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一、发展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辛兵[1](2021)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鉴别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鉴别和评估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是科技教育实践的重要任务。本文围绕以何种模式鉴别、各鉴别模式的特质两个问题展开探索,梳理和比较国内外相关实践工作,发现测评、竞赛—筛选、培养—筛选是三种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鉴别的主要模式,其鉴别的特质各有指向且随着实践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了多要素、多方法、多阶段、多维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鉴别体系,并提出了实践建议。

阎琨,吴菡,张雨颀[2](2021)在《社会责任感:拔尖人才的核心素养》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论证社会责任感是拔尖人才的核心素养。文章首先厘清了培养拔尖人才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对理论和模型的梳理,分析了拔尖人才社会责任感的深刻内涵和重要组成元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社会责任感与拔尖人才其他特质之间的供给关系。最后,论文对我国拔尖人才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提出了具体建议,为拔尖人才培养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董晓雨,张艺琳,张洁,范秀珍[3](2021)在《内在科研动机和内隐智力信念在团队氛围与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间的中介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团队氛围对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以及内在科研动机和内隐智力信念在两者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山东省6所院校的305名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人环境匹配创造力量表、团队氛围量表、内在科研动机量表以及内隐智力信念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SS 23.0宏程序Process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创造力得分为(52.39±6.14)分;团队氛围对创造力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66, P<0.001);内在科研动机在团队氛围与创造力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37.8%;内隐智力信念对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具有正向调节作用(β=0.117,P<0.05)。结论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创造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内在科研动机在团队氛围与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内隐智力信念可增强团队氛围对内在科研动机的影响。建议护理教育者应重视团队氛围的培养,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内隐智力信念,增强其内在科研动机,从而提升创造力水平。

施建农[4](2021)在《四问儿童创造力》文中提出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而且是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也许不可以培养,但一定可以被扼杀,这就取决于我们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我们搜集了父母关于儿童创造力的各种疑问,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创造力研究专家施老师来一一解答。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吗?父母都很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创造力,这个答案显然是十分肯定的。但是在分析儿童创造力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是创造力这个核心问题,否则对于儿童创造力的表现,就无从谈起了。

程晨[5](2021)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经济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经济学家,他常被看作新古典主义的典型代表,他的局部均衡的静态范式受到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极大推崇。不过,他的思想体系中有大量涉及演化、动态范式的思想内容并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呈现,这些内容虽然受到以均衡理论为框架的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冷落,但其中却包含许多真知灼见,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理解一个真实、复杂的马歇尔的必经之路。从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马歇尔凭借他的名言——“经济学的目标(mecca)应当在于经济生物学”,以及《经济学原理》中包含的生物学隐喻,被一些演化经济学家看作是演化经济学的鼻祖,但是,对他的评价大多止于他对生物学和经济学学科融合的推崇,一旦涉及具体的理论内容,往往还是将他的思想与新古典理论的静态性与均衡性相联系,马歇尔也因此招致了对他的“不彻底”的演化思想的非议。对于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本身来说,无论是主流经济学的冷落,还是新兴经济学分支的部分解读,都不免是一种从已有框架或理论出发的后视之见或评价。这些评价或许具有启发意义,但是从现有的各个理论框架出发,那些“不重要”或“不正确”的内容恰恰可能是理解真实马歇尔的关键部分。只有立足于他的时代与背景,了解他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发展,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他的经济体系与理论建构,对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者来说,这点尤为重要。因此,笔者不是从现代主流经济学或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角度重构他的经济演化思想体系,而是从马歇尔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出发,考察马歇尔演化认知的思想源泉,从而发掘他的经济演化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意识,以及他围绕这一问题所展开的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除了《经济学原理》(1890)之外,还包括马歇尔早期与夫人合着的《产业经济学》(1879)、晚期的主要着作《产业与贸易》(1919),另外,本文还重点关注了马歇尔在不同阶段的文章、演讲与通信。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章或演讲主要包括:《机器》(Ye Machine,1868)、《论工人阶级的未来》(The Future of Working Classes,1873)、《分配与交换》(Distribution and Exchange,1898)、《经济骑士精神的社会可能性》(The Social Possibilities of Economic Chivalry,1907),1875年马歇尔从美国回国后在剑桥大学的演讲“美国产业的一些特征”,1885年担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的就职演说“论经济学现状”等。本文首先从古典传统与剑桥的学术氛围、生物学说、历史主义、人道主义四个方面,考察了马歇尔经济演化问题的思想源泉。他与亚当·斯密一样关注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他同约翰·穆勒一样,对当时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充满了同情。在剑桥大学浓厚的道德哲学的学术氛围中,他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充满了兴趣,但由于改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强烈意愿,他逐渐放弃了精神科学的研究,转而致力于钻研政治经济学。19世纪生物进化学说、有机体论的进展,进一步加深了马歇尔对演化的认识。他用进化概念来说明人的可变性,其重点不是放在人的物种进化上,而是着重于人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历史主义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经济过程连续性、动态性的认识。马歇尔逐渐认识到,人类所处的某个时代的经济生活只是历史发展到一个特定时刻的产物。他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宽泛定义、对经济理论“相对性”的强调、对整体主义的部分认同,以及他所接受的人性演化的观点,都一定程度上来自历史学派的细心分析。马歇尔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的幼年学习经历,他所看到的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以及他面临的激烈的社会矛盾,加上上述来自古典的、道德哲学的、进化论的、历史主义的思想一起,共同形成了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问题——贫困是否必然。正是现实中的贫困问题使得马歇尔执着于经济长期发展的可能性,他渴望抛弃古典经济学关于工人阶级未来可能性的悲观结论,他用渐进演化的思想取代了悲观的社会静止论。接着,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展现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第一,考察马歇尔经济演化思想中的人性基础,即他对人本身的可演化性的说明。马歇尔致力于打破传统经济学中固定的、外生的人性预设,建立内生的、可演化的人性模型,这是马歇尔经济演化思想的基础与关键所在。贫困是贯穿马歇尔职业生涯的问题,他认为贫困的根源就是贫困本身,而不是所谓的人性中的某些固定要素。他始终关注“人的能力”的发展,这在他早期的心理学文章中已经得到了详细的阐释。在早期心理学文章“Ye Machine”(1868)中,他构造了一个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人类心智模型,探究了外部环境与机器内部互相作用与演化的过程,以及通过自由教育与道德教育扩展机器力量的可能性。接着,他从早期心理学中的演化人性,转而对经济学中的人性进行思考。他用“正常”这一概念工具来构建经济学中的人性模型,人的“正常”动机与具体的情景(时间、地点、主体)相联系,是随着具体环境而变化的,“正常”结果也是随着情境而变化的。人是内生于经济变化过程之中的,人的可演化、可发展的前提便是,他不可能是所谓的“经济人”或“理性人”,而是“有血有肉”(a man of flesh and blood)的人。第二,马歇尔专注于研究经济演化过程中的报酬递增,并认为人与组织的演化是报酬递增的源泉。他将人类看作是抵抗自然界报酬递减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希望、自由、变化能够给人带来的“活力”,“用进废退”意味着才能可以因使用而得到增加,而人类本身就可以因为喜爱发展才能而发展才能,这促使马歇尔坚信人的发展是经济进步的源泉。马歇尔对劳动力的描述,暗含了人类与自然生物的不同之处,即人类可以为了自身卓越而追求“更高的能力”,拓展新的活动,因此养成一系列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更好的生育观)与优良品质。这种对人的生产效率的强调,构成了一个以追求“更高的才能”为基础的正向反馈机制。组织的分化与一体化是有机体论对马歇尔影响的集中体现,在组织演化的过程,知识被创造与组织起来,不断在个别企业内外流动,成为新的知识的基础,这是马歇尔对创新积累性的基本观点。更为重要的是,马歇尔还强调了人在组织演化中承担的新责任与新角色,这意味着新能力的发展与新活动的产生。这种能力不仅有组织分工所赋予人类的新角色,还包括企业家创造性的活动,马歇尔认为后者的创造往往能够持续几代地发挥难以估计的价值。他还对包括企业家的骑士精神在内的经济骑士精神进行了强调,体现了马歇尔对经济演化过程中人性与道德发展的追求。第三,基于马歇尔的经济演化的理想目标,以及他认为自然自由的演化过程可能带来的危害,他认为国家行为或政府行动有其必要性。他对社会秩序与政治行动的讨论更像是一个务实主义者,而不是建构某种政治理论的理论家。马歇尔指出,自由放任学说带来了一味强调残酷竞争的流行意识,既成事实的贫困造成了一种自动的恶性循环,维持效率所需的第三类物质需求(新鲜空气、阳光、自然风光)难以依靠个人实现,因此,在经济演化过程中,国家行为是有必要性的。尤其是在改善社会生活方面,政府行动比个人努力更加有效。他主张针对三类不同的人群(社会渣滓、技术性工人、上层中产阶级),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与责任感,以实现阶层的跃升。马歇尔将更高的社会秩序建立在人性与道德的发展之上,他对于经济骑士精神的强调,都来源于这种道德与责任的发展。他指出,社会制度应与人性相适应,它有时可以稍稍超出一些人性,以激发人的更高发展,但这种超出不能太多,否则会导致社会倾覆。总之,他认同穆勒在论社会主义的残篇中的观点,即社会改革家提出的一切计划,不能因其名称而得到区别对待,应该以坦率的态度对它们进行审查,不应预先认为它是荒谬的。最后,基于以上的论述,笔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对马歇尔思想中的动态、演化的范式进行了说明,这一动态范式源自于马歇尔对经济学中历史与时间的认识。马歇尔的文本中存在大量的历史分析的内容,他从未将历史方法排除出经济学研究框架,相反,他认为不存在与历史情境无关的普适性经济理论。围绕真实世界展开的经济学应当欢迎任何有建设性的研究工具。马歇尔对历史方法的认同,本质上是其演化原则的体现。马歇尔对演化问题的思考必然涉及长期问题,他很早就意识到,经济研究中的时间因素是一大难题。他强调要在具体经济问题中,用经济力量的“运作”(社会)时间来界定研究的边界,同时还需考虑时间与经济主体、地点之间的联系。时间是不可逆的、连续的,经济过程也是如此,静态方法虽然可以达到精致而简洁,但是其局限性是致命的,它会使经济学逐渐失去解释力。静态方法只是经济学研究的初级阶段,是更高级的、动态的、演化的研究阶段的辅助工具。在日益形式化的现代经济理论所面临的解释性困境中,这些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以上研究:考察马歇尔经济演化问题的思想来源、他围绕经济演化过程所开展的三个方面的研究,以及一些方法论问题,笔者试图展现与“新古典代表人物”这一形象极为不同的马歇尔思想图景,这种对经济演化的过程与未来的思考,与他对人类本身的演化发展的思考紧密相连,这些内容虽然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呈现,但却是全面理解马歇尔思想的关键。

郑永和,王晶莹,李西营,杨宣洋,谢涌[6](2021)在《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文中认为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是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博得先机的重要保障。文章首先从国际格局、现有政策和科技教育现状指出我国急需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然后,基于国际视野动态审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理论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思考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批判性认识和关键问题;最后,在科学学习兴趣、科学教师培养、绿色通道、协同赋能、构建生态和纵向研究等方面对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提出建议,以期推进我国相应的政策布局与实践创新。

王盼盼[7](2021)在《艾略特·艾斯纳人文视角下的艺术创造力培养》文中认为着名的美国艺术教育家艾略特·艾斯纳以美学范式解构艺术创作中的创造性行为,通过对可观察对象之特征的"抽象",找到了创造力的"轨迹"。基于这些"轨迹"与他对创造力内涵的深刻理解,艾斯纳将视觉艺术中的创造力分成多种类型,进而发展出一种类型学。艾斯纳重视学生的自我表达与艺术对心灵成长的重要作用,研究他的创造力类型学可以为美术教师识别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新的参考框架。

何妍,俞国良[8](2021)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制高点”:创造力培养》文中研究表明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基础,关键在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然而,有关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至今仍存在争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一困境,俞国良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应牢固树立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制高点’的教育理念",本期访谈将就相关问题邀请俞教授作深入分析,以期更客观地澄清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创造力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从而为教育工作者在兼顾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曹元洁[9](2021)在《大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创意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

季梦婷[10](2021)在《《教育与学习中的创造力:教师和教育者的指南》(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二、发展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鉴别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以测评为主的鉴别模式
    1.1 以智力为导向的测评工具
    1.2 以创新思维过程为导向的测评工具
    1.3 以领域创造力为导向的测评工具
    1.4 以综合能力为导向的测评工具
2 以竞赛—筛选为主的鉴别模式
    2.1 美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竞赛体系
    2.2 中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竞赛体系
3 以培养—筛选为主的鉴别模式
    3.1 美国以培养—筛选为主的鉴别模式
    3.2 英国以培养—筛选为主的鉴别模式
    3.3 澳大利亚以培养—筛选为主的鉴别模式
    3.4 日本以培养—筛选为主的鉴别模式
    3.5 中国以培养—筛选为主的鉴别模式
4 结语

(2)社会责任感:拔尖人才的核心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拔尖人才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
    (一)出众的认知能力不足以定义拔尖人才
    (二)全球化时代提升拔尖人才的社会责任感是应对危机的必由之路
    (三)高校的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应重视拔尖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二、拔尖人才培养理论和国际模型中的社会责任感
    (一)拔尖人才的社会责任感是个人道德与文化道德的统筹整合
    (二)国际拔尖人才培养模型中的社会责任感
        1. 智慧平衡模型:智慧是拔尖人才存在的前提
        2. 千鸟格互动论:“认知-情意因素”驱动拔尖人才对社会产生责任承诺
三、社会责任感与拔尖人才其他特质之间的供给关系
    (一)社会责任感与认知特质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二)社会责任感是拔尖人才创造性行为的基础
    (三)社会责任感赋予拔尖人才突破狭隘性的力量
四、拔尖人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寻求社会维度和个体内在维度的平衡
    (二)创新拔尖人才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模式
    (三)以服务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实现对社会责任感的内化
    (四)学校与家庭应该协同合作,共同营造培养拔尖人才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3)内在科研动机和内隐智力信念在团队氛围与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间的中介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1.2.2团队氛围量表
        1.2.3 内在科研动机量表
        1.2.4 内隐智力信念问卷
        1.2.5 个人环境匹配创造力量表
    1.3 调查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现状及不同特征研究生创造力得分比较
    2.2 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与团队氛围、内在科研动机、内隐智力信念得分的相关分析
    2.3 团队氛围与创造力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3 讨论
    3.1 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3.2 团队氛围对创造力有正向预测作用
    3.3 内在科研动机在团队氛围与创造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4 内隐智力信念在团队氛围与内在科研动机之间起调节作用
4 结论

(4)四问儿童创造力(论文提纲范文)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吗?
    关于创造力的界定
    创造力的核心要素
        ◎新颖性
        ◎有价值
    对儿童创造力的解释
        ◎每一点新知识的获得和每一种新技能的掌握都是创新
        ◎每个孩子都具有创造力
        ◎孩子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
        ◎孩子的创造力水平是有差异的
创造力的发展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保持生命体征和生命的活力
    ◎社会性发展良好
    ◎智力水平高
孩子的智力水平越高,就意味着孩子的创造力水平越高吗?
    创造力是智力活动的表现形式
    创造力的发挥取决于个人的态度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鼓励孩子提问
    相信孩子,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5)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创新、难点与不足
    1.4 本文在何种层次上谈论马歇尔的演化思想?
2 国内外相关主题研究现状
    2.1 马歇尔着作与相关文集
    2.2 国外研究
        2.2.1 演化思想的来源
        2.2.2 经济演化思想
        2.2.3 争议与评价
    2.3 国内研究
        2.3.1 介绍性研究
        2.3.2 演化相关的研究
    2.4 小结
3 经济演化的思想源泉
    3.1 古典传统与剑桥的学术氛围
        3.1.1 古典政治经济学
        3.1.2 剑桥的学术氛围
    3.2 生物学说
        3.2.1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3.2.2 斯宾塞的社会演化理论
    3.3 历史主义
        3.3.1 德国与英国历史学派
        3.3.2 黑格尔的历史观
    3.4 人道主义者
        3.4.1 马歇尔的现实关怀
        3.4.2 实地考察
    3.5 小结
4 经济演化的人性基础
    4.1 起因:穷人与贫困
        4.1.1 贫困是堕落之因
        4.1.2 论工人阶级的未来
    4.2 人类心智的演化模型
        4.2.1 一个心理学模型
        4.2.2 扩展机器力量
    4.3 人的正常动机
        4.3.1 何谓“正常”
        4.3.2 人的正常动机
    4.4 小结
5 人与组织的演化:报酬递增的源泉
    5.1 人的发展
        5.1.1 人的“活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
        5.1.2 教育与“用进废退”法则
        5.1.3 关键在于新活动而非新需求
    5.2 企业家才能与经济骑士精神
        5.2.1 企业家才能
        5.2.2 经济骑士精神
    5.3 组织与有机体
        5.3.1 组织内涵的演变
        5.3.2 组织的分化与一体化
        5.3.3 组织演化与经济扩张
    5.4 小结
6 国家行为与经济演化的目标
    6.1 国家行为的必要性
        6.1.1 自由放任的危害
        6.1.2 已有贫困的恶性循环
        6.1.3 第三类物质需求
    6.2 经济演化的目标
        6.2.1 理想的社会秩序
        6.2.2 通往理想秩序的路径
        6.2.3 政策主张
    6.3 小结
7 演化思想的方法论
    7.1 马歇尔的历史观
        7.1.1 文本中的历史内容
        7.1.2 历史方法的作用与地位
    7.2 马歇尔的时间观
        7.2.1 依赖于情境的长期与短期
        7.2.2 时间的连续性与不可逆性
        7.2.3 自然没有飞跃与长期来看递增的报酬
        7.2.4 《分配与交换》——静态方法的局限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6)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现状
    1.1 国际新格局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1.2 我国现有政策对中小学科学教育支持不足
    1.3 我国中小学生科学职业期望和动手实践能力不容乐观
2 动态审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经验
    2.1 创造力培养实践:从要素解构到贯通涌现
    2.2 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理念:从单维发展到多元交互
3 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批判认识与关键问题
    3.1 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批判性认识
    3.2 我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4 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

(7)艾略特·艾斯纳人文视角下的艺术创造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解构艺术创作中的创造性行为
二、由可观察之对象“抽象”出创造力的轨迹
三、创造力类型的内涵和外延
四、建立与人格变量相关之创造力新轨迹的可行性
五、辨认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视角

(8)心理健康教育的“制高点”:创造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创造力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与重要特征
心理健康是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创造力与心理健康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创新人才培养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制高点

四、发展智力和培养创造力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鉴别模式[J]. 辛兵. 科普研究, 2021(06)
  • [2]社会责任感:拔尖人才的核心素养[J]. 阎琨,吴菡,张雨颀.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12)
  • [3]内在科研动机和内隐智力信念在团队氛围与护理硕士研究生创造力间的中介调节作用[J]. 董晓雨,张艺琳,张洁,范秀珍. 护理学报, 2021
  • [4]四问儿童创造力[J]. 施建农. 父母必读, 2021(10)
  • [5]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演化思想研究[D]. 程晨. 浙江大学, 2021(01)
  • [6]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J]. 郑永和,王晶莹,李西营,杨宣洋,谢涌.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07)
  • [7]艾略特·艾斯纳人文视角下的艺术创造力培养[J]. 王盼盼.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1(04)
  • [8]心理健康教育的“制高点”:创造力培养[J]. 何妍,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19)
  • [9]大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创意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 曹元洁. 石河子大学, 2021
  • [10]《教育与学习中的创造力:教师和教育者的指南》(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季梦婷.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标签:;  ;  ;  ;  ;  

开发智力和培养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