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生态美学初探

校园环境生态美学初探

一、校园环境生态美学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守森[1](2022)在《中国乡村美学研究导论》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人类的故乡,乡村,不只是地域空间,也是文化空间,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重要发源地。乡村美学,理应成为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乡村生活环境中,在乡下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器具制作、人性人情、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以及相关的文献、典籍、诗词歌赋中,蕴藏着既不同于外国乡村,也不同于现代城市的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资源,亦深隐着民族乃至人类共通性的审美心理生成的奥秘。将中国乡村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加强对中国乡村审美人格、审美观念、审美创造、审美环境、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既有助于为民族振兴探寻文化之根,亦可为中国当代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提供审美维度的借鉴。

潘军[2](2021)在《高职生态美育的时代观照与体系构建》文中指出后工业文明时代要求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社会与人生。文章认为,高职院校应重视其教育本义,引入生态美育教学理念,构建生态美育教学体系,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从"技术人"向"生态人"飞跃,从"技术地栖居"向"诗意地栖居"升华。

张卫亮,王月,李博文,郑恺耀[3](2021)在《正能量活力场在吉林省高校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基于场所精神的实践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主要体现在正能量精神的影响力。一个高校公共空间的良好氛围营造建立,能直接作用于高校师生并一定程度上推进社会进步发展。校园氛围能提升师生的荣誉感和提高自我价值,可以在开放、多元、和谐、共生的环境中增进人与社会的沟通和对话。同时,老师和同学在高校校园空间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也会影响作用环境场所空间的整体记忆印象和知觉感官特征,使校园的场所特征也在不断建构和延续,使校园公共空间成为满足高校需求、凸显校园特色的复合载体。也更好地突出功能,培养人才,发展好国家的教育政策。

艾伦[4](2021)在《教育装备美学》文中研究指明从哲学美学与生态美学出发,讨论教育生态美学与工具/装备美学的问题,最终得出将教育装备美学定位于教育广义生态美学范畴的结论。

周豪[5](2020)在《基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某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校园景观的设计大多千篇一律,当然也不乏优秀的景观设计案例。本次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以山水元素作为校园环境的一个主要特色。因此在设计中依托环境本身所具备的地形、水源、林地等自然景观要素,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画进行分析,研究其对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造园艺术的影响。将所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本次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增加校园景观中的文化内涵和“诗意”的人文情怀。本文首先对山水画论的相关着作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传达出来的美学价值,如:自然生态美学、空间意境、文人情怀等。让校园景观在满足形式美的同时,满足功能和文化传承的需求,使其都更具特色和创新意义。因此本文旨在从中国传统山水画论中汲取养分,将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中的“二维”形象进行排列组合,实现“三维”空间的表达,并最终进行成果展示。在传统山水美学与当代校园景观设计融合的同时,做到既能承接山水美学的修养和价值,又能够做到推陈出新,不因循守旧,塑造出遵循科学、与时俱进、生态自然、意境美好的校园景观,更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气质。

余雅君[6](2020)在《中国城市民谣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谣朴实优美、易于传播,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历史发展,特别在现代社会,源于乡土的民谣已经越来越罕见。而作为流行音乐的分支,民谣音乐却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与喜爱。民谣经历了从先秦至今的发展、从《诗经》的“风”——《桃夭》到赵雷《成都》的转变,其古今意义已大有不同。民谣带有文学属性和音乐属性,在近现代发展中,两种属性逐渐分离。城市民谣属于流行音乐门类的民谣,但又和流行音乐在歌曲形式、音乐制作和表演场地等有所不同,是一种由生活或曾经生活在城市的个人或乐队表达情感、有城市青年群体等特定听众,在城市内生产并流通,能够产生公共文化影响,以简单的乐器创作、吉他伴奏为主的一种民谣音乐类型。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民谣,在市场经济深入、城市化全面推进、商品经济大潮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背景下,民谣歌手用细腻的心思和独特的方式记录了时代的变化,用诗化的语言深情弹唱着个人遭遇、社会生活,表达出在当今生活的压力下民众渴望“远方”和“诗意”生活的情感诉求,表面上是生活化、诗意性的表达,实则蕴含着一定的生态审美意识。中国城市民谣蕴含的生态审美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生态审美意识与大地伦理观。有大量城市民谣歌手创作的灵感来自于自然、取材于“大地”,所以在城市民谣中对自然美景的描写随处可见,江河湖海、风雨雷电等自然景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动植物无不成了歌手们吟唱地对象,包含着“万物有灵”“以自然为友”的生态观和“诗意地栖居”的生活理想。城市民谣对自然景观、动植物的描写表面上蕴含着以自然为友等自然审美意识,实则包含着歌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地伦理观。其次是社会生态审美意识。城市民谣在建构半公共半私人化的城市空间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促进了城市生态文明建构。而且城市民谣作为一种艺术消费具有“共享性”“复效性”和“互动性”之外,还具有“节约性”。城市民谣在制作成本、演出乐器和设备、演出场地的布置上相对其他流行音乐而言都具有“经济性”,其内容也表现出对市场经济下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抵制,蕴涵着一定的经济、节约的经济生态意识。最后是家园意识。21世纪以来,商业化的浪潮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但精神压力随之也越来越大。而民谣歌手的生活最初大多比较艰辛的,因为他们不像流行音乐那样,有完善的运营机制和商业化的操作,最初大多是在街头演唱,或者酒吧、Live House等地方驻唱,所以这种在城市生活的漂泊感和生活带来的压力、紧迫不安等感受自然地被歌手们写进了歌词里面,歌词中的怀念“家园”和寻找“家园”意识也显而易见。

赵蕊[7](2020)在《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大量纷繁复杂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当代建筑表皮的体化现象和趋势已十分明显。本文以体化建筑表皮为研究对象,搭建起一个对其现象发生阐释、内在构成逻辑、深层审美内核为主要体系的独立研究框架。并分别从本体的生态关联及组织逻辑视角,提出体化建筑表皮的内在机制;从创作者的审美意象及接受者的审美感知视角,构建出深化的审美理论。据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演进趋向分析可见,高速更迭的信息时代下,广泛的信息共享及交互促进了多领域的科技进步。主动式生态观的介入,显现着建筑创作对环境问题的思辨,以及人们对建筑表皮生态功能的需求和关注。复杂性科学、数字化构建、参数化生成等技术理论的辅佐,加剧了时代文化观念的嬗变,也引发人们对建筑表皮的媒介性、交互性、信息性等方面提出更多要求。这些共同赋予了体化建筑表皮充分的生存语境。以生态视域为建筑创作逻辑基础的时代导向下,生态属性关联是建筑表皮体化现象的内在动因,其本质亦是基于生态功能承载需求所衍生出的一种形式改变。在承载控制自身能耗、整合外部资源、改善周边环境等生态目的的驱动下,形式探索也反映了当前建筑创作对环境问题的思辨。同时,复杂的体化建筑表皮形态蕴含着内在的组织逻辑,本文将其拆解为三种全新的形式语言:强调层级配合的分层属性、强调拆解整合的体块属性、强调维度扩展的机理属性。多元化的组织方式印证了发生于当前建筑创作领域中的形式语言逻辑重构,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机制和秩序法则,重塑了以往人们对事物非单一化模式的审美认知。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以创作者和接受者的视角,构建出体化建筑表皮的深化审美理论层级。当前,作为创作主体的建筑师信息涉猎广度不断增加,视角随之扩大,更多外部因素赋予了创作时审美意象生成的来源。它们显现出符号化提炼、加工的特质,且最终的形式表现受制于意象生成机制的影响。以意象美学为理论指引解读体化建筑表皮,实质上梳理了从诱发灵感到实体再现的过程,其内在反映出当前对人文主义精神内核及环境重塑性关注的本质。对于作为接受客体的大众,本文以感知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阐释了该视角下对体化建筑表皮从感知呈现到触发记忆,再到引发关注转向的递进过程。大众的感知记忆及感知思考,解读了发生于当下的集体关注转向,人们愈发注重建筑表皮在媒介、交互、信息方面的属性和作用。因而,体化建筑表皮亦是时代审美趋向的物质载体,并扩展为以大众需求为基础,衍化、生成契合该需求的审美形式表现。它反映出当前人们对单一化形式的反叛,展现了对创新性和复杂化审美维度的认同。对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意象及审美感知研究,亦是对其自身价值及未来建筑表皮创作趋向的深入剖析和研究。

张丽娜[8](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它主要是通过对人的思想的引领帮助人们追求高远的人生目标、高尚的道德品质及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共生,从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愿景。生态审美是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进而探索人与社会、与自身的多重审美关系,它是人与世界生命联结的本真存在方式。生态审美教育是通过生态审美之境促进人与世界发生本真联结,以此激发和唤醒个体内在的生态审美本性,改善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关系,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谐。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及生态审美教育促进人与世界和谐的教育旨归,生态审美教育符合当前国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成为生态文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担当。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以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点,遵循生态审美教育的产生、生态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依据、生态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证。全文共分绪论,生态审美教育的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四要素中主体、客体、介体、环境的生态审美教育实施四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是缘起生态环境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加剧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忽视对人的情感的关注导致有效性不高的现实。基于此,本文提出将生态审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濡养人的生态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感动力和观念基础。生态审美教育是生态文明时代新产生的美育理论形态,它是生态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对生态危机有着现实的审美救赎之意。生态审美教育自身有着独特的内涵、本质及功能,对其进行界定是研究的起点。生态审美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审美智慧为其根基之源,西方生态美学思想是其借鉴。明晰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本质及功能,力求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生态审美教育原为文艺学研究的范畴,将生态审美教育置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生态审美观、习近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其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导引人自觉确证并体现自己的本质及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单向度的人及人生存的不和谐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之惑。生态审美教育以生态审美的情感濡养人的生态德性品质、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谐。生态审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帮助人们扬弃异化及促进自身与世界和谐的审美救赎之路。生态审美教育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体实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四要素。首先,教育者是生态审美教育的主导者,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既是其胜任生态审美教育角色的关键,也是提升自我人格素养并以生态审美的人格影响受教育者人格的保障,更是生态审美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提。为此,教育者从理论和实践维度提升自身的生态审美素养至关重要。其次,生态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生成。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生成是教育者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系统有效开展生态审美教育实现的。教育者关注并满足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需要,提升其生态审美素养及塑造生态审美人格,生成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审美生存一代新人。再次,生态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是教育者通过设定恰适的目标并将一定的生态审美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方法传导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借助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三方面的介体以完成生态审美教育内容的传导及生态审美价值观念的传承。最后,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受一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生态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按照生态美的规律创设的生态审美教育环境能够彰显生态美的环境对生态审美教育的功用,使受教育者获得生态美的愉悦体验,从而使其思想和灵魂得以滋养。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审美教育裨益于人们对生态美好生活的追求。从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及人性对美的诉求,生态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性的完整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前景。

王璨[9](2020)在《基于生态认知的北京高校雨水花园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4年11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至今已有三批30个城市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海绵城市大兴建设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公众参与的缺乏导致市民质疑海绵城市的成效并阻碍其推广,已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最大障碍。公众参与的实现依靠公众宣教,作为海绵城市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公众宣教在美国、瑞士等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国民提供了认知海绵城市的途径与渠道。我国海绵城市公众宣教发展缓慢,前进之路道阻且长。在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基础力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宣教,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校园雨水花园以可视化雨水路径表达雨水生态,展示雨水循环的复杂过程、低影响技术措施的工作原理及功能,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海绵城市宣教的有力工具。生态教育是雨水花园的重要功能,本文以北京高校学生在已建成的校园雨水花园中的生态认知效果为导向,进行高校雨水花园设计策略研究。本文通过对生态认知与空间认知相关理论的研究,从生态认知在雨水花园中的表达、认知主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和雨水花园认知环境构成三方面,构建雨水花园生态认知框架。结合对北京7所高校建成雨水花园的实地调研,构建生态认知效果评价因子集,从空间特征生态认知要素、空间对象生态认知要素和空间符号生态认知要素角度将其分为12组,共38项因子。选取其中4所高校雨水花园作为样点发放调查问卷,利用IPA分析法研究空间特征要素的生态认知效果,从生态美学认知、雨水知识认知、生态道德认知角度研究空间对象要素的生态认知效果,以满意度分析法研究空间符号要素的生态认知效果,研究要素在提高认知识别度、加强信息展示和传达等方面的手段和效用。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从空间生态可视化优化,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优化和生态宣教设施优化三个角度提出高校雨水花园设计策略,为以生态认知为导向的雨水花园设计提供思路,并以北京交通大学信息中心雨水花园方案设计的形式进行策略响应。

何文婷[10](2019)在《生态美学视域下迟子建小说的儿童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后工业文明的子民,我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性带来的一切便利的同时,也深感被文化所豢养的束缚,日渐觉得“世界的失去”。然而,在迟子建的笔下,我们却看到一个“鸢飞鱼跃”、“万物共生共荣”的生机勃勃的世界,在她蓄满温情的文字里,我们咂辨出生命的绿、爱的红和纯洁的白。迟子建作为大兴安岭的女儿,她带着一股山林的生鲜之气而来,不攀附不献媚不附和于大流,以她的文字将这些现代文明的弊病一一揭露,用她独特的整体性观念、生态美学眼光观照世界,用她特有的温情呼吁人们对社会对自然和谐生态的关注。本文以生态美学为视角,分析迟子建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从中探寻作家整体性世界观,生态美学视野,以及作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忧思,对生命的无限温情与救渡。本文除绪论外分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为总论部分。首先厘清生态美学理论的源流,从世界观及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其次从生平经历、访谈及作品中,探寻迟子建生态美学思想的来源。最后探讨(自然、伦理、制度)三种生态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第二、三、四章分别从自然生态、伦理生态、制度生态等向度切入,从这三个向度下分类出的更具体的生态环境中以生态美学理论分析迟子建小说中的儿童形象,表现出她在作品中对自然界事物的青睐、对现代文明进程的担忧和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二、校园环境生态美学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园环境生态美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乡村美学研究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乡村的审美人格
    (二)中国乡村的审美观念
    (三)中国乡村的审美创造
    (四)中国乡村的审美环境
    (五)中国乡村的审美价值
    (一)乡村与城市
    (二)中国乡村与西方乡村
    (三)中国当代乡村与传统乡村

(2)高职生态美育的时代观照与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时代观照
二、现代“和谐职业人”培养呼唤高职生态美育
三、高职生态美育的体系构建
结语

(3)正能量活力场在吉林省高校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基于场所精神的实践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场所精神概述
二、吉林省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场所精神营造所面临问题
    (一)缺乏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和内涵意义
    (二)缺乏人性化的方面
    (三)空间类型乏味单调
    (四)忽视了自然生态美学的建设
三、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场所精神营造建设的意义
四、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构成创新
    (一)基于定向方位综合感的校园公共空间活力场建设
        1.建筑空间布局
        2.空间尺度
    (二)基于场所范围身份认同的校园公共空间活力场建设
        1.弘扬和传承自然和建筑的区域场所精神
        2.不同交流场所的多样性和参与[5]
五、正能量与活力场在吉林省校园公共空间中的实践应用
    (一)弘扬中华悠久传统文化,丰富大学生课外休闲生活
    (二)基于场所精神,从场所定位和身份认同两个方面着手
    (三)从大学环境氛围营造、大学文化、大学建筑、大学景观和大学空间尺度等方面着手
六、结束语

(4)教育装备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哲学美学
    1. 美学学派与研究对象
        (1)本体论学派
        (2)艺术论学派
        (3)心理论学派
    2. 美感的主体与客体
    3. 生态美学
        (1)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2)狭义生态美学与广义生态美学
        (3)生态美学的主客体性
        (4)生态美学与美学
二、本文对生态与生态美的认识
    1. 生态系统的构成
    2. 生态美学的主体
    3. 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性
    4. 生态与熵减过程
三、教育美学
    1. 教育美学综述
    2. 教育生态美学
        (1)教育生态
        (2)教育生态美
        (3)教育产业化问题
四、工具/装备美学
    1. 工具/装备与哲学美学的关系
    2. 工具/装备的科学技术之美
    3. 工具/装备审美的非主体性
五、教育装备审美
    1. 教育装备生态美学
        (1)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2)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作用
    2. 教育装备在审美中的地位
        (1)审美客体的体现
        (2)既非审美主体亦非审美客体的体现
六、结语

(5)基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某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品信息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理论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观点
第二章 山水景观校园研究现状
    第一节 古代山水景观校园研究
    第二节 近代山水景观校园研究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山水景观校园研究
第三章 中国传统山水画传达的美学价值
    第一节 自然生态美学价值
    第二节 空间意境表达
    第三节 文人情怀的呈现
第四章 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第一节 山水画构图对园林空间布局的影响
        1、主次分明
        2、虚实相生
    第二节 山水画境在园林景观中的营造方式
        1、造景手法
        2、空间意境
    第三节 山水画对园林造景元素的搭配影响
        1、水景
        2、山石
        3、植物搭配
        4、建筑
第五章 某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第一节 项目背景
    第二节 设计定位与理念呈现
    第三节 设计方案整体规划
        1、景观轴线
        2、校园景观功能布局
        3、自然式与规则式结合的道路系统
        4、植物配置
        5、画境入园
    第四节 空间营造
        1、横向空间
        2、竖向空间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城市民谣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理论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民谣的相关研究
        (二)生态审美意识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目的及思路
第一章 中国城市民谣的概念、渊源及生态审美倾向
    第一节 中国城市民谣的概念
        一、“民谣”之古今异义
        二、城市民谣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城市民谣的产生渊源
        一、先秦至民国
        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三、20世纪80代年至90年代
        四、21世纪00年代至今
    第三节 城市民谣的生态审美倾向
        一、生态审美意识的内涵和外延
        二、城市民谣与诗意的栖居
第二章 中国城市民谣的自然生态审美与大地伦理
    第一节 中国城市民谣的自然生态审美意识
        一、对自然景观的审美
        二、对植物动物的审美
    第二节 大地伦理观
        一、城市民谣创作中体现的大地伦理意识
        二、城市民谣作品中体现的大地伦理意识
第三章 中国城市民谣的社会生态审美意识
    第一节 城市民谣参与生态城市审美空间的建构
        一、酒吧、LIVEHOUSE与街头等空间参与生态城市建构的方式
        二、歌词中城市街景的融入
    第二节 城市民谣作为艺术消费的经济性
        一、艺术消费的经济性
        二、城市民谣的经济性
第四章 中国城市民谣蕴含的家园意识与生态审美
    第一节 城市的游荡者与无家状态
        一、在城市中飘泊
        二、对城市的逃离
    第二节 中国城市民谣的归家主题
        一、对“印象家园”的怀念与回忆
        二、对“诗意家园”的向往与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综述
        1.2.1 关于建筑表皮的研究现状
        1.2.2 建筑美学及相关美学理论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相关概念界定
        1.3.4 论文框架
第2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理论建构
    2.1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演进趋向
        2.1.1 地位从属阶段
        2.1.2 自我独立阶段
        2.1.3 主动表达阶段
    2.2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生存语境
        2.2.1 主动式生态观的介入
        2.2.2 媒介价值观的转向
        2.2.3 非线性科学观的加持
    2.3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理论
        2.3.1 生态美学
        2.3.2 构成美学
        2.3.3 意象美学
        2.3.4 感知美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关联
    3.1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策略拆解
        3.1.1 针对性功能策略
        3.1.2 复合性功能策略
    3.2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叙事语言
        3.2.1 仿生叙事语言
        3.2.2 自然叙事语言
        3.2.3 可持续叙事语言
    3.3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构建原则
        3.3.1 适应性原则
        3.3.2 高效原则
        3.3.3 生态审美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组织逻辑
    4.1 体化建筑表皮的形式语言
        4.1.1 分层构建
        4.1.2 体块穿插
        4.1.3 肌理塑造
    4.2 体化建筑表皮的平衡机制
        4.2.1 构成元素的组织平衡
        4.2.2 形态的动势平衡
        4.2.3 光影的情感平衡
    4.3 体化建筑表皮的秩序建立
        4.3.1 中心消隐秩序
        4.3.2 逆抽象秩序
        4.3.3 无序的有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意象
    5.1 审美意象的灵感诱发
        5.1.1 人文为根
        5.1.2 艺术为邻
        5.1.3 自然为居
    5.2 审美意象的符号转换
        5.2.1 源自生活的物象对照
        5.2.2 源自联想的隐喻创造
        5.2.3 源自族群的认知轮廓
    5.3 审美意象的生成机制
        5.3.1 相似性机制
        5.3.2 聚合性机制
        5.3.3 延续性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感知
    6.1 审美感知系统的拓展
        6.1.1 改变知觉单一结构
        6.1.2 打破表意直白属性
        6.1.3 拓展视角转换机制
    6.2 审美感知记忆的触发
        6.2.1 强调差异化凸显
        6.2.2 注重认知度逆转
        6.2.3 实现动态性转换
    6.3 审美感知关注的转向
        6.3.1 关注信息和影像
        6.3.2 强化交流和互动
        6.3.3 参与消费和娱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和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审美教育的缘起
    第一节 生态危机及审美救赎
        一、文明时代的生态危机
        二、生态美学的审美救赎
    第二节 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本质及功能
        一、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
        二、生态审美教育的本质
        三、生态审美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资源
        一、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美学智慧
        二、生态审美教育的西方资源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审美观
        三、习近平“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现实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追求与现实困境
        二、生态审美教育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扬弃之路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养成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的构成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养成的作用
        一、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是有效实施生态审美教育的前提
        二、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是提升自身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者的生态审美素养是胜任生态审美教育角色的重要保障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生态审美素养的发展
        一、理论之径
        二、实践之行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
    第一节 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内在依据
        一、生态审美需要是一种本性需要
        二、生态审美需要是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
        三、生态审美需要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条件
        一、正视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需要
        二、重视受教育者自然感性的培养
        三、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取向
        四、塑造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人格
    第三节 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路径
        一、家庭是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起点
        二、学校教育是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重点
        三、社会是受教育者生态审美生成的支点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生态审美映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目标设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的旨归
        二、生态审美教育目标的设置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生态实践观教育
        二、整体和谐为美的生态审美观教育
        三、诗意栖居生态生存观教育
        四、亲和仁爱生命观教育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方法及应用
        一、生态审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
        二、生态审美教育方法的探索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
    第一节 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体验
        二、有助于受教育者内化并践行生态审美教育内容
        三、有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人生境界
    第二节 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及特性
        一、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的原则
        二、生态审美教育环境创设凸显的特性
    第三节 创建生态审美教育环境
        一、选取绿色温馨生态审美教育自然环境
        二、构筑主体间性生态审美教育人际环境
        三、营造富有诗意生态审美教育氛围
结语:生态审美教育——生命家园的回归之旅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生态认知的北京高校雨水花园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海绵城市中暴露的公众教育问题
        1.1.2 高校是生态教育的核心场所
        1.1.3 雨水花园是易认知的生态教育工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绵城市公众教育
        1.2.2 生态认知
        1.2.3 校园环境认知
        1.2.4 高校雨水花园
        1.2.5 雨水花园建成环境评价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5.1 论文框架
        1.5.2 技术路线
2 生态认知在雨水花园中的表达
    2.1 雨水花园相关理论研究
        2.1.1 雨水花园的概念与分类
        2.1.2 雨水花园的组成要素
        2.1.3 雨水花园的生态教育
    2.2 生态认知相关理论研究
        2.2.1 认知心理学理论研究
        2.2.2 生态认知的概念
        2.2.3 生态认知的组成
        2.2.4 生态认知的途径
    2.3 空间认知相关理论研究
        2.3.1 认知空间的分类
        2.3.2 空间认知模式的分类
    2.4 生态认知主体在雨水花园中的行为和心理
        2.4.1 人的行为活动与生态认知
        2.4.2 人的心理需求与生态认知
    2.5 雨水花园中的生态认知
        2.5.1 生态认知的过程
        2.5.2 生态认知的作用
        2.5.3 生态认知的层次
    2.6 雨水花园生态认知环境的构成
        2.6.1 雨水花园非物质环境
        2.6.2 雨水花园物质环境
        2.6.3 生态认知环境之间的关系
    2.7 雨水花园生态认知空间的分类
        2.7.1 感知空间
        2.7.2 认知空间
        2.7.3 符号空间
    2.8 雨水花园生态认知框架
    2.9 本章小结
3 北京高校建成雨水花园的生态认知效果调研方案设计
    3.1 调研背景
        3.1.1 北京市降水情况与雨水利用需求
        3.1.2 北京高校雨水收集利用可行性分析
        3.1.3 北京高校雨水花园建设情况
    3.2 调研方案
        3.2.1 调研对象
        3.2.2 调研内容
        3.2.3 调研方法
        3.2.4 数据收集与整理
        3.2.5 数据分析
    3.3 基于生态认知的北京高校雨水花园的生态认知要素研究
        3.3.1 空间特征的生态认知要素
        3.3.2 空间对象的生态认知要素
        3.3.3 空间符号的生态认知要素
    3.4 北京高校雨水花园的生态认知效果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北京高校建成雨水花园的生态认知效果研究
    4.1 调研概况
    4.2 问卷样点的校园建成雨水花园现状分析
        4.2.1 选址分析
        4.2.2 雨水管理目标分析
        4.2.3 生态认知要素分析
    4.3 问卷调研结论
        4.3.1 问卷调研结果汇总
        4.3.2 生态认知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认知的北京高校雨水花园设计策略
    5.1 空间生态可视性优化策略
        5.1.1 景观要素指引雨水路径
        5.1.2 空间地形生态可视化
        5.1.3 植物配植渲染生态氛围
        5.1.4 动态水景塑造生态活力
    5.2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的优化策略
        5.2.1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的选择策略
        5.2.2 基于生态认知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的提升策略
    5.3 生态宣教设施优化策略
        5.3.1 完善标识解说系统
        5.3.2 景观小品设施的宣教
    5.4 设计策略的应用——以北京交通大学信息中心雨水花园为例
        5.4.1 空间生态可视性优化策略应用
        5.4.2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优化策略应用
        5.4.3 生态宣教优化策略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生态美学视域下迟子建小说的儿童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珍爱我们的源头
    (一)生态美学
        1.理论来源
        2.理论意义
    (二)迟子建的生态美学思想来源
        1.故乡与童年的影响
        2.对于城市生活的不适
    (三)生态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1.自然生态
        2.伦理生态
        3.制度生态
二、原天地之美
    (一)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
        1.晶莹冰雪
        2.莽莽森林
        3.滔滔江河
        4.其他自然生态
    (二)充满灵性的动物伙伴
三、人世冷暖
    (一)时远时近的火光
        1.“最早的老师”
        2.无限度的爱
        3.辛酸而有代价的幸福
    (二)校园里的世界
        1.消逝的一脉清流
        2.校园读书郎
    (三)最是人影难忘
        1.邻居好,无价宝
        2.他们的如花世界
四、拘谨与张扬
    (一)风俗制度生态
        1.节日习俗
        2.宗教信仰
    (二)社会政治制度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校园环境生态美学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乡村美学研究导论[J]. 杨守森. 文史哲, 2022(01)
  • [2]高职生态美育的时代观照与体系构建[J]. 潘军. 艺术教育, 2021(10)
  • [3]正能量活力场在吉林省高校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基于场所精神的实践应用研究[J]. 张卫亮,王月,李博文,郑恺耀.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1(10)
  • [4]教育装备美学[J]. 艾伦.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14)
  • [5]基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某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为例[D]. 周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中国城市民谣的生态审美意识研究[D]. 余雅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D]. 赵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审美教育研究[D]. 张丽娜. 湖北大学, 2020(01)
  • [9]基于生态认知的北京高校雨水花园设计策略研究[D]. 王璨.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生态美学视域下迟子建小说的儿童形象研究[D]. 何文婷. 温州大学, 2019(01)

标签:;  ;  ;  ;  

校园环境生态美学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