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鉴赏及市场调研

宣德炉鉴赏及市场调研

一、宣德炉的鉴赏与市场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田玉娟[1](2021)在《高考整本书阅读试题命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建华[2](2020)在《《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记跋印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书画收藏可追溯至西汉。作为西汉皇家图书典藏和编校机构,石渠阁在汉宣帝时曾一度成为储藏功臣和贤大夫画像的重要场所。随着西汉灭亡,“石渠阁”早已被毁,但“石渠”之名却保留下来。清乾隆时期,皇家书画收藏达致顶峰,乾隆皇帝遂借“石渠”之名,于乾隆九年(1744)钦命官修《石渠宝笈》;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再次下令编修《石渠宝笈续编》。嘉庆二十年(1815),嘉庆皇帝钦命编修《石渠宝笈三编》。《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三编总计255册,所收书画家共863人,收录书画作品计7757件,是宫廷书画着录的集大成之作。《石渠宝笈》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系统整理和总结,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唐中后期以来,随着题、款、记、跋、印成为文人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文人画的文学性亦大大增强。在《石渠宝笈》收录的全部书画家和书画作品中,包括文人画家50人,文人书画作品1039件。其中,具有文学属性的“题”2280个,“款”1310个,“记”648个,“跋”856个,“印章”13796个。这为从《石渠宝笈》收录的文人画题、款、印、记、跋、印出发,探讨它们的文学内涵和文学价值提供了基本的文献支撑。题与款是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形式、位置与作品之间互相增益,使之成为统一整体。题始于唐,元代时,在画上题书诗文成为文人画作品上增添诗情画意的一种文学介入艺术的手段。题是画不尽意的补充与补白;款则起说明、叙事的作用。第一章“《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的文学属性”,以王维、苏轼、徐渭为个案,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不尽意,以言补之”“画如戏影”等方面,探讨《石渠宝笈》中文人画题款的文学类型、特征及价值。第二章“儒释道背景下的《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继续就《石渠宝笈》中的文人画题款展开深入讨论。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在文人画创作中有着深刻体现。本章大体按照儒释道三个思想来源,从作为儒家的帝王画家群体、作为佛家的禅宗画家群体和作为道家的道家画家群体入手,探讨儒家的“帝王品位”、禅宗的“不立文字”、道家的“技进于道”在《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中的具体表现。文人画中的词句印、成语印与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画印因尺寸之限,不能洋洋洒洒,只能约而言之,但方寸之间亦可看出文人学者的绘画理念、文学理念和文人情怀,彰显文人印的文学属性。文人画记,也称文人画识,亦是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常规表现形式为一记、补记、再记,然后又记,或者一识、又识。从功能上看,《石渠宝笈》中收录的唐代文人画“记”以叙事为主,宋之后“记”开始借鉴诗赋的表达方式,逐渐产生了抒情和议论。第三章从画印之“闲章不闲”“乾隆闲章”以及画记之文学叙事、文学抒情等方面,详细阐述《石渠宝笈》中文人画印、记的文学表达。文人画的跋位于题款记印之后,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表达对文人画、题、款、记及印文的感受,它在画外另行书写并与画一起装裱,成为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章探讨“《石渠宝笈》文人画跋的文学元素”,基本结论是:文人画跋具有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等文学功能;文人画跋与辨伪、流传递藏密不可分,历代文人收藏家的跋文是古代题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画跋形成了具有独立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格调,使中国绘画从游于技而上升到游于艺,最后上升到道的层面,从而与院体画、画工画、民间画等区别开来。《石渠宝笈》收录的大量文人画题、款、记、跋、印文,不仅拓宽了中国古代诗文的题材内容,而且以其诗画一体、文画一体、题画一体形式提升了题、款、记、跋、印文的艺术表现力。《石渠宝笈》文人画中的题、款、记、跋、印文,虽然主要作为文人画的附属品而存在,但却以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及其所包含的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和精神价值的独特贡献,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文人画题款文学、题记文学、题跋文学、印文文学。《石渠宝笈》文人画文学具有的哲学思考、文学内涵和精神品格,已使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叶城[3](2020)在《珐琅工艺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珐琅工艺自传入中国,历经了几百年岁月的积淀,已融入大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但其艺术影响范围更多的局限于艺术品范畴。鉴于该工艺技术的特点,导致其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20世纪50年代初,清华大学林徽因教授为挽救濒临消失的景泰蓝工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得这门携带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工艺焕发青春。梁思成教授进一步强调了:“包豪斯曾倡导过,艺术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艺术家和工艺师之间,根本没有任何区别,建筑、雕塑、绘画应当构成‘三位一体’的环境艺术,三者都应该转向与工艺的结合。”因此,作者认为珐琅必然可以与室内设计及陈设设计融为一体,而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珐琅工艺的应用范围可以运用在室内装饰中,但传统的珐琅工艺多是以器皿、摆件的形式,在陈设艺术中发挥其装饰作用,而与室内设计的契合度不高。作者通过对珐琅基本工艺特性的研究,认为将珐琅的应用范围扩大化具有广阔的前景。通过对明清时期到当今时代珐琅工艺在家具、装饰中的一些应用实例的分析,力求总结出更为完善的应用方法。让室内设计师更早的将珐琅工艺与室内设计两者有机结合,既能满足室内设计的创新理念,又能激活珐琅工艺传承和发展,为珐琅工艺提供更广阔的创新空间,这就是本论文的创新点。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珐琅的概念、工艺、艺术特性等,分析珐琅工艺应用于室内设计中的方法及效果。掌握珐琅构件应用的基本要素,确定珐琅工艺的应用价值,并提出珐琅工艺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针对目前珐琅工艺应用存在的问题,也认识到需要从室内及珐琅设计理念同步和珐琅工艺革新入手,克服面临的困难。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出四种珐琅衍生工艺:冷釉珐琅工艺、烧亮珐琅工艺、低温珐琅工艺、仿珐琅平板喷绘。它们在成本控制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均得到改善,更适合在室内设计中推广。通过室内设计实践,作者将珐琅工艺的应用范围成功扩大到室内空间构件,使其与室内设计诸要素有机结合。需要珐琅生产企业解决工艺瓶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珐琅构件的制作工艺符合时代的创新需求。从而使室内设计师能调动包括珐琅工艺手段在内的诸多设计语言,来表达室内设计创新理念。特别是有效利用传统工艺,准确地表达空间设计意图,使不同的材料及其工艺都能在整体环境艺术设计中扮演恰当完美的角色,从而塑造物质功能、精神功能、审美功能兼备的理想空间。

曾卉知[4](2020)在《明清文房雅玩造型装饰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房雅玩,是指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与之紧密相关的文房辅助品,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艺术特色、文化特色和审美特色,是我国工艺美术史、设计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选取文房雅玩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古籍、专着、图像等文献资料中的相关论述,结合书写史和工艺美术史的宏观发展情况,梳理文房雅玩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再依据明清时期相关史料和考古实物遗存,辨析文房雅玩造型装饰艺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切实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文房雅玩造型装饰规律进行理性分析和讨论。借以探寻东方文化重要载体之一——文房雅玩的文化魅力和审美趣尚,重新审视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和美学传承。文房雅玩作为中国传统书斋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体现着持有者的社会地位、文化素养、宗教信仰、审美倾向、生活习惯以及经济实力,同时也反映各自的人文理想和精神价值。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是具有中国本土色彩的“生活艺术化”物品。将现代的设计理念扎根于优良的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美术相结合,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当代的艺术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明清时期文房雅玩的造型装饰艺术和功能性、审美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总结在现代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现状和应用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开拓和提升风雅的能力和经验,领略和体验中国古代的博雅生活,传承与发展文房雅玩这一特殊的物质文化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向。

祝勇[5](2019)在《故宫六百年》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王者之城一故宫,意思是过去的宫殿。中国历史悠长,经历过无数次王朝鼎革,也就有了无数座过去的宫殿,因此"故宫"这个词,不是今天才有。《汉书》里写:"公卿白议封禅事,而郡国皆豫治道,修缮故宫。"1"故宫"这个概念,至少在汉代就有了。"故宫"的意象,也在唐诗宋词里出出入入,像唐代刘禹锡曾在《踏歌词》里写:"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

万笑石[6](2019)在《日用与博古:张叔佩墓出土兽炉研究》文中指出明代张叔佩(1552~1615)及其夫人舒氏的合葬墓位于重庆铜梁区,在张叔佩的墓室前室内,除了表明墓主身世的墓志和带有巴蜀特色的石俑外,引人注目的是两枚古铜鼎和一件通高51.8厘米的兽形熏炉(见图1)。考古报告称,此熏炉于1984年经四川省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有

王宇[7](2019)在《明清笺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笺纸是供书写与绘画的纸质艺术品,也是传统中国艺术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笺纸,不仅能够满足作为书画载体的功能,还能够充当艺术文化传播的媒介,即笺纸、笺谱中所呈现的图像,既反映了文人阶层的书写礼仪和审美情趣,又兼具了画谱、金石图谱的作用。因此,笺纸本身不但是艺术文献的载体,亦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文献形式。晚明的制笺活动,继承了千百年以来潢纸中染色、砑光等技巧,并开创性地运用了饾版套印和拱花等印刷方法,最终以金陵《萝轩变古笺谱》和《十竹斋笺谱》宣告了笺纸图像时代的全面开启。这两部笺谱与同时代的其它墨谱、画谱和小说戏曲的插图相比,不仅尽情地展现了多彩的图像,还包括了浅浮雕式立体的花纹。大约在乾隆时期,出现了明清制笺史中的分界点,此后各地笺肆林立,而热衷于金石考据学问的清代文儒和城市自由职业书画家,纷纷投入到制笺活动中来,用笺纸以一化千的优势,广泛对外展示和交流艺术语言。逐渐北方京津地区以北京琉璃厂为中心,南方苏松地区以上海豫园为代表,出现了数百家南纸店与笺扇庄,此时笺肆、制笺主人、书画家、刻工和印工们,常常以笺肆为中心,不断笼络聚集、联谊造势,笺肆除了刻印各种画笺、代乞时人书画,甚至还设立画会、出版刊物,成为清末南、北画坛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本文旨在从明清笺纸这一看似寻常、微观的视角,去探究同时期艺术史中尚未被整合的文献材料,或可互为补征、以答阙疑。

张雅怡[8](2018)在《慧通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香文化的复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香文化指香品在形成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思想、哲学、礼仪和习俗等文化现象。中国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山东慧通香业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推出纯天然香品的民营企业之一。公司融传统香药种植、香品生产制作及旅游为一体。当今香文化繁荣现象的背后存在着诸多问题,慧通香业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了不懈努力,形成了具有慧通企业特点的香文化,本文称之为“慧通香文化”。慧通香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传承中国传统香文化的精髓,在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慧通香文化可以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进而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绪论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意义、研究现状和思路方法等。第一章介绍了香文化的基本概念,指出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第二章描述了慧通香文化的理念与愿景。其理念核心是传承中国传统香文化,制造纯天然香品,使用香者身心健康,智慧通达。第三章主要从两方面讲述了慧通香文化的物质基础建设。一是慧通香品的研发与生产,二是慧通香品的使用与流通。第四章介绍了慧通香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以北京慧通香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为例,慧通持续推出香文化培训课程,并不定期举办雅集和各类活动,为中国传统香文化的传播培养了大量人才,扩大了慧通香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第五章探讨了慧通香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慧通香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中国文化竞争力的源泉,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推力。其社会价值在于具有社会经济价值,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等。

曲家辉[9](2018)在《当代(1978-2016)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青州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参照金融市场的概念,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被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其中,一级市场以画廊为主,二级市场则以拍卖行为重心。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自有艺术品拍卖以来,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就长期是由二级市场形态来引导与带动的。而作为一级市场核心业态的画廊业一直屈居下风,无论市场份额,还是市场资源聚合力,抑或品牌影响力,画廊业都无法与拍卖业相比拟,以至于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长期呈现一、二级市场倒挂状态。在这种态势下,山东青州以画廊业为核心所取得的地域艺术品市场发展成效,以及当地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模式化的艺术产业形态,显示出一种标本意义的可贵价值。青州,当下作为山东省潍坊市辖属的县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时间里,逐步发展成为了聚合近千家书画经营机构的区域市场,不仅县域市场活跃,更紧密联结起全国市场,成为中国重要的艺术品集散地,以至业内有“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以及青州是“当代书画市场风向标”之说。本文所指的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青州模式”,是对青州地域艺术品市场及艺术产业发展特征的概括及提炼。这是一种地域性文化(艺术)资源在遇到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及需求后,经过长期的进化发展,所逐步形成与呈现出的独特地(县)域艺术产业发展形态。其中的模式化重点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以画廊业为基础,形成的多产业要素协同发展模式。青州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核心为画廊业,以画廊业发展为带动,逐渐生发出了艺术地产、艺术金融、艺术展会、艺术培训等一系列产业要素,呈现出系统化发展的状态。第二,政府部门与民间群体互动、协作的主导模式。本文从艺术品市场研究的视角出发,将山东青州的地域艺术品市场及产业生态作为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与研究体系下的一个特色案例,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展开研究。试图在充分论证此个案特性的基础上,对当地艺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优化性建议。同时,在国家当前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希望本文能为同等地域艺术产业的培育提供借鉴、对中国艺术产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对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及帮扶政策的制定、对科学化指导战略的设计等,贡献有益的参考。从研究思路与内容来看,本文首先从地域艺术品市场发展历程、地域艺术产业系统构成等角度出发,对山东青州艺术产业生态进行深描性研究。以此为基础,对当地艺术市场及艺术产业发展特征(即“青州模式”)做出提炼、阐释与论证,具体对“青州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市场表现、“青州模式”的形成机制、青州艺术产业发展的缘由等内容做深入研究与细致呈现。同时,进一步探讨中国艺术产业发展与不同地域文化传统的关系,以及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及发展路径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试图以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展开。由于青州的艺术市场是以画廊业为核心的一级市场形态,市场数据极度不透明,重点体现在画廊业不立账、不纳税、信息不公开,所有的数据都最终融合为“或盈”、“或损”两个笼统的概念,掌握在经营者的心里。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与方法展开研究,定性研究的成份大于定量研究。

马小雯[10](2016)在《明代宣德炉造物设计中的情与理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传统造物设计观,因此特意选取了独具特色的明代宣德炉作为研究主体,从研究宣德炉的造形、功能等本体信息入手,由侧面推导出宣德炉所体现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思想,由文化现象中体会到彼时的造物者对周围世界及对人类自身的理解。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是在造物情理体系的基础上对宣德炉造物设计观中蕴含的情理关系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一定系统性和逻辑性,并为当代设计活动提供参考。本文对宣德炉造物之“情”的研究主要是从与情感相关的学科入手,如用户体验、设计心理学等;而“理”更偏重制造等技术问题,如材料工艺学、人体工程学等。虽然本文对宣德炉造物设计中的“情”与“理”进行了分别论述和分析,但实质上两者并不能分离开来。造物的过程和结果蕴藏着人的“情”,而一系列的工艺、技术又体现着造物的“理”,器与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将“情”与“理”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看清两者的紧密关系。“情理相融”是一个从器理、事理至情理的过程,在宣德炉中则表现为从对宣德炉本体的认识上升至对宣德炉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最终引起对整个造物活动本质意义的深入思考。

二、宣德炉的鉴赏与市场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宣德炉的鉴赏与市场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记跋印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的文学属性——以王维、苏轼、徐渭为个案
    第一节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石渠宝笈》与王维
        一、文学与图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辋川图》(图像)与《辋川诗》的对应
    第二节 “画不尽意,以言补之”:《石渠宝笈》与苏轼
        一、苏轼的诗画关系论
        二、“画不尽意,以言补之”:《石渠宝笈》中的苏轼
    第三节 “画如戏影”:《石渠宝笈》与徐渭
        一、《石渠宝笈》所录徐渭《泼墨十二种》中的题
        二、《石渠宝笈》与徐渭《写生牡丹》
        三、《石渠宝笈》与徐渭《写生》
        四、《石渠宝笈》与徐渭画竹
        五、《石渠宝笈》与徐渭画荷
第二章 儒释道背景下的《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以帝王、禅僧、文学家三个团体为例
    第一节 作为儒家的帝王品位与《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
        一、《石渠宝笈》中的宋徽宗
        二、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辉煌:《石渠宝笈》中的明宣宗
    第二节 禅宗“不立文字”与《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
        一、《石渠宝笈》中的巨然
        二、《石渠宝笈》中的梁楷、法常
        三、《石渠宝笈》中的吴镇
        四、《石渠宝笈》中的朱耷、石涛
    第三节 道家“技进于道”与《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
        一、《石渠宝笈》与宋徽宗的《瑞鹤图》
        二、《石渠宝笈》中的黄公望
第三章 《石渠宝笈》文人画印记的文学表达
    第一节 《石渠宝笈》文人画印之“闲章不闲”
    第二节 《石渠宝笈》文人画印之“乾隆闲章”
    第三节 《石渠宝笈》文人画记中的文学叙论
        一、《石渠宝笈》文人画记中的文学叙事
        二、《石渠宝笈》文人画记中的文学议论
    第四节 《石渠宝笈》文人画记中的文学抒情
第四章 《石渠宝笈》文人画跋的文学元素
    第一节 《石渠宝笈》文人画跋的文学功能
        一、《石渠宝笈》中文人画跋的描述功能
        二、《石渠宝笈》中文人画跋的言情功能
        三、《石渠宝笈》中文人画跋的评辨功能
    第二节 《石渠宝笈》文人画跋的流传递藏
        一、帝王收藏文人群体画跋
        二、文人名臣群体文人画跋
        三、商人收藏家群体文人画跋
        四、文人画家与理论家群体文人画跋
    第三节 《石渠宝笈》文人画跋的文学格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记跋印文数据统计表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珐琅工艺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1.1 室内设计理念的创新需求
        1.1.2 珐琅工艺美术的发展需求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存在的问题
    1.4 选题的创新点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案例分析法
        1.6.3 实地调查法
    1.7 论文框架
第2章 珐琅的概述
    2.1 珐琅的定义与分类
    2.2 珐琅的原料
    2.3 珐琅的工艺流程
    2.4 传统珐琅的艺术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珐琅工艺在室内装饰中的延伸
    3.1 明清时期室内装饰中的珐琅工艺
        3.1.1 珐琅工艺在明清家具中的应用
        3.1.2 珐琅工艺在明清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3.2 当代室内装饰中的珐琅工艺
        3.2.1 珐琅工艺在当代家具中的应用
        3.2.2 珐琅工艺在当代装饰工程中的应用
    3.3 珐琅工艺在装饰设计中更多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珐琅工艺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4.1 基本要素
        4.1.1 形态
        4.1.2 纹样
        4.1.3 色彩
        4.1.4 工艺
    4.2 应用原则
        4.2.1 辩证传承的原则
        4.2.2 主次分明的原则
        4.2.3 以人为本的原则
        4.2.4 与时俱进的原则
        4.2.5 适度应用的原则
    4.3 珐琅工艺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特点
        4.3.1 艺术化与个性化
        4.3.2 民族化与时尚化
        4.3.3 精品化和大众化
    4.4 珐琅工艺在室内设计中的价值评估
        4.4.1 文化价值
        4.4.2 艺术价值
        4.4.3 社会价值
    4.5 珐琅应用的创新工艺
        4.5.1 冷釉珐琅工艺
        4.5.2 烧亮珐琅工艺
        4.5.3 低温珐琅工艺
        4.5.4 仿珐琅平板喷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践案例——世界佛教工艺美术博览中心汉传厅
    5.1 项目基本概况及设计定位
    5.2 设计方案
        5.2.1 设计元素的提取
        5.2.2 平面布局与造型
    5.3 珐琅工艺的特征和作用
        5.3.1 工艺造型
        5.3.2 色彩纹样
        5.3.3 现实意义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着作
    期刊
    网络文献
    学位论文
    外文参考文献
致谢

(4)明清文房雅玩造型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2 文房雅玩概述
    2.1 文房雅玩的界定
        2.1.1 狭义
        2.1.2 广义
    2.2 文房雅玩的源流
        2.2.1 先秦时期
        2.2.2 秦汉时期
        2.2.3 魏晋时期
        2.2.4 唐宋时期
        2.2.5 明清时期
    2.3 文房雅玩的分类
        2.3.1 按用途划分
        2.3.2 按材料划分
3 明清时期文房雅玩发展的社会背景
    3.1 商品经济繁荣
    3.2 统治阶级青睐
    3.3 工匠技术高精
    3.4 文人审美意趣
        3.4.1 雅人深致
        3.4.2 师古求新
        3.4.3 以物言情
4 明清文房雅玩的造型艺术
    4.1 造型样式特征
        4.1.1 基本造型
        4.1.2 随类赋形
        4.1.3 寓意造型
        4.1.4 异域风情
    4.2 造型样式来源
        4.2.1 模仿演化
        4.2.2 增减附件
        4.2.3 整体或局部变异
        4.2.4 拼接重组
    4.3 功能性对造型样式的影响
        4.3.1 功能性决定有限度的造型
        4.3.2 功能性推动造型不断完善
        4.3.3 功能性提供最终造型依据
5 明清文房雅玩的装饰艺术
    5.1 色彩
        5.1.1 单色
        5.1.2 多色
    5.2 纹饰
        5.2.1 吉祥图案
        5.2.2 宗教图案
        5.2.3 花果鸟兽图案
        5.2.4 人物风景
6 明清文房雅玩对当代文创启示和应用创作实践
    6.1 衍生物的定位
    6.2 独立艺术品的存在
    6.3 文化意义的支撑
7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致谢

(5)故宫六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王者之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二章天地之心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三章午门以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四章太和千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五章文华风流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六章内阁长夜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第七章乾清疑云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第八章后宫芳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第九章一座书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十章天府永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十一章养心垂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二章寻延书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第十三章宁寿孤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四章永别神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6)日用与博古:张叔佩墓出土兽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年代
二日用
三博古
结论

(7)明清笺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清笺纸图像的文献叙事结构
    二、明清笺纸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三、明清笺纸的研究价值及文献综述
第一章 明清制笺史发展概略
    第一节 明代砑光笺的转变
        一、宋元砑光笺至晚明的转变
        二、传自宣德宫笺的松江谈笺
    第二节 晚明江南制笺业的繁荣
        一、苏笺与吴门张氏
        二、金陵萝轩变古与十竹斋穷工极变
    第三节 清代笺纸的适时性与多样化
        一、李渔的芥子园名笺
        二、清宗室怡亲王府制角花笺
        三、嘉兴“山静居图皆金阁造”笺纸
    第四节 清末南、北两大制笺中心的形成
        一、京津地区的南纸店
        二、苏松地区的笺扇庄
        三、其它地区的制笺业发展
第二章 明清制笺主体及笺纸的谱系
    第一节 制笺主人及其制笺室名、堂号
        一、制笺主人的创作意图
        二、笺纸的行市和价格
        三、明清制笺的室名、堂号
    第二节 笺纸的类目及其图像系统
        一、制笺的选题与分类
        二、制笺选题的图像来源
        三、屠隆《笺纸铭》与方于鲁《方氏墨谱》
    第三节 画稿、刻印技艺对笺纸图像的表达
        一、画稿优劣决定了笺纸的品第高下
        二、刻印的巧拙关系着制笺的成败
    第四节 传教士与明末丘比特之笺
        一、西方图像的传播与融入
        二、笺纸传播天主图像的契机
    第五节 文人士大夫私家制笺的流行
        一、文士私家笺纸别于笺肆
        二、闺阁、女史、侍婢制笺
第三章 明清文士用笺的审美趣味
    第一节 明清文士书仪注重用笺
        一、明代拜帖盛行副启为要
        二、明末徽州人创制的题头画
        三、文人用笺的审美要求
    第二节 金石博古笺的赏玩与考据
        一、朴学影响下的清代金石考据学
        二、名物训诂、博而好古的金石派制笺
        三、清代金石博古笺题材的多样性
        四、金石博古笺与金石学研究
    第三节 从笺纸风尚看明清文士的经世思想
        一、晚明笺纸图像中呈现的“道德经世”
        二、清代“经世致用”思想下制笺的发展
    第四节 明清名人用笺与尺牍、手札的鉴定
        一、笺纸的翻版与仿造
        二、笺纸的署年与纪年
        三、笺纸与名人尺牍、手札的鉴定
第四章 明清画笺与绘画艺术
    第一节 明清画笺与笺谱、画谱
        一、画谱出类者可以入笺
        二、辑笺成谱亦可视作画谱
    第二节 苏杭嘉地区“诗画笺”的兴起
        一、源于笺谱画诗的诗画笺
        二、诗画谱对诗画笺的影响
        三、画笺比画谱更加广为流传
    第三节 技艺相交的拱花与?画
    第四节 画笺促进文人画的传播与发展
        一、制笺主人临写的名家笔意
        二、从历代画作中寻找制笺选题
        三、嘱托当世名家为制笺画稿
第五章 制笺中心与南、北方画坛
    第一节 清末京津地区南纸店与京津画派
        一、秉承传统、兼通海西的京津南纸店
        二、北方南纸店与京津画派的发展
    第二节 清末苏松地区的笺扇庄与海上画派
        一、开埠后商业文化中的笺扇庄
        二、南方笺扇庄与海上画派的崛起
    第三节 南纸店、笺扇庄与早期美术社团
        一、以笺肆为中心的书画家群体
        二、由笺肆向现代商业画会的转变
结语
附表:明清(民国)时期制笺之室名、堂号一览表及图录刊载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慧通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香文化基本概念及其文化定位
    一、香文化的基本概念
        (一)“香”的定义
        (二)香文化的概念
    二、香文化与相关文化的关系
        (一)香文化与宗教文化
        (二)香文化与中医药文化
        (三)香文化与中国雅文化
    三、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一)香文化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相呼应
        (二)香文化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章 慧通香文化的理念与愿景
    一、慧通香文化的基本理念
        (一)传承理念
        (二)创新理念
        (三)未来发展理念
    二、慧通香文化的愿景
        (一)传承文化
        (二)开发心智
        (三)保健养生
第三章 慧通香文化的基础建设
    一、慧通香品的研发与生产
        (一)原料的制备
        (二)香品的制作
        (三)香品的保存
    二、慧通香品的使用与流通
        (一)香品的使用
        (二)香品的流通
第四章 慧通香文化的社会传播
    一、慧通香文化的学术研究
        (一)《中国香文化》
        (二)《香学三百问》
    二、慧通香文化的课程开发
        (一)课程教学目标
        (二)课程理论内容
        (三)课程实践状况
    三、慧通香文化的媒体传播
        (一)网站
        (二)微博
        (三)微信
        (四)文化专题片
    四、慧通香文化传播的主要活动
        (一)香文化雅集
        (二)其他香文化活动
第五章 慧通香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一、文化价值
        (一)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中国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三)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二、社会价值
        (一)具有社会经济价值
        (二)促进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当代(1978-2016)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青州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缘由
    第二节 概念阐释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阐释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运用
        一、材料采集方法
        二、应用方法及理论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
第一章 背景阐释与认知基础
    第一节 青州(城市)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文化传承
        三、区位经济
    第二节 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基本态势
        一、基本状况与发展态势
        二、拍卖业发展概况
        三、画廊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模式”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模式”概念的常见解读
        二、“模式”概念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二章 青州艺术品市场发展进程
    第一节 市场培育阶段(1978-1999年)
        一、地域民众的收藏活动
        二、书画交易与经营意识
    第二节 “集群化”市场的形成阶段(2000-2010年)
        一、钰铧文化市场时期
        二、青州书画艺术城时期
    第三节 发展趋缓阶段(2011-2016年)
        一、以市场崩盘论为标志
        二、常态化的发展态势
第三章 青州艺术产业系统构成
    第一节 青州画廊业生态
        一、关于青州画廊业属性的探讨
        二、青州画廊业的经营场所
        三、青州画廊业参与主体
        四、经营的艺术品
        五、青州画廊业的经营理念
        六、经营的艺术家
    第二节 两种画廊形态比较: 以锦泉斋和方由美术为例
        一、基本状况的比较
        二、地域市场环境比较
        三、经营理念比较
        四、经营状态比较
        五、价值体系比较
    第三节 青州艺术产业系统中的其他构成
        一、艺术地产、艺术会展及艺术培训
        二、艺术金融与艺术科技
        三、艺术衍生品与农民画产业
第四章“青州模式”论证与阐释
    第一节 “青州模式”的市场表现
        一、青州艺术产业中的系统化格局
        二、青州艺术产业独特的发展历程
        三、青州艺术品市场的特殊存在状态
    第二节 “青州模式”的内涵特征
        一、以画廊业的规模化发展为关键
        二、以不断壮大的参与群体为核心
        三、以“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经营为重点
        四、以诚信经营为特色
        五、以政府参与主导为依托
        六、以推进地域艺术产业生态发展为重点
        七、以带动地域资源综合开发为导引
    第三节 “青州模式”与“通渭模式”比较研究
        一、“通渭模式”基本面貌
        二、“青州模式”与“通渭模式”相似性比较
        三、“青州模式”与“通渭模式”差异性比较
第五章 “青州模式”成因及形成机制
    第一节 关于“青州模式”源头成因的探讨
        一、对青州书画收藏传统的考据
        二、价值观念主导的收藏传统
        三、价值观念的成因分析
    第二节 “青州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
        一、人才与支撑服务机制
        二、市场的开放性与平台化机制
        三、品牌效应带动机制
        四、画廊业发展拉动机制
        五、政策管理推动机制
        六、要素聚合机制
第六章 “青州模式”的启示、发展态势及优化路径
    第一节 “青州模式”的启示
        一、地域特色资源是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地域艺术产业的发展应形成核心主导群体
        三、模式的简单复制不利于地域艺术产业的特色化培育
        四、地域艺术产业的发展模式需要持续创新
        五、中国艺术品市场学科体系的架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六、艺术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以产业特性为出发
    第二节 青州艺术产业SWOT分析
        一、青州艺术产业系统的SWOT矩阵
        二、青州艺术产业系统的优势
        三、青州艺术产业系统的劣势
        四、青州艺术产业发展的机遇
        五、青州艺术产业面临的威胁
    第三节 青州艺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青州艺术产业发展趋势
        二、“青州模式”系统下画廊业发展趋势
    第四节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一、明晰政策及形势,结合自身优势,提出适当发展策略
        二、发挥政府职能与产业政策的导向功能,加大支持力度
        三、强化理论研究工作,搞好顶层设计,选准突破点
        四、精准定位核心竞争力,重视特色资源的挖掘与保护
        五、整合优质资源创新突破,推动综合功能平台建设
        六、重视新技术融合的推动作用,积极尝试创新性的探索
        七、围绕发展需求,重视培养及引进综合人才及职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概览
附录
    附录一: 两类画廊统计列表
    附录二: 重点访谈
后记

(10)明代宣德炉造物设计中的情与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对象及背景
        1.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1.2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对宣德炉的研究
        1.2.1.1 相关的古籍文献研究
        1.2.1.2 现当代的相关研究
        1.2.2 对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及理念的研究
        1.2.3 对情与理的研究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创新点及论文基本结构
        1.4.1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4.2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明代宣德炉概述
    2.1 明代宣德炉的产生背景
        2.1.1 国家安定邻邦和睦
        2.1.2 名窑史籍奠定基础
        2.1.3 开采、冶炼和铸造技术均已成熟
    2.2 明代宣德炉的形制分析
        2.2.1 宣德炉的器形来源
        2.2.2 宣德炉的典型款式
        2.2.3 宣德炉的装饰图案
        2.2.3.1 炉盖装饰与纹样
        2.2.3.2 炉身装饰与纹样
        2.2.3.3 炉底装饰与纹样
        2.2.4 宣德炉形制影响下的燃香方式
    2.3 明代宣德炉的功能分析
        2.3.1 供祀神只——上层礼仪
        2.3.2 除秽暖房——日常所需
        2.3.3 欣赏把玩——品香鉴炉
    2.4 明代宣德炉后期的演变
        2.4.1 造形从抽象至具象
        2.4.2 纹样从精简至繁复
        2.4.3 材质从纯粹至丰富
        2.4.4 功能从实用至观赏
第三章 宣德炉造物之理
    3.1 造物遵循的规范制度
        3.1.1 合乎礼义的适用原则
        3.1.2 物为我用的实用原则
    3.2 造物运用的设计技巧
        3.2.1 视错觉在炉内腔的运用
        3.2.2 在模仿的基础上改进炉形
        3.2.3 运用参数使设计规范化和标准化
    3.3 造物依托的工艺技术
        3.3.1 金属显色工艺
        3.3.2 铜器铸造工艺
        3.3.3 金银加工工艺
第四章 宣德炉造物之情
    4.1 回归正统——复古之情
        4.1.1 复古之情的形成
        4.1.2 复古之情的体现
    4.2 知礼成性——尚雅之情
        4.2.1 尚雅之情的形成
        4.2.2 尚雅之情的体现
    4.3 感物而动——祈福之情
        4.3.1 祈福之情的形成
        4.3.2 祈福之情的体现
第五章 宣德炉造物设计中的情理相融
    5.1 宣德炉情理相融过程研究
        5.1.1 初级——从“器理”到“事理”
        5.1.2 高级——从“事理”到“情理”
        5.1.3“情理”理论对设计的指导意义
    5.2 情理相融造物设计观的实质
        5.2.1 情感诉求与功能需求平衡
        5.2.2 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统一
        5.2.3 适应自然与满足生存并重
    5.3 情理相融造物设计观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5.3.1 保留产品的民族气息
        5.3.2 塑造产品的独特个性
        5.3.3 借助科技进行产品创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图表索引
    附录二:《宣德彝器图谱》记录的宣德炉炉式
    附录三: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编撰活动

四、宣德炉的鉴赏与市场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整本书阅读试题命制研究[D]. 田玉娟. 西南大学, 2021
  • [2]《石渠宝笈》文人画题款记跋印文研究[D]. 张建华. 河北大学, 2020(02)
  • [3]珐琅工艺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叶城.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明清文房雅玩造型装饰艺术研究[D]. 曾卉知.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5]故宫六百年[J]. 祝勇. 当代, 2019(06)
  • [6]日用与博古:张叔佩墓出土兽炉研究[J]. 万笑石. 形象史学, 2019(01)
  • [7]明清笺纸研究[D]. 王宇.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8]慧通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张雅怡. 西北大学, 2018(02)
  • [9]当代(1978-2016)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青州模式”研究[D]. 曲家辉. 上海大学, 2018(03)
  • [10]明代宣德炉造物设计中的情与理探析[D]. 马小雯. 江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宣德炉鉴赏及市场调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