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交通经济理论概况

世界各国交通经济理论概况

一、交通运输经济理论世界各国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袁航[1](2020)在《中国铁路改革对铁路贸易产品多样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贸易第一大国。国际贸易是拉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同时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但“逆全球化”思潮的再次兴起和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将影响中国甚至世界的国际贸易。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放缓的迹象,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贸易模式。那么挖掘出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是十分重要的。贸易要想最终实现,其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通过交通运输完成货物的位移,以完成出口商对进口商的货物转移。铁路是中国这样一个陆上大国综合交通体系中极为重要与不可替代的重要运输方式。同时铁路也是中国陆上贸易的重要通道。但中国的铁路运输贸易比重还很小,发展铁路运输贸易对于中国向西开放战略,以及打造贸易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多数集中于交通基础设施对贸易的作用。而且在细分领域多数研究聚焦于海运、空运等交通方式。现有研究虽已涉及制度在交通运输发展上的作用,不过关于一国运输系统制度的变化,特别是业务、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制度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还相对缺乏。特别是中国计划经济色彩浓重、几乎完全垄断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的制度安排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更为匮乏。制度层面导致的复杂影响机制对贸易多样化(包括企业和产品层面)的作用值得深入分析。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铁路改革对中国铁路贸易多样化的影响。关于贸易多样化的概念,本文结合现有的研究选取和构建了多个变量,从多个维度对贸易多样化进行了定义。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企业层面的变量,包括企业出口额、企业出口产品偏度、企业进出口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二是产品层面的变量,包括产品进出口额、进出口扩展边际、集约边际、以及产品出口价格边际和出口量边际。本论文选取了2000年以后中国铁路系统实施的两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铁路主辅分离改革和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前者涉及企业资源分配、企业边界和摆脱政策性负担;后者涉及企业治理结构变更。用这两次改革为外生冲击,研究了铁路制度安排对中国铁路贸易多样化的影响。首先参照Melitz和Ottaviano(2008)的经典多产品出口企业模型,构建了一个经济理论模型,用以分析铁路运输制度安排所造成的铁路运输效率和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并为事后的实证检验提供验证的目标。随后使用政策检验的有效工具——双重差分法DID(包括DID的各种变形形式)对政策效果进行检验,并结合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本文的逻辑解释机理进行进一步的检验。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一是铁路主辅分离改革确实提升了铁路运输效率,为铁路出口企业提供了在运价等其他运输成本刚性的情况下另一种降低运输成本的渠道,增加了铁路出口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其有能力增加非核心产品出口,导致铁路出口的产品偏度的降低。降低了企业过度依赖出口单一产品的风险,最终提升整体铁路出口规模。二是由于铁路调度等铁路运营核心部门和人员拥有巨大的寻租空间,一方面新的主管部门接手权力,使得短期内多数企业无法与铁路部门建立关系,这就使得出口企业数量受到铁路机构改革的显着负向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需要进行协调关系的部门总体数量的减少,改革后企业出口需要承担的额外市场交易成本出现了相对下降,这使得企业通过铁路运输出口的产品价格出现了下降,而出口产品数量并未受到显着影响,这使得单个企业的出口额在绝对值上受到了显着的负向影响。三是由于相比出口企业,进口企业要协调地理距离相对远的铁路部门,这加大了协调的难度,放大了铁路进口企业对铁路运输效率的敏感程度。这就造成了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对铁路进口在企业和产品两个层面的进口额、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产生了更为显着的负向的作用。同时本文还发现,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受到的损害更大,而国有企业在改革之后受到更多的青睐甚至正向的作用。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首先针对铁路重启辅营业务,应避免对辅营业务再次提供各类补贴。中国铁路部门也不应将过多的资源与精力投入到辅营业务,应首先确保投资与主营业务的正常发展相匹配。要以市场为基础来选择管理团队,应制定相关绩效评估标准,避免出现委托代理问题。并促进运输方式的竞争,为铁路部门货运方式创新提供条件。其次针对铁路治理结构,要进一步捋顺国铁集团的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增强铁路行业市场化程度的同时进一步放开铁路价格管制。提供物流信息公布平台,完善违约惩处机制,平衡铁路运输各职能部门间的权利分配,进一步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铁路运输行业的门槛,以服务内陆地区对外开放。进一步捋顺中国国铁系统各级的行政管理权和调度指挥权。进一步提高调度指挥设备水平,优化调度人员作业方式,挖掘生产力,提高运输效率。

王美意[2](2020)在《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广西陆路通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5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也迎来了机遇。泰国作为东南亚地区农产品出口大国,与其相邻国家的贸易也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广西通道是泰国与中国贸易的一个重要桥梁,对于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广西陆路通道的三条路线还存在交货延时、农产品保鲜技术较落后及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物流实践逐步进行解决,并以此促进泰中贸易的深入发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7个部分:第一章是关于研究的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献综述与研究理论依据;第三章的内容是对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广西陆路通道的相关状况进行分析,寻找最优路径;第四章对广西陆路通道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的内容是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是泰国-广西陆路通道的发展建设方案设计;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运输经济理论等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陆路通道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借鉴河口-越南陆运物流通道、印度-中国陆运物流通道的相关经验,提出了旨在促进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广西陆路通道发展的建设方案,具体包括加快构建集装箱多式联运枢纽中心,提高组织管理水平;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时间成本;加强物流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服务能力;提高海关办事效率,保证农产品质量;健全农产品出口中国陆运物流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刘晓娟[3](2020)在《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1918-1951)》文中提出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或者教育科目,从西方引入中国,在中国高等学校生根发芽,上海交通大学是最早的,其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创办之初就设立了政治班、商务学堂和商务专科,成为交大经济与管理学发展的滥觞。又鉴于我国交通事业之管理与商界之运输业为个人占据,交通事业中的一切制度设施、取材、用人与管理原则为唯利主义,长期发展下去势必影响国计民生,所以培育本国管理人才以便代替洋人管理成为当时交通发展的第一要务。1918年,在校长唐文治先生的大力推动下,交通大学成立铁路管理专科,它以“造就国有铁路属于管理方面的人才”为宗旨。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都超过了当时一般大学的本科教育,尤其是有关铁路管理的相关课程在国内可谓首创。教师学识精深且教学认真,加之对学业上严加把关,故其学生质量也较高。铁路管理科的设置标志着交通大学管理学科的正式建立,同时也在全国高校中开创了工程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20世纪20—30年代,随着美国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引入中国,管理学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扎根并且发展了起来。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倡导下,为了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一些知名院校纷纷开设商科,“工商管理”、“工厂管理”的课程逐渐增多。而铁路管理科在这一时期由科扩充为院,1928年国立交通大学率先成立了铁道管理学院,两年后发展为管理学院,设有财务管理、铁道管理、公务管理和实业管理系,开展本科层次的管理教育。在办学上,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考核。学术研究上,经济学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管理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推动了科学管理运动的发展。同学们在钻研于学业的同时,也能热忱服务于时代洪流中。当国家面临危亡之时,管理学院的师生毅然站在最前列;面临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主运动,他们挺身而出,投入革命的行列。在钟伟成院长的带领下,经历了战火洗礼的交大管理学院迅速发展,一跃成为20世纪上半叶我国乃至亚洲唯一的管理学院,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昔日的“民主堡垒”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管理学院的师生在此阶段开始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改造旧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但是自1951年开始的院系调整使交大管理学院分崩离析,不复存在。管理学院的历史至此也告一段落。从管理学院的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历程中,可以看出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变革直接影响着管理学科的兴衰,而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则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

朱晓奔[4](2020)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基于溢出效应与衰减边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在1994年世界银行就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决定贸易量增长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一大贸易国”,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一直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目标。2019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进一步了强调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先行官”地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有效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是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论文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基于对空间因素的考虑,从溢出效应和边界角度对其影响进行探究。在理论分析方面,首先,在归纳整理统计资料与数据基础上,阐述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国际贸易发展现状;运用已有研究范式和基础理论,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市场、运输成本以及要素流通影响国际贸易发展,而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性和外部性特征,使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具有溢出效应,同时在边界的作用下呈现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在实证分析方面,以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研究对象,选用空间杜宾模型,构建邻接、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三种空间权重矩阵,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溢出效应;考虑到地区发展差异,按照国家经济地理分区方式,将我国分为东、中、西、东北四大片区,进行分区回归检验,探究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设置距离门槛阀值,对地理距离矩阵下的回归结果进行逐步回归,观测边溢出效应的衰减情况,探究边界影响下交通基础设施对国际贸易影响的作用范围。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对国际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但这一正向影响主要来源于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而不是某一地区的单独作用,某一地区的单独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国际贸易的发展;地区之间的直接影响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溢出效应的影响较为一致;交通基础设施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受到边界影响,呈现出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现象。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陈碧[5](2019)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经济”类理论性类目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中图法》(第5版)对"经济"类目的设置,存在理论性和专论性类目设置不规范,仿照复分不当,类目注释欠准确等问题,规范理论性类目设置有助于提高《中图法》编制质量。根据"世界地区表"的使用规则,专业经济或部门经济类目下可依世界地区表分。本研究依据《中图法》从一般到具体的立类原则,主张在专业经济或部门经济类目下设置"理论与方法论"类目,并注释"依世界地区表分,再仿理论与方法论分"。

彭志敏[6](2019)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一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显着标志。提高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质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作用,无论是对支撑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还是对建设交通强国都具有重要含义。同时,交通运输业,作为高能源消耗经济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交通运输业节能减排对实现我国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绿色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在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新征程中,将会面临着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因此,从资源环境约束视角下重新审视和评价我国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显得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研究的总目标在于:将资源环境因素引入到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中,从资源环境约束视角系统探讨我国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碳排放与交通运输经济之间的关系,检验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衡量我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判断我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识别我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影响因素,准确评估我国交通运输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代价,为制定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生态效益协同共进的交通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测算与分析。本部分内容运用IPCC所提出的“自上而下”的方法对2004-2016年间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进行测算,运用面板FMOLS和基于VECM的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碳排放以及行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运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及SysGMM估计方法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环境库兹涅佐曲线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在研究时段内,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总体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且各省域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效应。同时,我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之间、能源消耗与行业经济增长之间以及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且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并不存在传统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本部分内容运用SBM方向距离函数和序列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在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后我国30个省份在2004-2016年间的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发现:在不考虑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但在考虑资源环境因素后,我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仅为0.5%。也就是说,若不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我国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将会明显高估全要素生产率在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作用。但无论是否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技术进步都是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同时,从我国交通运输业环境无效率分解情况来看,导致我国交通运输业环境无效率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高投资、高能耗、高碳排放的粗放型发展特点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经济效益。(3)中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分析。此部分内容基于经济收敛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绝对收敛、条件收敛、俱乐部收敛以及增长分布动态四个方面系统检验我国交通运输业(累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收敛检验、?收敛检验,还是增长分布动态分析研究方法(核密度函数估计方法和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相应的结果均表明,我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收敛格局。但是从长期演变态势来看,即从我国交通运输业累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看,其表现出发散特征。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我国省际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将会长期存在。(4)中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此部分内容从空间溢出效应作为切入点,在充分考虑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效应的基础上,应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影响我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全研究时段内,我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空间负相关关系,即呈现出一定的“虹吸效应”。同时,空间地理因素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着的影响。人均GDP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显着为负;产业结构、运输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运输强度、能源强度以及劳动力质量的改善都将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通过调整要素禀赋结构改变能源要素投入总量而向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施加影响的效果应该不理想,且目前环境规制对我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着。

曹译文[7](2019)在《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借鉴国内外文献对于综合运输(integrated transport,comprehensive transport)和综合交通运输概念的阐述,本文将综合运输定义为包含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并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因素有机协调的运输体系。综合运输已成为我国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完善的综合运输不但最大程度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客货运输服务,同时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相衔接,推动和保障国家整体经济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亦是促进和保障我国综合运输发展的有力手段。本文研究的综合运输法律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综合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纵向抑或具有公法性质的特定社会关系,即综合运输经营者、综合运输服务消费者、政府综合运输管理部门之间在综合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纵向抑或具有公法性质的的特定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各种必要的制度,促进和保障综合运输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高效和安全的运输服务,以及综合运输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于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目前我国综合运输发展和调整综合运输关系的法律尚处于初级阶段,综合运输法律主要表现为调整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各种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和少量设及综合运输的法律规定。现行法律调整模式和调整程度难以满足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综合运输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发展的需要,不能为我国综合运输建设、运行和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不利于综合运输乃至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我国综合运输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综合运输中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布局合理、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综合运输与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外部关系,在深入剖析我国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现阶段综合运输法律不能满足综合运输发展需要的结论。同时,运用法理学、立法学、经济法学和系统学的理论,以现行我国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为基础,科学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综合运输立法经验,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基础理论,包括综合运输法律的调整对象、目的、价值、基本原则和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并论证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制度体系和各项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的立法模式和主要内容的建议,为进一步开展综合运输法的理论研究和我国将来制定《综合运输法》提供理论参考。除引言与结论外,本文包括五章。引言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第一章“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中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体现在:我国综合运输发展迅速,但我国现行综合运输法律存在缺失,在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和制度内容上均存在很大不足,不能反映综合运输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不能满足综合运输快速发展的要求,因而有必要制定《综合运输法》,构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制度体系;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可行性体现在:现行调整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公法关系的法律已初步奠定了制定《综合运输法》的基础,国家重视完善综合运输法律、构建制度体系的政策导向,国外综合运输立法经验可供借鉴,以及立法部门对综合运输立法的关注度。第二章“我国综合运输立法基础理论”,运用经济法基础理论,论述综合运输法律的定义和调整对象;运用法理学、经济法和法哲学的理论,论述综合运输法律的价值;从建立和维护综合运输经济秩序,构建满足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需要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政府对综合运输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保障综合运输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目的;运用立法学和经济法的理论,考察综合运输立法的特殊性,论述综合运输立法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从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和保障性制度两个层面,论述我国综合运输法律制度架构;结合立法模式的理论,论述我国将来制定的《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纲领性立法模式,并与调整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的法律相衔接。第三章“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提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包括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综合运输规划制度和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并对每一制度加以分析和论证。对于综合运输管理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的含义,从加强政府对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保障政府对综合运输依法和科学管理、满足综合运输对政府管理高要求的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管理学、系统学和比较学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能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管理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规划制度,一是结合规划与综合运输规划的含义,从综合运输经济发展、综合运输规划制度完善的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规划的编制与审批、规划实施评估、公众参与等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规划制度之具体构想。对于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秩序规制、市场宏观调控规则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意义;二是从运用经济学和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和市场宏观调控的法律规制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之要点构想。第四章“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提出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包括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和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并对每一制度加以分析和论证。对于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一是结合资金和综合运输资金的含义,从综合运输建设与发展之需要,综合运输资金保障和合理配置之需要,法律规范与保障资金的供给、分配和使用之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的意义;二是从资金提供主体、融资渠道和融资鼓励政策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含义,从惠及社会公众利益之需要、法律保障之需要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比较法的研究方法,从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实施主体、监管主体和监管内容等角度,提出建立我国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服务供给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意义;二是从综合运输服务供给稳定和使用安全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含义,从综合运输经济发展的作用、保障综合运输经营主体和消费者权益以及政府部门管理要求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意义;二是从综合运输信息共享的原则、方式、具体要求和救济机制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之要点构想。对于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一是结合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含义,从保障绿色交通发展的需要、安全普惠原则的要求等角度,分析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意义;二是运用环境法和绿色发展理论,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角度,提出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之要点构想。第五章“制定我国《综合运输法》的建议”,论述我国将来制定的《综合运输法》应采用纲领化模式,提出《综合运输法》主要内容的具体建议,并从立法位阶、立法内容和文本结构角度,论述《综合运输法》与现行调整单一运输方式和运输港站等立法的衔接。其中,《综合运输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总则、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体制、综合运输规划、综合运输市场管理、综合运输资金支持、综合运输普遍服务、综合运输安全保障、综合运输信息共享、综合运输绿色环保、法律责任和附则。结论部分归纳本文的主要结论性观点。

郭经纬[8](2016)在《基于期权理论的铁路货运定价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年来,铁路货运业务作为铁路运输系统的主要收益来源备受关注,为促进铁路货运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参与运输市场竞争,改善铁路货运形势每况愈下的局面。2013年6月15日,经政企分开后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实施货运组织改革,其企业职能的发挥标志着铁路货物运输正逐步走向市场化。然而,在实现铁路货运市场化运营的改革之路上,作为铁路市场化改革重要内容的货运运价是不容回避的。运价作为铁路运输活动最复杂、最敏感市场因素之一,是运输业主要的经济杠杆。运价制度运用得当与否,关系到国家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与以企业身份出现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经济效益和发展前途也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债务和盈利需求的倒逼下,如何构建有助于提升铁路运输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改善铁路总公司经营现状的价格机制,为实现我国铁路货运价格适应市场竞争的动态调整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就显得极富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紧扣基于期权理论的货运定价问题这一核心主题,在系统性分析我国铁路货运运价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挖掘其所存在主要问题,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有助于铁路运输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铁路货运运价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而在充分论证我国放松铁路货运运价管制可行性的前提下,将期权理论引入铁路货运定价活动,构建基于运输企业和期权客户期望最大化的金融计量模型,分析铁路运输企业的最优定价决策及期权客户的最优购买决策,厘定有利于交易双方及整个运输活动的最优协议价格,以期为实现我国铁路货运价格适应市场竞争的动态调整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具体完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归纳总结国内外铁路行业管制、收益管理、货运定价方法及货运期权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成果适用性及局限性展开讨论。在充分肯定其借鉴意义的同时,挖掘存在研究价值的真空领域,以期为后续基于期权理论的铁路货运定价问题研究提供参考。(2)按业务经济属性对铁路产业进行剥离,重新界定铁路产业半自然垄断特性。结合我国铁路产业特性,从我国铁路货运运价管理机制变迁、管理体制现状、运价结构水平三维度对现行铁路货运运价管理现状展开分析,从运价管理权限划分、运价定价原则及流程三维度梳理现阶段我国铁路运价管理权限,进而系统性分析我国铁路货运运价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有助于铁路运输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铁路货运运价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3)在充分了解管制失灵的背景下,鉴于对大部制改革后铁路运输市场化的预期,基于Meijdam和Verhoeven的福利分析方法,构建一个离散时间问题下符合铁路运输市场特性的高维微分动力系统,将系统线性化。针对改革后预期政府政策改变对运价、运量等变量因素引发的长期经济影响展开比较静态分析,从而论证政府长期放松铁路运价管制的可行性。(4)基于Judd福利分析方法,构建一个连续时间问题下符合铁路运输市场特性的高维微分动力系统。针对改革后预期政府政策改变对运价、劳动力等变量因素引发的短期影响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从而论证政府短期放松铁路运价管制的可行性。(5)根据金融市场中期权概念,在明确铁路货运期权设计缘由的背景下,结合铁路货运市场的具体特点,将期权理论引入铁路货运市场,设计铁路货运期权及其交易操作流程。运用金融工程等学科知识构建基于铁路运输企业和期权客户期望最大化的的多期三叉树定价模型,研究所设计铁路货运期权的最优定价决策及期权客户的最优购买决策。分析最优期权订购量、期权价格以及期权执行价格与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铁路运输企业设计铁路货运期权提供理论支撑。(6)为增强所设计铁路货运期权的实用性,从铁路货运期权跳跃现象产生机理出发,在铁路货运期权定价模型基础上,引入跳扩散过程,刻画在离散时间点,因随机到达的非市场性不确定性因素而造成的定价策略波动,构建带跳扩散过程的多期三叉树铁路货运期权定价模型。运用Radon-Nikodym导数和Girsanov定理有效实行鞅测度变换,简化非线性跳变离散过程的求解,研究引入跳扩散过程的铁路货运期权定价问题。分析跳扩散过程对最优期权订购量、期权价格以及期权执行价格的影响。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9](2012)在《中国公路交通学术研究综述·20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公路交通行业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中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公路交通行业各领域(包括: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交通工程、公路运输经济、汽车工程和机械工程)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分析,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公路交通行业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存在问题、具体对策以及发展前景,以期为从事公路交通行业的学者提供新颖的研究视角和基础的研究资料。

李妮[10](2012)在《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文中提出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自组建设立以来,承担了综合运输体系中运输量完成最大、从业人员最多、通达深度最大的监管任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运输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道路运输诸多矛盾极为突出,如钓鱼执法、出租车罢车事件、雪灾等,致使道路运输“瓶颈”现象严重。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税费改革的实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等都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行政管理职能面临重新调整和性质需要重新定位,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迫切需要系统地研究并提出解决的途径。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本文认为道路运输的诸多问题,是在道路运输治理方面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盲点,在职能配置和实现机制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表现为职能、机构、功能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组织结构取决于职能,表现为行政效能。首先要定职能,根据职能确定机构,最后确定编制。也就是说,政府的一切活动的前提是行政管理职能,法定职能赋予其行政权力,机构是职能运行的载体,功能是职能运行好坏的体现。因而,对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进行研究,是解决道路运输突出矛盾的出路。目前国内外关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问题的研究虽有一些研究成果,但研究比较分散,研究视角比较狭窄,主要是从道路运输体制内部进行改革,是从交通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没有上升到政府管理的公共管理学科理论高度,是传统行政体制改革在道路运输行业中的简单、肤浅运用,不能跳出交通看交通,不能体现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不能体现国内外政府改革的理论高度、深度及改革的前瞻性、系统性。本文的研究围绕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这一主题,本论文首先在对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职能转变治理理论,根据我国正处于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的背景要求,提出了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政治-经济-社会”三维职能理论框架,以此理论框架为论文主线,奠定了以后各章的研究框架。在“政治-经济-社会”三维职能理论框架下,通过对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结构、政府管制理论模型和道路运输产业属性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其分散竞争型市场结构的市场缺陷、社会性管制的缺位、强外部性和公益性等现状,提出了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的定位。在对我国道路运输职能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然后在基于职能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基于职能的道路运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对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找出了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存在问题,通过对我国道路运输目前行政管理职能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我国道路运输要实现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我们必须要改革道路运输政府管理模式,由道路运输政府单极治理模式向市场、公众、企业和政府的多元治理模式转变,构建了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新模式,并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进行了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具体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交通运输经济理论世界各国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通运输经济理论世界各国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铁路改革对铁路贸易产品多样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贸易阶段性下滑
        1.1.2 铁路改革相对滞后
    1.2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理论研究方法
        1.6.2 实证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1.8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综述
        2.1.1 国际贸易理论
        2.1.2 运输经济理论
        2.1.3 制度经济学
        2.1.4 企业组织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服务投入与贸易
        2.2.2 交通与贸易
        2.2.3 企业出口多样性
        2.2.4 国企改革与预算软约束
        2.2.5 铁路改革
        2.2.6 组织结构集中和工作负荷过载
    2.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第3章 铁路主辅分离对铁路出口产品偏度的影响
    3.1 引言
    3.2 改革背景
    3.3 理论模型
    3.4 实证分析
        3.4.1 数据和变量描述
        3.4.2 计量模型
        3.4.3 实证结果
        3.4.4 稳健性检验
        3.4.5 解释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铁路局直管站段改革对产品层面出口的影响
    4.1 引言
    4.2 改革背景与研究问题
    4.3 实证分析
        4.3.1 数据和变量描述
        4.3.2 计量模型
        4.3.3 实证结果
    4.4 稳健性检验
        4.4.1 控制异常值
        4.4.2 控制时间趋势
        4.4.3 控制产品替代弹性的影响
        4.4.4 排除外资企业的影响
        4.4.5 替换控制组
        4.4.6 控制季节因素
        4.4.7 扩展研究时段
        4.4.8 企业—产品层面的影响
    4.5 异质性检验
        4.5.1 企业所有制
        4.5.2 贸易方式
        4.5.3 产品属性
        4.5.4 企业区位
        4.5.5 动态效果
    4.6 其他潜在影响因素
        4.6.1 节日因素
        4.6.2 政策执行滞后问题
        4.6.3 关税的影响
        4.6.4 铁路与海运出口的替代效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铁路局直管站段改革对进口的影响
    5.1 引言
    5.2 铁路调度系统在此次改革中的变化
    5.3 实证分析
        5.3.1 数据和变量描述
        5.3.2 计量模型
        5.3.3 实证结果
    5.4 稳健性检验
        5.4.1 区分货物种类
        5.4.2 区分不同的铁路局
        5.4.3 其他潜在因素对进口额的影响
        5.4.4 扩展研究时段
    5.5 解释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铁路主辅分离改革对中国铁路出口特别是偏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6.1.2 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在短期内抑制了铁路出口
        6.1.3 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在短期内抑制了铁路进口
    6.2 政策建议
        6.2.1 针对铁路重启辅营业务
        6.2.2 针对铁路局治理结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A.1 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定义
    A.2 稳健性检验:控制其他形式的固定效应
    A.3 威尔克森符号秩检验
    A.4 2000年、2019年中国出口税则
    A.5 2018中国铁路总公司汇总资产负债表
    A.6 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
    A.7 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实施过程
    A.8 部分“公转铁”推进措施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广西陆路通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图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3.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3.2 研究中的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理论依据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2.1.2 泰中农产品出口国际物流方式的研究
        2.1.3 农产品出口国际物流的影响因素研究
        2.1.4 农产品出口国际物流存在的问题研究
    2.2 文献评述
    2.3 研究的理论依据
        2.3.1 运输经济理论
        2.3.2 比较优势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理论部分小结
第三章 泰国-广西陆路通道最优路径分析
    3.1 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的现状分析
        3.1.1 泰国农产品产量基本情况
        3.1.2 泰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3.1.3 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的交易额分析
        3.1.4 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的贡献率分析
    3.2 泰国-广西陆路通道的状况分析
        3.2.1 R8路线:泰国巴吞他尼—泰国廊开—中国友谊关
        3.2.2 R9路线:泰国巴吞他尼—泰国莫拉限—中国友谊关
        3.2.3 R12路线:泰国巴吞他尼—泰国那空帕农—中国友谊关
        3.2.4 R8、R9和R12路线边境工作的时间
        3.2.5 泰老越中的贸易政策分析
    3.3 泰国农产品出口到广西的国际物流最佳路径选择
        3.3.1 物流运输最低风险路径
        3.3.2 运输成本最佳路径
        3.3.3 运输时间最佳路径
    3.4 小结
第四章 泰国-广西陆路通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分析
        4.1.1 交货存在延迟
        4.1.2 陆运物流服务水平较低
        4.1.3 农产品保鲜技术水平落后
        4.1.4 泰中陆运物流系统不健全
    4.2 原因分析
        4.2.1 环境因素及农产品进口审批程序繁琐
        4.2.2 物流管理人才缺乏
        4.2.3 节约成本
        4.2.4 物流相关环节链接不和谐
    4.3 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和经验借鉴
    5.1 案例分析
        5.1.1 中国河口-越南陆运物流与贸易分析
        5.1.2 印度-中国陆运物流与贸易分析
    5.2 经验借鉴
        5.2.1 拓展陆运物流与农产品销售渠道
        5.2.2 探索交通运输体系的统一标准
        5.2.3 不断完善国际陆运物流系统
    5.3 小结
第六章 泰国-广西陆路通道的发展建设方案设计
    6.1 节约成本
        6.1.1 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中心
        6.1.2 设置分销点
    6.2 通关仓储管理
    6.3 网络信息化建设
        6.3.1 电子登记系统
        6.3.2 通信网络
        6.3.3 信息集成网络平台
    6.4 智能交通管理
        6.4.1 安装GPS系统
        6.4.2 智能调度系统
    6.5 配套基础设施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下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3)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1918-195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近代高等教育史的相关研究
        (二)近代上海交通大学相关研究
        (三)近代中国管理学发展研究
    三 史学理论与方法
    四 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管理学院建立的背景
    第一节 近代社会环境的推动
        一、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二、近代铁道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科学管理法的传入
        一、科学管理的定义与特点
        二、科学管理的宣传者——杨铨
        三、科学管理的奠基人——穆藕初
    第三节 经济管理学教育的开展
        一、传统的经济学教育
        二、民国初期商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通大学历史上的“商学”发展
        四、唐文治与管理之渊源
    小结
第二章 管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第一节 管理学院的前身——铁路管理科的创立
        一、设置背景
        二、教学概况
        三、师资力量
        四、学生概况
    第二节 管理学院的“黄金时期”
        一、从铁路管理科到管理学院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培养
        三、师资力量与设备概况
        四、学生活动与学术研究
    第三节 钟伟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活动
        一、排除众议,力倡管理科学
        二、为人师表,心系学生发展
        三、呕心沥血,保全管理学院
    小结
第三章 管理学院的磨难与挫折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管理学院
        一、抗战时期管理学院之概况
        二、师生积极开展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节 抗战胜利结束后的管理学院
        一、系科的重组与变化
        二、师生概况与学术研究
        三、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管理学院
        一、管理学院之新发展
        二、院系调整的影响——管理学院的衰落
    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1 管理学院课程学程说明(1936 年)
    附录2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运输管理系改革课程草案(1950 年)
    附录3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改革课程草案(1950 年)
    附录4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电信管理系课程改革草案(1950 年)
    附录5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航业管理系改革课程草案(1950 年)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基于溢出效应与衰减边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与国际贸易的现状
    2.1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与空间布局
    2.2 国际贸易的现状及空间布局
第3章 交通基础设施对国际贸易影响机制与假设
    3.1 理论基础
    3.2 交通基础设施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内在机制
    3.3 理论模型的建立与假设
第4章 交通基础设施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空间相关性分析
    4.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4.3 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4.4 异质性检验
    4.5 空间溢出的边界测度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5)《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经济”类理论性类目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F经济”类理论性类目存在的问题
    1.1 “经济学”理论结构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不一致
    1.2 理论性类目与其子目内涵重复或与下位类内容不符
    1.3 同一学科下重复设置含义不同的带“0”类目
    1.4 用“0”编制专论性类目
    1.5 专类复分表与理论性类目内容重复且不一致
    1.6 地区性经济类目重复设置与总论性问题相同的内容
    1.7 总论性(理论性)问题编码体系不一致
    1.8 将“理论与方法论”的子目设置为专论性类目
    1.9 将专论性问题设置成“理论与方法论”的子目
2 改进“F经济”类总论性与专论性类目设置的措施
    2.1 依据“-0理论与方法论”的体系结构设置共性问题,为专论性类目提供仿分条件
    2.2 删除有关“世界经济”中设置的“条约、协定”类目
3 结语

(6)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全要素生产率
    1.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交通运输业资源环境问题研究
    1.4.2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1.4.3 研究评述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测算与分析
2.1 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测算
    2.1.1 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碳排放测算方法
    2.1.2 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数理统计分析
2.2 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分析
    2.2.1 空间自相关检验方法
    2.2.2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特征
2.3 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
    2.3.1 相关研究方法
    2.3.2 交通运输业能源—经济—环境关系分析
2.4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检验
    2.4.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检验方法
    2.4.2 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判断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环境生产技术
    3.1.2 SBM方向距离函数
    3.1.3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3.2 投入产出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3.2.1 投入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3.2.2 产出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3.3 交通运输业环境效率分析
    3.3.1 交通运输业环境效率总体特征
    3.3.2 交通运输业环境效率区域与省际差异分析
    3.3.3 交通运输业环境技术效率改善方向
3.4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3.4.1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特征
    3.4.2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与省际差异分析
    3.4.3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者”识别
3.5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稳健性检验
    3.5.1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稳健性检验(一)
    3.5.2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稳健性检验(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分析
4.1 收敛理论与收敛方法分类概述
4.2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绝对收敛检验
    4.2.1 σ 收敛检验
    4.2.2 绝对β收敛检验
4.3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条件收敛检验
4.4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俱乐部收敛检验
    4.4.1 三大区域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σ收敛检验
    4.4.2 三大区域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绝对β收敛检验
    4.4.3 三大区域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条件收敛检验
4.5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动态分析
    4.5.1 增长分布动态分析研究方法
    4.5.2 基于核密度函数估计方法的动态演变趋势分析
    4.5.3 基于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的长期发展趋势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5.1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5.1.1 相关文献梳理
    5.1.2 影响因素选择与作用机理分析
5.2 研究方法: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5.2.1 基本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5.2.2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检验程序
5.3 变量与数据
    5.3.1 变量处理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的面板单位根检验
5.4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相关性检验
5.5 交通运输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空间面板计量结果
    5.5.1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检验结果
    5.5.2 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必要性
        一、综合运输迅速发展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二、我国现行综合运输法律完善之需要
    第二节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的可行性
        一、国家重视综合运输发展的有利政策导向
        二、现行综合运输法律的基础支持
        三、国外综合运输立法经验可供借鉴
        四、国家对综合运输立法的关注度提升
第二章 我国综合运输立法基础理论
    第一节 综合运输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一、综合运输法的定义
        二、综合运输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节 综合运输法律的价值
        一、法的价值与经济法的价值
        二、综合运输法律的社会公平正义价值
        三、综合运输法律的秩序价值
        四、综合运输法律的效率价值
        五、综合运输法律价值冲突的解决
    第三节 综合运输立法的目的
        一、确立综合运输立法目的的依据
        二、综合运输立法的具体目的
    第四节 综合运输立法的基本原则
        一、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二、制定《综合运输法》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三、《综合运输法》应遵循的特殊原则
    第五节 综合运输法律制度架构
        一、综合运输法律制度确立的依据
        二、综合运输法律制度体系
第三章 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核心制度
    第一节 综合运输管理制度
        一、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二、综合运输管理制度的要点构想
    第二节 综合运输规划制度
        一、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二、综合运输规划制度的要点构想
    第三节 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
        一、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二、综合运输市场规范制度的要点构想
第四章 我国综合运输法律的保障性制度
    第一节 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
        一、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二、综合运输资金支持制度要点构想
    第二节 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
        一、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二、综合运输普遍服务制度的要点构想
    第三节 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
        一、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二、综合运输安全保障制度的要点构想
    第四节 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
        一、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二、综合运输信息共享制度要点构想
    第五节 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
        一、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的含义和意义
        二、综合运输绿色环保制度要点构想
第五章 制定我国《综合运输法》的建议
    第一节 《综合运输法》的立法模式和与现行立法的衔接
        一、《综合运输法》的立法模式
        二、《综合运输法》与现行立法的衔接
    第二节 《综合运输法》的主要内容建议
        一、总则
        二、综合运输行政管理体制
        三、综合运输规划
        四、综合运输市场管理
        五、综合运输资金支持
        六、综合运输普遍服务
        七、综合运输安全保障
        八、综合运输信息共享
        九、综合运输绿色环保
        十、法律责任
        十一、附则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1 1978-2018年全国交通运输指标对比情况
    表1-2 全社会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变化
    表1-3 各运输方式客货运量和周转量变化
    表1-4 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位港口
    表1-5 2018年全国铁路运输量与其他交通运输业比较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期权理论的铁路货运定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1.4.1 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4.2 论文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铁路行业管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综述
    2.2 铁路收益管理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综述
    2.3 铁路货运定价方法研究
    2.4 货运期权研究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阶段铁路货运运价管理分析
    3.1 铁路产业特性
        3.1.1 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
        3.1.2 铁路产业半自然垄断性
    3.2 我国铁路货运运价管理体系
        3.2.1 我国铁路货运运价管理机制变迁
        3.2.2 我国铁路货运运价管理体制现状
        3.2.3 我国现行铁路货运运价结构及水平
    3.3 现阶段我国铁路运价管理权限分析
        3.3.1 铁路运输价格管理权限划分
        3.3.2 铁路货运运价制定原则
        3.3.3 铁路运输价格定价流程
    3.4 现阶段我国铁路货运运价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过度监管造成内部效率低下
        3.4.2 运价形成机制缺乏灵活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散时间下政府调控对铁路货运的经济影响分析
    4.1 铁路货运价格管制失灵问题描述
        4.1.1 管制下的福利损失争议
        4.1.2 铁路货运管制价格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4.1.3 铁路货运价格管制失灵分析
    4.2 铁路运输经济控制系统原理及流程
        4.2.1 经济控制论概述
        4.2.2 铁路运输经济控制系统原理
        4.2.3 铁路运输经济控制系统分析流程
        4.2.4 基本模型
        4.2.5 模型假设
        4.2.6 经济影响模型
    4.3 模型求解
        4.3.1 线性化系统
        4.3.2 变量求解
    4.4 算例分析
        4.4.1 政府投资补贴对运价及运量影响分析
        4.4.2 政府税收对运价及运量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连续时间下政府调控对铁路货运的经济影响分析
    5.1 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的相互关系
        5.1.1 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的联系
        5.1.2 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模型差异
        5.1.3 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适用范围差异
    5.2 模型构建
        5.2.1 基本模型
        5.2.2 模型假设
        5.2.3 短期影响模型
    5.3 模型求解
        5.3.1 线性化系统
        5.3.2 变量求解
    5.4 算例分析
        5.4.1 政府投资补贴对运价的短期影响分析
        5.4.2 政府税收对运价的短期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三叉树期权理论的铁路货运定价模型
    6.1 期权概述
        6.1.1 期权买方和期权卖方
        6.1.2 期权到期日
        6.1.3 标的资产
        6.1.4 期权价格和期权执行价格
        6.1.5 期权市场
    6.2 铁路货运期权设计
        6.2.1 铁路货运期权设计缘由
        6.2.2 铁路货运期权基本要素设计
        6.2.3 铁路货运期权定义
        6.2.4 铁路货运期权交易流程设计
    6.3 模型建立
        6.3.1 三叉树模型选择及说明
        6.3.2 符号定义
        6.3.3 假设说明
        6.3.4 相关期权模型参数求解
        6.3.5 期权执行价格及期权购买量的确定
    6.4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带跳扩散过程的铁路货运期权定价模型
    7.1 铁路货运期权跳跃现象产生机理
        7.1.1 铁路货运期权跳跃现象产生机理
        7.1.2 跳跃模型选择
        7.1.3 跳扩散模型研究现状
    7.2 相关数学定理
        7.2.1 Radon-Nikodym导数
        7.2.2 Girsanov定理
    7.3 模型建立
        7.3.1 符号定义
        7.3.2 模型假设
        7.3.3 跳扩散模型
        7.3.4 鞅测度变换
        7.3.5 相关参数求解
        7.3.6 期权执行价格及期权购买量的确定
    7.4 算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中国公路交通学术研究综述·2012(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道路工程
    1.1 路基工程
        1.1.1 公路路基设计方法与理念
        1.1.2 路基沉降预估方法与控制标准
        1.1.3 公路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
        1.1.4 特殊路基处治技术
    1.2 路面工程
        1.2.1 路面材料
        1.2.1. 1 路面面层材料
        1.2.1. 2 路面基层材料
        1.2.2 路面结构
        1.2.3 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1.2.4 路面养护维修技术
        1.2.5 特殊路面
    1.3 线形设计理论与方法
        1.3.1 线形设计指标
        1.3.2 线形评价方法
2 桥梁工程
    2.1 可持续桥梁工程的新理念
    2.2 基于性能的桥梁设计方法
    2.3 几何非线性分析
    2.4 施工监控
    2.5 施工过程随机模拟
    2.6 近期桥梁抗震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2.6.1 近期桥梁震害的启示
        2.6.2 桥梁抗震试验与数值分析
        2.6.3 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发展
        2.6.4 临近断层桥梁抗震问题
        2.6.5 桥梁抗震评价与加固技术
    2.7 风-车-桥耦合振动研究
        2.7.1 风-车-桥耦合振动系统研究的意义
        2.7.2 风-车-桥系统分析研究回顾
        2.7.3 风-车-桥系统研究面临的问题
    2.8 拱桥的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2.8.1 高强高性能材料应用
        2.8.2 组合结构应用
        2.8.3 施工技术
        2.8.4 小结
    2.9 桥梁耐久性与耐疲劳设计
    2.1 0 高性能钢桥与新型组合结构桥梁的研究进展
        2.1 0. 1 高性能钢桥
        2.1 0. 2 新型组合结构桥梁
    2.1 1 桥梁疲劳使用安全监测、评估新技术
    2.1 2 桥梁桩基设计理论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2.1 2.1 深水桩基受力计算研究
        2.1 2. 2 软弱地基中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2.1 2. 3 岩溶区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2.1 2. 4 陡坡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2.1 2. 5 桥梁桩基动力分析研究
    2.1 3 小结
3 隧道工程
    3.1 修筑规模
    3.2 结构形式
    3.3 设计理论
    3.4 施工技术
        3.4.1 钻爆法
        3.4.2 TBM法
        3.4.3 盾构法
        3.4.4 沉管法
    3.5 营运监控
    3.6 维修养护
4 交通工程
    4.1 各国研究现状
        4.1.1 国外研究现状
        4.1.2 中国研究现状
    4.2 存在的问题
        4.2.1 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
        4.2.2 交通引起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4.2.3 交通安全问题
        4.2.4 交通规划问题
        4.2.5 城市停车问题
    4.3 发展对策
        4.3.1 城市交通拥堵对策
        4.3.2 低碳交通体系
        4.3.3 交通安全对策
        4.3.4 公交优先发展对策
        4.3.5 交通规划对策
        4.3.6 城市停车对策
5 公路运输经济
    5.1 需求、供给和价格
    5.2 成本、规模和效率
    5.3 费用和补贴
        5.3.1 补贴和效率
        5.3.2 补贴和收入分配
        5.3.3 补贴与环境
    5.4 属性和商品化
    5.5 管制与管制改革
        5.5.1 巴士市场改革
        5.5.2 出租车市场改革
    5.6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式
        5.6.1 交通与经济发展
        5.6.2 交通和空间发展
    5.7 小结
6 汽车工程
    6.1 概述
    6.2 标准与法规
        6.2.1 汽车标准和法规概况
        6.2.2 汽车强制性标准
        6.2.3 汽车推荐性标准
        6.2.4 中国汽车标准和法规的未来发展
    6.3 汽车控制技术
        6.3.1 重型商用车辆控制技术
        6.3.2 汽车悬架控制技术
        6.3.3 汽车控制策略
        6.3.4 热点、不足与展望
    6.4 汽车代用燃料技术
        6.4.1 醇类代用燃料
        6.4.2 天然气燃料
        6.4.3 生物质能
    6.5 电动汽车技术
7 机械工程
    7.1 沥青搅拌设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7.2 沥青混凝土摊铺设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7.3 压实设备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7.4 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
    7.5 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10)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1.5 研究基本思路、方法及目标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目标
    1.6 本文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定位研究
    2.1 行政管理职能的界定
        2.1.1 行政管理职能的概念和类型
        2.1.2 行政管理职能的科学界定
        2.1.3 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内涵和原因
        2.1.4 西方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理论借鉴
        2.1.5 我国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三维职能理论框架
    2.2 道路运输市场状态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分析
        2.2.1 典型道路运输市场分析
        2.2.2 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现状
        2.2.3 我国道路运输市场分析及存在问题
        2.2.4 道路运输市场状态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定位
    2.3 政府管制的理论模型下的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分析
        2.3.1 政府管制理论模型
        2.3.2 基于政府管制的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定位分析
    2.4 道路运输产业属性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分析
        2.4.1 道路运输产业属性
        2.4.2 道路运输产业属性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定位
    2.5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界定
        2.5.1 针对市场缺陷的管理职能
        2.5.2 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
        2.5.3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分析
    3.1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现状分析
        3.1.1 我国道路运输管理模式状况
        3.1.2 大部制改革后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现状
        3.1.3 现有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存在问题
    3.2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绩效评价定量分析
        3.2.1 “政治-经济-社会”三维职能框架下的“三重绩效”评价框架
        3.2.2 基于职能的政府绩效 AHP 模型评价
        3.2.3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4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绩效评价定量分析
    3.3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多元治理目标模式
        3.3.1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目标
        3.3.2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现实条件
        3.3.3 我国道路运输多元治理目标模式
        3.3.4 基于博弈论的多元治理模式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及其实现
    4.1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的界定
        4.1.1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内涵
        4.1.2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实施手段
        4.1.3 研究我国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的意义
    4.2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存在的理论基础
        4.2.1 经济调节职能存在的理论基础
        4.2.2 道路运输市场经济调节的分析
    4.3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的内容
        4.3.1 道路运输供求管理
        4.3.2 道路运输价格管理
        4.3.3 道路运输竞争管理
    4.4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转变的探索和进展
        4.4.1 对行业发展方向、运力投放、规模和结构等实行宏观调控
        4.4.2 运力技术结构调控
        4.4.3 运输关系调节
    4.5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
        4.5.1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角色错位
        4.5.2 职能目标不明确,越位干预微观经济
        4.5.3 普遍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现象
        4.5.4 因缺乏科学性,宏观调控难以解决运力供求失衡
        4.5.5 偏离均衡发展
    4.6 道路运输经济调节职能的转变
        4.6.1 观念科学化
        4.6.2 转变职能,加强道路运输业的经济调节能力
        4.6.3 政企分开
        4.6.4 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4.6.5 经济调节手段的多元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及其实现
    5.1 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的界定
        5.1.1 道路运输市场的特征
        5.1.2 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内容
        5.1.3 研究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的意义
    5.2 实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的理论依据
        5.2.1 政府职能说
        5.2.2 市场失灵论
    5.3 实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的现实依据
        5.3.1 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5.3.2 道路运输行业特点的需要
    5.4 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转变的探索和进展
        5.4.1 孕育期
        5.4.2 过渡期
        5.4.3 初步形成期
        5.4.4 进一步开放道路运输市场,深化运输结构调整
    5.5 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
        5.5.1 地方保护,区域封锁,运输效率低下
        5.5.2 政策歧视,准入门槛低,运输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5.5.3 权责关系不统一,管理方式落后,监管不力
        5.5.4 运政执法不规范,行业法规、行业标准有待于完善
    5.6 国外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及其借鉴作用
        5.6.1 国外的道路运输
        5.6.2 国外道路运输市场监管发展研究
        5.6.3 对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监管的借鉴作用
    5.7 道路运输市场监管职能转变
        5.7.1 消除市场地方行政分割
        5.7.2 改革监管体制
        5.7.3 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质量
        5.7.4 加强法制和行业标准建设,促进依法行政
        5.7.5 采用新的市场监管方法,实行电子化监管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及其实现
    6.1 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的内涵
        6.1.1 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的界定
        6.1.2 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
        6.1.3 实施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的现实意义
    6.2 实施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的理论依据
        6.2.1 公民社会理论
        6.2.2 善治理论
        6.2.3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6.3 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转变的探索和进展
    6.4 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
        6.4.1 职能认识不清,定位不准
        6.4.2 社会管理组织不发达,行业组织发展缓慢,作用有限
        6.4.3 道路运输危机管理体系缓慢,应急机制缺乏
        6.4.4 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不畅,手段落后
    6.5 发达国家实施道路运输社会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6.5.1 发达国家道路运输实施社会管理的经验
        6.5.2 对我国实施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的启示
    6.6 道路运输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
        6.6.1 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的理念
        6.6.2 培育中介组织
        6.6.3 加强道路运输危机管理
        6.6.4 完善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及其实现
    7.1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的界定
        7.1.1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内涵
        7.1.2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意义
    7.2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基本类别
        7.2.1 政府供给
        7.2.2 市场供给
        7.2.3 志愿供给
        7.2.4 混合供给
    7.3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探索和进展
    7.4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转变面临的主要问题
        7.4.1 运政服务能力低下,服务顾客导向不足
        7.4.2 服务效能提高不够
        7.4.3 颠倒公共投入顺序
        7.4.4 制度保障不力,队伍臃肿,素质偏低
    7.5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7.5.1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
        7.5.2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特征
        7.5.3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依据
        7.5.4 道路运输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主要形式
        7.5.5 道路运输业公共服务市场化理论分析
        7.5.6 道路运输业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现实因素
        7.5.7 我国道路运输公共服务职能转变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交通运输经济理论世界各国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铁路改革对铁路贸易产品多样化的影响[D]. 袁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2]泰国农产品出口中国广西陆路通道研究[D]. 王美意. 广西大学, 2020(08)
  • [3]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1918-1951)[D]. 刘晓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基于溢出效应与衰减边界[D]. 朱晓奔.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5]《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经济”类理论性类目探讨[J]. 陈碧. 新世纪图书馆, 2019(12)
  • [6]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交通运输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 彭志敏. 长安大学, 2019(07)
  • [7]我国综合运输立法问题研究[D]. 曹译文.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8]基于期权理论的铁路货运定价问题研究[D]. 郭经纬.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4)
  • [9]中国公路交通学术研究综述·2012[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2(03)
  • [10]我国道路运输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研究 ——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D]. 李妮. 长安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世界各国交通经济理论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