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财政货币政策有效调控宏观经济

统筹财政货币政策有效调控宏观经济

一、协调财政货币政策 有效调控宏观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元春,刘晓光,闫衍[1](2022)在《疫情反复与结构性调整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复苏——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年,呈现出"前高后低"、"结构分化"和"压力加剧"的特征。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稳定、外资外贸的景气持续、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向好以及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完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在疫情期间的持续复苏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极端天气的出现、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企、宏观经济政策的快速常态化、房地产和碳减排等结构性调整政策的同步实施、金融风险的控制以及平台整顿引发的社会舆情变化,使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自2021年第二季度起持续上扬,经济复苏进程有所放缓,负向产出缺口有所扩大,前高后低的态势明显放大。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新发展格局全面布局的一年。一方面,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部分延续2021年宏观经济复苏的动力和基础;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协调体系再调整以及"十四五"规划全面落实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在结构性政策与总量性政策、逆周期政策与跨周期政策之间寻找到新的平衡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林宇星,吴文鑫,严佳佳[2](2021)在《突发事件的经济冲击与宏观政策效果模拟——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文中指出将作为外部冲击的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分析其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情况,并模拟了在无政策干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四种情景下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会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但长期看,社会总需求和通货膨胀受到的影响并不明显,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持续时间则较长。同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会产生"政策叠加"效应,促使宏观经济更快复苏,但长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冯明,何德旭[3](2021)在《危机反应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财政货币政策框架演化中的四次变革》文中认为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系统梳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财政货币政策框架的四次主要变革,发现其财政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化大体上遵循"危机反应模式"。2008年全球经济"大衰退"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之后的两次变革从政策工具层面向思想理念层面深化,传统意义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边界正在经历打破和重塑。量化宽松、现代货币理论等政策实践和理论主张对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确立的强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分离、倡导中央银行独立性、注重财政稳健等原则形成了挑战,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同问题的启示。

陶克涛,刘培,孙娜[4](2021)在《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逆周期政策选择的动态效应》文中指出本文构建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宏观经济政策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探索经济增长的多重驱动机制,并构建VAR模型,使用1997—2018年宏观季度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之间具有双向、动态的因果关系,人力资本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是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短期和长期效应,从短期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表现出明显的逆周期效应,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偏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适度的货币政策能够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强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因而,新形势下要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均衡发展,不仅要依靠宏观经济政策,还应针对提升人力资本的痛点,把握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变化及相互叠加对城镇和农村人力资本的影响,提高政策的靶向性。

周璇,彭嘉俊,王飞,芦东[5](2021)在《从财政主导转向货币政策工具:中国利率水平决定的转变》文中指出本文基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使用马尔科夫体制转换自回归模型(MS-AR)研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1996—2017年)利率水平决定机制的非线性变化。通过计量模型识别出我国利率水平决定的两个体制,即"财政主导"(1996—2005年)和"货币主导"(2006—2017年)。我国利率决定机制改变的时间轨迹与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关键时间节点相吻合。这表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显着成效,利率调控方式由财政主导转向货币主导,为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琦[6](2021)在《“巴山轮会议”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文中指出1985年9月2日至7日的"巴山轮会议",是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学术讨论会。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84年,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仍以传统的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为主,同时现代西方经济学再次传入中国,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理论,仍是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巴山轮会议召开的大背景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直接背景是1984年底到198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势头。此外,当时经济学界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争论也构成了"巴山轮会议"召开的知识背景。参加会议的外方专家,围绕"国家如何管理市场经济"及"经济转轨中的相关问题"作了充分的介绍和讨论,他们对中国当时正在采取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和稳定经济政策表示赞赏。巴山轮会议之后,中国经济学界关于通货膨胀及宏观调控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范式开始悄然转换,从传统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逐步转向现代宏观经济学。贯穿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的关于"保增长"与"反通胀"的争论,实质上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关于"高速度"和"按比例"之争新的表现形式。

鄢萍,吴化斌,徐臻阳[7](2021)在《金融抑制、国企改革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构建了一个具有金融抑制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并结合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估计和模拟分析,详细讨论了当经济中存在国企市场势力较强和金融抑制的特征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以及最优政策组合。本文发现:在现有的经济背景下,财政政策应当在稳定产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货币政策则应该更加侧重关注通胀。尽管民企"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与金融抑制有关,但在国企市场势力较强的现实条件下,金融抑制是一种次优的制度安排,可以用更低的融资成本促进国企产出,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国企市场势力较强带来的效率损失。此外,我们还通过政策试验发现,如果推动国企改革降低其市场势力,金融抑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时最优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小对经济波动的反应。

刘金全,伍梦[8](2021)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做出战略部署并提出,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这是中国首次将宏观调控跃升为宏观经济治理,其中蕴含着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的重大战略转变和科学创新。文章系统阐述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并着重介绍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逻辑内涵和规律,论述如何实现"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要求,在理论和经验论证的基础上,为中国顺利实施"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战略目标提供对策建议。

董昀[9](2021)在《健全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文中提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为我国宏观政策框架体系的调整优化指明了方向。本文拟围绕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蔡宏波,陈建伟[10](2021)在《中国开放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与方案》文中提出过去40年我国在建设开放经济中主动构建适应开放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规则体系,持续提升参与开放经济发展、合作与竞争的能力,积极有为履行开放经济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当前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面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政治格局调整冲击、开放经济治理能力学习"天花板效应"以及全球长期停滞风险限制宏观调控有效性的挑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必须加快从适应规则到参与制定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规则的转变,提高适应开放经济的普惠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及优化财政、货币与汇率政策调控并加强全球宏观调控政策协调。

二、协调财政货币政策 有效调控宏观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协调财政货币政策 有效调控宏观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疫情反复与结构性调整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复苏——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论与预测
二、复苏进程延续的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
    (一)国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产出水平向长期增长趋势线回归进程受阻
    (二)工业生产从高速增长回归常态,服务业生产受疫情影响仍未完全恢复
    (三)外资外贸保持强劲增长,消费投资复苏节奏延缓,内需动力有待加强
    (四)企业绩效、居民就业、政府收入全面改善,微观基础得到进一步修复
    (五)宏观经济景气度整体走弱,部分先行指标下行
三、短期下行压力加大的中国宏观经济
    (一)内需持续不足导致经济复苏动力不断弱化、低于荣枯临界点的风险
    (二)出口的超预期增长难以充分发挥溢出效应导致投资预期紊乱的风险
    (三)居民未来收入信心低迷导致消费增长潜力出现“永久性下滑”的风险
    (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传递效应减弱导致市场复苏内生动力变异的风险
    (五)中小微企业恢复速度全面放缓导致经营困难局面难以扭转的风险
    (六)就业领域结构性问题突出导致未来失业压力再度反弹的风险
    (七)房地产市场大调整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下行压力全面加大的风险
    (八)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短期集中释放超出经济复苏阶段可承受能力的风险
    (九)疫情防控期不断被动延长导致传统产业复苏持续低迷的风险
四、结构性调整冲击与外部环境变异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一)内部结构性转型全面启动和叠加的中短期冲击
    (二)外部环境变异的中短期冲击
        1.全球疫情持续期延长,导致国内疫情防控期被动延长。
        2.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超过疫情前水平,引发所谓“能源危机”。
        3.世界经济面临滞胀风险,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或引发市场动荡。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2)突发事件的经济冲击与宏观政策效果模拟——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疫情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疫情背景下国外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
    (二)疫情背景下国外主要经济体的财政政策
    (三)疫情背景下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
四、疫情的经济冲击与政策模拟——基于DSGE模型分析
    (一)模型设定
        1. 家庭部门
        2. 企业部门
        3. 政策执行部门
    (二)参数校准与模拟结果分析
        1. 参数校准
        2. 模型的稳健性分析
        3. 模拟结果分析
    (三)福利损失分析
        1. 福利损失函数设定
        2. 不同政策组合的福利损失分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及时施策:宏观政策调控应迅速有力
    (二)政策协调:健全突发事件的宏观政策应对体系
    (三)稳定就业:加大对困难人群与市场经济主体的救助
    (四)防范风险:宏观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与退出

(3)危机反应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财政货币政策框架演化中的四次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文献综述
三、财政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化:“危机反应模式”
    (一)“大萧条”与财政货币政策框架的第一次变革
    (二)“大通胀”与财政货币政策框架的第二次变革
    (三)“大衰退”与财政货币政策框架的第三次变革
    (四)“大流行”与财政货币政策框架的第四次变革
    (五)四次变革主要内涵的小结
四、量化宽松、“直升机撒钱”、狭义财政赤字货币化概念辨析
五、总结及对中国的启示

(4)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逆周期政策选择的动态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及指标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1. VAR模型的构建
    (二)政策组合区制和样本区间
    (三)变量的选取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第一阶段四变量VAR模型分析
        1.单位根检验及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
        2.Granger因果检验
        3.VAR的稳定性检验
        4.脉冲响应函数
        5.方差分解分析
    (二)五变量VAR模型分析
        1.平稳性检验及向量自回归(VAR)建模
        2.Granger因果检验
        3.VAR的稳定性检验
        4.脉冲响应分析
        (1)GDP脉冲响应分析
        (2)HC1脉冲响应分析
        (3)HC2脉冲响应分析
        5.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
四、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5)从财政主导转向货币政策工具:中国利率水平决定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三、回归模型与研究思路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选择和处理
    (二)滞后阶数和体制数量的确定
    (三)实证结果及检验
    (四)利率体制转移的原因和识别机制
    (五)对货币政策中汇率因素的进一步排除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6)“巴山轮会议”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一)西方经济学的再次传入
    (二)传统宏观经济研究范式
二、“巴山轮会议”的背景
    (一)“巴山轮会议”的现实背景
    (二)“巴山轮会议”的知识背景
三、“巴山轮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如何管理市场经济
    (二)经济转轨中的相关问题
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
五、结束语

(7)金融抑制、国企改革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模 型
    (一) 家庭
    (二) 企业家
    (三) 生产商
    (四) 批发商
    (五) 零售商
    (六) 商业银行
    (七) 政府
    (八) 市场出清
三、 参数校准与估计
    (一) 基本参数校准
    (二) 贝叶斯估计
四、 模型结果与政策讨论
    (一) 脉冲反应分析
    (二) 国企市场势力较强与金融抑制的内在联系
    (三) 最优政策
五、 结 论

(8)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必要性
    1.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组成
    2.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3.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实现中国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跨周期政策调控目标的必然选择
    4.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实现中国经济政策紧密配合的必由之路
    5.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顺应国际经济形势、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基础
二、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科学性
    1.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理论逻辑
    2.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结构逻辑
    3.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实践逻辑
三、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创新性
    1.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政策目标创新
    2.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治理模式创新
    3.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协调机制创新
    4.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内涵、外延的拓展创新
结 语

(9)健全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概念界说:从“宏观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
宏观经济治理的中国特色
    1.宏观调控目标多元化
    2.宏观调控工具多样化
    3.从“三位一体”宏观调控体系到“新三位一体”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4.宏观经济治理取向:“宏观调控有度”
以完善宏观政策协调机制为抓手,推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现代化

(10)中国开放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与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开放经济发展及其治理的基本经验
    (一)主动构建适应全球开放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规则体系
    (二)持续提升参与全球开放经济发展的合作与竞争能力
    (三)积极有为履行开放经济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三、新时代中国开放经济治理面临的国内外挑战
    (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政治格局调整带来的挑战
    (二)开放经济治理能力学习 “天花板效应”带来的挑战
    (三)零利率与全球长期停滞风险对开放经济宏观调控带来挑战
四、推进开放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从适应到参与制定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规则的转变
    (二)加大适应开放经济的普惠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三)以开放协同促进宏观经济调控提质增效

四、协调财政货币政策 有效调控宏观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反复与结构性调整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复苏——2021—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J].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元春,刘晓光,闫衍.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2(01)
  • [2]突发事件的经济冲击与宏观政策效果模拟——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J]. 林宇星,吴文鑫,严佳佳.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1(12)
  • [3]危机反应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财政货币政策框架演化中的四次变革[J]. 冯明,何德旭. 财政研究, 2021(12)
  • [4]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逆周期政策选择的动态效应[J]. 陶克涛,刘培,孙娜. 中国软科学, 2021(11)
  • [5]从财政主导转向货币政策工具:中国利率水平决定的转变[J]. 周璇,彭嘉俊,王飞,芦东.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1(11)
  • [6]“巴山轮会议”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J]. 张琦.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21(06)
  • [7]金融抑制、国企改革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J]. 鄢萍,吴化斌,徐臻阳. 经济学(季刊), 2021(06)
  • [8]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研究[J]. 刘金全,伍梦. 社会科学战线, 2021(11)
  • [9]健全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J]. 董昀. 中国发展观察, 2021(Z3)
  • [10]中国开放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与方案[J]. 蔡宏波,陈建伟. 北京社会科学, 2021(10)

标签:;  ;  ;  ;  ;  

统筹财政货币政策有效调控宏观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