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

一、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钟佳琪[1](2020)在《18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GIL)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相关参数和临床、病理等资料,研究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以及18F-FDG PET/CT影像特征,探讨18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9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确诊的42例GI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GIL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症状、病理类型等临床特点;根据病理类型、侵袭程度不同,按照WHO2016版淋巴瘤分类,将所有GIL患者分为低度恶性B细胞组,高度恶性B细胞组及成熟T和NK细胞组,对三组GIL患者所有肿瘤病灶的PET/CT相关参数(包括形态学分型,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病灶最大厚度THKmax)和免疫组化参数(细胞增殖指数Ki-67)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胃肠道淋巴瘤一般临床特征:1)本次研究共纳入胃肠道淋巴瘤病例4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男:女=2:1);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2)患者平均年龄(51.6±14.5)岁,其中年龄<55岁者占57.1%(24/42),与“其他”肿瘤相比,发病年龄偏小。3)发病部位中,胃肠道各部位均有累及,以胃最多42.9%(18/42),小肠、结直肠等部位次之,其中1例发病于全肠道。4)临床主要症状中,腹痛、腹胀症状者高达73.8%(31/42),梗阻、肿块占21.4%(9/42),消化道出血9.5%(4/42),穿孔7.1%(3/42),无明显胃肠道症状9.5%(4/42)。2、胃肠道淋巴瘤病理分型特征:42例患者中,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2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5例,套细胞淋巴瘤(MCL)5例,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3例,小(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Burkitt淋巴瘤(BL)、NK/T-nose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各1例。特殊病例类型包括1例介于DLBCL和Burkitt淋巴瘤之间,1例DLBCL伴有MALT淋巴瘤表现。胃肠道淋巴瘤常见病理类型为DLBCL。3、三组GIL的18F-FDG PET/CT影像学显像特征和免疫组化值的比较:1)低度恶性B细胞组、高度恶性B细胞组、成熟T和NK细胞组三组的PET/CT“形态学分型”均以Ⅰ型(弥漫性增厚)、Ⅱ型(节段性增厚)常见,Ⅲ型(局限性增厚或隆起形成肿块)少见,组间形态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2)低度恶性B细胞组在18F-FDG PET/CT检查中病灶的THKmax平均值为(3.1±1.28)cm,高度恶性B细胞组病灶的THKmax平均值为(2.84±0.81)cm,成熟T和NK细胞组病灶的THKmax平均值为(3.08±1.29)cm,三组间THK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3)低度恶性B细胞组在18F-FDG PET/CT检查中病灶的SUVmax平均值为7.71±5.50,细胞增殖指数Ki-67值中位数为25%;高度恶性B细胞组病灶的SUVmax平均值为15.84±6.55,Ki-67值中位数为70%,成熟T和NK细胞组病灶的SUVmax平均值为15.95±2.26,Ki-67值中位数为80%,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中,高度恶性B细胞组与成熟T和NK细胞组SUVmax、Ki-67无差异,P>0.05。4、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病灶18F-FDG代谢参数SUVmax值与免疫组化参数Ki-67之间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534。结论:1、胃肠道淋巴瘤几乎全部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病理类型为DLBCL,好发于男性,可累及胃肠道各个部位,最常见于胃。临床症状主要为非特异性腹痛、腹胀,侵袭性GIL可触及明显的肿块或出现胃肠道出血、穿孔。2、18F-FDG PET/CT代谢参数SUVmax在鉴别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及其侵袭性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高度恶性B细胞、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的SUVmax值无明显差异但高于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分型、THKmax难以鉴别胃肠道淋巴瘤病理类型。3、SUVmax与病理免疫组化值Ki-67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二者结合可以更好地为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个体化决策提供依据,促进精准诊断与治疗。

赵丹[2](2020)在《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小肠是人体最长的消化器官,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个部分,是人体消化、吸收和分泌的主要场所。由于食物通过小肠速度快,小肠分泌多种酶类及大量Ig A,且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其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小肠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仅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国外报道显示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长,1975年美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1.1/10万人,而到2018年升至2.4/10万人,增加了118%。目前我国缺少小肠恶性肿瘤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部分单中心调查报道显示我国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小肠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不突出,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才出现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小肠解剖结构特殊,常规检查不能明确,故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陆续开展,大大提高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但临床中仍存在对小肠恶性肿瘤认识不深入、诊疗不及时等情况,时有误诊、漏诊发生。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诊断方法、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目的:通过分析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病灶病理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病理确诊。按有无原发病灶,分为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和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按照病理类型,分为小肠腺癌(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SBA)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组、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组、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组、小肠黑色素瘤(Small intestine melanoma,SIM)组、小肠平滑肌肉瘤(Small intestine leiomyosarcoma,SIL)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结果、肿瘤部位、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的差异。结果:1.小肠恶性肿瘤临床特征(1)一般情况:小肠恶性肿瘤患者共152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66例,男:女=1.3:1,年龄3291岁,平均年龄(61.6±11.3)岁。(2)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腹部不适者最多见,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消化道症状次之,部分可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无症状体检发现,体征以黄疸者多见,其次为腹部包块、腹膜炎、贫血。(3)实验室检查: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中Hb下降者占比57.9%(88/152),CEA升高者占比19.9%(27/136),CA19-9升高者占比39.7%(54/136),便常规提示潜血阳性者占比50.0%(16/32)。(4)辅助检查:小肠X线钡剂造影、腹部彩超检出率分别占80.0%(12/15)、67.9%(19/28)。腹部CT、MRI检出率分别为88.0%(88/100)和95.8%(46/48),PET-CT检出率占100.0%(8/8),内镜检出率占96.3%(79/82)。(5)病变部位:以十二指肠多见,占62.5%(95/152),其次为空肠占17.8%(27/152),回肠13.8%(21/152),空回肠不明者占5.9%(9/152)。(6)病理类型:腺癌占66.4%(101/152),间质瘤占23.0%(35/152),淋巴瘤占3.3%(5/152),神经内分泌肿瘤占2.6%(4/152),鳞癌占2.6%(4/152),平滑肌肉瘤占0.7%(1/152),黑色素瘤占1.3%(2/152)。(7)治疗方案:小肠恶性肿瘤以单纯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占69.7%(106/152),部分患者行单纯化疗2.6%(4/152)、手术联合化疗占9.2%(14/152)、介入治疗7.9%(12/152)、对症支持治疗10.5%(16/152)。2.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临床特征比较(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132例,占86.8%,男:女=1.3:1,平均年龄61.1±11.2岁,小肠继发恶性肿瘤20例,占13.2%,男:女=1.5:1,平均年龄65.5±11.1岁。(2)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患者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Hb下降者占100.0%(20/20)高于小肠原发恶性肿瘤51.5%(68/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组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66.7%(88/132),高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组的35.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各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两组中均以单纯手术治疗为主,各治疗方案实施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各病理类型间患者临床特征比较(1)SBA组86例,男:女=1.15:1,平均年龄62.5±10.8岁;SISTs组35例,男:女=1.7:1,平均年龄58.3±12.2岁;PSIL组5例,平均年龄60.0±9.3岁;SI-NENs组4例,平均年龄57.3±12.1岁;SIM、SIL各1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岁和61岁。(2)SBA组中出现黄疸者占40.7%(35/86)、发热者占12.8%(11/86)高于SISTs组,出现消化道出血者占7.0%(6/86)、腹膜炎者占1.2%(1/86)、腹部包块者占2.3%(2/86)明显低于SIS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SBA组中病灶以位于十二指肠者最多,占88.4%(76/86),而SISTs组中病灶以位于空肠37.1%(13/35)及回肠28.6%(10/35)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A组中CEA和CA19-9升高者比例分为20.5%(16/78)和61.0%(47/77),明显高于SIS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STs组中CT检出率100.0%(26/26)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辅助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ISTs组中手术治疗者占比为100.0%(35/35)高于S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与小肠继发恶性肿瘤均以中老年多见,好发于男性。2、小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类型可出现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3、小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十二指肠,而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好发部位不同。4、便潜血阳性、贫血患者除外胃、结肠疾病时,要注意小肠恶性肿瘤的可能。5、CT和MRI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小肠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PET-CT检查可准确发现小肠恶性肿瘤并能判断远处转移病灶,值得推广应用。6、胶囊内镜及小肠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适用于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腹腔镜有助于发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不能发现的小肠病变,且同时可进行手术治疗。7、小肠原发恶性肿瘤患者首选根治性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或靶向治疗提高疗效,介入支架治疗主要用于减轻梗阻性黄疸;小肠继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姑息手术、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米薇[3](2020)在《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认识,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结果:1、本组96例PGIL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38例,男女比为1.5:1.0;年龄4-80岁,平均年龄59.0±18.0岁,发病年龄以老年人(≥60岁)最常见。腹痛是PGIL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共55例,其次为腹胀11例、腹部包块7例、恶心呕吐7例、呕血黑便5例、停止排期排便3例、反酸嗳气2例、腹泻2例、便血2例、大便次数增多1例、消瘦1例。2、发病部位以胃部最常见。胃多发病变20例,单发病变以胃体17例、胃窦13例为主。肠道病变以回盲部多见19例,其次为回肠7例、结肠6例、肠道多发5例。3、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梗阻,以肠梗阻为主18例,其次为肠套叠9例,肠穿孔2例;幽门梗阻、胃潴留和胃穿孔最少各1例。确诊方式经消化内镜活检诊断63例,经手术活检确诊33例。消化内镜在胃淋巴瘤的诊断率为91.1%,在肠淋巴瘤的诊断率为30%。4、内镜下表现以溃疡型为主,共43例(单发溃疡26例,多发溃疡17例),其次为糜烂8例、隆起型6例、不规则新生物5例。39例患者接受了HP检测,检测结果中28例阳性(胃淋巴瘤19例,肠淋巴瘤9例),阳性检出率为71.8%。肿瘤标志物升高的19例,无肿瘤标记物升高的77例,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13例,有肿瘤家族史共者8例。5、96例PGIL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类型B细胞来源93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74例,其次为结外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15例、外周T细胞型3例、伯基特淋巴瘤3例和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非特殊类型1例。Ⅰ期25例,Ⅱ1例,Ⅱ1期28例,Ⅱ2期9例,ⅡE期15例,Ⅳ期18例。胃淋巴瘤多数处在Ⅰ期19例,肠淋巴瘤多数处在Ⅱ1期12例。6、93例接受治疗,单行化疗28例、手术联合化疗26例、单手术切除治疗20例、抗HP联合化疗9例、单抗HP治疗4例、仅对症支持治疗者3例,化疗联合放疗、抗HP联合放疗、抗HP联合放疗及化疗各占1例,3例确诊后放弃治疗。结论:1、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年龄分布跨度大,多见于老年男性。2、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和腹胀。3、胃是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最常见部位,内镜下表现以胃体单发溃疡为主。4、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多为B细胞来源,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李瑶[4](2018)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病理分型及治疗方式。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临床因素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80例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其中男性102例,女性78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较常见的为: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体重减轻、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胃淋巴瘤101例,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胃窦,发生率为65.34%,胃镜检查初步准确率为43.30%:肠道淋巴瘤79例,其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小肠,发生率为55.70%,肠镜检查初步准确率为24.00%。180例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为160例,T细胞淋巴瘤为20例,其中又以弥漫大B细胞型最为多见,共103例,其次为MALT淋巴瘤,共35例。根据Ann Arbor改良分期,IE期病例有49例,IIE期有48例,Ⅲ期有28例,而Ⅳ期有55例。有83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联合化疗,81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5位患者接受了化疗,2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化疗以及放疗,1位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及放疗,1位患者接受了放疗,7位患者未行相关治疗。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3年生存率为57.39%,年龄>60岁、病变位于小肠、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IPI指数≥3、LDH表达高水平、T细胞源性及单纯手术的患者其预后较差,临床分期为影响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联合化疗的预后要优于单纯手术,且与临床分期有关。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以胃淋巴瘤最为常见,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MALT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年龄>60岁、病变位于小肠、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IPI指数≥3、LDH表达高水平、T细胞源性及单纯手术的预后较差。手术联合化疗适用于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的患者。

王宏霞,陈平,杜华[5](2018)在《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临床诊治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大肠淋巴瘤是少见的肠道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并活检送病理确诊,临床常误诊或延误诊断。本文通过对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内镜、病理、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等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从而提高其早期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或延误诊断,以提高原发性大肠淋巴瘤患者的存活率。

杨偲[6](2018)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68例临床及误诊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多见,属于结外恶性淋巴瘤,胃肠道是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发病部位。多见于胃,占全部PGIL的40-50%。其次是小肠(回肠60-65%),空肠(20-25%)和十二指肠(6-8%),最后是结直肠淋巴瘤(6-12%)。总体发病率较低,现逐年呈上升的趋势[1]。国内外相关报道对PGIL的临床特征、诊断均尚不完全清楚,因此PGI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易误诊,提高临床确诊率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目的:探讨PGIL的临床特征及误诊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整理了68例2010年0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PGIL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并回顾性分析上述资料。结果:(1)68名PGIL患者其中男患44名,女患24名,男:女≈1.83:1,其中年龄最小的2岁3月,最大的82岁,发病年龄平均在57.03岁左右;(2)68例PGIL患者中PGL共18例,PIL共50例,其中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占58例(85%),肠道淋巴瘤多以腹部包块为主共14例(28%),胃淋巴瘤以黑便为主8例(44.4%),也可表现为腹胀、黑便、血便、贫血、恶心、呕吐、大便性状改变、消瘦、发热等;(3)本组所有患者中行腹部CT检查的36例,初诊为淋巴瘤7例;消化内镜检查的41例中,初诊为淋巴瘤14例。最终确诊则结合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为68例(其中镜下28例,术后40例);(4)68例患者均为PGIL。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zone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MALT淋巴瘤)为主,B细胞未分型,套细胞淋巴瘤(MCL),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EATL),小肠外周T细胞淋巴瘤,散发,Burkitt淋巴瘤少见;(5)68例PGIL,在没有行相关检查前,胃、肠道淋巴瘤的首诊误诊率分别为88.9%、92%[2]。基于临床医生对PGIL的重视,在通过影像学、胃肠镜多次取材送检、手术等检查,加强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使得确诊率得以提高至88%以上。结论:(1)PGIL发病多见于57岁左右,好发于男性。病变部位:胃淋巴瘤中累及胃体者最多(23.8%),胃窦次之、胃底及胃角较少;肠淋巴瘤中累及结肠最多(26.3%),回盲部次之(16.3%),小肠(包括空肠、回肠)(15%),十二指肠、直肠分别为3.8%、1.3%。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常见消化系统症状:反酸、恶心、呕吐、腹胀、腹部包块、及大便性状改变等,偶有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这也是临床误诊的因素之一。(2)PGIL临床诊断中内镜检查及影像学起着至关重要的协助作用,也是目前临床上主要诊断方法,病理活检、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检查是临床确诊的金指标。(3)PGIL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等缺乏临床特异性,故常与消化系统癌症、其他消化系统疾病难以鉴别,临床误诊率高。胃淋巴瘤常误诊为:胃癌、胃溃疡、慢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肠淋巴瘤常误诊为:结肠癌、肠套叠、肠梗阻、消化道出血、腹腔结核、肠结核、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阑尾炎、慢性胃炎、幽门梗阻等。

张新月[7](2018)在《原发性肺淋巴瘤27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原发性肺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lymphoma,PPL)的临床表现、影像、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原发性肺淋巴瘤的认识。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01-2016.12间收治的27例原发性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7例原发性肺淋巴瘤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4.6±15.7岁;主要表现有咳嗽(12例)、咳痰(6例)、痰中带血(5例)、发热(4例)、胸闷(3例)、胸痛(2例)、盗汗消瘦(1例),9例患者就诊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单侧肺受累多见,肺叶分布未见明显差异。肺霍奇金淋巴瘤(Pulmonary Hodgkin’s Lymphoma,PHL)2例,肺非霍奇金淋巴瘤(Pulmonary non-Hodgkin’s Lymphoma,PNHL)18例,未分型淋巴瘤7例;PNHL具体分为T细胞淋巴瘤2例,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1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3例,小B细胞淋巴瘤1例,浆细胞样B细胞淋巴瘤1例。影像学表现主要有:结节肿块样(单发肿块17例,多发结节肿块4例),肺炎肺实变样(累及单一肺叶1例,累及≥2肺叶3例),混合型2例。随访至2017年3月,11例患者存活(10例为MALT淋巴瘤,1例DLBCL接受化疗后无进展生存71月)。非霍奇金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与PNHL预后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原发性肺淋巴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多样,未见明显好发肺叶。病理类型为MALT淋巴瘤时预后最好,DLBCL为侵袭性肿瘤,但早期诊断并化疗可达到完全缓解及长期生存。IPI指数可评估PNHL预后。

许会丽[8](2018)在《14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提高对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认识,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方法收集并整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6月至2017年10月通过消化内镜下钳取和(或)CT引导下活组织穿刺和(或)手术后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的14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分析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并探究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1.本组141例PGIL患者,其中男性77例,女性64例,男女比例1.2:1;发病年龄4-80岁,以40-59岁最常见。腹痛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占74.5%,其他非特异性症状或体征如腹胀(36.0%)、体重下降(33.3%)、黑便(23.4%)、腹部包块(13.5%)等亦可见。2.发病部位以胃最常见,占49.6%;其次为肠,占48.9%;食管少见,占1.4%。胃单发病变以胃体及胃窦最常见,占45.8%;肠单发病变占以回肠特别是回肠末端最常见,占17.4%;胃、肠多发病变,分别占40%、28%。3.贫血占53.2%,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占56.3%,LDH升高占25.4%,?2-MG升高占12.3%,ALB<30g/L占19.9%。胃淋巴瘤患者Hp检测率为70.0%,阳性率为65.3%;肠淋巴瘤患者无1例行Hp检测。4.胃淋巴瘤的CT疑诊率、单纯内镜疑诊率、内镜联合活检诊断率依次为14.1%、20.0%、84.3%。肠淋巴瘤的CT疑诊率、单纯内镜疑诊率、内镜联合活检诊断率依次为26.9%、27.9%、83.7%。5.I期48例,II1期38例,II2期28例,IIE期8例,IV期19例。分为早期(I期、II1期)和晚期(II2期、IIE期、IV期)。胃早期者占68.6%、肠晚期者占4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6.本组所有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占92.2%,T/NK细胞来源占7.8%。病理亚型以DLBCL最多见,占63.1%,其次为MALT淋巴瘤,占21.3%。按照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分类,将MALT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归入惰性淋巴瘤,共33例,占23.4%,其余病理亚型归入侵袭性淋巴瘤,共108例,占76.6%。7.141例患者中120例完成随访,随访率85.1%。总体1年生存率为90.8%,3年生存率为86.7%。单因素分析发现病变位置、临床分期、肿瘤细胞来源、LDH、?2-MG和ALB与其预后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发现病变位置、肿瘤细胞来源和ALB<30g/L是影响其预后的不良因素(P均<0.05)。8.完成随访的惰性淋巴瘤患者,无1例死亡;侵袭性淋巴瘤患者,17例死亡。其中,在侵袭性淋巴瘤中,单纯手术组、单纯化疗组、手术联合放疗和(或)化疗组、化疗联合放疗组,其5年累积生存率依次为0.0%、70.0%、80.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019,P=0.000);手术组与非手术组5年生存率依次为74.0%、7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5,P=0.593);联合放射治疗组与未联合放射治疗组5年生存率依次为92.3%、7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2,P=0.303)。结论1.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最常见于胃;其中胃部以胃体、胃窦最常见,多为早期;肠道以回肠末端最常见,多为晚期。2.CT、内镜疑诊率低下,联合活检可以大幅度提高诊断率。3.肿瘤细胞来源以B细胞为主,DLBCL为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4.肠道来源、T细胞来源、白蛋白<30g/L,是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不良预后因素。其中,胃肠道侵袭性淋巴瘤的不良预后因素有肠道来源、?2-MG和LDH升高;手术及放射治疗均不能改善其总生存情况。

李瑞英[9](2016)在《48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特征回顾及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回顾性总结,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深入理解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PGIML)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组织病理类型、个体化治疗方案等,并探究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通过消化内镜钳取和(或)手术后病理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的48例PGIML病例资料,采用Excel表及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记录及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共48例符合诊断标准的PGIML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男女比例1.82:1;年龄介于3-78岁之间,中位年龄51岁,总体年龄分布以41-60岁居多。48例中胃、肠淋巴瘤各24例,其中位年龄分别为54岁、49岁,胃、肠年龄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病变部位:胃淋巴瘤中累及胃体者最多(18.7%),胃窦(10.4%)、胃体及胃窦者(10.4%)次之;肠淋巴瘤中累及回盲部者最多(20.8%),空肠(14.5%)、回肠(6.3%)次之。临床表现:病程介于0.1-48月,胃、肠淋巴瘤的中位病程分别为2.0月、1.3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淋巴瘤大小0.5cm-14cm,肠淋巴瘤2-20cm之间,病变大小的中位数分别为3cm、7cm,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症状及体征中,总体出现腹痛者32例(66.7%),消瘦19例(39.6%),腹胀17例(35.4%),腹部包块12例(25.0%),梗阻症状10例(20.8%),黑便7例(14.6%),其他较少见;胃淋巴瘤患者中上腹疼痛、腹胀最多见;肠淋巴瘤患者中腹痛、腹部包块者最多见。实验室检查:贫血21例,粪潜血阳性23例,LDH升高15例,CA724升高2例。Hp检测:24例胃淋巴瘤中,接受检测者共8例(检测率33.3%),阳性5例(62.5%),其中MALT淋巴瘤3例,DLBCL2例。影像学检查诊断率:胃、肠淋巴瘤CT诊断率为分别为5.3%、10.5%。胃肠镜检查:胃、肠淋巴瘤单纯内镜诊断率分别为16.7%、0;内镜联合活检诊断率分别为75%、100%;内镜下误诊疾病有胃癌、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胃息肉,结肠癌、小肠癌。病理分型:DLBCL 30例(62.5%)、MALT 10例(20.7%)、Burkitt淋巴瘤3例(6.3%)、PTCL 1例(2.1%)、EATL 1例(2.1%);MALT在胃、肠淋巴瘤中分别占33.3%、8.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Ⅰ期10例,Ⅱ期19例,ⅡE期6例,Ⅳ期13例;胃、肠淋巴瘤Ⅰ+Ⅱ期者分别占83.3%、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方案:两种方案联合治疗者24例,单独手术治疗者15例,单独化疗者5例,单独抗Hp治疗者2例,无单独放射治疗。预后:胃、肠淋巴瘤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0%,3年生存率分别为63.3%、42.1%,其中1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与LDH是影响PGIML预后的因素。结论:本病男性较女性多发,中老年者多发。胃淋巴瘤好发部位为胃体、胃窦,肠淋巴瘤为回盲部、空肠。本组肠淋巴瘤病变较胃淋巴瘤大,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以腹痛最常见。本组Hp检测率低下,CT及单纯内镜诊断率低下,内镜联合活检可大大提高术前诊断率。病理分型均以DLBCL为主,MALT在胃淋巴瘤中出现比例较肠淋巴瘤高。胃淋巴瘤临床分期以Ⅰ、Ⅱ为主,肠淋巴瘤以ⅡE、Ⅳ期为主。治疗方案以联合治疗为主。胃淋巴瘤1年生存率高于肠淋巴瘤,临床分期与LDH是影响PGIML预后的因素。

湛玉晓,岳铭,张大,杨合英,姚阳迪,王家祥[10](2015)在《儿童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2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的临床特点、病理分型,总结最佳诊断与治疗方案,并进行疗效分析。试图探究外科手段介入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治疗的疗效,为儿童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治疗提供系统全面的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4年5月诊治的20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儿的发病过程及诊疗经过,并对患儿进行随访。结果20例均成功随访,最长随访期为43个月。排除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细胞分型等对预后因素的影响后,对治疗方法进行单因素变量分析。手术联合化疗组2例复发,1例死亡,3年总生存率90.9%,3年无复发生存率81.8%;单纯化疗组5例复发,3例死亡,3年总生存率66.7%,3年无复发生存率44.4%。手术联合化疗组患儿3年中位生存期是41.0个月,单纯化疗组患儿3年中位生存期是24.9个月,两组生存期经Kaplan-Meier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两组患儿复发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居多,恶性程度高。手术联合化疗相比单纯化疗能延长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儿的生存时间,降低患儿疾病死亡率,但并不能降低患儿复发率,为增加结论可信度,有必要扩大实验组及对照组病例数量和延长观察期。

二、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8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18)FFDGPETCT仪器与显像方法2
    1.3 ~(18)FFDGPETCT图像特征分析3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胃肠道淋巴瘤一般临床特征
    2.2 胃肠道淋巴瘤病理特征分析
        2.2.1 总体病理分型
        2.2.2 组间病理类型分布
    2.3 胃肠道淋巴瘤~(18)F-FDG PET/CT形态学表现特征
        2.3.1 总体PET/CT形态学表现
        2.3.2 组间PET/CT形态学表现比较
    2.4 胃肠道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参数
        2.4.1 各组间病灶最大厚度THKmax比较
        2.4.2 各组间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比较
    2.5 胃肠道淋巴瘤病理免疫组化参数
    2.6 胃肠道淋巴瘤SUVmax与 Ki-67 相关性研究
3 讨论
    3.1 胃肠道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特征
    3.2 胃肠道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
        3.2.1 ~(18)F-FDG PET/CT原理
        3.2.2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
        3.2.3 ~(18)F-FDG PET/CT对鉴别胃肠道淋巴瘤不同病理类型的价值
    3.3 胃肠道淋巴瘤的Ki-67 指数
        3.3.1 Ki-67 定义
        3.3.2 Ki-67 对鉴别胃肠道淋巴瘤不同病理类型的价值
    3.4 总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2)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肠恶性肿瘤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4)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分期标准及病理分型
    3 治疗方法
    4 随访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2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3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常见发病部位
    4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内镜下表现
    5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病理分型
    6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分期
    7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治疗情况
    8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预后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68例临床及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原发性肺淋巴瘤2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入选标准
    3、病理学检查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临床表现
    2、影像学特征
    3、病理
    4、分期
    5、治疗及随访
    6、PNHL预后研究
    7、PNHL病理与影像学分布特点
讨论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14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MALT淋巴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48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特征回顾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3. 临床分期
    4. 病理分型
    5. 随访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性别与年龄情况
    2. 发病部位
    3. 临床表现
    4. 实验室检查
    5. 幽门螺杆菌检测
    6. 影像学检查
        6.1 X线检查
        6.2 B超检查
        6.3 CT检查
    7. 胃肠镜检查
    8. 病理分型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8.1 病理分型
        8.2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9. 临床分期
    10.治疗
    11.预后
讨论
    1. 概述及病因
        1.1 染色体及基因异常
        1.2 病毒感染
        1.3 细菌感染
        1.4 理化因素
        1.5 免疫功能异常
    2. 临床特点
        2.1 性别与年龄
        2.2 发病部位
        2.3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检查及Hp检测
        3.1 实验室检查
        3.2 Hp检测
    4. 影像学检查
        4.1 X线检查
        4.2 B超检查
        4.3 CT检查
    5. 消化内镜检查
        5.1 胃镜下淋巴瘤特征
        5.2 肠镜下淋巴瘤特征
    6. 分型及分期
        6.1 病理分型及免疫组化
        6.2 临床分期
    7. 鉴别诊断总结
    8. 治疗
        8.1 胃淋巴瘤
        8.2 肠淋巴瘤
    9. 预后
    10.诊疗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8F-FDG PET/CT在不同病理类型胃肠道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钟佳琪.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2]小肠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赵丹.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3]96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D]. 米薇.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4]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李瑶. 苏州大学, 2018(04)
  • [5]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临床诊治进展[J]. 王宏霞,陈平,杜华. 中国医药, 2018(10)
  • [6]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68例临床及误诊分析[D]. 杨偲.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7]原发性肺淋巴瘤27例临床分析[D]. 张新月. 苏州大学, 2018(01)
  • [8]14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D]. 许会丽. 郑州大学, 2018(12)
  • [9]48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临床特征回顾及文献复习[D]. 李瑞英. 兰州大学, 2016(11)
  • [10]儿童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20例临床分析[J]. 湛玉晓,岳铭,张大,杨合英,姚阳迪,王家祥.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5(11)

标签:;  ;  ;  ;  ;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