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创新之路——中国教育学者的责任

走创新之路——中国教育学者的责任

一、走创新之路——中国教育学者的责任(论文文献综述)

徐侠侠[1](2020)在《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对人才强国战略进行新部署,特别是就围绕创新人才做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创新人才的时代价值与重要使命,无论是在外出考察期间还是在有关会议等重要场合,坚持创新理念,围绕人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创新发展之路,关键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当今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创新人才重要讲话,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创新人才发展体系,系统回答了创新人才为何重要、需要何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如何依靠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本文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指导,对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进行理论与实践剖析。全文主要从以下五方面阐释:从理论之本、理论之基、理论之根及理论之鉴四方面结合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回答了论述“来自哪里”的问题。一是梳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创新人才思想;二是凝练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三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精华;四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从实践基础、时代之需、现实诉求及发展历程四方面入手分析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回答了论述“因何产生”的问题。一是阐述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环境及创新成果;二是明确综合国力竞争、“中国梦”的实现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需要创新人才的客观现实;三是审视我国创新人才建设面临国际争夺激烈、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以及创新人才流失严重的现实诉求;四是回顾习近平在延安插队时期、地方任职时期以及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的认识、实践探索及理论完善与工作部署的发展历程。从创新人才价值论、选用论、党管人才原则论、制度论以及环境保障论出发概括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主要回答了论述“有何内容”的问题。一是分析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重要,涵括了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以及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的内容;二是分析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为用,涵括了创新人才选拔观、培育观、使用观以及引进观的内容;三是分析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凝聚,涵括了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以及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的内容;四是分析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保障,涵括了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以及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的内容;五是分析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阐明创新人才何以汇聚,涵括了营造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工作生态环境、成长成才生态环境以及生活生态环境的内容。从归纳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回答论述是“运用何种思维方式并具有何种特征”的问题。一是凝练具有哲学意蕴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开放思维以及民本思维;二是总结出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的理论品格。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以及世界维度回答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有何贡献”的问题。一是体现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以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新境界的理论价值;二是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以及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的实践价值;三是体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以及注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创新动力的世界价值。

任玥[2](2020)在《新时代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生成逻辑与现实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全球经济正逐步进入增长乏力,寻求变革的时期,世界范围内正在反思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中的经验和不足。面对全球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的状况,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索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课题。新时代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正是中国应对环境问题、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析和研究新时代创新绿色发展的理论发展起点、进程和实现路径,对于探讨经济发展新模式和“美丽中国”构建具有积极意义。新时代我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建设道路上,吸收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思想和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承担了全球生态安全问题的责任,以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创新突破生态危机路径。新时代创新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统理念的更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适应两型社会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三个方面。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思想不仅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而且结合了中国国情的具体情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但是,我们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这些挑战对驱动绿色发展转变、促进绿色发展改革和健全绿色发展机制影响巨大,亟待解决。要实现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就需要找到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现实路径,为绿色发展的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南,为突破绿色发展困境找到处方。

朱姗姗[3](2020)在《中美主流媒体“5G网络”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变革一直为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带有科学性质的5G议题也成为了各国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作为科技强国的美国与作为5G新秀的中国,两国媒体5G网络的新闻报道在内容呈现和表达技巧上存在哪些异同?导致这些报道差异的成因都有哪些?媒体在5G网络的新闻报道中是否存在不足?又如何互相借鉴经验来改进报道?本研究将对中美两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进行内容上的比较研究,对上述问题加以讨论分析。两家媒体在表层的内容呈现上,从数量多和版面重来彰显5G议题的重要性,在对应的主题区域和情感基调的分布上,《人民日报》多报道本国成果的正面性报道,而《纽约时报》则更多的注意报道全球建设,多中立性报道。在对两家媒体深层的表现技巧进行研究时发现,在信源选择和话语策略上,《人民日报》非常倚重官方信源和“一面提示”,而《纽约时报》则多专家信源并且多“两面提示”。在叙事特征上,《人民日报》更多宏观概论式,而《纽约时报》偏爱微观具述式。除此之外两家媒体都显示出对中国5G的强烈兴趣,但选择了不同的材料安排,《人民日报》积极构建而《纽约时报》大多消极表达。两家媒体报道差异的主要成因,从内部看是因为办报理念和媒介运营体制的不同,从外部看是因为各自特殊的政治语境与紧张的贸易争夺等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同。研究显示相对《纽约时报》,中方的《人民日报》涉5G议题的相关文章显示出了更多的不足,主要包括过多说教意味的内容呈现、过度的依赖官方信源、太硬的叙事方式、过弱的对外传播机制等问题。对此,研究建议要加强反思理性探讨,也要注重科学民主的平衡互动,并且需注重贴近生活加入风格叙事,以及努力打造代表中国形象的传播舰队,传播好中国5G。

龙宝新[4](2020)在《论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文中指出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我国高校对西方名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坚持走中国特色学科建设之路,探索学科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思维、中国道路,是导正我国一流学科建设航向的客观要求,是中国高校学科治理成功的标志。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旨归是助推我国学科建设迈向"三化"——自主化、本土化与世界化,努力开创出一条自主推进、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的一流学科建设之道。该建设道路主要有四条具体路径:国家统领,走内生自主的建设之路;育人优先,走人才强学的长效之路;产学融合,走创新创业的学科知识激活之路;整体推进,走综合、协调、可持续的学科系统建设之路。在新时代,发掘、坚守、弘扬这些"特色"是我国一流学科永葆本色、走出低谷、走向巅峰的国家方略。具体而言,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应转向"守中望西"的学科建设立场,设计"中体西用"的学科建设方案,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公共核心指标的特化。

胡婷婷[5](2020)在《盐城市S县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少先队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少先队教育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少先队组织具有其他教育渠道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农村少先队教育在少先队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要对其真实开展情况进行研究。本研究以盐城市S县两所镇中心小学为调查对象,结合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对该校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现状进行调查,进而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论文包含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为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伦理;第三章阐述了乡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现状;第四章分析了乡村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现状的成因;第五章提出了改善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建议。本研究依据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从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四个方面研究了乡村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现状。调查发现,就工作环境而言,他们所在学校少先队教育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就工作对象而言,学生、家长以及社区等相关主体自主参与意识不高。就工作内容而言,少先队活动缺少活力,缺乏新意。就辅导员工作能力而言,他们欠缺专业理论知识,缺乏自主探究、创新的能力,缺少辅导员应有的专业态度。本研究从制度、思想以及物质三个层面对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现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辅导员工作现状与我国现有相关政策制度的不完善、现有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利用有关,也受“分数至上”的思想所影响。依据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现状以及工作现状成因的分析,笔者从政府、学校以及个人三个层面对改善乡村辅导员工作提出可能的策略。就政府而言,应完善相关制度,为少先队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就学校而言,应重视少先队教育,保障少先队工作的落实。就个人层面,应解放思想,发挥主动性。

李君君[6](2020)在《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需要转变等问题,同时也面临着世界产业格局调整、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等外部环境。为有效破解国内发展难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来源。首先,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思想,并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创新理论。在借鉴西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深化并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创新发展的思想。其次,该理念是对国内国际发展局势变化的最新概括与总结,以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改变社会发展方式、赢得国际竞争制高点为最终的目标。再次,该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与习近平丰富的个人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七年知青岁月,数十年从政之路,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为该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坚实人格和实践基础。最后,该理念遵循了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从首次将“创新”表述为发展理念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论断,再到创新发展理念的确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深化致远,成为今天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内容。这一理念凸显出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内容体系的全面性、战略实施的科学性以及发展影响的持续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从理论层面上看,它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深化与提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完善。从实践层面上看,一方面,立足于国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人民走向美好生活时代提供了坚强后盾。另一方面,放眼全球,为构建我国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从“一带一路”创新理念打造我国国际合作新平台,“中国方案”塑造我国国际秩序新角色,到“创新方略”,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郭扬[7](2020)在《北京地区非国有博物馆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博物馆队伍不断壮大。非国有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益成为博物馆研究中的一大重点。近年来,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多项扶持政策的下达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非国有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里占比日益增大,成为国有博物馆的重要补充力量,在肯定非国有博物馆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非国有博物馆现发展阶段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境。分析现状是找出问题、寻求改变、突破瓶颈的基础,研究非国有博物馆的现状正是为找出现阶段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基础,也是为其寻求发展途径、突破固有瓶颈做准备。如何在目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非国有博物馆的活力,如何解决非国有博物馆在人才、资金、管理、策展运营等方面所遇到的困境,如何扩大非国有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使其社会效益最大化,值得每一位博物馆工作者、研究者的深思。本文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博物馆名录为调查依据,将北京地区正式登记注册的非国有博物馆作为调查主体,通过实地考察、电话咨询、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网络公开数据,对炎黄艺术馆、观复博物馆、古陶文明博物馆、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北京金台艺术馆、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等24家非国有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学术研究、展览陈列、教育活动、社会服务及未来发展几大方面展开现状调查研究。在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后,总结出北京地区非国有博物馆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沈婕[8](2019)在《智慧专业化视域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一轮高新技术和产业革命持续演化,全球经济格局正面临新的变化,创新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区域经济发展在大国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区域情景和区域前提,立足区域特色,挖掘区域资源,利用区域基础,建设知识网络,通过优势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和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当经济增长更多依赖创新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区域分化就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如何将国际创新发展理论和创新发展潮流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对接,从中观层次解决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理论需要,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智慧专业化作为一种国际新兴的创新理论,是欧洲当代区域创新政策的关键特征和重要指征,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智慧专业化开放性维度有效支撑区域资源集聚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相关性研究,从资源内存性和外向性、资源的技术和经济属性以及资源的支持程度三个方面论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来源以及动力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而解释区域创新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绩效表现的影响作用。资源的内存性本身并不能直接转为动力,是对这些内存型资源的利用过程使得相关资源成为动力来源;资源的外向性主要依托于资源的交互性,这进一步取决于资源的区位分布和独特的历史条件;资源的经济技术属性则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来源的持续性提供依据;资源支持程度则从区域文化、区域政府信任和区域人才结构3方面进一步强化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创新驱动作用。基于智慧专业化的非中立维度,区域创新发展需要有偏好性,即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可以通过市场机会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价值链优势的“三角网络”结构识别区域优势,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智慧专业化创新优势识别结构,提供一个三种优势内在协同配合度测算公式,并尝试性提出“紧密协同配合型”、“带动支撑配合型”和“松散被动配合型”三种理想测算状态下的区域优势组合类型,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优势识别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现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缺乏内容清晰、层次明确和结构科学的目标体系,容易导致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导向不明、效果弱化等问题。基于智慧专业化方向性维度,从结构目标层面,要以知识经济为发展核心,促进知识经济贡献率持续稳定增长;发展多元化创新参与主体,补充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创新孵化培育机制的完善与优化,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保障、推动和规范作用;功能目标是对结构目标在实践层面的详细阐释,具体从基本功能目标、经济功能目标、文化功能目标和政府功能目标四个方面展开;阶段目标层面引入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建议设定周期,以提高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创新驱动发展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在区域层面尤为突出。透过智慧专业化选择性维度,理性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应在本土化原则、差异化原则、包容发展原则和合作开放原则指导下,在一元产业主导、多元产业共存和产业互联网络三种路径中做出针对性的选择和努力。研究分析表明,一元产业主导路径适合创新落后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多元产业共存路径能较好的匹配处于追赶发展阶段的区域;产业互联网络路径则能与创新领航区域有效配适。结合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要,进一步描述从路径变异到路径匹配再到路径留存或复制发展的全过程,解释和分析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提高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的有效性。创新驱动并非只是一个理念问题,还需要具有强制力的机制和政策给予约束和支撑。整体上,智慧专业化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结构分析提供了一套新的政策制定逻辑,从政策组合、资本体系和监管模式3方面,构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支撑体系。灵活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政策组合是在区域特征的驱动下,推动“小区域”创新发展、支持“变革型”创新项目、借助“数字化”实现转型和培育“跨边界”合作治理;高效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资本体系是通过投融资组合的有机融合,评价工具的精准运用,解决投资“死亡之谷”和“雾化投资”问题,具体可根据“五步骤”设计方案开展实践;而清晰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监管模式,从明确划分创新主体权责范围、建立结果导向型评价体系和循环迭代的全过程监督,在结构上建设具有完备性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制度支撑体系。

吴丹洁[9](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迈入21世纪,各国对海洋资源开发的高度重视,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方向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研究福建省海洋经济纵深发展的理论机制,对丰富和深化海洋经济理论体系,对促进福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福建“海丝核心区”、建设海洋强国都有重大意义。目前海洋资源开发已步入高效开发应用的时期。经济发展受到陆地资源缺口日益扩大、社会需求不减反增、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会走向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实现海洋经济展的新突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时代,海陆再平衡是新时期深化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的战略需要。在新机遇、新挑战面前,探讨推进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论文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综合运用产业经济、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海洋经济等相关理论,采用归纳与演绎推理、理论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沿着理论阐释——现实分析与评价——路径选择的思路展开。本文核心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国内外海洋经济研究进展,阐释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对海洋经济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和“一带一路”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文献梳理和述评,研究发现将海陆经济一体化与再平衡的研究较少,研究中存在着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结果导致目前理论研究滞后和不足,本论文研究福建省海洋经济纵深发展的理论机制,凝练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提炼、丰富和深化海洋经济理论体系。本论文阐释了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中蕴含的海陆再平衡战略思维:在以海带陆、陆海联动,陆海经济共同发展、良性循环的框架下,推动福建省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强化,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落实,海洋经济与内陆经济协同发展,海洋经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发展,推动海洋经济拓展国际市场比较优势、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扩大开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第二部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历程、现状描述,发展评价与实证研究。在分析了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同时提出福建省海陆统筹发展的评价模型,通过两个模型的对比评价分析,得出2010年以后,海陆经济逐渐呈现协调发展态势,海洋经济需要深度调整,通过海陆再平衡的战略思维,加强海陆联动,促进优质要素向海集聚,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第三部分,以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体系化的路径:融入“一带一路”、海洋经济深化合作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完善海洋经济战略空间布局,促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发展海洋湾区经济,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贸易环境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比较优势;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提升海洋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全域统筹海陆生态治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而言,论文实现了系列层面的创新。一是研究视角上,研究主要指出海陆再平衡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战略思维;二是理论框架上,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研究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理论框架,在海陆联动、良性循环的框架下,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之间的要素有效流动与协同发展、海峡两岸合作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升级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借助并助力“一带一路”经济建设,以全面协调、可持续、高质量的海洋经济发展态势,海洋经济迈向深化发展;三是研究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体系化的路径与政策建议。提出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要融入“一带一路”、海洋经济深化合作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完善海洋经济战略空间布局,发展海洋湾区经济,推进海洋贸易环境国际化,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海洋高新技术人才,提升海洋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全域统筹海陆生态治理的体系化政策建议。

刘洪翔[10](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二、走创新之路——中国教育学者的责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创新之路——中国教育学者的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之处
    1.6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1.6.1 人才
        1.6.2 人才资本
        1.6.3 人力资本
        1.6.4 创新
        1.6.5 创新人才
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新人才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
        2.1.2 列宁“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专家”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成果
        2.2.1 毛泽东“向科学进军,建设知识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人才思想
        2.2.2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造就科学技术队伍”的创新人才理论
        2.2.3 江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关键在人才”的创新人才思想
        2.2.4 胡锦涛“以人为本,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的精华汲取
        2.3.1 儒家“为政在人,尚贤使能”的人才思想
        2.3.2 墨家“尚贤为政,为贤是求”的人才思想
        2.3.3 法家“以功取人,量能授官”的人才思想
    2.4 西方发达国家创新人才思想的有益借鉴
        2.4.1 人力资本理论
        2.4.2 熊彼特创新理论
        2.4.3 颠覆性创新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3.1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实践基础
        3.1.1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3.1.2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3.1.3 十八大以来创新人才助力我国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3.2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时代之需
        3.2.1 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创新人才竞争
        3.2.2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创新人才
        3.2.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靠创新人才
    3.3 我国创新人才建设的现实诉求
        3.3.1 国际创新人才争夺激烈
        3.3.2 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3.3.3 创新人才流失严重
    3.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形成的发展历程
        3.4.1 延安插队时期对创新人才的初步认识
        3.4.2 地方任职时期对创新人才工作的重视与实践运用
        3.4.3 担任总书记后对创新人才理论的完善与工作部署
    3.5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
    4.1 创新人才何以重要——关于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论述
        4.1.1 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资源
        4.1.2 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人才基础
        4.1.3 创新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聚焦点
    4.2 创新人才何以为用——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重要论述
        4.2.1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的创新人才选拔观
        4.2.2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创新人才培育观
        4.2.3 “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创新人才使用观
        4.2.4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的创新人才引进观
    4.3 创新人才何以凝聚——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论述
        4.3.1 坚定党管人才历史自觉
        4.3.2 明确党管人才基本内容
        4.3.3 坚持党管人才根本途径
    4.4 创新人才何以保障——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论述
        4.4.1 遵循客观规律,破除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障碍
        4.4.2 转变政府职能,为创新人才出彩出力提供服务
        4.4.3 开展科学评价,建立创新人才竞相成长激励机制
    4.5 创新人才何以汇聚——关于营造良好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重要论述
        4.5.1 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创新人才社会生态环境
        4.5.2 营造风清气正、保障权益的创新人才工作生态环境
        4.5.3 营造重视教育、协同创新的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生态环境
        4.5.4 营造后顾无忧、充满温度的创新人才生活生态环境
    4.6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理论品格
    5.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
        5.1.1 立意深远、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
        5.1.2 抓住本质、把握规律的辩证思维
        5.1.3 敢于突破、不断开拓的创新思维
        5.1.4 统筹兼顾、层次分明的系统思维
        5.1.5 思维开阔、视野宏大的开放思维
        5.1.6 不忘初心、爱民为民的民本思维
    5.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品格
        5.2.1 强烈的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
        5.2.2 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相统一
        5.2.3 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相统一
        5.2.4 丰富的思想性与语言的平实性相统一
        5.2.5 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相统一
        5.2.6 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相统一
    5.3 本章小结
6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6.1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6.1.1 传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理论宝库
        6.1.2 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才成果
        6.1.3 开辟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新境界
    6.2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6.2.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指引
        6.2.2 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行动纲领
        6.2.3 为创新人才托举“中国梦”提供实践路径
    6.3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世界价值
        6.3.1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
        6.3.2 贡献中国与世界共同创新发展的人才智慧
        6.3.3 注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创新动力
    6.4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新时代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生成逻辑与现实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重点解决的问题
        1.5.1 研究方法
        1.5.2 重点解决的问题
    1.6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2 新时代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生成逻辑
    2.1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历史逻辑
        2.1.1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2.1.2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思想
        2.1.3 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理论逻辑
        2.2.1 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
        2.2.2 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理论
        2.2.3 创新和突破生态危机路径
    2.3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现实逻辑
        2.3.1 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2.3.2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要求
        2.3.3 承担全球生态安全问题的责任
3 新时代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3.1 新时代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
        3.1.1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更新
        3.1.2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3.1.3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两型社会基本国策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
    3.2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思想内涵
        3.2.1 绿色发展是第一要务
        3.2.2 科技创新是主要手段
        3.2.3 为人民服务是中心思想
4 新时代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
    4.1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制约新时代绿色发展
        4.1.1 资源环境压力巨大
        4.1.2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4.1.3 绿色发展意识淡薄
        4.1.4 消费生活方式异化
    4.2 体制机制缺陷阻碍新时代绿色发展
        4.2.1 政府创新机制存在不足
        4.2.2 财税体制存在弊端
        4.2.3 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机制不健全
        4.2.4 推动绿色发展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5 新时代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现实路径
    5.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新时代绿色发展
        5.1.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提高思想意识
        5.1.2 倡导绿色生产方式,推进绿色经济新常态
        5.1.3 培育绿色产业,提倡低碳生活
        5.1.4 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建立绿色消费思想
    5.2 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新时代绿色发展
        5.2.1 转变政府职能,为绿色经济发展制度创造条件
        5.2.2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推动绿色发展贯穿改革主线
        5.2.3 支持财税金融政策,全方位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化调整
        5.2.4 完善考核监察体系,深化绿色发展制度创新
    5.3 健全法律规章制度推进新时代绿色发展
        5.3.1 完善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相关制度建设
        5.3.2 规范保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施的法律执法行为
        5.3.3 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机制
        5.3.4 建立有效的绿色发展责任监督机制
6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美主流媒体“5G网络”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关于科技传播的研究
        1.4.2 关于5G的研究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样本选择
        1.5.3 研究思路
        1.5.4 建构类目
2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5G网络”报道的内容呈现
    2.1 数量与版面凸显5G议题重要性
        2.1.1 报道数量逐年增多
        2.1.2 报道版面位置显着
    2.2 主题与区域:立足本国成果V.S重视全球建设
        2.2.1 报道主题:多建设成果与重国际合作
        2.2.2 报道区域:聚焦本国与放眼国际
    2.3 情感基调:重正面宣传V.S多中立报道
    2.4 小结
3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5G网络”报道的表现技巧
    3.1 信源选择:官方发布为主V.S权威专业并行
    3.2 话语策略:偏“一面提示”V.S偏“两面提示”
    3.3 叙事特征:多宏观概论V.S多微观具述
        3.3.1 重口号式与重具象式的标题
        3.3.2 多概述性与多描述性的导语
        3.3.3 偏简述化与偏故事化的正文
    3.4 材料安排:积极建构V.S消极表达
        3.4.1 《人民日报》笔下的中国5G
        3.4.2 《纽约时报》笔下的中国5G
    3.5 小结
4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5G网络”报道差异成因分析
    4.1 影响两家媒体报道产生差异的内在因素
        4.1.1 不同的办报理念:“为人民”V.S“为新闻”
        4.1.2 不同的媒介运行体制:“有限商业”V.S“完全商业”
    4.2 影响两家媒体报道产生差异的外在因素
        4.2.1 大国意识与冷战思维下的政治语境
        4.2.2 贸易斗争交织下的经济动因
5 关于做好“5G网络”新闻报道的经验启示
    5.1 改进“5G网络”报道的必要性
        5.1.1 较为失衡的信源选择
        5.1.2 惯性偏见下的报道偏差
        5.1.3 过于“硬性”的叙事方式
        5.1.4 偏好说教的内容呈现
        5.1.5 孱弱的对外传播机制
    5.2 改进对策与建议
        5.2.1 加强反思探析重视理性思考
        5.2.2 注重科学民主平衡良性互动
        5.2.3 融入风格叙事贴近人民生活
        5.2.4 打造传播舰队奏响中国5G
6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4)论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彰显中国特色: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三化”旨归
    (一)彰显中国特色是自主建设一流学科的要求
    (二)彰显中国特色是一流学科建设扎根本土的要求
    (三)彰显中国特色是引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
二、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的道路
    (一)国家统领,走内生自主的建设之路
    (二)育人优先,走人才强学的长效之路
    (三)产学融合,走创新创业的学科知识激活之路
    (四)整体推进,走综合、协调、可持续的学科系统建设之路
三、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的行动方略
    (一)“守中望西”的学科建设立场转向
    (二)“中体西用”的学科建设方案设计
    (三)公共核心指标的特化

(5)盐城市S县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个人研究兴趣
        (二)政府政策导向
    二、文献综述
        (一)乡村少先队教育研究
        (二)少先队辅导员研究
        (三)小结
    三、概念界定
        (一)农村小学
        (二)少先队
        (三)少先队辅导员
        (四)少先队教育
    四、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五、研究伦理
第三章 S县乡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现状分析
    一、工作环境——学校少先队教育被边缘化
        (一)少先队组织不健全
        (二)辅导员配备齐全,缺少培训机会
        (三)少先队活动主抓日常,欠缺新意
        (四)少先队阵地利用少
        (五)少先队制度不完善
    二、工作对象——相关主体参与度低
        (一)少先队队员主人翁意识淡薄
        (二)家长参与度低
        (三)社区主体缺席
    三、工作内容——少先队活动缺少活力
        (一)少先队活动种类单一
        (二)少先队活动流于形式
        (三)少先队员活动价值体现不充分
    四、工作能力——辅导员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一)辅导员欠缺专业理论知识
        (二)辅导员缺乏自主探究、创新的能力
        (三)辅导员缺少专业态度
第四章 S县乡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现状成因分析
    一、制度层面——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相关部门缺少沟通
        (二)学校缺少监督评价机制
        (三)辅导员培训缺乏针对性
    二、思想层面——思想观念落后
        (一)学校对成绩的功利追求
        (二)家长对学习的相对漠视
        (三)学生对权威的极度服从
    三、物质层面——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不到位
        (一)教师缺少同伴合作
        (二)家校合作单向沟通
        (三)社区资源开发不足
第五章 改善乡村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的策略
    一、政府层面——完善相关制度,提供有力支持
        (一)确定少先队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
        (二)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
        (三)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二、学校层面——重视少先队教育,保障工作落实
        (一)重视少先队工作实施目标管理
        (二)对小学少先队队员进行分层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四)成立家长委员会,推动双向沟通
    三、个人层面——解放思想,发挥主动性
        (一)辅导员自觉加强学习和反思
        (二)发挥少先队员自主、自动、自治的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着作类
    学位论文类
    期刊类
    电子文献类
附录:访谈提纲
    管理者访谈提纲
    辅导员访谈提纲
    学生访谈提纲
    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6)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和研究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研究不足
    第五节 概念界定
        一 创新
        二 创新发展
        三 创新发展理念
第二章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第一节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创新思想
        三 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的理论探索
        四 西方代表性创新理论的合理借鉴
    第二节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 寻求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需要
        二 转变我国发展方式的需要
        三 赢得我国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需要
    第三节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提出的个人因素
        一 知青岁月为其理念的提出奠定人格基础
        二 从政之路为其理念的提出提供实践经验
    第四节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过程
        一 首次将“创新”表述为发展理念
        二 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论断
        三 创新发展理念的确立
第三章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第一节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 理论创新
        二 制度创新
        三 科技创新
        四 文化创新
    第二节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
        一 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二 内容体系的全面性
        三 战略实施的科学性
        四 发展影响的持续性
第四章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一 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理论
        二 深化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三 丰富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节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 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举措
        二 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三 为人民走向美好生活时代提供坚强后盾
    第三节 为推动我国新型国际关系作出贡献
        一 “一带一路”打造我国国际合作新平台
        二 “中国方案”塑造我国维护国际秩序新角色
        三 “创新方略”形成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新方式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北京地区非国有博物馆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国内外有关非国有博物馆的研究
        (二)北京地区非国有博物馆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
        (一)论文研究的预期创新点
        (二)论文研究的重点
        (三)论文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概况
    一、基本定义与相关概念解析
    二、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历程
        (一)从民间收藏到民办博物馆
        (二)非国有博物馆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 北京地区非国有博物馆基本概况
第三章 北京地区非国有博物馆现状分析及面临困境的思考
    一、现状分析
        (一)藏品管理与学术研究
        (二)展览陈列与社会教育
        (三)博物馆观众与社会服务
        (四)内部治理与发展建议
    二、面临困境及问题分析
        (一)藏品方面
        (二)展览陈列与教育活动方面
        (三)资金与人才方面
        (四)社会影响力方面
第四章 北京地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策略的建议
    一、政府
        (一)政策扶持
        (二)人才扶持
    二、博物馆内部建设
        (一)找准定位,突出特色
        (二)扩大社会教育职能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四)健全制度,实现专业化运作
        (五)紧追时代,走创新发展之路
    三、社会力量
        (一)企业
        (二)国有博物馆
        (三)高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智慧专业化视域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逻辑分析框架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 研究的逻辑分析框架
4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资源集聚
    4.1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资源内存性和外向性
    4.2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资源经济技术属性
    4.3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资源支持程度
    4.4 本章小结
5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识别
    5.1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机会优势识别
    5.2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基础优势识别
    5.3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价值链优势识别
    5.4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优势识别
    5.5 本章小结
6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定位
    6.1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结构目标
    6.2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功能目标
    6.3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目标
    6.4 本章小结
7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7.1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原则
    7.2 三种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分类
    7.3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支撑
    8.1 构建灵活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政策组合
    8.2 构建高效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资本体系
    8.3 构建清晰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监管模式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

(9)“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意义
        1.1.2 海洋经济深化发展是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要
        1.1.3 海陆再平衡是新时期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海洋经济”以及“‘一带一路’与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1 国外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2 国内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与海洋经济文献综述
        2.1.4 文献述评
    2.2 相关概念
        2.2.1 “一带一路”
        2.2.2 海洋经济
        2.2.3 海洋文化
        2.2.4 海陆再平衡
    2.3 理论工具
        2.3.1 空间经济学理论
        2.3.2 产业经济理论
        2.3.3 区域经济理论
        2.3.4 海洋经济理论
    2.4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2.4.1 提出“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的政策背景
        2.4.2 海陆耦合关联分析
        2.4.3 海陆再平衡的内涵
        2.4.4 海陆再平衡的逻辑
第三章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历程、现状与问题
    3.1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历程
        3.1.1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背景
        3.1.2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阶段
    3.2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3.2.1 福建省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3.2.2 福建省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3.2.3 福建省海洋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3.3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成就与问题
        3.3.1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成就
        3.3.2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与评价
    4.1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海丝核心区与政策叠加效应
        4.1.1 福建海洋经济迎来的崭新经济机遇——海丝核心区建设
        4.1.2 “一带一路”倡议后福建海洋经济迎来政策方案密集的环境
    4.2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分析
        4.2.1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资源基础与条件
        4.2.2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产业基础与条件
        4.2.3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科研基础与条件
        4.2.4 福建省深化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文化基础与条件
    4.3 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评价
        4.3.1 海洋经济发展的评价方法
        4.3.2 有关数据说明
        4.3.3 实证数据与解释
        4.3.4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评价实证结果及分析
    4.4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实证研究
        4.4.1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的评价方法
        4.4.2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的评价模式
        4.4.3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评价的数据及解释
        4.4.4 福建省海陆耦合发展评价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海陆再平衡特征分析与战略选择
    5.1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特征分析
        5.1.1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特征
        5.1.2 海陆相关基础关系与海陆再平衡动因分析
    5.2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相关要素再平衡
        5.2.1 海陆资源要素再平衡
        5.2.2 海陆资本要素再平衡
        5.2.3 海陆技术要素再平衡
        5.2.4 海陆劳动力要素再平衡
    5.3 福建省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5.3.1 福建省与内陆地区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5.3.2 海峡两岸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5.3.3 福建省与东南亚国家海洋经济海陆再平衡的战略选择
第六章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6.1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路径
        6.1.1 融入“一带一路”
        6.1.2 秉承两种发展:深化海陆协同发展、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合作发展
    6.2 福建省海洋经济深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6.2.1 完善海洋经济战略空间布局,促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
        6.2.2 发展海洋湾区经济,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
        6.2.3 推进海洋贸易环境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比较优势
        6.2.4 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高端要素集聚
        6.2.5 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海洋高新技术人才,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6.2.6 以创新为驱动力,提升海洋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6.2.7 全域统筹海陆生态治理,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10)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走创新之路——中国教育学者的责任(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研究[D]. 徐侠侠.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新时代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生成逻辑与现实路径研究[D]. 任玥.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3]中美主流媒体“5G网络”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D]. 朱姗姗.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4]论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J]. 龙宝新. 高校教育管理, 2020(03)
  • [5]盐城市S县农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现状研究[D]. 胡婷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6]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研究[D]. 李君君. 郑州大学, 2020(04)
  • [7]北京地区非国有博物馆现状调查研究[D]. 郭扬.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8]智慧专业化视域下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结构研究[D]. 沈婕.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海洋经济深化发展路径研究[D]. 吴丹洁. 西北大学, 2019(07)
  • [10]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走创新之路——中国教育学者的责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