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在西安成立“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组织”

再谈在西安成立“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组织”

一、再论在西安成立“亚欧大陆桥地区经济贸易与合作组织”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瑶[1](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谢雨蓉[2](2020)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国际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手段,经济全球化涉及很多维度,其中一些因素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应抓住主要维度、聚焦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在推进进程中,参与主体、推进机制、表现形式等不断变化,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物流的空间拓展、方式变革与形态演化等。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面临新的调整变化,既有的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在重塑之中,必将引发国际物流的巨大变革。在全球化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已骤然改变,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也在悄然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合作新平台。国际物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也受到这一全球化新模式的深刻影响。中国需要根据相关因素变化,做出积极应对,调整国际物流发展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也为中国积极融入和主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技术创新与扩散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维度,建立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该理论框架,分析经济全球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个维度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总结历史规律,并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在明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是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对每个维度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在各个维度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建立了研究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大航海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分三个发展阶段,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第一阶段全球化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依靠暴力与资本推进,形成了根植于殖民地经济的国际生产贸易网络,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地理大发现,这一阶段全球化建立了资本推动、暴力维护的海洋运输体系,大航海将国际航线网络由地中海拓展至全球;第二阶段全球化至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建立了发达国家主导、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垂直化、专门化国际分工,在全球形成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掌控着全球物流资源与市场,集装箱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国际物流中心伴随全球产业转移,在太平洋沿岸兴起;第三阶段的经济全球化仍在推进之中,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化迈入多元共治与互利共赢时代,大规模的多边贸易合作转向以巨型自贸协定为代表的区域合作,国际物流格局加快调整,资源重配、市场重构、区域内需求快速增长、业态模式多元化发展将推动建立新的规则体系,也为后发国家参与规则制定创造了机遇。第三,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新阶段下的新范式,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作为倡议的发出者,主动推动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带动欧亚大陆中间欠发达地区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物流将形成海陆双向发展格局。在海运物流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应着力寻求国际物流陆向突破,构建陆路物流大通道,统一陆路国际物流规则,以此作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之一。第四,提出以中欧班列为载体,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发展。在四维分析框架下,梳理了影响中欧班列发展的具体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识别了关键因素、原因因素与结果因素,研究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围绕关键因素的竞争博弈,并从加快技术与模式创新,统一规则与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中欧班列的发展思路。第五,围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稳步推进海运发展、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应对策略,从中欧班列发展、“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和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体现在:(1)从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四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2)拓展了研究国际物流问题的时空视角:时间上,在经济全球化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分阶段系统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空间上,将对国际物流的研究从传统海运领域拓展到海陆两个方向、两大空间。(3)运用四维分析框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支撑,在稳步推动海运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一带一路”陆路物流突破的应对策略。(4)提出围绕中欧班列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运用数学模型方法识别了中欧班列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的博弈行为,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马蓓[3](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赵双剑[4](2020)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时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勾画出了“一带一路”的概念。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杜尚别举行的第一次中俄蒙元首会晤时提出了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设想。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于2015年3月发布的《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确认了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6大经济走廊之一的地位。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着重于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旨在为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之间提供一条安全、畅通、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正在进行积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合作,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础设施政策在三国之间的空间集聚、经济增长和收入转移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经济总量也带来了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作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中蒙俄经济走廊必将在地区经济发展、东北振兴和全国乃至东北亚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的分析,透视中蒙俄三方的合作情况,揭示出经济走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发展建言献策。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的分析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作用,发掘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潜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政策实践,本文做了以下研究:第一章,绪论。首先就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形成作了简要阐释,说明了论文撰写的缘由。接着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论证了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结构和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从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中蒙和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和基础设施效应研究五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综述。第三章,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界定了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与内涵,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建设所产生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理论。第四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目前的状况。在交通走廊建设方面,中俄、中蒙分别开展了铁路、公路走廊建设的合作,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还介绍了中俄、中蒙在能源资源、双边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的合作以及服务行业对接上的表现。第五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以中国东北地区、俄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实证经验分析了降低区内交易成本、降低区际交易成本和促进技术溢出的空间效应;考察了蒙古国的集聚条件,揭示了其不能发生集聚的原因。第六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揭示了基础设施政策的产出效应。第七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进行了测度,再横向对“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比较分析,运用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8省市对外开放度、GDP增长率、货运量增长率和人口迁入比例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计量模型,判断经济增长率、运输能力、交通便利性和对外包容度对对外开放效应均有推动作用,应予以加强。第八章,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中蒙俄经济合作亟需转型升级,以进一步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三国应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并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对“走廊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明确,也没有专门的理论与之相对应。本文通过将空间经济学原理运用到经济走廊实践分析中,试图找到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区位、收入、经济增长率和经济聚集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策的外溢效应。第三,利用“六大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高鹏[5](2020)在《六大经济走廊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六大经济走廊的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六大经济走廊将相关6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列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优先和重点对象。本文以六大经济走廊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测度其经济联系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识别空间经济网络特征,探究六大经济走廊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因素,以加强区域城市群联系,助力经济走廊建设。首先,本文从经济走廊的建设现状和中国与各国贸易投资联系分析了城市群建设的基础条件,在GaWC研究组织公布的2018年全球城市排名的基础上遴选出走廊节点城市,分析走廊节点城市的特征。随后,一方面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分析走廊节点城市经济联系。以经济联系强度和网络结构特征为核心,构建节点城市经济网络计量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从整体网络密度、度、中心性、核心-边缘、凝聚子群分析六大经济走廊节点城市空间经济网络结构特征。另一方面对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中运用QAP模型首先检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间距离、城市人口规模、人文交流、城市等级、交通区位优势和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相关性;然后采用QAP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六个因素对走廊节点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间距离、城市人口规模、人文交流、城市等级、交通区位优势对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的相关性显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孟中印缅、中南半岛两条经济走廊的经济联系强度影响最大;城市人口规模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影响最大;人文因素对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影响最大;城市等级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影响最大;交通区位优势对各条走廊均有显着影响;中巴经济走廊各因素影响较为均衡。而城市间距离对六大经济走廊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都有着显着的负向影响。最后,为了加强走廊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引领推动城市群的建设,进而助力六大经济走廊的发展。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四条建议:完善城市群的空间经济网络结构,发挥核心城市的影响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间交通网络;促进城市群要素流动,深化城市间的经贸合作;促进城市间人文交流,维护友好城市关系。

兰筱琳[6](2020)在《“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是陆海联动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一带一路”的陆海统筹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它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而贸易通道是陆海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跨区域互联互通的经络骨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将着眼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陆海均衡发展,既重视陆域和海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又注重二者的互动衔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陆海交通运输网络效率、构筑“一带一路”跨区域经贸合作“快车道”、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因此,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发展是“一带一路”陆海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就多次对包括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等在内的多个“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枢纽节点进行参观考察并发表重要言论,充分肯定了这些港口对构建全球贸易网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就多项陆海贸易通道的建设发展达成了合作意向;在2019年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也展出了“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的相关图片。这些都充分说明,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中国,“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国家意义和战略价值。鉴于“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对其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目前,相关研究较为匮乏,本文以“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海洋观和国际贸易理论为指导,在积极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关于陆海经济联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精髓和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特征、具体内容、作用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了统计学相关方法,以耦合协调模型对2007-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陆海贸易通道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以GML指数模型对2007-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进行测度。此后,本文又以福建省“丝路海运”为案例,分析了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并使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的发展前景和演进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功能布局、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从耦合协调情况来看,2007-2018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无论在陆域、海域还是陆海综合方面,贸易通道的耦合协调情况都得到了显着改善,“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国家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更为均衡协调。从陆海贸易通道联动效率来看,2007-2018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呈现无效率状态,但近年来效率变化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一带一路”倡议对其沿线国家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经历了增长期、波动期而后又回归增长期,各省份2018年的陆海贸易通道联动效率远高于2007年,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愈发有效率。结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未来应遵循多层次多角度调整发展格局、扩展交汇试点与示范、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与开放平台、探索全球化的“中国方案”的联动发展思路,围绕港口展开功能布局,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发展。

陈辰[7](2020)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定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整合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化,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发展大势所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共享。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区域发展层面对连云港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连云港港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连云港港的实际运行单位也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现状和连云港港口发展实际,明确了连云港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深入落实国家层面“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发展、有利于提高连云港口岸综合服务能力、有利于把握连云港自由贸易港的申报与试点的重要契机、有利于连云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中寻找合理的战略地位已成为该企业迫在眉睫的决策行为。合理的战略定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现阶段连云港区位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调查研究,重点以SWOT分析法归纳总结了连云港港口集团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临的发展机遇、风险挑战和企业竞争优势和内在比较劣势,明确了连云港港口集团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同时提出了连云港港口集团实现战略目标的发展路径:紧密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全面深化沿线地区国家经济协调合作、充分利用原有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优势、牵头建设连云港自贸区先导区、着力推进绿色港口建设、提升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质量管理水平,另外从制度机制层面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建立金融改革创新联动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为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在时代背景下取得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公丕宏[8](2019)在《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从时间维度看,集中体现为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从空间维度看,表现出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态势与不充分状态。本文旨在从空间维度研究中国经济格局演化,基于对经济空间的几何解析,结合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具体形态,从散点尺度研究乡村、从节点簇尺度研究城市群、从轴线尺度研究基础设施、从域面尺度研究区域、从立体尺度研究海洋,运用科学隐喻与归纳综合的方法,提出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作为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顶层设计。第一部分是理论准备。首先对经济空间演化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系统梳理国内、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立足研究现状,确立理论逻辑基点,在明确研究对象、主体框架的基础上,从空间几何要素切入,解析经济空间要素,基于对场理论的科学隐喻,形成经济空间场理论。运用经济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构成,构建以乡村演化散点、城市群演化节点簇、基础设施演化轴线、区域演化域面、海洋演化立体为主体的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提出建设以经济空间势、经济空间熵、经济空间流、经济空间集、经济空间域为变量的五度经济空间场。第二部分是中国经济空间的多尺度分析。乡村散点、城市群节点簇构成了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微观支撑,从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变轨迹出发,研究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与系统,分析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基于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规律;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空间演化的轴线,拓展了演化的地理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推进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乡村经济的通道优化;从区域经济空间演化视角来看,四大板块呈现出点线网面的演化态势,京津冀网络型演化、长江经济带联通演化、“一带一路”开放演化正在重塑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海洋经济空间立体演化的两大支撑是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第三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对策建议。把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相结合,依据五度经济空间场的作用机理,把增强经济空间势、降低经济空间熵、加大经济空间流、丰富经济空间集、拓展经济空间域,作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实践进路,从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能、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值两个维度,持续强化城乡经济空间的微观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的中观融联,推进陆域、海洋经济空间的宏观统筹。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供给体系、现代信息传输体系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持续增大经济空间流,贯通微观支撑、中观融联、宏观统筹。第四部分结语,对论文的可能创新点进行简要归纳,主要是构建了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得出了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的规律,提出了建设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的理论与进路,使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历史与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逻辑辩证统一。最后对论文的有待完善之处进行了总结,指出定量分析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刘晓雷[9](2016)在《中国西北陆港建设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亘数千里的古“丝绸之路”的开创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它打通了欧亚大陆地理屏障,培育了沿路众多商贾重镇,对欧亚大陆的贸易往来、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为这条艮贯亚欧大陆的经济桥梁勾勒了更为清晰的发展前景,在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方针的指导下,形成中国与欧亚大陆各国合作共赢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习近平主席的战略构想得到了沿线各国积极回应,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合作基础。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和经济要素由“点”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形成“轴”,进而形成对周边地区辐射和带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较为典型的点一轴发展模式,国内以西安、银川、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为“点”,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为“轴”,中心节点城市不断扩大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对区域贸易形成带动,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些节点城市成为促进区域经贸发展的增长极。如何发挥中心城市增长极的作用则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北地区为内陆无水区,城市均为不靠海、不沿江的内陆城市,充分发挥陆港这一陆路物流平台成为发挥城市增长极效应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西北陆港为切入点,着重阐释了西北陆港发展建设对丝绸之路域际贸易的影响。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1.西北陆港发展对丝绸之路区域贸易的影响机制;2.西北陆港发展建设与丝绸之路域际贸易的动态关联性;3陆港发展建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一体化进程中的所贡献的效率;4.西北陆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到研究结论如下:(1)西北陆港建设发展对丝绸之路域际贸易的影响机制理论上,陆港的建设和发展符合“点一轴”模式,陆港所在城市组成“点”,新亚欧大陆桥为“轴”,而依托中心城市而形成经济区,如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河西走廊经济带、天山北坡经济带形成“面”构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空间结构。通过新亚欧大陆桥这条轴线串联“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个经济区,要素流动性提升,随着周边资源不断向中心节点城市集聚,中心城市的“点辐射”最终带动“轴辐射”,进而由轴线向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扩散。以陆港为抓手,培育中心城市及经济区增长极这条路径是当下沿桥各省的最优发展路径选择。(2)西北陆港发展建设与丝绸之路域际贸易的动态关联性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陆港对区域贸易量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弹性系数为0。0609,也就是说陆港的货运量每增加1万吨,拉动地方贸易额增加609万元。其他控制变量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664、0.1743和0.1824。政府支出指标的正向影响作用十分显着,表明作为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交通基础设施,陆港作用的发挥受到政府支出的影响较大。(3)陆港发展建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一体化的影响陆港对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均为正,无论是时间固定下,还是地区固定下,回归结果均通过1%的检验,表明陆港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区域贸易一体化,但从数值上来看,陆港对于区域贸易一体化的影响程度不高,弹性系数较小,这也充分反映出我国境内西北陆港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区域贸易一体化的作用较为有限,还有很大潜力来挖掘。(4)西北各陆港建设发展侧重以陆港建设为抓手,发挥中心节点城市增长极作用是提升区域贸易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最优路径之一,这一规划路径也已经成为西北各省的共识,因此,在西北五省区“十三五”规划中无一例外的都将陆港建设和发展作为重点规划项目之一。在深度推进丝绸之路战略的进程中,应充分重视陆港发展潜力,将陆港规划和建设纳入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对此,本文从顶层设计、陆港的差异化定位、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及加强西北陆港与海港联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王海运,赵常庆,李建民,孙壮志,A.B.奥斯特洛夫斯基,聂书岭,杨恕,李新,杨成,张恒龙,陈利君,陈继东,王维然,潘志平,朴键一,范丽君,张宁,王海燕,肖斌,吴宏伟[10](2014)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未来走势》文中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构想。该构想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主张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各方的积极参与。重新激活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对于沿途国家的经济建设、地区繁荣乃至世界经济的平衡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构想一经提出,立刻引发了相关各国的高度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这条古老的文明之路能否再度承载起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推动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重任?"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与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相比有何显着特点?考虑上海合作组织和即将成立的欧亚经济联盟以及俄、美、日、欧等在该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因素,如何在这些组织和利益攸关大国之间进行政治协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跨越多国边界,跨境物流需要充分考虑体制、官僚和腐败等因素的消极影响。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特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讨论,从历史传承和国际合作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进行梳理,在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进一步认识其内涵,评估其发展可能面临的潜在挑战,进而判断其未来的走势和前景。

二、再论在西安成立“亚欧大陆桥地区经济贸易与合作组织”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论在西安成立“亚欧大陆桥地区经济贸易与合作组织”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密切联系
        1.1.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格局的改变
        1.1.3 新兴经济体崛起对国际物流秩序的重塑
        1.1.4 “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变革的推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
        2.1.2 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
        2.1.3 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2.1.4 其他相关学科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全球化相关研究
        2.2.2 国际物流的相关研究
    2.3 既有文献对本文的贡献
    2.4 本章小结
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
    3.1 基本概念
        3.1.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
        3.1.2 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
    3.2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维度
        3.2.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3.2.2 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主要维度
    3.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
        3.3.1 治理结构维度的影响
        3.3.2 空间格局维度的影响
        3.3.3 科学技术维度的影响
        3.3.4 规则体系维度的影响
        3.3.5 四个维度的交叉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4.1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4.1.1 治理结构——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与掠夺
        4.1.2 空间格局——殖民经济与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4.1.3 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大幅提升西方生产力与军事力量
        4.1.4 规则体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4.2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4.2.1 治理结构——依靠军事强权和经济霸权争夺海上战略通道
        4.2.2 空间格局——地中海贸易区扩张与两洋港口的兴衰
        4.2.3 科学技术——天文、地理、航海、造船等技术的发展
        4.2.4 规则体系——西方海权论思想与物流现代市场运行模式初现
    4.3 本章小结
5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5.1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5.1.1 治理结构——大国主导下的多边合作
        5.1.2 空间格局——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形成
        5.1.3 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垂直专业化产业分工
        5.1.4 规则体系——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
    5.2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5.2.1 治理结构——国际资本深度参与国际通道、枢纽之间的竞争
        5.2.2 空间格局——亚太物流市场扩张与国际航运中心崛起
        5.2.3 科学技术——集装箱运输建立全新的国际物流运行体系
        5.2.4 规则体系——统一的国际海运规则不断发展完善
    5.3 本章小结
6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6.1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6.1.1 治理结构——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
        6.1.2 空间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三大生产网络独立性提高
        6.1.3 科学技术——工业4.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6.1.4 规则体系——新型经贸规则正在构建之中
    6.2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6.2.1 治理结构——国际物流面临资源重新配置与市场重构
        6.2.2 空间格局——国际物流需求在部分区域内较快增长
        6.2.3 科学技术——现代科技推动国际物流多元化与创新发展
        6.2.4 规则体系——适应区域物流发展的国际规则亟待建立完善
    6.3 本章小结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7.1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7.1.1 治理结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1.2 空间格局——中国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
        7.1.3 科学技术——5G与新技术相互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7.1.4 规则体系——依托自身优势引领区域经贸规则建立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7.2.1 治理结构——市场为主体、综合实力为支撑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7.2.2 空间格局——构建海陆双向物流大通道
        7.2.3 科学技术——智慧物流与跨境电商市场广阔
        7.2.4 规则体系——推动陆路物流规则统一与完善
    7.3 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
        7.3.1 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7.3.2 “一带一路”物流发展寻求陆向突破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依托中欧班列实现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策略
    8.1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体系中的作用
        8.1.1 中欧班列发展情况
        8.1.2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陆路物流中的骨干作用
        8.1.3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载体作用
    8.2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8.2.1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8.2.2 中欧班列发展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8.2.3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类分析
        8.2.4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8.3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调发展
        8.3.1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作互补
        8.3.2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竞争博弈
    8.4 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创新
    8.5 中欧班列国际规则的统一与完善
    8.6 本章小结
9 中国在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9.1 中欧班列发展的对策建议
    9.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3 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10.1.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0.1.2 主要结论
    10.2 本文贡献与创新之处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欧班列到发欧洲国家的主要线路情况
附录 B 中欧班列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 C 中欧班列问卷调查受访专家情况
附录 D 班列企业与班轮公司运价及政府最优补贴决策求解过程
附录 E 正文中专有名词简称、译文及缩写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1.4.1 核心概念
        1.4.2 相关理论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点
    注释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小结
    注释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小结
    注释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4.3.4 国家风险布控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小结
    注释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小结
    注释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小结
    注释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2.1.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2.1.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2.1.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
        2.1.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2.2.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2.2.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2.2.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研究
        2.2.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第3章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
        3.1.1 经济走廊
        3.1.2 中蒙俄经济走廊
    3.2 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理论分析
        3.2.1 本地溢出模型
        3.2.2 本地溢出模型扩展
    3.3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3.3.1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概念界定
        3.3.2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3.3.3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
    3.4 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理论分析
        3.4.1 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放效应
        3.4.2 开放水平的决定因素
        3.4.3 对外开放水平的衡量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
    4.1 交通走廊的建设
        4.1.1 中蒙俄开展铁路过境运输合作
        4.1.2 中蒙俄公路的互联互通建设
        4.1.3 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
    4.2 能源资源的合作
        4.2.1 石油、天然气的合作
        4.2.2 矿产资源的合作
    4.3 双边贸易的开展
        4.3.1 中俄开展的双边贸易
        4.3.2 中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4.3.3 俄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4.4 中国对俄、蒙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4.1 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4.2 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5 服务行业的对接
        4.5.1 旅游服务业的的互动及增长
        4.5.2 中俄、中蒙间劳务贸易的发展
        4.5.3 金融业的对接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两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1.1 中俄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1.2 中蒙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2 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
    6.1 基础设施选取及变量符号
    6.2 实证分析
        6.2.1 基础设施因子构建
        6.2.2 基础设施综合得分的计算
        6.2.3 描述性统计
        6.2.4 相关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测度
        7.1.1 对外开放度的计算方法
        7.1.2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的对外开放度
        7.1.3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省市的对外开放度
    7.2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
        7.2.1 样本选取
        7.2.2 对外开放度统计分析
        7.2.3 经济走廊间的借鉴
    7.3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开放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7.3.1 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
        7.3.2 模型的设定分析
        7.3.3 F检验和Hausman Test
        7.3.4 模型估计
        7.3.5 对估计值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8章 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8.1 中蒙俄合作亟需转型升级
    8.2 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8.3 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
    8.4 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六大经济走廊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区域经济理论与城市群的形成
        2.1.2 通道经济理论与城市群的形成
        2.1.3 城市网络理论
        2.1.4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走廊研究
        2.2.2 城市群经济联系与空间经济网络研究
        2.2.3 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3 小结
第三章 六大经济走廊建设现状与城市群特征
    3.1 六大经济走廊的建设分析
        3.1.1 相关概念与政策背景
        3.1.2 走廊发展现状
        3.1.3 走廊建设基础条件
    3.2 走廊节点城市遴选与特征分析
        3.2.1 选取标准
        3.2.2 六大经济走廊节点城市
        3.2.3 走廊节点城市特征分析
第四章 六大经济走廊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与空间经济网络特征
    4.1 六大经济走廊节点城市空间经济网络结构模型
        4.1.1 经济联系强度计量
        4.1.2 空间经济网络结构特征计量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的来源
        4.2.2 数据的处理
    4.3 实证分析
        4.3.1 整体网密度
        4.3.2 城市度图
        4.3.3 中心性分析
        4.3.4 核心-边缘分析
        4.3.5 凝聚子群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六大经济走廊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5.1 QAP模型
        5.1.1 QAP模型的概念
        5.1.2 变量的选取
    5.2 基于QAP非参数置换检验的实证分析
        5.2.1 QAP模型相关性分析
        5.2.2 QAP模型多元回归分析
    5.3 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节点城市中英文对照名单

(6)“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范围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一带一路”相关研究综述
        二、陆海关系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六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内涵与理论
    第一节 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及功能
        一、贸易通道的内涵
        二、陆海贸易通道的内涵及功能
    第二节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联动发展的内涵
        二、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三、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具体内容
        四、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作用机制
        五、推动“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 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观
        二、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
        三、陆海经济联动的相关理论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理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贸易通道的建设情况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
        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三、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五、中巴经济走廊
        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第二节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贸易通道的建设情况
        一、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
        二、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
        三、北冰洋蓝色经济通道
    第三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的联动建设情况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总体情况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情况
    第四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对沿线国家的贸易潜力影响分析——以中欧班列为例
        一、中欧班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基于贸易强度指数的中国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贸易联系分析
        三、基于贸易潜力指数的中国与中欧班列沿线国家贸易潜力分析
第三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评价模型设计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理论选择
        一、理论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二、理论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实证筛选
        一、筛选依据
        二、实证指标体系构成
    第三节 指标体系的研究对象
第四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和权重
        二、评价方法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效率评价
    第一节 评价方法
        一、变异系数法
        二、归一法
        三、GML指数模型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效率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案例分析——以福建“丝路海运”为例
    第一节 “丝路海运”的构建意义
        一、深化港航合作,加速形成便捷高效物流网络
        二、务实陆海联动,无缝衔接“一带一路”贸易通道
        三、推出中国标准,优化服务水平和营商环境
        四、夯实合作基础,打造经贸投资新高地
    第二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实践模式
        一、“港口+互联网”联动发展模式
        二、“港口+城市”联动发展模式
        三、“港口+港口”联动发展模式
        四、“港口+服务”联动发展模式
    第三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建设成效
        一、优化航线网络布局,组建“丝路海运联盟”
        二、推进陆海通道联动,延伸“丝路海运”物流链条
        三、深化对外经贸合作,提升“丝路海运”营商环境
    第四节 “丝路海运”下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环境保障
        四、服务保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预测分析与前景展望
    第一节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前景预测
        一、灰色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
        二、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一带一路”沿线陆海贸易通道运输量预测
        三、基于预测结果的“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前景分析
    第二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传统安全风险
        二、非传统安全风险
    第三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趋势分析
        一、陆海贸易通道网络布局加快形成
        二、陆海贸易通道外部环境持续改善
        三、陆海贸易通道结构更加合理
        四、陆海贸易通道配套设施协同建设
第八章 加强“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经济地理重组和发展格局调整
        二、扩展陆海贸易通道交汇试点与示范
        三、打造新的战略支点与开放平台
        四、助力国内发展的同时拓展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第二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功能布局
        一、以港口整合提升为重点,优化陆海贸易通道集疏运体系
        二、以临海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形成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增长极”
        三、以“港口+腹地”为纽带,打造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助推器”
        四、以港口规模效应、错位竞争为原则,扩大“一带一路”辐射作用
    第三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从国际维度来看
        二、从国内维度来看
    第四节 “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投融资机制
        二、安全保障机制
        三、法律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论文相关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
        2.1.1. 战略管理基本理论
        2.1.2. 战略管理过程
    2.2. 增长极理论
    2.3. 供应链理论
第三章“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SWOT分析
    3.1.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3.2.“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优势分析
        3.2.1. 优越的地理和经济区位
        3.2.2. 完善的物流业支撑体系
        3.2.3. 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
    3.3.“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劣势分析
        3.3.1. 连云港港口发展规划相对滞后,临港工业欠发达
        3.3.2.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物流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3.3.3.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3.4.“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机会分析
        3.4.1.“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深入发展
        3.4.2. 国际经济一体化促进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3.4.3. 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
        3.4.4. 国家和江苏省等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
    3.5.“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威胁分析
        3.5.1. 周边港口企业的竞争
        3.5.2. 国际物流市场要求的提高
        3.5.3. 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协作交流
        3.5.4. 丝路可替代运输模式发展迅速
    3.6.“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综合分析
第四章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战略定位
    4.1.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背景
    4.2.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定位原则
    4.3.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定位
    4.4.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可行性分析
        4.4.1 江苏省自贸区试点成功获批
        4.4.2 长三角一体化不断深化
        4.4.3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自身优势及环境条件相对成熟
第五章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战略实施策略
    5.1. 加强区域合作,全面深化沿线地区国家经济协调合作
    5.2. 加快资源转换,充分利用原有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优势
    5.3. 围绕现实需求,牵头建设连云港自贸区先导区
    5.4. 贴近发展现状,努力优化港口国际物流服务
    5.5. 着眼内在要求,着力推进绿色港口建设
    5.6. 面向运管水准,提升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质量管理水平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向的选定
        二、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三、经济空间演化的理论基础
        四、经济空间演化的分析框架
        五、中国经济空间的分维研究
        六、结论与展望
第一章 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经济空间演化的文献分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研究述评
        一、马克思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发轫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代表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深化与实践
    第三节 西方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经典区位理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三、新经济地理学
    第四节 国内空间经济学中的经济空间演化研究述评
        一、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二、运用经济空间演化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性分析
        三、经验性研究某一区域的经济空间演化
        四、研究某一产业的经济空间演化
第二章 经济空间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主体框架
        一、研究对象
        二、主体框架
    第二节 几何分析
        一、空间的基本要素
        二、经济空间的界定与属性
        三、经济空间的要素解析
    第三节 经济空间场理论
        一、空间场相关理论
        二、经济空间场作用机理
第三章 中国经济空间尺度层级与经济空间场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层级结构
        一、乡村演化散点
        二、城市群演化节点簇
        三、基础设施演化轴线
        四、区域演化域面
        五、海洋演化立体
    第二节 五度经济空间场
        一、经济空间势
        二、经济空间熵
        三、经济空间流
        四、经济空间集
        五、经济空间域
第四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散点尺度:乡村
    第一节 乡村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轨迹
        一、传统乡村经济空间的均质性分析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乡村经济空间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经济空间
    第二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分析
        一、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
        二、乡村经济空间的系统解析
        三、土地制度跃迁的演化影响
    第三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一、需求导向下的市场机制
        二、政府调控下的空间演化
        三、乡村主体的空间区位选择
第五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节点簇尺度:城市群
    第一节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特征与模式
        一、城市群概念演化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本质特征
        三、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一、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政策变迁解析
        三、全球化与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特征
        一、城市群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主体
        二、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负外部性
        三、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异质性
第六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轴线尺度:基础设施
    第一节 经济空间中基础设施的属性与功能
        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界定
        二、基础设施的属性特征
        三、基础设施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的拓展
        一、基础设施对经济地理空间的拓展
        二、基础设施对经济生产空间的延展
        三、基础设施对经济生活空间的扩展
    第三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优化
        一、基础设施供给与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二、基础设施与城市群经济空间优化
        三、基础设施与乡村经济空间优化
第七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域面尺度:区域
    第一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演进历程
        一、西部经济空间的开发演化
        二、东北经济空间的振兴演化
        三、中部经济空间的崛起演化
        四、东部经济空间的率先演化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点-轴-网-面演化
        一、东部经济空间的多极网络演化
        二、中部经济空间的轴线-网络演化
        三、东北经济空间的节点-轴线演化
        四、西部经济空间的多中心节点演化
    第三节 中国全域经济空间的融合联通
        一、京津冀经济空间的网络型演化
        二、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的联通演化
        三、“一带一路”重塑经济开放空间
第八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立体尺度:海洋
    第一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宏观构成
        一、中国的海洋国土
        二、中国海洋经济区空间格局
        三、中国海洋经济空间的延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演化布局
        一、海洋经济空间的演化基础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海洋经济空间的区域演化
    第三节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一、完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二、建立海洋经济创新体系
        三、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
    第四节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一、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
        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现实困境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优化路径
第九章 中国高质量经济空间场建设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
        一、五度经济空间场的建设
        二、中国经济空间场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二节 强化城乡演化节点的微观支撑
        一、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
        二、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
    第三节 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
        一、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二、建设现代能源供给体系
        三、构筑现代信息传输体系
    第四节 推进区域经济空间的协调融联
        一、多维推进区域融联
        二、构建协调制度体系
    第五节 陆海统筹拓展海洋经济空间
        一、陆海统筹的顶层设计
        二、陆海统筹的主要内容
        三、陆海统筹的制度创新
        四、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一、可能创新之域
    二、有待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中国西北陆港建设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综述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陆港的文献综述
        2.1.2 陆港对地区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的文献综述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陆港建设相关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点—轴开发理论
        2.2.4 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陆港效应的实现途径的理论解释
    3.1 陆港建设对区域贸易的影响的路径
        3.1.1 宏观实现途径
        3.1.2 微观实现路径
        3.1.3 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反馈作用
    3.2 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
        3.2.1 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
        3.2.2 陆港的空间溢出效应
    3.3 陆港与贸易、聚集经济的关联性
        3.3.1 陆港与贸易
        3.3.3 陆港与聚集经济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西北陆港发展现状及动因分析
    4.1 全球范围内陆港发展概况
        4.1.1 国外陆港发展状况
        4.1.2 国内陆港发展状况
    4.2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地区)陆港发展概况
    4.3 西安陆港发展概况
        4.3.1 西安内陆港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功能
        4.3.2 新形势下西安内陆港的发展模式
    4.4 西北陆港形成动因
        4.4.1 提升内陆地区开放程度、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
        4.4.2 西北地区地方政府和沿海港口博弈利益的产物
        4.4.3 海关主推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实践的产物
    4.5 陆港对亚欧大陆桥的影响效应
        4.5.1 新亚欧大陆桥的基本现状
        4.5.2 陆港建设对新亚欧大陆桥存在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北陆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动态关联性分析
    5.1 西北陆港贸易吞吐量的变化趋势
    5.2 西北陆港与区域贸易的协整及因果关系分析
        5.2.1 西北陆港规模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贸易额的平稳性检验
        5.2.2 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
        5.2.3 协整关系检验
        5.2.4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3 西北陆港建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计量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分析
        5.3.1 数据选取与模型构建
        5.3.2 变量一般性分析
        5.3.3 模型估计结果
        5.3.4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西北陆港建设与区域贸易促进作用的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
    6.1 西北陆港对区域贸易的影响效应分析
        6.1.1 西北陆港对西北内陆城市的影响
        6.1.2 陆港加强陆海联动,促进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的良性互动
        6.1.3 陆港对新亚欧大陆桥运输系统的影响
    6.2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情况概述
        6.2.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功能分区
        6.2.2 中国——中亚五国贸易现状
        6.2.3 贸易潜力分析
    6.3 基于引力模型陆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促进作用分析
        6.3.1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形式
        6.3.2 陆港对区域贸易促进作用测算
        6.3.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6.3.4 实证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西北陆港的战略定位与发展对策建议
    7.1 顶层设计上加强对我国陆港的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
        7.1.1 秉持“大物流”理念,设立西北陆港的综合协调机构
        7.1.2 加大对西北陆港建设的资金支持,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
        7.1.3 简化相关审批程序,加强对陆港建设的政策倾斜
    7.2 差异化定位西北五省区陆港发展战略
        7.2.1 陕西省西安陆港的发展定位
        7.2.2 新疆相关陆港的战略定位
        7.2.3 甘肃兰州陆港战略定位
        7.2.4 宁夏和青海相关陆港战略定位
    7.3 突破铁路建设瓶颈,加快陆港配套设施建设
    7.4 加强陆港与海港联动,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等协同发展
    7.5 综合多措并举,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增长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未来走势(论文提纲范文)

赵常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初衷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推动手段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外建设应以中亚为重点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与现有一体化组织的关系
孙壮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新“丝绸之路”具有良好的人文与政治基础
    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可以借此提升经济与战略价值
    “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创新理念打造区域合作新模式
[俄]A.B.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杨恕(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杨成(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研究》副主编)*
吴宏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恒龙(上海大学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主任)
陈利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陈继东(四川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中巴经济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提出
        2.“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
    (二)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战略意义
        1.背景
        2.中方的重大转变
        3.战略意义
王维然(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新疆师范大学中亚法律资政中心研究员)
    (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识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形成的增量利益
    (三)建立创造增量利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
潘志平(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中亚地缘政治研究中心教授)
    (一)历史的机遇
        1.大发展、大开放之路
        2.政治沟通与合作之路
        3.物质与精神结合的文明之路
    (二)严峻的挑战
        1.复杂的国际大环境
        2.动荡的国际小环境
        3.相关国家、人民的复杂心态
    (三)观念及经贸合作上要有新思路
朴键一范丽君(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研究员)
    (一)中亚五国复杂的国际关系带来的风险性因素
    (二)内外兼顾,统筹发展,重铸中俄新型大国关系
张宁(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
    (一)俄罗斯的中亚政策
    (二)美国的中亚政策
    (三)俄美中亚政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
王海燕(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暨上海合作组织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背景
        1.历史渊源悠久深厚
        2.中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新形势
    (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越来越明晰
        (2)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纷纷“入世”可为区域合作搭建基础平台
        (3)俄罗斯和中亚各国亟须发展机会
        2.挑战
        (1)区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区域合作机制竞争加剧
        (3)区域发展差距拉大
    (三)前景展望

四、再论在西安成立“亚欧大陆桥地区经济贸易与合作组织”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 谢雨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4]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D]. 赵双剑. 辽宁大学, 2020(08)
  • [5]六大经济走廊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高鹏.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一带一路”陆海贸易通道联动发展研究[D]. 兰筱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丝绸之路经济带”下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定位研究[D]. 陈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8]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D]. 公丕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中国西北陆港建设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贸易的影响研究[D]. 刘晓雷.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10]“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背景、潜在挑战和未来走势[J]. 王海运,赵常庆,李建民,孙壮志,A.B.奥斯特洛夫斯基,聂书岭,杨恕,李新,杨成,张恒龙,陈利君,陈继东,王维然,潘志平,朴键一,范丽君,张宁,王海燕,肖斌,吴宏伟. 欧亚经济, 2014(04)

标签:;  ;  ;  ;  ;  

再谈在西安成立“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组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