执法依据与事实
    第三节 行政执法依据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法治论”的要义勾勒
        二、“政府法治论”的介入理据
    第四节 行政执法依据的路径选择
        一、路径解析
        二、路径面向
第二章 行政执法依据路径的法律逻辑——依法律执行
    第一节 依法律执行的概念界定
        一、依法律执行的概念分析
        二、依法律执行的理念融合
    第二节 依法律执行的设定缘由
        一、宪法规范约束
        二、行政法教义学限定
        三、民主政治驱动
    第三节 依法律执行的路径外观
        一、形塑法治政府的构建逻辑
        二、营造法治政府的法律生态
        三、确立法治政府的救济体系
        四、构建法治政府的顶层设计
    第四节 依法律执行的路径反思
        一、路径反思的“合法性”质疑
        二、路径反思的教义学评价
第三章 行政执法依据路径的政策逻辑——依政策执行
    第一节 依政策执行研究的公法动因
        一、行政法教义空间狭仄
        二、规制派规范研究欠缺
        三、执政党法治实践诉求
    第二节 依政策执行概念的行政法理
        一、政策的行政法意涵
        二、依政策执行的法概念界定
        三、依政策执行路径的分析框架
    第三节 依政策执行路径的现实挑战
        一、依政策执行路径的矛盾性
        二、依政策执行路径的必要性
        三、依政策执行路径的可行性
    第四节 依政策执行内核的规范重整
        一、党的政策与日常法制
        二、党内法规与合宪合法
        三、理想模型与日常法治
第四章 行政执法依据路径选择的互动与冲突: 基于个案的验证
    第一节 背景说明
        一、街道办事处的职权演变
        二、项目开竣工时间的法律规定
    第二节 请示及其类型化的法律之维
        一、作为载体的请示
        二、作为公文的请示
        三、作为惯例的请示
    第三节 行政执法依据路径的交互逻辑
        一、行政法事实与行政法规范的话语转换
        二、依法律执行与依政策执行的规范替代
        三、法律缺席与政策出场的权力逻辑
    第四节 行政执法依据路径的法治挑战
        一、行政效率价值缺失
        二、法律规则隐藏漏洞
        三、立法规制选择偏好
        四、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五、回避承担行政责任
第五章 行政执法依据选择路径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行政执法依据路径的法规范取向
        一、路径选择的权利逻辑
        二、行政执法的政治驱动
        三、政策功用的权利指引
        四、权利指向的行政执法
    第二节 行政执法依据路径的法实效保障
        一、选择依据的价值目标
        二、党的领导权的实现方式
        三、党的执政权的行政法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官僚组织语言”研究
        二、关于“语言伦理”的研究
        三、国内外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研究现状启示
    第三节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辨析:“官僚组织语言”与“语言伦理”
    第一节 “官僚组织语言”的概念界定
        一、“官僚组织”的定义
        二、“官僚组织语言”的内涵
    第二节 官僚组织语言的特征
        一、正规化的“书面语言”
        二、严谨性的“权威话语”
        三、强势性的“独白话语”
        四、矫饰性的“秘密语言”
    第三节 “语言伦理”内涵与公共行政领域的“语言伦理”
        一、“语言伦理”概念的内涵
        二、公共行政领域的“语言伦理”原则与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表现及产生的根源
    第一节 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具体表现
        一、言则不统一:违背“语言规则合乎可理解性”
        二、言实不统一:违背“事实陈述合乎真实性”
        三、言德不统一:违背“合乎伦理道德正当性”
        四、言意不统一:违背“目的意图合乎公共性”
    第二节 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一、“基本结构”的因素
        二、官僚组织的内部性因素
第四章 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的辩护理由及质疑
    第一节 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的辩护理由
        一、以“高尚目标”为辩护理由
        二、以“科学理性”为辩护理由
        三、以“职业秘密”为辩护理由
    第二节 对官僚组织语言伦理问题辩护理由的质疑
        一、对以“高尚目标”为辩护理由的质疑
        二、对以“科学理性”为辩护理由的质疑
        三、对以“职业秘密”为辩护理由的质疑
第五章 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潜在危害及其规避思路
    第一节 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潜在危害
        一、破坏“语言功能”
        二、导致“问责困难”
        三、掩盖“行政脏手”
        四、侵蚀“政府合法性”
        五、引发“道德错位”
    第二节 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的规避思路
        一、价值层面:以语言伦理原则引导官僚组织话语转型
        二、现实层面:寻求合理正当的制度规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论“主题互文性”及在语篇研究中的阐释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题互文性”的理论基础
    (一) 系统功能语言学
    (二) 互文性理论
    (三) 批评性话语分析
二、“主题互文性”的核心思想
    (一) 话语社团
    (二) 主题互文性
    (三) 主题结构
    (四) 前景化
三、“主题互文性”的类型及实现机制
    (一) 互文发生的层面
    (二) 主题与话题
    (三) 共同主题与主题指涉
    (四) “主题互文性”的实现
四、“主题互文性”在语篇研究中的阐释力
    (一) “主题”与语篇本质的契合
    (二) 高屋建瓴的宏观研究
        1. 语篇互文生成的根源性解释
        2. 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介入
        3. 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
        (1) 语篇的主题统摄
        (1) 党政机关公文的主题结构与语篇结构
        (2) 党政机关公文主题 (theme) 的展开
        (2) 语篇世界的主题统摄
        (1) 共同主题:自上而下的主题统摄
        A.主题随主体投射
        B.主张投射
        C.预设主题投射
        (2) 主题指涉:自下而上的主题归属
        A.指称
        B.转述
结语

(10)基于文本质量的公文写作要素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1 国内研究述评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公文
        2.1.2 公文写作
        2.1.3 公文写作要素
        2.1.4 公文文本质量
    2.2 理论基础
    2.3 小结
第3章 公文实践中的问题与公文文本质量的关系
    3.1 公文实践状况调查
        3.1.1 调查方案
        3.1.2 调查实施
        3.1.3 调查结论
    3.2 从公文质量角度看公文实践中的问题
        3.2.1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3.2.2 “朝令夕改”
        3.2.3 “有法不依、有令不行”
        3.2.4 文件过度解读
        3.2.5 “红头文件
        3.2.6 公文文风不良
    3.3 小结
第4章 从公文写作角度看公文实践中诸多问题产生原因
    4.1 从公文写作系统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1.1 从文本系统角度看公文写作实践问题
        4.1.2 从发文系统角度看公文实践中问题存在之原因
    4.2 从公文写作主客体统一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2.1 在公文写作语用活动中主客体的对立表现
        4.2.2 主客体对立的解决之道即主客体的统一
    4.3 从公文写作矛盾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3.1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4.3.2 主体与客体的矛盾
    4.4 从公文写作语境论看当代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4.1 忽视社会大环境造成的语用失误
        4.4.2 忽视情景语境导致语用失误
        4.4.3 忽视篇内语境导致语用失误
        4.4.4 忽视话语范围导致语用失误
    4.5 从公文写作规律论看公文问题产生之原因
        4.5.1 从定向性规律看
        4.5.2 从转化性规律看
        4.5.3 从实践性规律看
        4.5.4 从创新性规律看
        4.5.5 从历时性与共时性规律看
        4.5.6 从对立统一规律看
    4.6 小结
第5章 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原则与框架
    5.1 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原则
    5.2 公文写作要素控制的框架
    5.3 小结
第6章 公文写作的主体要素分析及控制
    6.1 写作主体
        6.1.1 “大主体”(发文机关)
        6.1.2 “中主体”(领导或领导群体)
        6.1.3 “小主体”(文秘写作人员)
    6.2 收文主体
        6.2.1 收文主体的特点
        6.2.2 收文主体的公文写作理念
        6.2.3 收文主体在公文写作中的控制措施
    6.3 小结
第7章 公文写作的客体要素分析及控制
    7.1 揭示客体
        7.1.1 公文所揭示的客体的作用
        7.1.2 作为文本所揭示的客体的条件
        7.1.3 作为文本已揭示对象的控制
    7.2 公文文本客体
        7.2.1 公文文种
        7.2.2 公文格式
        7.2.3 公文主旨
        7.2.4 公文材料
        7.2.5 公文结构
        7.2.6 公文语言
        7.2.7公文文风
    7.3 小结
第8章 公文写作的语境要素分析及控制
    8.1 语境概述
    8.2 公文写作语境的类别
    8.3 语境对公文写作的制约
    8.4 公文语境失误的控制措施
        8.4.1 篇内语境语用失误之对策
        8.4.2 情景语境语用失误对策
        8.4.3 话语范围导致语用失误之对策
        8.4.4 忽视社会大环境造成的语用失误之对策
    8.5 小结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9.1.1 主要观点
        9.1.2 创新之处
        9.1.3 本文的不足之处
    9.2 研究展望
附录: 公文写作调查问卷
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公文话语方式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祭文研究[D]. 古宏韬. 武汉大学, 2021(02)
  • [2]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指示性通知以言行事的个案分析[J]. 杨万姣. 秘书, 2020(06)
  • [3]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公文研究方法述评[J]. 吕爽. 秘书之友, 2020(08)
  • [4]公文文本研究方法刍议[J]. 杨霞. 秘书, 2020(03)
  • [5]从灾害祈报文看宋朝自然灾害[D]. 姜家霖. 西南大学, 2020(01)
  • [6]公文语用策略研究[D]. 任柔翰. 四川师范大学, 2020(11)
  • [7]行政执法依据及其路径研究[D]. 郝炜. 山东大学, 2019(02)
  • [8]官僚组织语言的伦理问题研究[D]. 李进华. 深圳大学, 2019(12)
  • [9]论“主题互文性”及在语篇研究中的阐释力[J]. 黄兵. 当代修辞学, 2019(03)
  • [10]基于文本质量的公文写作要素与控制研究[D]. 孙峻华. 南京大学, 2019(08)

标签:;  ;  

浅谈公文话语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