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通再次选择Portal计费方案

网通再次选择Portal计费方案

一、网通再度选用Portal计费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于峰[1](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提出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陈冠桥[2](2012)在《校园网Web接入认证及其在Shibboleth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逐渐普及,校园网资源越来越丰富,网络应用也日渐复杂。这虽然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但同时对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这些问题在校园网里显得更为重要。网络接入控制作为作为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接入认证系统的建设非常有必要。本论文在介绍各种主流接入认证技术方案与单点登录实现方案的基础上,对Web接入认证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在这个前提下对系统进行了功能需求设计,描述了系统总体架构。系统包括了七个重要模块:snmp模块、在线用户模块、用户同步模块、认证模块、Shibboleth模块、认证前端模块和后台管理端模块。本论文描述了这些模块的设计和实现细节,包括在线用户列表的实现,通过心跳报文进行用户在线检测,Cookie水印的生成算法,修复启动机制如何保障服务无间断恢复及系统后台管理端的设计等,最终实现了一套完整适用于校园网内使用的Web接入认证系统,并进一步利用接入控制认证的特殊性,为其他Shibboleth SP作IdP认证,扩展了其在校园网内的应用。最后对Web接入认证进行实际测试,除了包括了正常使用系统进行测试,并模拟各种异常使用情况来测试系统响应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服务的持续运行,还包括了对系统进行的性能测试,测试系统是否能满足校园网大用户量的使用需求。测试结果表明了该系统除了能实现接入认证的基本功能,也保障了用户与系统的安全交互,并能有效支持校园网大用户量的使用。

刘志权[3](2011)在《基于WEB方式的网络接入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Internet用户的数量也迅速膨胀,网络管理人员面临着用户访问控制、上网管理以及内部网络安全等一系列问题。web身份验证技术应运而生,web认证是一种对用户访问网络的权限进行控制的认证方法,这种认证方式不需要用户安装专用的客户端认证软件,使用浏览器即可完成认证。本文提出的“基于WEB方式的网络接入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性能优异的Linux操作系统平台,使用Linux内核集成的IP信息包过滤技术来实现了上网用户的web接入控制和相关网络管理工作。论文首先分析web认证目前发展现状,研究web认证各种关键技术,然后在分析需求的基础上,进行web认证系统的总体设计,将接入控制、用户在线状态检测、数据库和网络管理等功能分别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实现;系统实现了nat、路由和FORWARD三种接入方式下的上网控制;系统利用学校现有的邮箱帐号实现用户的认证,同时提供本地帐号认证;系统还提供在线用户管理界面和用户上网日志的查询,将本地帐号跟dhcp服务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的web管理。经测试,系统满足web认证的功能要求。系统基于linux平台,不以设备为基础,开发难度小,用最廉价和最便利的方法实现了网络用户的web接入控制和相关网络管理工作。

刘俊轩[4](2010)在《融合IMS可管可控的P2P流媒体系统方案设计与分析》文中提出由于P2P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可扩展性强、健壮性、负载均衡等技术特点和优势,使P2P流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P2P流量占据了运营商大量骨干网带宽,并且P2P技术与生俱来的无序性、隐蔽性使对其控制与监管难以开展。在运营商的网络上简单的禁止P2P业务,也遭遇了用户与法律上的阻力。如何解决好P2P流量的疏导、优化及本地化等工作,建立健全P2P流媒体等增值业务系统的管理、计费、统计等功能,解决内容监管和版权保护等问题,打造P2P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实现可控、可管、可运营的目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P4P (Proactive network Provider Participation for P2P)技术旨在通过加强网络运营商与P2P应用的通信,降低骨干网络传输压力和运营成本,并提高的P2P传输的性能。IMS (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是3GPP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在R5版本中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而R7版本中提出的PCC架构(Policy Control and Charging,策略控制与计费)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PCC对接入业务的策略控制和计费功能,使运营商对P2P业务的控制和管理在网络部署层面得以实现。论文围绕P2P流媒体技术展开,将P4P思想与IMS的PCC架构结合起来,设计了并分析了融合IMS可管可控P2P流媒体系统方案,并给出了架构设计和功能设计。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P2P流媒体原理与协议,对传统P2P流媒体系统进行了架构和方案设计。(2)设计了P4P系统架构与应用服务方案,提出了基于P4P技术的P2P流媒体系统架构方案,设计了iTracker对P2P流媒体系统的控制流程和iTracker的服务发现流程。(3)将P4P技术与PCC架构结合,对融合IMS的P2P流媒体系统进行了总体功能设计,架构设计,P4P协议接口设计和优化算法设计,并进行了相关的应用流程设计。最后使用P2P仿真软件General P2P Simulator (GPS)给出了仿真分析验证。

米川[5](2008)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为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了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工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存在3种技术模式,即:广电模式、卫星模式和电信模式(IPTV),其中电信模式由于其投入小、交互性强、内容插入灵活等技术优势,成为目前各省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而电信运营商由于其网络资源优势及战略转型需要,成为了这一模式的主要承建方。本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以及文献研究与调查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的政治意义及需求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IPTV建设对目前IPTV产业价值链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最后,结合河北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案例对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全文以发展的眼光,从项目特有的政治意义、农村市场的需求、产业价值链的研究、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应用等几个角度,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进行研究。通过整理系统的建设模式、管理模式、业务模式,为全国其他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电信模式建设提供现实的案例,为其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远程教育、IPTV等新技术应用于党建培训,从实践的角度考察这些新技术的标准化程度、成熟度及管控、运营的能力,为政府、运营商在今后技术选择上提供一些参考。

曾进[6](2007)在《我国电信资费上限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政府于2005年10月开始对电信企业的部分电信资费实行上限规制,目的是限制电信企业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放松规制以促进企业由垄断经营向市场化竞争阶段过渡,保护并提高消费者的福利。但目前理论上缺乏支撑,政府没有具体的实际操作。因此,当国外流行的价格上限规制结合我国国情后,如何建立我国电信资费的上限规制公式以及怎样计算价格上限指数?政府具体实施价格规制的方法是什么?这就是本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八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价格上限规制理论和实践方法综述,第三章为国外电信资费制度的变迁分析,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及第七章为论文的核心内容,其中第四章是对我国电信业的规制制度变迁进行分析,第五章为我国电信资费的上限规制的模型建立,第六章对我国电信业的价格上限指数的计算,第七章为对我国的电信资费设计实施的规制制度,第八章是对本论文的总结。具体内容是:第一章:绪论。综合分析了介绍我国电信资费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二章:价格上限规制理论与实践综述。总结价格上限规制的概念、计算公式、理论计算方法和应用实践情况。第三章:国外电信资费的规制制度变迁分析。描述了国外发达国家执行价格上限规制的过程与方法,对国外执行价格上限规制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提出各国实施上限规制普遍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结价格上限规制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第四章:我国电信业的规制制度变迁分析。对我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性质进行赫芬达尔指数分析,并对市场效益情况进行阐释,得到对我国电信业市场情况的总体判断。对我国电信业规制制度的变迁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证明我国资费规制的变迁对电信业的发展产生非常显着的影响。详细阐述我国电信资费规制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电信资费规制发展历程中的政府、电信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变迁,得到我国电信资费规制制度变迁符合帕累托改进原则的结论。第五章:我国电信资费的上限规制模型构建。首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信资费的变化率上限的计算模型,然后建立上限规制的激励因素一生产效率因素X值的计算公式和价格上限规制公式,并对该模型对我国电信资费规制产生的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第六章:计算我国电信业的生产效率因素和价格上限指数。对我国电信业的1990~2005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测算,并与资本存量、产出增长率、全要素生产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等多项指标相结合对我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进行经济学分析,得出一些有现实意义的结论。对价格上限规制公式的生产效率因素X值进行计算,并与国外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我国电信业的X值水平。对价格上限指数进行计算,并与国外通用的公式相比进行了偏差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电信资费规制模型提高了我国电信资费规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第七章:我国电信资费的上限规制实施。对目前受规制的电信资费指数和未受规制的电信资费指数进行计算并分析,得到我国各项电信资费的变化趋势判断。对我国电信资费的上限规制制度进行详细设计,这其中包括:确定规制过程与制定规制期限,设计价格上限规制核定企业电信资费的规制方法,这些方法是:生产效率因素X的确定、单项业务资费的核定计算方法和规制措施、受规制的业务整体执行价格上限规制的核定方法、对受规制企业的违规行为的控制方法、对受规制企业基于不同电信服务质量进行拉姆士定价时的规制方法设计和规制中的约束规定。最后,对规制设计目标进行总结。第八章:结束语。是对全文的概括性总结,包括研究成果、创新点及研究未尽之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我国电信资费的上限规制模型;第二,建立X值的计算模型并计算出了在非普遍服务条件下的我国电信业的生产效率因素X值;第三,计算出了我国电信业的价格上限指数和各种电信语音业务的实际价格指数;第四,建立了基于质量差异的拉姆士定价模型,完善了包含质量因素的价格上限规制设计,第五,设计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价格上限核算方法和规制企业的实施方法。研究未尽之处是:由于研究对象涉及面广,个人的时间、精力和水平有限,研究中存在着一些未尽之处,有待进一步提高。价格上限规制在我国的应用刚刚起步,以后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值得深入下去。

王俊玲[7](2006)在《济南NGN商用实验网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电信网络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绩,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但是,随着产业界的融合趋势,电话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趋于融合,网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网络面临着负荷在不断增大、业务需求也趋于多样化,运营商必须提供越来越多的多媒体业务才能吸引住用户,而这些新型的多样性业务,是目前PSTN、PLMN网络所难以提供的。 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网络应运而生。NGN是电信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采用一种综合、开放的网络构架,提供话音、数据和多媒体等业务。NGN通过优化网络结构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使得包交换网络能够继承原有电路交换网中丰富的业务功能,同时可以在全网范围内快速提供原有网络难以提供的新型业务。 随着分组网络自身的完善,关键技术的不断成熟,软交换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为运营商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本文阐述了NGN网络技术原理,并从网络状况、业务开放情况、下一步发展策略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济南商用NGN实验网的情况。

高文斌[8](2003)在《网通再度选用Portal计费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表明 全球领先的实时融合计费软件提供商美国Portal软件公司(纳斯达克股票号:PRSF)日前宣布,在以往长期成功合作的基础上,中国网通集团辽宁省通信公司最近针对即将推出的宽带业务,再次选择了Portal软件公司的旗舰产品Infranet?计费平台。整个系统构建项目计划预计于2003年3月正式完成。 Portal软件公司的Infranet平台可以使辽宁省通信公司通过单一平台

浦恩菱[9](2020)在《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笔者在南方英文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9年7月至9月),主要负责中文稿件、采访录音及视频的编译工作,共完成稿件64篇。本报告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编译实习经历,对南方英文网平台、编译人员职责、编译产出过程以及质量控制做出介绍。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探讨南方英文网的汉英新闻编译,总结出编译原文本的特点,包括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和新词的使用、标题中对政府官员的突出、引语、主动语态以及小标题的运用等。结合原文本特点,以具体实例分析编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并有针对性地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具体而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可通过增译、省译、意译、仿译、转换等翻译技巧,解决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新词、标题、直接与间接引语以及主动句等的翻译问题。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使用直译与意译处理文化对等和文化差异。而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通过增译、省译和转换来分别解决信息缺失、信息冗余及信息可视化的问题。基于本次实习经历,笔者希望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掌握新闻编译技巧,为将来快速融入相关行业做准备。同时也希望本报告能为其他新闻编译以及相关专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丛新法[10](2015)在《中国联通新一代结算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入,来自于其他电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多重竞争压力使得电信运营商不得不进行战略转型。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中国联通提出了“网络领先和一体化创新战略”,这就要求建立集中统一的业务管控体系,实现全网一体化运营,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在此背景之下,中国联通为了实现结算系统的全业务一体化,解决原有结算系统在系统架构、业务管控能力、收入保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联通启动了新一代结算系统的规划和建设,结算系统的建设属于联通信息化建设的范畴,是实现联通业务支撑系统集中化的重要尝试,是推进一体化差异化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中国联通结算系统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从业务标准、业务发展、自身技术能力、管理协同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软件生命周期理论和电信运营商信息化标准框架,提出了新一代结算系统的设计方案,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对中国联通结算系统的业务、管理、功能、技术四个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结算系统的全业务支撑、构件化、分布式、松耦合的设计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增量迭代的设计流程,系统设计兼顾了可靠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几方面的要求。最后,依据结算系统的具体需求,完成了对结算系统的业务流程、数据模型、应用功能、系统集成的设计,新的设计能够满足联通现在及未来结算业务发展的需要,达成了中国联通新一代结算系统的建设目标。本文结合作者多年参与中国联通信息化项目的具体情况,通过流程分析、经验总结、文献归纳等研究方法,对中国联通信息化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对联通结算业务的需求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中国联通新一代结算系统的设计过程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了中国联通新一代结算系统设计。这是对电信运营商业务支撑系统集中化的一次积极探索,对于其他运营商也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网通再度选用Portal计费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通再度选用Portal计费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由来
    0.2 学界研究现状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0.4.1 拟实现的目标
        0.4.2 方法与路径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1.1.1 租界的形成
        1.1.2 租界的扩张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1.2.1 英美公共租界
        1.2.2 法租界
    小结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2.1.1 阶段性特征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2.2.1 租界早期报道
        2.2.2 电报工程师
        2.2.3 三次电话试验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2.3.1 单线简式磁石
        2.3.2 单线复式磁石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小结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3.1.1 汉口路14号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3.1.3 多局制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3.2.1 自动电话概况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3.2.3 按次计费
        3.2.4 升级五位号码
    3.3 安森报告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3.3.2 十字路口
        3.3.3 出售华洋公司
    小结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4.1.1 贝恩与I.T.T.
        4.1.2 海外对决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4.2.1 旋转制
        4.2.2 改造工程
        4.2.3 一市两制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4.3.2 寓管理于会计
        4.3.3 全球一体化
    小结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1.1 电报管理模式
        5.1.2 工部局的抉择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5.3.1 行业规范
        5.3.2 调整收费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5.4.1 迟到的改革
        5.4.2 贝恩的警告
        5.4.3 海外的博弈
        5.4.4 最后的较量
    小结
第6章 结语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致谢

(2)校园网Web接入认证及其在Shibboleth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接入认证技术研究现状
        1.2.1 PPPoE
        1.2.2 802.1x
        1.2.3 基于 Web 认证的接入控制
    1.3 单点登录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
    1.5 论文的组织架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WEB 接入认证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1 接入控制技术
        2.1.2 用户与服务器安全交互
        2.1.3 用户异常下线
    2.2 相关技术调研
        2.2.1 Shibboleth 框架
        2.2.2 HTTPS
        2.2.3 Cookie
        2.2.4 SNMP
        2.2.5 RADIUS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概要设计
    3.1 系统设计原则
    3.2 功能需求设计
        3.2.1 用户认证子系统
        3.2.2 后台管理子系统
    3.3 系统总体结构
    3.4 系统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SNMP 模块设计
        4.1.1 交换机端
        4.1.2 服务器端
    4.2 在线用户模块
        4.2.1 在线用户列表设计
        4.2.2 在线用户列表的实现
        4.2.3 用户上下线模块
    4.3 在线用户同步模块
        4.3.1 用户上线同步
        4.3.2 用户下线同步
    4.4 认证模块
        4.4.1 MySQL 认证模块
        4.4.2 CAS 认证模块
    4.5 SHIBBOLETH 模块
        4.5.1 安装配置 IdP 端
        4.5.2 配置 sp 端
    4.6 WEB 认证用户前端模块
    4.7 服务运行与管理端模块
        4.7.1 服务启动与关闭
        4.7.2 管理端的设计与实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际运行与测试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用户接入认证功能测试
        5.2.2 Shibboleth IdP 认证测试
        5.2.3 后台管理功能测试
        5.2.4 服务器重启恢复测试
    5.3 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WEB方式的网络接入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WEB 认证的现状
    1.2 WEB 认证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接入控制技术
        1.2.2 用户在线状态检测技术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分析
    2.1 接入控制技术
    2.2 在线状态检测技术介绍
    2.3 系统整合技术
    2.4 哈希算法
    2.5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EB 认证系统的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WEB 认证系统整体设计
    3.3 服务器功能和模块设计
    3.4 设备部署的设计
    3.5 数据库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EB 认证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开发环境
    4.2 接入控制服务器的实现
        4.2.1 接入控制的基本配置的实现
        4.2.2 dhcp relay 的实现
        4.2.3 接入控制服务器的认证模块的实现
    4.3 在线状态检测服务器功能的实现
        4.3.1 保活页面模块的实现
        4.3.2 用户在线状态检测模块的实现
        4.3.3 用户在线状态检测进程与浏览器通信的实现
        4.3.4 用户在线状态检测进程与用户下线管理模块通信的实现
    4.4 数据库服务器功能的实现
        4.4.1 web 认证管理
        4.4.2 用户管理
        4.4.3 权限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内容、方法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存在不足和解决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4)融合IMS可管可控的P2P流媒体系统方案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工作
第二章 P2P流媒体与IMS架构介绍
    2.1 P2P技术
        2.1.1 集中目录式P2P结构
        2.1.2 纯分布非结构化P2P结构
        2.1.3 混合式P2P结构
    2.2 流媒体技术
        2.2.1 视频图像编码技术
        2.2.2 流媒体相关协议
        2.2.3 P2P流媒体技术
    2.3 P4P技术
        2.3.1 P4P原理
        2.3.2 P4P解决方案的特点
        2.3.3 其他P2P优化技术
    2.4 IMS架构与资源控制
        2.4.1 IMS架构
        2.4.2 IMS的特点
        2.4.3 IMS的资源控制策略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P4P技术的P2P流媒体系统方案设计
    3.1 传统P2P流媒体系统方案
        3.1.1 传统P2P流媒体系统架构
        3.1.2 P2P流媒体服务器
        3.1.3 流媒体客户端
    3.2 P4P架构与方案设计
        3.2.1 P4P系统架构
        3.2.2 P4P应用服务方案
        3.2.3 P4P服务端功能模块设计
    3.3 融合P4P架构的P2P流媒体系统架构设计
        3.3.1 系统架构设计
        3.3.2 P4P系统的部署方案
        3.3.3 安全要求
    3.4 小结
第四章 融合IMS管可控的P2P流媒体系统方案设计
    4.1 可管可控的P2P流媒体系统
        4.1.1 融合IMS的P2P流媒体架构
        4.1.2 P4P协议接口与优化算法设计
        4.1.3 接口实例
    4.2 P2P流媒体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4.2.1 资源管理调度模块设计
        4.2.2 流媒体客户端设计
        4.2.3 频道发布模块设计
        4.2.4 运营支撑模块设计
        4.2.5 内容管理模块设计
    4.3 应用流程设计
        4.3.1 服务发现流程
        4.3.2 优化服务流程
        4.3.3 用户访问频道流程
    4.4 仿真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创新点
    1.5 本文的组织
2 该领域现状及社会效益分析
    2.1 大陆IPTV相关领域现状
    2.2 农村党建系统建设现状
    2.3 社会效益分析
3 农村信息化需求及产业价值链研究
    3.1 农村信息化需求研究
        3.1.1 农村信息化面临的历史机遇
        3.1.2 农村信息化需求客户细分
        3.1.3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需求
        3.1.4 农村信息化解决手段
        3.1.5 农村党建系统的优势
    3.2 产业价值链研究
        3.2.1 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理论综述
        3.2.2 IPTV产业价值链的特点
        3.2.3 基于IPTV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3.2.4 农村党建系统产业链特点研究
4 新技术研究
    4.1 IPTV主要技术及发展趋势
    4.2 党建系统技术特点研究
        4.2.1 系统结构
        4.2.2 系统技术特点
        4.2.3 系统主要组成与功能
5 典型案例分析
    5.1 案例项目实施背景
        5.1.1 河北省农村党建项目实施背景
        5.1.2 河北网通企业转型的需要
    5.2 案例项目业务需求分析
        5.2.1 目标客户
        5.2.2 建设规模及业务需求
        5.2.3 系统支撑需求
    5.3 案例项目建设方案
        5.3.1 工程描述
    5.4 案例项目评价
        5.4.1 特定的商业运作模式
        5.4.2 丰富的节目内容
        5.4.3 系统的易维护可运营可管理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我国电信资费上限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4.创新点
第二章 价格上限规制理论与实践综述
    2.1.价格上限规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1.1.价格上限规制的基本概念
    2.2.价格上限规制公式的形式
        2.2.1.价格上限规制公式的简单形式
        2.2.2.价格上限规制公式的一股形式
        2.2.3.服务组合的价格上限公式形式
    2.3.价格上限规制公式中的变量计算方法
        2.3.1.通货膨胀因素
        2.3.2.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率的测度的理论方法
        2.3.3.实际应用中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率的测算方法
    2.4.价格上限规制的实施
        2.4.1.价格上限规制的实施过程及调整
        2.4.2.价格上限规制的准确性实施
        2.4.3.在不确定性下交互时期的价格上限规制
        2.4.4.价格上限规制实践中的困难
    2.5.几个概念的定义和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国外电信资费规制制度的变迁分析
    3.1.国外电信资费规制制度的变迁
        3.1.1.英国的价格上限规制变迁
        3.1.2.美国的价格上限规制变迁
        3.1.3.澳大利亚的价格上限规制变迁
    3.2.价格上限规制的实施效果分析
        3.2.1.价格合理化趋势
        3.2.2.OECD各国的价格合理化趋势
        3.2.3.英、美、澳洲的实施效果分析
    3.3.实施价格上限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3.4.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电信业的规制制度变迁分析
    4.1.我国电信业市场结构的性质分析
        4.1.1.市场结构的定义
        4.1.2.我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的性质分析
        4.1.3.我国电信业的市场效益分析
    4.2.规制制度变迁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4.2.1.电信业发展规模水平的生产函数模型构建
        4.2.2.生产函数模型的参数值计算
        4.2.3.生产函数的模型结果和分析
    4.3.我国电信资费规制制度的变迁分析
        4.3.1.我国电信资费规制制度变迁
        4.3.2.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变迁
    4.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我国电信资费上限规制模型研究
    5.1.我国电信资费增长率的上限确定
        5.1.1.我国电信服务价格增长率的上限确定
        5.1.2.我国经济范围内不受规制的产品价格增长率的确定
    5.2.我国电信资费上限规制的X因素和模型构建
    5.3.模型结果的经济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我国电信业的生产效率因素与价格上限指数计算
    6.1.我国电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测算
        6.1.1.我国电信业的生产函数的估算
        6.1.2.我国电信业的资本存量的估算
        6.1.3.我国电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计算
    6.2.我国电信业的生产效率因素X值计算
    6.3.我国电信业务的价格上限指数计算
        6.3.1.普遍服务成本的参数值确定
        6.3.2.我国电信业务的价格上限指数的计算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我国电信资费上限规制的实施
    7.1.我国电信资费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7.1.1.我国电信业受规制业务资费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7.1.2.我国电信业未受规制业务资费指数计算与分析
    7.2.我国电信资费上限规制制度的设计
        7.2.1.价格上限规制的实施过程与规制期限的确定
        7.2.2.我国电信资费上限规制核定的计算方法
        7.2.3.对受规制企业的违规行为控制
        7.2.4.对受规制企业的电信服务质量控制
        7.2.5.约束规定和调整
    7.3.总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论文的主要成果
    8.2.论文的创新点
    8.3.研究未尽之处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济南NGN商用实验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NGN技术概述
    2.1 NGN的网络架构
        2.1.1 接入层
        2.1.2 传送层
        2.1.3 控制层
        2 1.4 业务层
    2.2 NGN协议
        2.2.1 软交换主要功能
        2.2.2 NGN协议概述
        2.2.3 NGN协议的应用和发展
    2.3 支撑NGN的主要技术
        2.3.1 软交换(Softswitch)技术
        2.3.2 高速路由/交换技术
        2.3.3 大容量光传送技术
        2.3.4 宽带接入技术
        2.3.5 IP网络技术
        2.3.6 NGN技术
    2.4 NGN的业务提供与优势
        2.4.1 NGN业务分类
        2.4.2 NGN业务分析
        2.4.3 NGN技术优势
第三章 山东网通NGN商用实验网可行性研究
    3.1 建设NGN商用实验网的必要性
        3.1.1 跟踪和掌握技术发展的趋势
        3.1.2 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
        3.1.3 业务发展的需要
        3.1.4 适应网络演进的趋势
        3.1.5 人才和技术储备的需要
    3.2 建设NGN商用实验网的可行性
        3.2.1 NGN网络技术已具备初步商用能力
        3.2.2 山东网通公司具有NGN商用实验的必要条件
    3.3 NGN业务定位及市场分析
        3.3.1 市场与业务定位分析
        3.3.2 具体可发展的业务内容
    3.4 NGN业务的盈利模式
    3.5 实验用户选择及拟定实验规模
        3.5.1 实验用户选择策略
        3.5.2 具体所选实验用户
        3.5.3 实验规模容量
    3.6 商用实验网组网方案
    3.7 承载网络组织
        3.7.1 IP承载网络组织
        3.7.2 ATM承载网络组织
    3.8 用户编号和IP地址
        3.8.1 用户编号
        3.8.2 IP地址规划
    3.9 用户接入方案
        3.9.1 集团客户方案
        3.9.2 密集小区方案
    3.10 设备配置及投资估算
        3.10.1 设备配置
        3.10.2 投资估算
    3.11 业务发展与收入预测
    3.12 结论
第四章 济南商用NGN实验网组网分析
    4.1 济南NGN实验网网络结构
        4.1.1 实验网方案选择依据
        4.1.2 济南NGN实验网网络框架
        4.1.3 主要设备所完成的功能
    4.2 济南NGN承载网分析
        4.2.1 山东省IP骨干网分析
        4.2.2 济南IP城域网分析
        4.2.3 济南ATM网络分析
        4.2.4 济南NGN承载网选择依据
        4.2.5 济南NGN承载网组网模型
    4.3 NGN承载网的QoS保障与安全方案
        4.3.1 NGN承载网的QoS保障方案
        4.3.2 NGN业务网络的安全性考虑
第五章 济南NGN商用实验网运行情况
    5.1 NGN网络设备性能测试
        5.1.1 测试内容
        5.1.2 测试总结
    5.2 NGN商用网业务方案
        5.2.1 网吧话吧合一
        5.2.2 移机不改号
        5.2.3 广义虚拟网
        5.2.4 多媒体软终端
        5.2.5 一号通
        5.2.6 DISA业务
        5.2.7 ACD业务
        5.2.8 I2004IP电话
        5.2.9 空中会议室
    5.3 NGN商用网业务实验情况
        5.3.1 济南网通NGN内部业务试用情况
        5.3.2 济南NGN网络商用阶段分析
    5.4 NGN商用网运行情况分析
第六章 济南NGN商用网发展策略
    6.1 国内外NGN技术发展趋势
        6.1.1 NGN顺利走出实验阶段
        6.1.2 NGN发展仍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6.2 济南网通公司NGN网络发展策略
        6.2.1 中国网通网络转型总体思路与原则
        6.2.2 山东网通NGN发展策略
        6.2.3 济南网通NGN业务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1.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nsediting
        1.1.2 Overview of Newsgd.com
        1.1.3 Responsibilities of a transeditor at Newsgd.com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3 Outline of the report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2.1.1 Parallel texts
        2.1.2 Information collection
        2.1.3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study
    2.2 Transediting process
        2.2.1 Routine of transediting at Newsgd.com
        2.2.2 Tools used in the transediting
    2.3 Post-transediting management
        2.3.1 Quality control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2.3.3 Glossary collection
3.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3.1 Over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3.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3.3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3.4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translatology and news transediting
4.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C-E news transediting
    4.2 Adaptive selections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4.2.1 Lexical level
        4.2.2 Syntactic level
        4.2.3 Discourse level
    4.3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ultural dimension
    4.4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5.CONCLUSION
    5.1 Summary
    5.2 Reflections
        5.2.1 On news transediting and eco-translatalogy
        5.2.2 On transediting job as a transeditor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5.3.1 Limitations
        5.3.2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
    Appendix A Glossary sheet
    Appendix B Practice materials

(10)中国联通新一代结算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结算的概念
    2.2 结算系统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2.3 与结算系统相关的管理理论
第3章 中国联通结算系统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联通信息化现状
    3.2 中国联通结算系统的建设历程
    3.3 中国联通结算系统现状
    3.4 结算系统存在的问题
    3.5 原因分析
第4章 中国联通结算系统需求分析及设计思路
    4.1 需求分析及设计目标
    4.2 设计原则及设计思路
    4.3 设计流程
第5章 中国联通新一代结算系统的设计
    5.1 设计概述
    5.2 业务流程设计
    5.3 数据模型设计
    5.4 应用功能设计
    5.5 系统集成设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设计应用
    6.2 研究结论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网通再度选用Portal计费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2]校园网Web接入认证及其在Shibboleth中的应用[D]. 陈冠桥.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3]基于WEB方式的网络接入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志权.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4]融合IMS可管可控的P2P流媒体系统方案设计与分析[D]. 刘俊轩.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5]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研究[D]. 米川.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6]我国电信资费上限规制研究[D]. 曾进.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6)
  • [7]济南NGN商用实验网分析[D]. 王俊玲.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8]网通再度选用Portal计费解决方案[J]. 高文斌. 计算机与网络, 2003(01)
  • [9]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浦恩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10]中国联通新一代结算系统分析与设计[D]. 丛新法. 山东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网通再次选择Portal计费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