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中的组合思维

艺术设计中的组合思维

一、艺术设计中的组合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冯惠[1](2021)在《模数化思维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模数化思维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形式包括基本元件结构形式、单一元件重复形式和同类叠加形式3种。这3种形式的应用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方式,使公共艺术作品更加灵活、简洁,也更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模数化思维模式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取材渠道,提高了组装过程的便捷性,也促进了作品和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拉近了公共艺术作品和公众之间的距离,让公众更好地参与作品、走进作品、体验作品、感悟作品,提高了公共艺术作品的城市个性和人文情怀,对促进城市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曹斌华[2](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刘妍伶[3](2020)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吉祥纹样的图形重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祥纹样”,指“吉利”与“祥和”的装饰花纹。古人将抽象的幸福观用吉祥纹样具体化,作为吉祥观念的表现形式,在中国古代社会十分流行。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早在原始时期就出现了,后历经各个朝代,纹样发生演变,纹样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也愈加成熟。“重构”,把原来的客观形态分解并打散,依照新的设计构想,建构出与旧的形态完全不一样的、崭新的结构形态,对原来形态的意义作出新的延伸。其包含造型重构和时空重构两种类型,这两种重构手段皆为艺术家的主观意愿而服务。今天吉祥纹样在设计领域有着广泛的运用,当下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吉祥纹样的形态与语言的局限,在新设计理念指导下,诸多设计师对传统吉祥纹样进行了重新组构。当代艺术设计对传统吉祥纹样的应用,摆脱复制、模仿、罗列等传统的方式,运用新的设计思维对其“形”“神”进行重新组合,表现在造型与构成两方面:造型表现上,具象地选取写实造型、凝练外部轮廓、改变内在结构,抽象地抽取抽象形态或纯粹形态,变象地进行整体结构变象、局部结构变象、形体比例变形。构成方式上,精炼简化地运用几何法、影绘法、条理修饰法,打散原有图形结构重新组合新的图形,或按照设计思路从整体中选取体现整体特征与个性特征的局部形态。笔者按照重构的两个方面,自主创作设计出“祥瑞”手机应用皮肤,印证所提出重构的两种结论。传统吉祥纹样是我们祖先智慧与勤劳下的硕果,历经漫长的发展岁月,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当代设计思维下,传统吉祥纹样的图形语言通过重构形成新的表现形式,以新的形式传递出传统的精神,又体现出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吉祥纹样以新的形态得以广泛运用。图形重构是传统吉祥纹样应用于当代艺术设计的必经之路,其重构方式在今后发展中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和提升。传统吉祥纹样的图形重构方式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发展中依然具有发展潜力,对其适加运用,将会谱写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宋朝阳[5](2020)在《诗词文化中的意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读诗词是我从小的兴趣爱好,艺术设计是我研究的专业方向,在本硕七年的学习里,我不断地把对诗词的理解融入对设计的思考中,这便是我论文选题的初衷。本文以意象说为根基,将传播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知识作为理论支撑,探究诗词意象是如何应用于艺术设计之中并予以其启示作用的。文章先从诗词的起源谈起,然后引出意象并展开论述意象的生成构建与发展成熟,重点与难点在第三章,详细阐述艺术设计中诗词意象的表达,其中包含“噫吁嚱”与“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及艺术设计中思维意象、图形意象、情境意象的表达,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分析,得出应用方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第四章,通过对科学与艺术、化学与设计的关系解读,将意象说进行分析阐述,关注“人”与“仁”的本质。最后,文章将对以上章节概括总结,对意象进行更全面的认知、更深入的思考,也将进一步探讨艺术设计的新发展,分析如何更好的将各学科类别知识融会贯通。艺术设计同诗词的魅力相通,能够潜移默化的对人进行精神疗愈,唤醒人内心的潜能,具有教育性和启迪性,激发着人类对美的感知,对它们的研究将是一个永无止境、充满挑战的探索过程。

胡靖洋[6](2020)在《中国传统阴阳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阴阳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从最初简单的自然现象到内涵的抽象化,附加意义逐渐伴随着文化、哲学的发展而增加,发展到一种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即阴阳思想。阴阳思想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将传统的阴阳符号与创新的艺术设计结合在一起,使传统阴阳符号运用到艺术领域中,展现着阴阳符号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可以更好的展示中华民族的风采和内涵,设计出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本文主要探讨阴阳符号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以阴阳符号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着重探讨阴阳符号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阴阳思想作为传统符号的主要思想来源,因此本文将选取阴阳符号作为传统符号的研究对象,从三个方向讨论阴阳学说与设计的融合,其中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内在要求、阴阳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阴阳理论与艺术设计的碰撞。本文最后探讨了如何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传统符号,在文创作品中的设计应用。文中以榫卯为例,着重探讨榫卯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不断追寻传统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价值。主要是探讨中国传统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传统符号的应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创新。本文通过探讨传统阴阳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相关应用,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重新认识传统符号的价值。希望本文的课题研究可以对我国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更多参考。

姜杰[7](2020)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以界面设计为例》文中认为文化在这个愈发进步的时代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而艺术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自然不可被轻易忽视。艺术由人类创造同时又反补于人类。新媒体艺术设计是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明白设计归根到底是用户的需求为导向,需求层次的日益上升值得设计师去仔细斟酌。而在当下人们对于感层面的需求在逐步提升。甚至说情感化设计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首先在该课题,我们必须要明确新媒体的概念,首先这个概念是个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我个人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新”主要体现在观念和技术上的进步。而观念上的一大突破在于在作品中引入互动性的概念。新媒体艺术设计有别于其他传统的艺术形式,互动性是它的重要特性。即创作者通过和作品以及观众的互动,来改变作品的造型属性并且赋予其独有的意义。在互动的过程中,双方在情感层次上得到了交流。借此满足了心理上的需要。所以在具体创作中,能否合理的运用情感化设计的理论就尤为关键。情感化设计理论是由诺曼提出的,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本是应用与产品设计领域中,但随着设计之间的界限在逐渐消磨,设计师们开始在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都加以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在强调互动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中,二者的结合是情理之中的。全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及当前的大背景:表达了在当前的艺术设计中,我们要注意二者的结合。第二章节围绕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各种属性进行了逐一的展开与阐述,通过这些阐述论述了情感化设计理念与其结合的可能性。第三章重点分析了情感化设计的概念。丛原始的三层来进行分析,为第四章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具体情感化设计(以界面设计为例)做了铺垫。最后一章具体表达了在界面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情感化设计。对情感化设计在界面设计中应用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案例的具体细致剖析情感化设计理论在界面设计中的实际性应用。并在论文的最后对情感化设计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对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

茹天[8](2020)在《数理性设计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科技加速发展的今天,新的视觉样式在科学技术的催动下不断涌现,数理性设计形态就是其中之一,数理性设计形态以“平坦的世界”为创意来源,以数字化为技术基础,以多媒体技术为表现平台,从创意、工具、材料、传播方式上改变了设计的面貌,具有数理美感的设计形态不仅反映了技术对艺术的影响,也表达着人类智能对美学的理性思考。现代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的过程,还是一种策略、一种思维方式,它讲求在思维层面上的系统性与合理性,并与逻辑具有天然的联系,因此,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数理性设计形态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显着特点。参数控制结构、模块拓扑结构、模块线性变化结构、以及感性设计背后的数理性结构,这四种基本结构从构形规则中反映了数理性结构的总体形式语汇,现代设计形态所呈现的数理性结构不仅仅是现代设计者依靠计算机工具简单生成的视觉形式,更是自然造物法则、人类审美意识和科学技术相统一的结果。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生成是一个从创意产生,到素材选择,再到模型建立的连续过程,这一创造的过程是一种环形流程而并非线性流程,各个步骤之间有时也会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生相互融合与渗透,数理性设计形态生成的过程是一种探索式的设计,是通过触类旁通的方式获得的逻辑上的关联,并最终落脚在数理性的形态上给出的设计雏形和理念。在造型的过程中,形式美学原则、通用技术原则、和观念创新原则是数理性设计形态构建的三大基本原则,这三个原则相互补充,从形式美学、技术手段和设计观,三个层次对设计者在进行设计形态生成时的技术和艺术层面做了原则性的规定。数理性设计形态并不是冰冷的数学模型,人对它的形式创造使其焕发出美的温度感和人文特征,数理结构只是构成造型的骨架,真正赋予这种数理性形态生命体本质的是形式美学的创新,对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研究始终是为了启发人们用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新兴的视觉样式,从而指导现代设计者用更多的思考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技术手段,去实现更好的设计创意。本文从理论基础、结构构架、设计原则、生成方法这四个层面剖析了现代设计中的数理性设计形态,可以发现,数理性设计形态是基于现代技术手段所形成的一种新图式的现象,它不仅仅是某一设计领域产生的设计方法,而是顺应了面向未来的大众审美所产生的一种高效的、具有科技感的造形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数理性设计形态是科技之美在设计形态上的体现,在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之中,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研究是对艺术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理论构建。

张乃巍[9](2019)在《西周前期青铜器形制比例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周初期青铜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形制主要沿袭商代风格。本文主要研究西周初期青铜器形制比例演变及其功能属性,以此一窥西周初期青铜器文化的面貌及艺术特点。承袭发扬西周前期青铜器形制及比例于当代艺术设计应用之中,以此更好地展现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的独特魅力。我国较早的关于青铜器的研究,多是以了解先秦典章制度为目的,着重解读铭文,对青铜器的形制并无太多关注,对器型比例几乎没有文献提到。诸如这类的研究多为解读青铜器所表征的礼制,而并不是将青铜器视为一件艺术品而进行分析。历史学家专注于青铜器的分期断代,从而断定它的朝代划分和铭文内容,美学家关注青铜器的艺术审美特征,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相关的研究相对分散。本文将西周前期青铜器艺术放置在艺术设计学的理论框架内,解构并分析西周前期青铜器的形制比例规律,从已出土的青铜器中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器物进行精确的测量并记录数据,以数据为基础,导入计算机,对其进行设计几何学方面的分析,研究并记录其形制美的规律和实用属性。发掘西周前期青铜器与当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当代艺术设计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重要性。将青铜器形制进行深入探讨,探讨青铜器形制的艺术规律。并以此研究成果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并通过人机功能学对其实用性进行优化。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价值体系中寻求认同,巩固、提升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的文化认同感。

张恩华[10](2019)在《砖雕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传承,砖雕艺术作为其中一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宫殿到民居,到处都有砖雕艺术的身影。因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要让砖雕艺术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让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重新焕发生机。首先,本文从砖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先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砖雕本身的属性,解释砖雕艺术产生的客观原因。再通过砖雕艺术在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以及在南北方不同的环境中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对砖雕艺术的发展进行概述。接着本文又归纳了传统砖雕艺术逐渐没落的客观原因。然后,将传统的砖雕艺术在传统建筑中分别作为建筑构件、装饰元素和文化符号进行了详细叙述与分析。在分析了砖雕艺术在传统建筑中的表现形式后,笔者开始探索其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分析砖雕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确定其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仍有着极高的运用价值。然后分析其在当下环境中运用的弊端。接着对砖雕艺术在当下环境中的运用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运用原则和方法,方法包括对砖雕造型的直接运用和创新运用。通过上面的分析后,得出茶馆和砖雕艺术具有文化同源性,两者结合可以相得益彰。因此,接下来开始对茶馆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概述,包括茶馆在各时期的功能变化以及当下茶馆的主要流派。然后对砖雕艺术在茶馆中的运用和茶馆中砖雕艺术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接着对国内外优秀的茶馆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和学习。最后将砖雕艺术运用到现代茶馆环境设计中进行实践与探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引起人们对砖雕艺术的关注与保护。要让砖雕艺术更好的发扬和传承,就必须为砖雕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在现代设计中融入这些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不但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新的养分,还可以带动更多的设计师及民众注重优秀的民族文化,从而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归属感。图81幅,表1个,参考文献60篇。

二、艺术设计中的组合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艺术设计中的组合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模数化思维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模数化思维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形式
    1.1 基本元件结构式
    1.2 单一元件重复式
    1.3 同类叠加式
2 模数化思维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应用的特点
    2.1 取材渠道的多样性
    2.2 组装过程的便捷性
    2.3 大众融合的互动性
3 结语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吉祥纹样的图形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1.“吉祥纹样”相关文献研究
        2.“重构”相关文献研究
    (三)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论文框架
一、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吉祥纹样的重构背景
    (一)何为“吉祥纹样”
    (二)何为“重构”
        1.“重构”概念解析
        2.重构的类型
        3.造型重构的表达方式
        4.时空重构的表达方式
    (三)当代艺术设计中对吉祥图案的运用
        1.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2.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3.在织物设计中的应用
    (四)当代艺术设计的文化背景与观念发展
二、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吉祥纹样图形的重构形式
    (一)构成表现
        1.精炼简化
        2.打散重组
        3.局部取形
        4.揉合时空
    (二)造型表现
        1.具象化
        2.抽象化
        3.变象化
三、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吉祥纹样图形重构的表达
    (一)古为今用,承优继美
    (二)形意传承,和谐一致
    (三)简洁凝练,时尚创新
四、传统吉祥纹样在艺术设计中的发展展望与思考
    (一)自主创作中对吉祥纹样的运用及情感表达
    (二)传统吉祥纹样在艺术设计中的发展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5)诗词文化中的意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诗词文化中的意象
    2.1 诗以言志
    2.2 意象的流变
        2.2.1 意象的滥觞
        2.2.2 意象的孕育与成熟
    2.3 意象的建构与方法
        2.3.1 诗词意象的生成
        2.3.2 诗词意象的组合
第三章 艺术设计中诗词意象的表达
    3.1 诗词意象的艺术手法
        3.1.1 艺术设计中的“噫吁嚱”
        3.1.2 艺术设计中的“赋比兴”
    3.2 意象在艺术设计中的表达形式
        3.2.1 思维意象的表达
        3.2.2 图形意象的表达
        3.2.3 情境意象的表达
第四章 意象的启示性——艺术设计的未来
    4.1 诗词意象的新思考——艺术与科学
    4.2 诗词意象的新表达——设计与化学
    4.3 诗词文化中的意象在艺术设计中应用的启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图集

(6)中国传统阴阳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意义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传统阴阳符号概述
    2.1 中国传统符号内涵
        2.1.1 传统意义上阴阳符号的含义
        2.1.2 传统阴阳符号关系内涵
    2.2 传统阴阳理论分类
        2.2.1 阴阳理论在儒家学派中的体现
        2.2.2 阴阳理论在道家学派的体现
        2.2.3 阴阳理论在佛家学派的体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统阴阳符号与艺术设计的耦合
    3.1 传统阴阳符号的特点
        3.1.1 阴阳中的虚与实
        3.1.2 阴阳中的正与负
        3.1.3 阴阳中的凹与凸
    3.2 阴阳符号、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3.2.1 阴阳符号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3.2.2 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内在要求
    3.3 艺术设计与阴阳符号的碰撞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中国传统阴阳符号的应用创新
    4.1 中国传统阴阳符号—榫卯的价值展现
    4.2 中国传统阴阳文化符号—榫卯的创新方向
    4.3 中国传统阴阳文化符号—文创设计实践
        4.3.1 灵感来源
        4.3.2 传统阴阳符号的提取
        4.3.3 文创设计方案说明
        4.3.4 文创设计方案展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以界面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
    1.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情感化设计概述
    2.1 情感与设计
    2.2 情感化设计定义
    2.3 情感化设计的发展与现状
    2.4 情感化设计因素
        2.4.1 本能层的设计
        2.4.2 行为层的设计
        2.4.3 反思层的设计
        2.4.4 三层次交融的设计
    2.5 情感化设计原则
第三章 当代新媒体艺术设计研究
    3.1 当代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定义
    3.2 新媒体艺术的分类
    3.3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性
第四章 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化的具体性研究
    4.1 新媒体用户的情感需求
    4.2 新媒体中的情感化设计原则
    4.3 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化体现
第五章 界面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的具体表现
    5.1 新时代背景下的界面设计
    5.2 界面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5.2.1 视觉层次的情感化设计
        5.2.2 交互层次的情感户设计
        5.2.3 思维层次的情感化设计
    5.3 反思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图集

(8)数理性设计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语言和新媒介的产生
        1.1.2 数字技术和新媒介对设计的影响
        1.1.3 数据化与设计的数理性
        1.1.4 设计数理性的实现基础
        1.创意来源——平坦化的世界
        2.技术基础——数字化技术
        3.表现平台——多媒体技术
        4.传播介质——数字信息网络
        1.1.5 新图式现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理论方面
        2.实践方面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理论方面
        2.实践方面
第2章 数理性设计的基础
    2.1 数理的认识
        2.1.1 西方的数理认识
        2.1.2 东方的数理认识
    2.2 数理与形式
        2.2.1 西方的数理与形式
        2.2.2 东方的数理和形式
        2.2.3 现代设计中的数理与形式
    2.3 形成数理性的基本尺度
        2.3.1 比例
        1.对称
        2.变形
        3.黄金分割
        4.人体比例
        2.3.2 模数
        1.模块
        2.单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计形态中的数理性结构
    3.1 参数控制结构
        3.1.1 线性结构形态
        3.1.2 体块结构形态
    3.2 模块拓扑结构
        3.2.1 “单点——单点”拓扑结构
        1.环形拓扑结构
        2.莫比乌斯环结构
        3.2.2 “单点——多点”拓扑结构
        1.树形拓扑结构
        2.星型拓扑结构
        3.树形拓扑结构和星型拓扑结构的融合
        3.2.3 “多点——多点”拓扑结构
        1.网状拓扑结构
        (1)规则网状拓扑结构
        (2)不规则网状拓扑结构
        2.蜂窝状拓扑结构
        3.2.4 多种拓扑结构的交织
        1.星型拓扑和环形拓扑的交织
        2.扭结和链环
    3.3 模块的线性变化结构
        3.3.1 直线变化——模块渐次数列结构
        3.3.2 曲线变化——模块螺旋排列结构
    3.4 感性设计背后的数理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理性设计形态构建的基本原则
    4.1 形式美学原则
        4.1.1 对称与秩序
        4.1.2 节奏与统一
    4.2 通用技术原则
        4.2.1 软件编辑
        4.2.2 模型制作
    4.3 观念创新原则
        4.3.1 形式新颖
        4.3.2 多解与环保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生成
    5.1 创意的产生
        5.1.1 仿生
        5.1.2 抽象
    5.2 素材的选择
        5.2.1 无机形
        5.2.2 有机形
    5.3 数理模型的建立
        5.3.1 多重模型
        1.重复
        2.模组化
        5.3.2 连续模型
        1.变形
        2.几何化
        (1)拓扑几何变形
        (2)数据几何变形
        5.3.3 参数模型
        1.模拟
        (1)变数
        (2)粒子控制
        (3)集群
        2.参数化
        (1)多解
        (2)限制
        5.3.4 流动模型
        1.运动
        (1)交错
        (2)层理
        2.视觉化
        (1)视觉化网络
        (2)视觉化曲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现实意义与未来
    6.1 数理性设计形态的现实意义
        6.1.1 多元化设计方案
        6.1.2 可交互的设计形式
    6.2 数理性设计形态的未来
        6.2.1 “人——机”互联的视觉媒介
        6.2.2 从二维到多维的视觉形态转化
结论
参考文献
图录
致谢

(9)西周前期青铜器形制比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内容简介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设计几何学
        2.1.1 黄金比例
        2.1.2 斐波那契数列
        2.1.3 根号矩形
    2.2 计算机辅助几何造型
        2.2.1 固定几何图形变换形式
        2.2.2 二维图形的基本几何变换规则
3 西周早期青铜器形制概述
    3.1 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形制演变
    3.2 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功能属性
        3.2.1 社会功能
        3.2.2 实用功能
        3.2.3 审美功能
    3.3 本章小结
4 西周前期青铜器形制比例
    4.1 西周前期青铜器主要形制
        4.1.1 食器
        4.1.2 酒器
        4.1.3 水器
    4.2 几何美学与艺术设计形态
        4.2.1 关于几何美学的发展
        4.2.2 几何形态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西周前期青铜器的形制演变
    5.1 实用功能决定形制
    5.2 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形制的影响
    5.3 青铜器形制的传承概述—从石器时代至明清
        5.3.1 石器时代至夏朝的礼器
        5.3.2 以酒器为核心的商朝礼器
        5.3.3 以食器为核心的西周礼器
        5.3.4 春秋至秦汉—器皿实用性进一步增强
        5.3.5 南北朝至隋唐—形制的多元与交融
        5.3.6 宋、元—形制的整合
        5.3.7 明清—形制比例的成熟
    5.4 青铜器形制的艺术规律
        5.4.1 几何形体造型
        5.4.2 几何形组合
        5.4.3 虚实空间设计造型
    5.5 青铜器的造型艺术设计
        5.5.1 几何形设计
        5.5.2 构成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西周前期青铜器形制比例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6.1 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归属感
    6.2 西周前期青铜器形制比例在当代茶具设计中的应用
    6.3 创作实例
        6.3.1 作品简介
        6.3.2 西周前期青铜器形制比例的继承
        6.3.3 茶具设计中人机交互的范畴
    6.4 于归系列茶具设计
        6.4.1 盏
        6.4.2 壶
        6.4.3 公道杯
        6.4.4 罐
        6.4.5 水盂
        6.4.6 杯
        6.4.7 设计说明海报及成品展示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10)砖雕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砖雕艺术
        1.4.2 环境艺术设计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5.1 国内对砖雕艺术运用研究现状
        1.5.2 国外对砖雕艺术运用研究现状
        1.5.3 文献综述
2 传统砖雕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2.1 传统砖雕艺术产生的客观原因
        2.1.1 社会经济的发展
        2.1.2 砖材本身的属性
    2.2 传统砖雕艺术的发展历程概述
        2.2.1 砖雕在各时代的不同特点
        2.2.2 砖雕在南北方的艺术特色
    2.3 传统砖雕艺术逐渐没落的成因
        2.3.1 砖雕生存空间的日益缩小
        2.3.2 缺乏对砖雕艺术创新观念
3 传统砖雕艺术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形式
    3.1 传统砖雕艺术作为建筑构件的运用形式
        3.1.1 屋脊与吻兽
        3.1.2 瓦当与滴水
        3.1.3 墙体
        3.1.4 栏杆
        3.1.5 影壁
        3.1.6 砖塔
    3.2 传统砖雕艺术作为装饰元素的运用形式
        3.2.1 砖雕艺术的纹样美
        3.2.2 砖雕艺术的材质美
        3.2.3 砖雕艺术的工艺美
    3.3 传统砖雕艺术作为文化符号的运用形式
        3.3.1 儒家文化
        3.3.2 民间文化
        3.3.3 宗教文化
        3.3.4 历史文化
4 砖雕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4.1 砖雕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作用与弊端
        4.1.1 砖雕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4.1.2 砖雕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弊端
    4.2 砖雕艺术在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案例分析
        4.2.1 砖雕艺术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案例
        4.2.2 砖雕艺术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案例
    4.3 砖雕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与方法
        4.3.1 运用原则
        4.3.2 运用方法
5 砖雕艺术在茶馆中的运用分析
    5.1 茶馆的起源与发展
        5.1.1 茶馆的发展历程
        5.1.2 茶馆的现状概述
        5.1.3 现代茶馆的分类
    5.2 砖雕艺术与茶馆相得益彰
        5.2.1 砖雕艺术在茶馆中的运用
        5.2.2 茶馆中砖雕艺术的重要作用
    5.3 茶馆案例分析
        5.3.1 青藤茶馆
        5.3.2 永庆坊——拾光里
        5.3.3 隈研吾建筑事务所的茶馆案例
6 砖雕艺术在现代茶馆环境中的设计实践
    6.1 设计理念
    6.2 茶馆平面布局
    6.3 砖雕艺术表现元素与方式
    6.4 茶馆空间设计
        6.4.1 入口门厅
        6.4.2 前台
        6.4.3 卡座区
        6.4.4 散座区
        6.4.5 包间区
7 结论
    7.1 研究成果与结论
    7.2 后续思考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四、艺术设计中的组合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模数化思维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冯惠. 城市住宅, 2021(11)
  • [2]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吉祥纹样的图形重构研究[D]. 刘妍伶. 河南大学, 2020(06)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诗词文化中的意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D]. 宋朝阳.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6]中国传统阴阳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D]. 胡靖洋.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7]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以界面设计为例[D]. 姜杰.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8]数理性设计形态研究[D]. 茹天. 西安美术学院, 2020(01)
  • [9]西周前期青铜器形制比例应用研究[D]. 张乃巍.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10]砖雕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D]. 张恩华.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艺术设计中的组合思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