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及其重大意义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及其重大意义

一、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及其重大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任鹏[1](2019)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指出尽管称谓不同,但群众从来就有。不管是中国古代群众附庸愚昧的定位,还是西方视域的乌合之众,群众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直到进入马克思主义视野。唯物史观的创立,理顺了群众的世界,群众也获得了正本清源和本真解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唯物史观的理论支柱,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看待群众地位和作用,并正确处理与群众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和形成轨迹,其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在历经“关注群众”、“走近群众”并最终“走进群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作为“现实的历史的人”,人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因此,人不仅有自然的关系,更表现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动物,人需要对关系相对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看法,涉及到“群众”这个群体的就是群众观问题。总体上,群众观是有关群众问题的世界观,是对群众相关问题稳定、连贯和系统的追问与思考而形成的关于群众的地位、作用等的总看法和基本观点,是哲学世界观在群众世界的具体体现。时代的问题往往会表现为“群众的问题”,对群众世界的追问与思考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哲学立场的差异,群众观也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意义之别。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前,历史唯心主义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大多数思想家把历史的发展诉诸于“英雄”之流,从而以一种唯心史观的迷雾抹杀了群众的真正地位和作用。早在1844年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青年马克思表达了对于德国现状不满:“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同时,他提出了“实践”的解决方案——“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对德国迄今为止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抗,它就不会专注于自身,而会专注于课题,这种课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实践。”显然,像黑格尔那样的唯心主义大师不可能是实践的真正主体,实践主体只能是理论所掌握的群众。正如《导言》中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里,马克思确立了实践的意义,思想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思辨,而是融入社会实践。也首次确立了群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实践中的伟大作用,初步奠定了唯物主义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着述中,进一步阐明了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财富的创造者的思想;揭示了人民群众的自我解放及解放道路;论证了人民群众与政党的关系、无产阶级与同盟者的关系以及世界范围内民众的大联合等重大群众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阐释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扬弃西方传统群众观而创立的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经过普列汉诺夫等人的初步尝试,列宁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俄国化,形成了列宁群众观,并助力开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这一进程中,毛泽东确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内核,邓小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坚实基础,江泽民胡锦涛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习近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新境界。作为马克思主义怎么“看”群众、如何“待”群众的实践思考和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由群众主体论、群众力论、群众关系论、群众工作论、群众标准论构成的严密逻辑体系。与黑格尔等人排除群众来建立思想体系进而解释世界不同,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以实践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历史哲学体系,聚焦群众的世界,确立起群众的主体地位,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怎么“看”群众的逻辑。群众是“对象性”活动的能动主体,并在“对象性”活动中释放和表现出群众的主体性,其基本表现为群众的认识力、实践力、审美力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整体的群众力。正是在群众力物化和实现的过程中,形成了近代以来社会历史特有的政党关系。依据主体间性原则,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考察了群众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群众关系的理论。于此相关,由“看”群众决定并反映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待”群众的问题,即“群众工作”的理论应运而生。同时,回应群众对群众工作的评价,马克思主义把外在的群众评价转化为群众观内在的群众标准的问题,并建立其群众标准的理论。至此,形成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因此,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依然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从理论视域讲,不仅有利于批判唯心主义思潮对唯物史观的解构,有利于群众时代群众话语体系的构建,更有利于深化对新思想价值精髓的理解。从实践角度看,不仅有助于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也有助于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同时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郝慧枝[2](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总结其创新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逻辑起点,列宁对其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改革开放开创了新征程、开辟了新道路,面对新变化,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既面临机遇,又必须应对挑战。优良传统奠定了创新基石;思想解放开拓了创新境界;强国复兴打开了创新天地;精神需求提供了创新动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紧抓机遇,在新的历史舞台上不断更新自身使命,但是,有机遇就有挑战,国家在变富变强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更加艰巨和复杂。全球化冲击了既有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认了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致使人们价值观念多元化;网络信息多样化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党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挑战,并及时将其转化为动力,继续开拓创新,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焕发生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在地位和作用、目标和任务、内容、方法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认识和成果,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和思想保障。实践证明,其创新是成功的,其创新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主要有把握“生命线”,开创新局面;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凝聚人心,共筑力量;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利用媒体,提升影响。总结其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能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坚持“生命线”是基本遵循;高举旗帜是理论指南;人民立场是价值取向;与时俱进是实践指引;媒体宣传是舆论阵地。科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并总结研究其创新的经验,意义和价值巨大,这不仅夯实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而且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宋晓笛[3](2019)在《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统领地位,意义重大而深远。201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全文发布,这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遵循。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形成基础。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形成的客观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带来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思想。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形成,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建党学说,历史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实践基础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层级的领导岗位上,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表现出了理论上强烈的兴趣和才华。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发展,其中1969年-1975年是初步萌芽期,1975年-2012年是重要酝酿期,十八大到十九大是基本形成期,十九大以来是发展成熟期。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色,主要内容包括坚定政治立场、坚定政治原则、坚定政治方向、坚定政治路线、净化政治生态、严明政治纪律、提高政治能力、严肃政治生活等八个方面,理论特色主要是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等三个方面。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上,理论价值主要包括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新总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理论的新境界、完善了党的建设新格局等三个方面,实践价值主要包括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四个方面。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建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全面过硬党员干部队伍等七个方面。

何伟[4](2018)在《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研究》文中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以人民群众“核心利益”为社会基础、以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为组织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纽带的中国特色核心政治模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对我国政治优势进行解读的独特视角。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梳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政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对中国特色核心政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以及未来的与时俱进,发展完善进行解读,在理论层面进一步向前推进。通过文献分析,历史研究,实践归纳、建构主义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从相关概念入手研究其理性自觉,通过其三位一体结构的组成,分析组成要素的理论定位,探析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对核心政治与非核心政治进行比较,引出核心政治的本质特征,从整体上梳理了核心政治的内涵与脉络,形成了理论建构的基本内容。其次通过不同历史时期核心政治的不同形态的演进,来剖析核心政治的历史生成过程,得出了其历史定位和发展规律。再次,研究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制度优势和实践优势,来体现其优越性和对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创新,凸显了与西方政体的本质差异,解释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最后,通过结合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核心意识,制度自信,民族发展和发展动能四个方面,提出当代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优化策略,探索适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和实现道路,来保障和解决政治体制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循序渐进推进以核心政治发展进程,为新时代中国政治实践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优化方法,这也是研究的归宿。中国特色核心政治不是静态的,孤立的,它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基础,最高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原则,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中国特色核心政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沉淀,凝练。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作为中国特色核心政治发展的初级阶段,必然遵循核心政治实践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不断完善。

李永杰[5](2016)在《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无产阶级政党的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党的性质及其事业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身的作风建设,这是它历经近百年之所以能不断取得革命与建设胜利的政治优势和法宝。对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进行历史考察和梳理,就能够发现其作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不断传承与创新的长长链条。通过对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容研究,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的作风建设进行了历史梳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基本做法、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全文共把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分为四个大的历史时期,具体如下:本文首先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政党学说中的作风建设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探究了对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主体部分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十八大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十八大以后的新时期四个阶段对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进行了系统梳理。在论述中,又把党的作风建设具体分为七个时期,即党在创立之初作风建设的萌芽时期;大革命阶段党的作风建设的开创时期;土地革命阶段党的作风建设的初步形成时期;抗日战争阶段党的作风建设与理论的丰富时期;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党的作风建设完善时期;文化大革命阶段则是党风建设遭到破坏和曲折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至十八大阶段是党风全面恢复和发扬的时期;党的十八大以后是党风建设全面推进的新时期。通过对以上历史的总结,在文章的最后归纳出了对党的作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王敬,吕子珍,张泽平[6](2012)在《科学发展观: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完善》文中研究表明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就是一次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快。

高飞[7](2012)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建设是我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一个全新的命题和重大战略任务——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对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贯彻和深化,是党在总结自身建设历史经验和分析自身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顺应世界政党发展趋势,不断扩大巩固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党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责任感,体现了党在自身建设问题上的清醒和自觉。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借鉴应用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现状进行了系统论述,涉及到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政党等与时俱进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行了路径探索,以期对党的自身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本文框架结构由四部分组成:绪论阐述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研究目的、意义、现状及该项研究问题的方法和难点;第一章节是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分析。主要论述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其提出的意义;第二章节是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论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因素;第三章节是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思考。主要论述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原则和路径。

陈广辉[8](2012)在《苏共垮台的党建教训与中共的鉴戒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无论对当时的苏联,还是对如今的俄罗斯,都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力量,苏联一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苏共作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苏共的垮台对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中共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代中共党人始终没有忘记苏共垮台的历史,并通过对苏共垮台教训的鉴戒,结合中共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形势和考验,与时俱进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得中共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展现勃勃生机。鉴于苏共的党建教训,本文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廉政五个方面展开探讨,通过史实和理论的双向论证,揭示苏共在党建方面存在的问题。苏共党建的教训,为中共的党建提供不可多得的可资鉴戒的反面教材。中共几代中共党人以史为鉴、以苏为鉴,在新时期,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开始,到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再到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共党人,都能够深刻反思苏共垮台的党建教训,并结合中共担当的历史责任和所面临的时代形势,与时俱进的做好党的建设。从中共与苏共的党建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上,必须以党的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为主线,始终做好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廉政这五个方面的建设,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才能永葆共产党的生命力,才能领导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侯小艳[9](2011)在《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党,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党的先进性建设,党中央提出“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精神,就是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本色,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逐步实现党的伟大纲领。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党的先进性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建设一个真正的保持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难题。本文通过回顾毛泽东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从而得出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内容,并对其主要内容作进步的分析和研究,最后对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今价值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归纳。本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涵及其意义,本部分主要是对党的先进性及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内涵加以界定,得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形成,本部分主要分析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形成背景,总结得出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第三部分: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从五个方面来对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加以论述;第四部分: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今启示。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对当今党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本部分主要是从以上两个方面对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价值作出合理的判断。

李赛男[10](2011)在《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文中指出党的十七大指出:“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这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方位赋予的光辉使命,站在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如何,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的历史任务的完成,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本文对中国共产党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加以阐述,结合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政治执政能力探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总结了历史经验,并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论文主体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中国共产党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政治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阐释。他们虽然对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执政党建设问题没有直接的论述,但是有关党的建设问题的讨论,其基本精神仍有指导作用。其次,列宁对政治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阐释。列宁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执政能力的概念,但是他领导俄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建设为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第三,斯大林对政治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阐释。他的执政党理论主要是在思想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组织建设上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在作风建设上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这部分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执政党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提出。执政党的建设,归根到底,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而这一思想的形成经历了长时期的孕育,它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党建思想发展的结果,也是多党合作制度和实践发展的产物。第二部分: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社会地位、中心任务等都发生了变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了党执政三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并且把党的执政同党所面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聚精会神的抓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定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也使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认真总结了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并深入分析和研究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体系。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第一,指导思想上的唯一性和发展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思想上的唯一性,也就确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也就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不是要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而独创新的执政理论,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观点,使我们的理论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得到完善。第二,执政方略上的人民性和科学性。我们党来自人民,我们党事业的胜利来自人民,但是,和平年代的优裕环境,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既给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创造了条件,也使党群关系面临新的考验。一个执政党想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应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并逐步形成共产党执政的科学理念、科学制度和科学方法,以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党的建设的先进性和纪律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也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加不容易,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第四部分: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意义在于立足当代世界环境和时代主题,实现了马列主义党建学说质的突破。共产党执政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事物,党的执政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执政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执政党建设规律也是一个逐步展现的过程,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和理论必然是一个不断总结、完善和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经过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的党建思想,在创新执政条件下为党的建设问题,做出巨大努力,在理论上实现了质的突破。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意义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时俱进的特点。回顾中国共产党党艰辛的探索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结合。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治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从建国六十年的执政历程来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只有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形势,着眼于长期执政的宏观大局,谋划长期执政的大事,才能从根本上掌握执政的主动权,顺利地实现执政的目标和任务。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治执政能力建设也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对于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的执政党来说,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如何妥善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如何把握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协调内政和外交的关系,是其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其执政能力的综合检验。

二、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及其重大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及其重大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研究的相关问题考察
    第一节 群众的异化与回归
        一、群众的中国传统视域
        二、群众的西方审视
        三、群众的革命性变革与回归
        四、群众的个性与共性
    第二节 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意蕴
        一、作为整体性与个体性统一的群众
        二、作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的群众
        三、作为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群众
    第三节 与群众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一、作为跨阶级的政治性范畴的人民
        二、作为西学东进的政治法律范畴的公民
    第四节 群众观及其相关问题的澄清
        一、群众观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群众史观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成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生成的历史逻辑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生成的理论逻辑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生成的实践逻辑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群众观的形成轨迹
        一、马克思群众观的孕育
        二、恩格斯群众观的萌芽
        三、《神圣家族》搭建理论框架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提供核心论证
        五、《共产党宣言》着力系统完善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发展演进的源头
        一、发展演进源于经典群众观的奠基
        二、发展演进源于理论的开放性
        三、发展演进源于实践的发展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俄国化
        一、俄国化的初步尝试
        二、俄国化群众观的创立
        三、俄国化的发展及其终结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
        一、站起来的历程中奠定内核
        二、改革开放进程中重新确立
        三、富起来的道路上深化发展
        四、强起来的征程中守正拓新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体系建构
    第一节 群众主体论
        一、实质主体:群众历史主体论
        二、核心主体:群众实践与认识主体论
        三、关键主体:群众价值与利益、权力与执政主体论
    第二节 群众力论
        一、群众主体力
        二、政党组织力
        三、群众力也是生产力
    第三节 群众关系论
        一、共产党源于群众
        二、共产党需要群众
        三、群众需要共产党
    第四节 群众工作论
        一、群众工作方法
        二、群众工作手段
        三、群众工作目的
    第五节 群众标准论
        一、群众标准源于群众评价
        二、群众标准的内涵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价值
        一、群众史观助力唯物史观的坚守
        二、人民中心体现新思想的价值精髓
        三、直面现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价值
        一、有助于建设最强大的政党
        二、有助于增强执政合法性基础
        三、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结语:群众力助推中国梦
参考文献
后记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2)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创新尝试
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逻辑起点
    2.2 列宁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3 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3.1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机遇
    3.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挑战
4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及其经验
    4.1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4.1.1 认识的创新
        4.1.2 任务的创新
        4.1.3 内容的创新
        4.1.4 方法的创新
    4.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经验
        4.2.1 把握“生命线”,开创新局面
        4.2.2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4.2.3 凝聚人心,共筑力量
        4.2.4 因时而变,随事而制
        4.2.5 利用媒体,提升影响
5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经验的价值
    5.1 坚持“生命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遵循
    5.2 高举旗帜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指南
    5.3 人民立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
    5.4 与时俱进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指引
    5.5 媒体宣传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阵地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一)课题来源
        (二)课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建党学说
    二、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
    三、实践基础: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一)把握新常态的时代要求
        (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践行初心使命的现实要求
第二章 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初步萌芽期:1969 年-1975 年
        (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涵养为民服务真挚情怀
        (三)锻造克己奉公政治本色
    二、重要酝酿期:1975 年-2012 年
        (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
        (三)重视加强党的建设
        (四)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五)重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三、基本形成期:十八大到十九大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三)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五)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四、发展成熟期:十九大以来
        (一)坚定政治方向
        (二)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三)夯实政治根基
        (四)涵养政治生态
        (五)防范政治风险
        (六)提高政治能力
第三章 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特色
    一、主要内容
        (一)坚定政治立场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
        (二)坚定政治原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义
        (三)坚定政治方向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前提要求
        (四)坚定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中心内容
        (五)净化政治生态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条件
        (六)严明政治纪律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措施
        (七)提高政治能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八)严肃政治生活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理论特色
        (一)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二)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三)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第四章 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
    一、理论价值
        (一)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新总结
        (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理论的新境界
        (三)完善了党的建设新格局
    二、实践价值
        (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三)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四)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实践路径
        (一)首要任务: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根本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
        (三)中心环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四)重要保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五)基本要求:自觉加强党性锻炼
        (六)重要支撑:建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七)关键环节:建设全面过硬党员干部队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主要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理论定位
    (一)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基本概念
        1.核心政治
        2.中国特色核心政治
    (二)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组成要素
        1.核心组织:党的坚强领导
        2.核心利益:人民利益至上
        3.精神纽带:核心价值体系
    (三)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辩证关系
        1.核心组织与核心利益互相依存
        2.核心利益与核心价值有机统一
        3.核心价值与核心组织相辅相成
    (四)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本质特征
        1.广泛的民主性
        2.政策的稳定性
        3.执行的高效性
        4.资源的整合性
二、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历史萌芽
        1.近代民主革命时期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二)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时代形成
        1.邓小平对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开创
        2.江泽民对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贡献
        3.胡锦涛对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深化
    (三)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当代形态
        1.新时代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时代定位
        2.习近平对核心政治的发展
三、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独特优势
    (一)制度保障优势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领导核心优势
        1.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集中力量资源整合
        3.选拔干部培养人才
    (三)社会治理优势
        1.社会治理的政治中枢
        2.社会治理的主体协同
        3.社会治理的长效稳定
    (四)科学决策优势
        1.科学有效的决策程序
        2.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
        3.利益协调的决策机制
    (五)民族整合优势
        1.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所在
        2.民族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
        3.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
四、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1.稳固主流意识阵地
        2.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3.锤炼坚强政治定力
    (二)提升政治制度自信
        1.促进制度完善发展
        2.保障制度有效执行
        3.增强制度价值认同
    (三)聚焦民族发展目标
        1.增强民族凝聚能力
        2.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3.加强民族利益整合
    (四)凝聚全面发展动能
        1.充分调动人才资源
        2.坚持新型发展理念
        2.实践创新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恩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作风建设思想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作风建设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实践要求
        一、夺取国家政权需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二、巩固执政地位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第一节 创立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一、创立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条件
        二、创立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开端
    第二节 大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一、大革命时期党的优良作风的萌芽
        二、大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探索
    第三节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一、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背景
        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具体探索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一、抗日战争形势与党的作风建设的考验
        二、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升华
        三、延安整风运动对党的作风建设问题的纠正
        四、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确立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一、土地改革与整党运动
        二、七届二中全会对党的作风建设的促进
第三章 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第一节 建国初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一、执政地位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考验
        二、建国初整风和整党运动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新实践
        三、中共“八大”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贡献
    第二节 曲折发展中的党的作风建设
        一、“实事求是”的背离
        二、“左”的错误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干扰
        三、“文化大革命”对党的作风建设的严重破坏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第一节 党的作风建设的恢复与发展
        一、真理标准大讨论——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作风建设的转折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作风建设的拨乱反正
        四、中共“十二大”与党的作风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第二节 改革开放发展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一、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二、聚精会神健全党的作风建设体系
    第三节 改革开放持续发展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作风建设的探索
    第四节 改革开放整体推进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一、党风内涵的深化及意义
        二、“三讲”教育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新发展
        三、“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新概括
    第五节 改革开放攻坚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作风建设的新指南
        二、科学发展观:党的作风建设的新方针
        三、反腐倡廉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深化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政治生态形势严峻
        二、国内政治生态错综复杂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取得的新成果
        一、“三严三实”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新要求
        二、“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形成新常态
        三、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迈上新境界
第六章 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
        三、健全和完善制度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保障
        四、坚持党的作风建设从高从严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党的作风建设的当今启示
        一、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二、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三、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科学发展观: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发展观总结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和谐、创新和实事求是的发展观

(7)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和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4 研究难点
1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分析
    1.1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
        1.1.1 党的建设与科学化
        1.1.2 党的建设科学化内涵与特征
        1.1.3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评价标准
    1.2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思想
        1.2.2 世界政党政治视野下的党的建设科学化
        1.2.3 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认识
    1.3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意义
        1.3.1 适应国际形势的必然选择
        1.3.2 应对国内局势的现实需要
        1.3.3 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2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现状
    2.1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2.1.1 思想理论不断与时俱进
        2.1.2 组织建设不断科学化、合理化
        2.1.3 党内的制度和民主不断加强
        2.1.4 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更趋科学化
    2.2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思想理论学习的缺失
        2.2.2 党内制度的机制问题
        2.2.3 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2.2.4 党内腐败现象突出
    2.3 影响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因素
        2.3.1 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2.3.2 国内局势的新发展
        2.3.3 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3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3.1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和任务
        3.1.1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
        3.1.2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任务
    3.2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原则
        3.2.1 遵循党的建设规律
        3.2.2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3.2.3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3.3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路径
        3.3.1 科学理论为指导
        3.3.2 科学制度做保障
        3.3.3 科学方法为手段
        3.3.4 党内先进文化为支撑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苏共垮台的党建教训与中共的鉴戒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共党建的教训
    一、思想建设:僵化与多元化
        (一) 苏共思想僵化
        (二) 苏共意识形态多元化
    二、组织建设:涣散与“唯亲”
        (一) 苏共党组织涣散
        (二) 苏共干部选拔任人唯亲
    三、作风建设:脱离群众与脱离实际
        (一) 苏共严重的脱离群众
        (二) 苏共严重的脱离实际
    四、制度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停滞与监督乏力
        (一) 苏共民主集中制建设滞后
        (二) 民主监督乏力
    五、廉政建设:特权与腐败
        (一) 苏共特权阶层
        (二) 苏共蜕化变质
第二章 新时期中共对苏共党建教训之鉴戒
    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党人之鉴戒
        (一) 在思想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 在组织上,强调用制度选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 在作风上,强调密切联系群众
        (四) 在制度上,强调其根本性
        (五) 在廉政建设上,强调监督和制约
    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党人之鉴戒
        (一) 在思想上,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全党
        (二) 在组织上,尤为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 在作风上,强调教育与制度并举
        (四) 在制度上,强调监督到位
        (五) 在廉政上,强调标本兼治
    三、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共党人之鉴戒
        (一) 在思想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二) 在组织上,强调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 在作风上,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
        (四) 在制度上,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五) 在廉政建设上,将反腐倡廉置于党建总体布局之中
第三章 中共自觉鉴戒苏共垮台的经验与启示
    一、在思想上,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在组织上,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三、在作风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四、在廉政上,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五、在制度上,必须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 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研究
    (二) 关于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研究
引言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 党的先进性及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涵
        1. 党的先进性的内涵
        2.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涵
    (二) 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
        1.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乎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2.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取得执政资格、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关键
        3.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有利于党引领社会的进步
二、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形成
    (一) 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先进性思想的论述
        2. 列宁关于党的先进性思想的论述
    (二) 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形成的背景
        1. 党的组织基础较薄弱
        2. 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充斥着党
        3. 党内错误思想严重影响到党的组织建设
    (三) 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
        1.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到大革命失败,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酝酿
        2. 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初步形成
        3. 遵义会议到党的七大,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成熟
        4.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继续发展
三、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
        1. 必须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去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
        2.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
        3. 整顿党的作风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效形式
    (二) 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中心环节
        1. 党的政治路线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系
        2. 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
    (三) 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本质要求
        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党所有工作的一条红线
        2. 认真开展群众工作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
        3. 共产党员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四)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活力资源
        1. 加入共产党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标准
        2. 共产党员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3. 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 维护党的团结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保障
        1. 党的团结是党的内在要求
        2. 民主集中制是维护党的团结的组织保证
        3. "团结——批评——团结"是维护党的团结的基本方针
四、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当今启示
    (一) 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历史价值
        1. 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
        2. 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宝库
        3. 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指导着党的建设,推动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了成功
    (二) 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当今启示
        1. 加强理论学习,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2. 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增强党内和谐
        3. 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4. 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5. 党的各项工作都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选择的依据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状况综述
    1.3 课题研究主要方法
第2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阐释
    2.2 中国共产党关于执政党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提出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
    3.1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
    3.2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
    3.3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
    3.4 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决策
第4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4.1 指导思想上的唯一性和发展性
    4.2 执政方略上的人民性和科学性
    4.3 党的建设上的先进性和纪律性
第5章 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5.1 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意义
    5.2 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实际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四、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及其重大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D]. 任鹏. 东南大学, 2019(01)
  • [2]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经验研究[D]. 郝慧枝.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3]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D]. 宋晓笛.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4]中国特色核心政治研究[D]. 何伟. 长安大学, 2018(02)
  • [5]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考察[D]. 李永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6]科学发展观: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完善[J]. 王敬,吕子珍,张泽平. 现代交际, 2012(06)
  • [7]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研究[D]. 高飞. 辽宁大学, 2012(03)
  • [8]苏共垮台的党建教训与中共的鉴戒之研究[D]. 陈广辉. 天津师范大学, 2012(02)
  • [9]毛泽东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研究[D]. 侯小艳. 西南大学, 2011(11)
  • [10]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D]. 李赛男. 吉林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及其重大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